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范文

时间:2023-03-21 22:3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模具制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模具制造

篇1

供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为明确双方在产品配套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经协商一致,甲方委托乙方制作模具,乙方并成为甲方的模具产品供货者,甲方支付相关费用事宜,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制作项目、数量、金额:

1)乙方为甲方开发制作___________模具。模具合计金额:人民币______________元整。大写__________________元整。(含________%的增值税);交付首样工作期:_______天

2)乙方为甲方制作__________产品。产品价格:人民币_____________元整。大写_________元整。(含________%的增值税)

二。图纸及技术资料的提供:

1)乙方按照甲方要求负责模具设计,计算模具日产能力,并需得到甲方确认方可制作。

2)模具设计所需图纸资料由甲方提供给乙方使用的,须经甲方确认后方可使用。

三。技术要求以及质量要求:

1)模具必须按甲方提供的图纸及制作项目,列明要求制造,保证模具制作出符合要求的产品;

2)更详尽的技术要求见附表,模具也应符合甲方在向乙方提供的其他的技术资料中明示的技术要求以及质量要求;

3)乙方制作的模具应保证产能________万数量产品的使用寿命。

四。模具制造工期:

1)模具制造工作期为________天(第一次交符合功能装配的样件),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提供全部首样;

2)首样交付后,甲方未提出改模,乙方于15天内(即于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向甲方交付合格模具产品;

五。模具验收以及产品验收交付:

1.甲方确认的产品零件图;

2.双方商定,并经甲方确认的技术工艺方案,双方确认的模具技术要求。

3.模具设计图纸以及电子文档。

六。模具产品收货及不合格处理:

乙方所交模具产品经甲方有关部门(技术、质检、使用部门)验收合格方可收货,具工装验收对模具产品验收不合格的,由乙方修正或重做,由于乙方原因制件外观不合格,成型后挠曲、变形而需改良制件成型状况,以及尺寸难以控制造成的零件间配合不良状况引起的修改、制作的一切费用由乙方承担,交货期不变。若乙方设计提供的图纸有误,乙方承担由此带来的全部损失,但是如果产品图纸或模具图纸由甲方提供的,损失由甲方承担,交货期顺延。

七。模具制作费用的支付:

1)签订合同七日内,甲方将模具金额的________%,即________元付给乙方,作为合同定金;

2)模具及模具产品验收合格后,由乙方开具增值税票,甲方收乙方增值税票后,一个月内将模具金额的________%,即________元付清;

3)模具金额的________%作为质量保证金,在模具及模具产品验收后半年内付清。

4)乙方为模具产品甲方的供货者,当甲方订单量达到_______时,乙方必须归还甲方的开模费用。甲方可从乙方的货款中扣出,乙方不得有异议。当模具生产数未达到_______次而无法再生产出合格产品时,乙方必须免费重新开模,继续供货给甲方。

八。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商业保密承诺:

1)本合同规定模具所有权及知识产权为甲方专有。

2)乙方承诺并保证,对为甲方开发与制作的模具及模具产品(包括图纸等技术资料,零件样品及模具等实物)均不向任何第三方出示、泄露或提供。

3)乙方未经甲方书面许可,不得随意复制为甲方加工的模具。更不得用该模具为除甲方之外的第三方提供制件。否则,甲方视为乙方故意侵犯甲方利益,乙方应该对该故意侵犯甲方利益的违约行为承担一切责任;并赔偿甲方相应经济损失。

4)知识产权未尽事宜由《知识产权保护协议》规定。

九。违约责任:

1)甲方不按合同规定付款,须向乙方支付未付款部分的同期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息。其他情况的违约责任按《合同法》规定执行。

2)乙方非因甲方原因所制作的模具不符合合同要求,乙方应予以修理或重作,其费用由乙方承担,如重作或修理导致不能按期交货的,按不能按期交货处理。

3)乙方不能按期交货的,每延迟一天甲方甲方可按开发模具总造价的_______%,金额_______元作罚金。乙方超过交货期________天,按不能交货处理。

4)乙方不能交货的,本合同终止,乙方须向甲方双倍返还定金。

5)模具在使用过程中,不能达到合同规定要求的,由乙方负责修理或重作及其费用开支,经15天内维修或重作,也不能达到合同规定要求的,乙方赔偿甲方损失。损失的计算标准为该模具的制造费用。

6)乙方违反第八条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的,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________万元。十一。其它约定:

1)本合同发生纠纷,双方协商不能解决的,提交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裁决。

2)本合同未规定事宜均按《合同法》及相关法规处理。

十二。本合同一式三份,甲方模具制作单位和财务部门各持一份,乙方持一份,具同等法律效力。

十三。本合同有效期为一年,自双方签字盖章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委托人:委托人:

篇2

关键词:模具;制造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模具工业的现状及差距

我国模具工业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大约10年以上的差距,模具加工在线测量和计算机辅助测量及企业管理的差距在15年以上。主要表现为:模具使用寿命低30%~50%(精冲模寿命一般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1/3左右),生产周期长30%一50%,质量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差,制造精度和标准化程度较低,等等。与此同时,我国在研发能力、人员素质、对模具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造成在模具新领域的开拓和新产品的开发上较慢,目前我国中低档模具已供过于求,而以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为主要代表的高技术含量模具自给率还较低,只有60%左右,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进口。我们还处于以向先进国家跟踪学习为主的阶段,创新不够,尚未到达信息化生产管理和创新发展阶段。

2 模具先进制造技术

2.1 电火花加工

电火花加工(EDM)也称放电加工或电蚀加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工件和工具电极之间所产生的火花放电现象。在火花放电的瞬间,会产生约一万度的高温,从而使金属熔化、汽化而被去除,不断的火花放电,就会不断的蚀去金属,最终达到加工成型的目的。在特种加工中,电火花加工的应用最为广泛,尤其在模具制造业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电火花加工主要应用于模具中型孔、型腔的加工。

2.1.1 电火花穿孔成型加工:主要用于型腔加工(加工各类型腔模及各种复杂的型腔零件)和穿孔加工(加工各种冲模,挤压模、粉末冶金模、各种异型孔及微孔等),约占电火花加工总数的30%。

2.1.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主要用于切割各种冲模和具有直纹面的零件;下料、截割和窄缝加工,约占电火花加工总数的60%。还有电火花内孔、外圆和成型磨削,电火花同步共轭回转加工,电火花高速小孔加工,电火花表面强化刻字等。

电火花加工属于非接触加工,因此加工中无宏观切削力。故适用于薄壁、低刚度工件和微细结构的加工。由于可以简单地将工具电极的形状比较简单的复制在工件上,特别适合于复杂的型孔和型腔加工。采用数控技术,可以将形状比较简单的工具电极加工出复杂形状的型腔。电火花型腔加工主要用于注射模、压铸模和热锻模等模具的型腔成形。为了节省加工时间,经常采用切削加工和电火花加工相结合的方法。即在模具淬火之前将型腔的主要材料用切削加工的方法切除,淬火后,再采用电加工的方法最后成形。虽然有时零件不需要淬火,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采用高速数控铣削时,这种方法十分常见,并在生产中逐渐演变成电火花成型加工的竞争对象。

2.2 高速切削加工

由于模具大多是由高硬度、耐磨损的合金材料并经过热处理来制造,加工难度大。以往广泛采用电火花加工成型,但电极的设计制造本身也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艺过程。同时电火花是一种靠放电烧蚀的微切削加工方式,生产效率极低。用高速切削代替电火花加工是加快模具开发速度,提高模具制造质量的一条崭新的途径。

2.2.1 加工电极。应用高速切削技术加工电极,对电火花加工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用户可以用同样的CNC程序进行电极的粗、精加工,并获得很高的表面质量和精度,大大减少了对电极和模具的后续加工,从而提高多次成型的重复精度,并能大幅度地降低成本。

2.2.2 直接加工淬硬的模具。由于新型刀具材料(如PCD、CBN、金属陶瓷等)的出现,HSC可以加工硬度达到60HRC,甚至硬度更高的工件材料。加工淬硬后的模具,其高速切削的材料可与电火花加工相媲美,甚至更优,不但节省了电极制造,而且在加工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好的表面质量。

2.2.3 样件的快速成型。用高速切削技术加工如塑料和铝合金等易加工材料时,可以采用与常规切削几乎相同的切削宽度和深度,加工效率可提高10倍以上。高速切削技术可以使设计者和造型者尽快看到产品的真实模型。

2.3 快速模具的制造

将RPM技术与传统的模具制造技术相结合,称之为基于RPM的快速模具技术,客观上它可以大大缩短模具的开发周期,提高生产率,是解决模具设计与制造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RT技术与传统模具技术相比,能够节省1/3的时间和成本。目前很多采用RP技术的公司并不是单单是制作快速成型的原型,而是将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制造技术相结合,进行快速模具或成品制造。常用的基于RP技术的快速模具制造技术有以下几种:

2.3.1 基于RP原型的精密铸造模具:根据实物的RP原型(正型)可翻制成硅胶型腔(负型)再翻制成陶瓷型腔(正型);利用陶瓷正型可精铸出一个金属(如锌铝合金、铍铜)型腔(负型),用以注塑成型。

2.3.2 喷涂法:采用喷枪将金属喷涂到RP原型上,并形成一个金属硬壳层,将其分离下来,用填充铝粉的环氧树脂或金属做背衬,即可制成注塑模具的型腔。这一方法省略了传统加工工艺中的详细绘图、数控加工和热处理三个耗费时间和财力的过程,因而成本只有传统方法的几分之一,生产周期也从3-6周减少至1周,模具寿命可达一万次。

2.3.3 熔模铸造:RP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迅速制造出复杂的原型,而熔模铸造的长处是有了原型就可以制造出复杂的零件。两者结合在一起,可快速制造出各种零件。这一方法已得到实际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3.4 直接制造金属模具:SLS工艺的最大优势在于可直接制造金属模具。对于由金属粉末烧结后所得的原型,可渗入熔点较低的金属并最终得到一个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金属型。LOM工艺也具有直接制造金属模具的潜力,用金属箔材作为造型材料可直接获得金属型模具。

3 模具行业及技术发展

在信息化社会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模具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模具产品向以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为代表的,与高效、高精工艺生产装备相配套的高新技术模具产品方向发展;模具生产向管理信息化、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制造数字化、精细化、加工高速化及自动化和智能控制及绿色制造方向发展;企业经营向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行业向信息化、绿色制造和可持续方向发展。为此对模具技术发展有如下要求:

3.1 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及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以推广应用为重点,并进行软件集成和二次开发),包括模具全三维CAD和CAD/CAE/CAM/生产技术及CAPP、ERP、MES、PLM等管理技术。深化信息化应用,通过信息化渗透到模具生产各个环节,建立新型的模具生产制造模式。

3.2 模具加工新技术,如高速高精加工、复合加工、精细电加工、表面光整加工及处理新技术、快速成型与快速制模技术、新材料成型技术、智能化成型技术、热压成型技术、厚板精冲技术、连续复合精冲技术、标准化自动化加工技术、大规模定制生产技术、网络虚拟技术等。

3.3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具生产和管理的专用软件的开发及升级。

3.4 模具精细化制造和精益生产。精细化制造与精益生产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设计、加工、管理技术和科学化、信息化的有机结合的综合反映,对提高模具质量和企业效益至关重要,应作为发展重点予以特别关注。

3.5 与模具直接关联的模具制品成型过程在线智能化控制技术。它利用信息化和现代控制技术,对模具制品成型过程中的相关工艺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和在线智能化控制,以进一步提高模具制品的性能质量和成型效率,甚至使原来无法成型的模具制品成为可能,实现模具及模具成型的重大创新。

4 结束语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其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既是高新技术载体,又是高新技术产品。主要用于高效大批量生产工业产品中的有关部件和制件,其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是制造业各有关行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材料成型;控制工程;模具制造;工艺技术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在材料生产和模具制造领域,许多新技术,新工艺运用到工业生产和制造中,具有大规模发展的前景。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仅依靠理论和经验来克服加工材料的难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材料计算方法在材料加工领域已经正式引,并已成为解决材料加工问题的有效工具。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还必须全面和系统地解决问题并开展工作,在理论和经验的帮助下,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1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研究概述

材料成型和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塑性变形和热处理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和表面的影响。成型工艺,成型设备,工艺优化和模具设计开发的基本理论可以解决材料,热处理和模具制造工艺等问题。目前,材料加工和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是科学技术发展领域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对于材料加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表面工程模具技术的选择标准与原则

2.1了解模具的表面失效形式

模具用于加热金属并满足模具的特定要求。这些模具必须通过反复加热和冷却操作,加热和冷却过程加热时间较长。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模具可能会有磨损。热模具表面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期间的磨损。如果加热强度不足,模具表面会塌陷,表面会掉落或被氧化。

2.2提升零件表面性能

根据制造部件的实际情况,了解制造模具表面破坏的原因。模具必须有优异的耐热性、耐磨性、抗氧化性。

2.3提高模具表面厚度

当使用模具时,模具硬度较低,并且用太薄的表面层支撑效果低,许多模具在使用过程中被拆卸和修理。热模具表面处理的效果会影响模具的寿命。如果选用太薄的表面层则有可能影响模具后续的使用期限,因此,热表面层的厚度不应太小,应选择较厚的表面层,以提高模具的使用质量并延长模具的寿命。

2.4实验检测模具表面技术

表面改性层应用于控制技术,是在材料成型的过程中非常复杂的过程。设计师需全面了解相关知识,了解材料缺陷分析,机械设计和制造。同时需优化专业知识,改进分析处理功能,并获得深入的知识。考虑到经济问题,在模具表面必须选择能够满足生产和制造要求的材料,必须结合实际操作,以实际操作为准。

3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工艺

3.1材料成型工艺

材料成型工艺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技术,主要用于分析模具元件的初始状态和研究生产率。分析元件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设备,并根据元件的工作模式通过热加工改变原材料的形状。在模具的制造中,材料的成型主要用于基本的理论方法,并且在材料成型之后进行更深层次研究和设计。因此,材料成型过程也应包括在社会经济范畴内。材料成型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工业元件的制造质量。最近,中国的成型材料工艺取得了很大进展。与此同时,与材料成型相关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随着中国工业发展对模具需求的增长,中国的模具制造技术必须克服自身的瓶颈,满足工业市场的需求。

3.2控制工程模具制造工艺的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模具生产方法被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许多模具制造商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新的模塑技术,并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新技术。这导致了中国模具制造业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特别是,在生产塑料模具元件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中国塑料模具的生产正在逐步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元件的生产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许多用于机械工程的汽车零件不断涌现,模具制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

4控制工程模具工艺制造技术的应用

4.1金属材料一次成型加工工艺

(1)机械挤压成型技术。机械挤压技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金属成形工艺,也称为挤压技术。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①以适当的形式预处理的金属坯料;②当施加压力时,工件将被压缩并且压力将施加到模具上以产生与模具具有相同形状和尺寸的金属产品。该技术的优点在于金属具有非常好的延展性,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必须仔细监控金属被压缩的速率并防止金属过度压缩,当速度达到上限时,就会出现横向裂缝。(2)拉拔成型技术。该方法与挤压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挤压方法基于使金属变形的压力,而拉伸方法基于使金属变形的拉力。一旦将预加工的金属预制件放置在模具上进行适当的拉伸过程,并且金属预制件通过拉伸应力塑性变形以实现模制目的。但是,拉拔成型技术对金属坯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坯料的性能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否则金属在拉拔过程中容易破裂。

4.2金属材料二次成型加工技术

(1)锻造成型技术。锻造成型技术工艺生产主要有两种锻造方式:自由锻造和模具模型锻造。通过将原材料放置在压机表面上进行自由锻造,施加外部压力以获得最终产品,该技术可以在不经过模具的二次处理。模具模型是通过在实际压力的影响下使原材料变形来改善产品的质量,该技术适用于更复杂的模具形状,通常用于现代工业。(2)冲压成型技术。冲压技术将金属板放置在压力机的表面上,在压力下使金属板变形,将模具和金属板分开,最后计算出具有相同形状,尺寸和质量的产品。

4.3挤压成型技术

挤出技术主要用于非金属领域。该技术可以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连续生产模制部件并保证高生产效率。挤压技术相对简单,投资成本低,不需要大量成本。可以引入少量设备,就可以进行部件的制造,并且可以快速回收成本。因此,挤压技术在中国的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具有高生产效率和高质量的特点,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不会损害环境,环保安全。有效和具备其他功能。

5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材料成型加工工艺将成为未来机械加工发展的主要焦点。当然,材料成型加工工艺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汽车生产领域,其中对坯料的要求很高。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下,不仅要依靠理论和经验来解决面临的困难,还要依靠广泛的材料计算方法,通过理论和实践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篇4

关键词:模具制造;数控加工;技术应用

引言

利用模具加工产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远大于模具自身价值,模具加工制造水平关系着多种产品质量,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提高模具制造质量,将数控技术应用其中,对传统模具制造工艺进行优化,实现模具制造集成化、智能化与自动化发展,带动整个模具制造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1数控加工技术分析

1.1技术概述

数控加工囊括了数字化与自动化学科,将数字化信息作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特点,可以实现对机械设备的有效控制,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模具制造行业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在社会生产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产品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对多样化产品需求不断加大,需要在传统技术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研究提升。而数控技术在模具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可以对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制造工艺实施精确度与效率。

1.2技术特点

第一,提高精度。就模具制造传统工艺来看,产品制造结果比较粗糙,而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来对制造工艺进行精确控制。通过多项专业软件的应用,将产品制造的各项要求输入软件内,由相应程序来完成各项要求,进而能够使得整个加工过程更为精确,模具质量更高。第二,劳动强度低。将数控加工技术应用到模具制造中,提高操作的自动化水平,可以有效解放劳动力,利用流水线生产方式,降低劳动强度,在批量生产作业中具有更明显的优势。第三,难度降低。对于重要的数控装置部分,主要包括进给单元、主轴电机与进给电机等部分,面对驱动装置可以实现多坐标联动操作,能够更有效的完成各项复杂作业,降低了模具制造作业难度,可以满足更大范围产品生产要求[2]。

2模具制造中数控加工技术应用方向

(1)作业高精度控制。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主要针对的是数控机床上对零件加工工艺的过程,加工的零件均具有高精度要求,因此需要重点做好数控机床几何精度与加工精度的控制。想要提高几何精度,可以通过减少数控系统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控机床制作精度与稳定性,常见的如利用闭环补偿控制技术加工。(2)柔性化加工。柔性即数控机床适应加工对象的应变能力,利用相同的数控机床与数控系统能够加工出不同形状的模具,以及不同结构要求的零件产品。为最大程度上来提高数控加工柔性化,实现多种加工用途,需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数控系统,并配置专用、通用功能,对用户技术经验进行存储与处理,在重新编辑后可以形成专家系统,作为模具制作控制的重要依据。(3)加工高速切削。实现模具制造的高速切削功能,对提高加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高速切削还能够克服机床振动问题,提高加工废屑处理能力,以免加工件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热变形问题。同时能够提高主轴切削性能,较之以往机床加工制作,工件表面质量与加工精度效果更佳。实现数控加工机床的高速切削功能,要在保证具有良好主轴系统与刚性外,还应保证数控系统具有高速运算、高速通信与高速差补等功能。(4)网络化制作。在将数控加工技术应用到模具制作中时,可以综合柔性制作系统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来建立完善多种通信协议,然后通过计算机平台配备网络接口,对制作工艺进行远程监控,同时可以实现工件制作质量的检测与诊断,提高工件制作效率与质量。另外,利用计算机技术与智能技术,还可以提高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使得整个机床加工系统更好的适应实际生产要求。

3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应用措施

3.1应用技术

(1)数控车削加工技术。数控车削加工技术多被应用于制作中轴类标准件,如各类形态杆类零件与回转体模具。其中,回转体模具常见有瓶状、盆状注塑类模型。对于数控机床来说,一般仅仅能用来进行平面加工,在将此项技术应用于实际加工时,需要结合模具特点来选择,对一部分零件进行加工制造。(2)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数控点火花技术的应用,可以缩短模具成型所需时间,与编程加工技术相比,此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加工难度更低。其中,在进行模具加工时,线切割主要利用直壁状模具加工,如冲压模加工时凹凸模以及电火花加工技术所用电极[3]。(3)数控铣削加工技术。此种技术主要被用于模具凹凸型面或者曲面的加工,可以对复杂程度较高工件的外形轮廓进行深度加工,也可用于曲面模具加工。例如可以利用电极对工件进行加工处理,促使电火花成形。

3.2应用要点

一方面,要对加工模具进行分类,因为数控加工技术类型较多,在模具制作中,需要以获取最大效益为目的,选择最为合适的加工方式,并对加工对象进行分类,提高工件制作效率。例如带有曲面或者外部形态复杂度高的模具,应选择以铣加工为主的技术;旋转类工件制作,则应选择车加工为主的技术。另一方面,提高操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因为数控加工工艺的操作,与传统模具制作方式相比,对操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有更高的要求,需要熟练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各种控制语言,能够进行各类代码编写,有效控制数控机床。

4结束语

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作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制作工艺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降低工作强度,以更少的成本来获取更大的效益。虽然现在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还应继续研究,争取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促进模具制作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萍.模具数控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06):210-212.

[2]荣星,钟启茂.模具制造中的高速数控加工技术[J].机械工程师,2005(07):34-36.

篇5

【关键词】数控加工技术;模具制造;具体应用

对于我国来说,数控加工技术兴起的比较晚,但是发展的比较迅速,而对于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这一问题的研究,我国相关的专家和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实施方案,本文主要是在借鉴了相关专家和学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此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希望能够对行业相关工作人员相关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1数控加工技术的内涵及特点

可以说,数字加工技术的出现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概括的来讲,数控加工技术主要包括数控编程和数控机床加工两个方面。数控编程是一种专业性特别强的编程,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模具来说,其难度更大,而数控加工技术中的数控编程是一种高质量的编程,能够很好的满足多种模具的加工要求,也能够充分的发挥数控机床工作的性能,对于模具加工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而数控机床加工属于模具制造的硬件设施应用,他对模具加工的质量和效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数控机床正朝着高效、高速、高精度“三高”方向发展,以求得模具尺寸的精确度更高、表面质量更好,而与此同时,也能够使得模具的设计、加工方案变得更好、更高效,而从数控加工技术这些变革来看,也使得模具制造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至于数控加工技术的特点,通过相关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如下几点:第一,生产效率比较高。也就是说相比其他的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是一种数字一体化的控制技术,所以,将其应用到模具制造的实践工作中去,能够使得整个工作流程变得更加高效、高速,这样一来,不仅使得模具制造的时间得到了有效的减少,而且对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具体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模具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既能够有效的节省单个产品的生产加工时间,而且也能够有效的缩减各个工序的交接时间,对于生产效率的有效提高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二,数控加工技术使得模具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相比传统的模具加工方法,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采用的是数字化的机械操作技术,不仅连续性强,而且自动化程度也很高,这样一来,不仅有效的降低了实际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也能够有效的降低模具生产的错误率,使得模具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第三,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模具生产工作变得更加稳定。相比传统的模具加工方法,数据加工机床配备了一系列的核心装置,而这些装置是由很多高科技的硬件和软件构成的,例如具有CRT显示器、印刷电路板等等,而这些核心装置的应用,使得整个工作变得精确度更高,模具质量更稳定。第四,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多坐标的联动。也就是说,数控机床主要由主轴电机、进给单元、进给电机以及主轴驱动单元等几个关键部分组成,之后,通过电气和电液确保几个进给的联动,同时,也很好的完成了定位、直线以及平面和空间曲线的加工工作,这一操作也比较适合复杂模具的加工,对于加工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2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具体应用

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从计算机建模、模具的机械加工、机械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所述:第一,对于计算机建模环节,主要是以客户的要求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二维图纸转换为三维图纸,先使用UG软件对虚拟模具进行分模,之后由相关的编程人员根据数控机床的实际性能进行编程加工,也就是说将所编的程序转化格式类型,将其处理成数据机床能够自动识别和运行的程序,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有效的基础。第二,模具的机械加工可以说是应用数控加工技术进行模具加工的整个工作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在整个环节中的重要内容就是选择合适的专用刀具来进行必要的粗加工和精加工,而且刀具的选择会对模具加工的质量、成本和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就拿最常见的模具加工过程中的铣削加工为例,在铣削加工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圆角立铣刀、球头刀、锥度铣刀、平端立铣刀等等,而在实际加工的过程中,对于刀具的选择,一般以被加工模具的型面形状为主要的参考依据来选择道具,而且在进行精加工和粗加工环节所需要的刀具也是不一样的,此外,在选择刀具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由大到小、粗加工时尽可能的选择圆角立铣刀等等,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增加刀具使用寿命的同时,使得模具加工的质量也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由于原型材料选用不当出现的加工工艺参数设置不当等系列问题,而且在实际进行模具加工的过程中,也会由于采用的铣刀不合适或者是工艺参数不合理等出现模具表面拉毛等问题,而且在数控铣削的过程中,如果是时间比较长的话就容易出现粘刀等情况,所以,为了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加工的过程中做到严格遵守纪律规则,并做到精益求精。又如,对于旋转类模具,一般采用数控车削加工,如车外圆、车孔、车平而、车锥而等。酒瓶、酒杯、保龄球、方向盘等模具,都可以采用数控车削加工。对于复杂的外形轮廓或带曲而模具,电火花成型加工用电极,一般采用数控铣加工,如注塑模、压铸模等,都可以采用数控铣加工。对于微细复杂形状、特殊材料模具、塑料镶拼型腔及嵌件、带异形槽的模具,都可以采用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模具的型腔、型孔,可以采用数控电火花成型加工,包括各种塑料模,橡胶模、锻模、压铸模、压延拉深模等。对精度要求较高的解析几何曲而,可以采用数控磨削加工。

3提高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应用有效性的建议

为了切实的提高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应用的有效性,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第一,对模具进行合理的分类,并选择合适的数控机床。事实上,在实际进行模具加工的过程中,用于模具加工的数控机床的类型是很多的,比如数控铣加工、数控电火花加工等等,而在实际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将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并能够遵循成本最低、生产效果最好的基本原则。第二,要时刻关注行业技术的发展,不断的优化和改进既有的方法和技术。当今时代,各项技术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和进步,而要想提高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应用的有效性,就需要在不脱离当前发展形势的前提下,不断的进行研发和开发,采用更多新的材料和技术,提高模具制造的质量,以不断的提高模具生产的速度,让技术得到不断的革新,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生产出更多的模具,提高整个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第三,要不断的优化整个加工的程序,提高生产效率。整个加工程序的优化是提高生产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内容,而为了不断的优化整个加工程序,一方面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细化制度规范的内容和准则,并将其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行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整个工作变得更加专业,而这就需要行业工作人员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念,同时,也需要企业定期的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从宏观层面对其进行必要的刺激和激励,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关的奖惩机制,并与行业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关联,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种失误和错误,这样一来,不仅使得数控加工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应用,而且能够真正的提高整个模具制造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4结语

总的来说,数控加工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而这一技术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模具加工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现代生产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所做的相关分析仅仅是本人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同时,本人也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工作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永梅.基于UG数控加工技术在锥度弯头模具制造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36~37.

[2]滕冠.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1(12):185~192.

[3]李媛.浅谈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8):88~89.

[4]楚丹妮.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3):172.

[5]黄庆会.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及趋势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5(11):42~43.

篇6

关键词:汽车模具制造;数控加工;技术应用;应对策略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升,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汽车模具制造行业当中,数控加工技术的有效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应用价值,给社会生产带来更高的效益。在提升模具制造质量方面,数控技术可以很好的对传统模具制造进行优化整合,使得模具制造向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方向逐步发展,进而推进整个行业生产效益的稳步提升。

1 数控加工技术基础概念介

数控加工技术可以在充分保障产品生产质量与使用性能的条件下,针对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当中对环境的影响或者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综合性考量,为提升模具制造的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控加工技术的引用,使得生产加工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进程当中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地降低生产企业给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很好的响应了国家的节能环保政策。在以往所固有的模具制造的过程当中,普遍采用开环式生产模式,缺乏一个统一的生产链,使得生产效益低下。例如,进行汽车制造时,会产生许多垃圾,这使得资源严重浪费,同时在生产过程当中,也缺少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环节。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引用,能够很好的形成一个闭环式生产链路,有效的保障有限资源的循环使用,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进程当中资源的耗费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而科学高效地提升了生产效益,这也符合我国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2 数控加工技术的优点分析

2.1 生产效益的有效提升

数控加工技术在生产进程当中对数字操作体系进行了合理管控,使得产品的生产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并突破了传统模具制造的诸多不足。数控加工技术的引入确保了生产产品时所耗费的时间相比传统模具制造得到了大幅度缩减,其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耗用的时间,使生产效益得到有效提升。一旦企业优先采用数控加工技术这种先进的生产技艺,就能够为提升企业生产效益创造有利的条件,进而推动整个企业更好的发展。

2.2 自动化性能的合理应用

数控加工技术的引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利用了数字化操作系统的优势,在生产加工进程当中,具有优良的连续性,能够保持不间断操作,其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数控加工技术使得企业生产进程当中的自动化性能得到了全面发展,降低了人工投入的比例,使得生产进程当中不必再要求作业人员付出高强度的劳动,这样能够很好的提升生产效益;其次,数据加工技艺的合理引用还推动了模具制造行业的自动化发展,确保了生产进程当中的连续性,使得模具的加工效益获得有效提升。

2.3 产品性能的有效提升

在汽车模具制造行业当中,固有的生产模式对于模具加工质量的提升有很多限制,使得产品性能低下,容易出现次品和废品,这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数控加工技艺的有效引用使得生产进程当中配备了先进的电子设备,并合理引用了数字化操作系统,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系统误差所带来的影响,确保模具加工的精确度,进而推动模具质量的稳步提升。

2.4 生产链路的优化整合

以往的模具加工技艺在模具制造环节并不能生产那些较为复杂的产品,然而数控加工技术的引用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模具制造行业逐步向复杂化、多元化发展。在数控技术的引用中,数控机床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能有效驱动模具制造的多坐标联动化生产,使得平面直线加工、空间曲线加工、定位加工等加工技艺的实现成为可能,这能够有效提高模具制造的效益。

3 数控加工技术在汽车模具制造行业中的应用举措

3.1 应用技术分析

对于数控加工技术来说,在模具制造进行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模具的生产效益,其应用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数控车削加工技术的使用。对于数控车削加工技术,其大多被运用于中轴类标准件的实际生产进程当中,例如,各种形式的杆类零部件制造或者回转体模具制造等。对于回转体模具制造来说,其普遍有瓶状,盆状两种生产形态,就数控机床而言,大多采用平面加工形式进行生产,一旦将此类技艺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必须与模具的具体特点相适应,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零件的加工制造。第二,数控加工电火花技术的使用。数控加工电火花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模具成形的加工时间,其有效解决了编程加工技术应用中的加工难度高的问题,例如,实施模具生产时需要将线切割技术运用于直壁状模具生产当中。第三,数控铣削加工技术的使用。该类技术大多被运用于模具的凹凸面或者曲面加工生产当中,其能够对于那些复杂性高的模具进行再次加工,例如,电极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模具生产中的加工处理,使得电火花迅速成形。

3.2 应用要点分析

针对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生产当中的要点来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生产厂家必须具备模型分类的能力。数控加工技术种类众多,进行模具生产时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必须选取最为合理的加工方式,同时也要对加工对象进行合理化分类,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模具制造的效益;其二,模具生产进程当中,相关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储备与实践操作能力。数控加工技术的操作进程当中,操作人员只有拥有了专业性的技术能力,熟练掌控了数据加工技术的各种操作流程与控制语言,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益。

4 结束语

模具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升产品的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一般具有结构复杂、型面多样、精确度高、材料硬度大、生产周期短等特性。数控加工技术的引用能够使得模具生产的加工精度得到有效地提升,降低人工操作,提升生产效益,缩减生产周期,这些必须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曾利进.在模具制造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发展[J].商品与质量,2015(10):12.

篇7

关键词: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现状

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是衔接模具制造专业学生与企业一线生产的重要桥梁。推动实习教学改革有利于完善模具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利于为市场提供更加实用的专业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分析现有的实习教学,从学生的受教育需求与市场的发展趋势出发,着手推动实习教学改革。

1.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现状

1.1教学理念落实不到位

在各大院校,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的新理念已经开始出现,逐渐意识到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并对模具制造专业进行不同程度的实习教学改革。但是,诸多教育者只在头脑中转变了教学理念,却没有将这一整套新理念运用于具体的实习教学过程中,以致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仍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各院校在理解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政策时,没有真正做到心领神会,以致于头脑中一套教学方案,而实际行动中又是另一套教学方案;第二,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风格影响了实习教学改革新理念的推广;第三,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容易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死灰复燃,从而影响新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1.2教学目标不完善

根据教学新理念,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模具制造知识、模具制造技能与学习态度。现阶段,许多实习指导教师都开始重视学生的模具制造技能上,将实习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模具CAD技术与模具制造工艺上。但是,因教师的双师化程度较低,对模具企业的具体流程不熟悉,以致于实习教学很难起到提高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作用。另外,许多教师忽视了将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以致于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无法获得长远发展。

1.3教学内容全面

一方面,许多学校将实习教学定义为将学生带入实训室,让学生熟悉模具设备,从而完全脱离教材,并了解企业的相关工艺流程。这种做法不仅曲解了实习教学的真正内涵,将实习教学等同于体验学习,而且还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致于其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难以达到企业水准。另一方面,在实训室,大部分教师只将前人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演示一遍,让学生观看,这种做法没有真正发挥实习教学的优势,只将实习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局部延伸。

1.4教学方法不灵活

大部分教师在模具制造实习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模式,而且教师每年做的演示都是一模一样,完全没有根据最新工艺做出调整和改变。同时,学生分组练习也往往处于失控状态,完全没有教师的引导,以致于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存在严重脱节。另外,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虽然开始意识到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也开始将实践评估纳入到学生的发展体系中,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很难用一个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合理评定,以致于教学评估还处于无序状态。

2.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策略

2.1确立全面的培养目标

我们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习教学体系。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组成以专业教师、模具专家与模具厂家为主的专业实习指导委员会,使其参与学生的专业指导,提高实训水平;第二,组织专业教师学习兄弟院校的优秀经验,并深入模具制造工厂参与考察与实践,从而全面了解社会对模具制造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及能力要求,为实习教学奠定基础;第三,深入理解模具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认清社会形势,加强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从而为企业与社会提供专业扎实、技能过硬、职业道德健全的应用型人才。

3.强化实践教学

一方面,加大实习课程的比重,突出模具制造专业的实用性与专业性,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有机融合起来,将实习内容划分为普通机械加工模块、数控编程加工模块、模具特种加工模块、模具装配调整模块等,推动模块化教学。另一方面,发挥模具实训中心、实验室的作用,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结合起来,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有突出实践技能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将普通机械加工的铣、磨、钻、车、刨分解开来,也可以将模具特种加工的线切割、电火花分割出来,让学生充分了解模具零件的具体制作与模具产品的具体组成,从而实现学生学习与企业工作“零距离”。

4.加强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

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成败,良好的教师队伍往往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模具专业能力及企业实践能力,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因此,各院校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建设,使其在一线得到锻炼,从而更好地看待模具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

4.1建立健全教学评估机制

良好的教学评估机制是诊断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既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又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还突出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进行诊断。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良性的教学评估机制,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习教学,在演示教学、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丰富模具制造的实习内容,促使实习教学方法更加人性化和实践化,进而推动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火寿平,韩绍才,孔德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云南电大学报,2012(12):78-79.

[2]李震.模具实习教学改革分析[J].职业,2014(4):36-37.

[3]涂承刚.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方案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7-48.

[4]赵俊德.如何提高模具专业实习教学质量[J],2012(9):33-34.

篇8

关键词:模具制造与装配 一体化 课改

随着技工院校一体化课改的不断深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组织了多次全国性一体化师资培训。为了将一体化理念用于教学,惠州市技师学院在开学初就进行谋划,对制造工程系模具专业的模具制造与装配课程的发展历程做了回顾,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一体化课改的可行性分析,并组织教师进行一体化教案、工作页等的编写,为后续的一体化教学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制造工程系模具制造与装配课程原有教学模式弊端分析

模具制造与装配是惠州市技师学院模具专业的主要专业技能课,已经伴随该专业开设了10多年,该课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此,制造工程系对该专业课程一直都很重视,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课改,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模具类人才,增强了本专业的办学实力。但随着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该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显滞后,甚至与社会发展脱节,课改迫在眉睫。

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调研,模具专业的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表明,行业工厂做模具的方法、方式和学校里学的根本不一样,不少学生到工厂后无从下手,深感学校原来的教学模式亟须改进。具体地说,在学校学做模具,都是用锉刀进行模板加工,最后进行装配的。可是现在工厂基本采用机加工方式进行模板加工、型孔加工,最后进行模具装配。可见,现在的教学模式确实与社会生产脱节了(见图1)。

二、模具制造与装配课改的可行性分析

惠州技师学院已经进行了多次的一体化课改师资培训,而且已经有多个专业实施了一体化课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说,一体化课改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更可喜的是,制造工程系对教改实践方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例如,在教师安排上,就有意识地把一名机加工教师和一名钳工教师进行了搭配,另外,专门安排了3~5台数控铣床、普通铣床、磨床等提供给教学使用。

从学生层面看,参与课改的两个班,第一学期已经完成了一套弯曲模的制造,虽然是利用钳工手段完成,但学生已经对模具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另外,在本学期,这两个班是先上完数控铣床加工的课程才进入模具制造与装配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模具结构常识、模具装配基本技能、机加工技能等,能够独立进行零件加工、模具装配,为后面一体化课改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可见,从大环境、师资、设备、学生基础等都对确保本次一体化教改实施具备了很好的可行性。

三、模具制造与装配一体化课改计划

一体化课改主要模拟工厂实际模具制造流程,让学生进行模具制造与装配,通过一体化教学,达到提高学生模具类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1.具体一体化教学流程

一体化教学流程即布置典型工作任务(制作一套复合模)指导和组织学生讨论并制订工作计划指导和组织学生修订工作计划指导和组织学生实施工作计划实施过程控制组织开展成果评价。

2.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即以工作页为引导,采用行动导向、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个人展示、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集体评价、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

四、模具制造与装配一体化课改的实施

在一体化课改的具体实施中,按照制订的课改计划进行,在实施过程中总结有以下几点。

1.学生分组

每班按4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完成一套复合模,每组设立组长、保管员、资料员,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组长作为本组的总负责人,负责每天的工作安排、人员调配,由责任心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担任;保管员负责所加工零件和本组工量具的保管;资料员负责资料的收集。

虽然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但又经常在一起合作,例如,利用数控铣床或磨床进行零件加工时,都是2人一起前往机加工车间,共同完成加工任务。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写、模具装配计划的策划也是小组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的。可见,分工是为了锻炼责任意识,合作是为了培养协作精神。

2.“师傅”团队的组建

由于这两个班以前的钳工课程都是同一个教师授课,所以对学生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在每个班里把5~6名比较优秀的、技能比较扎实的学生选出来,作为该班的“师傅”团队。授课教师在班上宣布,称这些学生为“师傅级”的人物。刚开始他们还不知道“师傅”团队的作用和意义,当选者甚感荣耀和自豪。接着,教师对各位“师傅”提出了具体的职责和要求:“师傅”团队就是模拟公司里的技术主管,负责下面各组的技术指导和管理。这时马上有些“师傅”就提出了辞职,主要原因就是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为此,授课教师立即为大家鼓气,告诉他们别怕,有老师做他们坚强的后盾,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可以帮忙解决。这样,这支队伍终于组建起来了。事实证明,在后来的具体实践中,他们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为什么要组建“师傅”团队?这是基于一体化教学的特征而组建的。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各个组都在活动,各组的进度又不一样,特别是制造工程系的机床分布在不同的楼层,学生在不同的楼层进行加工和装配,对安全和教学常规管理都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果没有科学的组织,单凭两位授课教师是很难监管的。因此,要采用“兵带兵”的方法,组建了“师傅”团队。

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一楼的数控车间安排了3位“师傅”,负责数控方面的零件加工指导和管理;在四楼的钳工车间,安排了2位“师傅”,负责模具装配工作,另外安排了1位“师傅”负责磨床加工。2位授课教师则分别在一楼数控车间和四楼钳工车间,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学生虽然分散在三个不同的地方,但教师通过“师傅”团队实现了掌控。

可见,“师傅”团队的组建,有助于破解一体化教学中学生难于管理的难题。

3.学生答疑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难度较大的工作除了教学管理外,还有学生答疑。由于各组进度不一样,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集中,很多问题需要分组解答、分组解决,再加上学生分散,仅靠教师答疑应付不过来,还会导致出现学生放羊的现象,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一个班在前期实践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在教师辅导别的组的时候偷懒。授课教师不断思考应对的策略,后来,还是利用了组建的“师傅”团队,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解决管理上的难题,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从具体答疑中解脱出来,不应以具体答疑为主,应以宏观管理、宏观调控为主。很明显,教师不给学生答疑,那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一般先在组内进行头脑风暴,研究解决;解决不了的,请教所在区域的“师傅”;一个“师傅”解决不了的,由“师傅”团队进行头脑风暴,寻找答案;如果“师傅”团队解决不了,再向老师请教。

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师傅”团队召集起来,引导“师傅”们进行思考,由“师傅”团队发现解决的办法;最后,再由“师傅”们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最初提出问题的同学。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直接与一线的学生直接进行交流,这样不但锻炼了“师傅”们的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而且逐步巩固了“师傅”们在同学中的威信,利于班级中尖子生的培养,在班上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作用。这样做还强化了教师的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能力,让教师能顾全大局,掌控整个班的一体化教学活动,确保整个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质量(图2)。

图2 “师傅”指导小组的同学操作设备

五、模具制造与装配一体化课改的收获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同一门课程分别在两个班进行了实践,虽然是第一次真正地实施一体化课改,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但从所授课班级的学生反映来看,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趣味性增加了,吸引力增强了,收获明显比以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实习课要多,综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授课教师感觉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位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大大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其实,每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这样就可以防止出现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2.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在团队合作中,教师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根据人的黄金记忆规律,自己探究、分析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记忆周期很长,不易忘记;而教师一言堂讲授的知识,学生要靠反复的记忆,容易形成记忆疲劳,较易忘记,导致学生厌学。一体化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3.学习材料就是学生的方向标

一体化学习材料给了学生一个方向标,学生知道要往哪个方向努力。学生看了学习材料,就知道本次任务应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解决,这样,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高了。

4.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每一份学习材料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是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晶。学习材料的编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学习材料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六、模具制造与装配一体化课改实践的反思

虽然此次一体化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值得反思的地方也不少,希望在今后的课改中克服和改进。首先,课堂上教师应把握讨论内容的实效性,把握学生讨论主题的鲜明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有效讨论,小组长做好总结。其次,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依赖于教师的“讲”,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能力差,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科学的指导,不断地激励学生。再次,使用学习材料教学最难把握的是时间,例如,学习材料中要求学生自学的时间不超过25分钟,有一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知道按时间干活,不拖沓。但是还有一些基础弱、自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地使用学习材料。还有教师设计问题时表述不具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给学生带来困惑,这是以后编写学习材料时应加以注意的。

总之,一体化课改是今后机械类教学改革的方向。一体化课改的路还很远,不是一两年就可以成功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去总结,只有不断地进行一体化课改实践,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不断地提高,最终让一体化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让学生受益,让学生尽快成长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人。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现代模具;制造特点;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M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12-01

引言: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进步,工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模具制造业市场愈来愈激烈。目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各个工业企业都积极开发和创新产品,且具有成本低、周期短、质量高等优势特征的新型快速模具产品在快速面向市场后独树一帜,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要深刻分析传统与现代制模技术的不同特点,并且进行科学对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究现代模具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与现代制模技术的特点的对比分析

1.1 传统制模技术的特点

传统制模技术一般是根据样模(母模),通过拷贝(例如:铸造、电铸、喷涂等)或者是机加工等方式进行模具制造的关键零部件(凹、凸模或横腔以及模芯)。因此,在传统制模技术中,样模是其核心因素,样模的精准度决定着模具的精准度。传统的样模生产方式通常使用原件进行改制,或者是人工敲、手工刻制,其生产工艺极其落后,精准度较低,并且生产周期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模具生产的精度和生产效率。所以,大多数人觉得传统工艺生产出的模具适应于精度要求相对较低,并且生产量较小的项目。

1.2 现代模具制造的特点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对于基础的高新技术领域引起高度注意,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意识,加强生产技术,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比方说:电子专用工模具、塑料成型新技术、新设备等。可以选择逆向工程技术弥补传统测量工具不能够获取的产品相关数据,从而有效地构建三维建模。便于后期工作提供真实的电子数据;选择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和生产设备,采取分层实体堆积的方式来具有一定复杂性的CAD模型转变成实物,大大的降低模具和产品在设计、评价以及制造的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现代企业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占据市场,这是因为现代模具制造具有高精度、高生产率以及长寿命和结构复杂等明显优势。目前,由于我国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求日益多元化,新材料以及新工艺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这大大增强了我国现代模具的生产制造的方式的复杂性和难度。在传统模具生产方式下,不仅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并且无法保障模具的制造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研制和开发新型制模设计和生产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现代模具制造的发展方向研究

伴随着我国现代模具制造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各类生产产品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实用型,而是朝着多功能、美观性、安全性以及高质量等方向转变,这是现代制造业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与时俱进的要求与标准。

2.1 模具CAD/CAE/CAW朝着集成化、三维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2.1.1模具软件功能集成化

其集成化是在实现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与共享的前提下,支持模具设计、制造、装配、检验、测试以及生产管理的过程,从而获取最佳的效益。比方说,在英国Delcam公司中的系列化软件中,包含以下系统:曲面/塑料横设计专家系统、复杂型体CAM、艺术造型及雕刻自动编程系统、逆向工程系统和复杂型体在线测量系统等。

2.1.2模具设计、分析及制造的三维化

模具设计、分析及制造的三维化是在以新一代模具软件为立体、直观的条件下进行模具设计。在设计中应用的三围数字化模型有利于产品结构的CAE分析、模具的可制造性评价和数控加工、成型过程模拟等方面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共享。

2.2 快速制模技术

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生产效率,减少研发周期是增强竞争能力,赢得市场的有效竞争方式之一,相较于传统模具加固技术来说,其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等显著优势,并且其制造精度和寿命可以满足生产要求,是能够带来客观经济效益的模具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如下:a快速成型技术b表面成型制模技术c浇铸成型制模技术d冷挤压及超速成型制模技术e无模多点成型技术等。

2.3 模具工业新工艺、新理念和新模式逐步得到了认同并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模具工业的新工艺、新理念和新模式已经逐渐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从成型工艺的角度来说,热流道技术制造的模具能够有效地提升制件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还能够有效地减少生产原料,因此,此技术在市场中发展迅速。目前,很大一部分的塑料模具生产家所制造出的模具通常都是使用了热流道技术,并且一些厂家对其使用率已达到70%以上,并且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在热流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气铺”模具和高压注射成型的工艺也可以得到快速的进步。并且有着刚性好、耐高压等优点,尤其是模具的型腔应淬火,其浇口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可以有效地控制模温,因此,其模具钢性能必须具备很高的工艺性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的上升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我国了整模具行业的生产制造水平,所以,我国模具制造行业生产了一系列新型设计、生产、管理理念与模式。具体体现为:符合模具单件制造的特征的柔性制造技术;构建具有科学管理意识以及能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的团队进行生产制造;大力加强其应变能力的并行工程、虚拟制造和全球敏捷制造、网络制造等新生产理念等;普遍使用标准件、通用件等分工协作生产方式;满足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等标准的绿色设计与生产制造等。

2.4 模具日趋大型化且精度要求愈来愈高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现代模具制造业为了有效地提升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费用,“一模多腔”以及“多功能复合模具”的生产方式,大大的扩大了模具的结构,并且有效地加大了其复杂性。为了适应人们对于产品外观以及其安全性能的高要求和高标准,从而使精密冲压模具的制造精度从原来的5mm精度,向2―3mm逐渐改变,甚至是朝着1微米精度努力进步。其注塑零部件在材料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扩大其应用范围,并且开始从普通注塑朝着精密注塑方向转变,从而有利于我国现代模具制造的发展。

结语:综上,模具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工艺设备,而模具工业也是工业生产中的基础性产业。使用模具制造零部件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节省生产材料。目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企业进行生产制造的主要手段和发展方向。可以说,模具工业发展水平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工业品的生产制造水平,并且还对于我国社会经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模具工业上的缺陷制约着我国工业产品造型的进步与新技术的研发。希望通过本文对于现代模具制造的特点以及其发展方向的论述,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制造业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建卿,郝彦琴.试论现代模具制造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8,05:73-74.

[2] 尹湘云.冲压模具数字化设计手册软件的开发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3.

篇10

关键词: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改革;实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178

0 引言

模具制造技术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面向模具制造企业的实践型人才。并且模具制造技术也是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下去,这同时也是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保证课程衔接

模具制造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模具制造工艺以及模具的管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内容是学生能够应用到实践之中的。所以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时,应该重视实践知识的重要性,减少理论知识讲授的时间。这样才能突出实践知识,保证课程与工作实践的衔接性。

如教师在讲授模具制造技术中安全知识时,教师应该多采用实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例如讲授机床夹具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实例,详细阐述应该如何正确使装夹以及夹具。又如在v解模具装配、维修等知识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因模具装配错误产生的事故资料,以警醒学生,然后再通过图文和解说让学生详细了解到应该如何正确装配模具。另外,教师还应该重视提醒学生在进行模具装配时,一般都是选用铜棒或橡皮锤,并在模具的摆放过程中,放一些枕木在最下方以保证模具堆放的稳定性。再如在讲授到有关电火花成形加工的知识时,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因为在电火花成形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害气体,对于人体的身体健康极其不利。另外,在从事与模具相关的工作时,一定要佩戴好口罩,避免给学生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威胁。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添加一些工作实例,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衔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2 紧跟时代,传授最新的课程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技术也会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但是实际情况是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仍是采用老版的教材,这既不能跟上核心技术的变革,也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很容易导致学生与社会的脱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多留意模具制造技术的更新,并将这些先进技术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另外,教师也可以把教学与就业相结合,这样就能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如某高校地处汽车制造行业的集中地区,并且该校的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都进入大型的汽车制造行业工作,如吉利、大众等。因此,该校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了开展了专项模具制造新技术教学,其主要内容包括智能化的加工设备、先进的模具材料等等,这样使教学面向就业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高校教师还详细规划了教学进度,先讲授传统的模具加工工艺,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之后又详细介绍了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然后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到新旧工艺的不同。目前模具制造技术的先进工艺包括逆向工程技术、快速成形技术、高速切削技术。通过新旧工艺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总之,面向就业的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此外,高校还利用先进的三坐标测量仪和FDM快速成型机开展了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应该重视先进模具制造技术的讲授,并利用现有的条件尽可能的开展教学实践,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客观需要。

2 教学课程改革

2.1 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现代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重视创新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尤其是模具制造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高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或者是先进教学设施创新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讲授有关定位基准的概念时,教师在课程的开始可以先给学生设置几个思考问题。如定位基准包括几种,应该怎样进行定位基准操作。这样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更能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在模具制造技术中,哪些地方是需要进行基准定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总结出的包含定位基准的操作一定要全面,如粗基准、精基准、辅助基准等等都要涉及到,以避免造成学生的片面认识。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行总结定位基准的设计工艺和测量方法等。这样在经过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就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详细讲解定位基准的概念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就会发现自己总结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补充。经过这一系列的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就能掌握、理解定位基准的概念。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师应该重视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教学课程的改革。另外,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创建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一种直接、有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学生按照教材实践步骤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所以高职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模具制造技术的实践课程包括电火花切割加工、电火花成形加工、磨具拆装三个方面。在实践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预习,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当教师讲授电火花切割实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实验学习活动。另外,在课堂的开始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准备一些可连m切割的模具部件。之后在实验课堂开始后,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教材内容的简短讲解,让学生大概了解电火花切割的主要目的以及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选出一名组长和记录员,负责实验过程的整体把控和实验问题的记录。在这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完善的评价机制,即小组内成员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对小组和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实验作品、实验态度等等,并将最后的评价考核计入平时成绩。这样通过小组探究式的实验教学和完善的评价机制,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进入公司之后,也能尽快适应紧张的工作环境。

2.3 教学设计改革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前必不可少的课前准备工作。一般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对于模具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来说,教师更应该重视教学设计的改革,不仅要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实现用最短的教学实践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授有关冲压模具的知识时,教师应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突出重难点,并理清教学层次。例如教师可以从全局出发,让学生选择一个重要模具零件,分析出该零件的设计工艺和加工工艺,并制作出相对应的工序卡。这样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减运算,即以点带面。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设计模具零件时,添加设计该模具的投资成本和收益,使学生认识到利润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此外,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类似企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热情的参与模具设计,并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全面创新教学课堂,增加课堂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3 总结

综上所述,模具制造技术的课程改革是符合现代教育体系发展的。尤其是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中,课程改革意味着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现代教育理念的内在价值,并结合学生实际和就业形势,创建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必兴.《模具制造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5:7.

[2]殷Z,徐晔.《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04):93-96+112.

[3]张坚.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D].南昌大学,2013.

[4]黄必兴.《模具制造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科技信息,2013(1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