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性刮宫范文

时间:2023-03-28 13:0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诊断性刮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诊断性刮宫

篇1

【关键词】子宫出血;子宫内膜;治疗;随访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5-2272-02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在妇科门诊中会有一些原因不明的子宫出血病人,为了明确有无排卵,除外子宫颈管及子宫内膜有无恶性病变,需进行分段诊刮或诊断刮宫。现将2007年1~12月的88例门诊诊刮术病例的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88例病人的年龄20~60岁,其中20~30岁占17.05%,31~40岁占20.45%,41~50岁占51.14%,51~60岁占11.36%。

1.2 方法:88例病人诊刮术前排除:(1)无激素治疗史,(2)B超排除子宫附件器质性病变,(3)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其中有6例病人为绝经后子宫内膜出血及增厚,3例为人流后出血不止,44例有宫内节育环。按照诊刮手术常规,完善术前准备,术中注意刮宫底及两侧宫角处,刮出组织全部固定送病理检查,术后常规用抗生素及止血药,做好术后宣教。

2 结果

2.1 诊刮术后出血:一般均在7天内干净,量少,无不适。只有5例病理结果为简单型增生过长的病人经期大于7天,量中等,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炔诺酮(妇康片)治疗1个月,第二个月起用醋酸甲羟孕酮(安宫黄体酮)转换内膜正规治疗3~6个月,其余13例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及8例不规则增生病人用安宫黄体酮治疗3~6周期,经过治疗后26例病人的月经周期,经期和月经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2.2 病理检查结果:子宫内膜呈增生期反应占36.3%,简单型增生过长占20.4%,分泌期反应占13.6%。见表1。

3 讨论

本组中不明原因子宫出血的发病年龄41~50岁最多,因为这个年龄正处于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量锐减,促性腺激素水平提高不能形成排卵高峰,故发生无排卵性出血,由于卵巢无排卵,子宫内膜缺乏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导致子宫内膜持续在增生期,临床上表现为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引起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由于简单型增生过长也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尽管其癌变率仅为1%[1] ,但仍应重视。

规律的周期性子宫出血,既是月经来潮时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外在标志,也是卵巢正常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当发生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引起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时,提示卵巢无排卵功能,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2] 。通过足量的安宫黄体酮对简单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治疗后,可使一部分的子宫内膜癌阻断于癌前病变的萌芽时期。对于年轻要求生育者可用口服黄体酮胶囊,更易接受。值得注意的是,诊断性刮宫是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前提,由于不是直视下的手术,所以会有内膜癌的漏诊率约5.6%~9.6%[3],所以我们应强调采用本治疗前后,应尽可能全面的诊刮达到明确诊断,了解子宫内膜病变转归和对早期内膜癌变阻断的作用,同时做好追踪随访工作。

参考文献:

[1] 乐 杰.妇产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1.

[2] 乐 杰,谢 幸.丰有吉,等.妇产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0.

篇2

【关键词】 子宫内膜; 刮出物; 冰冻切片; 病理学; 快速诊断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58

宫腔刮出组织做快速冰冻诊断(FSD)国内外文献报道很少。以往临床病理界普遍认为,刮出的宫内膜非常柔软而且破碎,冰冻切片制作很困难,不适合进行快速冰冻切片诊断[1-2]。为适应患者和妇科临床对宫腔刮出组织做快速冰冻诊断的迫切需要,笔者进行了这方面的前瞻性研究,探讨宫腔刮出组织做快速冰冻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400例,据临床资料分析,将刮宫目的分类:(1)因阴道不规则出血、非妊娠性闭经、绝经后出血、盆腔肿物或子宫肌瘤等做诊刮者,主要的目的为筛查有无子宫内膜癌和排除其他疾病,该组患者254例,占63.5%。(2)因停经后伴妊娠反应或经早孕尿检查阴性,需要做人工流产或自然流产后因出血需要清宫,刮出物未见胚胎和绒毛时,为除外宫外孕而做病检,该组患者116例,占29.0%。(3)因不孕症做子宫内膜诊刮,送病检查卵巢功能,该组患者30例,占7.5%。2008年6月-2011年12月凡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和住院待手术的患者,年龄22~70岁,平均37.7岁。大多数为生育期妇女,年龄在50岁以下者占94.5 % , 50岁以上者仅占5.5%。需要常规病检者,除了标本量极少的个别病例外,一律进行FSD。

1.2 方法 为使宫腔刮出组织做FSD获得成功,首先解决其做冰冻切片的技术问题。改进一般冰冻切片的技术操作规程,探索适合宫内膜冰冻切片和染色的方法。找出了一套制片成功的操作技术方法[3-4]。每例宫内刮出组织取1~2块做FSD,制切片2~4张,厚度为6~8 μm。一般在20 min左右完成。每例冰冻切片剩余组织,全部取材包埋做 PSD。石蜡切片3天出诊断,切片厚度4~5 μm 。两种诊断结果,以PSD 为金标准,进行双盲法疾病筛检统计学分析[5-6],判断宫腔刮出物做FSD的可行性和准确率。

1.3 统计学处理 灵敏度=TP/TP+FN 特异性=TN/TN+FP 准确率= TP + TN/TP+TN+FP + FN (TP:真阳性 TN:真阴性FP:假阳性FN:假阴性)[7-8]。

2 结果

2.1 其中254例(63.5%)为阴道不规则出血、非妊娠性闭经、绝经后出血和术前准备的患者,查出子宫内膜癌8例子宫内膜结核4例和子宫内膜增殖症100例,FSD的准确率分别为100%、100%和96.9%;116例(29.0%)为与妊娠或流产有关,查出葡萄胎16例和宫内孕98例,FSD的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4.8%;30例(7.5%)为不孕症的子宫内膜,FSD的准确率为83.3%。刮宫组织做FSD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8.1%、96.1%和98.7%。

2.2 400例宫腔刮出物做 FSD和PSD对照研究结果及疾病的类型分布,经疾病筛检结果见表 1。

表1 冰冻与石蜡切片诊断结果统计对比

PSD

(例) FSD

(例) FP

(例) FN

(例) 灵敏度

(%) 特异性

(%) 准确率

(%)

内膜癌 8 8 0 0 100 100 100

内膜结核 4 4 0 0 100 100 100

葡萄胎 16 16 0 0 100 100 100

增殖症 96 100 6 2 98.0 96.3 96.9

宫内孕 100 98 2 4 96.1 85.7 94.8

不孕症 30 28 2 4 84.6 80.0 83.3

正常内膜* 146 146 0 0 100 100 100

*正常内膜包括增殖期、分泌期和取环带出正常宫内膜

宫腔刮出物做FSD 400例中,假阳性10例,分别是子宫内膜增殖症出血诊刮6例,宫内妊娠流产诊刮2例和不孕症诊刮2例;假阴性10例,分别是不孕症诊刮4例,宫内妊娠流产出血诊刮4例和子宫内膜增殖症出血诊刮2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结核、宫内葡萄胎和正常内膜诊刮均无假阳性或假阴性的诊断病例出现。总体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6.1%、98.7%和98.1%。以筛查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结核和滋养叶细胞肿瘤为目的,利用宫腔刮出组织做 FSD 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都是100%。

3 讨论

3.1 以往在妇科临床病理工作中,日常宫腔刮出组织做病理检查,普遍采用PSD。虽然该方法准确可靠,但其过程繁琐,一般需要3~7 d方能做出诊断报告。对妇科出血性急重患者,该时间太长,临床医师及患者都非常着急。为缩短诊断时间,笔者试用宫腔刮出组织做FSD,并与PSD进行盲法对照前瞻性研究。经改进子宫内膜冰冻切片的制作技术,证明宫内膜做冰冻切片完全可行。该组织可切出均匀、平整、厚度合适而且染色清晰的切片,适用于做FSD。又经过400 例的宫腔刮出物做 FSD的研究,总体准确率为98.1%。这个率与一般组织冰冻切片的准确率相近[5-6]。

3.2 宫腔刮出组织病检以筛查排除子宫内膜癌为主要目的的病例比率很大。本文400例中此类病例占63.5 %(254例),其中阴道不规则出血、非妊娠性闭经和绝经后出血怀疑子宫内膜癌者164例;妇科住院患者准确手术,术前筛查排除子宫内膜癌者90例。查出子宫内膜癌8例,无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其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都是100%。所以该方法用于筛查子宫内膜癌十分准确可靠,值得推广应用。本组宫腔刮出组织做 FSD 研究病例中查出葡萄胎16例,查出子宫内膜结核4例,也无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所以其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均为100%。证明宫腔刮出组织做FSD用于确诊葡萄胎和内膜结核也很准确,适用于妇科的临床诊断治疗。

3.3 用宫腔刮出组织做 FSD 诊断子宫内膜增殖症,其假阳性6例和假阴性2例。究其原因是将6例增生晚期宫内膜伴个别腺腔扩张者误为增殖症和将2例单纯性增殖症漏诊。在妇科临床工作中不断认识其形态学特点,注意鉴别诊断,误漏诊是可以避免的。

3.4 在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宫腔刮出组织做FSD中,假阳性2例,原因是将分泌期宫内膜的间质蜕膜样变伴出血坏死之形态,误认为是蜕膜组织伴腺体A-S反应而误诊。假阴性4例,主要的原因是未切到绒毛组织或滋养叶细胞而漏诊。这种误漏诊在石蜡切片诊断中也可发生。因此,要看到肯定的绒毛或滋养叶细胞时才可确诊宫内孕。多切片和尽量全部组织取材是避免漏诊的有利措施。确实无胎盘绒毛组织,仅有蜕膜和腺体的A-S反应时才能提示宫外孕。本文临床诊断早孕需要排除宫外孕者22例,经做FSD全部为宫内孕,排除了宫外孕,证明刮宫组织做FSD排除宫外孕很实用,与Gordon的观点相同[9-10]。

3.5 宫腔刮出组织做FSD用于不孕症的患者判断其卵巢功能,本组病例数较少,准确率较低,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中2例月经期分泌宫内膜,被误诊为分泌功能不足;4例月经期宫内膜分泌功能不足被漏诊,误为分泌功能良好。因此,在做FSD中典型的增生期和分泌期宫内膜诊断不困难。而分泌功能不足与月经期宫内膜鉴别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用宫腔刮出组织做FSD来判断卵巢功能要慎重。

本研究证明,妇科日常工作中,用宫腔刮出组织做FSD是完全可行的。该方法简单、诊断准确而且快速,时间可由原来的3 d以上,缩短到30 min,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也较快速石蜡切片操作简单,制片容易,诊断快捷。笔者已正式将该项目应用于临床,已做上千例快速诊断无差错,深受患者和临床医师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益。

参考文献

[1] 慕容洋洋,龙江山,文杰,等. 冰冻切片诊断卵巢囊肿的妇科研究[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43(2):110-111.

[2] Dallenbach-Hellweg G. Histopathology of the endometrium[M]. 3th ed, Berlin:Springer Verlag, 2007:8-9.

[3] 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7-961.

[4] 何春年,徐翠清,徐素贤,等. 子宫内膜快速冰冻切片制作技术的改进[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7,23(4):317-318.

[5] 张志诚. 妇产科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36-643.

[6] 耿贯一. 流行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1-81.

[7] 连利娟. 林巧雅妇科肿瘤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01-309.

[8] 张国楠,宋水勤,余健,等. 冰冻切片诊断卵巢肿瘤的准确性[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43(10):601-602.

[9] 王淑贞. 妇产科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671-677.

篇3

关键词:剖宫产瘢痕妊娠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47-01

剖宫产疤痕妊娠(CSP)是指孕囊种植于前次剖宫产子宫瘢痕处,较多瘢痕纤维组织以及较薄弱的子宫肌层包绕,发生子宫肌层滋养细胞、绒毛植入,因此发生子宫破裂、胎盘植入以及大出血等情况可能性较大[1]。该病诊断并不困难,在现代超声技术以及影像技术条件下,绝大多数患者可得到早期诊断,该病确诊后,应及早终止妊娠。但该病治疗方案尚不统一,有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2]。但均以预防大出血发生,保障患者生命为前提,在此基础上以去除病灶为目的,并尽可能保留生育功能,提高治疗预后。本文详细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疗进展,现综诉如下。

1 CSP的诊断

CSP早期诊断为治疗该病极为重要的环节,应引起足够的临床重视,其早期诊断应围绕患者既往病史以及临床症状展开,对下腹部的疼痛以及阴道流血症状应引起足够重视,并且配合超声检查。该病的超声检查诊断标准为:①妊娠囊位置在子宫前壁与膀胱间。②宫腔内未发现妊娠囊。③膀胱与妊娠囊之间存在连续性中断,子宫肌层缺损。

该病的诊断容易混淆为流产,因此明确的诊断标准以及超声检查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区分两者的主要超声表现为妊娠囊血流灌注,CSP血流灌注良好,而流产则存在血流灌注缺失。

超声诊断为目前该病的推荐常规使用检查手段,大部分学者并不主张MRI常规使用,而MRI并非在该病诊断中无作用,对于阴道超声无法确定的CSP即可采用MRI进行确诊。

2 CSP药物治疗进展

CSP患者采取保守药物治疗的研究较多,大多数文献认为[3],CSP患者孕周在8周以下,并且生命体征平稳,腹痛以及阴道出血症状不明显,膀胱与病灶之间仅有

采用MTX药物保守治疗CSP一般采用囊内注射,配合孕囊穿刺抽吸等,疗效较为令人满意,但单纯药物治疗住院时间较长[4],MTX给予后4-16周血清hCG才可降至正常水平,而包块消失时间短则数月,甚至长达一年,而住院过程中,发生大出血仍需进行急诊手术。因此药物治疗作为一种局限性较大的方式,使用时需谨慎考虑。

3 CSP手术治疗进展

手术技术发展至今,CSP患者手术治疗方式已经趋于成熟,当代手术治疗可以做到在尽可能保留患者子宫的基础上,保持较佳的疗效,并且将不良反应的发生维持在较低水平[5]。具有病程短,发生大出血等风险较小的明显优势。

3.1 B超监视下刮宫手术。刮宫术为一种以去除病灶为目的的手术,为CSP手术治疗的常规术式。但毫无准备,盲目的采用刮宫术可能无法触及胚囊或引起局部血肿,发生术中不可控制的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刮宫术应在充分准备,完善的术前评估进行后采用。并且采用B超监视,排除不能直视的风险。根据文献报道[6],术前进行输血以及子宫动脉栓塞术准备,并且进行B超监视下刮宫术,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并且风险较低,术中出现若大出血情况、引起子宫穿孔应立即进行子宫修补术。

3.2 药物治疗联合B超监视下刮宫术。单纯的药物保守治疗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而CSP治疗药物如MTX等联合手术治疗,可降低大出血的风险,并且药物可配合手术清除病灶,极大缩短治疗的时间。在术前采用药物治疗的报道较多,大多数报道中[7,8],该联合使用方法为安全可靠的。虽然药物配合手术治疗有确切的病程缩短作用,并且较之全身性的药物治疗疗效更好,但由于现在相当成熟的手术技术一般情况下病灶清除较为彻底,因此单纯手术治疗效果便相当满意,并且极少造成子宫切除,因此药物的联用无法使疗效与单纯手术治疗相比显示出显著差异性,也无法降低子宫切除率,值得临床医生注意。

3.3 宫腔镜联合刮宫术。宫腔镜下刮宫术与单纯采用刮宫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宫腔镜可以清晰探知胚囊位置以及囊周血供情况,术中视野较好,因此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手术创伤等优势,在MTX保守治疗CSP无效后,可考虑宫腔镜联合刮宫手术。目前宫腔镜下刮宫手术报道不多,大多报道称疗效较好[9,10],对于其确切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3.4 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刮宫术。子宫动脉栓塞术(UAE)采用可吸收性的明胶海绵,对末梢动脉进行栓塞,同时保留子宫以及其它盆腔脏器血供,在术后数月时间内,被栓塞的血管会自行复通。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对血管破损引起的阴道流血有迅速控制作用,降低子宫动脉血压,促使血栓形成,并且配合宫内大量MTX灌注,导致胚胎坏死。但其一般并不单独使用,临床一般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1-3d内配合刮宫术等手术治疗方式,一般操作得当,较少引起不良反应,并且在多方文献报道中[11],其可提升刮宫术安全性,明显降低术中出血,大出血的发生概率也得到了明显降低,因此临床使用率较高。

3.5 腹腔镜下经腹病灶切除术联合修补术。腹腔镜手术治疗CSP依然延续了腹腔镜手术的一贯优点,即为出血少,患者恢复快,较短的住院时间。但目前仅对于胚囊生长方向靠近腹腔以及膀胱且生命体征较为平稳的患者采用,国内外均有手术成功的个例报告[12]。

4 期待治疗

通过研究认为,当胚囊失活且血hCG快速下降时,可以考虑进行期待治疗。通过对少量阴道流血、且胚囊失活的患者进行期待治疗观察,该治疗方法仍有一定的成功率,但多数希望继续妊娠的妇女期待治疗均以失败告终,约占总数的2/3,因此期待治疗并不被推荐。明确诊断该病后,及早终止妊娠以免造成不良结局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式。

5 小结

随着对CSP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进入人们的视线,早期的诊断、适宜的治疗方式可带来良好的治疗结局。目前CSP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可收到较好的预后,笔者认为,确诊后,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选取适宜的治疗方式或综合性的治疗方式,可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邵华江,马建婷,杨秀儿,等.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治方法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7):2616-2619

[2] 孙雪,姜丽红,王晓莉,等.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06):569-571

[3] 袁岩,戴晴,蔡胜,等.超声对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04):321-324

[4] 梁宝权,郑艾,李春梅,等.203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05):391-393

[5] 于晓兰,张楠,左文莉,等.剖宫产瘢痕妊娠100例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5):3186-3189

[6] 亓玉淑.剖宫产瘢痕妊娠29例诊治体会[J].山东医药,2011,51(15):59-60

[7] 黄卓敏,古衍,江曼茹,等.剖宫产瘢痕妊娠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20(05):335-338

[8] 陈伟芳,毛玲芝.剖宫产瘢痕妊娠15例诊治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3):2382-2384

[9] 任丽娜,孟涛.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0,32(02):223-226

[10] 王宇虹.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及处理研究[J].健康大视野,2013,21(10):51-51

篇4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8例,年龄22~40岁,平均28.6岁,均剖宫产1次,剖宫产距本次妊娠2~8年,平均5.8年,剖宫产后有人流及清宫史4例,有宫内宫内节育器1例。

临床表现:①停经史:8例患者均有停经史,停经42~89天,平均49.5天。②阴道流血:停经后5例有少量不规则阴道流血,其余3例无阴道流血。③妇检:5例子宫大小与停经天数相符,3例子宫大小较停经天数小。

辅助检查:①常规行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抗HIV、肝炎、梅毒检查,血型及备血,5例术前未查血HCG,3例清宫术后查血HCG 68~6770mIU/ml,平均4821mIU/ml。②B超检查4例为正常早孕,2例孕卵停孕,1例难免流产,1例孕卵停孕合并子宫肌瘤。

结 果

治疗情况:8例中,3例行人流术,5例行药流+清宫术,8例患者均出现大出血,根据病情及患者的要求,2例行子宫切口妊娠病灶清除+子宫切口修补术,2例行子宫全切除术,3例给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1例再次清宫后观察血HCG降至正常。

随访2例子宫全切患者,3个月后复查阴道残端愈合好,2例行子宫切口妊娠病灶清除+子宫切口修补术的患者,3个月后子宫正常大小,血HCG阴性。4例保守治疗患者B超提示子宫正常,血HCG阴性。

讨 论

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作为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并因其特殊性而逐渐引起重视。目前剖宫产子宫切口选择子宫下段已成为常规,产后子宫复旧下段恢复为子宫峡部,受精卵着床于子宫峡部前壁原子宫切口瘢痕处,易发生胎盘植入。临床上便以无痛性阴道出血、药物流产时不见绒毛或胎盘排除,人流或清宫时可有大量出血、子宫壁异常包块、HCG持续不降或以腹腔内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症状。其病理机制可能是胚胎穿透剖宫产瘢痕处的微小裂隙着床而引起[1]。一般认为胎盘种植深浅取决于绒毛组织的侵蚀力与蜕膜组织反应间的平衡,当蜕膜本身发育缺陷或蜕膜层损伤时,蜕膜反应不完全,绒毛就会显著侵入子宫肌层。由于剖宫产损伤子宫内膜,产生瘢痕,引起子宫内膜间质蜕膜缺乏或有缺陷,受精卵在此着床后常发生底蜕膜缺损,滋养细胞可直接侵入子宫肌层,不断生长,绒毛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甚至穿透子宫壁[2]。易出现难以控制的急性出血、甚至子宫破裂,因此术前诊断十分重要。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本病的误诊率却较高,本组8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子宫不完全破裂、宫内早孕、胚胎停育、难免流产,接受了人流、反复清宫,治疗失败或发生大出血。诊断CSP应结合患者病史、妇科查体、血β-HCG水平及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中经阴道超声及MRI对于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组8例患者中有均有清宫时发生大出血,其中2例紧急输血后进行了开腹子宫全切。1例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2例开腹行瘢痕妊娠病灶切除+子宫修补,4例保守治疗。由此可见,在未明确CSP诊断前,盲目地吸宫、刮宫操作风险很大。本组资料中,服药及刮宫术前无1例确诊,说明临床医生尚需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常用而可靠的诊断方法为腹部或阴道超声检查,本资料中超声检出率0%,故临床医生也应加强与超声科医生的沟通,对疑似病例共同探讨,尤其对剖宫产再孕者应警惕瘢痕妊娠的发生。以下几点有助于本病的诊断:①剖宫产史;②停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③刮宫术中、后大出血病史;④妇检子宫颈形态及长度正常子宫峡部膨大;⑤超声示剖宫产瘢痕处明显膨大,可见孕囊或混合性团块附于该处,并向外突出,突向膀胱包块外缘距浆膜层较薄,<5mm局部血流丰富,呈高流低阻状态,宫腔上部空虚,形似葫芦。CSP超声诊断标准:1997年,Fodin等最早利用阴道超声和MRI诊断CSP,诊断标准如下:①无宫腔妊娠证据。②无宫颈管妊娠证据。③妊娠囊生长在子宫下段前壁。④妊娠囊与膀胱间的子宫肌层有缺陷。严格的诊断还应该包括:胎盘附着部位必须有宫颈腺体,胎盘组织紧密附着宫颈。临床医生也与超声科医生很好的沟通后,对此病能够做出早诊断,减少盲目刮宫或多次刮宫的痛苦。

剖宫产瘢痕妊娠是很罕见的一类异位妊娠。迄今为止,文献报道数量有限,很难确定其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为保留患者生殖功能,减少手术对患者带来的创伤,应用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减少术中、术后大出血等并发症,盲目刮宫应列为禁忌。几种治疗方法如下:①杀胚药+刮宫术:常用甲氨蝶呤杀胚,待血hCG正常后刮宫。②子宫切除术:在治疗过程中或药物治疗后行刮宫术中发生不可控制的大出血,子宫切除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之一。③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④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或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⑤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栓塞术。

CSP发病率低,但却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近几年发病率明显上升,要求临床工作者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对于此病的预防,这也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可能首先要降低剖宫产率和人工流产率,其次应探寻剖宫产术式和瘢痕部妊娠的关系,另外还要加强对CSP的认识及对有剖宫产术妇女再次妊娠的孕早期筛查,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篇5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不是癌,但是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有关。“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过长”不是“太长”,而是“(子宫内膜)过度生长”的意思。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分为:简单型增生过长、复杂型增生过长和不典型增生过长。从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概率来看,简单型增生过长约1%,复杂型增生过长约3%,不典型增生过长则高达30%。

更年期妇女是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高发人群。如果出现月经紊乱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症状要及时就医,不要擅自选择激素替代疗法,不要自己胡乱吃止血药,以免掩盖病情。

有此病的妇女,会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淋漓不净等症状。围绝经期的妇女,由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的不平衡,更容易患此病。此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未婚未产的妇女及绝经后延的妇女,特别是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妇女,尤其要提高警惕,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不能逃避诊刮术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类型需要经过刮宫做病理诊断才能确定,但临床上有很多妇女害怕刮宫,要求只接受B超随访。事实上,B超只能测出子宫内膜的厚度,并不能测出内膜处于什么病变阶段。一般来说,子宫内膜厚度小于7毫米为正常,大于7毫米为异常,但内膜的厚度并不与病变严重程度成正比。所以,如果B超显示有异常,又有阴道不规则流血症状的患者,应行诊断刮宫以进一步确诊。

其实,刮宫术不仅能明确诊断,又能迅速止血。围绝经期不规则出血患者在激素治疗前是一定要常规刮宫的。不应该逃避。明确诊断后,可以按照不同分类,施以针对性治疗。

治疗方案慎决定

简单型增生过长:可以口服药物治疗,如口服妇康片等孕激素止血,服用剂量由医生根据病情而定,服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肝功能。止血后,可服用维持量3个月。服药3个月后需再次诊刮,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情况是否向正常转化。

篇6

【关键词】 宫腔镜;异常子宫出血;B超;病理检查

宫腔镜是一项新的微创性妇科诊疗技术,用于子宫腔内检查和治疗的一种纤维光源内窥镜,近几年来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对宫腔内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传统的诊断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宫腔镜的应用对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效果有了显著提高。现对山东省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宫腔镜诊治的112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宫腔镜在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112位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月经过多、月经频发或子宫不规律出血等,均属非正常月经的子宫出血。患者一般没有盆腔急性炎症,可随时对其实施宫腔镜诊断。112例患者的年龄为22~69岁,平均43岁。

1.2 B超检查 即术前常规B超检查。检查时,患者处于仰卧姿势,对其盆腔从纵、横、斜切位进行动态扫描并检查,观察是否有病变。术中如有需要随时请B超医生联合检查。

1.3 宫腔镜检查 采用持续灌流式宫腔镜,检查镜、冷光源、液体膨宫机、电脑成像系统进行检查,膨宫介质为5%的葡萄糖溶液,宫腔压力设为13.3kPa,膨宫压力为100~120 mm Hg。患者于月经干净后3~7 d进行宫腔镜检查,不规则出血者可任选时间检查。检查过程如下:对患者静脉麻醉,用1%碘伏消毒宫颈,宫颈内铺无菌巾。宫颈内置入宫腔镜,由远及近观察宫腔整体形态,依次检查宫底、子宫前后壁、左宫角、右宫角,如果发现异常进一步观察。检查完毕,一边退出镜体,一边再次观察宫腔的情况,以免漏诊。整个宫腔镜手术时间为5~20 min。

1.4 病理检查 如果宫腔检查没有出现异常,有内膜增生可能的患者可予以诊断性刮宫,宫腔内有息肉组织的患者进行息肉摘除术并同时诊断性刮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进行肌瘤电切术及诊断性刮宫,将各类病变的组织刮出后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2.1 术前B超检查结果 术前B超检查的患者共112例,其中患子宫内膜增生25例,子宫内膜息肉22例,粘膜下肌瘤15例,子宫内膜炎14例,宫内节育器12例,宫内残留物9例,子宫内膜癌3例,其他12例。术前B超宫腔内占位病变发生率为38.2%。

2.2 宫腔镜检查结果 宫腔镜检查的患者共112例,其中发现子宫内膜增生29例,子宫内膜息肉24例,粘膜下肌瘤20例,子宫内膜炎18例,宫内节育器11例,宫内胚物残留5例,子宫内膜癌3例,其他2例。宫腔镜检查宫腔内占位病变发生率为63.5%。

2.3 病理检查 取病理切片后在宫腔镜下检查,宫腔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总符合率为68.27%,术前B超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总符合率为42.05%。对两种病理检查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P

3 讨论

以前对异常子宫出血的病理诊断主要是依据患者的发病原因和特征、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等方法对出血原因做判断,对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只能采取诊断性刮宫检查,应用过多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伤害;对子宫良性病变的患者更是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子宫内膜增生病变,除刮宫外,也没有有效保留子宫的手术方法,且刮宫术后子宫出血症状仍易复发[1];B超检查具有方便、易行、无痛、无创等特点,但对于宫腔内的微小病变仍很难发现[2]。而宫腔镜检查的应用解决了以往诊断异常子宫出血出现的瓶颈,能直接观察到宫腔内完整的形态及微小病变,并直接进行定位活检或诊刮,具有直观、准确、迅速的特点[3]。即使是宫腔镜下难以识别的宫腔内微小病变,也可刮取子宫内膜的病变组织,将其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其定性。

从以上对临床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宫腔镜检查异常子宫出血优于B超检查,宫腔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的总符合率明显高于B超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的总符合率。当然,宫腔镜检查后再进行病理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也是必不可少的,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可以为病变组织定性,而同时宫腔镜检查能获得子宫病变部位的内膜组织,为病理学检查提供标本。宫腔镜检查与B超检查联合应用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子宫腔内异常病变的情况,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以利于提高其治愈率。宫腔镜检查应与病理检查联合应用,同时用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诊断,才能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必要的伤害,以便及时、准确地发现病变情况,针对病变部位做出及时适当的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张春华.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5):4546.

篇7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 099例异常子宫出血病例均为本院妇科门诊或住院病人,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 39.2岁。所有病人均以经期延长或非经期出血为主诉,出血时间15~63 d,平均18 d。排除外阴、阴道、宫颈、尿道出血、妊娠相关疾病出血、血液病及明显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瘤、子宫黏膜下肌瘤、1.0 cm3以上肌壁间肌瘤等有明确出血原因的病例。其中诊刮前诊断伴浆膜下子宫肌瘤或单个1.0cm3以下子宫小肌瘤112 例,其出血原因不能以子宫肌瘤解释者列为本组病例。病人中带有宫内节育器(IUD)319例,伴不孕症 48例,围绝经期17例。所有病例本次出血均未应用性激素类药物,刮宫日期为异常出血期。标本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2 结果

1 099例子宫异常出血病人刮宫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简单增生过长199例,占18.11%;复杂增生过长9例,占0.82%;增生期内膜384例,占34.94%;分泌期内膜(包括分泌反应欠佳)332例,占30.21%;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42例,占 3.82 %;子宫内膜癌2例,占0.18%;急、慢性子宫内膜炎83例,占7.55%,子宫内膜息肉48例,占4.37%。

319例放置IUD病人中91例子宫内膜增生,占28.53%;子宫内膜炎76例,占23.82%;子宫内膜息肉7例,占2.19%;子宫内膜分泌反应104例,占32.60%;简单增生过长25例,占7.84%;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16例,占 5.02%。

刮宫后病理检查结果:无排卵性出血592例,占53.87%;排卵性月经失调374例,占34.03%,其中子宫内膜增生症208例,占18.93%;子宫内膜癌2例,占0.18%;非功能性出血131例,占11.92%,分别是子宫内膜炎(83例,占7.55%)、子宫内膜息肉(48例,占4.37%)。

3 讨论

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可由器质性病变,也可以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非器质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失常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即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又分为无排卵性和排卵性两类。器质性病变针对病因治疗即可,而非器质性病变在刮宫之前病因不甚明确,给治疗带来困难,故必须刮宫进行病理诊断。

本组最有临床意义的是208例子宫内膜增生症,占18.93%。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从简单到复杂,然后是不规则增生乃至发展到子宫内膜癌。在这过程中,如果早期即予以医疗干预,通过足疗程孕激素治疗,3个月后进行复查至正常,可避免子宫内膜癌发生。同时及时调整周期后,提高其生活质量,真正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其次是发现2例子宫内膜癌的病人,均为早期,得到及时手术治疗。如果将其作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误治,后果不堪设想。1 099例病例中仍然有131例非功能性失调性子宫出血原因引起出血,包括子宫内膜息肉48例,子宫内膜炎83例,经过对症治疗均痊愈。如果不作诊刮送病理检查,盲目以功能性失调性子宫出血加以处理,则疗效差。

IUD引起出血,很多基层医院医师往往单纯考虑为IUD单因素作用,或者炎症因素考虑得较多。因为我们目前临床上用得最多的是带铜的T型宫内节育器,大量的研究表明,IUD抗生育的主要作用之一是长期异物刺激导致慢性炎症反应及子宫内膜损伤,产生前列腺素,引起子宫内膜白细胞及巨噬细胞增多,子宫腔体液成分发生改变,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前列腺素又可改变输卵管蠕动,使受精卵运行速度与子宫内膜发育不同步,受精卵着床受阻。贾玲报道,放置IUD妇女合并子宫内膜炎为73.8%。笔者在临床上发现相当部分病人伴有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失常,本组病例资料与文献报道有出入:319例IUD出血病例诊刮病理检查为子宫内膜炎者仅占23.82%,子宫内膜增生占28.53%,子宫内膜息肉占2.19%,子宫内膜分泌反应(包括分泌不良)占32.60%,简单增生过长占7.48%,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占 5.02%。本组资料和文献报道有如此大的数据差距,是节育环局部压迫引起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还是某种机制导致排卵功能障碍抑或病人本身存在排卵障碍,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本组资料提示我们,因为IUD出血取环者不可忽视内膜病理检查。

4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30-388.

篇8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 瘢痕妊娠 阴道超声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06-02

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孕囊着床于前次剖宫产子宫瘢痕处,被子宫肌纤维及瘢痕纤维组织所完全包绕。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异位妊娠。[1]近年来CSP发生率显著升高。一方面是由于剖宫产率的升高,另一方面由于诊断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重视。因为CSP有引起子宫破裂和无法控制的阴道大出血的风险,因此早诊断,及时的处理与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本院共收治的CSP患者20例,就诊年龄平均22-35岁,孕龄平均为6-9周,孕次2-4次。20例患者剖宫产术式均为下段横切口,CSP发生于剖宫产手术0.5年-4年。

1.2 临床表现。18例均表现为阴道出血,其中出血量一次性≥600ml者4例,不规则阴道出血10例,阴道少量出血同时伴有下腹疼痛4例,无症状仅由超声检查发现者两例。所有患者都有停经史。对出血少者妇科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查体宫颈形态及长度正常,子宫峡部膨大。

1.3 诊断。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检查手段。国外研究认为阴道超声是诊断CSP的金标准。超声诊断标准为:①孕囊位于膀胱和子宫前壁之间。②宫腔内无胚胎组织。③矢状面观察可见在孕囊与膀胱之间菲薄甚至于无子宫肌层。④切口妊娠血流灌注丰富。⑤用探头轻压未见孕囊从宫颈内口水平离开。[2]这20例患者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CSP,超声提示子宫峡部手术切口处可见孕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楚显示孕囊与剖宫产切口瘢痕部位的关系,并可观察孕囊周围血流来源,为子宫瘢痕处妊娠提供客观可靠的诊断依据,使及时早期的诊断成为可能。

2 治疗方法

2.1 甲氨喋呤(MTX)全身治疗。适用于妊娠9周以内,胚胎顶臀长

2.2 刮宫术。由于子宫峡部肌层薄弱,手术瘢痕部位结缔组织丰富,妊娠后蜕膜发育不良,绒毛组织易植入肌层,刮宫时易并发大出血。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指导下行刮宫术,也可作为MTX治疗的辅助治疗。术前一定要备血并做好一旦出血多随时开腹手术准备。本病例中有一例在刮宫后出现局部血肿,经压迫止血保守2周后失败改行开腹手术。尚需对刮宫术的适应证进一步研究。

2.3 开腹和微创手术。住院治疗已采取过适当的止血和杀胚措施的患者,仍发生大出血时,手术可彻底清除瘢痕妊娠组织,缝合裂口和修补子宫缺损,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本文4例出血多的患者,均用开腹手术治疗。缺点是创伤大,住院及恢复时间长。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出血少,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宫腔镜有助于识别孕囊及种植部位的血管分布,有利于准确剥离孕囊及止血,可保留生育功能,尚不知能否在出血多时施行。

3 讨论

CSP发病原因多认为与手术造成的子宫内膜损伤有关,如剖宫产、刮宫、子宫肌瘤核除等。预防CSP首先应降低剖宫产率。目前剖宫产率逐渐升高,所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规范手术操作,提高缝合技巧使切口愈合良好也是减少CSP的必要手段。对怀疑CSP的患者应当超声动态观察,一旦确诊立即终止妊娠。超声的诊断率在本文20例中为100%。早发现早治疗与保留生育功能具有现实意义。终止方法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适用于保守者可用药物治疗,适用于手术者,可选用对应的手术方法。本文例数较少,有些报道过的治疗方法如子宫动脉栓塞、宫腔镜手术也尚未在本院实施过。对CSP的治疗尚待进一步积累经验寻找更适宜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张韶琼,金松.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诊治[J].2012,27(21):3254

篇9

汤阴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南安阳 456150

[摘要] 目的 观察探讨临床治疗不同年龄段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35例,主要给予雌激素止血及促排卵方式治疗;育龄期19例,围绝经期31例,均给予雌激素止血、调整周期并配合诊断性刮宫治疗,必要时,对反复发作的更年期患者实施子宫切除术。结果 全部患者出血症状得以控制,月经周期恢复正常,总有效率达94.12%,疗效理想。结论 根据患者的年龄特点及发病因素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恢复健康。

[

关键词 ]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雌孕激素;诊断性刮宫;克罗米芬

[中图分类号] R7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b)-0164-02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AUB)属子宫异常出血范畴,主要指因为经期、经量出现严重紊乱而引起的疑难急重病证[1]。AUB在妇科门诊较为常见,可发生于青春期少女、育龄期妇女以及围绝经期妇女人群。如果不能及时诊治,可能引发贫血等并发症,严重地损害了妇女的身体健康。由于AUB发病群体的年龄具有典型性,因此,临床主张根据不同年龄段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现将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5例AUB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如下分析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5例AUB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青春期的AUB患者35例,年龄14~19岁,平均(14.8±2.5)岁;育龄期及围绝经期AUB患者分别为19例、31例,年龄31~52岁,平均(40.11±7.2)岁。全部患者在入院诊断中,均排除了生殖器肿瘤、宫外孕、盆腔感染、误用(滥用)性激素药物的患者,此外,存在严重血液病、肝肾功能障碍、甲状腺疾病以及因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阴道出血者也排除在选入病例之外。

1.2治疗方法

本组对不同年龄段的AUB患者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青春期AUB患者中,对于出血不严重,较少出现贫血,血红蛋白均不低于80 g/L者,每日给予妊马雌酮口服,每隔6h服用1次,每次0.625 mg。服药后的48~72 h内,仍然有出血症状,详查患者的血小板情况及凝血功能,静脉滴注止血药物,情况恶化者,给予输血及补充血小板;对于出血严重,具有贫血症状、且雌激素水平低者,则给予苯甲酸雌二醇肌注,6~8 mg/d,分2~3次注射。2~3 d后,出血症状缓解,按照每3天减1/3的量减量。同时给予妊马雌酮口服,每次0.625 mg,2次/d。口服药在止血后20 d后停用,停用前10 d,加用安宫黄体酮,10 mg/d。调整月经周期则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实现人工周期。通常进行3~6个周期,排卵停用;如果不排卵,在经期的第5天给予克罗米芬口服,50 mg/d,连用5 d,共用3个周期。

对于育龄期及围绝经期的患者,先通过刮宫手术,进行病理检查以确诊病因。在手术后的第15天开始给予安宫黄体酮口服,每天8 mg,连续服用10 d后停药,共治疗3个月。

1.3治疗效果判断标准[2]

痊愈:阴道停止出血,月经周期、经期以及月经量均恢复正常,围绝经期患者绝经;有效:阴道停止出血,月经周期仍存在延长情况,月经量也偏多;无效:阴道出血症状无任何改善,或者在控制之后出现反复出血。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2 结果

通过对不同年龄群体的AUB患者给予针对性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总有效率为94.12%。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AUB)主要因为卵巢功能失调、内分泌不规律导致的子宫出血,属于异常出血范畴。主要临床症状有:月经周期不规律、经期延长、月经量过多等。临床推断月经不调主要与丘脑下-垂体-卵巢轴任何部位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相关[3]。AUB一般分为排卵型与无排卵型两种类型。其中以无排卵型发病率居多,占85%左右。该病的高发人群是青春期少女及更年期的妇女,育龄期妇女也有一定的发病率。本组青春期30例(35.29%),育龄期19例(22.23%),更年期36例(42.35%),该数据与临床研究结果较一致。

青春期AUB患者的致病机制是,下丘脑尚未发育成熟,以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间的反馈机制也未发育健全,此阶段,患者的垂体促卵泡激素(FSH)分泌不足,因此子宫内膜因未能获得有效修复而出血。而青春期大部分AUB患者是属于无排卵型的功血,机体的雌激素水平降低时,促黄体素(LH)也随之减少,患者体内虽然形成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被黄素化,无法排出,从而引发撤退性或者突破性的子宫出血[4]。因此,临床主张对青春期的AUB患者采取调整月经周期、促排卵方法进行治疗。本组研究中,对青春期AUB患者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激素服用,症状轻且无贫血者,给予妊马雌酮口服即可,症状严重且贫血者,口服激素的同时,增加肌注止血药物,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再逐渐调整月经周期。结果表明,30例青春期功血患者中,治愈2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

育龄期及围绝经期的功血患者,主要致病机制为,卵巢功能退化,卵泡减少,雌激素水平降低,垂体的负反馈作用机制减弱,令促性腺激素的血含量升高,无法形成排卵高峰,从而引发无排卵性的功血,临床以月经紊乱为多见症状。诊治时需要配合刮宫术进行病理检测,以排除器质性的病因,然后给予对症治疗,这是有效治疗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功血的关键。刮宫术除了能够诊断病情,还对确诊为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通过刮宫起到迅速止血的作用,所以刮宫术是作为治疗更年期及育龄期功血的常规手段之一。对于出血严重且反复发病的更年期患者,可考虑采取切除子宫手术进行治疗[5]。本组研究中,对育龄期及更年期的患者均给予雌激素止血、调整周期并配合诊断性刮宫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4.55%。

综上所述,本组根据患者的年龄特点及发病因素分别给予激素止血、促排卵、调整周期治疗与激素止血、刮宫诊断、刮宫止血等治疗,全部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94.12%,这表明,分龄治疗原则及激素止血、刮宫治疗等方法可行。

[

参考文献]

[1] 黄雪文.雌孕激素复合剂、雌激素及孕激素三种方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9):65-66.

[2] 王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治疗观察[J]. 吉林医学,2010,31(3):343-344.

[3] 陈文娟,孙彦君.妈富隆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4):397-398.

[4] 李莉,陈泽杰.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在青春期功血治疗中的价值研究[J].当代医学, 2013,19(1):139-140.

篇10

【摘要】近年来,我科采用儿科综合采用加纳洛酮治疗3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疗效显著。运用此法可促进临床症状改善,逆转脑损伤,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阻断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病过程。实践表明,纳洛酮治疗HIE方便、有效、安全,并能明显提高疗效。

【关键词】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于围生期窒息而导致的新生儿脑缺氧缺血性损害,是致围生期足月儿脑损伤最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及原始反射改变、惊厥、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造成永久功能损害。它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及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严重疾病,是儿童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于围产期窒息导致的新生儿脑组织缺氧缺血性损伤,脑组织呈现水肿、软化、坏死和出血为主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及原始反射改变、惊厥、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神经系统症状,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可致死亡,存活者也多留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是儿童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为探讨纳洛酮对新生儿中重度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本科对30例中、重度HIE患儿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观察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本文60例HIE患儿均符合国家制订的HIE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度,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两组患儿在胎龄、出生日龄、出生体重、HIE临床分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良好的血液灌注,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苯巴比妥止惊,速尿、甘露醇降低颅内压,脑蛋白水解物促进脑细胞代谢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纳洛酮0.05~0.1mg/(kg・d),加入10%葡萄糖液30ml静滴,维持4~6h,疗程5~7天。

3 观察方法

每日观察并记录新生儿的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惊厥、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改变、前囟张力等。采用我国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两组患儿分别于生后第6~8天和10~12天由专人进行3次测定,根据NBNA评分,评价患儿对治疗的反应。

4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3~5天,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原始反射正常;有效:治疗5~7天,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原始反射部分恢复正常;无效:治疗7天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加重,原始反射未恢复。

二 治疗结果

1 两组NBNA评分比较生后6~8天、10~12天,治疗组20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由表1可见,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增高。两组资料均值比较用χ2检验,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P

表1 2组NBNA评分比较

组别 n 出生6~8天 出生10~12天

治疗组 30 34.7±3.05 36.8±4.08

治疗组 30 30.56±4.05 33.68±4.1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 显效 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13 15393.33%

治疗组 30 9129 70%

三 思考问题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为脑内血流改变,脑水分的变化及脑代谢的改变,其中包括一些受体与相应递质如内阿片肽(OLS)、单胺类、兴奋性氨基酸等。近年来,阿片受体及OLS导致脑血流及组织代谢障碍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研究表明,OLS主要是β内啡肽(βEP),多分布于下丘脑、垂体、大脑皮质、脑干,血液中βEP由垂体分泌。任何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都会导致内源性阿片肽包括βEP释放增加。β-内啡肽是一种由31个氨基酸组成的内源性阿片肽,与多种疾病和应激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在各种应激状态下,如缺氧、缺血、创伤性休克时,其合成、分泌增加,βEP能抑制电位敏感性钙通道,使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抑制腺苷酸环化酶;降低细胞内CAMP水平,损害中枢和外周神经功能。βEP能减少脑血流,使得氧自由基形成增加,加重脑水肿,使脑血流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β2EP类物质能降低脑干对CO2刺激的敏感性,抑制其通气功能,从而减弱体内维持氧交换的生理平衡机制。β2EP类还能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导致心率减慢、呼吸减弱、呼吸暂停与通气不足而致低氧血症,而低氧血症又进一步刺激内啡呔释放,抑制呼吸。国内报道,HIE患儿血浆βEP含量明显增加,提示βEP参与了HIE的发病过程。

纳洛酮为阿片类受体拮抗剂,通过与脑内阿片受体结合而起作用,可解除βEP对呼吸、心血管交感功能的抑制,使中枢性呼吸衰竭得到改善,心输出量增加,周围循环得以改善,使缺氧的脑灌注压和脑血流量增加,从而保证脑干等重要组织的血流量,减轻脑水肿、昏迷、偏瘫、惊厥等症状,并能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神经细胞的损害。

本资料显示,中重度HIE患儿加用纳洛酮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病程缩短,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作者单位:028000内蒙古通辽市医院

(上接第365页)

2结果

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