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法范文
时间:2023-04-03 13:2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贸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商贸英文书信在我国又称为外贸书信,它是指外贸公司(企业)及其人员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与涉外企业及其人员之间相互往来的以商贸交往为内容的各种英文信件。广义上的商贸英文书信还包括电报、电传、明信片以及各种商务报告书、广告词等。商贸英文书信是外贸交往的重要工具,外贸人员不仅要懂得外贸英语,而且必须善于运用外贸英文与贸易伙伴进行书信交流。
与普通信件相比,商贸英文书信有其特殊的格式、固定的商业术语和特定的商业习惯用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它与中文书信在形式和内容上也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写好商贸英文书信,除了要求撰写人精通英语,具有较高的商贸专业水平和政策、法律水平以外,还必须认真研究商贸英文书信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即信封的写法和信内的信头、收信人名址、称呼、正文、结尾、签名等几大部分。
2.外贸信函的分类
外贸信函从功能、用途上可分为:建立商贸关系、寻求、查询信用、推销产品、询问报价、订购货物等数种。
3.外贸信函的结构
(1)信封。信封一定要写得准确、整洁,是写信封的基本要求。但英语和汉语在地址的写法上是截然不同的。
英文信封的基本格式是(美国式):
THE TENTH NATIONAL BANK,Stamp
101 Wall Street,
NEW YORK 5.N.Y.,
U. S. via air mail
Mr.Liming,
No 363,Renmin Road,
Chong Qing,630000
China
这是英文信封的通常写法。按照中文习惯,则是这样的:
630000
中国重庆人民路363号: 贴 邮票
李 明 先生 收
美国纽约市第5邮区·华尔街101号第10国民银行寄
由上例可见,英文和中文信封写法的最明显的区别,是收寄信人的先后排列不同。英文信封是先在左上角写上寄信人的名址(这是美国式写法,英国式写法往往将寄信人名址写在信封的左下角。),在信封正中写上收信人名址。在名址的排列顺序上,是先写收(寄)信人的姓名(名称),第二行写住址的门牌号、街名,第三行写城镇名称及所在地区的邮政区码,第四行写州名、国家名称。我们所熟悉的汉语信封写法和这就大不一样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由国内发往国外的信件,邮电部门规定有统一的外函信封。其要求是,信封的正面写收信人名址,背面写寄信人名址。收信人名址应用英文书写,寄信人名址除国名用英文书写外,均用中文书写。
(2)信头。商贸英文书信与中文书信不同的一个特点是,在信纸的开头必须首先写上信头,即寄信人的名址和写信日期。而在中文信件中,这一部分是放在书信的末尾的。这是英文书信的固定格式。通常,信头写在信纸的右上角,先写寄信人名址(与信封上写法一样),再写写信日期。但也有写在信纸正上方和左上角的。如:
例一:
篇2
【关键词】外贸 形式 法律规定 风险规避
外贸是指我国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接受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的委托,在授权范围内进出口商品,并约定收取费用的一项制度。1984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经贸部《关于外贸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首次提出实行进出口制的外贸改革思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外贸业务已经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甚至成为专业外贸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外贸公司在进行外贸业务时,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的风险。选择合适的形式,合法规避风险是外贸公司求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外贸种类
根据1991年外经贸部颁布的《关于外贸制的暂行规定》,外贸公司实践中主要以下列两种形式进行外贸。一种是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简称委托人)进行的。根据外贸公司的名义又可分为两种:外贸公司以委托人名义与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外贸公司以自己名义与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这种又可分为外商知道委托人存在的、外商不知道委托人存在的两种。另一种是无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进行的。
二、我国现行法对外贸的调整
目前,规范我国外贸制的框架,是由不同层次、不同调整内容的法律法规共同组成的,主要包括《民法通则》、《合同法》、《对外贸易法》和《关于外贸制的暂行规定》。由于我国《民法通则》只承认直接,因此对外贸的调整只是局部的、片面的。《对外贸易法》是外贸领域的基本法,但对当事人是采取直接还是间接方式,《外贸法》也没有明确规定。
《关于外贸制的暂行规定》是我国外经贸部1991年颁布的专门用于调整外贸法律关系的一部行政规章,它主要调整存在于我国国内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企业和国内无外贸经营权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与国外客户之间的外贸间接关系。但由于是部门法,而且内容与《民法通则》有些冲突,其法律效力常会受到法官或律师们的质疑。我国《合同法》在委托合同一章中对《民法通则》中的立法作了突破性规定,除了直接外,还大胆借鉴了英美法系的隐名制度和被人身份不公开制度,并确立了行纪制度,这首次为我国外贸特别是外贸间接提供了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依据。
三、外贸公司依法规避风险的技巧
可以说《合同法》全面解决了外贸的法律依据问题。但同样是外贸,选择不同的外贸形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法律效力。这会影响到外贸公司的客户维护和发展、业务利润大小、风险承受力等多个方面。当发生关于外贸纠纷并诉诸法院后,比较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案件的定性及相应的法律适用。法官首先要判断该案件所涉是直接、间接还是行纪合同,继而确定应适用的法律规定。因此待到诉讼时再来为外贸定性,外贸公司已经失去了保护自己权益的主动权。总之,正确选择每笔外贸业务的形式对外贸公司合法规避风险、保护其合法利益具有积极作用。在签订外贸协议前,外贸公司通过对以下方面情况加以考虑,对形式作出选择。
1、委托人具有外贸经营权时,以直接形式。在有下列因素时,外贸公司可以选择直接形式,接受《民法通则》有关规定的约束:该笔业务利润小于风险;国外客户资料可以对委托人公开。在该种关系中,外贸公司以委托人名义与国外客户签订涉外合同,委托人同时是委托合同和涉外合同的当事人,直接承受涉外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产生的合同责任直接由委托人承担;外贸公司只是委托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涉外合同与外贸公司没有利害关系。这样的形式,虽然外贸公司获得利润较小,但通过直接形式使外贸公司把风险合法的转嫁到委托人身上。
2、委托人具有外贸经营权时,以隐名间接形式。在有下列因素时,外贸公司可以选择间接中的隐名形式,接受《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条规定的约束:该笔业务利润与风险持平;国外客户、委托人资料有一定保密需要。在这种外贸关系中,外贸公司以自己名义与国外客户签订涉外合同,签订涉外合同时向外商仅透露外贸公司的人身份。这样外贸公司依法原则上与国外客户不发生直接的法律关系,除非有证据证明这种法律关系存在。这样的形式,外贸公司不仅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利润,而且在没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仅承担人的责任,因此风险很小。另外也不会出现国外客户和委托人流失的情况。
3、委托人具有外贸经营权时,以间接中的不公开被人身份形式。下列因素中,外贸公司可以选择间接中的不公开被人身份形式,接受《合同法》第四百零三条规定的约束:该笔业务利润大于风险,但外贸公司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国外客户资料需要保密。在这种外贸关系中,如果因合同履行发生争议,没有公开身份但有外贸经营权的委托企业一旦对国外客户行使介入权或者国外客户行使对受托人的选择权,那么委托人和第三人之间会发生直接合同关系,受涉外合同的直接约束,人外贸公司则可减少风险。这样的形式,外贸公司在合同履行顺利时获利较大,而且也更能保证国外客户和委托人情况的保密;但在合同履行不顺利且外贸公司的风险承受力出现危险信号时,也可以通过委托人行使介入权、国外客户行使选择权合法规避本应外贸公司承担的法律责任。
4、委托人具有外贸经营权时,以行纪合同形式。在有下列因素时,外贸公司可以选择行纪合同形式,接受《合同法》第四百一十四条规定的约束:该笔业务利润大,外贸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很强;客户资料需严格保密。在这种外贸关系中,外贸公司作为行纪人与国外客户订立合同,外贸公司对该合同直接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国外客户不履行义务致使委托人受到损害的,外贸公司应当独立承担赔偿责任,但行纪人与委托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样的形式,外贸公司分别对国外客户和委托人独立承担作为合同买方或卖方的法律责任,从而杜绝了国外客户和委托人直接联系可能产生的后患,同时也为外贸公司获取最大利润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
5、委托人不具有外贸经营权时,选择行纪合同形式。委托人不具有外贸经营权时,外贸公司不能采取委托合同方式,只能选择行纪合同形式进行外贸,接受《合同法》第四百一十四条规定的约束。因为国内无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在缔结进出口合同的主体资格上存在法律上的缺陷,没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不能越过人直接与第三人发生法律关系。
四、外贸公司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严格按流程操作业务。具体而言,应先与委托人谈妥事宜并订立相关委托进(出)口合同后,再与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即便有特殊情况,也应使合同所示的签订日期早于涉外合同的签订日期。
篇3
1商务英语与外贸的含义
分析对外贸易主要是指以国家为主体,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展开的不单一的经济交易活动。对外贸易的交易特征非常明显,由于对外贸易需要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打交道,所以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沟通交流环节。此时商务英语的作用被凸现出来,因为没有统一的语言进行交易沟通,对外贸易活动是没有办法进行的,所以商务英语在这种环境下逐渐被使用,现如今已经成为对外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商务英语对专业性的要求极高,在对外贸易双方进行谈判协商的时候,商务英语是占主导的。所以在进行真正的外贸谈判之前,还要对商务英语语言的应用背景、语言的相关翻译技巧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够在外贸谈判中体现出商务英语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且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商务英语谈判人员的专业化素养及专业化水平。
2外贸谈判中商务英语的特点
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普通英语比较注重的是口语交际,这种交际一般都是比较通俗的,属于日常用语。而商务英语则更加侧重于商务活动,能够与商务客户进行准确的交流是实现商务英语的最终目标,商务英语在外贸谈判中的作用也体现出了商务英语极强的社会性功能。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语,是英语的分支,多用于商务性质的谈判交流中。总体来说,商务英语的特点如下:首先,商务英语的专业化性质特别强,它所设计的一些词汇、语法形式都是与商务相关的,而且很多在普通英语中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商务英语的专业性极强。其次,商务英语打破了普通英语繁琐的交流形式。在实际的运用中很好地体现了简洁实用的特点,说的简单一点就是用词非常规范,简单、易懂。为了保证商务英语的通用性,在商务英语中我们也常常会用到一些常用的普通词汇,这些普通词汇的使用会让商务英语更容易被各国所理解。而且为了避免过多使用常用词汇造成商务英语的口语化,商务英语还规定了常用词的使用范围,也就是说常用词并不是在所有商务场合都能用,要有一定的规范。再次,商务英语在结构上非常规范,没有任何多余词汇,这一点在商务合同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最后,商务英语在陈述某件事实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具体化的表达,而不是像普通英语那样非常的笼统,有时还会加上自己的想象,这在商务英语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3商务英语在外贸谈判中的作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的企业纷纷看好我国的发展市场,外贸领域日益繁荣,此时商务英语在外贸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般来说,在外贸谈判活动中谈判阶段不同,对商务英语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寻找合作伙伴时期主要是成功借助了商务英语这一平台来达成双方的合作意向。而维护合作这一阶段则是通过商务英语来了解贸易对象的文化背景,这一阶段的交流都是奔着维持好双方关系,共同创造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的。外贸谈判中的商务英语作用如下:
3.1商务英语可以让对外贸易谈判顺利完成
外贸谈判的时候也是双方人员最紧张的时候,因为双方并不知道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也不知道在整个谈判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一切都是未知数。只有知道了双方的谈判意图,再利用商务英语进行谈判,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如果缺少商务英语,整个贸易谈判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在实际的谈判过程中,运用商务英语赢得谈判的最终胜利是对外贸易双方的主导者谈判的目的。因此,谈判的双方要始终保持着尊重的态度,利用商务英语来表达出此次谈判的真诚,用真诚来打动对方,这就需要我们的商务英语谈判人员在细节上做充足的准备。
3.2利用商务英语维护好合作关系
在外贸谈判中,贸易双方都想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我国的很多大型企业想要开拓国外市场,其中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自身企业的经营理念融入到外国的文化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民族也好,其历史文化是不容易改变的,想在短时间内就接受外来的全新理念和思想,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维护好贸易双方的合作关系,利用商务英语来消除不同国家因语言而带来的沟通问题,,从而实现长远的合作。这样才会有机会将自己企业的一些经营理念告诉给合作伙伴,要让其看到这些经营理念是可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4外贸谈判中商务英语的技巧
由于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语言,因此其翻译的专业性要比普通的英语翻译复杂得多,所以就要求我们的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在掌握英语和汉语的基础上,还要多了解商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词汇,要求翻译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商务谈判中所使用的有些表达技巧。此外,不同区域的特点也是不同的,翻译人员还要能够熟知各个地区的语言风格。总地来说,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了解的越全面,翻译的也就越精准。
4.1做好准备工作
这里所说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指在商务英语运用之前对其进行专业化准备,其实这也属于商务英语的技巧,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在进行外贸谈判之前,要对对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掌握好他们的谈判意图,确定好对手的优势及我方的优势,不打无准备之仗。
4.2领会谈判意图
在进行外贸谈判的时候,我们要能够充分的了解谈判对手的内心思维及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地根据对方提出的观点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谈判双方也能够形成一个只属于谈判范围的交流圈,利于谈判的最终达成。所以在进行外贸谈判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去倾听,听清楚对方讲话的内容。尤其在一些重点的涉及此次谈判中的敏感问题时,对对方的话语要细细品味,每句话是否还含有别的意思,这一环节也是熟悉对方表达特点最好的机会,在听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形成我方的反提议,双方互相协商之后,才能够达成最终的协定。而且在谈判的过程中,还需要掌握的一个技巧,也是整个谈判中非常关键的,就是要不断地请求对方确认他们的提议,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外贸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都是不同的,很多时候相同的词汇所表达的含义不同,所以不断地确认对方的观点也是为了防止歧义出现。只有把谈判中的各个细节都弄清楚,这场谈判基本上就算是成功一半。
4.3在外贸谈判中的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4.3.1注重商务英语中专业词汇的使用外贸谈判中的商务英语要求对专业词汇的翻译一定要做到非常精准,能符合商务领域的专业要求,而且在商务英语中对一些词汇术语的意义是固定的,是不允许进行更改的,如果这些专业词改变了,就会出现很多的歧义,很有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4.3.2注重歧义词的使用在英语中有很多一词多义的情况,但是这种一词多义并不是说所有的解释都是相似的,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甚至会出现相反的含义。所以我们的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避免出现歧义词,如果发现了歧义的词汇,一定要和对方进行联系确认,这样也能够避免合同纠纷的出现。
4.3.3注重英美词汇之间的差异英语分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这两种英语在词汇表达上有很多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外贸谈判中使用商务英语的时候,要注意对方所使用的到底是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可能同一个词,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意思就有不同,所以绝对不可以忽略这一点。再就是要注意缩略语的使用规范,缩略语在商务英语中是经常会见到的,只有注重其规范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谈判的整体效率。
篇4
[论文摘要]美国是全世界对对外贸易关系管制得很严密的一个国家,美国在对对外贸易方面所制定的法律也是最细致周到的。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在对别国倡导贸易自由化和多边主义时鼓吹“主权过时论”,应“淡化”或“废弃”主权,而当其在对外贸易中推行其贸易保护主义、抵制多边规则时,又依“主权论”奉行其单边的贸易政策,其对外贸易法“201条款”、“301条款”、“337条款”等充满了进攻性和挑衅性。这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倍受世界各国争议。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法 1974年贸易法 301条款 337条款
一、美国《1974年贸易法》
美国《1974年贸易法》是《美国法典》第19编关税第12章“1974年贸易法”的内容,是美国现行法律中最主要的法律之一,其本身是对《1962年贸易扩展法》的修正。但继《1974年贸易法》之后,又有《1974年贸易协定法》、《贸易和关税法》,特别是《1988年综合贸易和竞争法》对《1974年贸易法》又作了修改。它们的修改条文,凡与《1974年贸易法》有关的,均已归并于《1974年贸易法》。虽经不断修订和增补,但习惯仍称“《1974年贸易法》”。这部贸易法构筑了美国外贸法的框架。美国外贸法的其他部分可以说是它的原则和规定的延伸与细化。同时,在1974年之后制定的美国外贸法律,如乌拉圭回合协定的内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有很大部分被编纂、补充到该法中,充实、丰富了该法的内容。
二、 关于目的和原则
美国《1974年贸易法》(《美国法典》第2102节)“国会目的陈述”中规定:“本章目的是通过互利的贸易协定,(1)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通过公开、非歧视的世界贸易,加强美国和外国的经济关系;(2)在保障美国商业实质上同等竞争机会的基础上,协调、降低和消除贸易壁垒;(3)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建立公平和公正,包括GATT改革;(4)提供适当的程序,保障美国产业和劳工免于不公平或损害性进口竞争,并帮助产业、厂商、工人和社区对国际贸易流向变化做出调整;(5)为美国商业在非市场经济国家开发市场机会;(6)在美国市场对不发达国家产品提供公平、合理的准入。”
从美对外贸易法关于目的、目标可以直观地看出,美国的对外贸易法是要“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在保障美国商业实质上同等竞争机会的基础上,协调、降低和消除贸易壁垒”, “保障美国产业和劳工免于不公平或损害性进口竞争”,“为美国商业在非市场经济国家开发市场机会”。从一开始就是要在保障美国利益的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同时其所谓的“建立公平和公正,包括GATT改革”就是要以美国为主导,以美国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法律原则来建立国际贸易关系,其单边倾向和贸易保护主义流露无余。
三、对外贸易机构的权限和职责
首先是美国宪法授权国会管理对外贸易,而国会自己并不实际具体执行、实施外贸法律。从1934年起,国会周期性地授权总统进行贸易谈判。《1974年贸易法》明确规定,允许总统与其他外国签订贸易协定,以协调、降低或消除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并在互惠的基础上,在外国市场上为美国商品提供同等的竞争机会,同时促进国际贸易关系中的公平与公正(包括调整这些贸易规则的改革)。同时,1974年贸易法还规定了此后的国际贸易谈判中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间的合作框架,引进了国会批准总统签订贸易协定的“快轨道程序”。具体来说,当总统确定外国或美国的现有关税或其他进口限制不当地对美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负担和限制,如总统确定有执行贸易协定的必要或适当,可通过公告,修订或继续执行现有关税、免税、国内税政策,或继续执行额外关税。同时总统还有权适当提高或降低关税。另外,如美国国会发现,国际贸易壁垒(和其他贸易扭曲)正降低美国农业品、工业品、矿产品、和商业在外国市场的增长,消减了互惠贸易减让的预期互利,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妨碍国家间公平、公正、公开的非歧视贸易,总统应在其权限内采取适当可行的措施(包括行使美国国际协定权利),以协调、降低消除国际贸易壁垒或其他扭曲等等。
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局的职能主要是前工业与贸易局的大部分职能,加上从国务院转来的对外商业职能和财政部转来的反补贴和反倾销职能。国际贸易局的主要任务,是在坚持美国国家安全和对外经济政策原则的前提下,促进美国的对外贸易。归纳起来,包括:一、贸易管理,负责对外贸易法律的实施,1980年以来还包括管理反倾销和反补贴的法律;二、贸易开发,负责执行促进世界贸易、加强美国国际贸易和投资地位的政策和计划,并监控和实施多边贸易谈判;三、国际经济政策,旨在降低阻碍美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外国政府壁垒,与美国贸易代表等协调美国政府在国际经济和贸易问题上的反应和谈判立场。《1974年贸易法》规定,商业部应与贸易代表要求的其他适当机构一起,对贸易代表进行的服务问题谈判和服务协定的国内实施,提供人员支持和其他援助。商业部长建立服务产业发展计划,旨在与其他有关的联邦机构协商,制定政策,提高美国服务产业在外国的竞争力;建立评估与服务有关的政府政策和措施的贸易数据库;与其他有关机构协商,搜集和分析美国服务产业国际运营和竞争力的信息;研究和分析与服务有关的问题,包括预测产业战略;对国内服务产业进行部门研究。
在美国的总统行政部门内设立有贸易代表办公室。美国贸易代表和贸易副代表是美国对外贸易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均由总统任命,按总统指示履行职责。贸易代表享有全权大使职衔,副代表享有大使职衔。贸易代表主要负责制定美国国际贸易政策及其实施的协调;充当总统国际贸易问题的主要顾问,就美国政府的其他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向总统提出建议;作为美国的主要代表负责国际贸易的谈判,包括美国参加的WTO主持下的任何议题的谈判;就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的基本问题,向各部门、机构提供政策指引,包括WTO主持审议的任何问题,在必要的限度内确保国际贸易政策与其他法律协调;担任总统的国际贸易发言人;就贸易协定计划与其实施直接向总统和国会汇报和负责;就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国际商品协定和与贸易协定计划有关的其他问题,向总统和国会提供建议;1984年贸易和关税法要求贸易代表对构成美国商业的重大壁垒的外国贸易做法作出国家贸易报告。1988年贸易法要求贸易代表认定重点国家和重点做法,并进行报复。副代表的主要职责是依贸易法规定的权限进行谈判,并履行贸易代表指示的其他职责。
美国海关总署为财政部的一个部门,其职责主要是依据《1930年关税法》,负责关税的估价和征收,对进入美国的人员、船只、货物、邮件进行管理,防止关税欺诈,执行出口管制法律,管理海事方面的法律,防止和其他非法物品的走私,实施消费者保护法,防止进出口贸易欺诈等。1988年国会还给海关增加了管理免税企业的职责。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其前身是依1916年《威尔逊关税法》设立的关税委员会。关税委员会的职责是,调查美国关税法对财政和工业的影响,调查海关法分类表中与商品分类有关的问题,调查海关法的实施情况,包括海关法与联邦税收之间的关系,海关法对美国工业和劳工的影响等。现在,国际贸易委员会是美国国际贸易的顾问机构,在进口问题上作用很大,负责进口商品对国内产业实质损害的确定。另外,该委员会负责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不公平贸易做法的调查和保障条款中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裁定。
其他机构或部门如农业部、国防部、内政部、劳工部、国务院、财政部、美国贸易代表、贸易政策与谈判咨询委员会、一般政策咨询委员会、有关的部门或职能咨询委员会、代表非联邦政策利益的政策咨询委员会、私有组织或集团均应为总统或相关机构或部门提供信息或政策意见。
四、关于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
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2136节(a)“直接或间接进口”规定:“除本章或其他法律另有规定外,执行根据本分章签订的贸易协定而公告的任何关税或其他进口限制或免税待遇,应适用于所有外国,无论是直接进口还是间接进口。”但同时,该法作了限制或例外,如,对社会主义国家授予最惠国待遇规定了条件;对某些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产品给予普遍优惠待遇。此外,该法规定如果总统确定,主要工业国没有据双方签订的协定提供减让,或没有在该国对美国商业提供实质上与美国商业提供的减让同等的竞争机会,则总统应就有关问题向国会建议立法终止或拒绝对税率或其他进口限制作出的利益减让。《1974年贸易法》还允许在收支平衡、报复权和例外条款等方面偏离最惠国待遇。就政府采购而言,对外国或外国机构的合格产品和供应商,总统可以部分或全部豁免有关政府采购方面的法律、规章、程序或作法的适用,如果该适用会导致低于美国产品或产品供应商的待遇,或低于作为协议缔约方的另一国家或外国机构的合格产品或其供应商的待遇。但外国或外国机构应:(1)是协议的缔约国或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国,并且对美国产品或产品的供应商提供适当互惠的政府采购竞争机会;(2)不是主要工业国但却承担协议的义务,并对美国的产品和供应商提供同样机会的外国或外国机构;(3)不是主要工业国但却对美国产品和供应商提供同样机会的外国或外国机构;(4)是最不发达的国家。总统可以修订或撤销任何豁免。从以上可以看出,美国给予最惠国待遇是有许多条件和限制的,与美国倡导的WTO规则仍有相当的距离。
同时,美国又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总协定中国民待遇的义务规定也适用于美国。在总协定之前,国民待遇主要表现在美国的双边协定当中。在总协定之后,美国很少有关于授予国民待遇的立法,相反在其国内立法中表现出对进口产品歧视性待遇的倾向。
另外,美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中还有(对等的)互惠待遇、为了促进美国对外贸易发展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普遍优惠待遇、关税同盟(对内无关税,对外统一关税制度和关税税境)与自由贸易区(参加国有自己的关税制度和关税税境)之间的待遇。
五、关于反倾销
《1930年美国关税法》第1673节规定,如果管理当局裁定一类或一种外国商品正以或可能以低于公平价值在美国销售;并且(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由于该商品进口的原因或该商品进口销售(或可能销售)的原因,美国的产业正在受到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或美国产业的建立受到实质阻碍,则除对该商品征收其他税收外,应对该商品征收反倾销税,其数额等于该商品正常价值超过出口价格(或推定出口价格)的数额。
六、关于反补贴
《1930年美国关税法》第1671节规定,如果管理当局裁定,一国政府或一国境内的公共实体直接或间接地向进口到美国或为进口到美国而销售(或可能销售)的某种或某类产品的制造、生产或出口提供可抵消补贴,而且在商品从补贴协定国进口的情况下,委员会裁定由于该商品进口的原因或为进口而销售(或可能销售)的原因,美国的产业受到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或美国产业的建立受到实质阻碍,则除对该商品征收其他税收外,应对该商品征收反补贴税,反补贴税的税额等于可抵消的净补贴额。
七、进口救济——“201条款”
“201条款”(《美国法典》第19章第2251节)规定,如果(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某一物品正以如此增加的数量进口美国,以致成为对生产与进口物品相同或直接竞争物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实质原因,在其权限内,总统应采取适当可行的、其认为会促进国内产业对进口竞争进行积极调整努力、提供比成本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措施。其核心内容是,“如果美国认为从外国进口的某项物品,其数量增长到足以对美国国内生产同类物品的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其面临严重的威胁,则美国总统有权采取一切措施,包括在一定时期内对该有关进口物品加征额外关税或限制进口数量,借以帮助美国国内产业针对进口产品开展竞争。”有人称“201条款”为“例外条款”,其规定的保障措施不是对不公平的外国做法提供的救济,如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和“337条款”不公平贸易做法的救济那样,而是对公平的但却压倒性的外国竞争的救济。其实质是,允许美国在因进口数量增加而对相同产品的美国生产商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时候,撤回对其他国家作出的关税减让。也就是说,如果某货品的进口增加达到严重损害国内产业的水平,美国将被允许为救济损害而将关税提高到协定前的水平。
八、“一般301条款”
《1974年贸易法》第1301节(《美国法典》第19章第2411节)规定,如果美国贸易代表确信,外国的某项立法、政策或做法违反了贸易协定、与贸易协定不一致,或者是不公正的,从而给美国商业造成了负担或限制,那么美国贸易代表就应该采取行动,以实现美国依贸易协定所享有的权利,或者达到消除这一立法、政策或做法的目的。这一点是强制性的。美国总统如果有特别的命令,贸易代表在采取行动时应该遵守。
美国贸易代表针对“301条款”所采取的措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措施,一类是任意措施。
如果贸易代表确定美国的贸易协定权利被否定,或外国的立法、政策或做法违反了贸易协定,与协定不符,或者否定了美国依该协定享有的权利,或是不正当的,并对美国商业造成了负担或限制,贸易代表除接受总统的具体指示外,应采取下述措施:(1)中止、撤回贸易协定减让利益或阻止其适用;(2)在贸易代表认为适当的时间,对该外国商品征收关税或施加其他进口限制;对该国的服务征收费用或施加限制,而不管其他法律如何规定;(3)如果该法律、政策或做法没有达到美国贸易法规定的享受免税待遇的资格标准,撤销、限制或中止这种待遇;(4)与外国签订有约束力的协议,使该外国取消或逐步废止所针对的法律、政策或做法,消除该法律、政策或做法给美国商业造成的负担或限制,向美国提供贸易代表满意的符合美国国内工业经济部门利益的补偿。本条款的核心内容是,如果美国贸易代表确认外国的某项法律、政策或做法违反了该国与美国签订的贸易协定,或虽未违反有关协定,但却被美国单方认定为“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以致损害或限制了美国的商业利益,美国贸易代表便有权不顾国内其他法律以及国际条约准则作何规定,径自依照美国贸易法“301条款”规定的职权和程序,采取单边性、强制性的报复措施,以迫使对方取消上述法律、政策或做法,消除其对美国商业造成的损害或限制,或提供能令美国官方和有关经济部门感到满意的补偿。
九、“超级301条款”
在《1988年贸易法》中,美国国会在《1974年贸易法》上增加了310条款。该条款即人们所称的“超级301条款”,该条款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在提交1989年和1990年全国贸易评估报告后的30天,向众议院赋税委员会和参议院财政委员会提交报告确定美国的自由化重点。在该报告中,美国贸易代表必须识别“重点国家”和每一重点国家的“重点做法”,消除这些做法可能非常有利于增加美国出口。同时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在向国会委员会提交报告的21天内,就有关重点国家的重点做法发起调查。
然后,要求美国贸易代表与重点国家进行磋商,在发起调查后的3年内消除重点做法,或者对此做法作出赔偿。如果未能达成协议,将要求美国贸易代表采取报复行动。
与 “一般301条款”不同,“超级301条款”不是由申诉人向贸易代表提起申诉而由贸易代表发起调查,而是法律要求贸易代表必须发起调查,但调查程序与“一般301条款”的程序是一样的。
十、关于“特殊301条款”
《1974年贸易法》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特殊301条款” (《美国法典》第19章第2242节),该条款规定,美国贸易代表在向国会委员会提交年度报告后30天内,应认定对知识产权拒绝充分有效的保护的国家,或对依赖知识产权保护的美国人拒绝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的国家,以及贸易代表从上述国家中确定的重点国家。在认定重点国家时,贸易代表只认定下述国家:(1)具有最严重或极端的立法、政策或做法、拒绝给予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或对依赖知识产权保护的美国人拒绝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2)其立法、政策或做法对美国的相关产品有最不利的(实际的或潜在的)影响;(3)这些国家没有进行诚意的谈判,或在双边或多边谈判中没有做出明显的进步,提供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
篇5
形势
上半年出口逐渐向好
据海关统计,今年1~6月我国玩具出口总额46.5亿美元(按税则9503序列12大类传统普通玩具产品,俗称小口径统计),同比增长3.6%。从去年9月到今年2月,我国玩具出口持续走低。直至3月才触底反弹实现连续4个月回升,6月出口额达到9.5亿美元,同比增长7.1%,环比增长9.9%。单月出口值达年内高点。
上半年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给力、新兴市场经济增长迅速,带动了玩具外部消费需求回升,推动我国玩具出口保持平稳增长。然而,作为我国玩具第二大出口市场的欧盟因经济复苏缓慢,给我国部分玩具出口企业造成一定压力。华美玩具厂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润璋表示:“我们企业主要出口欧美市场,客户主要集中在欧洲一带,由于欧洲经济还没有真正恢复,个别客户今年没有下单,而美国市场相对比较稳定。”
不少企业认为,在整体经济发展乏力、汇率不稳、《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虽然下半年有万圣节、圣诞节的刺激,但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客户
下单谨慎价格敏感
玩具企业近年来随着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出口门槛的步步提高,“人口红利”优势不再,利润进一步被摊薄。7月20日号称“史上最严玩具安全技术法规”——《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经过4年的过渡期开始全面实施,重金属检测从8种增加到19种。这对出口欧盟的企业而言将增加检测、管理、设备升级等方面的成本负担。据相关机构统计,“新指令”全面实施后,出口欧盟的企业将大约新增10%的成本。
随着《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的推出,玩具企业和海外市场有什么变化呢?
汕头市澄海区百思奇玩具厂总经理王楷表示,上半年市场行情还是比较稳定,总体订单排得很满,只是人手不太够,招工存在一定困难。《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的实施,企业产品检测成本会增加,设备更新费用也将是一项负担,利润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
莱阳世红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权力认为,新指令的全面实施最明显的就是会增加企业的检测成本,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如果想通过提价来实现成本的转移几乎不可能,因为整体经济环境不好,特别是欧盟经济复苏乏力,客户对价格相当敏感,下单特别谨慎。
产品以出口欧美市场为主的华美玩具厂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润璋说:“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已经在做准备工作,找寻适合这个‘新指令’安全标准的供应商,积极应对才是出路。”
中山市永泰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耀文指出:“以前中山很多大工厂都在做代工,现在代工也不好做,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困境。近几年来国内人力成本不断上涨,一般普工已经3000多元,技术工达到五六千元,订单价格却一直都不高,利润很难出来,玩具业本来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人力成本、原材料费的上涨,生意越来越难做,我们中山一些大厂都不太景气。我想,国际代工产业会转移到越南、印度等这些成本更低的国家。”
应对
新市场新产品新出路
近年来,俄罗斯,南非、拉丁美洲、东盟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取得不俗成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抢滩”,玩具企业也不例外,出口市场选择相比以往变得更加多元。在产品开发上,保持原有产品优势的同时扩充产品线,分析所要进入市场的消费心理,融入当地消费元素。
开拓新兴市场成绩不俗
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给玩具企业出口注入了新的动力。蔡润璋表示,这两年“华美”在稳固欧美市场的同时也开始在新兴市场有所动作,俄罗斯市场今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已经有好些客户下单。
王权力也认为,新兴市场机会很多,尤其是俄罗斯市场会比较好做。从大形势来看,到访俄罗斯后,中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俄罗斯冬季漫长,对毛绒玩具的需求量相比新加坡这些热带地区的国家要大。同时,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没有欧美市场那么高,技术壁垒也较少。相比以前,俄罗斯对玩具产品质量要求虽然有所提升,但是变动不是很大,检测费用较少。
当然,企业在发掘新兴市场潜力的同时还需警惕在《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的推动下这些市场也有可能尾随提高准入门槛。
开发新品适应市场变化
市场在变化,企业的策略也应随之改变。叶耀文谈到,不同地区因文化差异、消费习惯等的不同对产品需求也会有所差异。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公司在传统玩具优势基础上开始扩充产品线。
“为了更好地融入俄罗斯市场消费,我们的产品加入了一些当地的市场元素,比如俄文文字和语音。”蔡润璋表示,其实每个时期都有机会,现在整体环境不好依然有很多企业做得不错。能否做好要看企业的产品设计概念和特点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研发创新能否快速地适应市场变化。“现在有些产品可能概念不错,比如现在很多小孩都在玩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但对孩子眼睛、思维会造成一定影响。许多传统玩具强调动手动脑能力,相对来说市场会比较稳定。特别是欧洲人比较重视强调动手动脑的东西。”
王权力认为,面对不景气的经济,企业更应该加强自身的研发设计能力,开发适销新品。去年他根据自己对出口市场的研究,赋予设计师相关理念开发设计的一款产品已经在全球申请专利,通过寻找当地国家的一些有实力的商进行合作,目前,这款产品从去年10月开始已经签下500万个。
打造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
篇6
【关键词】外贸单证 项目教学法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184-02
一、《外贸单证》课程的重要性
201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贸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为65%,社会对外贸工作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而外贸单证是完成国家贸易不可缺少的手段,是进出口贸易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单证人员的实践工作能力关系到外贸企业是否能安全顺利结汇,关系到整笔业务的成败。
对外贸工作人员来说,了解对外贸易的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惯例、掌握如何缮制单据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外贸单证》是中职学校外贸、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外贸单证缮制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中初级外贸专业人才的能力。但是,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普遍认为毕业生无法马上进入角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难以独立缮制各种单据,责任心不强,眼高手低,甚至还因工作失误给用人单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从外贸单证员的岗位入手,使学生能尽快上手,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呢?
二、《外贸单证》课程的教学现状
《外贸单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以进出口实务为主要内容,内容覆盖了对外贸易结算的各种方式:进出口单证的种类、用途、缮制、说明、流转、程序和操作管理。然而目前大多数老师缺乏外贸实务操作经验,在教学中仍停留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教学效果不理想。一方面,大部分的教材内容枯燥,训练内容单调,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下降,学习兴趣低、基础差、自学能力弱,这些因素导致教学效率更低,以致学生就业后不能立即胜任工作。如何找到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改变以知识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给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已刻不容缓。
三、项目教学法在《外贸单证》课程中的应用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师有必要寻找一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针对《外贸单证》课程的教学现状和中职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运用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项目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情况,以分项任务为组成部分,在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下,最终将一个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项目,在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各种社会品质。其显著特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感知和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相关知识;学习过程始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是企业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学习者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1.制定项目目标,转换教学重点。
在项目教学法中,认知目标的实现固然重要,但是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实现也很重要。在教学中,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虚拟贸易交易背景(华东食品有限公司荷兰豆出口业务和上海进出口贸易公司中国绿茶出口业务)为线索,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紧密结合。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实践过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作为外贸单证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课程框架重构,教学内容重组。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我“以项目为主线,以实务为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项目教学,并采用TASK教学模式,即Target(目标定位)――提出项目任务、Acquisition(情境输入)――项目准备、Skill(技能实训)――项目分析及实施、Knowledge(知识内化)――就业技能的提升和成绩考评,充分体现工学一致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项目内容的选取至关重要,根据单证员岗位的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和工作流程,本课程设计了合同分析、审核与修改信用证、缮制商业发票和装箱单、办理出口托运、办理出境报检、申领原产地证、办理出境报关、办理出口投保、缮制其它结汇单证、审核单证和交单收汇、进口单证等11个教学项目。重组后的教学内容针对单证员岗位单证缮制能力和岗位协调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动静结合,既通过制单项目的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单证缮制能力,又通过案例实战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岗位协调能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机会,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转换师生关系,学生角色扮演。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先不讲理论知识,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仿真单证,让学生自行观察,认真比较,根据已有的知识找出其不同点,并让学生尝试进行归纳总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然后由教师演示宁波华东食品有限公司荷兰豆出口业务下制单的方法与流程,总结实务中渗透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轻松掌握项目准备知识;最后以项目任务为导向,学生以上海进出口贸易公司单证部的单证员的身份来实施项目任务。教师通过教学软件学生被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每组选出一名“项目经理”,在课堂形成“教师――项目经理――外贸单证员”的三级管理体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项目任务目标,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项目经理”则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项目要求,落实项目并安排项目实施,发现问题并协助解决问题。教师在该环节中只是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制单过程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答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换位。
4.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岗位技能实训。
在教学中,我把课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一体化教学,师生都以职业人身份开展教与学,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实务能力的基础,我校注重选择高水平的外贸单证软件、模拟实训平台,创建仿真的实训环境。教师利用教学软件平台,将本课教案、电子课件、《实训项目集》、习题等资源下发给学生,将外贸单证中心模拟为上海进出口贸易公司,每个小组模拟为该公司的单证部,每个学生模拟为单证员。学生可以利用外贸单证软件的各种模块,进行独立的电子制单练习,巩固课堂所学;还可利用模拟实训平台分角色训练单据的流转程序,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单证员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在实训中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以规则行事、规范职业习惯,为以后做好工作打好基础。
另外,校领导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外贸公司进行社会实践,开设第二课堂,通过多种渠道邀请外企人员到学校演讲,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5.有效评价,在实践中取得进步。
项目评价是项目教学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注重的不仅是完成目标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首先由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袋,把平时的学生课堂行为量化为平时成绩,把书面成绩实践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后再由教师对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价、回顾。对完成较好组员的表现进行当堂认可,就主要问题进行集中解决。评定从两方面入手,即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如缮制的方法是否恰当;单证的填报内容是否正确;交单的流程是否正确等。
过程性评价:主要考察各组组员的单证缮制能力、岗位协调能力、工作态度,项目经理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就训练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篇7
从创新经济学理论上讲,与“始创新”和“流创新”的理念相比较,知识创新属于“源创新”的新理念,更具有质变性或革命性或独占性的知识特性,能够开发出贸易与知识和财富共增辉的新价值,但也存在成功少、失败多的风险性。国外学者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定量研究和统计显示,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中,知识创新的贡献率已经由20世纪的5%上升到今天的70%左右,而其对全球100强跨国公司的贡献率已经超过80%以上。我国外贸企业长期以来以“知识跟踪者”的角色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加工贸易与贴牌出口一度占居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外贸的传统比较优势不断弱化,新的竞争优势又尚未形成。面对我国超过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带来的种种新挑战,都要求我国要紧紧依托知识创新协同论的理念,加快培育外贸的全球竞争新优势。
一、协同创新是增创外贸新优势的有效途径
(一)协同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最好方式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知识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交叉和技术融合加快,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知识研究型企业正逐渐成为引领未来知识创新的力量。但知识创新并非易事,充满着挑战和风险,是一种高收益与高投入、高风险和高付出相伴相生的创新活动。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跨组织创新模式和一种开放型的创新模式,能充分调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损失,降低创新成本。对于加快产业内贸易一体化的知识创新及创新链各环节的知识与技术融合,能更有效地凝智聚力,实现知识资源最优配置,比单一个体的独自知识创新有更快捷的新突破。
(二) 知识协同是协同创新的核心
与知识创新有关的知识可分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和难以编码化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通过信息媒介在组织之间传递和流动,但隐性知识具有缄默性,只能通过非正式的交流和互动学习实现转移、溢出和共享。始创于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园内查尔斯河畔的世界“工业联盟项目”办公室(MIT),是美国及全球首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合作平台,更是当今全球最大且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其使命就是促进MIT与全球产业和企业有效开展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和项目合作,目前,有近200家世界顶级企业成为MIT的合作伙伴,来自北美的企业占27%、亚洲占22%、欧洲占31%,我国海尔等一些中国企业已成为其会员。
我国目前的产学研合作还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和委托研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并不意味着创新价值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要在企业内和企业之间来完成,而是让企业成为技术集成、产业化、商业化和国际化的平台。这个平台要在“协同论”的理念指导下,要从以往的技术转让向知识创新和委托研究转变;由联合开发向共建知识创新实体的方向转变。在新技术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及人才培育上,应有效发挥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离不开政府等相关组织的协同,只有通过共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网络和知识创新协同平台,方能使无序的创新要素和技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融合、转化、扩散,才能形成有较高正能量的知识协同创新。
(三)机制协同是知识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
协同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型管理体制的创新,其创新协同参与者的合作动力、协作关系、责任边界、利益范围、风险分担等都需要科学定位和明确界定,只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才能保护好协同者各方的利益。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新形势下知识创新全价值链的合作范式,要有新的体制和机制将疏散的组织、人才和资源聚合起来,并在创新主体之间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以制度和法律法规来规范合作各方的行为,确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二、突出“专利标准化”在外贸协同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一) “专利标准化”是培育外贸全球新优势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我国国际专利发明和专利许可的申请大幅增长,国际技术标准占用量也增长很快,但同世界贸易强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特别是在“专利标准化”的产出水平上缺失太多。截至2013年,由国际ISO和IEC联合委制定的460多项电子信息技术国际标准中,总共纳入了2600多项专利,平均每个国际标准中有56项专利。这些电子信息技术国际标准中80%的专利来自世界贸易强国,而我国只有一项专利纳入其国际技术标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38%,专利标准化程度极度低下的状况,同我国是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专利标准化”通常是指国际技术标准中嵌入专利,而国际技术标准,即由联合国认定的30多个标准化组织所制定的国际标准,这些标准属于公知领域,具有普适性及应用性。技术专利是指专利拥有者对其所创新研发的智力成果,及其所享有的专用权利,是政府授予并有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在规定期限内的垄断权和经营权,属私有的知识产权领域。
鉴于标准与专利具有相悖的属性,因而国际标准制定组织在原先的标准制定规则中,一般都不涉及专利的问题。但如今在全球知识创新如井喷的大潮中,基于“协商一致”的原则,逐渐将专利纳入标准已成大势所趋。专利与标准分离在国际贸易中虽然是主流,但逐渐递减。“专利标准化”在提高国际高端贸易效率、效益和质量中,所聚集产生的知识创新效应,是主流的积极效应,也是长久的可贸易创造效应,代表了专利与标准内在预见一致化的发展方向。“专利标准化”也会造成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给全球的贸易自由化带来障碍,但这是非主流且短期的消极效应。我国标准与专利主管部门以及外贸企业要高度关注“专利标准化”的国际走向,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使专利纳入标准,由合理性变为合法性,从而运用“专利标准化”这一新兴理念,为我国外贸培育全球竞争优势贡献正能量。
(二)依托高新区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专利标准联盟”
国家和地方已建成的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2013年,国家级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41%,但出口产品中加工贸易占主导,对外标准专利依存度偏高,在执行相关高新技术标准中,要向国外标准专利持有者支付高昂的专利费。世界贸易强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比重超过70%,基本上是专利与标准的大系统、大整合、大集成。一项高技术标准往往要涉及多项高技术专利,标准中嵌入专利,专利随标准在贸易中传播而成为国际标准,世界贸易强国正是通过“专利标准化”途径,在全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获取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和丰厚的贸易利润。“CSM”是贸易强国的阿尔卡特、爱立信、西门子等跨国移动通信技术大公司组建的“标准联盟”,其所制定的国际通信技术标准中,内含3000多项信息技术专利。截至2012年,全球223个国家和地区采用CSM标准手机的用户超过了30多亿,CSM标准所涉及的专利技术许可费、产品及服务占全球无线移动通信国际市场86%的份额。
我国依托国际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协同型“专利标准联盟”,有利于园区内或园区之间企业或成员拥有的标准和专利,进行交叉许可和标准嵌入专利相互共享,从而节约标准专利化的费用,而且交易量和效益可以进一步对内对外扩大贸易。2013年10月,北京中关村高新区被国家标准委批准建立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关村将坚守“知识预见内在化”的价值创造理念,通过“知识技术化、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知识创新路径,为我国高新区构建协同型“专利标准联盟”提供经验。
(三)借助大学联盟构建“专利标准化”协同创新联合体
在全球合作创新文化的驱动下,大学联盟已成为世界经贸舞台上必堪重用的知识创新高地。国外大学联盟的时间起步早,也较为成熟。1958年,美国东北部的哈佛、耶鲁等8所研究型大学组建了常青藤大学联盟;1994年,牛津、剑桥为代表的英国20所研究型大学组建了罗素大学联盟;1999年,英国的帝国、荷兰的代夫特、瑞士的苏黎世、德国的亚琛4所欧洲著名的理工大学联合组建了大学联盟。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组建大学联盟,如上海16校、武汉7校、中国C9等大学联盟。我国C9联盟是指首批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的清华、北京、哈尔滨工业、浙大、复旦、上海交大、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九所院校。
国内国际创建大学联盟的实践表明,在合作与竞争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这个通过自愿平等、互惠互利、资源共享而建立的大学联盟,已成为国际经贸舞台上进行全社会知识资源创新整合、促进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及提升整体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有效借力中国大学联盟的丰厚知识资源来服务我国“贸易强国梦”的光荣使命,显然极富重要的现实意义。应鼓励我国有实力的外贸企业与大学联盟自愿合作组建“专利标准化”创新联合体,有效地发挥大学联盟的优势,外贸企业则主要在“专利标准化”项目决策、研发投入、应用成果,商业化当中发挥主体作用。在明确“联合体”内参与者定位的基础上,以合理的利益机制,建立合适的“联合体”运行的长效管理机制和系统保障机制。
三、倚重知识产权助推外贸协同创新
(一)殷实推进外贸企业知识产权自主化
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反映外贸企业在人才支撑和资金投入上对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倾斜和重视程度,通常用知识产权自主研发投入与企业外贸经营收入的比值来衡量。隐性自主知识产权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占居主导地位,同显性自主知识产权相比,隐性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更多的异质性、隐含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的特征。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稳步推进,我国外贸企业的知识产权对外依存度,已由先前的85%以上,降到如今的65%左右。外贸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呈二元结构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大部分外贸企业的知识产权对外依存度依然偏高。例如我国手机生产出口或内销的企业,依赖国外专利供给配套的支出,已占到每部手机成本的35%以上,手机生产者和销售商给外商付出高昂专利费后,自得利润已所剩无几。因此,外贸企业知识产权的对内依存度,已成为外贸企业实现知识产权优化配置及其价值创造最大化的主要途径。
(二) 创新外贸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培育方式
从国际上看,知识产权竞争力攸关世界各国的发展全局。欧美国家高度重视新兴知识产权的产出、储备、保护和运用,其知识产权的研发周期和效益水平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新时期我国外贸提升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要以新兴战略性产业和国际高端市场为导向,通过完善长效的协同创新机制,着力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知识产权对外依存度。
国际专利许可权是知识产权制度下最丰富的知识成果,我国外贸企业在专利许可权应用上,要由依赖国外供给为主逐步向依靠国内供给为主与国外适度供给相结合转变;由跟踪模仿为主向改进消化再创新为主与自主供给相结合转变;由产品出口和到境外投资再逐步向自主知识产权输出转变。
(三) 进一步改善我国外贸知识产权的激励政策和保护制度
篇8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 比较优势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58-02
1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1.1 进出口不平衡
改革开放30年,对于中国的历史而言,是短暂的一页,由于我国存在长期落后的情况,致使改革开放之初对外出口商品以矿产等稀有资源及初级工业制成品为主。随着贸易的加深,我国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商品的比重明显上升,2007年出口工业制成品占该年总出口商品95%,201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为14962.15亿美元,占同年总出口商品94.82%,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很高的比例。相对于出口,我国进口的商品以高新科技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主要来自日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07年我国高科技进口2473.0亿元,占总进口额32%,总体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正在由不平衡向平衡逐渐过渡,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应加大科技投入以免在高端科技领域过渡依赖他国,受制于人。
1.2 对外贸易的地域差异大
之后,我国先后设立了几个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以这种方式带动我国经济,但由于当时的局限性,所选的地点都为沿海城市,国家的经济政策开始向沿海倾斜,并对东南沿海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当地政府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引进了大量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吸收了我国大量闲置的劳动力,使资源配置更合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发展起来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主的经济区,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后的1999年“西部大开发”及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战略性经济规划的提出,也没有改变我国经济主要增长点在“长三角”及“珠三角”的地位,仍没有打破地域不平衡的现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证明,这些地区会继续引领中国的经济,成为对外贸易的窗口。
1.3 对外贸易伙伴国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前,受到国际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国际间贸易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主要对外贸易地区有中国香港、美国、日本。出口市场美国所占比重最大,且成上升趋势,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成为我国最大贸易出口国,除美国以外,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有中国香港、日本、东南亚、欧盟等地。进口方面,我国主要进口市场集中在日本及欧盟,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来自中国台湾、韩国、金砖国家的进口商品比重在逐年增加。纵观我国对外贸易,2004年以前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国是日本,2004年随着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欧盟一跃成为我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且保持至今。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已跃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要成为贸易强国仍任重道远。当前,我国的贸易合作伙伴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与非洲、中东、拉美等地区还有很广阔的合作空间。
1.4 过渡依赖出口带来的环境问题
2013年1月,突如其来的雾霾笼罩了大半个中国,且雾霾之重,持续之久均属历史之最。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入了大量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投资办厂,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还不健全,外商利用我国环境立法漏洞将污染带到中国;其次,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虽然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但我们必须认清现状,我国工业化道路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由于国情的限制,我国对外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的质与量取决于整体工业水平,决定工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源及动力,截至目前我国能源主要以煤炭为主,大量使用未经处理的煤是产生雾霾等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知,能源革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2 贸易现状的方法研究
2.1 尽快解决融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增长,但也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我国居民储蓄率世界第一,而消费却及低。储蓄率高意味着企业所需的资金更容易获得,事实恰恰相反,中小型进出口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致使企业难以为继。金融是一国经济的命脉,如不打通此环节,则影响的不仅仅是对外贸易,整个国民经济都会严重受阻。对此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商业贷款部门,建立贷款评估制度,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充分考虑中小型进出口公司的资金结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特征,以成长性、经营能力、企业信用等为标准制定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积极开办信托、担保等表外业务,特别是用于国际贸易结算的承兑汇票、信用证等业务,为中小型企业的票据贴现提供帮助。第二,合理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如城乡银行、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发挥交易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管理链条短,经营灵活等优势。第三.积极促进利率市场化,与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打破大型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从而使利率下降,借贷成本降低,小型公司更容易获得贷款,国民经济畅通运行。
2.2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传统的国际贸易以海运为主,航空次之,由于国际间贸易多跨国界且距离遥远,一般很少运用铁路及公路运输。面对当今世界贸易的形势,我国应打破固有惯例,在原有制度及运输环节上找到一个突破口。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近海内陆省份实现“借港出海”,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有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其中只有少数省份沿海,沿海省份多为贸易大省,海上交通便利。除上述地区以外,还有少数省份如山西、吉林、安徽等本身不靠海,但离海不是很远,按传统惯例,这些省份则无法实现海上国际贸易,如果在近海内陆省份与最近的海港间打通陆路交通及行政阻碍,则可使近海内陆省份实现“借港出海”,促进对外贸易。第二,内陆及偏远地区大力发展国际多式联运,四川、重庆、甘肃、贵州等西部省份及偏远地区应划区域建立健全的地面交通网络,使在区域内的交通畅通无阻,区域间方便快捷,每个区域依据面积的大小设立一个或两个国际多式联运中心,使内陆省份可以更便捷的实现国际贸易。
2.3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贸易日趋发展,潜力巨大,其中网络购物是电子商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始于1999年,当时计算机网络在我国还没有普及,应用网络购物的多是年轻人,随着经济的发展,2013年我国网络购物交易额已达1.85万亿元,同比增长42%,随着国内网络购物的普及,使得依靠网络进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我国网速平均为1.7 Mb/s,与网速最快的韩国17.2 Mb/s相差10倍,但我国的网络费用却是韩国的几十倍。当今世界网络是信息传递的桥梁,因此,需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向发达国家看齐。第二,健全法律法规,整顿网络秩序,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网络不良信息及非法盗取他人信息等现象泛滥引人关注,加大力度整治网络环境尤为重要。对此,我国首先应通过立法建立健全的网络相关法律,并通过严格的监督和严格的执法使法律落到实处,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监管严格的现代化网络,使得在网络进行对外贸易与实体贸易享受同等的法律保障,必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对外贸易结构上的比较优势开始显现,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优势需继续保持,劣势则需自我剖析找出不足,及时改进,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科学合理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我国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杨雯.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及其比较优势的分析[J].财会研究,2014(6).
[2] 胡晓颖.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及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14).
篇9
一、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一)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概念
法律风险管理是将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嵌入法律实务管理,在追求法律风险导致的不利后果最小化的同时,保证企业利益达到最大。通过全面的法律风险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并做出合理决策,从而能够控制和预防法律风险不利后果的发生,即便不可避免其发生也要降其危害,这些法律风险的类型不仅仅是违法、违约、侵权,还包括单方的权益丧失。
(二)企业管理和法律风险管理
法律与企业的管理制度在目标和运行模式方面有许多共同点,法律的本身就是规则,其目的是建立整个社会的秩序,而企业管理也要依赖于各种规则,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企业内部的秩序。“而法律风险管理则可以理解成一个交叉的学科,是企业管理与法律事务管理的重叠之处”[1]。它既可以理解为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处理法律问题,也可以理解为从法律角度去实施企业管理。
二、国际贸易面临的法律风险
(一)投资壁垒中的法律风险
关税壁垒是国家为阻止外国某些商品输入所采取的对其征收高额关税的措施。外国在海关通关环节中,设置了各种程序性障碍以及不合理的进口税费。这些措施给企业带来了很大不便,完成这些程序,不仅花费较多费用而且延误时间,如果中间出现问题,会导致贸易不能达成。
(二)贸易合同中的法律风险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风险总体分为合同签订阶段的风险和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其中合同签订阶段的风险分为缔约前存在的法律风险和合同签订阶段存在的法律风险”[2]。例如国际设备采购采用招竞标模式,在投标过程,招标文件是要约邀请,而投标才是要约,在设备商提交竞标文件时实际就是对合同条款作出要约,而与客户的协商过程,技术澄清阶段实际都是合同条款的确定阶段,因此这个时期作出的合同条款一旦作出是不可更改的,一旦客户承诺,合同形成就为时已晚。因此签订前和订立时的法律风险要重点重视。此时一般面临的风险有国际惯例遵循中的法律风险,付款方式选择,计算方法约定,交货期约定、结算货币、货物风险转移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每一个条款的疏忽或者约定不当都可能导致自身的损失。而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又可分为履约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和产生纠纷后的法律风险,如对方违约产生的风险,交货延误产生的惩罚条款。
(三)国际结算中的法律风险
1.信用证使用法律风险。
信用证使用法律风险主要是信用证修改的法律风险。信用证修改的法律风险是指信用证修改必须由开证行进行,进口方与出口方协商一致时,进口方再向开证行申请修改。如果进口方擅自申请修改,出口方可以再接受修改通知时明示表示拒绝,如果未予拒绝,修改后的信用证条款可能加大出口方的责任,甚至出现软条款,如果出口方提交的单据符合原信用证而不符合修改后的信用证,出口方将面临因为单证不符而被拒绝付款的风险。
2.信用证欺诈法律风险。
信用证欺诈方面,出口方所面临的欺诈主要包括:(1)软条款欺诈。在信用证下,进口方有意在信用证中设置了很多软条款,或者通过修改信用证设置了软条款,如果出口方不认真审核,就可能在交单时被拒绝付款,而此时货物已经运走,导致财货两空,典型的软条款包括:客检条款、在银行付款前设定前提条件、设定可撤销条款等。(2)伪造信用证欺诈。进口商利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绕过通知行直接寄出口商,引诱出口商发货后造成货物被骗取;或者已经不具备支付能力的银行与进口商串通,向出口商直接开立信用证以骗取货物。(3)寄送正本提单的欺诈。在近海贸易中,由于货物会比信用证下的货运单据更快到达目的地,为避免买方提货的延迟,出现“将1/3的正本提单直寄开证申请人,2/3正本提单提交银行议付”的规定。若进口方与船运公司勾结,提前把货提走后消失,而只要3份正本提单中的任何一份被用来提货,其他两份就自动失效,出口方就会遭受更大损失。(4)可转让信用证欺诈。如果出口方接受了转让来的可转让信用证,由于出口方是第二受益人,只有第一受益人可以向银行主张权利,如果部分权利受到了第一受益人的保留,第二受益人出口方的权利便受到各种限制。
三、外贸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一)设立独立法务部门,完善组织保障机制
由于海外市场需要对法律风险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管理,而鉴于外贸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部门的复用度很严重,外贸企业应当建立独立的法务部门,只有重视对外法律风险,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海外市场活动,才能使得企业合理的规避海外市场的法律风险,有效的维护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二)加??风险分析与流程管理,完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1.建立法律风险分析评估机制。
法律风险分析评估机制的建立是为了外贸企业不断的自我检查,从不断地审视来总结经验预防风险,外贸企业应当通过定期的检查自身所经历的法律风险后果,来对产生风险的原因和实际解决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不仅要得到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积累,而且要通过事件自查并发现现存制度缺陷,从而进行完善。组织对关键法律风险事件进行沙盘推演,穷尽危害后果以设计风险应对方案,并将评估及方案报告向决策层进行
建议,使得决策层能够充分了解风险后果后作出决策。
2.健全业务环节法律风险点管控。
(1)涉外贸易壁垒,对于当地市场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劳资保障法律要进行了解,对自身产品及包装设计要满足当地绿色要求。
(2)涉外营销环节:在营销环节要注重目标国的法律规定,对于营销手段和营销方案的设计等应当注重法律风险节点的控制。
(3)海外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海外本地化招聘以及本地人员管理等方面,要注重当地劳动保护法律规定,注意当地的蓝色壁垒,规范本地人员招聘、雇佣、解雇的法律风险点。
(4)目标国知识产权管理:对于商标的注册及延续环节要加强法律风险控制,及产品技术要充分利用国际条约和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加强专利权保护和申请环节的法律风险管理控制。
3.建立内部报告制度。
法律风险内部报告制度,便于外贸企业对于法律风险信息的实时管控,这种制度能够更好的将法律风险管理融入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通过建立周报、月报的定期报告制度,使得各海外代表处和子公司的法律风险及业务开展情况等一些列信息得以上报,为法律风险管控提供了一个实时更新的风险管理信息库,通过该信息库,使得法律工作部门有效的对海外市场的法律风险进行及时和实时的跟踪与控制。
4.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根据自身产品、服务以及解决方案,设计海外合同模板,并推荐签约方进行使用;合同审批制度应合理分配合同相关支持部门的权限,确保合同风险能够分解解决;最后建立海外合同制定全过程的法律风险跟踪机制,在海外投标和澄清过程中,法务人员要全程参与每一次意向性文件的签署。
“为预防欺诈和违约行为给外贸企业带来风险,应当善于适用相应的合同保护性金融工具,如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以及信用证等,能够有效能控制损失扩大”[3]。
5.加强客户资信调查。
通过多通道客户资信的调查,一线的市场人员通过市场渠道掌握客户资信信息,一线的驻外财务要注重对客户披露的财报进行分析,一线的法务通过对公司的内部人员和结构分析、尽职调查以及公司诉讼情况,掌握来了解分析资信情况。多方面渠道形成合力,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客户资信信息管理平台,为海外市场法律风险控制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
(三)推进培训教育与道德培养,完善风险防范文化建设
将道德教育摆在首位,重视海外员工的职业道德培养。加强公司管理层特别是一线的管理人员,依照本国和当地国法律治理外贸企业的能力,一线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也要认识到目标国家的法律文化以及国际法律文化,充分理解法律带来的权利和义务,在本国和目标国的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从事相关工作,树立良好的法律风险文化意识。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40-02
作者简介:吴洁(1981-),女,江苏无锡人,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投资关系、商务英语教育。
一、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特点
(一)实用性与针对性强
外贸函电是当今国际商务中必不可少的通信手段与交流平台,在国际贸易中为各国公司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内容在外贸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二)专业性与综合性强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国际贸易知识和一定的英语写作基础,是集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写作、营销、商务谈判及应用文写作等知识为一体的专业应用课程,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应将上述的知识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三)用词精确,文体规范性与灵活性强
函电写作具有“7Cs”原则,其中的clearness,correctness和conciseness就是对言简意赅的最佳诠释,用词精确、句式严谨、格式规范是外贸英语函电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客户进行良好交流的必然要求。外贸函电的文体格式和布局基本包含信头、日期、信内地址、称呼、正文、结束语以及签名等,且信身(正文)的结构也相对固定。但是,函电格式的规范性并不意味着函电就是毫无变通的“八股文”,对在商业活动中所遇到的具体的人或事件,应采取不同的态度与处理方式,故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身临其境、灵活处理。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和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一)学生知识结构薄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高
外贸函电是一门专业性很高的课程并涉及英语应用文写作,而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对国际贸易实务和单证流转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同时,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对教师的知识要求较高,其必须掌握足够的外贸知识和术语并具有很好的英语运用能力,能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跨学科、跨专业地合理运用。目前高职院校的外贸英语专业教师大部分是商务英语或国际贸易等非师范类专业毕业,一部分是从外贸行业转为教师,其虽具有足够的专业素质,但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无法圆满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工作强度大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不愿参与教学互动,处于被动教育。为帮助学生教师在课前除了用大量时间备课,还必须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灵活使用,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因此教师的工作强度较大。
(三)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节奏难以控制
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大学本科同类专业的学生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同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由于对某些问题理解差异而导致学生提出深浅不一的问题,打乱原有教学节奏。在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中,由于所涉及内容广泛,业务处理方法多样,同时要为学生介绍外贸的相关知识与讲解信件,教师往往难以控制教学节奏,致使所设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
三、选择正确的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方法
(一)总结归纳法,融会贯通
教师在函电教学过程中,不能机械地罗列外贸知识,呈现词汇、术语和句型,而应将外贸知识进行系统总结,使之适应授课内容,使学生熟知外贸活动运作流程,熟悉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衔接。同时对句型和习惯表达法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函电句式。
(二)案例教学法,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法选用外贸活动中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并将其改编成层次分明的系统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设计解决方案,从而可以加速学生对外贸术语和进出口业务流程的理解。案例教学可大大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外贸情境之间的差距,可以让学生在案例讲解过程中领悟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点,提高理解问题和灵活应对国外来函的能力并增强学生应对实际情况的自信心。
(三)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
教师要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在备课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教学层次,进行分层教学,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四、提高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帮助学生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学能力以吸收相关方面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主动探究、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扩展学习场所,丰富学生学习资源
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知识宝库,教师应该组织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之成为教材以外的重要知识来源,将课堂延伸到网络中去,利用网络查询各种与自己学习和专业相关信息,拓展知识面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
(三)奠定扎实英语基础,加强外贸知识学习
英语是国际贸易通用语言,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工作业绩。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介绍合适的英汉对照的外贸知识读物,培养学生阅读外贸英语书信的能力,获得较完整的外贸知识,逐渐掌握外贸英语写作的各种特点与方法,书写出格式规范、语言自然简练的外贸英语书信。
(四)理论实践相互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应着手建设课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外贸单位进行规范实习,聘请有经验的外贸从业人员来校进行外贸知识讲授,调动学生学习外贸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真正培养出既有外贸理论知识又有外贸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语
由于商务英语函电课程在商务领域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许多高校已经将此课程列为对外贸易和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充实自己的英语知识和外贸知识,不断丰富并改进教学方法,使商务英语函电课程变得新颖活泼、扎实有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法公.论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2]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