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8 10:3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事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人事管理;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4-0067-02
一、传统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是典型意义上的传统人事管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注重对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监控,即着眼于对人事关系的监控,管理特征表现为注重细节和执行。[1]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开发把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源,但是,这种情况下的人被看作是抽象意义上的、被物化的人,忽视了人是有需求的、能动的个人。所以,不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事管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属于传统人事管理的范畴,都受科学管理时期的管理思想影响,致力于对效率的追求,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需要的满足,这便导致了传统人事管理价值的缺失。于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发展便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是企业对效率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满足。在管理实践中也会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在应聘中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和毕业大学生自身工作经验的不足;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不足和员工的素质、技能得不到提升;人事考核中强调显性绩效,员工片面追求短期效应;在员工激励中重视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组织中人际关系冷漠,人情关系紧张;员工长期拘泥于单一工作岗位,工作积极性低,等等。因此,我们不得不对管理的本体问题进行追问和对传统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人事管理思维和人事管理方法。如何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
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人事管理的现代思维向后现代思维的转变;人的客体化向主体化的转变;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重心转变;因事择人向适才适所的管理原则的转变。
(一) 人事管理的现代思维向后现代思维的转变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进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1]思维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我国目前的人事管理思维滞后于人事管理实践的发展,要想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就必须转变人事管理思维。传统的人事管理思维建立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基础之上,重视人的一般性和共性而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由于这种思维满足了企业对效率的要求,所以这种人事管理思维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即使在当今社会,这种人事管理思维仍然在人事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一些优秀人才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所以,在现代人事管理中除了要满足员工的普遍需求之外,还要照顾员工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通常,我们称传统意义上的重视员工的普遍性和共性的思维为“现代管理思维”,而重视员工差异性和个性的思维为“后现代性管理思维”。实现现代人事管理思维向后现代人事管理思维的转变是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这种转变,才能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根本变革。
(二) 人的客体化向主体化的转变
实现人的客体化向主体化的转变就要做到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进行的人事管理。[6]传统的人事管理受性本恶的人性假设的影响,必须通过强制的方式克服人的惰性,所以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下,人成为单一的管理对象,被视为会喘气的“工具”,人的主体作用被抑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建设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必须实现计划体制下人的客体化向主体化的转变,实现以人为本。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向下级授权。200年前,政治哲学家艾德蒙得・伯克就曾经指出,权力集中总是会导致的繁文缛节,扼杀创造性,消灭个体差异性,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2](P.40)因此,组织应该适当授权,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让员工参与到组织的管理中来,使员工的才能得以发挥、价值得以实现。其次,尊重人,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在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公司的认可。尊重员工,体现在对员工物质上和心灵上的关怀上;体现在对员工工作的认可与表扬上;体现在充分采纳下属的工作意见上。再次,实施动态管理。传统人事管理体制下的终身雇佣制并不是一个完全好的体制和理念,它使企业穿上了束缚的外衣,限制了企业的变通能力。现行的人事管理应该抛弃终身雇佣制的做法,组织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专业性质来确定不同年限的雇佣合同,用货币购买养老金计划取代退休制度,以“机会”观念取代“论资排辈”观念,让人们竞争上岗,必要时与外部人竞争。组织要建立健全的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人员进行考核,淘汰那些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员工,招募优秀的人才,为组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 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重心转变
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必须转变人事管理的工作重心,从以人为中心转向以人、事为中心。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功利性的,在评价员工的业绩时往往是效率导向的。这种做法忽视了人事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需要。当今社会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企业的责任是追求经济。实际上,“经世济民”才为经济的本意。英国商业经济学家查尔斯・汉迪也指出:“公司的根本目标根本不是利润,利润只是为了工作和生产,为了生产的更多更好。盈利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并不是诡辩,包含着严肃的道德上的考虑。”[2](P.60)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忽视了除组织效率之外的其它价值诉求,因为一个组织的发展蕴含着组织和员工的双重需要――组织效率的提高和员工需要的满足。所以,在人事管理中要兼顾这两方面利益。如果一个组织中员工需要得不到满足,不能实现对员工正确的激励,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降低,小则员工士气不高、效率低下,大则员工离职。在组织的发展中,人是不同于其它生产要素的特殊群体,而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四)因事择人向适才适所的管理原则的转变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而异化是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只要异化存在,其首要表现就是工作的不自由,即必须首先满足工作要求,其次才能考虑工作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同时,人事管理的功利性――为实现组织发展目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决定了管理视野下的人必须被视为手段,即人首先是作为人力资源拥有者出现在人事管理视野中,用什么人、如何用,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组织实践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因此,因事择人成为人事管理的首要和核心原则。[3](P.1)因事择人,就是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传统人事管理的专业化分工能够明显提高效率,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认为:“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才,在适当的时间内不做别的工作,而只做一件事,那么他就能做得更多,更出色,更容易。”但是,事实证明:职业化、专业化对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也就是说职业化、专业化只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效率,如果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过高,反而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传统人事管理因事择人所奉行的高度职业化、专业化理念已经阻碍了效率的提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l挥人的主体地位,现代人事管理应贯彻适才适所的原则,与因事择人原则不同的是,适才适所在因事择人的基础上增加了为人择事的内容,即从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出发为人物色一个最能发挥其潜能的工作岗位。现代人事管理不仅要考虑人对工作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工作对人的满足。例如: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提高员工的福利水平、提供平等晋升的工作平台、实行岗位轮换制等。
三、 小结
人的管理意义不仅体现在人是管理的客体、是被监控的对象,人在管理中还是能动的主体,人是管理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管理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人的利益的满足是管理的终极追求。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注重提高企业的效率,人的价值被忽略了。随着知识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满足人各方面的需求成为人事管理的重要任务。所以,必须改革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正像艾尔佛雷德・诺斯・怀特黑德曾经写到的那样:“智慧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到,人类文明的主要进步便是破坏所处时代的社会结构的过程”[4](P.1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英]查尔斯.汉迪著.超越确定性[M].徐华,黄云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陈辉.人事管理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4][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 精神如何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人事管理;人才培养;绩效管理
医院人事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而细致的任务,要想充分发挥医院人事部门的职能,就必须要对人事管理体系进行正确的把握,通过高级人才的引用、绩效考核及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运行机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人才管理方式,促进人才和理安排、管理效率,合理地制定医院人员组织机构机制和人员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分配的结构。将医院人事管理方式选择摆在首位,正确地处理人才流动、人员职称的聘用等问题,构建规范、科学的医院人事管理体系,促进医院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医院人事管理的运行体制
在建立医院人事管理的过程中,应明确人事管理的根本目的,对医院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不仅要结合不同科室的需求,增加相应的卫生技术岗位,并制定相应的人才的聘用,还应对岗位聘用标准及受聘资格要求等内容进行标准规定,形成规章制度,规定岗位相应的职责,另外进行考核方式和奖惩措施,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增加高层次人才总量,建立起一支能够实现我院学科高速高效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一)改进人才培养体系。处在医学不断进步的时代,医院必须要提高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使专业卫生人才培养过程更加规范、科学,为医院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具体工作涵盖以下内容:第一,侧重对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具有引导该领域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作用,可以采取增大投资力度、设置优厚的薪酬和确保科研启动费等多种手段来吸引高技术人才。第二,加强对人才管理效绩工作,制定技术人员在学习、聘用和晋升过程中标准,保证人才竞争的公平性,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第三,人事管理的重心,是构建符合自身医院的卫生技术人才结构,充分考虑不同卫生技术人才的特殊性,同一专业中有年龄层次不同的卫生人才,这样保证各科室人才技术不断层,有利于科室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建立不同的用人机制。首先,制定针对卫生专业技术职务的聘用制度,研究制度出晋升聘用的统一标准表,使专业技术工作向着量化和细化的方向发展,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职工相对应的待遇。第二,医院不同科室的业务及发展要求,对专业及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管理岗位进行及时的调整、设置。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资历、以优劣定奖惩,拓宽选贤任能的途径,继续执行公选、公推、竞争上岗等行之有效的人才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卫生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要根据医药护技人员的学历、工作经验、业务能力、特长、性格等特点,科学地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来。
(三)实施绩效管理考核体制。绩效考核要以实际贡献多少、管理责任轻重、工作负荷强弱、技术含量高低、风险程度大小为向导,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按照各科室、各岗位绩效管理目标实施考核。考核要从贡献程度、工作态度及工作效率等多个角度,全面考察员工,并以此为依据来分配酬劳、奖惩,进行晋升。在绩效考核上要根据考核结果和工作实际内容,向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倾斜,同时兼顾平均,使绩效考核真正起到激励奋进的效果。真正使想干事者有发挥的机会,能干事者有平台和有动力,使医院职工在绩效管理考核中得到认可,实现自身价值。
二、医院人事管理的具体措施
人才培养体系、用人机制及绩效管理考核体制都是从原则层面上对人事管理的定性分析,而医院人事管理的具体措施是对医院人事管理模式及方法进行完善和补充。
(一)推行聘用合同管理。医院在进行人事管理过程中有必要依靠聘用合同管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出人事管理中用合同聘用制的优势:第一,医院全体员工参与聘用制合同的签定,可以加强员工的竟争意识,认识到提升自身技术的重要性,调动不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第二,聘用合同管理实现了不同岗位和不同专业卫生人才的合理搭配,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优化医院各科室的人员结构,使人事管理的必要性充分地体现出价值来。第三,医院进行聘用合同管理后,方便了医院对不同部门员工进行灵活的管理,打破了“银饭碗”的传统模式,进行“庸者下、能者上”的机制,激发人的斗志和上进心,激励员工自我增值、自我提升。更加适应市场的新形势。医院推行聘用管理实现了人事管理工作的独立性,有利于医院的健康发展。
(二)实用人事制管理。作为医院人事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形式,人事制为人事管理运行机制的实施提供了方便,医院各部门及人才的双向选择是工作人员的使用分离及处理人事关系的基础,有利于医院有实际的聘用人才的权利,有利于不同人才的流动,打破编制的约束。
(三)发挥中层领导干部的效能。医院还应侧重中层领导干部的培训,在具体工作中,可以民主选举各岗位人选,或者进行竟争演讲等各种方式进行,经过一系列的选拔竞争措施,选取最合适的人选,从而取得提升医院人事管理工作效益。医院设置中层岗位时,要加大对重点科室和学科的开发,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职能效能,促进医院各学科的发展。
(四)重视聘期管理。聘期管理是医院人事管理的的主要重心,主要工作是:第一,医院管理职能部门结合医院不同科室的具体状况,建立相对应的考核方案,进而加强聘期的管理工作。第二,管理人员充分利用相关评分制度、对各岗位的人员进行考核和督促,使全体人员认识到要遵守相关制度,努力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本职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三,切实做好考核工作,在聘期管理过程中,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的反馈。
综上所述,医院人事管理的运行体制及措施是支撑医院人事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内容,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进行灵活的变通,对卫生人才结构、人事岗位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设置,正确地处理人才设置、人才考核、人才流动及人才培养等问题,为完善医院人事管理和卫生人才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医院的卫生人才资源优势,增强医院事业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萧婉云.温文沛.公立医院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探讨.现代医院,2007,(1):88.
[2]郗朝晖.新时期加强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兰州医学院学报,2004,(3):110.
篇3
关键词:企业人事管理
现代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实质,笔者认为其根本是各方面人才的竞争。那么,一个现代企业怎样才能在人才竞争方面争得先机呢?笔者认为,其人事管理工作的优劣是重要原因之一。下面,谈几点对现代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要坚持人性化管理与规范化管理相结合。
现代企业在人事管理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性化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注重人的差异性、层次性,尊重员工个人追求的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关心员工的自我进取,突出每个员工层面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将人性化管理原则贯彻到人事目标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知道员工想什么,需要什么,遇事从群众出发,比如,在绩效考核环节,指标不要过于繁琐、僵硬,切忌重报表而轻实绩,有的考核人本因素不够,不能使人心悦诚服,不能深层次的赢得员工的心。因此,一定要在考核中加强对员工奉献精神的考核,对企业的态度、责任感、服从性、协调性、个人修养、集体荣誉感等因素的考核。
当然,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同时还要实行规范化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规范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其次,人事部门要由行政领导部门转变为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组织、控制、教育、激励的管理服务部门,其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各种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另外,要保证企业人事管理政策的公开性、稳定性、协调性和连续性。
人性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必须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只讲人性化,不讲规范化,就有可能助长个人主义而影响集体利益;只讲规范化,不讲人性化,就有可能形成僵化局面而影响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要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要在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应进一步加大搞活企业内部分配的力度,要将员工的各种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直接挂钩,使员工的收入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奖金的分配向优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倾斜,向重点岗位和生产一线倾斜,真正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突出贡献与一般贡献不一样,努力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真正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三、要建立一支优良精干的人事管理团队。
企业人事管理部门是一个窗口单位,是一般员工进入企业工作所接触的第一个部门。在员工的心目中,人事管理工作者是代表企业行使具体的管理职能,他们在作风、人品、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等方面树立的自身形象是员工的一面镜子。因此,一个企业的人事管理团队对企业的发展贡献不仅仅是做好人力资源工作,其无形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企业人事管理岗位的管理者就应是政治思想素质高的同志,即作风正、有事业心、有工作能力的同志。人事管理者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企业员工服务的思想,具有全心全意为企业员工服务的自觉性。人事管理者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企业责任感、荣誉感。企业人事管理者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4
关键词:医院 人事管理 要点分析
1.医院人事配备的阶梯性
每个科室人事配备具有阶梯性的特点,既在年龄上呈现老中青三代,职称级别上有高级、中级、初级。这样的人事资源配备,一方面可以发挥有年资医生临床经验丰富、应诊技巧多样、树立科室管理的威信和继承管理经验,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年轻大夫的工作热情、督促大夫对患者耐心周到、充分利用年轻人的现代科学知识,使年轻一代在老一代的带领下逐渐成长,积累经验。这是很好促进科室的文化内涵建设的途径,在处理科室日常问题时候,主次分明,管理由有资历的老员工带领新员工,老一挥组织带头作用,将科室建设成为既有年资感又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科室,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2.医院人事管理的统筹和分管的协调性
以科室为单位,科室既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也是医院整体环境的组成部分,每个科室可以有一套适合科室独立运作的管理体系,同时也应遵循医院整体的管理构架,体现既兼顾灵活性也体现统一性的特点,既要医院的统筹也需要科室的分管,各个方面分工明确,集体之间团结合作。目标只有一个,既是科室的事情,也是每个成员的事情,年轻的、职称级别低的、专业性低的成员积极主动多分担日杂事务,年长的、职称级别高的、专业性高的成员在完成管理工作和其它必要工作的基础上,也倡导主动积极分担科室日常工作。在完成本科室的工作基础上,每个人都要将自己放在医院的大环境里,为医院这个集体分担力所能及的工作,良好利用上班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的理念,医院要改变传统的人力只是一种成本的观念,从单纯的人员管理或事务管理转变过来,着重开发人力资源,把对人的能力开发和培养放在管理中的头等大事,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能。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不再是单纯的事物管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医院服务素质的水平。这就决定医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医疗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管理知识和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要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对他们进行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辅导,将人力资源的调配发挥到最好状态。 同时,要对员工进行德育教育,使其树立无私服务的思想,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
医院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可以将竞争引入医院内部,坚持公平合理的竞争上岗制度,做好选人用人工作,这是搞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此基础上,增加医务办公的透明度,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机遇和平台。以竞争带动优胜劣汰,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必须保证在人才的选用方面要严格按照程序运作, 使人才真正得其用,展其才,保障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健康发展。
4.医院环境维护的和谐性
4.1对下级要用人之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用人之道,在于用人之长而避之短。发挥医院各种人才的优势之处,才能合理整合利用人力资源,使人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尤其上级对下级要充分掌握其下属的知识结构和个性特点,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下属的长处,安排适合的工作,这样往往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让下属愉快工作,喜欢工作,为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4.2对同级互相尊重
同级之间 ,团结友爱相互尊重,遇事多沟通协调,做事多换位思考,积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是每一个员工的义务。 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共事,形成医院良好的礼让氛围,使医院整体气氛和谐,能避免不必要的疏漏,摆正工作心态和提高工作效率。
4.3对上级严于律己
医院上级是医院的人事核心成分,起到了标杆的作用。上级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各种行为,起到带头的作用。医院院风的形成和医院领导的工作作风关系密切,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以德服人,对下级人员起到以身示责的作用。
4.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向上的院风院貌
医院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场所,患者的心情一般比较急躁或者焦虑,如果医院的氛围再是一个严肃而冰冷的地方,这将使患者处于一种更加恐惧和焦虑的状态,非常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同时医生也是一个群体,不论是科室成员还是医院内部职员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能够激发医院的职工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对医院的热爱,以及对自己职业的热爱,这是难能可贵的院风,如果说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和管理是一个医院发展的硬件,那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院风院貌就是必不可少的软件。
5.结 语
现代社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凝聚力的竞争,医院的发展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竞争,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力资源的管理。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在转变管理重心的同时,要坚持人本思想,提升医院的凝聚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晗铭.浅析医院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J].才智,2012,(22).
[2]徐平.当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2,(20).
[3]曹洪阳,叶春明.浅析医院人事档案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2,(14).
[4]谢丹.刍议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与利用[J].光明中医,2012,(7).
[5]姜起.新时期做好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建议[J].办公室业务,2012,(13).
篇5
论文摘要:在管理领域发展越来越宽广的形势下,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国内外广为重视的对象。但是在我国国有企业当中,有许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扮演的仍然是传统人事管理的角色,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区剐,并找准适合自身的转变途径已成为当下人事改革的重要话题。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人事改革在争论和探索中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尝试和实践,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组织、培训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我们要探索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途径,首先要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其主要区别在于:
1.从管理视角而言,传统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视人力为资源,为人力资本。前者是以“事”为中心,将人视为一种成本,把人当作一种“工具”,强调“事”单一方面的静态的控制和管理;而后者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的调节和开发,其管理出发点是“着眼于人”,达到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之目的。
2.从管理地位而言,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执行层,是事务性部门,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处于决策层,是战略性部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以企业战略的高度,主动分析和诊断人力资源现状,为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人力资源相关数据,协助决策者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计划,支持企业战略目标执行和实现。传统的人事管理则只能站在部门的角度,考虑人事事务等相关工作的规范性,充其量只能传达决策者所制定的战略目标等信息。
3从部门性质而言,传统人事管理部门属非生产、非效益部门,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为生产与效益部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对经营战略的贡献;涵盖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与系统建设各个方面,通过企业文化整合战略、组织和系统,保证企业战略的执行和实现、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地成长。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企业的辅助部门,对企业经营业绩没有直接贡献,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员工的考勤、档案及合同管理等事务性工作。
4.具体职能方面:
(1)人力资源规划。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评估组织的人力资源现状、掌握和分析大量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传统人事管理则只能按照领导的指令来进行相关的人事工作,根本谈不上考虑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工作。
(2)招聘与选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面试评估时除关注应聘者与职位匹配外,更会特别关注应聘人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聘人的发展期望公司是否可以提供等因素,确保招聘的人选能长期为企业服务。传统的人事管理只是关心应聘者的条件是否与职位相匹配,或者只是能起到用人部门负责人与应聘者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而已。
(3)培训与开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会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提供系统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确保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所需各种类型人才的同时,实现企业迅猛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双赢。传统的人事管理只是负责新员工进入企业后的组织纪律、劳动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很少会组织员工其他方面的培训;限于部门局限性等原因,不可能建立起全面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体系
(4)绩效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会根据企业战略需要、结合员工能力制定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关注企业全面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评估、绩效反馈与绩效激励等全过程;更加关注绩效反馈与激励,确保员工绩效不断提高的同时,从而实现企业绩效的螺旋式上升。传统人事管理只关注绩效考核与惩罚,大多扮演企业警察的角色,只负责挑毛病、找漏洞,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5)薪酬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会根据国家政策、经济环境、人才市场状况、行业及其他企业薪酬状况等因素,再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薪酬管理战略与体系,确保所制定的薪酬政策既能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又能留住核心人才;同时,更加注重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核算与分析工作,从而不断地完善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只是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定进行工资及社保管理,基本上没有什么制定和调整权;即使有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工资计算,且绝大部分工作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试想如此状况又怎么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
三、重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角色的主要措施
1.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制度体系。
(1)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实现与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业务模式、业务流程、财务系统、研产销系统等要素所组成的整个经营管理系统的对接,需要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的目标,“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确保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的需求,控制人力成本,在预测未来企业发展的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调整人员分布状况,为组织对人员的考核录用、培训开发、晋升、调整等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的实现。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事的是一个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调配、培训开发、绩效评估、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在内的系统性工作,因此制定和有效执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即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职位体系、培训开发体系、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评估体系,建设并完善企业文化等等,能够保障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落实,使得新的理念能够得以贯彻和实施,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当中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改变过去人力资源部门纯粹从事人事管理的形象,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领导和员工当中的地位。
要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仅以现有水平还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做到这一点,因此需要外部咨询机构的参与。企业需要在咨询机构的帮助下,根据自身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经济社会政策环境、人员现状与管理水平,借鉴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研究设计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2.引进入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加强在职员工的培训。在当今成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者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需要具备若干种专业技能。一项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四类专业技能: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商业能力、领导才干以及学习能力。
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制度体系的制定和建立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实施和操作。要胜任这方面的工作,人力资源部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须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了解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及本企业生产流程、发展方向,掌握全体员工的个人基本信息。而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或者缺少相关专业背景,或者知识技能落伍,不清楚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不能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企业人力资源作统一的规划,更无法制定出科学、实用的选择、培养、任用和激励举措,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
为更好地履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当中的角色,必须引进足以胜任的相关专业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同时要对现有管理者进行必要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技能,转变观念,提高胜任力,以便适应和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参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存在于企业内部,归根结底是要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因此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必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可以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活动,从而促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产和服务质量、降低旷工率和跳槽率,增加企业收益。
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主要分为:直接目标、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
(1)直接目标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来吸引员工、留住员工、激励员工、再培训员工。
(2)具体目标是提高生产率、改善工作质量、遵从法律、获得竞争优势,增强员工的灵活性。超级秘书网
(3)最终目标是通过组织中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维持组织生存、提高组织竞争力,促进组织发展和组织利润的增长、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和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环境的灵活性。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参与到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企业总体目标确定自身的工作目标,再根据自身的目标制定和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活动,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为企业高层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人事决策咨询服务和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及系统解决方案。
4.人力资源管理者要熟悉企业业务,当企业主导产品和主营业务的内行。当今世界,人力资源管理前所未有地与企业或公司的战略性商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转变在企业中的角色,提升在企业中的地位,就必须熟悉企业的产品和经营业务。
篇6
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经过多轮变革,但相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变革的效果不大,远未实现由传统“体制人”人事管理向现代“社会人”人事管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聘人员、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唯上级领导是从。
现在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设置岗位以及各岗位人员的配置基本完全听从于上级领导的意志。这不仅严重违背了人事管理的一系列原则,而且容易滋生腐败。
2.职工晋升论资排辈,暗箱操作,违背民主原则。
一直以来,事业单位都是考虑资历辈分、工作年限、领导评价等综合因素进行职工的晋升工作。这看起来科学有效,保证稳而不乱,实际上按资历提拔干部往往年纪较大,思维守旧,管理方面自然难以革新突破,严重影响单位效益。同时整个选人过程违背民主原则。
3.职工教育对上级部门部署依赖过大,缺乏科学、实际的规划。
现在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很多情况是根据上级部门的年度部署展开,很少并且很难根据本单位内部实际的人力、物力情况进行有效的职工教育。同时在职工教育过程中偏重政治理论方面而一定程度上忽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这就造成很多职工在受教育过程中本着完成任务和见面交流的心态。
4.平均主义严重,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
事业单位受过去传统平均分配的影响,平均主义依然严重,好多单位的一线员工和后勤打杂人员实际收入差距其实不大。同时有些部门实行平均奖,这让员工觉得“干与不干一个样”,严重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人员流动性太差,缺乏新鲜血液,养成职工懒惰心理。
过去我国事业单位人员实行编制管理,虽然经历多次变革,到现在依然是半编制半合同,即使“合同制”也是稳定性非常好的,好多部门的人员配置多年不变,好多职工的岗位也不变,这造成了单位人员流动性太差,缺乏活力,单位暮气沉沉,完全不符合我国人力资源从“体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变革观念。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进行人事管理的建议
为使事业单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服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后,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事业单位对人事管理也必须进行一些转变。针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希望对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实行招聘人员公开化,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科学化。
首先招聘职工要严格按照2014年5月24日国务院颁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的原则展开,做到招聘工作公开化、公平化,所招人员专业化、实用化。其次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方面上级领导减少干涉,由人事部门和所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和配置,最后向上级领导提交相关报告,由主管领导检查验收即可。
2.打破论资排辈,实行民主评选和业绩竞聘。
人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才为单位创造价值,而不是照顾某些没有能力、业绩但工龄、年龄较大的人。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打破论资排辈,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营造各层次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在人才的考核、奖励、任用、晋升中引入竞争机制,努力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并且实行民主制度,保证聘任和晋升的领导确实是大家认可和信任的。如此才能保证单位上下一体同心,通力合作,最大化的发挥人才对单位的有效价值。
3.根据实际情况展开职工教育工作。
职工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本增值和单位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过程,因此许多单位都把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但是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一定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而不是唯上级部门的指导是也。做到培训前调研、预算,培训中跟踪、分析,培训后报告、反馈。并要保持适当超前性的原则来确定培训内容,并对培训方法、参加人员、经费和时间等方面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具体详细的安排。
4.打破平均主义,实行保障基本工资,强化业绩激励制度。
任何单位的月度、年度考核都是职工工资增减、职位升降和福利奖惩的依据,在人事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要打破平均主义,细化考核指标,注重职工实际业绩,在保障基本工资的情况下,强化业绩激励制度。
5.打破铁饭碗,实行应需而用,择优而用,淘汰制度。
事业单位要完全打破编制和“金合同”的框框,按照单位的实际需要招录员工,并且在工作中择优而用,工作完不成、业绩连续不达标者实行淘汰。这样才能保障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由“体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三、结语
篇7
摘 要 本文从阐述职员的个性差异以及医院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差异性特质,简要辨析了注重职员的个性差异以及合理运用的意义;笔者进而立足于现在医院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个性差异应用到医院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个性差异 医院管理 人事管理
近年来,医院更多地借鉴企业管理的优点,并且运用到医院管理当中,医院人事管理就是引用并改进企业人事管理的实例之一。医院人事管理主要是对医院人事关系的管理,主要研究如何对医院人员进行选拔、培训、正确分配工作岗位、考核以及后续的培训和激励政策等等。而上述的一切都离不开对人的个性差异的分析,通过对人的个性差异的分析和合理把握,了解并掌握人的个性差异的特点和规律性,合理应用于医院人事管理当中,才能广泛地发现人才,并把员工的特点和职位的显著特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员工能够迅速地适应岗位,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有效促进医院人事管理的完善。
一、人的个性差异
1.人的个性差异的内涵
个性主要是指人作为个体的人和社会的人整个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据统计,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过程。人的个性差异主要是指这三个心理过程的倾向性和特征。这些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和特征之间的差异构成所谓个人的个性差异。相对来讲,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素质差异、能力差异、性格差异以及爱好差异。
2.医院人事管理正确认识人的个性差异的意义
正确认识人的个性差异是做好医院人事管理和提高医院人事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对于提高医院职位以及工作内容与人的匹配度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对于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改进医院的管理水平,改善领导的领导风格以及改善干群关系具有潜在的意义,进而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工作业绩,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二、个性差异在医院人事管理应用当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个性差异在医院人事管理应用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医院在人员选拔上不是因事择人而是因人择事。
2)在医院人员培训上,不是根据个人的差异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而是为了完成医院的整体培训任务而进行统一培训,不对培训进行层次,类别、专业和课时的区别。
3)在医院人员岗位管理上,不是根据个性差异而定位岗位和工作内容,而是根据统一成绩划分岗位和工作内容而且一任终身。
三、个性差异在医院人事管理应用当中的改进措施
在我国许多医院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因而严重阻碍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应从医院人事管理的客观实际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出发,从而掌握个性差异在医院人事管理当中的应用规律,针对以上要求笔者提出个性差异在医院人事管理过程当中的应用原则:
1)能力差异的应用原则
能力阀限原则:每项工作以及职位都具有对于相应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在选拔员工时相应员工的能力不能低于最基本要求,称之为能力阀限。
能力合理安排原则:在分配员工的职位以及定位员工相应工作内容时,首先要坚持能力阀限原则,但是与此同时也要根据个人的能力特点,特长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合理分配员工的职位,合理定位员工的工作内容,这就是能力合理安排原则。
能力互补原则:指安排员工的工作特别是员工的团体协作工作时,尤其要考虑相应参与员工的能力特点以及能力互补性,从而使员工在团体工作中能够达到能力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协作的效果。
2)素质差异原则
素质绝对原则:对于医院来讲,部分工作都是相对专业的工作,这些专业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基本素质:具体来讲就是职业状态,职业意识、职业操守以及职业应急等等。即便是员工的能力达到了工作岗位能力阀限的要求,如果员工的素质并没有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那么之后工作的开展将很难进行,对于医院这个特殊行业来说,甚至于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事故。因此,为了适应医院的工作,并保证员工可以顺利开展工作,必须以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素质特征为绝对标准来选拔和培训员工,这叫做素质绝对原则。
素质互补原则:对于医院的一般性工作,虽对素质特征有一定的要求,但并非是完全必需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适当以别的素质作为补充或者替代,基本上不影响员工的正常工作,这就称之为素质互补原则。
素质发展原则:在员工相应职位以及工作内容分配完毕之后,医院领导层要根据员工的基本素质,并且着眼于职位的长远发展或者特殊要求,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在主客观的影响下员工的整体素质会发生转变和提升。通过培训和锻炼等措施使员工的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称之为素质发展原则。
3)性格差异的应用原则
性格顺应原则:为了医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医院在分配员工工作岗位和定位工作内容时要顺应员工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叫做性格顺应原则。
性格互补原则:医院在分配组织员工科室以及工作小组时要充分了解相应人员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从而使医院科室或者小组成员能够在以后的工作或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够进行性格互补,促进整体工作的开展,这就是性格互补原则。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个性差异对于医院人事管理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本在于医院应综合考虑以及综合运用个性差异的显著特点,医院职位以及工作内容的特征并且遵循个性差异应用到医院人事管理的原则,从而使医院人事管理能够不断适应不断深化的社会要求,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强.领导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8
关键词:地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一、地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现状
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使全国地质勘查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大部分地勘单位在“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管理模式下,大手笔谋划,超常规推进,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创造投资环境,探索管理模式,不断更新自身的科技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契机。然而,在各地勘单位多年的发展中,其人事管理也出现了诸多漏洞,不仅人力资源调配效率不高,而且人力资源的使用也不够科学。究其原因,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跟上单位的发展节奏,没有将最关键的人才输送到重要的岗位上去。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人事管理中过于片面,人员配置不科学。纵观地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虽然其进步幅度较大、进步空间充足,但是,地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需要高层管理者和相关部门正视问题,积极予以解决。
二、地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存在的困境
1.人员配置不科学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局限于事业单位晋升机制和职称评定体系,“不看才能看功劳”,让一些年轻的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论资排辈的将一些劳苦功高、在单位工作时间长的老同志安排到了一线技术岗位上去。这样的问题之所以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未能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事业单位的大框架下,工作年限、个人年龄成为晋升和任职的首要考虑因素。诚然,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作风稳重,能够很好的把控全局。但是,如果仅仅考虑这些的话,人事管理工作就过于片面。因为一线岗位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需要克服恶劣的工作环境,有些老同志因为身体和年龄原因,限制了在工作岗位上的成就,这就需要人事管理部门在进行人员配置时,将一些有真才实干、责任心强、踏实肯干、有冲劲的职工安排在野外一线岗位,做到知人善用,适人适位。其二,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是限制地勘单位发展的瓶颈。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的引领下,地勘项目众多,相应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带项目、搞勘查,但是受限于体制内的编制数,而且在地勘单位低谷期,较长一段时间没有引进人才,近几年考入的大学生又比较年轻,没有较多的工作和管理经验,造成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其三,用人体系不灵活。事业单位中,“能上”者多,“能下”者少之又少,导致往往不能用人之所长,人力资源效用也没有得到最大发挥。2.管理思想陈旧因不同于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竞争机制运用较少,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管理思想陈旧的情况。我们正处在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时代,HR必须重新界定自己和本单位实际情况,把脉最新的时代动向,积极了解我国地勘人事管理的相关走向,与时代接轨,与国家接轨,与我国发展的大方向结合,这样才能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然而,在地勘人事管理中,工作人员依旧重复着考核、评审、工资晋级以及人员进出等传统管理工作,这种短期的单一、应急管理模式,忽视对职工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不能进行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缺乏系统性。而且,部分管理者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固步自封,过度依赖工作经验,这样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地勘事业单位的发展,更成为限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大困境。
三、地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有效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地勘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目前,做好人事管理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艰巨的任务,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要结合单位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工作效率,为地勘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人力支撑。1.科学调配人力资源,将人才有效利用在进行人事管理时,不仅要积极引进人才,也要科学的开发人才、运用人才。首先,要综合考虑职工的综合能力和具体情况,针对岗位需求,进行最优的人力资源分配。在为重要的关键岗位匹配人才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机制,通过考试或考核,择优录用,让人才在单位的不同部门间合理流动,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其次,设置科学的管理制度。在进行人才选拔、岗位设置、人才利用方面出台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不断趋向于人才要素由市场配置,更多地回避人的主观判断,以灵活的、包容个体差异的态度管理职工。第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更多的关注于目标和结果,给职工适当的发挥空间,让职工充分体会到主人翁意识,或者在职务上给予适当体现,这是对职工人品及才能的充分肯定,有助于促进职工的主动性提升。2.创新思想,实现人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苟日新,每日新,日日新。创新是一个单位不断进步、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而地勘事业单位更是如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转变思想观念的重要性,迈出传统的人事管理格局,不断创新进取,更新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将单位越做越强;其次,要有优胜劣汰意识,将单位中一些传统的人事管理思维从人力资源调配环节中淘汰出去,推陈出新,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人事管理的可持续性。3.科学设岗,细化职位描述单位岗位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各种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科学设岗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若要岗位上的人才充分发挥效能,必须科学设置岗位,尽可能细化岗位特征,清晰的描述岗位职责和任务,让职工明确操作流程和具体目标,不断总结、反馈、完善,使每项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4.引进聘用机制,缓解人才总量问题在事业单位中,因为编制数的限制,普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的状况。特别对于地勘单位,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点多、线长、面广,庞大的野外工作量需要一些临时性、辅、可替代性的生产辅助人员来完成。为了缓解单位用人压力,应通过多种渠道引进聘用机制,在一些非关键且技术含量低的岗位,通过聘用劳动力来满足辅助人员的供给,从而满足工作要求。5.注重地矿文化建设,为野外技术人员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一方面,丰富野外一线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着力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为找矿突破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精神文明建设和地矿文化建设为契机,加强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缓解工作压力,对职工进行人文关怀,增强归属感和使命感,不断优化地勘单位人事管理工作。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地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只有不断优化人事管理工作,做到人事相宜,才能不断实现组织目标,让单位能够无障碍、无困扰、良性的快速发展,从而跟上全球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步伐,做时代的追随者。
参考文献
[1]张洁;浅谈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人才开发[J];经营管理者,2016(04).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市场经济
2014年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该项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各个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该项条例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聘用合同、奖惩及争议处理等人事管理主要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1]。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事业单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复杂,该条例的解决能力有限,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1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面临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是事业单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体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但现阶段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辞职流动不规范、奖惩激励措施不科学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事业单位的发展。
1.1人才辞职流动机制不合理
在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关于事业单位人员的辞职问题,一直备受社会争议,出现这种争议的原因在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人员流动机制的灵活性差,在应对员工辞职时,事业单位往往缺乏灵活的应急机制,或者未能从机制上来保障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因此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员工提出辞职,事业单位不同意员工离职,员工被迫缺勤,自动脱离岗位,事业单位留置人事档案。在我国,档案是人员的重要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档案,那么这些劳动人员将无法获得国家等政府部门的工作,行动容易受到很大的影响[2]。此外,在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招聘选拔环节也存在严重的问题。通过科学的规范的人才招聘渠道,可以帮助事业单位获得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作用于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上,能够综合地提升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的功能。但由于事业单位存在野编制冶一说,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招聘方面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灵活性较差,人员流动不频繁,未能及时地淘汰落后的员工,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
1.2岗位设置不够科学
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存在着明显的岗位设置不科学的问题。首先,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中,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不够科学,事业单位的岗位很多并不是根据实际需求而调试的,而是从人员编制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岗位设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作岗位与人员的脱钩,部分岗位人员冗杂,部分岗位人员缺失,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其次,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岗位的职责划分不清,这种问题不仅体现在新入职的员工身上,还体现在老员工身上。对于部分新员工而言,刚刚考入事业单位,因事业单位内部岗位职责划分不清,导致很多人员入职后不清楚岗位职责,无法根据岗位职责进行职业规划。对于很多老员工而言,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岗位职责划分不清,这些老员工在事业单位里,长期游弋于不同岗位之间,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直接限制了人才的晋升渠道,在人才晋升中,并没兼顾考虑岗位与岗位之间的不同区别,人才晋升的渠道被限制[3]。
1.3薪酬发放未与社会进步挂钩
事业单位人员的薪酬工资是依据国家相关标准来予以制定的,由于国家标准与社会现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就直接导致了事业单位薪酬发放未能够有效的与社会进步挂钩,难以体现社会进步的成果。在实践中,事业单位的薪酬发放与人员的工作成果之间缺乏统一性,薪酬标准明显低于人员的劳动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打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此外在事业单位薪酬发放中,薪酬并未与绩效考核挂钩,在实际的薪酬发放中,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的好坏,工作成果的多少等并没有纳入薪酬发放的标准考察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工作人员一个严重的误区,野工作多少、好坏都一个样冶[4]。相对滞后的薪酬发放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制约了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此外,我国事业单位的人才奖惩机制并不完善,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构建出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同步的激励机制。如任由这种落后的薪酬奖惩机制运行下去,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受私营企业工资薪酬丰厚的诱惑,事业单位的人才将逐步流失,进而影响事业单位正常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秩序。
2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在事业单位中,科学先进的人事管理,能够有效地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性,能够从工作人员自身的角度来进行专业技能的创新与提升,进而提升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1完善人才辞职流动机制
事业单位应该构建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创新人事档案的管理方法,按照工作人员的性质来处理人员的辞职,如果工作人员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那么在遵循《劳动法》的前提下,按照相关程序进行人员解聘。如果工作人员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那么就按照国家相关人事管理法规进行,由员工提前提出辞职,在三个月内审批完毕后,并处理好人事档案的移交工作[5]。在人才招聘环节,事业单位作为人才的使用方,切实了解自身的人才需求,切实了解人才的使用方向,因此在人才招聘环节,事业单位应该努力争取对人才的使用权限,并根据自身的切实需求来进行人才招聘编制的制定。在招聘过程中,事业单位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事业管理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人才招聘流程,加强人才的审核,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与工作需求之间的关联性,不断提升人才的使用标准,健全人才的使用模式,提升人才招聘环节的公开透明性,杜绝的行为,避免招聘不合格的人才,造成人员编制的浪费,也不利于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
2.2科学的制定岗位职责
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一般是按照上级部门的人员编制来确定的,但事业单位作为人才的使用方,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因此在事业单位人才招聘中,事业单位要根据上级部门的编制要求,结合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员使用需求,来科学的制定岗位职责,根据岗位职责,根据岗位需求来招聘相对应的工作人员,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符合事业单位的工作需求,强化工作人员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努力形成野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冶的工作局面。此外,事业单位还应该明确各个岗位之间的关联性与区别性,将岗位职责合理的划分,并制定工作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保障工作人员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
2.3筹划建立科学的薪酬机制
事业单位的薪酬发放一直饱受社会诟病,这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的薪酬机制与社会进步存在脱钩的问题。事业单位在薪酬机制方面,应该不断健全不断完善,不断与时俱进,筹划建立科学的薪酬机制。将薪酬工资与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挂钩,将薪酬发放与绩效考核挂钩,不断提升薪酬发放的标准,制定科学严明的薪酬奖惩机制。此外,在人员晋升上,要注重不同岗位上的劳动强度、劳动力度的不同,注重兼顾劳动成果的差别性,有效的提升晋升机制的科学性[6]。
3结语
事业单位作为人才的集中地,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虽然经过一定的变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应该构建完善的人员流动机制,科学的奖惩机制,明确岗位职责,提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季文英.论新时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35.
[2]毛海峰.浅析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策略[J].才智,2012(13):348.
[3]方秀玲.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途径[J].人才资源开发,2014(24):23.
[4]刘忠贵.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4):231-232.
[5]严培涛.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15):274-275.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在我国职业院校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人事管理工作一直是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院校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传统形式下的人事管理工作已经无法满足职业院校的工作需求,存在诸多的弊端,给院校的良性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职业院校如果想要做好人事管理工作,就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使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转变为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此保证职业院校人事工作的整体质量。
一、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区别
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如果想要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就需要对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如下:
1.管理内容。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管理内容的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主要以“事”为基本点,对于职业院校内部的人员进行的是“管、进、出”类型的管理工作。与之相反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以“人”为基本点,将“人”看作是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并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人”的管理。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由于重视“人”的发展,因此可以保证职业院校内部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到自身工作中去。
2.管理手段。在管理手段方面,两者也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在进行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管理手段是物质刺激与制度控制,通过对职业院校的工作人员进行金钱奖励及制度约束来实现管理目的。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采取的是人性化管理手段,充分考虑到职业院校工作人员的个人情感与内在诉求,尊重每一个工作者,使其自身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
3.管理技术。传统的人事管理,很少将管理工作与技术层面相结合,一般都是依照拟定的制度进行管理,存在较强的机械性,不够灵活、不会变通。而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采用新型的技术进行管理。如信息技术、测评技术、互联网技术、考核技术等,具有极强的先进性。
二、职业院校人事管理如何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及人力管理的工作者在认识到上述主要区别之后,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观念。职业院校若想将人事管理工作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就需要对观念进行合理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一般是把职业院校内部的所有人看作为“经济人”,主要关注的是人自身的自然属性。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人性有完整且丰富的假设,不仅关注人性的内部片段,还对人性有全面的尊重和理解。因此,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切实保证后续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某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发现,随着院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无法满足院校的人事工作。在此背景之下,该校的管理者决定将人事管理工作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着重对工作观念进行了合理的转变。该校的人事管理部门,树立了“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的核心内容”的观念,在此基础上,该校的人事管理人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计划进行了分析与编制,并且设计了合理的薪酬制度,使人事管理的职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于该校的人事管理观念发生了变化,因此后续的管理方法、管理目的与管理结果都产生了相应的转变,为该校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该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了合理的开展环境。
2.建立激励机制。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通常都是采用金钱、物质激励的形式,激励手段相对比较单一,无法满足现代职业院校的深化发展,自然也就无法达到预想的激励目的。职业院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应对工作人员进行物质激励之外,更要认识到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在马斯洛理论中,人的需求主要被分成了五个层次部分,即生理、安全、情感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这一理论反映的就是人们基本的心理规律与行为规律。在职业院校的工作开展中,教职工是最为重要的核心资源,是学校价值得以体现的基础。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应当认识到,除了要满足教职工的物质需求之外,还应当努力满足其精神需求,只有教职工的物质、精神需求都得到满足,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积极调动起来。这样,教职工才会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还会主动对工作进行创新发展,以保证教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某职业院校为了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该院校的管理者与人事管理人员除了对教职工进行物质激励之外,还很重视对其进行精神激励。人事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对教职工的个体需求进行了调查与掌握,根据不同教职工的个体需求,来采取不同的激励形式。这样,不仅保证了激励工作的针对性,也使教职工认识到了自己在院校工作开展中的重要价值。该院校的教职工在自身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该校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顺利的开展。
3.加强职业管理。职业管理这项工作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之间的重要区别表现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内部人事工作的新职能。职业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指导教职工进行职业计划的拟定,并且在培训管理、绩效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实现教职工的职业计划。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帮助教职工拟定职业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协调目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确保教职工的工作计划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是协调一致的,让两者相结合,成为一个共同的利益体。教职工的职业计划目标一定要与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一致,如果两者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教职工的职业计划目标就无法得以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无法达到教职工的预想目标。
3.2实事求是。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帮助教职工拟定职业计划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实事求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帮助教职工正确认识自我,并对自身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就可以以此为前提制定个人职业计划,保证计划的可行性。
3.3动态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帮助教职工拟定职业计划之后,还要注重其动态发展,在教职工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职业计划进行合理的修改与完善,以保证职业计划满足不同时期的教职工发展需要。
三、结语
职业院校的人事工作具有较强的重要性,传统的人事管理目前难以适应职业院校的工作发展,需要院校的管理者对其进行改革。职业院校应当认识到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区别,在此基础之上,院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将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职业院校可以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还可以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以此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杨秋娟.关于推进学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3(04).
[2]李娟娟,曹红霞.试论职业院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J].科技信息,2013(24).
[3]黎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探讨——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新措施[J].经济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