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供应链范文

时间:2023-03-22 07:1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供应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供应链

篇1

作为厂家来说,已经从原有的单纯贸易供货关系逐步转变成服务型的企业。更多的是作为厂家怎么去服务好零售,使零售终端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厂家才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从原有单纯的上游与下游的买卖关系演变成一种服务型的关系。

零售终端的发展靠的也是厂家的服务才能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医院控制了80%以上的药品市场,零售药店约占10%。现在随着成本上升,除了将药店成本压力合理缓解,还要看如何在医改政策环境下,处理好医药行业上下游之间合作关系。实际上终端也需要工业企业不间断扶持,在今后可能这种关系越来越紧密。不单单是贸易货物上的往来,更多的是变成服务型。比如可能有管理输出,还有店员培训等。目前药店零售更多的是需要厂家的扶持,厂家也需要零售紧密的合作,大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更松散的服务变成紧密的合作。

要明确未来医改背景下的竞争不再是产品的竞争和企业管理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体系的竞争,供应链向上下游延伸意味着供应链成员的合作大于竞争;供应链整合的成员之间需要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这是形成供应链目标一致的基础。

工商联合,渗透下的“品牌”优选

近年,迫于生存压力,不少终端药店为了提高商品毛利,大力发展自有品牌,药店黄金陈列位置为自有品牌商品让路,有的药店甚至把毛利偏低的品牌药下架处理,深深伤害了上游供应商。此时,国内许多知名零售药店巨头却保持了相当的清醒,即使毛利下滑也没有随波逐流,始终与优质知名供应商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

工商之间经过多年磨合后,“吹尽狂沙始到金”,自有品牌之风日渐式微,不少一度向知名品牌说“不”的药店也在理性回归,黄金陈列位置重新向品牌产品张开怀抱。而捕捉到零售商之变的上游企业也适时调整销售策略。这一观点代表了上游企业的普遍心声,大企业更乐于与规模大、直营店占比大、门店执行力强的连锁药店强强联手、深度合作。据了解,一些上游供应商已为此调整销售策略,以往为了开拓市场,不惜到各地开设办事处。而今,只需保留部分办事处,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与连锁药店总部的深度合作上。在他们看来,那些版图向全国延伸的连锁药店,通过较为高度统一、快捷的商品流向,可将其产品源源不断地向全国输送。而这些大的连锁药店,在专业服务上的优势也更加突出,可深化产品的分销力。

业内人士认为,在医药商业流通变革提速、终端集中度不断提升、上下游互相渗透增多的大背景下,工商关系将迎来新一轮的良性发展。因此,选择理念相同的成员是供应链整合中的关键。要建立成员的准入标准,充分利用优势互补的原则,每个环节做好专业的事情;成员的选择要符合医改要求,合规操作供应链成员需要把追求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作为发展的宗旨,将成员企业的管理体系与自身体系进行有效地链接;分享市场和技术信息,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共生关系。

终端下移,深化农村上下游合作

新医改政策下,农村药店生存空间被压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政策的引导下,上游企业也是更加注重农村县乡级卫生院基药市场的发展。面对双重的压力,工商双方应该如何突围以免遭市场淘汰?农村药店现在主要以单体店为主。面对目前的情况,单体药店应有危机意识,多学习药店经营、用药知识方面的技能,强化药店竞争力,否则必然被市场淘汰。工业企业对于零售企业的要求则是保护消费和利益,多卖品牌产品,不能总是以价格为主要导向。

据了解,农村市场零售终端对企业的要求则是希望企业尽量提供低档剂型和小规格包装,以缩小客单价,快速实现销售。从厂家来说,自然是选择一些规模较大的连锁或出色的单体店,而药店也是希望与大品牌厂家合作。这其中还要看厂家是否有推广队伍,推广队伍自然会选择具规模的连锁药店进行合作。如厂家是选择商来推广,则要看商的能力:大的商有好的推广队伍与手段,对药店肯定是“通吃”;一般的商可能更多的是依靠一些关系较好的药店来进行推广。

医药工商企业在选择合作终端时,看中的无非就是药店的规模与专业性。药店与企业合作时,希望企业能提供经典老药,这也是农村市场的特点决定的。企业也可以提供一些赠品、检测仪器以促进药品销售。在新形势下,农村药店应从专业化入手,将品种做得更齐全,从农村稳定的人口中培养稳定的顾客。药店应多给农村药店店员一些关注,多派人下到基层,解决店员的实际问题,如厂家对店员的培训。根据农村药品零售市场的特点,上游企业应尽量提供低档剂型和小规格包装,以缩小客单价,快速实现销售;药店终端则应通过提高专业化水平、提供齐全的药品品类加强药店的竞争力。

体系营销,维护利益安全和效率

由于我国药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在供应链的体系营销中常分为4个层次,即原料生产企业、制剂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终端客户,由于成员单位隶属于不同的企业,所处的环境不一致,动态的调整是必须的过程。而在供应链体系中,药品销售通路作为核心要素之一,历来为医药行业所重视。但要充分激发整个营销链的活力,必须把握药品销售通路的三大核心要素。只有经过长期磨合,才可以形成有效率的供应链体系。

体系安全性:在药品经过各个供应环节到达患者手中的时候,药品是否还能安全地使用。各个环节都建立了相应的质量标准,GMP是为了确保生产制造环节的药品质量,GSP是为了确保药品流通环节的药品质量,并明确了各个环节的控制标准。并且,药品的流通渠道的稳定性是否可靠,不会因某些原因而导致药品供应链的断裂。

利益均衡性:在药品的供应链中,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有4个,即医药工业、医药流通、医药零售和市场推广承包商。要建立有效的药品销售通路,必须解决上述四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问题。医药制造方需将适当而足够的利润空间让渡给其他三方,并进行合理的分配,以达到各方利益诉求的均衡。

效率稳定性:药品销售通路的配送效率,历来为企业所重视,但也很容易被忽视。药品是有保质期的商品,能否快速地将药品从制造方输送至销售终端并到达患者手中,形成销售回款,关乎药品销售通路的流通效率。

医药供应链体系中销售通路三大核心要素相辅相成。解决通路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是首要问题,只有解决利益分配问题,让各方都能获得合适的利润,方能让各通路成员自觉维护药品的通路安全、提高通路效率,也只有具备合理的盈利能力,才能让各通路成员有财力维护药品的质量安全,并保证供应链的畅通。   药店联盟,价值整合优化动力

中国如今有1万多家商业公司,相互间本已竞争激烈,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竞争中,不管是全国性的还是区域性的,也不管是资本紧密型的还是松散型的,所有答案均指向一点:药店联盟已然成为推动商业渠道整合的新生力量。如果初期,上游对终端的抱团取暖还可从容应对的话,那么,由药店联盟派生出的许多新商业公司,则令传统商业公司坐立不安。

国内大多数生产厂家没有好的终端队伍,以实现与零售终端的对接,价格维护、店员店长教育等方面,要和零售药店一一商洽对厂家来说显然难度过大。与此同时,终端药店也希望获得与供应商议价、索取资源的更好的渠道。因此,药店联盟的出现,为上下游的有效对接搭建了一个平台,并降低了沟通成本。在带动联盟内所有成员的销售的同时,利用联盟的平台,使成员充分与厂家对接,还能盘活一些有困难的门店,将资源放大,最终使连锁药店整体实力得到提升。而药店联盟要不断担当这种价值整合的推动力量。

篇2

关键词:中国医药城;泰州;供应链;医药物流

一、引言

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各类医药园区100多家。中国医药城是2009年5月29日才成立的年轻的医药高新区。由于发展时间短,速度快,在物流供应链建设方面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中国医药城医药供应链的发展现状

1.医药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

近几年,中国医药城医药品流通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缺乏具有全国物流网络的医药品物流企业,多数为区域性的医药品物流企业,其信息化程度偏低。

2.医药物流社会化发展滞后

由于医药品的特殊属性,园区内医药品物流市场的主体是医药品流通企业。据统计园区内年销售额在10亿以上的医药流通企业大多拥有自己的医药物流中心。基本不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的医药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造成医药成本居高不下。

3.供应链集成度不高,无法实现规模优势

中国医药城集聚企业众多,但是企业间技术合作和信息共享相对缺乏。供应链系统缺乏市场集成度。特别是没有建立一个上下游供应链企业之间双赢的合作机制来调节产业链关系,协调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利益。没有集成度的市场会带来较高的成本和较弱的创新能力,也可能导致恶性竞争。

三、中国医药城地位和发展优势

中国医药城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医药高新区。是国内唯一一家把研发、生产、交易、医疗四大板块进行整合,并贯穿医药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医药产业园。泰州医药制造业的经济总量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经济效益连续八年名列榜首。医药产业是泰州的支柱产业。2010年,泰州市医药经济总量达到360.07亿元,连续11年居江苏省首位,占江苏省份额四分之一强。

四、对中国医药城供应链建设的建议

1.整合供应链,发挥规模优势,集中化经营降低物流成本

发挥医药城的规模优势,形成集团化经营,建立战略联盟,增加市场集中度,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整合物流供应链,使供应链整体的交易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构成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达到供应链成员之间共赢的目的。

2.建设现代化物流网络体系,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整合园区供应链上的大中小型医药企业,建设园区综合现代化物流网络体系,建立自己的统一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信息系统平台。这个平台既可以实现供应链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也可以促进企业间科技合作,达到信息共享和利益共赢双目的。

3.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建立医药品电子商务物流为主的交易模式

建立BtoB、BtoC医药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缩减中间流通环节,减少物流成本,降低医药品价格,是中国医药城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结束语

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医药城在建设方面不能只重视生产和研发,也应该重视物流供应链建设。在供应链建设方面应该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特点。加强平台建设,整合上下游企业,使供应链中各企业集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实现共同目标,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马鑫,黄一倩.中国医药供应链现状分析[J].物流科技,2010(6).

[2]中国医药城官方网页http:///Index.asp.[DB/OL].

[3] 马骏.中国医药第一城的起飞.中国中医药报.[N] 2012年11月23日.

篇3

关键词: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产供销;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33-04

中国医药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医药商业七大类商品总销售额从2002年的1 92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9 426亿元,十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9.3%。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中国医药商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行业利润率的低点出现在2004年,一度下滑到0.55%,直至2007年,才回升到1%以上。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2011年医药商业毛利率为7.20%,利润率2.20%。尽管当前中国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处于微利环境下的医药商业企业一直在做大量的、有益的尝试,试图打破困局,提升盈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成为众多医药商业企业关注的热点、焦点,学习、吸收、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战略来规划指导经营活动已成为一种趋势。

1 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背景、定义

1.1 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背景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因此,供应链也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此后,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间相互协调重要性的上升,人们逐步将对供应环节重要性的认识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从而,供应商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畴。在这一阶段,人们主要是从某种产品由原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来理解供应链的。在这种认识下,加强与供应商的全方位协作,剔除供应链条中的“冗余”成分,提高供应链的运作速度成为核心问题。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供应链的理解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需求环境的变化,原来被排斥在供应链之外的最终用户、消费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围。这样,供应链就不再只是一条生产链了,而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增值链。

1.2 传统的产供销定义

传统的产供销系统是“将即定的产品通过“货物所有权转移”不断向下游转移,直至最终消费者,“实现商品在空间上更接近于最终消费者而不是商品需求满足性上更接近于消费者的需求”,每一个上游企业在经营中所关心的“如何缩小空间转移的代价来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系统中的企业是 “竞争机制下的价格搏弈者”。

1.3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定义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流程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系统中的企业是“协作机制下的价值创造者”。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对供应链所涉及组织的集成和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同,以满足用户需求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

2 目前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2.1 传统的产供销盈利模式

传统的产供销模式认为,对消费者需求满足依靠的是“产品”,产品从工业企业生产完毕后,其价值就已经恒定,下游的分销企业、零售企业是产品空间的转移者,即“在空间上更接近消费者”。如果价值在产品生产后就已经恒定,那么,所有工业的下游企业就成了对该价值的“分食者”,分食的多少,体现为分销过程中,上游与下游之间的价格搏杀;分食的多少,不是以其创造价值多少来衡量的,而是由博弈能力和技巧来决定的。企业不关心价值创造(即增值活动),而是全力关注和提升其博弈能力和技巧,例如对供应信息掌握的更多。上、下游企业之间对有限价值空间竞争性地分食,形成了双方合作的不稳定性,因此传统的产供销系统是一种“松散型的交易模式”。

2.2 供应链系统内企业的盈利模式

供应链则是以最终顾客的需求为导向,终端顾客的需求置于整个供应链的源头。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主体根据下游客户需求,与上游客户共同进行满足方案的设计(协同),并与其上游的节点企业对方案组织共同制造,以此类推,供应链运作最终的结果是:所有节点经营主体共同为终端顾客的需求满足而提供增值性的创造服务。其过程是针对终端顾客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最终产品(方案执行)的“共同制造”。每一节点企业的利润来源不是分享其他企业独立创造的价值,而是通过“共同制造”中,节点企业为最终价值所进行的增值活动获取相应的回报。同时,由于“共同制造”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价值创造的效果和效率都比独立创造更大。每个企业都在追逐利润,供应链系统的企业亦是如此,只是其盈利的模式是创造价值获得回报,而不是分食其他企业创造的价值,每个节点企业都关注如何为满足终端顾客的需求创造更多的价值以及如何使上、下游节点企业的协同性更强,协同效率更高。供应链的本质是协作机制下的创新增值服务链。

2.3 目前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当今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受公共医疗机构对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政府招投标政策(省级药品招标、基本药物招标)等因素的影响,医药流通行业的整体毛利率水平一直在不可逆转地向下走。如何迅速转变、改良传统的产供销方式、打造出新的盈利模式,无论是新崛起的医药商业巨头还是区域性中小型企业,都一直在做大量的、有益的实践,试图打破困局。

在过去,商业企业各自与区域内的同类对手竞争,这要求每个实体都要足够强大以对付竞争对手,能否胜利,取决于其相对竞争对手的表现。但是在国际上,一些新的竞争规则已经出现了,国内医药商业环境的变化,那就是企业都不能仅依靠自己的壮大而赢得胜利。大型流通企业要获得市场上的统治地位,不是通过与本行业中单个对手竞争,而是靠加强与其在同一条供应链上的上游制造商、供应商、下游零售商、医疗机构的合作来实现。从本质上来讲,获得有竞争力的统治地位要靠整个供应链,靠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对于医药商业企业来讲,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产供销模式,比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更好地担负市场功能,在运作上做得更好。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彻底改变了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互方式和实现手段。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开始把他们的重点逐步转向与上下游客户业务间的协同上,如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信息系统自动预测与补货、协同分销、核心商品集成及出现了第三方物流甚至第四方物流等模式,努力使供应链上成员间的业务衔接更加紧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更加协同化。目前国内少数特大型商业流通企业正采用一系列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策略和战术,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来说国内绝大部分中小型的医药商业企业仍然延续传统的产供销经营模式,对供应链管理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只能零碎的、片面的使用供应链管理的策略、战术。

3 存在问题

3.1 对如何有效的进行供应链管理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

和理解

处于微利时代下的医药商业企业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采供销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和支撑企业在新的商业环境下的快速发展。而绝大数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缺乏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全面认识和掌握,未能真正将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策略、战术有机的融入到日常经营活动中去,不能够对商品、供应商、客户、物流、信息、资金、服务、库存等经营活动的要素进行全面的梳理协调规划,因而在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共性问题:

①采购模式不合理,经常发生临时采购,致使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无法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

②客户信用管理不完善,相当数额的应收帐款不能及时收回,造成资金周转慢,且易发生坏账。

③仓库功能定位不合理,造成商品摆放不合理,无法实现运输集约化。

④库存管理不合理,造成库存周转慢、资金占用大。

⑤业务流程不合理,存在重复劳动和管理盲区,造成作业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3.2 企业的经营机制还不够灵活

企业的经营机制还不够灵活,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缺乏透明的供应链信息,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供应链中各组织之间的信息系统不通畅。沟通不畅又导致供需信息失真和传输延迟,对市场的需求不敏感,如经营过程中库存的积压或缺货现象等。

3.3 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缺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快速获得整条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信息,无法作出精准的预测和决策。绝大部分医药商业企业的信息管理只能围绕企业内部进行,对当前企业内外资源一体化联位的趋势则难以适应。而且,目前国内医药流通流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药品标准编码,不同领域之间不能兼容,造成信息处理和流通效率的低下。

3.4 供应链中的各节点组织缺乏信任和沟通

供应链中的各节点组织缺乏信任和沟通,较少考虑合作企业的利益,导致各方利益分配不均。供应链协作性不高,形成供应链方式的战略联盟、建立信任和依赖关系的基础不牢靠。整个供应链存在过高的库存、较差的产品流动性,整体优势体现不出来。

3.5 医药物流规模化、集中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的医药物流还只是处在传统物流的发展阶段,有相当多的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仍然保留着“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从药品的采购到销售全过程的一系列物流活动完全由企业自身独立承担。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及医药零售企业都在投资建设自己的物流中心,物流各环节割裂,建设及经营成本较高,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4 对策

4.1 明确企业的发展定位,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规划、设

计、推进日常的经营活动

随着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的日益扩大、政府新医改政策的刺激、医药商业企业要突破现有微利环境的困局,需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找准目标,迅速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医药商业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战略定位,要因势利导建立起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供应链体系,可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行业发展变化要素及规律,表1为美国医药分销业的分类和特点整理所得,对于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发展定位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4.2 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迅速提升企业采购管理能力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的采购方式和传统采供销模式下的采购方式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从“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的转变,传统的采购模式是为库存而采购,采购部门并不关心上游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不了解生产的进度和下游终端客户对产品需求的变化,因此采购过程缺乏主动性,采购部门制定的采购计划很难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最终端用户需求订单产生采购订单,然后采购订单驱动生产订单,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②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需要改变以往单纯为库存而采购的管理模式,提高采购的柔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加强与供应商的信息联系和纵向合作,完善供应商的考核、评估、激励和淘汰机制,培育核心供应商及战略联盟,建立新的供需合作模式。

③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与需求企业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因此无法解决一些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而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采购方式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条件。这些问题是:第一,库存问题。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都无法共享库存信息,各节点企业都独立地采用订货点技术进行库存决策,不可避免地产生需求信息的扭曲现象,因此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得不到充分提高;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与需求双方可以共享库存数据,因此采购的决策过程变得透明多了,减少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第二,风险问题。供需双方通过战略性合作关系,可以降低由于不可预测的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比如运输过程的风险、信用的风险、产品质量的风险等。第三,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为双方共同解决问题提供便利的条件,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可以为制定战略性的采购供应计划共同协商,不必要为日常琐事消耗时间与精力。第四,降低采购成本问题。通过合作伙伴关系,供需双方都从降低交易成本中获得好处,由于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手续和谈判过程,信息的共享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决策可能造成的成本损失。第五,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消除了供应过程的组织障碍,为实现准时化采购创造了条件。

4.3 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库存管理

4.3.1 库存成本分析

①订购成本。是指为了订购货物所发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货物本身的成本亦称货物成本或购置成本)和间接成本(订购手续费、电话传真、差旅费、运输费、货物的验收入库费、货款支付的手续费等)。由于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安全、质量、有效期有严格的要求,在订购过程中的费用都远远高于其它产品。

②持有成本。是指在仓库中为了保持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即货物从入库到出库期间所发生的成本。它包括存货占用资金引起的机会成本、仓库保管费、仓库设施的运行费、维修费、折旧费、仓库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仓库的其他日常管理费等。医药商品生命周期短,有失效日期限制,入库后需根据不同类别归类摆设和保管,定期盘点,加上医药商品的消费者是特殊人群,临床用药要求高,因此药品在库成本相对其他行业要高。

③缺货成本。是指因存货不足或断货而导致不能满足生产经营上的需求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一种是原材料的短缺造成生产的停滞引起的经济损失;一种是产品脱销引起的销售脱节停滞带来的利润损失。医药商品原则上不允许缺货或断货,普通商品缺货或断货后果只是企业的信誉度降低、客户满意度降低、利润降低,而医药商品的缺货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它不仅仅是失去利润,更重要的是可能危及人的生命,因此医药行业缺货成本更显高昂。

4.3.2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零库存”,这里的“零库存”不是无库存,也不是指将自己的库存转嫁给上游或下游,而是通过信息共享全面合作消除不该存在的库存,整体上消除整条供应链的不良库存,从而使库存总成本最低。目前库存管理思想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面向供应链库存管理设计技术和联合库存管理技术协同、规划、预测、补给等。以上三种库存管理模式各有优缺点,在理解的基础上需灵活运用。

4.4 加强信息化建设

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构建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尽快实现企业间的互联网以及供应链资源的整合,广泛运用Internet、条码技术、EDI、射频技术、MIS、GPS、GIS在内的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持,从而实现对在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各个环节的作业中产生的大量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实现缩短在途时间、实现零库存、及时供货和保持供应链的连续与稳定等管理目标。此外,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也将保证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产品需求信息、生产安排信息、订单传递信息、交货及库存状态信息和产品在途信息等实现高度信息化共享和集成。

4.5 树立正确的现代医药物流观念,合理发展第三方物

国家正积极鼓励、引导国内有实力的医药流通企业通过重组、兼并、合作的方式进行整合,努力打造百亿级、千亿级的大型、特大型流通企业。针对当前国内出现大规模资产投入发展医药物流的举措、走重资产还是轻资产的发展之路,企业是自建物流还是委托第三方物流,应谨慎考虑,因企制宜。

针对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第三方物流应该成为其主流选择。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将药品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的物流公司来做,可以帮助企业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中的费用和损失,减少自建物流中心的风险。第三方物流应将自己的平台变成公共性的平台,尽可能地提供给更多的企业使用。这样的话,才能实现效率和效益的双丰收。

4.6 建立、完善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

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使供应链成员能够深入地了解供应链管理绩效及其存在的价值,并以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贡献程度为目标,进行任务及利益分配。其次,各成员在掌握医药供应链整体绩效后,便能清楚地了解和发现自身与竞争供应链之间的差距,从而适时调整供应链战略目标。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①鉴于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供应链远远落后于国外的发展,应该及时借鉴其先进的绩效评价活动的发方法及模拟软件,对我们的绩效进行评价和调整,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调查表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平衡记分卡;评价模型主要有Lummus模型、SCOR模型、Roger模型、SCPR模型。由于医药供应链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价,各企业应根据其所处的发展阶段,适宜选用,并加以改善。

②成立专门的评价机构来研究各个关键指标的设立及指标具体的划分,并根据历史数据收集竞争者情报信息及相关组织的最佳实践数据建立评价集,使评价目标具有可比性。同时建立相关机构负责对供应链绩效趋势进行分析并定期绩效评价报告。

③可以根据供应链环境的变化改变绩效评价的指标、评价方法,使得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成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郑亚兵,沈昌明.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2).

[2] 田亚明,张建珍.浅论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05,(3).

[3] 董中浪.医药行业供应链建设[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10).

篇4

关键词:供应链 药品管理 优化重组

所谓供应链管理,是现代物流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商品供应系统当中所进行的商品管理活动,通过合作,在企业间构建起战略联盟,在联盟内部对相关信息进行共享,以分担物流机能,确保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效率。一般而言,供应链可以分为两类,即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内部供应链。根据现代供应链理论,医院供应链管理水平对医院的成功与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医院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争取主动权,就要对内部供应链管理引起高度重视,并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拓展外部供应链,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并将双方的合作上升到战略性高度,有效整合医院的内部和外部供应链。

一、医院传统药品流程管理方式的主要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医院药品流程管理方式为:采购—入库—门诊药房—病区—患者,这种传统药品流程管理方式所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难以对医院药品的需求量做出准确的评估,不是高估了某类药品的需求量导致出现药品的积压,就是由于低估所造成的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医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所以在“采购—入库”这一环节,在决定药品采购数量时就缺乏有力的数据基础。医院信息系统所反映的知识药品入库和出库数据,难以据此所下一期采购进行数据预测,所以,在对药品采购数量进行决策时,只能根据相关管理及负责人员的经验进行,这就带有较大的主观性,难以保障决策的准确性;在“入库—门诊药房”环节,由于相关的责任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对相关药品具体消耗数量以及库存数量进行统计,这样就造成了药品供应信息的延迟;除此之外,由于经常会出现药品退货情况,所以由于药品过期以及价格调整所导致的风险直接导致了医院内部流程管理成本的增加;在“门诊药房—病区—患者”环节,药品使用后,其质量信息未能及时向药房反馈,相应的,药房也就无法向药物以及采购部门进行意见反馈,这样,产、供、销就极有可能排除在医院内部供应链之外。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物流业刚刚起步,整个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不高。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12.6%,而平均费用却占到12.5%;2002年1~9月,我国医药商业平均纯利润率仅有0.59%;而全美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5%,平均费用只占到3%~4%,平均商业利润率却占1%~2%。由此可见,我国医药行业的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发展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企业的产品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开始,到生产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像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与传统的单个企业管理和参与市场竞争不同,供应链管理通过建立紧密合作的企业伙伴关系,使供应链中各企业集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实现共同目标,发挥核心竞争力。

现在我国做医药物流的大都是国有的批发企业,这些企业无论经营理念还是信息化水平与做现代物流的要求都有着较大的差距。面对入世后外资分销商的进入,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只有向国外先进的医药物流企业学习,试身现代物流,才能与之抗衡。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医院药品管理流程的优化重组探讨

提高医院药品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就是应用现代供应链理论,优化重组药品管理流程,将传统的药品供应链进行优化,整合为“药库—门诊药房”模式,删除中间环节,以确保信息流以及物流的顺畅。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药品采购计划

医院的管理部门要根据预算以及实际情况制定药品采购计划,并报财务部门备案。对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是编制药品采购计划的前提和基础。改变以往依据出库数据进行药品采购量评估的做法,而是通过统计医嘱以及门诊药房的出药记录相关数据,根据统计结果预测药品的需求量和采购量。

(二)强化采购监管

在药品采购上,必须由医院采购中心集中负责,严格按照药品采购计划进行,当出现临时突发状况需要对原定采购计划进行调整时,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即由医院采购中心提出申请,经院长审核批准,对于数量较大的由医院领导层进行集体讨论并作出决定,变更申请经批准后予以实施。

(三)做好入库验收工作

医院采购中心以及库房的相关责任人要在采购药品入库时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药品的种类、规格、数量等,确保准确无误后方可入库。并且,只有经检验合格并入库后的药品才可以被领用。完成药品入库之后办理药款的结算。

(四)促进信息化建设

供应链药品流通管理模式实行之后,要求医院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因为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实行电子处方和医嘱,并实现药品采购、领取使用单据的电子化,才能确保供应链药品流通管理模式的顺利实现。

三、效果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医院药品管理流程的实行,可以有效控制药品库存积压,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药品管理水平,确保药品出库及入库数据的准确性,此外,还可以控制药品过期现象出现的频率。

科学设置岗位,并对相应的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加强监督,

参考文献

[1]刘俊兰,韩冬雪,李娅访,陶有才,曹挚.医院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医疗卫生装备,2008年 第03期

[2]刘皈阳,郭绍来,郭代红,蔡景川,傅效群.医院药品供应链优化的实践与体会.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年 第05期

篇5

关键词:报童模型;博弈论;分散供应链;集中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26-02

1 基本假设及符号说明

1.1 基本假设

假设1:以单一商品,单一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简单的二级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生产商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满足零售商的订货需求;每个销售周期仅有一次订购机会,不考虑生产运输提前期,零售商在销售周期开始时刻决策订货量,且生产商即刻将商品送至零售商。

假设2:易逝品在一个销售周期后剩余库存以残值处理,缺货不补货。

假设3:在第i销售周期内的需求量是一个非负的随机变量,假定其分布和密度函数分别为Fi(x),fi(x),i是其数学期望,i=1,2,…,n。

假设4:有关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需求分布等信息是对称的,供应商和零售商是风险中性和完全理性的,即两者根据期望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

1.2 符号说明

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c;供应商给与零售商的单位产品的批发价格为wi;单位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为p;零售商在第i销售期初的订货量为qi;第i销售周期结束时尚未售出的产品残值为s;在第i销售周期供应商的利润为;在第i销售周期零售商的利润为;在第i销售周期供应链的总利润为;

Y+表示Y与0两者中较大的一个,用函数表示为:

Y+=Y,Y≥00,Y<0

为不失一般性,p>w>c>s。

2 分散供应链模型

在第i销售周期开始时刻,供应商决定一个批发价wi,零售商以最大利润为目标,根据供应商的批发价格决定自己的最优订货量Qi,则:

(3)

在非合作的情况下,供应商和零售商都是以各自的利润最大化做出决策。在决策的过程中是一个贯序博弈的过程,先由供应商决策出一个批发价,然后零售商根据供应商给出的商品的批发价决策出自己的最优订购量。因此对模型的求解我们采用逆向归纳法,即先求出使得零售商利润最大化的零售商最优订购量,然后再求出供应商的最优批发价。具体求解过程如下:

零售商的目标函数为:

对(4)式进行化简:

分别对(5)式求一阶、二阶导数,得

由(7)式可知,(wi,Qi)是关于Qi的凸函数,必然存在使其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

令(6)式等于0,可以求得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为:

零售商的最佳订货量Qi*是关于供应商批发价wi的一元函数,求出零售商的最佳订货量Qi*后,我们在回过头来求解使得供应商利润最大化的最优批发价,供应商利润的最大目标函数:

也就是说在满足(9)式的条件下求使得供应商利润函数最大化的最优批发价,因此把Qi*带入(10)式,得

由(11)式得知,供应商的利润函数是关于批发价wi的一元函数,另外由(8)式我们可得

wi=p-(p-s)Fi(Qi*)(12)

将(12)式带入(11)式,可得

因此,我们可以求得使得供应商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Qi*,进而求得使得供应商利润最大化的最优批发价格。对(13)式分别求一阶、二阶导数,得

(15)式不能保证(13)式为凸函数,一阶导数为零的解可能不唯一,所以无法保证一阶导数为零的解为其最优解。一般当xf(x)/(1-F(x))随x递增时,目标函数为凸函数,通过一阶导数为零可以求得最优解,或者可以通过模型转换求解。

设wi*是(13)式的最优解wi*,Qi*在计算出最优解后我们可以得到供应商期望最优收益、零售商期望最优收益和供应链期望最优总收益分别为:

3 集中供应链模型

接下来,我们考虑集中供应链模型,即以供应链的总利润最大化为决策目标。

供应链总利润为零售商和供应商各自利润之和。即:

集中决策供应链模型是一个典型的报童模型,供应链总利润是关于订购量的一元函数。对(19)式分别求一阶、二阶导数,得

令(20)式为0可以得出其最优解:

故,集中供应链最大期望利润为:

4 报童模型下多周期两级供应链决策问题分析总结

接下来,通过比较两种模式下供应链总利润的大小,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

比较分析:

因为,p>wi>c>s

所以,

因为Fi(x)是单调递增函数,所以其反函数Fi-1(x)也是单调递增函数。

故,Qi*

即在分散供应链模型下,零售商的订购量小于在集中供应链下零售商的订购量并且当订购量为Qi**时供应链期望总利润取得最大值。

所以,在分散供应链模型下供应链最大期望总利润小于在集中供应链下供应链最大期望的总利润。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分散系统下,供应商和零售商都基于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各自做出决策无法达到系统最优,在博弈论中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选择反而选择优势策略,使总结果变得糟糕。即理性人的理性选择造成了次优的结果。在供应链上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双重边际化效应”。双边际化效应普遍存在于大多数的供应链模型中,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来分割供应链系统的利润,或者只要一个成员能够影响需求时它就会出现。

但是在集中供应链下,供应链系统总利润是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其条件是零售商和供应商有效沟通、协调配合、各自做出一些让步并且都站在使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角度做出决策;但是基于理性人的角度每个参与者都会考虑对自身最有利的决策,都想使自身的收益最大化,都不想做出改变。要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必须保证每个参与者合作的收益至少不少于单独做出决策时的收益。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协调供应链上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关系――设计一套机制激励约束供应商和零售商的行为,使他们之间达成某种协议,并保证协调后各自得到的好处不比协调前少,从而消除供应链中的“双重边际化效应”,使系统总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Romano P.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mechanisms to manage logistics processes across supply networks[D].Journal of Purchasing& Supply Management,2003.

篇6

5、夜间工作人员的饮食与营养

夜班作业工作多在人工照明或光亮度低的环境中从事生产、工作或生活,比如报社夜班编辑,印刷、纺织业的工作人员等。

有些夜班人员由于体内生物钟(昼夜周期)的改变,不能适应新的时间节奏,会感到睡不香、浑身无力、精神萎靡、吃东西没胃口。因此,在饮食安排上需要动一番脑筋,改善饭菜质量,以保证夜班工作者吃饱吃好,满足其能量的消耗。

充足的热量

营养学家认为,营养合理首要的一条,就是摄入的总热量必须满足需要量。成年人每日基本热量的需要量为2400千卡,一般工作者(男性,体重65kg)大约需3000千卡左右,而体力劳动者如钢铁工人(男性,体重65kg),则每日热能供应需3600千卡。夜班工人除了早、午、晚餐外,还要吃一顿夜餐,为了刺激和增进食欲,在主食品种方面要多换花样。蔬菜烹调用油应以素油为主,因为荤油太腻会影响胃口。适量增加含优质蛋白质的瘦肉、鱼虾、蛋类及豆制品的供应。还可增加一些酸辣菜以刺激食欲和调剂胃口。

多供给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上夜班眼睛容易疲劳,而维生素A参与调节视网膜感光物质――视紫质的合成,能提高人体对昏暗光线的适应能力。维生素A大多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特别是动物的肝脏中含量最多,其次是蛋黄、鱼子、鱼肝油、牛奶。植物性食物如胡萝卜、韭菜、菠菜、南瓜、黄豆、红薯、番茄等所含的胡萝卜素被人体摄入后,在小肠黏膜和肝脏胡萝卜素酶的作用下可转变为维生素A。此外,夜班工人对于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需要量也较多,应适量补充。缺乏维生素B1,可引起食欲不振、呕吐、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谷类、果皮和种子胚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缺乏维生素C1,可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疲倦、急躁,出现牙齿出血、体重减轻等症状。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C。

补充蛋白质

夜班工人劳动强度高,能量消耗大,应注意蛋白质的补充。动物蛋白最好能达到蛋白质供应总量的一半,因为动物蛋白质中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这对保障夜班工人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都是很重要的。

合理安排用餐时间

以夜班时间为晚上10点到次日清晨6点为例,早餐的时间可安排在6:30~7点,午餐的时间为11~12点,晚餐的时间为下午4~5点,夜餐的时间为子夜12~12:30。有些工人因贪睡而放弃午餐是不合理的。

6、受噪音影响的建筑工人的营养保健

打桩工人接触高频噪声,噪声不但能引起听觉损害,还会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可出现头昏、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易激动、耳鸣、耳痛、心悸、心律不齐、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职业性噪声性耳聋。打桩工人要提高抗噪声能力,因此,这类人的饮食营养也很重要。

平时应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肉类、蛋类、禽类,每日可选食一两种,还可选食豆类(黄豆、绿豆、红豆)或豆制品。

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柑、橙、草莓、猕猴桃、山楂、刺梨和新鲜蔬菜以及富含B族维生素的胡萝卜等。

适当饮用含咖啡因的茶、咖啡、可乐等,这类饮料有保护听觉系统的作用,可减轻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7、辐射环境饮食营养

急性放射病是在短时间内大剂量的射线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损伤范围广,伤情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受照剂量越大,伤情越重。主要表现为造血功能障碍、出血、感染及代谢紊乱,故称造血型或骨髓型放射病。若照射剂量过大,超过10g以上,除有造血功能严重障碍以外,最主要的损伤发生在胃肠道的胃肠型放射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型放射病。有关内容可参考骨髓移植。

(1)、营养素平衡:各营养素之间的适当配比,即供给平衡饮食,是发挥营养效用的关键,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生热营养素在总热能摄入量的分配比不合适时,可能影响氮代谢。因此,既不能因为碳水化物和脂肪对蛋白质利用有节约效能,就降低蛋白质的必需供给量,也不能在碳水化物和脂肪热能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蛋白质营养而使体内蛋白质不能被充分利用。辐射损伤时,营养素平衡更为重要。动物试验表明,过低或过高供给蛋白质或脂肪都会使动物辐射损伤加重或恢复延迟,甚至死亡率升高。营养素比例以碳水化物55%,蛋白质15%~20%,脂肪25%~30%,氮热比值以1:0.63~0.84mj(150~200kcal)为宜。除生热营养素间要保持适当比例外,各种维生素之间也要维持营养平衡。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PP与热能代谢有密切关系,这几种维生素需要量常随总热能消耗量升高而增高。仅增加其中任何1种维生素,都不能得到预期的营养效果。矿物质的营养平衡问题尤为重要,体内钾、钠、钙、镁等离子浓度须合适,否则不能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轻者损害健康、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微量元素与其他营养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锌对许多营养素包括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谢都有重要影响。辐射损伤时,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在内,过量或不平衡,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2)、饮食选择:在配制饮食时要注意食物的量,不能超过病人的耐受量,否则易引起消化吸收不良,特别是假愈期病人食欲较好,饮食量更应注意逐渐增加。同时要注意饮食性质,以少渣极细软的高蛋白半流质饮食为宜,可给予牛奶、鸡泥、蒸蛋羹、氽小肉丸等,各种食物均应切碎煮烂,不用易产酸产气的、生冷的、油煎炸的及粗纤维多的食物,以减少对消化道刺激。烹调方法采用蒸、煮、氽、烩、炖、焖等。匀浆饮食呈糊状,极易消化吸收,且渗透压不高,对胃肠粘膜无刺激,可起到保护胃肠道的作用。在选择食物方面可选择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以及对辐射损伤有防治作用的食物,如牛奶、蛋、肝、花菜、卷心菜、茄子、扁豆、胡萝卜、黄瓜、番茄、香蕉、苹果、酵母等。适量饮茶,有助于抗辐射。

8、铅作业人员的饮食保健

铅及其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冶金、蓄电池、印刷、陶瓷、玻璃、油漆、染料等行业。铅作业的危害主要是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蓄积在体内,主要以不溶性正磷酸盐沉积在骨骼系统中,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主要引起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损害。

(1)由于铅可促进维生素C的消耗,使维生素C失去其生理作用,故长期接触铅可引起体内维生素C的缺乏,甚至出现齿龈出血等缺乏症状。在与铅接触时,若能同时给予大量的维生素C,则可延缓铅中毒的出现或使中毒症状减轻。这可能是由于大量维生素C补充了体内维生素C由于铅所造成的损失,并可与铅结合成浓度较低的抗坏血酸铅盐,降低铅的吸收,同时维生素C还直接参与解毒过程,促进铅的排出。铅作业者每日维生素C的供给量应为150毫克。

(2)蛋白质供给量需充足,因为蛋白质不足可以降低机体的排铅能力,增加铅在体内的贮留和机体对铅中毒的敏感性。而充足的蛋白质,特别是富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等的优质蛋白质,对降低体内的铅浓度有利,可减轻中毒症状。故蛋白质的供给量应占总热能的14%-15%,并需要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

(3)膳食脂肪摄入量应适当限制,以免脂肪促进铅在小肠中的吸收。

(4)接触铅的人员还应当多摄入水果、蔬菜,其所含的果胶、膳食纤维等降低肠道中铅的吸收。维生素B1、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应增加这些维生素的供给。

9、接触化学毒物作业人员的营养需求

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常存在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其中有许多是有害有毒的化学物质,如农药、粉尘、铅、汞、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化学物质长期、少量进入机体,就会引起各种毒性反应,破坏机体生理功能,甚至发生严重病变,并将影响胚胎发育,导致畸变或死亡。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IV期胃癌经EOF或DCF方案化疗2周期后按RECIST标准评估为有效的(CR+PR+SD)患者共62例, 均符合下列标准:①均经胃镜活检病理确诊为胃腺癌;②临床影像学分期均为IV期:T3N1-3M0,T1-3N3M0,任何T任何N, M1;③年龄不大于68周岁;④ECOG PS评分0~1分;⑤以往未接受过抗肿瘤治疗的初治患者。

1. 2 分组情况 EOF方案30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36~68岁, 平均年龄(55.65±10.35)岁, ECOG PS评分0分14例, 1分16例, 评估CR 0例, PR 14例, SD 16例。DCF方案32例,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12例, 年龄31~67岁, 平均年龄(58.31±7.42)岁, ECOG PS评分0分13例, 1分19例, 评估CR 0例, PR 14例, SD 18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分期、体力状况等方面)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3 治疗方案 EOF方案:奥沙利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30 mg/m2静脉滴注, 第1天;表柔比星(浙江海正医药有限公司产品)50 mg/m2静脉滴注, 第1天;5-FU (天津金耀医药有限公司)2.0 g/m2静脉输液泵连续滴注120 h, 每3周重复。DCF方案:多西他赛(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75 mg/m2静脉滴注, 第1天;顺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60 mg/m2静脉滴注, 第1天;5-FU (天津金耀医药有限公司)2.0 g/m2静脉输液泵连续滴注120 h, 每3周重复。

1. 4 观察指标 化疗前1周内及化疗2周期结束后1周检测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CD3、CD4、CD8、CD4、CD8)。免疫功能检测由常熟市医学检测中心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1. 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品。采用分层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NK细胞、CD3、CD4、CD8、CD4/CD8)均符合正态分布, 经配对t检验可知:两组治疗后在NK细胞、CD3、CD4水平较治疗前增高, 而CD8较治疗前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各项免疫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基线相平, 具有可比性。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的t检验, 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胃癌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2]。有研究表明, 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障碍, 其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产生大量免疫抑制因子(TDSF), 诱导CD8细胞进一步抑制免疫系统, 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在抗肿瘤免疫中, 以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已证明T细胞具有有效杀伤、溶解有免疫相应免疫原性的肿瘤细胞。T细胞亚群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分子限制的CD8细胞(抑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和II类分子限制的CD4细胞(辅/诱导性T细胞)。正常情况下, 机体的CD4/CD8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免疫功能稳定[3]。

胃癌化疗方案的选择在药物和方案目前尚无金标准。ECF方案及改良ECF方案为晚期胃癌常用方案。Ajani认为, 采用多西他赛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是目前晚期胃癌治疗的重要进展[4], 因此DCF方案在临床上也获得广泛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二组患者化疗后评估为有效的患者, NK细胞、CD3、CD4水平较治疗前增高, 而CD8较治疗前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对于晚期胃癌患者, 若化疗有效, 不但不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 反而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体内肿瘤细胞大量坏死, 免疫抑制因子(TDSF)生成减少相关。比较二种化疗方案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EOF方案和DCF方案在治疗的安全性方面相当。

参考文献

[1] Persiani R D,Ugo D,Rausel S,et al. Prognostic indicators in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 treated with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and D2-gastrectomy. J Surg Oncol,2005,89(4):227-236.

[2] 王湘平.胃癌与机体免疫的关系.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9):1271.

[3] 李国玲, 林华笙.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学变化. 中华临床新医学, 2004, 4(1):9.

篇8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会长王锦霞到会祝贺。国药控股有限公司药品分销事业部总经理马万军,GXS亚太区副总裁郑义陶,安捷力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杨敬宇等出席了新闻会。

从新闻会上了解到:中国“eHealthcare Exchange”建立在GXS针对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技术解决方案和安捷力的医药行业供应链解决方案基础之上,并融入了GXS丰富的全球经验,旨在帮助中国医药行业加速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同步,并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的医药制造商、各种规模和级别的分销商和包括医院、药店和连锁店在内的零售商可分别通过自身的ERP或仓库管理系统(WMS)直接与eHealthcare Exchange连接,通过eHealthcare Exchange进行电子文件传输。在eHealthcare Exchange的供应链可视化系统帮助下,他们不仅可以将文件转换为通用的数据标准,实现产品信息的同步,而且能够共同完成产品构思和开发、安排促销计划、完成供应链管理及交易管理。因此,医药制造商、分销商、医院及零售商之间能够实现生产计划及销售和库存管理等电子信息的快速、便捷交换。

国药控股有限公司药品分销事业部总经理马万军先生表示:“作为行业内最大的医药分销企业,国药控股非常高兴能够率先使用eHealthcare Exchange B2B电子商务平台,相信在安捷力的行业执行能力和GXS的技术支持下,eHealthcare Exchange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需求反应速度,改善库存管理,提高盈利和竞争能力,完成医药科研、生产和服务贸易链条的信息化。”

上海安捷力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敬宇先生表示:“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供应链效率问题突出,表现在制造商及分销商极为分散、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信息系统水平差异很大,行业内缺乏统一的药品编码和信息格式。随着中国医药改革的发展,广大患者强烈要求降低虚高的医药费用,政府迫切需要加强对于医药流通环节的监督,提高供应链效率,增强交易的透明度。因此,安捷力与GXS建立中国eHealthcare Exclange,为医药供应链各个参与方提供供应链协同和可视化的服务,正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为中国医药行业的更加和谐的发展尽我们的一份绵薄力量。”

GXS亚太区副总裁郑义陶先生先生表示:“在中国医药行业的转型期,供应链效率是行业内企业在竞争中致胜的关键。通过借鉴欧美及日本医药行业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中国医药行业的整合即将到来。在整合过程中,制造商将更倾向于将供应链的管理外包给顶级的分销商。同时,顶级分销商、制造商以及区域级分销商和连锁店的联合正在形成。而在未来5年,药房在零售环节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分销商与药房之间的网络连接势在必行。此次中国eHealthcare Exchange的建立,成功地实现了医药行业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可视化,从而为行业各方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篇9

1.1内部控制理论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理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化和拓展:(1)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学者们认为,内部控制应遵循“合法性、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独立性、成本效益性、分步走”原则,并应系统采取组织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文件记录控制、全面预算控制、实物保全控制、职工素质控制、风险防范控制、内部报告及内部审计控制方法(杨有红、朱荣恩,2001)。(2)企业内部控制机制。2004年COSO提出了由三个维度组成的企业全面风险控制框架,这三个维度分别是企业目标(战略目标、运营目标、报告目标、遵循目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企业的层级(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子公司),这就为衡量企业风险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内部控制理论为企业风险识别和防范指明了方向,但这一理论过于庞杂,有待于进一步精炼。目前虽有少数学者在这一理论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问题,如胡杰(2013)从流程规范、制度、人员、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五个方面的保障探讨了如何完善医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但不够深入、全面,可操作性不强。

1.2供应链模式下的产品质量管理策略Fisher(1997)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Fisher认为企业根据其自身特点可以有多条供应链,由此,对每条具体的供应链来说是有生命周期的。Fisher将其分为孕育期、构建期、运行期,不同的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策略应有所不同。熊伟、刘南(2005)认为供应链的运行是动态的,基于这种情况,他们把Fisher提出的运行期分为稳态运行期和动态调整期,并认为当产品退出市场时,供应链也就结束了,所以供应链还有一个结束期,据此,他们讨论了基于五个阶段的生产周期模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产品质量管理策略,如审慎选择供应商、注意供应商的逆向选择问题、尽力避免供应商的错误的质量承诺问题、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健全规范质量系统,建立合同、实施正面激励、对供应商的败德行为进行惩罚、淘汰供应商等。其他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具体策略,包括供应商选择、合同管理、质量预测、质量监督、质量管理审查、六西格玛管理等(孙薇、曾凤章,2005;Kaynak,2008;Kuei、Madu,2011等)。一些学者也运用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探讨了防范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具体做法,如石彦勃和潘秀丽(2007)、李秀敏和吴海燕(2009)探讨了从原辅料供应商的源头抓起,把好药品质量关;黄燕华(2007)、周明华(2013)具体分析医药物流各环节作业流程,识别其中的关键风险因素,并通过对关键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此外,还有学者从医药冷链物流技术、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验证、改进医药商品生产工艺、改善生产条件与提升管理水平、加大医药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研究了如何防范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问题。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为研究供应链视域下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提供了方法论的启迪,但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成果系统性、精炼性及实践操作性需进一步提升,相关策略需整合和系统化以形成有效和可操作的运作模式。

2供应链视域下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2.1原辅材料质量安全风险医药商品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包括中间体、半成品)及包装材料等的质量都会成为医药商品质量的风险因素,即所说的“上游企业的质量下限即为本企业质量的上限”。医药商品供应链往往实行的是少供应商甚至是单一供应商策略,医药生产企业往往会给供应商发放免检证,这使整个供应链变得非常流畅,也使质量控制变得比较容易。但是,供应商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因为自身生产能力上的局限性,或者管理不到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将不符合要求的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供应给制造商。这就意味着一旦供应商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导致医药生产企业生产的医药商品全部发生质量问题,这是医药商品最大的质量安全风险。

2.2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

2.2.1原辅材料管理不善。原辅材料不按品种、批号分别存放,贮存不悬挂货位卡,账、卡、物不符,贮存的原辅材料状态标识不明确,中药材等原料药外包装无产地标识,不合格品、退货品没有专区或专库存放,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导致原辅材料质量下降或过期变质。

2.2.2生产过程质量监控不到位。(1)质量管理部门不能严格履行职责,对原辅材料购入把关不严,供应商审计流于形式,不合格产品流入下道工序;成品未做到批批留样,法定留样量不足;必要的半成品、成品稳定性考查未开展;没有留样观察记录;普通贮存条件留样与特殊贮存条件留样未分开;原料药留样包装与原包装一致;检验报告不规范;不按法定标准进行全部项目检验,检验项目有漏洞;对成品不按内控标准出厂放行等。(2)工艺流程执行随意。有些医药生产企业质量风险意识淡薄,不能按照严格的、标准化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比如,中药材不按规定进行投料,名贵药材不投料,仅有鉴别项目的药材少投料;中药饮品炮制方法不得当,该切的不切,该灸的不灸,质量没有保证;化学原料药不按含量折算投料、低限投料;生产过程靠经验控制,随意性强;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缺少调查、分析、处理、报告的程序。(3)生产现场管理混乱。生产结束后,不按规定进行清场,物料、容器具、文件丢在现场,现场管理混乱;换品种、换批号不按规程对设备、容器具进行清洁;同一车间进行两个批号的产品生产;同时进行不同批号产品包装时,没有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工作岗位、中间站存放的物料没有标识;物料不除去外包装就直接进入清净区,不按规定悬挂状态标识等,这些都会影响医药商品的质量。

2.3储存养护中的质量安全风险医药商品从生产出来到使用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仓库里储存,且医药商品的有效期是在一定的储存条件下确定的,因此储存养护对医药商品的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大多数医药商品在储存养护中对温湿度有特殊的要求,有些需要在2℃-30℃的常温库中保存,有些需要在2℃-20℃的阴凉库中保存,有些需要在温度为2℃-8℃的冷库中保存,各库房相对湿度应保持在35%-75%之间,过冷或过热都会导致医药商品变质失效,尤其是生物制品、脏器制剂、抗菌素等对温度要求更严。再如,有些医药商品需要避光储存,有些需要防潮、防霉腐、防虫蛀,有些还需要经常通风。冷藏医药商品还需要按照养护周期进行检查,以确保医药商品的有效性。而当前我国医药仓储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下,不少医药经营企业验收及养护人员不足、业务技能不高,只有简单的普通冷藏仓库,冷冻仓库很少,即使有冷冻仓库面积也不大,配备的大多是传统的温湿度计,除了一些较大型的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和医药物流中心外,真正配备温度自动监测、显示、记录、调控、报警设备的企业并不多,因此,医药商品在储存养护中未能完全做到实时温控,这就给储存养护中的医药商品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4运输配送中的质量安全风险医药商品在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都要经过运输、配送等环节。在运输过程、配送中要防止日晒、雨淋、碰撞,特别是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医药商品还需要采取冷链措施等。目前,我国医药商品生产企业、商业或零售企业、医院等,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冷藏库、冷藏车,因此医药商品的短途配送(主要是同城)过程中的冷藏管理水平比过去有了显著提高。然而,目前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医药商品需要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发运到全国各地,但是我国90%以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基本的冷链运输或存储工具,实时检测并记录冷藏车、冷藏箱或者保温箱内的温度数据更是不大可能。为了缩短运输时间,第三方运输企业对大多数冷链医药商品基本上都根据其路程的远近分别采用空运和陆运的方式,可这两种运输方式中都会存在控制上的盲点,尤其在高温季节。比如,运输企业将医药商品交付航空货运公司后,可能因为等待航班分配等原因未能及时运走,长时间搁置在温度较高的停机坪上,导致保温箱暴露在高温条件下。再比如,采用陆运方式,可能在运输途中由于车辆出现故障等原因无法及时送达,也会导致保温箱暴露在高温条件下。这些都会给冷链管理的医药商品质量带来隐患。

3供应链视域下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防范对策

3.1从供应链整体视角应采取的对策

3.1.1加强供应链成员间合作的紧密程度,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供应链下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可分为一般合作关系、合同关系、买卖关系、紧密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等。一般而言,合作关系越紧密,对质量安全保证的相容性、互补性要求也越高,以保证合作企业质量系统与核心企业质量系统深层次的融合。由此可见,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只有加强合作,相互信任,同心同德,互惠互利,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实施基于供应链全流程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过程质量管理模式,通过供应链各节点活动的全面质量控制,达到全面防控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目的。

3.1.2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中心,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信息共享。信息是供应链性能改进的最大的潜在驱动器,也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和协同运作的基础,它包含了整个供应链中有关原材料、产成品、运输、库存、财务、设施和顾客等的所有数据及其分析,对供应链中的每一个运作环节都有着深层的影响。适时、可靠的信息和有效的信息沟通是实现供应链成员企业合作博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建立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管理信息中心,以此作为成员企业信息沟通的平台,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传递,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避免合作伙伴之间不必要的博奕,这是有效防范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关键。

3.1.3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在战略上是相互合作的,但是各单个企业都存在自治性,每个成员都是经济人,都努力在自己的决策权范围内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要维持供应链联盟的稳定性、持久性,需要联盟成员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对各成员根据其特性以及在供应链中的地位,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使每个成员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风险得到合理的回报,并使其败德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才会促使每个成员企业着眼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严格遵守供应链合作协议,共同采取帕累托最优策略,实行合作博弈,最大程度地降低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

3.2从供应链单个成员企业视角应采取的对策

3.2.1原辅材料供应商应采取的对策。(1)增强供应链合作意识。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全面协调性的合作式管理,它非常注重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各个企业之间资源的利用与合作,让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博弈,最终达到“双(多)赢”。供应链管理的这种合作竞争理念把供应链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每一个成员企业视为一个子系统,组成动态联盟,彼此信任、相互合作,共同追求系统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分享节约的成本和创造的收益,以获得比单个企业单打独斗更大的收益。供应商处于供应链的顶端,其供应的原材料质量直接决定了供应链上产品的最终质量,是供应链能否提升竞争力和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如果供应商不从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只考虑一己私利,供应链就会崩溃。因此,供应商要增强供应链合作意识,用供应链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尽自己所能为医药生产企业提供合格的原辅材料,为供应链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自己最终获得更多的供应链收益创造条件。(2)强化“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一个企业从领导决策层到每一个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为此,管理人员一定要起带头作用,不断提醒与监督下属员工的不良行为;品管人员不但要做好自律工作,还要监督其他员工切实履行产品质量的行为,发现不良行为要立即纠正;要打破以往的生产与质检的分离格局,要求每个操作者同时也是质检者,规定上道工序不得向下道工序传送有缺陷的产品;同时,还要打破生产过程中各工序员工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习惯状态,树立全局观念,主动配合,密切合作,从总体上保证产品实现零缺陷。4.2.2医药商品生产商应采取的对策。(1)完善供应商管理制度。选择供应商时不仅要考虑成本,更应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期和其他因素;在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供应商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等方面不断优化;对供应商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淘汰能力弱、质量差的供应商,吸收创新能力强、信誉好、质量优的供应商。(2)严格原辅材料的进货验收制度。确保未经检验或未验证合格的原材料不投入使用或加工,防止不合格物料进入生产流程,保证过程产品符合规定要求。(3)建立和完善生产过程质量风险控制体系。医药商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控制体系是规范员工进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依据,这一体系应完全符合新版GMP中有关“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风险管理”的要求,并且应主要包含下列内容:①企业内控质量标准,这是医药商品质量检验的法定依据,这一标准应根据国家标准来制定,但应高于法定标准;②物料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应包含原、辅材料的采购进货制度、质量验收制度、库存管理制度、物料发放制度,以确保原、辅材料质量合格,杜绝不合格品进入生产过程,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风险的发生;③生产过程标准操作规程,以实现作业标准化,流程程序化,确保工艺流程得到严格的执行;④成品审核放行管理制度,明确产品的生产过程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产品质量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放行。(4)全面提高员工的质量安全风险意识。医药商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企业员工(包括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内)的质量观和质量意识。因此,应注重培养员工的质量风险意识,通过培训、教育,让员工深深认识到:1%的失误=顾客100%的失望=企业100%的失败;高品质换来高忠诚、高价格、高信誉;没有质量就没有销量,企业就无法生存,员工就要失业等。由此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提高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风险的自觉性和提高质量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还要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员工对生产工艺和标准操作规程的执行力。(5)大力推行5S管理。5S管理是指对生产现场各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处的状态不断地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提高素养的活动。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把不需要的物品,如剩料、半成品、文件等清理出现场,达到现场无不用之物,使需要的物品得到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现场设备、工具、物品干净整齐,没有垃圾,现场各类人员着装、仪表、仪容整洁,使得员工逐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行为规范和高尚的品德,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作业安全,提高产品质量,杜绝因生产现场混乱而造成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

3.2.3医药商品经营者应采取的对策。(1)建立、完善和实施医药商品经营过程质量安全风险防范体系。这一体系应至少包含质量管理制度、部门及岗位职责、质量管理工作操作程序、各业务环节操作规程以及质量记录、凭证、报告、档案和具体的风险防控措施,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和权限,而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体系,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经营中的各项质量管理活动。(2)严格控制医药商品采购进货、验收检验质量。采购进货时要确认供货企业的法定资格及质量信誉,签定有明确质量条款的购货合同;要审核所购入医药商品的合法性和质量可靠性;要建立完整的医药商品购进记录。验收时不仅要进行外观性状检查和内外包装与标识检查,还要对内在质量进行检验,并有完整的检验原始记录,从源头上切实堵住有问题的医药商品进来,夯实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围墙。(3)密切关注中央及各地方药监部门网站,及时收集它们的不合格商品信息公告、通知等,对公告中已经明确的医药商品批次应注意排查,不让其进入本企业,已经进入的要采取管控措施,从源头上杜绝质量安全风险。(4)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术素质。医药商品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组织员工参加省市药监部门、认证管理中心等单位组织的药事法律法规、医药商品专业知识、医药商品采购知识、医药商品储运知识、相关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事验收、储存养护的员工还要熟悉《中国药典》规定的各种剂型的性状通则以及储藏过程中的要求。通过培训,确保员工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工作,不对药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2.4医药物流服务商应采取的对策。(1)医药仓储服务商:①对照新版GSP的要求,完善医药仓储设施设备。仓库应当配备避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照明等设备,配备医药商品与地面之间有效隔离的设备及室内外空气交换的设备,配备温湿度自动监测、显示、记录、调控、报警设备;有防止室外装卸、搬运、接收、发运等作业受异常天气影响的措施,有用于零货拣选、拼箱发货操作及复核的作业区域和设备,有包装物料的存放场所,有验收、发货、退货的专用场所,有不合格医药商品专用存放场所;经营冷藏、冷冻医药商品储存业务的,应当配备与其经营规模和品种相适应的冷库,并且配备冷库制冷设备的备用发电机组或者双回路供电系统;经营疫苗的,应当配备两个以上独立冷库;经营特殊管理的医药商品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储存设施,从储存设施上确保质量安全。②制定、完善、实施医药仓储标准作业规程。如:医药商品存放应实行“三色标管理”,应当按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储存,包装上没有标示具体温度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贮藏要求进行储存;外用药和内服药分别存放,性质相抵触和灭火方法不同的分开存放,名称相近、容易彼此混淆的分开存放;冷藏、冷冻医药商品到货时应当在冷库内待验,并应对其运输方式及运输过程的温度记录、运输时间等质量控制状况进行重点检查并记录,不符合温度要求的应当拒收;应当对冷库以及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等进行验证;医药商品按批号堆码,不同批号的不得混垛,堆码垛间距不小于5cm,与库房内墙、顶、温度调控设备及管道等设施间距不小于30cm,与地面间距不小于10cm;应当根据库房条件、外部环境、药品质量特性等对医药商品进行养护,对储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或者有效期较短的品种进行重点养护;出库时应严格遵循“先产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等,从作业流程上防范质量安全风险的发生。(2)医药运输配送服务商:①对照新版GSP的要求,完善医药运输配送设施设备。从事医药商品运输配送业务必须配备封闭式货物运输工具,如运输配送冷藏、冷冻医药商品的应配备冷藏车、冷藏箱或保温箱等设备,并且冷藏车应具有自动调控温度、显示温度、存储和读取温度监测数据的功能,冷藏箱及保温箱应具有外部显示和采集箱体内温度数据的功能。②制定、完善、实施医药运输配送标准作业规程。如运输医药商品应当根据其包装、质量特性并针对车况、道路、天气等因素,选用适宜的运输工具,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出现破损、污染等问题;发运时应当检查运输工具,发现运输条件不符合规定的,不得发运;运输过程中,运载工具应当保持密闭;应当严格按照外包装标示的要求搬运、装卸,应当根据医药商品的温度控制要求,在运输过程中采取必要的保温或者冷藏、冷冻措施,装箱前应将冷藏箱、保温箱预热或预冷至符合包装标示的温度范围内,装车前应当检查冷藏车辆的启动、运行状态,达到规定温度后方可装车;运输过程中,医药商品不得直接接触冰袋、冰排等蓄冷剂,防止对质量造成影响;在冷藏、冷冻医药商品运输途中,应适时检测并记录冷藏车、冷藏箱或者保温箱内的温度数据;应当制定冷藏、冷冻医药商品运输应急预案,对运输途中可能发生的设备故障、异常天气影响、交通拥堵等突发事件,能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结语

篇10

[关键词]RFID技术;药品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TM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51-01

当前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逐渐进入关键时期,那么加强药品供应链管理师当前医药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我国药品供应链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因而基于RFID技术的药品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提高药品供应链管理效果。加强对药品流通监管力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加强药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药品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商品,在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因而加强药品的监督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药药品供应链系统出现故障,直接影响了药品的质量安全,那么会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在危害社会群体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运行,甚至阻碍了制药企业的发展。因而加强药品供应链管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劣质药品流通的几率,与此同时便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从而有效的提高药品流通的安全性。

RFID技术,,是一种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对特定目标的相关数据进行识别和读写的一种通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所形成的解决药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整体情况来看,该项技术在药品供应链管理中仍处于初期阶段,仍有待对解决方案进行系统化的完善和巩固。

2 RFID技术简介

RFID技术即射频识别技术,是无线电技术在自动识别中的有效应用。射频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需要人工进行干预,能够自动对高速运转的物体的进行自主识别,即便是在相对比较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并且与条形码识别、光学符号识别以及其他类型的自动识别技术相比,具有良好的优势和使用价值,尤其是在识别距离以及保密性点那个方面得到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从整体情况来看,射频识别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在工业物流、智能交通、身份识别以及一卡通等领域受到青睐。

3 当前我国药品供应链管理现状

就当前我国药品供应链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药品供应链系统不稳定,供应链条过长导致药品供应链的实际管理效果明显处于劣势。在药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并不能够对假冒伪劣药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治理,并且一旦出现药品质量问题时,并不能够及时对问题药品进行召回和处理,从而影响了药品供应链管理效果,不利于只要企业的整体发展。药品供应链实际运行中不免会受到不同地区营销体系和营销策略的差异性,导致药品品牌的实际价值受到影响,品牌忠诚度降低。

就当前我国药品流通监管情况来看,电子监管码为主要的药品流通监管方式,电子监管码标识由20位数字、一推条形码以及提示信息组成,相当于是药品的身份证。但是就电子监管码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技术上仍存在一些不足,电子监管码的信息只能读出,不能写入,因而信息无法更改。且实际应用中复杂度较低,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且抗干扰能力较差。因而基于RFID的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顺应了药品供应链管理的实际需求,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4 基于RFID技术的药品供应链管理

药品供应链管理的整个活动周期涉及到政府监管部门、数据管理中心、制药企业、药品物流商、医院、药店以及消费者等多个实体,如图1所示。政府监管部门属于监督检查部门,监管药品从制药厂生产到消费者使用整个生命周期的基本周转情况,杜绝任何违纪犯法的行为出现;药品数据管理中心由制药企业本身或第三方组织维护,主要负责分配药品惟一标志码,备份药品生产、仓储、流通及销售整个周期的所有记录,实现药品的双向追溯功能;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从单品、外包装箱多级帖封电子标签,实现药品全生命周期的溯源和防伪;药品物流商包括物流企业以及多级经销商,根据药品具体需求,分销至各医院及药店。

制药企业根据具体药品订单需求,购买原料投入药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在药品单品与外包装盒上加贴RFID电子标签。贴装完成后,在生产线上经特定读写器扫描,确定标签的有效性并绑定数据库内容。确定一切正常后,进入企业仓储管理系统,执行入库、出库、盘点、调拨、查询、统计等管理。药品流通单位(包括物流企业、药品经销商、药品零售企业、医疗机构等)配置专用RFID读写器,对产品进行真伪鉴别,同时向药品管理中心写入详细流通信息。在药品流通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使用手持式专用RFID读写器,对任何流通中或在售药品进行现场检查与鉴别,并把检查记录写入药品管理中心。一旦发现异常,监管部门及时提取数据库原始记录,调查药品生产企业及药品流通现状,执行相应应急措施。在销售环节,消费者在医院或者药店购买药品时,通过医院或者药店的通用RFID读写器对药品进行溯源与真伪鉴别。

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从系统整体层次考虑,包括物理设备层、中间件层和应用系统层。每一层均实现不同的功能,物理设备层是硬件层,采集或写入基本数据;中间件层和应用层为软件层,实现系统数据通道及预定义功能;应用层的核心为药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在系统核心模块的支撑下工作,包括工作流引擎、海量数据处理引擎、系统管理引擎以及UIS定位引擎,四大核心引擎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平稳运行。同时在系统应用层范围内,提供了一些附属功能及接口,包括安全认证功能、数据统计功能和对外服务功能,同时提供Internet网络接口,方便外界对系统的访问。

按照系统预定义功能划分,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囊括了生产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销售管理四大功能模块。生产管理子系统管理药品加工过程,帖封电子标签,并写入初始数据,为防伪、防串货提供初始数据依据;仓储管理实现药品的入库、盘点、移库、出库等管理;物流管理实现药品的分销、防串货,并定位跟踪药品运输车辆的全程运行;销售管理实现药品销售、同步防伪、溯源以数据统计功能。系统中不同的功能模块对应不同的硬件,但所有硬件设备的数据经过统一的系统中间件,实现数据采集、过滤、处理、汇聚以及传递。

5 结束语

从宏观层面来看,基于RFID技术的药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实现了对药品生产过程的有效监管,切实提高了对药品供应链管理效果,实现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与时候处理的协调配合,从而有效的维护了药品流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动医药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