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

时间:2023-04-04 14:4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糖尿病诊断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糖尿病诊断标准

篇1

蛋白尿 早期糖尿病肾病无临床蛋白尿,只有用放射免疫方法才能检测出微量蛋白尿。临床糖尿病肾病早期惟一的表现为蛋白尿,蛋白尿从间歇性逐渐发展为持续性。

开始由于肾小球滤过压增高和滤过膜上电荷改变,尿中仅有微量白蛋白出现,为选择性蛋白尿,没有球蛋白增加,这种状态可持续多年。随着肾小球基底膜滤孔的增大,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而出现非选择性临床蛋白尿,随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尿蛋白逐渐变为持续性重度蛋白尿,如果尿蛋白>3 g/日,是预后不良的征象。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蛋白尿的严重程度多呈进行性发展,直至出现肾病综合征。

糖尿病肾病早期尿中白蛋白排出量增加,应用敏感的放射免疫法才能检测出,是所谓的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出量为20~200 μg/分,正常人为15~20 μg/分)。微量白蛋白尿起初为间歇性或运动后出现,后转为持续性蛋白尿。在1型糖尿病发病的最初5年内,一般不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但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出现较1型糖尿病早。随着肾脏病变的加重,蛋白尿加重且呈非选择性。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即出现持续蛋白尿(>0.5 g/日),病程往往>10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一般

水肿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没有水肿,少数病人在血浆蛋白降低前,可有轻度水肿,当24小时尿蛋白>3 g时,浮肿就会出现。明显的全身水肿,仅见于糖尿病性肾病迅速发展者。

部分病人由于大量蛋白尿(>3.5 g/日)引起肾病综合征,发生率5%~10%,甚至有报道占26%,这些病人预后不良,存活很少>5年。糖尿病肾病水肿较严重,对利尿反应差,其原因除低蛋白血症外,部分是由于糖尿病肾病时水钠潴留超过一般肾病综合征。

高血压 高血压在糖尿病性肾病患者中常见。严重的肾病多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能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恶化,故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十分重要的。

在1型无肾病的糖尿病人中,高血压患病率较正常人并不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压较多,但若出现蛋白尿时,高血压比例也升高;在有肾病综合征时患者伴有高血压,此高血压大多为中度,少数为重度。为糖尿病肾病的晚期表现。有资料表明,糖尿病肾病早期血压水平与白蛋白排泄率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微量白蛋白尿者血压虽然在正常范围内,但明显高于尿白蛋白正常的患者。升高的血压可促使其较早转变为临床蛋白尿阶段。临床糖尿病肾病时1/2~3/4的病人出现高血压,后者加速肾脏病变的发展和肾功能的恶化。

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性肾病一旦开始,其过程是进行性的,氮质血症、尿毒症是其最终结局。糖尿病肾病进展快慢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病人轻度蛋白尿可持续多年,但肾功能正常;有的病人尿蛋白很少,可快速发展出现肾病综合征,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出现尿毒症。

持续性蛋白尿至终末期肾衰平均7年,早期控制高血压、血糖及低蛋白饮食等可使此间期延长。在未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速率平均为每月1 ml/分,到后期50%~70%有肾功能损害,当GFR低于正常1/3时出现明显氮质血症。近1/3患者进入尿毒症。糖尿病肾病肾衰患者耐受力较其他慢性肾衰患者差,主要原因:①糖尿病肾病常有外周神经病变,使尿毒症症状更重;②自主神经病变致膀胱功能异常,神经性膀胱,尿潴留,故加速肾衰进展,自主神经病变尚可诱发性低血压;③高钾血症常见,系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所致,加重了慢性肾衰时代谢性酸中毒;④随着肾功能恶化,高糖渗透性利尿作用丧失,水、钠排泄障碍,加上高血糖使细胞内液体移至细胞外,故血容量负荷过重,肺水肿多见。肾功能衰竭时常出现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疾患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贫血 明显氮质血症的糖尿病病人,可有轻度至中度的贫血,用铁剂治疗无效。贫血为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可能与长期限制蛋白饮食,氮质血症有关。

其他脏器并发症 心血管病变,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累及植物神经时可出现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几乎100%合并视网膜病变。

诊断糖尿病肾病的辅助检查

尿糖定性是筛选糖尿病的一种简易方法,但在糖尿病肾病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故测定血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20~200 μg/分,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当UAE持续>200 μg/分或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尿蛋白定量>0.5 g/24小时),即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尿沉渣一般改变不明显,较多白细胞时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红细胞,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

糖尿病肾病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血尿素氮、肌酐增高。核素肾动态GFR增加和B超测量肾体积增大,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在尿毒症时GFR明显下降,但肾脏体积往往无明显缩小。

眼底检查,必要时作荧光眼底造影,可见微动脉瘤等糖尿病眼底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肾功能、肾脏病理及糖尿病并发症等进行综合判断。诊断应符合下列条件:①较长的糖尿病史(一般至少5年才出现应激状态微量白蛋白尿,>10年才出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②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或尿蛋白阳性,并可排除高血压或其他肾脏疾病。因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故可同时合并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有力佐证。有研究证实呈现肾病综合征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绝大多数(>90%)合并视网膜病变。

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6个月内连续查尿白蛋白>2次,尿微量白蛋白达20~200 μg/分或30~300 mg/g或30~300 mg/24小时,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的原因和泌尿系统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心衰、酮症酸中毒等。

篇2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变化;围产期影响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72-02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的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1]。从严格概念上讲,GDM也是一种糖耐量异常状态,不同于1型、2型糖尿病及继发性糖尿病,所以GDM的血糖诊断切点不同于它们。不同机构或同机构不同时期推出GDM诊断标准都有不同,不断调整中。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妊娠前超重、肥胖、高龄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调整,其发病率也明显提高,甚至达到5-14%,成为一种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2]。由于GDM的临床过程复杂,对母儿危害较大,受围产医学广泛重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曾组织全球多中心、多国GDM专家前瞻性研究高血糖与妊娠不良结局,调整GDM诊断标准中血糖界值。2011年1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敲定了新的GDM诊断标准。同年12月我国采用此诊断标准并执行为行业标准。本文藉此诊断标准变化对临床病例观察浅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5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按原GDM诊断标准确诊的GDM孕妇42例为A组,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8.65±4.16岁;选取2013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分娩按照新的GDM诊断标准确诊的GDM病例12例,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8.80±4.13。两组所选病人均至少在我院产前保健检查三次,BMI

1.2 A组采用的GDM诊断标准:

①空腹血糖(FPG):两次或两次以上FPG≥5.8mmol/l,可诊断GDM。

②24-28周妊娠妇女,空腹12小时,服含葡萄糖50克的水200毫升,5分钟服完,1小时后静脉血糖≥7.8mmol/L者需行75克葡萄糖OGTT。即空腹12小时,抽空腹血糖,然后服含有75克葡萄糖的水400毫升,5分钟内服完,1小时、2小时、3小时后查静脉血糖。正常值:空腹5.6mmol/L,1小时10.3mmol/L,2小时8.6mmol/L,3小时6.7mmol/L.

有2项或2项以上超过正常则诊断GDM.

B组采用的GDM诊断标准(也是我国现行的新的行业标准)

①妊娠24-28周及以后,对所有尚未被诊断糖尿病的孕妇行75克葡萄糖OGTT。

方法:检查前3日正常体力活动、正常饮食,每日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克,检查期间静坐。检查前1日晚餐后禁食至少8小时至次日9时前。5分钟内服完含75克葡萄糖的液体300毫升,分别抽取服糖前、服糖后1小时、服糖后2小时的静脉血,氧化酶法测定血浆葡萄糖水平。

正常值:空腹及服糖后1、2小时的血糖值分别为5.1mmol/L,10.0mmol/L, 8.5mmol/L

任何一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GDM。

②无条件定期产前检查者,妊娠24-28周首先FPG检查。FPG≥5.1mmol/L可以诊断GDM。4.4mmol/L≤FPG

1.3 方法

一经确诊为GDM,与孕妇充分沟通,告知GDM可能并发症及母儿风险。进行健康教育,指导饮食营养控制,指导孕妇适当体育运动,散步为主。控制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孕前BMI24,已系过度肥胖,孕期增重应严格控制在6-9kg。孕期监测血糖,必要时应用胰岛素治疗,力求控制血糖达满意标准和正常水平。入院及产时严密监控血糖。然后对两组GDM发病率、分娩前FPG、妊娠高血压、巨大儿、死胎、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指标统计学对比观察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对母胎危害均较大,但依据糖尿病综合症状、体征确立诊断存在困难。许多GDM孕妇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妊娠早期中期,由于胎儿从母体获取葡萄糖增加及母体对葡萄糖利用也增加等原因,FPG反而降低10%[3]。妊娠孕妇肾糖阈下降,尿糖及单用FPG不能筛查GDM。GDM对母儿影响及程度取决于血糖控制水平,即血糖越高,出现胎儿高胰岛素血症、巨大儿、新生儿严重低血糖等风险增大,甚至不明原因胎死宫内。故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很重要。新的GDM诊断标准基于胎儿风险及结局制定,采用了更低的诊断阈值,且采用一步诊断试验,取消了GCT筛查,取消了GIGT诊断,使医务人员及孕妇均更便利。GDM诊断率及发病率提高,会导致更多孕妇纳入围生期的血糖管理干预监测行列,新诊断标准更加重视GDM患者产后6-12周的糖尿病监测[4]。综上所述,围产的工作量必明显增加,但对改善母婴结局,降低孕产妇及胎婴的患病率、病重率,进一步优化妊娠妇女及其子女的预后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慧霞 .2011年妊娠期糖尿病国际诊断标准解读【D】.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1,3(4)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篇3

60%成年人血糖值不正常,这是非常令人吃惊的状况。在吃惊之余,让我们先看看数据背后的原因。这次调查采纳的是美国糖尿病协会2010年的诊断标准。其中“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值为5.6~6.9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值为7.8~11.1毫摩尔/升,或糖化血红蛋白值为 5.7%~6.4%。这三项检查中有一项符合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值≥7.01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值≥11.1毫摩尔/升,或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及随机血糖值≥11.1毫摩尔/升。此三项中有一项符合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与我国现行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特别是“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差别较大。我国现行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为:空腹血糖值为6.1~6.9毫摩尔/升(此项下限明显高于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7.8~11.1毫摩尔/升(此项与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相同),而且一般不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值。我国现行“糖尿病”诊断标准基本与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相同(但很多时候不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值)。根据我国现行的诊断标准,2007年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调查发现,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发生率为15.5%,两者合计为25.2%。简而言之,新的调查采纳了美国标准,比中国现行标准更严格,因此把更多的人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患者,而糖尿病患病率则相差不大。

本文无意讨论两种诊断标准的优劣。从预防高血糖并发症(包括心梗、脑卒中、尿毒症、坏疽、失明等)的角度来看,采用美国糖尿病协会较严格的标准,把更多的人诊断为高血糖,以期引起公众对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重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调查表明,三成人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患者中只有25.8%的人接受了治疗,只有四成人的血糖得到控制。这说明,公众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认识非常之少。而事实上,糖尿病前期不但具有发展为糖尿病的高度风险,还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与血脂异常、高血压、腹型肥胖等也有关系。

篇4

糖尿病究竟能否根治?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因此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但是可以控制。一些早期或较轻的糖尿病患者是在一定诱因下(如高热量食品的摄入、感染、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等)才被发现或诊断,当这些诱因被解除后,血糖可以恢复正常。一些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比较肥胖的患者,经过早期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并坚持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随着体重的明显下降,即使停用降糖药物,血糖有的也可以恢复正常。但这并不等于糖尿病已经被治好了,相反,当这些诱因再次出现,或随着年龄的增加,胰岛细胞功能逐渐减退,糖尿病还会卷土重来。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没有症状?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明显的症状,其原因是:(1)血糖高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糖尿病症状。有人发现,只有在血糖高于15.0毫摩尔/升并持续一段时间的情况下,临床上才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可是诊断糖尿病的血糖标准要远低于此值。(2)对高血糖的反应不敏感。有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可能对高血糖不那么敏感,虽然血糖已很高,临床上还没有什么感觉。如有些人肾糖阈升高,都已是糖尿病患者却因尿糖不多,而没有什么感觉。(3)缺乏糖尿病知识。有些人对糖尿病一无所知,虽然已有“三多一少”症状却没有认识到,还以为是“能吃能喝身体好”,“有钱难买老来瘦”。这些情况很容易漏诊,以至贻误病情。

没有糖尿病症状

要不要治疗?

有的患者认为没有糖尿病症状就不需要治疗了,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目前的治疗目标已不仅仅是为了消除糖尿病的症状,而是尽可能让患者的血糖接近正常,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及时早期诊断糖尿病。

很多患者全凭着自己的感觉来监测血糖,但一测血糖却很高。要把感觉和平时的监测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血糖水平。

什么是血糖增高阶段?

指血糖已经升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血糖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情况。主要包括3种情况:(1)空腹血糖受损。英文代号为IFG,是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又不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之间。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也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2)餐后血糖受损。是指餐后半小时、1小时血糖升高,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正常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的状况,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之间。(3)糖耐量受损。又称糖耐量减低,英文代号IGT。糖耐量试验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之间。

处于血糖增高阶段的人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是预防糖尿病的重中之重。

篇5

【关键词】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影响

本研究主要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脂代谢的改变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以便制定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对象为2009年1月至9月在我院门诊体检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将符合条件的172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A组)86例,男47例,女39例,平均年龄(6537±110)岁,糖尿病平均病程为(852±055)年,单存糖尿病组(B组)86例,男47例,女39例,平均年龄(6551±113)岁,糖尿病平均病程为(837±051)年,两组间年龄,性别及糖尿病病程无显著差异。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为1999年10月中国糖尿病学会颁布的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高血压诊断标准为2005年11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规定: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冠心病的诊断依据为以往有过肯定的心肌梗死病史,或有典型的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表现者。脑出血及脑梗死的诊断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证实。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上述两组患者冠心病及脑梗死的病例数,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采用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心脑血管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用χ2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出A组脑梗死和冠心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

3 讨论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有较高的合并高血压机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糖尿病患者群中20%~50%患有高血压,其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中患有高血压的达30%~50%[1]。我国国内也有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的研究,结果发现糖尿病初诊时高血压病合并率达3737%。

糖尿病易合并高血压可能与糖尿病和高血压都可能存在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高胰岛素血症[2]。高胰岛素血症可引起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增加,进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同时,糖尿病的长期慢性高血糖能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和凝血机制异常,加速肾动脉和全身小动脉硬化,使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明显加重微血管损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导致血中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从而对血管内膜产生刺激,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同时,与糖尿病有关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又可引起脂质代谢异常,过多的血脂易通过损伤的内膜进入血管壁并在内膜下沉着,造成动脉血管(主要是中,小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窄,进而出现相应器官的血管闭塞或出血,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严重疾病。本研究也发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患者。

临床实践证明,积极控制血糖,对预防糖尿病性微血管并发症作用肯定,但大血管病变有许多除血糖以外的其他因素参与,如血压,血脂等。有研究表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的35%~40%,心肌梗死发生率的20%~25%及心力衰竭发生率的50%。同时,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NCEP ATP Ⅲ)要求非常高危人群(心血管病加上糖尿病,长期吸烟,血压控制差或有代谢综合征的多种危险因素和心肌梗死后的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应低于70 mg/dL。因此,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更应注意血压和血脂的控制。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除改善生活方式,严格控制血糖外,更应积极控制血压,调整血脂,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妊娠期 糖尿病 糖耐量 试验

Screen method and manage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affect on fetal and pregnancy

Suo DongmeiWang YulingGuo Xiaoling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t effect of 50g glucose challenge test(GCT)on screening the glucose intolerance at different gestational age and enhance managements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se women with abnormal glucose metabolism during pregnancy.Prospectively study the incidence of GDM in women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glucose and pregnancy outcome.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pregnant women who had antenatal care and delivered in women from July 2004 to July 2006.The test(of 75g oral glucose tolerancetest OGTT)were performed in those cases with abnormal in order to diagnose GDM or GIGT.Results(1)The incidence of GIGT was 5.7%(137/2400),and GDM Was 4.75%(114/2400).The rate of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and premature labor and preeclampsia in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A.(2)The test was performed of GCT before 24 weeks so that we can early diagnosis of GIGT or GDM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ate of macrosomia and caesarean birth.The women with GDM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 and B according to the glucose level.The maternal and fetal outcom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Conclusions:Maternal blood glucose with ideal control throughout pregnancy may reduce the maternal complications in GDM.Pregnant women complicated with GDM have more serious hazards on mother and neonatal.we should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so that reduce the maternal complication in GDM.

【Key words】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lucose tolerance test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包括妊娠期糖尿病(GDM)和糖耐量受损(GIGT),统称为糖代谢异常,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如不及时诊治,将危害母儿的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对象:自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产检筛查出糖代谢异常者251例,其中,GIGT为137例,GDM为114例,孕周为16-28周,年龄为22-35岁。选从接受糖筛查(GCT)的孕妇中,随机各选取16-24w(C组)和24-28w(D组)的孕妇各728例,进行糖代谢异常比较及母儿并发症的比较。

1.2筛查方法:完全符合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筛查标准[1]。将50g葡萄糖溶于200ml水中5min内服下,服后lh取静脉血,用血糖仪监测血糖,血糖值≥7.8mmol/L为糖筛查异常,对糖筛查异常的孕妇检查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异常者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者再进一步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12小时后,口服葡萄糖75g,诊断标准:空腹5.6mmol/L,l小时10.3mmol/L,2小时8.6mmol/L,3小时6.7mmol/L,其中2项或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为妊娠期糖尿病(GDM),仅1项高于正常值诊断为GIGT。

1.3对糖代谢异常孕妇的管理:对诊断为GDM或GIGT的孕妇,先进行饮食管理,对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孕妇住院治疗,在分娩入院前及入院中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控制良好标准为空腹

2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11.0的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

3结果

3.1分析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检的孕妇筛查出糖异常者为25l例。按糖耐量结果分组,GDM组为114例,发病率为4.75%;GIGT组为137例,发病率为5.7%。见表1、表2。

3.2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结局:以血糖控制情况分为两组:控制良好者为A组,控制欠佳者为B组,剖宫产率及巨大胎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其它病理产科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由表3中显示A组的母儿的并发症明显低于B组。

3.3不同孕周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意,与妊娠结局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见表4。表3妊娠合并糖尿病血糖控制良好(A组),控制欠佳(B组)妊娠结局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见表4

4讨论

4.1对于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目前对GDM和GIGT的诊断标准不外乎是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标准多年用OGTT的四点诊断标准,由于妊娠期糖尿病给母儿带来严重并发症,因此,有学者将担心糖尿病诊断标准过高,会将部分糖尿病孕妇遗漏,诊断标准过低,又造成糖尿病过度诊断,增加孕妇的负担,国外现今仍多采用100g葡萄糖液作为负荷量,由于胃肠道反应易引起呕吐。1982由吕桂等人[5]研究证实。而由此确定75g作为负荷量的OGTT:指空腹12小时后,口服葡萄糖75g,诊断标准:空腹5.6mmol/L,1小时10.3 mmol/L,2小时8.6 mmol/L,3小时6.7mmol/L。有2项或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仅1项高于正常值为糖耐量异常。

4.2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而妊娠期糖耐量受损为早期的血糖稳态的反复,介于GDM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中间状态或过度阶段[1]的一种糖代谢异常。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增长,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GIGT和GD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常见的妊娠合并症[2],严重威胁母儿的生命与健康,特别是胎儿,由于孕妇的高血糖可以降低胎盘对胎儿的血氧供应,胎儿的高胰岛素血症使组织耗氧体力。导致胎儿宫内缺糖,高胰岛素及高血糖本身不使胎儿代谢增加,刺激胎儿骨髓外造血而引起,红细胞增多,导致出生后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而导致围产儿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增高。本次研究,GDM的发生率占总分娩人数的4.75%,GIGT发生率占5.7%,与文献报道的GDM的发生率占1%-5%。GIGT的发生率占5.19%,几乎一致。文献报道提示当GDM发生率为1%-5%时围产儿死亡率可达3.85%。由此可见,妊娠期糖尿病是产科严重的合并症,可使孕产妇及胎婴儿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故一直受到国内产领域的高度重视[6][7]。

4.3糖代谢异常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妊娠期糖尿对母儿最大影响是巨大儿造成的手术的机会增加[3],杨慧霞[4]报道,未经治疗的糖尿病孕妇,巨大儿发生率高达50%。本研究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病人,以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血糖控制良好者,及血糖控制欠佳者两组,比较对母儿的影响发现,血糖控制很好者羊水过多发生率为2.17%,血糖控制欠佳者羊水过多发生率为6.25%;血糖控制很好者的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为2.1%,血糖控制欠佳者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为6.25%,还有早产儿、死胎等两组比较,同时本研究显示了GIGT孕妇的一些母儿并发症发生率已达到类GDM的不良影响水平,因此,我们给予充分重视,尤其注意加强孕期24周后糖尿病的筛查及管理,密切监测,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可以有效的减少母儿的并发症,乃是我们广大产科界同道们工作重点与焦点。

参考文献

1蒋学风.妊娠期糖尿病的识别与分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257

2迟心左,刘维靖,李敏.妊娠期.妊娠期糖耐量受损不同诊断标准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北京医学,2003,25:185.187

3Casey BM,Lucas MJ,Mcintire DD,et al.Pregnancy outcomes in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obstetric populmion.Obstet Gynecol,1997,90:869-873

4杨慧霞,周世海.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围产儿预后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3,28:139.142

5吕桂,张达青,邱文升,等.正常人100g,75g,50g葡萄糖耐量试验中血糖胰岛素C肽的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1982,62:648-650

6Cunningham FG.Williams obstetrics,20th ed.Appleton,1997:1204.1206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0月~2013年5月,太原煤气化职工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患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DM病程、末梢神经炎病程、入院时FBG上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WHO、IDF公布,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并建议在中国执行的诊断标准,即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 mg/dl(11.1 mmol/L);而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 mg/dl(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1.2.2 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①四肢感觉异常,包括对称或单侧性肢体麻木,自发性疼痛,末端束缚感;②腱反射减弱或消 失;③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④足背动脉搏动正常;⑤排除其他神经疾患。

1.3 纳入标准(1)符合糖尿病和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2)年龄≤80岁;

(3)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且配合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1)不符合糖尿病及末梢神经炎诊断标准者;(2)合并重度心、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肾衰竭、哮喘、肺部感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3)年龄>80岁;(4)未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及不配合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基础治疗:两组病例均进行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1.5.2 对照组: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1次/d。治疗时间:针刺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1个疗程。

1.5.3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取穴:曲池、外关、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方法,每穴艾灸5 min/次,1次/d,左右穴位交替使用,连续治疗1个月。

1.6 临床症状积分及疗效判定标准

1.6.1 临床症状积分及减分率计算

临床症状积分按照末梢神经炎临床症状评分标准进行评分[1],.减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100%

1.6.2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麻木、疼痛消失,腱反射正常,肌 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m/s ;有效:临床症状麻木、疼痛好转,腱反射有所改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

1.7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软件分别使用频数统计、t检验和χ2检验等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减分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其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性,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积分有明显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其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治疗显效率51.62%,对照组的显效率26.67%,治疗组总有效率83.8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可见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效果较单纯使用西药突出。

3 讨论

末梢神经炎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理可能是高血糖可使病理性物质沉积,可见神经滋养血管和小动脉壁增厚,管腔变窄,血小板聚集造成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病变。多累及神经束、神经纤维而表现为单神经病变或多发性神经病变,称之为血管原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多以肢体疼痛、麻木等为突出的临床表现。而剧烈的疼痛常使患者失去对抗疾病的信心,但其治疗迄今未有突破。有研究表明,血糖水平与该并发症密切相关,理想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其发生。但对已发生的神经病变尚缺乏有效的治疗。临床常用的维生素B1,B6,B12等常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不甚满意。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使用B族维生素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艾灸穴位疗法能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及血液凝固性,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糖尿病多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炎是属消渴病的变证,是由于消渴日久气阴两虚,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血行不畅所致。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行无力, 淤血内停,血脉痹阻,不通则痛;气虚不能温养四肢,而出现四肢 麻木,发凉疼痛糖尿病为中医学的消渴,《王旭高医案》中就有“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的记载。中医认为艾灸可温通经络,祛寒除湿,活血止痛功能。通过临床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有较好疗效,可期推广使用。

篇8

世界卫生组织(WHO) 于1999年对MS做了工作定义:糖调节减损( IGT或IFG)或DM,和/或IR(由高胰岛素葡萄糖钳夹技术测定的葡萄糖利用率低于下位1 /4位点), 并有下述5项中2项以上的成分: 高血压(≥140 /90 mm Hg);高甘油三酯(≥ 1.7 mmol/L, 150 mg/dl) ;和/或低HDL胆固醇血症(男<0.9mmol/L, 35 mg/dl; 女<1.0 mmol/L, 39mg/dl) ; 中心性肥胖(WHR 男>0.9,女>0.85 和/或BM I >30 kg/m); 或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分或白蛋白/肌酐≥30 mg/g) 。

NCEPATP Ⅲ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NCEPATP Ⅲ),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是基于表1中所列的3个或更多危险因子同时存在而作出的。NCEP是通过腰围而不是BMI来识别代谢综合征的,因为腹型肥胖比BMI与代谢综合征更加相关。代谢综合征具提示性且易获得的实验室指标有:TG(≥150mg/dl),其与腹型肥胖密切相关;HDL-C低水平(男性<40mg/dl;女性<50mg/dl);空腹血糖≥110mg/dl。高血压患者应该筛查代谢综合征,因为有证据表明约5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NCEPATP Ⅲ指南认为,代谢综合征患者应作为强化治疗的候选者;继处理LDL-C这一首要目标之后,治疗代谢综合征是减少冠心病危险因子的第二目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工作定义

2004年,我国糖尿病工作者根据中国人的肥胖、代谢异常的风险证据,在WHO定义和ATPⅢ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中国人的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年第3期。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具备以下4项中的3项或全部者:①超重和(或)肥胖:BMI≥25kg/m;②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及(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及(或)已确认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血压≥140/90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异常:空腹血TG≥1.7mmol/L,及(或)空腹血HDL-C<0.9mmol/L(男)或<1.0mmol/L(女)。

IDF新制订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

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主办的第一届国际糖尿病前期暨代谢综合征大会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在本次大会上,IDF颁布了代谢综合征的定义,这是国际学术界第一个代谢综合征的全球统一定义。

新制定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最大的特点是将中心性肥胖作为代谢综合征诊断的一个必要条件,并提出将腰围作为衡量指标,且认为腰围的标准应根据各人种的流行病学研究来确定。目前推荐的中国人腰围的诊断标准是男性≥90cm,女性≥80cm。但是这一标准还需有大样本资料检验。

IDF新诊断标准强调以中心性肥胖

为基本条件(根据腰围判断),合并以

下4项中指标中任意2项:①TG水平升

高:>150 mg/dl(1.7 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②HDL-C水平降低:男性<40 mg/dl(0.9 mmol/L)女性<50 mg/dl(1.1 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③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高血压;④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00 mg/dl(5.6 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2型糖尿病。若空腹血糖≥100 mg/dl(5.6 mmol/L),为明确有无糖尿病,则强烈推荐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但是OGTT在诊断代谢综合征时并非必需。

篇9

[关键词] 乌梅丸;糖尿病胃轻瘫;幽门螺杆菌;14C呼气试验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117-03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DM)常见的消化道慢性并发症,除具有糖尿病原有的症状外,尚兼有早饱、餐后上腹部饱胀、恶心、发作性干呕或呕吐、大便异常等消化道症状。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营养状况、药物吸收、血糖调节,而且还耗费大量医疗费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010年9月~2011年9月,笔者运用乌梅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照观察,取得了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按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胃轻瘫的诊断标准参照《消化道运动学》[2]及《现代胃肠病学》[3]制定。(1)符合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临床症状:即胃轻瘫综合症状,一般指早饱、餐后饱胀、慢性恶心、反复打膈、呕吐、胀气、腹泻或便秘或二者交替,要求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并持续30 d以上;(3)胃动力检查:通过B超、消化道造影或放射性核素检查有胃排空延迟,或内镜检查有食物残渣潴留现象;(4)糖尿病病史较长;(5)或伴有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或视网膜病变。

1.1.2 中医辨证标准 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之“痞满证”诊断标准,证属“寒热错杂证”,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遇冷加重,嘈杂反酸,口干口苦,肢冷便溏,气,纳呆,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1.2 纳入标准

(1)符合DGP诊断标准及“痞满”证之中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属寒热错杂证者;(3)经14C呼气试验检测结果为阳性者,确认为Hp感染者;(4)年龄18~65岁。

1.3 排除病例标准

(1)不符合诊断标准有纳入标准者;(2)其他Hp相关性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糜烂及溃疡、肿瘤、肝胆胰肠器质性病变;(3)糖尿病肾病所致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中毒以及糖尿病合并严重肝肾损害者;(4)孕妇或哺乳期妇女;(5)精神异常及不愿合作者;(6)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

1.4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乌梅丸组、红霉素组和莫沙必利组。3组患者年龄、性别、胃轻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3组一般资料

1.5 治疗方法

乌梅丸组口服乌梅丸(《伤寒论》方,以中药饮片配伍后煎服),日煎1剂,分2次服。红霉素组口服红霉素(重庆天圣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25 mg,每日3次,餐前30 min温开水送服。莫沙必利组口服莫沙必利(成都大西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5 mg,每日3次,餐前30 min温开水送服。30 d为1个疗程。观察前1周起,停服一切影响胃肠蠕动的药物:如抗胆碱药、解痉药、H2受体拮抗剂以及其他促动力药。基础治疗(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等)维持原方案不变。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症状观察 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记录厌食、早饱、餐后上腹饱胀、恶心、发作性干呕或呕吐、腹胀、大便异常等症状积分值,每一症状分无、轻、中、重4个级别,依次计0、1、2、3分。严重而发作频繁者3分,其次2分,轻而间歇时间长者1分,无症状0分。

1.6.2 小钡条胃排空试验 试验前禁食10 h,早晨07:30将20条小钡条(西安杨森公司生产)连同标准餐(牛奶200 mL,小面包2个)在10 min内进食完毕,用X线透视分别观察记录进餐后6 h胃内小钡条的数目。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

1.6.3 14C呼气试验 空腹或餐后3 h接受测试,以20 mL凉开水送服一粒14C-尿素胶囊,静坐15 min后取出幽门螺杆菌检测呼气卡(安徽养和医疗器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往卡内平静吹气2~5 min,之后由工作人员通过仪器检测得出具体数值而结束。

1.7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为0或治疗前后所有证候积分之差≥95%者,6 h吞钡条完全排空。(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所有证候积分之差≥70%,而

1.8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单位用χ2检验;计量单位用t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30 d治疗后,乌梅丸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红霉素组、莫沙必利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3组14C呼气试验值比较

治疗前,乌梅丸组、红霉素组、莫沙必利组3组其14C呼气试验(14C-UBT)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3组均有所下降,乌梅丸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莫沙必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红霉素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莫沙必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乌梅丸组与红霉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糖尿病胃轻瘫虽属“痞满证”,但却是由于消渴日久,清阳下陷所致,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中焦运化之权失司,因虚致实;肾虚不升,不能制水,二阴失司;肝虚不升,木郁化火,热灼伤阴,从而形成寒热错杂而见烦渴欲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腹胀呕吐、饥不欲食等症[5-6]。清代医家黄坤载曰“消渴者,是厥阴之病也。”郑钦安亦曾提出“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生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主症”。

乌梅丸方中细辛、干姜、附子、花椒、桂枝等辛温之品温中散寒,黄连、黄柏等苦寒之品清热燥湿,合用有辛开苦降之功,使脾胃升降之机得以恢复;党参、当归补气养血以扶正,使脾胃之气得以旺盛,以治其本;乌梅取其有健运脾胃作用;细辛、干姜、花椒、桂枝的辛温结合当归的养血活血。方中黄连配干姜,属于药性相反的配伍药对,黄连清胃降逆,干姜温中散寒止呕,二者配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共奏和胃降逆,开结散痞之功。实验研究[7]亦证实黄连、干姜药对具有抗Hp及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对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视,人们对于糖尿病胃轻瘫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有关。黄作平等[8]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法检测3 025例患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8.61%(2 378/3 025),提示Hp感染可能与糖尿病胃轻瘫有关。吴波等[9]采用快速尿素酶实验法及Giemsa染色法检查Hp感染,发现糖尿病胃轻瘫患者Hp检出率分别为87.8%、81.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7.1%、41.2%)、单纯糖尿病组(47.8%、43.5%)、单纯胃轻瘫组(73.3%、66.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同时发现Hp感染可使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血胃泌素水平升高,生长抑素水平降低,从而加重胃轻瘫病情。孙士东等[10]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通过根除Hp与未行根除Hp治疗比较,发现根除Hp治疗组症状改善显著高于未行抗HP治疗者(P < 0.01),提示Hp感染与胃轻瘫有密切关系。

本研究可看出,乌梅丸治疗后14C-UBT值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其能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同时改善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症状,效果优于口服莫沙必利、红霉素,可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Alberti KG,Zimmet PZ. 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J]. Diabet Med,1998,51(7):539-553.

[2] 侯晓华. 消化道运动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91-303.

[3] 潘国宗,曹世植. 现代胃肠病学(上册)[M]. 北京:科技出版社,1994:981-988.

[4]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9.

[5] 张应玲.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107.

[6] 张雷.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5):88,90.

[7] 吴施国. 五组黄连药对治疗幽门螺杆菌所致胃炎的疗效评价[D].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

[8] 黄作平,李延兵,张远兵. Ⅱ型糖尿病胃轻瘫病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J]. 临床军医杂志,2005,28(1):11-12.

[9] 吴波,郑长青. 幽门螺杆菌、胃肠激素与糖尿病胃轻瘫的关系[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5):1616-1619.

篇10

关键词 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气阴两虚 络脉瘀结 通络生脉饮

糖尿病性心脏病(diabetic cardiopathy, DC)是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 D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也已成为对糖尿病病人远期生存的主要威胁和病死的首位原因。据统计,有70%~80%的糖尿病病人死于糖尿病慢性心血管并发症,其心脏损伤较非糖尿病性心脏病为重[1]。因此,及时发现,有效治疗DC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笔者自2004年6月~2007年12月,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法为法,自拟通络生脉饮为主治疗DC5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作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96例患者均来自本院内科综合病房。全部病例均符合本文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并按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52.36±5.57岁,糖尿病病程2~23年,平均病程8.19±5.06年;对照组46例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1.06±7.14岁,糖尿病病程1~20年,平均病程8.83±4.95年。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分述如下。

1.2.1 DM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①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中,餐后2h血浆血糖(P2hPG)≥11.1mmol/L(200mg/dl);有糖尿病症状且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1.2.2 DC诊断标准:根据现代医学文献关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综合确定为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①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超声心动和心功能检查示左心室顺应性下降,舒张功能减退;E峰下降,A峰上升,E/A比值

1.2.3 中医辨证标准:按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糖尿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证属气阴两虚和络脉瘀结者。气阴两虚证主症为咽干口燥,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次症为多食易饥,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络脉瘀结证主症为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口唇色黯;次症为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失眠。舌紫黯,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迂曲,脉弦,或沉而涩。

1.3 纳入和排除病例标准:凡符合本文西医诊断中的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又符合上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者,纳入试验病例。排除病例标准:①年龄80岁以上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其它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近1个月内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以及感染者。⑤不愿意合作者(指不能配合饮食控制或不能按规定用药而影响疗效者)及精神病患者。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两组均选用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缓释片口服治疗,血糖控制仍未达标者,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使用胰岛素者治疗组9例,对照组7例,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另外给予自拟通络生脉饮(该方由生脉饮、旋覆花汤、加减活络效灵丹组成,具体药物为:人参、泽兰叶、五味子、红花各9g,麦冬、旋覆花、当归各12g,丹参15g,山茱萸18g。每日1剂。两煎药液相混,早晚空腹服用。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主症、次症,并根据无、轻、中、重程度分为四级,主症分别记作0、2、4、6分,次症分别记作0、1、2、3分,症状体征积分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各项观察指标每周记录1次,治疗6周后统计疗效。

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不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价标准:目前尚无统一的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疗效评定标准,本研究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现代医学文献关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拟定。显效:症状体征总积分下降≥7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治疗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较前下降超过治疗前40%以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下降至6.2%以下;立卧位心率差≥15次/分,30/15比值≥1.04;超声心动心功能测定左室舒张功能正常,E/A≥1.1。有效:症状体征总积分下降≥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立卧位心率差在11~14次/分钟,30/15比值在1.01~1.03;超声心动心功能测定左室舒张功能有所恢复,1.0≤E/A

3.2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为,显效15例和9例,有效27例和22例,无效8例和15例,总有效率84.0%和67.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分别为:34.36±4.21和14.96±3.17,对照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分别为:34.88±4.12和22.26±3.73。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两组间治疗后积分下降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4 两组治疗前后FPG、P2hPG、HbA1c比较:表1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显著降低患者的FPG、P2hPG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显著降低患者的HbA1c水平(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5 两组立卧位心率差、30/15比值治疗前后比较:表2示,治疗组治疗前后立卧位心率差、30/15比值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立卧位心率差、30/15比值虽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立卧位心率差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6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左心室舒张功能检查的比较:表3示,两组治疗前后对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E/A比值升高,其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组间E/A比值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E/A比值也有上升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3.7 不良反应:服药后治疗组4例、对照组2例患者在观察期间出现轻微上腹不适,不影响治疗。两组用药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两组治疗药物均安全可靠。

4 讨论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和危害也日益显露出来,本研究针对该病,采用了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中药进行协同治疗,取得了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优势。

糖尿病性心脏病既属消渴病,又属心系病。《灵枢•本脏》记载:“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心脉微小为消瘅”。《伤寒论》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其早期常无明显心脏症状,若消渴病未能进一步治疗则发展为本病,其发病与久病不愈、情志不调、年老体衰、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心血瘀阻贯穿了疾病过程的始终,痰瘀郁互结是相关致病因素[4]。气阴两虚、络脉瘀结之证候在临床上最为常见,自拟通络生脉饮由生脉饮、旋覆花汤、活络效灵丹去乳香、没药加山萸肉组成。该方取法名方,药仅九味,生脉饮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方具有减轻胰岛素抵抗及增加心肌细胞线粒体ATP合成等作用。旋覆花汤出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乃治络病之祖方,新绛现已不易得,易以泽兰、红花,二者均为通利血脉要药,药理研究表明,该方具有强心、增加冠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活络效灵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言其善治“气血凝滞、经络湮淤”,加山萸肉是因其“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大能收敛元气,流通血脉”(张锡纯语),深合糖尿病心脏病机。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山萸肉能降低血糖,提高肝糖原的含量,并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丹参能降糖,改善糖尿病患者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降低血液粘度;当归能调节免疫、双向调节凝血,还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及改善末梢神经和血管的功能。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方不仅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趋于稳定,同时对中医证候积分、立卧位心率差、30/15比值、E/A比值均有明显改善,可延缓并阻止糖尿病心脏病早期向晚期发展的过程,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5 参考文献

[1]丁学屏主编.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56.

[2]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11.

[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