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系统范文

时间:2023-03-30 06:5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系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系统

篇1

[关键词] 供应链系统效能可用性可信性

一、武器系统效能简介

武器系统效能是武器系统在规定条件下满足一组特定任务要求程度的度量。它是可用性(Availability)、可信性(Dependability) 和能力(Capability)的函数。其具体分别含义为:可用性是武器系统在开始执行任务时所处状态的量度。可用性是武器系统本身、操作人员及工作程序间关系体现,从中就可体现出武器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和自动化程度。可信性:若已知武器系统开始执行任务时的状态, 可信性是指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某个瞬间武器系统状态的量度。能力:能力是武器系统在已知执行任务过程中的状态下, 武器系统达到任务要求能力的量度。武器系统能力可采用指数表达。

二、供应链效能的定义

借鉴武器系统的定义及分析流程,供应链系统效能可以定义为:供应链系统在规定条件下满足一组特定要求程度的度量。它是可用性(availability)、可信性(Dependability)和能力(Capability)的函数。但是,在供应链系统效能定义中可用度、可信度及能力的具体内涵与武器系统效能的定义内涵有所不同。在供应链系统中,可用度定义为供应链开始供货时所处状态的量度,它包括供应链的货物品质、人力状况、经济状况、信用度、供货周期、行政管理等。可信性是指在供货过程中某个瞬间供应链系统状态的量度,它包括供应链供货持久性、可靠性、备货状况、供货渠道等。能力是供应链系统在已知某种供货过程中的状态下, 供应链系统达到供货要求能力的量度,它包括供应链的供货能力、抗干扰能力、机动能力等。

同样,供应链系统效能的分析流程同样也可以在武器系统效能分析流程中得到借鉴。所不同的是,输入的信息为供应链能够提供货物的定性或定量要求。通过如图所描述的分析流程,最终输出的是对供应链系统的一个结果图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这个图表进行判断供应链的优劣,选择最佳供应链。供应链系统效能分析流程图如图所示。

三、供应链系统效能的评定方法

供应链系统效能的评定方法主要有专家评定法、试验统计法、模拟法、解析法等。各种方法都有优缺点,下面就逐一进行评述。

专家评定法:对于某些难以定量描述的指标,在评定时采用专家评定。其一般方法是,选取最能反映效能的特征指标, 请一些专家“打分”,然后通过对专家意见处理, 得到供应链系统效能。专家评定法在评定难以用定量计算时采用比较有效。

试验统计法:所谓试验统计法是在规定的现场中或精确模拟的环境中, 观察供应链系统的性能特征, 收集数据, 评定系统效能。试验统计法不但能得到效能指标的评估值, 还能显示供应商性能、供货规则等影响因素对供应链效能指标的影响, 从而为改进供应链系统性能和供货规律提供了定量分析基础,其结果比较准确,但需要有大量的以往供货数据基础,这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无法完全实施,而且耗费太大,需要时间长。

模拟法:模拟法也叫仿真法,实质是以计算机模拟模型来进行仿真实验,由实验得到的关于供货进程和结果的数据,可直接或经过统计处理后给出效能指标评估值。仿真法考虑了真实供货条件下,以具体供货环境和供货渠道为背景来评价,能够实施整个供货过程的演示,比较形象,但需要大量可靠的基础数据和原始资料作依托。要得到完整资料有赖于有计划长期大量数据的收集,仿真时对供货环境模拟比较困难,如干扰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直接影响结果。它省时、省费用等,它能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供货条件和买卖对象,考虑了整个供应链的协同作用,供应链系统的效能诸属性在供货全过程的体现,以及在不同规模供货效能的差别。特别适合于进行供应链系统或供货方案的效能指标的预测评估。

解析法是根据描述效能指标与给定条件之间的函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计算指标,可根据数学方法求解建立的效能方程。解析法的优点是公式透明性好,易于了解,计算简单。但需要比较强的数学功底。

四、总结语

本文依据武器装备的效能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供应链的效能概念,以及定性的分析了供应链效能分析的方法,表明了供应链的效能是评价整个供应链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徐安德:关于现代军事武器系统效能评定的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1994第4期

[2]董如梅: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一种通用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6月,第3期

篇2

随着企业的竞争向供应链间竞争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管理视野从运用IT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转向构建整个供应链范围的跨组织信息系统(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然而,由于供应链是由诸多独立企业面向特定市场机会的自愿组合(Christopher,1992),企业的利益和兴趣可能发生变化,特定的市场机会也会逐渐消失,导致供应链具有内生的不稳定性,这也就决定了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无法像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那样加以规划和实施。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构建基于web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可能,这种可能由于其所强调的系统柔性和灵活性而备受重视。目前,比较值得关注的两种模式就是ebXML和RosettaNet。

2 ebXML和RosettaNet模式

ebXML和RosettaNet实际上都是一种电子商务应用的标准,所关注的都是通过规范的企业间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整合供应链内部各成员的运作。由于创始机构和成员不同,目标也有所区别。

2.1 ebXML简介

ebXML(www.ebxml.org)是1999年由联合国贸易促进及电子商务中心(UN/CEFACT)和美国结构信息标准高级组织(OASIS)开发的全球规范标准。ebXML的目的是开发一个以开放的XML标准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基础结构,并逐步拓展出一个统一的全球性电子交易市场,使每个加入ebXML体系的成员企业能够在一个所有成员相互兼容、安全和协调一致的环境下实现全球通用的电子商务信息交互,使得任何规模、任何行业的企业之间都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现对方、协商成为业务伙伴并从事商务活动。

ebXML的技术体系结构尽可能使用了现存的标准,建立在EDI经验之上,并利用了XML的灵活性和Internet的普及性,整个体系结构是模块式的。各个模块按照一定的功能层次来实现整个ebXML职能:

(1)消息传送(Message Services):ebXML消息使用 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规范,定义信息封包方式,满足安全的信息传输服务和商业需求;

(2)注册表/知识库(Registry Services):注册表(registry)包含行业流程、消息和用于定义贸易伙伴间交换数据的交易词汇表。企业通过注册表登记CPP(collaboration protocol profile,协同作业协议),列出它们的电子商务服务能力供潜在的贸易伙伴检索,也可以通过注册表搜索合适的贸易伙伴。知识库(repository)则是用于存储这些内容的;

(3)贸易伙伴草案和协定(Trading Partner Profile):ebXML的另一处重要特征是,通过使用CPP的文档系统地描述企业能够提供哪些电子商务服务。首先企业使用XML格式列出其所支持的行业、商务流程、消息和数据交换技术,然后使用CPP将这些信息生成一个CPA文件(collaboration protocol agreement,协同作业协议),自动提供协定;

(4)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 Specification Schema):业务过程模型描述了合作伙伴间进行合作的可互操作的业务过程,为了实现互操作性(即合作伙伴的ebXML应用软件能互相理解对方的业务过程),必须按照统一的模式来表示业务过程,该规范指明了这个统一的模式;

(5)核心组件(core components):ebXML领先核心组件提供行业间的互操作性和商务性能,核心组件作用于单个的数据元素级别。核心组件识别商家最常使用和跨行业的数据项,给它们分配中立的名字和惟一的标识符。通过核心组件,企业能够将一个行业的数据同另一个行业中相似的数据对应起来,或从一个XML术语对应到早先定义的EDI交易。

2.2 RosettaNet简介

RosettaNet(www.rosettanet.org)是由全球四百多个顶尖企业包括电子原件制造商、信息技术及半导体制造商在1998年共同组成的非营利性的组织,致力于建立、应用并提倡开放性的电子商务标准。

RosettaNet对通用的电子商务对话实行标准化,以Partner Interface Processes(PIP)的形式获取行业最优方法来处理业务流程,大大减少了启动业务合作伙伴之间对话的准备时间。

RosettaNet标准包含以下三个核心部分:

(1)RosettaNet合作伙伴接口程序(PIPS):定义了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间进行特定业务活动是所必须遵循的相应步骤。所谓的特定业务活动包括,采购定单管理、新产品信息的等。开发PIPS的目的在于通过规范两个不同组织间的接口使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能够得以顺利流畅的进行。此外PIPS还包括对于需要进行传递和交换的业务相关文件格式和结构的定义,以及相应交互活动的实效性、安全性、授权和认证的要求。

(2)RosettaNet实施架构(RosettaNet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定义了在业务文档交换中全部的RosettaNet业务消息格式,提供了对于授权、认证、加密机密等应用在信息格式方面的支持;同时具体规定了可选用的传输协议的范围;另外,RNIF定义了为保证交际双方在RosettaNet架构下进行信息交换的可靠性所必须遵循的操作规范。

(3)RosettaNet词典:定义了合作伙伴接口程序?PIPS?使用说明以及相关业务文档和应用指南中需要使用到的属性集合,可以细分为商务词典和技术词典两部分。其中RosettaNet商务词典中记录了关于交易双方基本业务活动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相关属性的定义。这些属性包括:业务属性(例如,业务地址)、业务数据实体(例如,业务活动标识)、基础业务数据实体(例如,企业账号)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不同行业在业务逻辑和业务处理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所有行业的RosettaNet标准公用同一个RosettaNet商务词典。而RosettaNet技术词典则定义了在电子元件、信息技术和半导体制造行业供应链中所涵盖的所有产品、组件或设备以及服务的相关属性。

2.3两种模式的技术比较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由于ebXML和RosettaNet作为相当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的电子商务标准,已经引起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重点主要集中于这两种模式的技术性能方面的比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Pusnik等人(Pusnik? et. al.? 2003)的研究,简单结论如表1所示。

3 两种模式下供应链结构特征分析

ebXML与RosettaNet作为全球电子商务标准,自然也就成为基于web的供应链系统所青睐的工具。毫无疑问,无论是哪种模式得以实施,都对促进供应链内部各成员企业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改善供应链整体效率有极大作用。与此同时,这两种模式之间又有着相当的不同,它所能最有效支持的供应链结构形态、在不同结构下供应链系统的实施要素以及可以获得的效率提升都会有显著差异。由于结构因素决定了后续的系统实施和效率问题,所以先考察两种模式下的供应链结构特征。

供应链的结构一般可以分为组织结构、信息结构和决策结构(Anand & Mendelson,1997)。其中供应链组织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和内生特征,对于一般属于从属地位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尤其如此。内生的供应链组织结构较少受到信息结构和决策结构的限制影响,同时也是对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具有关键决定作用的结构因素。信息结构是直接决定供应链信息系统的信息需求和实施构架的重要因素,它受到组织结构的限制,同时又影响了供应链的决策结构。当然,从较长时期来看,供应链信息结构也对组织结构产生反作用,即优化的信息结构有可能促进组织结构的演变,反之亦然。决策结构则依赖于组织结构和信息结构,一般属于供应链管理中的操作层次,直接受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影响,对供应链效率的影响一般弱于组织结构和信息结构。在此,我们研究两种模式的供应链信息系统下匹配的供应链组织结构和信息结构特征,而对其决策结构不作深入分析。

比较ebXML与RosettaNet可以发现,ebXML的首要目标在于降低电子商务的进入壁垒,简化交易,尤其是与中小型企业(SME)以及发展中国家相关的交易(Fingar & Aronicar? 2001)。从ebXML的主要构成模块来看,注册表模块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步骤,通过注册协同作业协议CPP允许企业提供其基本电子商务能力以供潜在的贸易伙伴检索,同时查询适合的交易对象。换言之,在ebXML模式下,供应链实际上是虚拟的,不稳定的,企业面临的是众多在web条件下可以提供类似服务的交易对象,并从中按照某种内部原则选择其中某一个,因而供应链体现出较强的动态性,或者称为供应网络更为合适。

与此同时,这种功能对于那些具有足够行业影响和知名度的企业而言并不是重点,因为这些企业一般具有比较成熟稳定的供应链,其需求重点在于通过供应链信息系统能够改进其信息结构,提高企业间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的效率。这种需求可以在ebXML的业务流程模块与核心组件模块能够得到实现。然而ebXML所针对的主要是企业间的交易流程,这与大型企业所追求的跨企业流程全面整合要求尚有相当差距,但能够充分满足中小型企业实现供应链整合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即整合交易流程,实现交易信息的集成。因此,ebXML模式下匹配的供应链组织结构应该是众多中小型企业的“松散耦合”。

更进一步,如果将供应链内部的信息流分为与短期订单相关的基本交易信息、与长期交易相关的历史交易数据和库存信息、与交易合作相关的供应商生产计划信息和销售商销售计划信息、与战略协调相关的产品技术与研发信息、以及与战略整合相关的市场、人才等战略信息等五层的话(Langenwalter? 2000),则虽然ebXML的消息传送模块理论上可以传递任何一种信息,但是由于所匹配的供应链组织结构呈现出较强的“松散耦合”特征,所以ebXML主要是实现了基本交易信息的交流,并支持历史交易数据和库存信息的单向或双向传递,而生产商和销售商的计划信息则更多是被动接收的状态。至于供应链内部的战略信息,一方面在松耦合状态下企业会有所保留,另一方面ebXML的业务流程模块目前看来还无法有效支持战略决策的形成和传递。因此可以说在ebXML模式下匹配的供应链信息结构还处于较低信息合作层次。

至于RosettaNet模式,可以看到主要是由IT产业链中一些大型企业所发起,并且不仅其自身已经实施了该模式,而且推动和要求其上下游业务伙伴也加入这一体系当中。从Rosettanet合作伙伴接口程序PIPS以及实施架构RNIF来看,它并不像ebXML那样通过注册表支持陌生企业之间相互发掘潜在的交易对象,而是在企业已有的合作关系对象之间规范各种业务消息格式、简化企业内部系统之间相互识别业务信息和匹配流程的困难。与此同时,由RosettaNet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的技术词典可以看到,其主要关注的到目前为止仍旧是IT产业的各种信息和流程的整合,而在该产业的各个制造环节中目前已经呈现出很强的集中趋势。此外,由两种模式的简单技术比较可以看到,RosettaNet标准的实施费用相当昂贵,不是一般的小型企业所能够承担的,而且系统的有限灵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特定企业间的关联性。因此,RosettaNet模式下匹配的供应链组织结构应该是由大中型企业构成的、并且围绕着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的“紧耦合”。

不仅如此,随着RosettaNet标准在电子产业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应用深度也逐渐加大。合作伙伴接口程序PIPS已不仅允许对诸如订单管理、新产品信息等特定业务加以整合,也逐渐开始支持和融合各生产制造企业内部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以满足产业内的跨组织流程整合和协同运作需求,其中突出表现在允许交换和识别业务伙伴之间由内部ERP系统生成的各类预测信息、生产计划或销售计划信息、以及相关库存信息。RosettaNet甚至已经可以支持卖方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这样一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高度整合的管理方式,在这种状态下PIPS和RosettaNet词典已经不再关注于基本交易信息,而是企业间实时库存信息和各类计划信息的传递。当然,与ebXML相类似,RosettaNet标准所试图实现的还是企业间电子交易行为的无缝链接,对于更深层的战略信息及其相关流程目前还无法涉及。因此,可以说在RosettaNet模式下匹配的供应链信息结构处于较高信息协同层次。

4 系统实施与效率影响比较

从一般技术比较来说,由于ebXML的复杂程度极高、所提供的指导和支持程度较低,并且支持工具相对较少,因而其实施难度看起来较RosettaNet模式高。但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其成熟度较低所导致的,随着第一版规范时间的推移和实施企业的增多,其标准内容将逐步趋于完善,所提供的指导支持也将会趋于成熟,这将会有效降低其实施难度。并且,从灵活性角度看,较高的灵活性也可能降低企业实施的困难。

进一步比较ebXML和RosettaNet模式下匹配的供应链组织结构和信息结构,可以发现ebXML模式匹配的是众多中小型企业通过较低层的信息合作实现的“松散耦合”,这种基于基本交易信息的合作方式对于实施企业的内部运作影响很小,基本不涉及核心业务流程重组,因而其实施难度也就比较低。当然,中小型企业、特别是ebXML所关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可能表现出较差的信息化运作经验,从而加大系统实施难度,但从国内外ERP系统的实施经验来看,影响系统实施成败的首要因素是系统的复杂性和对流程变革的挑战,而相关经验背景一般处于次要地位。

至于RosettaNet模式,可以发现这种由大中型企业通过广泛的信息协同实现的“紧耦合”不仅要求企业间外部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更强调企业内部核心生产、销售流程的整合,因而所涉及的流程重组和流程优化的范围就比较大,导致系统实施难度较高。而大中型企业所具备的相对成熟的业务流程和信息化运作基础在这时又往往会成为企业变革的“行动阻尼”(Laudon & Laudon? 2000),从而加大系统实施的难度。

从两种模式下供应链系统的效率来看,“紧耦合”的RosettaNet模式由于更好地实现了供应链内部跨组织的信息协同和流程整合,因而效率也会明显高于“松散耦合”的ebXML模式。此外,ebXML模式下匹配的供应链通常由众多中小型企业构成,这些企业往往单个效率要低于那些优秀的大中型企业,而且由它们所构成的供应链由于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相互影响力一般较低,导致相互间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增大,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威胁和承诺,因此这种模式下的供应链稳定性相对较低,也进一步影响了系统的效率。而RosettaNet模式下的供应链中大中型企业之间影响力一般较大,相互间可以形成有效的威胁和承诺,制约了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这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5 结论和建议

本文比较了ebXML和RosettaNet两种模式下供应链系统的组织结构和信息结构,指出ebXML模式匹配的是由众多中小型企业通过较低层的信息合作实现的“松散耦合”,而RosettaNet模式匹配的是由大中型企业通过较高层的信息协同实现的“紧耦合”。ebXML模式的实施难度相对较低,但系统效率也明显低于RosettaNet模式。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采购、汽车生产

金刚汽车制造公司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的全资一级制造子公司和主要生产基地,作为汽车主机厂,其配套零件有上千种,生产配套企业上百家,因此,供应链上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也成为相关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如何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如何制定一套可执行的、科学的、有充分扩充潜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针对这些问题,吉利金刚公司于2005年开始着手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试行。

一个好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方案,不一定是最先进、最现代和软硬件最高级,而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量体裁衣,从根本上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基于此,金刚FC新项目在借鉴老厂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重点控制整条供应链的物流成本,设计了一整套科学的供应链管理系统(P-SCM),重在采购物流及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工作由集团公司相关部门负责。该系统实施几年来,显著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汽车制造业供应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①汽车制造业是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市场的开放,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②随着功能性、经济性、环保性等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产品更新频率高,市场需求变化快;③汽车产品运营流程长,研发时间长,试制、投产周期长,与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相矛盾;④汽车行业原配零部件繁多,零配件厂商形成的供应关系网极为庞杂,如图1所示。

由于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功能性、经济性、个性化等需求变化越来越快,“多品种、小批量”成为市场竞争的大趋势。随着订单式生产管理模式的产生,供应链管理对于汽车生产厂的作用越发重要。汽车主机厂与零配件供应商需要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摒弃传统的以补充库存为目的的采购模式,转而以生产计划作为供应商供货的驱动,使供需作业达到高效化和柔性化。要实现这一目的,主机厂需与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密切的信息交互、共享平台。

金刚公司的供应链分析

据统计,金刚FC-2/3新项目的供应商共有264家,主要分布在江、浙、沪一带(见图2)。在汽车行业,零部件供应物流占总物流成本的比重较大,约为30%~40%,因此,成本降低的空间也很大。在我国,供应商分布通常比较零散,并且生产水平良莠不齐,难以形成以主机厂为中心、供应商周边建厂’的局面,这必然造成汽车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同时,这种现状在短期内又很难改变。在吉利金刚的新项目中,针对供应物流成本高的情况,分别对远距离供应商和近距离供应商采用了VMI和JITS物流管理模式,并开发了P-SCM供应链管理系统。

P-SCM系统是联系金刚公司与供应商的信息桥梁。过去采用电话或传真等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常常由于沟通不及时,供应商无法了解金刚公司的计划和生产状况,不能及时调节自己的生产节奏。此外,传统信息传递方式的弊端还表现在:沟通的互动_生差,双方的反应时间较长,效率低;供应商不了解自己存放在金刚公司仓库的物料库存状况,库存量偏高、不良品退库不及时等严重影响了双方的生产和物流管理。为改变这种状况,金刚公司在引进ERP系统、组建第三方物流的同时,开发实施了P-SCM系统。

P-SCM管理系统

1 P-SCM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P-SCM系统涵盖了采购过程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考虑了与企业EIKP、MES等系统的接口。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具有功能全面、安全可靠的特点,通过采购部门、供应商、公司分厂及相关部门,共同完成整个供应链业务。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在采购公司的开发平台上,金刚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二次开发,增加了电子看板的打印与发货指令、零星销售计划的下达指令、第三方物流日收发业务报表的查询、金刚公司日生产作业结算信息的查询、金刚公司不合格品日信息的查洵、金刚公司对供应商实施的配额监控作业指令的查询、月计划查询、结算单查询等多个模块。

2 P-SCM系统信息平台

金刚公司的采购物流体系是以看板管理为基础的拉动式准时化物料供给体系,其信息平台建立在ERP系统上,通过P-SCM系统进行具体操作。在生产现场的不同位置,设置了条形码扫描点,实时采集动态物料信息,由电子看板向供应商发出物料需求信息,从而组织物料供给(通过生产拉动物料供给)。虽然金刚公司没有设立仓库,但实现了物料供给准时化,物料直接上线使用。生产物流信息的传递如图4所示。

P-SCM系统的成效

1 实现了ERP、SCM、第三方物流系统的高度集成,在集团内首次建立了准时化物料供给体系,彻底优化了采购供应链。

2 搭建了以ERP系统数据支持的生产物流管理平台,系统提供的数据与生产同步,供应商与金刚公司可以同步共享,进而充分有效地为生产、物流、采购服务。

3 实现了看板电子化,使供应商与制造公司之间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解决了传统手工入账不及时的弊端。

4 过去通过电话催促供应商发货,应用P-SCM系统后,从系统中可以直接查看库存信息,下发供货指令,由推动式生产转变为拉动式生产,为实现精益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随时发现并解决生产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打开了大门,为今后的改善提供了手段。

5 报废物料信息由P-SCM直接实时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直接查看相关信息并清理不良品,解决了报废物料不能及时退回供应商造成的物料积压问题。

6 应用条形码技术,实现了数据同步化、自动化、实时化,形成电子账,为生产动态管理的改善提供了空间。

有待优化和改进之处

今后,金刚公司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将重点集中在采购物流和生产物流两个方面。

在采购物流方面,将进一步完善准时化物料供给体系,逐步减少对第三方物流的依赖,可以使整条供应链的物料储备降至最低,最终实现金刚公司以准时化物料供给体系拉动供应商生产。同时,进一步加强采购物流绩效评价系统的应用与完善,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篇4

一、企业建立供应链物流系统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不少具有利益共生关系的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间物流合作,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但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是在多重不确定环境下开展的,需要重视这些不确定因素。

1.物流成本不定

物流环节作为市场产品原材料购买、生产与消费中间环节,在战略联盟供应链物流计划中处于重要地位。物流环节顺畅,物流节点之间链接及时有效,事关企业产品生产销售是否达到预期市场目标。但是,我国目前物流产业成本不一,出现很多不确定性。物流成本主要包含运费、仓储费用和其他费用。运费在物流成本中的不确定性最大,由于国际油价市场波动,造成运输成本经常处于波动状态。在油价较低时,产品运输成本相应下降,有利于企业获更多边际效益。此时物流企业会更加积极承担产品运输任务,以获得高额回报。但在油价较高时,产品运输成本会相应上涨,减少物流企业利润。企业为降低运输风险,会减少产品运输。2012年国际油价再次攀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我国物流产业运营成本大大提升,极大影响了物流环节顺畅性。除此之外,仓储费用和其他费用的变动虽然不大,但也造成物流成本的不确定性。

2.消费需求个性

消费者需求是供应物流链的最终末端环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内居民消费层次提高,消费结构完善。不少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常规消费,追求个性化消费成为一种时尚。以往传统企业供应物流链受这种个性化消费影响,传统上通过供应物流链生产、运输、消费大量同类产品的做法已面临个性化消费终端挑战。以家居消费为例,2012年国内家居市场出现个性化消费趋势,即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大众化家居产品,而是希望自己购买的产品更加个性,符合自己独特审美观念。以宜家家居、吉斯家居为代表的国内外家具品牌开始注意到这种消费者消费趋势的变化,进行了大胆个性化产品创新,进一步巩固甚至占领更多国内家居市场份额。而多数中小家居企业没有看到这种市场消费终端变化,还是进行常规家居产品设计与生产。这造成自2012年开始,他们产品销售量逐渐下降,市场份额逐年减少。

3.市场行情多变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很早就指出市场经济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弊端,这些市场本身固有的弊端经常会带来市场行情多变,如果企业不能把握市场行情波动规律,制定相应应对策略,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08年,受当时世界金融危机影响,造成我国很多企业产品出口受阻。以我国传统纺织类产品出口为例,2007年纺织类产品在国外畅销,让很多纺织企业加强了出口纺织类产品生产。但是,2008年国际纺织产品市场行情急转直下,让我国纺织企业蒙受重大损失,企业产品积压,流动资金不足甚至资金链断裂。山东魏桥纺织是国内最大的外贸纺织产品出口企业,经过十几年辛苦努力建立的供应物流链几乎全线告急,2008年―2010年三年间该企业利润逐年下滑,企业生存发展受到致命影响。该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中间物流企业经受不住市场行情变化,出现企业倒闭破产现象。

4.国家政策不定

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一般具有时期稳定性,但有时也会进行相应调整,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从战略联盟供应物流链运作看,要重视国家政策不确定性这一因素,才能让整个供应链运转更加高效有序。2008年我国开始出台新能源发展战略,如风能,太阳能灯,新型能源产业发展一时风光无限。但这对我国传统能源产业链产生明显负作用,煤炭企业首当其冲。加上我国过去十年煤炭企业长足发展,带来生产效率提高,煤炭产品出现一定市场饱和现象。如山西煤炭生产企业从2010年开始,生产利润逐年下滑,不少小型煤炭企业破产或被兼并。以往依托煤炭产品生产、销售建立的物流产业链也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对能源产业政策的改变,让我国煤炭生产、销售企业明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因此,从这个方面看,要想建立高效运转的战略联盟供应物流产业链,必须要重视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如果无视这一不确定因素,将会给战略联盟供应链物流带来严重影响。总之,我国企业之间要想建立高效有序的战略联盟供应链物流,必须重视上述不确定因素,采取灵活机动应对措施。

5.生产效率不一

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物流企业是供应链上最主要的节点企业,产品制造商是中心环节。但不同节点企业生产效率存在一定差距,不可能实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完美的运作。2006年,我国棉纺织企业产品销售一片火爆,但是生产企业效益增加却不明显。除物流和零售环节利润增厚因素外,上游产业链供应商成为最关键因素。由于当年我国棉田种植面积极度萎缩,如新疆地区棉田种植受到去年不景气影响,种植面积减少三成以上。加上2006年极端气候影响,全球农作物减产明显。这些造成棉纺织产品原材料出现一度紧缺,新棉上市价格最高达到每千克12元。上游供应商面临无棉可收的窘状,造成原材料供应不及时,这些给棉纺织企业的生产带来极大影响。因此,从战略联盟供应链物流中各个节点企业看,只要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往往会很快波及整个供应物流产业链。不同物流节点企业生产效率的产异性,对整个战略联盟供应链运转产生影响。

二、优化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建议

1.建立产业链协动机制

对于不同企业生产效率不一的问题,笔者建议可建立产业链协动机制,理顺不同节点企业的生产效率。这种协动机制应当以生产企业为中心,由它具体负责与上下游企业的沟通。生产企业应按照自己年初制定的企业发展规划,如产品生产计划,及时通知上游原料供应商,让它们提前做好原材料储备,同时还要通知下游销售商,让它们做好产品销售计划安排。当然,对中间物流企业也要第一时间通知,让它们提前留足产品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等。凡事预则立,只有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供应物流链运转才会有条不紊。因此,理顺不同节点企业的生产效率,建立产业链条协动机制对于优化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十分重要。

2.保持物流成本相对稳定

物流环节运转直接关系到整个供应物流链是否顺畅。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物流成本的相对稳定性。笔者建议各企业应建立物流成本统一协调方式:以季度为单位,每年制定四次物流协定成本。即按照上一个季度物流成本,结合对下一个季度物流成本预判,共同商定物流保底成本价格。当然,如果中间出现因各种不可控因素造成物流成本极大变动,可通过上下游企业间协调机制灵活处理。建立物流成本统一协调方式,可有效避免物流环节产生的各种运营风险,让整个物流链计划高效运行,实现最初制定目标。总之,要重视物流成本相对稳定性,才能够带来整个供应物流链的相对稳定发展,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3.加快信息数据处理速度

物流信息是连接运输、保管、装卸、包装各环节的纽带,物流环节信息通畅和及时供给是物流活动时间和管理效率的保证。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运输数量和品种、库存数量和品种,装卸质量和速度、包装形态和破损率等信息都是物流活动质量和效率的保证,是搞好物流管理的先决条件。物流企业应该做到克服物资供应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信息活动形成联系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加工等各环节的纽带,保证物资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通畅和及时供给,创造物资流通整体效用,以最快速度的信息处理效率改善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4.创新个性化产品产业链

面对当前消费者对产品更多个性化的追求,各节点企业要改变以往常规产品设计与生产思路,更加注重个性化产品开发。一个供应物流链能否运行顺畅,和供应链上的产品有着直接关系。具体做法:一是要对当前市场消费趋势进行仔细调研,考察消费者出现的新消费动向;二是要建立具有前瞻性意味的企业产品创新部门,把各种潜在消费热点提前变成未来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构想;三是要实现传统供应物流链条上的产品与新型个性化产品和谐共存,更加重视具有个性化消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四是不断对消费者展开直接问卷调查,让他们提出更多改进意见等。当然,如某个企业具备雄厚资金实力,可建立自己的个性化产品直达消费者供应链,如某些企业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子网络平台进行直销等,在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物流管理的重视。

5.建立灵活市场调研机制

要想优化企业供应物流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就必须重视市场本身弊端带来的各种波动风险。笔者建议各企业要建立灵活的市场行情调研机制。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要在原有企业市场风险部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市场调研部门职能;二是不但要充分调研国内市场,还要对国际市场进行宏观把握,把上面所讲的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企业物流产业链的影响降到最低;三是各企业之间要经常进行市场信息沟通和交流。笔者建议可借助现达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企业间信息沟通网络平台,通过信息数据共享,发挥群体力量实现对市场信息全面的把握。最后,还要制定相关市场风险的预警应对方案,把各种潜在的市场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对企业后期物流管理造成阻碍。

6.及时掌握国家管理政策动态

实现企业供应物流链计划优化,必须重视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把握。只有紧紧抓住国家管理政策变动的脉搏,才能真正制定企业供应链物流宏观规划。国家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每隔几年总会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政策本身具有相对稳定中的不确定性,要重视政策本身的不确定性。如上所讲,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对传统能源产业冲击,在这一战略颁布之初,传统能源产业就应当能够预见对自己生产经营的影响,调整自己供应物流链宏观计划,尽可能降低政策风险,最终对企业物流管理风险做到有效预控。

篇5

【关键词】EPC;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U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48-01

在供应链管理中,由于各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和方向常常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经常处于松散运动的状态,这使得信息的可得性、共享性、精确性和实时性都受到了影响,从而对供应链管理带来了问题。EPC标签技术广泛用于数据采集和系统指令的传达,其可读写能力尤其适用于供应链管理上的仓储、运输、物料跟踪、货架识别、生产管理等环节,同时在减少库存、提高工作效率和操作的智能化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基于EPC技术设计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能够大大降低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一、EPC技术

EPC的产生源于人们设想对世界上的每一件物品都赋予唯一编号的这一美好愿望,就像身份证一样,每个人都有唯一编号,不同的编号对应不同的人,EPC标签就是物品的省份证。一个完整的EPC系统包括全球产品电子代码(EPC)体系、射频识别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三个部分。全球产品电子代码体系就是EPC的编码标准;射频识别系统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贴在物品之上或者内嵌于物品的EPC标签,另外一个是识别读取EPC标签的识读器;最后通过信息网络系统,我们就能对世界上的每一件物品进行识别,将每一件物品连接起来,并将其中的有用信息为自己所用。

二、基于EPC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架构

供应链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其主要目的是简化日常生产工作中的大量重复机械的操作,并通过对数据的有效控制,实现对供应链上企业的协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根据供应链系统流程分析,供应链管理系统应包括管理平台、生产企业、仓储企业和商场企业等4大部分。如图1所示:

管理平台:管理平台是系统的核心,负责对企业所提交的数据进行审核,如产品编码审核、包装箱编码审核等;管理平台还是生产企业、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连接转换的关键部分。

生产企业:生产企业是整个系统中EPC标签写入的唯一入口,通过对产品、包装箱的编码管理,系统中的EPC读取器能够对产品的整个物流过程进行追踪,达到监管的目的。

仓储企业:仓储企业对产品进行存储并对其存放位置进行确认,以方便合作企业进行产品的跟踪查询。

商场企业:商场企业对产品进行最后的销售,在这里要对产品的销售信息进行管理,并且对商场会员信息进行管理,将其与产品信息进行绑定,以备日后跟踪查询等。

生产企业向管理平台进行企业编码和产品编码的申请,在审核通过后,将管理平台下发的产品EPC编码通过RFID设备进行产品EPC编码的写入、验证和激活,此时EPC激活状态保存在管理平台服务器中,当产品运送到仓储企业时,仓库对EPC标签进行读取,并通过编码编译,使其与仓储软件格式保持一致,达到数据流通的目的。同样,当产品到达商场企业时,通过读取识别和编码编译,实现与商场POS软件的数据流通。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企业;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化的平台上,并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对物流信息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运输的成本,减少企业的库存,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客户提供物资。现代企业物流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市场的需求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物流服务,从而展开积极性的物流经营活动。现代企业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和组合,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物资和产品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物流不仅需要自身的资源优势,还需要竞争对手的资源优势,实现物流资源的整体聚集,从而促进企业物流的顺利展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经济实力和发展的前景。

一、现代供应链管理基本认识

供应链管理实质是一个扩展企业概念,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促生了新竞争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其借助于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有效连接起原材料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及最终的消费者,将这种连接构成一种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讲求让贸易伙伴具备多重的身份,在物流活动中,既可以是供应商,更能作为供应商的客户。作为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供应链管理SCM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了物流行业中的各种组成部分,如贸易伙伴关系、信息流、资金流等等,将其凝聚为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整体规划物流企业的源头原材料供应商直至零售商,让企业整体流程达到最优,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总的交易成本,继而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完善。

二、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方向

(一)改善物流服务理念。物流的服务理念是物流发展的动力和内在的源泉。在物流管理中要树立以客户的需求为上,加强物流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首选要先全面了解客户的物流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展开调查,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在了解客户的需求之后,把客户的需求作为物流服务的目标,全面提升客户的价值,注重客户的经济效益,扩大附加值,与同类企业实施差别化的物流服务,让客户自身感觉到服务的差异,增加客户资源。随着物流企业的逐渐增多,客户对物流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物流管理中要不断地通过总结经验来创新物流服务内容,在客户物资的运输、存贮和配送上让客户体验到与其他同类企业差别化的优质服务。企业物流管理者应当根据客户的物流需求,开展综合性的物流服务,在产品的各个环节让客户感受到差别化的优质服务,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在企业的物流服务上实现高效的运作方式,优化物流系统,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二)改善物流管理技术。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应当以减少库存和产品的运转周期来提高社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可以利用便捷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优化物资的供应连接,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的供应连接网络,把物流的服务贯穿于产品的设计到客户的服务每一个流程当中,实现每一个过程的增值。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不但要在工作当中总结经验,还要善于利用国外物流管理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在物流的管理上利用高科技设备。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要善于抓住全球化这一经济机遇,努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吸引外资,提高物流设备,从而提高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服务水平。

三、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策略

(一)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新时期物流发展的基础,也是供应链管理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基本技术,在向供应链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势必要用到对应的数据库系统的共享及EOS系统、POS系统等等,对于Intranet、Extranet的商务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和加速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加速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使得物流工作更为便捷有序。物流是供应链形成和连接的关键活动,对于当前的供应链运用有着积极的改造和优化作用,基于物流发展的影响,对于生产和流通企业物流外包的现象出现产生了促进效应,并借助于后续降低成本等方式,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最终引起了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此外,就物流发展中的配送方面而言,向供应链方面的转变,使得其发展中需要更为专业的物流配送,亟待提高物流配送服务的水平,以适应供应链的管理在物流行业的运作,引起了物流方式的改变和发展,这时第三方便随之出现,基于情况的不同,甚至于会出现第四方,这也是供应链管理运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综合来看,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作用重大,是满足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客户实际需求为工作导向。在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现代物流企业若想合理运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获得高效发展,就应注意到企业运营中跨企业的资源整合,该企业管理模式必然让维持和管理客户关系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企业物流的源动力是客户需求,物流增值方案管理更是物流业从单纯的物的处理应当提升的方向所在,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和要求的不同,物流企业势必需要度身定制可行,具体细化而言,就是需要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整个管理的供应、生产等一系列过程,在其中的各个环节体现这种管理的价值和理念,组织其必要的物流供应链,并从企业自身竞争力等方面出发,确保其无绕道、无等待及无中断等,继而有效地为企业发展形成一种增值物流供应链,带动企业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三)优化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整合。从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看来,供应链的竞争逐渐成为了新时期物流竞争的关键所在,这必将成为未来很长时期内的物流发展趋势,将来势必需要更科学的物流规划和生产管理。所以,当前的物流企业发展中,企业若一味注重自身的利益,而使得对应合作伙伴的利益被牺牲,用这种代价去追求所谓的“零库存”,这样的发展模式必将失去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基于此,笔者认为物流企业应当在向供应链转变方面注重联合各节点的企业,有效地联系起管理和产品等各个方面,改变交易双方利益对立的传统观念,借助于联合、规划和运作,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促使物流企业供应链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完善信息共享和物流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在向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对于物流整合所需要的信息,供应链节点企业应当做到与其他企业的分享,这种发展模式有助于有效的物流管理体系的形成。此外,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其功能要素,势必需按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其进行整合,借助于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和支持,完善对大量信息、数据的采集及后续分析等,并在企业的发展中注重对其及时更新,因为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中,势必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交流沟通,任何一个节点企业之间更是如此,企业应建立面向客户的物流数据信息平台,并保证其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在产、供、销关系的协调与控制上做到更完善和更合理,确保其能及时反映物流活动和其资金状况,用户登录便可立刻识别身份并辨别其需求,并结合用户组成的不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继而将整个供应链系统顺畅的连接起来,使得整条服务链将以客户为导向,促进信息的高度共享,完善企业自身业务的发展,且其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力也将不断地得到提高。

如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中,需要确保每件货物中,均可以为其附加RFID的标签,并且能够在物流仓库中的各入口通道处,设置具有RFID检测功能的阅读器,此时对于物流中的赁物,在通过阅读器之时,就可以将货物的相关信息传输给物流管理系统中,实现系统对物流的智能化、一体化、数字化管理。在设计物流管理系统中,运用RFID技术,可以系统准确地自动录入信息,保证物流各个环节数据的输入速度与准确性,确保物流管理系统应用性能。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中,可以应用RFID技术,保证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其各个环节的数据完整度,满足人们对物流信息管理的需求。运用RFID技术,通过科学的编码,还可方便地对物流管理库存货物的批次、保质期等进行管理,及时掌握所有物流中库存货物位置,提高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具备经济性优势,可循环使用的标签封装设计,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营成本。并且系统中采用先进的超高频RFID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基于TCP/IP的系统网络方案,特别方便系统的扩展,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发挥实际应用优势。

(五)改善企业物流组织。由于物流的跨行业和跨时空,使得物流的机构变得十分的复杂,又由于现代企业的特点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从而导致了物流组织在设计上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运营状况,设计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物流组织。首先要实现物流的智能化向一体化方向转变。一体化的物流组织可以有效地将物流的配送和管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有机组成体,把现代物流管理方式转变成企业内部的一体化物流组织框架。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要逐渐地摆脱效率损失,将物流的组织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精简组织和机构,保持信息的畅通,优化企业的发展成本,从而提高物流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物流的管理中形成物流战略联盟,将供应链整体参与到竞争中来,可以利用市场和组织的双重优势创新组织。物流联盟形成的价值链不但可以转变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关系,形成多方面的物流组织结构。

(六)加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人才严重的缺乏,因此应当加强企业物流人员的培养,与专业的咨询公司合作,定期开展物流管理培训班,加强对物流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养。在企业的内部建立物流人员的人才竞争机制,提高人员参与物流管理的积极性,对物流管理实施合格的操作规范,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者在实际物流管理工作中的能力,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的实践和管理的执行能力,加强合作与交流。

四、结语

相比于传统物流管理,新型供应链系统的现代供应链管理更趋向于整合,继而将物流活动看作是一个整体,其战略决策要结合企业群所依靠的整个供应链来进行。另外,在库存管理方面,传统物流管理认为库存是必需的,但是现代供应链管理则认为库存不是一定需要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更注重社会化、集成化、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重在用综合性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物流企业的发展,使得各个环节的功能得到良好发挥。综上所述,当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物流管理主流,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丽娜.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J].北方经贸,2009.4.

[2]刘永胜,王燕.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09.9.

[3]曹永芬,曾宪凤.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创新研究[J].物流技术,2014.1.

[4]杨学义,李新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探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1.

[5]蔡冬晓.供应链环境竞争下中小企业物流管理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12.20.

篇7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管理 风险控制 现代化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79-01

供应链是围绕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最终用户组成。

供应链管理是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通过计划、协调、控制及优化,最终使供应链产生的总价值最大化,其目标是每个运作计划都能够相互协调,使总成本最小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最短化。

一、供应链管理的流程

供应链管理分为五个流程:

1.采购管理。供应链采购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供应商的选择。在选择供应商时,不仅要考虑成本,同时应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信用等级、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售后服务、财务状况。通过对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企业以低成本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2.生产管理。供应链的生产管理是生产商管理生产并协调与其他合作者之间的关系,目的是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库存最小。库存是指用于将来的目的而暂时闲置的资产。生产管理的核心是减少库存,同时又能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

3.销售管理。供应链的销售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及时满足客户需要,销售的产品使客户满意。在当今竞争激烈、变化莫测的市场中,保持终端客户的满意至关重要。一般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采用财务和非财务的指标,对财务、客户、内部业务、学习与成长等方面来描述和评价,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使客户得到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4.信息化管理。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是对系统内部存在和运行状况的不确定性的描述。如果没有对信息的准确描述,供应链中各环节就可能缺乏联系和协调,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的支持,信息技术可以收集资料,加工、保存,并对其进行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的采用是供应链管理的必然要求,收集的信息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信息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关键是资料收集要充分,设计思路要清楚,应对方法要灵活。

5.成本管理。供应链的成本是指在供应链上发生的成本损耗。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管理方法。企业可以通过获得高层管理的支持,选择合适的信息系统等途径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

二、供应链流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供应链在正常运行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最终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不确定因素的来源有三个方面:(1)供应商的不确定性。供应商的不确定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供应商的生产发生故障导致供应不足或者延迟,供应商信用发生危机等等。(2)生产者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生产者本身系统是否可靠。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因为生产过程的复杂多变,导致计划不能完全执行,如果计划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就要对生产环境重新进行预测,不可避免地导致实际与计划的偏差,造成生产不足或过剩的风险。(3)客户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需求预测的变化、顾客的心理和个性及购买能力的变化,这些变化容易受外界市场及个人心理的诱导,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随时的修正。

存在不确定性就存在风险。对于任何存在不确定性的事件,正确的处理方法就是在事件的收益和人们对它的信心之间作出选择。在手段适应结果的过程中,对于一个一切都已“安排就绪”的世界,人们避之唯恐不及,所以理竭力将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限度,将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不确定性能否降低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事件的不确定性要小于个别事件,二是不同的人群对不确定性认识的差异。

三、如何做好供应链系统中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通过对潜在意外和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最优组合对风险实行有效规避,实时监控,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连续和高效。供应链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社会环境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偏离风险、中断风险等。对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要经过四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处理、风险控制。

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要从以上五点业务流程出发,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按照内控制度对存货与生产管理环节、采购与付款环节、销售与收款环节的主要控制目标,找出各环节的风险点,分析业务流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制定出相应的关键控制活动,按照风险点结合内控制度要求采取控制措施,从而实现共同防范企业风险的目的。

风险控制措施从三个方面展开:

1.分工。供应链的信息管理以业务流程为基础,按照公司战略实施要求,把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所有资源重新进行配置,建立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组织框架。按照分工步骤,结合内控制度,在每一个环节上找出风险点,制定控制措施。

2.流程设计。各项作业的不断重复一个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根据业务循环进行设置,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控制业务流程的运作,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信息和沟通,运用信息技术将所要涉及的各个业务以工作流的方式认定,将业务循环分解成各项活动,将各个活动点的运作记录下来,进行事后监督,提高循环运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永胜,杜志平,肖晓娟著.供应链管理

篇8

关键词:SAP,协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各个环节纵向一体化网络,是对整个供应链的各参与组织或部门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使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最大化,并提高组织效率和效益。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的协调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使供应链的协同管理面临挑战。

一、协同电子商务

协同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基于Internet的新兴技术为实现手段,在企

业的整个供应链内及跨供应链进行各种业务的合作,最终通过改变业务经营的模式与方式达到最充分利用资源的目标。

协同电子商务包括企业内部的协同(如网上采购、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间的协同(供应商、配送中心、零售商与企业各方在产品从原料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所有环节的协同)、以及企业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协同,包括网上银行结算、网上保险、网上报税、网上审计等。而E-SCM是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电子商务时代各种订单的执行过程实际上就是供应链中各实体间,及实体内部各部门间商务过程的协同运作。

二、 基于SAP系统的协同供应链管理策略

供应链上企业的管理系统必须能满足供应链协调运营的需要,管理系统要能有效的把企业各功能模块集成起来。供应链管理的工具很多,应用范围各不相同,应用最广的主要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系统)。近几年,ERP的概念和产品在国内越来越热。对于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ERP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德国的SAP是全球最大的ERP软件提供商。SAP指的是“系统、应用及数据处理产品”。SAP系统主要包含了Sales distribution(销售与分销)、Materials management(物料管理)、Production Process(生产)、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Financial-Controlling(财务-成本)等模块。

在SAP R/3系统中,包含了完整的供应链流程。SAP R/3系统掌握了整个企业的原材料、订货、生产安排、成品库存及其他信息,跨越了企业职能之间的界限,涵盖财务、物流、生产、订单完成、人力资源和供应商管理等功能模块,这些模块相互关联,因而每一职能的使用者均能知道公司其他领域发生的情况。

SAP系统提供了一整套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引用其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达到各种方面的信息协同,包括:

1.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信息协同。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协同主要是采购信息的协同。这种采购信息的协同要求制造商提供采购信息预测、自身的库存信息、采购计划、产品设计信息等,而供应商应该要反馈采购计划的执行信息。通过SAP的MM和PP模块,企业能够确定自己的物料库存情况并和供应商共享,使得供应商对其下游企业有很好的可视性,供应商可以根据其下游客户的库存情况,以及预测的消费情况,进行自己的生产作业,做好自动补货系统,提高交货的准确度和速度。

2.企业内部供应链的信息协同。企业内部信息协同主要是企业内部采购、制造、配送、销售信息的共享,每个环节公开信息,企业内部网络是企业内部信息协同的基础。通过SAP R/3系统,企业所获取的市场信息、自身的产品开发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库存信息、产品销售信息等可以实现充分共享。

3.核心企业与销售商的信息协同。销售信息的协同要求制造商提供生产成本、产量及库存信息,要求销售商提供销售成本、实时销售与库存信息以及未来预测信息。通过SAP R/3系统的SD和PP模块,使得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可以查到对方的成本信息与销售信息,信息共享减少了商品缺货或者滞销的损失,更好改善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三、 结论

通过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引入了SAP R/3系统,并提出了协同商务和协同供应链的相关管理策略,通过对SAP R/3系统的使用,可以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的协同,为供应链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大连市科研技术基金项目(基金号:2005J21JH011)

参考文献:

[1]朱立伟,周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的协同管理策略[J].电子商务,2006,13:96.

[2]李玲鞠.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协同效应分析[J].情报科学,2006,24(1):100-104.

[3]尹秀兰,王江,肖峰.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ERP[J].商场现代化,2006,8:110-111.

[4]刘炯艳.协同物流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1):12-14.

Research On the Tactics of Collaboration SCM Based On SAP

Luyanxia, Linbo, Wuzeshu, Zhangyimin

(Dalian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116023)

篇9

关键词:ERP;ERP系统;供应链;管理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国家和企业更加重视“信息化”、“工业化”在企业业务活动中的有效利用。供应链管理是集合采购、生产、销售、运输、存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发现,对供应链上创造的利润是极为可观的。ERP系统的实施,使得供应链管理迈向了另一个研究领域。ERP系统不仅是一种管理软件,而且是将企业各个部门、各个业务流程重组的有效管理工具。ERP系统的实施跟供应链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很多专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王娟等[1]运用AHM模型,对供应链上的中小型电子企业的ERP系统选型做了详细分析。金雄丽[2]基于ERP对订单成产中的成本管理进行了探究。汤雪瑶[3]将ERP系统应用在采购管理中,以此来减少采购过程中的问题。叶枫[4]利用Web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设计进行了分析,西米莎[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Web并且面向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的设计。颜凌[6]面向供应链管理对ERP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探究。但是,这些研究中,并没有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详细对ERP系统的实施设计进行详细的描述。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ERP系统设计的功能模块出发,详细介绍供应链管理各个阶段的ERP流程。

一、ERP系统需求模型

ERP系统,即是物料需求计划系统,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很多企业出现“不上ERP找死,上ERP不死”的观点。所以,ERP系统的实施虽然是一套复杂难以维护的管理系统,但是却实实在在能为企业各个业务环节的整合起到巨大的作用。本文从ERP系统需求模型为出发点,探讨ERP系统的作用。ERP系统需求模型如图1所示。

从客户的销售订单开始,一个供应链管理的循环也就开始了。首先客户的订单,给企业带来了生产的需求,销售部门将销售的订单录入ERP系统时,生产部门则会将订单所需要的原材料输入系统,这是采购部门根据生产的标准对原材料进行采购,如需委外生产的部件,则及时进行委外生产。当然,实际的操作要复杂的多,并没有描述的那么简单。毕竟,就生产而言,对原材料的控制,各个生产的时间的控制,需要的订单下达时就已经规划好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库存成本,以及生产线的等待时间。而这些,ERP系统则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二、面向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

供应链的有效管理。能为企业创造很多额外的利润。供应链的管理包括计划、生产、采购、甚至是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而面向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可以从事先、事中和事后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其各个阶段的流程如图2所示。

(一)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主要是对物料清单的计划,运用适时适量的原则。使物料能够在适当的时间,根据实际的需要适量的投入到生产中。首先,根据客户的订单,制定出BOM清单,制定好原材料的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保证原材料不堆积,不缺少的基础上,进行订单生产计划。

(二)生产控制

生产时产品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复杂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环节不仅只有一个,而是多个半成品合成。并且,每一个成品所需要组成的半成品的个数不一样,这就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各个零件的数量要求不一样。所以,在生产控制中,需要更好的控制等待时间、排队时间等,确定更好的最早开工日、最晚开工日、最早完工日和最晚完工日。

(三)库存管理

不论是原材料,还是半成品或是成品,都会产生库存。而有效的ERP系统,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控制,能够有效的较少库存成本。高效的入库出库、及时的库存盘点,在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三、ERP系统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好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可以增加企业利润,而有效的ERP系统的使用,给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以,ERP系统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有很多好处。

(一)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ERP系统的建立事企业内部资源信息化的主要表现,这跟企业外部客户关系信息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利用良好性能的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效果和生产素质,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提升。

(二)解决物流问题,增加企业利润

ERP系统通过合理的调配和订单信息反馈机制,能够销售,更重要是生产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销售的有效资金回笼,生产过程的流程重组,业务优化,都使得企业的物流问题以及资金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减少了在生产运输中的突况造成的生产中断,增强了生产的劳动效率。

(三)采购及时,库存管理合理

有效的ERP系统可以实现采购信息的搜索和,能够在生产产品的同时,联系供应商,把握供应商的相关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采购。合理的库存管理是ERP系统的一个重点问题。及时合理的需求生产计划,使得能在适当的时间并且适量的完成现有的计划,从而降低了库库存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四、ERP系统在供应链各企业中的应用

(一) 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ERP系统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尤其ABC成本法完全融人整个系统,成本动因数据可以自动从ERP中其他模块中获得,使得ABC成本法能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同时,它吸收并内嵌了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平台。

(二)ERP系统在企业组织构建中的应用

企业组织是企业信息处理与传递、成本管理、资金管理、风险管理及其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岗位以及相应的职能、权责、人员构成体系。传统的企业组织基于职能导向构建,各部门信息无法集成,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企业对内的控制能力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弱化。ERP系统的流程管管理,大大提高企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能力。在原来垂直化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大大压缩了企业的管理层次,不仅适应了决策有用性的企业日标,而且加速了信息的传输,企业管理成为高效的扁平化组织。

四、小结

供应链管理中的利润是企业可以获得的“第四利润”,ERP系统的实施让供应链的利润获得成为可能。本文从ERP系统需求模块着手,对面向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流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而做到在计划、生产、销售以及库存等方面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控制。有效的达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物流问题的解决,生产库存成本降低的成果。虽然,现在的ERP系统有很多的研究,但是完善和整理ERP系统体系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娟, 倪卫红. 供应链上中小型电子企业ERP选型分析[J]. 商业时代,2013,18: 48-49.

[2] 金雄丽. 基于ERP的订单式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研究与实践[D]. 浙江工业大学,2013.

[3] 汤雪瑶. 现代制造企业ERP系统中采购管理[J]. 经营管理者,2013,18: 52-53.

[4] 叶枫. 基于Web服务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J]. 制造业自动化, 2013,12(35): 84-86.

[5] 西米莎. 基于WEB 面向供应链的 ERP 系统设计分析[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20:76-77.

[6] 颜凌.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企业 ERP 系统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1(20):182-183.

篇10

关键词: 射频识别;中间件;防伪;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220010-02

0 引言

近年来,RFID技术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引起了物流和供应链领域的极大关注。全球零售业和制造业的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正利用RFID技术使其供应链管理及企业运营更有效益。但是,RFID设备与企业现存的应用系统整合工作耗资巨大,因此软件厂商纷纷开发具有弹性的中间件,协助企业通过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将RFID技术整合到企业应用系统中[1]。

本文将介绍RFID技术原理及特点,研究一套针对企业应用的RFID中间件架构以及如何应用中间件开发应用系统,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该中间件的供应链防伪系统。

1 RFID技术简介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它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优点是通过非接触的方式实现远距离快速识别,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它通过将物品和标签编号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达到识别物品的功能。

RFID系统主要有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用于完成信息采集、识别、加工及传输;硬件部分由标签、天线和阅读器三部分组成,用于完成信息采集和识别。其中标签是信息载体,附在待识别物体的表面,存储目标的信息,如功能特性、性能指标等。阅读器是信息采集设备,负责读取信息和解码。

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2]: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天线的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标签向阅读器发送出自身编码等信息;阅读器接收到来自标签的载波信号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后送至计算机主机进行处理;计算机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标签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

目前广泛流行的条形码技术,随着数据采集的要求不断提高,暴露出种种缺点,例如只能近距离读取静态物体、不能识别移动中的物体、不可以批量读取等。而RFID能够实现非接触动态识别,批量读取且可以工作在恶劣环境。RFID的种种优点以及市场的需求促使得RFID技术逐渐流行并得到广泛应用。

2 RFID中间件介绍

目前RFID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使RFID设备连接企业现有的应用系统并保持数据的传递。因此各大软件厂商,如IBM、Oracle、SAP等,纷纷应用成熟的企业中间件技术开发RFID中间件平台。RFID中间件介入前端RFID设备和后端应用程序之间,并与多个Reader和多个后端应用程序连接,以减轻架构与维护的复杂性[3]。它既负责实现与RFID硬件以及配套设备的信息交互和管理,同时作为一个软硬件集成的桥梁,完成与上层复杂应用的信息交换。

本文讨论的RFID中间件是香港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开发的RAE中间件[4]。它主要针对企业的RFID应用,提供多种接口与现有系统集成一级开发新应用系统,帮助企业在完成企业应用系统集成时降低费用和时间。

该中间件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Edge Module、Event Module、Object Module和Interface Module四部分。Edge Module与RFID设备连接,负责收集RFID阅读器发送过来的信息以及产生事件发送到Event Module。Event Module分两部分,一部分是Event Handler,负责接收Edge Module发送过来的事件,并对其进行过滤处理;另一部分是Event repository,负责存储已经经过过滤处理的事件。Object Module

定义了一系列企业应用的业务对象,并实现具体的业务对象与事件的转换。Interface Module负责与外部企业应用系统交互,主要操作是进行内部数据对象和企业应用系统所需要的数据格式的相互转换。

RFID设备把标签数据发送到Edge Module,Edge Module转换为具体的事件,发送到Edge Module。Edge Module进行过滤、聚合和存储,并传送到Object Module转换为业务对象。上层应用系统有应用需求时,发生XML格式的命令到Interface Module,命令到Object Module获取所需的业务对象进行处理。Interface Module从Object Module获得处理结果并转换为XML格式传送到上层应用系统。

3 供应链防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随着近几年零售和物流行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供应链管理、控制库存、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已经成为各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企业一旦缺乏对产品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会导致出现产品误置、送错、出货错误等现象。而RFID技术的种种特点可以实现供应链上自动化信息采集,有效解决控制与跟踪业务流程,减少出错率,防止产品伪造等难题。因此,我们利用RAM中间件设计并实现了一个RFID供应链伪系统。

3.1 概述

该系统是在J2EE平台上实施,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以IBM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作为应用服务器。后台采用Oracle 9i作为数据库,前台采用Eclipse作为开发工具。

系统涉及的业务地点包括生产调度中心、生产基地、中心仓库、营销分公司仓库。生产基地、中心仓库、营销分公司仓库的子系统是处于分布式的状态,有各自的操作流程和用户界面,并通过网络连接生产调度中心的服务器。生产基地、中心仓库、营销分公司仓库的各个门口顶部摆放RFID天线,并连接RFID阅读器,产品的外包装贴有RFID标签。

生产基地主要对产品进行RFID标签关联和出库的业务操作,中心仓库进行对产品入库和出库操作,营销分公司仓库进行对产品入库的业务操作。而生产调度中心通过对生产基地、中心仓库下订单来实现生产的调度,同时对生产基地、中心仓库和营销分公司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提供供应链追踪、防伪报警等多种功能。

3.2 系统架构

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整个系统划分为四个层次:系统层、基础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

1)系统层:是软件系统的基础部分,处于整个软件体系的底层,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包括服务器、普通PC机、RFID阅读器、RFID天线、RFID标签在内的硬件环境。

2)基础服务层:位于系统层之上,其目标是屏蔽底层操作系统、数据库、硬件环境等的差异,将应用中的非功能性需求,如事物、安全、高性能、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和可靠性等纳入到一个一致的、统一的支撑平台。它主要包括用于提供J2EE的核心组件服务的J2EE服务器和RFID中间件。

3)业务逻辑层: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对于最上层的应用而言,有着业务应用中的共性需求,如ASN管理、供应链追踪、防伪报警等。因此,有必要通过业务逻辑平层来抽象应用系统的公共模型,实现对上层的应用系统的有效支撑。该层的主要功能包括ASN管理、供应链追踪、防伪报警和消息通讯等。

4)表示层:目标是实现各种具体的业务界面与用户交互,如产品贴标签、产品入库、产品出口、数据管理等。

3.3 数据流向

该系统主要有数据处理、产品贴标签、产品入库、产品出库、供应链追踪和防伪报警等模块。系统数据流示意图如图3所示,描述了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流动方向和在系统模块之间的流动情况。

产品贴标签、产品入库、产品出库模块执行业务操作,将操作命令发送给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将操作命令封装为XML数据,发送到RAE中间件。此时,RFID硬件根据RFID阅读器扫描标签的Tag ID,不断提供给RAE中间件。RAE中间件对Tag ID进行过滤处理,把有用的RFID标签信息封装成XML文档数据,发送给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对不同的数据进行分类,封装为不同的业务事件,传递给产品贴标签、产品入库、产品出库等业务操作模块。与此同时,这些业务操作模块将具体的产品状态信息提供给供应链追踪和产品防伪模块。

3.4 关键工作流程

3.4.1 关联标签

关联标签主要是将标签的Tag ID与数据库中产品的具体信息建立关联。在生产基地生产产品时,获取标签的Tag ID,写入货物种类、批次代号、规格型号等信息。与条形码不同的是,条形码号码代表的是某种产品类型,而RFID标签的Tag ID则代表某个产品个体。

3.4.2 出库流程

接到出库通知,根据生产调度中心传送的订单进行出库确认。出库前通过先进先出的算法,以产品的种类、批次入库时间、数量为依据,自动产生此次出库的可选产品个体的Tag ID集合。出库时,通过安装在出库门口RFID阅读器读取经过库门的RFID标签的Tag ID,自动完成出库数据的采集。出库的产品数量和品种必须和拣货单完全匹配。

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系统自动检测并进行报警提示:1)如果该Tag ID并没与任何一个产品个体关联,此时认为该产品为伪造产品。2)当前个体的Tag ID不在可选的Tag ID集合中,此时认为该产品出库错误。当前个体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并不在此仓库,此时认为该产品为伪造产品。

3.4.3 入库流程

接到入库通知,根据生产调度中心传送的订单进行入库确认,该订单在出库时会生成出库的产品个体的标签集合,该集合明确到哪个产品个体在此订单中,入库时,通过安装在入库门口的RFID阅读器读取经过库门的RFID标签的Tag ID,自动完成入库数据的采集。

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下,系统自动检测并进行报警提示:1)当前个体的Tag ID不在出库的Tag ID集合中,此时认为该产品入库错误,可能为伪造产品。2)如果同一Tag ID出现在同一流程的其他订单中,被认为存在伪造产品。3)同一Tag ID在同一入库过程中先后出现两次以上,此时认为存在伪造产品。4)当前个体在供应链中的流通路径异常,不符合正常的流通过程,此时认为该个体为伪造产品。

4 总结

应用RFID中间件,能够将RFID数据采集与业务处理系统分离,使应用系统专注于业务的流程与处理,使得RFID技术能更好的与企业的信息系统无缝集成。RFID供应链防伪系统现已应用于某省盐业的食盐防伪领域,充分利用RFID技术的特点,可以有效发现和预警伪造盐产品,保证盐产品在生产、运输和配送过程数量上的一致性,保证配送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该系统基本满足了供应链中产品防伪的需求,产生预期效益,但在功能的丰富和扩展上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R.Whiting.RFID groeth poses a data management challenge. Computing, 26 Feb.2004:29-30. Publisher:VNU Business Publications,UK.

[2]游战清、李苏剑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1.

[3]Christian Floerkemeier, Matthias Lampe. RFID middleware design-addressing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and RFID constraints. Proceedings Of SOS-EUSAI 2005.

[4]E-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eti.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