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19 17:3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平安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平安建设

篇1

[论文内容提要]农村土地、债务、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治安环境是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农村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和改进工作,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保持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使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笔者从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出发,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抛砖引玉。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安保持持续稳定,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治安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少数农村地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治安问题还比较突出,群众反映还比较强烈,农村社会稳定的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农村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大方面: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因土地问题引发的农村矛盾是当前农村反映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土地承包权属纠纷。主要是城中村、城郊村、开发区、工业园区、移民安置区等村组,人多地少,成员复杂,因土地权属纠纷导致群众上访的事件仍持续不断。二是违规征地引发矛盾。少数用地单位违规操作,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或占地后长期闲置,导致撂荒,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三是群众对土地补偿标准不满。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远远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土地补偿标准不一,群众不接受,因征地补偿问题阻止高速公路和铁路施工,甚至阻断交通的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失地农民的利益缺乏保障。一些地方违法征占农民耕地,不给农民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生计安置,引发农村,仍然是影响农村乃至社会不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农村债务问题存在严重隐患

农业部在1999年采取抽样的调查发现,全国村级约有3600亿的债务。而农业部2006年上半年的抽样调查,该数字已经达到4000亿。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债务不能偿还,由此引发干部与群众之间,现任干部与原任干部之间,村干部与包工头之间等多方面矛盾,由于债务问题引发的行凶动武事件在各地也经常发生。农村债务不解决,对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影响很大。

(三)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矛盾

一是村务公开未完全到位。现在农村很少召开村民大会开展村务公开,多数公开栏常年不公开,上面检查时往往是突击应付。即使公开了,内容也不具体,群众看不明白,甚至出现公开内容不真实的现象。久而久之,群众对村务公开失去了信任,对村级事务失去了监督。二是农村宗族势力有所抬头。少数地方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尤其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时,村内宗族或派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少数房头宗族势力干涉村务政务,操纵村民换届选举,导致村民之间矛盾冲突,影响正常的村民自治工作,给农村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

(四)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社会治安保持了持续稳定,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2006年,全国公安机关所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刑事案件与2005年基本持平,其中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爆炸、放火、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分别下降了25.2%、13.3%、14.8%和5.2%。2007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发生的刑事案件继续保持稳中有降。但是,有的农村地痞、村霸、市霸、水霸、菜霸等流氓恶势力横行乡里,为害一方;有的地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危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农村经济落后、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有直接联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形成了强烈反差,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发展水平严重失调。这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农村社会和谐进程,是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一方面取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依赖于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承包、土地租赁、土地征用、征地补偿等涉农土地问题日益增多,已成为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焦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性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对农民群众在经济利益上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面对失地失业,又无养老、医疗保障;面对因公致残,生活极度困难;面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受到破坏;面对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等等,广大农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愿望和行为更加强烈,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激化社会矛盾。

(三)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少数干部不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不能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回避推诿,对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及时调处,导致各种矛盾由小变大,致使一些群众越级上访,甚至演变成。二是不依法行政。有的基层干部法律法规水平低,不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注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处理矛盾纠纷方式方法失当,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三是以权代法。少数被“海选”出来的村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在集体项目承包、征地补偿、救济款发放等群众敏感的问题上,不实行村务公开,搞暗箱操作,,侵犯了农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引起农民群众强烈不满和抵触情绪。

(四)预防调控机制不健全

完善健全的预防调控机制,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证。有些地方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健全的工作责任制。有的乡镇维稳专班仅一个人,村组干部配置过少,加上经费保障不力,维稳工作难以开展。有的地方工作又比较薄弱,机制很不健全,导致了一些应由部门处理的问题,直接集中到党委和政府,不仅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和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促进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应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农村平安建设的成效,关键在于基层党委和政府。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平安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各地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目标,列入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晋职晋级和奖惩使用直接挂钩。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查找薄弱环节,帮助解决农村平安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工作突出的县(市、区)、乡(镇)、村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鼓励;对因重视不够、工作不力,导致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刑事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重大的地方和单位,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使农村平安建设工作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实需要。各地要加大“五五普法”工作力度,通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乡土气息的群众法制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约束能力,使农民群众自觉地通过合法渠道解决矛盾纠纷。

(三)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整合力量、整合资源,加强乡(镇)、村(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站点等工作网络建设,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完善农村多渠道解决争端的机制。要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情况报告、归口调处等制度。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干群关系、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移民搬迁、拖欠农民工工资、集体资产处置、村务公开、邻里纠纷和宗族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和推行重大决策及重大项目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的发生。

(四)加强和改进工作,积极稳妥地处理

要加强和改进工作,完善督察专员、领导包案处理大要案等制度,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人回应、有人处理。要建立对重大案件、重访案件实行实地调查处理制度。对重大案件、重访案件或认为有必要进行督查督办的案件,省级党委、政府应授权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处理,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防止重访、重大的发生。

农村平安建设切实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切实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基业,只有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平安建设,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注释:

①《国务院摸底基层债务财政部酝酿相关方案》,,2006-11-1620:37:04,定军,21世纪经济报道。

②公安部《我国农村上半年治安形势保持稳定》,2007年08月23日05时27分,。

[参考文献]

[1]王智民,等.当前中国农民犯罪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4).

[2]师逸,蒋凌燕.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若干因素浅析[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苏建忠,陈允政.浅谈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

[4]宋远翔.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篇2

[论文内容提要]农村土地、债务、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治安环境是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农村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和改进工作,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保持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使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笔者从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出发,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抛砖引玉。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安保持持续稳定,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治安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少数农村地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治安问题还比较突出,群众反映还比较强烈,农村社会稳定的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农村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大方面: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因土地问题引发的农村矛盾是当前农村反映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土地承包权属纠纷。主要是城中村、城郊村、开发区、工业园区、移民安置区等村组,人多地少,成员复杂,因土地权属纠纷导致群众上访的事件仍持续不断。二是违规征地引发矛盾。少数用地单位违规操作,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或占地后长期闲置,导致撂荒,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三是群众对土地补偿标准不满。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远远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土地补偿标准不一,群众不接受,因征地补偿问题阻止高速公路和铁路施工,甚至阻断交通的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失地农民的利益缺乏保障。一些地方违法征占农民耕地,不给农民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生计安置,引发农村,仍然是影响农村乃至社会不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农村债务问题存在严重隐患

农业部在1999年采取抽样的调查发现,全国村级约有3600亿的债务。而农业部2006年上半年的抽样调查,该数字已经达到4000亿。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债务不能偿还,由此引发干部与群众之间,现任干部与原任干部之间,村干部与包工头之间等多方面矛盾,由于债务问题引发的行凶动武事件在各地也经常发生。农村债务不解决,对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影响很大。

(三)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矛盾

一是村务公开未完全到位。现在农村很少召开村民大会开展村务公开,多数公开栏常年不公开,上面检查时往往是突击应付。即使公开了,内容也不具体,群众看不明白,甚至出现公开内容不真实的现象。久而久之,群众对村务公开失去了信任,对村级事务失去了监督。二是农村宗族势力有所抬头。少数地方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尤其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时,村内宗族或派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少数房头宗族势力干涉村务政务,操纵村民换届选举,导致村民之间矛盾冲突,影响正常的村民自治工作,给农村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

(四)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社会治安保持了持续稳定,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2006年,全国公安机关所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刑事案件与2005年基本持平,其中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爆炸、放火、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分别下降了25.2%、13.3%、14.8%和5.2%。2007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发生的刑事案件继续保持稳中有降。但是,有的农村地痞、村霸、市霸、水霸、菜霸等流氓恶势力横行乡里,为害一方;有的地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危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农村经济落后、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有直接联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形成了强烈反差,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发展水平严重失调。这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农村社会和谐进程,是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一方面取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依赖于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承包、土地租赁、土地征用、征地补偿等涉农土地问题日益增多,已成为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焦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性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对农民群众在经济利益上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面对失地失业,又无养老、医疗保障;面对因公致残,生活极度困难;面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受到破坏;面对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等等,广大农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愿望和行为更加强烈,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激化社会矛盾。

(三)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少数干部不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不能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回避推诿,对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及时调处,导致各种矛盾由小变大,致使一些群众越级上访,甚至演变成。二是不依法行政。有的基层干部法律法规水平低,不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注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处理矛盾纠纷方式方法失当,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三是以权代法。少数被“海选”出来的村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在集体项目承包、征地补偿、救济款发放等群众敏感的问题上,不实行村务公开,搞暗箱操作,,侵犯了农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引起农民群众强烈不满和抵触情绪。

(四)预防调控机制不健全

完善健全的预防调控机制,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证。有些地方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健全的工作责任制。有的乡镇维稳专班仅一个人,村组干部配置过少,加上经费保障不力,维稳工作难以开展。有的地方工作又比较薄弱,机制很不健全,导致了一些应由部门处理的问题,直接集中到党委和政府,不仅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和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促进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应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农村平安建设的成效,关键在于基层党委和政府。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平安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各地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目标,列入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晋职晋级和奖惩使用直接挂钩。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查找薄弱环节,帮助解决农村平安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工作突出的县(市、区)、乡(镇)、村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鼓励;对因重视不够、工作不力,导致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刑事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重大的地方和单位,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使农村平安建设工作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实需要。各地要加大“五五普法”工作力度,通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乡土气息的群众法制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约束能力,使农民群众自觉地通过合法渠道解决矛盾纠纷。

(三)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整合力量、整合资源,加强乡(镇)、村(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站点等工作网络建设,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完善农村多渠道解决争端的机制。要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情况报告、归口调处等制度。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干群关系、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移民搬迁、拖欠农民工工资、集体资产处置、村务公开、邻里纠纷和宗族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和推行重大决策及重大项目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的发生。

(四)加强和改进工作,积极稳妥地处理

要加强和改进工作,完善督察专员、领导包案处理大要案等制度,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人回应、有人处理。要建立对重大案件、重访案件实行实地调查处理制度。对重大案件、重访案件或认为有必要进行督查督办的案件,省级党委、政府应授权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处理,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防止重访、重大的发生。

农村平安建设切实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切实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基业,只有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平安建设,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注释:

①《国务院摸底基层债务财政部酝酿相关方案》,,2006-11-1620:37:04,定军,21世纪经济报道。

②公安部《我国农村上半年治安形势保持稳定》,2007年08月23日05时27分,来源:

[参考文献]

[1]王智民,等.当前中国农民犯罪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4).

[2]师逸,蒋凌燕.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若干因素浅析[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苏建忠,陈允政.浅谈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

[4]宋远翔.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篇3

关键词:治安保险社会治安制度创新

今年以来,作为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全新举措――“平安建设”活动,已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展开。在这项重要的保障工程中,各行各业纷纷建立起社会治安形势评估预警和政法部门配合制约等工作机制,力求构建一个有效预防和及时发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各行业参与主体中,保险业以其独特的保险保障、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正发挥着不同寻常的积极作用。尤其是保险“国十条”的颁布,不仅使保险业这三项功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更为其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其中,不少省份开展了治安保险试点,以社区(或行政村)和保险公司为主体,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协调,组织居民交纳一定治安管理费,形成一种居民、保险公司、治安管理部门费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群防群治的治安联防新机制,成为一项颇有成效的创新之举,值得大力提倡和借鉴。

目前各地治安保险的具体做法是:“组织居民交纳一定治安管理费,费用的一部分作为保费交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承担居民家庭财产保险责任,另一部分作为加强治安管理、充实保安队伍和解决保安意外伤害保险的经费。”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起一个“事前预防”与“事后补偿”一体化、“经费保障”与“机构运作”市场化的社会治安基层防范体系,以利于治安管理、居民人身与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稳定。

一、“思想动员”与“低价推广”策略

就普通老百姓来说,大家基本认为社会治安应是政府的工作,老百姓只是配合罢了,因此,向当地居民或村民收取治安费就很有可能被老百姓理解为乱收费,因此,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低收费就必须是双管齐下的措施。这方面做得较好且富有成效的有江苏省镇江市。该市创新性地开办了“契约式防盗抢联防保险”,即在保险条款及责任范围的设计上,保险公司根据原有家庭财产险的附加盗窃险、火灾和意外伤害险及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等条款,结合农村实际,推出了低保费、低保额、责任明确、针对性强的“群防群治契约化特约保险”。又称:“契约式联防保险”。这种保险每年向每户农村家庭只收取保费20元。这20元承担了因盗抢发生的财产损失1万元和现金、首饰损失4000元,承担家庭成员因盗抢发生的人身意外伤害损失8000元和意外医疗费用2000元,同时向每个联防队员收取保费200元,承担意外伤害损失8万元,意外医疗费用2万元。据悉,自2002年底开始,人保产险、中国人寿、太保产险、天安保险、大众保险、中华联合、永安产险7家公司已经陆续开办该项业务,截至2006年6月底,累计保费收人达到418.62万元,赔款支出116.55万元,农户家庭参保率达到近50%。

在治安保险的推广中政府和保险公司密切合作,严格遵守“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原则,以居民社区或行政村为单位,以社区管委会或村委会为投保人,统一编制投保清单和收取保险费,再向保险公司集体投保。一旦出险,被保险人通过投保人(村委会)向保险公司报案理赔。每个社区或村指定一名分管治安的社区或村干部作为保险联系人,与保险公司指定的专人保持业务及理赔的对口联系。而且、农村地区的路边店和村内企业也可参照上述方式自愿投保,以扩大保险覆盖面。

二、积极作用:社会治安与保险公司实现双赢

这种做法首先改变了过去完全由政府投入的治安管理模式。这不仅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还充实了治安力量,加强了社区和农村地区的治安管理,此外,以契约的形式明确了投保居民或农户(单位)和社(村)委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在很大程度上建立起按市场化模式运作、责权利相结合的社区和农村治安承包制,在社区和农村治安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其次,低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治安保险的积极性。各地群众形象地称治安保险为“一天一毛钱,天天保平安”。低价普及的策略,结果使保险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群众安居乐业和地方政府保一方平安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使保险公司也参与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值得一提的是,各试点地区保险公司积极开展防灾防损活动,变被动的事后理赔为主动防范风险,帮助治安管理部门堵塞安全漏洞,在很大程上降低了盗抢等案件的发生频率。

第四,治安保险机制和“平安建设”工程使传统综治观念和社会治安状况发生明显转变。“零案社区”和“零案村庄”不断涌现。在2003年,山东聊城临清市政法委就与人保产险临清支公司开展合作,率先试点社区治安保险,时至2005年,近19万户农民参加了农村契约联防保险,覆盖面超过50%,其中临清市的承保覆盖面达到88.2%,东阿、阳谷、高唐3个县的覆盖面超过了90%。2005年聊城市治安案件、分别比上年下降了28.5%和73%,2006年1月至6月,全市刑事发案比去年同期下降8%,参加治安保险的社区88%成为“零案社区”,实施联防保险的村庄有98%未发生刑事案件。目前,该试点已经拓展到烟台、枣庄、济南、济宁、淄博、潍坊等市。

第五,在“保一方平安”的同时,保险公司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据金融时报的报道,今年1月至6月,发展治安保险较快的山东省治安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16万元,首次突破了300万元,尤其是6月份,保费收人达到142万元,相当于前5个月总保费的64%。而在2005年底以前,全省各年度“治安保险”累计保费收人仅有75.8万元。此外,山东省各地还涌现出产品创新热潮。除“城市社区治安保险”和“农村契约治安联防保险”外,聊城还推出了针对不同市场的“专业市场治安保险”和“沿街门店治安保险”;枣庄市还提出“治安双保”概念(保险+保安),烟台市则设计了“家庭财产防盗抢保险协议”。人保产险山东省分公司还专门开发了“平安家园”治安保险,分城市版和农村版,采用模块方式供各地按需自由组合,目前,该条款已报人保总公司等待批准。在今年6月,太保产险山东分公司也加人了治安保险业务领域。

三、发展治安保险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治安保险一方面需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积极推动,另一方面也需要保险公司积极参与,要使治安保险得以健康发展,尤其离不开地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和保险机构的齐心协力和统一认识。

目前在部分地区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部分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与保险公司对于收费认识不一,一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认为收取的是保险费,需要“返还”,但保险公司认为向居民收取的是治安费,保险费只是其中一部分,并非全部,各地因具体收费方式的不同易形成误解。此外,治安费与保险费的划分比例还缺乏统一标准,容易出现各地攀比、竞争导致治安费挤压保险费的现象,最终影响此项业务健康发展。

篇4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平安防范新体系

只有社会稳定,才能安居乐业。创建“平安xx”既是实现新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街道从加强思想认识、完善组织网络、落实各项制度方面下工夫,做到了三个到位:

1、思想认识到位。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平安建设作为全镇重点工作来抓,牢固树立防范意识,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机关工作人员和辖区单位共同抓。镇党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书记任副组长,各相关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平安创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建工作的协调、检查指导和考核验收等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创建工作,制订了创建“平安xx”的总体计划,加强了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落实了各项综合防范措施。

2、组织网络到位。为了增强地区防控功能,我们重点从完善组织网络方面下工夫。在镇平安创建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各村居也相应建立了创建组织,设立专职综合治理工作人员,并明确各级“创安”工作目标,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创建工作网络。目前,除派出所警员外,辖区群防群治力量有协警20多名,非正规就业安全人员50多名名,义务巡逻队员近200名。由此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网络。

3、管理制度到位。为了促进全镇综合治理工作,健全制度建设,我们从两方面入手,不断加大平安建设力度。镇党委、政府班子对综合治理工作做到“思想上有位置,组织上有班子、工作上有布置,经济上给票子”。我们多方筹措资金,两年来,在社会安全防范上投入资金达200多万元,为构筑“平安xx”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我们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安全防范制度,如《突发、重大事件事前预警制度》、《治保调解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有效保证地区安全防范工作。

二、深化安全防范,完善平安建设新机制

搞好平安建设,机制是重点。创建平安xx是一项综合工程,只有创新机制,才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居住在xx的职工、居民才能具有充分的安全感,为此,我们从“四个坚持”入手,积极做好各种防范工作。

1、坚持发挥基层组织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积极做好事前防范和预警机制建设工作。在维护镇域稳定过程中,我镇道始终以构筑夯实基层工作基础为重点,聘请基层信息员40名,不断健全地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网队伍。全镇以村居为重点,单位为依托,联合派出所,每月一次对辖区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摸,实行“零报告”制度,大力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做到领导重视、排查认真、信息畅通、职责分明、处置及时。电厂四期工程的开工建设给全镇平安建设带来了新的考验,个别群众由于不理解有关政策心理预期过高,一度采取了关门堵路、联名等过激行为,镇党委、政府和派出所一道,及时进行疏通调解,通过大量而细致的工作,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综治办、办等有关单位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居民家中,扎实做好群众基层基础工作,及时收集、排摸不稳定因素,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通过疏导、化解工作,使一些事态平息在萌芽阶段。半年来,我们共排查调处各项纠纷、矛盾23起,调解成功21起,成功率达90%以上。受理各类信、访、电12件,办结率、反馈率均达100%。

2、坚持围绕加大宣传,提升地区单位、居民安全防范、法制意识。我们以治安防范宣传、普法宣传、《条例》宣传、禁毒宣传四项内容为宣传重点,积极提升地区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在治安防范宣传中,我们通过黑板报、宣传单、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防范知识,提高居民自防能力。如派出所特别针对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部分群众迷信、贪小心理进行街头诈骗的情况,深入农村,开展现场警示教育,以提高居民的防范能力。在普法宣传过程中,采取了建立一块法制宣传园地、设立一只法律服务箱,赠送一本法律知识手册,举办一次法律咨询的“四个一”宣传形式,把法律知识宣传与法律援助有机结合了起来。在《条例》宣传过程中,我们通过“双教育、范”等活动,较好地营造了宣传氛围。

3、坚持“平安联创”,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我镇驻地企业较多,各村经济发展不均衡,再加上正在施工中的电厂四期工程占地,这使我们的稳定工作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为此,我们结合实际,立足服务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确保电厂四期工程顺利开工建设,依托社会力量,坚持“项目联办、人才联用、资金联股、城镇联建、平安联创”五联方针,突出抓好“平安联创”,建立地企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调度“平安创建”工作,对涉及征用、租用土地的4个村庄分别派驻工作组,及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工作中,我们依托党的基层组织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依托司法调解中心、接待室畅通居民反映问题渠道,依托民政办落实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到多向群众宣传现行、土地法规政策,多发动党员和居民骨干力量带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头,做到多上门、多了解、多解决群众的各种困难,由此确保了全镇的稳定。

4、坚持做好“五类人员”的帮教转化工作,保障辖区稳定安全。我们十分注重做好对×××参练人员、劳教刑满归正人员、青少年犯罪等“五类人员”的帮教工作,在积极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尽可能为其提供生活上的援助,以促使其转化。目前全镇共有五年内刑释人员名,三年内解教人员名,均全面开展了帮教;原来几名×××练习者也全部表示不上访、不上京、不再练,达到了‘×××’人员‘零进京’、‘零滋事’的目标。

三、加大基层防控建设,巩固平安建设新成果

创建平安xx,构筑打防控一体化的安全保障网是保证。今年,我们不断加大基层防控建设力度,从社区警务建设、消防安全防范、流动人口管理、安全文明共建等方面入手,做到了“四个注重”。

1、注重警务建设。我们突出发挥派出所这支主力军作用,十分注重警务建设。先后建成了高标准派出所办公楼,为巡警队和110机动队配备专用车辆2部、小灵通20部、警械20多套。派出所广大干警放弃大量业余休息时间,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勇于奋战的精神,结合各种专项整治工作,不断加大犯罪打击力度,始终保持对各种违法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确保了辖区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今年,全镇共发生刑事案件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7%,破案起,其中可防性案件起,与去年起相比下降%,

2、注重安全生产防范。我们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针对乡镇公路总里程长,过往车辆较多的实际情况,广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有关知识,加大了对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教育;同时,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力度,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各种专项治理活动,严密制定紧急预案,并确保落实到位,有效保证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

3、注重流动人口管理。我镇外来人员较多,管理难度大,为此,镇党委、政府根据“健全组织,摸清底数,落实措施,多方配合、严格管理”的要求,落实属地化管理原则,重点加强了工地和出租私房、集贸市场、用工单位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具体责任,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的调查、登记、发证管理服务工作,使流动人口的管理做到规范有序。

篇5

一入住,徐世荣就给房门加了两道锁。“老旧社区的治安通常都不好,必须得留个心。”这是徐世荣长期租房的经验。

但这一次,徐世荣的经验失效了。

“入住以来,我发现桥北社区的治安很好。”徐世荣感叹。

从“担心”到“安心”,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和徐世荣一样,对江北区的治安称赞有加。

江北区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在全市考核中连续五年稳居前三名。“过去的一年,全区政法工作围绕中心工作,实现了刑事发案、安全事故、总量、等指标大幅下降。”江北区委书记杜和平指出,“江北区地处都市功能核心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异常活跃,能够实现全区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安全形势平稳可控的良好局面,平安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再次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

“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是由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的荣誉称号,每四年表彰一次,江北区已连续两届荣获这一荣誉,创造了平安建设的“江北经验”。

专业调解构建矛盾化解新机制

“让老马为我们评评理!”2013年2月23日,两名中年人来到观音桥街道办事处群众工作站找“老马”。

他们口中的“老马”,就是观音桥街道“老马调解室”的调解员马善祥。

自2012年成立“老马调解室”以来,马善祥带领6名街道干部,已经接待1000多名群众,调解成功率超过90%。“连观音桥街道以外的居民都慕名而来找老马调解。”观音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丽娟说。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增多,我们何不将‘老马调解工作法’推而广之?”江北区委政法委领导开始思考。

经过一番试点后,江北区委、区政府推出了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协调机制、强拆善后工作机制、涉法涉诉疑难案件化解工作机制、医患纠纷第三方协调机制、房产物业纠纷协调机制、商贸纠纷协调机制等六大专业调解机制。

2013年12月29日,是农民工刘刚这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这天,他拿到了老板拖欠他的46700元工资——为了要回这笔辛苦钱,他曾和老板“斗争”了一个月也无济于事。

“我是走投无路才到民工工资拖欠投诉中心的。”刘刚说,“反正无路可走了,那就试一试吧。”

然而,这次“试一试”给了他惊喜——从投诉到双方调解,再到拿到工资,刘刚只等了7天。

和刘刚一样,很多老百姓都获得了惊喜。2013年,江北区处置拖欠工资引发的94起,追讨民工工资5608.6万元;调解医患纠纷24件,全区未发生影响医院正常秩序的医闹、暴力对抗事件;调解物业集访74批,个体上访172次。

“江北区在有效实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六大专业调解机制,为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江北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汉华说。2013年,全区总量和分别下降6.77%和14.2%。

网格防控构筑安全防控网

2014年1月28日,江北区盘溪粮油批发市场。

“我的包不见了!”一家批发商店里,一名中年男子惊慌大叫。

“赶紧报警!”老板向中年男子建议。

半小时后,中年男子接到交巡警打来的电话:“你的包已经找到。”

“这么快?”中年男子不敢相信。

“快”的背后,是一张覆盖江北区的治安网格防控网。

“江北人口密集,流动人口多,治安形势复杂。”江北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王志勇说,“如何把有限警力有效覆盖到更广区域,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经过深入调研,江北区委、区政府提出一条治本之策:把治安领域的管理作为平安建设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打防并举、点面结合、多管齐下的工作格局,治乱点、消盲点,筑牢治安防控阵地。

在多管齐下的工作格局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派出所巡面、交巡警串线、社区民警控点”的网格防控模式。全区被划分为26个网格,每个网格实行“三警联动”。“派出所民警负责‘面’上的治安,交巡警负责‘线’上的治安,社区民警负责‘点’上的治安。”区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说,“这种网格防控模式,不仅提高了群众的见警率,也提高了我们的接警效率。”

为筑实防控网络的末端,实现巡防工作的无缝衔接,江北区还构建了社区警员、综治员、文职人员、协勤队员、流动人口协管员“五员联动”的专群结合群防体系。

网格群防,使江北区在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治安形势持续好转。

与此同时,江北区对治安复杂点实行“双向挂牌”整治机制——一由党政机关对治安复杂点进行挂牌整治;二由居民对身边存在的治安复杂点向相关部门反映并进行挂牌整治,整治效果由群众验收并摘牌。“这种‘双向挂牌’整治,实现了集中挂牌与常态挂牌、党政主导与群众互动的有机统一,解决了突出治安问题、反复性问题。”江北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白伟正说。

创新治理开创综治工作新模式

2014年1月4日,重庆未成年犯管教所。

“曾妈妈,你让我看的书,我都认真看了。”见到“曾妈妈”,卫小福(化名)一脸开心。

16岁的卫小福家住江北区,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只有他和年迈的爷爷。半年前,他因打架斗殴被送进管教所。

“自闭、暴躁,很少说话。”这是管教所工作人员对卫小福的评价。

然而自从三个月前有了“曾妈妈”,卫小福开始有了变化。“曾妈妈给我买生活用品、买学习资料……对我太好了。”卫小福被感化了。

“曾妈妈”叫曾美华,是江北区综治特邀委员——这一段“母子情”,源于江北区综治委创建的特邀委员工作制度。

2013年上半年,针对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体单一、手段单调等问题,江北区综治委广泛开展调研。

“你们是‘机关’的人,喜欢说官话,不想跟你们沟通。”有的群众说。

“一些机关干部和群众沟通时,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刘汉华说,“于是,在推动机关干部大力转变作风的同时,我们决定创新工作思路,从老百姓中寻找合适的‘中间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2013年10月,江北区综治委建立了综治特邀委员工作制度——在社会组织和群众中,选聘政治坚定、品行端正、热心公益、热心邻里事务的人担任特邀委员,搭建了区、街镇、村社三级特邀委员工作平台。一些单位还对这一工作平台进行了细分,比如华新街道,不仅在街道办事处设立了“特邀委员议事中心”,还在社区和楼院分别建立了“特邀委员议事厅”和“特邀委员议事室”。

“特邀委员是我们自己的人,我们愿意和他们沟通,沟通了的事,他们总能办妥帖。”居民张强说。

篇6

一、稳定经营生产秩序,努力做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

随着运输市场结构的调整,站内新增班线、班次的不断增多,各承包营运车主间的竞争也随之激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为此,化解承包经营车主间的矛盾纠纷成为客运总站稳定和维护生产经营、站场秩序,建设和谐内部生产关系的重点工作,并以此成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积极对站场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及时、有效地调解。如今年月份,一辆从总站发往方向的籍客车在客运站与一台同是发往方向的客车因争客问题发生纠纷,后两车召集人马准备在客运站场内发生械斗,站领导在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站安保科人员对两车承包经营车主进行制止,并分别对他们做了大量调解工作,终于避免了两车人马在站场内发生械斗的恶性治安事件;又如今年月底,总站新增一台线客车与一辆长期营运至专线客车在总站排班时,也因争客发生了矛盾,客运站在获知此事后,及时主动地组织站安保科对两车进行了说服教育,并多次对两车承包者做了和解工作,为企业经营生产和旅客出乘营造了稳定、安全的站场环境。

二、规范站场管理,整治拉客、喊客、揽客、骗客等违规经营行为。

客运站为了给到站旅客提供一个优良的乘候车秩序,实行了旅客凭票进站的封闭式站场管理模式,并对站场内拉客、喊客、揽客、骗客的违规行为进行了严厉整治,如今年月份,客运总站就对一辆“老大难”客车进行了整治。该车承包经营车主无视客运站管理规定,屡次违规揽客,在出站核查点态度恶劣,不准工作人员上车核实人数,私自瞒报或虚报人数,这种行为不但给站上的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也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管理秩序,为了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总站采取了强硬手段对其进行了强制管理,一方面对其在站场拉客行为进行制止和按违约处罚,一方面由站安保科强制其接受车上实载人数核查,既规范了管理,也消除了超员超载的行车安全隐患,此做法对广大承包经营车主起到了警示作用,使他们意识到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7

通过调研表明,在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县、乡镇妇联从实际出发,发挥妇联组织在家庭领域的优势,从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素质、致富能力、家庭教育水平、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增强家庭防范意识、妇女维权、为群众办实事等方面入手,开展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影响家庭平安的因素

一是离婚率逐年上升。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婚恋观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离婚率的居高不下成为了影响家庭和谐的一大因素。*县民政局一年受理的离婚案件达180多件。

二是老人赡养问题突出。*人民法院一年受理的赡养案件达26件。有如下几种状况:

1、一些子女推卸责任,使老人生活无着落。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多子女家庭互相推卸赡养责任的占全部赡养纠纷的80%以上。

2、部分农村青年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拒不承担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

3、一些老人在处理诸如分家产、帮忙料理家务等事务中,或重子轻女,或重女轻子;或重小轻大,或重大轻小。从而导致子女对父母产生偏见,并把所得好处与赡养老人对等起来,形成多得好处多养老,少得好处少养老,不得好处不养老的格局。

4、个别子女由于自然灾害、或供自己的孩子上学、或家中有病人等造成经济非常困难,导致在赡养老人问题上心有余力不足,没有能力赡养老人,使老人的赡养存在危机。老人赡养问题最终成为家庭不平安的因素之一。

三是未成年人教育存在偏差。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老人的隔代教育之间存在着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引发两代人在未成年人教育上的矛盾,造成家庭的不和谐。

四是留守妇女问题凸现。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对于一些生育孩子本就落下病根的“留守妇女”来说,家中缺劳力和生产劳动强度加大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2、夫妻情感缺失,家庭功能失衡。“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出现婚外情和婚外,影响了夫妻感情给婚姻家庭带来不稳定因素,形成了家庭婚姻的危机。

篇8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谐平安创建为主题,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创新分场管理机制为手段,通过强核心,硬骨干,聚力量,固工程,全力推进护法星,平安家庭,四零分场及和谐平安分场建设,力争三年内和谐平安分场达98%以上,全场公众安全感测评满意率达98%以上,进入县级平安乡(镇、场、处)行列,为我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任务

(一)建立分场级和谐平安创建协会,创立分场平安理事会和重点区域(景区、挂靠生产队、林区等)平安理事会。

1、以党支部为核心,分场党支部书记兼任会长,支委成员和1-2名公道正派、能力强、热心创建工作的同志任副会长;

2、以分场、景区、挂靠生产队管理人员为骨干,各分场、景区、挂靠生产队负责人兼任重点区域理事长。

3、以辖区群众为基础,治安中心户长为分场理事会成员,各分场、景区、生产队管理人员为重点区域理事会成员,辖区群众中的户主、业主为协会成员。

(二)开展护法星,平安家庭,四零分场和谐平安分场创建活动。

1、护法星:懂法不违法,护法敢作为;

2、平安家庭:无犯罪、无斗殴、无赌博、无上访、无吸毒、无、无事故、无脏、乱、差,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四零分场:零犯罪,零事故,零越级上访,零上交矛盾;

4、和谐平安分场:护法星占人口80%,平安家庭占户数80%,四零分场占分场的80%。

(三)实行职责联运。

1、各科室实行包分场挂点创建责任制(见附表)。

2、机关一般干部包分场抓平安创建,履行综治特派员职责(见附表)。

三、工作目标

三年创建规划,第一年护法星,平安家庭,四零分场及和谐平安分场达30%以上;第二年护法星,平安家庭,四零分场及和谐平安分场均达60%以上;第三年护法星,平安家庭,四零分场及和谐平安分场均达90%以上。

四、组织领导

(一)成立林场基层和谐平安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场创建工作的领导、协调、考核。

篇9

一、近年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平安建设初见成效,创建业绩令入欣喜。回顾几年来的平安创建工作,我们认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配合下,基本实现了社会政治稳定、治安大局平稳、安全发展良好、社会总体和谐、群众比较满意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区把平安建设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抓紧抓实,通过强化保障,创新机制,带好队伍,把社会平安作为首要的民生问题,以“打黑除恶”为龙头,经常性开展专项整治,滚动性排查治理治安混乱地区,健全完善治安防控“六张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平安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平安建设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但是,和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平安南岸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依然存在不少差距,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存在问题

(一)从认识上看,全方位平安建设的理念没有得到牢固树立

一方面,在平安建设中,往往从表层解决问题多,从深层次解决问题少一些。如在社会保障、教育、群防群治上投资力度还不够。但是,社会保障、教育、群防群治方面虽然建设过程缓慢,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却是利国利民的根本,是改革和发展的底线和保障,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另一方面,在平安建设中,齐抓共管,协调一致方面仍然不足。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平安关乎千家万户。“平安南岸”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而不只是公安和综治部门的事情,比如在平安建设工作中,往往是各扫门前雪,对麻烦的事情或有难度的事情有时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再者,在处理具体矛盾时,各部门过于注重就事论事,不太考虑综合协调处理。而部门联动,是平安建设有力推进的关键。

(二)从管理上看,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不够完善层次不高

应该是,平安到基层,全辖抓落实。事实上,却没有做到。一是在基层综合治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基层组织弱化,群防群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社会管理不到位。尤其是在流动人口,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出租屋管理和视频监控设施工作还存在不足。三是对青少年群体、失地农民和无业人员的管理和关怀距离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这部分人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三)从机制上看,社会治安投入机制单一创安氛围不浓

一是未形成多渠道融资机制。二是未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参与氛围。投入渠道不够畅通,影响到社会治安的进展和覆盖,影响到工作力度。共建共享参与氛围的薄弱,影响到平安南岸的建设,和平安南岸的提升。

三、建议措施

(一)以人为本,齐抓共管,注重实效

首先,改变就治安抓治安,就平安抓平安的观念,透过表象,抓住化解“民生问题”的实质,通过各种途径,大力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等工作。其次,齐抓共管,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抓平安建设。摒弃狭隘的部门本位和利益,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行平安建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再次,工作中注重实效。无论是司法工作,还是政府的工作,都不仅满足于解决表面问题,而要从根本上摸清问题实质,切实解决和疏通矛盾。最后,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引导,预防青少年犯罪。对青少年犯罪,应该以预防、教育、引导为主,特别是对一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思想和行为要坚决打击。

(二)各负其责,群防群治,狠抓落实

在平安建设中,坚持各负其责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原则。一是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不能以事小而不为,不能助长不法行为。二是全面落实责任制。把解决矛盾纠纷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地区、部门、单位谁和人员。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坚持群防群治原则。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加大投入,扶持社会组织,动员和激励群众参与来实现。

(三)加强管理,化解矛盾,筑牢防线

一是发挥民间及中介组织的作用,预防、化解矛盾,预防重大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如发展行业协会等组织,实行行业组织的自治,尽早发现违法犯罪苗头,预防犯罪。二是切实加强和改进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人口管理。流流动人口、房屋管理结合起来,推行动态化管理。在全区范围内建设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网络管理平台,推行人性化管理等。三是依法加强对其他重点人群的管理,预防违法犯罪。对犯罪高危人员的基本情况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等的管理和教育,认真查找堵塞漏洞,把各项基础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

(四)创新机制,增加投入,营造氛围

篇10

一、基层平安建设范围和标准

全镇9个行政村为镇基层平安建设单位。要求各村达到村容村貌清洁整齐,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和谐;矛盾纠纷早发现,能解决在村屯;无组织和分子参与破坏活动和非法宣传品等事件;不发生杀人、抢劫、伤害、、盗抢牲畜和家禽、盗窃仓房案件和治安案件,不发生火灾事故、聚众赌博现象;强化村屯人防、物防、技防建设。

二、基层平安建设的内容

(一)社会和谐稳定

1.无组织和分子参与破坏活动和非法宣传品等事件;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等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得到有效防范、控制和适时打击。

2.矛盾纠纷早发现,能解决在村屯,无赴省进京访,赴区、市集访等有效遏制,当年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高于93%。

3.社会稳定,村容村貌清洁整齐,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和谐,无重特大刑事案件或严重影响经济秩序的案件。

4.村级治保、调解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能充分发挥作用。无民间纠纷转化成刑事案件或引发非正常死亡,无民间纠纷引发或上访。

5.开展“无毒村屯”活动,对问题进行有效整治。

6.村屯有人防、物防、技防措施。

7.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成效明显,有专(协)管员队伍,经费、人员,制度要落实。

8.对特殊人群底数清、情况明,积极开展服务、帮扶活动。

9.村级夜巡工作有村干部负责日常管理,夜巡工作扎实开展。

10.无杀人、抢劫、伤害、、盗抢牲畜和家禽、盗窃仓房案件和治安案件,发生火灾事故、聚众赌博现象。

(二)宣传及时到位

1.开展平安建设宣传工作。

2.建立固定的平安建设宣传阵地,发放平安建设手册、宣传资料,设置平安宣传栏、警示牌等。

三、创建措施及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充分认识平安建设工作的重要

意义,各村书记是创建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对创建活动负总责,真抓实管,确保平安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落实工作措施。各村要根据镇综治办的基层平安建设

实施细则,认真研究制定本村开展创建活动的具体措施,目标要明确,措施要过硬,效果要明显。

3、广泛宣传发动。要在本村范围内大力宣传平安建设活

动,提高广大村民的平安创建认识,增强其参与意识,引导村民自觉投身创建,在全镇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