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范文
时间:2023-03-18 21:0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学经典诵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出自 小城故事多 的新浪博客
上小学后,我一直非常喜欢《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它每学期的文章都不同,每次读完后我总是感想很多,受益匪浅,现在我就和大家一起慢慢来分享吧!
《国学经典诵读》里记载的都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许多精美华章,内容很丰富,既有最美的古典诗词以及《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经典,又有《论语》、《孟子》、《大学》等诸子典籍。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每个单元后面的《千字文》,尽管每期书上选登的都只有短短几个字,却字字是经典,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十六篇《千字文》中仅有“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八个字,它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宝贝,即使是片刻时光也要努力争取利用”。但通过这简单的八个字它却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终生适用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有价的,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但只有时间是永远也买不来的,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所以,必须好好珍惜时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现在我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我一定要懂得时间的宝贵,好好珍惜,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来做有意义的事情。上课时专心听讲,下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空闲时多读各种像《国学经典诵读》这样有益的课外书,还要合理安排时间,把我的围棋和乒乓球爱好坚持下去,争取做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篇2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国学圣贤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 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 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以上是我对国学经典一点感悟,希望对国学爱好者学习国学经典和国学圣贤文化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我也希望国学经典能成为世人的千古国学,让我们的名族精神永传下去。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二)
最近,校园里正在开展一项活动,叫做“国学经典诵读”,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国学经典包括很多,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复杂的还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等。
其实,在我五岁时,妈妈就给我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全套书和碟子。妈妈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希望我背诵一些。当时我不懂,就摇头晃脑地跟着背诵。有一次,幼儿园搞儿童人气小明星选拔,我因为会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而被评为了人气小明星,照片还在光荣榜上放了好长一段时间呢!现在回想起来真有趣!
现在,我们学校也在开展 “国学经典诵读”。在诵读时,大部分同学都很认真,只有极少数人心不在焉。我们一定要认真诵读国学经典,这是一项有趣的活动,而且对于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多年了,一些人就迷失了祖国的优良传统。现在,国家在小学阶段就安排我们学习国学经典,就是为了让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我们的骨髓,永远不会忘记。这样,在我们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在接受外界文化的同时,不会忘了我们的“根”。
让我们大家都来诵读国学经典吧!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8—0056—01
国学经典著作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思想、大智慧,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懵懂时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所以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德慧智教育有无法推卸的重大责任和义务。
国学经典强调真理的追求和辩证的思考,有着浓重的思辩传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尤其重视辩证思考。“道者反之动也”,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且能够相互转化的,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力求从整体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上来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
国学经典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中国人历来喜欢以诗歌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这一传统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诗经》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睿智,审视着人与人之间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离骚》等名篇,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的斗争精神。此后还先后出现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成熟期,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并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我校已经开展多年,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读经”的效果:
一、增加识字量,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读经”时接触大量文字,“识字量”迅猛增加,小学一二年级开始“读经”,两年内识完六年字量(3000个常用汉字);由于识字量增加,“读经”的小朋友可提早阅读,养成自学的能力。教师与家长皆可感受到自学能力有明显的提升,乃至于渐渐不须教学,即可自学古文,并博览群书,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孩子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语文表达能力自然提高。在口语对谈、美术创作、游艺活动和数理理解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提升。对其他科目的学业成绩,也因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提升而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读经”三年下来的小朋友能背诵八至十部经典——《论语》、《孟子》等篇章的全文。背诵诗文量无论任何年级开始,平均每天背诵一百字,一年以二百五十天计,一年内可背诵二万五千字。自一年级读经者,至六年级,背诵量达十五万字以上。
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每天花二三十分钟时间读经,并欣赏经典美乐,孩子便能心平气和地学习。在背诵大段文章的同时,孩子的专注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有助于小学生人格的成长
篇4
一、选编教材,打造诵读之本
国学经典诗文浩如烟海,因而选择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内容十分关键。我校组织语文教师选编了三册以唐诗宋词为主要内容的一套经典诵读教材,供低中高年级学生使用,教材试用两年后,师生都反映内容太单一。于是我校又选编了第二套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孟子》《大学》为主要内容,附注释、译文的六册教材,供1-6年年级学生使用,又试用了两年。去年九月,我校参照沙市实验小学的教材第三次进行了改编,形成了一套含经典诗文、名言警句于一体的诵读教材。为诵读活动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营造氛围,激发诵读之情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塑造,具有无声的熏陶和感染的教育功能。为了营造浓厚的经典文化氛围,我们将刻有“书香”“墨趣”“乐园”的石刻放在校内显眼的位置,点染出学校校园文化的主旨;精选古诗文中名言警句,布置在教室四壁和楼道;校园内看似随意放置的石头上,雕刻了雅行、诚信、思、勤、悦等充满书香的提示语;在校园广播、橱窗、班级板报等媒介中,开辟了国学经典诵读专栏,并定时更换;将武术操曲目变成古筝曲;使学生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如此校园文化氛围的打造,让学生时时沉浸在书香中,犹如聆听圣人的教诲,激发了他们诵读经典的兴趣。
三、开展活动,探索诵读之路
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在我校可谓“三起两落”: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诵读要求严格。诵读经典讲求语速、语调,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学生生活节奏较快,听到诵读经典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二是诵读形式机械单一。学校诵读经典,往往采用比较强硬的手段,要孩子死记硬背,使他们感到了苦和累;三是诵读收获甚微。诵读经典,学生背了,但不懂得意思,时间一久,渐渐淡忘,所存无几,部分家长、学生甚至认为诵读没有多大用处。基于上述原因,我校围绕“国学经典诵读途径与形式展开了探讨和研究,经过实践找到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方式。
1.游戏诵读。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我校班主任、任课教师试着在游戏过程中融入适当的经典诵读,让学生在跳绳、踢键子、玩溜溜球、转呼啦圈时,一边活动一边背《三字径》《千字文》,这样,学生就能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精选诵读。对于经典诵读我们主张既要诵读经典原著,又要取其精华。诵读经典原著,以便学生能整体把握其内容,又体现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尊重。取其精华,是便于学生吸收。今年上半年,五年级在诵读经典的展演活动中,选出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的名句,分为勤学篇、孝敬篇、爱国篇进行诵读,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刘玉洁同学在感恩母亲的习作中,适时引用了“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名句,不仅提升了习作的深度与高度,让同学们听了她的习作羡慕不已,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已经根植于其心,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诵读经典的快乐。
3.书画诵读。学校成立书画兴趣组,学校开设固定专栏——古诗文配画,让有书法特长的学生,定期展示他们的书画作品,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书与画的结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特长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经典诵读由原来单一的诵读扩展到读、写、画的结合。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兴趣,也增强了学生诵读理解经典的能力。
4.节日诵读。我们把经典诵读与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相结合,在这些传统节日里,开展相关古诗文的征集、诵读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置身于传统美德的熏陶之中,修身养性。
5.表演诵读。每年六·一的学校艺术节上,上台表演经典诵读的节目已是各班的首选,有班级集体诵读,也有家长、学生、老师同台诵读,还有经典诵读与武术表演的结合,经典诵读与舞蹈的结合等形式多样的表演活动,激发了师生诵读兴趣,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推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持久实施,彰显诵读之效
篇5
为一步弘扬名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引领我校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学校定于这个星期五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这天清晨,同学们早早来到教室,个个精神抖擞,背起了弟子规 ,老师还让我们演练几遍,并叮嘱我们比赛时不要紧张。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这也意味着诵读比赛开始了。我们排好队,慢慢走出去。
来到阶梯教室门口,我们紧张的等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我听到报号老师叫:“现在是五年级一号班级 出场。”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了场。
篇6
关键词:国学经典;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学经典就开始被人们再度重视起来。在社会和经济都大跨步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看到,国学经典能够为人们开解很多疑惑,指明方向。在初中教学中,语文显然是最适合与国学经典进行融合的一个学科。在教学中,将国学经典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的融合,有利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
一、将国学经典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各地的人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同,这样的现象有利有弊,它最大的弊端就是让人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忽略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今天我们将国学经典的诵读引入初中语文的教学,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1.让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伟大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的经典篇目,这些文章在今天对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由于一些v史原因,再加上今天我们的教材要包容多方面的内容,所以今天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并没能完全展现出国学经典的真正魅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好本民族的文化经典,是很容易被一些快餐信息和垃圾信息误导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也能够让学生在当今的社会中运用国学经典中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在具体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伟大。
2.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根深才能叶茂,正本才能清源。一个人想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就必须从小接受正确的“三观”教育和“三观”培养。我们的国学经典中,包含了很多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人不学不知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学生只有从小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时时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二、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
今天我们的初中教育重提“国学”,就要让国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落到实处,让初中生真正学到国学经典、感悟国学经典。
1.创设国学经典诵读的学习环境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的国学经典《三字经》中,就曾经讲述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因此,今天我们想要将国学经典的诵读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就要首先创造适合学习的环境,这需要学校进行全方位的教育资源投入。
比如,校方要在学校中多设立国学经典的信息板,让学生在楼道中、在操场上都能看到《论语》《诗经》《大学》中的经典内容;在学校的校园广播中,也可以定时播放国学经典的录音;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也要加入国学经典的诵读环节,比如,让学生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都读一段《大学》中的内容,然后由教师进行讲解。
这样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更加轻松地进入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之中,语文教师对于国学经典的具体讲解,也会辅助学生对国学经典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设置具体的国学经典诵读规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国学经典,还需要校方和教师设置具体的学习规定。
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可以在每个学习阶段筛选一部国学经
典,或选取多部国学经典中的精彩内容,然后安排学生每天早上用20分钟的时间进行集体诵读。教师可以安排每个月对学生的国学学习水平进行一次测试。这种测试不使用硬性的考试方式,可以让学生一个月交一次诵读感想,或者一个月进行一次课前演讲,说一说自己对最近学到的国学内容的理解。学校方面,校方可以定期举办校园朗诵比赛,让每个班选拔出学生参赛,朗诵比赛的内容就是国学经典的诵读。比赛的形式也可以加入集体诵读、朗诵表演、舞台剧表演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产生兴趣,也能让学生形成诵读国学经典的习惯,在初中毕业之后,将这样的好习惯延续一生。
综上所述,今天我们谈国学经典,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建立在实绩的传承之上。学生身上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让学生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需要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成体系的学习规则。学生在初中时期养成学习经典的好习惯,可以将这种习惯延续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学生;品德养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有让世界人民艳羡的历史文化与文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早已经跨越了国界局限,跨越了时间局限。可是,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外来文明的融合对于祖国未来一代成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于孩子们品德养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身心“保本”“逐源”的同时在“融合”中健康发展。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来谈谈经典诵读对于小学生品德养成的影响。
一、意义呈现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发展的“根”,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文明优势。我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璀璨的文化瑰宝,里面蕴含着文化、思想、伦理、道德、亲情、社会责任等丰富的内涵,从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从中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在社会各个领域辛勤的探索和创造。这些经典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思想支撑,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保障。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先进文化育人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课题。以诵读文化经典为载体,以德育为目的,加厚少年儿童文化底蕴、道德修养是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我们要倡导诵读经典,在和经典的对话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策略分享
1.充分利用传统文明素材影响学生
国学中内容丰富,其中很多内容即使是到了时展的今天依旧如“陈酿”般醉人。应用这些素材内容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其作用无疑是不容小觑的。如:孝敬父母、学习礼让:以前有好东西想不起父母,就是自己吃。现在能先把好吃的让给老人,不独占了。以前只知道让父母照顾自己,现在在父母生病时能主动问候,并送水送药。因为他们知道“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不比物质比进步:原来喜欢和小朋友比漂亮衣服、鞋子,现在他们明白该比什么,因为《弟子规》说:“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物品用后放原处:以前经常让父母替自己收拾用具,或者物品乱丢乱放,现在不用了。学习专注有定力:以前读书东张西望,现在知道要“心眼口、信皆要。”团结友爱不告状;孩子们有个特点就是诿过他人爱告状,甚至有的孩子还模仿别人的不良行为。到了大班学了《弟子规》,他们在行为上明显自律了很多,而且他们还知道劝解别人的不良行为,帮助别人改正错误。因为“扬人恶,即是恶。”“过不规,道两亏”呀。
2.让学生学会品味与感悟
通过经典诵读,我们最大的印象就是其内容的言简意赅,字字千金。而对于“坐不住”的小学生来说,通过诵读经典让他们“坐住”了。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品味与感悟,而其品德水平也同时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可见诵读国学锻炼了孩子的静功。孩子们都爱动、坐不住,是很让父母头痛的事,但是诵读经典之后,当成人要求孩子静下来,或者是他们看书的时候,他们都能安静很长时间。每天的诵读,让孩子不那么浮躁了,能踏实下来做事,注意力保持时间也比较长。
3.营造文化氛围润化品德教育
小学生同样具有能力,他们对于外界环境有着属于自身年龄段的独特的感悟能力。为了使经典诵读收到实效,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我们从育人环境入手,在校园中营造了诵读活动阵地,建设“经典诵读、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的文化长廊”。我们在校园中建设了几十个专版,精选了古今在我国经典名句、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方面具有重大贡献、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以文字、画面、人物等形式形象地展现于长廊,可谓“上下五千年,浓缩校园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受到润物无声的经典文化熏陶,感受到这校园文化长廊中负载着的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的精髓。
4.让学生学会批判
知识的获得过程,能力的提升过程,品德的养成过程,离不开受教育者对于各种资源的思考与批判。通过我们诵读经典的尝试,孩子们受益良多,家长也收获很多,班里的老师也从经典中学到了很多教育理念。但是,即使是经过历史的荡涤和考验,经典中仍有一些不符合时展的内容,作为老师,要教会孩子批判地继承先贤的著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好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才是科学的继承方法。
5.多种形式进行“诵读”深化品德教育
篇8
一、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为了有效的实现国学经典诗词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需要坚持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纵向贯穿角度,旨在能够根据各个阶段的实际教学情况,确定两者的侧重点和结合点,实现纵向推进,由韵文转变为散文,由阅读教学转变为作文教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
1.实现以韵文为主的“集”类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
在国学教育中,以韵文为主的“集”类经典诵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楚辞》等内容的古代诗歌。这些国学经典比较适合初中学生,具有音节美和意境美的特点,可以和初中语文的课外阅读相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诗词的音韵格律进行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汉语语感,而且在对这类诗歌体裁进行分类后,加强学生对某种意境、情境的感悟,丰富阅读经验,提高阅读情感。例如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然后教师对陶渊明的经典诗歌进行拓展,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朴质温厚风格进行体会;通过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教师对李白的经典诗歌进行拓展,对李白天马行空的诗歌风格进行体会。
2.实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集”类经典、“经、子、史”类的经典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互相结合
实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集”类经典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互相结合,要以唐宋家的散文和明清小说为主;“经”主要指的是《四书》、《五经》;“子”主要指的是《老子》、《庄子》;“史”主要指的是《史记》。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散体文,从写作方面属于经典文章,是古作教学的经典范例,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蕴含丰富的写作方法。初中作文除了记叙文形式之外,还具有议论文的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吸收丰富的养分。例如学生阅读《论语十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言简意赅的风格;阅读《世说新语》,学生能够体会其中运用的简约传神的写作技巧。
二、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
1.抄录法
所谓抄录法,指的是运用手抄的方式,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的对作品进行抄写,这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中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具有“零距离”接触作品的特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诗文中的细微意蕴进行体会,而且还具有静心清神的作用,使学生快速融入到古典诗文阅读环境中。另外,还可以实现抄录法与语文课堂习字教学相结合,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古今交通法
对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影响古诗文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受到古今时空不同或者心理阻隔因素带来的陌生感的影响。由于距离古诗文的年代较为久远,现代的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融入到古人生活的环境中,对他们而言,古诗文已经没有了生命。因此,教师要注意古为今用,从心灵方面架起古今交汇的桥梁。例如,在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将诗歌中所表达的诗人的天涯沦落感情和现代人具备的孤独心态相比,并说明这种心态是人类永恒具有的心理感受。
3.意境法
篇9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诵读经典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二、组织健全,明确职责
宣传办办事员陶沙沙负责和学校老师对接,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活动方案的起草,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学校诵读活动的督查以及具体的操作,拟定计划,组织实施。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日常的写作中。同时,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四、存在的问题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国学经典,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在经典诵读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重吟诵
国学经典诵读是继承祖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国学经典诵读中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吟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吟诵中,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与作者心灵相沟通,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此走入国学经典诵读“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的意境中,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因此在教学生诵读经典时,教师应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得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视觉与听觉并用,唤起无法言说的情感冲动,并在“润物细无声”的诵读中受到人文熏陶,逐渐内化为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重自主
要让学生明白国学经典中根本的、内在的、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道”,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感悟中明白其中道理,从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应倡导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后,诵读更多的经典,要让学生将经典诵读当做自己的事去做,自主地安排诵读的时间与内容,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量,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诵读过程中,教师一是应充分调
转贴于
动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自主诵读,尽情吟诵;二是多一些“引导发现”,少一些“告诉约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个性化阅读和鉴赏,在吟诵中自悟自得,在学习中真正学到属于自己的国学经典。在自悟自得中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重渐悟
人文主义认为,教育应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应是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期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小学生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上升时期,心智还不完全健全,理解能力有限,对国学经典中的词句、深奥的道理、凝练的语言理解与把握起来很困难。作为教师不必要求太高,可以把“诵读为本,不求甚解,渐得见悟”作为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应用脚手架原理,在学生够得着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的讲解,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中爱到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熏陶,从而使一部部经典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完美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反刍”提供了语言材料。
四、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