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代理范文
时间:2023-03-21 00:5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事代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李白――“诗仙”。唐代诗人李白诗风雄奇豪放,绚丽多彩,同代诗人贺知章把他比作下凡“谪仙”,故后人尊称他为“诗仙”。
杜甫――“诗圣”。杜甫的诗气势雄浑,忧国忧民,叶燮有“诗圣推杜甫”之句,后人遂称他为“诗圣”。
白居易――“诗魔”。白居易的诗富有情味,雅俗共赏。他写诗刻苦,常常“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被称为“诗魔”。
王维――“诗佛”。因为王维的诗多禅味色彩,故称他为“诗佛”。
王昌龄――“七绝圣子”。由于王昌龄善写七绝而获得“七绝圣子”的美称。
孟郊、贾岛――“诗囚”。孟、贾十分讲究锤炼字句,为诗拘囚,金人元好问称“长沙一湖累,郊岛两诗囚”,“诗囚”之称便由此而得名。
谢道韫――“柳絮才”。晋代才女谢道韫因有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而得“柳絮才”的美称。
骆宾王――“卜算子”。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吟诗爱用数目字,人们读后非但不感到枯燥反而觉得兴味无穷,因而人们称他“卜算子”。
郑谷――“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因一首《鹧鸪诗》闻名于世,故人们送他“郑鹧鸪”的美称。
许棠――“许洞庭”。唐代诗人许棠因其《洞庭诗》脍炙人口,被奉以“许洞庭”之美称。
谢逸――“谢蝴蝶”。宋代诗人谢逸爱蝶成癣,一生写过三百多首咏蝶诗,其中有“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的咏蝶名句,故获得“谢蝴蝶”的美号。
袁凯――“表白燕”。明代诗人袁凯因一首《白燕诗》闻名遐迩,所以人们称他为“袁白燕”.
王士慎――“王桐花”。清代诗人王士慎因有“郎似桐花妾花凤”的佳句,故被人称之这“王桐花”。
崔华――“崔黄叶”。清代诗人崔华有“黄叶声多酒不醉”的佳句,故被人冠以“崔黄叶”之美称.
篇2
此种模式是指人事档案由单位内部的组织、人事档案部门实行封闭式管理。主要是领导或组织上使用,一般不对外使用。目前,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的国家干部、教师、科研人员等人事档案大多实行这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特点与长处。
其特点长处主要表现在:(一)有利于本单位人事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本单位内部人事机构对本机构人员、工作内容非常熟悉与了解,人事档案来源单―,仅限于本机构人员,因此在收集工作中可以较全面系统地收集。又由于本单位工作内容大体相同,因此,对其人事档案的分类、排列、鉴定可采用比较一致的标准,便于管理。(二)便于本单位领导及时使用其人事档案。由于本单位保管人事档案,领导需要了解人员经历、成果等状况时,很快就能从本单位入学档案机构查阅到,不必跑路也不费时费力。(三)有利于人事档案的保密,因为人事档案材料是组织上在考察了解和使用人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它记载着有关知情人为组织提供的情况,这些材料上记载的内容,由组织上统一掌握和使用,对人事档案的保密具有较大作用。
二、开放式管理模式
(一)开放式管理模式的含义
这种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种新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这种模式的含义有以下四点。
第一,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市场经济的建立,产生了许多经济组织形式,这对人才的吸纳、流动与旧的人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碰撞,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如人事制度应运而生,使人事管理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因此,作为人事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人事档案工作,也必然具有这种社会化的性质。从管理机构来说,不像计划经济时代仅有各单位内部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只收集管理本单位人事档案,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建立了具有较强社会性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如各省市人才市场建立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这种机构不是管理本单位人事档案的机构,而是面向社会,其管理对象包括该社区范围内所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其服务对象更具有社会性,可以为整个社会提供人事档案服务。
第二,人事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复杂吐。
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事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结构的复杂性。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中,人事档案的收集、处理和提供利用往往由各单位内部人事机构行使,该机构人事档案来源单―,仅限本机构人员,内容也较简单;而社会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其来源要广泛得多,可以来自该社区范围内各类人员,由于每类人员身份不同,集中起来显得人员复杂,其档案内容也是丰富多样。
第三,利用者对人事档案需求的多样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无论是外资、合资、国有企业招聘新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选拔合格式优秀人才,还是考核、任免、招聘国家公务员以及大中专毕业生社会就业,都不会忽略人事档案的利用。利用者类型、利用者用途等多样性,导致对人事档案内容、载体、传递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也使得人事档案不可能局限于单位组织部门使用的狭窄范围,不仅组织上需要,许多个人也需要,那些与个人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事档案,经常会被组织和个人查阅利用。但人们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需求。
第四,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开放性。
市场经济的建立,减弱了人事档案政治化、神秘化的程度;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方式,可以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式管理人事档案,还可以将不属于个人隐私内容的人事档案上网,采用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方式,使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外界的人才信息交流,由单一的途径变为开放式的交流模式。
(二)人事档案开放式管理模式的意义
在中国,人事档案与户籍对人才的流动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如果某人想调到更适宜于发挥自己专长特点的地方和单位工作,原单位领导不同意调走,其人事档案和户口就不能转走,那么,即便是这个人调走了,但在工作、家庭、婚姻、住房等方面都会遇到很多麻烦。如果建立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每个人是社会人而不只是单位人,每个人的人事档案由社会化的人才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与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协调运行,那么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种社会化和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三、 两种模式比较
篇3
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油田化学专业的黎明,从那时起就和石油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在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石油物资公司――巴州畅想应用化学技术有限公司。
众所周知,在油田勘探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地质土层的了解。油、气层本身及其中的油、气、水都承受一定的压力,并且随着油井打凿的深入,这种地层压力都在随时变化。而这种无法预计的变化同时也是油井建造的最大安全隐患,稍有疏忽便可使打井工程前功尽弃,甚至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危险。
“我们时时刻刻告诉自己,在保证打井工程质量的同时,工人的生命安全也要保证。”黎明说。
黎明自开办巴州畅想应用化学技术有限公司和巴州诚熙石油物资有限公司以来,一直坚持不懈强抓科研攻关,狠抓产品质量,公司研制的钻井液和完井液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好评。
在黎明的带领下,公司负责和参与了267口井的钻井液技术服务,完钻井平均井深近5000米,完成超深井32口,最大井深7459米,最高使用密度2.45g/cm3;共完成钻井液项目总承包技术服务139口井,其中包括预探井47口、无毒无害化“双保一优”井39口、定向井水平井42口,超深井25口,高难度复杂井42口(含膏盐层及超高密度井29口),最大井深6850米,最高使用密度2.45g/cm3。除此之外,还与相关石油院校、油田及科研单位共同或独立完成科技攻关课题21项,获省部级二等、三等科技成果进步奖各一项。共合作或独立研发钻井、完井液助剂7大类共29个牌号,其中有三种均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还一直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至今已经在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于2009年在哈萨克斯坦成立了分公司,以便进一步巩固国外市场。
黎明说:“我们在国外服务的几口井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哈萨克斯坦的哈8071井,设计井深4756米。它是公司开拓国际市场以来承包最复杂的一口总包井。此井所在肯尼亚克地区区块复杂,尤其是二开井段,地质情况复杂,钻遇盐层较多,难度很大,但是运用我们公司成熟的UDM-1钻井液体系,确保了此井不但在同区块钻井速度最快,而且井下安全也做得最好,为公司发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业主的高度赞扬。”
在公司发展壮大的十几年中,公司也从原先只有十几人的小公司发展到拥有200多人的大型私营企业。并逐步形成了承包技术服务的一条龙运作模式。经过多年不断的研究与改进,公司拥有了世界级的钻井液技术,并成功研究出了一套适合“三高”条件下的UDM-1钻井液体系,该体系现已作为山前构造井的主打钻井液体系,塔里木石油分公司也在大力宣传运用此套体系。运用UMD-1体系,多口井都深受甲方各级领导的好评。通过现场实践与室内配方试验相结合,对公司特色UDM-1钻井液体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适时调整配方、性能,在数个世界级难度井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诸如大北301井,克深7井等。
黎明多次受邀到甲方对该体系的使用进行技术研讨,得到了甲方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更为可喜的是UDM-1钻井液技术创造了盐水泥浆应用密度、温度和深度三项世界纪录,为该体系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为适应公司的发展速度,公司年产3万吨的石油助剂厂及配套的质检中心、公司新基地的建设也都在规划中,预计2011年下半年均将投入使用,为公司的不断壮大进一步夯实基础。黎明带领全公司员工,齐心协力,注重公司的规范化发展。公司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三体系认证。
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黎明不忘感恩。他说:“我时常告诉年轻人要懂得感恩,要感谢我们的党,感谢政府,没有他们,我们不会有今天的一切。”
公司成立了党支部,黎明在挑选人才时,将是否为党员作为择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他常常教育年轻人要积极向党靠拢,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7・5”事件、汶川地震中,黎明虽然远在北京,但心系灾区。他第一时间带领公司主动捐款,仅个人就捐款4万元整。在员工心中,他不仅心地善良,更懂得感恩。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公司获得了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中国行业领先品牌企业推介活动组委会联合颁发的“全国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荣誉证书,他们的UDM-1钻井液体系及其配套产品也获得了“中国钻井、试油泥浆行业十大著名品牌”证书。黎明因其杰出的表现,荣获了2010年度影响力人物十大卓越企业家称号,其所著的《塔参一井钻井液应用与实践》及《阳离子聚合物正电胶泥浆研究与应用》两篇文章均获1999年度中国石油学会钻井液、完井液论文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篇4
一、“有教无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有教无类”是孔子博大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对教育价值、作用的深刻理解上建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对古代、近代,甚至现当代的教育,都有极大的影响。
首先,“有教无类,以人为本”有助于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教育活动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在教学活动中,知识只是为培养人服务的,人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全体国民素质提高靠的就是教育,一个国家要高度重视并发展面向大众的教育。所以要求教育要实现平民化,‘有教无类’就是平民教育的最初探索。”
有教无类,才能真正兼顾整体,实现全民化教育;以人为本,才能真正立足于人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时展的人。因而,以人为本,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提高全民的素质。
其次,“有教无类,以人为本”更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范畴,更是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是和谐的社会基石。“有教无类”对今天的教师来说,即在教育上打破社会的无形等级界限,只要是求学者,不管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外貌特征、性格等方面的好与坏、高与低、美丽与缺陷、内向或外向,教师都不应对他们有“特别照顾”、忽略、歧视等不公平的待遇,而应以人为本,秉着为学生服务,以促进学生的人性发展为目的原则,一视同仁,达到培养人的真正目的,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
二、“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
知识经济的时代促使知识的更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迅速,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旧的知识不断被替代,同时,学科之间出现高度分化、综合、整合化为主导的趋势。未来的挑战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和素质的世纪新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定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因而,“21世纪高校的教师再也不能只是‘教书匠’,不能只以‘释疑、解惑’为使命,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从各种角度来对事物作出创造性的质疑和思考。” 即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
然而,仅仅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只会成为“行百里而半于九十”者,进而扼杀了学生独特的创造潜能。创造性的人才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质,因为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本身就是创造性的一种反映。因此,教师还应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在遵守共同规范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其个性差异、爱好兴趣,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丰富、多元的知识和训练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更自觉、充分、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专长的人才,最终培养出能揭示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具有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世纪新人。
三、“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人的全面发展应涵盖体能、智力、人际交往、个性、心理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在今天,每个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不仅是个人自身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的权利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诉求,社会的稳定、社会关系的协调都需要健康的社会心理来达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共识,形成全社会的认同感、凝聚力、向心力。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应试观念,不仅要看到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要关注个性、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教师不能把“全面”发展看作“平均”发展,不能等同于抹杀个性。要处理好全面与个性的关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侧重帮助学生发展个性,使学生以个性发展推动自己的全面发展。个性与全面是相互存在并互相促进的,不讲个性的全面发展会扼杀学生身上的独特品质。反之,不讲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则有可能塑造出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之徒。所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和谐社会的建构者,教师必备“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四、“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是人自发地、主动的、持续的教育过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涉及人的思想、智能、个性和职业等方面的内容。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倡导终身学习,更有特别的意义。
首先,终身学习是生存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青少年时期从学校中获得的知识已不能使人终身受用。知识老化加速,职工更替频繁,社会变化急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所以,要学会生存,就必须首先学会学习。
篇5
炒股时代的痛
提起理财,人们不难忘记掀起全国人民炒股热情的那个年代。
1990年12月,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三个月之后的1991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也正式挂牌营业,这两家证券交易所的挂牌营业标志着我国股市的正式开始。
开市后的中国股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就一路上扬开始了一轮牛市,在短暂的时间里,人们眼看着周围投资股票的亲朋好友赚了大钱,在利益的驱使下于是大家纷纷涌进股市,将多年积攒的钱投入股票当中,有的人甚至不惜借钱来炒股,一时间吸引了全国众多的居民投身到股市当中。
上个世纪90年代,老百姓频繁出入证券交易场所,此时证券公司的营业网点更加地普及,全国范围内普通投资大众买卖股票也更加方便,可以说那时中国已全面进入了炒股时代。
然而,疯狂的股市在一轮牛市之后,引来的不仅是疯狂的资金,同时更多地是新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大量发行,疯狂的资金被新股吸纳后的结局就是市场股价的崩溃,如同资金失控性涌入时的爆涨一样,资金被高价发行新股吸纳后,高股价开始了失控性的爆跌。爆跌的后果是让许多股民倾家荡产,痛不欲生。
进入2004年,中国股市仍然让投资者伤透了心。有调查显示,2004年,在证券市场上有79.34%的中小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15.33%的投资者基本持平,只有5.33%的投资者略有盈利。与以往的“七亏二平一盈”相比,投资者的亏损面进一步扩大。连资深的证券分析师都看不明白了,叹息“这股市没法儿玩了”。
在风云变幻、风险极大的股市中,股价的爆涨爆跌让众多股民大喜大悲过,也让多少腰缠万贯的有钱人一夜之间变成了穷光蛋。股市的变幻给许多股民心灵上烙上了永久的伤痛。
买卖股票不仅风险太大,而且近年来我国股市持续低迷,让不少股民吃足了苦头。很多股民忍痛割爱退出了让他们欢喜让他们忧的股市,将理财投资的目光投向了别处。
房地产泡沫
上世纪末,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住房福利制向住房商品化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吸引了许多人投资的眼球。
“如果你没有时间炒股,或是害怕被套牢,那么你去投资房地产吧!”在股市持续低迷之时,很多人将房产视为投资致富的捷径――或是出租,或是买入比实际需求面积更大的房屋,到退休时卖出,再买入面积较小的房屋,或是买入商品房等升值后再转手卖出。
虽然房地产业被媒体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之首,但购置房产要谨慎投资、防范风险。这给人们带来了矛盾的心里:小投资挣不来大钱,大投资风险又大。虽然如此,一些人还是看到,房地产业确实有利可图,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想杀进去掘一桶金。
前几年,由于商品房销售非常火爆,商品房价格一路飙升,房地产吸引了不少投资者,最显著的就是温州炒房团在全国南征北战进行房地产投资。根据有关统计表明,温州民间资本总额高达1500亿元,与其他城市所不同的是,温州人不愿让钱在银行睡大觉,而是热衷于投资。因此,在全国各地房产开发热潮中,温州人挟1500亿元的雄厚资金,在包括北京、上海、海南、杭州等地的楼市热点区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抢购风。
到2003年,我国商品房销售仍然持续升温,商品房平均价格稳中趋升。进入2004年,央产房将大量进入二级市场,在转按揭业务逐渐深入开展的同时,二手商品房的交易量也在大幅上升,很多业主看准这一商机将房产出手套现。
不仅商品房市场销售持续升温,就连二手房的投资也很火,一些二手房因其价格低、地段好、物业配套成熟成为重点投资对象。有资料显示,2004年,北京市二手房购买者中用于投资的比例从2003年的10%升至20%。一些中介公司推出的“卖旧买新”“押旧买新”“租旧养新”等置业升级方案,也将促进房地产一、二、三级住宅市场联动。
不过,如今一些地区房地产出现过热苗头,这必须引起投资者警惕。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东部一些地区房地产开发已超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过热现象。同时一些大中城市高档商品房供过于求,价格虚高,低价位的经济适用房却供不应求,房地产市场价格与消费者的购买力之间出现了严重错位。
专家提醒,老百姓购买自用住房,这是一种建立终生资产的行为,应当深思熟虑。将购买房产作为投资之用,也不能头脑发热,不要让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轻易就随着“泡沫”蒸发了。
人民币理财风起云涌
股市风险太大,房地产又有泡沫。那么老百姓手中富裕的钱该投向何方?又该如何理财呢?近年来,随着居民储蓄的不断增多,居民理财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而对金融机构来讲,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谁设计出符合居民投资需求的产品,谁就能获得巨大的利润。
2004年9月,光大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年收益率高达2.88%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成为这一领域中“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所谓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上就是一种封闭式债券投资基金产品,募集的资金将主要投资于国内债券市场流通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高信用等级投资产品,大多数期限在一年以内且不可提前赎回,并以预期收益为名实现远高于同期法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收益。
从2004年9月到12月,在短短的三个多月里,人民币理财业务就迅速形成了300亿元资金规模的市场。随着人民币理财业务在各股份制银行中迅速推出,其已成为商业银行的竞争手段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2004年里,人民币理财业务理所当然地成为商业银行最大的产品创新点。
这一诱人的大市场,国有银行当然不肯放过。而且热销的背后是储蓄资源的再分配,四大国有银行显然不愿轻易坐失。
在各大国有银行的积极努力下,2005年初,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分别收到银监会的相关批复,获准开办人民币理财业务。
其中,建行自银监会批准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之后,仅十天时间,就已完成了首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利得盈”从设计到销售的全部准备,并于今年2月1日推出了第一期“利得盈”人民币理财产品,而且在当天上午9点到12点仅3个小时内,就提前完成发售任务,成功募集资金20亿元人民币。就在同一天,工行也在全国推出了第一期“稳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第二天,中国银行也推出了首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且上市首日即告售罄。农行的“本利丰”人民币理财产品也接踵而至,不再“沉默”的四大行全面介入人民币理财市场。
建行的“利得盈” 、工行的“稳得利”、农行的“本利丰”以及中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均选择在春节前这一良机开始发售,并都在其各自的优质客户群体中迅速售罄。随着四大国有银行的高调参与,本已在去年末被全国股份制银行捧得火热的人民币理财业务,更有愈演愈烈之势。业内人士估计,今年人民币理财市场有望达到1000亿元。
毫无疑问,随着政策面的越来越宽松,四大国有银行的加入,形式繁多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将在2005年涌现。有关人士认为。目前,各家银行都相继取得了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资格,加上已有的国债、基金和即将出现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2005年个人能选择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将日益丰富。
高收益人民币理财的推出给投资者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好处便是增加了低利率时代的投资渠道,银行也将借此增加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
光大银行资金部人士认为,银行可根据市场变化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结构,投资者也可自主选择,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和投资者是平等的交易主体,而银行出于增加存款的目的,进行相关的设计也无可厚非。
从去年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卷入理财计划发行大战之中,到今年年初国有银行有意跟进,可以看出人民币理财产品和业务受到居民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据悉,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商业银行酝酿今后将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扩大到企业债券、信托产品甚至委托贷款等领域,以提高其综合收益。
就这样,在炒股时代给许多股民留下难以泯灭的伤痛之后,在炒房时代许多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在泡沫经济中蒸发,居民将目光转移到人民币理财上,随着各大国有银行不甘示弱纷纷推出各自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之时,人民币理财已风起云涌。
人民币理财激战正酣
由于从2006年1月1日零点起,中国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而开放后国内银行所受到的外来压力却已经提前显现出来,各家银行纷纷开拓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而人民币理财业务的竞争更是硝烟四起……
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投资者的一致追捧。推出此类产品的先驱――光大银行也掘到了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第一桶金”,其中第一期深圳地区6天就把所有的4000多万额度卖光了,北京销售近1亿元。随后的第二期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上市,光大银行福州分行就销售一空,并且销售过亿元,而北京地区还把认购门槛从1000元上升到10000元。
紧接着,民生银行也隆重地推出了“民生财富・人民币保得理财”,仅上海分行发行头两天就销售了1.5亿元。此外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与此同时,券商也将加入人民币理财行列,三家证券公司获证监会批准,随后也推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
正是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机会,招商、华夏、中信、民生、兴业等多家股份制银行纷纷跟进,杀入这一领域。一时之间,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硝烟四起,各大银行使出浑身解数,在猴年岁末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币理财大战。
自从去年9月,光大银行首家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此后,随着各银行竞争日趋白热化,人民币理财产品年收益率一路攀升到3.2%。
曾经只有存款和国债两大主渠道的银行如今推出了全新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其最新的人民币理财计划着实吸引了不少储户的目光,而且销售形势良好。
无论内资外资,各个金融机构对个人理财市场的市场份额之渴望溢于言表。而据分析,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对个人理财的需求越来越大,真正优质的理财产品与服务的空间还会继续扩大,这也正是各大银行在人民币理财业务上激战的真正原因。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五年中,个人理财市场将以30%的速度递增。个人理财理所当然成为银行比拼创新能力和实力的必争之地。根据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经验,个人银行的中间收入成为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调查显示,北京的中高收入群体的理财更倾向于稳健型的银行产品,如储蓄和国债等。因此,人民币理财的推出,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个人理财工具,尤其是稳健型理财工具极端匮乏的情况。光大银行抢在多数银行的前面,开设各项人民币理财业务,无疑开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好头。
今年年初,中国工商银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稳得利”后,建设银行的同类产品“利得盈”、以及农行“本利丰”和中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接踵而至,不再“沉默”的四大行已全面切入人民币理财市场,打响了人民币理财市场的争夺战。
国有四大银行加入人民币理财市场后,会对股份制银行产生一定影响,会抢走股份制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客户。专家表示,四大银行涉足人民币理财产品后,势必凭借庞大的网络及客户资源,对股份制银行的相关业务带来威胁。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自己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如南京商行的“梅花”系列、北京银行的“心喜”系列等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白炽化,人民币理财市场的争夺激战正酣。
人民币理财时代的到来
由于理财产品收益稳定且高于存款利率,因此一经推出,就受到投资者尤其是普通居民等中小投资者的热烈欢迎。据了解,光大银行去年推出的“阳光理财”产品,为该行累计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170亿元,截至去年底,该行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41亿元,增幅达到44.2%。
业内人士曾经分析各家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供不应求的内在原因:以银行的信用作保证,资金的投向是央行票据、国债,风险较低,又能带给客户较高综合收益,非常贴近市场、贴近百姓,因而比储蓄更有吸引力。
另外,从最初的与定期存款结合到纯粹的理财产品的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已不是简单的银行理财产品,更使广大居民面前多了一种投资渠道,而在广大银行的热情参与下,这种投资渠道的出现将引入居民主动投资观念,也对银行业本身带来整体的冲击。
从银行业来说,随着近年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业务(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所能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少。中国的商业银行亟需转变传统的单一盈利模式,寻求和扩大盈利空间。
虽然这一新鲜事物从一开始便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但仍然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自从去年9月份光大银行首推人民币理财产品以来,银监会对这类产品的潜在风险就特别关注,不断发出风险提示。今年2月底,为了遏制各家银行在预期收益率上的恶性竞争,促进该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银监会在向各家银行下发的一份内部通报中明确提出了“产品收益率不能盲目攀比”、“人民币理财产品不能搭售存款”、“明确风险提示”三方面要求,以规范这一市场。虽然如此,但是也未能阻止各家银行力推人民币理财业务的热情。
篇6
前言
在威斯汀酒店的房间里,戴立忍安静的坐着,穿着极为朴素,有着台湾电影人一贯的谦逊恭敬,礼貌极好。今年44岁的他看似有着中年人的温文尔雅,但远没有这个年纪之人的雍容自在。随意看看窗外风景的时候,略略忧郁的神情还像个蓄满青春忧伤自我抒写的大男孩,配以英俊的面庞,一下子就能让人进入到偶像剧情境中。
此次采访,是因为电影《万有引力》,戴立忍在影片中与莫文蔚演绎一段另类感情经历。采访之前,工作人员向我透露,“你找他闲聊,他真的说不出什么,但只要关于电影,他就有的讲。”在没有聆听戴立忍讲述他和电影的故事之前,我也会简单地把他归纳为一个长相帅气又才华横溢的偶像导演,但当采访结束,每每被人问起对于他的观感,我都会由衷地发表感叹,“他是多么了不起!”
从三四岁跟着父母看电影,到七八岁自己主动跑进电影院,戴立忍形容自己是一个标准的“电影儿童”,“翻开报纸就找电影版,上面的电影我一定全部看完,基本上什么都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地区,还处于电影相当兴盛的时期,尽管生活在文化并不发达的南部地区,戴立忍也看到了大量各种类型、题材的早期本土和海外商业电影,“比如李小龙的电影,还有一个早期的武打明星叫王禹,他的电影我也印象很深。当时台湾电影还很不错,许多香港导演都来台湾发展,所以看了很多台湾和香港合作的电影。
如此海量的观影经验不单只构建起戴立忍对电影的亲近和喜爱,“可以说,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建构都是从电影中来的,长大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想用电影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所谓水到渠成自然天成,或者诸如衔着宝玉降生的奇妙经历,大概就是这般了吧。
服完兵役,戴立忍顺理成章地考入台湾国立艺术学院,在戏剧系学习导演,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人生。时间轴拨到了上世纪80年代,那是台湾电影由盛而衰的初始,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的逐渐退去,商业市场更急速萎缩,原来的电影投资商们都纷纷跑去敲有线电视的金饭盆,台湾电影面临从“亚洲雄风”到年产量不足20部的严峻考验,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走出这个状态,“反正大家听到要在台湾干电影吃饭,第一反应都是‘疯了吧’!”
戴立忍笑说自己“疯”到现在,入行二十多年,他只有机会拍了两部电影,《台北朝九晚五》和《不能没有你》。“这已经算好的,大部分我们这批60后导演都只拍过一部电影,比如魏德胜,他把自己全部身家压上去才拍出来《海角七号》。”更多的时候,戴立忍演戏、写作、学剪辑、学制作、拍广告,“什么都做,这样的环境只能让自己尽量成为全才,找各种方式让自己练功,到真有电影拍的时候不会落后太多。”所以,到《不能没有你》的时候,他包揽了《不能没有你》的导演、制作、剪辑、制作和部分营销的工作,算是学有所成。
2009年11月28日的第46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让许多人一下子记住了一个跟电影息息相关的名字:戴立忍。他和他的作品《不能没有你》入围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8项提名,最终摘得4项大奖,其中包括“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座最具分量的金马奖。在电视娱乐业异常发达的台湾地区,每一届金马奖都会绞尽脑汁地“做看点”。那一次,相比以往的,请美女主持们大秀婀娜身姿,向来宾们索吻来说,简直太没看头,但是对戴立忍,对每一个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空前绝后。金马奖座从侯孝贤、关锦鹏、李安、杜琪峰手中依次递过,由这四位华语乃至世界影坛重量级的导演一起颁出,交到了戴立忍手上。那一刻,已经上台领过两个奖的戴立忍止不住地颤抖,眼泪滚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有太多委屈,也有太多开心。三年,从第一稿剧本到拍摄完成,《不能没有你》整整用了三年。我几乎放弃了拥有的一切,没有社交没有娱乐,一个正常人在社会上该做的事和联系我几乎没有了。生活没有了,朋友联系也很少了,这中间当然会有很多的压力、不理解甚至被打击。所以,那时候,像是被拥抱了,一个人孤独地走了那么久,突然被拥抱了。我这样说你能理解吗?”真诚的言语和眼神让我一下子体会到了他所说的被拥抱的感觉。
从确定自己喜欢电影这件事以后,戴立忍就在电影路上一直执着,“你有没有想过放弃”这种问题在他身上是无效的,他的脑量永远满负荷地运转着跟电影有关的一切,排斥了其他的生活可能。“这么多年来,自从认定了自己想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后,我没有一天或者一个小时不在想着电影这件事。有时候自己也会想想,我为的是什么呢?我想,只要稍微有点志气的人,这20年来都不会投入到台湾电影吧。它没有办法给你带来名或利,甚至基本生活都很难保障。我朋友就常常问我:你到底在干什么?为什么到现在还把自己弄得跟流浪汉一样?就普世价值来说,一个中年男人该有的房子、车子、婚姻、孩子等等,我都没有。有时候这种感觉会让我用‘烧命’来形容,燃烧自己的生命去换一个现实世界中很难被认同的价值。”
戴立忍的人生信念上,书写了大大的“电影”二字,干净、彻底。就像他最喜欢的导演吕克・贝松的收官之作《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那样,不怕被人视如草芥,只愿在自己的美好王国中驰行。
因为,电影就是他的宿命。
烧自己的命,
换那个电影
“其实我导演的功力比表演强。”采访开始没多久,戴立忍就认真地这样表白。他为人们所熟悉的身份是演员,主演过多部热门影视剧。但是这位“金钟奖影帝”告诉笔者:拍电影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只是苦于没有资金和机会,而表演只是赚钱的工具。“我的朋友都知道,戴立忍拍戏是因为他太需要钱了。”
2003年左右,他写了一个历史战争题材的剧本,预计用2000万人民币来拍摄。他依然通过台湾电影唯一生存之道――新闻局辅导金先申请到了约200多万人民币的资金,再去做其他的融资。结果融资失败项目流产,他按照辅导金的相关法律开始赔款,拍偶像剧赚钱。观众也因此有幸看到了《白色巨塔》。差不多两年后,还清了债务,他开始了《不能没有你》100万的征途。
戴立忍说,大多数台湾的独立电影工作者都是“在烧自己的命,换那个电影”。这话一点儿也不为过。人生最好的二十年,戴立忍烧出了两部作品。《台北朝九晚五》算是一个命题作文,戴立忍加入前它正缺一颗叫做导演的螺丝钉;所以,真正意义上属于戴立忍烧命换来的电影也只有一部――《不能没有你》,它更像是他对电影发出的一声切切呼唤。“其实我从小是看商业片长大的,我对电影的爱好是建立在商业电影之上的,但是因为台湾过去的二十年是没有这种电影的。当我在演员位置的时候,我不能改变这件事情,但是当我有能力处在导演的位置甚至是制作人的位置的时候,我就会想办法来改变这件事情。
到现在,《不能没有你》仍是一部超出所有人想象的电影。在台湾,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大概需要300万,戴立忍却用100万就拍出一部金马奖获奖电影;有人说它是艺术电影,而所有的指标和logo显示,它明明就是商业电影;它看似讲的是一对弱势父女的亲情故事,但导演戴立忍想表达的却是爱情。“中国有句古话: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我是从这个观点来理解的,这也是我当初写剧本的出发点。首先,我自己本身不是父亲,也没有女儿,我只能用同龄人的经历或者是想象的。而我后来再看电影的时候,我发现我其实借用了很多爱情的东西来想象,把它置换成父女的感情,又因为角色的被固定,所以也不会超过那个界限。如果抛开角色,那其实就是一段谁也离不开谁的爱情故事。其实如果你花点时间去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我们通常是用多么简单的方式来认识周遭的人和事,其实背后都不是这样的。”
用真情淬炼出来的作品总是特别动人,即便它只是一个浅俗的人情人性的故事,“男主角父亲一直想问女儿:这两年过得好不好?写剧本的当下没有发现,后来再看,才知道自己的心意,我总是把自己的生命经验在创作里表达出来,因为它就是我之所以为我的原因。”
而身为演员,一流的演员,戴立忍却从不出现在自己导演的作品里,这源自一种纯粹,“不管是我演的戏,还是我导的戏,我都希望大家注意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幕后的人员。我认为,就导演来讲,如果有一天台湾的观众能不去注重导演是谁了,那就是台湾电影成功的时候了,就是商业电影复兴的时候了。因为在正常的商业电影环境里,谁会去关注导演是谁?导演和灯光师、摄影师一样,只是制作团体中的一员,只有在作者论、导演论里才会被关注。但是无论是作者论还是导演论,它都只是商业电影中的一小部分,我用这种方式就是想要说明曾经在台湾缺失的那一大块能提早到来,如果有一天看台湾商业电影的观众能够不去关注导演是谁,那么台湾电影的商机就来了。”
一定要把自己打回原形
戴立忍在述说他的电影时,涉及跟资金、用度有关的部分,他总是不忘用很感激的语气说一遍提供给他这些帮助的人们,但他自己身体垮了精神崩溃了的部分从来不提。若不是亲耳听到,我很难相信,一个已经小有声望的台湾电影导演想要完成一部自己的电影会有这么难,因为100万成本的电影在大陆也已经快成濒危物种了。
获得了金马奖之后,戴立忍似乎终于不用为投资犯愁了,得奖的最直接效果,就是有投资方直接找上门来给他送钱了。但“穷惯了”的戴立忍还有比较清醒的头脑:“我还是想先拍两三部精致的台湾规格的电影,大概三千万左右新台币的预算。等稳住了,再试试看开始往外拓。我会担心自我膨胀,一个不留神,你可能发现自己已经不能接地气了,所以在那种情况下,不管做什么,一定要把自己打回原形。我觉得这个行业的人跟同年龄其他行业的人更容易保留赤子之心。我刚开始接触到戏剧的时候,老师告诉我戏剧本身就是玩儿,所以做这一行就是要玩,所以确实是我一直还在青春期阶段彷徨。”
现在,由于融资顺畅,他的新片明年中就要开拍了,名字叫《我这样爱你》,讲的是家庭冷暴力的故事。而在那之后,他的《蹲着》也要开拍。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有着内地的投资,而预算依然只有500万到600万人民币。戴立忍说,他想用这部电影来尝试一下公路片。所以虽然在大陆拍摄,但依然是讲述中年台湾男人失去儿子之后的故事。跟《不能没有你》和《我这样爱你》一样都是家庭视角,但这部的立意却是为了表现台湾人在历史变迁中的自我认同和定位。
篇7
5月的巴黎,依旧是冷。我去蒙巴那斯墓园。
找杜拉斯的破费了,一点时间。因为太简单了,只有“D・M”两个字母。
杜拉斯是一个时代女人感情方式的书签,她一直让女人们对爱情感动。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
这是杜拉斯晚年小说《情人》里的一段话。一些事已经忘了,一些情已经淡去了,一些人的面容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是,始终记得这样的句子。一辈子。
杜拉斯注定是孤独的。对付孤独,她的方式是酗酒。
大学毕业以后,不再读《麦田守望者》了。可是一直在读杜拉斯。她的文字背后,有一种不可复制的悲凉。
没有花,学犹太人,拣一块石子放在她的墓前。
2
波伏娃的墓也在蒙巴那斯墓园。碑在墓园高大的围墙边上。围墙上,爬满了绿藤。萨特与波伏娃常去双偶咖啡馆,要一杯咖啡,一份三明治。然后,他们分开各自去做自己的事情。这是他们的约定:保持彼此的独立和自由。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巴黎贴出海报,向18-40岁之间的男子动员令。萨特决定乘7点50分的火车离去。
萨特走了。巴黎城里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孩子。波伏娃每天在花神咖啡馆里给萨特写信。
波伏娃在信里说:“历史把我撕碎了,撕成了碎片。”
波伏娃和萨特是一对酒色之徒。萨特只穿一点儿衣服,嘴里叼着烟,最惯常的生活是思考、写作和。波伏娃是一个敢于与萨特一样自由的人,她的光芒像萨特一样耀眼。她的《第二性》是世界妇女的教科书。她的生活方式曾经引起轩然大波,但这正是她想要的。她的一生是拥挤的,有如卢浮宫的藏品,太满了。无论有多少人性的不堪,波伏娃的故事终究是伟大的。
他们的墓碑前并不是经常有鲜花的。我把一张巴黎的地铁车票放在他们的碑前,意思是:我来过了。
3
在墓园守门人的帮助下,我终于找到了潘玉良的墓。
蒙巴那斯墓园七区,潘玉良最后的归宿。她曾经和我同住一个城。在这个城里,她从一个青楼女子,蜕变成艺术家,大学教授。她以为她已经凤凰涅磐了,可旧的道德不放过她。她回来,又离开,因为的过去如同刺青,在那里,擦不掉了。为了尊严她自我放逐。她勇敢,她也是半新半旧的。她一直保留着夫姓。墓碑上,还是“潘张玉良”。她感激娶她的潘赞化。
王守义,一个在巴黎开餐馆的老板。像中国武侠小说里的义士,尽心尽力地照护着潘玉良。他为她买下了这块墓地,又把她葬在这里。
在墓园档案资料里,看见王守义购买墓地时的签字,很大的三个字,用毛笔写的,中规中矩的汉魏。
坐在碑前,没有话说,也无须说话。
光亮一点一点落下去。我还坐在那里。我想多陪陪这个异国他乡的女人。
守灵人问:“她是你的亲人吗?”
我点点头。
守灵人又问:“你还好吧?”
篇8
1、企业自身的发展瓶颈使师傅本人遭遇发展瓶颈;
一名员工在企业中能担当师傅,那么一定是在企业中工作时间较长且在某一技术或者管理领域有一定权威的人,他们无论是在收入期望还是在发展期望上面都希望有更大的空间,一旦由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瓶颈使师傅本人遭遇发展瓶颈,那么他很可能因无奈而离开;
2、与企业老板的思路或处事方式发生严重的分歧;
尽管师傅本人不是创业者或者投资者,但由于其技术或者管理方面的权威,使他期望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如果在这方面的需求得到了企业老板的拒绝甚至反对,那么他很可能因气愤而离去;
3、家庭或者个人原因。
当然师傅的离职不排除家庭或者个人方面的原因,如夫妻两地分居、进修出国或者疾病困扰等等,在此不做详谈。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徒弟为什么会跟着师傅一起离职?这是老带新引起高离职率的关键原因所在:
1、传统的恩师观念及忠义思想,徒弟追随师傅而离去;
在儒家的传统观念中,恩师的地位必然是高于老板的地位的,师傅的离去原因很容易表现为“老板的不仁义”。历史长河中,造自己的皇帝反的人很多,但是革自己的老师命的人却不多见;企业的工资所得是理应应当,而师傅的传授却是恩重如山,报恩的价值观促使徒弟追随师傅而离去;
2、师傅的影响及号召力,吸引徒弟们追随而去;
尽管员工的工资出于企业,但是一般情况下,新员工的工资、提成、奖励等等决定权仍在师傅的手上,同时师傅又拥有专门技能方面的影响力,所以师傅一般情况下成了新员工的实际支配者,师傅一旦离去,其影响力及号召力依旧会发挥作用,吸引徒弟们追随而去;
3、同为打工被剥削者,在某些利益方面员工更容易团结一致;
自古以来,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就很容易形成对立,针对于企业老板,无论是师傅、徒弟还是其他人,同属于打工被剥削者,在谋求工资待遇及福利方面的利益上非常容易团结起来,共同向企业老板施压,集体辞职无疑也是一种强硬的施压手段;
4、新员工未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规划,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新员工大都无工作经验或工作经验尚浅,因为尚未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规划,其不仅从师傅那里学习了专业技能,也学习了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等东西,职业思维模式尚不够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旦发现身边有人离职,就会对企业产生怀疑,从而盲目跟风跳槽。
最后,我们来分析企业自身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企业老板要尊重师傅、留住师傅,从而留住新员工。
师傅是企业发展的骨干及中坚力量,因此要密切关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及思想动态,企业老板要让他们得到尊重、得到合理收益、得到发展,对于他们的经济及发展需求,要不断调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高;企业有困境,需要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期获得他们的支持,与企业同甘共苦;
2、企业的信息及资源应与新老员工共享,让新员工同样有归属感;
企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长远规划,不仅要让老员工知道,也要得到新员工的理解与支持,不能成天喊口号、搞制度,让新员工同样对公司拥有归属感,以避免新员工过分对师傅的情感依赖,让新员工感受到企业的重视而不仅仅是师傅的重视,以消除他们对公司的片面性理解及偏激思想;
篇9
对于这样的矛盾现象,自有一些有头脑、有思想的人出来研究它,从而发现它并非大家所想象那样的不合理。取缔高利贷倒反而是不合理的。
这样的争议也有几百年了,但是始终未能动摇反对高利贷的主流观点。一直到近几年世界银行发表了对各国小额贷款的成败研究,才对农村高利贷的合理性做了肯定。
小额贷款从大约二十年前开始试验,有不计其数的失败经验,慢慢地找到了成功的窍门,其中包括远高于市场利息率的借贷利率。小额贷款不但没有剥削穷人,反而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几千年对高利率的批判,至今陈腐的观点还相当流行。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更多了一个计划经济和国家至上的包袱,对高利贷又多了一层偏见。
多数人不明白的是对穷人为什么还要收高利息率。答案是低利息率的贷款往往被村子里有社会关系的人拿去,转手放高利贷了。穷人是社会的底层人士,他们竞争不到低息贷款。除非贷款资金非常雄厚,能够满足一切借款的需求,低息高息统统都能够借得到。
但是事实上可供使用的资金往往是有限的。如果降低利息率,钱就被有关系的人捷足先登了。要让穷人能够借到钱,必须提高利率。农村的信用社应该能够提供低息贷款,但是事实上如果没有特别关系,农民根本不可能从信用社借到钱,或者要请客吃饭,支付回扣,才有可能从信用社借钱。
大家都以为放高利贷的人赚了很多钱,其实不然。果真如此的话,许多钱都去放高利贷了,资金充足了利息就下降,高利贷就变成普通借贷了。放高利贷的成本很高。首先是风险大,还款率低。尤其因为高利贷非法,不受法律保护,如果借款人不还钱,不能诉求法律保护,只能自认倒霉。如果用黑社会等非法手段追债,风险更大。如果高利贷合法化,利息率会降低。其次大部分高利贷数目都很小,几千元到几万元。据统计,这种贷款的经营成本是正常借贷成本的五倍以上。所以放高利贷不见得利润很丰厚,因此尽管利息率很高,大银行都不愿意经营小额借贷。
高利率存在的弊端
大家反对高利贷的原因之一是有人想方设法从农信社以正常借款套取资金,然后转手放高利贷,获取利息差。我们倒要反问,这种现象是好是坏?我认为应该是好现象。
金融业的任务就是把资金引导到获利最高的地方去。农信社没有这个本事,不能将资金引导到利息率最高的地方去,那么由其它的金融机构来做,有什么不好呢?问题是其他这些金融机构可能是非法的。这正是我国金融业的问题所在。
高利贷与农信社争夺资金,而且往往是农信社争不过高利贷,结果造成农信社资金不足。有人认为这妨碍了农信社的改革和发展。其实,作为地下金融的高利贷具有较高的资金运用效率,钱放在高利贷市场比放在农信社更能够发挥效用。
当可以动用的资金量有限时,应该让资金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所以把钱放在高利贷市场没有什么不合理。地下金融暗地里在和正规金融竞争,当然不受正规金融的欢迎。但是竞争是促使企业进步的最重要的方法。由于地下金融的存在,正规金融受到挤压,会对他们的业务有所促进。
还有一种理由,认为高利贷市场脱离了政府的监管,有碍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其实高利贷市场不但不会扰乱金融市场,反而是稳定金融市场的一支力量。印度尼西亚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许多大银行都陷入债务危机,唯独发放高利贷的农村小额贷款没有受到影响。后来在金融恢复中,小额贷款银行还帮助国家走上正轨,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利贷有众所周知的种种毛病,加重借款人的负担,容易引发严重的民间纠纷。经营高利贷的人良莠不齐,有的趁人之危,有的很像黑社会,兼营着赌博、等业务。这已经不是金融业的问题。单就高利贷本身而言,有许多毛病跟它的非法存在有关。如果合法化,利息率会降低,纠纷会减少,也便于管理。能够纠正一些现有的不规范的做法。
高利贷的前景
篇10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对于知识的重要性进行了提出,强调力量的源泉在于知识,而这个力量又不是可以量化的,也并非为具体的某样事物。在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知识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并且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也不可能离开知识的运用,所以对于其所发展的趋势展开以下论述: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色
所谓的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并以知识作为基础的经济。不过,对于知识经济而言,仍需要对以下几个特别的问题进行重视:
其一、对知识本身的测量。对于在经济活动中知识的具体内容为何,却很难得到说明。在一些研究脑科学的实验之中,对于知识活动的发现,其实质上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并且诸如服务或者创造这些更加不能以量来计算。所以,服务的来源起于知识,而不是服务等同于知识,并且经济活动到底是应该对服务还是知识进行测量,这样就会有相关的问题出现。
其二、不再一样的生产单元划分线。使得生产模式在全球化经济模式下发生了改变,结果为生产者之间的界线愈加不明晰。
其三、原本外部环境的改变不断。传统的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各个好或坏的影响 ,对于这种变化,基于知识的经济模式也许还会继续,并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变化。
其四、将更多的对投资之前所做的投资进行分析,并且这种投资同当前会计制度不一样而需进行区分,并且由于在将来的无形投资会愈加增多,好比网络流程等。
其五、对于创造性毁灭以及资本的确实使用,传统的模式受经济趋势影响,早已遭到怀疑,并且创造性毁灭的酝酿之中也就为新模式所处的阶段;资本价值所处的阶段也正在转换,所以对资本最大化的利用会是新经济的最终胜利者。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
这一趋势下的重点在于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的哲学面向,而创新知识则来源于中阶主管; 回到对管理的基本议题之上,对于HRM(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的趋势来说,对以下几点进行考虑尤为必要:
(一)正视知识工作者崛起的意义
当前,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能够使用知识以及信息,这是得益于人类对信息的搜集以及使用,并且通过书写的方式保存下来。并且知识工作者的形成也是开始于采集、使用信息,并将其予以实践的行为人。而后,比较少部分的知识引介者并拥有新科学技术的,就成为了知识工作者,伴随着,这些族群的规模将会不断加大,该类工作者更是只增不减。更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并趋向更复杂的形态、技术导向的形态。未来所需要的信息更是不断上升,运用全新先进的科学知识,来改进企业的不足,辅助政府调和生活矛盾同样日益上升。
再而言之,如果将任用知识工作者看做为竞争策略的一种,还有人才流动的无地域差别,这样对于美国所使用的劳工之帝国主义式( abor imperialism) 的政策来面向世界募集人才就可以发现。而且,根据相关数据得知,这一趋势所延伸的范围,已经扩散到整个开放国家在竞争策略的拟定以及利益取向上,人才向某些专业领域靠拢的形式也已对应群聚效应。对于上述的趋势转变,基于知识管理者或工作者得到发展的意义,我们就更应该深入了解,组织所转化的方向,应以转化为以服务为导向,提高组织成功的几率,的风险得到降低,并且将不断增加的智能资本作为依赖以及组织的竞争力。不过这些国家同样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增加的失业人口数量与劳动力时代的结束的关联。
实际上,在1960年以来,欧洲就业率所呈现的还是较为稳定而上升的现象,而此趋势所维持到的时间为1980年的后期。并且当前欧洲又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失业人员的数量由于科技的创新而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些失业人员大多数不能够同时代同步。在欧洲转换为独特的市场之后,对于改善结构和增长就业导向的总体经济政策也有益。同时,有效的管理工作转换流程进行。根据信息社会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地跳槽,如果可以有效的管理,就同时需要再适应新环境、新的适合的工作,这也是政府以及群众中所有人的责任。并且,政府还必须对因失业或这转业所面临的技术落差进行有效地解决。
(二)重视国际HRM
受Knowledge Economy的扩散效应,以及全球化的浪潮影响,HRM的议题也不断地向国际间的探讨层次拓宽。并且企业日益全球化,人力资源的策略、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技巧也在不断的在移转。针对于国际HRM的角度,HRM 的相关部门所重视的内容不能够再单单为企业策略,而使得全球化对在不一样的文化的每个人而应采取的管理模式得到忽略。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需要掌握的原则为:
首先要要对国际之间的互动关系予以重视;
其次,管理新议题定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以及冲击,而不断出现。
同时,对于Knowledge Economy时代中较为看重的知识移转,在国际间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也一定会受到看重。
对此,Alder 等学者提出,以微观角度的探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的目标在于个人的管理之上,而有效定位组织则基于何种的层次之下。并且宏观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架构也为层次的界定。而这个层次又可分为多国的、跨国的、国内的和国际的。所以,讨论的主流可能变换为HRM 中的国际管理以及国内管理。因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以及对话的必然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同时,对核心能力以及创新价值予以强调,有效投资与善用人力资本,超出国家的认同以及文化的对立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大。
(三)反思多元化管理
对于多元化管理而言,其背景源于保护弱势族群,以及对“弱势优先原则”的彰显,一直到当前的反省,对于发展多元价值潜能的落实,以及期望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能够有积极的作为。
在多元化管理中弱势优先的论调,其主要的观点是: 多数地方官员反对弱势者优先的概念,以致现在的弱势者优先法案同过去基本没什么变化,并且其策略也会随之改变。不过其所带来的好处则为:一方面能够使组织绩效得到促进;另一方面则是使得公共利益得到培育以及增进。
(四)管理哲学与人文精神反思
在新经济时代,阶级改造是由经济时代所带来,而我们又不得不生活在这种时代下,并同人文思潮展开长期的斗争。另外,对于西方的科学价值主流甚至信息科技的应用,抄袭的非常严重,反而不重视思考以及研究科学哲学,最终沦丧了人文价值以及诋毁了学术研究,并使之成为当前社会所存在的隐忧之一。
当前,同knowledge economy相关的一些科技业,基本上视代工为重要内容,如果不能够研发和创新,那么我国的知识经济将会持续性的对美国进行依赖,并不会高于其价值。而代工实际上是一种无奈却不利于长期的科技发展的手段,虽然说专利数量很多很多,不过往往这个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真正的科技实力并没有展现出来在很多时候只是假象而并不是科技实力,对比于加州硅谷,其的技术门坎高、进入的条件限制较多以及创新能力也非同一般,我们处地位仍较低,如果要使发展得到持续和稳固,重视高等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建立学术研究伦理同样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