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范文
时间:2023-04-07 15:1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69-02
临床诊断实践过程中,医师所面临的不仅仅是那些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常遇见那些疑难复杂疾病或少见罕见病例;就是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表现特殊,不具典型性或失去常态,变成了非典型性疾病,也往往给诊断带来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就需要运用会诊这一诊断形式,发挥集体思维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因为会诊不仅是解决疑难病症诊断的好形式,同时也是医生之间与临床各科之间知识横向延伸、开阔视野、打破专业局面和经验水平的制约,在更高层次上认识疾病的好途径;而且也是活跃临床思维、交流临床思维形式的好方法。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人们获得的概念和一般理性并不是单独做到的,而是靠你我互相做到的。”
过去沿习下来的临床各科会诊,常常是由某医师介绍患者情况,接着由众人根据自己对病情的见解提出某一些诊断意见,最后由主持会诊的高年资医师拍板定案、一锤定音。这种方式,虽能弥补个体诊断思维某些方面的不足,但也常存在着某些弊端,如年轻医师对上级医师的盲从心理造成的过份依赖性、畏俱性;医师之间的随众性、嫉妒性、情感逆反心理等,使这一好的诊断形式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有鉴于此,根据科学决策理论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我们设计、提出了以下会诊模式。
1 “德尔菲”会诊模式
德尔菲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提出并用于科学预测,后来才广泛应用于科学决策之中的。Delphi是古希腊历史遗址,阿波罗神殿所在地,该神以预言灵验著称于世。现在应用的德尔菲式法,就包含有灵验之意,又有集众人智慧之意,而在此基础上的德尔菲会诊模式,则主要是指后者。
这种诊断模式,是把要会诊病例的所有诊断线索提供给参加会诊的医师,让他们独立进行思维活动,独立组织自己的思维进程,相互之间不争论、不讨论,然后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是一个诊断假说,也可以是多个。然后由会诊主持人把这些假说性结论综合起来加以整理,在不公开诊断假说是由谁提出来的基础上,把这些诊断假说再反馈给参加会诊的每一位医师。医师们参考他人的假说,对自己的拟诊或是修改更正,或是充实完善。经过几轮反复地征求意见,逐渐使诊断假说趋于集中,诊断结论得以形成。这种诊断模式尤其适合于罕见、复杂、疑难病例的会诊。如青年男性,腹泻、菌痢治疗过程中又出现膝踝关节疼痛,先后出现尿道炎、眼结膜炎等;DR检查显示受累关节软组织肿胀,关节周围骨质脱钙,跟骨下缘绒毛状骨赘,跖骨干骨膜反应。根据这些诊断线索,不同的医生可能会得到“菌痢”、“尿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膜炎”、“非特异性感染”等,有人可能会得出“Reiter综合征”的结论。当会诊主持人把这些诊断假说综合整理再反馈到医师手里后,经过再次的比较、类比等思维,有人便可能走出当局者迷的状态,最后得到能够解释所有异常病理改变的诊断----“Reiter综合征”。
2 列名小组诊断模式
列名小组诊断模式要求会诊的每一位医师,事先均不讨论要会诊病例的诊断及其它问题,在这种不因接触而相互影响的前提下,让每位会诊者思考同一份病例资料,各自独立的提出诊断假说和诊断依据,然后由会诊主持人把所有的诊断假说综合起来,向参加会诊的每一位医师公布结果,但不公开每一种诊断假说是由谁提出,然后让大家对这些诊断假说毫无顾忌的畅谈自己的观点,对自己支持的诊断假说提出依据加以肯定,对自己反对的诊断假说寻找线索证伪,在相互拆台补台的过程中,一个可信度较高的诊断便诞生了。如对于一个长骨囊状膨胀性病变,医师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提出“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粘液纤维瘤”、“骨囊肿”等诸多不同的诊断假说,当主持人把这些假说公布后,大家便可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灶膨胀程度、是否有分隔、钙化、是否伴肿块及骨膜反应等,在证实与证伪的反复交流中,一个较客观真实的诊断结论便产生了。
实际工作中,会诊多属此种情形。这是临床实践所决定的。一个诊断结论诞生的正常情况是,医生首先对病患者的感性表象产生若干诊断概念和判断,再升华出某一诊断假说,然后寻找其它线索和其它资料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事实上大家各自在互不交流的情形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和层面提出了诊断见解,而热烈讨论的过程,正是主持人聚集大家交流思维流向,扩大思维视野,深化诊断思维的过程。“三人行必有我师”嘛!这种会诊模式是发扬民主的表现,也体现了“百家争鸣”的好的学术风气和工作气氛。
3 头脑风暴会诊模式
头脑风暴会诊模式有人把它译为“畅谈会”方法。奥思本曾给这种方法定下四条规矩:一是不允许对意见进行反驳,也不允许作结论;二是鼓励自由思考,思路越宽越受欢迎;三是建议意见提得越多越受欢迎;四是寻求意见的改进与联合,即参加者应当希望别人把他的意见改进得更完善、更明确、更有力,也希望和他的意见差不多的人和他一起提出联合意见,使意见更加有说服力。这种会诊模式要求每一位会诊的医师对于给定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可以毫无约束的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出对患者各种症状的解释,进而提出诊断假说;同时也允许几个会诊者共同提出某一诊断假说,联合起来解释患者的客观病征,使自己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如对于某一食道狭窄的病变,会诊者可单独提出“食道癌”、“腐蚀性食管炎”的假说,也可以提出“迷走锁骨下动脉”、“重症肌无力”“Barrett食管”等拟诊,还可联合提出“Forestier综合征”等结论,然后大家把所有的诊断假说汇集起来,经过共同讨论,就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所有的假说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结论来。
这一诊断模式是根据给定的诊断资料,运用散发式思维方式尽量联想尽可能多的疾病,并从中择优,这样就扩大了疾病覆盖面,减少了误诊的机率。
4 提喻会诊模式
篇2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osm,FIE)为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最常见的类型,占PE中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PE即指PTE。急性PE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病死率高,若未接受治疗,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为15%,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大块肺栓塞病死率更高,可达30%以上。
1 高危因素
肺栓塞的高危因素包括:长期卧床或活动减少:血栓性深静脉炎和深静脉血栓(DVT);心肺疾病,最常见的心房纤颤、心力衰竭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也易合并肺栓塞,右心房(室)附壁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脱落也可成为炎性栓子;创伤(常见于骨折)、软组织损伤、烧伤等;服用避孕药妇女;静脉使用雌激素等均可诱发肺栓塞。近来肿瘤和肺栓塞间的关系也受到人们的重视。
2 症状和体征
对于存在易患因素的肺栓塞患者,临床上一旦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者,应高度考虑肺栓塞的可能:典型的PE三联征(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不明原因的急性右心衰竭或休克;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由于典型的PE三联征患者不足1/3,因此重视PE的症状和体征十分重要。PE的临床症状中,呼吸困难占84%,以原因不明的劳力性呼吸困难最常见,主要表现为气短和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困难可为一时性的,也可持续存在,但端坐呼吸并不多见,这与心衰的表现不同,大多数肺栓塞患者由于栓塞面积较小,有时只出现突发呼吸困难或呼吸频率加快。有些患者可无症状及体征,当临床上出现难以解释的呼吸困难或呼吸频率加快时,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主要决定于血管堵塞的多少,发生速度和心肺的基础状态,依栓子大小及心肺功能状态而表现不同。大栓子表现为急性、致命性发病,较小栓子者表现为晕厥,非常小的栓子阻塞末梢肺血管,仅可引起短暂的胸膜痛。目前,血流动力学改变程度是病情评价的主要指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被认为是急性肺栓塞时预后较差的早期可靠指标,而伴有休克的患者病死率是其他患者的3-7倍。
3 辅助检查
3.1疑诊PIE
3.1.1 D-二聚体肿瘤、创伤、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及年龄等诸多因素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研究表明D-二聚体>500μg/L对肺栓塞的阳性预计值较低,不能用来作为肺栓塞的特性诊断指标,但D-二聚体
3.1.2动脉血气分析PTE典型的动脉血气分析表现是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也有部分确诊PTE的患者血气分析正常,因此血气分析异常有提示诊断意义,但血气分析正常不能排除PTE。
3.1.3心电图70%以上的患者表现为心电图的异常,但无特异性,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作为初步筛选肺栓塞的常规检查方法,心电图表现:(1)SIQⅢTⅢ图形(I导联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q波及T波倒置);(2)QRS波电轴右偏;(3)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右胸导联T波倒置。其中以(1)(4)最为重要,肺栓塞的早期心电图表现为T波倒置(68%-75%)且与栓塞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年龄较大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如果有胸痛,同时心电图一些导联出现T波改变,易首先考虑“冠心病、心绞痛”,但是肺栓塞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血气分析及放射性核素肺扫描常常能有助于诊断,注意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鉴别。
3.1.4胸片PTE的X线胸片表现多种多样,也可无任何异常表现,极易漏诊和误诊,胸部X线检查的主要目的是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和胸痛,如出现典型楔形阴影和(或)胸腔积液对诊断帮助较大,但无助于确诊或排除诊断。
3.1.5超声心动图在提示诊断和除外其他心血管疾患方面超生心动图有重要价值,并能预测肺栓塞的预后和疗效。超声心动图主要从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两方面提供肺栓塞诊断依据。直接征象显示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内血栓,一旦发现直接征象。结合临床,即可确诊肺栓塞。间接征象主要表现为右心负荷过重与肺动脉高压,但不能作为诊断肺栓塞的直接依据。
3.2确诊PTE
3.2.1 CT肺血管造影(CT and pulmonary arteriog-raphy,CTPA) CTPA是目前最常用的PTE确诊手段。能够准确发现段以上肺动脉内的血栓。CTPA是肺栓塞安全、快捷、经济、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的无创诊断方法,对临床判断病程、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判定均有重要价值,可以部分替代核素肺扫描及肺动脉造影。
3.2.2核素肺灌注/通气显像PTE时肺动脉堵塞,但局部支气管通畅,其通气显像正常或者基本正常,呈典型V/O(肺通气/灌注)显像不匹配。灌注缺损但通气正常是PTE的特征表现。肺通气显像异常/灌注无缺损或肺通气,灌注显像均正常者可除外症状性PTE。因此,核素肺灌注,通气显像是肺动脉栓塞最重要的筛选和诊断方法。
3.2.3磁共振成像(MRI)其影像特征类似导管造影,对段以上肺动脉内栓子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避免了注射碘造影剂的缺点,成为检查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的有效手段。与肺血管造影相比,患者更易于接受,适用于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具有潜在识别新旧血栓的能力,有可能为将来确定溶栓方案提供依据。而且能够观察肺栓塞的血流动力学及肺动脉压的变化。
篇3
摘要:骨肉瘤是相对较少见的肿瘤, 大约只占人类全部恶性肿瘤的0.07%, 每100万人群中仅有患者1.8~2.7人。然而骨肉瘤又是骨科领域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肿瘤。因为骨肉瘤常发生在十几岁的青少年, 且一般认为预后较差。故骨肉瘤给患者本身、患者家庭以至社会都带来了问题, 对临床诊断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骨科 肉瘤 临床 进展
在过去的35年中,骨肉瘤的临床诊断有了长足的进展。这种进展的最重要的的后果是使骨肉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由过去的20%左右提高到今天的接近80%。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近年来骨肉瘤诊断中的重大进展,提出20世纪的骨肉瘤诊疗模式。
一、骨肉瘤的X线平片诊断
对大多数病人,X线平片基本可以作出诊断,其基本X线征象如下:(1) 瘤骨:瘤骨是X?线诊断骨肉瘤最重要的本质性依据,有3种主要形态: ①象牙质样瘤骨,密度最高,边界较清楚,多见于髓腔内或肿瘤的中心,为分化较成熟的瘤骨;②棉絮状瘤骨,密度略低,边界模糊,如棉絮样,是分化较差的瘤骨;③针状瘤骨,自基底向外,垂直于骨皮质生长,可呈针状、放射状、毛刺状、胡须状或曲卷交叉状。其形成是肿瘤向软组织浸润发展时,供应肿瘤的微血管垂直于骨干生长,因而在血管周围所形成的瘤性骨小梁也垂直于骨干,常见于分化较差的瘤骨区和骨外软组织肿块内。(2)局限性溶骨性破坏:早期表现为干骺端松质骨的虫蚀样破坏区,病变可沿哈氏管蔓延形成1~2cm长的纵行透亮区并逐渐融合扩大形成大块骨质缺损,广泛性的溶骨性破坏极易造成病理性骨折。(3)骨膜反应:?肿瘤刺激骨膜增生,可表现为日光放射状、花边状或混合存在,肿瘤侵入周围软组织中可形成软组织肿块,此时肿瘤上下边界附近的残留骨膜反应呈三角形,称为Codman 三角,Codman三角虽是骨肉瘤的常见而重要的征象之一,但亦可见于其他肿瘤(如骨纤维肉瘤、尤文氏肉瘤)或病变(如骨髓炎、佝偻病等)?,故并非骨肉瘤的特征性表现。(4)侵犯骨骺和关节:骨肉瘤一般不侵犯关节,在骨骺板未愈合前骨肉瘤为软骨所阻,不侵犯骨骺,但也有作者认为骨骺并不能作为防止肿瘤扩展的屏障,通过核磁共振的检查可以准确的判断肿瘤侵犯骨骺的情况。
二、骨肉瘤的CT诊断
CT的优点是具有横断面成像功能和高密度分辨率,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骨肿瘤的诊断,而且对于估计肿瘤的恶性程度,术前手术范围的确定都有一定的价值。CT检查所显示的征象与X线平片大致相同:
肿瘤骨:形态多样,可呈点状、斑片状、针状,且同一病人可同时出现不同形态的肿瘤骨;
骨质破坏:可表现为虫蚀状、斑片状缺损,其内为软组织密度影充填,边界不规则,增强扫描有时可见不规则强化;
骨膜反应:常表现为弧线状高密度影,与骨皮质平行并间以狭细的较低密度影,Codman三角在CT表现为越远离肿瘤中心骨膜反应越淡薄,越近肿瘤中心骨膜反应越明显,并在肿瘤中心处突然中断,中断处可见肿瘤组织充填;
软组织肿块:在CT表现为骨破坏区和骨外软组织内中等密度的软组织块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CT的优点在于可能发现部分平片不能发现的征象:①肿瘤的边界:肿瘤边缘可光整或不规则,与髓腔的界限清楚,增强扫描可以见与软组织的清晰界面,在判断髓腔浸润方面,CT优于X线平片,常表现为髓腔内低密度脂肪组织为软组织代替;②肿瘤组织密度结构:坏死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内的不规则低密度区,出血表现为肿块内片状高密度影,部分病例可以出现液2液平面;③肿瘤侵犯邻近血管:表现为肿块紧贴或包绕血管,增强扫描血管明显强化,故较平扫易于辨认;④肿瘤侵犯关节:表现为骨性关节面破坏,边缘不规则,关节间隙增宽及软组织肿块充填等征象。此外,CT更易于发现跳跃性病灶,常表现为患骨或邻近关节对侧骨端髓腔内的圆形、类圆形略低密度病灶。CT的缺点在于评价软组织或骨髓受侵情况不如MRI;不能摄肢体纵轴像,所以在全面评估骨肉瘤的范围方面也不如MRI。
三、骨肉瘤的MRI诊断
多数骨肉瘤在T1加权像上呈不均匀低信号或混杂信号,T2加权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边缘清楚,外形不规则。肿瘤骨在T1及T2加权像上都表现为低信号,出血则表现为圆形或斑片状短T1及略长T2信号。液化坏死区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可形成液-液平面。
篇4
【关键词】 抽搐 鉴别 诊断
抽搐是一种快速的、重复的、阵挛性的或强直性的、不自主的运动冲动。通常侵犯若干肌肉或肌群,最常开始于面部或接近面部,特别是眼及口的周围,以后扩展到颈、肩部、四肢及躯干。可以是局部性的抽搐,也可以是全身性的抽搐。常有节律性的间歇,但多为频度不等、没有节律、幅度较大、比较单调的运动,常引起某种特殊的姿势。抽搐在有精神影响时加重,睡眠时消失。有时可随意志而短时间抑制,不如肌阵挛、舞蹈病及手足徐动症等那样影响正常的活动。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9月收治1例抽搐患者,男性16岁,全部症状:发热2天,抽搐1天,下面将临床鉴别与诊断汇报如下。
1.2临床表现
1.2.1功能性抽搐 抽搐至今尚未发现有器质性疾病的基础,6~12岁的儿童最多见,亦可见于成人,其发生可能与精神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
抽搐最常见于面部及颈部,在眼部表现为眨眼抽搐,鼻、唇、舌及喉头亦常有抽搐。肩、臂及手的抽搐最常合并有头及颈的抽搐,下肢最常见的形式为踏脚抽搐及跳跃抽搐,表现在咽喉部可发出吠声、嗯嗯声,还可有吞咽抽搐、呼吸抽搐、言语抽搐等。
此种抽搐在病程中常改变形式,个别的运动可由意志暂时控制,病程较短者对治疗的反应较好,病程长久者治疗常无效。
1.2.2全身性抽搐症(gilles de la tourette病) 这一组抽搐多开始于儿童,主要为7~8岁者,亦可见于成年,为进行性病程,有间断及复发。抽搐开始侵犯面、颈部,以及侵及发音、呼吸、四肢的肌肉。因而首先发生的常包括眨眼、嘲笑、吸鼻、咂嘴、面部扭动、头部倾斜等抽搐动作,抽搐侵及呼吸肌、膈肌引起咳嗽、呃逆,并可出现肩的升降、臂的抖动、腿跳动、踏脚、吐唾沫、发嘶声等,有些患者出现模仿运动、模仿语言、重复语言、暴发性语言,甚至污秽的语言,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
1.2.3锥体外系病变的抽搐 患者有显著的器质性病因:
1.2.3.1药物引起的抽搐:酚噻嗪类药物在治疗的初期即可引起抽搐样多动,好发于面部,尤其是口的周围。
1.2.3.2纹状体病变的抽搐:抽搐样运动能发生在位于纹状体的几乎所有疾病,在颈部的抽搐可表现为斜颈。
1.2.4离子紊乱引起的抽搐
1.2.4.1低钙血症:血清钙低于3.5 mmol/l称为低钙血症,低钙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产生神经系统损害,常表现为手足抽搐、惊厥发作和精神症状等。常见病因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不全、碱中毒等。高磷血症临床表现与低钙血症相同。
1.2.4.2低钠血症:指血清钠<135 mmol/l,常见于呕吐、腹泻、使用利尿剂、大量出汗、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低钠性惊厥,呈阵发性抽搐发作,以小儿多见。肌肉软弱无力,尚可引起骨骼肌痉挛,以腓肠肌和腹肌多见。
1.2.4.3低镁血症:常见于肝肾功能异常、肠道疾病、长期酗酒、服用利尿剂、原发性低镁血症等,主要表现有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加,肌肉震颤、手足抽搐、反射亢进等,可引起咀嚼肌痉挛和腕指痉挛,手足徐动,少数患者有惊厥和昏迷。
1.2.5头部的抽搐综合征
1.2.5.1meige综合征:或称为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好发于老年女性。临床表现除眼睑痉挛外,常表现为面、下颏、舌肌的反复而非节律性的强直性痉挛,口角牵缩,张口撅嘴、抬眉蹙额等不自主运动。易受情感变化的影响,日内变动可较明显,有的可由阅读、行走、发音等动作诱发。此种抽搐很少自行缓解。
1.2.5.2面瘫后遗症面肌抽搐:既往有明显的面瘫史,由于面瘫恢复不全发生轴索再生错乱所致,患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无力和麻痹。
1.2.5.3特发性睑痉挛:为双侧眼睑肌痉挛,常伴有精神障碍。
2 诊断要点及注意事项
2.1病史:起病缓急,有无进展性。 发生抽搐的部位,全身性、部分性,是否伴随意识障碍。有无腹泻、呕吐、慢性肾炎、使用利尿剂、大量出汗、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以往有无类似发作。 是否服用过某些药物。有无诱因,睡眠时是否消失。有无智力障碍、产伤、遗传病史。
2.2体格检查:有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生命体征。
2.3辅助检查根据病情选做下述检查:脑电图检查。血钾、钠、氯、钙、磷、镁、肝肾功能等。肌电图检查。 头颅ct或mri检查。
3 鉴别诊断
3.1中脑和锥体系统病变引起的手足徐动和舞蹈病 发作形式不同。
3.2癫痫发作 表现为运动障碍的部分性发作及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
3.3痉挛性斜颈 颈肌阵发性不自主收缩引起。
4 病因及发病机制
抽搐可发生于不同的疾病。并且可以由完全不同的部位引起,可分为以下几类:
功能性抽搐:至今尚未发现有器质性疾病的基础。
全身性抽搐症:引起的器质性病因未能得到充分的证实。
锥体外系病变的抽搐:如脑炎引起的抽搐、药物引起的抽搐、其他纹状体疾病的抽搐,证实锥体外系有器质性病变。
离子紊乱引起的抽搐:低钙血症、钠代谢紊乱、氯代谢紊乱、低镁血症、高磷血症均可引起抽搐发作。
去脑强直:是因病变损害,使大脑与中脑和桥脑间的联系中断,影响了上部脑干的功能所致。
周围运动神经元引起的抽搐:主要包括面肌痉挛、特发性睑痉挛等。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诊断;KOH 湿片法;真菌培养法
【中图分类号】R77221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62
真菌性角膜炎在致病真菌下发病,是临床致盲性的一种严重眼病。近些年,在大量抗菌激素类药物滥用,及角膜接触镜广泛普及下,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此病早期如果不能正确诊断,延误治疗会引发严重并发症。据相关数据统计,人类角膜感染的致病真菌近80种,但是各地区间菌属有一定差异性。对真菌性角膜炎,传统的诊断是依靠患者病史、角膜病灶体征进行诊断,但是一些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典型,易同真菌性角膜炎及病毒性角膜炎混淆,因此临床上还是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对患者进行准确判断的。我院采用KOH 湿片法检查及真菌培养法检查,在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诊断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1月―2014年2月,本院共收治真菌性角膜炎患者61例,其中男性39例,女22例;患者年龄34―78例,平均年龄(389±57)岁;其中工人15例,农民21例,教师5例,学生8例,无业者12例;农业性的角膜外伤导致的36例,异物铁屑导致的6例,泥土块导致的7例,病毒性角膜炎诱发的有10例,不明病因的2例。患者病程4―63天,平均病程(123±24)天。
12方法通过角膜刮片以 10%氢氧化钾湿片法镜检寻找真菌菌丝或孢子。对患者进行角膜组织涂片,进行真菌培养的一般检查,鉴定真菌的菌种。先采用4g/L的盐酸奥布卡因对患者角膜表面进行麻醉,随后在角膜溃疡病灶的边缘取组织刮片送检,并用KOH湿片法通过光学显微镜查找真菌的的菌丝及孢子。同时置血琼脂培养基中于25℃温箱进行孵育培养,并对真菌的菌种进行鉴定。
13观察指标对比10%KOH 湿片法检查用真菌培养检查两种实验室检查中的真菌阳性检出率,并对真菌培养的真菌菌属进行统计。
14统计方法将所有的数据资料都输入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SPSS130,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相关的χ2检验,当P
2结果
21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
61 份标本共培养出66株致病真菌,其中4例为两种以上真菌的混合感染。真菌培养中镰刀菌属为主要致病菌属,茄病镰刀菌为主要致病菌。详见表2所示。
3讨论
真菌性角膜炎是临床高致盲性的严重严重眼病,在农村劳动人口中发病率高。传统治疗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进行检测诊断,但是因为患者体征不典型,在临床上常出现误诊的情况,耽误患者治疗。KOH 湿片法检查对真菌的直接镜检方法,将角膜或分泌物用10%的氢氧化钾溶解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真菌菌丝或者孢子查找的一种检查方法。在检查中我们需要先在低倍镜下查找出溃疡的组织块,随后调到高倍镜,进行真菌菌丝或者孢子的查找。此次研究中KOH 湿片法检查真菌阳性检出率5574%,KOH 湿片法中真菌检出率同真菌培养法相差无几,KOH湿片法检查敏感性为8889%,特异性9130%。通过这些数据显示KOH 湿片法检查操作简单,技术掌握容易,成本低,检测结果可靠,可以作为真菌性角膜炎临床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使用推广。真菌培养属于当前对真菌性角膜炎病原菌鉴定的一个金标准。临床中我们常用血琼脂培养基培养,在真菌培养的过程中,半数以上真菌在2天内能够鉴定出生长,约85%的真菌生长在3天内可以鉴定,至少97%的真菌生长在1周内可以鉴定。临床中为了确保不出现漏诊,阴性培养需要将标本放置3周以上。而在临床上作为拟诊检查,真菌的阳性检出率多在50―80%之间。本次研究中,真菌培养检查真菌阳性检出率为6230%,61例标本共检出真菌66种,有4例标本合并两种以上真菌混合感染。真菌培养法能够准确鉴定出真菌种属,可以临床医生对症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但是这种检查方法耗时长,不适合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在本次研究中有6例患者在KOH 湿片法检查中显示阴性,而真菌培养为阳性;2例患者KOH 湿片法检查显示阳性,而通过真菌培养为阴性。可见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临床中属于真菌性角膜炎疑似患者,建议同时进行上述两种检查,这样才可以避免出现漏诊。
总之,鉴于真菌性角膜炎的高致盲性,临床医生在诊断中必须提高警惕,利用KOH 湿片法检查这种实验室检查手段进行快速早期诊断,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晓棠,周小涛,刘青云碘伏烧灼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0)
[2]武鹏安,阎艳,崔家瑞 真菌性角膜炎两种特殊染色辅助诊断的比较[J] 国际眼科杂志, 2011,(06)[3]赵奎卿,常佩香,马甜 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在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临床意义[J]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3,(01)
篇6
关键词:妇科急腹症;诊断;临床分析
妇科急腹症是由于女性生殖器官的某些疾病的急性症状,这些疾病尽管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共同的特点就是腹痛,并常常需要手术治疗[1]。妇科急腹症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变化,稍有忽视,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这类疾病就诊时与内外科某些疾病症状相似。因此妇产科医生必须掌握妇科急腹症的诊断要点,及时做出正确的治疗。其他科医生也应具有相关基本知识,熟悉妇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以免拖延时机,贻误病情[2]。通过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2例妇科急腹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妇科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妇科急腹症患者82例,发病年龄17~45岁,平均32岁。病因构成分别是:出血性疾病58例,占70.7%;其中异位妊娠50例,占出血性疾病的86.2%;黄体破裂6例,占10.3%;子宫穿孔1例。感染性疾病20例,占24.4%;其中急性盆腔炎16例,占感染性疾病的80%;出血性输卵管炎3例,占15%。肿瘤并发症4例,占4.7%;其中卵巢囊肿蒂扭转3例,占75%;卵巢囊肿破裂1例,占25%。误诊2例,误诊率2.4%。
1.2临床表现 8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腹痛。异位妊娠破裂时突感一侧下腹撕裂样疼痛,伴恶心、呕吐。伴或不伴有停经史及阴道不规则出血。50例异位妊娠中42例有停经史,40例有不规则阴道出血,10例出血发生在“正常月经来潮”,量少、持续不断。黄体破裂时突发一侧下腹疼痛,出血性输卵管炎两下腹持续性疼痛,两者疼痛相对较轻,无停经史。急性盆腔炎为逐渐加重的下腹部持续性疼痛,伴有畏寒,发热,白带增多呈脓性。16例急性盆腔炎患者均为育龄妇女,有性生活史,伴畏寒,发热12例,炎性白带增多10例。卵巢囊肿蒂扭转腹痛性质为持续性,位置固定,有卵巢肿瘤史。
1.3体征 82例就诊患者均有下腹压痛或不伴有反跳痛。异位妊娠子宫正常大小或略偏大,出血时后穹窿饱满,宫颈举痛,有漂浮感,一侧附件触痛明显或触及触痛包块。伴不同程度的贫血甚至休克。急性盆腔炎子宫正常大小,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卵巢囊肿蒂扭转去可触及包块,局部压痛。
1.4辅助检查 急性盆腔炎患者白细胞总数升高,一般大于10×109/L,B超检查,盆腔少许游离液体,附件区弱回声影像。异位妊娠血、尿HCG(+),破裂出血后血红蛋白下降, B超检查盆腔积液,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液。
2 讨论
2.1异位妊娠 是妇科急腹症之一,本组共50例,占总病例86.2%,居第一位,异位妊娠三大症状:停经、不规则阴道出血、突发一侧下腹撕裂样疼痛。妇科检查:破裂出血后宫颈举痛,有漂浮感,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液,实验室检查: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尿HCG(+),B超检查,子宫正常或偏大,宫腔空虚,宫旁出现回声不均匀的不规则包块,边界不清,若查出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可确诊异位妊娠。诊断异位妊娠单凭B超易误诊,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有助诊断。
2.2急性盆腔炎 进几年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逐年增加,使盆腔炎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且病原体种类越来越多[3]。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厌氧菌的比例增加。本组比例中,急性盆腔炎占感染性疾病的80%。诊断急性盆腔炎有3大标准: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宫体举痛或摇摆痛;附件区压痛。伴白带增多呈脓性,体温大于38℃,血WBC大于10×109/L,后穹窿穿刺抽出渗出液或脓液。B超检查盆腔少量积液或附件区不规则包块,宫颈分泌物病原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2.3急性出血性输卵管炎 近期有人工流产及妇科手术史是本病的诱因。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占妇科急腹症的3%~5%[4],妇科检查:举宫颈时两侧下腹疼痛,后穹窿穿刺可抽出渗出液,呈血水样,尿HCG(-),B超显示附件增粗有液性暗区。
2.4卵巢囊肿蒂扭转 临床表现突发一侧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卵巢肿块边缘清晰,有条索状蒂。
2.5卵巢囊肿破裂 临床表现为下腹一侧持续性剧痛,往往时并发。妇科检查:一侧下腹部压痛,反跳痛,一侧附件包块不再触及,出现腹水征。实验室检查不同程度白细胞增高,后穹窿穿刺抽出囊液。
2.6其他疾病引起的急腹症与妇科急腹症鉴别 本组误诊2例,误诊率2.4%。急性胃肠炎:多伴有不洁饮食史。临床表现主要有胃肠道症状,妇科急腹症出血性疾病由于血液刺激胃肠道,部分患者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等。本组1例误诊急性胃肠炎收入内科后转入我科。急性阑尾炎,初起出现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剑突下疼痛,继而出现脐周和剑突下疼痛加剧,4~6h后疼痛局限于右下腹,伴发热。查体右下腹压痛明显,划腹征阳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加,本组误诊1例。泌尿系结石,表现为突然发作疼痛,呈绞痛,并向会阴放射,压痛部位沿着输尿管走形,伴肾区叩痛,经过B超,腹部平片,肾盂造影等辅助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总之,对于妇科急腹症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掌握腹痛,发生,发展过程,分析腹痛发生的时间,性质及内出血体征,有助于对妇科急腹症做出正确的诊断,减少误诊,及时合理治疗。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9.
[2]魏丽惠.妇产科急诊诊断与治疗[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10.
篇7
关键词:MRI;CT;肝癌;诊断
原发性肝癌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3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目前,临床上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B超、CT、MRI和血清AFP水平测定[1~2]。本文对我院2007年12月至2010年9月经手术和病理切片证实的5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T和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旨在研究各自的优缺点,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2月至2010年9月诊断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订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2]。其中男33例,女性25例;年龄28~81岁,平均45.5岁。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胃纳减退、上腹饱胀、乏力、消瘦和不明原因的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所有患者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或介入治疗证实为原发性肝癌,均同时作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和MRI检查。
1.2方法 CT扫描采用GE公司64排螺旋CT,层厚2~5mm,螺距1~1.5,扫描范围为上腹部,包括全肝脏。MRI扫描采用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机,患者取仰卧位,CTL线圈,均行矢状位T1WI(TR400~440ms,TE42ms),T2WI(TR3000~3025ms,TE102~118ms),轴位T2WI(TR3000ms,TE 120 ms)及反转恢复序列STIR,注射Gd-DTPA后增强扫描,剂量0.2mL/kg,行矢状、冠状及轴位扫描。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至3D工作站进行SSD、MPR及VR后处理,形成多方位旋转的3D图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13.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MRI正确诊断54例,诊断正确率为93.1%(54/58);CT正确诊断61例,诊断正确率为77.6%(45/58),MRI诊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MRI与CT诊断结果的比较 [例(%)]
组别
n
原发性肝癌
是
否
MRI
58
54(93.1*)
4(6.9)
CT
58
篇8
关键词:MRI;CT;肝癌;诊断
原发性肝癌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3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目前,临床上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B超、CT、MRI和血清AFP水平测定[1~2]。本文对我院2007年12月至2010年9月经手术和病理切片证实的5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T和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旨在研究各自的优缺点,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2月至2010年9月诊断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订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2]。其中男33例,女性25例;年龄28~81岁,平均45.5岁。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胃纳减退、上腹饱胀、乏力、消瘦和不明原因的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所有患者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或介入治疗证实为原发性肝癌,均同时作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和MRI检查。
1.2方法
CT扫描采用GE公司64排螺旋CT,层厚2~5mm,螺距1~1.5,扫描范围为上腹部,包括全肝脏。MRI扫描采用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机,患者取仰卧位,CTL线圈,均行矢状位T1WI(TR400~440ms,TE42ms),T2WI(TR3000~3025ms,TE102~118ms),轴位T2WI(TR3000ms,TE 120 ms)及反转恢复序列STIR,注射Gd-DTPA后增强扫描,剂量0.2mL/kg,行矢状、冠状及轴位扫描。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至3D工作站进行SSD、MPR及VR后处理,形成多方位旋转的3D图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13.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MRI正确诊断54例,诊断正确率为93.1%(54/58);CT正确诊断61例,诊断正确率为77.6%(45/58),MRI诊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2组比较,*P
3讨论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居第3位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非常高,预后甚差[3]。肝脏的螺旋CT和MRI的多期扫描已成为目前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检查技术。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与特殊的肝动脉供血和肿瘤血供有关[4]。肝脏为肝动脉和门脉双重供血,门脉供血占75%~80%,肝动脉供血占20%~25%。而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癌为肝动脉供血,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动脉期快速扫描,在含对比剂的大量门脉血还未到达肝脏时,主要接受肝动脉供血的肝癌肿块即已表现明显强化;在门脉期大量含对比剂的门脉血到达肝脏,肝实质明显强化,而原发性肝癌种块一方面没有继续获得对比剂增强,另一方面,由于血供丰富,血流加快,瘤内对比剂迅速消退,肿瘤增强密度迅速降低,平衡期进一步降低,即形成典型的“快显快出”的对比增强现象,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信息[4]。
肝脏是转移性肿瘤多发部位之一,有其特征性MRI表现[5]:①肝转移瘤单发或多发,往往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边缘不清楚。瘤内常发生坏死、囊变、出血、脂肪浸润、萎缩、纤维化、钙化等,因此信号不均匀;②约1/3在T1WI呈现中心性低信号,T2WI呈中心性高信号(靶征或牛眼征),系中心性坏死或含水量增加。这一征象在良性肿瘤中没有,原发性肿瘤中少见;③部分转移瘤T2WI瘤周呈现亮环征,是瘤周水肿及血供丰富、血流缓慢的反映,而原发肝癌及良性肿瘤无此征象;④转移瘤出血后,出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呈T1WI、T2WI高信号。多个坏死结节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其内见不规则高信号。
CT平扫时,肝癌绝大多数为低密度影,少数为低一等密度影及混合性密度影。肝瘤因坏死病变中心常有更低密度影,并发出血或发生钙化则肿块内为高密度影。MRI有平扫和增强,采用快速动态增强已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2]。MRI平扫T(W)表现为稍低或等信号,而T2W1是稍高信号为肝癌典型信号特点,这种信号称为“癌样信号”。本研究中,CT检测和MRI检测的确诊率分别为77.6%和93.1%,MRI诊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P
参考文献
[1]张淑琴,李洪娥,王燕,等. 超声、CT、MRI和血清AFP
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J].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8,21(2):112-113
[2]候昭才. 原发性肝癌的影像诊断学进展[J]. 华夏医学,
2006,20(4):890
[3]王钧,李亮. C T、M R I对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J]. 中外
医疗,2010(4):183
[4]熊梦祥. 螺旋C T双期扫描技术、MRI在原发性肝癌诊
断中的对比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8):2128
[5]宋立江,程钢,白小红,等. 低场MRI对肝癌的诊断价
篇9
【关键词】 十二指肠;梗阻;临床诊断;临床治疗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对十二指肠梗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时,内镜技术的到了广泛应用,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1]。为了对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本研究将对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65例十二指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65例十二指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9例女性,46例男性,患者的年龄为16—85岁,平均年龄为52.8岁。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1例患者为食管癌术后十二指肠扭转,1例患者为急性胰腺炎,4例患者为十二指肠炎性狭窄,18例患者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患者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2例患者为转移癌,1例患者为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1例患者为恶性淋巴瘤,4例患者为胰腺癌,2例患者为胆管癌,2例患者为壶腹癌,25例患者为十二指肠癌。本研究中有28例患者为良性梗阻,其中有18例患者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37例患者为恶性梗阻,其中有25例患者为十二指肠腺癌。
1.2 方法
在恶性梗阻的37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有13例患者行姑息手术,其比例为46.4%,此类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6.4天。4例患者在内镜指引下行十二指肠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7.2天。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18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6例患者行水囊肿扩张治疗。4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同样行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有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完成了为期1年的随访,4例十二指肠支架置入患者均成功完成了治疗,其近期梗阻缓解率为100%。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亡,其中有2例患者在术后2月内死亡,1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死亡,1例患者在术后5月死亡。6例患者行水囊扩张治疗,其中晋行1次扩张治疗的患者有2例,行2次扩张治疗的患者有3例,行4次扩张治疗的患者有1例,6例在术后9个月完全缓解,术后1年的缓解率为83.33%。
3 讨论
十二指肠梗阻可分为恶性肠梗阻与良性肠梗阻,对此类患者行病因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患者需要行手术探查方可确诊[2]。在对此类患者行手术探查时,恶性梗阻较为常见,此时患者的肿瘤基本上不能切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导致患者出现十二指肠梗阻的原因相对较多,恶性梗阻主要是转移性肿瘤或原发性肿瘤所引起的,导致患者出现良性梗阻的主要原因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此外,类圆线虫病、胆石性梗阻、十二指肠血管发育不良、肠扭转、急性胰腺炎等疾病均有可能引发十二指肠梗阻。
有学者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中有27.2%的患者为十二指肠腺体癌[4]。本研究中,有25例患者为十二指肠腺体癌,其在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中的比例为67.5%,明显高于上述文献报告,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可能为报道中良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胃肠间质瘤的体积相对较小,基本上导致患者出现十二指肠梗阻,此外,外壶周围肿瘤患者也相对较少。在良性十二指肠梗阻患者中,有18例患者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通常会采用胃镜来对患者进行诊断,不过当患者的球部相对较为狭窄时,利用内镜下超声检测来对患者的梗阻良恶性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对十二指肠梗阻患者进行诊疗时,内镜的运用不仅能对患者作出明确的诊断,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因此,在对十二指肠梗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内镜诊疗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施文杰,杨树平,施瑞华等.十二指肠梗阻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10):583-584.
[2] 苏义林,王忠荣,徐兵等.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探讨[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0,09(5):350-351.
篇10
关键词:螺旋CT技术;肠梗阻;诊断中;临床诊断价值
目前在临床上肠梗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同时在发病的过程中往往较快,对于患者会造成尤为严重的危害。所以,一种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显得极为重要[1]。但在此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是对患者实施有效治疗的前提条件[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4年全年之内收治的肠梗阻患者,筛选出其中的100例。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需要使用病理诊断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同时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能够得到确诊。其中男性患者数量为56例,女性患者数量为44例。患者的年龄23~65岁,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5岁。将所有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的数量均为50例。同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在临床上并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B超检查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检查。观察组患者需要使用螺旋CT技术进行检查。在临床对患者实施检查的过程中,本次研究中使用的仪器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欢悦双排螺旋CT机,同时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强化扫描以及平扫的处理。在此过程中,扫描范围为患者的整个腹部,同时在具体的扫描过程中,扫描的层厚为3mm,扫描野为50cm,扫描过程中的图像重建时间为1s,螺距为0.21-0.44.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进行出发扫描的处理。根据CT扫描过程中的图像质量对其进行选定以及重建的处理。重建模式为MIP、MPR以及VR,并在此过程中对患者的肠梗阻实际的部位以及肠梗阻的程度进行相应的评价。
1.3疗效标准 若患者在临床上出现了结肠管的扩张现象,同时扩张的实际程度高于6cm,并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小肠肠管扩张高于2.5cm的情况或是扩张的肠管抑郁远端出现了塌陷,则说明患者为肠梗阻患者。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肠梗阻符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肠梗阻符合率70%,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在临床上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肠梗阻是目前在临床上一种极为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发病急,预后差,通过一种及时有效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3]。但是在实际的对于肠梗阻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一种及时有效的诊断方式,对患者而言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4]。
螺旋CT是目前在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对肠梗阻患者实施诊断的方法。在实际的对于患者实施诊断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患者是否在临床上出现了移行带征的情况对于患者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而在另一方面,通过对患者实施了螺旋CT的诊断完成后,也能够将患者在临床上出现肠梗阻的严重程度、发生原因以及患者是否出现了较窄的情况做出一种极为有效的判定。这对于患者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5]。尤其是目前在临床上,肠梗阻患者最为常见的类型是机械性的肠梗阻。在此过程中,主要是以肠内部的肿瘤以及患者出现肠粘连为主要的原因[6]。
对患者在临床上的CT表现进行分析后我们也能够发现,肠梗阻患者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为近端的肠管出现扩张、小肠扭转以及梗阻部位的强化等相关的症状。对于一些动力性较强的梗阻患者而言,在临床上主要是表现为肠系膜上会出现动脉的增厚以及肠腔的扩张等相关的症状。对于这一类的明确诊断患者而言,在临床上可以对其进行一种及时有效的治疗[7-8]。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也能够发现,通过对患者进行螺旋CT的诊断,患者在临床上的诊断符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这说明使用螺旋CT对于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从羊,冯晓强,张峰,等.螺旋CT/X线摄片在老年精神病患者合并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39(2):87-89.
[2]张小明,杨汉丰,黄小华,等.螺旋CT多期扫描判断闭袢性肠梗阻肠壁缺血的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7):755-760.
[3]宋庆杰.超声、螺旋CT与腹部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95-196.
[4]张宗斌,梁社富,李佳,等.超声、螺旋CT、腹部X线诊断肠梗阻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2714-2716,2717.
[5]熊慧妮.探讨超声、螺旋CT、腹部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4):5-6.
[6]冯丹,王永仁,张淑芬,等.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粪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