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校范文
时间:2023-03-25 20:5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国学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独立能力强
在独立学习方面,英国学生要高于我国学生。英国的每个中学生都能够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来完成一个比较正规的Project。Project的汉语意思是“计划”“设计”“规化”。实际上类似我国的“科研论文”。英国中学生的Project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和社会实际出发,题材极为广泛。从理化生实验、数学建模到英国的历史、地理,从环境保护到关爱生命,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政治到经济……应有尽有。有些Project有理有据,不亚于我国大学生的毕业论文。
英国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也强于我国学生。不分担家务劳动的学生很少见,他们从小就帮助父母擦汽车、剪草坪。小学生打工的也很多,送报纸是最常见的了,钱虽然挣得不是很多,却拥有了面对社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到了假期,加油站、快餐店、超市,到处都有中学生在忙着干活。一个假期下来,不但能挣几百英镑,更重要的是他们变得自信、老练。
团队意识强
在英国,人们普遍推崇Team Spirit――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一个人与大家协同工作的能力或态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合作能力。英国学校历来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教育,在公共场所或集体活动中,个人必须服从大家。如果哪个学生为了自己出风头而连累了大家,他就会被一致斥为“没有团队精神”。
身体素质好
体育不但是英国中学的重要课程,而且每天下午四点钟开始,大部分学生会出现在运动场上。大量的体育锻炼,加上合理的充足营养,使英国学生大都身强力壮、精力充沛。那种肌肉发达、动作灵活的运动员型学生到处可见。就连女生对体育也十分热衷。体育好、学习好的学生才备受同学们的推崇。
探究精神强
英国学生做事十分开放,敢想敢干,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不被禁止,就可以做”。所以,成功的机会也相对较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也不像我国学生那么关注问题的答案、关注他人的看法。对问题不但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特别注重科学论证,注重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我们来看一下英国学生的学校生活。一般的学校都是从早晨九点上课到下午四点放学。四点过后,学生大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英国学校的课余活动很丰富:话剧团、乐队、合唱团、垒球、棒球、橄榄球、游泳、跑步、网球、壁球,应有尽有。每天的家庭作业一般只需40分钟即可完成。在课程设置方面,从初中起,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一般选三至五门学科,但不能少于三科,其中不包括英语)。他们上课的方式与我国也不一样。在中国,一个班级的学生每天都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不同的任课老师进进出出。而在英国,进进出出的是学生,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教室上课,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同学。课间的走廊里,学生们都在快速地寻找下节课的教室。那种感觉和大学差不多。最关键的还是两国的师生关系的差异。在中国,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很少有学生会对老师产生怀疑。老师的渊博、老师的自信、老师的严厉,使学生对他们由教生畏,害怕与老师接近。英国的老师依然是知识的源泉,但他们除了思想还有感情。他们和学生的距离似乎要近一些,他们会和学生谈天、交心。
中英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差异,自然与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的不同是分不开的。但我个人认为,教育体系的不同,基础教育最根本特点的差异是问题的关键。首先,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特点是应试、选拔。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知识,要写太多的作业,要参加太多的课外辅导班。学生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而即使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我们的老师仍然基本上不敢鼓励和挖掘学生们学习以外的各种潜能,因为学校的一切都还是以考试成败论英雄。
篇2
面对方兴未艾的小留学生热,中国媒体和教育界人士曾展开热烈讨论,就小留学生出国是利大还是弊大进行争论。不少人都提出一个问题,十几岁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可以说尚未发育成熟,让这些年龄段的青少年出国留学是否合适?
众说纷纭
中国内地媒体和教育界人士对此的看法至今难以统一,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年龄太小的少年少女留学生不会照顾自己,他们比较单纯,又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控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学坏,小留学生更容易受到伤害。 但也有人认为,对语言学习来说,年龄小有优势,因为小留学生的可塑性强,很容易融合到当地的学习生活中。此外,这也可以锻炼他们的独立生活和思考能力,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大有益处。
低龄学生留学令家长担心的问题确实不少:孤身在外的个人安全问题,是否会因对异域文化的不习惯而妨碍青少年学生健康的性格塑造?变得郁闷、孤僻?孩子能否具有学习、生活的自理能力?会不会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学坏等等。
孤独的小留学生
已考入伦敦著名的某理工学院攻读土木工程本科学位的学生陈是在4年前抵达英国的,当时他刚满16岁。这位曾经历过小留学生生活、看起来仍然稚气的大学一年级新生说,当他在德比文理学校读高中时,常常感到“非常孤独”,在学校跟其他英国学生的社交也不多,没有什么朋友。 不过,他表示,幸好自己在当地有个很关心他的监护人,心里有什么事,总可以跟监护人谈,使自己郁闷的心情得到缓解。
在海外留学生涯的开始阶段“感受孤独”,大概是不少小留学生都曾经历过的历程。北京女学生杨洁在自费抵达英国读预科时刚好17岁,也算是个小留学生。但在头一年,她过得很不开心,虽然在学校认识不少人,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知心朋友,一切全靠自己。为了学好英文,她不大与中国学生交往,几乎离开中国人的圈子,时常感到孤寂。惟一的安慰是与父母天天保持越洋电话交流,寻求精神上的支持。 后来,在熬过了初抵英国的孤寂之后,杨洁开始变得独立和自信,为了让父母更了解她在英国的情况,她把打电话改成写家书,每月两封。她说,要是想父母了,信看完了还可以再看,这样“感觉更温暖”。
环境影响大
来自湖南的陈说,家长为子女选择的预科学校或语言学校的好坏对小留学生的影响很大,如果环境不好的话,学生很容易学坏。但他认为,自我控制能力也是锻炼出来的。攻读计算机本科的刘深有同感地说,自费小留学生大都家庭条件较好,但有些学生自控力不好,喜欢攀比,花钱大手大脚,心思不在学习上甚至感到无所谓的也有,在英国留学的小留学生中不难找到这样的例子。抵英已一段时间的预科生何认为,对很多小留学生来说,“留学生活是独立生活的开始,由于远隔家乡,家长的关爱少,学习压力大,时间和金钱都得学着自己管理。”他说,在英国的空余时间比较多,自己得学会思考,安排好留学的生活。
深刻体会
攻读经济学本科学位的颜也曾经历过小留学生生活,她从16岁起就住在英国寄宿学校并完成高中学习。她认为,“低龄学生在出国前应对留学有着明确的目标”,这样能集中精力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不会被异国的孤独感所淹没。目前已成功考入英格兰一所大学攻读商科学位的王说,在英国“最深的体会是再辛苦也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要坚持下来”。她说,远在北京的父母已感觉到她比以前更加成熟,更加独立,也开始学会关心他人。来自父母的肯定使她感到很开心。吴则认为,在英国留学使他的思维更加开阔,他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个性的发展更有好处。
篇3
什么时候出去?
在加拿大,最小可以接受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前去留学,但是业内人士建议,如果没有移民打算并且父母不跟去国外陪读的话,孩子并不适合太早出国。威久留学加拿大部经理杨建平表示,北美的中学学制为“2+4”,也就是说,在中国八年级的孩子到美国正好开始接受高中教育,一般来讲,留学机构更倾向于孩子在八、九年级这个阶段出国。
首先,年龄适中的学生有相对较高的独立性,同时学习能力旺盛,接受新式的教育相对容易。北美的文化与国内文化差异较大,没有在国内接受过长时间应试教育的孩子,文化排斥度也相对少一些。
其次,是否接受完整的北美高中教育对孩子未来也非常重要。英语邦创始人段颖异认为,北美高中四年里所学内容跟国内有很大差别,国内主要侧重于应试、准备高考,而大洋彼岸在高中阶段已经开始选课以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方向,完全跟大学的授课方式相接轨。如果学生选择在国内结束高中再出国,对外国大学的适应力相对较差。
另外,出国是一件长期规划的工程,一般的准备周期都在一年以上。这期间不仅仅要做好经济准备,还要注重对孩子语言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去哪里读书?
对于单纯为了出国读大学的学生来说,能够事先出国念高中无疑对以后的生活会更加适应。国内也有专门为学生本科出国留学而准备的国际高中,这些高中效仿北美的办学模式,并且为学生培训SAT(俗称“美国高考”)相关课程,但是并不能同完全的国外环境相提并论。比如兴趣类的课程(比如马术)的缺失,对于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国外那么全面等。同时,学生的生活环境还是中文环境,在父母身边,对独立能力和语言能力没有很高要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加拿大念高中的孩子,大学一般有三种选择:美国、英国、加拿大。如果为了移民而留学的话,就会选择呆在加拿大继续念本科。但是想要快速拿到学位的学生会选择学制更短的英国。当然还存在着一种情况是,学生一直都想要去美国读大学,在
加拿大读高中只是一个跳板。在美国大学的录取方面,加拿大的高中生和美国的高中生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从国内去加拿大的高中要比去美国的高中更容易一些。
在留学国家的选择方面,北美更加受欢迎,但是英澳相对容易。北美国家发达、开放、多元化的生存环境,以及可供选择的数量众多的名校,都使得其成为多数留学生的首选。在社会安全性方面,加拿大可能更会让家长放心一些,也更加舒适宜居。但美国的名校诱惑同样使得众多优秀的中国学生怀揣“美国梦”,奔赴美利坚。
澳洲、英国的优势在于录取比较灵活,不同于北美教育体制,英联邦体制相对录取难度较低。并且对于语言要求也比较低,有的学校还可以提供语言预科。
篇4
随着20世纪80年代英国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学校长的履职水平和专业质素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参考分析英国学者培训专业化发展取向特征,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专业化进程具有启示意义。
一、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项目概述
(一)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国家校长专业资格培训计划
国家校长专业资格培训计划是“国家学校领导学院”组织实施的英国校长职前培训核心项目,为校长候选人提供必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专业培训。
根据校长申请者不同的背景状况,“国家学校领导学院”会以是否具备校长潜力为标准,进行严格的遴选考核,对成功申请为项目培养对象的个体,项目会提供有针对、有侧重的校长专业资格培训服务,项目开展时间为6~24个月不等。
(二)在职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
校长领导与管理项目是特别为中小学初任校长提供的国家级校长在职培训服务项目,要求新任校长在任期的前两年必须完成相应规定内容的在职培训任务,以帮助提升新上任校长的领导和管理技巧。
中小学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项目的设计颇具个性化、实效性特点,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内容,根据对新任校长现实需求和实际问题的调查而设定培训主题,如“学校的规模、特点和办学绩效的评估、个体入职后的履职表现评估等”。
(三)在职高级研修――在职校长领导力培训计划
在职校长领导力培训计划,是针对具有较长工作经历的资深校长开展的校长在职高级研修项目。培训采取短期集中研修的方式,一般时间为5天。尽管研修时间较短,但是前期准备颇为充分,包括对培训对象所在学校运作方式的全方位认知诊断,对参培校长个体履职水平、专业质素的综合分析评估等。在职校长的这一培训过程,也是其自身管理经验再提升并作为其他项目培训资源的存储过程。
二、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取向探析
(一)培训理念的统一性与培训价值的实效性
培训理念和培训价值是引领校长培训实践、确定校长培训目标、设计校长培训内容、选择校长培训方式等的客观前提和重要依据。“提高校长专业发展质效,优化校长的学校领导与管理行为,实现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了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基本理念”。
在这一统一理念的引领之下,重视培训价值的实效性。表现在培训方案和课程设置原则中,要求以切实满足校长现实需求为核心,基于校长个体的实际问题,有效提高校长学校领导和学校管理能力。在英国的专业化校长培训中,实效性这一基本价值取向目前越发明确和显著。
(二)培训项目的研发性与培训实施的灵活性
英国“国家学校领导学院”在21世纪,相继开发了“快速通道培训项目”、“战略培训项目”、“网上培训项目”、“领导团队培训项目”等颇具特色的校长培训项目。各项目的具体实施,由地方培训机构承担,实施方案往往是结合宏观的培训项目要求,根据地方现实需求,以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制定,另外培训实施的灵活性较为明显。
(三)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培训方法的多样性
英国的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培训,在内容方面明显体现了针对性,并以多样化的培训方法付诸实施。不同层级,意味着接受培训的对象和开展培训的要求都将会具有较大的区别,因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培训模式往往体现出不同侧重。
为实施不同侧重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也体现多样性,这主要表现为达成培训目标实施过程的多样途径。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综合使用,以实现校长在学校管理的岗位上,领导学校发展和应对变革所必需的思维突变和反思能力的提升与升华。
(四)培训机制的激励性和培训评估的规范性
英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制现已较为健全。一方面,“英国政府为鼓励校长参加培训,为每一个接受培训的校长培养对象提供2500英镑的培训资助,并由校长自行选择培训单位使用资金”,为校长自主接受培训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英国已有200多个培训机构在政府注册,在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下,创新、完善培训的方式和质量,已经成为英国校长培训机构的共性追求。英国的校长培训评估,相对较为规范。评估内容由国家级培训机构设定,地方培训机构根据具体培训内容调整和实施。
三、借鉴与启示
(一)关注校长培训需求,加强培训项目研发
英国注重基于校长现实需求的培训项目研发,将其视为保障和提升校长培训质效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各地方参培学员的现实需求,进行校长培训项目设计、实施、评估、改进等具体层面研究,“与国家学校领导学院形成了上下联动、相互协同的校长研发体系”,并建立了随着项目实施同时研发和积累、整理资源的相应的规范化制度。
当前,我国的校长培训在资源积累方面意识明显增强,但研发能力仍显得薄弱,依附于师范大学或者企业管理的研究成果的情形依然存在;如何整合培训资源、加强研发能力、加大研发力度、发挥实证研究对校长培训专业化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仍然是校长培训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注重培训实践环节,变革培训内容设计
英国各层级中小学校长培训都十分注重问题和实践导向。无论是前期调查、训中实施、后期评估,都是围绕提升校长的专业能力进行。获取校长经验结构和培训需求的倾向等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关内容模块的比重和权值,有效地适应了英国教育领导和管理发展的趋势和需要。
我国校长培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以课堂讲授为主,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足。因而,适当借鉴英国“重实践”的校长培训取向,将校长培训内容设计的重点,有意识、有针对性、有策略地转移到对校长认知、分析、解决、创造、适应等方面的能力上,在此基础上,提炼理论知识的概括性和精当性,综合调配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在培训中的比例,是英国经验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三)改进培训师资配置,完善培训实施过程
在英国,无论是资深校长,还是研究学者,都必须取得中小学校长培训任职资格证书才能从事校长培训工作。
我国的校长培训师资队伍中高校研究学者比例较大,优秀校长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培训课程设置方面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因而也显得不协调。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培训师资的关注不足,师资格认证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也与培训机构长期依靠封闭式积累,对国外经验的研究和借鉴不足有关。因而,增强对培训师资队伍的重视,建立一支富有实践管理经验又具有较高教育理论水平的培训队伍尤显迫切。
(四)突出培训效能控制,强化培训评估建设
篇5
【关键词】2008-2011;ICT;资助金;学校;分配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83―04
英国的基础教育经费投入过去十年来增长迅速。1996-1997年间政府用于学校建设方面的投资不到7亿英镑,到2007-2008年度已增长为64亿英镑,2010-2011年度将增长至80亿英镑。具体到教育信息与通信技术(ICT)领域,自国家1998年起实施通过ICT促进学校教学与管理发展战略以来,英国政府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如1998-99年度政府对国家学习网络(National Grid for Learning )建设的投资为1.02亿英镑,到2006-2007年度已达到7.41亿英镑。2007年10月,英国教育大臣Jim Knight MP宣布,英国政府将在2008-2011三年间共投资219亿英镑用于学校校园以及ICT建设,这项投资将使英国境内数千所学校得以重建或改造,其中8.37亿将用于学校教育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以此推动英国政府的拥有世界级先进教育体系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 。[1]这笔资金投入,将按照不同投资属性、通过不同项目经由英国地方政府发放到各个学校手中。
一 资金种类划分
英国国内用于支持教育发展的各种政府及民间投资项目繁多。2008-2011年度,英国的政府标准拨款项目共有学校发展资助(SDG)、少数民族成就资助(EMAG)、学校拓展资助(ESG)等九种。其中2007-2008年度可用于支持学校ICT发展的政府拨款项目有学校发展资助、下拨公式资金(DFC)、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NDIS)、电子学习积分(Elcs)以及学生计算机项目等。2008-2009年度经过重新整合,政府的ICT投资项目确立为学校发展资助、下拨公式资金以及利用技术资助(HTG)三项。
针对学校的技术发展与维护支出通常包括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或其它长期性资产的资本性成本和用于支付当期费用的收入性成本两种的状况,自2008年4月起,英国政府将本国ICT资助项目相应划分为收益类资助与资本类资助两类。[2]如下表所示:
为规范资金使用,英国政府规定资本类资助金只能用于投资固定资产或长期性资产如ICT硬件设施设备的支出,需要当期支付的费用如技术支持服务、软件订阅等必须通过收益类资助金支付。受助学校需要详细了解各种投资补助的不同属性、方向以及使用规定,避免违规使用,如学校的宽带费用、资源订阅费等就不能使用资本类资助金支付,必须在学校发展资助或其它收益类资助项目内开支。
二 投资项目介绍
1 下拨公式资金项目
下拨公式资金(DFC)是英国教育部用于国内公助学校校园建设、大型翻修与维护以及包括ICT在内的各种大型设施设备采购与更新的资本类资助项目。其中,ICT投资范围包括如电脑、交互式白板与投影仪、数字相机打印机等计算机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与学习平台等方面的购置等。
2007-08年,英国平均每所项目小学获得DFC资助金约34250英镑,每所中学获得113000英镑。2008-2011三年英国DFC投资资金总额为28.42亿英镑,其中2008-09年9.9亿,2009-10年9.83亿,2010-11年9.59亿。[3]因为不是ICT专项资金,因此DFS在经英国各地方政府发放到学校时并未指定用于ICT的具体数目,各学校可根据自己发展规划及具体情况灵活配置使用。为使投资更具倾向性与针对性,2008年起DFC资金分配将受助学校分为现代化学校和非现代化学校(现代化学校指校内80%或以上的建筑面积在近十年内已得到翻新或修缮的学校)两类以区别对待,如2008-2011年度两类学校及学生所获DFC资金额度分别如下:[4]
为避免重复投资,接受同类型资金资助如建设未来学校项目(BSF,英国政府2005―06年度投资30亿、2008-2011年度再投资93亿英镑用于分批改建或更新英国境内每所建设年限超过10―15年的中学的大型学校建设项目)投资的学校,将无权使用本资助金。
2 学校发展资助项目
新的学校发展资助项目(SDG)成立于2006年,它是由之前的英国学校发展资助、学校标准资助(SSG)等多项标准资助项目重新整合而成的一项新的综合性收益类资助项目,主要用于支持学校各项包括ICT维护、教学服务、数字化资源持续订购、特殊教育需要、员工职业培训、管理服务等教学促进活动费用的支出。新的SDG每年投资总数是其原有各项资金上年度额度总和、加之每年随学生数增加而新增的额度汇合构成。如2004-05年SDG投资总数为6.47亿英镑,2005-2006年在此基础上增长了4%。资金划拨到地方政府时对具体用于ICT支持的数额没有明确规定,学校可根据自己优先发展需要调配使用,政府建议学校在使用时应就如何将之与下拨公式资金更好配合以达到最佳投资效益给予全盘考虑。
SDG特别关注于学校教职员工ICT能力发展培训以及学习平台建设方面的需要。以技术促进学习的一个关键是教职员工的ICT能力与自信,而学习平台的有效利用与发展对支持学校教学也非常重要,它能支持个性化学习、特别是能满足学习有困难者的特殊需求,因此学校及师生员工应全面了解掌握学习平台的功能、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利用以改进教学的方法。这方面的资源投入与人员培训费用都可由SDG资金支出。
英国地方政府在SDG资金分配时必须保证至少97.5%的资金划拨到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保证学校所分配资金实际增长的基础上、经学校讨论通过后提留部分资金作为管理与技术支持费用。除非特别征得学校同意,管理提留费用一般不得超过2.5%。[5]
3 利用技术资助项目
利用技术资助(HTG)是英国教育部为更好适应政府于2005年所提出的利用技术改善教育及儿童服务的电子化发展策略(e-strategy)的需要、将原英国国家标准基金中的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和电子学习积分两个投资项目进行重新包装后所设立的一项新的用于ICT支持的资本类资助项目。
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NDIS)是为英国学校提供并维护数字化基础设施以保障学习资源使用与管理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专项资金,其目标之一是确保2008春季前所有英国学生都拥有支持个人电子公文包的在线个人学习空间以及安全可靠的宽带服务接入。电子学习积分(eLCs)是英国政府为支持学校购买课程在线学习资源所设立的专项资金,英国政府2002-2008六年间共为学校投资5亿英镑电子学习计分用以购买经认证合格的数字化课程在线产品,在2008年的5000万英镑额度发出之后,项目资金全部发放完毕,截止2008年8月底,电子学习积分停止使用。此后英国学校用于购买数字资源以及数字化基础设施服务的费用将由新的利用技术资助金承担。
HTG是由英国教育与通信技术局(Becta)管理并经由教育部(DCSF)支付给地方政府至学校的。2008-2011年,HTG投资总额共6亿3950万英镑,其中2008-2009年2亿3750万英镑,2009-2010、2010-2011两财政年度各2亿零100万英镑。[6]相比2007-2008年度国家数字化基础设施和电子学习积分两项资金共计9100万英镑的额度,新的HTG资金2008-2009年度的投资高达2.375亿英镑,提高幅度达150%。虽然具体到英国各地方及学校增长的比例会有所不同,但无疑其下一年度的ICT预算经费都会有大幅度提高。按照2008年6月Becta颁布的《学校及地方政府利用技术资金指导文件》[7]的解释说明,HTG优先支持:能适应特殊环境及需求的学校带宽的更新,确保学生在校内随时访问优质互联网服务及资源;ICT访问以及基于ICT的服务拓展;学习平台的正常运行,以帮助学生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存取自己的作业及相关学习资源,帮助教师更方便共享资源和观察学生进步;能更好利用、整合信息(如评价、出勤、行为表现、家长定期交流等)以支持学习的系统以及课堂学习技术(如交互式白板、data loggers等)范围内的投资。
HTG属于资本类资助金,只能用于ICT基础设施及设备、软件、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购置与更新等费用支出,不能用于相关ICT服务支持活动(如签约管理服务、聘请专家支持学习平台等)、年度数字化课程资源服务或软件订阅等收益类支出。资金将按季由英国教育部按照教育部标准基金分配办法(Standards Fund mechanism for distribution)发放到地方政府手中。地方政府可提留25%(或经学校讨论通过后更多于此)的配额用以支付为全体学校进行合作优价采购以及地区宽带协会或其认可的供应商所提供宽带的费用。具体发放到每所学校的资金额度是结合学校学生数、多元匮乏指数(Index of Multiple Deprivation)、人口稀疏度(Sparsity,即通过相对人口密度度量标准来识别不同的连通成本)等几种因素考量的。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HTG将逐步倾向于对社会剥夺(social deprivation)率较高地区学校的支持。分配公式中学生数、多元匮乏指数、人口稀疏度等三项指标中,多元匮乏指数比例会逐年提高,人口稀疏度比例会逐年降低。也就是说,在2008-2011三年中,人口稠密且多元匮乏指数较高的地区所获得的基金资助会不断提高,而人口稀疏地区资金可能会相对减少(如同巴金-达格南地区所获资金三年间将会有20%提升,而汉普郡会降低10%)。这种计算方式能够帮助缩减地区间学校及学生学业差距,避免乡村学校因为不断增长的带宽所带来的高成本而影响到不能继续和城市地区学校拥有同样的带宽水平。此外,2007-2008年英国政府还有一项为数7500万英镑的特别拨款根据人口稀疏度分配给地方政府,帮助边远农村地区更新、扩展学校宽带基础设施,适应新的技术资金分配原则。
三 投资指导建议
信息与通信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在于教育领域实践与应用效果的广泛性、有效性以及发展前景正在为世人瞩目,通过ICT应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校及学生的潜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英国学校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已拥有较为完善的ICT基础设施以及较为充足的资金资助支持,而对于如何充分发挥投资价值、通过最优价的ICT购入实现最有效的ICT投资战略,需要各学校做出科学的决策与判断。为此,Becta为英国学校提出了以下投资建议:
1 学校要在充分了解ICT潜能及其常规配置、管理方式的前提之下,发展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的ICT策略,并对其管理政策与实践进行定期检查与更新。在此方面,Becta的自我评估体系(self-review framework)可用来帮助学校审核、评估与规划自己的ICT计划。
2 学校领导者应对于为学生及家长提供访问的各项关键议事日程安排保持关注并及时反馈,保证学校网络基础设施能够支持来自非常规学习时间和地点的资源及学生数据访问。
3 学校应为学生、教师员工及家长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与体验,要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专门负责电子安全事务,确保青年人意识到网络所存在的潜在风险。
4 定期检查学校信息管理系统(MIS)及学习平台的配置及使用对改善学校效率与效益的有效性,及时向员工、学生及家长提供出正确信息反馈。
5 确保技术投资符合学校实际需要且物有所值。技术是一项战略性资产,如何让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潜力并获取最佳价值需要周密的规划及理性的协作。在此Becta可帮助英国学校及地方政府比较各供应商及其所提供的产品品质,为学校提供简便易行的、符合欧盟采购标准的ICT采购建议,并建议各学校通过集体合作采购获取较大利益,确保其ICT计划在准备、执行过程中考虑到所在环境的承受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量以积极应对环境保护这一全球性的问题。[7]
为更好帮助学校做好ICT投资规划、监控与评估,确保其ICT技术投资满足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Becta还开发了国家采购与标准框架及说明,帮助学校实现最优值采购,使其所购产品及服务能够适用而且满足可持续发展。
四 结束语
相对于教育投资大手笔的英国,我国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持续不足。根据国家权威部门《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统计情况公告》的数字,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418.84亿元,比上年的7242.60亿元增长了16.24%,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2%,一直未达到规划中的4%的水平。加之多年来我国教育经费90%出自地方财政、10%左右来自中央财政的结构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乡间、地区间、三级教育间投资差异过大、发展失衡的结果。直接导致基础教育、特别是西部某些农村地区中小学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甚至到可谓捉襟见肘的地步,教育技术发展资金更是无从谈起。
这种情况在近几年来得到一定好转。“十一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2006年我国教育经费为增长为9815.31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6348.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01%,比上年增加了0.2个百分点。同时国家还推出了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各项政策与项目,其中一项重大的、针对ICT领域的投资项目,即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主持实施、自2003年起五年间投资总量超过111亿的中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2007年底已基本完成预期目标。2006年,我国教育行业ICT投资总规模为304.8亿元,2007年达336.7亿元左右。[8]“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明确发展规划,确立了完善国家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开发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及数据库、搭建现代远程学习支撑服务平台、开发各级各类应用系统以创建面向用户的智能服务环境、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以及培训服务等多项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与发展任务,力争至2010年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9]
随着我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逐渐重视及投资力度的逐年加大,教育相关部门如何对未来我国教育技术投资方向及方式做出科学与全面规划,如何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投资项目支持不同的国家教育技术优先发展目标,以及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相对有限的资金投入逐渐建立完善自己的ICT系统体系、使之发挥最大的教育促进功效,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教育研究及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本文中对英国政府2008-2011学校ICT投资在战略规划思路与投资指导意见方面所作的分析与介绍,能成为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在进行教育信息化投资战略规划与制定时的一个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 Teachernet .Capital Investment for Schools 2008-11. [DB/OL].
[2] WSGFL.ICT in Schools Funding2008/09 [DB/OL].
[3]Teachernet. Devolved Formula Capital Programme [DB/OL].
[4] NORFORL.Devolved formula capital faq[DB/OL].
[5]Becta. Learning, teaching and managing with ICT: Funding guidance for schools and local authorities 2007-08[DB/OL].
[6]Teachernet. Harnessing Technology Grant [DB/OL] .
[7]Becta Harnessing Technology Grant: Guidance to schools and local authorities [DB/OL].
篇6
关键词: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左(1963-),男,河北石家庄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王长龙(1965-),男,河北南皮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10-02
受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笔者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行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工作。期间全程旁听了本科生的电子学(Electronics)和研究生的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课程,对英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及其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英国的教育、学术以及科学研究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位于英国,它是除美国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枢纽。英国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慕名前来留学,不仅带来丰厚的外汇,也为这个属于知识型经济体系的国家吸纳不少人才。本文以纽卡斯尔大学为例,研究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体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英国,由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目的和模式不同,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分为授课型(taught)硕士和研究型(research)硕士两类。
授课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和就业服务,因此主要侧重于修读专业课程,对科学研究和论文的撰写要求不高,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型硕士学制一般为一年,要求学生在一年时间内至少学习4门必修课程和3门选修课程,此外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必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多门选修,但在进行成绩评定时只计算成绩最好的三门选修课。由于授课型硕士学制一般为一年,时间比较短,所以学生通常一入学就开始对论文进行选题,题目敲定之后,在秋季和春季学期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进行论文研究,进入夏季学期完成所有课程考试之后就完全进入论文阶段。想要获得授课型硕士学位必须达到如下条件:一年期间必学的 7门课程平均分达到50%(指所占课程满分的百分比分数水平,下同);每门单科成绩不能低于30%;7门课程中必须有6门课程成绩至少达到40%;参加与论文研究相关的项目达到50%。如果7门课程平均成绩和论文项目成绩均达到70%,则可以获得学校特别荣誉奖励。如果学生想继续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则硕士成绩一般要达到70%以上。
研究型硕士主要侧重于科学研究,但硕士期间也要修读一定数量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的能力,对学生撰写论文和报告要求比较高。研究型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导师的建议确定研究方向,参加相关的科研项目,调查研究并撰写论文,通过答辩后即可获得学位。研究型硕士通常可分为:传统的文科硕士、新兴的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哲学硕士等。其中哲学硕士介于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之间。学士学位获得者攻读哲学硕士一般要2年,有硕士学位的人攻读哲学硕士一般要1年时间。英国的博士研究生学制通常为3年,和大多数国家培养模式类似。
总之,英国研究生的每种培养模式各有所长,所培养的人才类型各不相同,每种模式及相应学位采用的都是应社会发展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要求而实施的。而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就显得偏于固定、单一、不够灵活。
二、研究生导师素质养成
在英国,教师职称分教授(professor)、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讲师(lecturer)三类,所有教师都具有招收指导博士生的资格。其主要职责是指导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对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问题和困惑问题进行指导、保证研究生应有的工作条件、关心研究生的研究进程、审定研究生研究成果并对其水平做出评价等。要使研究生能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必须由富有创造精神的导师来指导。所以,英国在选择导师时特别注重导师的科研创造能力,以能否培养出具有高科技能力的研究生作为评判导师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目前英国大学都具备了国际化大学的特点,它的教师队伍吸引了全世界的各路精英,因此其学术研究更具生气和创新性,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英国大学教师素质高,创新合作团队理念强,工作节奏快
(1)英国大学教师素质表现在知识面广泛,瞄准前沿发展,重视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合作科研多,注重团队研究,横向交流、国际合作多;工作量大,工作计划性好,节奏快。
(2)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个道理虽然中国的研究人员也懂,但在实际工作中和思维方式上,却时常习惯于跟着外国的研究方向,缺少跨越式发展的勇气和意识。如纽卡斯尔大学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学院(Newcastle University school of EECE)下分微电子、信号处理、电力、电气等4个研究学科。信号处理学科有4个教授、6个讲师,均可以指导博士研究生。每个教授的研究方向基本不大相同,所以横向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英国大学之间几个教师联合申报课题、定期讨论、共同研究的机会非常多。而且,由于欧盟也有大量的科研经费资助科研,所以欧洲国家之间的教师合作科研和学术讨论也是非常频繁的。
(3)每名博士生导师一般每年招收2至3名博士生,而每名博士生一般要4年毕业,所以每名博士生导师的在读博士就要有10个以上。学生每周要在固定时间和导师汇报研究进展、探讨学术问题,如果临时有事,可以随时汇报,然后主要就是自己按部就班的研究。除博士生外,每个教师每年还要承担十几个硕士学生的学位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大约在每年6~8月期间),而且所有教师都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授课任务,因此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导致他们的工作节奏快。比如,英国大学工作时间为早九晚五,没有午休,因此教师的午餐大多在办公室里解决,两片干面包加几片绿叶子、黄油、西红柿,20分钟解决午餐后继续工作。
2.重视基础研究,重视学术活动,重检查
(1)教师重视基础研究,善于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得出的结论具有说服力,创新性也非常明显,很容易在高水平的杂志上。
(2)导师非常重视和同事、学生间的学术活动,学术研讨活动多,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组内研讨,每个成员汇报研究进度、讨论学术问题,而且形式灵活,地点在教室或咖啡屋等。大型学术活动少,十几个人的情况居多,都是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讨论、讲座。每年一次的博士生学术年会以学院为单位,开阔了与会者的视野。
(3)对于博士论文的审查仔细、严格。论文提交给导师要审查修改一个月的时间,然后才能提交学校送出审查。论文评审专家只有两人,校内、校外各一人,最终答辩时也是这两个教授担当答辩专家。论文评审一般需两个月的时间,然后组织答辩。答辩时不需要学生先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而是两个教授和学生采取讨论的方式,开门见山提出疑问,学生针对提问进行回答,一般需要讨论交流3小时左右。当然,做得好,时间会短一些。最后教授给出答辩意见,大部分论文都需要修改,修改期为6个月以内,否则就视为不能通过答辩。笔者感觉国外的博士答辩虽然就两个专家参加,但审查非常仔细、严格,答辩时探讨的问题很深入,而且不容许学生的导师和其他博士生旁听。而国内的博士生答辩,虽然委员会由7人左右组成,但答辩时间短,问题较为浅显,大多流于形式。
三、研究生管理规范
1.资源的使用――高效
(1)英国学校对于授课型硕士生的管理是和本科生一样对待的,只能上课时进入教学大楼,因为授课型硕士学位论文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所以学院不会安排专门的教室和实验室。学院没有自习教室,学生要看书,就是图书馆、计算机房或者宿舍。每间教室一天基本排满了课程,没有空闲的时间。
(2)对于博士生的管理都按照职员对待,因为这里的博士就是完成一个真正的科研项目,他们凭校园智能卡在业余时间可以进入教学楼加班。场地的利用率很高,比如纽卡斯尔大学的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学院虽然40个博士在一个屋子里学习,但学习秩序很好,没人喧哗,没人随便动他人的东西。
(3)教学科研资源利用高效。所有课程不发教材,教师只给出一些参考书目,学生自己去图书馆借阅。而且同一城市的两个大学凭学生卡可以共享图书资源。教师在课堂上会复印讲义,发给学生。
2.设备的使用――节俭
整个学院只有行政办公室有复印机、扫描仪,为职员和博士生无偿服务,其他办公室不给配备,所有文具自己到学院行政办公室领取。
40个博士在一个屋子里,两台黑白打印机,一台彩打。打印需要虚拟计费,每人的计算机由导师给充值,博士生都是一次充值10镑。打印一张4p,可以打印250张,用完再去找导师充值。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管理、环保和节约意识。
3.计算机及其网络使用――规范
学校所有的计算机不能够自己安装软件,如果需要科研专用软件,需要专门安装。每个学院配备专职电工和计算机维护技师,负责用电和计算机的维护,免去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研究生教育战略
虽然英国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较短,授课型的学习年限只有一年,研究型的学习年限为两年,但其教育战略重点在于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一般研究生一入学就要加入课题组,参加实际科研项目,表现突出的学生被当做科研主力来使用。英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十分重视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设置,学生所做的课题也会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综合性的课题研究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锻炼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英国经常采取高校与工商企业联合的“ 协作式”培养模式。如纽卡斯尔大学在培养工程硕士过程中,学生由学校导师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共同指导,学生既要学习专业课程,也要针对企业的具体技术问题以及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大学与工商企业双方采用协作式的培养方式受到了各界的热烈欢迎,协作式教育不仅可以为大学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改善大学的科研条件,还有助于锻炼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培养高端专业人才。
英国的研究生教育历来非常重视国际交流,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留学生,这种举措不仅有利于交流各国的文化教育,使教育国际化,还有利于扩大英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影响。
五、启示与思考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笔者通过一年的访问学习,全面了解了英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经验及其发展动向,对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要虚心学习,努力提高,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研究生管理机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至立强调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应该打破以往培养单一学术型人才的固定模式,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全局观念、能够适应高层次环境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管理型等多样化的专业人才。通过“研究式”培养科学研究人才,这种模式可以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学中;用“教学式”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这种模式可以主要集中在教学型大学中;用“合作式”培养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为企业工厂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在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论文方面,制订好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建立多样式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融合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课程。对不同培养模式的研究生提出不同的论文要求,加强科研和实践环节,落实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还要引入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监控,建立健全内部考核衡量机制和社会评价体系,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嘉云.英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与启示――以格拉斯哥大学为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7-100.
[2]易红郡.英国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2,
(10):23-26.
[3]朱永,李佳孝.试论英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与借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66-167,170.
[4]王娜.英国研究生教育及启示[J].中国研究生,2007,(17):31-33.
[5]王喜娟.英国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以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08,(10):66-68.
[6]张静.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的课程改革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10,(4):102-104.
[7]蒋菲,李晓,唐中勇.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及启示[D].研究生教育论坛,2010: 70-75.
[8]赵宗升,魏庆朝.英、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66-71.
[9]陈勇,钱旅扬.对英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和借鉴[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2-154.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双语教学 双语师资 国际教育 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开展国际教育有两种形式双语教学,一种是与国外2+2或1+3的课程衔接、培养学生适应国际升学的国内课程的体系;另一种是招收国外的交流生到中国学习。第一种情况,主要以汉语为第一语言、英语为第二语言。第二种,只有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无论外国学生来自哪个国家。本文研究的情况是第一种情况下的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开始,并非从国际教育课程开始的。早在2001年8月,教育部就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时,就"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的问题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可见,象广东金融学院这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设双语教学,不但是教育部的要求,也是向国际接轨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院校纷纷在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了国际教育课程。本文探讨的就是在这个环境下,双语教学的特点、问题和改进建议。
一、国际教育的双语师资力量仍是薄弱环节
国际教育课程中的双语教学开展,师资力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而且双语教学课程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批改学生习作的工作量常常大于普通中文教学的课程的同类工作量,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因此,这项工作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际教育课程中,主要由两类教师承担着双语教学的任务。一类教师是在英语国家获得过学位,对相关学科开展过相关研究工作的"海归"教师。他们显然非常适合双语教学的工作,但这祥的教师在国际教育中显得数量不足,将远不能满足国际教育双语课程的需求。另一类教师虽然没有在英语类国家学习和工作均经历,但他们能够站在自己的专业学科前沿的同时具备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双语教学中也能扮演重要角色。
在国际教育的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的数量及质量取决于师资力量,因此师资配置成为许多大学推进国际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正如广州某"二本"高校在对这类准备开展双语课程的师资培训时,发现这些教师虽然申报了双语课程教学任务,但是自身的英文表达能力非常欠缺,即便是师资培训顺利结业,结业证书也发下去了,但是如果真的让这样的教师上双语课程的讲台,而校方又没有更加有效的评核机制的话,则会造成国际教育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出现问题。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国际教育部门的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不一定能指出国际教育师资的质量问题,也就是不太可能依赖学生评教来界定师资质量。即便是学生有所反映,按照现行的反馈制度,国际教育课程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也未必能很好地监控双语教学的质量。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肋。
诚然,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促进国际教育课程师资水平的提高,在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双语任课教师出国研修,提高基础课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外语水平和授课能力,比如广东地区的东莞理工学院就每年都选派师出国培训。作为国际教育师资的职业再培训安排,学校在外派培训人员的选拔上,应该严格把关,对原先双语课程开展得较有成绩的教师进行培养;真正做到提高其英语教学的语言能力,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和技巧,回国后继续推动国际教育课程。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课程教材的选用仍尴尬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较为雷同地采用(主要是美国)的原版教材的国内翻印版。大多数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认为,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没有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教师们普遍认为美国的教材行文叙述严谨规范,出版周期短,知识更新快,反映了学科前沿动态。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使用原版教材时,可以从中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能较为容易与国际接轨。不过,目前国内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原版教材的影印本,虽然书价大大降低,但其黑白印刷也减弱了彩色图片的立体效果,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
另外,为数不多的双语教师则认为,不论是原版还是国内翻印本,美国教材的英语程度远远超出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的英语基础。不能指望过分拔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我们还要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如果让其英语程度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么国际教育课程中,为了2+2与国外大学衔接的时候,可能学生的知识就会出现断层,国际教育的初衷就无法达到,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教学效果。因而,没有合适的教本,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国际教育双语课程的第二个软肋。
三、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对双语课程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在国际教育中实施双语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有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从听英语授课,以英语回答问题,逐步进入英语课堂讨论,课外收集阅读相关的英文文献,最后用英语完成课业。不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学生的英语能力参差不齐,双语教学可能需要区别具有较好英文基础的以及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进行分班学习,分班配置师资。
参加双语教学课程学习的学生最好,最好加强英语技能培训。从一些院校的实践来看,达到CET-4级的学生,只要认真学习与钻研,就基本上能够顺利成学科学习的语言要求。如果进一步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刁,那么,就更加可以解决上课时专业词汇不足带来的学习困难,也是提高学救率的有效方法。任课教师们通过几年双语教学的实践,认识到要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就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层次的困难。
四丶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教育双语教学的改进意见
首先,要解决好教材问题。尽量采用英语程度比较接近国内大学英语四级骗掣下水平的教材,例如,许多英国的教材明显比美国教材在语言上显得浅显,英国的许多教材能够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去解释、说明复杂深奥的专业知识。例如,英国BPP出版社的出版的教材,就在文字上较为浅显易懂。选用国外教材毕竟与我们传统的教材有很大差距,因而在挑选外文原版教材时,要辅以其他的参考资料做比较,尤其应该与国外衔接的高校的课程进行比较。
其次,合理解决学生的课程成绩考核的问题。通常开课的班级,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可以考虑采用分班教学,打破自然班的界限,重新整[合教学班的组成。对外语水平好的同学组成的班尽量多地采用外语进行教学。英语水平稍次的学生,另外组成的教学班,可以前半程使用中文解释或者交叉使用中英文教学,后半程逐渐过渡到尽量使用外语教学,以求在期末考核时达到最终考卷同样用英文答题,两个班学生的成绩能够基本持平的效果。期末考核的方式,未必非要采用我们国内传统的期末的方式,而是向国外衔接高校学习、取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多种多样的考核体系。
还有,按照学校原意,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是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并且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他们的教学究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否取得预期效果,都涉及到教学质量评估的问题。如何评估双语教学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是否英语水平有欠缺?英语水平高的教师或许学科水平又逊一筹?专业老师可能达不到语言要求,而语言老师老师有可能达不到专业知识要求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目前急需在国际教育课程体系的质量考核中,引进客观准确的评估方法。这是本论文的后续研究。
五、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为国际教育带来新局面(代结语)
在教学意义方而,国际教育中的双语教学,包含着教学双方的文化传递,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思维方式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又是任课教师与国外教学思想理念交汇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把正确的态度和精神传给学生,使他们在中西方教育理念不一样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宽广、公正的胸怀,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盲目排外。
在知识传递方面,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学生接受国际教育课程应该获得的起码的收获。更为理想的状态是,利用双语教学学到的知识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中文授课的知识量。
在知识接受方面,经过双语教学训练的学生还能提高英英文水平,具有与国际学者交流的"共同语言",这可以称之为表象收获。但这也是很重要的实际收获。我们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时候,加强对国外先进教育方法的借鉴。
展望今后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教育的开展,双语教学是其中的重点环节和必然手段。通过形式上的双语教学,我们追求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多方面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
[3]唐广阳;张丽.新形势下双语教育发展思路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3-19
[4]黄希楠.融入终身教育的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技术与市场.2009-08
篇8
对于英国的种种之“好”,前人多有描绘,无需赘述。在这里,我倒想挑挑刺,请大家来关注一下我从一个普通英国百姓家庭了解到的关于英国社会的几个问题及其对英国教育的影响。
英国社会福利很好,找一份不够理想的工作,也许收入比福利高不了很多,不少人不愿意工作,选择长期失业,吃救济度日;作为重要的移民输入国,移民问题一直困扰英国社会多年;越演越烈的欧债危机,更是深深影响到每一个英国家庭。
这些社会问题在多方面对教育产生着影响,以我所访问交流的玫瑰岭小学为例,这所位于牛津郡城郊,拥有26名教师和350名学生的小学,便面临诸多挑战。
1.学生家庭文化、宗教、语言背景多样性带来的挑战。
我们在玫瑰岭小学看到了各种肤色的孩子,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文化、宗教、语言各不相同。
例如,该校350名学生,母语多达38种,比一个班的学生总数还多(英国规定,一个班级学生人数最多不能超过30人)。这其中有不少刚到学校时英语很差甚至根本不会讲英语。语言不通,对教育造成的困难可想而知。
宗教问题也时常给教育带来麻烦。例如伊斯兰穆斯林不吃猪肉,学校食堂就不能出现猪肉,吃别的肉,他们又对屠宰方式有严格规定。因此学校的穆斯林家长对学校食堂要求严苛,经常挑刺,甚至让孩子“罢吃”。这还仅是学校宗教冲突的一个例子而已。要让文化、宗教、语言背景不同的孩子和谐共处,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2.问题学生带来的挑战。
校长苏曾对我们说:“我们处在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这个贫困,不光是经济上的,还包括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值。”因为福利好,很多家长宁愿吃救济,也不愿工作,因此对孩子的迟到、缺课也较少管教。并且,这类家庭,家长懒惰、无聊、害怕改变,自身就有问题,这种家庭也盛产问题学生,大大增加了教育难度。斯威夫特夫人就给我提起这样一个案例:一名来自“问题”家庭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情绪失控并表现出暴力倾向,将教室内的椅子不断砸向窗外。教师不得已,只好将其他孩子全部疏散出教室,由几位男教师将其按住制服才平息了事端。当然,英国严禁教师体罚学生,教师制服学生的手法也是经过专业培训而符合规范的,否则,他们将面临——即便他们规范地制服了学生,事后他们还得写报告说明情况。
3.辛苦的工作。
英国小学作息是这样的:上午9点上课,12点左右下课,午饭后1:30上课,3点下课,师生工作日待在学校的时间总计6个小时。他们的工作时间看似比我们短,但是英国小学教师实行包班制,教室里一位老师上课从早上到晚,语数艺体科全包,后面一名助教协助组织和辅导差生。工作时间可以说老师是寸步不离学生,即便身体不适、情绪不对也得坚持,一点都不比我们轻松。
虽然面临的挑战不小,学校和教师却自有一套应对方法。
1.注重个体,以人为本。
英国教育在注重学生个体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为了照顾问题学生,每个班都配有一到两名助教老师,上课时协助老师组织课堂,有时候在教室后面静悄悄地辅导个别学困生,甚至干脆把学困生带到教室外辅导。
此外,学校还把在某一方面有相同困难的学生组成小组,请了四名老师专门负责辅导这些小组,帮助他们赶上其他学生。例如,学校开展了“Everybody A Reader(人人皆会读)”项目,专门帮助那些外来的英语有困难的学生;还有“Everybody A Counter(人人皆会算)”项目,专门帮助那些数学上有困难的孩子。
学校还有一个美术室,里面各种美术绘画工具一应俱全,该室专门对一部分自闭和有社交障碍的特殊学生进行治疗。治疗方式很独特,他们称之为美术疗法:学校将这些特殊的儿童组织到美术室开展活动。活动之前,美术老师先准备一些水果点心,让孩子们在轻柔的音乐中品尝美食,放松心情。接下来,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共同完成一项艺术创作,孩子们可以任选材料,自由创作,让他们自由表达。最后,老师会隆重地一一推荐、呈现学生作品并鼓励大家给予每幅作品最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样一种微妙的方式,学生表达了自我,增强了自信,锻炼了社交能力,这正应了中国自古所推崇的理想教育方式——润物细无声。据说该项目在帮助特殊学生转变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2.更多的自主性。
英国的小学生没有教科书。政府只规定大致的教学大纲,具体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课时安排全由教师自主决定。
学生不仅在课堂学,还通过上网、图书等方式,一学期按学科完成一本“Project Book(项目书)”,并通过小组出海报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自主性都很强。
另外,我在该校课堂上发现,教师提出问题后,并不是叫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而是拿出一个签筒,里面有很多竹签,每根竹签对应一个孩子的名字,抽到谁的名字就让谁回答。这种方式有其优势:一方面随机抽取,比较公平;另一方面,增加了趣味性又提醒了全体学生认真听课。反观中国课堂,爱举手的学生得到的机会很多,不爱举手的学生可能回答问题的机会就很少;另外,这一部分不举手的学生也容易因没有回答问题的压力而不听课。
3.相对较低的教学效率。
然而,我们在课堂感受到,他们的课堂效率谈不上高。我们带过去的学生与英国小朋友一起上课,据我们的学生说,一个不算难的阅读理解题,放到中国的课堂,也许十分钟就搞定了,他们却足足研究了一节课。他们六年级的数学只相当于我们三、四年级的水平。
教学以外,英国的学校在教育管理上,也是自成特色。
1.校长拥有人事权。
英国的小学校长在做校长之前,需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N.P.Q.H(National Primary Qualification For Headteachers国家小学校长资格),为获得此资格,需要经过相应的培训和考试。校长职位的专业性色彩浓厚;在我国,小学校长大多都是教而优则仕,看重的是经验和资历,校长岗位的行政性色彩更为浓厚。
中国公立小学校长一般没有人事权,学校人事任免一般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说了算。校长们在实际管理中,难免遭遇极个别员工“不服管”的尴尬和困难;与中国公立小学校长最大的不同是,英国小学校长有完全的人事任免权,可以自主决定招聘和退聘教师,他们对学校的实际控制权更大。据苏校长介绍,该校一度是一所教学质量低下的学校,2006年她刚到学校担任校长时,当年就解雇了六名态度、能力有缺陷的教师。经她数年的努力,2011年该校获得了“全英进步最快学校奖”。
2.英国小学归谁管。
英国没有地方教育局,校长只对本地的一个“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访问过程中,我有幸与该地区的“教育管理委员会”主席阿里会面并进行了交谈。交谈中了解到:该区域的“教育管理委员会”完全是个非官方组织,总共14名成员,由社区人员、家长、退休人员组成。教育管理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兼职,更有意思的是,“教育管理委员会”也不直接对政府负责。那谁又来为他们付工资呢?由于他们在“教育管理委员会”兼职,他们所在的公司会给他们每年增加6天的带薪假,这6天的假期工资,由当地政府买单。而对于委员会中无需假期的退休人员来讲,这就纯粹是个志愿工作。
“教育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教学质量和任免校长。他们一年两次对学校预算、课程等情况进行考查,并督查校长是否尽到责任,以此来决定是否继续聘任校长。校长一旦通过考察,学校内部事务就全权交由校长管理,“教育管理委员会”不会插手校务管理。
把教育交给一个非官方组织管理,这个组织的成员里既没有“领导”,更没有“专家”,甚至大多都不是学教育专业的。完全地去行政化,机构极其精简,运行成本极其低廉,然而人家却运转得如此成熟、自如,这在我们看来难以想象,怎不令人惊叹!
3.教师薪酬高,差距大。
在玫瑰岭小学,接待我的家庭是学校的后勤总管斯威夫特夫人家,我向她了解到老师的薪酬收入: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年薪为21000多英镑,按照目前人民币对英镑大约10:1的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21万元。如果教师表现良好,还可逐年递增。
老师间的薪酬差距很大,如学校骨干教师年薪可达到4万~5万英镑之间;该校校长苏的年薪是学校之最,达到了67000英镑。
篇9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210000)
一直好奇于国外的课堂。前些日子,跟随江苏省教育厅小学数学教师赴英国进修团走进了英国的小学数学课堂,近距离地感受了英国的小学数学教育——他们的练习设计让我眼前一亮。
一、趣味:激活学生的思维
先来看英国教师设计的这道口算练习:
如图1,从0.3开始,沿着线往前走,每次加上所经过的数,使结果等于2.5,你能找出这条路线吗?试一试。
同样是小数加法的口算练习,用上这个“走迷宫”的形式,一下子便增添了许多的乐趣。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不可能一次找到正确的路线,那么在寻找这条正确路线的过程中,不服输的精神必然会激发他们不停地进行小数加法的口算。当他们经过不断地尝试最终找到那条正确的路线时,胜利带来的成就感会冲淡前面数次探索失败的挫败感,学习的自信心会随之增强,而口算能力自然也会在这种无形的练习中慢慢提升。
这样的练习设计绝不在少数。在另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上,课堂快结束时,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活动:
学生两人一组,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小纸袋。小纸袋中有36张卡片,其中30张是数字卡片,上面写着一些不同的数字,如0.4、4、16、320等;3张是符号卡片,上面分别写着“×O.4”“×4”“×40”;还有3张是空白卡片。学生先将这些卡片全部倒在桌面上,两人合作迅速找出3张符号卡片,从上到下顺次放在桌面上;接着把其他卡片全部反扣在桌面上,打乱顺序,分别排在3张符号卡片后面,每行11张。
活动开始时,一名学生翻开任意一张卡片,算出其上数字是0.4、4或40的几倍,就用它去替换相应行的第几张卡片。比如,若翻到1.2,就用它去替换“×0.4”那一行的第三张,这里学生需要口算11 2÷0.4;若翻到4,则既可以放在“×0.4”那一行的第10张,又可以放在“×4”那一行的第一张;若翻到空白卡片,则放在某一行的最后一张。然后,翻开被替换的那一张卡片,用如上方式继续替换。就这样,直到将所有卡片全部翻过来,活动便结束。
这里,支撑翻卡片游戏的仍是整数、小数乘、除法的一些口算。
其实,就口算练习而言,我们的教师大多采取视算或听算的方法,稍微用心的会辅以竞赛的形式,仅此而已。相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英国教师的高明之处:这种游戏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巩固知识。
二、过程:深化学生的思维
这是英国教师设计的“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练习活动,整个练习活动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A、B两名同学掷骰子,A先掷,B后掷,并将掷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如图2)中。比如,若A掷2,B掷3,则在表格中第二行与第三列的相交之处(图2中“*”的位置)记录1次。如此进行下去,两名同学各掷108次。
第二步:计算出每次掷的两个骰子点数的和,并统计和为1,2,3,4,…,12各有多少次,填写在表格(如图3)中。
第三步:根据统计出的数据,尝试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如图4)。
三步完成后,学生看着眼前的条形统计图,可以发现和为7的直条最高,自然是次数最多的。
这个练习,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了一个探究过程(当时,我也扮演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回),给学生的印象极其深刻;而且,通过“真刀实枪”的实验得来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同样的内容,我们的教师常常会出这样一道题目:“两个同学同时掷骰子,将朝上的点数相加,和为多少的可能性最大?可能性是多少?”而我们的学生往往也不会去掷骰子、做实验(那样做甚至会被笑话:“你真的掷了108次?!”),而是通过一系列较为严密的推理得出结论。如此一来,我们的学生面临问题时常常习惯于选择等待,等待教师的指点,等待教师的号令,等待同学的帮助——尽管有时他们眼前就有可以解决问题的工具,尽管解决问题的操作活动并不复杂。我们知道,人天生就有探索的欲望,人的思维也是由形象、动作思维开始逐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的。因而,动手实验在小学阶段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设计练习时,更多地需要让学生直面现实的问题情境,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三、开放:拓宽学生的思维
这是英国教师设计的“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组练习:
1.图5中的格子图是由六边形组成的,请画出阴影三角形关于虚线的轴对称图形。
2.画出图6中阴影图形关于虚线的轴对称图形,并涂上阴影。
3.画出图7中阴影图形关于虚线的轴对称图形,并涂上阴影。
这里,作为作图背景的网格变换较多(有正六边形、菱形、圆等),不仅有效地避免了解题的程式化,而且增加了题目的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图形本身特征的时候,还要观察构成网格的图形的特征。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10
[关键词]激发动力;营造氛围;创新教法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些事物或进行某些活动的倾向,能促使动机的产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那么,应如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动力
有了志向和目标就能产生动力,而动力是产生兴趣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阐述学好英语的重大意义等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大动力。
(一)学好英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间的交流日益紧密。而英语作为世界性的语言,其运用的范围将越来越广;不懂英语,就不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也不能了解到世界的最新信息和科技动态,更学不到国外的先进技术。
(二)学好英语是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只有会外语的人才,才有可能在未来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此,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进而转化为对该学科产生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轻松愉快的氛围能愉悦人们的身心,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融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产生积极的效应。那么,应如何精心营造这种教学氛围呢?
(一)融洽师生感情,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多边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对教学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时时处处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他们的成绩进行肯定,对他们的过错做出善意的批评,使自己成为一位可亲可敬的师长。师生感情的交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寓教于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往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紧张而单向接受的地位。那么如何能学好英语呢?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特点,做到“寓教于乐”。要积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同时,采用游戏、表演、绘画、影像等声情并茂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热烈而活泼,从而在双边活动中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为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每堂课都有新鲜感。
(一)采用功能交际教学法,积极创设双向交流情景。教师在课堂上模拟真实情景,学生现场表演,能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及时运用于实践,并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和学习的乐趣。如教学26个字母,若照本宣科,每次教几个字母,依次教完就过去了,给学生的感受是乏味的、枯燥的。但如果把字母做成大张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比赛,教唱字母歌,学生乐在其中,不仅学得快而好,还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
(二)充分利用课外英语活动,丰富补充课堂教学。要实现培养学生语言习惯的目标,单靠课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英语这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组织课外英语角、英语沙龙等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来进一步配合和拓宽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积极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这种教学能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大幅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行英语教学的核心要求是“培养学生运用交际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当然,要搞好兴趣英语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除精心设计组织好每堂课外,还要锻炼自己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动性的语言;不断探索创新,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汲取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等各方面的知识,培养自己渊博的知识底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兴趣英语学习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孙玉梅.现代英语教学法[M].吉林: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101-102.
[2]曾葡初.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