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行业范文

时间:2023-03-27 23:3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模具行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模具行业

篇1

关键词:模具生产 模具小组 生产模式

浙江省宁海县的模具产业闻名国内外,大型塑料模具、精密模、橡胶模具、压铸模具、冲压模具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宁海的县模具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60—70年代,到80年代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90年展成中国模具之乡,至今已成为宁海县的支柱产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模具小组作为一种独特的团队生产模式,始终伴随着模具行业的发展而发展。

模具小组生产模式往往以组长承包责任的形式出现。一套模具的加工组装完全是在模具小组组长的安排下进行的,组长负责模具的生产计划实施,掌控整个模具的加工流程,跟踪加工进度并最后装配试模,并做好客户的售后服务,小组的其他成员则根据组长的分配完成各项任务。当一套模具加工完成并交付客户之后,模具小组组长将获得总价3%~7%的报酬,组长则按小组其他成员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发放工资与奖金。模具小组生产模式还有一个特殊职能,它只对企业直接负责,不受车间主任节制,而车间主任只是做好具体的服务工作。

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现在宁海县大、中型模具生产很少有单个模具钳工作业,而是一个小组团队形式进行协作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模具小组综合制造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模具生产的精度和效率。因此分析模具小组这一独特的生产模式对模具行业的影响与作用十分有必要。

一、模具小组的产生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宁海县模具企业中胶木模的出现,模具师傅作为一个独特的工种从钳工当中分离出来。模具师傅带领夹作老师(半熟练模具工)以及学徒组成一个模具生产团队。其夹作老师(半熟练模具工)、学徒工资以及模具师傅自己的工资都是由企业定标发放。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出现,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的营销、财务管理与模具生产开始分离。企业主管理营销和财务等,模具生产则由模具组长负责,由此就有模具组长承包制的出现,形成模具小组这样独特的生产模式。模具小组的用工由组长聘用组合,工资、奖金都由组长考核发放。企业只对模具作综合验收,这样企业省去了很多管理上的事务,提高了经营效率。之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个体模具企业逐渐出现,许多模具组长也成了个体企业的小老板。这些小老板为了生产的需要,也在自己的企业里组织多个模具小组。

二、模具小组的发展变化

20世纪80年代,模具生产主要靠模具钳工手工生产,模具的生产水平较低,生产周期长,模具生产对钳工的依赖性较强,手工加工占很大的比例,对模具钳工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模具加工的体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模具制造精度全靠模具小组的组长以及成员的手工技术来保证。

到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电加工设备和数控加工中心,随着数控加工的设备不断投入,模具加工的效率、精度不断提高,模具钳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模具钳工的工作量在减轻,但模具组长的要求在提高。组长在原有的基础上,必须懂得精加工,编排加工工艺,加工的核算,解决一些加工的成本问题,要学会生产管理。由于组长的能力不同,模具小组也在随时随地变化重组,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到了21世纪初,计算机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在企业生产中大量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使生产技术在应用交流沟通上更加便捷、信息量增大。又一次对模具小组生存模式和模具组长提出了挑战,模具造型和工艺编排、技术文件的制定很多工作内容从模具小组的工作内容中分离出来。

三、模具小组对模具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模具小组作为宁海县模具行业一种独特的生产模式,早期能够推动行业快速发展。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模具小组这种生产模式有以下积极作用。

1.责任到人,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模具小组这个生产模式由于责任到人,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不管在生产效率和模具质量上,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宁海县的模具产业,以高精度、高难度、长寿命等制模优势闻名国内外,与宁海县拥有众多的生产水准高超的模具小组是分不开的。

2.双腿走路,大量培养模具熟练工

宁海县模具行业培养模具钳工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师带徒,它的优点是技能基础扎实,劳动态度好,但由于大多数初中毕业就当学徒,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对于一些高精度模具制造的理解困难;二是通过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的技能水平,动作规范,并且有很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经验,有待一线生产的磨练。这两种培养模式殊途同归,模具工都纳入模具小组的熔炉冶炼,逐步成就为熟练的模具工。模具小组组长是其他模具钳工指导者,起到了模具技能的传承作用。

3.因小见大,不断推动模具产业链

一般情况下,每个模具小组只有5~8个人组成,小组虽小却推动了一个大行业。以2012年宁海县模具生产为例,总值50亿,按照每500万一个模具小组,模具小组的需求量是1000多个,每个模具组5~8人计算,模具钳工5000~8000人。而宁海全县实际有模具企业有500多家,模具行业从业人员达到50000左右,包括管理人员、销售人员、设计人员以及服务人员和其他的加工人员,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4.组长负责,造就行业领头羊

模具小组是宁海县模具行业独特的一种生产模式,同样组长责任制也是宁海模具生产管理的一大特色,它造就宁海县模具行业一大批领头羊。宁海县模具第一代私营企业老总基本上都当过模具组长,如一塑的鲍明飞、跃飞的张德标都是宁海县第一批的模具组长。同时,在2012年模具企业科技人员调查中也发现46.75%担任过模具组组长,目前宁海模具钳工的技师、高级技师大多数是模具组长或者有过模具组长的经历。

四、模具小组对目前模具行业的负面影响

在目前模具企业规模日渐扩大、科技含量不得提升、客户要求日趋提高、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模具小组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其本身管理综合效率低下的缺点,难以适应模具行业内质量、标准化生产的竞争要求。

1.组长能力参差不齐,难以保证产品质量

模具小组生产模式主要表现为组长承包制,模具组长成为模具生产的核心,加工的精度,模具结构的制定,加工工艺的安排由模具组长决定。这就使得企业在生产质量上过分依赖模具组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真空化”。模具生产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模具组长落实,一位好的模具组长就会造出一副高质量的模具,同样一个差的模具组长也会生产出一副低质量甚至是不合格的模具,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2.模具工根据经验操作,难以适应标准化生产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模具制造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模具零件标准化生产是模具生产的趋势。因而模具小组需要不断完善,模具组长承包制难以适应模具生产的需求,企业生产要求建构更合理的生产机制。

3.模具工知识水平偏低,无法确保交货期限

现代模具的制造向高、精、尖及大型模具发展,要求提高,交货期缩短,几十吨重的模具2~3个月交货很正常。由于模具工专业知识结构偏低,对复杂的模具结构难以理解或理解错误,造成模具结构的偏差(如:冷却孔、排气孔的形状位置、型腔结构的装配精度等),导致模具交货期的延期甚至出现模具的报废,给企业造成经济和信誉的损失。

五、对模具小组生产模式今后发展的思考

1.开展模具工培训,加强单兵作战能力

在现代模具设计生产过程中,由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到很多专业知识,如材料学、机械基础、金属加工学等。如果没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很难把问题分析到位。

针对现状,宁海县模具协会开始主动寻找合作院校,积极开展模具工的培训,提高模具工的专业基础知识,加强模具工的单兵作战能力。如,2004年,宁海模具协会与宁海技工学校合作,开展高级工班、技师班、高级技师班的培训,通过短期的培训迅速培养模具高技能人才。到目前为止,宁海技工学校已为模具协会培养了高级技师15名、技师112人,高级工800名。

同时,宁海各模具企业根据本企业的实际需求,选派优秀人才到职业技术院校进行脱产培训,培养宁海模具工的尖端人才。

2.创建大师工作室,增强团队攻坚能力

模具小组组长是宁海县模具生产中高技能人才的代表。这些组长经过校企合作的培训,有一部分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具有高级技师或技师资格,而且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高超的技能水平,成为优秀的模具技能大师。模具企业通过这些脱颖而出的技能大师,在模具小组的基础上组建技能团队,一方面团队力量进行模具的创新设计、研发制造,另一方面通过名师带徒的方式来培养技能型人才,起到了模具技能的传承作用。

在此基础上,宁海县总工会组建了技师协会,建立了技师工作室,定期举办“技师沙龙”,召集高级技师、技师进行宁海模具前景讨论和当前各企业的技术攻坚。以宁波得力集团的梁伟峰大师工作室为例,企业选拔优秀的模具工、项目经理、设计人员组建攻坚团队,在大师梁伟峰带领下,边研发边生产,边生产边学习。

篇2

根据国际专用工具协会和亚洲模具协会联盟的综合估计,全球的主要模具生产国家和地区如下:

1.日、美、德、法等工业发达国家

它们发展速度快,市场规模大,内需充足,较高,具备开发各种模具的能力。

2.发展中国家地区

包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葡萄牙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属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大致为由传统劳动密集产业开始从事工业化生产,渐渐步入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的出口,模具工业已由初期的低精密度向较高精密度发展。

3.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国

如中国大陆、印度等。其人口众多,长期重视基础工业发展,模具工业技术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国有企业。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带动模具工业迅速发展。

本文就国外一些模具行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的模具发展情况做以介绍,以便从中找出我国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模具行业。

1.日本

根据日本金型工业协会估计,1995年日本的模具产值约为15866亿日元,较上一年增长了13.9%。与其他产业相似,其模具行业在1991年发展到高峰后开始跌落,一直到1995年才有所回升,主要原因是1995年日本各大汽车厂将各类型车逐渐淘汰,由此对模具需求迫切。日本为全球第一大模具出口国,1991年起其模具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1995年为2586.87亿日元(约合28亿美元),约占产值的16.3%。1995年进口约占产值的1.2%。出口规模较大的原因在于:

(1)模具技术较高,质量良好,精密度符合各类客户需求。

(2)企业的海外投资很多,各海外工厂习惯于使用日本制造的模具,

(3)按时交货且交货期短是日本模具的一大特色,

2.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模具生产能力较强,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它将高新技术应用于模具设计和制造中。

(1)CAD/CAM/CAE一体化技术被广泛应用

它显示了用信息技术带动模具工业发展的优越性。澳大利亚塑料模具设计制造已普遍应用了CAD/CAM/CAE一体化技术。在CAD应用方面,己经甩掉了图板,二维CAD被广泛应用,三维的使用目前已达到了60%,Pro/E.UG,Solid,Edge,MechanicalDesktop等设计软件应用得很普遍,而且采用DNC网络联系到高精度和高效率加工中心。应用这些软件不仅可完成二维设计,同时可获得三维模型,为NC编程和CAD/CAM的集成提供了保证。应用三维设计,还可以在设计时进行装配干涉检查,保证设计和工艺的合理性。

(2)企业规模

澳大利亚汽车模具企业规模不大,职工多在40-50人,最大的只有450人(制作模具的人数为68人,其他人员做产品零件)。多机床管理和一专多能、一人多职普遍被模具厂采用,其车间机床很多但工人不多,多台数控机床在工作,但只有一个工人管理。

(3)实行JIT管理模式

澳大利亚的模具企业都是根据市场需要发展起来的,都有一套适应市场需要的科学的、严格的管理方法,从生产计划、工艺制定到作业流程控制、库存、统计等方面普遍使用了计算机化管理。在生产现场数据采集和统计都使用了条码技术,有些公司还应用了集成化管理,在公司内部,设计、工艺、生产部通过计算机网络DNC共享信息。在生产车间,制品、外购件和生产作业地干净整洁有条不紊,生产基本实现了零库存,做到了准时生产(JIT)。

(4)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协作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每个模具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都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必须采用专业化生产方式,不能什么模具都制造。

Electeolux公司是一个较大的模具制造公司,主要做一些大型模具,拥有日本产OKUMA数控铣床3台,大型电加工设备。生产重点放在模具开发和制造及装配调试工作上,做许多机械零件加工外协。

(5)模具标准化程度较高

模具标准件可以在市场上采购,许多模具企业进行模具零件的粗加工,半精加工也由相对固定的协作厂家完成,模具冲压件由固定铸造厂粗加工后再送往协作厂进行半精加工。塑料模具用的钢材在钢厂进行粗加工作为标准模块运到模具厂,模具厂的热流道、定位、导向、斜楔、气动等都是标准件,由专业厂供给,这样大大地缩短了模具产品的制造周期。

3.葡萄牙

模具工业是葡萄牙颇具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出口产业,生产规模在1995年己达3.2亿美元,制造厂家约250家,从业人员约7500人。但大部分为中小企业,每个工厂平均员工为30人。

由于地理因素及文化背景优势,葡萄牙的模具在美洲市场上广为各大公司认同,近年来葡萄牙人又加强了对欧盟市场的拓展,使其逐渐成为世界模具市场上一个强有力竞争者。

目前,葡萄牙的模具生产重心为塑料模具,占国内模具总产值的80%以上。模具行业已普遍使用CAD/CAM技术,并采用CNC等精密加工机械,全行业用于研究开发及新设备的占全年产值的10%,超过大部分主要竞争对手。葡萄牙的模具外销比例达85%,1995年出口增长为22.5%,接近2亿美元,进口额为3431万美元。美、加曾为其最大出口市场。1986年葡萄牙加入欧盟后,市场重心转移到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所占市场份额从1985年的65%降低到目前的30%。

4.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的模具工业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1998年模具产值曾达到19.5亿美元。近几年因中国台湾经济衰退,中国台湾的模具产值连续下降,1999年降低到17.2亿美元,2000年又降到15.5亿美元,两年共下降了20.5%。中国台湾模具出口占模具总产值的30%左右,中国大陆是中国台湾模具销售的主要市场之―。

各类模具在中国台湾模具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塑料模具占45%,冲压模具占36%,冲压模具占8%,锻造模具占3%,其他模具占8%。中国台湾模具企业有以下特点:

(1)模具生产效率高、工期短、人均产值高。

(2)专业分工细,技术精益求精,客户相对稳定。

(3)模具企业带件生产比较普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模具;制造;机械;工业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94

模具是指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模具加工是材料成型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机械加工相比,具有工序少、材料利用率高、能耗低、易生产、效益高等优点,因而在汽车、能源、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工业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模具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日本被誉为“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在德国则冠之为“金属加工业的帝王”。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我国模具制造业发展历史

我国现代模具工业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通过引进国际工业发达国家与地区较为成熟的的设计制造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我国模具制造业已建立起了包括模具技术研发机构、模具生产和供应体系在内的模具工业体系,模具工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已经有了极大发展。

2 我国模具制造业发展现状

模具行业的产品属于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其需求依赖于下游各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模具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2003年起世界模具业一直处于稳步上升态势,到2014年市场规模为1025亿美元,2015年为1070亿美元。预计到2016年将在1200亿美元左右。

近年来,随着汽车、消费电子、家用电器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模具制造规模日渐增大。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近10年来,除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有所下滑外,中国模具工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我国模具的制造能力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数十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100亿元,从业人员从几万人增加到百万人,其中销售额超过1700亿元,2005-2014年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我国模具行业的不但基本满足我国制造业对模具数量、品种和质量的要求,而且具备了几乎所有模具品种的批量出口能力2015年我国的模具出口额达到50.8亿美元。

塑料模具是模具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注塑成型模具、挤出模具、吹塑模具、吸塑模具、吸附模具、发泡模具、搪塑模具等模具类型,并被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铁路交通、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塑料零件生产。随着汽、家电、电子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塑料模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统计,我国塑料模具销售总额占整个模具市场销售总额的45%左右,塑料模具销售额由275亿元增长至7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2%。

目前,我国模具制造业处于机会与挑战并存阶段。在国家政策以及各地方企业的努力下,一方面,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各类模具产业基地数量不断增加,使得模具制造配套服务的体系日趋完善,也使得模具行业本身及上下游产业配套协作更加便捷,促进模具生产成本降低、生产周期缩短,规模效应逐步体现。另一方面,模具行业已完成了技能型向技术复合型的转变,由模具制造向模具+技术服务过渡,模具企业不仅仅是模具供应商还成为集成技术服务商。“项目式”、“工程式”管理代替“订单式”管理,模具产品在整个制造生命周期中是个共同探讨修改的过程;模具企业在交付模具产品的同时要交付设计、工艺、分析的数字化过程,模具企业提供的产品是模具与模具成形工艺的一体化方案,是完成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产业化关键结点,部分模具企业已经具备了零件成形整体解决方案和工程服务等能力。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为模具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近年来,模具产业链成本压力逐渐加大,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多变,国际模具制造业实体回归,中国出口模具增速放缓,致使模具市场格局不稳定因素增加。同时,由于国际工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客户对于模具设计、制造等工艺的要求也上了新台阶,目前大多数企业掌握的传统工艺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国内许多中、小规模模具制造企业都面临高端技术人才短缺,研发实力较弱、创新能力较差、自有资金难以支持设备更新改造,生产线升级的情况。

3 我国模具制造业发展趋势

从现在的行业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我国模具市场一直发展良好,但是与其他制造业一样,产业全球化不断加剧。最终生产工艺简单、精度要求低的模具加工订单势必会向生产技术落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迁徙,而具有生产较高水准的模具生产企业则能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因此,在产品技术方面,我国模具制造企业未来必将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制造水平的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技术产出,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无图化、精细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产品更精密、更经济,更多样,满足大型生产的需要。

对于公司管理技术方面,在技术交叉、产业链较为集中的市场需求下,模具向上下游延伸趋势更加明显,供应链管理技术、精益制造与模具生产的自动化、激光加工、3D、逆向工程等技术在行业内已被积极采用。这些技术的使用使得模具企业能优化生产模式,高效配置自动化与智能化资源,让生产管理更精准高效,同时,更能挖掘客户与产品的潜在价值,并使企业进一步向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产品品牌化、经营国际话的方向发展,从而走上“专而精而特”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下转第241页)

(上接第216页)

未来模具行业产业发展将更加注重效益与质量制造的转变:以质量数据为先导的制造流将贯穿模具企业设计、制造、反馈制造,在质量控制框架下集成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实现效益、质量横纵双向集成;利用精细化、知识化、专业化实现增值效率;软件技术提升硬件装备的应用价值,实现增值效率;客户数据与管理共享,提高资源效率、运营效率、研发效率。

参考文献:

[1]魏剑.地方政府扶持主导产业发展的作用研究――以宁海县模具产业为例[D].同济大学,2007.

[2]周永泰.“十一五”振兴模具工业的途径与对策[J].中国机电工业,2004(05):26-27.

[3]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中国模具工业年鉴[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4

我国模具产业现阶段属于转型上升时期,为行业和企业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与挑战。但是因为行业自身遗留的一些问题的存在,使发展遭遇了不可避免的阻碍。近年来,由于生产力和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模具制造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国内模具制造在现有基础之上应加快技术研发,以适应市场需求。

多年来年模具产业不断进步,促使我国涌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如汽车覆盖件模具有“四大家”,模具行业已有100多家企业被授予“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称号;在产业布局上,我国模具业正在从较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向内地和北方扩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模具生产较集中的地区。

目前,管理粗放,营销水平不高,效率低下是我国模具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三个问题的存在,也导致了我国的五金模具行业的竞争力不强。我国的模具行业整体上的还处于世界的初级阶段,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在产业链的控制更无从谈起。我国的模具行业主要存在销售渠道单一性,原材料供应受到一定的制约,资源整合的意识性不是很强。

在这些企业的管理上,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尽完善, 整体结婚还比较乱,家族式管理的不当,财务的现金流管理及产品的质量管理还没有达到有效控制。当然正是由于我国的模具行业存在这些问题,所以我们也在不断的探索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模式,也不断的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学习或引入最先进技术和设备来为模具企业服务。如一些模具厂家选购了高精密三坐标测量仪为检测模具的产品,这样能大力提供模具的生产效率。

转型期的五金模具企业应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大力发展高端产品的研发技术,早日实现高端产品国产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产业集群,增强行业群体竞争优势;稳固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篇5

关键词:模具制造业 人才需求状况 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课 题:本文为江西省技工院校省级自筹教学研究课题《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模具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曾爱新;课题批准编号:JXJGJY-2012-14。

行业产业发展是技工院校立足和成长的基点,产业转型升级及其人才需求的变化则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和基本依据。本文就江西省内外模具类企业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知识素质结构和创新能力要求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

一、江西模具类企业发展现状

1.处于承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逐渐兴起及快速上升阶段

近年来,江西大力承接沿海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据统计,江西省现有模具企业近百家,其中包括赣州上犹模具产业基地、南昌模具城、江铃公司模具厂、宜春富士康 (丰城)公司等在内的模具类企业,这些企业正呈现出如下显著特征: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效果;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民营模具类企业异军突起;园区聚集效应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江西模具类企业占江西省经济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以精密铸造、粉末冶金、IT产业、汽车覆盖件、大型精密塑料模具和模具标准件等为主的五金、塑胶、压铸模具制造业已经在赣鄱大地悄然兴起。随着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园区经济快速发展,江西模具制造业以研发创造品牌和以品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将越走越宽广,模具类企业高速发展的春天已然到来。

2.后发赶超的发展态势正在逐步呈现

几年前,江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实施了以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2012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增速和总量双提升、质量和效益双改善的良好发展势头。江西经验表明,后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吻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质,后发地区可以依据经济发展基本格局还未完成定型、产业空间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小的优势,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被誉为“工业之母”的模具制造业也正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后发赶超、飞速发展,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着力构建当中。

主要表现为:模具专业化生产尚处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模具制造工艺和设备相对落后,呼唤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模具从业人员和模具设计水平相对偏低,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需求强劲;模具制造工艺和设备相对落后,对先进制造工艺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前景广阔;产业链不断延伸,催生产业集群,模具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3.江西模具类企业的发展正在萌发新的技术需求

随着江西省《模具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模具行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工艺装备,在电子、建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器材等产品中,60~90%的零部件都依靠模具成型。在许多招商引资项目中,项目的确立往往取决于该地区模具生产的规模、能力和水平。江西模具业起步相对较晚,但先进制造业、航空业、摩托与汽车业、电子与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将成为带动江西模具业增长和技术创新的强劲动力。江西模具行业未来若干年将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呈现以下主要发展趋势:产品继续向着更加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和经济快速高效的方向发展,技术含量将不断提升,制造周期不断缩短;模具生产将继续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精细化、高速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企业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江西模具类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持续需求

1.人才需求持续强劲

江西工业园区经济高速发展,用工需求日趋旺盛,用工缺口不断加大。调查显示,2011年江西省94个工业园区共有投产工业企业8500余家,在职员工近200万人,有用工需求的企业超过5700余家,缺工约32万人。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江西工业园区企业总量将突破万家,平均每年用工净增1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不少于5万人。企业季节性、结构性缺工的常态化,将加剧不同经济区域企业对技能人才的争夺。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江西技工特别是模具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将严重供不应求。

2.对模具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模具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应该是具备模具专业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将理论和操作融为一体、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同时拥有模具专业高技能和高素养的“双高型”人才。模具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综合素养=适应能力+执行力。

三、小结

江西模具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对人才的培养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性工作岗位,具备生产现场技术改革、技术应用创新和加工工艺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不是一般的熟练操作工,而是有创新思维、有能力移植现有成熟技术、有能力改进工艺方法、具有一技之长并能有效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人才。传统的模具类技能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创新发展的需要,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恰是模具类企业改革发展的原生动力和重要保障。为此,技工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行理论、实训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改革,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培养”和全真性准企业化“模拟工厂”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实现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华.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能人才供求矛盾及应对之策――以杭州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

篇6

数据中心的变革

传统数据中心的关键点是性能、安全性以及业务连续性。然而,随着企业应用的多元化,以及在数据中心内,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数量的不断增长,一系列新问题不断出现:能源价格日益攀升,成本危机凸显;各应用系统建设相对独立,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孤岛”;数据中心资源配置和部署过程过多采用人工方式,没有相应的智能平台支持,繁重的重复性工作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缺乏自动服务能力;IT设备数量的持续增加导致数据中心可靠性降低。目前,企业在对应用整合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的同时,对数据中心资源的智能化整合需求也越来越急迫。

面对这一现实需求,云计算被视为极佳的解决方案。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一体化的管控平台和运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对企业来说,云计算可帮助企业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重视云计算,并将云计算积极应用到企业运作中去。显然,云计算的发展也势必对当前数据中心的转型提出新的要求。

在现实中,打造能承载云计算需求的新一代数据中心,满足更高效、更安全的数据处理需求,成为摆在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简化数据中心架构,在一个统一的IT 基础架构下将服务器、存储系统和网络,甚至是供电和冷却系统都整合为一体化的计算资源?如何使 IT设备成为一种服务,让计算资源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如何让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既安全可靠又灵活易用?如何让新一代数据中心更加绿色节能?

智能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针对在云计算模式下数据中心面临的诸多挑战,艾默生网络能源以前瞻性的视野推出用于数据中心的智能、一体化基础架构系统之“智能解决方案”(Smart Solutions)。该方案整合了先进技术,通过配置可互操作系统加快实施速度,提高适应性,降低成本,实现更具成本效益的容量、效率和可用性管理。该解决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该解决方案具有前卫的设计思路。它将机房动力系统视为整体,从供配电、制冷、智能管理三个角度进行实施,以全面的产品线、丰富的实施经验为机房带来了高可用性、高灵活性、高可维护性、高节能性的优势。这不仅实现了数据中心机房各子系统之间的兼容与配合,降低了未来扩容的难度,更能够为客户提供恰如所需的节能措施,从而为企业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进军云计算领域建造了稳固的基础设施平台。

第二,该解决方案具有完善的产品线。它包括SmartMod、SmartAisle、SmartRow以及易睿,可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场景,解决特定的问题。比如,SmartRow是一种独特的独立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整合了电源、制冷、基础架构管理和灭火系统。通过采用这一架构,数据中心无需进行更多的空间变更就能为IT设备提供更好的支持,从而可以减少约10%的初始资本投入。在数据中心运行过程中,该架构还可以减少30%的能源成本。

篇7

再看看现阶段中国内衣产业发展现状: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带来巨大的消费增量;日用品模式、保健品模式、时装模式三次洗牌,促使产业环境趋向理性,更适合品牌化运营;新材料的应用和生活观念的开发,内衣市场消费时尚化、个性化。

在这样一个蒸蒸日上的产业中,却有许多企业在进行竞争,没有任何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与这个产业同时起步的服装、饮料、电器、方便面等却早已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发展模式的选择失误还是行业规律使然?是品牌策略错误还是竞争的残酷?

内衣产业的本质是典型的零散型产业结构:市场进入壁垒低(除了文胸产品),越来越多的中小公司涌入,是形成了零散的前提;内衣产业没有太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同质竞争严重,企业进入的门槛较低,而他人模仿、超越的机会多,导致了市场的很难集中;大部分内衣季节性较强,带来的销售不稳定性,春夏淡而秋冬旺(文胸相反),无法形成持续性规模化销量;库存成本较高,内衣高库存成本与服装产业一样(特别是文胸等女性内衣,流行周期更短),无法形成较大的规模经济型;中国市场需求多种,中国是一个碎片市场,南北气候、消费者体型、消费者审美习惯差异性大,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必须对生产、分销或市场策略进行分散。

内衣产业内部的五个特征,决定了内衣产业是一个零散型产业。这一产业结构的特征就是无法形成规模化集中,没有规模化,自然难以出现领导性的品牌(如黛安芬),或是即便将销量做大,也没有经济效益(如三枪、宜而爽),无法带来利润以实现持续的扩张。

面对着中国内衣新一轮价值体系的建立,面对国际内衣产业向中国转移,面对国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内衣企业如果无法继承和发扬中国产业核心致胜法宝——规模化,单纯依靠价值增长是很难快速增长,很难在竞争中赢得先机,难道行业本质注定中国内衣企业不能规模成长?

再次省视规模化定义:“规模化是指企业通过生产经营的规模扩大而使单位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的行为,其实质是生产要素的进一步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规模化经营不仅能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使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和扩大市场占有”。如果把规模化简单的看做是:“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包括生产、产品线、渠道、传播规模扩大, 那不用说,你已经输在理念上了,必须注意的是规模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进一步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规模化其实可以通过重新配置自己的生产要素,释放出更多的规模空间。

品牌规模化,当零散形成,单一品牌无法抢占更多的市场的时候,通过多品牌战略,利用几个不同定位的品牌来细分市场,是克服零散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研究中国最成功的女鞋品牌百丽发现,百丽有自己8个鞋子品牌,其中4个排行中国前10位,在中国150个城市开了3828个专卖店,2006年一年做了62.4亿,纯利9.8亿元。我们也看到一些实事:爱慕旗下形成了爱慕、Laclover、爱美丽、爱慕先生等品牌团队;华歌尔旗下推出金华歌尔,明年更将携四个品牌抢占市场。

产品设计规模化。以前,企业要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就会向产量多,款式少的方向出发,但因为其他竞争品牌相继模仿,导致他们的优势在转眼间一扫而空。其实,款式多,产量少,也可以达到规模化,其核心就是减少设计时间以达至快速反应。而要达至快速反应,就必须整合设计流程,整合设计资源,建立快速、有效以及灵活的供应链以减少设计整体导入时间,从而构造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设计理念就是不去创造时尚,而是对以及存在的时尚快速反应,实际上就是挑选顾客欢迎的潮流,加以改良和变种,从而轻易短时间内创造出大量款式。其次,还要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借助消费者的力量,进行全新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创新,走一个以设计人员规模化。

运营模式规模化。单一的模式根本无法快速成长,更不要说在竞争中取胜。以创新的思维,嫁接其他行业、新渠道的销售模式,跳出原有的内衣卖内衣。首先表现在经营模式上,除了传统的经销商、加盟、自营等,可以考虑整合新的资源进入:会员制、电视购物、电子商务、DM、直销等;其次表现在销售模式上,SCS营销模式理念在欧美服装成熟市场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如ZARA(全球年营业额高达70亿欧元)、H&M(全球年营业额突破90亿)模式,体验式购物终端和可复制性是它们最大的特点,通过引入SCS营销模式改变内衣现有的简单推销模式。

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 行业环境风险 财务预警 矩阵

一、 引言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行业环境,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建立优良的财务预警系统成为了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代表性的财务预警模型主要包括单变量模型、Z模型、Logit模型及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各种预警模型的优缺点各异,但整体看来,这些方法都只是站在微观经济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只展示了财务风险的“果”,没有阐释其中的“因”,缺少对客观条件――外部环境的探索;近年来,也有学者试图将行业环境因素纳入企业风险分析中来,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是通过统计方法来分析行业环境与企业内部财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却没有探索出一套适用的预警方法,将行业环境风险融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来。

鉴于传统方法的不足,本文在系统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风险矩阵”的基本原理,将企业所处行业环境风险和内部财务风险两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刻画企业财务状况。从而摆脱了传统仅依靠线性回归分析来简化地研究财务危机的痼疾。

二、行业环境视角下的企业财务风险形成机理

本文认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与行业环境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耗散结构理论从系统内外两方面影射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熵导致了系统的无序化,即风险的产生,系统的熵(无效能量)总是在不断的增加,但整个世界是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任何系统都会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系统内部熵的变化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总熵变ds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ds=des+dis。其中,des称为系统外部的熵流。而dis称为熵产生,是由系统内部自发的不可逆过程产生的。

其次,行业环境深刻影响企业经营环境。企业的生存环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而行业环境是企业最基础的外部环境,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一般是通过影响行业环境而波及具体的企业的,企业内部环境的调整也是以行业环境的要求为基础的。因此,行业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行业环境不确定性间接导致企业财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行业环境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必然引发行业环境风险,包括行业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这些外部风险因素通过影响企业内部的供、产、销等生产经营活动,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变动的风险,即企业财务风险。因此,研究企业财务风险必须研究它所处的行业环境及其同行业环境的相互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企业财务作为一个耗散结构体,它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财务系统中的熵可以理解为企业财务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而行业环境风险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外在客观条件。

三、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一)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遵循重要性、全面性、先行性、可得性原则,选择9个财务指标,建立了自由现金流量指标体系,它们分别反映了企业盈利风险、营运风险和偿债风险。下页表1列示了该指标体系的构成和计算方法。

(二)行业环境风险指标设计

行业环境风险主要包括6个方面,即行业资源风险、行业竞争风险、行业生命周期风险、行业技术变革风险、行业信用风险、行业利率风险。这些风险含义丰富,难以用单一的客观指标进行清晰的描绘。因此,本文对每一行业环境风险都分别设置了主观与客观两类指标:①行业资源风险。本文定义的行业资源风险主要是原材料市场状况。定性指标为供应商依赖性;定量指标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和供应商集中度。②行业生命周期风险。定性指标为行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定量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③行业竞争风险。定性指标为产品差异化程度;定量指标包括行业集中度和行业内企业年增加率。④行业信用风险。定性指标为企业回收账款的难易程度;定量指标包括行业坏账率和行业现金流动比率。⑤行业技术变革风险。定性指标包括产品更新速度和本企业技术水平;定量指标为行业技术投入比率。⑥行业利率风险。定性指标包括利率波动幅度和利率波动频率;定量指标为行业利率水平。

对于定性指标,可以采取专家咨询、打分法来计算,并利用几何平均法来计算各定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即令有n个专家参加评分,且第j个专家给出的第i个指标的分值为aij,则第i个指标的综合评分值为:ai=(aij)1/n。对于定量指标,笔者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到如表2的计算公式,公式中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行业内所有企业财务数据。最后,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各维度行业环境风险值。

(三)行业环境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的逻辑关联

行业环境风险与企业三个维度的财务风险间存在的客观逻辑关联:第一,行业资源条件影响企业原材料的购进价格从而影响企业的成本自由现金率,行业竞争状况和行业生命周期影响企业的销售自由现金率、净利润自由现金率。因此,这三类行业环境合称为行业盈利环境,它与企业财务盈利能力有必然的联系。第二,行业信用水平决定企业应收账款回收的难易程度,行业技术水平决定企业内部生产效率和周转能力。因此,这两类行业环境合称为行业营运环境,它与企业财务营运能力有必然联系。第三,行业利率水平的大小决定企业偿付利息的压力,因此,把它称为行业偿债环境,它与企业财务偿债能力有必然联系。因此,依照企业财务风险分类标准,同样可以将行业环境风险划分为行业盈利环境风险、行业营运环境风险和行业偿债环境风险三个维度。

四、企业财务预警矩阵定位模型设计

(一)企业财务预警矩阵定位原理

本文建立的企业财务预警矩阵定位模型最重要的特征是整合性,将企业所处行业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内外两个层面全面刻画企业的财务状况。首先构建一个以行业环境风险作为纵坐标,企业财务风险作为横坐标的二维矩阵(如图2),然后分别测度行业环境风险值RY和企业财务风险值RX,并将该点(RX,RY)定位在矩阵中的不同区域,不同的区域代表了企业不同的财务风险涵义。利用矩阵定位方法,能够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直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二)风险指数的计算

1.预警临界点的确定。本文在确定“预警临界值”之前,先需要对所有风险指标进行定量测算。然后将每个风险指标的预警临界值规定为三个数值η1、η2、η3,将风险划分为无警、轻警、中警和重警四个区域。η1、η2、η3分别为该指标前5年的平均值、落后平均值和先进平均值。

2.风险等级判定原理。为了便于风险矩阵的设计,须将行业环境风险指标值和企业财务风险指标值无量纲化,并界定在R∈[0,4]的区域内。假设ti表示实际风险值。tmax表示最大值。tmin表示最小值。η1、η2、η3分别表示三个预警临界值(如图1)。由此,可以给出如下定义:

定义1:如果计算值η3≤ti≤tmax,则R∈[3,4]。表示风险水平为“重警”。

定义2:如果计算值η2≤ti

定义3:如果计算值η1≤ti

定义4:如果计算值tmin≤ti≤η1,则R∈[0,1)。表示风险水平为“无警”。

根据定义,可以得到如下数学模型进行R值的计算(如公式1):

3.风险指数的计算公式。经过数学转换后的行业风险指数值与企业风险指数如表3。

由此,根据几何平均值的计算方法,给出以下风险指数的计算公式,如公式(2)-公式(4):

(三)企业财务预警矩阵定位模型设计

企业财务预警矩阵定位模型是根据行业环境风险指数值和企业财务风险指数值,将风险定位在矩阵的不同区域,从而直观全面地识别风险水平。首先,根据[1,2,3,4]四个风险指数临界点,将二维矩阵划分为十六个区域。X轴表示行业环境风险值,Y轴表示企业财务风险值,并可以在矩阵识别模型中找到该点(RX,RY)。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区域用预警信号灯标识出来,就可以得到企业财务预警定位矩阵(图2)。 其中每个区域中的前信号灯表示横坐标即企业财务风险的警情,后信号灯表示纵坐标即行业环境风险的警情。由此,可以根据RX和RY的值定位于不同的区域,发出不同的预警信号。而每一对组合信号灯代表着不同的涵义。最后根据信号灯的涵义,可以将企业财务预警矩阵划分为[绿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区间(图2)。绿色区域代表企业财务和行业环境风险都较小,属于“无警区”。黄色区域代表企业财务风险较小,而行业环境风险较大,说明企业当前财务状况良好,但较差行业环境对企业经营有着潜在的影响,随时可能波及到企业内部,因此,该区域属于“潜伏期”,亦称“轻警区”。橙色区域代表行业环境风险较小,而企业财务风险较大,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已经出现危机,但行业环境良好,有益于企业摆脱暂时的困难,因此,该区域属于“发展期”,亦称“中警区”。红色区域代表行业环境风险和企业财务风险都较大,说明不仅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已经出现危机,而且整个大的行业环境都非常低迷,因此,该区域属于“恶化期”,亦称“重警区”。

五、结论

本研究在深入剖析行业环境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财务预警矩阵定位模型在微观与宏观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具体而言,得出如下结论:

1.耗散结构理论从系统内外两方面影射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企业财务满足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是一个耗散结构体。企业财务系统中的熵即为企业财务风险,它不可避免地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2.自由现金流量指标能很好地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状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根据行业环境风险与企业三个维度的财务风险间存在的客观逻辑关联,可以将行业环境风险划分为行业盈利环境风险、行业营运环境风险、行业偿债环境风险三个维度。

3.借鉴“风险矩阵”的基本原理,可以构建一个以行业环境风险作为纵坐标,企业财务风险作为横坐标的二维矩阵,并设定相应阈值,将二维平面划分为多个评价区域,并赋予不同区域相应的经济涵义,全面地刻画企业的财务状况。J

(注: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编号:Q13G020022;绍兴文理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20125040)

参考文献:

1.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2011,(3).

2.于晓红,张立.基于行业环境因素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09,(11) .

篇9

关键词:测具;参数化;模块化;立式综合型面

中图分类号:F407.4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论

随着航空发动机的更新换代,叶片的种类越来越多,形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技术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制造难度的加大,高的精度要求,所以,工装设计的速度和质量也要与之匹配。一直以来,叶片的测具设计任务滞约我公司新机科研生产,但是每同类叶片的工装设计结构又基本相同,尺寸略有差异。尤其是压气机叶片在航空发动机中的级数较多(一般是9级),数量之多,但其叶片设计结构的构成大体相同,大小不等。由于立式综合型面测具设计结构比传统的卧式型面测具设计较复杂,而且设计周期较长,而各级压气机叶片的立式综合型面测具设计方法基本一致,结构可统一、固化,因此,可以归纳总结,并利用计算机辅助编程,UG三维基元模块参数化功能,达到压气机叶片立式综合型面测具设计图纸--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使压气机叶片立式综合型面测具设计规范化,提升工装设计的速度和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公司乃至本行业所有类型叶片工装设计需求的新的设计方法,开发出参数化三维、二维图库,对其它叶片工装设计智能化的工作开发至关重要。

2 目标的分析

2.1 设计要求和零件类型分析

压气机叶片见上图1:设计图要求检测几个截面的叶盆、叶背型面是否在理论轮廓内,或在叶身型面允许扭转的范围内叶盆、叶背型面是否合格,及在叶身型面允许偏斜的范围内叶盆、叶背型面是否合格。

一般型面测具设计采用传统的卧式型面测具检测,卧式型面测具检测叶身型面轮廓度是借助于型面样板,通过型面样板与叶身或型面测具肋下基准面的透光方式来人为观察判断,检测时极容易产生人为因素的误差,并且不能读出偏差的实际数值,对叶身型面是否合格影响较大。而立式型面综合测具,采用立式装夹定位能克服卧式叶片的叶身容易变形,实现各截面检测样板限位导向滑动,在同一定位夹紧状态下检测出叶片型面的综合偏差,采用直线运动导轨,偏移和扭转在转台上实现,型面支座平移,百分表可测得叶片进、排气边方向的型面位移变化值,转台旋转,百分表可测得型面角度变化值,叶身盆、背方向的型面变化量由两侧的百分表测得。经研究论证,该立式综合型面测具整体结构紧凑,能完全达到叶身型面综合检测精度,满足设计图纸的要求。

2.2 目标实现需要突破的技术关键

确定立式型面综合测具设计的结构(数学模型)。编制立式型面综合测具结构设计程序和参数化数据库。建立立式型面综合测具结构三维模型图、二维图设计库。

3 立式综合型面测具的结构分析

目前叶片的叶身型面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而立式型面综合测具的偏移、扭转测量精度较高,并且还能读出型面相对理论位置的偏移、扭转误差值。

立式综合型面测具的结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定位及夹紧机构;偏移、扭转机构;确定截面位置机构及型面样板;测量机构

3.1 定位及夹紧部分的结构分析

叶片立式放置,是用叶片榫头部分定位,为了便于叶片叶型测量和装夹,采用楔块原理定位和夹紧的结构,使叶片定位稳定可靠。如图2所示。

3.2 型面位置机构和偏移、扭转机构的分析

叶片各截面型面位置的设计结构是由两侧立板上的定位槽确定。

槽宽和槽高与样板的宽度和高度保证滑动灵活。当各截面叶盆、叶背型面样板的后端面与两侧立板的外侧面齐平时,为叶片各截面理论型面的位置。通过测量各截面型面样板的后端面与两侧立板外侧面的相对差值,读出叶片各截面叶盆、叶背方向型面的相对误差值。如图3.1所示。

3.3 测量机构

测量机构由三部分组成,有叶片进、排气边方向的型面偏差测量机构,有叶片扭转角度的线性测量机构,还有叶片盆、背方向的型面偏差测量机构,叶片进、排气边方向的型面偏差测量由底板前方的百分表实现。当插上插销时,百分表调零,拔下插销,转动底板前后的可调螺钉推动支座在底板上滑动 ,百分表反映叶片沿进、排气边方向的偏差值。

叶片扭转的角度值由测具右前方的百分表实现。当台阶限位块处于转盘位置时,百分表调零,当台阶限位块下移,转盘旋转,百分表反映旋转角度的线性值,完成测量后,由底板后方的弹簧装置将转盘复位到原始状态。

4 立式综合型面测具设计过程的编制及操作

立式综合型面测具设计过程模式可以固化,特别是叶片和测具的建模过程非常繁琐,且很容易出错。为了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采用VC++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了本设计软件。程序运行的软件环境为:Windows2000及以上操作系统.NET Framework 1.1及简体中文语言包、UG NX7.5大型三维绘图软件。程序运行的硬件环境为:采用Penium III 800MHZ及以上的处理器,至少128MB内存,10GB以上磁盘空间,显示器分辨率推荐使用1024*768。

首先要选择智能设计向导的类型――叶片型面测具,当按确定按钮后,进行叶片参数输入、模型参数选择;并一一选择定位形式、方式等获得叶片型面测具设计的相应数据;在按确定按钮前,选择好克隆设计的路径和文件夹。然后,进入导入叶片模型文件界面,输入已建立的叶片模型文件名,进行叶片参数输入,模型参数可以重复选择。

选择时必须从上向下,有一个特殊样板时用第一个按钮选择,有两个时用前两个选择,以此类推。每个按钮选择截面线时,先选此截面的叶背截面线,再选叶盆截面线,即一个按钮选择两条截面线,一为叶背,一为叶盆。截面号和样板倒角方向数量必须与最后选择的截面线数量一致,否则程序不能执行。默认存储路径为当前用户Home下的“工装模块设计”文件夹,也可以在下方的输入栏中输入其他存储路径。

结论

目前通过该项目的研制开发,可以实现立式型面综合测具全部设计的预期目标。为适应新机研制需要,可作为叶片型面综合检测典型模块化结构,推广应用到其它叶片工装设计中。本项目能达到按已知叶片给定参数,通过计算机编制程序自动选择测具的结构,及计算定位与测量间几何尺寸,并且生成完整的工装设计图样。使压气机叶片立式综合型面测具设计规范化、智能化,提升工装设计的速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航空工艺装备设计手册》编写组编.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8.

[2]《机械设计手册》联合编写组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79.

篇10

关键词:产业集聚;中心模型;区位因素;集聚因素

中图分类号:F4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2-0037-04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可以分为区域因素与集聚因素 [1][2]。区位因素是指不同空间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禀赋与社会资源禀赋(政策法律环境、人文习俗等),不同的区位因素决定了空间从经济意义角度而言具有异质性,区位因素形成的优势往往先于集群而存在,属于外生比较优势。集聚因素则是由于企业在空间相互邻近,在组织上相互合作,从而形成外部性效应的因素,集聚因素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在因果累积循环机制的作用下,随着特定空间内集聚企业数量的增加,该地区形成的吸引企业空间集聚的“向心力”越来越大,所以集聚因素属于内生比较优势。区位因素与集聚因素成为解释产业集群演进的两个维度,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3][2][4]。

新经济地理学代表人克鲁格曼利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将“报酬递增”引入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心模型分析集聚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影响。[3]在中心模型中,制造业集聚的演进动力被归结为集聚本身所产生的内生比较优势,两个同质地区谁演进为制造业“中心”,谁成为“”,抑或制造业在两个地区均匀分布,取决于“历史、偶然因素或人们的预期”,虽然克鲁格曼没有否定区位因素形成的外生比较优势对集群起源的意义,但在中心模型中区位因素的作用却被排除在形式化分析之外。戴卫明与陈晓红将区位因素与集聚因素纳入到数理模型中进行分析[5],他们建立的模型用一个常量表示集聚过程中形成的“内生比较优势”,这样的假设虽然易于数学上的处理,但显然忽略了内生优势是动态变化的这一特性,也难以体现“报酬递增”的思想。

一、扩展的中心模型

1.模型的假设

本文基于以下基本假设:

(1)考虑两个地区,以变量t代表地区1的区位因素。如果t大于零,表示该地区存在区位因素形成的外生比较优势;如果取值为零,区位优势消失;如果t小于零,则表示一个地区存在区位劣势。当t取值为零,本模型就还原为克鲁格曼的中心模型。

收稿日期:2007-11-20

作者简介:

何青松(1969-),男,湖南岳阳人,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E-mail:he-qingsong @126.com.

(2)两个地区仅生产两类产品:农产品A与工业品M。农产品是同质的、农业属于规模报酬不变产业,市场结构属于完全竞争;工业品M是具有产品差异的、规模报酬递增产业且市场结构属于垄断竞争市场。

(3)制造品中有多种差异类产品:第i种制造品的产量为m(i),每一种制造品仅仅在一个地区生产,生产函数为CES型:M=∑imρi1ρ,(0<ρ<1)。ρ表示消费者对工业品的偏好,ρ越小表示消费者越是关心产品差异,同时意味着产品的可替代性越小,令ρ=σ-1σ,其中σ表示制造品的替代性,并有σ>1。

(4)Gi(i=1,2)表示地区i制造品的价格指数。

(5)消费者偏好相同,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表示,u=MμA1-μ,其中,A为农产品、M为工业制造品,μ代表制造品的消费份额,0<μ<1。

(6)产品可以跨区域销售,农产品跨区域销售没有运输成本,工业品跨区域销售需支付运输成本,采用萨缪尔森“冰山交易” 形式表示,即一单位的产品仅有1/τ的部分到达(τ>1),其余部分在运输中损耗。

(7)劳动力分为两种:工人LM与农民LA,令L=LA+LM。经过单位处理,令LM=μ,LA=1-μ。农民与工人不能转换工作。两个区域的农民数量相等,均为(1-μ)/2,农民在区域之间不流动,工人则可以从低工资区域流入高工资区域,令区域1的工人比例为λ1,那么区域2的工人比例为λ2=1-λ1。农民的工资率记为WA,且将这个工资率作为计价标准,即WA=1。

推论1:就某一具体产业而言,在运输成本为0的情况下,产业将在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集聚,在运输成本、规模经济等因素固定时,当区位优势大到一定程度,集聚成为必然。

推论2:在运输成本、规模经济相同情况下,对区位优势依赖越大的产业形成集聚的可能性越大。

一个地区已经形成集聚,在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新的地区具备了更大的外生比较优势,这是集聚原发地的区位因素形成了负的外生比较优势,当运输成本τ∈(1,τ′)时,K′(τ)>K(τ)成立,集聚仍稳定在原发地,由此得出:

命题3:如果一个地区已经形成集聚,新的地区即使具有更强的区位优势,集聚仍有可能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维持在原地。

三、政策含义

产业集聚是区位因素与集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区位因素往往是产业集聚的起因,而集聚因素则是将产业集聚锁定在某个地区的重要力量。

这个结论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

(1)在规划产业集群时,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条件有机结合,不能忽视区位因素的作用。当前,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人为设计一些产业集群,例如威海市政府在2003年模仿浙江义乌规划了文登小商品批发集群,虽然投入很多人力、物力与财力,但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地的区位劣势,经过几年的运作,产业集群难以形成,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2)在推进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时要重视集聚因素,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增强区域对生产要素的凝聚力。中国很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出台种种优惠政策(地方所得税优惠、土地价格低估、各种变相的奖励政策等等),以增加当地的外生比较优势。但是,为了完成甚至超额完成招商指标,政府官员采取了“只要是投资项目就来者不拒”的策略,招商项目之间缺乏产业关联,企业之间没有产生显著的外部性效应,对后续的招商项目形不成集聚效应带来的“向心力”,招商工作只能继续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来推进,结果政府引进的外资越多,地方财政的负担反而越大。

(3)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在狭窄的行政区划内规划出多个缺乏关联性的产业集群,这种发展思路同样违背了集群发展的规律。例如,江苏省2003年出台《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在3―5年的时间,在全省形成100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6]。在中国,很多开发区都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建立了电子工业园、机械产业园、食品加工园、纺织服装园、化工建材园等等,形形的区中园、园中园相互之间的产业关联性很小。由于特定的空间所能容纳的生产要素数量是有限的,瓜分这些要素的集群数量越多,每个集群分摊到的要素总量就越少。

参考文献:

[1]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粱琦.产业集群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Ellison,Glenn and Glaeser,Edward L.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 Does Natural Advantage Explain Agglomer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Vol.89,No.2: 311-316.

[5] 戴卫明,陈晓红,肖光华.产业集群的起源:基于区域效应和聚集效应的博弈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89-93.

[6] 钱志新.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6.

[7] 何青松.产业集群租金与产业集群演进[D]. 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8]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4):22-31.

[9] 臧旭恒,何青松.试论产业集群租金与集群演进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3):1-9.

The Origi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 Extended Core-periphery Model

\=

HE Qing-song,ZANG Xu-heng,ZHAO Bao-ting

Abstract:

Regional effect and agglomeration effect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influence industrial clusters’ evolution.Core-periphery model takes agglomeration effect into account.This paper introduces regional effect into core-periphery model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exogenous advantages caused by regional effect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industrial clusters’ formation,but not all districts with regional effect can develop industrial clusters.Those industries relaying on regional effect incline to agglomerate.When agglomeration effect is great enough,industrial clusters losing regional effect can remain stab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