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工业范文

时间:2023-03-15 16:0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模具工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模具工业

篇1

摘要:在油壶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中应用CAD/CAM集成技术,有利于缩短油壶生产周期。本文针对油壶模具在微机上实现基于Pro/ENGINEER的CAD和MasterCAM的自动编程进行研究。首先,在简要论述模具设计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油壶、油壶模具的3维参数化特征建模以及油壶模具2维工程图的建立;其次,利用MasterCAM对油壶模具的数控自动编程进行了全面论述,包括油壶模具加工边界的建立、加工方法和数控编程方法的选择、刀具的选择、油壶模具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及处理、数控自动编程中的刀位验证和后置处理。

关键词:CAD/CAM;Pro/ENGINEER;参数化;数控加工工艺;后置处理

The CAD/CAM For Plastic Moulds of Oil Can On Industrial

Abstract: The CAD/CAM integrated technology apply in the oil can mould design and manufacture helps shorten oil can production cycle. This article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oil can mold which can come true Pro/ENGINEER CAD and the automatic programming conducts of MasterCAM with the microcomputer. First, in briefly elaborates in the foundation which the mold designed, the key point elaborates the oil can, the oil can mold 3D parameterization characteristic modelling as well as the oil can mold two-dimensional schedule drawing; Secondly, carries on the comprehensive elaboration using MasterCAM to the oil can mold numerical control automatic programming, including The oil can mold processes the boundary the establishment, the processing method and the numerical control programming method choice, the cutting tool choice, in the oil can mold numerical control processing craft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the numerical control automatic programming knife position confirmation and the post-processing.

篇2

1.1四种模面设计的对比分析

在冲压方向和压料面形状确定后,就要进行工艺补充面和拉延筋等的设计。对于主要由大曲率曲面组成的汽车车身覆盖件(如前侧车门外板、轿车顶盖和后围等)而言,它们都是浅拉延成形的冲压件,覆盖件曲面主要的变形方式是延伸变薄成形,要求制件成形后具有良好的刚度和较高的表面质量。根据后围外板的成形特点,先后设计了4种不同的模面设计方案,主要区别是拉延筋位置、数量的变化和工艺补充筋的变化。方案1在压边圈上布置一圈直径Ф16mm、高度8mm的圆筋;方案2在压边圈上和窗口分别布置一圈直径Ф16mm、高度8mm的圆筋;方案3在压边圈上、窗口和凸模型面外轮廓分别布置一圈Ф16mm、高度8mm的圆筋;方案4在压边圈上布置一圈直径Ф16mm、高度8mm的圆筋,在后围下部额外布置1条相同参数的圆筋,同时在凸模型面外轮廓布置1圈直径较大的工艺筋。对这4种工艺方案采用相同的模拟参数得到图4所示的成形极限图(FLD)。方案拉延均出现大面积的不充分现象,这将直接影响产品的刚度;同时产品表面均出现起皱现象和趋势,涂装后该缺陷会显现而影响美观,根据筋的数量和位置的不同,起皱呈现减小趋势。充分验证了后围属于浅拉延件的分类特点,要想使之充分变形,必须在工艺补充面上设置较大的工艺筋,根据经验沿工艺补充周边(凸模型面轮廓处)设置Ф36mm的圆筋。选取模面上有代表性的6个位置点,分别为压料面(1点)、窗口工艺补充(1点)、产品表面(4点),对上述6点的主应变值进行对比分析。一般认为,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时应变达到3%~5%才能有较好的形状冻结性,最小伸长变形量不应<2%[2]。每种方案相比前一方案的主应变均有提高,其中方案4比其它方案的主应变提高较为明显,且除窗口工艺补充主应变比较小之外,其他各处应变均>3%,可以满足最小伸长变形量要求,因此决定采用方案4。

1.2条件的选择

冲压调试时,毛坯与模具接触面的条件对拉延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由经验数据可知,钢与铸铁模具的常温摩擦系数一般取0.12左右(模具精研);如果在毛坯的上、下表面均涂抹油加垫塑料薄膜(试制),可以降低摩擦系数。为了证明降低摩擦系数对扩大拉延成形极限的效果,取时摩擦系数为0.08进行模拟,

1.3试制模具结构设计的关键控制因素

(1)减重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型面、外壁和立筋的厚度选择是否合理?目前试制模具根据模具大小选用“345”、“456”两个系列的模具壁厚。(2)模具上各种用途的孔是否齐全?试制常用的有通气孔、激光定位孔、排水孔和起吊孔等。(3)合理设置加工面与非加工面的,以便减少数控加工区域。(4)是否需要设置导向装置?导向装置在拉延全过程中是否都起作用?特别是压边圈的高度要满足图7要求,以保证压边圈内侧的导向在推杆顶起过程中始终与凸模的导向面进行接触。(5)确认料厚间隙、凸模与压边圈的间隙、导向面之间的间隙等。(6)模具安装用U形紧固槽的位置和尺寸是否合理。(7)起吊装置是否可靠无法布置起吊装置的需要在铸造时根据标准和工艺要求在特定的位置预埋起吊螺母。

2模具制造与冲压调试

2.1模具制造流程

消失模泡沫数控加工泡沫组装尺寸和余量确认粘工艺橛和吊耳预埋起吊螺母排水孔布置铸造铸造模具的确认龙门刨刨底面数控加工凸、凹模型面钻孔刻线刷漆。

2.2试制模具制造过程的关键控制点

模具的制造过程涉及铸造和数控加工两个工艺过程,有如下几个关键控制点。(1)泡沫材料的选择是否正确?(2)必须确认模具型面的厚度和预留数控余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工艺橛的设置是否合理?减重孔的设置是否合理?(3)确认铸造模具的材料和铸造缺陷。(4)确认模具加工的精度、表面质量和余量,凸模是否完成产品修边线、孔及孔位中心线的的刻制?刻线深度是否达到要求?(5)模具是否设置了加工基准孔和基准面?模具上的各种孔位是否加工完全?

2.3冲压调试流程

确认模具状态型面抛光间隙研磨修模模具装配试压调模确定毛坯尺寸冲压制作激光切割夹具激光切割。

2.4冲压调试过程模具

首先需要抛光,特别是外板类模具需要将数控加工的刀痕完全去掉;抛光结束后,将凸、凹模反装在2000t压力机上,利用0.8mm的条状料片进行凸、凹模的定位;然后进行着色检查,外板模具的型面着色率要达到80%以上;间隙确认完毕后即可开始拉延调试,根据工艺图纸和技术要求装配模具,下料试压,根据拉延结果修整模具,直至出现合格拉延件。根据经验和模具型面特点,经过初步分析计算,决定采用1600mm×2100mm的毛坯。拉延后发现压料面上起皱严重且工艺补充处也出现起皱,这是由于凸、凹模不能完全贴合导致了拉延不到位。,经过调整,采用1500mm×2080mm毛坯后,该现象消失,达到设计要求。拉延结束后需要进行激光切割。由于该件不能以型面的内表面为支撑制作激光切割支架,需要利用外表面制作激光切割支架,最终得到合格的制件。

3结束语

(1)模具结构设计的规范性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模具轻量化水平显著提高。

(2)同样的相似车型后围工艺为拉延+手工翻边,经过优化设计和CAE分析一序成形即可,节省费用和周期。

篇3

关键词 技工学校;模具专业;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89-02

1 引言

模具专业是技工学校的一个重要专业,该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普通存在技能操作水平不高、适应性不强、磨合时间较长才能胜任岗位工作等问题。如何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更加适应模具制造业对毕业生的要术,是各个技工学校都在不断探索的问题。

2 培养模具专业能工巧匠型技能人才的紧迫性

模具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工艺装备之一,世界各国对于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是非常重视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准代表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尤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模具制造业的崛起和普及。目前,我国模具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在于模具的设计、制造和标准水平上。我国已加入WTO,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加快培养大批的高技能人才,我国的工业产品才能更大规模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提高我国模具制造的技术水准,适应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模具专业能工巧匠型技能人才迫在眉睫。

3 模具专业教学要求及课程安排

技工学校模具专业的教学要求是什么?笔者认为,社会的需要就是教学的要求。而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是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他们能按照图纸的要求生产出高质量的零件,懂得各类模具的装拆与维修。技工学校模具专业的学生,通过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塑料模具、冷冲压模具的结构特点和设计计算方法,达到能独立设计一般的塑制品的模具及冲压模具的能力;

2)掌握模具加工知识,能对各种模具的结构进行分析,并根据制品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模具结构,进而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

3)比较熟练地掌握利用各种切削机床加工各种零件的方法,同时对各种数控机床以及电火化、线切割、超声波等特种加工工艺能掌握其要领。

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按照重点而实用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设置,以塑料模具和冲压模作为重点,对于社会上应用较多的冷冲压类的模具(如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的结构原理、设计要点等,也列入教学的重点。而以其他类型的模具(如压缩模、压注模、挤出机头、中空吹塑模具等)为非重点。由于注射成型有生产周期短、自动化程度高、劳动条件好、生产成本低等一系列的优点,故无论热塑料或热固性塑料成型加工,均以注射成型占较大的分量,故将注射成型模具讲深讲透;对于压缩模、压注模、挤出机头、中空吹塑模具等,结构较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故在教学上仅做简要的介绍。

在模具设计课程学完之后,紧接着转到模具制造技术的学习。将传统的模具制造技术和现代的模具制造技术结合起来学习,并从我国生产实际出发,对模具各种典型零件(如导向零件、板类、型孔、型腔、凸模和型芯等)的加工设备、技术参数、工艺过程等分别加以讲授,并通过实例进行具体说明。如型腔制造技术这一单元,既有切削加工工艺,即回转曲面型腔的车削和非回转曲面型腔的铣削,也有型腔的电火花加工、线切割、电化学加工、超声波加工、冷挤压成型、超塑性成型等特种加工方法。通过对同一零件多种加工方法的比较和鉴别,并根据零件精度要求和生产批量大小,灵活选择不同的加工方案,以实现零件制造高质量、低成本的目的。

通过这些典型和实用的课堂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既能学到传统的加工方法,又能学到现代化的加工工艺,使教学内容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提高模具专业教学质量的方法

抓好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教学是提高模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 模具专业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学科之间相互有机相连。模具专业涉及的基础学科主要有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加工、钢铁热处理、机械零件、电工基础等;而其相关学科主要有塑料材料、塑料成型工艺与设备、液压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模具专业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课时安排要充足,学生不可不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一些基础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比如:剖视图看不懂;配合代号、形位公差代号、极限偏差的含义不清;热处理中的调质、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概念模糊。这些基础知识恰恰就是专业课的基础部分。连图纸都看不懂、对热处理技术不了解的学生,要学好模具专业课谈何容易?本专业的学生若不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既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影响到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万丈高楼平地起”,教学工作也必须循序渐进。抓好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教学是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保证。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提高模具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 提高模具专业教学质量,与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关系密切,“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过硬,就会把课程中的内容给学生讲得详细明白,学生自然学得好。随着我国新的就业机制的逐渐建立,社会对技能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专业理课与专业实习课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取而代之的是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就要拥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既能担任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又能胜任专业技能的训练工作,还能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因此,提高师资的业务素质,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

抓好实习课的教学质量是提高模具专业教学质量的保证 技工学校将一批批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个能独立操作的技能型人才,这不仅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本领,也是技工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在,教师应有这种忧患意识。如何提高学生自我动手能力?

1)以塑代钢,先易后难。这是对初次到车间车工实习的做法。根据学生初次接触车床时操作未熟练、思想紧张、安全隐患大的特点,为了学生的安全和节约起见,先用塑料练习车削,加工各种款式的塑质杯子、耦节圆柱体等,以达到练习车削端面、外圆、钻孔、镗孔、车削特形面、抛光和切断等工序。经过两周时间的实习,再转上钢制件的车削。对初学者来说,以塑代钢的练习是有较多好处的。

2)实施现场教学。对一般机床、数控机床、电火花加工设备、钳工等课程的教学,能够到现场讲课的应尽量到现场教学和演示,进行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多接触实际,增加感性认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真实模具加工教学。技工学校可以从模具厂索取模具的全套图纸,由学生按照图纸技术要求直接加工制作模具的各种零件,既增加学生对模具结构的认识,又可练习操作技能。这是理论结合实际的一种尝试,也是提高实习质量的一个好办法。这种方式要求实习现场具备较齐全的加工设备,方能把模具各种零件制作出来。

4)实行实习指导教师跟班辅导。学生每次实习,都有实习指导教师跟班辅导,这样既可减少安全隐患,又能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并可解决实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零件的加工制作,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

5)实行考核制度。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将图纸、材料、任务分配到每个学生,然后按时回收每个学生完成的制件,根据学生完成的制件检验评分、登记入册,作为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依据。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有不少学生觉得实习时间太少了,因此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忘我地工作,出现热情高涨、你追我赶的感人场面。这种方法使学生养成严格的工作作风的同时,又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6)组织学生到校外工厂实习。由技工学校派出富有实践经验和责任感的教师带队,带队教师应急工厂生产之急,主动与工厂生产一线调导配合,按生产流程的需要而分派学生跟班。比如:在车工岗位上,学生先粗车,精车由师傅进行;在划线岗位上,师傅先示范一件,其余交给学生自己动手划;在装配岗位上,学生可协助师傅做很多的辅助工作,从而加快装配的进程。这样做的结果,工厂满意,学生又学到了技术,取得技工学校、工厂双赢的效果。

实践表明,加强实习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管理,是提高学生实习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

完善教学设备是提高模具专业教学质量的条件 职业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又要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学校的教学设备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模具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必须要有完善的教学和实训设备。笔者认为,学校要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既要有传统的加工设备,如车、铣、刨、磨、镗床等,还应具备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快速成型机等。同时,学校要建设好校外实训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强化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努力与社会需求对接,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胜任岗位的工作。目前,不少技工学校因财力不足而缺乏教学和实训设备,以致影响教学和实习的效果,给培养中、高级技工带来一定的困难。

5 结语

提高模具专业的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能坐待时机去抓质量,而要通过主观努力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用教学质量来实现良性循环,加速技工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线切割;粉末冶金;压销;组配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粉末冶金技术的飞速发展,粉末冶金材料能够充分满足零件的使用要求,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国内外电动工具厂纷纷使用粉末冶金齿轮等零件,我厂也在手枪钻、冲击钻、电动螺丝批等系列电动工具进行了大批量生产,产品成熟稳定,客户反映良好。粉末冶金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快走丝线切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例如:粉末冶金模具的制作、产品特殊部位切割方便检测、大型零件设计机加工无法批量加工等。而电动工具的生产一般是成套的,存在某些产品组配的工序,最常见的就是行星架和行星齿轮的压销组配,本文介绍的就是在这道工序中线切割的应用,具体就是用线切割切割组配工装中的压销垫,用于固定压销钉,确保行星齿轮与行星架的配合完好。

2 线切割的工作原理

电火花线切割简称线切割,线切割是一种电加工机床,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连续移动的细金属丝(称为电极丝)作电极,对工件进行脉冲火花放电蚀除金属、切割成型。主要用于加工各种形状复杂、材料特殊、精密细小的工件等。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中。

根据电极丝移动速度的大小分为高速走丝线切割和低速走丝线切割。我国普遍采用高速走丝线切割。高速走丝时,线电极采用高强度钼丝,加工过程中钼丝可重复使用。低速走丝时,多采用铜丝,电极丝只能一次性使用。

电极丝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一般采用自动控制,现在已全部采用数字程序控制,即电火花数控线切割。

工作液起绝缘、冷却和冲走屑末的作用。工作液一般采用皂化液。

3 压销垫制作实例

3.1 压销垫材料选择与制作

根据实际要求我们选择45#钢为原材料,并且经过调质处理使其硬度达到HRC28-32,这样能基本保证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周期和组配质量的基本要求。

压销垫一般尺寸为Φ40,M8的螺纹孔和Φ30,M6的螺纹孔两种,这是根据我厂的产品特性制作出来的,其他尺寸需根据情况调整。

3.2 下料

本文我采用我厂生产较成熟产品为例作说明,组配的两个产品分别为(图2):

根据两个产品的尺寸要求O计压销工艺,如下(图3):

并提出如下技术要求:销钉中心距、高度符合图纸要求,销钉与孔配合牢固,每只销钉脱拔力?芏1kN,注意检查压销钉时,孔口不允许开裂。

根据产品特性及压销工艺我们确定了压销垫的高度,然后将制作好的压销垫材料固定于线切割机床上,通过打火花的方式确定销垫材料是否垂直,保证切下来的材料保持很好的平面度,可适当放大材料高度,便于后道工序的加工,材料固定好后,利用电脑编程直接切割直线即可。

粗糙的材料准备好后,需要经过磨床的平磨方可得到需要的尺寸,经过平磨的材料平面度必须达到要求,否则压销过程中会出现相关问题。

3.3 编程

目前我所采用的是CAXA xp软件对产品加工轨迹进行编程,首先根据产品的尺寸绘制加工轨迹如下(图4):

轨迹的设置需要根据压销垫材料的内孔径的大小、销钉的直径等因素综合考虑,根据实际经验我们一般设置的加工轨迹的偏移量是向内部的,这样能保证销钉能充分完好的配合,避免冲压时造成销钉倾斜甚至崩掉,这主要由销钉的直径大小这一关键因素决定的。

3.4 线切割加工

将生成好的3B代码导入电脑,并将准备好的压销垫材料平整的放在待加工区,穿好电极丝,这里要保证电极丝不能抖动,在X和Y轴方向的垂直度很好,调整好脉冲宽度及脉冲间隙,打开运丝筒电机和水泵电机开始加工。

3.5 组配

加工好的压销垫开始装机,利用压销垫M8的螺纹孔固定在底座上,将销钉放入孔内,再将行星架对准销钉,利用压销机的压力将销钉与行星架配合在一起,如图5所示:

这一步的关键是销钉与行星架的配合度,销钉不易过松,会脱落;也不易过紧,会造成行星架边缘开裂;销钉冲入行星架的深度也有一定标准,不可露头太多或太少,不然影响装配。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产品后期组配情况:噪音、使用持久度等。

销钉与行星架组配完成后,与行星齿轮的组配效果如下(图6):

4 装机效果

实际装车后,这一整套电动工具组配安装调试结果良好,各项性能均符合要求,使用效果良好,现已大批量生产。

参考文献

[1]周作平,申小平.粉末冶金机械零件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卫兵.CAXA线切割应用案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伍端阳,梁庆.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实用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篇5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 双师建设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使中国成为世界企业巨头,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低成本的模具加工中心和研发中心的首选之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模具大国,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模具专业方向的专门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职模具教学质量,培养造就模具设计制造应用人才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性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模具专业人才需要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工学结合新的培养模式下,构建适合高素质的高职模具师资队伍的工作越显迫切。

1.工学结合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

“工学结合”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本质内涵都是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或者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以学生就业和企业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理论知识“够用”、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过硬的高技能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宗旨,通过校企合作机制,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为主要途径实施。这一模式必然要求高职模具专业教育不同于中职纯应用型教育,也不同于本科院校理论研究型教育,它是一种介于应用和理论的有机结合体,即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考虑学生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教师既要有基本的教师素养,又要具备扎实的模具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两种能力必须结合,形成一股合力,促进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1]。

2.高职模具专业教师现状分析

(1)专任教师严重不足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高职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实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然而在高职教育学生人数剧增的同时,我们看到虽然教师数量在增长,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规定,50%的专任教师周课时必须≤12,但实际上许多高职院校的生师比与国家标准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专任教师的周课时一般都在18节~28节,教师工作超负荷,无暇顾及学习、科研和实践锻炼。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整体数量不足,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模具教师专业素质是在职业化教育发展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总体来说是指能完成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的综合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师资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2]。

模具专业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而高职校引进的师资都是大学本科,既掌握丰富的理论又具有过硬的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模具专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一线的模具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距职业技术教师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3)模具专业师资引进渠道单一化,兼职队伍不够完善

模具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机械学科、材料学科及信息学科等,目前高职校引进的模具专业教师基本上是高校的材料学科材料成型专业或机械学科的本科生,模具方面实践能力欠缺。国外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兼职教师数量占学校教师总数比例较高,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在企业阶段的实训教师都来自企业,他们不仅具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技能。

我国高职兼职教师队伍比例不足20%,模具专业比例更低,究其原因,企业做模具的工程师,工资待遇都比较好,高职学校引进困难,模具兼职教师少,能够带来企业一线生产流程和工艺的实际生产知识较少,因此,导致高职学校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教学不能面向生产建设一线。

(4)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化

高职模具专业缺乏骨干的中青年教师,层次不合理,年龄稍大的教师知识更新不够,尤其是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老教师不懂软件,不会利用信息化手段设计模具、指导模具大赛等。同时,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实践动手能力欠缺,无法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3.师资建设思路

(1)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模具专业教师提出双师素质的要求,由于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模具专业教师培训的最大特点是校企共同合作。对于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应遵循动态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优质资源开展培训工作。校内培训通常采用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聘请专家学者讲座培训进行培训等方式进行;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中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实训的培训;校外培训可以选拔部分教师到国内外进行深造;让部分教师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包括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锻炼。

为保证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将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具体化为学校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制订具体的培养计划、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并以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标。

(2)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

模具专业教学需要从生产一线引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教学工作,模具兼职教师是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职模具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专业教师的实践性要求很强,从行业企业中聘请兼职模具教师可以适应高职教育培养模具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要求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

(3)强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践技能的提高也大有裨益。学校应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部分教学内容改在实验室、实习车间等实践性场所。在必要的情况下,可考虑适当安排少数教专业理论课的教师从事实训教学,相应的上实训课的教师从事理论教学,实行一体化教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督检查。这种工作方法对教师来讲则是难得的补课机会,教师在准备这种课的时候,首先就要自己做,这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久而久之就能强化职业能力。

4.结语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模具专业师资队伍,是一项艰巨、复杂、系统、庞大的工程,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并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以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逐步实现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诸进才.“工学结合、寓学于工”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06:83-86.

篇6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通过传感网紧密连接现实世界,将网络空间的高级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与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将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智能服务将智能产品与状态感知、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结合,改变了产品的现有销售和使用的模式。由此可见,在智能制造中大数据支撑着“产品创意―设计―生产―消费―服务”各环节,并且将影响和改变产品的物理特性与物理形态,其影响范围、能力和形态大大区别于已有的仅限于互联网环境的商业模式。

在智能制造中,生产模式转换为柔性动态组织模式,生产设备按照指令智能操作,产品形态变得更加丰富,消费形态满足了人们提出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智能制造将激发许多新的挑战。成百上千万个运行参数按照不同频率发送,瞬时密度可能达到每秒10万条记录,甚至更高;成千上万台设备持续几年到几十年的使用和维修数据非常庞大,现行关系型数据库难以承受;大数据涉及到众多专业知识,需要集成各种专业分析工具才能实现有效的挖掘等,诸如以上的各类问题必然需要对大数据的运行效率提出严苛要求,还要综合平衡度量系统吞吐率、并行处理能力、计算精度与作业能耗等多种效能因素,同时,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智能制造需要对复杂事件的对象所涉及的行为和状况、时间、地点和起因等关键要素,具有及时、全面、精准的了解,并随着事件的演化对其要素的动态性可以及时地捕获和感知。因此,智能制造面临数据关联耦合关系极为复杂,更面临跨行业、跨领域的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不同的工业企业都面临着大数据成本和时间效应问题。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建设大数据中心,成本很高。以光大银行大数据中心为例,其一次性建设成本高达2.3亿元,每年运行维护成本约4 900万元。相比之下,阿里云数据中心项目在河北张家口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80亿元。

篇7

常言道,有地图者不迷路,有模式者不盲目。企业竞争有模式、无定式,在实践中,有人却往往以“兵无常法,水无常势”来贬低模式的价值。从而导致一些企业以“摸着石头过河”为荣,标榜自我创新发明为乐。实际上,忽视模式就是轻视规律,贬低知识必定玩弄无知。有效的模式,是建立在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准确把握和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上,模式的创新和发现是当今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也是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应对变化的重要工具。

一般来讲,有几个重要环节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包括产品优势与行业地位、发展阶段与规模实力、经营业态与竞争模式等,从而也决定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譬如,在汽车、家电制造与食品、饮料生产之间,在大型流水线作业与作坊式加工之间,在便利商超与连锁大卖场之间,决定企业竞争模式的正是其经营业态、产品优势、资源实力和行业地位。当一种模式的效用在市场中发挥到极致,或者众多企业群起而效仿之,大面积的模式趋同就会导致模式失灵。因此,模式思维的建立,模式的创新与发现,既有利于企业家、经理人洞察趋势、把握先机,也有利于企业从根本上应对市场变化、掌握竞争规律。

模式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地发现环境变化、价值流动与利润转移,还在于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准确地识别变化和紊乱背后的稳定与秩序。发现模式,就是在纷乱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商业秩序与价值逻辑。对市场而言,变是长久的、绝对的,不变是短期的、相对的。模式思维不仅在于把握长久的变化与规律,还在于把握短期的稳定与范式。对企业营销而言,模式的价值在于抓住变中之不变,在于把绝对的变化转变为相对的稳定;把绝对的行业颓势转变为相对的产业优势;把绝对短暂的企业生命周期转变为相对较长的生命周期;把顾客绝对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转变为相对的标准化、大众化需求;把绝对的成本提高转变为相对更多的成本降低。显然,众多的实践才能形成理念,丰富的思想才会成就方法,事物的规律方可演绎成模式。一句话,无数的相对才构成绝对,企业不仅要把握绝对,还要把握相对,这是当今营销思想与模式创新从哲学高度给予我们的启示。

从模式的视野,更能够准确地看到清晰的企业远景。发现和掌握一个行业的关键模式,不仅能够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还能够引导顾客作出明智的选择。如果你比自己的竞争对手更好地理解顾客需求,就可能在竞争中占据更多主动;如果你比自己的竞争对手更快地洞悉行业趋势,就能够在变化中把握更多先机;如果你比自己的竞争对手更早地预见一种模式的瓶颈,就能更快地实现模式的创新、企业的转型。在实践中,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于任何企业并一成不变的模式,也没有一种模式会永不过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注重以多种不同模式的相互作用与弥合来构建自身的竞争工具与模式体系。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迈进,从知识经济向网络经济的跨越,企业对市场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对顾客需求的理解越来越准,这说明模式思维对经营实践的作用越来越强。从本质上说,一种模式就是一种理念、规则与方法体系,也是一条环环相扣的赢利链条。对企业来说,从价值链模式到客户模式,从产品模式到渠道模式,从组织模式到文化模式等,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模式思维的训练、提升,企业管理者才可能不断总结、发现新的模式创意与方法,这既是当今企业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市场万象更新的命脉。

信息经济时代,模式对于企业经营的独特价值愈加明显,在充满动态和复杂的市场结构中,模式以变制变及以不变制变的独特功能,既反映了模式对于市场规律的深刻认识与把握,也反映了模式应对环境的机动灵活与弹性。在市场过度竞争的当今,居于企业重要地位的创新不再是某个独立要素的创新,而是包含多种要素与方法的工具模式的创新。企业决策者只有打破常规的、传统的思维定式,保持高度灵活的营销思想和机智敏锐的市场器官,才能在市场竞争的理念与方法上进行系统创新,以思维突破和模式领先来赢得市场目标。因此,营销模式既是当前企业竞争的前瞻思想,也是今天企业应对环境挑战的有效方法。

篇8

关键词:火炬松; 工业原料林; 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S791.25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火炬松原产于美国,由于具有适应性强,早期生长快,木材质量好,松脂产量高等优良特性,在亚热带和部分热带工区广泛引种。福建省大田桃源国有林场引种22.67hm2,为了揭示其生长状况,笔者对火炬松工业原料林的经营效果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火炬松胸径、树高在8年生前为速生期,材积在前14年为速生期,持续时间短。前期速生,18~20年达数量成熟的结论[1],可作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培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火炬松工业原料林的两种经营模式。

2 试验地概况

调查地区位于大田桃源国有林场的丁板工区,地处戴云山的西侧,东经117°29′02″~117°40′04″,北纬125°49′41″~25°52′01″。大田县地势由西南向东倾斜,地形较复杂。气候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兼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5.3~19.6℃,无霜期255~275d左右,年降水量1491.2~1809.6 mm。试验地的海拔800~1000m,岩性以钙质岩为主,土壤为红壤、黄红壤,立地质量多数为Ⅲ级地,部分Ⅱ级地。植被以壳斗科为主,其实为樟科、山茶科、蔷薇科、竹亚科等。

3 调查研究方法

在两种不同的保留密度林分中,共设置6块标准地,每块面积为20m×20m,对各标准地进行调查记载地形、海拔、坡位等立地因子;每木调查实测每木胸径,逢3株测1株树高,枝下高和冠幅,计算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确定平均木;生物量标准地选2株平均做树干解析和生物量测定,共做解析木12株。

4 结果与分析

4.1 火炬松相关方程的拟合

根据树干解析所得的资料,选用一元线性方程、指数方程、一元幂曲线、单分子生长曲线、修正指数曲线、Richards方程、Logistic方程、Schumacker曲线、多项式回归等9个方程进行回归分析,从中筛选出拟合最好的方程[2]。

胸径与年龄曲线:

D=17.34206-25.27744×0.8515899A,

胸径与冠幅曲线:

CW=10.69183(1-e-0.04558677D)1.714402,

D带=-0.1687+1.0594D去+0.0018D2去。

4.2 合理树冠重叠系数的确定

众多学者研究表明,在林分中林木树冠允许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从而增大了林分密度,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并且促进了干形材质的生长,然而究竟以重叠多少为度,则依树种特性的不同而有差异。应根据具体树种生长状况及定向培育目标来确定,一般说来林木树冠的重叠程度可用树冠重叠系数K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3]:

K=ΣC/10000。

式中:ΣC是指1hm2 林分中林木树冠面积总和,ΣC的求得可通过林分中每一树冠实测所得,亦可用平均胸径所对应的理论冠幅反算求得,造纸原料林应以林分单位面积产量为主要指标,而造纸采脂两用林,还应使树干具有一定粗度(即目的的材种数量多)且年生长量又高时的K值为合理的重叠系数。本研究将各有关标准地的材料整理计算,经测算造纸采脂两用林K值为1.0715,而造纸林K值为1.2517。

4.3 火炬松工业原料的经营模式

4.3.1 火炬松最大经营密度的确定

根据火炬松的树冠曲线(D-CW),胸径生长曲线(A-D)以及合理的重叠系数(稀组1.0715,密组为1.2517),推算出火炬松稀植及密植条件下的适宜经营密度的上限值,并分别列于表1和表2。

从表1、2可以看出:在15、20、25年生时,稀组单位面积年产量均未达到速生丰产的标准,只有密植组较理想,在15年时达0.66 m3/年·亩,故若要培育工业原料林,则应选择较大密度造林,并于15年时进行主伐。

4.3.3 各模式生长分析

根据标准地材料(即一般经营),对两模式进行生长分析,并将结果列于表4和表5。

从表4、表5的生长分析表可看出,Ⅰ、Ⅱ两种模式到15年主伐时,材积年生长9.954 m3/hm2,接近丰产林标准;若采取集约经营,材积年生长可达到10.5 m3/hm2以上,达到丰产林标准的要求。

5 结语

通过确定的两个树冠重叠系数,推算出火炬松稀组和密组的最大经营密度,经选择只有当K=1.2517时,各生长较为理想。在选择树冠重叠系数1.2517的基础上,设计两种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经营模式,并进行分析,材积亩蓄积可达9.954m3,平均生长达0.66m3∕亩,接近速生丰产林标准,可作为造纸原材料的培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涂育合.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生长过程比较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0(1):25~27.

[2] 郎奎键,唐守正. IBM PC系列程序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3] 郑勇平.杉木人工林树冠最大重叠系数及适宜经营密度的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1,8(3):300~306.

[4] 涂育合.湿地松工业原料林培育模式的研究 纸浆林适宜经营密度的确定[J]. 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3):27~28.

[5] 唐代生.基于GIS/MIS/OA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经营模式的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5(1):112~113.

篇9

关键词: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67-03

本院《模具专业课题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对于长三角地区大中型模具制造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模具行业对掌握新技术的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依赖性较强。如何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复合型模具人才,成为各高校、职业学校以及技工学校模具专业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技工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一直沿用“钳工”+“数控”简单叠加,随着模具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提高,旧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用工单位的人才需求。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已完成了阶段性的课程改革,实现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五年制)的模块化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面临如下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系统的模具专业理论知识和钳工、机械加工、电加工、数控加工、模具装配等技能,但综合运用能力弱,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脱节。这就需要增加一个综合训练与考核环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以形成较强的现代模具企业岗位能力。

一、教学体系探索

1.课程体系改革探索。课题组以培养复合型模具企业岗位技能为目标,在原有模块化实训体系基础上,新增设了工学一体综合训练教学环节,从模具设计与制造实际岗位工作任务中提炼出相应的训练课题,结合技工院校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的综合训练与考核,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模具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在新方案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企业人才需求、贴近企业生产过程、符合学校教学规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能力综合训练及考核评价体系。

课题组针对目前技工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综合训练环节缺乏行之有效的课程载体的实际情况,结合我校的实际并与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探索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工学结合的模具综合训练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实践“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如下图:

2.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课题组力图在教学思想、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探索,通过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更加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运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邀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从模具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训练课题,编写校本教材和实训手册,采用任务驱动、现场教学、分组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教学课件、习题和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以下以冲压模具课题设计为例,说明教学模式改革的运用情况。

二、新的教学体系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1.新的教学体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件、录像和实习现场教学融为一体。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直观易懂,现场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熟悉相关的职业环境,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工学结合教学情景设计,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实训岗位,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学生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模具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同时,技能得到进一步熟练,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以项目为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新的教学体系增设了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环节,运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融合和提升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识读和分析来自生产实际的模具零件图、工艺图和装配图,运用模具设计软件进行典型模具的工艺设计与结构设计,熟练操作机械加工、电加工和数控机床进行模具零件的加工制造,掌握模具装调和试模的技能技巧,并具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3.新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与模具制造企业生产过程完全一致,即从模具设计、工艺编制、零件制造到装配调试的完整工作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强化学生的自觉体验,使学生建立起与未来职业生涯相适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新的教学体系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及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措施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培训教师,双向培养学生。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深入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方式,将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应,并及时转化为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从毕业生反馈的结果来看,实行新课程体系的08级毕业生双证率达到100%,初次就业率达到100%,对口就业率达到92.3%,企业用工满意度达到95%,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篇10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工作室”制教学是在区别以往传统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其本质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室”这一平台上,将学习过程融入工作过程中去,体验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达到掌握课程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

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各院校在教学思路、教学组织上都逐步形成固有的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高职教育1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技能型人才。但面对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提高以及教育对象逐步转为90后末期的今天,以往的一些教学形式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中来。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与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的距离。为此在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等文件。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要求各院校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理念。

一、我院模具专业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结合我院模具专业“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其主要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设计思路:在课堂和实训工厂模拟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氛围与情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后期对实习毕业生的调查,采用此模式的教学,学生在模具专业技能上提高并不明显,究其原因,高职模具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怕吃苦,对学习兴趣不强等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面对现在这样科技日益进步的社会,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放到学习上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还是主要为应付课程的考核而进行学习,从而课程的教学目标很难达到,从而造成培养的学习能力达不到要求。

(二)学生动手实践机会缺乏

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加上实训条件限制及安全原因的考虑,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能够得到满足,但实践操作往往不能很好地按计划执行,从而造成学生整体的专业知识较薄弱,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的现象。

(三)重教法、轻学法,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传统的教学,教学过程中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师为主体”,没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整个教学活动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学生只能根据老师所讲内容被动的接受。基于此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综上可知,结合当前学生特点及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传统教学模式的培养效果不容乐观,为此需要从教学模式上加以改变。

二、我院模具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及效果

根据以上国家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模具专业成立了模具专业工作室,其创建目的是引入校内及企业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其工作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形式来进行运营。在实施过程中,其以具体的模具项目为实施对象,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对问题加以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设计出最终解决方案。基于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其要求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更加注重企业的需求,为此对于参加项目的学生,对其责任心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动手能力及团队意识的提升都很有帮助。

经过一年的发展建设,模具专业工作室渐渐形成由专业带头人、专业老师、企业技术人员为核心,组成的一支具备教学、研究、实践实力的师资队伍。依托工作室的发展状况,模具专业将“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慢慢融入,将课程教学内容和工作室项目相结合。采用此种形式,能很好地与我院的“工学交替”教学形式相结合,共同推进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取自工作室项目,实践性强,更重要的是,依托工作室制的教学平台,营造了一种实践性学习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工作室制的教学构筑了更加开放的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二)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完善了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要完成一套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学生必须了解模具的制图、识图,模具结构组成,模具的加工工艺等知识,同时要掌握常用的模具设计软件的应用。一门专业课的教学很难实现对所以专业知识的覆盖,更不能实现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工作室的项目直接来源于企业,其从模具的设计开发到模具的制造加工的完成,都要严格按企业的要求来进行,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工作后需具备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能力。

(三)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其可将课程教学延伸到与市场对接。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市场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增加了学生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团队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