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人事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1 15:0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人事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人事管理

篇1

【关键词】传统人事管理;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4-0067-02

一、传统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是典型意义上的传统人事管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注重对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监控,即着眼于对人事关系的监控,管理特征表现为注重细节和执行。[1]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开发把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源,但是,这种情况下的人被看作是抽象意义上的、被物化的人,忽视了人是有需求的、能动的个人。所以,不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事管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属于传统人事管理的范畴,都受科学管理时期的管理思想影响,致力于对效率的追求,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需要的满足,这便导致了传统人事管理价值的缺失。于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发展便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是企业对效率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满足。在管理实践中也会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在应聘中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和毕业大学生自身工作经验的不足;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不足和员工的素质、技能得不到提升;人事考核中强调显性绩效,员工片面追求短期效应;在员工激励中重视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组织中人际关系冷漠,人情关系紧张;员工长期拘泥于单一工作岗位,工作积极性低,等等。因此,我们不得不对管理的本体问题进行追问和对传统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人事管理思维和人事管理方法。如何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

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人事管理的现代思维向后现代思维的转变;人的客体化向主体化的转变;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重心转变;因事择人向适才适所的管理原则的转变。

(一) 人事管理的现代思维向后现代思维的转变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进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1]思维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我国目前的人事管理思维滞后于人事管理实践的发展,要想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就必须转变人事管理思维。传统的人事管理思维建立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基础之上,重视人的一般性和共性而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由于这种思维满足了企业对效率的要求,所以这种人事管理思维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即使在当今社会,这种人事管理思维仍然在人事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一些优秀人才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所以,在现代人事管理中除了要满足员工的普遍需求之外,还要照顾员工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通常,我们称传统意义上的重视员工的普遍性和共性的思维为“现代管理思维”,而重视员工差异性和个性的思维为“后现代性管理思维”。实现现代人事管理思维向后现代人事管理思维的转变是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这种转变,才能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根本变革。

(二) 人的客体化向主体化的转变

实现人的客体化向主体化的转变就要做到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进行的人事管理。[6]传统的人事管理受性本恶的人性假设的影响,必须通过强制的方式克服人的惰性,所以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下,人成为单一的管理对象,被视为会喘气的“工具”,人的主体作用被抑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建设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必须实现计划体制下人的客体化向主体化的转变,实现以人为本。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向下级授权。200年前,政治哲学家艾德蒙得・伯克就曾经指出,权力集中总是会导致的繁文缛节,扼杀创造性,消灭个体差异性,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2](P.40)因此,组织应该适当授权,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让员工参与到组织的管理中来,使员工的才能得以发挥、价值得以实现。其次,尊重人,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在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公司的认可。尊重员工,体现在对员工物质上和心灵上的关怀上;体现在对员工工作的认可与表扬上;体现在充分采纳下属的工作意见上。再次,实施动态管理。传统人事管理体制下的终身雇佣制并不是一个完全好的体制和理念,它使企业穿上了束缚的外衣,限制了企业的变通能力。现行的人事管理应该抛弃终身雇佣制的做法,组织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专业性质来确定不同年限的雇佣合同,用货币购买养老金计划取代退休制度,以“机会”观念取代“论资排辈”观念,让人们竞争上岗,必要时与外部人竞争。组织要建立健全的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人员进行考核,淘汰那些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员工,招募优秀的人才,为组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 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重心转变

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必须转变人事管理的工作重心,从以人为中心转向以人、事为中心。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功利性的,在评价员工的业绩时往往是效率导向的。这种做法忽视了人事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需要。当今社会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企业的责任是追求经济。实际上,“经世济民”才为经济的本意。英国商业经济学家查尔斯・汉迪也指出:“公司的根本目标根本不是利润,利润只是为了工作和生产,为了生产的更多更好。盈利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并不是诡辩,包含着严肃的道德上的考虑。”[2](P.60)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忽视了除组织效率之外的其它价值诉求,因为一个组织的发展蕴含着组织和员工的双重需要――组织效率的提高和员工需要的满足。所以,在人事管理中要兼顾这两方面利益。如果一个组织中员工需要得不到满足,不能实现对员工正确的激励,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降低,小则员工士气不高、效率低下,大则员工离职。在组织的发展中,人是不同于其它生产要素的特殊群体,而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四)因事择人向适才适所的管理原则的转变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而异化是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只要异化存在,其首要表现就是工作的不自由,即必须首先满足工作要求,其次才能考虑工作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同时,人事管理的功利性――为实现组织发展目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决定了管理视野下的人必须被视为手段,即人首先是作为人力资源拥有者出现在人事管理视野中,用什么人、如何用,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组织实践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因此,因事择人成为人事管理的首要和核心原则。[3](P.1)因事择人,就是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传统人事管理的专业化分工能够明显提高效率,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认为:“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才,在适当的时间内不做别的工作,而只做一件事,那么他就能做得更多,更出色,更容易。”但是,事实证明:职业化、专业化对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也就是说职业化、专业化只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效率,如果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过高,反而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传统人事管理因事择人所奉行的高度职业化、专业化理念已经阻碍了效率的提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l挥人的主体地位,现代人事管理应贯彻适才适所的原则,与因事择人原则不同的是,适才适所在因事择人的基础上增加了为人择事的内容,即从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出发为人物色一个最能发挥其潜能的工作岗位。现代人事管理不仅要考虑人对工作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工作对人的满足。例如: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提高员工的福利水平、提供平等晋升的工作平台、实行岗位轮换制等。

三、 小结

人的管理意义不仅体现在人是管理的客体、是被监控的对象,人在管理中还是能动的主体,人是管理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管理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人的利益的满足是管理的终极追求。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注重提高企业的效率,人的价值被忽略了。随着知识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满足人各方面的需求成为人事管理的重要任务。所以,必须改革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正像艾尔佛雷德・诺斯・怀特黑德曾经写到的那样:“智慧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到,人类文明的主要进步便是破坏所处时代的社会结构的过程”[4](P.1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英]查尔斯.汉迪著.超越确定性[M].徐华,黄云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陈辉.人事管理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4][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 精神如何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篇2

1.传统人事管理的概念

传统人事管理指的是企业对人和事物的管理,一般是由企业的人事部门来作为组织和企业内的职能部门从而管理日常的事务性的工作,是在一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基础上,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和相关的事物为对象,协调、监督、控制人与人或者人与事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一定的目标。广义来讲,人事部门是一切包括单位、部门、团体等组织机构在内的、对组织内人群的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人作为一种成本和工具,注重的是其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传统的人事管理所强调的是单方面的静态制度控制和管理,人在这种模式中处于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固定和封闭的状态,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对人进行控制,这使得员工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安排的工作,没有选择的余地,限制了人员的流动性。另外,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是照章办事、照计划行事,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对于数量的重视导致了对质量的忽视,无法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现代企业的管理需要。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各个组织机构通过运用现代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对有思想和劳动能力的人们进行开发、吸纳和运用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人作为主要的资源,注重的是对其的产出与开发,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出发点也是人,管理的归宿点是最终实现人与事的优化配置,从而让企业或者组织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放眼于现代管理的角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表现为不断探求人和岗位的相互匹配,将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较为现代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人不再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也不再是企业谋取利益的工具,而是作为了具有能动和潜质的资源,更加注重人的能力开发和利用。

二、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异同比较

1.相同之处

首先,两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对象,两种模式所管理的对象都是企业或组织中的人,也都是在调节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两者具有相同的管理任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传统的人事管理为基础并从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两者都具有招聘录用、考核、奖惩、考勤、福利、档案管理、培训等基础工作,所以二者的基本管理任务是具有相同性的。最后,两者也具有相同的管理目的和职能,都是以组织和企业的发展为目的,都在充分利用“人”这一能动性资源来实现人力、财力和物质的最佳配合,从而提高效率。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而且也为组织和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虽然两者在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上存在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和职能都是具有一致性的。

2.不同之处

首先,管理理念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将人作为成本和工具,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作为重要的发展资源,注重的是人力资源的产出和开发,而开发这一内容则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中所不具备的,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所特有的内容。其次,管理模式不同。传统的认识管理是以“事”作为管理的中心,没有考虑到人与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则是将人作为资源的一种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动态、心理和意识的调节,是主动的开发模式,管理归结于人与事的系统优化,将人力资源开发贯穿了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再者,管理的地位也不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整个企业和组织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经营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效益不可或缺的部门。这种重要性让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的地位大大提高,国家出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国家职业标准也使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具专业性和高水平。相比而言,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只是处在执行层,在整个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具有过重的比例,只是单纯地处理事务性的工作,因此两者在地位上也存在着差异。

三、小结

篇3

在传统人事管理中,直接将人事管理的人简单的视为人力资源,在管理的过程中也是根据其所追求的组织效率来确定相关人的岗位、职责及其人员管理的相关问题。这种管理方式,必然会存在人事管理价值的缺失,这种缺失直观的体现为将人事管理的物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从而使得人事管理中人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彰显;同时,过分的注重管理过程的监控,也会使得效率的降低。

这种价值的缺失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活动更多的是追求对于活动本身过程的一种控制,而轻视相关效率的要求和影响,加之当时物的作用被重视和强调,这都使得该种体制下的人事管理更多的注重在管理过程中的控制和规范的问题,而相对的忽略人力资源的作用。在传统人事管理中,更多是对人事关系的一种监控,更加注重一些细节的管理和执行的问题。这种对于过程和细节的强调会使得管理的效率相对降低,这种效率观念在人事管理中的缺失使得我国的人事管理存在许多的弊端,使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不能受到充分的重视,降低了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传统人事管理价值的重建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全球化的影响不断扩展,这体现在企业的管理中便是管理理念的不断融合与创新,而人事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思想和具体措施也应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针对我国传统人事管理中价值缺失的问题,在现代企业的人事管理中要注重价值的重建,将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予以明晰,在此基础上完善人事管理的方案和措施,实现人事管理的最终目标。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价值的重建工作:

首先,要从人事管理的思想上进行转变。思维的转变是工作转变的基础,当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传统人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当下企业人事管理的现实需求时,便从积极的吸取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种思维的转变在于对人事管理的概念有充分的认识,将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有充分的理解,改变传统将二者等同的错误认识。并且,要充分认识到人事管理中人在作用,对于人事管理的价值有正确的理解,而非简单的照搬传统管理理念。

在认识管理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人的个性与组织效率的实现之间的关系,对人事关系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的影响有充分的认识。这种思想上认识的转变,带来的是对人事管理理念的审视及其更新,会促使企业更加关注人事管理的新理念的吸收,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人事管理理念来指导具体的管理工作,实现人事管理的价值。

其次,从管理的重心而言,应该明确人作为人事管理的主体地位。管理重心直接影响具体的管理行为,在人事管理中应该明确认识人作为人事管理的主体地位,明确认识其对于管理工作及其管理效率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来完善相关的管理工作。在人事管理中,对于人本身的价值及其在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同意义及其管理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改变传统的过分注重过程的理念,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作用的发挥,从而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人际关系处理及其人事关系的处理,并且注重人事管理的效率,从整体上实现人事管理的价值。

最后,从管理措施上进行完善,实现人事管理价值的重建。受传统人事管理理念的影响,人事管理制度及其相关原则等存在一定的缺失,在我们价值重建时,便要在对于传统缺失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来对相关制度和原则等进行改革和完善。

篇4

(一)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共通点

实质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引申而来。因而,两者在管理对象、管理目的和管理任务等方面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首先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都是“人”,通过处理“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保持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作。通过对个人能力以及岗位要求的合理匹配,使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最大限度。其次,从管理任务的形式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承前性。两者的任务形式均包括教职员工的招聘、录用、考核、奖惩、档案管理、培训以及福利发放,其基础性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交叉。尽管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理论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诸多变化,但通过调动人力资源从而完善组织结构,提升学校价值的目的没有发生改变。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差异

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属于典型的行政事务性管理,以“事”为重心,通常以与教职工有关的教学、科研以及其它辅助类教学活动为侧重点。运用一定的理论方法,控制和管理人的活动,对培训、考勤、调遣、奖惩等事务进行安排,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和协调保证教职工的合理安排以及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强调人与事和谐,事与职相符,关注人的心理变化与行为特征,具有动态、积极的涵义。因而,在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逐步形成了以教研人员为主体,管理人员为辅助、服务人员为补充的管理模式。通过学校客观需求聘用相应人才,并运用科学有效的途径,对教职员工等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以及有效的配置。同时,通过一定的信息激励机制,对“人”的思维和行为进行适当地引导和纠正,使得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因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事管理的范畴。

二、高职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必然性

(一)传统人事管理的弊端。

(1)人才结构差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本结构较差。各高校普遍存在非教学人员数量过度膨胀的态势。管理人员与日俱增,同时多数管理人员拥有正规编制,安于现状者多,具有创造性思维者少。服务人员流动性相对不高,以教职工亲属占多数,其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均不高。相反,教研人员总数偏少,年教师学历普遍偏低,相关领域专家人数和骨干教师偏少。由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不重视投入与产出效益比率,因此教职人员的引进缺乏合理性与流动性。同时,高职院校在临时工的聘用上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因而进一步加深了相关人员的隐形过剩。非教职员工因人设岗、工作负荷不满,导致大量人力资本的浪费。同时人才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合二为一的特点使得专业教师产生进入壁垒,高职院校教育人才流动性差,人力资源相对匮乏。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资源的扩充以及专业人才的引入与培育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2)缺乏激励机制

传统的人事管理重在与“人”相关的人事档案与相关业务的管理,实质上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模式,主要用于对过去行为的管理与评价。因而,其缺乏激励和引导也就不足为奇。由于传统的人事管理在考核和评估方面相对滞后,导致人员缺乏危机感和激励感。同时,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典型特点,工资与实际工作质量和数量相脱离。职位和工作年限的过度重视,使得激励机制的发挥受阻。另外,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身份制”与专业技术职位聘任的“终身制”,在聘用合约中仍然大量保留。教职人员责任心差、危机意识淡薄。

(3)师资的后续培养和软环境建设不足

在传统人事管理模式中,为吸引人才,保护人力资源,大量高职院校采用“特殊”措施,通过强调物质待遇来留住人才,但往往缺少对人才后续培养的持续关注。由于忽略了人力资源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软环境”的建设和培育,导致大量人才失去良好的工作平台和人文氛围,导致人力资源得不到最大优化。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

尽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思想仍是“用人以致事”,但其价值取向更明确、管理理念更先进,其管理模式也日趋完善。在“以物为先”发展为“以人为本”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也更加明显。管理的根本在于关系结构的转变与和谐化,从被动的管理关系发展为合作关系,不仅在主观上强调了学校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强调了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潜力,极大地发挥了两方面的主体能动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有效,强调协同促进“组织文化建设”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教职工等被管理人员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提高了管理效率与效益。

三、深化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的探索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深化,人才的竞争和管理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核心手段。传统的人事管理早已无法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实现高职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平稳过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旧思想,树立新理念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浓厚的旧计划经济色彩仍然挥之不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兼容性。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还未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作为可开发、利用并增值的资源所带来的边际效益。只有真正实现传统观念的转变,才能导致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的改进,最终导致管理结果的转化。要坚持“开发人力资源是高职人事工作的核心”的理念,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尊师重教,了解教师的需求和意愿,从而最大化地激发骨干教师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达到教师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合理认识薪酬体系,改变传统观念。

(二)落实聘用制度,合理规划师资

全面推行聘用制,实施全员聘用,打破“铁饭碗”的陈规,建立符合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特色的个性化用人方针。同时,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摒弃固定的用人模式,破除教职工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的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学校按需设岗,并进行公开招募。通过严格考核择优录取。通过理性分析学校师资结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应做好良好的沟通与协调,适时完善师资计划并开发相应的招聘系统。实现教职员工的招聘公开化、透明化、人性化。同时,成立招聘监督委员会,新聘教师的选拔与录用必须公开进行,重大人事调整需投票表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推进人才流动和服务保证,促进学校服务人员等非教学人员向校外适度流动。通过与当地政府部门以及人才机构切实合作,实现人才的固定输送。只有真正推行并实施聘用制,高职院校才能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人力资源的有效规划和配置,最终促进高职人员结构合理化。

(三)从绩效评估向绩效管理的转变

当前,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量化考评过于简单的问题。只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考察机制,使得人力资源的绩效能够得到显示,才能更好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优化。在考核过程中,需要对教职员工进行分类业绩考核和相关能力综合评鉴。除开自我评价外,列入学生评教、同事互评和督导打分。其次,实施校、院二级管理制度,使得管理重心适度下移,打破院内经费统一、分配不足的瓶颈。另外,加快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公开竞聘选拔、岗变则薪变的制度,建立满期制,做到干部管理合理化。另一方面,高校教职工的个人需求不再仅仅反映为物质需要,也包括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而,绩效评估需要进一步向绩效管理进行深化,在绩效计划、绩效辅导和绩效反馈等环节,要特别注意内在人文精神关怀,才能契合高校人资管理的特殊性,实现绩效的合理管理。

四、总结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传统人事管理 适用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7-144-02

1 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1.1 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同之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新的形势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所以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相同之处:

(1)管理目标有相同性

尽管两者管理方式和具体内容不同,但都以完善单位管理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力求在变化无常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人”这一能动资源,实现人、财、物的最佳配置,提高效率,使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组织、射虎创造最大的财富。

(2)相同的管理任务。传统人事管理既有它的基本任务,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也有它的基础性工作,归根到底它是人员的招聘录用、培训考勤、职务升降、绩效管理、工资福利、考核奖惩、档案管理、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

(3)管理对象的相同性,简单地说管理对象都是人,都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在处理单位中“人与人”及“人与事”的关系,根据不同的需求设定不同的岗位,对不同的人员进行台理并且有效配置,企业为了使企业所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协调,为的就是解决“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冲突。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1.2 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虽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渊源上有一定的联系,但毕竟两者的发展环境不同,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同。而认识这些区别之处,对完善我们的管理是大有益处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管理观念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力看作是一种成本,消极地看待人,把人当作一种“工具”,认为增加员工势必会增加成本负担,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把花费在员工身上的成本和费用等同于费用,并最大程度地加以控制和降低人力成本,如减少各种培训开发投资。以此同事,人事管理把“事”作为中心来开展工作,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没有把“事”与“人”的作为整体性、系统性,只是强调“事”的单一方面的、静态的控制和管理,传统人事将“控制人”作为管理的目的和形式。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地看待人,将员工看成有价值的,注重开发和产出,将人力看作是一种资源,得而求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将企业的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创造企业财富。所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着眼于人,其管理重在人与事的系统优化是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其充分肯定和认同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

(2)管理模式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属于行政事务管理,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反应型”的操作式管理,人事部门根据上级的指示被动地调整企业CEO或高层主管提出的企业任何制度上的变革的要求。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多为“主动开发型”的战略型、策略式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下,主动发现问题所在,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去寻找对策,提出创新的构思,更加重视对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

(3)管理内容丰富程度和管理重心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内容简单,主要是对员工的招聘、员工的考核、奖惩、职务的升降、工资福利待遇、档案管理、办理员工离开的各种手续”的管理过程。组织在进行工作安排时主要考虑组织自身的需要,很少考虑员工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极大地影响了组织效益的增长和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这些都是因为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不承认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认为人是机器的附属物所导致引起的。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包涵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管理内容与人事管理的管理内容相比较起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工作范围拓宽了。因为强调以“人”为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考虑组织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并充分考虑员工个人性格、特点、兴趣、特长、技能和发展要求等,按需设岗,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有效地激发了员工工作热情,使组织和员工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归根到底这都是因为其强调以“人”为本的结果。

(4)管理地位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一种功能性的部门,管理活动仅限于执行层、操作层,管理者往往无需特殊专长、也不需要有专业知识、也不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管理者扮演的角色是着重展现各种功能及执行效率,单纯处理文书、事务性工作的人事行政、执行已制定的政策、活动、薪资管理及维持员工关系和谐。作为进入决策层、运作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和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不但承担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业务外,而且扮演各部门的战略角色,主要承担策略及执行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等任务。

(5)对创新的重视不同当员工的知识优势形成后,要想其发挥其有效、应有的作用,需要根据具体发展形势,不断创新管理即要在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特长,获取尽可能多的创新产品。传统的人事管理,虽然也具有创新管理即直接组织员工开展科研和制订科研奖励条例鼓励创新,但是这些都不够系统全面,没有根据员工的特长去组织个人的创新活动,远远不能满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员工特长去规划、组织知识资源开发、重组及学术研究,注意事后效果的调查,及时发现并有效地处理有关问题,不断改进完善创新体制,保证创新活动有序、快速、高效地开展下去,这些都要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重视创新管理。

(6)管理的视野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在地域的角度只注重企业范围内的与人事有关的工作,包括员工的招聘、考评、报酬、调动等等;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突破了企业的界限,统一考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组织中所有体力、脑力劳动者所进行的管理,组织、平衡企业的人力资源。从时间的角度上看,传统人事管理处于企业某一段的人事工作,注重强调人的使用与控制,没有从根本上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没作企业的发展规划;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面向未来,注重人性化管理,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提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人”这一资源。从管理的层次上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种是作业性的,主要指考勤、人事档案管理、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等行政性工作;另一种是战略性的,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执行,员工的教育、培训、生涯规划,组织发展规划和业务发展开发、留住人才等具有相当前瞻性的工作。

传统人事管理主要专注于做也行的人事管理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担负人事管理工作,更多地关注与员工的发展、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以及团队建设、组织变革等战略性工作。

2 人事管理在企业中的适用性研究

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事管理两者中的区别、相同之处。我们可以知道人事管理在企业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人事管理在企业中的适应性有哪些呢?它的应用的价值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案例来分析。

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珠江三角洲,是乔国栋于10年前创办的,专门生产活塞、活塞环、汽门之类产品,为华南的汽车制造与修理业服务,是个人合股企业。乔国栋是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傅立朝是副总,主管生产,手下还有位生产厂长,叫刘志仁,是傅总自己找来的。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大胆放权,每个车间主任都有相应的职权,总公司对他们也充分的信任,从人员的招聘、委派、考核、升迁、奖惩等一系列的人事工作都由他们来完成,总公司很少参与进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为了公司发展的需要,加强员工的管理和各个业务方面的来往,提高员工的士气,加强对各车间的领导,公司决定成立人事部门。

在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初期,公司规模比较小,没有设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车间主任负责员工管理的工作,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公司的业绩不断地发展。那么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成立初期没有设置人力资源部门有哪些适用性的价值?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观点:

(1)公司在成立初期,规模小,设置人力资源部门,势必会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不利于公司的资金的流动和周转。

(2)从管理的性质来看,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高层领导对企业的人事管理很少参与,也很少有战略性的决策,人事管理工作由车间主任完成,属于一种业务性和战术性的管理。

(3)从管理功能的角度来看,公司只负责对车间主任的人员配备,并没有涉及对员工的管理,“员工的招聘、培训、录用”、“员工的考核,奖惩,职务的升降,工资福利待遇”、“办理员工的辞职手续”这三方面所谓的“进、管、出”都有车间主任来完成,。简化了人事管理的一些繁琐的步骤。

(4)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七年的发展,业务不断地增加,员工士气也不断地下降。在这七年的发展里,乔总对员工的信任,使车间主任以及员工是在“和睦的大家庭”里,极大地鼓舞了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的斗志。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主要是为各个车间主任分担一些工作,使车间主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上。

公司人事部门,就是为了加强员工的管理,提高员工的士气,带动生产,为公司创造最大的利益。在一定的意义上,既避免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成本的浪费,又避免了管理过程的复杂化。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3 总结

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步比较晚,人们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大多数企业还是处在人事管理的阶段。

对于我国的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阻碍了公司的发展,使公司在资金的流动和周转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不够具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运用人事管理,在人员的招聘、委派、奖惩、职务的升迁、员工的离职等基础性的工作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又满足了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针对公司的发展,从战略角度看,专门负责业务型和战术性的工作。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事管理的应用,将会使中小型企业的高层领导将主要的任务放在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营销等方面,对于公司人员的配备,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和权力,企业的中层领导为满足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来进行相关的人事管理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钟永娴,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J],韶关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2月,第29卷第2期

[2][英]马克・托马斯著,蓝晓雁译,人力资源的第一本书,汕头 大学出版社,2004,

[3]罗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中]郭成,人力资源管理[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5]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师(四级)[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6]全延光,试论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及转变[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年第6期,总第172期

篇6

关键词:传统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人类社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方面。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只有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使机构在发展中脱颖而出。本文对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比较,以探究更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以促进社会更快发展。

1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分析

1.1管理思想方面的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思想方面存在着差异。传统人事管理,重视教育员工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引导员工共同关心组织机构的整体发展,重视对员工的统一要求,不重视对员工的思想和个性的分析,以统一性的强制手段实施对员工的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对员工思想的教育引导,重视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能够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其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人性化和个性化,能够以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为出发点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通过激励方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而不是靠硬性要求对员工精细管理,能够针对员工的个性要求采用相应的引导策略,引导每一个员工都能朝好的方面发展,能够打破共同性,突出个性,这就是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思想上的差异。

1.2行为约束方式方面存在差异

无论是传统的人事管理还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都需要对员工进行行为上的约束管理,都需要通过特定的条例约束员工的社会行为,使员工行为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但在员工行为约束方式上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传统人事管理习惯用较为保守、集中、单一的条例约束员工的社会行为,通过制定员工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服务承诺等方式,约束员工行为,使之更为规范,更符合机构的利益。这种人事管理方式对于规范员工行为确实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员工行为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在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不利于机构的创造性发展。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约束条例呈现出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制定的员工行为条例更加人性化,通过人性化的员工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条例和服务承诺条文等方式,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这种约束能体现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更利于员工的创造性发展,尤其是能够极大地激发出高职称人员的工作潜能。现代人力资源对员工行为的约束方式,只要是员工能够遵纪守法,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践行了“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1.3创新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创新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员工的知识优势形成后,如何使之发挥更大优势,做出更大的贡献,就需要依靠创新管理。创新管理的核心是能够通过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特长,能够使员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新价值。无论是传统人事管理还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都很重视创新管理。但二者之间的实施方式和实施效果是不同的。传统人事管理,一般都是通过组织员工开展科研活动,或者是制定一些科研奖励条例,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但这种管理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全面,所发挥的价值也不是很大。这种创新管理没有根据员工的特长组织个人进行创新活动,采用的激励方式单一,因此,这种创新管理效果不能有效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管理能够根据员工的特长规划组织创新管理方式,通过全程跟进有效处理好相关问题,协调各种关系,能够通过有序、快速、高效的创新活动,激发个体员工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源创新管理需要制定科学、系统和全面的管理规划,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调动所有员工的潜能,使他们根据自己的优势创造出不同的产品,这种管理方式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2构建新型的人事管理模式

在对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能够综合二者的优势构建新型的人事管理模式。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较大规模的人事管理中,需要借鉴传统人事管理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以积极组建稳定规范的人力资源团队。但我们更要有效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优势,能够对职工队伍进行有效分析,了解组织成员的特点、特长、兴趣、爱好,能够针对人力资源队伍制定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策略,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员工都能把个人的发展与机构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都能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样,通过构建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促进企业机构的有效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总之,在现代社会,进行人力资源创新管理对于促进机构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积极的作用。作为机构,要积极研究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创新方式上存在的差别,能够根据机构特点,在分析两者差别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这对于机构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凌,周应蓉.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J].新疆有色金属,2008(3).

篇7

关键词:传统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简单的讲就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具体涵义包括:根据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的研究、引导、激励,并对人员进行合理适当的安排、使用和管理,从而达到对人的积极因素的充分开发和调动,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以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并与其密切相联系的一门科学。相对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概念而言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论从理论上还

是从实践上都是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深入探讨的。

一、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必然性

1、所谓传统的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是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人事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进出、工资、晋升、职务升降、岗位变动以及奖惩等工作。它强调对人事制度的贯彻与实施,是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政职能的角度上看,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多属于战术性和行政性的工作,例如组织招聘员工、新员工培训、基本技能的培训、工资的计算与发放、考勤管理、组织文体活动、人事档案管理等等。这些大量的日常工作通常被称之为“人事工作”。由于这部分工作全部是一些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不能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人事部门基本上没有对制度的制定调整权,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政策和制度进行及时调整。人事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突出,趋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更多地关注于事务性的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并不关注个人的绩效,人在企业不被看作可待开发的资源。另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与经济基础由基本适应变成了基本不适应。尤其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历史前进到今天,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传统模式所展现出来的弊端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所谓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是指组织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发现、投入力量“开采”和利用人力,它包括就业与录用、人力配置、激励、教育培训四个方面的内容。其内涵就是通过一定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把人力资源由潜能转变为财富。它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人事管理范畴,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崭新的和重要的领域。近十年来,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了人事管理,这是因为前者能够给人,特别是各级行政领导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全新的视野,它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世界潮流,而且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因此人力资源理论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是必然的。它既有行政领导者的推动,又有专家学者们的协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满足众多企业家办好企业的强烈需求。社会需求为人力资源理论增添了无限的助力,顺应这浩荡的潮流,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在中国扎根、开花,进而结出丰硕的成果。

3、除此之外,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是建立在一种成本中心的前提上,将人事部门定为一个成本集中的消耗中心,主张通过一切可行的措施尽量减少人力资源以控制企业的人工成本,把减少人事管理费用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之一,这种观念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企业重视短期利润,最为突出的口号就是“减人增效”,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减人未必能增效,因为企业绩效不仅仅受到企业职工这个因素的影响,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很多,如特殊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就业渠道,减下来的职工没有脱离企业。尽管他们没有为企业创造利润,但企业还要为他们支付生活费、缴纳社会保险等费用消耗企业利润。然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不同,它是企业的“利润中心”,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对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其它形态投资的收益率。近几十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对人力资源的投资。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科学方法,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视人为“资本”,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开发,既重视以事择人,也重视为人设事,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属“服务中心”,管理出发点是“着眼于人”,考虑人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又考虑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用权变的观点开展工作,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 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的调节和开发,将人力资源作为劳动者自身的财富,重视开发使用,强调人员的整体开发。结合组织目标和个人情况,进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培训,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岗位职务调整,做到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同时采取理性与感情化的管理。较多地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价值,以人为本,多激励,少惩罚,多授权,少命令, 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尽可能地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4、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创新性,不断创新技,完善考核系统、测评系统等科学术方法。多为主动开发型,根据组织现状和未来,被赋予了很多的组织变革职能,通过参与变革与创新,实施组织变革(并购与重组、组织裁员、业务流程再造等)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提高员工对组织变革的适应能力,妥善处理组织变革过程中的各种人力资源问题,推动组织变革进程,并以企业变革推动者的身份有计划有目标地展开工作。

5、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是市场运行的主体,行为受市场机制左右,而且须遵循市场通行规则和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特有的规律。

6、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升为决策层, 直接为企业的最主要的高层参与计划和决策。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提供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及系统解决方案,将人力资源纳入企业的战略与经营管理活动中,使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篇8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知识化给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人事管理面对这种挑战当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人事部门当思考如何向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转变:一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二是从长期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开发管理人力资源:三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世界接软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1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的必然性

如果以1992年中国人事管理改革作为一个中点,在此之前可以说是传统型的管理模式。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它主要是以政府及其所属的劳动人事部门为核心.人一资源忆当时称人才资源更为瑰切i由政府统一配置,地方、企业与个人处于从属或服从的被动接收安排的角色.这是一个相对稳定而与封闭经济相适应的体系,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中央和地方政府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实现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图.在当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以物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人事管理不是以效益为着眼点.就人才的开发利用而言并未建立有攻的激}l机制;二是人才供需与管理方面不能协调.供求关系〔因受行业、领域或部门限制不能自由流动〕存在看严重危机,一方面是相对过剩的劳动力资源。一方面是人才的严重不足:

随着西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登陆中国并进人政府部门的决策系统,更是由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客观需要,从年起我国入事管理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开始向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模式转变。与这一变化相适应。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即对人才市场的直接经营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其对人的管理转变为对市场的管理。人事部门为人才市场构建框架。制定科学的政策法规.推动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而且随着地方乃至全国各级人才市场的形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完善。人才市场的灵敏度提高.使入才价格和供求关系之间的互动作用随着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调节愈加明显,

2正确认识和开发管理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有时也称人力资本,这个词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他当时认为:“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用于教育、卫生保键和旨在获得较好的工作出路的国内迁移的直接开支就是〔人力资源投资的)明显例证。另一位叫加里·贝克尔的经济学家在专著《人力资本》中更明确界定:“‘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人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投资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人境的支出等方面。据此可见,人力资源开发其内涵是相当广泛的.从横向上几乎囊括政府人力资源的各个系列,从纵向上看主要包括政府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培训、发现、评价、使用、流动、二次开发等。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带有风险的投资,在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无一例外。就政府面言.主要有“组合风险”、政策风险、折旧风险、人才外流风险:就企业而言.主要有“不可预知风险”、激励性风险、对象选择风险、人才外流风险等;就个人而言.主要存在适用面风险、个性风险、环境风险、意外风险等。如上各种风险的防范,则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多方面共同努力。如政府方面应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指导,尤其是具体操作方面,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使各类人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减少人才外流的人力资本投资损失。对社会或企事业单位而言,既要对政府行为进行认真而深人的研究,又要加强市场调研,还要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个人方面则主要是正确定位,一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把个人理想与杜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基础要扎实,知识面要广博;三是人力资本投资要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天斌条件、个性偏好基础上作慎重的选择。我们应注意到,在人才市场上,“专业对口”与挑选人才的矛盾一直突出,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用人单位的专业限制如同一堵高厚的围墙将无数人才拒之于外,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用非所学与用非所长从而不能人尽其才,成为一个误区。其实,“专业不对口”在许多人或许多场合下是具有相当合理性和积极性的,它不仅是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动力,也是人才由“专才”造就“通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正常现象,甚至是政策发展的推动力。当然,这只是人事管理中一个导向问题。总之,就人事部门而言,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改变过去因人设事的传统管理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仅要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而且要为合适的人设置合适的岗位,而这只有通过人才市场化的调控才能实现。

3借鉴西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先进经验,培植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世界接轨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前,欧洲各国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多为美国模式:8。年代之后.欧洲各国逐渐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特点,建立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模式。综而观之,西方先进管理的做法主要有:(l)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有比较高的学位和学历要求,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其实现途径为:第一重视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培养,主要通过培训来实现,培训方式大致分短期课程或研修班、工作项目培训、转岗培训、正式指导,第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配置;第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第四。注重“高潜人才”的开发与管理;第五.重视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2)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各国激烈竟争态势,各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

篇9

论文关键词:高校管理;人事;人力资源;转变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基地,肩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知识支持的重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人才的管理上,依然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格局上。这种传统人事管理的理念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尽快实现高校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建立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化管理,主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与配置,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它反映了组织客观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是从以工作为导向转变成以员工为导向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人事管理在当代的新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人不仅是管理的工具和手段,而且也成了管理的目的。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最大程度地挖掘人才的潜质,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着力于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力求精干和高效,用尽量少的人力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二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力求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使人的潜力发挥到极限,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达到工作的高水平。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崭新和重要的领域,是对一种特殊的经济性和社会性资源进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对员工实施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思想和行为,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

1.管理的视角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人力资本是一种消耗资源;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并非将人视为成本,而是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使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一切其他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2.管理的类型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往往是“被动反应型”的“管家婆”、“救火员”式的操作性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的策略式和预见性管理。

3.管理的重心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恪守“进、管出”的管理模式,讲究组织和人员调配;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发挥人的潜能和人力资源开发上。

4.管理的方法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孤立的静态管理。当一名员工被安排到一定岗位后,完全由员工被动地工作,自然发展;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不仅对员工安排工作,还要根据组织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其作好职业生涯设计,不断培训,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5.管理的手段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采用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采取人性化管理,尽可能考虑到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坚持以人为本。

6.管理的策略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的人事工作,往往就事论事,缺乏长远考虑,属于战术性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注重近期和当前事宜的处理,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注重对未来的预测和规划,属于战术与战略相结合的管理。

7.管理的技术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手段,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

8.管理的层次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往往是执行部门,很少参与决策;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自身就处于决策层面,直接参与组织的计划与决策。

三、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必然性

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是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内在要求

(1)关于人的哲学的演变。关于人的哲学先后有过四种观点: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受经济因素制约,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社会人假设则认为人工作的主要动机不是经济需要而是社会需要,环境的力量要比上级主管的控制力量更有效;自我实现人假设进一步认为人总是要求提高和发展自己现有的能力,并充分发挥潜能,组织应当把人作为资源,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人就可以自我激励;复杂人假设更深入地认为人有复杂的动机,不能把所有的人简单地归类为某一假设,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动机需要。由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因而引起对人的管理的思想理论不断演变。

(2)管理思想理论的演变。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基本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此后人际关系学说以及行为科学理论基本以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为前提。特别应强调的是,行为科学理论使传统的人事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注重外在要素管理为内在要素管理,变注重外在量的调整为内在要素质的提高。它特别强调人的心理、价值观、群体文化等,“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概念皆源于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管理理论的变化必然引发实际工作中管理内容的变化。

(3)管理内容的演变。雇佣管理认为人是一种投入,一种成本消耗,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控制成本。因而在一系列实际管理措施中人被工具化、手段化,势必出现劳资双方严重对峙。劳资双方根本利益渐趋一致的观点则认为,人不仅是一种成本,更重要的还是可以创造比消耗的成本价值大得多的可再生资源,人事管理不仅要控制人工成本,更重要的是为组织获得更称职的人,更有效地发挥人的潜能,维持并激励人的高度工作意愿。由此出发的人事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劳资双方利益必然趋于一致。

2.高校社会地位的巨大变化是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外在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社会地位和运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科研单位,它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要因素,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的主力军,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21世纪的高校担负着更大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任务。高校面临的将是市场经济下自由招生、自主管理与双向选择的社会体制,如不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将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

3.新时期高校内部的变革为其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创造了内在动力

当前,各高校已经或正在进行的人事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在这个改革中,它们都力求寻求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效益,促进自身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它使高校中的“人”和“事”有了很好的结合点,发挥了人的最大潜能,有利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实现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和职能

传统人事管理是建立在把人假设为“经济人”的基础上,更多的是看到人的自然属性。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完整、丰富的人性假设的基础上,不是只抓人性中的一个片段,而是对完整、丰富的人性予以全面尊重。因此,只有实现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管理方式的转变,才能有管理目的和结果的转变。要树立“开发人力资源是高校人事工作的核心任务”的观念,通过编制人力资源开发计划、薪酬设计、员工培训等一系列职能的转变,善于从人力资源管理中寻找解决高校发展问题的答案,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教职工积极参与高校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制定。

2.科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人力资源规划是指组织要科学地预测、分析自己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需要的人才,并使组织和个体得到长期的利益。

作为高校而言,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的引进、使用、培训等各个环节。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理念,一方面要以高校战略规划为核心,为高校实现总体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同时还要在实现高校总体目标中有效促进个人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使两者处于良性的互动之中。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要考虑到人员结构和层次的合理性安排:既要重视一线教学部门,也要注重行政管理、后勤服务部门;既要重视发展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还要重视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3.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聘任制是我国现阶段人事管理改革的总趋势,也是人事管理体制的核心所在。在高校实施全员聘任制是人事管理的有效手段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主要环节。实施全员聘任要做到按需设岗、择优评聘、坚持标准、全面考核,破除评聘中论资排辈现象,使评聘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为了稳住和吸引人才,在实施全员聘任制的过程中还必须建设一支业务精良、结构优化、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彻底破除职务和身份的终身制:在分配制度上要彻底打破平均主义,探索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要将教职工的校内津贴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直接挂钩,真正做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这样方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以最小的人力资源获得最大的组织收益。

4.引导教职工设计职业计划,加强职业管理

篇10

关键词:传统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比分析;转变途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采用现代化的方法,对与一定物资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组织、培训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使企业达到预期的计划,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下面将探讨有关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一、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探讨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应当先从两者的核心内容,地位,职能设置这三个主要的方面展开,下面将对这三个主要的区别进行一一论述。1.传统人事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的区别。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以“事”为主,因为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强调的是工作,工作是传统人事管理的核心内容。传统的人事管理中人应当服从工作,人所有的评价标准都是以工作为准,忽略了员工的重要性。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以“人”为主,强调的是人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人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工作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应当充分的重视员工的重要性。员工是工作的参与的主体,管理中以人为本,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关注员工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这对企业在未来得到良好发展是非常重要的。2.传统人事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的区别。传统的人事管理在企业中只是一个执行部门而已,企业的一些杂物和后勤事务主要是人事部门完成的,人事部门并未进入企业的决策层,在企业中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但是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事部门已经进入企业的决策层,在企业的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的整体的规划和决策都离不开人事部门的参与,人力资源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同时,由于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事部门在参与决策时制定的人力资源计划与企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如何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将员工的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对未来的规划,到达企业所制定的目标是非常重的,由此可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传统的人事管理在企业中要重要得多。3.传统人事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设置的区别。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以培训为主,强化员工对工作的认知和工作技能的掌握,对于员工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很看重。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科学的完整的管理体系,它不仅包括对员工工作的培训,还包括对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的认知和培训。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的工作是,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情况,制定一个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从而进行相关的工作。而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按照上级的安排进行有关的工作,根本没有什么详细的规划。同时,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员工的工资只是按照固定的进行进行发放,只有一些简单的财务计算。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工资能够进行相关的调整,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肯定和奖励,使员工的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 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

要想使企业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1.人事管理主要以人力资源规划作为核心内容。要想使得企业有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向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主要以人力资源的规划作为主要的管理内容。对于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评估和预测,掌握实际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层次,社会的有关政策以及在本单位中的吸引力,劳动力的稳定性等各方面的内容。通过评估和预测,制定企业中员工的考核录用,晋升等的依据,从而对企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评估和预测,使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供需达到平衡,避免出现人力资源的浪费和不足。通过加强对企业中人力资源的规划,可以是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道路更加清晰,掌握企业中的真是状况,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2.注重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和利用。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当将人看做一种资源,注重对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人力资源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人才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关键。通过招聘,吸收一些人才,对于企业开拓市场,获取新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内部人才的培养才是最关键的。因此,对于企业中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不同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很重要的。首先,对于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才,应当进行定期的培训,使他们时刻掌握最新的政策消息,有利于在决策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其次,对企业中的中,低层管理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工作技能的培训,因为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不需要对企业中的大的事务进行决策,只要加强对工作技能的培训,认真有效地完成工作即可。最后,对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应当实行岗位培训,因为在这些人员中也会在出现一些思维广阔,有远见的的人员,他们有可能会进入企业的管理部门,因此,加强对这些人员的的岗位技能的培训,并加强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潜能,使他们在工作中积极性得到提高,为企业在未来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3.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奖惩机制,管理中以人为本。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奖惩机制,以人为本,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对企业中员工的评价采取奖惩结合,使员工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会激发员工在工作中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员工的自身发展,还有利于企业的积极发展。充分的尊重员工,以人为本,不要将思维仅限于员工工作的结果,应当关注员工工作的过程。对努力工作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与员工之间进行沟通,了解员工真正的需求,并不断的改进。这样重视以人为本,企业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并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才。

三、 结束语

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人力资源将成为各个企业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因此,将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并提出了如何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转变的一些途径。在企业的管理中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维政 ,余凯成 .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级教程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