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4 23:4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诊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诊断报告

篇1

概 况

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状元路与文心路交汇处,社区东临沭河岸边,区内无污染企业,空气质量优良,交通便利,总面积约8.2km2>/sup>,辖内有桃园南区、桃园北区、海纳小区、彩虹花园小区、岳家村小区、民乐园小区、文心苑小区、东都花园、盛源御景小区等8个生活小区,在区内城镇村庄有护城官庄村、东关1~5街村、东大街一街、岳家村、东陈家楼、西陈家楼、大桃园村、小桃园村、付家洼村、慕家庄子村,郭家园村等16处村庄。常住人口约3.2万人,2009年居民人均收入1500元,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5m2>/sup>。饮用水源为自来水,该辖区为县城人口集中居住区,人口相对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社区内居民城镇居民基本公费医疗及新型农村合作社医疗参保率较高,政府医疗制度健全,运转良好,保证了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费用。

对象与方法

对象:对辖区8个生活小区及16个村庄生活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调查,采集、统一建档管理。

方法:协同当地公安、民政、计生部门到生活小区和村庄统一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定量、定性调查分析。

结果与分析

社区人口学诊断:此次建档人数为30 060人,其中男14 026人,女16 034人,年龄33.70±18.57;60岁以上人口比例9.37%;汉族占66.80%,高中以下学历占82.18%。职业以静式作业最多,占41.7%。享受医疗保险制度顺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1.20%,城镇居民公费医疗30.80%,全自费8%,个人负担医疗费用>20%的占98.5%。

流行病学诊断:①健康与疾病状况:a.社区内近3年死因前5位依次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肿瘤、呼吸道疾病、意外。b.社区内近3年内主要慢性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影响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但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②社区居民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疾病的顺位:高血压138人,冠心病137人,糖尿病123人,肥胖98人,肿瘤72人,脑卒中62人,慢阻肺51人。

由上述资料看出,高血压和糖尿病既作为危险因素,又作为所患疾病,在生活方式疾病的防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针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类学定性调查结果:①当地主要的健康问题:召开社区卫生工作会,医务人员认为影响社区居民的主要疾病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其病因可能与平时生活方式有关。

行为环境诊断:行为因素的情况,见表1。

表1 行为因素的情况

篇2

【关键词】胰腺:囊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3-7555[2007102-115-02

随着CT检查技术的进展,对胰腺囊性病变的显示有了很大提高,从而对不同病因的胰腺囊性病变进行较明确的影像学诊断成为可能。胰腺囊腺癌颇少见。现将我院2003年-2006年间搜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CT表现较典型的4例胰腺囊腺癌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1例、女3例。年龄44-67岁。临床表现为左上腹胀痛3例,无意中发现腹部包块1例。4例均无胰腺类病史。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1.2 CT检查应用Emotion螺旋CT机,常规空腹,扫描前30min口服1%-1.5%,泛影葡胺500ml,检查前5min再口服200~300ml充盈胃肠道。扫描范围自膈面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扫描采用软组织模式,胰腺区用层厚层距5mm,必要时可用3mm或2mm层厚、层距扫描。平扫后作增强扫描,经肘静脉用高压注射器以3ml/s的流率注入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延迟20~25s,60~65s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

2结果

4例胰腺囊腺癌的主要CT表现是低密度囊性肿物。

肿瘤部位与大小:病变发生在胰头部1例,由3个较大的囊组成。病灶位于胰体、尾部3例。最大病灶为5.6cmx6.8cm位于胰头,病灶最小者3.0cm×3.1cm居胰体部。

肿瘤形态、密度及囊壁:瘤灶呈圆形1例,类圆形2例,分叶状1例,平扫囊内CT值1.1HU~28.2HU。2例囊内见线状分隔(图1、2)。囊壁均较清楚。2例囊壁厚薄不均伴突向腔内的状壁结节(图3)。1例见囊壁呈弧形钙化及囊内结节状钙化斑(图4)。增强扫描见囊壁、壁结节及囊内间隔显示不同程度强化,病变囊性部分不强化。

病变与胰腺的关系:2例病灶与正常胰腺交界区呈杯口样压,病变位于胰头时使胰腺受压变短。1例显示囊性病灶略突出于胰腺轮廓之外。1例体积较大的病变,其胰体,尾萎缩伴胰管扩张。

病变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1例胰头病变使十二脂肠降部内缘和下腔静脉前缘受压,1例胰尾部病变累及左肾前筋膜使之增厚(图2)。1例见肝内有囊性转移灶(图2)。

图1:CT增强扫描胰尾部椭圆形囊性肿物,约4.0cm×6.0em大小,不规则增厚的囊壁及囊内线状分隔均有强化。

图2:增强扫描胰尾部见3.5cm×4.8cm类圆形囊性肿物,厚薄不均的囊壁及囊内线条样分隔显示增强,左肾前筋膜增厚,肝脏周边多个囊性转移灶。

图3:增强扫描胰体尾后方4.0cm×5.0cm囊性肿块,壁不规则增厚伴状壁结节突向腔内。

图4:平扫胰体后方3.2cm×5.0cm分叶状囊性肿物,囊壁部分条形钙化及囊腔内形状不规则钙化。

3讨论

篇3

【关键词】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表现为肠蠕动功能紊乱造成进一步引发成一段肠管套入相连接的另一段肠管内的现象,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具体是小肠型、结肠型、回结型和复杂性[1-2]。研究表明,此病的发病原因可能是病毒性肠炎引起的高胃泌素引起的,病情表现是以原发性肠套叠为主,常常为近端套入远端、大部分在回盲部发生。此病经常会并发肠梗阻,所以及时诊断治疗就显得尤为的关键。本文总结了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来我院通过超声诊断的41例小儿肠套叠患儿,对其作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都通过X线下空气灌肠或外科手术证实,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1月――2012年11月间我院收治41例小儿肠套叠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排便异常、哭闹等,其中病史最短为1.5h,最长8d。超声检查全部为肠套叠,并经手术或X线下空气灌肠确诊,其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8例,年龄最小35d,最大17岁;1周岁以内的患儿有18例,1-6周岁15例,7周岁以上8例。

1.2治疗方法我院采用的仪器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使用高低频探头交替使用的方法:先低频探头观察,使用频率为3.5-5.0MHz;之后再用高频探头观察,使用频率为7.0-12.0MHz。对于一直哭闹的患儿,要先使用镇静剂使其平静,一般为0.5mg/kg水合氯醛通过肛肠给药[3]。检查时患儿取平卧位,先用凸阵探头全面扫查盆腹腔,尤其观察右中上腹及右下腹是否存在肠管扩张、腹腔积液和腹腔内有没有肿块,如果有包块,需进一步使用高频线阵探头仔细扫查,对包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结构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

2结果

经超声探查41例患儿腹腔均见包块回声,表现为横切位见同心圆结构、纵切位见套管状结构。其中32例患儿有右侧腹包块,6例患儿存在左上腹包块,其他部位3例。10例伴有肠管扩张,23例腹腔积液。根据肠套叠类型,有32例回盲型,2例回回结型,3例回结型,2例结肠型,另外还有位于左上腹脾曲部2例。据观察,哭闹时间越长,就诊时间越晚的肠套叠患儿,其肠系膜上的血流信号会越差,经手术证实肠坏死2例,明显存在肠壁水肿带增厚1例。38例患儿经临床灌肠疗法治疗,3例手术治疗治愈。

3讨论

据统计,肠套叠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一般来说男孩发生此病的概率大于女孩。小儿肠套叠分为原发性的和继发性的,婴幼儿几乎都为原发性,很少一部分为肠腔内器质性病变所继发,如息肉、肿瘤、憩室等[4]。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肠蠕动紊乱、回盲部活动度大、肠系膜过长等。

在肠套叠处显示明显包块为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特征性表现为,包块横切面呈同心圆特征,纵切面呈现套筒特征,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是因为在肠套叠部位的肠壁折叠成三层,超声显像会使肠套叠横断面呈现典型的“同心圆”结构特征。[5-6]。其实只要掌握了小儿肠套叠的超声特征和它临床表现,超声诊断此病的准确性就会提高。在检查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当一些肠套叠患儿其腹部包块不明显的时候,则需要在回盲部、脾区和结肠肝区重点检查。使用高频探头来应对套叠部位“同心圆”结构图像不清晰的状况,需适当调节仪器,应用高低频率对照检查,便可获得较清晰图像,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超声检查肠套叠时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伴有腹痛、呕吐的急性肠炎;横切显示固定“同心圆征”的闭孔疝、小儿急性单纯阑尾炎、肠道肿瘤等。当超声一时无法确诊且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例,为了不耽误治疗,需要结合X线确诊。

临床上诊断肠套叠一直沿用的是X线空气灌肠造影术,此项技术的临床价值非常高[7]。但是当幼小儿童的套叠时间过长时,此项技术就不太适用。与X线下空气肠相比较来说,诊断准确率高达100%的超声检查显得更为方便一些,因为它具有无创、安全、无辐射和及时反复追踪检查的特点,“同心圆征”和“套筒征”是超声检查非常典型的二维超声表现,便于确诊。作为肠套叠复位后随访观察疗效的精确指标,超声仪器设备在逐步的进步和更新,诊断技术日臻完善,诊断小儿肠套叠的敏感性、准确性也在明显提高,成为越来越多的医师做为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6-367.

[2]程正才,高枫,俞波,等.小儿肠套叠的高频超声诊断[J].现代实用医学,2008,20(9):720-721.

[3]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6-637.

[4]刘洁琼.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5]陈文娟,张号绒,刘金桥,等.小儿肠套叠合并肠坏死的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2):161-162.

篇4

[中图分类号] R7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01-01

随着医学影像事业的不断发展,仪器设备也在不断改进,动态脑电图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各项疾病的监测中,尤其提高了一些特殊类型癫痫病例的阳性率,现将我院根据动态脑电图监测记录2例眩晕病人24小时脑电图的异常变化,临床确诊为眩晕性癫痫的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资料1刘XX 女 38岁,食品店工作,4年前在吵闹的环境下,感觉周围景物摇晃、视物模糊、站立不稳,持续数秒后缓解,间歇性出现3-4次,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影像学,心血管、耳鼻喉及眼科检查无异常,服用西药(不详)后未再发作。2008年生孩子后不久,上述症状又开始出现,而且发作时间延长,发作频率增加,眩晕症状加重,表现为感双颞、前额向眉心紧压,意识模糊如梦样状态,有短暂黑朦,闭眼休息后即可缓解,尤以每天清晨为著,下午很少发作,再次来我院就诊,脑电地形图、影像、脑血管超声(TCD) 、颈动脉超声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而动态脑电图检查示清醒状态下脑电图未见异常改变,在睡眠描记中可见频繁出现的突出背景活动的高幅(350VU)0.8-2 c/s尖慢及不规则慢活动,尤以额区最为显著,其次是颞区,临床诊断为眩晕性癫痫,服用卡马西平,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后去北京宣武医院就诊,视频脑电监测报告为轻度异常,支持我院诊断治疗。

资料2 上官XX 女 56岁 退休职工 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表现为头部沉闷感,眼前景物上下跳动,持续时间短暂不足1分钟,多在春秋季节发作,当地医院以“脑梗死”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变。近半年来,感觉上述症状发作次数明显增加,有时每日发作40-50次,来我院就诊。影像学、心血管、眼科检查无明显异常改变,动态脑电图记录示清醒状态下全导可见频繁出现突出背景活动的中长程3-5c/s混杂无规律的慢活动,尤以双顶、枕及中、后颞导显著;睡眠状态下仍可见上述异常活动,只是出现频率明显减少,临床诊断眩晕性癫痫单纯部分性发作,口服卡马西平,症状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仍在随诊。

2 讨论

眩晕性癫痫是由前庭系统皮质中枢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引起,从属于感觉性癫痫或反射性癫痫的范畴。眩晕是近年来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而眩晕性癫痫为临床少见疾病,发病率不到1‰,所以对于眩晕长期反复频繁发作者,感周围景物旋转、跳动、漂浮、下沉,视物模糊,对周围环境有如梦样状态,发作持续时间短暂即可恢复的眩晕患者,在通过影像、生化检查排除心脑血管、颈椎、内耳疾患等其他疾病后,应进行动态脑电图监测记录患者眩晕发作时脑电图的改变,如能在发作同期记录到局灶性慢活动或癫痫样放电,即可提示临床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减少误诊误治延误病情。

参考资料

[1]谭郁玲.临床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

[2] 沈鼎烈.临床癫痫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 刘秀琴.癫痫性眩晕[M].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 ,5(5).

篇5

膀胱鳞癌是一种少见的恶心肿瘤,占膀胱恶性肿瘤1%~2%,随着膀胱镜检查的广泛开展,膀胱鳞癌的病例数逐年增多。2009~2011年收治膀胱鳞癌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72岁,因“间断性尿痛,血尿2个月”入院。经B超、CT检查发现膀胱内实性占位,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各壁散在0.2~1.0cm大小菜花样新生物,质硬易出血”。患者拒绝行膀胱全切术,于2009年12月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灼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膀胱低分化鳞癌”。术后给予比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方法为“30mg/周×8次、30mg/2周×8次,期间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2010年6月再次发作“尿痛、血尿”入院,CT检查提示:膀胱右侧壁1.5cm×2.0cm大小实性包块,侵及肌层。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腹部刀口肿瘤转移,发生膀胱腹壁瘘。

例2:患者,女,71岁。因“尿频,尿痛1个月“入院。经B超,CT检查提示:膀胱实性包块。后行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右壁1.5cm×1.0cm大小菜花样新生物,基底广泛,质硬易出血”。病理检查结果示“膀胱低分化鳞癌”。2010年8月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给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方法为“20mg/周×8次,20mg/2周×8次,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未见异常。术后8个月发现腹部刀口肿瘤转移。患者拒绝再次手术及继续膀胱灌注化疗。

例1患者发生膀胱腹壁瘘,后肿瘤侵犯直肠出现膀胱直肠瘘,腹壁漏尿及大便,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例2患者尿频尿痛明显,拒绝进一步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讨 论

膀胱鳞状细胞癌为侵润行膀胱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好发于脊髓损伤后长期留置导尿管、细菌感染和异物、膀胱结石、慢性尿路感染的患者中。血吸虫病常可引起鳞状细胞癌。UEMURA等报道膀胱癌患者经BCG治疗4个月后出现大量血尿,经全膀胱切除后病理提示为膀胱鳞癌。SUGIURA等报道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经BCG、比柔比星化疗后出现全膀胱的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另有报告提示膀胱鳞癌由环磷酰胺化疗引起。国内有报告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经丝裂霉素化疗后数月,发生膀胱鳞状细胞癌。化疗药物是否与膀胱肿瘤病理的转变、膀胱鳞癌的发生有关联,尚没有相关的报道。有研究称膀胱鳞癌起源于移行细胞癌,化疗药物可能促进了鳞癌的分化。

篇6

0引言

本研究分析我院26例小肠原发性肿瘤患者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200409/200708我院收治的2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4.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低热无力、腹痛、便血、贫血和体质量下降等. 所有患者均常规清洁肠道,即于检查前2 d控制饮食,适当地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检查前日晚服用蕃泻叶. 用LightSpeed Ultra 16层螺旋CT扫描机,先行平扫,12例扫描范围从膈顶或髂嵴至耻骨联合水平,14例扫描范围仅作中上腹部扫描,再行增强扫描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输入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0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2结果

本组2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腺癌6例(十二指肠4例、空肠2例)、恶性淋巴瘤4例(空肠1例、回肠3例)、恶性间质瘤6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1例)、良性间质瘤5例(空肠3例、回肠2例)、脂肪瘤4例(空肠2例、回肠2例)、神经鞘瘤1例(空肠). 螺旋CT诊断正确24例,诊断符合率为92.31%. 1例CT诊断为胰头癌累及十二指肠病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腺癌累及胰头. 1例CT诊断为空肠良性间质瘤,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

2.1腺癌4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2例无明显强化,3例呈不规则至中度强化. 2例位于空肠近端,CT平扫见局限性、不规则性肠壁增厚,形成肿块,突入肠腔致肠腔狭窄. 增强扫描后中度不均匀强化. 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显示肿块来源于肠壁,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显示肿块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2.2恶性淋巴瘤2例病变位于空肠,CT平扫均见肠壁增厚,厚度1.5~4.4 cm,平均2.5 cm,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改变. 2例位于回肠,病变累及膀胱,膀胱内可见积气.

2.3间质瘤恶性6例,CT平扫见肿瘤与肠壁等密度或低密度,密度不均匀,呈分叶状改变,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良性5例,CT表现为与肠壁等密度,密度均匀,无分叶改变. 增强扫描后,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且延迟增强. 图像重建后,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的相互关系.

2.4脂肪瘤CT平扫见类圆形均匀低密度肿块或多发柱状低密度影,空肠2例、回肠2例伴发肠套叠,表现为局部肠管及系膜、血管旋转套入鞘内.

篇7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13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36-75岁(平均57.5岁)。病例中有14例患者因胃部疼痛不适就诊,3例因反酸、嗳气就诊,1例因黑便就诊,1例为单位体检发现。病例中有胃溃疡或慢性胃炎病史者11例。

1.2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胃窦部癌16例,胃体部癌3例。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术,均行D1根治术。术后病理证实有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顺利出院。术后12例(包括2例淋巴结转移者)静脉应用5-FU进行化疗。其余患者交代其口服希罗达进行化疗。病例中随访5年及5年以上者6例,3年者4例,2年者2例,至今均无复发和转移。其余皆失访。

3 讨论

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消化道肿瘤的首位,占我国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20%[2]。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达90%以上[3],微小胃癌及小胃癌国外报道5年生存率均达100%[4],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胃癌预后的关键。小胃癌及微小胃癌是胃癌的早期过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临床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容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混淆;其病灶很小,增加了检查难度,误漏诊率较高。上消化道造影是目前诊断胃癌的常用方法,然而由于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病变小而浅,使主要通过观察胃形态改变来判别疾病的上消化道造影较难作出正确诊断。 纤维胃镜可在直视下观察胃内形态变化,并能采取病变组织进行活检,是诊断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主要手段[5]。内镜医师应重视胃镜下细小病变的鉴别,对黏膜有结节样粗糙隆起、黏膜上皮浅表糜烂或溃疡等部位要特别注意,对可疑病变应在不同的充气条件下反复观察,并作钳取活检。活检时必须对准病变边缘隆起的黏膜,而不是陷凹的底部。如高度怀疑肿瘤一次活检阴性,则可多次活检。对于术前活检病理为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是早期胃癌,应积极手术探查,术中根据冷冻病理结果决定进一步处理。小胃癌及微小胃癌好发于胃的中下部,形态上以凹陷型为主。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也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外科手术目前仍以开放手术为主。从本组病例随访情况看,小胃癌及微小胃癌如能及时发现,早期治疗预后较令人满意。但由于随访时间较短,病例样本量较小,尚需进一步研究。近年来有医院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取得良好效果,证明合理采用内镜下治疗,可减少患者创伤,改善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推广。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发现和正确诊断已经成为胃癌临床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参 考 文 献

[1]Hirota T,Itabashi M,Suzuki K,et al.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minute and early gastric cancers[J].Pathol Ann,1980,15(2):1-19.

[2]Yang L.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gastric cancer in China[J].World J G astroenterol, 2006, 12(1):17-20.

[3]Neugut AI,Hayek M,Howe G.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encer[J].Sem in Oncol, 1996, 23(3):281-291.

篇8

【关键词】 膀胱肿瘤;非上皮肿瘤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n-epithelial tissue tumor in bladder(Report of 30 cases) LIU Chun, HUAGN Shi-qing, XU Qiong. Depatment of Urology , Fujian Provincial Hospital ,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 Fuzhou 350001 ,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n-epithelial tissue tumor in bladder.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0 patients with non-epithelial tissue tumor in bladder from 1998~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ed. 11 males and 19 females, aged between 6~77 years. Urinary frequency, dysuria, gross hematuria, pelvic mass and fainting during voiding were systoms of non-epithelial tissue tumor in bladder. Results 3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ransurethral bladder tumor resect(TUR-BT), 21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partial cystectomy, 2 cases underwent radical cystectomy, and 4 patient’s tumor were unresectable. Adjuvant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were performed in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Follow-up time was 3 months to 15 years. No recurrence was found in benign tumor patients. 3 patients with bladder malignant lymphoma and 1 with malignant pheochromocytoma survived for 1 to 2 years now. 5 patients with bladder malignant tumors died in 2 to 6 months after diagnosis. Conclusion Non-epithelial tissue tumor in bladder is rare with complicated pathologic types. Deep-site biopsy can improve the diagnostic rate. Partial cystectomy is the main therapy for benign tumors, and it’s prognosis is good. Radical cystectomy is the main therapy for maligant tumors, and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could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Key words】 Bladder neoplasms; Non-epithelial tumors neoplasms

膀胱非上皮性肿瘤临床上少见,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自1998~2013年间共收治30例,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 男11例, 女19例, 年龄6~77岁, 平均年龄48.5岁。

1. 2 临床表现 血尿9例, B超检查发现膀胱肿物14例, 下腹痛2例, 尿频1例, 排尿困难1例, 便血1例, 阵发性头晕1例, 排尿时心悸、晕厥1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 肿块直径1.2~16 cm不等, CT检查14例, 膀胱肿块侵犯周围组织、盆壁4例, 膀胱镜下活检4例, B超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4例, 所有病例均行膀胱镜检:26例膀胱肿瘤为黏膜下隆起性肿块, 表面黏膜光滑, 肿瘤表面呈紫红色、桑葚样结节改变3例, 4例肿瘤向膀胱内突出, 表面粗糙、分叶状。

2 结果

2. 1 病理检查结果 膀胱平滑肌瘤5例, 嗜铬细胞瘤12例(其中恶性1例), 淋巴瘤3例, 海绵状血管瘤3例,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 癌肉瘤2例, 平滑肌肉瘤1例(6岁), 神经内分泌癌1例, 小细胞恶性肿瘤1例。

2. 2 治疗方法 膀胱平滑肌瘤5例、嗜铬细胞瘤12例、淋巴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其中淋巴瘤术后配合全身化疗,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淋巴瘤2例因伴盆腔转移行全身化疗, 小细胞恶性肿瘤1例因伴盆腔转移行化疗、放疗。神经内分泌癌1例行全身化疗, 癌肉瘤2例行全膀胱切除术, 但均在6个月内全身转移、扩散死亡, 平滑肌肉瘤1例(6岁)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术后配合放疗, 2个月后复发、死亡。

3 讨论

膀胱肿瘤按组织类型可分为上皮性和非上皮性肿瘤。膀胱非上皮性肿瘤发生于膀胱间叶组织, 主要来源肌肉、血管、淋巴、神经、胎生组织等[1]。与发生于膀胱黏膜上皮组织的肿瘤相比, 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一般占原发膀胱肿瘤的1%~5%[2], 其病因至今未明, 可能与遗传、免疫、致瘤病毒、炎症刺激及化学致癌剂有关。膀胱非上皮性肿瘤临床上分良、恶性两大类, 良性肿瘤包括平滑肌瘤、血管瘤、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纤维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巨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膀胱畸胎瘤、脂肪瘤、黏液瘤、骨瘤等, 临床上以平滑肌瘤、血管瘤相对常见;恶性肿瘤包括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骨肉瘤、恶性肌母细胞瘤、软骨肉瘤、淋巴瘤、癌肉瘤、恶性黑色素瘤、小细胞癌、恶性嗜铬细胞瘤等, 以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常见。

膀胱非上皮性肿瘤最大特点是B超检查发现为膀胱壁内肿瘤, 膀胱镜检表现为膀胱黏膜下隆起性肿物, 但表面黏膜光滑。由于膀胱非上皮性肿瘤发生于膀胱间叶组织, 组织来源、病理类型不同, 除膀胱嗜铬细胞瘤可出现排尿性晕厥、血尿、发作性高血压典型症状外[3], 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肿瘤较大或靠近膀胱颈部、三角区者可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当后期肿瘤侵犯表面黏膜形成溃疡可出现肉眼血尿。部分膀胱非上皮性肿瘤膀胱镜下有特征性表现:① 膀胱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膀胱前壁及顶部, 一般为单发, 为实性团块, 呈黏膜下紫红色结节, 边界清楚, 周围黏膜正常。直径0.2~3 cm, 大的可达10 cm。② 膀胱平滑肌瘤:膀胱表面被覆正常黏膜、瘤基部宽的实性肿块。③ 膀胱硬性纤维瘤:带蒂呈白色、质硬被覆正常粘膜实性肿块。④ 膀胱嗜铬细胞瘤:可见位于膀胱肌层的凸出于膀胱腔的肿瘤, 表面黏膜光滑完整或有溃疡, 基底广无蒂, 黏膜下可见血管纹理较清、丰富。⑤ 膀胱淋巴瘤:表现为黏膜正常的半球状隆起, 有时肿瘤表面有坏死或白苔附着。CT对膀胱血管瘤、嗜铬细胞瘤诊断有帮助, 表现为增强扫描时, 肿瘤密度明显增强。CT及MRI检查可了解肿瘤位置、大小、局部浸润、周围淋巴结转移及与输尿管开口关系等, 对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帮助。I-MIBG同位素扫描对膀胱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较敏感。

对于膀胱镜下肿瘤表面黏膜有侵犯或破溃, 与膀胱上皮性肿瘤不好鉴别, 行B超引导下深部穿刺活检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率。尤其对于那些肿瘤较大, 向膀胱内及膀胱外盆壁浸润或有淋巴结转移、无法行手术治疗者, 更要行B超引导下深部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因为如果是膀胱淋巴瘤, 配合放射治疗、辅助全身化疗仍有可能获得良好疗效, 本组2例晚期淋巴瘤术前经B超引导下深部穿刺活检确诊, 转肿瘤内科治疗, 目前仍存活。当然对于CT上增强明显, 有可能是嗜铬细胞瘤、血管瘤者, 尽量避免活检, 以免引起膀胱内大出血或诱发高血压危象。

治疗上因膀胱非上皮性肿瘤发源于膀胱间叶组织, 肿瘤基底多较广泛且向壁内生长, 经尿道电切难以彻底, 导致术后复发可能, 因此不建议经尿道电切手术, 应以开放性手术完全切除肿瘤为原则, 良性肿瘤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膀胱嗜铬细胞瘤术前应行充分扩容准备;早期恶性肿瘤行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 根据病理类型, 术后配合放疗或化疗;但对于早期淋巴瘤可以选择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配合放疗或化疗。术前B超引导下深部穿刺活检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手术方式选择。

总之膀胱非上皮性肿瘤临床类型复杂, 恶性居多且预后较差, 但良性肿瘤预后很好, 因此有必要增加对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认识, 能早期作出诊断, 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泌尿外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496-502.

篇9

方法:对80例胆囊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0例胆囊息肉患者占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病例的5%,术前B超诊断率为90%,其中合并胆囊结石率30%,合并胆囊炎45%;病理类型以胆固醇肉最多,占45%。腺瘤恶变率为15.6%。

结论:腺瘤肉易恶变,尤其是合并胆囊结石的息肉,诊断检查首选B超。治疗首选胆囊切除术。

关键词:胆囊息肉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29-01

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是一类表现为胆囊黏膜向腔内突起的局限性病变的总称。我院从2003年1月-2012年12月共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患者80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PLG患者80例,占同期胆囊切除的5%(80/1600),其中男性32例,女性48例,年龄18-74岁,平均56.5岁。术前行B超检出72例,占90%,8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于手术时发现合并PLG。

1.2临床表现。57例患者术前有右上腹疼痛不适,其中有胆绞痛发作9例,2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于术前健康体检时发现。全部病例术前均进行B超检查,其中65例胆囊壁上有中回声至中强回声光团,后无声影,不光滑,7例胆囊壁上见多个小点状强回声,8例术前仅有结石影像,未见胆囊息肉。

1.3术中情况及病理结果:胆囊息肉直径在2-18mm。病理类型:胆固醇肉36例,占45%,腺瘤肉28例,占35%,炎肉12例,占15%,腺肌增生症4例,占5%,腺瘤恶变4例,占5%。腺瘤恶变占腺瘤肉的14.3%(4/28),腺瘤恶变直径>10mm,占75%(3/4),良肉

2讨论

2.1PLG的诊断:据报道[1]PLG占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病例的9.9%,本组为5%。PLG无特殊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或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不良等,少数有胆绞痛,因此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以B型超声为首选。有报道[2]B型超声的检出率为93.2%,特异性为94.8%,假阳性率为5.2%,准确率明显高于上腹部CT。本组检出率为90%(72/80)。B型超声检查简便易行、诊断率高且属无创检查,PLG表现为胆囊壁上小的、圆的、强回声光团,位置固定并且突向胆囊腔内,由于其位置固定,不发生移动,无声影,其后方可见混响伪影[3]。B型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目,是否有蒂,是否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

2.2PLG病理类型、分类及其特点:PLG的表现形式相同却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可分为非肿瘤性与肿瘤性两大类病变,后者又分为良性与恶性。非肿瘤性PLG分为胆固醇肉(CPS)、炎肉及腺肌增生症等。肿瘤性病变中良性以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腺瘤恶变)。据报道[4]150例PLG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9.9%。本组胆固醇肉最多,其次为腺瘤肉。胆固醇肉的发生主要与胆固醇代谢有关,胆固醇代谢异常,泡沫细胞将其吞噬后聚集而成。胆固醇息肉病理特点为多发小息肉,Li等[5]报道342例PLG中胆固醇息肉占68.4%,直径3个占50.9%。肿瘤肉往往为单个病变。胆固醇肉质脆蒂细,且易与黏膜分离,不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使伴炎症也很轻,目前尚未见癌变报道。炎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直径多在5mm左右,为单发或多发广基性结节,其成分为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胆囊壁有明显炎症,也无癌变报道。腺肌增生症又称腺肌瘤,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型,有恶变可能。肿瘤肉外形可呈状或非状,恶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比。本组腺瘤恶变占腺瘤肉的14.3%(4/28)。本组病例中腺瘤恶变者直径>10mm占75%(3/4)。

2.3PLG的治疗:鉴于PLG可以发生癌变,故越来越多的PLG采用胆囊切除术,但手术本身可有一定风险,并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PLG是否行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国内多数作者认为[1]:单发息肉,直径>10mm,并存胆囊胆石,即使无症状亦应行胆囊切除术。理论上讲,不是所有的PLG均需手术治疗,特别是一些无症状的无癌变倾向的胆固醇肉或炎肉,但就目前诊断水平而言,术前无法对PLG进行病理诊断,且临床仍有一些PLG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炎,需要手术。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处理上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但总体来说[6]:胆囊息肉直径>10mm,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PLG恶变的危险因素。可据这些危险因素来选取适宜手术的患者。对于直径

参考文献

[1]祥,王景明,徐贵云.胆囊息肉样病变113例临床病理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01,9(3):207-208

[2]刘民生,刘会周,陆文煜.胆囊息肉样病变207例的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6):376-376

[3]王志斌,房世宝主译.腹部超声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67

[4]田大广,朱洪,吴发友,等.150例胆囊息肉的临床分析.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8):629-630

篇10

摘 要:该报告总结了2014年度观测网络故障诊断与远程维护系统的技术研究和系统研制进展情况,在2013年度技术研究和试验测试的基础上,该年度重点进行了系统的优化设计、系统内的集成测试以及参与大系统的陆上集成联试。观测网络故障诊断与远程维护系统由光学故障诊断分系统、电学故障诊断分系统和岸站故障诊断管理软件三个部分组成。2014年度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技术进展包括:(1)完成详细设计报告评审:2014年7月,在成都组织召开了课题详细设计报告评审会,7名业内专家参会,一致认为该详细设计可作为本课题系统设计实现的依据。(2)修改完善系统内部和外部接口设计:主要是岸站故障诊断管理软件与电学故障诊断分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系统内部接口)、岸站故障诊断管理软件与岸基运行控制管理系统(清华大学承研,系统外部接口)。(3)修改完善室内检测大纲,完成系统联调测试:在2013年拟制的室内检测大纲基础上,重点针对岸站故障诊断管理软件的功能进行了细化与调整,并进行了多次室内测试。(4)制定陆上集成联试大纲,初步完成与其他系统的集成调试。按照总体单位的安排,于10月10日进场,在江苏南通中天科技海缆厂房,进行了系统自检测试以及与岸基运行控制系统、主次接驳盒和各类传感器的联调测试。

关键词:故障诊断 接口设计 系统调试 陆上集成联试 网络 管理软件

Abstract: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work in 2014 of “Observing Network Malfunction Diagnosis and Remote Maintanence System” project. The main progress made in this year includes revisions of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horough test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and test of the whole system on land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es made in 2013. The system composes of three parts: optical malfucntion diagnosis subsystem, electrical malfucntion diagnosis subsystem and offshore malfucntion diagnosis and maintanence software. The main work includes:(1)System detailed design conference was held in Chengdu, Sichuan. Seven experts were invited to attend the meeting and the design is allowed to act as the guide of the following system implementation.(2)Revision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face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modules have been made, including those between electrical malfucntion diagnosis subsystem and offshore malfucntion diagnosis and maintanence software (internal interface), offshore malfucntion diagnosis and maintanence software and offshore maintanence software (external interface).(3)Revisions of test guide in labotory have been made and several system tes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he main work focuses on the adjustment of offshore malfucntion diagnosis and maintanence software.(4)Inter-system test guide is written and we take part in the inter-system test held in Nantong, Jiangsu. System self-tests have been implemented and tests between our system and offshore maintanence software, interface nodes and sensors have been made.

Key Words: Malfunction diagnosis; Interface design; System test in lab; Inter-system test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88582&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