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时间:2023-04-04 20:3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有滑膜细胞增殖、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血管翳形成。血管翳可侵袭关节软骨及骨组织,造成关节结构的破坏,如不给予适当治疗,病情逐渐发展加重,最后导致畸形、关节强直和功能丧失,引发不同程度的残疾。
RA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6%,低于北美的1%左右、欧洲的0.85%和印度的0.75%,与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相似(0.4%),非洲西部非常罕见,而牙买加超过2%。RA多发于中年妇女,男女之比为1:3。RA是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和遗传及外界环境因素有关。
1 诊断
典型RA诊断并不难。因该病没有特殊的诊断指标,主要依据其临床特征来诊断,所以RA早期以及不典型RA诊断非常困难,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大多数病例可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提出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持续1h(≥6周);②有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③腕、掌指和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⑤有皮下结节;⑥手X线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20%)。确诊RA需具备4条或4条以上。
2 鉴别诊断
2.1 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主要侵犯脊柱,但也可侵犯周围关节。过去认为本病是RA的中心型或称为类风湿脊柱炎。现在认为它与RA有许多不同点,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特点是:①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基因有关,90%~95%的患者HLA-B27阳性;②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③类风湿结节少见;④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及脊柱,出现椎间韧带钙化,最终导致竹节样变;⑤手足关节极少受累;⑥如四肢关节受累,半数以上患者为非对称性,且多发生在下肢。
2.2 系统性红斑狼疮 早期可出现双手关节炎,软组织炎症和肌炎导致肌腱移位造成手关节畸形,很难与RA鉴别。系统性红斑狼疮多为女性,有面部红斑及内脏损害,有蛋白尿,抗核抗体和抗dsDNA抗体阳性,血清补体降低,X线检查一般无关节侵蚀性改变等,均有助于鉴别。
2.3 骨性关节炎 多发生在老年人,可有关节肿胀和疼痛,疼痛活动时加重,休息时缓解。有时出现晨僵,一般不超过30min。多侵犯膝、髋等负重关节和脊柱,手关节侵犯时多发生在远端指间关节。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呈象牙质变性,边缘性骨赘和囊性变。
2.4 风湿热 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多见于青少年。多是大关节受累,游走性红、肿、热、痛,很少出现关节畸形。其它表现有发热、咽痛、皮下结节、环形红斑、舞蹈病等。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的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以及X线检查无骨侵蚀有利于鉴别。
3 治疗
RA是严重致残性的疾病,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尚无根治和预防的方法。治疗的早晚对疗效和转归有重要影响,所以能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本病治疗原则是:①控制关节炎症,减轻病人痛苦;②控制疾病发展,阻止关节破坏;③促进关节修复,改善关节功能。
3.1 一般治疗
3.1.1 加强对病人的宣教 首先要让患者知道本病是一个终身性疾病,必须很好地和医生配合积极治疗,否则将会残疾,丧失劳动力。其次要让患者明白就目前的医疗水平,经积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控制,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和医生配合治疗。
3.1.2 锻炼与休息 急性关节炎时应适当减少活动,注意休息,防止关节进一步的损害。慢性期尤其是经治疗症状明显缓解时,应适当的进行主动锻炼或被动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尽可能保持关节功能。
3.2 药物治疗 目前应用的治疗RA的药物没有一个能真正完全控制病情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对治疗RA的药物重新分为改变症状抗风湿药(symptom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SM- ARD)和控制疾病抗风湿治疗药(disease controlling anti-rheumatic therapy,DC-ART)。SM- ARD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慢作用药或改变病情药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药物真正属于DC-ART药物,所以这种分类方法目前尚无实际意义。现多沿用原来的分类方法,第一类为对症治疗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这些药物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另一类药物为慢作用药或称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能部分阻止病情的进展,是目前治疗RA的主要药物。
3.2.1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 COX)活性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起到消炎止痛作用。近年来发现环氧化酶有两种同工酶COX-1和COX-2。前者催化合成的前列腺素是生理性的,有保护胃黏膜和增加肾血流的作用,抑制后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和肾功能损害;后者催化合成的前列腺素为炎性介质,被抑制后可以控制炎症。近年推出了很多特异性抑制COX-2的新药,减少了NSAIDs的副作用。NSAIDs小剂量时有退热止痛作用,较大剂量则有抗炎作用,目前仅用作对症治疗,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其副作用主要有:①胃肠反应,胃肠黏膜糜烂、溃疡和出血,严重的可有胃穿孔;②影响肾血流量,可造成肾功能损害。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当慎用;③由于NSAIDs阻止血栓素的生成,血小板聚集功能减退,可引起出血倾向;④其它有肝功能损害、皮疹、哮喘等。为了避免副作用,原则上NSAIDs不联合应用。
常用的NSAIDs有:①水杨酸类是应用较早的消炎止痛药,其代表药为阿司匹林治疗风湿病已有100年的历史,小剂量如每日2g以止痛为主,必须使用足够的剂量4~6 g/d,临床才可能取得抗炎效果。主要副作用为胃肠反应和耳鸣,往往患者不能耐受。近年由于许多新药品的出现此类药物应用已日渐减少;②萘普生每日剂量0.5~1.0g,分两次口服;③吲哚美辛每日剂量75~100mg,分3次口服,胃肠反应较明显;④双氯芬酸钠是目前较常用的一类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少,消炎止痛作用较强。尤其是应用了缓释技术,使这类药物服药次数减少,血浓度稳定。常用的剂量75~150mg/d;⑤萘丁美酮是一种非酸性非甾类药物和无活性的前体药,口服吸收后迅速在肝脏转化成活性代谢产物,发挥抗炎止痛作用。由于具备以上特点其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其它NSAIDs。每日服一次,每次1~2g;⑥其它药物还有美洛昔康、塞来昔布和依托度酸等都是新型的COX-2抑制剂,据报道临床效果较好,但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仍需观察研究。
3.2.2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较好的消炎止痛药,但它同样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且停药后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加速关节的破坏,同时副作用较大。应用激素的适应证:①为改善生活质量,小剂量使用;②严重血管炎,如肢端坏疽;③高热、大量关节腔积液和大量心包积液时。用法:小剂量使用激素时,泼尼松每日剂量10~15mg;严重血管炎时可采用大剂量泼尼松治疗,每日1~2mg/kg;病情控制后应适时减量,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3.2.3 慢作用抗风湿药 慢作用抗风湿药(slow acting anti-rheumatic drugs,SAARDs)或称改变病情药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 RDs)包括抗疟药、金制剂、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和细胞毒类药物如氨甲蝶呤、环磷酰胺、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来氟米特等。这些药物起效慢,能部分阻止病情的进展,是目前控制RA的主要药物。
常用SAARDs的药物有:①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目前治疗RA的首选药物。它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止尿嘧啶(uridine,U)转变成胸腺嘧啶(thymine,T),影响免疫活性细胞DNA合成,起到免疫抑制作用。该药约2~3周起效,2~3个月达到高峰,半年左右达到平台期,单用药时效果一般。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口腔溃疡和肝功损害等;②抗疟药(antimalarials)该类药物用于治疗RA已有40余年的历史。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抑制淋巴细胞的转化和浆细胞的活性有关。约有半数患者对这种药物有较好的治疗反应,但作用不强。临床上常用的有两种,即氯喹(chloroquine)和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这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均较缓慢,可能有蓄积毒性。常见的副作用有眼黄斑病和视网膜炎,用药期间至少半年查一次眼底,其它的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还有头痛、神经肌肉病变和心脏毒性等;③柳氮磺吡啶(sulfasala- zine,SSZ)用于治疗RA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它可影响叶酸的吸收和代谢故类似MTX的作用。该药起效慢,抗炎作用不大。常见的副作用有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腹泻,往往因此中断治疗。其它副作用还有抑郁、头痛、皮疹、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溶血等;④金制剂是治疗RA经典的药物,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该药起效慢,口服3~4个月才能起效,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该药并不能阻止骨侵蚀的进展。由于口服金制剂主要从胃肠道排出容易导致腹泻,轻的应减量,严重的应停药。其它的副作用有皮疹、口炎、血细胞减少和肾功能损害等;⑤青霉胺(D-penicillamine)是治疗铜代谢障碍的有效驱铜剂。在治疗RA中也取得了一定疗效,然而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和该药对疏基的还原作用和络合重金属有关,还能使血浆中巨球蛋白降解,RF滴度下降。青霉胺起效较慢,一般用药2个月起效,对RA的治疗作用不如金制剂。副作用较多,剂量大时更明显,主要有恶心、呕吐、口腔溃疡和味觉丧失,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用药期间还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全血细胞减少、天疱疮、多发性肌炎和药物性狼疮,这些副作用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⑥来氟米特(1eflunomide)是治疗RA比较新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粘附和酪酸激酶的活性,影响细胞激活过程中信息的传导和可逆性抑制乳酸脱氢酶活性,抑制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通过以上两条途径显著抑制T细胞的激活和增殖,从而有效地抑制细胞免疫反应,控制病情的发展。近期疗效类似氨甲蝶呤,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用法每日20mg口服。主要副作用有腹泻、瘙痒、脱发、皮疹和可逆性肝酶升高等;⑦联合用药传统的治疗方案为金字塔形上台阶治疗方法,即先用NSAIDs,如无效再用慢作用药物等,往往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逐步认识到RA患者多在起病2年内出现关节骨质破坏,如不及时治疗,往往造成关节破坏和畸形,所以提出早期诊断、早期应用慢作用药物的治疗策略。多年的临床实践还证明,单一应用慢作用药物很难完全阻止病情进展,所以两种或两种以上慢作用药物联合应用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但怎样联合才是最好的选择,以及联合用药后远期疗效如何,现尚无肯定的答案。国内外常用的联合治疗方案为MTX+SSZ、MTX+羟氯喹、MTX+金诺芬等两种药物的联合,以及MTX+SSZ+羟氯喹三种药物的联合,后者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联合治疗方案,但其远期疗效尚不清楚。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病情来选择用药,所选用的方案和药物剂量要个体化,目的是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副作用的发生。RA的最佳治疗方法仍需长期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3.3 手术治疗 对关节损害严重,丧失了关节功能的患者,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可考虑进行关节置换以恢复关节的功能。
篇2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诊断
【中国分类号】R4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37-0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慢性多关节炎,如不及时就诊,积极治疗,部分患者晚期导致关节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力[1],在我国仍是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在RA发病的两年内即可出现不可逆的关节破坏。故只有早期诊断,才能早期治疗。随着对风湿性疾病认识的深入,发现类风湿因子(RF)缺乏特异性,不利于早期诊断。近年来发现,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RA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而且可用于RA的早期诊断。我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CCP抗体,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1)RA组84例来自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08月风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RA分类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61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5.3岁。(2)非RA组34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S)6例、强直性脊柱炎(AS)9例、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3例、骨关节炎(OA)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5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42.3岁。以上疾病均符合国内或国际相关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1)抗CCP抗体的检测:采用ELISA法,试剂由德国罗氏诊断有限公司提供。(2)类风湿因子(RF)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中的散射比浊法,试剂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计数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84例RA患者抗CCP抗体阳性55例,阴性29例,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65.48%,特异性为91.18%,阳性预测值为89.86%,阴性预测值为55.10%;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3.81%,特异性为79.41%,阳性预测值为94.03%,阴性预测值为51.67%。分别经卡方检验,对RA诊断的敏感性抗CCP抗体与RF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1.38,P>0.05),对RA诊断的特异性抗CCP抗体明显高于RF(χ2=3.88,P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仍是一种致畸的自身免疫疾病。RA关节破坏可发生在起病初1~2年,故早期诊治显得尤为重要。1987年制定的RA分类标准中,RF是唯一的血清学指标[2],符合此标准的患者大多已经出现骨关节破坏,丧失了最好的治疗时机。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RA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指标。抗CCP抗体是近年来发现对RA诊断具有特异性的抗体[3],也是一个较好的病情预测指标。2000年外国文献报道,Schellekens等[4]将一条由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瓜氨酸肽链中的两个丝氨酸替换为半胱氨酸,形成与β-转角具有相似结构的二硫键,合成CCP。采用环瓜氨酸肽为抗原基质用ELISA法检测RA患者血清中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明显提高。本研究当中,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65.48%,特异性为91.18%,特异性低于国外报告。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3.81%,特异性为79.41%。抗CCP诊断的特异性明显较RF高。文献报道抗CCP抗体阳性者出现侵蚀性关节炎的可能性远大于阴性者,Knoot等对数百例RA患者通过影像学评分的连续观察发现,在RA的早期,甚至在临床症状出现前,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的骨破坏较抗体阴性的严重,提示抗CCP抗体含量与RA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在2009年RA的诊断标准中已加入了抗CCP抗体指标[5],可见其越来越受到我们临床医生的重视。实际临床工作中,部分早期的RA患者中,RF指标轻度异常,甚至阴性者,抗CCP抗体已是高滴度的阳性,这为我们诊治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故联合监测抗CCP和RF应该作为我们拟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规指标。
参考文献
[1]Feldmann M, Brennan F M, Maini R N. Rheumatoid arthritis [J].Cell,1996,85(3):301-310
[2]Arnett F C, Edworthy S M, Bloch D A, et al. 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Rheum, 1988,31:315-318
[3]Visser H, Ce Cessie S, Vos K, et al. How to diagnose rheumatoid arthritis early. Arthritis Rheum,2002,46(2):357-362
篇3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侵蚀性关节炎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患者全身性的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发生的人群多为女性,一般35~55岁的发病率是相对比较高的,其主要症状为,两手的腕关节和手指等小关节的对称性和持续性多关节的关节炎。临床表现为手指关节疼痛、肿胀、病症反复发作。如果该病发生病变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残疾[1]。X射线平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起病变的检测是比较困难的,而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的效果,可以很直观的检测出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的病变,既滑膜增厚和造影的强化[2]。本文将通过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关节痛患者两手和腕关节的MRI研究,来探讨MRI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的医学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就诊的并且进行过MRI扫面的患者患者60例。年龄在35~70岁,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病况1年以内。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分类标准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提出的评比标准。对60例患者进行调查一直到临床确诊为止,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标准的患者有35例,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15例。在35例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中有20例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年龄在35~70岁,平均年龄为50岁。所有的患者都经过了MRI扫描。
1.2方法 MRI扫描法,首先是要将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使用E-SCAN0.2T四肢关节专用MRI仪器为病患进行扫描,将有病症的部位垂直伸入手腕关节的专业线圈中。在扫描之后,根据诊断,由放射科医生对不同关节的MRI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观察患者是否滑膜增厚、骨髓水肿、骨与软骨是否侵蚀等症状[3]。
X射线检查是将所有的患者都采用数字化摄片,拍摄患者的手和腕关节的前后,看守制跟腕关节是否出现异常情况,例如:骨质异常、关节间隙改变、周围软组织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四格表法计算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MRI情况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2结果
在35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X射线平片有8例患者显示骨质疏松。有5例患者关节间隙轻度狭窄,有7例患者关节肿胀的,并且所有患者都没有明确关节面固执侵蚀的破坏。通过MRI扫描的35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有35例腕关节和手指关节滑膜增厚的患者;有32例患者的现象为骨髓水肿;20例患者的关节面下不规则骨侵蚀;34例患者出现关节腔积液现象;13例患者检测出肌腱炎;15例患需要做增强MRI扫描,其中10例患者确证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见血管翳强化,还有5例患者则为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翳强化。MRI各种整形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见表1,典型病例见图1。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可能导致残废的关节炎,如果不能早期的进行诊断和治疗,还会导致关节畸形,甚至丧失工作和生活的自理能力。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二线药物治疗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治疗手段,但是,二线药物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大,在没有明确病症的情况下,通常是不建议使用的[4]。又由于X射线的平片受到软组织的分辨影响,不能有效的显示炎性滑膜,因此,很难进行早期治疗[5]。MRI的分辨率远远高于X射线的分辨率,因此,能够进行多方位的扫描,甚至可以直接显示炎性滑膜在增厚、骨髓以及肌腱,能够更早的发现病变,从而得到早期的诊断,为患者进行治疗。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滑膜炎可能导致关节腔内渗增加,MRI上扫描得出的结果为,关节肿胀以及关节间隙增宽的现象[6]。类风湿性关节炎出现时,还会出现肌腱信号的改变,现象为,在横断面上出现典型的环形信号。总而言之,四肢关节的专用MRI对双手以及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影像诊断的准确率高,根据MRI所扫描出来的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对早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确证,并且给予患者及时的治疗和病情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樊有龙,傅颖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AECA、VEGF、IL-17的检测及临床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6):907-910.
[2]朱瑾,张文云,房勤茂,等.腕关节滑膜厚度和动脉阻力指数评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l):124-126.
[3]孙红梅,李永亮.类风湿关节炎四肢关节低场强磁共振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03):241-245.
[4]刘艳杰,蔡跃增.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02):153-156.
篇4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
[中图分类号] R44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032-03
Evaluation of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keratin antibody and rheumatoid factor in diagnosis of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LI Xiuhong, ZHANG Caiji
(Laboratory Medicine Center, Yantai Yuhuangding Hospital, Yantai26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rheumatoid factor(RF) anti-keratin antibody(AKA) and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CCP) in rheumatoid arthritis(RA) patients. Methods: RF,anti-CCP and AKA were detected by rate nephelometry method, ELISA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 respectively from 80 patients with RA and 71 with non-RA.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RF, anti-CCP and AKA in RA group (88.75%, 86.25%, 67.50%)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39.22%, 15.69%, 25.49%) (P
[Key words]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Anti-keratin antibody; Rheumatoid factor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致畸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晚期发生强直、畸形及功能障碍,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是临床上常见而多发的难治性关节运动性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为0.32%~0.40%[2],是造成我国劳动者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对其进行治疗和预后的关键。长期以来,大多以类风湿因子(RF)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诊断依据,再结合临床表现和X线的改变对RA做出相应的诊断。研究发现:除RF外,RA患者体内还存在一些对RA具有灵敏性和特异性的抗体,如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状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及抗Sa抗体等[3-4]。本实验通过对80例RA患者与71例非RA者血清中RF、anti-CCP、AKA的检测和统计学分析,探讨联合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抗角蛋白抗体(AKA)和类风湿因子(RF)三种指标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实验组:80例,为2007年2月~2007年9月我院住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RA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RA) 198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年龄21~82岁,平均(54±13)岁,其中,男27例,女53例。
对照组:71例,其中包括:非RA的风湿类免疫性疾病患者5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例,关节炎3例,痛风1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干燥综合征8例,反应性关节炎2例,脊柱骨关节炎3例,混合型结缔组织病3例,混合型结缔组织病9例,风湿性肌痛症2例,系统性血管炎1例,感染性发热3例,关节炎3例,脊髓型颈椎病1例,皮肌炎1例,风湿性关节炎1例,风湿病1例),年龄18~78岁,平均(48±14)岁,其中,男10例,女41例。另外收集20例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血清也作为研究对照。年龄22~72岁,平均(45±13)岁,其中,男8例,女12例。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1 主要仪器特种蛋白分析仪(BNⅡ型,德灵诊断产品有限公司);荧光显微镜。
1.2.2 主要试剂N乳胶类风湿因子试剂(德灵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抗环瓜氨酸肽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欧蒙实验诊断股份公司);抗角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欧蒙实验诊断股份公司)。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测试对象前一天清淡饮食后,清晨空腹取3 ml肘静脉血。抽血时轻扎压脉带,缓慢抽取,然后沿着管壁缓缓打入试管底部。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以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20℃冷冻保存以待用。
1.3.2 检测方法RF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anti-CCP采用ELISA法检测;AK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RF、anti-CCP和AKA在RA组、非RA组的检测结果
在80例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的为69例,AKA阳性54例,RF阳性71例,见表1。
2.2 RF、anti-CCP和AKA在RA组、非RA组阳性率的比较
三种抗体在RA组的阳性率均高于非RA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
2.3 anti-CCP、AKA、RF在RA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比较
经统计分析,anti-CCP的灵敏度明显高于AKA(P
表3 anti-CCP、AKA、RF在RA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比较(%)
与AKA比较,P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易导致小关节畸形的自身免疫病,是最常见的风湿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为0.32%~0.40%,致残性很强,发病2年内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5]。RA的诊断关键在早期,早发现、早治疗对RA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早期诊断并早期给予药物能及时控制病情,能够减少关节的破坏,改善预后[6]。对于RA的血清学诊断, 类风湿因子是目前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最常用的一个临床检测指标。但是,在一些干燥综合征、结缔组织病等其他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清中,也常常会出现RF的升高,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假阳性;而且,在很多早期的RA患者体内并不会出现RF的升高,会出现漏诊。它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差[7]。本次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单独以RF一项指标来诊断RA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据文献报道[8],抗角蛋白抗体(AKA)是RA的特异性抗体,它是抗鼠食道上皮质角质层的抗体。本研究发现,AKA灵敏度较低,虽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与AKA、RF没有统计学差异,这与一些报道中AKA有很高的特异性(94%~98%)[8]有出入。这有可能是由AKA的结果判断较难取得一致导致,这也是使AKA的推广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
2000年,Schellekens等将一条由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瓜氨酸肽链中的2个丝氨酸替代为半胱氨酸,形成与β-转角具有相似结构的二硫键,合成含瓜氨酸的环肽(CCP),用于检测anti-CCP[9]。临床上采用ELISA方法检测RA患者血清的anti-CCP,发现该抗体在RA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9]。而且有研究表明,CCP对于预测关节炎发展为早期RA以及关节的破坏等有一定的意义[10-11]。
本次研究分别检测了80例RA和71例非RA患者血清中的anti-CCP、AKA及RF三种指标。结果发现:单独检测一种抗体时anti-CCP和RF对诊断RA的灵敏度较高,而AKA的灵敏度较低。而特异度则是anti-CCP最高。联合检测后,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增大,尤其联合检测三种抗体时,特异度达94.37%,阳性预测值达92.6%,使对RA诊断的特异度大大提高了。
本研究表明: anti-CCP、AKA与RF联合诊断RA可以弥补RF对RA诊断特异度低的缺点,减少假阳性率,而且在敏感度上也能提高对RA的早期诊断,从而减少漏诊。展望未来,随着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和免疫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RA的血清学检测也会有长足发展,届时对于早期、准确、快速诊断RA将会有更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小峰,艾脉兴,甘晓丹,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5):281-284.
[2]彭晓东,李立新,白杨娟,等.抗CCP抗体、AKA及R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2006,37(2):317-318.
[3]Paimela L,Gripengerg M,Kurki P,et al.Antikeratin antibodies: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markers for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J].Ann Rheum Dis,1992,51(6):743-746.
[4]Despres N,Boire G,Lopez-Longo FJ,et al.The system:an ovel antigen-antibody system specific or rheumatoid arthritis[J].Rheumatol,1994,21(6):1027-1033.
[5],石姜,程伟.抗RA33,抗CCP抗体检测在RA诊断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3,8(8):1033-1034.
[6]徐兆永,戴艳,张岱云,等.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意义[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5,24(3):218-219.
[7]蔡文虹,孙保东,洪小平,等.RF-CCP和AKA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671-673.
[8]艾脉兴,曾小峰.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体新认识[J].中风湿病学杂志,2002,6:195-197.
[9]Schellekens GA,Visser H,deJong BA,et al.The diagnostic properti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ecognizing acycliccitrullinated peptide[J].Arthritis Rheum,2000,43(1):155-163.
[10]VanGaalen FA,Linn-Rasker SP,vanVenrooij WJ,et al.Antibodies to cycliccitrullinated peptide predict progression to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patients with undifferentiated arthritis:a prospective cohortstudy[J].Arthritis Rheum,2004,50(3):709-715.
篇5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实验指标;临床诊断;诊断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4.027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该疾病属于发病率较高的自身免疫病, 患者发病后主要以关节疼痛、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为典型症状, 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1]。目前, 临床上对于RA机制尚不完全知晓, 常规方法主要以影像学诊断为主, 该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诊断, 但是临床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 导致患者难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科学治疗。近年来,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指标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诊断中得到应用, 且效果理想[2]。为了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指标的临床诊断性能及诊断效果,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诊治的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的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实验组, 其中男21例, 女69例, 年龄19.4~83.5岁, 平均年龄(52.4±10.4)岁, 入选患者均符合2010年ACR/EULAR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选取同期入院的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2例, 女68例, 年龄20.1~85.9岁, 平均年龄(50.8±10.5)岁。研究对象及家属对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等完全知晓, 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方法 入院后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方法检查, 采集3~5 ml静脉血, 常温静置30 min后离心5 min, 离心速度为3500 r/min。同时, 采集3 ml全血, 进行SR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两组anti-CCP, 仪器为罗氏COBAS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3];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RF、CRP, 仪器为DIRUI CS-130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仪器法检测SR。相关操作必须严格遵循仪器及试剂盒相关步骤进行[4]。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CRP、SR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诊断后anti-CCP、RF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 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再加上临床上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 常规方法更多的以影像学诊断为主, 该方法误诊率、漏诊率较高、特异性较差, 部分患者由于早期未得到有效的诊断, 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5]。近年来,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指标在临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得到应用, 且效果理想。本次研究中, 两组研究对象CRP、SR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诊断后anti-CCP、RF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anti-CCP、RF、CRP以及SR检测效果理想, 能够为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志芬, 张爽, 陈晓玲.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测定与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19):2457-2459.
[2] 黄宇, 王涛, 戴淑惠, 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24):3345-3349.
[3] 夏文娟, 刘月秋, 丛玲,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与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探讨. 中外医疗, 2011, 4(22):9-10.
[4] 常会忠, 张加玲.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意义.中国热带医学, 2011, 5(11):605-606.
[5] 李红胜, 李胜兵, 孙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2, 25(3):335-336.
[6] 万敬东.抗CCP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2, 29(2):159-160.
[7] Sehellekens GA, Visser H, de Jong BA, et al. The diagnostic prop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ecognizing a cyclic citndli-nated peptide. Arthritis Rheum, 2013, 43(22):155-163.
篇6
许多因素都会导致关节炎,它们导致的关节损伤也各有不同。根据关节炎的病因、表现,主要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痛风等。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半数患骨关节炎;65岁以上人群中90%的女性和80%的男性患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4%~0.36%,据介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严重者,寿命约缩短10~15年。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它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以成人为多见,受累关节以大关节为主。开始侵及下肢关节者占85%,膝和踝关节最为常见,其次为肩、肘和腕,手和足的小关节很少见。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多数患者有风湿热,它是风湿病病程中急性发作的活动阶段,是一种对咽部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以心脏和关节受累最为显著的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临床上表现为以心肌炎或关节炎为主,可伴有发热、毒血症、皮疹、皮下小结、舞蹈病等。发病年龄以青少年、儿童常见,男女均等。
下面重点谈一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及相关的几种关节病。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目前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类标准。此标准的敏感性为91%~94%,特异性为88%~89%。类风湿性关节炎分类标准是:
1.晨僵关节及其周围僵硬感至少持续l小时(病程≥6周)。
2.3个或3个区域以上关节部位的关节炎 医师观察到下列1 4个区域(左侧或右侧的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及跖趾关节)中累及3个或3个以上,且同时软组织肿胀或有积液(病程≥6周)。
3.手关节炎医师观察到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手3区)中,至少有1个关节肿胀或有积液(病程≥6周)。
4.对称性关节炎医师观察到两侧关节同时受累(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受累时不一定绝对对称)(病程≥6周)。
5.类风湿结节 医师观察到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 任何检测方法证明血清RF含量异常,而该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不超过5%。
7.放射学改变手和腕的后前位X线摄片显示有骨侵蚀狭窄或有明确的骨质疏松。
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上述7项中有4项或以上者。
可能类风湿性关节炎:需有上述项目中的2项,1~5项中至少有1项。其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可疑类风湿性关节炎:需有上述项目中的2项,而且关节症状的持续时间应不少于3周。
典型病例诊断并无困难,但目前的分类标准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要求,故医生的鉴别判断仍然重要。难于诊断者是早期、轻型、不典型病例,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进行CT、磁共振、滑液和滑膜等综合检查是必要的。
二、多种多样的关节病
关节炎和关节肿痛并非风湿、类风湿所特有,临床常见的有下例几种疾病:
1.骨性关节炎:
(1)为退行性骨关节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5岁以上几乎普遍存在。
(2)主要累及膝、脊柱等负重关节,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和积液,疼痛在活动后加重,无游走性疼痛。
(3)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或低滴度阳性。
(4)关节X线:可见到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呈唇样骨赘增生或骨疣形成,无骨侵蚀性病变。
(5)手指骨性关节炎更易被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需引起注意。
2.痛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混淆。
(1)痛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也可侵犯踝、膝、肘、腕及手指等关节。
(2)发作时多急骤起病,数小时内出现红、肿、热、痛,疼痛剧烈。
(3)可反复发作,但发作间歇可完全正常。
(4)有高尿酸血症,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附近或皮下可形成痛风结节。
(5)关节腔穿刺或结节活检,可见到针状尿酸盐结晶。
3.银屑病性关节炎:
(1)属血清阴性关节炎,伴有银屑病的皮肤表现。
(2)关节病变以手指或足趾远端关节为主,也可出现关节畸形。
(3)骶髂关节也常受累。
(4)无皮下结节,但血沉加快,类风湿因子阴性。
4.强直性脊柱炎:主要侵犯脊柱,但外周关节也可累及,尤其是以膝、踝、髋关节为首发症状时需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但:
(1)强柱以青年男性多见。
(2)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及脊柱,如果外周关节受累,多为下肢非对称性大关节炎,手和足关节极少受累。
(3)常有肌腱端炎。
(4)90%~95%患者HLA―B27阳性。
(5)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
(6)骶髂关节与脊柱的X线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5.结缔组织病所致的关节炎: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等,均可有关节症状,且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但他们有相应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X线检查无关节侵蚀性改变与骨质改变。
6.风湿性关节炎:
(1)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以急性发热及关节肿痛起病。
(2)主要侵犯四肢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腕、肘、肩等关节,关节红肿热痛,呈游走性。一处关节炎症消退,另处关节起病。
(3)关节炎症消退后不留永久性损害,很少关节畸形。
(4)X线关节摄片骨质无异常,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清抗“O”滴度增高、抗链激酶及抗透明质酸酶阳性。
(5)伴有发热、咽痛、心肌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
7.感染性关节炎:以单关节起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时需与感染性关节炎鉴别。后者有以下特点:
(1)为病原体直接侵犯关节,尤其发生败血症时。
(2)在原发感染的基础上,病人出现寒战、高热、受累关节剧烈疼痛、关节肿胀活动障碍。
(3)以下肢负重关节,如髋关节和膝关节发病最多,不对称,多为单关节炎。
(4)易并发骨膜炎及骨髓炎。
篇7
关键词:痛痹膏;外敷;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对患者发病关节的周边各个关节造成影响,这是一种炎症性的多系统性的自身免疫病,而且这种疾病有对称性的特点[1],容易引发患者多个周围性关节的慢性炎症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会引起患者的受累关节疼痛和肿胀[2],造成患者的受累关节功能失调或者功能下降,这种病症的病变持续时间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治疗。在本研究当中,某院为了研究痛痹膏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特对某院在2012年~2013年收治的12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将主要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当中有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57例,患者年龄56岁~89岁,平均年龄(61.2±3.8)岁。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断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依据。患者病程2个月~38个月,平均病程(7.8±2.1)个月。分组以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两组患者均给药60mg的洛索洛芬钠片,按照3次/d的剂量给药,并为两组患者给药甲氨蝶呤片,药物的剂量为7.5~15mg,给药1次/w。在此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配合痛痹膏外敷治疗,将痛痹膏外敷于患者关节肿胀、疼痛部位。痛痹膏的处方为:30g玄胡索和白芥子,川乌、细辛、桂枝、乳香、没药、桑寄生、雷公藤和狗脊各10g,将药物碾成碎沫,用甘油、白醋和酒进行调制,调制成膏状为宜。将药物的膏剂平铺在8~10层的无纺纱布上,然后将其贴附在患者关节的阿是穴上,用医用胶布予以固定。痛痹膏外敷12h便可取下,为患者进行1次/d,8w作为1个疗程。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当中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计量数值均采用x±s表示,组间比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治愈患者58例,治疗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有效治愈患者35例,治疗有效率为56.4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更少,治疗后并发症和复发患者较少,患者的满意度更高,综合比较两组,P
3讨论
国内医学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归属于"痹症"范畴之内[3],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风湿邪寒之气侵入人体造成人体内的正气不足,使风湿之气灌入人体的经络,再流走于各个关节之间,对患者的经络起到一个阻塞和作用。一般来说,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引发较大的肿胀和疼痛,而且会使患者的活动异常僵硬,由此常常采用一些外疗法来对该病症进行治疗。本研究主要研究痛痹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从结果当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患者58例,治疗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有效治愈患者35例,治疗有效率为56.4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更少,治疗后并发症和复发患者较少,患者的满意度更高,说明痛痹膏外敷配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痛痹膏药方当中的玄胡索和白芥子具有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能够豁痰利气,而川乌、细辛和桂枝可以温经通脉,具有止痛的功效,具有显著的祛除风湿的疗效。没药行业乳香可以活血散瘀,舒筋行气止痛,雷公藤、桑寄生、狗脊可以祛风湿、益肾补肝,从而打通经络,对于活血止痛有显著的疗效。再配合常规药物的基础治疗,对患者便可以做到内外兼顾,从而有效地缓解了患者关节肿胀和疼痛等症,对于改善关节的功能具有显著的效果。
综上,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在临床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麻痹高外敷的治疗方法进行配合治疗能够起到更加优异的治疗效果,可以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常丽,王凌侠,郭盈盈.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1,21(34):362-363.
篇8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心血管;关联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9-0031-02
许多观察性研究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生存质量较一般人群低,其期望寿命比一般人群缩短3~18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3倍;发生心脏衰竭和猝死的风险增加2倍;患中风的风险上升1.7倍[1-3]。CIMT被认为是在亚临床阶段判断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脏疾病早期信号的良好指标。CIMT增加可以直接反映血管增厚或平滑肌肥厚,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4,5]。本研究通过检测类风湿性患者的CIMT和其他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关联性,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心血管早期事件预防和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具体的纳入排除标准如下:①所有患者均参照2012年国内推出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进行明确诊断;②排除以下疾病的患者:吸烟或有吸烟史、BMI≥30 kg/m2、冠心病、心衰、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患者。同时,随机选取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50例,均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
1.2 资料收集
病例组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通过调查问卷、复查病历、体格及实验室检查、高分辨率B型超声波成像检查获得。
通过评估患者的28个关节,计算肿胀变脆的关节数获得疾病活动分数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值,用以综合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进行患者的整体评估;采用修正的健康评估问卷(M-HAQ)评价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得分计为0~3分,0代表日常活动能力未受损[6,7]。
1.3 实验室检查
检测病例组全血细胞计数、血沉、CRP、肌酐、尿酸、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测定病例组研究对象的类风湿因子-IgM、抗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ACPA)及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
1.4 危险因素评估
通过体格检查检测并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等的信息,并计算BMI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采用欧洲抗风湿协会推荐的全身冠脉风险评估模型(SCORE)评估患者近10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8]。
1.5 CIMT的测量
采用高分辨率B型超声仪评估病例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CIMT,每位研究对象均评估颈总动脉、颈动脉球及内部颈总动脉3个区域,计算6个颈动脉段的平均最大CIMT。CIMT≥0.8 mm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件,因此,本研究将CIMT=0.8 mm为临界值点进行分组分析。
1.6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联性;定性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组间的差异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
病例组年龄(43.46±8.34)岁,对照组(45.23±7.94)岁,经t检验,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t=1.236, P=0.187);病例组男女性别比为64:16,对照组男女性别比为41:9,经χ2检验,两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χ2=0.079, P=0.778)。
2.2 两组研究对象的CIMT比较
两组研究对象的CIMT比较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男性CIMT值分别为(0.93±0.13)mm和(0.62±0.13)mm,女性分比为(0.98±0.18)mm和(0.55±0.11)mm,CIMT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不同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的男性、女性C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3 CIMT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经单因素Pearson关联性分析,CIMT与年龄、年龄、ACPA、ESR、总胆固醇、NT-proBNP、LDL、SCORE等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r=0.691、0.314、0.267、0.336、0.413、0.278、0.629,P均
2.4 不同CIMT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由表1可见,CIMT正常(
2.5 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CIMT比较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ACPA阳性、关节外症状阳性的患者的CIMT明显高于阴性的患者[阳性∶阴性 (1.16±0.10 )vs (0.82±0.13); (0.95±0.14)vs (0.86±0.12); (0.98±0.16)vs(0.88±0.12)],病程≥4年的患者CIMT明显高于病程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平均最大CIMT明显增高,该结果已经排除了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还发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而言,CIMT与疾病活性有关。平均CIMT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学指标和炎症指标均有一定的关系。在具有关节外症状、病程更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的患者的CIMT明显增高。在剔除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具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件的患者的关节更易于变脆,CRP升高,病程更长,NT-proBNP升高,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越活跃。另一方面,CIMT与代谢相关指标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总胆固醇、LDL胆固醇、SCORE等,该类指标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提示年龄和NT-proBNP是预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指示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本研究表明CIMT与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与文献报道一致[8,9]。但是,在本研究中,虽然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病例组的CIMT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P
有研究报道,对于类风湿性患者而言,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遗传易感性[10]。与一般人群相似,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代谢性指标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表明代谢功能指标可以作为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因子,并为制定初步的心血管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在剔除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CIMT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学和炎症相关指标有关;年龄升高、关节外症状、NT-proBNP浓度升高等均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件,对于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付茂利. 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90-91.
[2] Simon A, Megnien JL, Chironi G. The value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for predicting cardiovascular risk[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0,30(2):182-185.
[3] 蔡波,王海燕,王飞宇,等. 超声组织定征技术对正常人颈动脉内中膜组织特性的评估[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9):814-816.
[4] Peters SA,Lind L,Palmer MK,et al. Increased age,high body mass index and low hdl-c levels are related to an echolucent carotid intima-media:The meteor study[J]. J Intern Med,2012,272(3):257-266.
[5] 余亚鹏,赵新民,司定然,等.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正常人左室心肌应变[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7):58-60.
[6] Takasu J,Budoff MJ,Katz R,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thoracic aortic calcification: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J]. Atherosclerosis,2010,209(1):142-146.
[7] 李发友,龚渭冰,吴凤林,等. 腔内凸阵超声探头检测颈动脉的初步研究[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8):1670-1674.
[8] 薛仙军,王晨霞. 颈动脉超声对预测冠心病的争论与展望[J]. 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0):82-83.
[9] 赵英.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及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5-9.
篇9
关键词:中药熏蒸;艾灸;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及多发疾病。其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及其周围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为主[1],其具有病程长及致残率高的特点。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本研究观察中药熏蒸配合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护理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6月~2013年12月于我院1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60例,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49.2±4.5)岁;病程为1~18年,平均病程(7.5±2.9)年;对照组60例,男性22例,女性38例.年龄21~81岁,平均年龄(49.6±4.8)岁;病程为1~17年,平均病程(7.6±2.5)年;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2]。②患者无严重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患者无药物过敏体质。排除标准:①患者有严重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患者为药物过敏体质。③患者既往有药物过敏体质。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大体一致。
1.2方法 ①对照组:患者给与消炎、镇痛等西医对症治疗。同时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如简单健康宣教。②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及针灸治疗。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中药熏蒸:中药药物为制川乌及制草乌各15 g、白芍20 g、细辛6 g、桑寄生10 g、仙灵脾15 g、乳香及没药各15 g。将药物倒入蒸锅内并加水2000 mL。扶患者躺在熏蒸机熏蒸。除头面部外,4 w密封。1次/d,40 min/次。7 d为1疗程,共2疗程。艾灸:点燃2~3根艾灸25 mg置入艾灸盒中。对患者关节附近穴位进行艾灸。或者对患者痛点进行艾灸。穴位如阳溪、阳池、解溪及昆仑等。1次/d,20 min/次。7 d为1疗程,共2疗程。综合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向患者发放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健康宣教手册。定期开展疾病专题讲座及建立健康宣传栏。②心理疏导:由于患者长期忍受疾病疼痛及反复发作的痛苦折磨。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临床应根据患者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通过转移、放松等调节方法减轻其负性心理。③艾灸护理:护理人员嘱咐患者保持舒适。调整艾灸盒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为止。同时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④家庭支持:全面评估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家属积极配合患者进行治疗和康复。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有益于患者疾病康复。⑤中药熏蒸护理:熏蒸前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熏蒸目的及注意事项。薰洗前后适当补充水分以免虚脱。薰洗时温度控制在38℃~40℃。⑥功能锻炼:早期及时加强功能锻炼。选择适合患者的运动锻炼项目。
1.3观察项 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同时评价其对护理满意度情况;疗效标准[3]:①治愈: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及类风湿因子转阴。同时患者半年内未出现复发。②显效:患者关节疼痛及肿胀明显缓解。血沉下降、类风湿因子转阴。③有效:患者关节疼痛及肿胀稍有改善。④无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用SPSS13.0软件处理观察项数据,选择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8.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及关节受限为主,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目前该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临床常作对症治疗,但效果常不理想。而传统医学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其优势和特点。临床可对患者关节痛点进行艾灸治疗。同时中药熏蒸可通过皮肤有效到达病变处。两者结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由于长期忍受关节疼痛及反复发作的折磨,患者常出现焦虑及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可通过相应心理调节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护理人员注意观察艾灸及中药熏蒸患者不良反应。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本研究观察中药熏蒸配合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护理情况。其结果显示: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8.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中药熏蒸配合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进而减轻患者痛苦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辛华,于强.中药配合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6(03):160-162
[2]李爱红,胡建庆.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干预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01(08):433-434
篇10
小教从小就特别喜欢穿裙子,她觉得裙子能衬托出女性的美丽,因此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她都穿裙子,一年前,总是充满活力的小敏经常感到乏力、手足麻木,而且这些感觉经常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慢慢地,她的肘、肩、踝、膝等关节也开始出现疼痛。当疼痛越来越来强烈时,她不得不走进了医院,她已经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
专家说“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年龄多为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是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为主的疾病,发病时可出现关节腔滑膜炎症,渗液,细胞增殖,肉芽肿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破坏等现象,最后可导致关节功能障碍。该病多发于小关节,如手,足及腕关节等,气温回升时会有所缓解。
促“炎”的四大原因
1 感染:医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粪便中找到了大量的产气荚膜杆菌,而且,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滑膜中也找到了这种病菌。这说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病菌感染有着很明显的关联性。
2 遗传:医生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证明,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因为,很多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女性,她们的母亲或者其他家人也患过类似疾病,而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家族史的人患同样疾病的几率大大提高。
3 免疫机能紊乱:类风湿性关节炎被认为是一种免疫系统病,目前大量实验资料证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能力发生紊乱所导致的炎症反应性疾病。
4 寒冷:生活在寒冷地方的人要比生活在温暖地方的人患病的几率要大。这就是通常认为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因为生活条件不好的主要原因。但在现在患病的主要原因还是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
类风湿警示标
关节乏力 得了类风温性关节炎后,炎症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软弱无力,甚至感到上楼、拿两三斤重的物品或开门都有困难。
关节肿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明显标志之一就是关节肿痛。这种原因的关节多数的对称发生在手指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趾间关节,踝关节及膝关节间,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
晨僵 晨僵是指早晨关节僵硬,这是因为睡眠时趾或指关节不活动,水肿液积聚于炎性关节内,当关节及肌肉活动时,促使水肿液及炎性产物被淋巴管及微静脉吸收入循环,展僵消失,因此,白天关节活动增多则晨僵减轻或消失,关节晨僵的现象午后也会减轻。如果你经常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那不久之后就会出现关节疼痛。
颈椎疼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常会侵犯颈椎,导致枕部头痛,尤其是低头工作的时间稍长时,疼痛会更明显。头部向左或者向右转的时候头痛会加剧,还会有肩或臀部的异样感。
目前广泛采用的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标准是美国风湿病学会所修订的诊断标准,医生的具体诊断条件是:
早晨关节僵硬至少持续一个小时。持续6周以上。
具有三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6同以上。
手关节、掌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持续6周以上。
关节肿胀呈对称性。
包括手部关节×线照片上的变化(表现为关节及其邻近骨质疏松或明显的脱钙现象)。
皮下结节。
血检类风湿因子阳性。
冬病夏治给关节一个机会
与类风湿的持久战
目前对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休息、运动和手术方法。采用药物治疗时,一般疗程较长,有些患者因为服药一段时间后,感觉症状减轻,就擅自停用药物,其实,这对整体的治疗效果是不利的,甚至会加重病情的发展。患者在服药疗程内,应该坚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即使在天气晴好,症状基本消失时也应该坚持服药。尽管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比较难治的疾病,但只要及早发现,及早就医,全面检查后按疗程坚持长期治疗,还是可以得到较好的床治疗和保持病情稳定效果。
要治前三年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尚不能治愈,治疗目的是解除关节疼痛,防止关节破坏,保留和改善关节功能。因此,患病的前三年是治疗的关键时期。
早期:患病早期可用理疗的方法:局部热疗,针灸、热水浴,温泉浴,蒸汽疗法及石蜡疗法等均可使疼痛减轻让晨僵消失,让病人感到舒适。
急性期:急性渗出性病变可用冷敷来减轻疼痛。红外线,超短波或短波透热疗法等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环,促使炎症及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并增强药物对局部的作用。
长期:时间超过三年或者症状发展迅速,就必须考虑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需要服用抗炎止痛药缓解疼痛。
趁热给关节点好处
中医认为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主要由于腠理空疏,卫阳不固、风、寒、湿邪气乘虚而入,以致气血不和、经络阻滞而病。虽然夏天天气炎热,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但却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时期。“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天地”,从这个角度出发,配合夏天自然界中的阳旺之气,给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康复治疗,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季气温高,是阳气充沛的时间,也是人体气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除湿散寒,祛风活络治疗,便于养阴助阳,扶正祛邪,治疗起来事半功倍。
夏天人体气血循环迅速,也易于药物透皮吸收,用中药熏蒸,针刀等方法医治能帮助疼痛的关节免受外邪入侵,并借助夏天的阳气,共同达到治病效果。
夏天治疗有助于养血益气,补肾填髓。达到标本同治的效应。
除“湿”的游戏规则
专家提醒说,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更多的偏向“久坐族”。因此除了合理膳食外,经常锻炼身体,适时补钙。保持正常体重。不要以为夏天天气好就不注意,一些夏日的细节决定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效果。
保暧很有必要 气温变化要及时给关节保暖,阴雨或者大风天气要及时穿上长裤或者长袖衣物,就能避免关节因受凉而疼痛。
和高跟鞋say byebye 保持正确的坐姿,坐一会就站起来走走,不穿高跟鞋,而代之以弹性较好的鞋子,或使用鞋垫,因为久坐不动会加重关节的负担,而穿高跟鞋对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压力更大,不利于康复。如果关节疼痛比较严重的话,最好能常年戴护膝。
每天45分钟 每天锻炼的时间应该掌握在45分钟左右。学会观察自己身体的反应,不要轻易停止锻炼。如果关节炎发作,每天的锻炼时间坚持不到45分钟,就得把锻炼分为若干个小单元,使累计时间达到45分钟。“跟着感觉走”就是一条很好的原则。
热敷的秘诀 在锻炼前可通过热水淋浴,热水袋热敷加温肌肉,但要掌握的要点是热敷肌肉而不是热敷已经发炎的关节。因为热敷肌肉可以起到舒缓神经的作用,但热敷已经发炎的关节反而会加重关节疼痛。
与类风湿有关的吃喝经
吃对了加分
绿色蔬菜和水果可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纤维素的需求,同时具有改善新陈代谢的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从而缓解局部的红肿热痛症状、香菇、黑木耳等食品,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以缓解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类风湿属于痹症,并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四型。根据不同的类型选用不同食品。很多食物都可以起到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症状的作用,但选用食物时一定要对症,否则会影响效果。
风痹:用蛇类,虫类等活血通络祛风止痛的食品,既可做菜,也可泡酒后饮用,可以缓解局部的红肿热痛症状,还可起到防止病变向其他关节走窜的作用,是作用较强的食物,
寒痹:宜用胡椒,干姜等食品:
湿痹:薏仁、豆腐、芹菜、山药、扁豆等食物,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可用于缓解肿胀症状;
热痹:冬瓜、丝瓜、绿豆芽、苦瓜、苦菜、马齿览、丝瓜等食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缓解局部发热。发痛等。
吃错了扣分
专家指出,在人们日常饮食中,有些食物能够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症状,而有些食物能明显地加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症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若能稍加注意便可避免不必要的生理与心理痛苦。有些海产不能多吃。如海带、海参,海鱼、海虾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体吸收后,能在关节中形成尿酸盐结晶,使关节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