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服务范文

时间:2023-03-14 02:1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金融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金融服务

篇1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本文通过对各大银行现有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概述和浅析,为中小融资企业(包括供应商和经销商)提出了现有可行的融资方案和方法。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linkage)组成的网络结构。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三方共赢

在供应链金融中涉及三个主体——工厂等中小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

1、对于工厂等中小融资企业,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原材料等流动产品占用大量的资金,如果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通过暂时抵押货权,从银行取得贷款,用于开展业务,解决了在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使企业把动产盘活出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产品开发与扩张方面,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2、对于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实际上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服务业务,不但可以促进其传统仓储业务的开展,实现客户的个性化、差别化服务,而且物流企业作为银行和客户都相互信任的第三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客户的商品产销供应链中去,同时也加强了与银行的同盟关系,给自己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3、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物流企业的上、下客户也是他们的潜在目标客户群体。通过与物流公司开展业务,银行可以很好把握住这部分的客户,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由于有物流公司作为第三方监管人对于质押的货物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可能遇到的风险。而且在企业贷款未能如期返还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可以协助银行将质押物变现还贷,最小程度地降低银行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可能产生的损失。

所以说,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可以实现中小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及银行的三方共赢。

三、各大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浅析

供应链金融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因此,它也被称为“1+N”模式。

以下笔者将对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这三家商业银行所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进行概述和浅析。

1、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2006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整个供应链,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以解决现存的供应链失衡问题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该链初步整合了20多项产品(服务),在融资服务,在结算服务,理财服务和离岸业务四个大项目中,包括了供应商融资产品、经销商融资产品、出口国家贸易融资产品、进口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国际结算、企业理财方案、委托贷款等27个具体产品。

2、光大银行“阳光供应链”。2007年光大银行推出“阳光供应链”,将以行业内综合实力较强的生产制造厂商作为其核心客户,通过对产业链供应、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分析,针对链条上不同客户群的金融需求,由光大银行提供一体化、全方位、个性化、集成式的产品组合。

根据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光大银行形成了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阳光商品融资、1+N链式融资、汽车全程通、工程机械按揭、银关系列等金融产品以及针对钢铁、电信、汽车等行业提出行业整体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品种丰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

篇2

【关键词】物流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一、物流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理论基础

供应链金融是指针对供应链上特定商品从初始地到最终目的地移动的过程中提供的、与快速增长的动态应付账款融资业务、金融租赁业务、存货融资业务等各种动产担保融资和其他金融技术相关的一系列新型企业融资服务解决方案[1]。根据深圳发展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方面的经验,供应链金融也被定义为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2]。

国际上最初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和应用是商业银行针对其核心客户即大型企业的信贷新模式,向大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货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3],到2008年5月,全球最大的50家银行中有46家向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其他4家也在积极筹划开办此项业务[4]。随后,伴随国际上受次贷危机影响而产生的“供应链危机”[5],供应链金融发展为以物流企业、集团企业或者其金融公司为代表的各类企业出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对其涉及的整个供应链提供创新和延伸的融资类服务。

在国内,供应链金融是被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种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形式出现的。国内大量中小企业在融资需求方面得到的支持却是与其地位极不相称的。按照《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8~2009》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9%,GDP的60%,税收的50%。按照中国中小企业2009蓝皮书的数据,2008年底,在各级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970多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到388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达90%。但是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仅占全部商业银行贷款的15%左右,2008年全国新增小企业贷款只有225亿,比2007年只增长1.4%,而全国贷款同期增加了14.9%。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信贷规模总量增加了4.8万亿,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增加额度增加只占不到5%[6]。这是因为国内银行业高度集中,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涉及行业区域市场情况复杂,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并且往往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这就使得大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面临“成本高、抵押难、风险大”的问题。而物流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利用物流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运营状况的把握,通过不同的途径强化了信息了获取,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进而协助供应链中相应资金需求企业获得融资,并同时控制资金风险和成本,完成对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服务。在这个融资服务过程中,物流企业对融资方经营信息的掌握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融资方的各项风险中,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部分。根据关于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和委托-理论,由于人掌握某些委托人不了解的对委托人不利的信息,从而导致人利用信息不对称签署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合同,这种逆向选择也导致人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的道德风险的存在。而在以银行为委托人,中小企业为人的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严重,或者说其非匀质性更严重,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出现的概率也明显高于大型客户的信贷市场[7]。这时,借款方的还款能力是融资方信贷审批部门重点关注的信息,抵押物的明确性、可获得性、可变现性等评估是降低信用风险的有效办法。由于物流企业的信息优势,可以精确掌握客户货物存在的地点和基本价值,因此可以及时掌握抵押物的精确信息,进而使得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要比其他融资方小的多,其违约成本也就低得多。也就是说,物流企业的引入将两方模式升级为三方模式,委托关系变为两个层次,银行和物流企业之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受信企业之间均形成委托关系,而由于物流企业对物流状况的监督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优化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助于融资交易的达成。林毅夫、李永军(2001)的文章从理论方面证明了中小企业的非匀质性、贷款规模、贷款交易成本、贷款抵押比例是影响企业信贷的最主要的因素,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增加贷款规模和抵押比例,就能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使总贷款数量增加[8]。例如存货融资业务,一般企业的融资比例为50%[9],但物流企业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抵押融资比例通常比银行高5~10个百分点,达到55~60%[10]。

供应链金融服务预计将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带来巨大的改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与世界银行合作的研究报告(2006),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存货价值为30326亿元,应收账款3276亿元,合计超过33000亿元的资产被占用,按50%质押比例计算,这些资产可以一次性产生超过16000亿元的新增授信,并且由于乘数效应的作用,其实际效应还应该远高于这个数字[11]。物流企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向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是其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问题。

二、UPS从物流企业到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nitedParcelService),原名为美国信使公司(AmericanMessengerCompany),1907年8月28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成立,创始人吉姆・卡塞(JimCase),总部现已迁至亚特兰大。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发展,UPS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速递机构和包裹递送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一家主要的专业运输和物流服务提供商。每个工作日,该公司为180万家客户送邮包,收件人数目高达600万。公司的主要业务在美国,但服务同时遍及其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UPS的供应链解决方案(SupplyChainSolutions)受到业界关注。供应链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货物配送、全球货运金融服务、邮件包裹服务和业务拓展咨询等一揽子服务方案,从而真正实现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12]。“三流合一”是UPS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最佳实践和贡献之一,由UPS提出的这个概念及其应用已经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深入人心,而UPS也由此开始从单纯的包裹递送商向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型。

(一)UPS实现转型的两个阶段

UPS的转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创新,即货物流的扩张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到1993年,UPS每天为100万个固定客户传递1150万件包裹和公文。如此繁重的工作量迫使UPS不得不发明新技术以提高效率,保持价格竞争性,同时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搭配。1986年~1996年间,UPS总计投入超过47亿美元用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UPS的技术创新包括手持式设备传递信息和获取帮助,到专业化设计的包裹快递设备,再到全球计算机互联网系统和专用卫星。如以每个UPS的驾驶员使用DWD设备为例,它能够立即记录和向UPS网络系统上传货物传递的动态信息。DWD存储的信息甚至包括收货人签字的数字照片,以便向发货人提供货物运输的最鲜活信息。这种专用设备也允许驾驶员远程联系总部,使变更后的送货计划、交通路况及其他重要信息保持实时一致。通过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UPS的综合吞吐能力激增,客户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实现了货物流与信息流的结合。这一阶段至关重要,为后来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引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阶段是货物流和信息流的成熟催生供应链金融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尽管UPS的核心业务是货物和信息配送,但UPS高层认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结构单一的物流运作模式。基于广泛的市场调研,UPS发现未来商业社会最重要的力量是“全程供应链管理”,成为“全程供应链主”才是UPS未来发展的原动力,并且公司在货物流和信息流方面的领先技术能够比较容易地匹配金融流,从而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所以,UPS开始调集核心资源向这一新领域迈进,战略性地重组公司。为了实现这次转型,UPS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在1999年,UPS并购了7家物流和分销公司、11家技术公司、1家银行、1家航空公司等20家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公司,并于2002年5月,成功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与其1998年成立的UPS资本公司(UPSC)合并,获得美国本土的金融服务牌照,2003年4月4日,美国康涅狄格银行委员会通过一项由第一国际银行集体提出的申请,把它的名称变更为UPS资本商业信贷(UPSCapitalBusinessCredit)。UPS资本商业信贷成为UPS资本公司(UPSC)的组成部分,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贸易和金融等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强大的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和UPSC是其从单纯的包裹递送商向供应链服务提供商转型成功的关键支撑,其中UPSC是关键中的关键。1999年11月10日,UPS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使公司具备在世界重要金融市场上进行战略性收购和兼并的能力。这一举措为UPS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本支持。

随着转型的完成和业务的发展,UPS的业务从起初主要利用其金融服务的便利和优势吸引客户,拓展业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开具信用证、兑付出口票据等国际性产品和服务业务到逐渐成为企业盈利主力。转型后的UPS包括UPS包裹快递公司(UPSParcelDeliver)、UPS物流公司(UPSLogistic)、UPS资本公司(UPSCapital)和UPS零售(UPSRetail四大支柱部门。资料显示,自1998年成立以来,UPSC所属的供应链集成部门收入额已经从7.4亿美元增长到89.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8.3%,高于UPS国内包裹部门年均4.2%的增速,也远高于国际包裹部门年均12.8%的增速[13]。

(二)UPS与沃尔玛供应链金融集成解决方案

国际性贸易中,买方为了转移资金占用的压力,往往利用其强势地位,采用赊销的方式,要求卖方先垫付部分或者全额资金,到货后一段时间结算货款,赊销已经逐渐代替信用证成为贸易结算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全球贸易中有80%以上是通过赊账贸易来进行结算的。而沃尔玛作为强势的买方,通常会要求其东南亚供应商、出口商垫付全额资金,货物到岸后30~90天才结清货款,这对于中小制造商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资金负担,有些供应商因此不敢与沃尔玛签订大单合约。从供应链角度上看,这实际上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的效率,损害了供应链的整体利益。但是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这也是合乎经济学规律的选择。

UPS提出的供应链金融集成方案解决了这个矛盾,其与沃尔玛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在2003年在东南亚具体的业务合作可以被看作是供应链金融的典型应用。在应用过程中,UPS作为沃尔玛和其供应商之间交易的货运承运方,同时UPS也是中间结算商。再由UPS代替沃尔玛与东南亚地区数以万计的出口商进行支付结算,UPS保证在货物交付到UPS物流机构的两周内把货款先支付给这些出口商,以保证他们的流动资金运转。然后由这些出口企业把出口清关、全程货运业务都交给UPS,并支付物流服务费用和一定的融资费用。最后,拿到货物的UPS将与沃尔玛进行一对一的结算[14]。

图1 UPS/UPSC与沃尔玛的供应链金融集成解决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出口商加速了资金周转,沃尔玛避免了和大量出口商的结算的交易成本,而UPS则扩大了物流市场份额,赚取了丰厚的物流服务收益和融资和金融服务等收益。由于UPSC可以为中小供应商企业提供为期五年的循环信用额度,并确保该公司规避沃尔玛赖账的信用风险,对于缺乏信用资源的中小企业来说,其为融资支付的成本和条件也优于企业通过其他渠道可能获得的条件,因此企业会乐于接受方案并支付这笔费用。

(三)UPS实现转型后的特点和核心优势

从上述对UPS向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型后的描述可以看到,在其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中,由物流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主导方,并占据核心地位,是一种物流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1.物流企业是服务方案设计和实施的提供方。在实际应用中,对金融服务对象的选择、融资方案的设计、融资方案的实施都是由物流企业根据自身与客户在物流方面的合作状况结合客户对物流和资金的需求来确定的。

2.物流企业是资金的提供方和融资条件的主导方。在这类应用中,融资规模的确定、融资时间的控制、融资利率的利率协商、以及后续资金的提供、还款方式等条件的确定和协商过程,都是由物流企业主导。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物流服务过往合作情况、自身资金状况等条件对这些融资条件进行协商,达到双赢和多赢局面。

3.物流企业是信息渠道建立者和信息的掌控方。物流企业依托自身物流网络的信息平台,建立起抵押物信息平台,对融资抵押物的状况实现实时掌握,并且结合财务和资金管理系统完成对抵押物信息和资金信息的掌握和协调。并且根据自身需要通过信息交流机制共享信息给参与各方。

4.物流企业是方案实施过程中融资抵押物的实际掌控者。在融资条件的确定过程中,物流企业会根据在其物流网络中的抵押物的特征,并且通过协议和运输信息的掌握来确保对抵押物的权利,因此在方案实施中融资抵押物的掌控者是物流企业,企业将根据融资方案的进程或者还款计划的执行状况来确定和调整其运输和交货计划。

5.物流企业是金融服务方案实施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协调方。在整个服务的实施过程中,各参与方难免会产生一些分歧,例如沃尔玛的供应商数以万计,发生分歧的协调量极大。而在这类应用中,除了根据协议处理分歧,更多的时候,物流企业将在分歧处理和协调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由于其是物流服务的提供方,同时具有信息和资方优势,因此协调效率更高。

因此,通过提供物流服务掌握抵押物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的信用风险控制问题,从而降低信用违约成本,进而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动态协调,实现融资资本的高收益,并同时促进其物流业务的市场拓展,是物流企业UPS提供供应金融服务的核心竞争优势。

三、物流企业向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条件和启示

物流企业实现向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转型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物流企业的规模要足够大,其物流网络必须足够广泛,这样,其物流服务能力才可以为客户带来价值,其供应链金融服务才有得以开展的基础,同时,其客户数量足够多也能从概率上分散融资风险。

其次,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必须足够成熟和有效率,其对信息获取、分析、响应并采取行动的实施能力都必须足够强,这样才可以实时掌握抵押物的实际情况和融资及还款的进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物流和资金方面进展的协调,否则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将会升高。

再次,物流企业的融资能力必须足够强,其资金总体成本必须具有优势。由于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企业向外提供贷款,并且贷款规模上相比市场更具有优势,加上自身运作的资金需要,因此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在资金成本方面要求很高。如果物流企业具备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紧密合作的优势,或者像UPS拥有UPSC一样直接具有金融机构牌照,其优势将得到极大的突显。

最后,企业的综合管理运作能力必须足够有效率,由于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属于几乎完全不同的经营领域,具有不同的经营运作特点,对人员、资金、信息、制度等各个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平衡二者的发展,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实现经营上的合力,使其真正体现出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的境界,无疑是需要很高的管理技巧和艺术。

从以上UPS的转型过程对国内物流企业向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物流企业应利用信息优势积极拓展金融业务,与金融机构合作,形成互补

对于目前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而言,物流企业的介入对于其应用的推广和风险的控制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既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信用的缺失,而从理论分析我们又能得知其根源是来自信息的不对称,那么物流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合作伙伴,对企业经营状况有着长期积累的历史数据,了解其波动状况以及主要客户,同时又能实时掌握更新其当前货物信息,这恰恰是非常适合作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提供方和重要媒介的。不管是物流企业作为中间方参与还是直接作为资金提供方直接融资,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国内可以与UPS对比和借鉴的案例是中国邮政和中国邮政储蓄,中国邮政本身是有着类似物流企业的全国性网络资源的,不足之处是其更偏重于重量较轻的包裹和文件等的运送,其货物运送能力远不如专业的物流企业。同时中国邮政储蓄是一家银行,有着相对较为强大的资金实力,资金成本并不高。这二者在体制内是有机会成为类似UPS+UPSC这样的组合,按照图中所示的三流和平台以及服务运作进行投入和建设,完全有可能发挥出较为强大的组合效力的,如下图所示:

图2 中国邮政物流和邮政储蓄银行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假想图

(二)物流企业应加大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关注

由于融资抵押物在供应链中的实际流动和使用状况关系着融资还款的保障,企业和银行要想扩展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就必须结合其业务实际对信息平台建设投入相应的资金和人力物力,通过全流程的高度信息化和高度自动化,确保随时掌握抵押物的实际所在和使用是否正常,才可以确保借款方的还款可以按时按期正常进行。而国内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的建设相对还比较落后,普遍投入不大,这种关注的不足带来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不足将严重限制客户的拓展和业务规模的扩张。建立能确保获取融资所需要的抵押物信息掌控方法,才能设计出通用性更好,可推广性更强的融资服务方案,才有可能摆脱融资服务个案化的状况,这是国内物流企业和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基础性条件。

(三)物流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

作为UPS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条件,积极拓展国际业务是物流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必然方向。由于贸易的国际化趋势,以及中国的出口型经济的现状,更多的企业还是需要面向其国际性业务的融资服务,无论是为其国际出口贸易业务提供结算服务还是贸易融资类服务,抑或是国内逐渐扩展的存货、应收款类业务,如果可以扩展到其国际业务上,为其实现信用增级,其拓展空间和业务利润都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目前国内物流企业的无论是网点还是人员、系统方面,都难以达到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需要,不断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才有可能结合利用本土优势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规模进行不断扩张。这方面的差距对国内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拓展产生了很大的限制,是国内物流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将来能否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政府应重视并积极展开涉及动产担保等的法律法规的修订

国内在抵押、担保、物权等涉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纠纷处理、登记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的巨大空白和不明确也限制了供应链金融应用的发展。在动产担保法律法规和金融机构和物流机构交叉业务监管等方面,需要进行法律的修订和建立。现代高效率的动产担保交易法律应具有几个特征是:可供担保的资产范围界定宽泛。其次是担保物权设立必须简便,规范性要求明确。再次是有明确而全面的优先权规则。再次需要建立集中而统一的公示和登记系统。最后是建立有效的动产担保相关的法律实现,即当需要法律程序参与时,可以快捷简化的通过司法程序完成相应的权利实现过程。

要扩展物流企业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参与,还需要对类似交叉领域建立明确的监管模式,像电子商务支付平台支付宝这类兼具网络服务和金融服务的情况在国内属于监管空白,同样像宅急送意图扩展的在发票递送基础上的支付融资业务在国内也属于监管空白,如何界定合法金融服务和违规金融服务,对物流企业能否顺利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并实现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en.省略/wiki/Global_Supply_Chain_

Finance.

[2]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002):14-16.

[3]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著.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3-4.

[4]Demica.DemandandSupply:Supplychainfinance[J].DemicaRepo

rtSeries,2008,May.

[5]Aon.GlobalRiskManagementSurvey[J].2007.

[6]李子彬编.中国中小企业蓝皮书[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38.

[7]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著.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245-246.

[8]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001):10-18.

[9]李子彬编.中国中小企业蓝皮书[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69.

[10]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著.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243.

[11]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世界银行集团外国投资咨询服务局、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著.中国动产担保物权与信贷市场发展[M].中信出版社,2006,204-206.

[12]张凯、董千里.基于融通仓的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2008,54-60.

[13]网页:产融战略的实质,产业基础决定金融宽度省略/,5.

篇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P2P网络借贷;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意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2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上半年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2亿元。主要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发放增长速度(招商银行7.35%,民生银行10.35%,工商银行8.6%,建设银行7.83%)远低于整体贷款余额的增速。

从央行的数据与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贷款增速。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商业实践和理论探讨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改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资金投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

陈娟(2011)认为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并依托供应链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帮助他们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1]。李伟伟(2012)认为供应链金融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依据,银行基于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交易流程的掌控而提供融资,以封闭控制商品流或资金流为原则,掌控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向,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监管,降低银行融资的风险[2]。

笔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为依托,以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贷款担保,一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扩展银行的放贷范围,优化资金配置的新型金融业务。

三、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目前有大量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研究的方向和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有的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供应链产品出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有的从供应链上的商品流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做出划分,有的以质押品的不同区分不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有的则对单一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

杜瑞(2010)将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二是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三是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3]。李华(2010)以供应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动产能得到有效盘活且能顺利流转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动态质押的融资集合模式,设计了该融资模式的结构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对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进行了比较[4]。陈娟(2011)从供应链融资实际提供者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划分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四大供应链金融模式[5]。李伟伟(2012)介绍了以“1+N”理论为基础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2]。邹里苏(2012)以中兴银行为案例分析了“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实践[6]。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当然任何一项银行金融业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操作风险。由于抵押品的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最终将在中小企业违约的信用风险上体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监控可以更好的把握信用风险的变化。相关文献主要也是针对如何识别、评估、控制和缓释信用风险来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周纯敏(2009)认为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风险,并从信用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和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同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7]。林树红(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融资支持的债项风险、融资过程的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8]。潘文东(2010)认为欺诈类风险、业务操作类风险、法律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与生俱来的风险,故应重视信用评价系统在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中的应用,提出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9]。李小龙(2011)介绍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出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设计信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尽量避免企业失信的行为,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10]。刘双红(2011)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动产质押风险、产品开发和推广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并在分析这些风险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11]。王威(2012)分析了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合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控措施[12]。王卡(2011)认为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专业操作能力低、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电子平台、谨慎选择核心企业和设计与供应链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授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来控制风险[13]。

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马苏川(2011)通过SWOT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优越性,并提出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采取低成本、低风险和多企合作等战略[14]。张敬峰(2011)认为银行应转变角色,培育优秀供应链,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应急处理机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体系布局和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要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多方面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15]。杨蓉(2011)从核心企业和建设良好融资环境出发,提出发展供应链融资的措施[16]。林声强(2011)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积极构筑全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打破授信跨区域限制,实现金融产品一体化、赋予供应链融资叙做银行所有产品的职能和将供应链作为一种营销和培养优质客户群的策略与手段四方面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17]。张倩(2012)分析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品牌建设建议[18]。

四、供应链金融的可研究方向

1、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

目前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仅限于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没有具体分析目前世界上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其他企业实体。如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较成功的案例有UPS Capital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Trade CARD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供应链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对供应链企业进行金融服务。可以分析这些成功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得出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选择的路径。

2、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

目前的文献主要偏理论阐述,而缺乏实际的实施方案。

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过高,而收益低。如何建立快速有效、适合供应链融资的信贷审批流程是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放贷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国外较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富国银行。在90年代初,富国银行建立了成功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成为小微企业业务成功的重要技术保障。另外,富国银行采用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监管小微企业贷款,以保证风险可控。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理念,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高于整体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企业通”已处理超过200万笔贷款,其中2/3的贷款决策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中国国内目前已经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逐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审批流程。

信用评级是信贷发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研究适合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量化模型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个研究方向。

3、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信息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中各种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可以减少借贷关系中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借贷成本,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原型构建。

篇4

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早已出现在国际银行业。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这一新业务领域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些银行甚至将其作为战略业务进行定位。但是,供应链金融进一步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业务范围,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尚未有一致意见,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创新方向还显得模糊,探讨这些话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困惑。

供应链金融的一般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很多,可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来自物流服务商,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或金融物流。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提供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

第二类观点来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

第三类观点来自商业银行,认为供应链金融指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基于交易过程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

从实践来看,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解决供应链条上的资金流瓶颈问题,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因此界定供应链金融的概念需要有供应链整体的视角,而不能局限于部分业务和主体。同时,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供应链金融的提供者主要是商业银行,所以笔者认为,第三类观点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

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1.服务范围的扩展化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是从中小企业的存货融资业务发展而来,大多集中在核心企业下游的一级经销商。(例如中信银行的汽车金融网络业务、钢铁金融网络业务、家电金融网络业务,以相关行业核心企业的一级经销商融资为主)。相对而言,商业银行从供应链的角度对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以及终端用户提供的金融服务相对较少。

不过,随着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国内诸多银行的实践,一些银行已经有意识地从核心企业出发,开始对上游供应商、二级经销商以及终端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如汽车消费贷款、制造设备买方信贷业务就是对终端用户的服务。

从供应链的定义来看,一个供应链包括上游供应商、核心企业、经销商、零售商、终端用户等多个节点,要达到供应链整体高效和财务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相应的金融服务也应该覆盖整个网络链条。

因此从理论和业务实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将呈现扩大化,并逐渐覆盖整个链条,并依据行业特点各有不同。(图1为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趋势图。)

2.营销模式的多样化

如果把供应链金融的营销服务模式确定为1+N,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则国际银行更多的是从解决“1”的问题出发,以“应收账款融资”为关键词,主要面向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通过电子平台对订单、发票等数据信息流进行管理,在深入稳定与“1”关系的同时,培育新市场的客户群。

而国内银行刚好相反,供应链金融业务始于以货押授信业务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自偿性贸易融资解决方案,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作为核心企业的“1”,只是市场营销的中介,目标客户群是以经销商为主的“N”,以“存货融资”为关键词。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国内业务营销模式将呈现以平台构建为主的多样化特点。一是随着国内大型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深化,构建平台的出发点将进一步向核心企业转移,核心企业的上游客户也正在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目标客户。

二是随着业务的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供应链服务机构,这些新的业务参与者均在细分领域拥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银行可以将这些机构与原有的物流公司一起作为重要的营销渠道,实现成片开发,甚至在某种情况下,由商业银行来扮演“1”的角色。(图2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营销渠道展示。)

3.技术导向的信息化

广义上,金融技术指一切用来生产和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方法、手段与工具。从目前的业务产品服务来看,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融资为核心,包括两类:一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粘连型融资模式;二是基于物流资金流控制的风险隔离型融资模式。

这样的融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技术的电子化成为必然趋势。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已经率先建成了较完整的金融业信息系统,并且开发出专门的电子交易与支付平台,相关的公共信息也已经向公众提供。如中国台湾的“产业维他命计划”。

而国内供应链金融中各参与主体的电子化程度参差不齐,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构建数据互相流转的电子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将成为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供应链金融创新思路

1.制度环境创新

第一,分业管制方面。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还不能从事物流业务。同时,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物流公司不能以其自有资金为企业垫付款项融通资金,这些管制上的要求,客观上使得银行及物流公司均难以满足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

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公司制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效率较高,如世界最大的物流公司UPS,1998年收购美国第一国际银行,转型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其占比第一位的利润来源于金融物流服务。相反的例子是2005年摩根大通银行收购物流公司Vastera,专门为供应链及分销链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

上述两种情况均实现了公司制的供应链金融,提高了业务效率。而分业管制客观上削弱了国内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上的竞争力。

实际上,一些学者已经提出建立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公司,真正实现银行业和物流业的公司化融合。在实践中,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比照银行设立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子公司的形式,研讨和推动银行控股下供应链金融公司模式的建立。

第二,法律司法方面。目前由于法律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的问题,动产担保物权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中仍存在种种不确定性,如浮动抵押和质押的优先权问题、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的优先权问题、客户违约情况下的担保物权实现效率问题等。

因此,继续推进动产担保物权相关法律框架的完善和司法能力及效率的提升,也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重要方面。

第三,监管政策方面。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银行创新服务,在风险控制理念、客户准入、业务模式等方面与传统业务有很多不同。因此,监管部门如何根据其业务特点形成对应的监管思路,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尤为重要。目前的主要难点在于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资产的权重计量上,由于动产和应收账款担保对于信用风险的缓释作用并没有一致意见,实践中一般按照传统担保授信设定,计量相对较高。

2.组织模式创新

第一,集团公司下物流与银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组织模式。

此模式适用于集团控股下的银行,可考虑银行与集团旗下物流公司的紧密型合作,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涉及物流的部分外包给集团下的物流公司,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对物流融资客户的跨银行物流服务。

第二,重点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事业部模式。

供应链金融采用事业部制主要有三方面好处:一是越来越多的核心客户希望银行提供统一的融资窗口,事业部制可以满足客户需求,解决目前银行内不同分行合作难的问题;二是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目前虽有所发展,但整个业务量不大,事业部的推进不会引起内部客户分配的矛盾;三是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事业部制有利于业务的创新发展。

第三,集中化的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模式。

目前国内银行大多采用总分支管理架构,在分行层面建立操作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专业化管理的解决方案,一是可以保证操作规范性,促进产品标准化;二是可以避免支行重复劳动,取得操作的规模经济;三是有利于培养专业队伍。

3.电子信息技术创新

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重要参与者,建立自身的供应链金融系统,推动、引领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不但解决了操作成本问题,还能为客户创造融资和非融资服务新方式,并获得增值收益。

篇5

供应链融资模式是金融管理的创新,近年来,在国内外广泛发展。概括起来说,供应链融资模式是金融单位对资金流实行链条式衔接,形成对金融资源高效管理的一整套解决方案。从动态看,它是由特定的金融机构或其他供应链管理的参与者(如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充当组织者,为特定供应链的特定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的财务管理解决服务。就我国金融界采用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实践看,可根据其运行状况来认识其内涵,即金融机构在在对交易结构予以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并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由来

供应链金融的源头起始于1803年荷兰一家银行的仓储质押融资业务。其社会背景是,二十世纪初,世界级企业巨头为寻求更大的经营效益,着眼于成本最小化,实行离岸生产和业务外包,继而,导致供应链生产模式和供应链管理方式的出现。20世纪末,供应链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管理模式被推向世界各国。供应链管理模式引发资金流瓶颈问题的显现,于供应链链条中的各个节点——其成员单位财务成本不稳定,导致整个管理链条都受到影响。于是,对于财务供应链的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银行业快速做出反应。也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并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据Demica的研究报告,在发达国家,2007年各家银行通过供应链融资手段发放的授信平均增长了65%。

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20世纪20年代由上海银行发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得到实质性的大面积推广,其标志是2001年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这项业务在探索中推进,2003年该银行试点经验成熟,率先在业内提出“1+N”模式,并于2006年推出“供应链金融”的经验。随后,众多商业银行开始接受供应链金融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单位及其采取的相应做法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兴业银行的“金芝麻”供应链金融服务,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中国工商银行的“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等。

三、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运行

(一)两大主要链节的运行

其一,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服务。无疑,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巨头和主导,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主动选择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开展授信,然后邀请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在库或在途的货物监管,或配合应收账款项下的某些环节操作。其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联合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资。这一模式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由第三方物流的主业派生的增值服务,物流企业从客户的融资需求出发,设计解决方案,以客户货物资产的占有为授信支持,向银行申请融资。其中,全程物流融资和融通仓是典型的代表。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障碍因素分析

机制性因素。我国国内银行业传统的组织管理架构阻碍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效运行。国内银行业普遍沿用总、分、支行的层级管理模式,即经营单元对应国家行政区划进行层级配置,各经营单元的经营区域主要限定于地理邻近地区,总行以指标方式向下级行下达经营任务,下级行再进一步向下下级行分解任务。这种组织架构无法适应供应链金融的经营特征。

环境性因素。从我国的法律框架看上不够完善,对于信贷人的保护程度不够,信贷市场发展不健全。而供应链金融主要是资产支持型信贷业务,有关信贷人权利的法律安排,尤其是涉及动产担保物权的安排,将直接影响银行开展此类业务的安全性,进而决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的积极性。而我国目前有关信贷人权利无论是在法律规定上还是在司法执行上都存在问题。

技术和经验性因素。金融行业的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同的国家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存在很大差异,许多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己经率先建成了较完整的金融业信息系统,并且开发出专门的电子交易与支付平台,相关的公共信息平台也已经向公众提供。这些信息系统为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基础。然而,我国金融业信息系统尚在形成与整合之中,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作还未完成。企业资信信息系统还处在起步阶段,企业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无法独立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不能准确地了解供应链的整体情况,直接导致银行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和经营,调整相应的信用贷款,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总体来看,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数据互相流转的公共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在我国尚未建立。

四、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调适

(一)建立和采用的业务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根据企业的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或服务对象、服务地区的不同进行划分。每个事业部都成为一个专门的部门,专门从事某一类业务。而供应链金融是最适合进行事业部运营的业务之一。因此,国内银行应依托现有的组织机构,分别在总分行层面设立供应链事业部制。通过事业部制改革,将会从根本上解决地区分行制对供应链的割裂和切断,将会更有利于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银行也将更加专注于供应链金融领域,大力开展供应链上的全链条开发,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附加值,稳定和巩固企业与银行的协作关系。

(二)优化环境

细化信贷人权利的法律安排,尤其是涉及动产担保物权方面的安排。在这方面,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严密相关规定,对借款人可用于动产担保的范围予以合理性拓宽;为担保物权人的债权提供优先权,界定清楚债权人的受偿顺序,使之其权益能够得到保障;建立统一担保登记机构,避免担保过程的不公平和担保过程失信问题的发生。从司法体系上看,应从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同时着手,尤其要重视解决执法不严问题。一方面增强地方法院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法官待遇的方式来吸引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进入法官队伍,从而解决当前司法执行不力问题。

篇6

一、商业银行推出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国内外环境

1、外部环境:2006、2007年,世界经济持续保持4%的增长幅度。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

2、国内环境:2006-2008年间,中国国内商贸经济加速成长,内外贸易额大幅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直处于高位,与之相关联的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旺盛。

二、供应链融资相比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四大优势

主要表现在:(1)改变了供应链中的弱者—处于向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以往因自身规模小、授信评级低而产生的融资难问题;(2)上下游企业有效的融资安排降低了整个供应链融资成本,进而降低了核心企业产品成本,并促进其销售;(3)供应链融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物流与现金流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可促成供应链发展的良性循环;(4)银行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条上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掌控,解决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业务风险;同时有利于拓展新的市场和客户,实现中小企业业务规模化发展。

三、商业银行推出供应链融资的类型

类型一:保兑仓融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与经销商、仓储商、供货商四方通过合作协议,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担保、抵押监管为保证而开展的特定金融服务。

类型二:监管融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委托大型生产或销售企业,利用外包担保方式,对其配套的物流企业进行金融监管,再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结算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我国金融融资体系基本采用抵押融资模式,但是,这些供应链服务企业由于缺乏长期固定资产而造成抵押物不足,以致很难得到金融服务的支持,仅靠自有资金维持,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速度。监管融资正是针对我国服务类中小物流企业现状而设计的,当他们处在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供应链管理要求时,金融机构对缺少抵押物的下游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解决物流服务类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类型三:保理融资服务方案。又称“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即:卖方(供货商)将应收账款卖给金融机构。保理融资与其他融资最大的不同是金融机构采用无追索权的买断行为,只要承购了应收账款,在信用限额内,金融机构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

四、国内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的现状

近两年来,各家银行在之前初涉探索阶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纷纷打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供应链融资好牌。华夏银行近期新推出“N+1+N”模式,就不同于普通的“1+N”仅仅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或者下游的模式,而是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贯通起来,围绕核心企业设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该行还首次将国内与国际供应链业务进行整合,将供应链金融服务延伸至海外。光大银行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正式形成了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阳光商品融资、汽车全程通、工程机械按揭、银关系列等金融产品以及针对钢铁、电信、汽车等行也提出行业整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品种丰富的供应链产品。

篇7

关键词 银行供应链 金融营销 影响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银行领域专业代名词,也是中小企业融资新型渠道之一。银行可以向企业提供融资与其他理财服务,同时还提供贷款以及及时还款功能等。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大型企业的强势,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旨研究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影响因素以及营销策略,基于作者对金融营销策略的了解与思考,对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进行了如下具体阐述。

一、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的不足之处

银行金融营销是应用金融企业基于金融市场为向标,利用整体营销手段向客户提品与服务,在客户满足需要与欲望的过程中实现金融企业利益目标的社会行为活动过程。在过程中小企业处于弱势地位,相较于核心企业,高量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与预付款等等占用了其大量短期流动资金,致使企业生产、发展举步维艰。

根据大量资料调查,目前,国内银行给予其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比例不到百分之十,其中流动资金贷款约百分之三、不动产财产担保抵押约百分之四、应收账款保理约百分之二,其他约占百分之一。且目前多数银行并未统一实行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动产财产担保抵押业务,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整体水平发展。

影响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的因素,主要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方面:

(一)外部因素。

1、金融市场大环境影响:供应链营销主要涉及到征信、银行监管以及供应链电子化等多个方面,中小企业供应链发展相对滞后、银行监管不到位,银行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产品销售了解甚少,甚至很多供应链金融电子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发展。

2、经济规模制约:该供应链金融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多数不能够达到大部分银行发放流动贷款的准入条件,银行很难给予其资金融通,因此,目前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与民间贷款,以达到满足其正常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需求。

(二)内部因素。

1、内部体制不完善:很多银行对其中小供应链金融货权交接、单证的及时传递、质物的安全保障等相关业务还缺乏完善的体制与规范,对很多准入的供应链金融则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所以,目前银行首要任务是急需构建一套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体系与控制体制。

2、金融物流发展落后 :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主要是建立监管会,导致融资成本相对过高,物流企业对货物的保管、流通与变化具有相对更加专业的措施,相较于银行拥有绝对的优势,物流企业与银行相互合作,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金融成本,同时物流公司可以作为物品的担保方,两者互惠互利,然而,目前国内除了一线城市物流发展平衡外,很多区域的物流行业发展相对较缓慢,且缺乏配套完整的金融物流事务,严重制约了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业务发展。

二、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

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具有服务无形性、不可分割性、供应链营销整体性等特点,根据其特点主要可以从产品营销、金融渠道营销、供应链企业客户关系营销等三个策略出发进行研究。

(一)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营销策略。

银行金融产品营销不确定性尤为明显,银行金融服务主要是进行产品有形化,在金融产品营销过程中摒弃传统的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将整条供应链看到一个整体,为大型企业实行核心金融营销支持,同时给予中下游中小型企业融资需求,根据不通过供应链企业融资给予相应的产品营销支持 。尤其是对于中下游供应链企业加强信贷、担保等方面视情况给予支持力度,推动该供应链金融产品营销市场竞争力,打断大型企业供应链金融产品营销垄断形态。

(二)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策略。

金融渠道营销最终目的是将金融产品或者服务价值传递到客户手中,只要分为银行金融渠道营销以及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银行渠道主要体现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以及自助银行方面。

近年来,大型企业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发展带动着中下游中国小型企业供应链发展速度,以往中下游企业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主要依靠自身资金以及民间贷款来实现,随着社会整体经济形态发展,扩展金融渠道营销发展是中下游企业供应链渠道营销首要问题。保存金融服务本质下,中间商(例如人、经纪人)对金融产品以及服务分校分销是中下游企业供应链渠道营销的重要加入,可以帮助中小供应链完成一定渠道的产品以及服务营销,由于营销渠道相对复杂,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可以辅助直接营销策略配合中间商完成饿到营销整体流程,保障其资金正常流动,企业正常发展。

(三)银行供应链金融客户关系营销策略。

传统的金融营销主要是以交易为中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关系营销已经开始成为主体营销方式。保持与改善现有客户关系作为金融客户关系营销的主旨,并不是以发展新客户为主。

银行金融服务质量与业务领域范围是留住客户的主要因素,在技术基础上,构建企业供应链客户关系体系,根据不同资金实力的企业供应链属性,针对相应的企业实行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客户推动生产发展于营销能力,建立客户经理联系制度,可以加深企业关系熟知度,对大型企业供应链实行亲密性客户服务,对中下游企业供应链实行大规模定制,灵活运用流程以及组织结构,为中下游企业供应链客户实施定制化服务。

三、小结

随着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发展以及与时俱进,现代型的银行金融供应链营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数银行并且实行了金融供应链营销保障体制,为供应链营销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且稳定了供应链客户的心理负担。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2班)

注释:

篇8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缓解

中图分类号:F279.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期间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会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融资难问题,这严重影响到这些企业进一步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有效地缓解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我国实现繁荣富强的目标。供应链金融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逐步兴起的。

一、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必要性

大多数企业均已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资金分配问题是制约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供货和分销阶段,资金流的抗波动能力和抗风险性能均较低,导致整个资金流容易出现断流现象。当收货款不能及时到账时,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生产将会受到威胁。这些企业为了能够尽可能的稳定自身的资金流和自身利润,会采用延长偿还债务的时间来实现。由此一来,便出现一个显现与现金流之间的矛盾关系。此时,商业银行可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一整套供应链金融融资财务方案,并适当引进物流企业和仓储、保险公司,以减小融资的风险系数,提高可行性。将企业的物流、配送以及生产等环节融入供应链金融中,对缓解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出现的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在逐渐增多。然而,因融资方面存在问题,导致这些企业的规模难以进行有效地扩大。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对融资进行合理的担保。一方面,中小企业缺乏对融资的担保将会影响到企业对银行的信用贷款。如果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这对于财务制度不健全的不规范中小型企业来说,很难获得相关银行贷款。另一方面,融资担保不足将会引起中小型企业成本出现偏高现象,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产生产经营。由此可见,融资担保是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措施

1.将中小型企业纳入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

现代物流业的逐渐发展为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基于无力企业在采购、销售、电子商务以及金融等方面的衍生服务,供应链金融在缓解融资难问题方面的可能性得到提高。货币经济时代下,金融服务已成为各种服务业务的中心。由物流企业衍生而来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将中小型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纳入服务范围内。在银行的整合作用下,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竞争力得到提高,从根本上缓解了融资困难等的问题。

2.供应链金融银行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充足的经营资金

生产、仓储、运输以及销售等均是供应链金融中的产业链,与企业的经济利益以及业务服务等均有紧密的联系。随着物流企业的逐渐发展,供应链金融也随着得到了成熟。依照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供应链金融通过利用供应链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充足的经营资金。供应链金融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是银行金融服务[3]。银行和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共同决定着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在缓解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时,可通过充分发挥银行融资的方式来对企业员工进行资金发放,确保企业能够顺利经营。

3.通过盘活中小型企业的资产来缓解融资难问题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与企业之间达成面向所有员工的系统性融资安排。供应链金融可通过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等三方面凭链融资来盘活中小型企业的资产,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企业融资难得问题。采购链融资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中的首要阶段,一般需要通过生产和销售来实现这一阶段工作的价值。采购链融资主要用于解决采购阶段资金短缺问题,具体操作是让第三方企业进行垫付货款的担保,由银行预付采购资金来缓解中小型企业的货代支付压力,从而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生产链融资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固定资产和存货进行融资,以缓解资金短缺问题[4]。当中小型企业出现短期的资金流转困难时,可运用保兑仓业务来向银行进行短期预付贷款支付,以缓解当前融资难问题。销售链融资模式下,由中小企业和银行以及第三方债务企业共同参与。整个运作过程中债务企业起着反担保作用,保证了贸易的真实可靠性。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引进使得中小型企业的各种形式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这从根本上缓解了中小型企业融进难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时,可适当采用先进的标准化流程设计和信息平台,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和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确保中小型企业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融资难问题的发生。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和引进,为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保证。在探究供应链金融是如何缓解这一系列问题时,必须对融资方案进行不断优化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志成.以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3,9(05):63.

[2]夏泰凤,金雪军.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11,15(5):24.

篇9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创新 问题 措施

近日,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明确表示鼓励商业银行、商业保理机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多方主体共同打造了金融服务生态圈,中小企业成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受惠主体。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实质就是“信息经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互联网+”、普惠金融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本质在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加速信息共享,优化产业链条,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环境下其零距离、低成本、参与的民主性和自由度等特点,决定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是以一种“低成本、便捷性”的信贷模式来实现金融末端的普惠,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是对传统金融机构借贷作用的有益补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信息化与虚拟化、高效性与经济性、网络化与一体化等鲜明特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信息化条件下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推进载体,可以破解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脱节的难题,特别是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实现产业供应链整体运转效率及竞争力的提高,将成为金融业创新的新蓝海和制高点。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节约、连接一切的特点,改造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体现了“架构拓展、互联互通、上下一体、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按需融通、资金高效、合作共赢、创新变革”的金融服务新特征。主要有:

(一)平台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不再以银行为主导、摒弃传统的核心巨头企业概念,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是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每一个企业和客户作为中心、专注中小企业自身交易过程监控的平台化模式。该模式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N+1+N”模式。两边的“N”分别代表供应链上下游各个主体,中间的“1”即为综合平台,其实质是让供应链上的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商务活动,使之更方便快捷的对接到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

(二)生态圈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更多依赖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和共存共赢。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网络化、精准化、数据化三个方面,以在线互联、风险控制、产融结合的形式,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将打造一个更富有市场力的实体产业链生态环境,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传统电子商务仅通过压缩供应链环节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四流合一使得平台的盈利方式从撮合交易扩展到提供物流、融资等更深层次服务,通过提升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效率实现了增量的收益。

(三)产业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成为目前与产业发展结合最密切的金融形态。在“互联网+”理念下,在线供应链金融不止是线下到线上的延伸,还是一种突破性的转变。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向上游产业延伸与生产系统集成,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与仓储物流及终端管理系统集成,充分实践产融结合,使得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信息贯穿起来,让供应链金融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通过产融结合,金融机构可以整合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然后充分运用到供应链中,为生产企业、贸易商和终端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相对单一,但是实际上在大宗商品领域,如煤炭和农产品这两种不同的产业供应链实际上是很不同的,其对金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四)大数据金融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共享客户的采购、销售、物流和财务信息,使用云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对行业特点和用户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和主动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大数据风控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将融资平台与网上交易、物流等有机结合,可以通过积累用户数据,增强金融风控能力。基于大数据技术,银行可以对供应链基础上的风控模式进行优化,建立起一套更加稳健的风控体系,充分保证资金安全和交易安全。

(五)客户体验更好

传统供应链的下真正的借款人在供应链方面没有话语权,在金融上也没有话语权;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上,上下游是一个平等的地位,客户在网上贷款不需要见银行,只需要根据业务规则发出申请就可以了,完全是可预期,可实时操作,金融与供应链将更加平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办理供应链融资服务,全程无纸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融资办理速度,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办理融资服务的体验效果。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已初具成效,但是这一金融模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量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得到全面普及;当前国内的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金融市场尚未规范;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各部门普遍缺乏风险意识,风险隐患依旧存在;全国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尚未完全建立,使得服务链条延伸受阻。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必须解决信用和风险问题。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开始陆续暴露:有些人带着不良目的恶意诈骗、卷款跑路;也有人由于技术、专业能力和资本的不足,造成经营困难从而卷款跑路。这些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给社会稳定带来诸多问题。虽然仍有审慎经营、恪尽职守的信誉平台,但是宏观背景和行业变化产生的巨大市场风险,让相对弱小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难以持续抵抗。因此,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规范其潜在风险。

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措施

进一步完善供应链金融体系,突破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仍然任重道远。

(一)宏观层面:完善监管、法规、政策支持

1.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其一,市场准入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从企业运营资金、系统安全技术上严格把关。其二,市场运作过程的事中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日常监督、流动性监管。其三,市场退出的事后监管。最后,组建行业协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自律比政府监管会更为灵活,效果更明显。

2.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互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对其组织形式、准入资格、经营模式、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和处罚措施等进行规范。加快技术部门规则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3.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支撑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平台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此类企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对传统行业的规则和需求有深入了解,但此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尚不能有效起到支撑产业转型和升级的作用。国家应该积极引导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如减免税收、倡导银行利率市场化等,以此来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发展预期较好的企业,使之能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行业内的核心企业。

(二)微观层面

1.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型业务,银行现有管理方式实现变革与创新,打破原有信贷业务的风控运营模式和制度限制,积极建立互联网模式下新的交易监控和风险管理体系。

2.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应做好信息技术支持平台的升级工作,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紧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实时处理效率,使供应链金融发挥出最大效益。加大投入自主研发互联网系统,完善企业本身的风控管理体系、技术安全体系。企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自身的投资行为;通过建立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管理团队,可以有效地规范操作流程与加强风险管控,使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安全、可靠。

3.一定要重视大数据,但不可只凭大数据。电商平台所掌握的大数据确实可以控制一定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风险完全可控。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基础数据的取得,十分不易。真实的交易额、吞吐量、货运量、仓储设施、投资额、销售额都可能有水分,因此在办理供应链融资线上化业务时,仍需要通过对增值税发票的核查,物流运转过程中的核库、应收账款的买方确认等手段,来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珩迪.“互联网+”助力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N].中国黄金报,2015年4月21日.

[2]王均金.加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N].现代物流报,2015年3月17日.

[3]唐志宏.互联网创新催熟在线供应链金融“苹果”[N].人民邮电,2014年6月16日.

[4]史佳乐.在线供应链金融呈现四大发展趋势[J].中国银行业,2014(11).

篇10

各大商业银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准备大力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以拓宽业务渠道并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核心,绑定供应链客户群时,却发觉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商和一些有实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已经开始借助其自身的平台和多年累积的交易数据和客户数据占领了小微企业融资的一席之地。目前,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正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对众多供应链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和社会上的借贷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整合,并且为进一步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打下坚实的硬件设施基础和软件流程操作基础。互联网平台提供商比如以P2P为代表的拍拍贷和阿里小贷,一些规模较大的电子商务企业比如京东商城开发了其自有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其他主流的电子商务企业比如苏宁易购和亚马逊等也将自身的电商平台向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转化并逐渐开放,面临传统商业银行融资难的情境,小微企业更倾向于这种最新的融资模式并纷纷入驻这些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截至2012年,P2P网络贷款服务平台已经超越了200家,其平台Online业务的交易额度已经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而参与其中的投资者的人数也超过了50000人次。由于统计的仅仅是“线上”业务,加上无法准确统计的“线下”业务,交易总额的数量还将是“线上”业务的数倍。京东商城在2012年年末开始向广大小微供应商推出其供应链金融服务,并向各大商业银行取得总计高达5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包括:订单融资、入库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委托贷款融资;京东商城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到2013年为止已经向广大小微供应链提供了近80亿元的融资规模。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的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P2P网贷和电子商务企业主导的小微企业融资,相比于已经出现的以银行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模式不同,其主要依附的手段是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如移动支付、大数据挖掘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依托其交易平台上庞大的交易数据和客户信息,促进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三流有效融合,通过出色的信息技术使得资金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更充分的使用,同时由于信息的透明性可以降低资金风险,形成面向供应链上游到下游的综合集成的金融服务,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闲散的资金,其信用保障则来自于平台企业的信用和相关部分的监管。而传统的银行为主导的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则侧重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的引入,即“1+N”模式,对处于供应链不同层次的企业提供以核心企业信用为担保的存货抵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服务,其资金来源主要来自银行雄厚的资金资本。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融入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操作理念的发展空间十分可观,特别是处于供应链纵向延伸方向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巨大的,且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灵活性和弹性,对于供应链垂直方向细分的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或专业化的互联网网贷平台开发较为快捷便利,能够满足供应链上小微企业的融资个性需求,这种模式将是今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之一。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具有更便利的特点,简化了传统银行主导的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信用评定等手续,其交易成本低、资源配置效率高等优势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由于互联网金融直接面向具有融资需求的广大小微企业,其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者市场带来了新的竞争挑战,以往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收到了新兴模式的挑战,也为各商业银行的下一步融资服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如今各大银行也纷纷试水,改进传统的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是最早将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服务进行线上平台化的商业银行代表,除此之外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等也开始将其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形成了以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商业银行发展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已经开始走向向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道路,由于电子商务平台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海量的线上交易数据,也构成了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估的信息基础,而银行所需正式电子商务企业所拥有的这些数据信息,两者供需匹配,已经开始了相关的合作,比如京东商城已经进行了POP平台的发展,主要是为各大小微供应商提供短期贷款和其他融资服务。因此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已经成为未来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发展的趋势,且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诸多可行的供应链企业融资创新模式。本文提出若干具有可行性的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创新模式的发展方向。

二、面向小微企业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

发展供应链金融的目的是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解决在其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其上下游小微企业的资金流不畅或融资渠道狭窄所导致的核心企业自身的主营业务周转和公司运作效率的问题,让企业从上游的采购、生产等环节到下游的销售、回款等环节的每一个运作流程都能顺畅进行。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关注嵌入小微企业供应链的各项融资成本和结算数据,根据这些成本信息对供应链的整体成本形成过程构造出优化策略方案,而此方案的组成则是由融资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以及具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共同在信息技术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平台上公共完成的。在由核心企业和小微企业组成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中,包括银行或者互联网金融平台商最关注的往往是供应链中最具资信的核心企业,而其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则是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关系稳固的长期合作的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所依托的正是供应链中的大型产业集团,利用其对大量上下游小微企业的数据掌握能力和其自身对金融市场、金融行业的风险分析和控制的专业技能,对其所要进入的供应链融资项目进行系统而整体的分析和全面的风险评估,特别是在风险控制方面,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需要对核心企业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资格审查,同时亦会针对供应链的上下游具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客户进行真实性的审查和涉诉检查。此外,互联网金融平台还会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要求核心企业为每一笔融资款项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并要求核心企业承诺承担连带担保的责任。根据互联网金融的不同范式,我们提出下列细分的具有可行性的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企业融资方案:(1)核心企业担保下的小微企业P2P网贷存货质押融资模式。首先,有融资需求的供应链企业需要在P2P融资平台进行初始注册从而成为会员。P2P网贷平台提供商可以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为担保(很多情况下,供应链核心企业本身即可作为P2P网贷提供商),在考察供应链企业的融资需求后,将供应链企业信息和核心企业的担保信息通过网络给放款人;或者平台提供商通过搜集大量供应链企业的融资需求信息,将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并为一单向银行提出融资需求并以各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作为担保。核心企业担保下的小微企业P2P网贷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主要的适用企业为交易信用较高的企业,这种模式本身也引入了核心企业的资信,对于信用较好的小微企业来说能够使其资金占用进一步减少,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业务线上化,信息较为透明,风险较小。(2)核心企业担保下的小微企业众筹存货质押融资模式。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利用互联网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此模式为更多小微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主要参考万科的房地产众筹模式,有融资需求的供应链企业在P2P融资平台进行初始注册后。P2P网贷平台提供商可以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为担保,在考察供应链企业的融资需求后,将供应链企业信息和核心企业的担保信息通过网络给放款人,其中放款人可以是需要购买此产品的客户,而放款人通过众筹购买此产品可以享受折扣优惠。这类产品适用于价值较高,使用周期长的产品同时能够使得交易的时效更强,周期更短,同时能够盘活企业资金,且整个流程线上化,信息透明风险小,同时终端客户可以享受较高的折扣优惠。通过核心企业缴纳保证金和承诺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形式,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供应链融资可以获得更加稳定和更加优质的供应商,避免在销售的旺季出现因为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中断而出现产品断货的尴尬局面,这些互联网融资创新模式实质上间接地提高了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经营收益。

三、小微企业的互联网融资策略

相比于分散的单个中小企业,互联网平台能够在其他金融机构处获取较高的授信额度和信用评级,可以以更低的利率获得资金支持,同时利用核心企业担保来降低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既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新的融资渠道以弥补供应链中的资金薄弱环节,又能使互联网平台从金融增值服务中获得利润回报,实现多方共赢。(1)在核心企业担保下通过电子订单进行抵质押融资模式。担保方式主要是采用缴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可追加抵质押担保或第三方保证。交存保证金的具体比例按照申请企业的评级结果确定。供应链核心企业对与进行交易往来的小微供应商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小微供应商与核心企业进行交易后可以生成电子订单,由小微供应商通过电子订单在线上想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商申请订单融资,互联网金融提供商对小微企业和其所在的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进行资信审核后可以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电子订单抵质押融资的还款来源为该订单的业务销售回款,属于自偿易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商的风险要点在于电子订单的可靠性和对订单产品价值的评估。这种模式适用于那些交易信用记录较好,产品价格较为稳定的小微企业。通过电子订单抵质押模式,小微企业可以减少企业资金占用。(2)小微企业P2P应收账款池融资。由于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其经常向上游小微企业供应商延长账期,形成了小微企业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小微企业可以把应收账款通过转让或质押的方式转移给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商,平台提供商在对众多核心企业进行信用考核的情况下,并通过核心企业核对应收账款信息后为小微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对于同一供应链上的众多小微企业来说则是应收账款池融资。这种模式与明保理模式是相似的,其担保基础是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资信。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商其实是代替供应链核心企业垫支货款,对于那些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的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这种融资模式较为适用。(3)在核心企业担保下向互联网金融平台申请委托融资款项。这种模式需要供应链核心企业和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商的合作,有供应链核心企业向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资金,由互联网融资平台依托其积累的客户信息和数据项供应链上符合资信条件的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款项发放。这种模式中互联网金融提供商仅仅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合作伙伴而获得手续费等中间费用,风险较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核心企业提供了自由资金,担保方式则根据小微企业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同时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与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商的合作可以掌控的小微企业的历史海量的交易信息和数据,也可通过信息对接直接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自己进行自由资金发放,较为灵活方便。这种融资模式类似于阿里金融,其通过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形式来向其阿里巴巴、淘宝以及天猫商城的商户来提供小额贷款。对于依附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小微企业来说,通过互联网金融获得供应链融资的效率更高,能够迅速为其自身打通资金瓶颈,提升资金周转率并以此来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更加加固其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关系,使得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