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生产范文

时间:2023-03-16 01:0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模具生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模具生产

篇1

关键词:模具生产 模具小组 生产模式

浙江省宁海县的模具产业闻名国内外,大型塑料模具、精密模、橡胶模具、压铸模具、冲压模具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宁海的县模具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60—70年代,到80年代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90年展成中国模具之乡,至今已成为宁海县的支柱产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模具小组作为一种独特的团队生产模式,始终伴随着模具行业的发展而发展。

模具小组生产模式往往以组长承包责任的形式出现。一套模具的加工组装完全是在模具小组组长的安排下进行的,组长负责模具的生产计划实施,掌控整个模具的加工流程,跟踪加工进度并最后装配试模,并做好客户的售后服务,小组的其他成员则根据组长的分配完成各项任务。当一套模具加工完成并交付客户之后,模具小组组长将获得总价3%~7%的报酬,组长则按小组其他成员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发放工资与奖金。模具小组生产模式还有一个特殊职能,它只对企业直接负责,不受车间主任节制,而车间主任只是做好具体的服务工作。

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现在宁海县大、中型模具生产很少有单个模具钳工作业,而是一个小组团队形式进行协作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模具小组综合制造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模具生产的精度和效率。因此分析模具小组这一独特的生产模式对模具行业的影响与作用十分有必要。

一、模具小组的产生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宁海县模具企业中胶木模的出现,模具师傅作为一个独特的工种从钳工当中分离出来。模具师傅带领夹作老师(半熟练模具工)以及学徒组成一个模具生产团队。其夹作老师(半熟练模具工)、学徒工资以及模具师傅自己的工资都是由企业定标发放。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出现,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的营销、财务管理与模具生产开始分离。企业主管理营销和财务等,模具生产则由模具组长负责,由此就有模具组长承包制的出现,形成模具小组这样独特的生产模式。模具小组的用工由组长聘用组合,工资、奖金都由组长考核发放。企业只对模具作综合验收,这样企业省去了很多管理上的事务,提高了经营效率。之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个体模具企业逐渐出现,许多模具组长也成了个体企业的小老板。这些小老板为了生产的需要,也在自己的企业里组织多个模具小组。

二、模具小组的发展变化

20世纪80年代,模具生产主要靠模具钳工手工生产,模具的生产水平较低,生产周期长,模具生产对钳工的依赖性较强,手工加工占很大的比例,对模具钳工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模具加工的体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模具制造精度全靠模具小组的组长以及成员的手工技术来保证。

到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电加工设备和数控加工中心,随着数控加工的设备不断投入,模具加工的效率、精度不断提高,模具钳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模具钳工的工作量在减轻,但模具组长的要求在提高。组长在原有的基础上,必须懂得精加工,编排加工工艺,加工的核算,解决一些加工的成本问题,要学会生产管理。由于组长的能力不同,模具小组也在随时随地变化重组,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到了21世纪初,计算机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在企业生产中大量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使生产技术在应用交流沟通上更加便捷、信息量增大。又一次对模具小组生存模式和模具组长提出了挑战,模具造型和工艺编排、技术文件的制定很多工作内容从模具小组的工作内容中分离出来。

三、模具小组对模具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模具小组作为宁海县模具行业一种独特的生产模式,早期能够推动行业快速发展。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模具小组这种生产模式有以下积极作用。

1.责任到人,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模具小组这个生产模式由于责任到人,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不管在生产效率和模具质量上,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宁海县的模具产业,以高精度、高难度、长寿命等制模优势闻名国内外,与宁海县拥有众多的生产水准高超的模具小组是分不开的。

2.双腿走路,大量培养模具熟练工

宁海县模具行业培养模具钳工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师带徒,它的优点是技能基础扎实,劳动态度好,但由于大多数初中毕业就当学徒,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对于一些高精度模具制造的理解困难;二是通过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的技能水平,动作规范,并且有很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经验,有待一线生产的磨练。这两种培养模式殊途同归,模具工都纳入模具小组的熔炉冶炼,逐步成就为熟练的模具工。模具小组组长是其他模具钳工指导者,起到了模具技能的传承作用。

3.因小见大,不断推动模具产业链

一般情况下,每个模具小组只有5~8个人组成,小组虽小却推动了一个大行业。以2012年宁海县模具生产为例,总值50亿,按照每500万一个模具小组,模具小组的需求量是1000多个,每个模具组5~8人计算,模具钳工5000~8000人。而宁海全县实际有模具企业有500多家,模具行业从业人员达到50000左右,包括管理人员、销售人员、设计人员以及服务人员和其他的加工人员,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4.组长负责,造就行业领头羊

模具小组是宁海县模具行业独特的一种生产模式,同样组长责任制也是宁海模具生产管理的一大特色,它造就宁海县模具行业一大批领头羊。宁海县模具第一代私营企业老总基本上都当过模具组长,如一塑的鲍明飞、跃飞的张德标都是宁海县第一批的模具组长。同时,在2012年模具企业科技人员调查中也发现46.75%担任过模具组组长,目前宁海模具钳工的技师、高级技师大多数是模具组长或者有过模具组长的经历。

四、模具小组对目前模具行业的负面影响

在目前模具企业规模日渐扩大、科技含量不得提升、客户要求日趋提高、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模具小组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其本身管理综合效率低下的缺点,难以适应模具行业内质量、标准化生产的竞争要求。

1.组长能力参差不齐,难以保证产品质量

模具小组生产模式主要表现为组长承包制,模具组长成为模具生产的核心,加工的精度,模具结构的制定,加工工艺的安排由模具组长决定。这就使得企业在生产质量上过分依赖模具组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真空化”。模具生产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模具组长落实,一位好的模具组长就会造出一副高质量的模具,同样一个差的模具组长也会生产出一副低质量甚至是不合格的模具,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2.模具工根据经验操作,难以适应标准化生产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模具制造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模具零件标准化生产是模具生产的趋势。因而模具小组需要不断完善,模具组长承包制难以适应模具生产的需求,企业生产要求建构更合理的生产机制。

3.模具工知识水平偏低,无法确保交货期限

现代模具的制造向高、精、尖及大型模具发展,要求提高,交货期缩短,几十吨重的模具2~3个月交货很正常。由于模具工专业知识结构偏低,对复杂的模具结构难以理解或理解错误,造成模具结构的偏差(如:冷却孔、排气孔的形状位置、型腔结构的装配精度等),导致模具交货期的延期甚至出现模具的报废,给企业造成经济和信誉的损失。

五、对模具小组生产模式今后发展的思考

1.开展模具工培训,加强单兵作战能力

在现代模具设计生产过程中,由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到很多专业知识,如材料学、机械基础、金属加工学等。如果没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很难把问题分析到位。

针对现状,宁海县模具协会开始主动寻找合作院校,积极开展模具工的培训,提高模具工的专业基础知识,加强模具工的单兵作战能力。如,2004年,宁海模具协会与宁海技工学校合作,开展高级工班、技师班、高级技师班的培训,通过短期的培训迅速培养模具高技能人才。到目前为止,宁海技工学校已为模具协会培养了高级技师15名、技师112人,高级工800名。

同时,宁海各模具企业根据本企业的实际需求,选派优秀人才到职业技术院校进行脱产培训,培养宁海模具工的尖端人才。

2.创建大师工作室,增强团队攻坚能力

模具小组组长是宁海县模具生产中高技能人才的代表。这些组长经过校企合作的培训,有一部分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具有高级技师或技师资格,而且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高超的技能水平,成为优秀的模具技能大师。模具企业通过这些脱颖而出的技能大师,在模具小组的基础上组建技能团队,一方面团队力量进行模具的创新设计、研发制造,另一方面通过名师带徒的方式来培养技能型人才,起到了模具技能的传承作用。

在此基础上,宁海县总工会组建了技师协会,建立了技师工作室,定期举办“技师沙龙”,召集高级技师、技师进行宁海模具前景讨论和当前各企业的技术攻坚。以宁波得力集团的梁伟峰大师工作室为例,企业选拔优秀的模具工、项目经理、设计人员组建攻坚团队,在大师梁伟峰带领下,边研发边生产,边生产边学习。

篇2

关键词:预制实心方桩;模具;生产工艺

中图分类号:TG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混凝土预制桩分为钢筋混凝土实心桩和钢筋混凝土管桩[1]。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为实心桩,适用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下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低承台竖向基桩;铁路、公路、港口、市政、水利等工程的低承台竖向基桩设计也可参考使用[2]。目前预制混凝土方桩(简称“预制实心方桩”)一般采用现场重叠法制作,不宜超过4层,待下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30%以上时,才可以浇注上层桩,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方可起吊,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方可运输,制作过程中不再移动制品。现场制作通常采用自然养护;采用锤击方法沉桩时,混凝土养护龄期通常不少于28d;采用静力压桩时,即使蒸汽养护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的100%时,还需要自然养护5d以上才能进行压桩。因此,预制实心方桩的现场重叠法制作工艺不仅生产周期长,而且外观尺寸很难保证。为实现预制实心方桩的高效工厂化生产,为此,先设计适用于工厂化生产的预制实心方桩模具,并制定相应的预制实心方桩工厂化生产工艺。

1 装配式模具

为实现预制实心方桩的工厂化、机械化生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模具问题。在混凝土布料工序、成型工序、养护工序以及各工序间制品输送时,要求模具不易变形,同时要求模具经济耐用。

预制实心方桩有多种规格,如GJBT-708《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规定了200×200 mm、250×250 mm、300×300 mm、350×350 mm、400×400 mm、450×450 mm、500×500 mm七种规格的混凝土方桩[2]。方桩规格多,无疑增加了模具的规格。因此,模具最好具有可调性,即一套模具可生产多种规格的预制实心方桩。

图1是装配式模具示意图,材质为Q235钢。底板1为长方形平板,两侧分别开有不少于2列的螺栓孔(图1中两侧分别设有3列螺栓孔),螺栓孔规格以及位置与侧模板2下部翼缘处的螺栓孔对应,底板1底部设有筋板3,筋板3包括平行于长度方向中轴线的角钢状筋板,也包括长方形筋板、三角形筋板。侧模板2横截面呈半边工字形,下部翼缘处设有螺栓孔。为了保证模具刚度,侧模板2上部和下部翼缘间设有筋板3,包括沿长度方向的长方形筋板和垂直于长度方向中轴线的梯形筋板、三角形筋板、垂直于翼缘和平行于翼缘的筋板等;模具端部设有带螺栓孔的联接板7,2块侧模板通过下部翼缘处的螺栓孔与底板1装配成方形开口槽。侧模板2下部翼缘处的螺栓孔,可设置为圆孔;为装配方便,也可设置成长孔,以使侧模板长度方向在允许偏差值范围内有些许变形时,装配工作仍可方便进行,从而节省模具装配时间。当生产大截面尺寸方桩时,两块侧模板2分别沿长度方向中轴线向外移动,底板1上距离长度方向中轴线上较近的螺栓孔露出方形开口槽底部,混凝土拌合物浆体会从螺栓孔中析出,硬化后的混凝土会堵住螺栓孔。为此,放置钢筋笼前,在方形开口槽底部铺设一薄层垫层,垫层可用耐95℃温度的模具胶、塑料、橡胶等材料制作。

端头板(图中未画出)为闭口方形板,设有与侧模板2端部和底板1端部相连的联接板7对应的螺栓孔,通过螺栓联接装配在方形开口槽的两端。若是需要制作桩头,则桩头模板端部也对应开设与联接板7对应的螺栓孔,从而将桩头模板通过联接板7与模具成为一体。

拉杆4通过螺栓连接在位于侧模板2上部翼缘处的支座6,支座6上设有与拉杆4对应的螺栓孔,可设成圆孔、长孔、U形槽,支座6成对使用,分别固定在侧模板2上部翼缘处。拉杆4一端设有若干凸台,凸台尺寸根据预制实心方桩规格确定,另一端设有内螺纹;支座6带有U形槽,成对使用,分别固定在侧模板2上部翼缘处。拉杆4带内螺纹的一端通过螺栓联接固定于一支座6;拉杆4带凸台的一端放置在另一支座6的U形槽中,依靠螺栓和拉杆4上的凸台连接方形开口槽上部;通过螺栓和拉杆上的凸台调整方形开口槽上部尺寸。拉杆可为扁铁、角钢、槽钢、圆钢等材料,通过螺栓联接、卡槽联接等方式连接2块侧模板的上部翼缘,确保方形开口槽上部尺寸。拉杆为扁铁、角钢、槽钢时,若通过螺栓联接,则可在2块侧模板的上部翼缘和拉杆两端开设对应的螺栓孔。若侧模板2、底板1材料品质好,厚度大,方形开口槽刚度足够,也可不设置拉杆4。

吊耳5对称位于底板1上,沿着长度方向的外侧设置。吊耳5也可对称设置在侧模板2上。根据模具长度和吊装需要,确定吊耳数量。吊耳设置在底板1上时,沿着长度方向的外侧设置;吊耳设置在侧模板2上时,既可设置在侧模板腹板外侧,也可设置在侧模板上部翼缘和下部翼缘处。

2 预制实心方桩生产工艺

借鉴PHC管桩生产工艺,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足够的强度,通常采用一些加速混凝土硬化的方法,如蒸汽养护,使用早强剂等,效率最高的技术是蒸汽养护[3]。因此,工厂化生产预制实心方桩优先采用蒸汽养护制度。

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计量和搅拌采用现代化生产设备进行,微机自动控制,计量准备,搅拌均匀;方形箍筋和主筋绑扎成钢筋笼;模具清理后、拼模,和端头板或者桩头模板装配;将钢筋笼放置在模具中,布料往往采用半自动化方式进行,采用平板式或者附着式高频混凝土振动器使模具中的混凝土拌合物均匀、密实,排出内部的气泡;养护采用蒸汽养护,必要时也可以进行二次蒸汽养护或者蒸压养护,拆模,检验合格后做标识,放置在堆场。模具12h周转一次。图2是实心方桩生产工艺流程。

与现场重叠法制作工艺相比,采用该工艺不仅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桩身外观尺寸以及桩身混凝土质量均能得到有效保证。

3 装配式模具特点

篇3

2004年,我校在本地区率先试行“2+1”学制,2006年试行“半工半读”模式,向校企一体化靠拢,收到了良好效果。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呈现出家长称赞、学生乐业、用人单位欢迎的喜人局面。2010年,我校建设了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向“校企一体”方向迈进。

建设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的意义

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校企一体”是必然趋势,但无论是“2+1”,还是“半工半读”,学生都是在学校学理论、在工厂学操作,教学与生产存在一定的脱节。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的建设符合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普遍掌握得不够好,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喜欢现场直观学习。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的建设使学生能在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生产,符合中职生接受知识的规律,让学生容易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的建设使学生能参与模具接单、设计、工艺编制、零件加工、模具装配、试模、成品检验等模具制造全过程的学习与生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要求的“无缝”对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的建设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融合到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带领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之中,并把在生产中的体验与理论进行对接,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生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

可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 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的建设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

可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 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的建设为周边中、小企业提供了帮助,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同时,由于车间的生产主体是学生,人工成本低,虽然接单价格比市场普遍偏低,但只要经营得当,利润还是可观的。我校2011年上半年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的利润就达三十多万元。另外,以往的实训耗材现在大大减少,这一项在2011年上半年也为学校节省了几万元。

可培养大批“双师型”教师 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的建设为教师提高操作技能提供了练习场所,教师的理论知识在生产中得到检验和充实,一大批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的建设方案

车间场所建设 车间场所建设遵循一体化教学和适用原则,生产岗位距离比一般工厂大,岗位间能容下几个人在现场学习,且光线充足、通风、噪音小,车间的设备布置跟工厂模具生产车间一样:符合生产流程、设置合理、条理性强。教学生产车间通常建两层,二楼设两间多媒体教学室和一间设计室;一楼为现场教学和生产场所。我校的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一楼的车间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生产设备配置 生产设备配置跟工厂模具生产车间一样,设备性能良好,满足生产要求,且安全可靠、操作容易。设备管理符合“6S”标准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实现“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从模具行业中招聘工程师和技师,经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方法、班主任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帮助他们考取教师资格证,使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2)选派骨干教师到著名冲压模具制造企业挂职,在那里学习模具设计和加工技术、生产管理和人事管理、经营和物流管理等,使他们懂得模具企业的运作模式,掌握模具企业运作的关键技术。我校先后派教师到深圳格兰达、江门宏基五金制品厂、佳铁自动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训,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外聘技术人员再培养和校内教师出外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的建设提供了师资保证。

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的管理

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管理机构设置以精简为原则,车间机构按车间主任――大组长――小组长三级组成。车间里的教师一职多能,既是教师,又是师傅;既是管理者,又是生产者,且每位教师兼任多项岗位,车间管理机构如图2所示。

除图2管理机构外,还设置了财会、统计、会计、材料供应及仓库等管理部门(我校因还有其他的教学工厂,为精简机构、统一管理,这几个管理部门由学校统一管理)。

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的教学生产方式

建设冲压模具教学生产车间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任务和充分利用资源为根据,专业课程安排大班教学,生产实践分组教学。

专业课程教学(理论教学) 专业课程教学是理论教学部分,不能因为有了生产车间就不学理论,就直接在生产岗位工作,这样会进入“徒弟式”教学的误区。只有经过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再理论教学的交替学习方式,学生才会掌握知识,才会达到知识的升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生产任务、模具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规律来安排,教学方法则以多媒体教学、现场直观教学、实物教学为主。首先,用多媒体将生产过程以录像和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模具工作原理、定义和相关数据。其次,带学生到生产现场进行实物教学,操作课则让学生上机操作。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后,转到生产岗位参加实践学习。

篇4

说起中国的模具产业,映入人们脑海的首先是中国广东的模具产业,该地的模具产业因质量和这几年的迅速发展而红遍中华大地,但是,河北省的模具产业在我国一直都是排名靠前的,河北也有自己的铸造名市——泊头。

近年来,我国的模具业发展迅速,受海内外需求的刺激,模具的产量也非常可观,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1-9月模具总产量为10936520.22套。其中河北省以3025850套的高产摘得1—9月份的产量冠军桂冠;江苏省以1426067套的好成绩位居第二;获得第三名的是广东省,其产量是1221290.5套;第四名是安徽省,模具产量879626万套。

从以上的内容来看河北的模具产业生产实力极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模具生产大省。

篇5

    一、调整企业效益评价的心理参照系统,重视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非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也应树立公民意识,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职工权益的保护,企业节能减排的实施,也是企业的社会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我们在评价企业效益的时候,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来调整过去单纯以产量、利润指标来考量的心理状态,要看到,即使目前产量、利润目标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但如果企业职工收入有提高,环境污染有减少,也应看成是企业效益的提高,从而增强继续努力、创新图强的信心。

    二、调整企业产品竞争同质化的传统思维定势。努力错位竞争。

    砂轮是易耗品,其生产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目前该行业企业的布局往往是同一地区多家同类企业生产同类产品,面对同类用户,以用户争夺为抢占市场的主要目标,以价格竞争为产品竞争的主要手段。“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传统产业改造的迫切性增强,磨具生产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特别是今年以来,磨料价格大幅上扬,使大部分磨具企业之问的价格竞争难以为继了,我们确实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如何错位竞争的问题。比如说,按不同磨削对象来细分市场,力求使自己的产品规格、品种集中一些,批量大一些。这样可以使管理更精细一些,质量更提高一些,单位产品成本相对降低一些。我们的某几个产品可能比较适合某一客户、某一类磨削对象的需求,可以尝试在使用同类设备磨削同类对象的其他客户中推广我们这几个产品,而不一定非要拿下这一客户的全部磨具订单。

    三、调整企业新品开发的目标定位策略,瞄准国际市场。

    据《中外陶瓷磨具比较分析》所述:近十到十五年来,陶瓷结合剂磨具的产量在欧洲国家增长了2~4倍。而我国陶瓷磨具在磨具总量中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到2006年六年问下降了8.5个百分点。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我们普通磨具企业新品开发的目标定位,并没有瞄准国际市场和国际磨削技术发展的潮流。我们行业的民营企业家的产品开发,相当部分还是利用原国有企业的人才、技术、市场资源,虽然投资风险不大,但不少产晶不是处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成长期,往往发展后劲不足。而国际市场上陶瓷结合剂金刚石和立方氮

    化硼磨具需求在增加,并被看作大规模生产中最具前景的磨加工工艺之一。陶瓷磨具的发展要适应高速、高效、高精度时展的要求,发展适合数控磨床,自动化生产线生产要求的高速、高精度磨具。国内这类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用户还主要依靠进口。开发一些国际市场已经形成,国内需求开始发展的高科技产品,即使无法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也可在为国内高科技行业服务的过程中求得发展先机。因此,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应该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寻找突破口,在专业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建议主动联系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争取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开发模式。

    四、调整企业成本管理的固定模式手段。加强成本核算。

    砂轮产品材质、粒度、规格、形状各异,会计核算基本都是以材质分类,以公斤为核算计量单位,核算结果并不能提供具体规格、品种、批量的真实成本,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基本是以消耗定额和物资采购价格控制为重点,而市场的变化则使得物资采购价格变动频繁,难以控制。作为企业经营者,可从以下方面来加强成本控制:一是要重视物资采购价格的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适时掌握价格变动趋势,力争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进货,同时要重视性价比,防止陷入不良厂商的低价劣质陷阱;二是要重视资金运用效益,“货不停留利自生”,要运用ERP等信息化手段迅速收集反馈管理信息,及时清理应收账款。合理控制各项库存,提高资金周转速度;三是“干毛巾也要拧出一把水来”,既要抓物耗降低,也要控制和压缩非生产性开支,既要抓“西瓜”,也要拣“芝麻”,要特别注意发动职工用节能降耗的成果来弥补工资增长因素减少的利润空问。绝不能简单地以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维持价格竞争。

    五、调整企业技改投入的规模效益思维,注重又好又快。

篇6

关键词:三聚氰胺;泡沫;生产工艺;反应器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Melamine–FormaldehydeFoam),又称蜜胺泡沫塑料,是一种开孔率高达99%以上的三维网格结构的新型环保泡沫材料。在民用、工业、建筑、交通、航空、军事、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适用于阻燃、耐高温、隔音等环境条件。由于其优良的性质,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型环保材料之一。

1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的理化性

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是氨基塑料族中的一种热固性树脂泡沫,以“C—N”结构为主的缩聚高分子,具有充分开孔的三维网格结构。其开孔率高达99%以上,使得声波能迅速有效地进入泡沫体的深层并转变为网格的震动被消耗掉,从而可以有效地消除反射声波,达到吸音的效果。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的密度仅为4~12kg/m3,且具有三维网格结构,能够使空气的对流传热得到有效的阻滞,加之独具特色的热稳定性,因此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成为难以替代的轻质保温隔热材料。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自身具有很好的阻燃性能,无需添加任何阻燃剂。只有在与明火接触的情况下表面才开始燃烧,并且燃烧后立即分解产生大量惰性不燃气体氮气,可以隔绝氧气,减缓燃烧速度。同时在燃烧体的表面迅速形成致密的焦碳层,有效地阻滞燃烧向深层的发展,使得明火离开后自动熄灭。

2国内外概况

2.1国外研究进展

将空气通入含有乳化剂和处理剂的水溶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中,经过不断搅拌即可制得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但所制备的泡沫硬度和脆性都较高,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粉碎。为了提高其柔韧性,Frank等人在原料中添加了三元醇类物质,虽使所制泡沫的回弹性和抗开裂性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在受压并部分回复后,产品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仍不能满足使用的要求。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Mahnke提供了一种可实际应用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的生产工艺,他们在三聚氰胺甲醛缩聚物中添加了重亚硫酸钠,增加了其亲水性,适当加入了无机氧化物、阻燃剂、增塑剂等添加剂,采用二氧化碳或氨气等无机发泡剂,得到了一种体积密度低、热导率低、压缩强度低、弹性模量低、断裂伸长率高、可燃性低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日本则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的密度降低到了30kg/m3以下。

2.2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对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对其制备、应用及生产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加。杜耕耘采用微波法生产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并申请了相关的专利。华东理工大学谢丹等人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中,应用乳化剂SC121、发泡剂正己烷(8g)和催化剂甲酸,采用微波辐射方式生成泡沫,并研究了微波加热方式、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等因素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2.3国外生产状况

2.3.1Illtec系列

Illtec是Illbruck公司生产的一种极有柔韧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材料。这种泡沫吸声材料内部是复杂的三维网状结构,并且彼此联通。这一特性使得Illtec具有高度的光反射特性及很宽的吸声频带范围,形成了极佳的降噪效果,同时便于安装,抗老化能力强。

2.3.2Basotect系列

BASF公司开发并推出了商品名为BasotectTG的能加热成型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该产品可与胶黏剂浸渍,加压和干燥以形成复合物,而且可在普通加工工艺下压塑。该泡沫还具备了其他优良的性能:低密度、阻燃性以及优异的吸音能力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工业化生产,工艺技术由德国BASF公司所独有并拥有专利。1996年,德国BASF公司首次在民用市场推出软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引起世界高分子行业的高度关注。随后BASF公司先后建设了几套工业化生产装置,年产能50万m3左右。随着需求量的逐年增加,BASF公司不断扩产并保持市场供需平衡,产品长期在世界处于高价垄断地位,国内进口的BASF泡沫报价高达5000元/m3。

2.4国内生产状况

河南省某化工公司2009年中旬建成国内自主研发、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首套年产20万m3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装置。该装置实现了工业化一步法直接合成固含量大于70%的高固含量三聚氰胺发泡树脂。简化了工艺过程,降低了产品成本。此项创新成果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3三聚氰胺甲醛泡沫材料的工业制法

在工业生产中,首先采用具有直链结构的改性剂部分取代三聚氰胺胺基上的氢,制取改性三聚氰胺,再以其和甲醛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对分子和树脂体系具有改性作用改性剂、缓冲剂、催化剂等,在微波分段加热控制的反应器中制取水溶性的专用发泡树脂,然后送入高速搅拌机。在高速搅拌机中加入的发泡成核剂和分散剂,通过搅拌均匀地分散在发泡树脂中,成为含有成核剂的专用成核树脂,对其进行远红外辐射高温加热。在成核剂的作用下,专用成核树脂中的水汽化发泡,树脂膨胀为定型的初级泡沫塑料。再对初级泡沫塑料进行高温烘烤,使初级泡沫塑料中的三聚氰胺树脂分子链进一步缩聚,最后成为具有稳定亚甲基桥结构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

4半连续化工艺及设备

早在2000年左右,我公司就成功开发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材料半连续化生产工艺及配套设备。该工艺采用为技术更为成熟的双螺杆乳化机替代图1中的高速搅拌机。首先将三聚氰胺与甲醛树脂在预混料罐中混合至30~40℃的预物料。再将预混料罐中的预混料喂入单螺杆挤出机中。预混罐和单螺杆挤出机均采用一开一备以实现半连续化操作。经由单螺杆挤出机的反应放热的预混料进入经计量后进入双螺杆乳化机。而后经过冷却、计量、稳定、建压至助剂加入点。在助剂加入点中加入了正戊烷及甲酸。预混料、正戊烷、甲酸经过输送冷却进入双螺杆乳化机后段的乳化段并加入乳化剂进行乳化,乳化后的物料经过建压挤出至微波发泡进行发泡程序。通过现场实践生产操作发现,预混料罐的一开一备使得物料性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并不连续。而且同一预混料罐先排出的物料与后排出的物料由于在预混料罐中停留时间的不一致,物料性质也不一致。这就使得下游双螺杆乳化机按照固定工艺条件挤出的预发泡料很难在同一批次产品中生产出性质均一的泡沫材料。

5连续化工艺及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公司又开发成功三聚氰胺发泡材料连续化生产工艺及配套设备。

5.1改进工艺

改进后的工艺,采用SFJ-120反应型双螺杆机、SHJ-92冷却双螺杆机、SLF-300卧式连续反应器串联,完成整个制备过程。原料在SFJ-120反应型双螺杆挤出机的高温加热搅拌下,很快由均匀的树脂料浆成为透明的树脂溶液。树脂溶液通过带保温的夹套管路,进入SLF-300卧式连续反应器,继续高温反应,至卧式反应器出口,形成胶状树脂。在卧式反应器出口设置树脂搅拌储存罐,以防止后续工段短暂出现问题时,树脂仍然能够连续生产。胶状树脂通过高精度齿轮泵和齿轮流量计注入SHJ-92冷却双螺杆机,高温树脂快速降温,至螺杆中后部,树脂已经达到树脂乳化所需的温度。此时在SHJ-92冷却双螺杆机的中后部助剂注入筒体注入口加入固化剂、乳化剂、KO助剂及GE助剂共4种助剂,树脂和助剂得到初步乳化,成为均一的树脂乳化液(即发泡原液)后注入微波发泡机中进行发泡。该工艺使得物料在生产流程中始终保持理化性质线性均一,真正做到连续可控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

5.2主要设备特点

5.2.1SLF-300卧式连续反应器

我公司在聚合物反应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拥有丰富的科研和生产经验。卧式双轴连续反应器为我公司针对聚合物反应专门开发的,它结合了反应釜和双螺杆反应器的优点,是一种新型聚合物反应设备。表1将卧式双轴连续反应器与反应釜、反应型双螺杆挤出机的特点进行了比较。

5.2.2SFJ-120反应型双螺杆挤出机

反应型双螺杆挤出机和通用双螺杆挤出机相比,其传热能力和表面更新能力更强。为了提高表面更新能力,专门开发了开槽型元件,能使物料在低螺杆转速下获得最大的表面更新率,有利于缩聚反应的进行。为了延长反应时间,加大了挤出机的长径比。选用合金锻造的螺杆芯轴,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将螺杆长径比提高至52:1,使单阶的螺杆自由容积达到~60L。

6结语

(1)本文介绍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泡沫的半连续化生产工艺和连续化生产工艺及其相关设备。这两种工艺及设备在国内均有较多的应用,应用效果良好。

篇7

关键词:农产品 提升流通效率 多渠道 大数据 全营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各流通物品的商品化率也是在不断提高,这也就促成了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对于农产品来说,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导致了针对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如何提高的问题。从宏观层面来说,制约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环境方面的原因,又有流通环节配置的因素。而对于现在这个信息大发展的时代,渠道沟通的有效性更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就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多渠道、大数据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流通效率对农产品的影响分析

(一)信息不畅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农产品市场是被划分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这样的划分也导致了在分析农产品流通渠道时忽视了渠道的起点和终点的成员,也就是农民和消费者这两个角色,其实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一直都存在信息不畅的劣势,这与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现实状况是相符的。

首先是中间商影响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说,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主体里中间商数量过多,如:批发商、商、零售商等等。这些销售主体数量很多,在理论上可以实现两个预期的目标:一是可以帮助农户的生产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二是可以帮助农产品的市场实现二元结构,也就是农户和中间商对接的收购市场以及中间商和消费者对接的销售市场,这种渠道的沟通应该会比较顺畅,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中间商掌握着农户的生产信息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信息,这样中间商也就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也处在一个很有优势的位置。但是中间商往往是小商小贩,信息素养不高且营销的方法比较落后单一,最终导致了收购市场和销售市场之间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其次是区域内沟通不畅影响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我国由于地域面积比较广阔,农作物的种类以及种植、结构等在地域的分布上比较分散,即使是同一种类的农作物产地也比较分散,而且我国的信息化程度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根据2012年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在还有很多贫困地区不通电、不通邮、不通电话,就算是一些发展还不错的农村,网络覆盖率和利用率都还相对很低,这样的格局就出现了两个比较显著的问题:一是由于空间的阻隔而导致市场信息的传递受到影响以及消费市场拓展受到限制。农产品信息的有效传递可以说是农产品商品流通以及物流能否顺利实现的前提,如果该地区的农产品供需之间信息吻合,那么该地区的潜在农产品市场就会转化成为现实的市场。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现实情况却是生产者大多属于流通渠道的起点,这样也就存在着两个营销缺陷:首先是营销意识不强,对于一些传播媒介的合理利用去信息、推销产品的意识不强;第二是在农村,很多传播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传播的手段较为落后,也就阻碍了很多农产品信息的有效传播。这两点会导致供应市场和消费市场相分裂,进而影响农产品的潜在市场。二是地区之间渠道沟通不够充分,进而形成了销售中的冲突。这是因为地区之间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会导致生产同一种类的农作物,不同地区在上市的时间、采购以及销售等多方面出现冲突,类似的市场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为同类作物的生产地区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

(二)成本提高影响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是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这些所形成的成本总和,也就是所有权、空间的转移、资金的占用和信息获得与传播等等费用的总和。流通费用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纯粹流通费用、保管费用以及运输费用。根据现有的一些流通理论,把流通渠道分为两类:即工具性和社会性。

首先工具性沟通对渠道成员之间的合作和流通效率的提高都十分有利。工具性的沟通也就是指导和正常的商业活动相关的信息交换,主要包括产品信息、促销、财务信息等的沟通。工具性沟通可以帮助增加渠道成员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在现实交易中,农产品流通渠道每个环节的信息交流对于交易双方建立起合作和信任都十分有利,这样可以减少功能性冲突,也关系到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团结、共同性以及灵活性等诸多因素。如果渠道成员之间的工具性沟通比较频繁且信息畅通无阻,那么成员之间就会逐渐的建立起同盟关系,双方共享产销信息最后实现共赢。就算是在其中出现个别问题,也会因为双方的关系以及信息的畅通而及时得到解决。

其次社会性沟通越多对渠道成员之间的联合越有利。社会性沟通也就是渠道成员之间的社会交际活动,主要是一些私人交往或私人关系的建立等等。社会性沟通大多关注的是情感和心理,而不是利益。就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来看,人际关系在经济活动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融通信息工具,由于人际关系有着信誉的保证,也是一个立足长远的做法。社会性沟通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各个成员良好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追求情感认同很强的国家,比较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有情感基础的渠道成员之间也会更加依赖、支持和合作。

政府构建流通效率提升的全营销体系

从政府方面入手,创建农产品流通的全营销体系,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要加强政府部门为农民服务的职能,这包括加强对农民一些关于市场、信息知识的教育和引导;强化对农产品流通中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普及和推广等。其次是创建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共享机制,具体如下:

(一) 加强政府部门为农民服务的职能

第一要加强对农民一些关于市场、信息知识的教育和引导,加大对流通渠道成员在这方面的培训和市场经济观念的宣传,让符合时展的思想融入到广大农户的日常生产、营销中,增加他们对信息接收的能力和分析处理的能力;第二要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中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普及和推广,这个需要结合当地的特色,集中对流通渠道成员进行这些生产、流通中的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新方法等的普及教育,让流通渠道的成员可以掌握并能自己去使用这些知识,进一步去规范流通市场的运作方式,促进现代技术对流通效率提高的作用;最后是要培养一些农民经济人或是职业经理人参与到流通过程中去,提高流通源头的组织化程度。这些职业经理人或是经纪人可以帮助知识普及,例如:市场营销学或是消费者心理学等,这样就可以帮助农产品生产者树立起品牌意识进行规模化的经营,创新农产品的模式,通过这些新观念和新举措来改变落后的观念。

(二)创建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共享机制

农产品的流通产业链多起始于其生产上而终止于消费中,如果实现了产业链上的信息共享,就可以让社会福利在流通产业链上均衡分配,而信息共享下的市场环境则可以保证市场这个“无形的手”能直接去引导社会福利的流动,最终实现流通环境各个要素的优化配置。因此,我国政府应该从经济全局出发,充分考虑在营销渠道中各个利益主体们付出的成本,然后构建起一个信息共享的模式。

政府构建流通效率提升的多渠道平台

(一)高度重视信息管理的职能

“十二五”以来,出现了很多由于农产品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买难卖难”现象,这也表明了对农产品的信息管理严重缺位以及信息共享能力很差。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产品信息的有效管理,对管理这部分的政府部门进行调整,重新划分工作职责,切实保证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信息共享。另外还要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工作,使信息在供需之间实现很好的对接。

(二)建起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

首先,我国政府应主动去投资兴建一些综合性、公益性的信息服务站来帮助和引导农产品的流通组织去密切关注市场信息,进一步服务于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具体包括各类流通主体,比如:农产品批发市场或是农贸市场等流通主体的实际运行信息,以及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种类或是地区分布的结构等信息。

其次,我国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去引导并鼓励企业或是组织建立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流通市场信息平台,比如:农产品促销信息的平台或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信息的平台等。

最后,应该引导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成员组织或者是个人积极去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尤其是推进一些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交易手段的建设上,像现货交易中的电子商务或是拍卖交易等这些新的交易方式,加快改变现有的单一交易模式,合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装备来将渠道成员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政府营造流通效率提升的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下政府流通效率提升应从三方面入手,包括政府带头建立农产品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大数据挖掘;利用数据信息共享和挖掘成果创新渠道模式。具体如下:

(一)政府带头建立农产品信息资源数据库

数据库需要的数据资源大多分散在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主体中,因此要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就必须解决怎样统一使用数据信息资源的问题,首先要建立起一个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库,我国政府应把各个地区收集的各品类农产品的供求信息汇总,比如:农产品的产量、供应量等信息,建立起一个农产品的配送信息库,这样可以减少流通的环节,缩短流通的时间,实现降低流通成本的目的。要科学规划好各个地区的配送中心,还要建立起地域性的大型批发市场、超市信息库等,让各个渠道成员所掌握的信息实现及时的互通和共享。

(二)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大数据挖掘

数据库建立后对以往的数据库应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形成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在解决农产品的渠道主体采购时可以有所参照。这种对以往数据进行的分析,不仅可以形成一个分析报告,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供需情况,为生产主体提供一些预测性信息,提高渠道成员之间的沟通频率,加强渠道成员之间的合作进而减少流通成本。

(三)利用数据信息共享和挖掘成果创新渠道模式

大数据信息的共享可以让渠道成员能及时掌握市场的信息,进而可以准确整合农产品的流通产业资源,加快创新渠道流通的模式进而提高流通效率。一是合理利用数据去挖掘成果创新交易模式,比如: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这些新型的交易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另一个是信息成果之间的分享对形成社会性沟通十分有利,这样可以推动渠道成员之间契约机制的建立,进而确立比较稳定的供应链模式,保障渠道成员之间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结论

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信息不畅、成本较高、渠道沟通不畅都对我国农产品创新模式具有较大影响。其中,多渠道沟通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要建立起一个顺畅的渠道沟通来保证成员之间信息的吻合,减少渠道沟通不畅导致的高成本,可以有效减少渠道运行的成本,最终实现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伟新,祁春节.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J].经济问题探索,2013.1

2.孟东梅,游美,田明.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时代,2013.11(34)

3.许军.我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应对思路[J].经济纵横,2013.3

篇8

据统计,自2014-2016年,海南省被农药残留、卫生安全等预警的出口水产品达23批次。涉及扣留企业9家。其中2014年预警6批次,2015年预警11批次,2016年1-8月预警6批次。预警的原因主要是药残或沙门氏菌超标等。预警国家为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

贸易摩擦对海南水产品出口的影响

企业成本增加。为应对贸易摩擦,一是海南水产企业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技术认证而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由于国际市场准入门槛逐年提高,各种质量认证不断增多。从事水产贸易的企业必须持有进口国认证才能开展贸易业务。如美国的BAP、ACC、欧盟的ASC、BRC等等各类认证五花八门。据不完全统计,海南水产加工出口企业持有各种认证近20个之多。据了解,企业申请一个GAA认证,认证费需要10多万元,第二年年审约需10万元。

二是,为确保出口产品安全,海南出口企业除了要加大化验室投入外,化验室每年还需一笔巨大的检验费开支。例如,通威(海南)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仅在化验室投资就达2000多万元。海南翔泰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年用于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费用达845万元。如此巨大的成本投入,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负担,影响了企业的的效益和发展。

检验手续繁琐,出口效益下滑。欧美市场是海南水产经过多年培育的主要出口市场,水产品出口量约占海南出口总量的45 %。由于贸易壁垒的影响,加上欧美市场价格连续下滑,出口效益明显降低。美国市场的贸易壁垒主要在于美国FDA对进口食品实施进行安全检验检测“自动扣留”。凡施以“自动扣留”措施的进口产品运抵美国后,必须经美国当地FDA认可的实验室检验合格并经FDA当地分支机构审核认可后,海关才准预防放行。产品被实施“自动扣留”措施后,使出口国企业声誉受影响。同时,检验周期长,检验费、仓储费增加,货物不能及时周转并造成资金积压,对出口企业造成很大影响。

欧盟贸易壁垒主要涉及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主要包括产品包装和标识、生产工艺以及安全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在残留限量方面,欧盟对食品中化学物质的残留设立了严格的限量标准,其中残留限量实施中的一些做法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实质上构成国外食品向欧洲出口的变相限制。

海南罗非鱼在中国罗非鱼出口欧洲市场中占有约70%的比重,但由于欧盟贸易壁垒逐年提高,使海南罗非鱼出口欧盟市场的分量逐年减少。据统计,2015年,海南省出口美国市场的水产品4.5万吨,出口值1.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8%和-26.24%;出口欧盟水产品9509吨,出口值208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4%和-26%。

减缓水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为了使出口产品满足国际市场标准和条件,海南出口企业必须花费巨额资金引进高新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建立更先进的质量体系等。昂贵的费用,繁琐的检验和漫长的时间周期直接导致出口成本增加,销售价格提高,削弱在目标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使企业的利润下降,出口量下降,产品积压,限制了出口规模,影了水产品出口。

据了解,近几年,海南有的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市场,一些企业已经无法继续生存。有的调整生产规模,改变加工生产内容,有的改行或倒闭关门。当年曾经辉煌的三亚东吉水产有限公司、文昌阿和食品工业园、海南海力生食品有限公司、琼海鲤河海洋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13家大中型企业已在水产加工贸易行业中倒闭,造成海南水产品加工能力大幅下降,行业出口贸易步伐缓慢。

应对水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建议与措施

要充分发挥贸促系统在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中的积极作用。

贸促系统要按照中央关于“抓好‘一带一路’建设落实”的总体布局和要求,组织企业赴沿线有关国家开展贸易投资活动:

一是通过在当地举办和参与展会论坛、安排商务考察、组织对接洽谈等,帮助企业到沿线国家构建自主营销网络和服务网络,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带动产品、服务、装备和技术“走出去”,积极提供沿线国家经贸资讯。

二是针对海南省企业普遍不太了解和关注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的情况,加强与外交、商务、渔业、海关等部门的工作对接,了解海南省与沿线国家在渔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产品贸易、法律法规等领域扩大合作的政策导向,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沿线国家市场,着力推动改善贸易投资环境。

三是要跟踪了解企业对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企业的困难和诉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四是组织海南省企业与有关沿线国家政府部门和工商界对话,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商业和民意氛围,推动沿线国家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水平,不断扩大海南省水产品国际市场份额。

熟悉掌握国际法规及惯例,做好国际标准认证工作。

由于国际市场技术标准越来越多,同时尽管有一定国际上的统一标准,但各国说法不一,各国标准的种类、范围、要求等都是日新月异。因此,水产贸易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和熟悉这些法规及惯例,了解国际市场贸易信息,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法规、惯例的以及标准变化动态性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近年来海南水产品输美事件,就存在国内药残标准与美国药残标准不对接的情况,致使一些企业在水产品贸易中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法规及标准,对于减少贸易摩擦,确保出口效益是企业的基本要求。

海南省贸促系统将发挥海南省经贸摩擦预警中心的作用,在双向传递信息方面下大工夫,及时将中国贸促会及其他权威渠道得到的预警信息及国际法规及惯例,及时通知到行业、企业;同时也加大搜集经贸摩擦信息力度,及时向中国贸促会报送,内容上包括“两反一保”、非关税壁垒、知识产权、反垄断审查、政府采购、安全审查及其他贸易投资限制和保护措施,以及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贸易中遇到的问题和法律纠纷,以期得到国家层面的部委支持。

努力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增强抵御贸易壁垒风险的能力。推进海南水产品出口贸易,必须拓宽国际市场的空间和领域,不断提高海南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现水产品出口的稳步增长。国际市场不少水产品价格是国内市场的十倍甚至更高,市场潜力巨大。海南企业要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开拓新兴市场包括东盟、俄罗斯、中东地区、非洲地区等市场,缓解市场过度集中,减少贸易摩擦。

同时,海南省贸促系统将继续引导企业走出去,开发新市场,建立新伙伴。特别是引导海南企业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借助国家和海南省“一带一路”政策,大力发展与东盟的合作。利用海南省贸促系统与31个国家和地区商协会签订了合作备忘录的优势,并充分利用琼籍华人在东盟地区的优势,发展水产品贸易和来料加工,积极建立东盟贸易伙伴,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下形成强大的经济联盟,建立自己的贸易圈,促进水产品的扩大贸易。

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海南水产品出口贸易与全国一样,在发展经济的初期,一般都是依靠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的。然而,当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这种经济模式的局限性也就凸显出来,并且越来越不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将海南省水产贸易行业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为内外需并重的原则,稳定外贸市场,开拓内销市场:

一是在抓好海洋经济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同时,从建设国际旅游岛水产品精深加工出口基地战略定位出发,加大对水产加工出口业的扶持,实现加工技术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产业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品市场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不断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引导和扶持企业发展海洋化工、海洋医药、海洋生物等产业,促进海洋与渔业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要引导企业发展新的养殖品种,侧重发展海南特色的金鲳鱼、石斑鱼等新产品的加工出口,增加出口品种,分散市场焦点,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以新的增长方式推动海南水产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是鼓励企业开拓水产品国内市场,巩固出口,发展内销,充分利用国内市场消费潜力,结合国内市场消费特点,研发特色产品,满足市场供应。通过发展内销,缓解出口压力,提高贸易效益。

构筑水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质量安全问题是现阶段制约海南水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构筑质量保证体系,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提高出口水产品竞争力、跨越发达国家设置障碍的有效手段。一是要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改善渔业生产环境。建立渔业生产环境监测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养殖水质、投入品、生物体质监测工作,定期养殖环境质量和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二是加强渔业生产环节管理,严格控制生产加工用药。指导水产养殖者合理用药。出口养殖品必须符合美国、欧盟、日本等产品进口国的相关规定,并建立水产养殖全程跟踪和溯源制度。三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广泛收集发达国家最新农残技术标准。重点开展大宗出口产品的药残、重金属含量、渔用饲料质量、渔业环境检测,引导企业走“鱼塘到工厂”的安全之路。确保出口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产品在际市场的信誉,走品牌竞争的策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企业创新,并尽可能给企业更多途径降低维权的成本;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创造条件到国外申请专利,这样不仅可以在国外市场获得创新所带来的利润,降低出口中知识产权问题带来的风险,还可以应对来自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

同时,企业应加大品牌认证的投入,积极申请各种认证,努力创建企业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创建,扩大市场影响,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海南省贸促系统要发挥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优势,为海南企业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商标注册和创建品牌活动中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和做好服务工作。

建立健全水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和防护体系。预警机制包括出口水产品种类预警、数量预警、价格预警和贸易壁垒预警。

篇9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摘 要:物流产业集群的主要方式是物流园区的发展,即高技术综合体的发展。安徽省作为全国主要的中部城市,物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物流园区也在近几年逐渐建立起来。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还是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种种问题。本文将建立在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上,研究物流园区中,物流产业的融合模式。

关键词 :集聚型;物流产业;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60-02

基金项目:校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期成果(XSK2014A03);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4A264)

1 引言

对产业集群现象的关注与研究是在最近十几年才逐渐成为热点的,但是集群现象却早已存在。如我国古代的中国丝绸、波斯地毯等;国外几内亚和比尔是手表产业中心,Prato和Biella两地是意大利羊毛纺织的中心等。但是对于什么是产业集群,即产业集群的定义却是众说纷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Poter对于产业集群的定义:“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通过公共性活动与互补性活动相互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群”。[1]这个概念不仅突出了产业集群的地理特性——强调数目众多的集群企业的本地群集,而且突出了产业集群的产业特性——强调产业集群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如供应商、客户甚至大学、职业培训机构和商会等。[2]

物流产业集群的主要方式是物流园区的发展,即高技术综合体的发展。物流园区是指符合相关条件的(进入企业及标准或规则)一家或多家企业或单位(运营主体和投资主体)采用相关设施设备(物流设施)管理和从事具有特定功能物流活动(物流功能和服务)在一定区域空间上(土地规模)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3]物流全区对于促进物流的技术升级和服务升级,对于改善城市和区域物流投资环境,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整合城市和区域现有的物流资源,加快本物流园区的企业的成长,缓解现有城市交通的压力,改善由于资源的滥用而导致的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作用。安徽省是一个中等发展的城市,其物流也在持续的发展当中,根据全国物流信息网上的记录,安徽的物流园区就达到237个,其中合肥97个,芜湖21个等等。[4]它们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集群,由本地许多独立的中小企业构成,主要从事简单的运输和仓储业务,服务对象是一些中小型的企业,所以技术和服务的业务都是非常简单的。总的来说就是处于一个比较低层次的产业集群方式,如果想进一步的发展,必须重新寻求产业融合的模式。

2 安徽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集群生存现状及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马建会指出成熟的产业集群具有七个主要的特征: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规模结构与空间集群特征;灵活专业化的生产特征;集群网络化特征;集群根植特征;集群创新特征;自我增强特征;内部整合与外部链合特征。[5]而对于安徽省的园区集聚型的物流企业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反而在生存及融合方面面临了诸多的问题!

2.1 多数物流园区位于市郊,属于城市配送型的物流园区

通过调查,安徽省的物流园区多数位于城市的郊区,是属于城市的区域配送或城市间的城际配送。主要的功能定位于支撑市民的生活方面。所以在城市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大多数对物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够,缺乏目的性,定位不准确等。

2.2 大多数物流园区属于非正式的产业集群

在物流园区内部,企业规模基本上是中小企业,大企业基本没有。关键参与者的参与度比较低,创新和信任度几乎没有,技能和技术低,合作几乎没有,这些不利条件都制约了物流园区的良性发展。

2.3 集群内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融合模式

集群内的各个企业都是以独立的企业法人进去物流园区的,所以无论在企业的存在形式上,还是企业的发展阶段上,都是互相独立,互不相关的,多以集群内的物流企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虽然集群内部的企业从事相同相似和辅的经济活动,但企业间的联系不密切,相互不依存。企业和企业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融合度,所以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不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2.4 服务功能单一,管理缺失

物流园区的企业的主要物流服务功能集中于运输和仓储等基础服务等方面,在物流的增值服务,即根据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却是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其对推动物流园区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并积极推动物流园区的建设,但是建设成以后,就轻视对物流园区的监督和监管工作,使物流园区处于“空巢”状态。

2.5 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落后

作为一个成熟的物流园区,必须要有自己的物流信息操作系统,建立公共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企业的内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的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对接,通过信息平台,园区内的企业共同享用信息,发展本企业的物流业务,而且通过信息化的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合作企业的库存状况,及时安排配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但是目前安徽省的物流园区的信息化的建设并不理想,企业内部的信息建设度不高,更不要提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了。

3 安徽物流园区集群内物流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中国学者厉无畏认为产业融合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或多种)产业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6]李敏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将物流产业融合划分为物流产业的内部融合和物流产业的外部融合;并将物流产业内部融合定义为,随着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物流供给的衔接性和协调运作能力不断提升,促使物流供给双方共同利益空间不断拓展的产业发展趋势。[7]基于物流园区内的企业多属于物流企业,所以本研究重点在于物流产业内部融合模式的研究。集群内的物流企业主要从事的是传统物流业,如: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等。所以不同的物流企业显现着不同的特征,经归纳,其主要的融合模式有三种:

3.1 产业渗透型的物流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渗透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对现代物流产业的渗透,主要是建立公共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8]融合前,各企业拥有自己的信息技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企业间也没有任何的联系。融合后,通过公共的信息化平台,各企业的内部之间及企业与外部社会资源之间,都达到了信息的共享和沟通,融为一体,优化组织的供应链。见图1和图2:

3.2 产业交叉型的物流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交叉是通过产业间功能互补和延伸,打破原有物流活动的边界,实现不同物流活动之间的融合。[9]如果集群内的企业仅仅是地理上的集聚,而没有发生任何形式上的分工协作,那只能是集群的萌芽状态,还不是真正的集群。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要想好好的发展,必须与其他企业分工合作,不断优化供应链链条,达到整体的最优。根据物流功能的分类,物流可以分为仓储、运输、流通加工、配送、装卸搬运等。物流园区的企业主要从事的是传统仓储和传统运输等物流功能上,而且相互之间没有共同的分工协作,物流边界明显,各个企业相互独立。根据产业交叉的理论,物流企业之间应该打破原有的物流壁垒,建立一种功能上的互补和延伸,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补充,达到真正的融合。

3.3 产业整合型的物流融合模式

传统仓储产业整合是传统物流产业整合外部资源,为社会提供个性化、一体化物流服务的重要途径。所谓产业整合是指为了谋求长远的竞争优势,按产业发展规律,以企业为整合对象,跨空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重新配置生产要素,调整和构筑新的资本组织,从而形成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优势主导产业和相应产业结构的过程。产业整合包括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合混合整合。产业的横向整合是指产业链条中某一环节上多个企业的合并重组;产业的纵向整合是指处在产业链条中,上、中、下游环节的企业合并与重组,包括前纵向整合和后纵向整合。[10]物流产业的整合包括四个关键要素:目标明确,融会贯通;资源共享,持续共赢;解决方案,价值提升;积极创新,快速应变。物流企业制定统一的目标,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共享,共赢的目的,同时在物流设备、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积极创新,在物流方案中快速选取优选方案,解决物流问题,有效提升物流企业的整体价值,增值价值链,提高利润率。物流是服务行业,所以它的有效整合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物流服务的整合。物流服务包括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基础服务是物流提供的基础性的服务,满足客户基本的需求,而增值服务是在基础服务的基础上提供给客户个性化、创新化的服务模式。

总之,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整合这三种融合模式,逐渐消除物流企业之间的障碍边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共同的目标,资源共享以达到整个物流园区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 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November-December):77-90.

(2)陈畴镛。第三方物流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

(3)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3031.htm?fr=Aladdin。

(4)全国物流信息网。http://www。56888.net/Parks/CityParkList_40085.htm。

(5)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4.

(6)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3kyFJ6Vhup1gRPl2LgIOaU0quvWFOFOqk6OpdO5 OLMjlEjoghw3EUD9fDP90yW9cKPEOlR8jEqT1--ez 1Pnva。

(7)李敏。物流产业融合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8)江平。物流业的现状极其产业融合发展趋势[J]。市场周刊·商务,2004(12):42-43.

篇10

【关键词】生产业集聚;logistic模型;空间基尼系数

服务经济日益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增长点。近年来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服务经济的重要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日益发展的服务经济中,生产业的快速增长,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集中表现。

Momigliano将服务业中用于中间需求的部分界定为生产服务业,这种界定比较科学,清晰地阐述了生产业的内涵,但这样的分类对数据的详细程度要求比较高;Grubel将服务业划分成消费服务业、政府服务业、生产服务业三类,通过经济总量减去前两者来确定生产业,免去了计算投入产出的麻烦,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消费服务业的总量计算会有误差;李冠霖利用中国的投入产出表将服务业中的中间需求率高于50%的行业界定为生产业[1]。关于生产业的门类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本文结合目前学者们对生产较统一的认识,即生产是指作为中间性投入提供给其他企业的促进生产活动的服务,参照我国国民经济统计行业分类标准,本文认为生产业主要包括:(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金融业;(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表明,生产业集聚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模式,如世界上规模较大的生产业集聚区:华尔街中央商务区、英国伦敦生产业集群以及日本“多核多圈层”结构的产业集群等。江苏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高,为本地区生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且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高素质人才较多等因素,使得江苏省具有了发展生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因此通过深入分析江苏生产业各行业的集聚状况以及其集聚路径,发现江苏生产业发展过程中不足的地方,对其他省市的生产业的发展具有警示的作用。

1.基于logistic模型的江苏生产业集聚分析

针对产业集群与生态学中的种群共同点,Hannan和Freeman将种群与产业集群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产业集群与种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产业集群的生物学特性使得部分学者开始从生态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2]。我国学者刘天卓和陈晓剑以生态学中的种群增长动态模型即logistic模型作为分析的基础,运用生态模拟的方法讨论产业集群的生态特性[3]。王子龙等利用logistic模型对中国部分制造类企业集群1985-2004年的整体演化轨迹进行了测定[4]。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比利时数学家Verhulst认为种群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其增长必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于是将Malthus提出的指数增长模型进行改进,添加了阻滞因子,得到了logistic模型:

其中N表示种群数量,常数r(r>0)表示种群内部增长率,K(K>0)表示环境最大容纳量。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本部分根据2004年至2011年江苏省的生产业产值,拟合logistic曲线描述江苏生产业的集聚路径,本文数据的来源是2005年至2012年的《江苏统计年鉴》。

将公式(1)线性化处理得(K>N):

其中k通过四点式平均值法估计得到,计算公式为:

式中N1和N4分别为2004年和2011年江苏生产业产值;N2和N3分别为江苏生产业产值时间序列的中间两点值,且t4-t3=t2-t1。在全序列中列举尽可能满足上述条件的所有数组,求得多个K的估算值,取数学期望作为K的无偏估计值。

将原始数据和K值带入得到y的时间序列值,由于y的序列值近似于直线,因此可用一次函数拟合。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得拟合直线y’=3.47-0.235t,参数估计的t检验显著,方程的拟合优度非常好,R2=99.8%。

通过拟合,得出logistic模型为:

(2)数据分析

根据求出的logistic模型,画出完整的生产业集聚增长的S型图,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江苏生产业整体的集聚水平还较低。

图1 基于logistic模型的生产业集聚S型图

由于dN/dt表示t时刻生产业集聚的增长速度,因此可以求出logistic曲线的拐点(14.77,20829.80),可知在t=1至t=14.77即2004年至2018年这段时间,生产业集聚的增长速度都是越来越快的,2018年之后其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由图1可知,江苏生产业集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由于已经有部分主导企业以及部分小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这部分企业获取相关信息的机会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企业间缄默知识的传递共享、享受政府优惠的区域政策、享受便捷方便的服务设施、拥有较好的成长氛围、等的优势,进一步吸引相关企业的加入,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其竞争力的增强,带动了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整体运作效率的提高。

2.基于空间基尼系数的江苏生产业各行业集聚分析

由于集中度和赫芬达尔指数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考虑集聚程度,区位熵通常用于分析区域主导部门的专业化状况,空间基尼系数是从行业的角度考虑集聚程度,EG(Ellison & Glaeser)指数(重定向自集聚指数)[5]综合考虑了企业和行业两个维度,但数据获取的难度较大[6]。本文主要从区域行业的角度分析生产业集聚状况,因此采用空间基尼系数作为本文的集聚程度测度方法。

空间基尼系数是由克鲁格曼提出,公式为:

其中,G为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Si为i地区某行业产值占全国该行业产值的比重,Xi为该地区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空间基尼系数的值介于0和1之间,它的值越大,表示该行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程度越高。

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市统计年鉴,获得相关数据,并根据公式(5)计算得出江苏省生产业各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江苏省生产业中不同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差异较大,以2006年为例,系数最高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0.00042,而最低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0.00007,前者是后者的6倍。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集聚程度稳步上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7年出现不增反降的趋势,其后几年发展较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处于波动状态,从2008年开始集聚程度逐渐上升;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集聚程度处于下降趋势(见图2)。

从苏南、苏中、苏北的空间基尼系数值中可以看出,苏南生产业各行业的整体趋势与江苏生产业各行业的趋势一致,主要原因是苏南的生产业各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值较大,集聚程度较高,对江苏省的影响较大。苏中生产业各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值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集聚程度较高,且出现逐渐增长的态势,其他行业集聚程度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苏北的生产业各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图3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集聚程度逐渐增大,其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相较于苏北的其他生产业的集聚程度相对较高(见图2)。

江苏省的生产业集聚主要集中在苏南,而苏中和苏北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集聚呈现上升的态势,这也从侧面看出江苏省正努力培育苏中、苏北生产业的发展。

3.结论

本文基于种群生态学的logistic模型模拟了江苏省生产业集聚的路径,分析了目前江苏省生产业集聚所处的阶段;并基于空间基尼系数分析了江苏省生产业分行业的集聚状况。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江苏省生产业集聚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细分行业的集聚状态存在较大的分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集聚程度在不断的降低,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集聚程度稳步上升,江苏生产业中较为突出的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其空间基尼系数值处于波动状态,但整个阶段的集聚程度超过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尚于力,申玉铭,邱灵.我国生产业的界定及其行业分类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87-94.

[2]张丽丽.基于Logistic模型的风险投资集群共生演化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3]刘天卓,陈晓剑.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与行为特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02):197-201.

[4]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企业集群共生演化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02):14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