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业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6:5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工行业发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工行业发展论文

篇1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是推进“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以节能、减排、降耗、增效为基本特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由“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开环方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有助于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循环经济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均衡及效益最大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

二、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趋势

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因其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点,以及能源消耗较高、存在安全环保隐患等,一直被认为是高能耗、高污染、低利用的产业。化工行业的高速发展,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产生了大量污染物,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按照传统的生产模式发展下去,化学工业的过度增长将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代际公平。当前,我国化工行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第一,能耗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近些年来,我国化工行业能耗增加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重更加突出。第二,污染较为严重。由于行业特性,化工企业往往排放大量废物,且有一定毒性。据美国排放毒性化学品目录一项调查统计显示,世界排放废弃物最多的10类企业中,化学工业名列榜首。第三,资源匮乏明显。目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40%,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超过70%,主要化学矿种资源不足,尤其是钾、磷、硫和硼等严重不足,已威胁到化工行业的持续发展。第四,运输量大。化工行业是运输量非常大的行业,大宗产品多,运输量大,随之而来的运输消耗和能耗较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化工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实现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

化工企业作为化工行业的主体,直接承担着生产的重任,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力军。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去,必须从项目设计、原料选择、工艺过程、技术进步及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通过各种手段减少浪费、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把污染尽可能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最少化。做到既提高经济效益,又减少环境污染。世界著名化工企业杜邦公司,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走在世界的前列。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应用循环经济三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发展成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即,(1)改革工艺,减少废物产生量(Reduce);(2)循环利用,将废物用到其产生的工艺(Recycle);(3)将副产物再利用(Reuse)。依靠完整的闭环,使一个流程的废物变成另一个流程的原料,最终实现低污染和零排放。杜邦公司的成功经验给化工企业指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抓手,借鉴杜邦的“3R制造法”,我们化工企业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循环经济。

1节能降耗循环经济要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节能降耗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途径。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化工企业应从细节抓起,加大节能降耗措施的执行力度,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节能降耗工作应与技术改造、安全、环保等工作有机结合,从全厂的物料平衡、能量平衡出发,从细节入手,不放过一点一滴的能源浪费,大力推进精益管理和持续改进。如从生产负荷、运行周期、工艺指标等多方面着手,优化工艺流程和参数,使装置经济合理运行;既抓好节油、节煤、节电等能耗,也抓好节水、节汽、节原料等物耗,真正做到能耗和物耗都降到最低,以实现循环经济的根本要求。

2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将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持续应用于整个生产过程,使污染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最小化。化工企业可以重点从清洁生产过程着手,改革工艺技术,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回收处理废弃物及污染物,使生产过程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最少,物料利用率达到最高。例如,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所属的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攻关,变革氯乙烯生产技术,采用二氯乙烷催化重整工艺,避免传统电石法氯乙烯生产中氯化汞的使用,有效解决汞污染问题,目前此技术已到中试阶段。

3充分利用副产物,延长企业生产链条某个化工生产过程的副产物或者废弃物,有可能是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化工企业可以在自身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延伸生产链条,充分利用副产物或废弃物,开辟新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的同时,使资源再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聚氯乙烯企业所产生的电石渣,可以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可以配套水泥生产线,使废弃物得到再次利用。

4园区化发展对于单个化工企业,在其内部可以通过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延长生产链条等手段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废弃物最少量的排放。但企业自身能力毕竟有限,有可能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与上下游生产企业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但考虑到远距离运输不经济,这就需要政府或者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化工园区,形成产业集群,集合多数量、多类型化工企业的优势,以达到更高的物质利用率和能量转化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园区内有氯碱、农药、水泥等企业,氯碱生产过程中的富余氯气,可以提供给农药企业作原料,电石渣可以提供给水泥企业作原料。

四、总结

篇2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等技术的应用性人才,是我国现阶段实施科教兴国及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虽然《安全评价》课程在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处于空白状态,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门课程的教材已趋于成熟化,已形成服务社会、适用企业的知识体系。(1)现有的相关课程为《安全评价》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现阶段高职院校已开设的相关安全课程与《安全评价》课程的内容有相似或重合之处,如已开设的《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学原理》、《消防工程》、《职业卫生及工程》、《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安全法律法规》等。这些课程虽然是独立的,但均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特定的内容,它们在某些章节和内容是一致的。如果我们从安全评价的角度对这些课程进行整合,再借鉴《安全评价导则》和国家安全评价师鉴定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可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更具有实用性,可实现节约教学时间,优化教学资源的目的。(2)化工企业的需求满足了《安全评价》课程开设的现实条件。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适应市场的需要。近年来化工行业发展迅速,化工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国家对化工安全生产的问题越来越重视。要想化工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要想提高国内化工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安全工作的力度。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危险物品单位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人员必要具备的一定安全生产知识,并对学历提出了化工专业大专以上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人才的缺失,懂化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会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2我院增设《安全评价》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安全评价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安全评价涉及的规章制度繁多,安全问题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专项的安全评价应用范围及方法各有不同,遵循的规章制度更是有很大差异,想在有限的时间全面掌握是非常困难的;②安全评价教学内容很多,本身是一门复杂的边缘学科,涉及到安全、数理统计、管理、系统工程等多个方面;③安全评价相应的规范更新较快,如果脱离实际,必定很难适应实际需要,教学要与时俱进。结合以上实际,在安全评价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

2.1课程教材选择目前,市面上安全评价教材种类较多,多为安全类本科教材,真正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不多。经过专业教师筛选并结合我院学生学习特点,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安全评价》课程教材采用的是教育部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安全评价技术》,该书由蔡庄红等主编,主要介绍了安全评价的基本概念、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及评价单元的划分、安全评价方法、安全对策措施及安全评价结论、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及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等内容。该教材系统性强,能通过较多的实例说明安全评价方法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高职学生容易接受掌握。除此之外,结合专业自身情况及本地区化工企业现状,专业教师还编制了《安全评价实践讲义》作为本书的辅助教材,提高学生的安全评价实践应用能力。

2.2教学内容改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化工行业发展迅速,呈日新月异态势,需要进行更多危险种类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专业教师要时刻关注精细化工行业发展现状,改革教学内容,注重把当前安全评价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式及其在现场评价实际应用的内容反映到教学内容之中,对选用的安全评价实例或评价报告尽量贴近化工企业生产实际,又要融进社会上的热点、难点或焦点问题,有利于知识的学以致用;《安全评价》课程要结合专业特点,对化工企业的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要精辟讲解,如危险预先评价法、概论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等;第二课堂作为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阵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道化学是化工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课堂教学时采用理论和案例结合的方法,课后布置大作业或要求撰写小论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直至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在安全评价教学中,注重使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案例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所学的安全评价知识和理论来对模拟场景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分析,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出事故案例或设计命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如可以给出我院化工实验实训安全分析、学生宿舍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等命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手段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保证,对初学安全评价课程的学生而言,仅靠“灌输式”教学进行抽象理论的讲解效果是甚微的。多媒体不但可以呈现丰富的语言和文字,更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易于突破。如在进行危化品安全事故进行评价时,由于人们没有亲生经历或目睹,对危化品事故认识难以达到想要的结果,因此教学中通过播放视频或录像,将危化品爆炸、辐射、腐蚀等产生的严重后果展现给学生,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危化品的重灾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危化品安全评价的欲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4实践教学改革安全评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我院从安全评价公司或化工企业聘请经验丰富、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指导老师,经过探索,结合本地区的企业实际,安排了以下实践教学内容。2.5教学效果本专业自增设《安全评价》课程以来,学生的安全意识、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以上,毕业的学生素质高,安全能力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在学院校园安全活动竞赛中,获得了较好的名次。专业教师反映学生在其它课程的实验实训课程中,安全操作技能规范、熟练,已初步养成了分析及解决各种安全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安全习惯。

3结论

篇3

关键词:化工企业 作业成本法 应用

自成本会计诞生以来,“标准成本”、“预算成本”、“差异分析”、“量本利分析”等多种成本核算法相继推出,各种成本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但从二十世纪八十以来,各生产领域逐渐实现自动化生产,经济也逐渐实现全球化,市场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成本核算的精度也遭到质疑。基于此问题,不少企业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是由美国学者罗宾?库伯与哈弗大学教授卡普兰提出的,随后这种方法迅速被西方许多先进企业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作业成本法也成为ABC成本法,其中A是指成本管理中的重点,B是次重点,C类也就是一般作业,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按照巴雷托曲线所示意的曲线对各种作业进行主次管理,它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商业、人口、物资等行业,在管理过程中它既能兼顾到重点问题,也能兼顾到一般性问题,从而实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实现最高效的管理。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也就是以生产中的各作业单位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生产需要作业,作业需要资源”,作业成本法通过对各个作业所需资源的核算,能够帮助企业将更多的间接成本合理的分配到产品的生产中,使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计算更加准确,从而为企业的成本控制,业绩评价、单价的确定、战略决策提供有效真实的信息。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法的区别就在于作业成本法能够将更多的间接成本有效的分配到生产环节中,同时在分配过程做使用了多种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而不是单纯的机器小时或是人工小时,因此得到的结果更加合理也更加准确。

2.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消耗量,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消耗量,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2.1确定各种资源的整体消耗量,将资源的消耗量归纳到各资源库中

2.2确定主要作业单位,并建立作业单位成本库

2.3确定作业单位的资源分配动因

2.4根据各作业单位所消耗的资源动因数,将个资源库中的资源平均分配到各个作业单位

2.5确定各作业单位的成本动因,再根据各作业的成本动因计算动因分配率

2.6根据各作业单位的成本东因数将作业单位成本库中的价值分配到各个成本计算单,完成产成品的成本计算

3.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作业成本法被认为是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产品需求而设计的做业集合体,各个作业单位相互串联形成作业链,生产中的各作业单位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然后这些资源形成一定的价值并且传递到下一个作业单位,最终形成产成品提供给客户。在作业成本法中,作业的资源消耗与作业产出的结果就是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就有必要对这个作业链进行控制,因此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作业过程,并从作业中找出调整企业的途径,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也就是作业成本法的最终目标。作业成本法依靠作业分析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成本信息,使企业可以有效的区分哪个作业环节是增值作业,哪个作业环节是贬值作业,从而安排生产环节的取舍;以价值链为分析依据的作业分析,能够以客户为导向,帮助企业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改造,从而将资源浪费降到最低。

二、成本作业法在化工企业应用的现状及环境

1.化工行业的特点

中国化工行业经过长达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度,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的石油化工业、精细化工业、农药化工业等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通过一世界同行的交流合作,中国化工企业与世界领先化工企业的差距在逐渐减小,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化工行业发展得尤其迅猛。化工行业属于连续性较高,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复杂的生产企业,而且各作业环节间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就相当合适。作业单位的生产特点如下:物料采购,化工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其实并不复杂,为了方便原材料及时稳定的供应,一般每种原材料都会有多个供应商,而且化工企业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物料运输,化工企业的原材料一般都是液体、气体、粉状物质,而且运输量较大,因此化工行业的材料运输一般都会选择水路运输;工艺流程,化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产品的品种较为固定,生产设备的投资较高,生产过程是靠调节工艺操作参数来确定的,生产流程的高效、连续、高产是化工企业的重要保障。

2.中国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以前,中国的化工企业只注重生产量的提高,对环境保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时人们眼中只有经济概念没有环保概念,工厂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随意排放,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污染。当中国的太湖、长江、黄浦江等数不清的河流被污染后,政府才注意到事情的严重性,因此现在的企业在环境保护这方面的投资也加大了。进20年来,中国化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它主要表现在:对成本管理观念的改变,现在人们普片认识到,进行成本管理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发到国家的企业管理思路,同时结合我国的经济体制与国情,对优秀管理经验进行吸收;对传统成本核算进行了改革,一些化工企业推行了严格的成本制度,根据西方的标准制度与中国的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成本制度,以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不少化工企业运用了逐步结转与平行结转相结合的方法,它能够保证成本核算的及时性,不仅可以计算出成品的成本也可以计算出半成品的成本,同时也简化了成本核算的步骤,便于企业进行成本分析与成本考核,对成本指标灵敏度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不少企业也划分了小核算单位,通过成本责任单位的划分,有效的组织各个单位进行成本核算,这也是对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有效监控。

三、总结

各种法律因素、竞争因素都要求现在的化工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充分利用资源,在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的同时是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业成本法就是当前最适合化工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通过化工企业引入成本核算的分析与具体的计算实例,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能够充分考虑到多重因素,计算出最精确的资源利用情况与作业成本值,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做有效的数据信息。

参考文献

[1]沈建华.作业成本及作业成本管理在化工企业的应用探讨[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3、12、01.

[2]陈东明.研究作业成本法的意义及其应用[J].科技广场.2002(12).

篇4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全球工业化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石油化工泵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型号统一等需要,导致不少机泵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工作效能,“杀鸡用牛刀”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石油化工泵电能、功效的浪费。因此,本文通过详细介绍石油化工泵的具体应用,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合理应用。

一、我国石油资源的现状以及石油化工泵节能的根本原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突破节能关键技术,实现降低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战略目标。石油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量资源。

但是我国石油等能量资源依靠国外进口的程度已经高达百分之四十七,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能源的安全,而且对于全面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国策提出了挑战。

作为石油化工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设备,机泵的节能技术的先进与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石油化工等能源的开发和成本结算。由于常年为了适应生产弹性的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大多数的机泵经常会出现“杀鸡用牛刀”,“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导致不少机泵的工业效能没有得到合理的配制和发挥,经常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加大力度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啊,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的必然趋势。

二、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

1、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

为了适应生产操作的弹性要求和真正做到节能减排,维护数据质量的良好局面,加大能源统计分析力度,严格按照有关的技术指标的规定,积极的收集、整理、上报相关数据,增强技术指标统计工作的指导作用。方便更加深入的进行耗能原因的分析以及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的结构原理,切实做到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的根本目标。

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的关键是做到出口节流、进口节流、旁路调节以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实施是否需要切割叶轮外径,减少叶轮数量、更换叶轮大小。

首先,由于应用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不适于调节要求太大的机泵,特别是具有陡降扬程性能曲线的机泵。所以出口节流成为机泵最常见、最简单的调节方法。通过关小出口阀的方式来增加管线系统损失,减少工作流量。但是阀门的开度一般不能够小于百分之五十,否则将会出现泵过大的情况。

其次,尽量避免进口节流比出口节流扬程少的情况发生,因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引起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抽空,会随时损坏机泵的轴承。因此,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利用对串联运行的第二台机泵的进口,吸入压力较大的裕量。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多级泵因为轴力的突然改变而引起的零部件的损坏,更能够节省能源,发挥机泵的最大效益。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旁路调节,即在机泵的出口管线旁设立另外一条管线,使部分液体返回泵的进口或者吸液罐。这样就可以保障实际泵送量比需要量大,不至于出现因为低于最小流量而产生的液体过热、气蚀和震动。

除了上述的几个基本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根据流量或者扬程超过需要量的3%——5%时,切割叶轮外径,降低其流量。但是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叶轮切割时候,一定要注意叶轮是否是原型叶轮,如果之前因为某种原因,已经对叶轮进行了切割,那么再次进行切割时一定要注意切割量的掌握情况。避免叶轮外径和导叶内经间隙过大的情况发生;多级泵不能在进口处拆除叶轮,否则会出现因为阻力增加而导致的气蚀现象。因此在多级泵的流量或者压力调节较大的情况发生时,可以在排除端减少叶轮的数量并加定距套,保证机泵的正常运转。

2、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通过应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我们可以更好的控制风机、泵类的负载量,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换句话来讲,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因此,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首先,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化肥装置渣油进料泵中的应用。以A-GA101渣油进料泵为例,该设备是将减压渣油原料输送到汽化炉,并合成氨装置的重要设备。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采用控制出口阀门的方法进行控制,即利用差压变送器检测系统的流量信号送至PID调节器,并通过PID调节器来控制出口调节阀的开度和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保持机泵流量的稳定。通过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我们不仅解决了源系统中节流量较大、浪费大量电能、控制度低、电机噪声较大的问题,而且由于变频技术的改造,机泵投入运行之后,操作工艺控制的更加平稳,变频器的调节程度更加精准,不仅使系统控制的精准度达到了优化标准,而且节约了渣油进料泵的电源能量。

其次,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在平时的生产环节中,尾矿泵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尾矿泵一般都是流水连续作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尾矿系统的耗电量一般会比较大,因此,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是提高尾矿泵运行效率,实现自动化的重要保障。例如,某公司在利用花费装置检修的时候,针对3台渣油进料泵进行了变频优化节能改造。在经过调速变频技术之后,工艺控制水平逐步平稳,系统控制精准度也大幅度提高,不仅减少了以前机泵控制系统的有关滞后现象,更使得机泵的运行压力日趋平稳,工艺运行指标也得到了优化。

参考文献:

[1] 钱伯章.石化行业节能降耗的潜力与途径[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7,23,(2):22-25.

篇5

【关键词】化学工业;技术经济情报;检索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当下意义上的技术经济情报是科技情报的衍生,更是科技情报体系中主要的构成要素。以化工行业的发展来看,制定一套技术经济发展规划,开展商情情报专题调研工作,综合分析市场经销情报,上述的这些都和化工技术经济情报相关联。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处于一个高速时期,化工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对于化工技术经济情报开展和检索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化工技术经济情报的需求也有了更大的关注。笔者通过上述的简单分析,依据化工技术经济情报开展和检索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化学工业技术经济情报

化学工业技术经济情报中关联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层面。第一,课题情报研究。第二,科技查最新情报。第三,专利分析情报。第四,市场情报预测。第五,情报竞争。第六,行业情报服务。依据上述各类化工技术经济情报的特点和情报目的做一些阐述和分析。

以课题情报研究来说,其重点依据大部分是根据大型工业科技项目的开展来进行的,其目标是化工企业的编制规划,通过化学工业技术经济情报相关的文献消息来作为支撑点,从而保证化学工业相关的市场竞争力分析和市场产品调研以及化学工业行业的现状研究在内的工作都可以取得科学的开展。

以科技查最新情报来说,其主要的本质工作是完成对于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项目的一种认定方式。针对性的对化学工业开展的相关科研项目在成立项目、研究成果、后期引进的层次工作进行查最新情报。从科技查最新情报的过程中来看,要凭借委托方提出的具体的科技查新要求,对于类似的科学技术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查证和检索。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凭借国家颁布的“科技查新规范”作为标准来进行操作,并且总结出相对应的查新结果,最终得出一个书面科技查新报告。

以市场情报预测来说,凭借操作市场来进行情报预测的方法,综合分析和探讨海外和国内的化学工业的经济运行情况,科学、合理的评估化学工业产品的原料市场和产品的价格,分析和研究化学工业行业内产品市场价格的发展方向。另外,还要综合分析化学工业产品的开况和化学工业产品下游的需求,科学、合理的应用和配合数据的分析模型,使得化学工业企业对于相关产品的发展阶段内部的市场趋势做一些判断和系统性的研究。

以情报竞争来说,竞争情报如何获取需要必须要建立依据职业伦理的基础上才好开展,对于化学工业企业面向市场的竞争策略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竞争环境信息进行一个整体的收集工作,依据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整理和分析,获取一系列操作性强的竞争情报,从而提供给化学工业企业的决策群。凭借所获得的情报,使得化学工业企业后期制度的各项行为和决策都具有可靠和准确性。另外,还要注意的事情是,获得的竞争情报对于化学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的监测还可以起到铺助作用,提供一个市场预警的作用。

最后,以行业情报服务来说,根据行业服务情报来作为依据条件,进而,开展对于化学工业项目的技术引进工作、前期的开发、咨询培训和服务工作。对于中小规模的化学工业企业来说,凭借提供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方法,为以后的自主创新工作的开展作一个铺垫,达到对于化学工业企业的行业发展和社会资源的服务和调研工作。

2化学工业技术经济情报的检索

以化学工业技术情报对于化学工业企业的发展来说,化学工业技术情报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化学工业技术情报的表现方式包含期刊文献、网络数据库、会议记录、科技研究报告等等,所检索的对象可以依据中文期刊和外文期刊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分开来。将常规情报排除,还包含化工藏书和具备严谨性、科学性的工具书等等很多种不同表现形式.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作用下,化学工业技术情报的检索工作更加具有特殊性质。

我们以现代期刊检索的方式来看,要充分利用每一期期刊读物后面所标附的关键词,来作为检索的根据。另外,还要加强对关键词检索的多方位的渠道性质。我们从“纯碱”这个关键词来举例说明,可以实施检索的方式有“Tyna”、“Sodium Carbon ate”、”Soda ash”等等。为了确保关键词在检索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的遗漏现象,还需要从通俗名词、商品名词、化学名词等多个角度来入手,从而实现全面性的检索关键词。进而,对过去期刊检索的方法上来看,选择的索引方式大都是以年度来作为标准。以年度来作为标准的检索方式在于,可以检索出全年度内和产品以及课题相关联的化学工业技术经济情报信息,相对于常规意义上的检索方法来看,以年度来作为标准的检索方式进行期刊检索可以达到节约检索时间的同时,还可以保证检索进度具备有效性和可靠性。

3化学工业技术经济情报的应用

从上述情况来说,化学工业技术情报在当下的经济建设中都有非常高的参考意义。比如,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就需要了解和收集其他国家或者是地区在发展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实践和理论,才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价值。将各国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投资和比重情况,考虑我国的投资和分配以及化学工业每个部门之间的模式和协调性,国内相关的生产单位在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及后期的改造和挖潜时,就可以依据国外的先进技术,再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方案来实施,综合分析出国外技术经济指标的差距,来确定后期技术改进的实际方式和项目标准以及排列顺序,在进行编写化工生产的安全守则或者是操作规模来说,也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要求。

以我国的发展来说,化学工业行业处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更加促进化学工业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对于情报信息的应用和研究工作。从化学工业技术经济情报深入探讨和分析的基础上来看,保障我国的化学工业始终领先于国际市场化学工业,从而对于相关措施的采纳工作进行配合,使得化学工业技术经济情报信息在当代科技化事业中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完全的展现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遵循这个时代的特质,研究对象是化工技术经济情报,对于化工技术经济情报的价值和作用进行基础的分析和探讨,对于化工技术经济情报所检索的实施要点进行研究,依据化工技术经济情报开展和检索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而可以为广大同行业者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虹霞,敖翔.浅谈基于经济情报的区域信息资源配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8):85-87.

[2]付慧姝.试述为税收目的而促进银行情报交换―以OECD两个研究报告为例[J].企业经济,2011(5):157-159.

[3]孟凡生,尹鹏,张高成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生产成本控制情报系统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2):196-198.

篇6

摘要:职业教育培养方向决定了实训在高职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和意义。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所在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办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特色以及取得的一些成绩。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特色

一、实训在高职专业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和意义

(一)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经济每年以超过8%的速度增长,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技工人才、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与此同时,从教育内部来看,由于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普高热升温,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很大。社会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就怎样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工作调研并得出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突出的三个问题:一是近年来虽然我国职业院校高职比普通高校就业率高,但是质量不高,稳定率不高。调查显示,有些院校的毕业生到工厂里去超过3个月的不到60%,而30%多都流失了,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职业教育和企业对接的不好,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特别是实操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全国预算类的教育经费一共是2135亿元,但是职业教育在其中的比重仅为10.56%。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实训设备不够,学校发展受阻,给人才培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很多学校虽然有了演示的仪器设备,也有一些实训设备,但是更多的是在这些设备面前,或者在课堂里面跟学生讲技能,而这种通过讲的方式学技能,学生在掌握的时候,效率与实际操作相比只有20%的效果。

(二)实训在高职专业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和意义

职业教育一定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实训教学已成为连接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方式的极为关键的教学环节,而调研的结果集中在了职业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环节的薄弱上,最重要的问题恰是最薄弱的环节,所以不遗余力地构建符合高职办学目标的实训教学体系,改善实训教学条件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与课程理论的有机融合,突出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走出原有“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于操作性、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专业,同时又是20世纪末才开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起步的一个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就有着更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改善的必要性了。学校的教育既要注重理论的传授、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更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而面对资金紧、各专业作业环节多、涉及面广,如何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学校资金、地方资源建立起真正能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有特色、能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职人才的实训体系和场所是当前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教学特色

本院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十分重视,大力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以就业岗位特点为导向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营造实践教学环境,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为模式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了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培养标准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目标

明确高职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时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同时考虑职业素质教育,以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起来,让教学考核保持职业性方向。

2.实践教学内容

各专业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参照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等形式的培养完成学生的基本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训练。在实施过程中,力求保持特色性原则、一体化原则、注重过程考核原则,并合理设计与安排实践训练项目,即认识实习(校外合作基地)―课程实践与设计(校内)―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校内、外实训基地)―毕业实习(校外合作基地)―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校外合作基地),所有实践性项目均有多元化考核及成绩。

特色性原则体现在:

(1)课程实践环节: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实践教学是服从和依附于理论教学、作为对理论教学的解释和说明,课程的实践环节多为验证性实验的做法,变实“验”为实“训”,推行设计性、操作性强的训练项目,如电子、化工、分析等课程的相关实训等均进行了尝试和改革,旨在训练学生提高操作技能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综合实训:a.将考证实训融入到综合实训中,如电工、分析、仪表数控、化工、营销等均有相应的考证实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又可避免重复考核。b.推行仿真教学。建立虚拟工厂、虚拟车间,通过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因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为让学生在校内充分了解化工设备,掌握化工单元操作技能,我院在2000年建成了化工仿真实训室,自建成以来就面对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生物化工技术等专业学生全面开放使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掌握化工单元操作及生产故障排除等基本技能,取得了相当好的职业技能培训效果。数控、会计、营销、国贸、仪表等专业也相继实施仿真教学。c.实训时间充分,各专业累计实训时间达半年以上。

(3)实习:目前我院的认识实习、岗位实习及毕业实习,均在校外合作企业开出。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认识并适应本行业的职业特点,在真实环境里强化、提高本行业的职业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毕业后顺利上岗打下扎实基础。

一体化原则体现在教师类型的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室与实训室的结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训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训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如我院双师素质教师为107人,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人数的70.3%。以2005级毕业班学生为例,除去最后一期的顶岗实习,各专业累计实训课时为550课时以上,其中分析、精细化工、生产自动化专业达到了900课时左右,占必修总课时的50%强;在相关实验实训室设置多媒体设备,专业课基本由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在实训室、校内实习工厂采取讲练结合的方法共同完成。

注重过程考核原则体现在面向过程,强调实践过程,加强过程考核。要求教师对每一次实训均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设计能力目标及考核标准,并使考核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最终通过出勤、过程考核记录及实训作品等多方位的评定得出成绩,这种融“教、学、做”与考核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的管理

(1)机构:目前全院设实验实训处,下设教学管理和设备管理机构。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实践教学任务的安排与监督,设备管理机构负责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和维护。三级机构为机电实训教研室,化学实训教研室及计算机中心,负责全院实践教学的实施。这种结构对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统一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2)文件:学院制定了《实验实习、实训管理规定》、《实验室管理规定》等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各实训室的规章制度,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训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一应俱全。

(3)监督机制:教学督导随时对全院实践性教学进行检查,教学管理科每学期均从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常规管理检查及教案评比、同行互评这五项对实训教师进行考核。这两方面的监督机制规范了教学,保证了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的条件

为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这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为此,学院制定了引进人才的管理办法及攻读硕、博学位的管理规定和双师型培养方案,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使其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聘请从业多年的技师、高级技师来做实习指导教师。为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善,通过“请进来,送出去”方式使符合要求的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达到100%。

在硬件方面我院各专业都具有必需的实验实训条件,建立了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的实验实训环境,拥有99个实验(实训)室和2个中心(计算机基础实训中心和电教中心)、两个金工实习工厂和2个车间(化工生产和药物合成中试车间),现有实验实训专用固定资产总值3205多万元。另有校外实训基地37个,每个专业均有相关的校内外实训场所。

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利用资源,仪器利用率高,必修实验开出率达100%,同时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各专业累计实训时间为半年以上。

(二)职业能力考核及技能大赛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

多年来,我院一直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考核,使职业能力考核与岗位实际需求相适应,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考核,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建立各专业技能测试试题库;二是在课程教学中围绕职业能力考核项目进行教学,按各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要求,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内容贯彻到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使教学、培训和鉴定紧密结合;三是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多渠道动员和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国家承认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报考类型涵盖全院所有专业。

此外,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2006年,参加全国第二届“南化杯”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操作技能大赛,我院学生获多项一等奖,并获全国高职组团体二等奖、中西南区高职组团体一等奖;参加“华昌杯”全国首届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获高职组全国一等奖、高职组中西南区二等奖。参加湖南省计算机大赛获湖南省计算机应用技能团体第一名;参加省数控技能大赛获学生高职组第一名、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工高等职业院校组第二名;参加2007年“南化杯”全国首届化工检修钳工技能大赛获全国化工检修钳工职业技能大赛学生高职组团体二等奖;参加“中控杯”全国化工技能大赛获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高级组团体一等奖等。2008年,我院参加“中控杯”全国石油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工仪表维修工技能大赛获高职组团体一等奖、个人全能一等奖;参加“天成杯”全国石油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获高职组团体一等奖、个人全能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三)与地方资源挂钩的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训场所的开发

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时强调实验基地的建设要与行业挂钩,没有行业企业背景的申报,原则上是不予考虑的。并要明确这个基地是为哪个领域服务的,这个领域是不是职业院校所在的市或者省的支柱产业或者优势产业,又或者是需要扶持发展的产业。这就说明了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本着利用地方资源,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有地方特色的人才的理念来办学,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观念更新贡献力量。

1.行业背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专业的建设如果能有行业定位和区域定位,获得企业的支持,则对在教学领域倡导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这样的教学改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将寸步难行。

其次,有行业定位和区域定位能给院校带来的更关键之处在整合资源上。因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较差,实训基地建设要面临大量的投入,而据2003年启动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时测算,中国的职业教育如果都要达到职场化的环境,创建一流的、高标准的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至少要5000个亿。而实际情况是到2008年国家投入40多个亿,加上地方配套近100个亿,100个亿到几千亿之间的差距肯定要通过整合资源来填补,整合的资源就包括企业、行业的,还有其他社会方面现成的资源。

第三,在行业企业背景下的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训场所开发能实现共享功能,不光面向学生,还有其他社会层面,面向社会服务,如企业职工的培训、农民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实现“让人人共享职业教育”目标。这不仅能充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而且能紧密地实现校企结合,有效地为行业服务,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观念更新,可谓互利互惠,实现双赢。

2.我院实践教学与行业的接轨

首先我院在省化工行管办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校企董事会,形成了一个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依赖董事会单位建立了近30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分为企业“协作型”和校企“合作型”两大类。“协作型”实训基地主要依靠学院与企业建立的信任和“感情”,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给予的行政支持来巩固,它需要学院相关责任部门及专业教师坚持不懈地与企业保持联系,这类基地建设的成本低,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还是我院校外实训基地的主流。而“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依靠企业,实行以企业为主导的双方共建的互惠互利原则。如我院郴州桥氮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岗位,配备了相对固定的实训指导老师,提供了上课教室及学生食宿住房等条件,我院也配置学生实习所用的公寓用品及相关教学设备,并为企业提供长期的技术服务或共同进行技术开发,鼓励优秀毕业生留在企业等。学生实训、企业人才储备和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等形成了一种基地建设的良性循环。这类基地的建设实行的是校企共同“经营”的理念。

其次在专业建设方面凸显行业特色。我院的专业都力求凸显“化”字特色,如我院的经管系新开发的物流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化工物流的主脉,在实践项目的设计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深入开发及整合与化工厂、株冶集团等化工企业的合作,探讨绿色物流、化工物流、危化品运输及储存等课题,在实训时间、实训方式上进行改革,探索工学交替的高效之路,凸显专业方向和特色,使学生既能从实训中获得最大收益,同时也缓解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缺乏,真正实现了双赢目标。

总之,我院在实训教学方面已树立这样的意识:实训教学的核心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先进的、丰富的设备,而应该是立足企业实际需求,以设备设施和信息系统为辅助,来模拟实际运作,锻炼学生的作业层和管理层的实战能力。学院在建立实训室的过程中应该抓住以下重点:实训室硬设备设施的选择应该是适合于目前国内企业发展水平的设备设施,信息系统是实训室的灵魂,应该属于实训室建设的重点,实训室的硬件和软件都建设好之后,设计一套完善的实训室教学方案则是实训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认识到这些,我们才能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黎红.面向职业需求的地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储运,2007,(1):91-93.

[2] 姚建凤,钟茂林.推进物流实训中心建设,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4):48-49.

篇7

关键词: 利益一致;一般理论;标准体制;案例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行标准体制中的标准类型主要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由于企业标准反映的是单一企业的内部利益,影响范围有限,故不纳入本文的讨论范围。除企业标准之外,我国的各类标准,无论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还是强制性标准或自愿性标准,均由政府组织制定、实施和监督。这种政府主导的标准体制,存在两大问题:标准制定多,有效执行少;标准滞后于行业和技术的变化需求。为此,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强标准化工作规划、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及分技术委员会(SC)、考核TC、SC的标准制定质量等;但这两个主要问题,依然困扰着我国的标准体制。因此,必须从新的视角研究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在国外,标准大多由市场和社会自愿协商产生,且实施率非常高。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制定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本身即为非政府机构,且制定的标准大多为自愿性标准,由市场和社会主体自愿采用。因根植于各方的利益需要,由参与者协商一致而制定,ISO所制定的标准在全球被广泛认可和采用,如ISO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9001,截至2012年,已被184个国家和地区的1101272个组织所采用 。多数发达国家已建立政府标准大量采用、援引社会自愿性标准的体制,如美国标准体制主要由自愿性标准构成,由非政府性质的标准化组织在自愿协商基础上制定标准(OMB,1998),目前已有超过600个标准化组织制定了约5万项自愿性标准(Breitenberg,2009),标准化组织之间彼此竞争,其中20家标准化组织制定了全美90%的标准 。欧盟标准体制也是如此,除了政府的技术法规和指令外,大量的是由社会组织所制定的自愿性标准,即使政府的技术法规也不设详细的要求,而是由社会组织制定自愿性标准作为补充(European Commission,1999)。国外的标准体制实际上是由两大类型的标准共同构成,一类是满足公共利益需要的政府标准,另一类是主要满足市场利益需要的社会标准。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涌现了一种现行标准体制之外的新标准类型,即联盟标准。联盟标准是指由某一行业或某一产业内成员自愿形成的组织,为了本行业或产业的共同利益,经协商一致而共同制定并执行的标准。总体而言,联盟标准并不在政府的现行标准体制内,也没有行政强制力的执行机制,但却受到了全国诸多地区和行业中的企业普遍欢迎,还得到了地方政府及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什么一种存在于国家标准体系之外的联盟标准能够快速发展,这对我国现行标准体制意味着什么?本文将基于这一案例的分析,研究联盟标准对我国标准体制创新的意义。

本文提出:我国现行标准体制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定者与使用者缺乏内在利益的高度一致性,要解决标准制定多,有效执行少,以及标准滞后于行业和技术发展的难题,就必须从体制上使标准制定者与使用者实现内在利益的一致。

在本部分提出研究的问题后,论文的结构作如下的安排:第二部分是对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联盟标准的案例研究;接下来,在第三部分,基于我国联盟标准的发展,提炼出标准体制内在利益一致性的一般性理论框架;第四部分,具体分析我国现行标准体制存在的利益矛盾;最后,从利益一致性的角度,提出我国标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政策建议。

二、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联盟标准的诞生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以下简称“沙湾镇”)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文化的岭南古镇。沙湾镇是我国目前生产规模最大的工业洗水机制造基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行业历经了初创、规模化、危机和创新崛起等四个发展阶段。标准这条主线贯穿发展各个阶段的始终,尤其是联盟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更是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行业由衰转盛的主要原因。虽然沙湾镇的工业洗水机联盟标准只是我国众多联盟标准中的一个,但却以其突出的成效,成为我国联盟标准的典型案例。

(一)无明确标准依据的洗水机行业的初创和发展

沙湾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西与佛山市顺德区隔河相望,南接广州市南沙区,东与番禺区石镇毗邻,距广州城区27公里,顺德区21公里,到香港和澳门均为64海里,处于穗港澳交通的重要枢纽地带资料来源:广州市规划局,2004:《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总体规划(2003-2020)》。。

沙湾镇是我国洗水机最早的生产地,广州市番禺同心机器厂(前身为1969年成立的社办企业)在1978年引进国外技术后,生产了中国第一台工业洗衣机。工业洗衣机,是对日常人工洗涤的机械化,通过进水、洗衣、排水、脱水等程序,达到织物干净、柔软的目的,尤其适用于宾馆、酒店、医院、洗衣房的各类纺织品洗涤。工业洗水机,是对纺织品进行特殊洗涤的工业机械,在工业洗衣机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多元化成衣处理功能,包括在洗涤中加以石头、酵素、强碱、高锰酸钾等物料,以达到做旧、褪色、破损和增加雪花点的效果,这种“破坏”性的处理功能,对于牛仔服装生产尤为需要。由于工业洗水机是由工业洗衣机发展而来,一直沿袭的是针对工业洗衣机的轻工行业标准,即QB/T2323-1997《工业洗衣机》,后在2005年修改为QB/T2323-2004《工业洗衣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沙湾镇周边的广州市增城区、中山市大涌镇、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等地区 ,牛仔服装产业已形成产业集群,对生产上游的工业洗水机设备产生了大量的需求。由于沙湾镇在工业洗水机行业的先发优势,从同心机器厂分离出来大量工业洗水机领域的管理、经营和技术人员,在沙湾镇创立了大小不等的40多家工业洗水机企业。再加之沙湾镇独特的交通区位,特别是广东当时对外开放的特殊政策优势,使得沙湾镇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占有了国内工业洗水机设备制造行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拥有了全国同类企业80%的数量,产品还远销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

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行业的兴盛和发展,除了广东特殊的政策和独特的牛仔服装生产的区域需求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工业洗水机行业当时处在几乎完全自由竞争的状态,政府根本来不及,也没有能力去制订这一行业的相关政策和标准,而只能要企业参照当时已有的工业洗衣机标准。正是标准的模糊性,给企业以创新的空间,使创业者能够更多地按照市场的需要来驱动行业的发展。

(二)标准滞后所导致的恶性竞争危机

随着工业洗水机行业进入者越来越多,一方面促进了行业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然而,竞争并没有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相反很多企业利用没有标准的空间,在材料、工艺和性能等方面,采用更能满足低价格竞争的制造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因为较低的价格反而更有竞争力,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制造价格更低的产品。当时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行业的混乱,是由于在规模化的市场交易中,没有基础性标准的规范所导致。

工业洗水机相较于工业洗衣机而言,由于在洗涤目的上存在根本的差别,因而在程序上工业洗水机没有工业洗衣机标准所要求的脱水程序,也无法实现洗涤后洁净率的要求;由于要耐石磨和抗强酸强碱,工业洗水机需要更为坚固的材料;而且工业洗水机要进行持续批量的生产,对环保、节水减耗方面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时洗水机所参照的工业洗衣机行业标准,只规范了织物含水率、振动性能、液位控制、排水时间、加温时间、洁净率、机械损伤等主要性能指标,不能满足工业洗水机的特殊要求。由于缺乏适用于工业洗水机的参数标准,无法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由此产生了交易中低价格产品的空间。在行业发展早期,没有标准能促进行业的发展,是因为标准的缺失,能为填补空白需求的产品,创造发展的空间。然而,在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就需要与产品更为匹配的标准,对市场秩序加以规范。在规模化阶段,如果缺乏标准规范,必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甚至更多的“劣币”会导致任何“良币”失去存在的空间,行业发展的危机随之而来。当时,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行业面临的状况正是如此,大量的低质产品充斥市场,导致买家对沙湾镇出品的工业洗水机产生了普遍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已经严重危及到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行业的生死存亡。

(三)标准规范行业竞争的迫切需求

2006至2007年,沙湾镇工业洗水机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到达了顶峰,其中最大的几家龙头企业所受的打击最大。同心机器厂、骏业宏达洗染机械公司等几家大企业,深感这样的无序竞争,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崩溃,为此,集体请求当地政府来帮助治理无序的市场秩序。然而,政府也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由于所面对的市场并没有规范的标准,根本就没有依据来判定什么是低质产品,反过来只能要求行业加强自律。作为行业内的企业因为恶性竞争,早已是剑拔弩张,也没有有效的手段进行自律管理。同样,就在距沙湾镇不远的中山市大涌镇,作为红木家具产业聚集区,在1998年就由红木家具生产厂商联合制订了意在规范红木家具的标准,这些厂商因为在国家标准体系中,都找不到同类型的标准,只好将其称为企业联盟标准 ;与沙湾镇仅一河之隔的佛山市顺德区,于2005年也由两家燃气具制造企业广东万和集团有限公司与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自己达成一致,制定了冷凝式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联盟标准,结束了这两家企业之间长达10年的恶性竞争。红木家具、热水器行业所面临的情况,与当时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行业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是依靠企业自发建立联盟,制订约束共同行为的标准。在这种经验的启示之下,看似无路可走的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行业,提出模仿红木家具、热水器行业制定联盟标准的方法,规范本行业的竞争。这一提议迅速得到了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行业大部分企业的赞成,更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

2007年4月19日,“番禺洗染机械标准联盟” 正式成立,由沙湾骏业宏达洗染机械公司、同心机器厂、乐金洗染设备公司、昶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晟业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强业机械有限公司、艺煌洗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7家龙头企业组成,并确立了由这7家联盟企业专家所组成的“番禺洗染机械联盟标准起草专家组”。联盟成立6天后就赴顺德学习,并于当晚在顺德顺峰山庄召开会议,通过了《番禺洗染机械联盟章程》,明确了联盟成员的相关责任与义务。随即,联盟在ISO 10472-1-1997《工业洗衣机安全要求》、美国UL 1206-2003《工业洗衣机安全要求》等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沙湾镇半数工业洗水机企业当时技术水平能达到的联盟标准。联盟标准扩大了工业洗衣机标准的涵盖范围,将织物普洗、洗染、漂染、石磨洗染机械统一称为工业洗水机,并解决了生产中工业洗水机与工业洗衣机标准之间的矛盾,在该项联盟标准中将工业洗水机定义为“不带脱水功能的工业洗染机械”。在材质上,为了适应工业洗水机特殊洗涤的要求,规定了滚筒内外均采用不锈钢材质。此外,为了规范工业洗水机生产,规定了载荷率、滚筒长径、滚筒长度、电机功率、采用轴承型号、重量等各类关键参数。这份联盟标准在6月份基本形成,并于7月征求各相关方和专家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标准的内容表达和格式要求。联盟的参与单位高票通过后,于8月8日DBL440100/T 1-2007《工业洗水机》,成为广州市第一个联盟标准。

从成立标准联盟,到正式联盟标准,前后不到4个月时间,这样的速度是因为该项标准由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行业中的专业企业来制订,标准中的技术问题,以及标准的高低,都是这些企业的行业常识。可见,联盟标准的快速制定,并不等于不专业或粗糙,也决不会被少部分龙头或落后企业所“绑架”,而是在行业多年专业经验常识的基础上,满足了大部分企业的共性需求。

(四)标准实施促进行业的再度崛起

联盟制订标准是为了应用,因而规定凡是符合联盟标准的产品,统一贴上“联盟标准防伪标签”,由此保证标准的实施。7家主要参与标准制订的企业,在标准通过后立即按照要求调整模具,修改产品说明书,使产品在安全、性能、材质、结构、能耗等各项指标,都符合联盟标准的要求。各家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主动向联盟举报那些不遵守联盟标准的厂商,使得联盟标准的执行达到100%。联盟标准还使工业洗水机交易有了透明、可操作性的依据:在联盟标准制定前,因为没有依据证明自身的产品质量水平,番禺晟业机械工程有限公司一直说服不了斯里兰卡的客户购买其产品,在客户了解了联盟标准,特别是晟业机械达到联盟标准的信息后,客户很快就与其签订了采购合同。客户依据联盟标准选择产品,使得近一半未能达到联盟标准的原有沙湾镇工业洗水机企业被淘汰。联盟标准也为政府的监督抽查提供了规范的依据:2007年联盟标准制定前,沙湾镇工业洗水机监督抽查检验合格率仅为15.8%,2009年大幅度上升到90.6%,2010年后达到了100%。

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联盟标准制订和实施后,不仅联盟内的7家企业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水平,而且有力地带动了其他企业纷纷加盟,目前成员数量已扩展到22家。联盟标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2012年的行业产值,较之2007年增加了一倍以上,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行业从此踏上复兴之路。

三、联盟标准利益一致性的理论分析

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联盟标准是全国联盟标准发展的缩影。截止到2011年9月,浙江省已经在73个块状经济产业制定并推广实施了120项联盟标准 ;截止到2012年5月,广东省已制定实施各类联盟标准283项 ;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半导体照明等新兴行业,联盟标准更是发展迅速。联盟标准作为一种行业成员自主参与制定并执行的标准,在现行标准体制之外得到有力的成长,其根本原因在于反映了这些成员的自我利益,标准的制定者和使用者在内在利益上达成了一致。

(一)联盟标准充分反映了参与者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内在利益需求

无论是技术标准,还是管理标准或工作标准,最大的作用都在于对秩序的规范。市场经济是一种规则经济,其中,由市场自然生发的“看不见的手”,能基于价格的自由竞争进行调节,构成了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秩序。由于这种秩序是市场自生自发,能自动调节不良行为,因此可以称为“自然秩序”。然而,仅靠市场经济的自然秩序,无法解决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问题,尤其是产权保护,需要政府运用强有力的法律手段进行秩序维护,确保交易公平,这就产生了市场经济的另一种秩序――“法治秩序”。自然秩序与法治秩序,占据市场经济秩序的两端,在这两端之间的中间地带,还有大量不能被这两种秩序所规范的空白领域,如一个行业共同的产品验收标准,某一新兴领域职业资格的确认等,这些领域既不能靠本身有利益冲突的企业自发地规范,也难以依靠没有足够资源和反应速度的政府通过制定法律进行规范。居于自生自发和人为组织之间的范畴,是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Hayek,1973)。于是,在自生自发的自然秩序和人为组织的法治秩序之间,产生了政府强制程度与市场自生程度都处于居中水平的“标准秩序”。标准秩序,是一种基于市场和社会主体的自愿选择所形成的秩序规范,由于这种自愿选择反映了参与者的一致意愿和共同利益,所以看似自由,实际上却有强烈的内在约束力。标准能够使所有参与者利益皆得到增强,而那些不愿意执行标准的成员,要么是有超越这一共同标准的更高标准,要么就会被标准所规范的这一领域所淘汰。因此,标准实际上作为一种市场秩序的制度规范,弥补了自然秩序和法治秩序的不足,能够在两者都治理不到的领域实现社会成员的一致性秩序。自然秩序、标准秩序和法治秩序,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制度规范,可以表达为以下的市场经济秩序图(见图1):

观察一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可以从如上三种秩序加以衡量。进一步的分析是:自然秩序是内生于市场本身的,几乎是一种市场的自发性选择;而法治秩序,可以依赖移植和模仿加以初步建立。转型国家的市场经济,在自然秩序和法治秩序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为何迟迟不能向更成熟的市场经济演进?原因就在于,标准秩序没有得到建立,只是在市场经济的两端建立了秩序,而大量的中间空白领域,因为没有标准秩序的发育而得不到有效治理,只能在绝对的自由竞争和过度的政府强制之间进行波动,不能通过标准秩序的弥补,建立起比较平衡的市场经济秩序。

联盟标准之所以在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主要因为其反映了市场经济内在的秩序要求,即逐步形成规模的市场主体,开始在自然秩序和法治秩序之间,寻求一种能够反映市场主体自我利益的新秩序,这种新秩序的主要实现方式就是联盟标准。运用联盟标准进行治理的领域,要么是一些新兴产业由于快速变化,导致政府根本来不及进行秩序供给,要么是一些过度竞争的产业由于恶性的自由竞争,使得整个行业缺乏最基本的自律。这些行业要得到正常的发展,行业内的企业只能自行组织,制定规范自我行为的各类标准。实际上,联盟标准是基于企业和行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利益需求而产生,沙湾镇工业洗水机联盟标准的制定就是如此。中山市大涌镇红木家具联盟标准也是在同样的背景下产生,南方生产的红木家具运往北京等北方地区后,由于气候干燥易导致家具开裂,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消费者协会的一次产品评价中,来自大涌镇的红木家具就因此被判定为全部不合格。面对这一影响大涌镇红木家具行业生死存亡的市场危机,大涌镇红木家具企业只能联合起来,共同制定解决这一问题的联盟标准。

联盟标准是为满足企业和行业生存发展的利益需求,由市场主体自主制定,进行自我规范的秩序选择。因为标准秩序的缺失,导致企业在混乱的市场竞争中无法生存,行业也亟需建立规范以得到持续的发展,于是企业主动发起成立联盟,自主制定联盟标准,从而实现对市场经济制度规范的补充。同时,由于制定标准的市场主体本身也是标准的使用者,因此所制定的联盟标准能较好地满足参与者的利益需求,所建立的基础性制度装置,可以实现对企业生存与行业发展的促进。这种市场主体自主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企业生存与行业发展的标准产生方式,就是联盟标准的制定机制(如图2所示)。

(二)联盟标准具有参与者自愿执行的内在动力

一项标准能否被执行,并不取决于执行的本身,再多的强制力也不可能保证所有的标准都能得到良好执行。标准能否被有效执行的关键,取决于标准的制定,只有当标准的制定反映了使用者内在利益时,这项标准才能被真正执行。就标准本质含义而言,“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ISO/IEC,1996),标准是有共同利益需求成员的自愿选择,参与者制定标准的唯一目的即执行标准,通过执行标准实现成员的共同利益。标准能否被执行,跟标准制定的科学性、程序性、规范性并没有太大关联,与之关联最为紧密的是利益,否则标准仅徒具外在形态,而缺乏提高标准使用者利益的核心需求。全国首个温泉联盟标准,就是广东省珠海御温泉度假村与贵州、重庆、江苏、安徽、浙江等5省同行,为改变温泉行业重硬件、轻服务的现状,共同提出并制定的标准。该项标准满足了这些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一经制定即得到参与者的共同执行,而且全国其他地区的50多家同行企业,主动接受珠海御温泉关于该项联盟标准的培训,共同执行温泉联盟标准。实际上,为行为者提供保障其最佳利益机会的、精心构造的合适的制度安排,能产生有利于全体最佳利益的结果(Ostrom,1993)。联盟标准由于保障了参与者的内在利益,因此有助于标准的执行,从而提升联盟的共同利益。

联盟标准具有成员自我约束的执行机制。标准若得不到执行,损害的将是所有联盟成员的共同利益,所以大部分成员有强烈的动力执行标准,并对联盟内其他参与者的执行状况进行约束。执行机制包括对标准执行的认证以及标识应用等,实现对不执行企业利益的威慑。如百度、腾讯和金山网络组成的安全联盟,通过制定的互联网安全标准,对申请认证的网站进行“安全联盟认证”,不符合认证的将被禁止使用认证标识;对于已获得认证资格的网站,一旦违反联盟标准的要求,也会被撤销认证标识,这样的约束机制使参与的企业不得不严格执行联盟标准 。

联盟标准之所以能得到较好的执行,除了有效的执行约束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执行成本低廉。规则设计需要考虑可见的服从成本,包括检查违规的安排和制定惩罚的费用等(North,1981)。联盟标准这一规则的服从成本,包括监督检查成本、惩罚成本等,这种标准的执行成本对于联盟成员而言极低。这是由于联盟成员都来自同一个行业,成员彼此间的信息相对透明,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执行联盟标准,其他成员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而是基于经验就可以得知该企业执行的状况。一旦有成员被发现不执行联盟标准,不仅会失去联盟成员的身份,而且可能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蒙受损失最大的是那些没有执行标准的成员。联盟标准不仅以其利益的一致性保障了标准的执行,更重要的是通过有限成员的组成,使得执行的不确定性和执行的监督成本都大大降低。规模较小的集体,成员间具有相互间讨价还价的激励因素(Olson,1965)。因此规模较小的联盟,可以避免由于成员过多而导致的“搭便车”,其成员能更好地执行标准,以更加有效地实现秩序供给,这就是上面所分析的燃气热水器、工业洗水机等联盟的成员规模,一般都在30家左右的原因所在。

联盟标准满足了使用者的核心利益,能实现成员有效的自我约束,同时执行成本较低,因此具有参与者自愿执行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在满足使用者利益的驱动下,联盟成员有较强的自我约束,从而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执行成本即可实现执行目标,能进一步强化使用者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满足使用者利益,将联盟控制在执行成本较低的规模,从而更容易实现有力的执行约束,从而提升标准使用者的核心利益。在满足核心利益、实现自我约束和较低执行成本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自愿执行的联盟标准执行机制(见图3)。

(三)联盟标准构建了适应行业和技术变化的自适应利益机制

生物的演进在于能够自动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适者生存”所指的生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衡量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视乎一项标准能否自动地适应行业和技术的变化。要达到这一要求,不能靠外在力量的推动,只能来自标准所规范行业成员的自我改变和自我适应。因为,随着行业和技术的发展,尤其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新的功能、技术和需求不断涌现,这就对标准提出自我适应的更高要求。由于联盟成员都是来自于行业内的专业企业,这些成员对行业的变化有着最为专业的掌握,对未来技术趋势也有较为准确的把握,所以能够对标准提出层出不穷的创新设计,并且能让标准不断地适应行业新的变化需求。如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公司,仅在世界电信联盟组织的一次标准会议上,就可以和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一起,提出11项新的标准建议草案 。联盟成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是联盟标准能快速、灵活反映行业和技术变化的原因,基于成员对标准满足利益一致性的专业判断,能够快速地创造新的标准,贴近这一行业成员的共同利益需求。

一项标准是否适用,实际上是不断“试错”的结果,反映创新需求的标准更是如此。联盟标准是成员基于共同利益的自愿选择,这种自愿是指成员可以自由选择同一领域中任何一项联盟标准,通过不同联盟标准相互竞争的结果得出是否适用的判断。联盟标准的非强制性,就在于不强迫与该项标准有关的企业执行,标准的执行只依靠对使用者的利益驱动来实现。衡量联盟标准是否有效,也不在于是否由某个联盟来制定,或该联盟标准是否有程序性的一致通过,最重要的是这项标准能被多少家企业执行。即使是某个机构和企业,乃至个人制定的标准,只要能够被更多的行业成员执行,那么这项联盟标准才是真正适应了行业和技术变化的标准。联盟标准的竞争性,使得行业组织的成员能够通过比较,选择更适合的标准。为了争取更多的成员使用该项联盟标准,制定者才有足够的动力不断修正标准,使标准能被广泛采用。联盟标准的自愿性和竞争性,使更能适应行业和技术变化的标准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从而在实践中实现了不断适应行业和技术变化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中山市大涌镇有红木家具联盟标准,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浙江省东阳市也有本地的红木家具联盟标准,不同地区的联盟标准在竞争中实现了对行业和技术变化的更好适应。

联盟标准之所以能够适应,甚至引领行业和技术的变化,还源于其利益所得的驱动。联盟标准的利益并不单纯地体现在成员一致执行所带来的行业秩序的改善,还在于一项好的联盟标准可以带来显性的经济收益。因为一项先进的联盟标准,凝聚了大量的前期技术投入和行业经验的积累,如果联盟标准只能被其他社会成员无偿采用,那么作为联盟标准的制定者,就没有动力不断完善和提高标准水平,只有当联盟标准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才能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和技术需求。如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作为一家长期从事石油化工行业装置设备检测服务的专业机构 ,基于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科技攻关,已经研发出一套先进的石油化工检验检测认证标准。正是由于这项标准受到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大型用户的欢迎,并且还有许多其他特种设备检测机构也会是这项标准的潜在使用者,才激励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愿意为这项标准不断地进行研发投入,并明确地将“标准的供应者”作为自己机构未来的战略定位,之所以这样定位,无非是制定标准能为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带来持续的经济利益回报。联盟标准要适应并要引领行业和技术的创新,最大的激励就是来自于联盟标准的制定者可以从中获得直接的收益,为了使收益更具可持续性,联盟标准的制定者才会主动开发引领行业和技术创新的新的标准。

因此,联盟标准实际上是企业基于专业判断而制定,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给予优秀标准的制定者以丰厚的经济回报,从而实现对行业和技术变化的自我适应。联盟标准的这种自我适应主要表现为,联盟企业在自身的技术与经验优势上,通过将最新的创新成果反映在标准中,从而拥有在竞争中的更大优势,使标准制定者获得更多经济收益,促使其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同时,联盟企业适应行业与技术变化所制定的标准,在追逐持续经济收益的背景下,同一领域的标准相互竞争更为激烈,使成员不得不继续提升其技术能力,以制定更符合市场需要的标准。正是在专业能力支撑、同类竞争择优和经济收益驱动三者的作用下,联盟标准不断自我适应行业与技术变化的利益需求,形成了联盟标准的自我适应机制(如图4所示)。

综上所述,联盟标准无论是制定机制,还是执行机制和自适应机制,推动其运转的动力都源自利益需求,实现了标准制定者与使用者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因而,标准的利益一致性,是由本身就是标准使用者的市场和社会主体,自主制定符合使用者利益的标准,实现成员自愿执行标准的目标,并以成员自我适应为核心,满足行业和技术变化的需求,从而在最高水平上实现标准制定者与使用者的利益。具体而言,标准是在自我适应机制的刺激下,制定机制立即反应,并通过更多成员的自愿执行机制,促进了标准制定者制定更多符合使用者利益的标准。此外,标准使用者在自愿执行的过程中,发现利益不符的问题,可以立即通过自适应机制进行反馈与调节,在新一轮的标准制定中得以体现。由此,在自主制定、自愿执行、自我适应的相互作用下,实现了标准内在利益的一致性,可以扩展为利益一致性的标准理论框架(如图5所示)。

四、我国现行标准体制的利益矛盾

我国现行标准体制,实质上就是由政府对大部分的标准进行组织管理,无论是强制性标准和自愿性标准,还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除企业标准之外的所有标准都由政府组织管理,即使是企业标准(主要指企业的产品标准),按照有关规定,也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这就意味着政府的标准管理,既要承担标准的各项功能,又要满足标准各相关利益者的要求,然而政府并不能实现如此复杂的利益需求。实际上,这种政府主导的标准管理体制,既难以体现政府在标准上的强制性利益需求,又抑制了社会其他各方对标准利益的多元化需求。依据联盟标准的一般性理论框架,以下将主要展开对我国标准体制的利益矛盾研究。

(一)强制与自愿的利益矛盾

政府作为社会整体的正式代表,具有社会公认的强制性公权力,因而所制定的标准需要限定在强制性范围之内,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明确承诺“将我国强制性标准等同于技术性法规” 。与政府公权力的强制性相一致,政府所制定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标准,需要强制执行。然而,在实际标准制定中,带有公权力的政府不仅要制定强制性标准,同时还要制定自愿性标准 ,这使得政府这一制定主体,以及标准的使用主体,陷入到两难之中。同时还会导致政府对自身标准制定责任的不确定,引发社会对政府的诟病:一方面,将一些新出现的行业和技术还未形成相应标准规范的领域,归咎于政府没有及时地制定强制性标准;另一方面,又责备政府插手干预了本该由市场和社会进行标准治理的领域。我国标准体制的很多问题,都是产生于这种政府定位的泛化,看起来政府对标准似乎无所不管,实际上政府既没有管好应该聚焦的强制性标准,又抑制了社会对自愿性标准的供给。

所谓强制性标准意味着必须执行,而自愿性标准则意指自由选择是否执行,因此这两种标准定位的领域实际上完全不一样。对社会而言,需要加以强制的是安全、健康、环保等公共性、基础性和通用性领域。通过在上述领域制定强制性标准,可以保证市场和社会的基本秩序,减少社会交易成本,因此发达国家都有类似我国强制性标准的技术性法规。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在政府可强制的范围之外,有大量领域由于还处于创新的探索和实践之中,政府没有精力和能力进行标准治理,因而可以通过多个自愿性标准的竞争,选择出更优的标准。实际上,政府标准作为一种向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交由市场提供,利用市场竞争的优势,降低服务成本,从而提高服务质量(罗英,2012)。与之相反,政府主导自愿性标准的制定,实际上在这些本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领域,形成了政府对标准制定的垄断。自愿性标准之所以能被称为自愿,并不是不需要执行,而是因为在自愿的领域,基于市场和社会多样化的需要,可以同时存在多个并行标准,这些标准的优劣以及适合与否,并没有形成唯一的判断,还需要通过探索,才能产生出更具一般性的标准。政府对自愿性标准的管理,不仅无助于标准的执行,反而阻碍了标准的创新。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政府的权力在标准领域过于宽泛,部分的社会主体会推动政府制定更利于自身利益的标准,从而利用政府的权力遏制竞争对手,导致在标准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这使得政府所制定的标准偏离其本义,成为企业之间利益博弈的产物(李酣,2013)。

(二)稳定与变动的利益矛盾

标准的目的是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尤其是政府所制定的标准,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需要共同执行的秩序规则。因此要实现全社会范围的最佳秩序,需要投入比小范围标准秩序更多的资源和运行成本,出于这方面考虑,政府标准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以尽可能实现政府对公共领域的有效规范。此外,政府所制定的标准,基于长期经验积累而形成,是能够为社会大多数主体所接受的通用性规则。由于标准内容本身业已成熟,且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因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为市场和社会提供更好的预期,使得每一个被政府标准约束的主体,都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采取自己的行动和选择。

在政府标准所规范的社会稳定秩序之外,还有大量领域需要建立具有变动性的秩序。由于这些领域中,新的行业需求和技术变化是市场和社会主体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在标准制定上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灵活性和变动性。正是因为这些领域还未形成被广泛接受的秩序,抑或是已有的秩序已不能反映行业成员新的利益需求,所以需要不同的市场和社会主体,探索制定竞争性的标准。通过标准的不断“试错”和优化,最终形成更为人们所接受和合意的规则(廖丽,2013)。实际上,这种通过灵活变动而形成的标准,往往会成为政府标准的来源,如美国根据1993年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A-119通告以及1996年的“国家技术转让与推动法案”中对联邦政府监管和采购“依靠自愿性标准”的要求,从1998年到2012年,已有3579项自愿性标准替代了政府特有标准 (Donaldson& Rioux,2012),2012年财年,美国联邦机构就新采用了423项自愿性标准,相较于2011年增长了一倍(Rioux,2013)。

相比而言,我国现有标准在稳定与变动上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最为常见的是对所谓“标龄”的判断上。标龄是指政府所制定的标准未被修改的年限,我国标准常被诟病的问题就是政府所制定的标准标龄过长,尤其是在“十一五”初期,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长达10.2年,平均制修订周期为4.5年。虽然,现在国家标准平均标龄已缩短至5年,平均制修订周期缩短至3年 ,但仍被社会认为标准更新速度慢、制定周期长,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际上这种批评混淆了政府标准与社会标准的区别,政府标准是经过社会公认的稳定秩序的表达,其内在的稳定性要求标龄会更长,标龄过短只能证明该项政府标准制定的不成熟或修改的随意性。政府标准之所以受到上述批评,其根本原因来自于我国标准体制,将政府所制定的标准与应由社会制定的标准混为一谈,既要满足政府标准稳定性的需求,又要求政府标准通过快速变动来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利益需求。标准的稳定性与变动性实际上是相互对立的,标准不稳定就不能形成社会一般性的秩序,标准不变动则不能满足某些领域对新秩序的需求。这一对矛盾的利益需求,根本不可能由政府这一个利益主体同时满足,政府标准基本要求就是稳定,而标准的变动性需求,只能由市场和社会主体实现。

(三)制定和执行的利益矛盾

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执行,然而我国现行标准体制中,政府在标准制定方面的无所不包,影响了标准执行目标的实现。在我国的标准制定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分别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地方(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三类不同政府主体组织制定,往往容易出现同一领域中不同类型标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随着行业相互的渗透和技术的交融,行业彼此之间的界限已越来越难以确定,更加剧了涉及多行业的标准出现大量交叉与矛盾的现象。此外,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行业标准,或者是地方标准,均是对某一个行业统一秩序的规范,由于三类不同政府主体所代表的不同利益,导致政府标准出现重复、交叉与矛盾,使得标准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标准制定多而执行少的矛盾,实际上也是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基于利益最大化而主动选择的结果。对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而言,会对其工作进行“成本―收益”计算,按照政绩评价的要求,在标准化管理过程中选择最能显示其部门成绩的重点工作。标准的执行有更多繁杂的环节,而且很大程度上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以及投入更多的“扯皮”成本。同时,标准执行的成效也不能简单地用数据来证明,从而很难在上级面前显示部门的政绩。标准的制定则不然,一般说来,标准制定的权力大多为标准化管理部门所掌握,在很多情况下,其他部门以及企业,会来请求标准化管理部门予以帮助,这样使得标准化管理部门更容易得到权力的满足感。同时,标准制定相对于执行而言,成本也相对较低,而产出则是用标准制定的数量加以衡量,其政绩在上级面前无疑更能得到数字化的显示。尤其在标准的制定作为政绩考核指标的背景下,标准化管理部门有更大的利益驱动来制定更多的标准,即使明知这些标准不会被很好地执行,也会有较大的动力去“生产”更多的标准。

五、政策建议

要创新我国的标准体制,使之更能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需要从制定者与使用者内在利益一致性的逻辑出发,科学地界定政府在标准体制中的职能和定位,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主体在标准制定和执行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政府标准制定主体与社会标准制定主体的共建

政府标准制定主体与社会标准制定主体,在标准领域都有各自的空间和定位,前者代表的是政府标准的利益,后者代表的是社会标准的利益,只有通过二者的共建,才能建立起满足全社会需要的标准体系。政府主体代表的是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主要体现为安全、健康、环保等基础通用性标准要求。由于政府的标准具有强制性,因而只能限定于需要社会统一执行的领域范围内。政府主体运用标准,除了通用性和规范性要求外,主要是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治理工具,该工具既带有强制性,相对于法律又比较灵活,能够满足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的需要。社会主体代表的是团体利益,这种团体既包括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也包括部分第三方社会组织,甚至某些服务于行业的独立机构,因为可以从服务某个行业的标准中获利,因此会有动力制定供行业使用的标准。以上团体,包括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科研机构和企业,所制定的是主要供某行业多个成员共同使用的标准,称之为团体标准。团体标准,代表的是某一个团体的利益,因此会在同一个领域中出现多个团体标准。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放开社会标准制定主体的限制,实际上是通过标准体制的创新,吸引了更多的标准供应者。通过不同标准主体的充分竞争,生产出更能满足社会多元利益需要的各类标准。多个社会标准主体的参与,也符合标准创新的不确定性特征,在各个主体的试错和探索过程中,能产生更为高水平的标准。我国标准体制的改革,就是要通过政府标准制定主体与社会标准制定主体的共建,使得标准既能满足政府的公共利益需求,又能满足市场和社会的多样化利益需求。

(二)政府标准与团体标准的共治

标准作为一种治理的手段,所需要规范的领域无处不在,因而要实现有效的标准治理,需要政府标准与团体标准的共治。这种共治实质上是指政府标准主要治理公共领域的秩序,团体标准主要治理私人领域的秩序。公共秩序即需要政府去强制规范的领域,私人秩序则是市场和社会中的成员,为了各自行业的利益,而自愿选择的规则。政府标准是在安全、健康、环保等公共领域,对社会所有成员利益的增进,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制度供给。政府标准不仅能使市场和社会拥有基本秩序,而且能大大减少市场交易的不规范,并为市场和社会主体提供明确的预期。政府基于自己资源和专业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一些新出现的行业或变化很快的技术领域,制定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标准。这些领域的标准需求,只能由更具多元化的团体标准来供给,来帮助治理公共领域之外的秩序,即社会一般秩序基础上的次级秩序。在社会一般秩序的基础上,人们对标准实际上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这些多元化的需求形成了不同的次级秩序,分别满足了不同行业的利益需求。次级秩序彼此间的竞争,既能够促进各自秩序的完善,又能满足不同秩序的需求。多元化的次级秩序需求,是多个不同团体标准存在的理由。市场和社会的成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一般秩序和多个次级秩序的共存。一般秩序是由政府标准加以规范,主要侧重于治理社会的公共领域;次级秩序则是由团体标准进行规范,主要治理私人领域。政府标准与团体标准的共治,使得社会在一般秩序的基础上,又能形成多个不同类型的次级秩序,将政府监管与社会自治有机地结合,从而实现整个市场和社会的有效治理。因而,应将政府标准与团体标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两类标准。

(三)标准的基础与创新的共享

标准最为基础的功能,是要满足全社会的一般性需要,在总结行业发展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基础底线进行规范。在关系社会日常运转的通用性领域,标准同样需要发挥基础,为社会提供统一、兼容的规范。由于标准的基础规范的是社会基本秩序,因而具有长期的稳定性,能为市场和社会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标准既是对已有秩序的一种规范,同时又可以引领新秩序的形成。这种新秩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能够为提出者带来更多的利益,所以标准还具有创新。政府标准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内,其作用都只能是基础性的,即满足基本和通用要求,而不可能满足创新要求。创新从本质上讲,是市场和社会中的精英,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独特能力,而在某些领域实现的突破。创新是风险偏好者自我投入和探索的结果,因此没有义务将其创新性成果免费地让渡给政府成为标准。反之,创新往往也伴随着风险,政府也不可能通过自己的标准,将可能存在风险的创新成果进行公共性固化。因此,标准创新的主体并不是政府,而是市场和社会。在自由交易中,市场主体将自己的技术或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标准,通过认证和许可的方式让其他主体使用,并从标准使用授权中获得创新收益。当社会有越来越多的成员愿意使用该项具有创新的标准后,政府可以“搭市场的便车”,在不涉及标准制定主体知识产权和利益的前提下,将该项具有创新的标准进行援引,使之成为新的具有基础的政府标准。这实际上是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政府掌舵”(Osborne& Plastrik,1998)。政府标准为团体标准提供了基础,使得团体标准能够在一般秩序的基础上,实现具有创新标准的应用;另一方面,团体标准的创新,又为政府标准的基础添加了新的可能性,使得政府标准的基础得到不断地进步与提高,两者实际上是一种共享关系。

我国标准体制创新的关键,就是要遵循标准利益一致性的理论逻辑,确立不同利益的标准制定主体,使标准制定者与使用者在利益上达成一致。由于标准利益的多元化需求,就需要形成政府标准制定主体和社会标准制定主体,由两个不同主体分别制定政府标准和团体标准。政府标准和团体标准,应该成为我国标准的两个主要类型,分别代表政府的公共利益,以及市场与社会主体的团体利益,这样既能实现一般秩序的建立,又能提供多个满足市场和社会自治的次级秩序的建立。政府标准制定主体和社会标准制定主体由于具有了内在利益的一致性,就能提高各自标准的可执行性,同时又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变化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发挥标准治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苏珊・温,2000:《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技术设施政策透视》,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2]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2006:《改革政府》,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3]道格拉斯・C・诺斯,1994:《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4]弗里德里克・A・哈耶克,2000:《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5]李酣、马颖,2013:《过度问责与过度规制――中国质量安全规制的一个悖论》,《江海学刊》第5期。

[6]廖丽、程虹,2013:《法律与标准的契合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第7期。

[7]罗英,2012:《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人民日报》12月17日理论版。

[8]曼库尔・奥尔森,1995:《集体行动的逻辑》,中译本,上海三联出版社。

[9]ANSI, 2007: Overview of the U.S. Standardization System: Voluntary Consensus Standards and Conformity Assessment Activities, Second Edition.

[10]Breitenberg, M. A., 2009: “The ABC's of Standards Activities. Standards Services Division, Technology Services”,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11]Donaldson, M. F. and Rioux, N. M., 2012: Fifteenth Annual Report on Federal Agency Use of Voluntary Consensus Standards and Conformity Assessment, NISTIR 7857.

[12]European Commission, 1999: Guid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rectives Based on the New Approach and the Global Approach.

[13]ISO, 2003: The Consumer and Standards Guidance and Principles for Consumer Participation in Standards Development.

[14]ISO/IEC, 1996: ISO/IEC Guide 2: Standardization and Related Activities-General Vocabulary.

[15]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Advancement Act of 1995, Public Law 1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