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诊断学范文

时间:2023-04-01 01:2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医诊断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医诊断学

篇1

    通过诊断课的学习,不但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学会采集病史,正确系统地进行体格检查,根据病史及阳性体征选择必要的实验检查和辅助检查;学会各种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提供依据,为其将来学习临床课以及进入临床实践做好准备。但是由于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使得这样一门理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制约,导致某部分课程不能充分的让学生领会及掌握。鉴于此情况,我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如下两点个人体会:

    第一,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采取演示教法、引导法、类比法、分组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法,使抽象的理论课变得具体生动,化难为易;把实验课枯燥无味的技能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与练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

    (一)诊断学体格检查中心脏听诊“杂音的听诊”是全章中授课和学习的难点,往往教师单纯只是讲授的话,学生容易因听不懂而疲劳厌学,或暂时听懂却很容易搞混不同瓣膜病变的杂音特点。我在讲授时结合使用挂图或模型或手绘图或多媒体等教具,来辅助讲解并演示各杂音产生机制、瓣膜的位置、听诊位置及病变时各瓣膜的情况、血流方向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心脏杂音是如何产生的,各种瓣膜病变产生的杂音听诊部位、产生时期、性质、传导、等特点;用心肺听诊模型人设定不同瓣膜病变情况下心脏杂音的声音播放,插入到对杂音特点讲解的过程中,代替只用几个形容词对杂音特点的描述;在同学们对瓣膜特点基本掌握的前提下,用提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和讨论对临床瓣膜病变的杂音做出分析判断,进一步加深对心脏瓣膜杂音的理解与灵活运用。不但可以化难为易,而且教具的使用、丰富的教学形式以及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的配合,可以让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更高,往往到最后学生都争先恐后的发言得出结论(即不同病变时瓣膜杂音的特点),使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同学们在乐中学、乐意学,并且有掌握知识和发挥分析能力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体格检查的各项技能操作练习是诊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学生临床必备的基本技能,那么在上技能操作练习的实验课的时候,会存在很多同学在练习的时候眼高于手或主动性底而达不到操作标准的要求。首先,我在上实验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要遵循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差的、学习积极性好的和学习积极性差的交叉分配的原则,各小组设立组长;实验课时,分组练习,小组各成员之间进行过关检测,小组与小组进行技能操作评比,所有的技能操作标准与医师资格技能考试标准接轨;每进行到一个阶段,教师对每位学生实施考核,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可以确保每位同学的技能操作达标,还可以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学习督促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充分有效地演示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演示有集体演示和小组演示,演示技能操作一定要规范到位,与医师资格技能考试的要求接轨,让每位学生都能达到标准化的训练。再次,充分使用模型人与实体技能操作相结合,以弥补只有学生间相互的实体技能操作而不能实现的一些病理情况下的异常体征的学习与练习。另外,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练习指导和总结。让学生真正做到自我管理,主动练习,测试达标的目的。

    第二,在缺乏条件的情况下,要创造条件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接近临床,结合临床。像我们的实验课中某些实验课内容所需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不具备或不充分,教师就可以人为的创造一些条件来完成实验教学。例如:

    (一)学生练习病史采集的实验课,我们没有条件提供真正的病例资源(患者)让学生练习问诊,但我们可以采取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用于病史采集的练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如何与患者交流,如何建立医患关系,如何把握问诊的技巧等。以避免学生今后进入临床实习或工作首次面对真正病人时的不知所措。我会在实验室模拟病房的情境,搜集不同类型疾病的病史资料发给各个小组,先让他们对病史资料熟悉,然后每组派两名同学,一位扮演医生的角色,一位扮演患者的角色,根据他们的病史材料做情境问诊,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视学生对问诊掌握的情况不同,问诊的练习内容可以按部分进行,也可按整体进行。这样去练习问诊,既可以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经意间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还能让学生尽可能的与临床接轨,提高学生将来适应临床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

篇2

[关键词]PBL教学法;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022-02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作用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有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对医学生而言,学习影像诊断学有利于增强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的理解,同时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诊断方法。中医医学生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培养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检查应用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临床工作中对疾病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但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着以下困难。

1、时间短。内容多

实习时,学生在放射科实习的时间一般为1-2周,需了解的内容多,例如要求掌握常见疾病:肺结核、消化道溃疡、骨折、脑出血等的影像学表现,在较短的时间里,需掌握较多的内容,对学生而言确实有很大的困难。

2、中医医学生的解剖学、病理学等的基础较差

解剖学、病理学是学习、理解、掌握影像诊断学相关内容的重要的基础知识,中医医学生解剖学、病理学的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对影像诊断学相关内容的理解较困难,易造成学生实习时出现畏难情绪,对实习缺乏兴趣及信心,使实习的效果不理想,影响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

3、对影像诊断学的意义理解不充分

中医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阶段,需学习中医理论及一些西医理论,因为影像诊断学的课时较少,一般为15―20个学时,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有限,易造成学生认为这门课不重要,可有可无,因而在实习时学习态度不积极。

4、对影像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的结合理解不充分

学生在学校里以理论学习为主,所掌握的知识以理论为主,没有实践经验,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因不知道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感到手足无措,造成对实习缺乏信心。

以上原因造成学生在实习时对这门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畏难情绪明显,由此造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学,实习时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为了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实习效果,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合格的中医医生,在教学实习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改进,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操作为主的“填鸭式”、“包办式”教学改为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辅导为辅的教学,这样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学生理论基础差、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良等情况改善不明显,因而必须找到一个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实践性(指: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的学习,它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即通过课程组织和策略指导来完成学习内容。PBL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第二,教师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去学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

PBL教学法的特点概括为:①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本人所需的信息源,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②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按学习需要来驱动;③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④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⑤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PBL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的,最初是在一些西医院校试行,目前仍处在实践探索阶段,部分中医院校已开始尝试应用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关于PBL教学法的研究还未提及,为了进一步解决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的困难,可以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原因为:

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PBL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想办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就要求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及思考,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压力就促使学生在下面必须做足功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教师包揽一切而学生不感兴趣的矛盾,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实习时间短,但学习内容多的问题。

②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

PBL教学法中重要的环节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将查到的相关知识总结后,才能得到需要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必须掌握所学的知识及将其融汇贯通,这样使学生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学到了新的东西。对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这个过程是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如影像学原理、解剖、病理等相关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可以弥补基础知识及影像学原理掌握不好的问题。

③提高学生在临床上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需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加强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及让学生了解影像诊断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

在影像诊断学的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与病例为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了解影像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PBL教学法有必要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应用,但也需解决PBL教学法中常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教师提的问题如何既与临床结合,又能与中医院校的专业实际结合,使学生学能致用;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既能思维开阔又能切中要害;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医生,为弘扬中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

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

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

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

总体而言在影响技术临床诊断应用中,需要根据各技术的使用优势,合理分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区域,才能够实现高校的综合性影像技术应用,不仅全面提高了诊断范围以及诊断内容,其诊断效果以及诊断技术得到改善,提高临床对患者身体生态指标的掌握,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开展提高影像诊断效果与准确率,便于现代化医疗体制改革下医疗治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03):171-172.

[2]杨东奇.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55-156.

[3]谈彩琴.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921+5924.

篇4

【关键词】 胆囊息肉,超声诊断,探析

胆囊息肉为向胆囊腔内突出的局限肉样隆起,随着医学影像学检查的广泛使用,胆囊息肉的发现率日渐升高,尤其是医学超声检查作为胆囊息肉简便而可靠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胆囊息肉绝大部分属良性病变,也有一部分有癌变可能,但胆囊息肉的早期癌变术前诊断极为困难。本文对2005~2012年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6例胆囊息肉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0~68岁,平均48岁。29例患者有右上腹不同程度的隐痛或不适,8例既往无特殊症状,其中有16例合并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经超声诊断为胆囊息肉病变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与声像图改变进行对照分析。

1.2 方 法 使用CSBM-848C型实时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MHz,患者检查前一晚清淡饮食后禁食,次日上午空腹检查,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必要时取坐位或半卧位,通过多个切面来观察胆囊的大小、形态及病灶大小、形态、数目、内部回声、基底部、局部囊壁及病变是否随改变移动等情况。

2 结 果

2.1 超声表现 全组患者均经3次以上B超检查诊断,其声像图特征为:胆囊轮廓清楚,壁光滑,在不同部位的胆囊壁上均可见大小不等的赘生物,其中有11例(占30.56%)患者病灶直径

2.2 病理表现 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31例(占86.11%)患者为胆固醇息肉:息肉外观为淡黄色或灰黄色,桑椹状、状或分叶状,有纤细的蒂,直径在10mm以下,最小2mm,息肉内可见数量不等的绒毛状突起,内含大量泡沫细胞样巨噬细胞。4例(占11.11%)患者为炎肉:病变颜色呈粉红色或灰白色,胆囊浆膜苍白,壁增厚。病变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其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腺肌瘤患者1例(占2.77%):位于胆囊底,直径约11 mm,切面呈灰红色,有蜂窝样区域。镜下主要改变是胆囊黏膜上皮和平滑肌同时增生,呈腺肌瘤样组织形态。2例(占5.55%)患者为腺瘤:呈红褐色至灰白色,镜下见树枝状结缔组织核心被覆着高柱状上皮细胞,腺体内含内分泌细胞。1例(占2.77%)患者为腺癌:菜花样,粉红色,单发,有粗蒂。镜下分化良好;瘤细胞核质深染,大部分表现有丝分裂,瘤体内腺泡扩张,充满碎片及分泌物。

2.3 手术治疗适应证 一、取决于病变的性质;二、取决于有无临床症状。根据本组病例分析,认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以下表现者应积极手术治疗[1]:①胆囊息肉样病变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②胆囊息肉样病变合并结石、慢性胆囊炎者;③胆囊息肉样病变合并破溃出血者;④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影响胆囊排空者;⑤胆囊息肉直径>1cm者。

3 讨 论

胆囊息肉是是一种常见病,是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腔内突出或隆起的局限性病变,胆囊息肉患者大部分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感到上腹部不适[2]。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B超、CT、胆囊造影等。Chattopadhyay等报道腹部超声诊断胆囊息肉的敏感度在91%以上。而且超声检查具有价廉、无损伤、阳性率高等优点,还可动态观察其生长速度等变化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公认是胆囊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3]。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检出数目日渐增多,胆囊息肉样病变组织学上可分为胆固醇息肉、炎肉、胆囊腺肌病和腺瘤[4];胆固醇息肉是胆固醇沉着性病变,并非真性肿瘤,无恶变倾向;炎肉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胆囊黏膜炎性肉芽肿改变,对这些非真性肿瘤的病变无须手术治疗,嘱患者避免引起胆汁过饱和的因素,并长期定期随访,观察有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结石)等,亦可采用高灵敏度的彩色多普勒观察其有无血供,以便及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在超声的实际检查中,还要注意一些胆囊腔内的病变或沉积物可以表现为类似胆囊壁的隆起性或息肉样病变,如无声影的堆积状的泥沙样结石,陈旧黏稠的胆汁团、脓团、脱落的黏膜、坏死组织以及凝血块等,其中多数利用改变等方法可以观察到移动、变形的特征而不难鉴别,凝血块则可在随访中观察到改变和吸收消失,应注意解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但是,影像学检查方法只能表明息肉的存在,并不能揭示息肉的病理性质,而在术前得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对于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临床中鉴别诊断肿瘤性与非肿瘤肉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借助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来选择有手术指征的患者。

参考文献

[1] 周永,蔡万学.超声医学[M].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869.

[2] 刘执民.消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90.

篇5

在临床护理学教学中,护理诊断的教学一直是临床护理学科教师的难题,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题。通过几年的临床护理学的教学,下面谈谈临床护理学中护理诊断教学的几个要点:

1、诱导学生提护理诊断

根据护理评估内容,诱导学生从北美护理学会制订的147条护理诊断中找出相关的护理诊断,由于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护理诊断亦不同,如消化道出血患者因出血量大小不一样,所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学生可以根据临床表现中的某一个表现提出:组织完整性受损、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体液不足、有组织灌注量改变的危险、组织灌注改变、心输出量减少、气体交换受损、潜在并发宜:欠血性休克、急性意识障碍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拌一己的智慧与才能。

2、要求学生规范化书写护理诊断

书写护理诊断应严格按照PES模式、PE模式、P模式进行,书写现存问题时一定要在护理诊断之后书写出相关因素和临床表现;书写潜在性的问题时在护理诊断之后书写或者不书写相关因素:危俭性的护理诊断要书写相关因素;可能性的护理诊断因相关因素不明确不需写出相关因素,但潜在并发症后面一定要书写相关因素。

3、指导学生正确提出护理诊断

3.1注意护理诊断的合理性有许多护理诊断是属于某一系列的应区别应用,象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低效型呼吸型态这三个护理诊断在教学时应向学生讲清三者的适用范围:清理呼吸道无效适用于通气功能障碍所表现的呼吸困难;气体交换受损适用于换气功能障碍所表现的呼吸困难。

个别护理诊断应用范围很广,如排尿异常适用于尿量异常、尿色异常、排尿过程及感觉异常。潜在并发症的应用问题,潜在并发症后面接的是医学诊断,说明的是尚未出现的护理问题,并不是患者目前无临床表现,如潜在并发症:失血性休克,说明患者目前有消化道出血但未出现失血性休克,需对患者作认真细致地病情观察,并执行相应护理措施,以防出现上述并发症。

3.2注意护理诊断的精准性提出护理诊断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患者的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3.2.1拟定护理诊断应抓主要矛盾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书写出数十条护理诊断,这样既加大T-r作量又没有必要,象相对缓脉如果提护理诊断应为心输出量减少,拟订许多护理措施根本没有必要。一个住院患者只需提6、7个主要护理诊断就足够了。

3.2.2拟定护理诊断应注意简明扼要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是由某一原因引起的系列表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畏寒、高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感染中毒症状。根据上述表现可以提出体温过高、疼痛、疲乏、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等护理诊断。只要护理措施得力有效,引起系列表现的原因去除后所有问题均解决了。所以拟定护理诊断时只需选择其中一个就可以了。

4、书写护理诊断

篇6

[关键词] 骨;转移瘤;影像检查;影像诊断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来临,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肿瘤的发病率增高,骨转移瘤的发生率也相应的提高。当患者既往有肿瘤病史,特别是恶性肿瘤病史时,出现骨肌系统的不适和疼痛,X线检查提示骨质缺损和破坏,应首先考虑骨转移,争取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便缓解病人症状延续病人生命。目前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有:X线、骨显像(ECT)、CT、MRI等,现将上述4种方法的诊断价值作一比较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30例骨转移瘤中,男95例,平均年龄58.6(29~76)岁,女35例,平均年龄50.6(23~73)岁。前列腺癌45例(34.6%),乳腺癌38例(29.2%),肺癌20例(15.4%),甲状腺癌18例(13.8%),食管癌、胃癌各5例(3.8%),结肠癌4例(3.1%)。上述病例均已临床或病理证实。

1.2方法 所有130例患者均行ECT显像及X线检查,103例行MRI检查,97例行CT检查。其检查间隔时间小于一个月,ECT显像采用GE公司双探头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显像仪,常规静脉注射99Tc―MDP(亚甲基二磷酸)740MBq,注射3h后进行全身前后位显像,也可进行局部病变显像。扫描速度11min/m。CT为GE64排128层螺旋CT(LightSpeedVCT),层厚5.0~8.0mm,软组织窗和骨窗进行观察,19例增强扫描。MRI采用PHILIPS1.5T磁共振仪,常规做横断、冠状及矢状位T1WI、T2Wl成像。

2 结果

2.1130例中全部X线检查,阳性130例,阳性率(敏感率)60.0%(78/130),特异性92.7%(38/41);ECT检查130例.阳性104例.敏感率80%(104/130),特异性65.2%(43/66);CT检查90例,阳性63例,敏感率70%(63/90),MR检查60例,阳性率85%(51/60)。

2.2影像学表现:(一)X线表现:78例阳性中单发病灶23例,占29.5%,多发性病灶55例占70.5%(55/78)。骨转移瘤的基本X线征象是骨密度和骨结构异常。根据X线表现骨转移瘤一般认为骨转移瘤分溶骨型、成骨型及混合型.这种分型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具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及可重复性,亦易于掌握和应用、此外囊状扩张型也不少见(尤其是甲状腺癌、肾癌为多)型(四肢末梢):如50%指骨转移来自肺癌等、此二型形态,部位不同于熟知的前三型,由此看来增强加囊状扩张型,型是有临床、影像意义的.(二)ECT表现:104例阳性中多发为85例.单发19例,85例见多骨多处浓集灶,多位于脊柱、骨盆、肋骨等,为典型表现。18例单发点状片浓集灶,l例呈放射性稀疏。(三)CT表现:63例阳性中多发40例,单发23例,溶骨性55例(87.3%),呈不规则斑片状或膨胀性破坏,边缘不清。混合型5例,骨硬化与溶骨破坏间杂存在。成骨性3例,呈多发斑点状密度增高。病理性骨折5例。软组织肿块17例,其中边缘清楚9例,边缘不清楚8例;密度均匀l3例.不均匀4例,平均cT值平扫50.2HU、增强后78.2HU。脊柱转移17例.其中椎管壁破坏ll例,椎体弓根破坏6例;硬膜囊受压7例。椎管变形3硎,神经根受压或不清13例。椎旁软组织肿块腰大肌受侵2例,附件受累6例,单纯椎体破坏4例。(四)MR表现:MR检查51例阳性中,多发31例,单发20例,MR信号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少数表现为混杂信号,特异性较高。

3 讨论

篇7

【关键词】脉象仪;中医诊断;实践教学;应用探析

中国分类号:R241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脉诊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院先后新近十几台MM-3脉象仪仿生模拟手,它主要是乳胶管代替桡动脉,硅油代替血液,组成循环回路,通过模拟脉象装置能体会16种常见脉象,即浮、沉、迟、数、平、弦、滑、洪、等.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波行来反复训练,悉心体会,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辨”。

1.对过去传统脉诊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以往对脉诊实践教学主要采取:①讲解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②熟悉平脉的特征及常见病理性脉象的主要特征。③脉诊的定位、布指、以及运指的练习。④学生分组练习,进行相互体验反复进行脉诊训练。⑤教师和实训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学生手法。⑥书写实验报告。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缺点是:①学生对脉象理论性的知识熟悉了,病理性的脉象比较少见,只能从文字上进行理解。②下指及运指把握力度不够好,诊脉不够熟练、手法生硬、而且同学相互之间练习不够严肃。③由于同学之间多为生理脉象,实践效果不明显,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进入实习阶段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诊断疾病。

2.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诊实践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象四种属性及八种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

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有深浅、至数、节律、长短、粗细、流利度、硬度及强弱八方面的特征。脉象仪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对各个脉象认识和理解,而且更直接的体会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①深浅:浮取脉象搏动即为浅,沉取即为深,不浮不沉即为中。②至数:即脉搏的快慢。③节律:脉搏是否整齐。④长短:短即“首尾俱短,不足本位”长即“首尾端直,超过本位”。⑤粗细:对比不同个体的脉象,体会粗细不同的感觉,然后再进一步认识。⑥流利度:代表脉象是滑脉和涩脉,滑脉的流利感是“如珠走盘”,涩脉的“如轻刀刮竹”。⑦硬度:代表脉象是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

2.2 改进了传统的脉诊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过去我们只重视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忽视脉诊技能操作的练习,要想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需求,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在近几年我们对脉诊实践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掌握了各种脉象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强脉诊实践技能的训练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掌握诊脉的方法,实践教学也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脉象仪对病理性的脉象实践教学更为形象和全面化

脉象仪的作用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感性认识,脉诊中许多病理性的脉象必须通过脉象仪来加强感性的认知,它不仅扩大了学生对脉诊内容的训练范围,还补充了过去单调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练习不足。脉诊指感的训练也使学生较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对常见典型病理性脉象得到强化。

2.4 脉象仪使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脉象仪的使用改变课堂气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枯燥脉诊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巩固了理论知识加深,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理论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

3.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

①脉象是人体全身性、综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它受个体差异性与时间性影响,因此脉象模拟手不能完全模拟人的脉象特征。②它将正常脉象的特征模式化,固定化,而简化了脉象与四季、地理环境、性别、年龄、体格、劳逸意识都有联系。③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手指容易晃动断裂、甚至老化,寿命短。④长时间使用导致硅油耗损,设定的格式出现异常,导致脉象错误的反应。⑤脉象仪运行时噪音显得有些大,破坏诊脉时的周围安静环境。

4.脉象仪补充了脉诊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但不能代替整个实践教学方法

脉诊的实践教学不能只靠脉象仪来完成,应该是它补充了实践教学不够完善的一面,是脉诊学习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经过几年的总结认为脉诊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首先了解脉象的主要特征,强调脉象中的重点及难点。②熟悉诊脉方法,部位和注意事项。③通过脉象仪来体会病例性的典型脉象。④在脉象仪上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掌握重点脉象指感特征。⑤训练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脉诊的兴趣及热情。⑥带教老师要细心、耐心,及时纠正错误手法。⑦课后书写实验报告汇总实践教学中的内容。这种脉诊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受到学生和同行的良好评。

5.结语

脉诊是中医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识别病证、判断病情、分辨病机和推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脉诊临床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脉象仪应用能够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正确掌握诊脉方法、技巧和常见脉象的指感特点,取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弥补脉诊实验教学的不足。也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福义.《中医诊断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N〕.2010年6月第2版55-68

篇8

[关键词] 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 心力衰竭; 呼吸困难

[中图分类号] R441.8; R56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256(2011)02-0197-03

doi:10.3969/j.issn.1671-7256.2011.02.024

Value of plasma NT-proBNP levels in diagnosing and differentiating

in acute dyspnea patients

ZHOU Bin, WAN Shao-bing, WANG Yi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Third Hospital of Wuhan City, Hubei 4300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plasma NT-proBNP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ardiac dyspnea or noncardiac dyspnea. Methods: 110 patients with acute dyspne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ardiac dyspnea group(64 cases) and noncardiac dyspnea group(32 cases). The plasma NT-proBNP level was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Results: The plasma NT-proBNP level of the cases with cardiac dyspnea and non cardiacdyspnea was(3641.48±2931.53)ng•L-1 and (565.83±301.53)ng•L-1 respectively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 The plasma NT-proBNP level in the cases with different classes of the NYHA heart function was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1), and the worse heart function, the higher plasma NT-proBNP level was. If 600 ng•L-1 was taken as a critical value, the plasma NT-proBNP level was excellently sensitive for diagnosing cardiac dyspnea(93.75%), but the specificity was not very good(69.56%). Conclusion: The plasma NT-proBNP level is highly sensitive for diagnosing cardiac dyspnea and differentiating with noncardiac dyspnea, which works in a convenient rapid way in clinic.

[Key words] NT-proBNP; heart failure; dyspnea

在医院临床急诊工作中,以急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很多,且不少病例病情危重,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比较困难,较常见的原因有心源性呼吸困难比如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比如肺源性呼吸困难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COPD急性发作合并心力衰竭等,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辅助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地点和时间延迟的限制不能满足急性呼吸困难诊断的需要。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质量浓度检测目前已广泛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预后评价,但对急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报道还并不多见。本研究通过对急诊有呼吸困难、气促的110例患者行NT-proBNP的检测,探讨NT-proBNP质量浓度对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呼吸困难患者110例,确诊为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54~91岁,平均(76.4±8.2)岁;冠心病3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心脏瓣膜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心功能分级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方法,心功能Ⅱ级22例,Ⅲ级24例,Ⅳ级18例。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5~84岁,平均(72.9±11.2)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6例,支气管哮喘8例,急性支气管炎4例,肺炎3例,气胸2例,CO中毒2例,癔症1例。两组病例均除外严重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肿瘤异位分泌、肝硬化腹水和甲状腺疾病。

1.2 检测方法

血浆NT-proBNP质量浓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所有患者入院后1 h内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将样本注入非抗凝试管中,在4 ℃以下以3 500 r•min-1离心10 min,提取血浆置于低温冷冻管中,置于-20 ℃冰箱内保存,12 h内进行血浆NT-proBNP质量浓度测定。检测时先将血浆平衡至室温,采用奥地利Biomedica公司原装生产的ELISA试剂盒,用美国BIO-Tek800型全自动酶标仪测定血浆NT-proBNP质量浓度,检测方法的各项质量指标及质控参数均在允许范围内。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NT-proBNP质量浓度的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患者NT-proBNP质量浓度明显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NT-proBNP检测方法的实验性能评价

以600 ng•L-1作为阳性诊断临界值,在64例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患者中,临床与NT-BNP诊断阳性符合60例,NT-BNP阴性而临床诊断为阳性4例。在46例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中,临床与NT-BNP诊断均为阴性为32例,NT-BNP诊断阳性而临床诊断阴性为14例。血浆NT-proBNP对于心源性呼吸困难诊断的敏感性为93.75%(60/64),特异性为69.56%(32/46),阳性预测值为81.08%(60/74),阴性预测值为88.89%(32/36),准确率为83.63%(92/110)。

3 讨 论

脑钠肽(BNP)在1988年被Sudoh等[1]发现,为一个含有32个氨基酸的多肽,是在心室容积扩张和室壁压力负荷过度时,由心室分泌的一种心脏神经激素,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扩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生理效应。BNP作为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已经广泛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和预后的评估[2]。

虽然NT-proBNP不具有BNP类似的生理作用,但由于NT-proBNP和BNP由proBNP等摩尔裂解而来,因此心力衰竭时,血浆BNP与NT-proBNP质量浓度均相应升高,并且随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不同有相应变化。BNP分子质量小,在血浆中半衰期短,只有22 min,体外稳定性差,只适合床旁快速检测;而NT-proBNP的分子结构是氨基末端76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结构,不具有生物活性,其分子质量大,血浆半衰期长,大约120 min,生理活性也相对较为稳定,与胆红素、血红蛋白、类风湿因子、甘油三酯、地高辛之间没有显著作用[3]。Downie等[4]认为,NT-proBNP的平均血浆质量浓度在血标本是否被立即离心检测以及分别保存在-70 ℃、室温或冰上24~48 h后再检测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NT-proBNP不仅适合作快速检测更适合临床作批量测定,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断价值较BNP可能更高[5]。

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研究显示,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质量浓度明显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患者血浆NT-proBNP质量浓度(P

研究中还发现,如果NT-proBNP质量浓度以600 ng•L-1作为临界值进行计算,它对心源性呼吸困难诊断的敏感性为93.75%,特异性为69.56%,阳性预测值为81.08%,阴性预测值为88.89%,符合83.63%,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6-7]一致,显示血浆NT-proBNP质量浓度对急诊呼吸困难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急诊快速判定呼吸困难属心源性抑或非心源性,是指导临床及时而有效治疗的便捷手段。

综上所述,NT-proBNP的检测相对于BNP的检测更加可靠稳定,可以快速对急性呼吸困难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准确率较高,与BNP一样可以作为对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判断依据,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生的诊断水平和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SUDOH T, KANGAWA K, MINAMINE N, et al. A new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orcine brain[J]. Nature, 1988,33(2):78-81.

[2] 胡大一,杨振华.B型钠尿肽的临床应用和最新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51-52.

[3] NIELSEN O W, KIRK V, BAY M, et al. Value of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elderly∶data from the prospective Copenhagen hospital heart failure study[J]. Eur Heart Fail, 2000,10(5):275-279.

[4] DOWNIE P F, TALWAR S, SQUIRE I B,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stability of N-terminal proBNP in vitro∶implications for assess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J]. Clin Sci, 2002,97(10):255-258.

[5] YOSHIHIKO S, TERUYO Y. Application of NT-proBNP and BNP measurements in care: a more discerning marker for the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heart failure[J]. Eur Heart Fail, 2003,12(6):295-300.

[6] 史晓敏,林菁,徐国宾,等.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原在心功能评价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初步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4):37-41.

篇9

资料与方法

2006年2月~2009年1月收治高血压患者65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病例18岁及18岁以上,均用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进行测量。按《中国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标准[1],高血压定义: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

评价方法:对所选病例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①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对有继发性高血压线索(严重或顽固性高血压;年轻时发病;原来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突然恶化;突然发病;合并周围血管病的高血压)的患者是否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2]。②与高血压相关的辅助检查的完善:是否进行了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血尿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及眼底检查等。③降压药物的规范治疗:是否使用了降压药物,药物使用是否合理,以及降压治疗的依从性等。④非药物治疗:是否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进行减重、合理膳食、增加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平衡及戒烟等)进行了药物以外的治疗[3]。

结 果

有继发性高血压线索的患者中,其中没有进行相关检查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如肾脏、肾上腺及血管等疾病所导致的血压升高)43例(6.5%)。

没有进行实验室、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及眼底等检查或检查不全面的患者403例(61.3%)。

治疗不规范的患者(包括高血压药物使用不合理、服用不规范、依从性差等)307例(46.7%)。

没有进行非药物治疗的患者485例(73.8%)。

讨 论

在基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多,高血压所产生的并发症也相应增加,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所以需要加强高血压的治疗。但从上述统计资料来看,基层医院在高血压的诊断、治疗以及评估上存在明显不足。

5%~10%成人高血压患者可查出具体原因,通过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对继发性高血压进行筛查。本次所统计的657例患者中,有继发性高血压线索的患者43例(6.5%),没有进行相关检查来明确,分析原因如下:患者因为检查项目及费用较多而不愿进一步检查;基层医院检查试剂及设备等有限导致医生不能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一部分人群单纯因认识不足拒绝筛查。为了加强对高血压的防治,初诊或复诊通常都需要进行相关检查来评估,但所调查的657例患者中,没有进行检查或检查不全面的403例(61.3%),所占比例较大;分析与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缺乏、医生防治并发症观念不足、患者经济条件限制等因素有关。发现高血压后的患者一般都会进行相应的治疗,但根据上述657例患者来看,其中治疗规范307例(46.7%),主要体现为:服用硝苯地平等短效制剂的患者较多,血压水平波动较大,没有联合用药血压控制不理想[4];患者自行加减所服药物剂量及次数;部分患者在血压控制后自行停药。患者服用硝苯地平等短效制剂过多的原因主要与所在地的经济生活水平有关,部分基层患者从经费方面考虑首选相对便宜的短效降压药物。高血压的治疗已从单纯的生物学模式转向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综合治疗模式,所以在使用药物降压的同时还需要进非药物治疗;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通常包括减重、合理膳食(减少钠盐及膳食脂肪、多吃蔬菜和水果、适当补充钾和钙、限制饮酒等)、适当的体育锻炼、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以及戒烟等方面。统计此次所收集的病例发现,仅口服药物而没有进行改善生活方式等非药物治疗的患者达485例(73.8%),其中农村患者居多。分析原因以当地固有的生活习惯、多数乡镇患者经济文化水平相对偏低[5]、社区和医院对高血压知识宣教不足以及患者不能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面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发现,在基层医院中高血压患者的诊治与指南要求差距较大,但其有客观的原因存在,主要表现如下,当地经济水平偏低导致患者医药费用受限;人群文化水平相对不高,且医院及社区对高血压宣教缺乏导致患者对高血压危害认识不足;当地固有的不良生活方式纠正困难。为了减少在高血压诊治上与指南的差距,除了当地居民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外,对医务工作者来说,需要提高自己对指南的认识以做到合理评估及治疗高血压患者,并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5,13:22-42.

2 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60-961.

3 王吉耀.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0-251.

篇10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临床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23-02

脑血管疾病(cvd)是各种血管原性脑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且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1]。选择我院内科2012年至2013年的24例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4例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在秋末初冬发病13例,占54.2%,发病率比较高。24例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的年龄为41-75岁,其中脑出血患者为12例,脑梗死患者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为3例,其他疾病为2例。

1.2方法所选24例患者均有头痛、头晕、恶心、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伴随症状,加重至嗜睡、昏睡、浅昏迷及深昏迷等不同的意识障碍。均进行CT、MRI、血生化、心电图等辅助检查。

2分析

2.1病情进展患者的病情决定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从发病到出现意识障碍的时间[2]。发病2小时以后,产生意识障碍为病情进展较快,当意识障碍发病时间大于24小时,颅内压增高出现的比较晚、症状相对较轻。若意识障碍不断加重,则显示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脑出血患者因颅内占位效应明显,产生意识障碍的时间通常不大于6小时,症状多于数小时发展至高峰。24例患者中,其中3例脑出血于5小时内出现意识障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安静或睡眠中发病,症状多于十余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产生意识障碍多在十余小时以后。24例患者中,其中1例脑梗死在发病4小时后昏迷,6例在10小时以后出现不同意识障碍。而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仅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和嗜睡等轻度意识障碍,治疗以后未发生昏迷。

2.2治疗防治脑水肿,有助于延缓意识障碍的进展,对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治疗的重点是积极脱水、降颅压,常用皮质类固醇、脱水剂和利尿剂等。并控制血压,保证营养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等。恢复期则进行理疗、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2.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行t检验。

3结果

24例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其中脑出血患者为12例,脑梗死患者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为3例,其他疾病为2例。对24例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病情恢复较好,见表1。

4讨论

意识在医学中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应答反应的能力,或机体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意识的维持是通过脑桥中部以上的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及其投射至双侧丘脑的纤维,以及大脑半球的正常功能实现的。累及网状激活系统或双侧大脑半球的病变均可导致意识障碍。由于脑缺血、缺氧、葡萄糖供给不足、酶代谢异常等因素可引起脑代谢细胞紊乱,从而导致脑干上行性网状结构功能损害和脑活动功能减退,产生意识障碍[3]。

在脑出血发病后2至3个小时内产生意识障碍达89.75%[4],间脑对脑干造成压迫,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脑水肿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意识障碍比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低。当出现脑水肿占位效应时,颅内压增加到一定程度,通过自然空隙,部分脑组织和脑室移位、变形至压力较低处,甚至形成脑疝。脑疝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直接致死原因。要对颅内压增高现象进行及时的处理,降低颅内压。

总之,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最基本的特点是出现意识障碍,脑血管疾病发病后,产生意识障碍的时间越早,意识障碍程度越深,预后则越差。要尽快明确病因,需要进行头部CT、MRI、DSA、心电图、血生化检查等。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减小病变范围,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治疗的方法包括对血压进行控制,降低颅内压,在必须的情况下,采取特殊处理的方法,对于早期脑梗死患者应用溶栓,对大面积脑出血、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第6版.

[2]宋海慧.急性脑血管所致意识障碍48例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7):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