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4 03:2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金融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金融管理

篇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融资 物流金融 贸易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7-017-04

上世纪末,我国企业开始大范围推行供应链式管理方法,其理念被应用于各个行业的管理实践中。在这一趋势下,国际市场的竞争模式随之发生改变: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由不同生产工序及其服务体系构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通过外包和全球化走向供应链的生产组织模式,并发展出新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以及跨单一企业组织的合作方式――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个参与市场活动的组织,其金融端和运营端的活动是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

供应链金融是目前在国内外银行金融实践中最为热门的创新产品之一。它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主要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

一、供应链金融全球化的新问题

传统的、单一国境内的、纵向一体化的生产制造企业越来越少,通过全球成本的比较优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选择了不同的价值增值节点。全球产业的布局和制造业的升级也随着供应链中物流系统的全球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完成。

核心企业通过外包,使得供应链的加工增值环节和实体参与企业组织分布在不同的国境之内,并通过跨国的供应链管理,发展出新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以及跨单一企业组织的合作方式,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全球化模式带来的主要新问题有:

(一) 库存堆积两极化趋势,加大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压力

供应链组织模式下,使得每个环节所持有的库存与传统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在这一“零库存”的精益供应链思想的引导下,新型库存管理模式的出现导致核心企业无意持有库存,促使供应商和分销商都必须面临实物库存挤占现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整个供应链中的库存堆积在上下游中较为弱势的企业上,在整个供应链产出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加剧了这些成员企业的库存占比,减少了库存周转率,也降低了资金周转率。

(二) 供应链模式下所发展的大批中小企业,面临苛刻的融资环境

在供应链的竞争模式中一个突出要素是专业分工并全球外包。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注重某一细分领域的专业运作。在细分领域中的中小企业规模小,且由于过分集中于某一零部件的生产和分销,导致实物资产、生产条件和企业资质无法与传统融资主体企业的要求相匹配。

(三) 赊销方式取代传统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融资渠道进一步缩小

根据SWIFT组织的统计,80%的国际贸易选择赊销作为其主要的结算方式。赊销发展初期主要目的是刺激供应链下游加大单次的订货批量,使得供应链规模效应突出后,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并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但随着供应链模式的不断发展,除了刺激销量外,赊销还被广泛用于核心企业优化自身的现金流,选择赊销的方式往往将资金的压力继续传导到供应链上弱势企业。而在传统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集中于电汇、信用证、票据等传统结算方式下的融资产品,缺乏基于赊销方式的产品,使得供应链中小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融资压力。

(四) 汇率波动风险和理财需求出现

在供应链的利润和价值增值过程中,由于产业全球成本优势的分配,导致单一供应链中必须涉及多国货币结算和支付体系,不可避免需要应对汇率波动问题,并由此诞生了避险理财的需求。

供应链金融强调集物流、供应链管理、协作以及金融于一体,在两个或者更多的供应链成员之间,包括供应链的外部服务提供商,通过计划、执行和控制组织之间的资金流来创造更多附加价值的活动。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原动力是在传统的生产制造通过外包和全球化走向供应链的生产组织方式下,延伸出新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以及跨单一企业组织的合作方式,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了应对这些变化而诞生的金融业务产品。也就是说,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必须要与供应链管理的创新同步,才能获得创新的成功。

供应链金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金融服务机构所面对的服务对象的组织、管理和协作模式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就迫使金融服务机构必须随之而变,创新出新的服务产品以及采用新的服务体系以顺应顾客需求的变化。

二、供应链金融相关概念辨析

供应链金融在其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类似和定义范围相近的概念,本文根据中文文献和实际商业应用中的积累,对下面三对常用概念进行辨析。

(一) 供应链金融和供应链融资

从广义上说,供应链金融的概念里包含了供应链融资。供应链金融是在保持供应链上各个参与成员之间的法律和经济上独立的基础上,利用中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利用成员之间共享相关资源、生产能力、信息和风险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方式。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优化和再配置供应链整体上的资金流,进行整个供应链的融资管理;另外,还应该包含从供应链组织形式的角度,对投资者关系以及财务分析等提供一个新的管理视角和方法,也即对企业和供应链的投资管理和财务管理。

供应链融资,是指面向供应链当中不同运作环节和上下游成员,提供基于供应链真实交易的融资产品。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实践和国外大部分的产品创新中,目前还没有广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大都属于供应链融资范畴。

(二)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国际贸易融资

在国际实践中,供应链金融应该是传统国际贸易的一种延伸。从金融机构作为供应链金融中融资部分的主要资金提供者这一点上来看,服务目标与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差别不大。

但二者在服务对象方面有所区别,供应链金融突破了原来单一的买卖双方的关系,延伸至供应链上下游包括最终消费者及物流服务提供商在内的全部参与方,将参与各方的利益通过优化整条链的资金流进行有效分配,可以说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针对供应链这个新型的国际贸易组织和分工形式设计出来的;而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则仅仅局限于跨国贸易中的单个买卖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基于某一家企业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开发,仅针对单笔贸易往来提供融资业务,业务品种较少。

简言之,供应链金融是一对多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传统国际贸易融资是一对一的专项金融服务。

(三) 供应链金融与物流金融

广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包含了物流金融。物流金融强调以物流控制为主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结算、保险等产品,是伴随物流产业的发展而开发起来的。推动物流金融发展的主导者一般是物流服务提供商,商业银行以合作者的身份进入到物流金融产业中提供资金支持。

供应链金融,则是强调金融服务的专业性、系统性,将供应链组织运作中的全部金融服务有效地整合,利用供应链中所有参与和非参与物权转移的成员,优化整个供应链在财务方面的绩效指标。

综合各类相关概念,给出如下图1的概念属性示意图:

三、国际供应链金融实践与国内发展

(一) 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

供应链金融涉及的不同角色的参与成员很多。从广义上说,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的参与者主要有:

1.实体供应链本身的上下游企业和成员,包括制造商(一般而言是一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等;2.金融服务机构,特殊融资服务商、银行、投资者等,狭义上业务涉及平衡其他组织的投资和融资需求的机构都可以算是金融机构参与者,广义上只要是与原始的或者和间接的借款人之间存在金融协议的机构,包含提供融资服务、资本投资、安全投资或者风险覆盖的机构,以及信息和咨询服务提供商;3.物流服务提供商,为实体供应链提供物流外包服务的成员;4.企业投资人,包括公共和个人投资者。

就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服务手段等方面来说,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产品相比,与其说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创新的产品,不如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创新的一整套服务体系。

(二)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主体

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由系统中不同的参与方来完成,而不仅仅依赖于商业银行。现有的国际和国内供应链金融实践中,可以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体有很多:

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可以以传统的贸易融资、保理、信用证等中间业务为入手点,从银行原有的融资和担保类业务入手,整合现有的产品,开发突破传统的中后台业务操作模式,开发出适合供应链管理变化趋势的产品。国际上的商业银行,一般从传统的国际贸易入手,按照战略客户自身扩张和发展的要求,设计和创造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的金融产品。

2.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依托自身物流实体网络以及物流业务,通过与最终客户的深度接触和天然的监管优势,发展保险、存货融资、应收款类融资等金融业务。这类公司在部分环节上与商业银行合作,但大多数业务提供子公司或者部门独立运作。这类公司中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是下属于UPS的UPS Capital公司。

3.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则可以利用自己已经建立的B-B贸易交易平台,依托建立的交易信息平台和信用数据库系统,采用自身的支付系统和财务处理系统,挖掘平台用户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需求,并提供一整套金融、财务服务。此类交易平台系统最根本的是提供电子化的自动审核单据服务。其所提供的支付系统,是取代LC等现有支付方式的一种新的结算方法。这类公司中,比较突出的是Trade Card公司,该公司采用会员制,该公司是第三方中介公司,需与物流、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国际检验机构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后方能具体运作。目前阿里巴巴开始涉足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业务,也说明了他们看中了以自身强大用户信用数据和真实交易信息下的美好未来。

4.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大部分是制造商/组装厂商,但也有行业主要集中于分销商(例如,家电产业)和零售商(例如,零售业)上。核心企业开发供应链上其他成员(上游、下游、最终客户)的融资需求,以平稳整个供应链现金流和发展整个供应链为管理目标,进行供应链金融管理

(三) 国内和国际供应链金融发展差异

首先,目标客户的不同。国内外金融机构开发供应链金融系列产品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了所服务的目标客户群体的不同。国际上是为了维系老客户,国内上主要是为了开发新客户。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客户,从营销中介的角度来寻找与核心企业相联系的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并由核心企业提供信用可靠的潜在客户名单。国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是基于维系与核心企业(老客户)的关系,满足全球化、供应链发展趋势下老客户新融资需求,为了解决核心企业或者说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方面的问题。围绕核心企业的发展瓶颈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国外的金融机构研究具体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其次,所提供的具体产品、提供方式也不同。国内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产品,大都围绕着存货质押和应收帐款质押等较为原始的动产质押融资产品,大都基于实体和有效的商业单据进行融资产品的开发。国际上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则是围绕着整个供应链中可能出现的融资、投资、现金流、财务管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提供一整套、有体系、能完全覆盖的产品体系。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在我国整体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社会信用体系缺失、法律不完善的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开发主体主要还是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产品与其以往传统的产品有所不同,需要商业银行突破固有一些服务模式和创新模式来研发。

(一) 加大“供应链自偿能力”风险管控供应链这种组织方式的风险有别于传统的单一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其风险同时具备系统性、传递性、波动性等特点。所以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侧重点已经不适应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要求,需要对以供应链为单位的企业群体进行抗风险能力分析和个体授信安排,并对集成后的系统风险重新评估和管理。相比于传统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更强调主动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组合管理。

(二) 建立总分行模式下跨地区协作机制

由于供应链本身地域分散性的特点,导致了供应链金融所服务的对象地域同样分散,在设计和整合产品资源时,跨地域的总分行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模式会对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成效起巨大的作用。

目前跨地域的合作方式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需要对其进行细化,提高行内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准确性,并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三) 设计和开发创新的标准化可供组合产品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一个介于高度定制化和完全通用化产品之间的一种金融产品。

与传统的企业和银行一对一的金融服务相比,供应链金融是一系列的、由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产品簇,对供应链成员个体提供基于供应链最优的不同或者相同的产品和组合,是一种基于行业和产业链的视角的集成服务。

需要先通过分析供应链通用的一些金融服务需求,设计出通用性适中的基础产品来解决,这样能通过对这些标准化产品的快速组合满足整体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提高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效率。

而对这些通用性的产品需求的分析和设计,除了要从现有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产品中进行筛选和修改之外,还需要对金融服务需求进行有效的细分和分析,在合理的服务范围内进行基础产品的研发和整合。

当模块化金融服务产品设计完成后,还需要配套建立一套快速反应的模块组合方式,快速和有效地为金融客户提供组合后的系列产品。

(四) 培养风险、营销和整合的专业人才

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运用和推广时,对银行内具有风险识别、产品设计和营销整合专业技能的团队要求很高。

团队内的成员除了必须具备有专业全体系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专业设计技能,还需要能在市场中鉴别客户,尤其是对运营资金借款有兴趣和需求的客户,需要了解供应链所涉及的背景材料;能简单评估潜在借款人的需求规模和类型,并设计现有产品的组合方式,开发相应的合约;因为供应链上下游的相关性极强,所以要求团队成员需要具备对最终产品的市场和行业有全面的知识积累,在风险是双边性(买方和卖方均会产生风险)的前提下,需要同时关注供应链的上下游。

需要商业银行从人才队伍的建设上有重点地培养出一个能同时担负三种职能的专业化团队,从而保证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Hofmann, E., 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OL], Logistik Management - Innovative Logistikkonzepte, Wiesbaden2005, S. 203-214.

2.William Atkinson, Supply chain Finance: The Next Big Opportunity[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8,4:57-60.

3.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 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30(1):1-13.

4.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 背景, 创新与概念界定[J], 财经问题研究, 2009,8:194-206.

篇2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信用问题 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篇3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盯市制度;风险管理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相关背景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网民达6.48亿,互联网已经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我国庞大的互联网市场不但让国内传统行业羡慕,也让许多国外的投资者觊觎不已。以下的数据只是这场互联网盛宴的冰山一角:仅仅2015年11月11日这一天淘宝天猫的交易额就有912.17亿元。与互联网的繁荣相比,传统行业境况不容乐观。自2008年以来,国际贸易形势每况愈下,很多传统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如何走出当下困境?答案是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型经济转型,供应链金融行业也不例外。总理在多种场合鼓励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三农”服务,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解决的就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金融的本质在于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最大化收益,因此风险研究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领域就变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给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变化

从广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价值链包括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资源整合,是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者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提供的一整套解决方案。随着风险承担者的演变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银行等传统供应链金融组织者逐渐被互联网企业取代,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具体来说,最原始的供应链金融1.0版本被概称为“1+N”,银行根据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撑,以完成对一众中小微型企业“N”的融资授信支持。但是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不对称性,因此银行放款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于是很多银行选择与核心企业合作,让核心企业“1”的数据和银行完成对接,从而让银行随时能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仓储、付款等各种真实的经营信息。这就是供应链金融2.0版本,即线上供应链金融。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在于,较高效率地完成银行、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线协同,提高作业效率,但其理念还是停留在“以银行融资为核心”的层面上,信息来源并不充分,此外银行作为系统单一主体致使整个系统对风险承受能力不高,造成许多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不能满足,资金配置效率不高。

随着业内思路逐步打开,互联网企业的参与使得大数据广泛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中,融资的风险得以更充分的识别、量化以及控制,并且债项的结构化让资金利用更具效率。这就是供应链金融3.0,也就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它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并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围绕中小企业自身交易的“N+N”模式。这种模式思维是一种网状思维,是互联网“普惠、共享”价值观的实际体现。更准确地讲,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中,电商、银行、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跨界合作共赢,逐步脱离过分依赖传统金融机构的境况。

目前,国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大体分为两类:纯交易平台供应链与非纯交易平台供应链。纯交易平台模式中,电商本身只为上下游供应商提供交易平台,其自身不经营仓储和物流系统,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阿里小贷。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物流和资金流控制程度不大,但对信息流的控制程度大,以便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风控。非纯交易平台不但在供应链系统除了提供交易平台,还自营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仓储和物流系统,电商向上游供应商提出订单需求,供应商向电商发货,电商向供应商开出承兑汇票,并产生应收账款。该模式的典型是京东的京保贝。

三、风险管理对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仅仅是供应链金融,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向互联网方向转型。这种转型并非是简简单单地把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简单结合。我们不能把“互联网+”做成加法式的“+互联网”而要把它做成包含其他增量和变量多式运算。那么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短板就是风险管理,互联网给供应链金融带来就是一场风险管理的革命。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的风控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核心。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分为贷前的审核以及贷后的监督,贷前审核可以通过优化模型以及丰富数据来控制风险,信用风险的管理主要集中在贷后的监督上。本文借鉴期货盯市制度和止损方法设计两个机制去管理贷后的信用风险。

第一,盯市机制。这种机制是针对那些具有十分频繁的日间交易的中小企业,我们可以利用基于大数据的技术和算法设计出一个类似于期货结算价的指数。授信之后,根据指数向贷款企业收取适当比例的风险保证金,这些保证金可以用等值的抵押品取代,每日根据指数波动盯市调险保证金,以此管理贷款企业的信用风险。

第二,止损机制。对于那些日间交易很少的企业,我们可以将这些企业集中在一个池子中,然后设定这个池子的最高贷款不良率比如5%作为止损点。一旦池子的贷款不良率达到止损点,停止对所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的中小企业新的授信。采取措施处置不良贷款之后直达盈利覆盖损失后再恢复新的授信。

(二)操作风险管理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注意的是管理操作风险的方式是否做到了成本与收益相匹配,并明确每个操作风险环节上的责任人。操作风险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内控体系;提高人员素质;加大技术投资。根据各项不同业务中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比率进行收益成本分析,针对性地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三)其他风险管理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首先需要从风险识别入手,鉴别风险的来源、成因以及哪些项目可能受此风险影响。然后定量分析,并结合收益和成本决策采取措施管理市场风险。对于具有相关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比如利率风险,可以采取风险对冲的方式管理。对于具有保险可能的市场风险,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将市场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对于法律政策风险的应对,相对于监管者,企业方是被动的。最好的应对方式是跟紧行业动态和趋势,加强对经济形势和政策方针的分析,提前准备防范于未然。

四、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终归于一个词:专业。这个专业不仅仅是对互联网技术的把握,而且对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把握,只有对这个生态本身有足够的理解,才能在漫天的信息和数据中不至于迷失,才能了解风险在哪里,怎样去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 深圳发展银行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 云蕾.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169-170.

[3] 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36-41.

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融资

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问题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内部贸易中往往占有优势地位,因此这些企业习惯于通过向上游赊销、向下游压货,将流动资金压力转嫁到供应链处于非核心地位的企业。非核心地位的企业往往比较弱势,且通常是中小规模的企业。他们的资产实力和信用实力都较弱,融资成本高。这势必导致供应链的中小企业既面临流动资金增加的要求,又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造成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供货成本提高,以及分销商单位产品的销售成本提高,进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供应链的系统性金融融资模式,它是银行立足于供应链全局的角度,以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财务成本为目的,同时兼顾协调供应链资金流的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在较大程度上有助于与核心企业打交道的中小企业缓解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供应链融资模式为特定供应链的特定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的财务管理解决服务,通过整合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提高资金使用率并为各方创造价值,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然而,供应链融资作为新的融资模式,它包含了供应链中参与方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资金关系,与一般的企业融资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有其自身的特征及难点。

首先,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为解决供应链的中小规模企业融资困境而提出的融资模式,但是它不能回避中小企业资产实力较小和信用实力较弱等固有的高风险问题,如何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其次,最近几年来,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提出较多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新型金融信贷产品。这些产品通常是现有金融信贷产品的改进和组合,但在合约设计方面和操作流程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如何进行有效合约设计、制度设计以及全面的风险设计,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再次,为了确保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能够归还贷款,银行通常以质押或抵押的方式来做保障。但由于赋予第三方物流公司在订单抵押的模式中监管货物的权责,往往不可回避地涉及第三方物流公司和融资企业相互勾结和串谋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如何规避道德风险问题,也是供应链金融在风险规避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最后,在供应链金融中,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是主要的服务对象和融资对象。但是银行不仅要考虑融资的供应链中小企业资金实力和信用状况,更要考虑其它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的经营和资信状况,同时还要考虑到供应链整体的发展状况。如何对具有一定行业跨度的供应链的行业前景分析以及对供应链其它非融资企业经营状况、技术水平、资产实力以及信用实力等综合信息分析,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技术中不可避免的难题之一。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评述

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初步提出是始于Berger在2004年的论文提出的一些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框架和设想。在最近几年的研究里,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的特征。Sunil(2004)从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多元性和复杂性。高能斌(2008)指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两大类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普遍存在的,这就需要银行对不同的物流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和决策规避相应的风险。而非系统风险是由企业自身经营导致的,如企业基本实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信用记录等(裴然,2012)。刘长宏(2008)指出供应链金融与传统授信不同,其主要特征在于:供应链金融是在考察供应链各成员经营和资信状况后的群体授信,特别关注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资信,在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理顺供应链各方内在的业务关系及潜在风险问题和特征,最终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和合理的供应链授信分配体系。

风险与资金管理。Cheng(2011)认为,供应链的资金管理主要是内部资金管理和外部资金管理。前者主要是供应链各成员间的赊销等特征的交易信用的管理与控制,而后者主要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角度出发对供应链的授信。不同特征的资金管理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形式和不同的风险防范策略。在内部资金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支付结算工具和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Warron,2005),可以有效地进行风险防范,进而节约运营的成本,同时可以提高供应链绩效。在外部资金管理中,采取基于信息共享机制(王灵彬,2006)以及期货、期权、远期、信用违约互换等衍生工具对冲等方法(Barnes-Schuster,2002)可以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和相应的成果十分有限(丁楠,2005)。

融资模式与信用风险管理。刘英(2002)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进行探讨时就运用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一般来说,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闫俊宏,2007)。邹武平(2009)从逻辑上探讨了这三种模式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一些学者从方法上研究了几种模式的风险防范问题。如吴冲(2004)和方先明(2005)等分别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和三层前向神经网络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价。杨松(2004)和董天胜(2005)针对供应链金融信用模式,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胜(2006)提出遗传算法辅助网络训练的优化策略,建立信用风险评分。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从多个视角探讨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反映了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工作成果和动向,然而,笔者认为尚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第一,目前文献大多数从风险识别的角度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时,而关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对策方面的讨论较少,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第二,现有文献对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协调鲜有讨论;第三,已有文献主要侧重于分析银行、供应链成员以及第三方行为的协调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但很少给出参与各方风险协调的具体方法。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趋势

第一,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全面系统架构和分析架构。风险识别需要找出供应链金融中既有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形成原因。供应链融资对象包括众多中小企业,因此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来源之一。同时,操作风险也是重要的风险来源。此外,不同融资方案还会涉及其他风险,如存货质押融资可能由于商品价格波动形成市场风险等。因此,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需要分析各种融资产品的风险来源,特别是采取Panel Data(面板数据)建立风险指标体系,这是值得考虑的研究问题。

风险度量是量化供应链金融中的各种风险事件出现的概率以及各种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压力测试,寻求合适的风险控制措施。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对不同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见,如何建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预警机制,为银行、第三方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风险防控提供科学的依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风险控制在供应链融资中的一项创新工作是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技术以及通过合作方式引入其他风险承担者。然而,其前提是对风险承担者进行合理补偿,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如何在供应链金融的诸多风险中进行风险补偿的风险类别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利益分配的技术方法的选择和分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建立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机制。供应链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利用节点企业存货进行质押融资,对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机制的研究不仅是供应链运营的需要,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需要。然而,在不同的监管模式下,物流与资金流的运作协调应出现不同的特征。如何分析和比较在委托简单监管模式、统一授信模式和委托严密监管模式下的质押率的确定,以及在银行和物流企业信息不对称时研究物流企业和借款企业在监管业务上的共谋风险及相关防范机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使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探索并检验银行、第三方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需要讨论的问题。

结语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方式之一。为确保该模式的健康、良好和可持续的运行,需要理论界和实践部门不断探讨新方法和新思路,同时,还需要我们有效控制由此带来的风险。

篇5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融资模式

一、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数量众多,约占企业总数的99%,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然而中小企业占有的金融资源却远远小于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它们不仅很难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而且更加难以向银行融资。因此, 积极发展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 促进其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供应链金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银行业内内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系统地对供应链中应收、预付和存货提出了结构性的解决方案。继深圳发展银行之后,目前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以及一些传统国有银行都已涉足该项业务。伴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焦点。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出发,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风险防范与对策。

二、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国外学术和著名商业银行与之相关的研究通常指的是财务供应链管理(FSCM),而国内的研究也只是涉及到金融物和物流金融等概念.2006年6月,深圳发展银行首次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并随之推出多种多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使国内这一研究领域得以迅速发展。

根据深发展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及本文所要的研究问题,采用胡跃飞(2007)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电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既包括企业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网络和链条,也包括下游的分销商、商,即渠道链。

三、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动产质押模式,应收账款模式及应付账款模式。

(一)动产质押模式

动产质押模式是指借款人以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一种融资模式。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该模式下的质押物已由中小企业的存货、仓单、商品合格证等发展成为动态动产质押物。

(二)应收账款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也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

(三)应付账款模式

应付账款融资模式指在处于上游的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来缓解预付货款压力,同时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的融资业务。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企业、银行四方签署应付账款融资业务合作协议书,银行为融资企业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事后,融资企业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虽然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带来多方“共赢”的结果,然而,供应链金融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金融取得成功的关键。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

(一)企业自身变化带来的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对象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分销商,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企业通常是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往往存在着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制度、财务制度不规范,企业营运资金运用效率低等问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企业素质、履约情况、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前景往往较差,主体信用风险很高。一旦企业经营情况有变,都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

(二)政策风险

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 往往会对供应链上的企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 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例如,当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对一些产业进行鼓励,为企业投资指明方向;或者对一些产业进行限制, 使供应链上企业原有的投资面临着遭受损失的风险。

(三)行业风险

由于供应链上企业所处行业自身的变化带来的风险,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例如行业由于自身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因素,导致行业内的企业面临着需求紧缩的局面,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例如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作为经济社会基本细胞的企业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整体经济环境向不利方向发生变化很容易引发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

(五)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由于企业自身主观原因带来的银行贷款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涉及的主体不仅仅包括借款企业,还可能包括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关联方。道德风险发生的情况可能有如下几种:借款企业可能不重视自身信誉,擅自改变所借款项的资金用途,从事对股市、房地产的投机性投资,一旦投资失败,企业资金链断裂,就直接影响到还款意愿和能力。

(六)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发生变化, 使企业无法按原定计划销售产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还款风险,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方面是预测失误,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上出现新的替代品从而导致企业销售计划落空, 资金链条断裂,企业还款困难。

(七)供应链稳定性风险

由于供应链本身不完善或刚刚建立,抵抗风险能力差,造成的供应链上企业合作关系不牢固,容易引起供应链断裂,并由此引发的风险,对商业银行信贷可能带来相应的损失。

(八)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和各类交易中会受到各种商业准则和法律法规的约束。由于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履行合同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

法律纠纷时,商业银行就有可能会面临着法律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无效法律行为。主要指银行员工或机构发生的无效行为,无效可能导致物权得不到法律保护(b)法律规定的不确定性。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在法律上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法律规定的不明确,甚至法律之间互相冲突的现象经常存在。若关于动产物权的设定和担保方面出现法律规定模糊不清的现象,而供应链金融业务又经常会涉及到动产物权的问题,因此法律上的不确定性也容易给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带来风险。

(九)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仓单甚至物流过程纳入质押对象,这势必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一方面,由于价格的变动,会导致质押对象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风险;另一方面,对银行内部来说,要严防内部人员操作失误和作弊的发生。在对抵押品的估值和评价中,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科学的方法来保证估值和评价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确保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

五、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鉴于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完善和加强风险管理就成了确保供应链融资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本文针对上面提到的风险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管理措施:

(一)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这是最基本也最保守的风险回避方法,即拒绝不合格企业的贷款申请。回避了风险意味着放弃了取得风险收益的机会,但是,某些企业的信用风险太大,一旦风险发生,银行将承受很大损失,对于这种企业,不与其合作是避免风险的最好办法。在实务中,商业银行一般是根据客户评级是否达到银行标准来确定是否给予提供融资的。在这方面,深发展已经开展了客户的评级工作,国内也有一些专门的机构来给企业做资信评级,例如远东征信等。

(二)提高对抵押物的要求

银行要提高对抵押物的要求。首先,应要求抵押物质量合格,并具有使用广泛、变现容易、价格透明、品质标准化等特点。其次,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的合法权属证明,例如购销合同、海关报关单、出厂证明、增值税发票、付款凭证等等,还需要保证抵押物不存在货款、税收等方面的争议和问题。另外,在实务中,银行还可以要求企业在提供存货抵质押的同时提供不动产抵押,多种抵质押物共同利用,以求将风险分散,并降低到最大限度。

(三)完善企业征信系统

培养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够有效地减少风险的产生。为共同扶持信用良好企业的发展,联合制裁资质不良企业,孕育良好的信用环镜,我国人民银行开发建立了企业征信系统,各家银行通过该系统能及时查询企业以往履约记录及企业基本情况,但目前系统还处于不够全面,处理信息不够及时的阶段,所以,我们应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征信系统,使金融机构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情况,有效地维护商业银行授信资产安全。

(四)建立紧急预警机制

供应链是个错综复杂的网状松散团体联盟,在这种结构中,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的发生将不可避免。基于供应链的网状结构,一旦发生风险事件,风险将沿着供应链条不断扩散和蔓延,若事后再进行控制与挽救,就难以操作。所以,我们要先行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提早预测各种风险的存在,并量化风险发生后的损失程度,将风险化解在真正爆发之前,将风险降低到金融机构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杨育谋.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中国中小企业.2007;06

[2]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据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要获得融资十分困难。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超过81%的企业认为一年内流动资金部分或者全部不能满足需要,超过60.5%的企业认为自身得不到中长期贷款,融资困难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1]。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学术界及实业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对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稳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生态[2]。由于供应链金融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延长至供应链上中下游,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资金不平衡的问题,而且淡化了企业因自身规模而带来的融资瓶颈,加速企业财务周转,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客户群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但供应链金融作为银行新型的盈利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基于商业银行立场,对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面临的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供应链金融实践模式

最早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是荷兰一家开办质押融资的银行。国外,马士基、UPS都是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参与者,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成为其主营业务。国内,深发展银行是供应链金融的先驱,中信银行以及工农中建也相继涉及供应链金融业务。

由于供应链金融活动参与者背景各异,这里笔者举简化例子:假设存在原料供应商R,制造商M,批发商W,M为核心企业。

出于生产需要,M向RMS购买原料。由于M实力强大,遂要求RMS赊销,即M暂不付款,形成RMS的应收帐款。由于RMS在备货过程中就需要垫付,财务很难周转,遂寻求保理商帮助,让其通过购买债权对方式向RMS支付现金,解决RMS流动性问题。这一过程中最关键就在于M的信用,M守信与否都将直接关系到坏账率。W向M购买产成品,由于M实力强大遂不准备向W赊销。W只能通过直接付款、承兑汇票、向银行贷款等方式。而除了直接付款方式,其他方式需要W有足够都授信,而我们都知道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授信是十分珍贵的。银行此时的作用便被放大,对于M,银行了解M作为是核心企业,信用充足。银行便通过占用M的授信方式,向W发放买放融资用于支付M的货款。

不难看出,M的存在,加速了M和W的现金流转速度。对于银行而言,在保证核心企业的风险可承受的前提下,自身资金成本也得到降低。

二、供应链金融运行中银行承担的风险及产生原因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量化工具匮乏带来的内生风险。由于融资行为是单向的,因此银行在供应链金融实际操作上往往处于被动局面。银行作为特殊企业,需要控制风险,保证收益。出于计划经济体制遗留,“贷长不贷短,贷大不贷小”,“银行追着大企业跑,中小企业追着银行跑”等现象层出不穷。在这些现象背后,折射了我国银行偏好短期利益的浮躁心态及借贷原则的扭曲。

而这都会造成供应链金融的操作环节过于繁琐复杂,让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垫付时间成本。因为涉及到供应链各级企业,银行需要正确度量企业授信额度以控制风险敞口。同时银行还需根据供应链自身特征,实时管控资金流量;此外对银行自身来说,还需要考虑到自身股权结构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对于国有控股的银行而言,存在国家的隐形担保,风险承受能力强;而对于股份制银行,股东存在风险厌恶,会降低风险承受力。

虽然供应链金融历史十分悠久,但在我国仍不存在普适方法量化银行的成本收益,也没有精确的计量模型能让银行进行风险识别与核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主观方面决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无法按部就班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建立了模型用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确定准入条件等模型,但由于模型测度的数据多来自上市公司或知名企业,对以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的供应链金融而言,缺乏代表性。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带来的法律风险与道德风险。由于我国尚不存在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法律,虽有《担保法》、《合同法》、《公司法》和《动产抵押登记办法》等法律进行规范,但就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因为只有适用主体类似,无法覆盖供应链金融的方方面面,所以存在诸多法律漏洞,如《担保法》未明确规定原材料、半成品和应收账款等可以质押;《物权法》则规定质权人不限于金融机构等等。此外由于合同形式多样,鉴别十分困难,甚至企业间没有真实的贸易行为,但通过伪造合同或者伪造财务报表也能够获得银行授信的现象。长期以往,银行坏账会积累到直接危害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地步。企业单方面违反与银行签订的借贷合同,将所获得的流动性用于它用,严重影响企业的还贷;企业获得贷款并取得收益后却有意谎报亏本,并伪造财务报表,影响银行的判断;企业贷款后对资金利用不充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对银行与企业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等都是其可能的表现形式。

(三)不确定性引发的质押物贬值风险。当出现因利/汇率变动等原因使企业无法顺利销售完存货时,企业资金无法回笼,无法按时还贷,银行可处置企业的质押物。由于质押物多样,若质押物变现成本很高或变现价值低于银行授信敞口余额时,商业银行便不会将其变现,因此持有此类质押物对于银行而言反而无法遏制风险敞口。

(四)企业协同发展弱化致使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失效风险。企业协同主要指企业间通过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空间与效率上的有序结构。由于供应链金融是银行通过给核心企业资金支持,再使核心企业支持配套企业从而达到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的方法,其高效运作的前提是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必须存在协同关系。实际上,由于核心企业实力强大,在合作过程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对上游可以要求赊销,对下游不允许其赊销,给上下游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供应链金融无法抬升中小企业信用,名存实亡。

(五)企业间动态投机导致银行经营困难。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实践中,由于企业间合作关系是随着合同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业务的完成而结束。因此,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均可选择下次合作或不合作。由于供应链金融没有强硬的控制机制,当企业面临多条供应链时,会自主选择利益可获得性最大的;在供应链条有限的条件下,会自动退出盈利空间小的。这种动态的投机风险给银行、企业间合作与供应链融资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增大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难度。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一)实时监控企业间资金流动。由于供应链金融风险在整个供应链条中传递需要一定时间,这就为遏制风险提供了有利条件。银行可以通过成立独立于自身以及核心企业的第三方监控机构,允许第三方机构使用自身信息渠道,分享自身在企业间资金往来的实时信息优势。

银行也可与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制定好保密协议,允许第三方机构获取企业财务数据以监测可疑交易行为,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危机处理效率,更加稳定的帮助商业银行发展相关业务。银行也需要对核心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测量,一旦出险或者风险有增大可能,立即告知相关企业进行预防和改进。

(二)建立健全征信与法律体系。征信当局首先要能保证信用信息大体真实、完整,提供多样化的信用信息使用渠道,并及时更新信用数据库,辅助银行做好客户信息管理以及贷款后的动态信息分析,使银行能够综合使用信息,优化自身操作方法,提高自身前期的风险鉴别能力,降低风险。但以上这些措施是针对客观的外部企业信息而言,银行只能根据信息来规避风险,银行出于被动地位。下面介绍一种主动性的风险控制方式。

为了改变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实施时所处的弱势地位,银行自身应该建立企业动态信用评价门槛,严格对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价,通过提高门槛来甄别出风险隐患大的企业。银行还应该加强供应链中的信息流整合,帮助形成企业间良性互动沟通机制,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和企业、个人信用登记制度。

从监管当局的角度看,监管当局要对恶意规避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实施联合制裁, 维护商业银行债权,建立公正法制化的商业环境, 尽可能让商业银行在维护自身权益上去行政化, 减少银行风险损失。

(三)进行抵押品的契约设计。黄金是资产保值的有效工具,能够较好地规避通货膨胀给资产带来的风险。当供应链金融过程中出现了质押物品,银行可黄金保有当局建立合作并将质押物按恒定的转换价格转为代表黄金的凭证,以黄金的保值性避开抵押物贬值的风险,到期再将黄金凭证转为抵押物退还给企业。由于这一过程完全可以电子化,因而不会增添任何管理成本。银行还需要时刻关注抵押品市场价格,一旦抵押品价格下降至警戒线,银行需要通知融资企业补充保证金。

(四)企业协同发展弱化致使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失效风险解决。协同问题的产生与否在于核心企业的配合程度。商业银行理应构建一个交流平台,定期与核心企业,中小企业沟通,主动去发现企业的难处。银行还应该制定统一规范和完善的业务流程,使运作条款与系统内部协调步调一致。银行要在融资过程中,和所有供应链主体进行紧密的合作,提升供应链企业的运作水平。规范准入与退出机制,对违约违规企业要有经济与信用上的惩罚措施,经济上可以收取罚款或违约赔偿金,信用上银行可以提高违规企业的二次准入门槛或降低授信额度。

(五)银行进行供应链利益分配。追逐利益是企业天性,供应链金融投机风险的产生实际上是企业天性和企业家精神匮乏的体现。在供应链条上,企业想要实现利益最大化,都需要以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和企业间互利共赢为基础。为此银行要引入激励机制,注重转变企业理念和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企业合理分配既得利益,以公共人的身份进行利益分配。

(六)引入供应链金融专门人才。由于供应链金融的复杂性,需要熟悉金融、国贸、法律、计算机编程和财务知识的复合性人才,而我国目前尚不存在对供应链金融的普及教育,唯一与之相近的是物流管理,而目前物流管理人才显然不能满足供应链金融的需要。

所以银行应当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抓好全员经营理念,实际技能以及实际业务操作上的培训,尤其要尽快提高信贷人员的政策法律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以顺应供应链金融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金融展―会议实录[R].2010

篇7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始终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并不断发展,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软实力将逐步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其中全供应链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将管理会计与企业的全供应链管理相结合,并对其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使其能对企业战略决策及保持竞争优势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制造业 全供应链管理 全供应链管理 管理会计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在企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科技进步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新产品、新技术被模仿替代的时间差越来越短。因此,全供应链管理,尤其是基于企业管理会计理念的全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对于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及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可以为制造业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一)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全供应链管理从广义上理解就是整合从最终使用者到最初供应商之间的各种关键商业活动的过程,包括为客户及利益相关者提品、服务及信息等。而从狭义上可理解为一个包含从原材料、生产、存储、运输、客户及服务的工作计划。

(二)全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1、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首要任务,同时尽量增加客户价值。在供应链管理中,客户的需求是一切的起点,贯穿设计、生产、销售全过程,协调链条上各企业间的行为。企业应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客户的支出,以达到客户价值最大化,从而优化并提升整条供应链水平。

2、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企业、部门看作一个整体,强调发挥整体的力量。供应链管理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对链条的各个环节、流程进行分析、改善和协调,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行为不仅要顾及自身的利益,更要以整条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目标。

3、强调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要建立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即与供应商、销售商间不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合作型关系。

4、供应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强调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通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来提升整体供应链的实力,而不是仅仅完成一定的市场目标和实现单个企业的增长。

三、企业管理会计的概念及特点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将现代化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为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它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管理会计已被很多企业广泛使用,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提升企业价值。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特点

1、传统的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更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同时兼顾企业整体。其工作侧重点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获取数据,为责任主体制订工作目标,控制责任主体的行为,注重管理过程、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影响。

2、现在的管理会计不仅局限于单一企业,而是面向整条供应链系统,需要将供应商、销售商、客户及利益相关者均纳入到管理会计的边界之中;同时管理会计逐步形成包括战略管理会计、作业成本管理及价值链管理会计等新的管理模式。

四、全供应链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一) 可用信息的互惠性

供应链要求在管理会计系统中能够检索出高品质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应该是可用而互惠的,与供应链有关的合作伙伴有使用的权利及提供信息的义务。例如,有助于跟踪和追查供应链的处理器系统,能够评估其他合作伙伴如何连锁经营,提供合作伙伴产品的介绍,也可以反映消费群体购买产品和回馈消费者的满意度。因此,传统的管理信息质量标准(精确度、完整性、及时性等)应向以互惠的可用信息作为目标和衡量标准而转变。

(二)资产管理的全局性

在供应链中,不同的合作伙伴将倾向于投资供应链的共同目标。这种特定资产投资的发生,在不妨碍个别公司的盈利能力时,能使作为一个整体的供应链达到最好的盈利状态。通常的资产代表未来现金流入的价值,以供应链为基础的资产管理减少了因为分布不均或信息不共享而造成的多余的资产储备或投资,可以在更合理的情况下再分配资源,增加应用盈余资产的透明度。

(三)管理投资组合风险的全面性

供应链的投资组合不仅给公司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风险的多样性。管理会计要求针对供应链的特性加强对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不但要关注自身的投资组合风险,也要重视合作伙伴的投资动向,便于及时对各种风险进行预测及分析。

五、管理会计方法在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一)基于控制资金成本的全供应链金融管理方法

供应链金融管理是指整个链条中与货物的运动和储存联系在一起的流动资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管理合并了所有贸易伙伴之间和他们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经营和财务管理等。全供应链的金融管理可以帮助买家和卖家管理现金流,减少过多的现金余额,降低融资成本。

篇8

一、供应链概述

根据《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界定,供应链的定义被确定为:产品生产、流动过程中,将所涉及到的相关服务、产品提供给用户使用,满足流动过程中上下游企业的要求,从而形成的网状结构。金融行业形成了供应链,就会涉及到供应链管理,这个管理系统指的是,对于供应链来说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计划、调配、操作、控制以及完善的程序。实施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六个正确,分别为:在正确的时间将顾客需要的正确产品送到正确的地点,保证产品正确的数量、正确质量以及正确的形态,与此同时降低成本,实现产品最优。近几年来,各个中小企业的经济竞争再次升级,已经不是企业之间简单的经济竞争,而是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经济体系的一端发展至整个链条的竞争,也就是产、供、销全过程的竞争,这样的经济发展现状,升级银行融资服务水准非常有必要,继续找到一条正确的处理道路。

二、农业中小企业供应链分析

(一)农业产业化形成的供应链特点

供应链的类型包含农业供应链,它概括了农业原料生产、加工以及销售,是多层供应量的总称,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具有生命体征的原材料,例如,动物、植物。在农业产业化供应链模式下,主要经营加工、运输、销售的各个巨头企业占据着重要位置,成为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业供应链的研究重点是农业物流之下的农业管理以及运行模式,这种农业供应链不仅重视物流配置,又重视物流的流动以及供销,更重视物流链之中各个环节的链接,最终目的就是优化系统、使系统运行更加流场,处于良好状态。

(二)农业产业化形成的供应链分析

就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下形成的供应链发展状况来看,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还处于职能集成阶段,在今后的发展中,它会向着内部供应发展,形成完善的内部链。在运行过程中,农业供应链表现出联系的随机性、结构的不稳定性等特性,改变了传统的集成与协调局面,使得供应链形成加强型模式。

现如今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农业供应链的主要应用手段,也就是各个巨型企业形成了稳定的农业上游原材料供给。目前,农业下游原材料供给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它将成为供应链的驱动模式,形成各个巨型企业的经营先导。

三、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经营模式

(一)银行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银行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融资也可以称之为存货融资,主要的实行目的就是处理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将货物以及其他银行都能认可的物品作为抵押,向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融资。当企业申请融资时,企业要将抵押货物交给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代管,但是这些仓储公司必须得到银行的认可,同时所有权不发生变动,否则不可以代管。这样一来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融资,一方面可以实现正常资金周转和经营。另外,动产质押融资可以实现提供多种融资渠道、方式,例如,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保函、贷款等,这种融资渠道可以扩大银行的隐藏客户,使银行成为物流供应链中连接资金与资金流动的桥梁,并使银行与物流企业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原有合作基础之上扩展服务项目,联系上下游企业。

(二)银行中小企业保兑仓融资模式

处于下游的中小银行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会需要处于上游的企业提供预付账款,这样才能获得下游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原材料以及产品,并且是持续得到供应。当企业出现短暂性的资金流转困难,这时可以使用保兑仓融资模式,实现企业某项专项款的融资,以此获得银行短期性的贷款,得到信贷支持。保兑仓融资模式,必须在供应商确认回购的情况下,融资企业才可以申请银行的融资业务,但是供应商必须控制融资企业在银行中所拥有的提货权,这样一来,保兑仓融资模式适合供应商回购基础上的采购活动。

(三)银行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这种融资模式是应收货款在没有到期的情况下便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模式,是建立在供应链金融产品基础之上的,为供应链上游企业提供融资的业务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融资过程会涉及到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以及银行,其中的债务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扮演着反担保角色,如果融资企业出现状况,债券企业必须弥补银行亏损,承担责任。

篇9

供应链贸易融资,是指银行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整合,对处于一个产业供应链中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它以特定产业供应链中的某个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以核心企业上下游合作供应商为服务对象,基于企业的应收应付款项,预收预付款项和存货而衍生的贸易融资服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众多企业已成为世界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成为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则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提供上下游配套产品及原材料和能源。大型企业的制造业外包,服务外包使得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越来越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讲,一方面希望尽可能地从供应链企业中得到更多资源和资金支持,在与中小企业的定价和长期谈判中占据优势地位;但另一方面也希望保持供应链企业的稳定性,不希望链上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终止合作。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对核心企业较强依附性使得其在谈判和合作中处于弱势,承担巨大的资金负担,却又因信用等级低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因此,供应链企业希望有更多的资金融通机会以维持供应链的顺利运行,实际上,许多全球性供应链对贸易融资的依赖性很大,财富(Fortune)1000名公司中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大多采用了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这就是为什么供应链和物流最近十几年迅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供应链贸易融资对银企业来讲是个双赢的战略,中小企业借助其与核心企业的真实交易可以获得更多资金融通,核心企业则可以从中小企业处获得更多优惠,促进企业间长期战略协同关系的建立,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银行则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充分利用了核心企业的信贷等级,增加中小企业商业信用,为具有真实贸易背景,具有自偿性的贸易活动提供资金融通,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增加了银行收入,降低了融资风险,培养了潜在顾客,加强了供应链上企业对银行的忠诚度。

二、 我国银行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主要类型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凭借其国际业务优势大力发展包括供应链融资在内的各种贸易融资方式,取得较好收益,也争取了更多的中小企业客户,2008年渣打银行在中国收入的50%以上来自贸易融资。迫于市场的竞争压力,众多本土商业银行也凭借其优势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

在这些银行中,深发展银行和中行的特色比较突出。深发展银行于1999年开始规模化经营供应融资业务,提出了“建设国内领先的贸易专业服务银行,打造国内最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的口号,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与中外运、中储和中远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整合了数十项产品(服务)到“供应链金融”中来。对于供应链任何一个节点的企业,如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都可以通过对其货品或商业票据进行抵押或者质押,获得合适融资方式。它的成就不断获得业界肯定,扶持几万家中小企业实现业务增长。2009年2月其开发的供应链金融子品牌下的池融资金融营销案例获得2008年由银行家杂志主办的“2008年底中国金融营销金融产品十佳奖”,2009年4月,池融资系列产品在第四届中国企业创业投融资高峰论坛上,被评为“全国中小企业最受欢迎金融产品”。

中国银行充分发挥在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领域的领先优势,提供了“融信达”、“融易达”、“通易达”、“融货达”,“订单融资”,“融通达”等系列供应链融资产品。所谓“融易达”是指银行在核心企业认可对供应商应付账款前提下,由核心企业确认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占用核心企业额度为供应商提供保理融资及相关服务。“融通达” 是指客户将其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合格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形成具有相对稳定余额的“应收账款池”,银行据此为客户办理各类贸易融资及保函授信业务,在应收账款质押、贸易融资及保函授信业务之间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通道。2010年5月,中行在厦门建立供应链融资中心,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中行根据客户需要设计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实现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无缝链接,解决供应链的资金需求。

三、 我国供应链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是供应链贸易融资的积极参与者,各家银行不断开发新产品以吸引客户,都把供应链融资作为其战略发展目标之一。但仔细研究目前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一) 业务同质性较强

尽管每家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名称各有特色,令人眼花缭乱,但仔细阅读,却发现产品内容基本相同。

目前我国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贸易融资主要集中于存货、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和订单三个项目,基于单笔贸易交易合同发放的自偿性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银行根据企业应收账款质量提供资金融通,下游债务企业承担反担保责任,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由债务企业承担弥补银行损失,例如中国银行的“融易达”,深发展银行的“出口应收账款池”;存货融资,银行考察企业稳定存货情况和长期合作对象,以供应链综合状况作为授信决策依据,例如,建设银行的“仓单融资”,华夏银行的“货物质押融资链”;预付款或订单融资,银行根据企业所收到的预付账款质量提供资金,其上游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例如中国银行的“订单融资”,华夏银行的“未来货权融资”。

许多银行开展了整体供应链业务,例如中行供应链融资中心的融资产品,光大银行的“金色融资链”和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客户从下订单、制造、装运、收款等各个贸易环节都可获得中行资金支持。

仔细分析融资产品内容,发现部分融资来源于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例如仓单融资来源于传统的仓单和提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主要来源于有追索权和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虽然许多银行提出了整体供应链业务,但在业务中能否真正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能否对整个产业链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进行关注跟踪,实现真正的供应链管理和融资,还是各家银行要思考的问题。

(二)风险防范功能弱

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但由于链上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一旦某个成员出现资金问题,会影响整个供应链,风险也相应扩散。

与其他融资产品相继,供应链融资涉及的风险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首先,供应链涉及企业众多,既有国内企业,也有国外企业,银行无法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分析,不能准确了解供应链整体情况,一旦供应商和制造商勾结诈骗,就存在套取银行资金的风险;其次,供应链企业的运营不仅涉及到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能力,还要受到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动态风险不易控制;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化,不断获取关于链上核心企业和附属企业的动态信息,以便掌控风险;再次,不同阶段的供应链融资,需要关注的风险不同,存货抵押和预付款抵押中,需要采取的风险控制手段完全不同,给银行业务操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最后,供应链融资过度依赖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度,如果核心企业滥用其信用度,在多家银行开展融资业务,对银行融资带来极大风险。

目前我国信用系统比较薄弱,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扭曲现象。涉及到国际贸易的供应链融资,对国外核心企业信用状态的了解则更为薄弱。许多银行对国外贸易融资信用评价只能依靠国外评级机构的评价结果,使得融资业务只能局限于与较大跨国公司的业务往来,对供应链上的动态风险监控能力则更为薄弱。

理论上,虽然供应链融资有真实的贸易背景,但实践操作中,如果企业多次进行贸易融资,银行和企业可能无法实现一对一的贷款偿还,一旦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也会导致贷款偿还困难,容易引发贷款不良率上升。

(三)银行汇率风险加大

对银行来讲,除了上述业务风险,另外一个重要的风险是银行汇率风险加大。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企业通过贸易融资不仅希望能解决资金缺口,更希望早日收汇,规避汇率风险,但这对银行来说却意味着风险。一些调查显示,许多进出口企业在规避汇率时,首选方法就是通过出口押汇等贸易融资方式,提前收汇,转嫁汇率风险。

目前许多银行开展的业务中,例如深发展的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业务,需要银行要规避大约一年的汇率风险,这对银行准确预测汇率变化的能力,使用银行衍生工具对冲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四)专业人才缺乏

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际金融票据开设和审核查验,涉及到对整个供应链信息的掌握和动态追踪。要求银行人员拥有丰富的财务知识、法律知识,行业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由于该项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员工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市场开拓和风险管理,基层行无法对客户提供详尽周到服务,客户对于供应链融资功能特点也不了解,加大了银行开展业务的难度。

四、发展对策

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增加了商业银行收入,带动了中间业务和结算业务的发展,并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如果运行顺利,银行将来为某一供应链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链上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都可以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帮助银行获得客户和利益,是银行重要的业务增长点,也成为许多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由于我国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间有限,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促进供应链融资的发展。

(一)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经验,完善业务流程

和国外银行较为成熟的供应链贸易融资相比,我国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仍存在一定差距。国外银行开展业务时间长,利用其广泛的分行优势和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制,提供包括金融、法律、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例如,渣打银行自2005年起成功地为多家大型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项目,客户可以其电子银行平台上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交易指令、查询交易、定制报告等功能。摩根大通银行2005年收购一家物流公司,专门为供应链及分销链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我国银行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联合提供应链融资产品,如物流平台帮助监控物货及物流,信用保险机构协助监控信用风险,电子商务平台整合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关注融资企业的交易对象,交易对手,履约记录等全方位评价,有针对性地为企业量身打造结构性贸易融资,对整体供应链提供全方面金融解决方案。

(二)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由于供应链贸易融资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比较复杂,银行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对于供应链不同阶段融资方式,对该阶段最重要的风险采取控制防范措施,例如仓单抵押融资时,风险防范主要着重于仓单货权归属和货物安全;应收账款融资时,风险防范主要着重于应收账款债务人的资信审核和监控。

其次,要求融资方尽可能获得第三方担保,以第三方担保作为规避风险的手段。例如,要求融资方投保出口信用险。

再次,通过国际合作方式,尽可能地完善供应链信息,或者获取信用担保,减少银行风险。例如,通过国际保理组织其他成员获取国外企业信息,参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发起的全球贸易融资服务项目(GTFP),获得由IFC为商业银行开出的融资工具所提供的担保,降低出口企业和提供融资银行的收汇风险。

最后,银行要采取技术措施通过构建或使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对冲,通过其全球网络,化解或减少汇率风险。国外银行在这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通过将一些贸易产品与其他银行进行交换或出售,以规避币种和汇率波动风险。我国银行也在逐步采取措施规避汇率风险。例如中国银行的“进口汇利达”和“出口汇利达”产品,使用了一些简单的金融衍生产品,要求客户在中行进行远期外汇操作以规避风险

(三)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发展供应链贸易融资

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的较为成功的主要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和一些力求在贸易融资方面有所突破的股份制银行,主要集中于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核心企业实力较为强大的行业。

国际贸易中,加工贸易总量超过我国贸易总量的一半,许多中小企业已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全球贸易生产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的供应链融资也主要是围绕这些跨国公司进行。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主要体现在“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中,利用沃尔玛的优良信用,对其供货商提供的从原材料,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融资支持。

尽管商业银行力求打造的是“供应链金融―物流―信息流”平台,集保险、担保、物流、信息、法律等多方面服务提供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供应链企业提供一站式全面服务。但对银行来讲,供应链贸易融资仍然是一个新兴业务,新型业务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作为供应链资金的提供者,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网络分布,从事贸易融资的经验和人员素质,根据客户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分行业、分阶段发展供应链融资,以便总结经验防范风险。不同行业供应链上企业间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相互交织关系各不相同,银行需要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间相互关系量身定做融资方案。不同银行的贸易融资实力不同,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强项为客户提供自身风险操控能力较强的融资服务,在积累了一定的行业市场知识和企业信息后,再逐步延伸服务范围。

(四)加强人员培训

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对银行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银行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培训学习和人才引进,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改进银行内部管理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为供应链贸易融资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悦,国外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案例分析[J]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9(9)

[2] 吴建勇对贸易融资业务发展战略的再认识[J] 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 (9)

篇10

1、根据核心企业的信用情况获得金融环境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的融资方法可以增强其与银行的联系,为自身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供应链手法的融资其审批标准的依据就是中心企业的规模、实力、供应的连续能力及贸易的信用度等。银行根据中心企业的信用情况,利用链条关系,对中小型企业进行简单的了解,进而将资金投入比较可靠的中小型企业中,这样,不但可以拓宽银行的融资范围,获取业务收益,还可以打破传统的融资模式,不再只将资金投入大企业,处理了供应链中的各环节资金不均的情况,更能进一步加快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维持链条的正常运转。一旦中小型企业产生提高自身信誉度的想法,就应该增大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及信用,否则就会产生信用的降低等惩罚。供应链手段的出现可以让链条中的企业保持统一的目标:企业自身发展与创造利益的同时,帮助群体共同进步。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进行相互合作,渐渐就可以形成一种“共生和反哺”的体系。2、实现了供应链各节点的衔接功能,提高了融资效率“短”、“平”、“快”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固有的金融管理模式中,银行的融资大门只面对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因其投入低、回本小等问题被拒之门外。供应链进行的融资改变了这一现状,供应链融资使银行摆脱了只为单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弊端,从融资链的整体进行考虑,衡量企业的整体发展动向。银行在链条中不单单是一个基金的提供角色,同时也是同企业进行合作的角色。它起到了让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衔接的功效,利用银行与物流、市场及买卖双发的合作关系,运用相似的方法,发展成融资与管理完善的链条,简化了传统融资的复杂过程。经过供应链的模式,银行同各个链条的企业进行了密致的关联,从而形成了长期稳固的资金链条关系,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融资资金的投入成本,并且可以提高银行的业务效益收获。3、冲破了传统融资模式担保物限制,创新了担保方式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符合银行要求的固定资产担保或者不动产的抵押。供应链融资打破了传统融资的思维,不再是强制性的要求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或者不动产的抵押,用企业中的收账项目或者动产作为抵押条件,从而更加的具有灵活性能及流动性能。由于供应链中的企业活动的中心是围绕中心企业展开的,那么它的收账项目的信用也与中心企业的信用相关联,因此,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产品的风险程度减低到与核心企业贷款接近的水平。

就我国目前的国情看来,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困难等问题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加大力度开展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链条方法进行融资的模式,就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及市场效益。下述观点就是针对中小型企业中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方向和对策进行探讨。当前,我国主要推出的供应链方法的融资手段是间接的融资方法,对于直接融资的供应链手法还不成熟,所以,这种方法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方向也必然想着直接融资的方向前进。唯有全面发展供应链中直接融资的方法,伴随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的解决。供应链手法的融资才可以得到实质性的飞跃。在直接融资的区域,金融市场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将金融市场中各环节进行连接,才可以帮助我国供应链融资手法的进步,使其更全面的发展。供应链手段进行融资使有很高的技术要求的,供应链中效率的提升主要依据的是信息技术管理水品的提升。但是,国内供应链企业一般都以独立发展为主,其标准也很低。如果想冲破供应链融资技术的规模,就应该首先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共享破平台,让企业的数据可以在平台中得以交流。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信息共享,供应链环节上的各个企业就可以准确、及时的对自身的经营方法进行调整,从而实现链条中企业共同发展、资源共同利用。对于中小型企业进行供应链方法的融资来讲,其不单单需要银行机构准备出更全面的融资计划,保证融资链的管理正常运行,并且还需要链条中各个企业也同时参与进去。银行企业共同努力,建设规范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降低供应链融资系统性风险的最佳方式是企业从内部进行资本运营效率的提升。链条中的企业从表面上来看属于实力竞争关系,但从内置去看属于的是供应链的竞争关系。所以,在供应链条中,中心企业就应该起到领头的作用,指引企业进行集体化的管理观念。另外,进一步发展供应链融资的前提和保证是加入供应链的激励机制,增强成员企业的归属感,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同生体”。中心企业一般有标准的对供应商及经销商进行管理,而且奖惩制度完善,供应链成员可以享受核心企业提供的特殊优惠政策,这将增强供应链成员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谈判地位增强受信客户的违约成本。通过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获知核心企业的客户关系网络,从而建立全面、实时共享的信息系统,以便及时地把握行业及产品的市场动态,弥补银行在产品和市场方面人才储备不足的缺陷,为今后发放动产融资降低风险。银行开展的供应链方法对企业进行融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支持。银行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和运营能力,将一定的授信额度授予物流企业,由物流企业直接负责融资企业贷款的运营和风险管理。这样不仅可以简化流程,提高融资企业的产销供应链运作效率,而且还将为银行提供提高信贷担保效率的增值服务,降低和转移银行贷款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融资机会。所以,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物流业的成熟发展、依靠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是以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关系为基础的。尽管供应链融资能够有效规避单个企业的风险,但是,仍然不能消除其中的信贷风险。因此,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促进信用体系的有效建立,这是供应链融资的有效保障。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使市场交易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增强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只有有了信用保证,商业银行才会放心地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只有有了信用保证,企业才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办理融资服务,从而解决自身的资金问题。

本文作者:陈博修蕾工作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