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收政策范文

时间:2023-04-01 19:2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税收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税收政策

篇1

目前,在新的改革发展形势下,如何推动中小微企业稳步发展,提高中小微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的创新显得日趋重要,只有充分注重财政税收政策的优化,才能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浅析新经济环境下中小微企业财政税收政策的现状并结合实际,对中小微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创新策略进行初探。

关键词:

中小微企业;财政税收;创新

一、引言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企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小企业规模不断的发展壮大,为推动中小微企业的稳步发展,对中小微企业财政税收进行加强创新显得犹为重要。本文通过从理论层面对中小微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的现状分析,为提高中小微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力,探究新经济环境下中小微企业财政税收政策创新策略。

二、新经济环境下中小微企业财政税收政策的现状

(一)新经济环境下中小微企业财政税收政策的现状浅析

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中小微企业利税贡献逐年增长。2015年末,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以上,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由中小微企业完成。为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近几年来,国家、省、市出台了不少惠企政策,但笔者认为,这不仅给各部门有了权力寻租的空间而且因为政策自身的门槛,让真正需要雪中送炭的企业不仅得不到支持,更让一些僵尸企业多头补助,造成政府资源的浪费。在税收政策方面,虽然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营业税将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将更加规范。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虽然社科院财贸所税收室主任张斌表示,营业税改增值税从整体上来看,能够降低企业负担,但中金指出,可选择按照营业额的3%缴纳增值税,但不得进行增值税抵扣;因此,没有完整会计账册的小微企业无法享受增值税抵扣带来的税负减轻。有信息显示,一些企业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过程中,由于制度和自身业务等因素反而增加了税负。要使中小微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推动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要优化企业的管理策略、避免财政资源浪费,更对企业财政税收政策的创新有更高的要求。

(二)新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财政税收政策的创新

面对全球经济不景气,我国GDP增长率总体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实体经济面对新的挑战的新经济环境下,对中小企业财政税收政策的创新,就要在相应的策略上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财政税收政策的创新进行了相应探究,希望对实际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第一,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的创新,就要能充分注重其完善性。政府方面要能将协调管理以及统筹规划等目标得以有效实现,这样才能将中小企业的和谐发展得以促进。要能在市场氛围环境方面良好创造,政府要加大市场整顿,将税收政策加以完善化,积级梳理各项税收优费政策,合理分配,优化资源结构。第二,充分注重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以及营改增政策的完善。要能够明确,中小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规模相对比较小,而在生产成本方面相对比较高,要想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提高,就要能充分加强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完善制定。政府不仅要在原有基础上将个人所得税的优惠体系加以完善,也要积级为中小企业员工提供相应的财政税政策培训,以增强企业员工的积极主动性。第三,充分重视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在相应的审查方面要能严格化,通过相应规定及标准等,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相应的优惠,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加强。对于小微型企业,可通过减半征收优惠策略的实施,促进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对中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数据分析,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发展的积极主动性。第四,应简化各部门扶持企业的补助政策,避免企业多头补助,让企业顺应市场,减少对政府的依赖。为了避免财政税收资源的浪费,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认为,繁多的各项财政对企业的补助政策只需简化为两点:企业当年对地方的税收贡献率及当年对地方的吸纳就业人数。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的有利于中小微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经济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财政税收政策的创新,要从实际出发,注重策略的科学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此次从理论结合实际对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初探,希望通过这些策略的研究,对实际发展能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论新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财政税收政策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5(07)

[2]田怡.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3(29)

[3]蔡美华.加快财政税收制度创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3(06)

[4]王越,刘敏.中小企业财政政策支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05)

篇2

关键词:企业 税收政策 纳税筹划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保持不败,就需要对企业的销售、财务等进行全方位、有效地管理筹划,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任何经营主体都免不了要交税,而税负水平的轻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运营成本的高低。因此,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了进行纳税筹划的重要性,一个企业引进纳税筹划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国家,我国的税收法律依据受到税收政策比较大的影响,因此,从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作为研究企业纳税筹划的着手点,更有利于进行纳税筹划研究。

一、企业纳税筹划的概念

(一)纳税筹划的定义

企业的纳税筹划指的是企业在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经营中的涉税活动进行规范、合理的规划,以使企业达到少缴税的目标。企业的纳税筹划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而且属于财务管理。企业的纳税筹划项目的开展,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内部的各方面因素,尤其需要考虑企业的财务因素,以制定最佳的纳税筹划为目标。企业的纳税筹划和偷、逃税收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的纳税筹划的前提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而偷、逃税收的本质就是违反了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另外,两者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企业的纳税筹划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而偷、逃税收因为违反了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因此面临着罚款,甚至是吊销营业执照的后果。

(二)纳税筹划的特点

1、合法性

纳税筹划是企业的经营者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允许下进行的,因此,纳税筹划的首要特点就是合法性。如果企业进行通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投、逃税收的行为,也不能称之为“企业纳税筹划”。

2、预见性

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可以预见到实施纳税筹划后的成果。因为企业的纳税筹划是有据可循的,并非企业经营者一厢情愿的行为,正因为企业纳税筹划的预见性,才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纳税筹划。

3、目的性

企业纳税筹划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以达到企业税收成本最低化的目的。

二、税收政策下企业纳税筹划可行性分析

企业的纳税筹划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的本质也是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当中,政府的行政管理作用将会弱化,政府的职责是根据实际的需要制定出税收法律法规,然后,政府只能运用税收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企业实施纳税筹划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

(一)税收政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我国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为企业纳税筹划的实行提供了越来越成熟的条件。税收政策分为总的税收政策和具体的税收政策,总的税收政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具体的税收政策则经常会有变化或者调整。但即使政策会有变化,但仍在的一定期间内是稳定的,并非出于无时无刻在不断变化的状态。

(二)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为企业实施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

税收既然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也就意味着国家实施何种税收政策,怎么征税都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行为。既然如此,那么,企业也就可以根据这种宏观调控的导向性,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三)税收政策在不同地区,以及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

这些差别就为企业实施纳税筹划提供了条件。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南北、东西都非常的不平衡,政府不可能在全国实行统一的税收政策,无论税收政策多么的严密,企业的税负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时期都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这些差别的存在就为企业实施纳税筹划提供了条件。

三、在税收政策下的企业纳税筹划的具体方法

由于我国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印花税等数十种税种,本文为了具体探讨税收政策下企业纳税筹划的方法,选择营改增、企业所得税两个税种进行阐述。

(一)在营改增税收政策下企业纳税筹划的方法

营改增的税收政策首先在我国的上海进行试点了,通过对上海地区企业营改增过程中的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税收筹划,应该来说可以降低企业的税负。

1、利用试点和非试点地区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

如:甲公司在试点地区纳税,乙公司在非试点地区纳税,同时为境内的丙公司提供境外的广宣服务,甲公司取得的丙公司的支付的收入50万元,乙公司取得丙公司支付的收入50万元。丙公司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1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规定:试点地区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广告投放地在境外的广告服务”可免征增值税。因此,甲公司取得的50万元广宣服务收入可以免征增值税。由于乙公司在非试点地区,所以应当缴纳营业税。如果丙公司选择甲公司的,如果甲公司也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就可以为丙公司开具增值税发票,丙公司可以以此进行抵扣。所以,如果要将广告业务投向境外的话,对于丙公司而言,选择甲公司是明智之举。

2、通过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身份转变进行税收筹划

假设A公司是试点地区一般纳税人,为B公司提供应税服务,取得收入600万,税率是6%,则其营业税及附加为约37.36万。再假设A公司分立为a和b两个公司,a和b公司均为小规模纳税人,税率为3%,应税服务的400万由a公司提供,200万由b公司提供,则缴纳营业税及其附加为:a约为12.82万,b约为6.41万,合计约19.23万。由上可见,同一业务收入,小规模纳税人缴纳的 税额小于一般纳税人。规模较小的一般纳税人,可以通过业务分拆。新设公司等方式享受3%的增值税税率。

(二)在所得税优惠政策下企业的的纳税筹划

企业所得税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企业的利润受到所得税优惠政策很大的影响。

1、 运用减免税项目优惠条款

如根据《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的项目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还有企业在从事蔬菜类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家禽的饲养等其他农业生产项目中也适用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2、 运用减税比率优惠政策

根据《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对于符合相应条件的小微企业,比如工业企业,如果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未超过30万元,且其员工人数未超过100人,总资产额未超过3000万元;或者其他类型的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未超过30万元,员工人数未超过80人,总资产额未超过1000万元。以上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条例》还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阐述,企业结合当前的税收政策,根据纳税筹划的特定,综合分析实施纳税筹划的可行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我国当前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营改增以及现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达到节约企业税收成本的目的,更好的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中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惫机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因为中国金融机构购买的美国次贷产品数额不大,但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变化对国内企业所造成的影响则不容忽视。从中国GDP来看,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是净出口和投资。由于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下降,降低了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影响了我国的出口企业、外向型工业和外向型经济地区。国际金融危机也间接影响了国内消费,居民对经济发展预期持谨慎观望态度,大大降低了消费额。对企业来说,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生产原材料价格上涨,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加工型为主的中小企业遇到了严重的危机。

世界各国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不同的实践,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低税率或实行单一税制吸引民间资金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例如,美国政府1981年规定在25人以下的小企业不征收公司所得税,只对业主征收个人所得税;又如阿根廷,把企业或个体经营者需缴纳的所得税、增值税以及多项社会福利税金合并为一。

第二种办法是对新建企业和再投资的税收优惠。例如,德国规定在落后地区新建的中小企业可以免交5年营业税,对新建的中小企业所消耗掉的动产投资,免征50%的所得税,并对中小企业使用内部留存资金进行投资的部分免征财产税。

第三种办法是对企业吸引人才或员工培训的优惠政策。例如,法国规定中小企业主一旦选择了专业人才,政府承担其头一年50%的聘用费用,一般情况下需要20万法郎。

第四种办法是运用税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例如,加拿大联邦政府规定,对中小企业研发支出的第一个200万加元,可以有35%的额度来抵扣应缴税款,每年经常性支出的第一个200万加元,通过投资减免税收政策全部返还,其他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则返还40%。

中国税法中也有诸多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条款,例如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等,均有一些针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条款。参照国外的实践经验,中国对于中小企业的优惠范围仍可拓宽,优惠办法仍可创新,优惠程度亦可提高。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不够清晰,也造成处于边界地带的中小企业难以顺利地享受优惠。

国内对中小企业税收政策中的优惠条款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优惠办法是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条件的企业。例如工业中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对于工业以外的其他企业,是指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

第二种优惠办法是对被认定为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小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三种优惠办法是对中小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鉴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小企业经营的严重冲击,我们应当借鉴国际经验,及时确定重点帮扶对象,从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两方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增加就业。出口型中小企业、旅游业中小企业应该被定为税收优惠的重点帮扶对象,因为这些企业所受到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严重,企业的现金流遭受严重压力。而对于税法遵从度较低的企业,则应先清理问题,再进行帮扶。

在税收政策方面,建议让中小企业在享受共有政策的同时,能够享受特殊优惠的政策,即在国家资源环境等宏观政策约束内,用结构性减税、退税或抵免等方式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税务机关应该加强梳理政策,走访企业,着重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落实税法、政策已有明确规定,而企业因不了解而仍未能享受的优惠政策。二是认真调查研究现行税法与其他法矛盾之处,以及税法中无规定而其他法中有规定的优惠条款,向上级机关汇报请示,予以落实。三是落实税法、政策有规定,但因税务机关原因等未能实施的优惠政策。

税务机关应积极推出帮扶中小企业的切实有效的服务措施。帮扶企业的原则是依法,操作上自由裁量权范围内,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同时重视措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丰富性。可以采取以下的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减免缓抵退等政策辅导、宣传。通过走访、组织企业座谈会等多种渠道,了解企业具体困难。在政府网页开设专栏,公布帮扶政策和措施;利用网络反馈等方式,收集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例如,对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无营业收入,但仍旧需要缴纳财产税费的企业,可以制定并适用减免缓政策和措施。

二是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国外税收政策咨询服务,做好纳税人延期纳税审批工作,建立纳税服务志愿者组织,以志愿服务为宗旨,为有特殊需求的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篇4

关键词:企业年金;税收政策;日本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054-03

引言

随着我国职工收入的快速增长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国家强制的基本养老保险已经满足不了人们退休以后的生活保障,2004年,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的发展被提上了重要的日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如《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等,为企业年金的管理运营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和利益诱因,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不愿意加入长期年金计划。而从国外的一些情况看,国家只有利用一定的优惠手段有效的鼓励这些自愿性养老保险行为,私人养老金计划才有可能取得发展。

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其养老金领取人数的比例也在逐年升高,而中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之快超乎预料,不久的将来中国也会面临日本现在的问题,也许更严重。所以,鉴于两国国情在养老保险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本文通过介绍日本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得出一些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希望能促进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以及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做好准备应对老龄化问题带来的种种危机。

一、日本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概况

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做法一样,日本采用三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第一层次是国民养老保险,即通常所讲的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要求强制性加入,覆盖了大多数人群,但只能保障老年人基本的生活水平,而且日本国民养老保险是以家庭为核心开展的。第二层次为厚生养老年金,即企业年金,是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部分,保险对象规定在工薪阶层,缴费和收入挂钩,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同时,还有针对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者和不参加厚生养老保险的职工为主要对象的个人型年金,也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第三层次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包括企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不要求强制性参加,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参加。

一般而言,企业年金作为一种延期支付的福利待遇,在运作过程中需要经历三个交易环节,即缴费环节、投资收益环节和支付环节。这三个环节涉及了企业年金市场上的两类需求者企业和员工以及供给者保险公司,而且三个环节所涉及的税种和对象也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从这三个环节来介绍日本的厚生养老年金税收处理状况。

(一)缴费环节的税收政策

日本的厚生养老年金主要是针对企业员工的年金,是根据保险金额和职工加入时间综合计算的。现行的支付比例为工资总额(包括奖金)的17.35%,其中,企业承担缴费总额的50%,但为了避免出现逃税现象,奖金的征收部分一般被限制在1%之内。按照税法规定,企业一般在信托公司等设置退职金基金,定期向基金缴款,所缴款作为企业当年费用处理,可加入企业经营成本税前扣除,并且不计算为职工所得。而员工个人负担的部分可以在年终时有限度地扣除,但员工负担的保险金必须计入企业的其他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根据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个人型年金制度的对象是不实施厚生养老年金的企业中的职工,以及自由职业者和个体经营者为主要对象。税法规定对个人缴纳的个人型年金保险费,可以在个人所得税之前全额扣除,并且个人如果转换职业或新单位实施厚生养老年金制度,也可以随之转换。当然,国家也对扣除限额作了规定,自由职业者和个体经营者的个人型年金扣除限额和基本养老保险金费用合计,其最高可扣除限额为816 000日元。

(二)投资收益环节的税收政策

日本厚生养老年金的运作,一直是由政府委托名义上的法人组织来操作。日本规定,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免税,但是,由于个人所得税法上对退职金实行轻税政策,如果不对该基金适当限制,企业有可能通过扩大基金增加职工收入,而减少国家税收。现行税法规定企业所获取的投资收益高于国家规定的一定金额时,对超过部分要征收1%的特殊法人税或者企业特别所得税(与综合课税分开计算,合并征收)。而个人型年金的个人缴纳的费用在进行运作时,所产生的回报、红利均不在纳税范围内。因而,个人型年金具有极好的节约缴税的功能。

(三)领取环节的税收政策

关于领取时交纳税的问题,领取年金需要交纳所得税。对于养老金,日本允许受益者自行选择一次性领取或者按退休金方式领取,并且职工即使未到退休年龄,经协商同意其离开本单位,也可获得退休金。受益人一次性领取养老金时,如果已退休,则受益人从基金中获得的所得按退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若尚未退休,则按偶然所得纳税。一次性领取年金的纳税,采用结合当事人的加入年龄换算成工龄,适用根据该工龄退职应缴纳的税率,并且即使加入者转换企业,其适用的税率将继续执行。而以退休金方式领取时,该所得属于其他所得,由支付者源泉扣缴,当支付金额低于年额108万日元时免税。

二、我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现状和问题

我国也实行三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但主要发挥作用的只是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和日本企业年金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相比,我国政府显然对企业年金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没有明确企业年金采取哪种税收模式。我国税法中专门针对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收法规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尚没有出台关于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收优惠法规。企业年金计划所覆盖的职工仅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5%,企业年金积累的资金规模也很有限,2005年时仅占GDP比重的0.22%。可以说,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是很不充分的, 还难以形成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力补充,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实现。

(一)企业年金的筹资

在企业年金的筹资方面,国家在2000 年12 月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中,已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试点。《试点方案》规定,企业举办企业年金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免税,但对个人在参加企业年金时,缴费在多少比例内可以享受免缴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仍然没有规定。2003 年, 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简称“国税发45 号文”),通知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在税前扣除”,关于企业年金中职工个人交纳的部分是否需要纳税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征税模式的第一环节缴费环节,对于企业方来说,如果要为职工举办企业年金就必然要承担更高的成本,包括企业年金运行的管理成本和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而必须由企业额外承担的费用。这样以来就难以对开展企业年金起到激励作用,从而难以提高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对我国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增加了一定难度。而我国个人所得税方面缺乏明确的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优惠政策,而人们更多希望及时领取眼前的现金收入,尤其对于那些流动性较强职位上的员工来说,工作单位或者工作地点的变换影响了他们未来养老金的领取,并且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不完善,企业年金账户还不能随着员工的流动而毫无障碍的流动,这样更加打消个人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

(二)企业年金基金运行中的税收政策

在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这是政府在企业年金发展初期可给予的重要支持手段。从企业年金的发展总趋势看,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是要走市场化的道路。靠市场机制与市场竞争发展,但在制度建立之初,还应当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 体现对企业年金的发展给予鼓励与引导。但在我国,对于企业年金基金在投资运营阶段的收益,目前仍没有税收优惠政策,相应的投资收益仍需纳税。

对于个人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任何相关的税收政策。在实际运作中,只有近年来,才有规定说个人储蓄利息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但一般的股息、利息、红利等收益还要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

(三)受益人享受企业年金时的税收政策

我国目前还没有有关企业年金的单独税收法案,在企业年金待遇给付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规定,将“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退职费、退休金、退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列入免税范围, 由此可以理解为对职工所得企业年金亦应免征个人所得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将养老金领取等同于普通寿险保险金的给付,法律法规缺乏统一和规范。我国政府应当尽快完善这方面的法律, 在企业年金法中对个人缴纳企业年金, 领取企业年金待遇等的税收政策都加以明确。

另外,由于我国在给予企业缴费优惠时,政府并没有出台保障企业年金的税收管制和审查制度,直接导致企业在举办企业年金时具有任意性,可能会出现长险短做,今年参保明年退保的现象,也可能会出现一部分人有保而另一部分人无保的状况,使得职工既得利益无法保障,更可能导致企业年金成为国有企业高薪雇员的特有收益,而中小企业难以建立起收益较好的企业年金计划。除此之外,也会出现企业通过企业年金缴费来逃税等种种问题,违背了企业年金的公平性和完整性原则。

三、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建议

日本的企业年金政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有些差异,它是政府基于本国国情考虑,强制工薪阶层必须参加的,因为日本的老龄化程度很高而出生率又很低,因此,财政压力更紧迫些,中国应该要意识到这一点,设计我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时首先要考虑自己国情,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可能还只是企业和个人缴费的问题,过几年就会有收益领取,税收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构建完善的企业年金税收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本文对日本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和中国现状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要与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相协调

根据分析我们得知,日本现在实行国民养老金、厚生养老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其中,国民养老金属于强制加入,凡是年满20岁、65岁以下的公民都必须参加,是最基础的养老保障;厚生养老年金是与收入相联动的保险,保险对象限定在工薪阶层,强制加入;除此之外,还有自助部分的商业养老保险,可以说这种阶梯式保险形式覆盖了社会全体成员,体现了公平和公正原则。所以,我国在实行企业年金税收政策时,也要考虑三层次养老保险的协调问题,如企业缴费和个人缴费的税前扣除标准要与基本养老保险的扣除标准并列考虑,另外,因为基本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幅度较大,如果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与之差距过大,容易产生对比效应,就难以调动人们参与年金计划的积极性。

(二)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举办年金计划

因为我国的企业年金计划不同于日本,日本的企业年金是强制执行的,由政府、企业和员工个人共同承担,而我国财力有限,现在还无法强制实施,所以,通过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进行鼓励,使企业和个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才能积极参加企业年金计划。从上文分析可知,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滞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为雇主的企业缺乏积极性,因而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利用税收优惠刺激雇主建立企业年金。在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方面的税收优惠,我国目前规定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部分,可以在成本中列支,远远低于日本等国家的可税前列支比例。目前,学术界主张我国企业年金实行EET延迟征税优惠政策,也即对企业年金供款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免税,而对领取企业年金给付金征收所得税的做法。

(三)应对缴费和投资阶段的税收优惠予以一定的限制

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完善,如果企业从自己利益出发,往往会基于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一般只愿意覆盖高薪职员,并且税收优惠对高薪职员更具有激励作用,也更容易出现偷税漏税现象。因此,国家制定企业年金税收政策时,一定要对缴款比例规划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在企业年金投资收益阶段,日本规定企业所获取的投资收益,当高于国家规定的一定金额时,对超过部分要征收1%的特殊法人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限制了一些人通过年金计划获利而逃避纳税,这对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减轻国家财政未来养老保障责任的角度来看, 关键在中低收入水平职工的养老要有保障, 国家之所以支持企业年金的发展也是希望能鼓励企业为他们提供养老储蓄。因此,对缴费和投资阶段的税收优惠予以一定的限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更多人的利益。

篇5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激励;科技税收优惠

一、引言

关于“创新”一词,有多种解释,也有诸如“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多种提法。但就其本质来说,主要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创新,科学创新主要是基础研究的创新,一般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进行;技术创新包括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先提出的“创新”指的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五种具体的情况:引人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可见,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实质上就是技术创新,且这种技术创新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这也正是本文所要关注的。

目前我国与“创新”相关的税收激励集中表现为一系列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是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创新税收激励以及对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税收激励的混合体。关于现有税收政策对创新激励的不足(即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缺陷)已有较多的研究,为激励自主创新而提出的调整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亦有不少。但整体而言,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多数学者的研究模式是通过分析现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缺陷,提出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等同;二是分析现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缺陷的理论依据不是很充分,多数结论是根据经验判断或归纳其他学者的观点得来的;三是很多研究是从国家整体的自主创新角度切入,部分涉及技术创新的内容,而直接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研究的则较少。

基于此,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角度,阐述了税收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并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各阶段的特点,分析了现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中与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税收政策的缺陷,最终提出了构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体系的原则和具体建议。

二、税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

在税收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中,技术创新是主体,税收政策是用来促进技术创新的,因此,对技术创新的深入分析是解决税收政策如何促进技术创新的关键。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过程,包括新思想的产生、研制开发、试验和试产、批量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因而只有每个环节都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整个创新活动的成功;二是重视技术创新的成功商业化,认为商业化过程是技术创新的显著特点,也是技术创新区别于纯技术发明的根本之处,因而技术成果的转化机制就异常重要。因此,税收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就要根据技术创新各个环节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的阶段主要包括研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和产业化生产阶段。

首先,在研发阶段,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购买生产设备、进行产品开发研究和建立销售渠道,但由于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又不稳定,这一阶段的投资风险是最高的,同时又较难获得规范的银行贷款,而且由于技术创新的准公共品性质,企业没有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政策重点是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实践,政府加大财政拨款、财政补贴、财政担保贷款等力度。另一方面,应制定并广泛宣传技术创新投入资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因为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基本上都没有利润,享受不到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待几年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了经济效益、有了利润时,又大都过了优惠期,结果造成一些企业实际上享受不到税收优惠。

其次,在成果转化阶段,企业虽然进行了一些研发活动,但研发活动的大部分资金一般都是由政府资助的,而且企业对研发成果的价值判断仍不明确,企业仍然受到研发成果进入试制阶段但无法实现商业化的风险威胁,对是否进行进一步的试制活动持观望态度。因此,政策重点是保证企业的研发成果顺利进行试验和试制,政府应对企业转化活动给予财政拨款、政府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还需要对转化成果给予税收上的低税率、减免等政策。但相对于税收优惠政策,此时政府对企业的财政支持政策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中期,应大力加强财政补贴、财政担保等支持力度,积极促进企业成果转化,并配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最后,在产业化生产阶段,企业要为新技术寻找市场并进行大规模的批量生产,需要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新技术的生产活动,或新技术投入生产的产品能够有确定性的销路。因此,政策重点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结合,着力引导社会资源向风险投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确保新技术产品在市场上顺利销售。相对于财政支持政策,此时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更敏感,税收优惠政策能引导社会资金投人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政府采购则能为新技术产品提供确定的销路。因此,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后期,侧重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的支持会大大增强政府激励的效果。

因此,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税收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在不同阶段其作用是不同的:在技术创新的研发阶段与产业化生产阶段,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更强,而在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阶段,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则稍弱一些。因此,制定税收激励政策应针对技术创新具体阶段的特点,对不同阶段分别制定力度不同的政策。

三、现行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缺陷

1宏观层面的不足

首先,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中,以企业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数量最多、占比最大,但是与以科研机构、高校及个人等为对象的税收优惠政策相比,在绝对数量和占比上均相差无几,基础研究固然重要,但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研究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因此,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地位,这是现行税收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一个首要问题。

其次,现行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中,企业间存在不平等现象,主要体现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这种税收优惠的失衡形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税收环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的激励效果。

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但实施细则中对这类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导致真正能够享受到优惠政策的中小企业较少,而国有、集体大中型企业由于其资金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时占尽了先机。

在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中,现行税法只对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企业技术创新制定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如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而对于其他产业的企业技术创新,则仅局限在“国家规划布局”和“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的范围内,缺少针对其他新兴产业和特殊产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2微观层面的缺陷

我国现行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针对企业整个技术创新过程而设计适当的激励,这与税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是不相符的。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重点一直放在支持企业创新的生产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即取得了科技创新收入则可以免征或少征税款,或只有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享受税收优惠,而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阶段的特点,研发阶段最需要支持,处境最为艰难,急需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解除资金不足和投资风险的顾虑,但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恰恰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过程的激励不足,仅仅对新增的研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政策:“盈利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在10%以上,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而且由于研发投入与一般的经济性支出不同,逐年平稳增长10%以上的要求不符合实际情况。

其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已经比较完善,如税法明确规定企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产品,进行“三免两减半”,经认定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行“五免三减半”优惠等。但激励技术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与其前后两个阶段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内在统一性,并未将三个阶段的税收激励政策有机连接起来。

最后,我国现有的科技税收激励政策偏重于对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的税收扶持,而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则支持不够,仅对企业发明、设计、试制等过程给予优惠,而对技术的产业化、产品化、商品化几乎没有考虑。如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极为重要的风险投资的相关税收激励制度仍未建立起来。

四、构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

1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目标分期原则。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应从提升能力和增强动力两个方面设计税收政策,既要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税收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应遵循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近期目标是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远期目标则是着重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二,对象分类原则。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又包括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因此,应本着有助于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的原则,分析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面临的不同问题,分别制定对应的税收政策。但这并不搞新的“特惠制”,大型企业具有较为雄厚的技术创新基础,税收政策主要解决其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中小企业则面临着一系列进行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这正是税收政策的着力点。

第三,过程分段原则。根据前文关于税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的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包括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生产的完整链条,税收政策应尊重技术创新规律,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链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支持。

第四,措施分层原则。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并非中央政府的独有职责,地方政府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相机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也是特别重要的。因此,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应包括中央的统一政策和地方的相机政策两个组成部分。中央出台全国统一使用的科技税收政策,应注意政策的整体效率;在被赋予地方税种上的一定减免权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在上述四个原则的指导下,目前的重点是在全面梳理剖析现行科技税收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研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和产业化生产阶段的特点和需求,相应调整现有税收优惠政策,构建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激励政策体系。具体的政策目标应包括:一是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解决技术创新的现实困难,并提供现实的增加预期收益、减少预期成本的机会;二是培育技术创新能力,着力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三是对创新型人才的税收优惠,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既能解决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又是培育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具体政策建议

(1)调整现行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纠正企业间的不平等待遇。可将“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扩展到标准较低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使普通的中小科技企业也能享受优惠;增值税的“即征即退”政策也可适当扩展到除“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以外的其他新兴产业;可将对国内亟需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的短缺技术和创新项目给予15%的优惠税率由特定地区转为全国的普惠。

(2)强化税收对企业技术创新研发环节的激励,确立研发税制的核心地位。可以考虑:一是取消对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限定在企业R&D支出比上年增长达到10%的规定,可以采用支出增量(当年支出与过去2年支出平均值的差值)法计算税前扣除额,并限定享受优惠的最低R&D支出额;二是允许高新技术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3%-5%的风险准备金,准予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当企业发生重大的研究与开发失败和投资失败时,允许用风险准备金弥补;三是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大费用税前扣除的适用范围、加速折旧所有单位研究开发用固定资产、缩短所有研发设备的折旧期限等措施,进一步减少企业研发投入的成本。

(3)创新税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在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对进行成果转化的企业,税收支持政策可采用对转让科研成果的企业进行所得税的减免优惠,而对购买科研成果的企业,允许其将用来购买无形资产的特许权使用费支出进行当年税前列支。如该企业用成果转让所得继续投资于自主创新项目的,应给予再投资抵免,作为鼓励企业再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此外,可考虑对企业购入的知识产权,缩短摊销年限;而对于购人的进行技术创新的先进设备,不管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也不管是否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注册,均允许其按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在加速折旧的审批程序上,应该尽量简化,缩短审批时间周期,改变逐级审批过程,采用两级或其他方式,以利于企业运用优惠政策。尽可能规定并适时更新详细的加速折旧设备清单,减少一事一批,减少逐级上报带来的人为操作及手续繁琐等问题。

篇6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多年来,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鼓励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政策研究,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28家具有代表性的重庆市“走出去”企业的税收环境进行了深入调研,梳理了现行税收政策,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涉外税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完善“走出去”企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税收政策;税收环境

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对提高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坚持“走出去”战略对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走出去”所牵涉到的庞大经济政策体系中,税收政策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有着非同一般功能与地位。由于税收政策具有良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因此税收政策的运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对世界各国正确引导和支持“走出去”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市“走出去”企业为样本,深入调研了重庆市的28家代表性企业,对“走出去”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重庆市“走出去”企业税收环境的调查

(一)行业分布及业务形式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重庆市共有235家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从直接对外投资的规模来看,对外投资额达到500万美元的企业大约有100家,对外投资额达到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61家,对外投资额达到5000万美元的企业有27家,对外投资额达到1亿美元的企业有5家,其余42家企业的对外投资额不足1亿美元;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国有企业58家,外资企业9家,民营企业168家;从所属行业来看,属于机械制造业有75家,商贸流通业17家,生产销售业45家,生产加工业27家,服务业28家,餐饮业10家,房地产和建筑业均为9家,其他行业24家①。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走出去”企业的行业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生产销售,商贸流通三个行业,而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所抽取的28家“走出去”企业中,机械行业的占32.14%,电子、房地产、商贸流通以及其他服务业均占7.14%,食品、建筑、餐饮均占3.57%,这与我们此次抽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说明调研结果符合重庆市“走出去”企业的基本情况。“走出去”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业,服务业所占比重过低。此外,重庆市“走出去”企业的业务形式主要进出口贸易、生产销售、机器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以及境外加工贸易生产,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二)税收环境的调查1.税收政策运用情况(1)在优惠政策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享受到相应优惠政策的占60.71%;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的占35.71%。调查数据结果显示仍有一些企业并没有享受到税收的相关优惠,税收优惠政策在帮助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2)在利用税收政策方面,在“企业未能享受财税政策扶持的原因”中“不知道有该政策”占42.66%;“不符合政策列出的条件”占37%;“政策对本企业吸引力不大”占7.20%;“政策办理手续繁杂”也占7.20%;其他占5.94%。从数据结果来看,说明只有少数企业主动去了解财税扶持政策,大部分企业不了解财税扶持方面的政策。(3)在利用税收协定维护自身权益方面,能充分利用税收协定来减负的企业占42%;不能充分利用税收协定来减负的企业占58%。反映出只有部分企业能充分利用税收协定的作用,大部分企业没有利用税收协定来发挥作用。2.税收服务状况(1)在税收服务方式方面,“专题讲座”占33.57%,“专题座谈”占18%,“专题沙龙”占7.14%,“上门辅导”占12.57%,“纸质资料”占10.86%,“电子邮箱”占11.43%,“征纳互动平台”占6.43%;这表明专题讲座和征纳互动平台为目前主要的税收服务方式。(2)在税收服务内容方面,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境外投资决策涉税分析的占12%;提供境外投资经营涉税分析占16%;跨境税收争议占8%;简化办税流程占10%、提供境外所得税抵免培训占7%;外国税制介绍占5%;转让定价税制辅导占7%;提供涉外税收资讯占10%、提供涉外税收抵免培训占15%;提供更多“走出去”案例占10%。表明税收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提供境外投资决策涉税分析、经营涉税分析、简化办税流程、涉外税收抵免培训方面。(3)在税收服务效果方面,有65%的企业认为通过税收服务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35%的企业认为通过税收服务依然没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说明税收服务的效果明显,绝大部分企业通过税收服务享受到了税收优惠,只有少数企业可能因为不满足税收优惠条件而不能享受。

(三)税收问题的调查(1)在常见的税收问题中,“当地税制复杂”占32%;“当地税制缺乏确定性和透明度”占45.10%;“当地税收征管过于严厉”占10.29%;“当地税收执法随意”占8.71%;“当地存在税收歧视”占3.90%。这说明企业常见的税收问题主要体现在当地税制缺乏确定性和透明度以及当地税制复杂两个方面。(2)在最关心的税收问题中,“税收负担”占比32.14%;“税收风险”占比18.86%;“税收歧视”占15%;“税收协调”占12.43%;“税收管理”占15%;“税收服务”占6.57%。如图2。从中可以看出,“走出去”企业面临的主要税收问题依次是税收负担、税收风险、税收歧视、税收管理、税收协调五个方面。

二、“走出去”企业存在的税收问题

(一)税收政策规定不够明确,可操作性较差从调研数据中可以发现:现行的对外直接投资税收政策并没有在对企业的投资产业、投资形式和投资区域上进行引导,导致大多数企业集中在制造业,投资结构不合理。在所得税优惠方式方面,尽管包括投资抵免、税收饶让、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方式,但优惠方式仍显单一,这也是税收负担问题成为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的原因之一。操作性较差主要体现在:对于企业发生在境外的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理论上来讲应该按照我国税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但实践中,由于涉税资料获取困难,因此境内的税务机关无法对其所得进行纳税调整。

(二)税收政策运用效果不理想首先,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调研数据结果显示,仍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走出去”企业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说明税收优惠政策在帮助企业减轻税负的执行力度方面仍然有待加强。其次,在利用税收政策方面,有接近一半的企业是因为不知道有该政策而不能享受相应的财税扶持政策,另外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是因为不符合政策列出的条件。这也说明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或者企业并没有主动了解相应的优惠政策;此外,也反映出财税扶持政策要求过于繁琐,应当简化要求,让更多的企业能切切实实地享受到财税扶持政策,帮助更多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最后,在利用税收协定维护自身权益方面,有接近五分之三的“走出去”企业不能利用税收协定来减轻税负。说明税收协定在帮助“走出去”企业减轻税负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税收协定发挥的效果有限由于税收协定中的税收饶让条款能直接降低“走出去”企业的税负,因此,税收协定的谈签有助于实现更多企业早日“走出去”。但调研数据显示,仍然有接近一半的“走出去”企业没有利用税收协定来减轻税收负担,这也导致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降低。这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税收协定中的饶让条款为单边饶让,导致为“走出去”企业减轻税负的效果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在签订税收协定时考虑不够周全,税收条款规定过于粗糙,不够细化,导致可操作性不强,税收饶让条款考虑不到位,使得在投资目的国所获得的税收优惠待遇没有真正落实;此外,由于境外税务机关提供的税收服务不足,不能指导和帮助“走出去”企业利用税收协定来减轻税收负担。

(四)税收服务不到位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发现,首先,税收服务方式方面,以讲座为主,获取税收信息的渠道较窄;其次,税收服务内容方面,对境外所得税抵免培训、外国税制介绍、转让定价税制辅导等方面提供的信息过少,而“走出去”企业对税收服务的需求较多,一方面由于税务人员数量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税务机关人员的素质很难满足境外所得投资抵免的有关业务技术和专业较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税务机关的税收服务也不到位,应该及时给企业提供相关的对外投资信息,使得更多的企业能够了解各国税收政策,否则将导致国家税收激励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三、国外“走出去”企业税收政策比较

为促进企业顺利“走出去”,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各国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和总结各国鼓励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政策,对完善我国涉外财税激励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很多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企业“走出去”税收支持政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以美、日、法、韩等主要国家的税收政策作简要介绍。

(一)美国税收抵免方面,美国采取的是分项不分国的综合限额抵免法。规定抵免限额根据居民纳税人的境外所得的类别制定有不同的税率,境外所得一共分为9大类。美国的抵免制度分为单层抵免与多层抵免。单层间接抵免必须满足的条件:母公司持有海外子公司10%以上的股份的;而多层间接抵免则必须满足条件为:除海外子公司持有其海外孙公司10%以上的股份的基础上,母公司也必须间接拥有其海外孙公司5%以上的股份。税收延付方面,规定凡是美国股东来自受控外国公司的收入,都要视同当年分配的股息计入各股东名下缴纳美国所得税,当这部分利润真正作为股息进行分配时,不再进行缴税,且这部分已在国外缴纳的所得税可按照规定进行抵免。风险共担制度方面,允许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把前三年的利润用某个年度的正常亏损来抵消,并且允许将退回前一年度对被冲销掉的那部分利润所缴的税或者抵消后五年的收入并少缴税款从而弥补损失。关税优惠方面,海关税则规定美国产品在国外加工制造或装配的,若重新进口时可享受关税减免的待遇,只对产品征增值价值的进口税。

(二)法国税收减免方面,法国实行了比间接抵免的税收优惠作用更直接,力度也更大的免税政策。只要本国公司在境外公司投资并拥有一定的股权和经营权,那么境外公司所的支付的股息可在国内免税,不需要再进行间接抵免。法国有良好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对外投资企业开盘前4年有亏损,可免税在应税收入中留出准备金,并在10年内按比例逐年纳税;对中小企业可支付8000到10000欧元国际市场开拓支持,无需偿还;政府对大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提供政府资助和政府贷款。

(三)日本抵免制度方面,日本在计算综合抵免限额时不仅允许将亏损国的亏损额除外,而且针对当年在外国的纳税额超出抵免限额允许向后结转3年继续抵免。日本采用的CFC法则与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其对税收延付是有条件的,坚持对在境外注册的子公司采取“不分红不纳税,分红纳税”的原则。风险准备金制度方面,日本的风险准备金制度是不同行业会有不同计提准备金比例,规定只有投资亏损的情况下,才能从准备金中得到适当的补偿,在投资没有亏损时,这部分准备金的积累期限为5年,第6年则将准备金分为5年逐年合并到应税收入中进行纳税申报。日本对重新进口在国外加工的本国产品施行免征关税政策。税收饶让方面,规定签订税收协定的投资国给予的税收减免优惠,视为已纳税,允许抵扣。税收服务体系方面,包括税法宣传、税务咨询、纳税服务信息化和纳税人权利救济等税收服务方式。

(四)韩国在抵免制度方面,韩国采用直接抵免与间接抵免两种方式,其中针对投资者已向外国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采用直接抵免方式,对企业跨国经营采用母子公司模式经营的,给予间接税收抵免。风险准备金制度方面,韩国要求对外投资损失准备金的比例是15%,还对资源开发投资进行特别规定,提取20%的投资额作为损失储备金,针对企业出现损失的情况,韩国采取从第3年起分4年作为利润逐年赋税。出口退税方面,韩国采用先征后退的方式,退税率一般按征税率退,采取定额与定率方式计算进料加工复出口产品的退税。税收饶让方面,韩国与日本采取相同的方式,规定签订税收协定的投资国给予的税收减免优惠,视为已纳税,允许抵扣。

四、政策建议

根据重庆市“走出去“企业的调研数据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以及对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提出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税收优惠政策首先,税收抵免政策方面,为了更好的体现税收中性原则,应当以综合限额抵免法从税收整体角度来计算税收抵免,使企业的境外亏损与盈利可以相互弥补,减轻“走出去”企业的税收负担;适时考虑采取免税法,从而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相适应,可以有效解决抵免法下计算应纳税额带来的诸多不便,降低纳税成本;及时完善税收抵免制度,以便与“互联网+产业”发展相适应。其次,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应当统筹协调境内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为了避免双重征税和鼓励企业“走出去”,我国可以考虑对在境内享有税收优惠的产业,在境外投资已纳税额可以在国内实行超额结转抵免政策,即对境外已纳税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结转以后5年平均抵免。最后,税收延付方面,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对外投资所得未汇回境内之前,允许此境外所得在所在国暂时不征税,相当于在所在国取得一笔无息贷款。实行税收延付制度不仅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而且有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减少经营成本和筹资成本,抓住投资机会,创造更大价值。

(二)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合作首先,加强税收协定的谈签,我国应在兼顾我国和东道国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不仅要不断扩大税收协定签谈的范围(包括国家和行业),而且要提高签谈的质量;同时对已经签订的协定解释文件进行更新,以适应国际投资形势的变化;税收协定内容要细化、具体,这样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企业才能作出最优的投资决策,从而达到鼓励企业“走出去”的目的。其次,进一步规范税收饶让制度,逐步实现由目前的单边饶让制度向多变饶让制度的转变,一方面单边饶让制度不足以满足对外投资的实际需求,同时为了促进“走出去”企业在国外的发展,缓解出口压力,缩小出口退税缺口,需要更多的双边饶让制度和税收绕让条款。最后,创新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制度,一是建立广泛的税收情报交换网络,提供多边交流对话平台,尤其是应尽快与国际避税地建立税收情报交换机制。二是完善税收情报交换制度,规范的国际税收交流协定范本,确保交流信息的质量与时效。三是改进税收情报交换规程,提高情报交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涉外税收管理制度首先,建立有效的税源监控管理制度。一是实行登记备案制度;二是明确境外所得的纳税申报义务,不管企业盈利与否,均应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同时提供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等;三是明确未尽纳税义务的处罚制度,对未尽纳税义务的“走出去”企业,除了税务机关给予的处罚外,还不能抵免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其次,搭建高效严密的信息共享平台。应该建立跨部门之间协调运作机制,提高涉税事项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利用效率;同时建议政府向主要对外投资国统一派驻税务专家,定期收集主要投资国税收制度、征管和执法等相关信息,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税收服务信息。最后,明确专门管理机构及职能定位。一是按纳税信用等级分类。通过信用评级体系将“走出去”企业按级次分类。对信用级别较高的“走出去”企业纳税人实施自行管理为主,税务监管为辅;而对于信用级别较低的“走出去”企业纳税人则加大监管力度。二是按经营行业分类。通过对已有的涉税信息库来收集行业的资料,建立行业模型,逐行业进行剖析测算,确定行业税负标准,对不同行业类别的“走出去”企业的区别监管。

(四)不断加强涉外税收服务首先,完善税收信息服务渠道,一是加强税务部门官方网站渠道的建设。不断完善国家税务总局官方网站关于“走出去”企业涉外税收指导专栏,同时设置税务专家栏目,帮助“走出去”企业解决税收疑难问题。二是加大税收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各种税收论坛,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税收信息,同时利用税收论坛的机会,组织企业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和分享解决境外税收难题的方法和有效利用税收优惠的措施。另外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普及国际税收政策的相关知识,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多的纳税服务。其次,搭建税收争议解决平台,针对“走出去”企业遇到的各类问题,应当在及时了解案情的基础上做好受理和初审等工作,及时上报,各地税务机关应遵照执行经过协商后达成的协议,切实维护企业权益。最后,加强涉税处理案件的应用,一是要强化涉税案例的应用意识并加强涉税案例的分类整理。二是要拓展涉税案例的搜集范围。三是要规范涉税案例的科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春根,鲍少杰.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企业与税收扶持[J].当代经济管理.2010(12):59-67

[2]尹音频,高瑜.“走出去”:税收激励与制度优化[J].涉外税务,2009(03):38-41.

[3]程辉.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走出去”[J].涉外税务,2011(09):51-54.

[4]李琦,朱泉.“走出去”企业税收支持政策研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4(06):40-42.

篇7

关键词: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税收措施

政府给予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补贴和税收政策两方面,而且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资金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所以我国主要还是通过税收优惠来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对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定义,我们一般认为税收优惠是政府在特定的时期根据当前的政治经济状况,给予特定的对象在合理合法纳税的基础上减免一部分税收负担的税收政策。而当前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对我国的市场竞争力的影响较大,所以我们必须要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这时就需要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税收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税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资金基础,也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激励方式,它不仅能够为国家筹措更多的财政资金,为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更能够通过合适的优惠政策带动企业的自主创新热情,使其成为国家经济社会的中坚力量。一方面,税收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方式,政府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政策扶持和激励,从而引导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稳定发展。好比政府对某一个行业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在创新初期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扶持,明确了今后的发展目标,起到了一个政策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税收主要是通过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即政府放弃了一部分税收收入并将其转移给企业:如果是当作企业的初始投入资金,就意味着自主创新工作的成本会降低;如果是作为最后成果产出收益,就意味着企业获得了更高的回报。虽然从资金的使用情况来看,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运动方向,但实际上对于企业来说,这部分资金就是完全作用于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当中,同时也减少了社会的其他额外支出,这也是政府大力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当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税收政策问题

1.税收优惠政策无法涉及到整体的创新工作。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我国已经出台的且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涉及到企业自主创新的所有环节,甚至大部分都只是针对创新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是具体的问题,无法做到对整个创新工作的全部过程进行优惠调整,尤其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技术创新、后续推广等部分,缺少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只会让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步伐趋于缓慢。这种情况就会将整个税收优惠政策分离开来,使企业无法将所有的政策联系起来,也就会影响政府无法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激励政策。再加上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不是以十分正式的方式发出,仅通过通知或者暂行条例的方式,并不会引起企业的重视,并且对政府来说也是一个具有时效性的限制,难以衡量它的影响,从而使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无法稳定开展。

2.对于自主创新的基础环节还不够重视。当前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所涉及到的环节包括新型技术研发、优秀成果展示、优质产品产出、获取成果收益。然而我国现在所施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大部分涉及的是中后期的产出及回报环节,对于研发环节没有给予更多的优惠扶持,就会导致成本较高的问题出现,而且当创新者出现研发失败或者在创新初期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时,并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来保护创新者的自身利益,这就说明优惠政策还无法做到预估相关的经济风险。同时,较弱的资金扶持难以吸引优质人才进行创新工作,传统产业无法转型升级,无法形成良性循环,也会降低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从而使我国的自主创新工作止步不前,在国际市场上也难有一席之地。

3.优惠方式较为单一且无法一视同仁。我国目前所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以税率优惠和减免税额的方式为主,缺乏灵活的优惠方式,而且十分单一。像美国、日本等国家还会采用加速折旧、加计扣除、提取准备金等方式进行优惠扶持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而我国现在应用的这些优惠方式不仅无法覆盖到所有的企业,甚至针对的只是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出现盈利的部分企业,即对于在创新初期出现高成本、亏损的新型技术企业完全无法给予扶持和激励。同时这些政策的适用对象是与高新技术相关的企业,对于其他的传统企业无法给予更多的与自主创新相关的税额优惠。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就会出现不同地区能够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大不相同,缺乏公平性,不利于国家整体税收征管工作的开展。

4.缺乏其他方面的政策扶持。一方面,缺乏对投资者的优惠政策:企业的风险投资是自主创新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新型技术发展的基础,但我们当前仅有部分优惠政策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并没有针对投资者或者投资公司出台与收益或者纳税方面的优惠政策,这就会使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出现收益低但税负高的情况,从而失去了投资热情。另一方面,企业有时会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但我们暂时只是对捐赠资金时的个人所得税给予了相应的税收优惠,事实上如果能够减免企业所得税的税负,对企业来说能够更加激发创新的动力,也能够降低投资者的经济压力。

三、解决当前创新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具体税收措施

1.制定健全的税收优惠制度,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首先,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我们可以允许在合理的条件下减免部分应纳税额,或者允许其提取准备金并规定在相应年限内使用完毕。如果在这种条件下,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获得了更多的效益,并进一步转型升级,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次给予合理的税收抵免;相反,如果企业亏损了政府可以相应的放宽要求,给定前转或后转的年限,让企业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其次,在一般纳税人的界定方面,可以尝试取消对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因为很多税收优惠政策无法惠及到小规模纳税人,所以我们可以让会计核算制度健全、遵守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和使用制度的纳税人均可享受一般纳税人的优惠待遇。最后,我们需要定期对税收优惠的范围进行调整和优化,明确应涉及的企业目标,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自主创新的经济条件下,尽快制定合理科学的税收优惠政策,为我国自主创新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优质的税收环境。

2.提高税收优惠政策对各个环节的重视程度。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将工作重点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后期环节,大多都是针对销售及最终成果部分的优惠,而很少顾及到前期的生产和创新工作,就会使自主创新的前期投入量大大增加也无法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从某个角度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全力产出当前产品,但相对来说对新兴技术研究开发的思考和分析就会减少,缺少新的产品产出,只有不断重复的流水线和最终的成品,原材料的质量及加工过程的技术就难以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后期成果的产出,还要把一部分精力放到最初的投入和研究上,从而完善整个自主创新机制。

3.优化税收优惠制度和方式。首先,因为区域的差异我们对于不同地区适用的是不同的优惠力度,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税务机关制定一个统一的创新要求,只要符合该条件,无论属于哪片区域,我们都要给予相同的优惠激励。其次,虽然优惠政策针对的是高新技术企业,但也并没有完全涉及到全部的高科技行业,所以我们可以扩大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像集成电路、医疗器械等产业,甚至是一些传统行业,这样也可以拓宽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最后,因为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是大型企业,所以我国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注,但近年来小微企业的发展也是十分迅猛的,所以我们要做到二者兼顾,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合理扶持,可以制定一套针对小微企业的专项政策,尽量多地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进一步制定规划相关的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势必要顺应国家发展的需求,并且要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适应,这样既能够保证税收政策的法律地位,又能够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税收政策。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当前自主创新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将我们能够给予的税收资源发挥到极致,将资源尽可能地合理分配到企业当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一方面,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而且这些阶段虽燃侧重点不同但也是紧密相连的;另一方面,在制定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可以随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严谨又不失灵活。由于税收的特殊性,政策必须要顺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和政策目标,所以在国家整体税收优惠政策的结构下,可以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调整相应的政策条例,从而使国家整体的经济都能够稳定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技术创新;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2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是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领先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下,国外经济低迷,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目前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并且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威胁,企业要取得长远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技术创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从行业的税收贡献来考察企业技术创新程度,以常熟市为例,据统计2011年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制造业占全市地方税收比重达30.19%,而高新技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税收占比仅为2.26%,在制造业中,以技术创新为主的现代制造业与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主的传统制造业的比重严重不协调。从整个工业产值来看,2011年常熟地区工业总产值4382.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690.38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0.5%,说明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识有所增强,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5.75%,比重相对较小,贡献不突出,企业技术创新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33.18亿元,同比增加21.1%,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为56.7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64%,同比增加3.0%,增幅很不明显。

综上所述,目前,我市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结构上来看,主要还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实现向技术创新的真正转变。

二、现行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政策能够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它对于鼓励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自主创新的作用十分明显,是促进科技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政策工具。

(一)现行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利影响

目前,就税收政策而言,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来体现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导向作用,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所得税优惠为主,流转税优惠为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9

一、现行商贸企业认定一般纳税人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办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实行分类管理违反了税收公平主义原则。现行政策规定,对于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人员在50人以上的大中型商贸企业,可直接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不实行辅导期一般纳税人管理。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拥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相应的经营管理人员,有货物购销合同或书面意向,有明确的货物购销渠道(供货企业证明),预计年销售额可达到180万元以上的新办商贸企业,可认定为辅导期一般纳税人管理。对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其他新办小型商贸企业则要求要先按小规模纳税人管理,待一年内销售额达到180万元以后方可认定为辅导期一般纳税人管理。这样的政策规定不利于构建公平的税收环境,也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更限制了小型商贸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税收政策制定不够严谨,政策执行的连续性不强。

总局在国税发明电[20*]37号文中规定小型商贸企业在办理税务登记1年内销售额达180万元后才能申请认定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同时对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人员在50人以上的新办大中型商贸企业在进行税务登记时,可直接进入辅导期,实行辅导期一般纳税人管理,但在国税发明电[20*]62号文件中更正为只对具有一定规模、有固定场所、预计销售额达到180万元能申请认定辅导期一般纳税人以及对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人员在50人以上的新办大中型商贸企业符合条件可直接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下发国税函[20*]1097号明确如何解决预缴税款占用企业资金问题,从以上三个文件可看出该政策制定不够严谨,政策无连续性,常常在基层税务机关及纳税人强烈反映问题时,总局才下文明确,给人造成哪里有征管漏洞哪里堵漏感觉,难以反映税法的刚性及严肃性。

(三)认定政策较模糊,政策界定难度较大。1、总局在国税发明电[20*]37号文中规定,对经营规模较大,拥有固定经营场所,固定的货物购销渠道、完善的管理和核算体系的大中开型商贸企业可直接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但又没有给定一定的标准,如何为规模较大?在国税发明电[20*]62号文件中第三点中指出确认符合规定条件的,可直接认定,具体是指哪些"规定条件"没有明确;2、总局在国税发明电[20*]37号、国税发明电[20*]51号及62号文件中规定辅导期一般纳税人领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按规定预缴税款,但如果纳税人不需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只领用普通发票要不要按4%预缴税款总局文件中未明确,造成各地的执行过程中不一致。

(四)《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使用增值税防伪税控一机多票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43号)中规定,凡年销售额超过180万元的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必须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财务核算健全,销售额在180万元以下的,经企业申请,也可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办的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新办商贸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等规定办理。对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和使用废旧物资生产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60号)规定免征增值税条件的,其销售废旧物资必须使用防伪税控一机多票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对于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的辅导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由于其销售货物免征增值税,因此对其认定为辅导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并无实质意义,现行商贸企业认定为辅导期一般纳税人需进行改进。

二、完善商贸企业认定中的对策:

由于商贸企业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门槛提高,使一大批商贸企业销售的商品无法进入增值税抵扣链。为此,税务机关应根据商贸企业的经营特点,制定出既符合企业经营特点又能将其经营活动全面纳入税务管理的管理措施,使尽可能多的商品能够进入增值税的抵扣链。笔者认为,税务机关应从完善政策、强化管理上入手,对商贸企业认定一般纳税人实行认定从宽,管理从严的原则,不断提高商贸企业征管水平。

(一)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税收政策,放宽商贸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政策趋于合理。建议总局适当降低一般纳税人销售额标准,科学划分两类纳税人,将生产货物或提供劳务的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的年应税销售额降为30万元,将批发、零售的一般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降为50万元。同时,还应对小型商贸企业的认定标准以及只领用普通发票的企业是否预缴税款等问题做出更明确的规定。

(二)严格执行现行增值税政策,促进税收公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四条:小规模纳税人会计核算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不视为小规模纳税人,依照本条例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条例中第十四条所称会计核算健全,是指能按会计制度和税务机关的要求准确核算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应纳税额。因此,对会计核算符合以上规定条件,销售额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无论其是小型商贸企业还是大中型商贸企业,应按上述法规规定允许直接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免因辅导期一般纳税人的存在导致企业不公平竞争,尽量避免产生税收歧视。

篇10

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现状

联合国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中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为参考,此指标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老龄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主要由于这个原因导致的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是值得庆幸的事。但是中国的老龄化并不是完全由这个原因引起的,还存在其他原因,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生育率降低,导致老龄化,所以中国比其他国家提前进入老龄化。当欧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 000美元以上,而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仅为3 000美元,导致“未富先老”。所以使得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更难解决。

老龄化问题是将来几十年我们都要面临的最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经济基础是重要保障。所以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尤为重要。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纳工资总额的8%,企业缴纳工资总额的20%,总数为28%,在全世界排名第五位,但是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大幅度降低。根据新京报报道,中国企业员工养老金替代率1999年为70%,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 147元,月均3 096元。而2010年全国企业养老金月平均水平仅为1 300元。据此计算出的2010年全国企业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仅为42%。远低于国际警戒线55%。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采取双轨制的养老制度,而且老龄化程度提高。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报告称,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缺口为5 602亿,比2011年扩大约240亿,国家财政压力大。

第二层次是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它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储蓄计划共同构成社会三大养老支柱。企业年金的建立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结果: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三者的比例为4∶4∶2为比较科学的比例。

中国企业年金起步较晚,2000 年《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正式提出“企业年金”的概念,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确立了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提供了政策依据。人保部统计,截至2013年3月末,全国共有5.75万户企业、1 933.53万人参与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规模5 113.75亿元。但相比中国现有的2 000万家企业的数量来说,所占比例不足0.3%,规模非常小。而成熟市场国家60%以上的企业都设计了企业年金计划。其中美国企业年金对劳动力的覆盖率达到57%,英国达到60%,德国达到65%,法国达到80%。企业年金的覆盖面一直非常有限,税收优惠激励不足和针对中小企业而设计的计划发展滞后,是导致企业年金发展过慢的两个重要原因。

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年金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单位缴费一般不超过上年度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相当于工资总额的8.33%);单位和职工合计缴费一般不超过上年度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相当于工资总额的16.7%)。中国关于企业年金的最新优惠政策规定,企事业单位在为全体职工缴付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单位缴费部分,在计入个人账户时,个人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个人根据规定缴付的年金个人缴费部分,在不超过本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4%标准内的部分,从个人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在个人达到退休年龄时,将对个人实际领取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通知》规定,按月领取的年金,将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适用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按年或按季领取的年金,将平均分摊计入各月,每月领取额全额按照相应税率计征所得税。此外,在超过《通知》规定标准缴付的年金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部分,应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所得,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

三、欧美发达国家养老储蓄税收优惠政策

(一)美国养老储蓄政策

美国的养老储蓄政策主要包括三种:401(K)计划,如果雇主没有提供这一计划,雇员可以参加个人退休账户(IRA)以及为自雇人士(如独资、个体户)提供的基奥账户(Keogh Accounts)。三种类型的账户针对的对象不同,但是税收优惠政策基本相同。以401(K)计划为例介绍美国的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

401(K)计划中,允许雇员将一定比例的工资薪金存入账户,缴款只要不超过限额是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雇主也按照一定比例为职工缴存养老金。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是免税的。提款有一定时间限制,59.5岁之前不允许提款,但是如果发生死亡、永久伤残、大于年收入7.5%的医疗费用、55岁离职或下岗或提前推行等特殊情况可以提前提款,70.5岁必须提款,否则罚款,允许以养老金账户抵押贷款或贫困提款。

(二)OECD国家储蓄养老保险的政策

在OECD国家,养老保险主要包括强制性养老保险和自愿养老保险,强制性保险类似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自愿性养老保险类似中国的企业年金。我们主要比较自愿养老保险。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可知,英国的雇主养老金覆盖率最高,为 49.1%,其次分别为比利时(38.5%)、加拿大(33.9%)、美国(32.8%)、德国(32.2%)、爱尔兰(28.6%)。 在另一些国家,自愿性雇主养老金的覆盖率则非常低,如希腊(0.2%)、土耳其 (0.5% )、 波 兰 (1.2% )、 墨 西 哥 (1.5% )、 卢 森 堡(3.4%)。这些国家自愿性养老保险覆盖率低主要是因为强制养老保险过于慷慨,对自愿性养老保险的依赖性。

根据中国企业年金的设计,中国企业年金的金的目标替代率为 20%左右,但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根据徐颖和张春雷基于随机波动模型,估算了企业年金的替代率,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制度下,女性职工的替代率仅为 10%左右;男职工的替代率为 15%。根据相关资料分析,OECD国家中,自愿性养老保险替代率最高的是爱尔兰:37.6%;英国:36.7%,加拿大:30.8%。德国16.9%、比利时:15.6%、新西兰:14.6%、挪威:12%、捷克:11.3%。

OECD 成员国的自愿性养老保险的税收政策虽各有不同,但大多数是以EET模式(在补充养老保险业务购买阶段、资金运用阶段免税,在养老金领取阶段征税的一种企业年金税收模式)为主。通过延期纳税调动雇员与雇主的积极性,吸引劳动者尽早为其退休后的生活进行储蓄。

四、企业年金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年金是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尤其是在中国老龄化进一步加剧的阶段,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逐渐降低,养老金的缺口越来越大,增加国家的财政压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者提出延长退休年龄以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延缓退休年龄虽然在许多国家已经实施,但是我们是老龄化和就业压力大同时并存的国家,延缓退休年龄势必会是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所以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多角度出发,首先延缓退休年龄要选择适当的契机,在对就业不会造成很大压力的情况下稳步推行,循序渐进。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企业年金,中国企业年金的规模还非常小,覆盖面不到3%,替代率不高,低于20%。中国2014年刚刚推行了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但是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完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年金的发展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覆盖率

目前中国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很窄,在参与企业年金的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不到3%。覆盖率是衡量企业年金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有覆盖率达到一定程度,企业年金才具有一定意义。目前中国的企业年金覆盖率低,只是少数人的一项福利。随着中国双轨制养老金制度的并轨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也可以建立只有养老金计划,在事业单位建立企业年金,可以弥补并轨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降低的损失。

(二)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2014年中国刚刚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规定,个人缴费部分低于工资薪金4%的部分可以税前扣除。虽然税收优惠力度有所加强,但是和美国、OECD国家的税收优惠力度比起来还是不够大。所以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规定免税限额,不采用免税比率的形式,这样会导致高收入免税金额大,低收入免税金额小。采用限额的形式,例如,2014年个人缴费部分限额是1 000元/月。之后根据通货膨胀的水平,进行调整,对于年龄达到一定水平,例如50岁,可以追加缴款限额。规定企业年金的提款时间。在不能取款的时间内,如果出现意外情况,例如死亡、永久伤残、大于年收入7.5%的医疗费用、提前退休等可以提款,可以以企业年金抵押贷款。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有利于增加参加企业年金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年金的替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