外贸人才范文
时间:2023-04-10 15:0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贸人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闽南地区经济发达、企业外贸活动频繁。对该地区四家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英语运用能力过硬、情商和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全面、了解本地经济文化、有一定小语种知识的复合型外贸英语人才是当前闽南外贸企业的主要人才需求。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闽南地区本科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可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配置、情商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入手,使其毕业生更符合该地区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使其专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本土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
闽南企业;外贸人才需求;商务英语;本科生培养
闽南地区(福建南部,主要包括厦门、泉州、漳州等市)经济发达、企业外贸活动频繁。据厦门市委办统计,2011年全市备案民营外贸经营者队伍破万家,达10473家[1]。据《厦门日报》报道,2012年全年,厦门进出口总额744.9亿美元,同比增长6.2%,总值占了全福建省的半壁江山[2]。据《泉州晚报》报道,2013年泉州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91.4亿美元,同比增长16.2%[3]。福建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厦门、泉州、漳州三市的进出口商品总额分别为840.8亿美元、291.4亿美元、97.4亿美元,分列全省第一位、第三位、第四位[4]。活跃的外贸活动就意味着需要大量优秀的外贸人才。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是培养外贸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5]也明确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可见,闽南地区本科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应重视该地区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实际需求,据此来制订和执行其人才培养计划,使其毕业生能更好地实现就业,使高校教育能更好地服务本土经济和社会发展。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围绕闽南企业外贸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对厦门和泉州四家外贸企业的实地调查,得到客观的数据和访谈资料,从而了解闽南地区有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对于外贸人才能力需求的现状,包括相关证书的获得、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所应具备的品质和素质、所应掌握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闽南地区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如何与该地区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实际需求具体结合、如何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增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以及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等问题,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配置、情商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问卷调查与抽样访谈
调查所用问卷共包含4个主要问题,分别含有8、22、18、10个小项。受调者根据自身理解对每一项从“很重要”、“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或者“很实用”、“实用”、“不太实用”、“不实用”中进行选择,每一项只能单选。问卷调查对象为厦门和泉州各两家外贸企业里从事外贸方面工作的普通员工、中级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访谈部分共设计了10个主要问题。访谈对象为每家受访企业里从事外贸方面工作的中级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中的部分人员(即抽样访谈)。
(一)问卷调查结果及讨论分析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为22份,有效回收率为88%。问卷为匿名作答,填写方式是在问卷的表格中用数字“1”表明选择,每一项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其余三项空白。以下是问卷调查结果及相关的讨论分析。从问题1“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聘闽南企业外贸人员岗位时,以下证书重要吗?”的数据可见,英语专业四级证书、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单证员证书、公共英语六级证书、公共英语四级证书分别被81.82%、50%、45.46%、40.91%、36.36%的受调者认为在招聘时他们觉得重要、会看重。可见英语专业四级证书是最受这些受访外贸单位欢迎的,用人单位期望前来求职的毕业生能拥有英语专业四级及以上的英语水平、具有基本的处理单证的知识和经验。而受到许多在校英专学生追捧的BEC(剑桥商务英语资格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却分别被77.28%、72.73%、72.73%的受调者认为对于毕业生应聘不太重要。从问题2“对于闽南企业外贸从业人员而言,以下能力和知识重要吗?”的数据来看,受调者认为“很重要”的能力和知识(即该项中“很重要”这一选择的占比最大)包括英语口语能力(68.18%)、英语听力能力(63.64%)、英语写作能力(54.54%)、英语阅读能力(54.54%)、商务谈判能力(50%)。受调者认为是“重要”的能力和知识(即该项中“重要”这一选择的占比最大)包括单证知识(81.82%)、报关知识(72.73%)、行业操作惯例(72.73%)、国内外贸易法规知识(77.28%)、产品专业术语(68.18%)、办公软件运用能力(63.64%)、商务流通知识(63.64%)、英语翻译能力(59.09%)、WTO规则知识(59.09%)、对外接待能力(54.54%)、国际法知识(54.54%)、金融知识(50%)、经济学知识(50%)、电子商务知识(50%)、英语口译能力(50%)、跨文化交际能力(40.91%)。而“有一定才艺”被59.08%受调者认为“不太重要”。从问题3“对于闽南外贸从业人员而言,以下品质和素质重要吗”的数据来看,受调者认为“很重要”的品质和素质(即该项中“很重要”这一选择的占比最大)包括有进取心(68.18%)、抗压能力(68.18%)、抗挫折能力(63.64%)、团结协作(63.64%)、表达能力(63.64%)、沟通能力(59.09%)、吃苦耐劳(54.54%)、自信(54.54%)、虚心好学(50%)、实干精神(50%)、思辨能力(50%)、乐观精神(50%)、执行力(50%)、尊重他人(50%)。被认为是“重要”的品质和素质(即该项中“重要”这一选择的占比最大)包括尊重企业文化(68.18%)、自学能力(54.54%)、适应能力(54.54%)、创新能力(40.91%)。从问题4“以下课程对于培养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成为闽南企业外贸从业人员而言,实用吗?”的数据来看,受调者认为“很实用”的课程(即该项中“很实用”这一选择的占比最大)包括经贸英语函电(64.36%)、外贸实务(59.09%)。受调者认为是“实用”的课程(即该项中“实用”这一选择的占比最大)包括西方社交礼仪(68.18%)、电子商务英语(54.54%)、英汉口译(50%)、跨文化交际(50%)、应用文写作(45.46%)、英语演讲(40.91%)、英语辩论(40.91%)。有59.09%受调者认为英语电影赏析这门课不太实用。
(二)抽样访谈结果及讨论分析在抽样访谈部分,课题组选取了每家外贸企业各4位中高层管理者作为访谈对象,共16名,内容主要涉及预先设计的如下10个问题。从对访谈问题1“除了问卷第1题中所提到的8种证书之外,结合您的实际外贸工作经验,您觉得哪一种或哪几种证书对于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有实用价值?”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单纯的语言证书或者某种职业技能证书并不是闽南企业招聘外贸人才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应聘者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更重要。其次,一些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证书也颇受欢迎,如汽车驾驶证、相应行业的知识证书、口语证书。从对访谈问题2“除了问卷第2题中所提到的22种能力和知识之外,结合您的实际外贸工作经验,您觉得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还应当具备哪一种或哪几种能力和知识?”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受访者们认为合格的闽南企业外贸从业人员还应具备这些能力和知识:敏捷的思维、随机应变的能力、了解本地区主要出口产品、关于本地主要旅游名胜和小吃的知识、对本行业的热情、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较强的学习能力、一定的统筹规划能力和统计学知识。从对访谈问题3“除了问卷第3题中所提到的18种品质和素质之外,结合您的实际外贸工作经验,您觉得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还应当具备哪一种或哪几种品质和素质”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受访者们认为合格的闽南企业外贸从业人员还应具备这些品质和素质:良好的心态、擅于自我心理调节、乐于助人、谦让、擅于处理人际关系、认真和细心、良好的工作习惯、毅力和坚持、责任感、职业道德、风险意识、诚信守法。从对访谈问题4“除了问卷第4题中所提到的10门课程之外,结合您的实际外贸工作经验,您觉得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还应当学习哪一门或哪几门课程”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受访者们建议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除了专业课学习外,还应当选修以下课程:邮件写作、健身类课程、英语笔译、英语听力、结合本地外贸市场需求开设的以产品分类的选修课、对外贸易经济学、介绍闽南外贸产业相关产品的课程、计算机应用、统计学、国际贸易实务。从对访谈问题5“除了问卷中所提到的课程之外,请列举您在校学习期间、所上过的课程中对您现在从事外贸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名称”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受访者们认为其在校学习期间,所上过的课程中哪些对其现在从事外贸工作最有帮助是:英语口语、英语听力、出口实务与实践、出口单证、出口函电、WTO知识规则、经贸英语函电、外贸实务上机练习如POCIB和SIMTRADE、计算机应用(如Excel表格的使用)、外贸出口操作、国际贸易实务。从对访谈问题6“对于当前闽南地区外贸企业的从业人员而言,除了掌握英语之外,有必要再掌握一门或几门小语种吗?若有必要,哪一门或哪几门小语种最实用?需要掌握到何种程度”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对于当前闽南企业外贸从业人员而言,有条件有精力的话,除了掌握英语之外,可以再学习一门或两门小语种,这是增加自身竞争力的砝码。根据受访者的反馈,在闽南外贸企业中比较实用的小语种依次是西班牙语、法语、俄语、日语。掌握水平为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从对访谈问题7“对于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在校期间到外贸企业进行实习或实践重要吗?若重要,您建议实习或实践多长时间”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受访者们一致认为对于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在校期间到外贸企业进行实习或实践很重要,因为通过实习和实践可以清楚地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如何在外贸工作中实际运用,每一次实践都会有所收获。至于实习或实践的时间长度,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及学校规定来安排,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实习或实践的时长至少应当在3个月至半年之间。从对访谈问题8“您觉得闽南本科高校里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学习多长时间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外贸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内容”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大部分受访者们认为闽南本科高校里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学习的时间至少应当在3个月到半年。在挂职锻炼期间,老师们可以先学习基础流程内容,再根据基础流程的内容来实践,实践成熟后再回去教学生,这样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会更具实用性。从对访谈问题9“如果您受邀利用工作之余,单独为闽南地区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一学期内讲授一门与外贸工作有关的实用性课程,您愿意吗?若愿意,您会选择讲授哪门课程”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对于利用工作之余、单独为闽南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一学期内讲授一门与外贸工作有关的实用性课程的邀请,一半左右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没有时间、没有意愿、没有讲课经验;一半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愿意接受邀请,将自身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们。表示愿意接受讲课邀请的受访者们愿意讲授的课程和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出口实务与单证、客户沟通、新客户开发、外贸是什么、单据制作、英语类课程、跨文化交际等。可见,在引进业师入课堂的实施上,最大问题是业师们本身工作就比较忙碌,且大多没有讲课经验,这使得业师们在接受上课邀请时顾虑较大,难以成行。但是,如果能成功邀请业师进入课堂讲堂,其讲授内容往往是最直接最实用的经验性知识,对学生的帮助很大。从对访谈问题10“如果您受邀利用工作之余,与闽南本科高校里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合作,为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一学期内共同讲授一门与外贸工作有关的实用性课程,您愿意吗?”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对于此类邀请,困扰受访者的最大因素依然是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一半左右的受访者表示没时间、不愿意、能力欠缺,而一半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愿意和学校教师合作,将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们,与其分享,助其少走弯路。
二、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启示
基于以上问卷数据和访谈语料的分析和讨论,闽南地区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可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配置、情商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采取以下措施,以期将教学与该地区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实际需求具体结合、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第一,闽南企业招聘外贸人才时一般要求应聘者至少应当取得英语专业四级、或者公共英语六级以上证书,且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聘者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比单纯的语言证书或某种职业技能证书更重要。其次,诸如汽车驾驶证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证书也颇受欢迎。可见,学生应当避免盲目考证,而更多地注重自身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加强语言基础的训练、打好基本功,注意语言的实用性、工具性,让语言为工作服务,要避免“聋哑英语”、“书本英语”。
第二,除了英语方面的能力,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办公软件运用能力、对外接待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单证知识、报关知识、国内外贸易法规知识、商务流通知识、WTO规则知识、国际法知识、金融知识、经济学知识、电子商务知识、产品专业术语、行业操作惯例。还有:敏捷的思维、随机应变的能力、对本地区主要出口产品的了解、关于本地主要旅游名胜和小吃的知识、对本行业的热情、对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了解、较强的学习能力、一定的统筹规划能力和统计学知识。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的闽南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都具备以上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建议开展跨院系合作,邀请其他院系的师资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入门级课程。同时,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可作为助教或合作教师协助专业教师上课,以此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将其与英语能力结合起来。以此,实现师资的多元化、复合型、梯队化,逐步从依赖兄弟院系师资来讲授专业知识过渡发展到拥有自己的师资可以讲授专业知识。此外,教师们可与专业教师或行业人员合作,开发适合闽南外贸市场的、实用性强的专门教材,介绍本地区主要出口产品、本地主要旅游名胜和小吃的知识、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
第三,闽南外贸企业注重外贸人才以下方面的品质和素质:实干精神、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自信、有进取心、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表达能力、乐观精神、尊重他人、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尊重企业文化、良好的心态、擅于自我心理调节、乐于助人、谦让、擅于处理人际关系、认真和细心、良好的工作习惯、毅力和坚持、责任感、职业道德、风险意识、诚信守法。因此,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当注重学生的情商培养和素质拓展。
第四,以下是多数受访的闽南外贸从业者认为很实用或者实用的课程:外贸实务、经贸英语函电、应用文写作、电子商务英语、英汉口译、跨文化交际、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西方社交礼仪、邮件写作、健身类课程、英语笔译、英语听力、结合本地外贸市场需求开设的以产品分类的选修课、对外贸易经济学、介绍闽南外贸产业相关产品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如Excel表格的使用)、统计学、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口语、出口实务与实践、出口单证、出口函电、WTO知识规则、外贸实务上机练习如POCIB和SIMTRADE、外贸出口操作。因此,在课程开设方面,可考虑为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着重开设如上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
第五,对于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在校期间到外贸企业进行实习或实践很重要,至于实习或实践的时间长度,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校规定来安排,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但至少应当在3个月至半年之间。因此,应当加大课程中的实践课时,鼓励见习、现场教学等方式,探索实践学分的方案;积极联系闽南外贸企业,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
第六,在闽南本科高校从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很有必要到外贸企业挂职学习至少应当3个月到半年。在挂职锻炼期间,老师们可以先学习基础流程内容,再根据基础流程的内容来实践,实践成熟后再回去教学生,这样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会更具实用性,对于师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邀请外贸业师进学校讲课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因为其讲授内容往往是最直接最实用的经验性知识,例如外贸实务、单据单证、客户沟通、新客户开发、跨文化交际实例等,这些知识可助学生们在外贸从业道路上少走弯路。但是在引进业师入课堂的实施上,最大问题是业师们本身工作就比较忙碌,且大多没有讲课经验,这使得业师们在接受上课邀请时顾虑较大,难以成行。因此,在聘请业师讲课时,应当以业师的时间方便为主,尽量集中上课,或者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时间跨度不要太大。
第八,对于闽南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除了英语之外,有条件有精力的话,建议学习一门至两门小语种,掌握水平为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增加自身竞争力的一个砝码。
根据受访者的反馈,在闽南外贸企业中比较实用的小语种依次是西班牙语、法语、俄语、日语。结语综合来看,英语运用能力过硬、情商和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全面、了解本地经济文化、有一定小语种知识的复合型外贸英语人才是当前闽南外贸企业的主要需求。因此,闽南地区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语言时应当注意语言的实用性、工具性,掌握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打好语言基本功。除了英语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当掌握外贸行业基本的专业知识,对于金融、经济、统计、电子商务、法律、管理等、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也应当有所涉猎。对于闽南地区主要出口产品、本地主要旅游名胜和小吃的知识、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也应当有所了解。情商培养和素质拓展也至关重要。有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掌握一两门小语种是增加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在闽南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师资培养方面,应当逐步实现师资的多元化、复合型、梯队化,鼓励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加大培养“双师型”师资。鼓励教师与业师进行共同教学、教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在课程设置上,应当着重开设最实用的课程,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其所需专业知识。同时,加大外贸业师引进力度,配合业师工作忙碌、时间较少的情况,探讨既适合业师又能让学生较好地接受知识的开课方式。
参考文献:
[1]敏忠.厦门民营外贸企业破万家,经营者队伍不断壮大[N/OL].2012-02-03[2015-02-01].中国新闻网,
[2]崔昊.厦门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2%[N/OL].2013-02-01[2015-02-01].厦门市人民政府网,
[3]郭雅莹,方丽艳.[N/OL].2014-01-22[2015-02-01].网易新闻网,
[4]福建统计年鉴-2014:各设区市进出口商品总额(2000-2013年)[N/OL].[2015-02-01].福建省统计局网,
篇2
关键词: 应用型外贸人才 培养 行业方向 课程体系设置 教师培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我国外经贸事业高速发展。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位居世界第三。然而,在外贸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却出现外贸人才紧缺的局面,这成为外贸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各高校纷纷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国贸专业已成为我国大专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2004年全国有37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国贸专业,而且是28个财经、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但在毕业生就业中,却出现了一方面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且多数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外贸单位却招不到所需人才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对全国开设国贸专业的重点大学和一般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高校在外贸毕业生供给上普遍存在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很多高校该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非常接近,结果导致专业培养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明显,难以真正满足外贸行业实践性强特点的需要。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出真正“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对于促进我国外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昌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专业设立时间较长、经验较丰富的老牌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我校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开设国贸专业近四年的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行业为依托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初步予以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以为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借鉴。
一、以行业为依托,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符合市场需要
外贸活动最终都是依附于某一具体行业的商品而开展的。入世后各外贸企业都面临着开拓国际市场的问题,他们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急需既具备一定商品知识,了解行业背景及工艺流程,又具备外贸专业素质的行业性外贸人才。但目前大多高校外贸人才培养往往只注重外贸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知识的培训,而普遍忽视了有关商品和行业知识的培训,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对涉足的行业和商品知识一无所知,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有行业特色的外贸人才,避免外贸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已成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但目前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如重庆科技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东华大学)对行业性外贸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尝试。
我们在对省内十余家外贸企业的调查中了解到,受访企业均认为高校很有必要结合行业背景来培养外贸人才,以缩短人才的适应期,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因此,提出“以行业为依托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有较强
的现实适用性。
二、以行业为依托,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模式的实施――行业方向的选择
培养行业性人才,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行业方向。应用型高校可以根据所在省份外贸发展的主要行业并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来选择。
(一)选择所在省份外贸发展的主要行业作为培养方向便于利用地方条件培养人才。
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利用地方条件进行学生实习活动,选择所在省份外贸发展的主要行业作为人才培养的行业方向,这是因为地方外贸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品其涉及的相关企业也较多,为学生的业务实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机电、纺织服装产品一直是我省出口位居前位的优势产品,相应地产生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出口企业,因此,我们选择了机电和纺织两大外贸行业作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依托。
(二)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便于保证与行业相关课程的开设。
高校选择人才培养的行业方向还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以真正实现对行业性外贸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形成行业知识体系,必然要设置相关行业课程,突出行业和产品基本知识的学习,高校必须有开设行业相关课程的能力。我们选择机电和纺织两个方向,也考虑了我院完全具备相应的授课能力。我院机电专业已有近50年开设历史,在机电行业方向中的《机电产品基础》、《机械制图基础》、《工业产品造型赏析》等课程以及金工实习等,都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指导;在纺织品服装行业方向中的《纺织服装产品概论》、《服饰文化》、《服装欣赏》、《服装品牌战略》等课程,也由我院艺术系、营销专业及在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兼职的教师来担任。
三、以行业为依托,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建立基础、专业、行业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要求,应用型高校可以以“基础+专业+行业”的形式来统筹规划课程体系,体现出国贸本科专业既注重基础性、理论性也重视实务性和行业性的特点。我们从这一思路出发,建立了本专业的“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课程体系。
1.“两平台”即为通识课程平台与学科基础课程平台,通识课程体现在校本科大学生必须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学科基础课为本专业作为经济学科门类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课程,这“两平台”都由学校层面统一管理。
2.“N模块”即为专业课程内容,由系(院)层面设置并负责管理,可随着社会需求变化而作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由此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特色。在“N模块”设计上,按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业为依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度与深度相协调的原则,构建了由专业基础、基本技能及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外贸职业资格能力、机电产品出口方向或纺织服装出口方向四个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四个模块相辅相成、层层递进,共同组成本专业所培养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
(1)专业基础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从国贸专业所要求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考虑,开设了“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等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基本技能及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模块。该模块设置了“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外贸函电”、“国际商法”等紧紧围绕外贸业务技能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课程,除有专业英语课程外,“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还采用了双语教学,以适应本专业学生将来工作涉外性及业务专业外语水平要求较高的要求。
(3)外贸职业资格能力模块。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已全面提升,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从事外贸工作的敲门砖。虽然高职类的外贸人才主要是“能力本位”的证书者群,但本科人才也应具有全方位的素质,既可在第一线,也可从事管理工作。为此,该模块围绕适应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等职业考证的需要,从这些职业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角度出发,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进出口商品检验实务”等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
(4)机电产品出口方向模块或纺织服装出口方向模块(二选一)。按照行业产品介绍―行业发展―行业产品设计及工艺流程―行业国际商务操作的思路来开设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外贸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到行业和产品知识,从而进一步理解在具体行业中如何实施外贸工作。
3.“一拓展”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拓展计划,主要由学工部门组织实施。
(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强化行业操作水平。
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加强实践环节,以保证理论教学在专业能力培养上有所落实,在主要专业课程的学时分配中应加大课内实验的比重,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能够有机会通过实验模拟来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按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三个层次设计项目,以保证实验的技能性和实用性。从第三学年开始,应组织学生到公司或相关部门参观学习,加强直观认识。学校应结合行业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
我院现已构建了外贸场景教学实验室,能够开出外贸单证设计模拟实验、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国际结算模拟实验、通关模拟实验、外贸综合实验等实验项目。在这些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我们都以机电和纺织这两个行业所涉及的业务为背景,突出应用特色,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行业中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从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体系中,集中实践环节达到30周。省内外已有三个实习基地采用本校教师和实习单位管理者共同指导的方式以保证实习效果。
四、行业性外贸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行业培训
在人才培养中,教师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岗位职业技能的教师,将难以把专业知识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很好地融合与优化,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国际贸易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行业性外贸人才更是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悉行业外贸业务的操作工作。因此,高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尤其是与行业人才培养对应的行业)任职、实践,参与较长期的(1年以上)实际运作,使教师能够真正获取行业实践知识,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给学生加以指导。这样,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才能更趋合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这是我们今后将作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政国.我国纺织品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与培养对策[J].经济师,2006,(11):181-182.
[2]钟雪梅.培养行业性外贸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7,(6):13-15.
篇3
关键词:外贸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一词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一般认为,所谓电子商务是指人们以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借助于电子方式从事现代商务活动。它有两个层面,一是电子商务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电信网络和互联网技术;二是电子商务的内容是应用这些物质技术,自动、快捷、准确、安全地进行各项商务活动。
二、企业对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特征分析
(一)行业急速扩张,人才缺口巨大
在所有调查的企业中81.82%的企业存在招聘压力。45.45%的企业招聘压力源自企业快速成长,尽管在2011年很多电商企业进入调整期,但电商行业总体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59.09%的企业预计在一年内会有大规模招聘需求。
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约265万。随着电子商务在实践应用中的发展,我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如其中有半数企业尝试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会更加趋紧。
2014年2月7日仅在前程无忧网站输入电子商务就显示10万个相关岗位需求。然而从2000年来,教育部已经批准了339所本科高校和650多所高职高专设置电子商务专业,每年大约有8万多毕业生。
(二)电商人才稀缺,流动性大
43.18%的企业面临全线人员缺乏,电商是新型产业,行业现存熟练人才稀缺,招聘难度大。企业间挖角严重,人才流动性大。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高校毕业生基本指望不上。
(三)电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高
招聘成本增长压力是困扰企业HR部门的重大问题。招聘成本高企,45%的企业平均招聘成本100—300元/人,36%的企业平均招聘成本高于300元/人。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增大
80后、90后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的主流员工,新新人类的行为特征给企业管理带来挑战。电商企业都处于创业期,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不健全。电子商务行业的特点:节奏快、压力大、加班频繁,造成企业员工流失率高于其他行业。
三、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较短且外贸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又较广,涉及国际贸易、计算机、经济学、外语、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多学科的专业。这就需要院校能清晰界定培养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不能以培养目标宽泛,涉及领域众多,以“万能”为培养目标,这不符合市场对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素质需求的是富有创造性的综合能力,富有实践经验的综合能力,更加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人才。而高校是将目前有关的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理论性太强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训。
(三)专业师资缺乏
电子商务的知识结构中,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现存知识技能全部来自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电子商务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例如团购模式的发展、社会化电商、移动电商的尝试。
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碰到很大的问题,一是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可以教授,二是教授贴近实践知识结构的师资匮乏。导致传统教育体制教授的电子商务知识,与企业实践和需求脱节严重。
高校外贸电子商务的教师有来自计算机、经济学、英语、工商管理、国际贸易、法学等专业的老师。很少能招到既有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多年实践经验又有高校教师资格长期从事专业领域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实践比较薄弱,这会影响到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四)实习实训基地缺乏
外贸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学校普遍采用实践教学方式,一方面是学校自建实验室实训,一般采用模拟的教学软件,但模拟的教学软件和企业的实际应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对于学校来说较难联系到较好的实习场所,外贸电子商务企业正式工作的员工一般都是非常忙碌的,在工作的同时很少有闲暇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实务指导,外贸电子商务的员工有的工作能力非常强但是要叫他们指导学生具体的实践又不是他们的强项,外贸电子商务员工有实践能力强表达能力并不一定强的现象。另外,对有些外贸电子商务企业来说自身规模并不是很大,可能接待三五个学生来实习是可能的,如果一个班级都到某一个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去实习肯定接待不了,甚至会对企业的正常运作产生负面影响。
四、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设计思路
(一)通用能力培养
通用能力是一种跨职业、可转变的、可发展的、有助于形成个人独立的终身不断学习进步所必备的能力,是体现一般素质、作为特定职业岗位技能基础的一般性能力。通用能力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取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能力,是高职课程教学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应该把这种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本课程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掌握、提高以下八项能力的培养。
1、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有目标、有计划、能自觉执行;能自律教学纪律与学习责任。
2、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学习心态、培养学习兴趣、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3、交流表达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注重自己语言和书写能力的锻炼,善于交流,善于沟通。
4、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融入于集体,发挥团队力量,取得更大成绩。
5、评判创新能力。学生能够对教学活动能开展评判性思考,注重学习创意性的发挥。
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提高学习效果。
7、刻苦耐挫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扬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百折不绕的精神。
8、应急应变能力。学生能靠自身的力量在教学中对突发事件、未能预期事件独立加以解决。
(二)专业能力培养
专业能力培养迎合市场需求,突出重点,不能以“万能”为培养目标,如以“万能”为培养目标势必导致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目前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大致有语言学范式主干课程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等。师资结构以语言学师资为主。经济学范式主干课程宏观、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等。师资结构以经济和贸易师资为主。管理学范式主干课程管理学、宏观、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财务管理等。师资结构以管理学师资为主。学校要根据企业需求精准把握市场最需要哪方面的外贸电子商务人才来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
(三)课程设置要合理
外贸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在理论课程的设计上,坚持“理论以够用为度”的原则,这个“度”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深度要适当,必须能够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第二是广度要足够,涉及面要覆盖“外贸电子商务化岗位”的理论知识宽度。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办好外贸电子商务专业,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外贸电子商务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这对外贸电子商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的教师一般理论水平扎实但缺乏实践操作,很少有双师型的有多年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在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去。如校企合作共建实用的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利用高校优秀的教学资源结合企业优秀的实践经验打造人才培训体系。教师参加有关电子商务的培训项目学习,电子商务与传统渠道运营模式差异巨大,对于提升教师的知识结构很有帮助。如淘宝网淘宝大学主办的电商精英培训项目。听相关的讲座如东莞举办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讲座、郑州举办的跨境电子商务专题培训会。通过此类学习培训会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所提高。
(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能够使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一定程度上还能解决就业,对学校和学生肯定是有利的。但有些企业与学校合作也是有后顾之忧的如企业规模小不能容纳一个班的学生实习,企业员工本身业务比较繁忙无暇来指导学生实习,学校要与企业多沟通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找到利益共同点,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余绍军. 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1)
[2]何丰如. 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3]王建东. 新时期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技信息,2009(23)
篇4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外贸;单证员
中职学生从初升中就是落榜生,到中职学校学了技能之后,除了少数能够升入高职院校深造以外,其他学生面临就是就业或者失业,如果中职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将增加该类学生的二次痛苦。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个人而言,就业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对家庭而言,就业是安居乐业的保证;对社会而言,就业是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在经济学里,将通货膨胀百分比与失业率百分比之和称为痛苦指数。有研究表明,公众对通货膨胀的忍受力是失业的1.6倍。因此有人提出痛苦指数的公式应该为: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百分比+失业率百分比×1.6。鉴于此,寻找中职外贸专业毕业生的出路势在必行。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单证员的涵义以及现实意义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引导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而展开。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毕业后能直接上岗,相当熟练的某种技能。第二,专业设置市场性。教学内容摆脱了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根据市场变化而开发不同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第三,教学过程协作性。校企合作,让企业选派有丰富经验的单证人员指导学生,并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然后对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双方不仅有效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密切了合作关系,还提升了合作层次,实现产销连接,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
加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单证员具有现实意义。一是增强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多次强调指出,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二是符合全球化趋势及中国跃居进出口贸易第一的大背景。去年,我国实现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人民币,有望超越美国成为进出口第一大国。其中,温州地区进出口总值1278.3亿元人民币,列全省第七。可见,外贸人才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据统计,浙江省国际商务单证人才缺口达16万人,单证员岗位短缺问题相当突出。三是解决企业招聘难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重复,中职外贸专业学生对单证员的操作情况有了很大的了解,工作起来会得心应手。
二、中职外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单证员
为此,笔者多次进入温州市人才交流市场,探寻温州外贸企业所需要的外贸企业人才种类,岗位分类很细,大致有如下几种。
外贸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多样,从复印文员到商务谈判,从海关办理报关到向保险公司投保,从工厂刷制唛头到办理托运手续,外贸工作岗位也多种多样,不同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外销员需要英语口语能力较强,因为需要与外商贸易谈判,单证员更加需要的是细心。如今的商品都趋于免检,但报检员还是需要的。报关员需要大专以上才能报考,需要较多的报关知识。这些外贸工作所需的人才中,比较适合中职毕业生的是单证员。一来英语口语要求不高,二来需要谨慎细微。就本身的工作而言,也有升职的空间,在上海等发达地区,有些单证员从文员开始做到了单证师的职务,其中经历了十来年。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单证员的日后工作所涉及的工作内容进行描述。
(一)单证员的岗位需求
外贸单证员的主要工作有审证、制单、审单、交单和归档等一系列业务活动,它贯穿于进出口合同履行的全过程,要想做好单证员工作必须先准确把握单证员岗位的具体要求。出口企业中单证员工作所涉及的部门繁多,总体有如下几种,一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是负责一国不同社会领域管理职能的部门,相关政府部门主管贸易制度与贸易政策的制定。单证员有时候对一笔出口业务需要领取出口许可证等。二是商检机构。国家规定,商检不合格的商品不能出口,因此,单证员要及时根据自己的出口商品了解商检机构的规定和做法,并积极配合商检机构做好商品检验工作。三是海关。进出口商品只有经过海关验单、征税、查验、放行后,才能实现真正的进口或出口,否则就是走私行为。单证员对每笔业务的出口必须进行报关,如果没有报关资格的则可以通过专业的公司进行报关。四是保险公司。国际贸易运输路线长、不可控因素多,风险大等原因,出口企业可以通过投保转移和分散风险。最典型的是以CIF达成的交易中,单证员必须及时向保险公司投保。五是船公司。承运人是保证所运货物按时、安全地送达目的地的责任人,任何一笔业务都离不开承运人。单证员在收到信用证正本的时候,就要开始着手准备租船订舱等事项。
(二)单证员必须具备的素养
因此,单证员岗位应具备以下能力: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第二,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第三,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掌握电子报关、电子报检、退税、网上申领许可证等。第四,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能力。必须了解国际汇兑的流程及操作方法。最后,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操守能力,单证工作特别需要耐心细致,责任心强。
因此,比较而言,国际商务单证员岗位工作起点较低,从基本工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角度来看,其难度也较低。因而,很多高职院校将这一岗位定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或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岗位之一,很多学生也将这一岗位定为工作的起点。
三、以“就业为导向”对单证员的培养模式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是中小型贸易企业,从中小型贸易企业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出发,下面几种途径有利于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 教材――结合地方特色校企合作编写
教材的选用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地方特色,现在的教材没有统一模式,有些内容过于老旧,比如说核销制度我国已经取消了,但是教材中还是有,有些新知识的更新过慢,比如说FORM F的制作,教材中没有涉及,还有一些比如在信用证中涉及佣金那么商业发票中是否该填制佣金的内容也没有涉及。我建议,教材应该符合当地的行业特色编写,并增加当地产业的中英文单词,并增加当地单证员工作内容中所涉及的不同部门的流程图,同时增加当地企业所涉及的信用证的范本,当然编制教材的时候,对于企业的敏感信息要做一个处理。
(二) 授课时――小组合作法与角色扮演法相结合
单证员岗位对于实际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所以从单纯的老师教学生练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必须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结合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组合分类。为了使中职生毕业后能顺利适应单证员岗位,必须全方位的学习制单的方式和方法,并通过多人合作的形式,达到一个合作学习的目的。
所有单据的制作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三一致”,当一个栏目的缮制错误就极有可能影响一票交易的顺利完成。用人单位在进行单证员招聘时往往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这对于一般毕业生来说肯定是无法满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把书本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单据缮制中来,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完成一笔交易的完成,学生按角色扮演一笔外贸交易可能涉及的生产商、出口商、进口商、银行、商检局、保险公司、外汇局、海关等来分别完成各自承担的单据缮制和审核等义务。每个部门所提交的单据也各不相同,所以,让小组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一笔交易。其中出口企业向出口地银行提交的结汇单据是制单的重点,也是日后单证员工作的首要职责。
(三)实训操练时――学生分层法和自制单证法相结合
笔者通过十年从事学生外贸制单的教学中发现,当学了一段时间之后,班级中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制单特别好的同学和特别差的同学相差很大。于是应该在班级中进行小组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制单都有所提高。
在结汇单据中,经过基础的学习之后,就可以着手用WORD或者EXCEL的软件自制单证。商业发票、装箱单可以利用EXCEL制作,提单和保险单等可以利用WORD制作。采用自制单证方法的首要目的是通过使用OFFICE系统,让学生加深理解每一项表单的意义,同时也增加了自动化办公能力。在自制单证时,不仅要制作单证的表面格式,还要建立相关栏目的引用公式及计算公式,从而可以掌握商务成本核算的方法与技巧。其次摒弃了过去对单证实训软件的依赖,在现有的实训软件中已经有很多现成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少了计算的能力,也让许多同学依赖了自动软件,这无益于学生相关能力的形成。最后,由于大多数中小贸易企业都采用OFFICE系统制单,因此,让学生经过实训课堂的多次训练,走上工作岗位时很容易上手。
(四)建立“校单证工作室”――代币制的实施
学校单证工作室的建立应该来说是一场教学的改革,就如去酒店点菜一样,会看到满是仿真模型菜肴一样,想吃什么可以点什么吃的。看到的与实际上菜是一样的。在单证工作室中,主要做如下几件事情:
1、 收集世界各地的信用证
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开立的信用证格式是不一样的,而且信用证所要求的单据也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信用证要求需要制作相对应的单据,建议在校单证室中,首要的是建立完整的各套信用证的范本以及所附随的结汇单据。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在各种不同信用证的制作要求下,提供什么单据。
2、 选拔制单能手――入企实习,返校帮扶
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单证学习后,会出现两极分化,此时应该选出拔尖者更进一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制单技能。当统一考试之后,从成绩名次录取前十人组成单证团,成立校单证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入选人员就有一个福利――校方必须利用多种资源和途径,选择出口商品在本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外贸公司进行合作,让该批单证团的同学加入外贸公司进行工学结合的实习。比如说早上上理论课,下午到企业实习,一方面解决了企业难招聘的问题,一方面解决了学生想提高技能的难处。同时该单证团成员肩负一个任务――通过自己所学的帮扶班级中其他同学共同前进,在平时的学习中有责任去帮助后进者。建议对单证团成员每月技能考核一次,让其不断提高技能。
3、实行“代币制”促进学生正确制单
代币代币制又称标记奖酬法,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商家中也经常使用,比如说腾讯、淘宝以及移动积分等等,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激励手段。而外贸制单,所涉及到的货币都是想象的,哪怕信用证金额是200000美元,学生看到的也只是多少个零的问题,不会联想到自己的一个零的误写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性的损失。所以,要采用一定的货币等级制度,让制单正确无误的同学可以获得一次等量的代币券,如果是制单错误的,则分文不给。哪怕是一个地方的失误,因为在国际贸易结汇中,一个不符点就会导致一笔货款不能顺利赎回,所以,制单的正确性是最重要的。通过“代币制”酬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掌握单证岗位的核心技能。
四、总结
总之,通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单证员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也是符合中职学生的学情的。单证员是外贸环节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岗位。要协调处理好与检验检疫机构、海关、保险公司、船公司、货代、银行等各部门的工作,他的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能否顺利的完成交易,成功收汇。试想如果前面的谈判、生产、质量、装船等环节都顺利完成,若可是后面的单证环节出了问题,就有可能导致整笔交易前功尽弃。单证工作看起来简单,但真正想把这份工作做好,是需要花心思去摸索的。单证行业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值得中职外贸毕业生把它作为事业去奋斗。
参考文献:
[1]季晓伟.职业环境变迁与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适应性调整.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8)
[2]杨晨光.国际贸易标准化人才培养水平亟待提高.中国教育报,2011
[3]金崇华.坚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篇5
一、新疆国有外贸企业的人才现状。新疆的外贸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一般的外贸从业人员并不缺,真正缺的是与企业经营项目密切相关的高级外贸管理人才。外部环境的改变促使企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提升。原来会讲俄语就能从事外贸工作,但现在只会讲俄语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企业对懂岗位操作流程、有外贸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变得尤为迫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在各专业进出口公司的懂外语、精业务的国际贸易好手,现在大多是在从事个人的外贸业务。而目前新疆外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是企业安排转行或者是兼职的人员,并非外贸专业出身,由于国际营销经验不足,这些外贸人才很难为企业创造业绩,一些新成立的外贸企业的人才结构更是不尽如人意。同时,外贸经营权的放开,非国有外贸企业进入外贸业务领域,国有外贸企业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在非国有外贸企业机制灵活和高收入的吸引下,大量人才“跳槽”或在本企业内手租的现象正在侵蚀国有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国有外贸企业人才流失的去向和影响。以笔者所在的外贸公司为例(笔者所在的外贸公司是自治区重点外贸企业,自治区十佳边贸企业,年进出口贸易额在4.5亿美元左右),近三年来共流失外贸专业人才近20人,占公司全部外贸人才的40%左右。人才流失的主要去向:①个体经营。外贸行业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贸易”,一些外国客户只认信誉好的公司,甚至公司内信誉好的个人。一些具备专业技能和管理才干的中层干部在国有企业经过七八年的锻炼之后大多走上了个体经营的道路,这些高手们不必再“寄大公司篱下”,而是放开手脚打理自己的外贸公司。②另谋高枝。对于一些个人外贸技能,尤其是语言能力较强的人才,更愿意加入中石油、中石化等高薪酬、高福利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谋求更优厚的待遇。③留学经商。这种人才流失主要集中在长年驻外工作的员工当中,他们常年在国外工作,对当地的市场情况、自然和人文环境都非常熟悉和适应,有的员工一边工作一边在当地学习进修,有的员工甚至在国外结婚生子,定居下来,在当地创业经商。④举家内迁。新疆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存在二三十年的差距,“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已存在多年,加之去年新疆“7.5”事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使新疆的人才流失情况加剧,不但原有引进的人才,甚至一些新疆本土培养的人才都举家内迁。上述人才流失现状,对新疆外贸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人才流失一方面带走了大量的业务,加剧了行业竞争,另一方面对其他业务人员形成巨大的思想冲击,增加了员工的不稳定心理因素。
三、造成新疆外贸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国际人才掠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亚各国的经济逐渐复苏,中国向西开放的窗口也不断增多,中亚各国与新疆的边贸发展势头迅猛,国外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纷纷向懂外贸、会汉语的中国人抛出橄榄枝,使一大批高素质的外贸人才流失海外。②经济利益驱使。国有企业尤其是新疆的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僵化、分配上的不到位,使相当一部分专业人才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欲望变得相当强烈,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又一诱因。③优势价值实现。改革开放在客观上为有能力有作为的人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许多外贸专业人员思想敏捷、追求新事物,出国留学、经商、定居等实现个人价值的人员增多,也造成了一定数量外贸人才流失。④忽略了人才培训工作。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使外贸人才整天疲于工作,失去与外界的信息联系,较少有学习提高的机会和安排。人才保障机制不规范,法制化管理略显薄弱。除此之外,改变工作环境、甩掉经济包袱、甚至逃避法律追究等都是造成新疆外贸人才流失的原因。
篇6
关键词:高职外贸人才 三大核心能力 培养举措
外贸是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其动力大小虽受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等影响,但其功能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因此,外贸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在外贸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是本科院校无法替代,而研究如何提升高职人才培养水平是职业教育的永恒话题。
一、调查结果综述
本次在校高年级国贸专业学生和外贸企业的从业者中展开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5份,回收有效率为95.8%),调查内容与结果分述如下:
(一)课程设置发生了较大变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尤其是高职国贸课程,应将职业性放在首位,围绕外贸人才能力要求而设置课程。10多年来的职业教育推进,课程设置已经从偏“宏观”理论课,转向职业较强的实务类课程,课程与单证、运输、保险、报检、报关等与外贸流程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基本扭转了重理论、轻动手的传统本科型课程体系,改变毕业生不能在外贸企业直接上岗的局面。
(二)课证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针对外贸企业的不同岗位设置,有96.2%的学校要求外贸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一种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学校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中,使授课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融合,学生通过考证再一次系统温故了外贸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就业竞争力明显得以加强。
(三)学生继续保持对实用型课程较高的期望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钟情于实务类专业课热度不减,如《进出口贸易实务》、《报关与商检》、《国际运输与保险》、《外贸跟单实务》等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专业课程,学生既能从中获取技能和专业知识,帮助其考证或就业,并能应用于今后外贸工作中。
(四)学生普遍重视英语等级证书
在调查中,有98%的外贸企业认为,英语四级以上是录用人才的基本条件,这与该行业的涉外性有关,也与英语等级考试统一的测试标准和严谨规范考试过程有关,已得到社会和外贸企业的认同,因此,学生普遍重视英语等级证书。
二、外贸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外贸专业在培养受外贸企业欢迎的人才方面,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重传授、轻运用”现象十分普遍
虽然职业教育基本解决了课程职业性的问题,但教学过程中的“重传授、轻运用”知识还十分普遍,这与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短,传统的本科式教学模式印记根深蒂固有关,也与师资背景缺乏职业性有关,其后果就是助长“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学生被动学习外贸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下降。
(二)实训课程内容亟待充实和改进
对于回答本次调查中的“在大学期间,是否需要外贸模拟实训”这一问题时,分别只有42.1%和41%的被调查同学或企业人员回答是“必要的”,有38%和45%被访人员回答“没有必要”、18%和14.44%回答“无所谓”。说明在实训内容、辅导老师配备、教材与实训软件等方面,还需亟待充实和改进。外贸人才培养中,
(三)课程内容缺乏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地位得到迅速提升,不仅确立了贸易大国地位,还带动了世界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外贸领域着力于“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的深入,外贸企业急需能够从事进口贸易人才,但是98%的职业院校是以出口贸易为主的课程配置,以《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出口贸易是其课程主线,内容无法涵盖进口贸易,相应实践(训)活动几乎为零。
三、践行培养“三大核心”能力的举措与建议
在调研中,笔者明显感觉到具备“三大核心”能力的人才受到外贸企业欢迎,因此,围绕该核心能力和职业岗位特点进行课程配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标准,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来培养外贸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课程配置
从基于“三大核心”能力的外贸人才培养路径而言,课程配置是首要路径。经过调研,本着“宽口径,重基础”原则,在兼顾小微外贸企业岗位群及素质要求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见表一)。力求通过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与培养,构建学生的外贸操作能力,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表一 基于“三大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设置
(二)课程标准
基于“三大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开发完成后,编制课程标准是实现“三大核心”能力的重要路径,既保证外贸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笔者建议,由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团队,综合考量区域经济发展、外贸企业用人、外贸人才素质等要求,以科学严谨态度来共同拟定涵盖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内容的课程标准。
(三)课程内容
在建立“三大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专业课程内容是培养和提升三大核心能力外贸人才的有力支撑。在课程内容构建过程中,要兼顾知识体系的阶梯性、时效性和务实性,本着“够用、适用、实用”原则,组织每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手段在人才培养中,曾发挥巨大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项目、任务教学法是职业教育的一大创新,笔者自2007年开始,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国际货运与保险》课程中,通过项目导向、工作任务为线索,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将海洋运输中的“运费构成与附加费构成”演化成“项目:运输企业的运输成本”,利用石油价格上涨机会,要求学生下企业调研了解,承运人通过什么合理的方法/手段来降低运营成本。这种围绕项目、任务来开展教学,使学生摆脱了呆板的教学方法,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五)突破时空限制开展网络教学
不可否认,职业院校利用各种模式来培养外贸人才受到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学校和企业都存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不同步,人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能有效解决时间、空间和地域上限制,学校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传统教学和课外辅导,企业指导教师远程解答学生实务(训)操作过程中的疑惑,充分发挥教师的各自优势,实现教学团队向团队教学的转变,有效吸引年轻人利用闲暇时间参与专业学习,专业知识更加扎实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外贸 外语类专业 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一、外语类专业发展遭遇瓶颈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中外关系的变化,外语类专业作为曾经的高校热门专已呈现出走下坡路的趋势。其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招生数量的日益减少。学生是专业生存之本,也是专业发展之最大载体,没有了学生,就是专业建设最大的失败,我们又何谈专业的发展呢!而就业无保障也是外语类专业发展遭遇瓶颈的重要原因所在,现在纯外语类的工作已经非常少了,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讲,即便是有部分纯外语类的工作,他们的能力也无法胜任,所以高质量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日益下降,让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甚至老师们都感到学外语无出路。
二、电子商务外贸的崛起
在外贸形势并非十分理想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销售渠道和贸易形势,突破了传统外贸销售模式所受到的制约,有利于企业简短贸易链条,建立自主营销渠道,形成新的贸易增长点。
而中国的外贸业态的变化,也使中国传统的外贸企业的“触电”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受外贸形势低迷影响,进出口市场逐步回落,很多外贸企业面临严峻考验,而电子商务外贸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发展势头更加强烈。据介绍,阿里巴巴的国际交易市场采购直达平台目前每天订单量近1000笔,订单额超3000万美金,近两年的买家增长速度超过700%。
今年电子商务外贸正发生拐点式的转变,各地政府正在积极扮演助推角色。比如义乌市政府制定了电子商务外贸再造义乌的新战略,努力打造外贸电商之都,欲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第二次腾飞。
三、电子商务外贸与外语类专业的契合点
外语类专业的就业无保障主要是因为没有真正使语言与技能相结合,没有为语言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而电子商务外贸是与外语类专业最匹配的一个载体。对外贸易,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外国的进出口贸易,而针对外国的进出口贸易没有语言这个工具是无法完成和实现的。所以,通过电子商务外贸既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发挥出来又可以锻炼出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贸易技能。此外,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可以使学生更方便更有效地进行实践学习。待学生毕业之时,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从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外贸行业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对于外语类专业来说,根据市场动态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就等于明确了今后专业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使外语类专业成功跨过发展的瓶颈期。
四、校企合作电子商务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
经过前期的思考,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创新与尝试,那就是与全球最大的电商集团阿里巴巴共同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这样一个集实训、实习、就业、创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也是校企合作电子商务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
1.校企合作共建
由校方提供硬件环境和监督管理,阿里巴巴提供软件环境和运营管理,校企共同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有关电子商务外贸知识的培训、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实训、创业指导和孵化、为学生提供电子商务外贸相关的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学生在孵化基地实训将采用全真化国际平台,相当于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培养计划、共同编写实训基地教材、共同培养实训基地师资等。
2.课程内容
外语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语言知识外,还要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这个平台学习电子商务和外贸领域专业知识,熟悉行业专业术语;学习电子商务外贸的基本流程,通过实训锻炼B2B国际站的应用技能,成为合格的企业电子商务外贸专员;学习国际搜索引擎使用,能通过国际搜索引擎获得商机,并成功接收和订单。
3.1123人才培养模式
“112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原则、一项内容、两个结合、三方共育”。一个原则,即:实战原则,学生全真化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实战操作;一项内容,是学生在孵化基地进行电子商务外贸知识的学习与实训、实习;两个结合,是指教学与就业相结合、教学与创业相结合;三方共育,是指学生由学校、阿里巴巴和企业共同培养。
其中,电子商务外贸知识的学习、实训、实习主要通过引企业入驻孵化基地
的方式实现。通识课程(阿里巴巴平台的使用、搜索客户等等)由阿里巴巴阿里学院的老师讲授完成;产品知识、企业文化、付费账号等由入驻的各家企业提供,企业要定期来校给学生讲授业务和安排任务、带领学生去公司、工厂参观。
教学与就业、创业的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依托孵化基地,我们把教学与就业、创业更为直接地结合在了一起。首先: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加入到孵化基地中来,通过实战操作,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外贸技能,并为将来的创业提供了更多的产品资源和人脉资源等,可以说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创业的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老师直接参与孵化基地的管理和课程设置,而企业也直接融入了基地当中,所以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这对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改革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能让学生实习就业后以最短的时间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学生的就业当然就变得比较轻松而有效了。
五、校企合作电子商务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探索的成果
1.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学生在全真化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实战的操作,学生的英语口语和电子商务外贸流程等知识技能有了长足的长进,在各项大赛中频频获奖。学生被公司派往国内外参加展会,大大开阔了视野;而在校期间就成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由于电子商务外贸行业的需要,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营销能力、战略制定能力、组织能力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教师的课堂效果和双师型素质均有明显提高
由于学生在全真化的环境下学习,所面向的客户是真实的,遇到的问题也是切实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解决,这样就能丰富课堂内容,不再是原来的照本宣科。各个新鲜案例的出炉也可以让教师的课堂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下转17页)
(上接53页)学校的老师不仅仅是管理人员,还要切实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中,深入
到与企业的对接中,在这过程中,老师的电子商务外贸方面的技能也会得到切实的提高,让老师不出校门也可以接受到阿里巴巴及其会员企业方面的培训,使老师真正具备“双师型”素质。
3.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大幅提高、职业前景更加光明
在实战中的实训使学生的语言与技能都有了大幅提高,就业时深受企业的欢迎。原本7月份实习的同学,在5月份就被企业抢订一空。企业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来招聘时,直接开来大巴车带学生去企业参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规模、办公和住宿条件等。同时,由于学生对电子商务外贸流程及产品知识、企业文化等已经有了很好的了解,所以进入企业实习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并大部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单,为企业创造利润,迅速成长为企业的业务骨干,所以他们的职业前景更加光明,很多同学的在毕业前就坐到了外贸部经理的位置。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在外语类专业中对电子商务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既使外语类专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又真正使培养出的学生有了更好的出路。当然,这条路还很长,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柳州外贸人才需求;高等职业院校
2010年1月1日,作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正式全面启动,这是一个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惠及全球19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中有超过90%即约7000种产品能够享受到零关税待遇。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随着经济融合的逐步加深和贸易投资的稳步增长,实现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使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企业和人民都广泛受益。2013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358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2014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173.9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东盟对中国的贸易依存水平从2008年初的12%上升至2014年初的21%。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的桥头堡,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最早受益的省区。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获悉,2013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共计159.1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2.1%,2014上半年,广西与东盟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5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高出全国与东盟贸易总体增速42.4个百分点。而作为广西出口东盟的主体产品之一的机电产品的领跑城市柳州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柳州市是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业领军力量,在2013年外贸完成进出口总额28.8亿美元,2014年1-4月更是实现进出口贸易额为7.21亿美元。并且,柳州的生产型龙头企业近年来持续保持良好的出口势头,如柳工、上汽通用五菱和柳钢三家企业的出口量就占到全市出口总值的70.2%。在如此良好的贸易态势下,柳州工业经济如何稳步向前发展,柳州生产型企业如何抓住“走出去”的巨大商机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柳州外贸发展的现状
1.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柳州外贸发展态势良好,由于柳州市外贸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培育中小型企业,鼓励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大搞“走出去”战略,到东盟国家的新兴市场去投资办厂,因此从2010年到2014年,柳州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态势良好。2012年,柳州通过对国际工程机械顶尖企业的并购,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共出口工程机械产品7695台,同比增长17.8%。2013年,市政府更是主要从机电产品质量认证及市场准入标准认证、境外广告宣传及商标注册、国际市场开拓(境外展览会)、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支持和反倾销应诉支持等六个方面对外贸企业进行扶持,进出口总额达288429万美元,继续领跑广西机电类产品对东盟的进出口。
2.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柳州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工业贸易的桥头堡,建立了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冶金等支柱产业,并涵盖以日化、化工、制糖、造纸、建材等优势产业为龙头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柳州通过依托广西汽车城和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淘汰落后的重工业产能,提升新型工业化程度,并加大力度扶植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及制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因此,柳州的进出口商品主要有:五金矿产及有色金属类、纺织服装类、轻工工艺类、化工医药类和机电产品类,柳州进出口贸易的商品构成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特点,尤其是机电类产品,更成为柳州外贸出口增幅趋势最大的商品。2013年,柳州机电产品出口额达67481.96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7.5%。其中:机械及设备出口41784.89万美元,同比下降7.82%;运输工具出口22241.5万美元,同比增长22.08%;金属制品出口2836.34万美元,同比增长4%;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471.1万美元,同比增长142.29%。
3.自主品牌效应的不断提高
2010年,柳州成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近年来,更把实施出口商标战略作为一项战略重点,知名出口品牌层出不穷,如“柳钢”、“柳工”、“五菱”、“欧维姆”、“两面针”、“金嗓子”、“花红”等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东盟国家市场上享有盛誉。目前,全市注册商标将将达到6000件、广西著名商标将达到100件、中国驰名商标将达到10件、农产品商标总数将达120件。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从对柳州外贸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得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经成为了全面推动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契机,但是,柳州的工业经济要全面的高效的发展,除了要有自贸区有利的政策、便利的贸易条件、完善的融资体系和便捷的物流通道外,具有宏观经济合作、贸易投资政策研究和深刻国际专业背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是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因此,下列几类人才将成为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紧缺型人才。
1.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的国际化贸易人才
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伴随着国际惯例和标准的发展,在交易磋商、报价、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国际结算、风险评估和防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均具有完善的国际惯例和标准体系,它们存在于每一笔国际业务当中。因此,只有较好的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熟知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的国际化贸易人才,才能胜任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作。
2.通晓至少两种东盟各国语言的翻译型人才
语言是沟通的前提,更是贸易和商务交流的前提。东盟各国居民虽然均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他们使用得更多的是本国语言。东盟语种主要包括越南语、泰语、印尼语、马来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和缅甸语等。这些精通东盟小语种的翻译型人才是确保中国-东盟贸易良性和高速发展的核心组成,对于柳州这样一个力求外向发展的老牌工业经济城市来说更是显得稀缺和重要。
3.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开发型人才
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是跟东盟各国进行商贸合作的前提,由于异国他乡,习惯不同,喜好各异,制度有别,因此作为柳州各行业和企业的东盟市场开发人员必须精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人文特点和经济特性,熟知其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投资规程,确保完善的市场调研和开发方案的设置。
4.具有能为进出口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
东盟各国均以农业和原油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工业基础差,技术比较落后,在贸易、服务和产业合作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不仅要懂得设计、生产和制造工业产品,还要能够为东盟国家的相关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帮助其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
5.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加深了“10+1”的经济合作,也拉进了柳州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距离,但是国际贸易和投融资方面的风险依然伴随着双方的合作而普遍存在。因此,柳州的企业如果拥有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能够较好的避免贸易与投融资的风险,也能较好的处理业已存在的问题,促进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
三、高等职业院校在柳州外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寻求合作的商机,因此,“10+1”各国对于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快速发展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必然将顺应这种人才需求的趋势。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得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从各方面培养满足经济发展步伐的综合型人才。
1.紧密贴合东盟发展,完成各类紧缺型人才的培养
从上述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中我们不难得知,柳州的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此外,东盟各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也渴求各类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认真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环境下的各类人才需求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出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培养模式,构建培养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出精通至少两种东盟语种,掌握国际惯例和法规,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并掌握产品创造技术和提品服务的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可以为东盟各国急待发展产业人才提供了储备,这为中国向东盟各国提供劳务输出设立的保障。
2.加深行业企业合作,实现相关企业员工的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
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学校的系统教育,但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同样需要定期的相应回炉培训。高等职业院校在为行业企业培养新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将学校的教学资源社会化,为行业企业提供员工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的服务。同时,还应该积极深化校企合作,让学校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性支持,而企业也应为学校的技能提升提供技术性补给。
3.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助力政府间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
广西从2004年开始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柳州也随之成为其汽车博览会会场,这不单单是经济之间合作的代表,更是政府之间深度合作的象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类似的政府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因此,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努力培养这类人才,并可以为政府提供各种相关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训服务,在确保政府间合作成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接轨,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总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保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柳州的外向型经济转型和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但是,人才的匮乏问题却日益制约着柳州的经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发挥积极作用,为行业企业和政府输送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珏.中国―东盟自贸区特殊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01期
[2]赵克高.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教育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5卷第1期
[3]刘明录,陈柳悦,刘德松.广西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现状及未来预测[J].创新,2012年03期,79-81
[4]段超.2013年柳州进出口总额超28亿美元,机电产品继续领跑[N].柳州日报,2014-2-9
[5]侯文平,钮贵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研究[J].对外经贸,2012年09期
[6]李彬. 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研究――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04期
篇9
【关键词】外贸人才 纺织品经营与贸易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7-02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不断增快,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但现实的状况是,高校的外贸人才培养的状况不容乐观,所以现在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使课程的设置的模式符合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是进行外贸交易,解决外贸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纺织品经营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我国高校现代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进行教学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转变,教学目标建立在外贸易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新课程的改革。
1.国际贸易环境的推动
前几年出现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各国在进行经济的发展时,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变革,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全球贸易生产的格局发生变化;第二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变化;第三是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第四,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五是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出台,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进行要求限制和攻击,尤其是针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攻击,中国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频繁。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1年提出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变化,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基本发展变化,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中,纺织品经营与贸易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教学的变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还有就是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国际竞争,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纺织品经营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就业的水平低,成为高校关注解决的问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指导意见,对于课程的设置进行指导。
二、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教学的现状
1.高校贸易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等院校在进行贸易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并对学生进行贸易的基本技能进行培养,还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培养。在高校进行人才的培养时,不仅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培养,还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现代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综合实际能力。综合实际能力包括纺织品原料生产与检测的能力,纺织品生产经营与贸易的质量检测能力,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整体规划,纺织品的制作工艺,经营贸易客户关系的维护等。现在的教学改革比较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适用性,为学生的就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2.高校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教学中的问题
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出现一些问题。
2.1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课程设置与培养的目标相互矛盾景观进行改革,但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对教学目标落实的能力较差。还有就是课程目标的设置不合理、不具体,目标的设置流于形式,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课程教学时,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偏颇的状况。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但实际的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中,教师仍然是“重视理论”,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教学方法比较欠缺,再加上教学教材的限制,教师的教学的启发性不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在面临较强的社会竞争,不能很好应对。还有就是讲授的内容的理论性强,实用性弱,教学的内容、实践跟不上实际的贸易经营的发展速度,还有教授的内容容易僵硬,学生在具体的贸易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将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2.3课程实践教学的水平低
教师在进行具体的经营与贸易教学的过程时,一般将实践活动放在校内进行,或者是进行模拟实验,但毕竟模拟活动与真实的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活动存在差距,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能力较弱。这种教学状况会使教学与社会脱节,即使培养出成绩较好的学生,但在参加具体的社会工作时,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差,对实际的贸易经营的现状不了解,在工作中出现茫然无措的情况。
三、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策略
1.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由于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内容与实际要求存在差异,所以学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与社会进行联系,对我国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在校内进行模拟研究,还将学生放置在具体的社会工作中,建设工作现场,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人才的输出,对于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分析,来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优化课堂设置,培养综合型人才
对教授的课程进行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划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多元化,不仅教授教材的内容,还可以教授相关的经济学、人力资源等很多相关的内容,还可以聘任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来进行实际的案例讲解,传播最新的经济贸易的信息,传授最新的经验,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创设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中,有很多的专业名词,还有很多的经济法规,学生在理解时,难度较大,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创设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贸易发展更加繁荣,对于贸易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高校在培养贸易人才时,要根据具体的社会需求和教学的现状来进行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的外贸人才。在进行教学时,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学的模式,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课程设置来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外贸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闾志俊.“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 纺织教育,2011,02:135-138+142.
[2]吴勤.N市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篇10
[关键词]岗位能力 职业素质 综合性高职外贸人才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张蓓(1980- ),女,湖北孝感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贸易与旅游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和外贸单证制作。(广西 柳州 54500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51-02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深化体制改革、技术革新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外需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对外贸易仍然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绩。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中国的外贸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外贸行业企业对于一线外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应用型外贸人才有了更新的定义和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考虑区域产业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企业类型和紧缺岗位需求等诸多因素来进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设计,从而培养出充分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综合性高职外贸人才。
一、高职外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大融合在推动经济活动规则改革的同时也推动着人才需求的改变。具备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一定的市场开发能力的传统外贸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外贸行业企业需求,它们呼唤着新兴外贸人才的诞生。
1.经营主体和贸易方式的多元化增加了企业对多层次高职外贸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来,技术的革新和新兴贸易方式的产生,外贸行业经营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多种性质、不同规模的外贸企业同时并存,外贸业务员的角色由不同身份的人扮演,他们可以从属于一个企业也可以作为一个自然人而存在。因此,对外贸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大型的国有企业、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管理完善,分工细致,需要的人才层次和专业化程度都比较高;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组织机构设置简单,对综合性的人才需求相当迫切;以自然人存在的外贸业务单元可以服务于各类外贸企业,工作更为灵活,能够独立完成一项业务,具备货源寻找、信息、磋商、签订合同、接单、生产跟单、合同履行、业务善后和电子商务操作各个环节的能力。
2.贸易纠纷的频繁出现加剧了企业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企业参与出动越来越频繁,中国生产的产品在世界各国的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高,这就带来了更多的业务纠纷甚至是反倾销问题。然而中国的企业综合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由于业务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诸多中国外贸企业在面临业务纠纷甚至反倾销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选择息事宁人,但是息事宁人的结果是问题继续频繁发生。因此,现今的外贸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相应的从单纯的货物进出口业务操作向服务贸易运作加管理型人才转变。
3.产品的多样化加速了企业对复合型高职外贸人才的需求。新型产品的产生和日新月异使得各类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越来越依赖于产品知识的详细介绍和宣传,这就使得企业所需求的外贸人才必须是既懂得相关产品的知识,很好地掌握客户的消费心理,采取适合的营销方式,又具备进出口业务流程中所必备的各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外贸企业在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上除了着重考察专业岗位技能外,对他们的职业素质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提出他们须持有国家颁发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外销员、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
二、高职外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外贸专业的课程改革多数以外贸各类业务流程操作能力训练为导向,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在外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引入职业能力本位的概念,重点调整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加强顶岗实习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然而,这些改革仅仅是针对局部的改革,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组织设置上没有做到系统化、合理化。
1.对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不到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必须以就业岗位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但是不同地缘经济环境条件下相同岗位的岗位能力却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对就业岗位能力进行剖析时没有融入区位经济环境的因素,没有着重分析区域内相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在这种条件下分析出来的专业基本能力是不科学的,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严重脱离职业需求实际的,到了就业岗位上必然会形成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状况。
2.第一课堂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人才的培养讲求系统性,并不是单单加强某些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就可以了。许多高职院校的外贸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仅仅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上改革了专业核心课程,即那些能够训练专业技能的课程,却严重忽视了其他课程对于学生基础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将基础课程进行相应的专业化改革,使得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具备进出口业务操作技能,但是在外语运用、与人沟通、团队合作、抗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相当缺乏。
3.重视能力的培养,忽视能力的检验。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既对学生进行各项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学生所具备的能力进行系统的检验,并且能够在能力培养的初期、中期和末期均进行检验,当发现学生某项能力较弱时,能够立即采取方式提高,构成这样循环式的能力培养和检验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才是科学的课程体系。然而,现在许多高校的外贸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仅仅注重人才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对于这些能力的检验和补足提高,这就使得所培养的学生并不一定像人才培养目标所描述的那样具备应具备的各项能力。
4.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高职院校外贸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难度比较大,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外贸专业在所谓的校企合作中只是让企业挂名,有的甚至是在与非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在合作中也没有用企业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人才合格的标准,这就导致某些重要的职业能力训练与外贸行业和企业的要求脱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真实的实训操作能力,学生所具备的技能与企业要求不相符。
三、着眼“专业技能+职业素质”,构建高职综合性外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针对上述所提出的高职外贸人才需求状况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在进行充分区域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构建强调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并重的高职综合性外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以服务于地方经济为目标,细分外贸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强调“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并重的培养原则。针对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圈外贸企业的特点和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要求,以“单证员+跟单员”为初次就业培养岗位,并针对这两个岗位专业能力的相关性和互补性进行详细分析,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即熟练进行产品和客户调研,完成进出口业务流程操作,熟练完成全套结汇单据的制作和结算、核销工作;方法能力,即具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把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能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对已完成工作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与优化建议,能正确使用工具书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社会能力,即具有吃苦耐劳、严谨细致、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能按照质量要求按时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能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符合社会规范和礼仪要求,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能与团队成员沟通协调及有效合作完成工作任务,具备适应职业生涯发展变化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并且,在设置上述岗位能力的同时强调“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实现综合性高职外贸人才的培养。
2.以课程性质为原则,设置五大模块课程。课程模块的设置能够较好地根据课程性质将课程进行分类。根据上述岗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接着根据课程性质设置五大模块课程,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综合实训课,并确定各模块课程的作用,然后将所有课程分别归类到五大模块课程中去,最后将这些课程安排到六个学期的日常教学中,让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系统培养。此外,除了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培养改革外,还必须对专业基础课也进行相应的改革,让专业基础课成为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砝码。如“商务英语视听说训练”“商务英语读写训练”“商务英语翻译”等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除了要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外,还应该强调是针对外贸业务应用方面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来进行训练。
3.以考证为前提,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对于外贸专业而言,相关职业资格证的获得是专业能力的证明,更是就业成功的敲门砖。将职业资格考证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既符合企业要求又符合行业要求,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具备企业要求的各项专业能力,又能够通过行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如在“外贸单证制作”和“进出口跟单实务”课程中专门设置考证培训模块,并且借鉴这两个证书的考核标准来改革课程的考核标准。
4.以“培养+检验”为法则,引入企业标准评价机制的同时实现循环式培养模式。不可否认,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但是在培养的同时不进行成果的检验就无法达到培养的目标,因此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也是相当重要的。引入企业标准评价机制,在日常课堂教学各种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各类技能大赛、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企业能够深度参与的评价活动来检验并反馈人才培养成效,并将这些综合性评价活动分散到三年的教学活动中,不定期地对日常教学进行检验和补足,实现循环式能力培养模式。
总之,科学的合理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综合性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结构和企业需求现状,将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融入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都围绕就业岗位要求来进行配套性和系统性的改革,并采用循环式培养模式来针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评价、反馈和巩固,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综合性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崔玮.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2]胡彩梅,王莉,肖昆.基于“3+1”培养模式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探析[J].经济师,2012(1).
[3]林翰园.国际商务专业“2+1”模块化课程设置的设想[J].职业时空,2012(3).
[4]王雨.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现代营销,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