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支出范文

时间:2023-03-13 15:4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支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收支出

篇1

传统理论研究东道国的税收政策对外国投资的影响时假定外国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地点决策时,主要考虑的是投资的税后实际收益率,而东道国的税收政策直接影响投资收益率。在分析税收对外国投资的作用时,一般也是考虑到居住国对外国来源所得的税收政策。对外国来源所得的课税有两项原则,即地域原则(Territorialprinciple)和居民原则(ResidencePrinciple)。按照居民原则,居住国对母公司的外国来源所得征税,但有外国税收抵免或扣除;按照地域原则,居住国对外国来源所得不征税,故东道国对外国投资的征税就是最终的纳税义务。从目前来看,各国采用的征税原则一般都是居民原则。哈特曼(Hartman,1985)在分析税收对外国投资的影响时,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他把外国子公司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成熟的”企业,即无需母公司继续注入资金;另一类是“不成熟的”企业,这类企业需要母公司增加投资资金。哈特曼(Hartman,1985,p.110-111)认为,以前的税收对外国投资刺激的影响的分析,不是忽视了子公司收益的再投资,就是假定保留收益比率(股息分派率)是固定的,所以,边际直接投资可能被认为是直接来自母公司的转移资本。成熟的企业进行的投资利用的是保留收益,而不成熟的企业进行的投资利用的是来自其居住国的转移奖金。倘若子公司的投资是用保留收益融资的,那么,居住国对外国来源所得的课税不影响边际投资决策;倘若子公司需要用其母公司的资本进行投资,则情况就变了。

2.基本模型

假定某一居住国对海外取得的资本所得课征的税率是t,对东道国已课征的税收(税率为t,tt时,外国税收才显得重要。为了说明一家跨国公司内部融资渠道不同的影响,假定子公司有一元,并打算再投资于海外,在没有资金转移的情况下,母公司来自子公司投资的期末收入是:1r(1-t)倘若收益汇回,则母公司收入为:[(1-t)/(1-t)][1r(1-t)](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是:t居住国的边际税率、t东道国的边际税率、r东道国的毛收益率。)倘若股息汇回与股本投资结合在一起就会在最初汇回之时产生向居住国政府支付不必要的税收。这种税收支付使得母公司仅有(1-t)/(1-t)元而不是一元用于海外投资。在期末,子公司的收入为:(1-t)/(1-t)r(1-t)或者在假定最初汇回的(1-t)/(1-t)无收入免税的情况下,如果全部所得都汇回,则母公司的收入为:[(1-t)/(1-t)][1r(1-t)]所以,不管该企业是愿意在期末再投资于海外还是从海外汇回其全部资产,向海外转移股本虽然汇回收益,但也是次优策略。总之,外国子公司应当利用其利润为进一步投资融资,而不是向母公司支付股息并以任何形式从母公司获得直接投资,只有那些收益不充足的外国子公司才依赖母公司融资。

3.税收对成熟企业的影响

假定外国子公司拥有一元外国税后收益,这笔收益既可以用于再投资,也可以汇回给其母公司。如果用于再投资,这笔收益加上一时期的投资收益在期末汇回给其母公司。如果该子公司立即汇回收益,母公司获得一元,需要缴纳居住国税收,但允许外国税收抵免,最终收入是:(1-t)/(1-t)在该时期把这笔收入进行投资之后,母公司收入为:[(1-t)/(1-t)][1rn](式中,rn代表在居住国可获得的净收益。)如果子公司把这一元都再投资于其自身经营中,到期末作为股息汇回给母公司的收益是[1r(1-t)]。对于这笔股息收益,母公司就其最初获取的收益缴纳居住国税收,但它有权要求抵免已支付的外国税收,所以,母公司获得的收入是:[(1-t)/(1-t)][1r(1-t)]比较这两种决策可以看出,倘若r(1-t)>rn,子公司的最佳决策是进行再投资而不是把利润汇回。也就是说,居住国的延期征税制度和对东道国税额的抵免制度,促进跨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达到这样的水平,在该水平上,在国外可获得的外国税后收益等于在本国可获得的税后收益。出人意料的结论是:对外国来源所得课征的国内税收在企业的边际投资决策中不起作用;企业的行为方式与居民国对外国来源所得不征税时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如果影响东道国企业决策和在东道国的外国投资者决策的税率相同,就说居住国的税制具有“资本输入中性”。这一结论与以前的观点截然不同:以前的观点认为,按国内税率征税并准许外国税收抵免将形成“资本输出中性”,即跨国公司的外国投资收益与国内投资收益适用的税率相同(Caves,1982)。霍斯特(Horst,1977)假定母公司预先提供的新资金是直接投资的边际来源,得到的结论是企业好能使下式成立:rn=[1-pt-(1-p)t]r(式中,p代表股息分派比率。)哈特曼的居住国税率不影响成熟子公司的投资决策这一结论,也适用于税收扣除取代外国税收抵免情况。在这种制度下,汇回给母公司的一元外国税后收益,母公司获得(1-t)元,一个时期之后变为(1-t)(1rn)。相反,如果把上述一元用于再投资,子公司得到[1r(1-t)],汇回之后,母公司得到(1-t)[1r(1-t)]。因此,在没有达到r(1-t)=rn这一点之前,企业就会向海外投资。

4.税收对不成熟企业的影响

我们来考察一下不成熟的企业的情况。不成熟的企业从母公司转移资金。假定r是东道国外国投资的毛收益率,t是东道国的边际税率,那么,净(税后)收益率是r(1-t)。如果该企业把这笔利润汇给母公司,那么,居住国对这种转移的资金征税,并允许外国税收抵免。税后收益可以写成:r[(1-t)/(1-t)](1-t)=r(1-t)如果在居住国发生边际投资,税后收益率是rn。所以,如果r(1-t)>rn,企业将投资于外国。如果外国公司税和预提税可以抵免居住国税收,那么,国内投资适用的税率与来自外国所得适用的税率将相同,如果r>rn,不成熟的企业将投资于东道国。该不等式意味着全部所得不管其来源如何,都要同等纳税,投资者在哪里投资没有差异。投资于国内还是国外的决策取决于毛收益率,这就是所谓的“资本输出中性”。倘若我们站在东道国的立场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受到居住国税收的影响,但不受东道国税收的影响。所以,如果东道国利用税收刺激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不会有什么效果。然而,如果企业拖延外国所得,而且东道国的税率比居住国的税率低,那么,对投资于东道国就具有很强的刺激性(Yu,1994)。

篇2

一、当前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乱收费。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搭车收费,对已取消的收费项目继续收取;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对已降低标准的收费项目继续按原标准收取。

2.应收不收。擅自降低收费标准,擅自减免、退费,人情收费,应收不收,造成非税收入的流失,滋生腐败。

3.隐匿收入。不使用规定票据收费,私设小金库,隐瞒、截留、挪用非税收入,逃避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乱支滥用,挥霍浪费。

二、现行非税收入管理的主要做法及其利弊

1.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即将各项非税收入均纳入部门预算反映。这对规范非税收入的管理起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非税收入不确定因素较多,收入预算数难以确定,准确性不高。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以前三年平均数并考虑可预见的增减因素确定。而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往往是只做“减法”,而不做“加法”,以期少收,多得超收奖励。

2.实行收支两条线,即对非税收入实行收支脱钩,收入全额上解、支出统筹安排。该做法有效地治理乱收费现象,保障了行政事业性经费,有效地避免分配不公、贫富不均的现象。但是,由于收支不挂钩,收多收少一个样,执收单位的征收积极不高,不能做到应收尽收。一旦收入下滑,将给财政平衡带来较大压力。

3.实行“票款分离”,即“单位开票,银行代收,实时入库(或专户)”。该办法较好地保证了收入及时解缴入库(或专户),有效地防止了单位滞留收入现象的发生,但是否按规定足额收费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三、建立非税收行运行机制的建议

1.总体构想

按照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制要求,以建立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支撑,全面清理各项非税收入项目,深化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操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财政执收主体地位,严格控制减免,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监控有力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

为顺利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改革,改革实施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执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虽然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非税收入征收主管机关。”但在实际工作中,执收单位发生多少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应该取得多少非税收入,是否多收或少收,财政部门不清楚。非税收入的减免权也流失在执收单位。财政部门基本上是被动接受资金缴库的结果,对收缴过程没有发挥出有效的监管职能,执收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因此,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要注重发挥财政部门的应有职责,密切跟踪行政审批或服务事项,进一步强化对非税收入收缴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2)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行政审批或服务与非税收入收缴系统一体化。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必须以现代化信息系统为支撑,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但是,从目前各地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来看,都仅仅局限于收入缴库方式、缴库的及时性等事中管理、事后监督,而对应该缴多少缺乏事前控制,行政审批或服务管理与非税收入收缴系统脱节。因此,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行政审批或服务与非税收入收缴系统一体化,以解决“应该收多少”的问题,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

(3)借鉴税收监管的经验,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的稽查和监督。由于我国非税收入的监管起步较迟,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而税收监管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尽管非税收入的监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但也有许多税收监管的经验值得借鉴,如稽查制度、有奖举报制度等等。引进这些先进的监管方法,将会大大地提高非税收入监管水平,实现应收尽收。

(4)必须准确划分行政事业收费与事业收入,堵塞转移行政事业收费的漏洞。按目前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精神,事业收入并未包含在非税收入之中。因此,如不加强事业收入的管理,尤其是事业收入票据的管理,可能会造成行政事业收费转作事业收入,造成政府非税收入的流失。从事业单位改革方向来看,事业收入使用税务票据更为适宜。

2.具体做法

(1)全面清理整顿收费、基金项目,在省级财政部门建立非税收入项目库,明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和征收依据。为简化起见,建议对收费项目、标准适当归并分类。

篇3

论文提纲: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影响税收执法监督的若干问题)

第一、计划任务管理与依法治税矛盾突出

    第二、外部自发的、主动的监督十分缺乏

    第三、监督制约机制内容过于繁杂,不便操作

第四、有力的监督贫乏

    二、影响税收执法监督制约的因素分析

    (一)、不敢、不愿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的纳税人

    (二)、发育不健全的中介机构

    (三)、不愿涉足税务行政诉讼的法律工作者

  (四)、缺乏监督制约动力的税务机关

三、税收执法制约机制的内容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四、当前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的具体建议

(1)、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

(2)、建立可操作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3)、建立以纳税人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篇4

第二条凡在我区范围内出租私有房屋的个人(含外籍个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在本区范围内出租房屋而发生的应税行为,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出租房屋的个人,为房屋租赁业税收的纳税义务人。

将承租的房屋转手再租的,对转租人不征收房产税。

第四条个人出租房屋取得的应税收入是指出租房屋所取得的全部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形式的收入。同一出租人出租两处及两处以上房屋的,其收入应合并计算。

第五条出租房屋应依法缴纳下列税费:营业税、房产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土地使用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等。

第六条个人出租房屋能提供真实、合法、有效租赁合同或协议的,主管地税机关可据此征收税款。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地税机关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核定其应纳税额:

(一)未按规定向主管地税机关提供房屋租赁合同、协议等纳税资料的;

(二)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地税机关责令限期申报,但逾期仍不申报的;

(三)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其他情形的。

第七条贵池区个人出租房屋核定应纳税额的,一律按不同地段出租房屋的租金标准为计税依据核定征收“税费”,不同地段具体租金标准以主管地税机关核定的租金为准。

第八条计税租金收入的计算公式为:计税租金收入=出租面积×每平方米计税租金。

第九条申报的租赁收入低于同地段的核定计税租金标准的,以核定的租金标准为计税依据征收“税费”。

第十条池州市贵池区地方税务局对出租房屋实行税务登记管理。出租房屋的纳税人必须在出租房屋之日起30日内持相关资料到主管地税机关登记出租房屋的相关情况。主管地税机关必须建立出租房屋的税源登记档案,纳入微机管理。

第十一条主管地税机关应严格审核自营房屋纳税人提供的有关资料。

自营房屋纳税人必须出具房产证、户口簿、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以及主管地税机关根据实际征管需要要求纳税人提供的有关证件;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有关证件必须与房产证、户口簿相吻合;证明夫妻关系的需出示结婚证。凡不具备上述条件的一律按出租房屋核定征收“税费”。

第十二条主管地税机关每年不定期开展出租房屋税收专项清理检查工作,对逾期未缴纳“税费”的个人,税务机关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三条承租人应根据主管地税机关的要求,提供出租人的住址、电话等有关信息资料,因承租人不能准确提供出租人有关信息资料,致使主管地税机关无法找到出租人的,由承租人依法缴纳有关税收。

第十四条主管地税机关需调取出租人身份信息、产权资料和经营情况的,*、房产、工商等部门应予配合并提供相应信息、资料。

第十五条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纳税期限,申报缴纳出租房屋的应纳地方各税。纳税人未按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未缴纳的,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偷税抗税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由税务机关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出租人未按规定开具发票的或承租人未按规定取得发票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六条国家公务人员有出租房屋行为的,应带头遵守税法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履行纳税义务。国家公务人员出租房屋不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由主管地税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通报其所在单位,由其所在单位进行批评教育。

第十七条税务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或者索取纳税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篇5

其实,关于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税的呼声早就有之。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陈开枝就提交了一份有名的“7号提案”――《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应以家庭为主的建议》。北京市地税局局长王纪平也多次表示,希望以个人为单位的个税征收形式向以家庭为核算单位征收转变。两次个税起征点调整,都有人提出类似建议。尽管这些建议没有被采纳,但是引起了公众热议,得到了社会广泛支持。这无疑体现了广大公众的迫切期待,有关部门显然不应无动于衷。不说全面实施,试点总可以吧。

众所周知,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就是调节社会成员收入的二次分配,因此保证个税的公平性合理性显得十分重要。而现行个人个税申报办法存在这样的弊端:收入相同的纳税人,纳税金额一样。但由于家庭情况不同,赡养人数不同,家庭整体收入差异很大。当时,陈开枝委员还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杜先生在广州某事业单位上班,妻子没有工作,夫妻俩都是独生子女,4位老人均没有退休金。7口之家就他一个人在工作。杜的工资几乎不够养家糊口,而他的同事可以买房、买车、旅游。这对纳税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以家庭为单位申报个税也符合国际惯例。为了保证税收负担公平、合理,现在不少国家在个人所得税申报的问题上实行的是“夫妻联合申报”或“家庭申报”。我们现在正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就应该让所有的社会成员公平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中国人普遍有着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家庭是消费的主要单位,家庭整体收入水平将直接决定家庭成员生活水准。所以考虑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税也符合现实国情民意。

篇6

关键词:税收优惠;社会性支出;FDI;联立方程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包括税收在内的优惠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型,流入FDI的层次逐步提高,高层次的FDI流入不再关注税收优惠程度,而更多地转向考察我国的其他投资软环境。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财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政府有能力提供更多高效的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对投资环境的改善及FDI的流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鉴于此,探索税收与社会性支出对FDI流入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而且对我国FDI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税收政策与FDI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Buettner等(2007)认为,税收因素对FDI的初始决策几乎不起作用。而沈小燕等(2011)认为,税收政策影响着FDI投资地点的选择。李永友(2007)认为,在市场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和地区,税收政策对FDI的影响力不同。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对财政支出结构与FDI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研究。BénassyQuéré等(2007)认为,投资的“高税负、高质量公共服务定位策略”优于“低税负、低质量公共服务定位策略”。王文剑等(2007)认为,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对FDI竞争是一种全方位的竞争,政府在改善投资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投入具有显著效果,而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仅在税收优惠上对竞争FDI具有明显效果。李永友等(2008)指出,我国辖区间的竞争策略正在由单纯的税价竞争向财政支出领域扩展。Grg等(2009)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进行区位选择时更重视东道国的社会支出政策。GOODSPEED等(2011)的研究发现,税收对于发达国家的FDI流入具有重要的刺激作用,而政府治理措施对于发展中国家的FDI流入具有重要的影响。王德祥等(2011)利用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1999年~2004年的数据,研究了东、中、西部地区FDI与地方政府财政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的关系。

上述研究无疑对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税收优惠政策的减少,虽然会增加FDI的成本,但更多的税收意味政府有能力提供更为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更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反而有可能引致FDI流入的增加。而国内现有文献关于财政支出对FDI的影响研究大都考虑的是财政投资性支出或财政消费性支出对FDI流入的直接影响,而没有考虑社会性支出对FDI流入的影响。第二,税负及社会支出无疑会对区域FDI的流入产生重要影响,而FDI的流入又会影响税收及社会支出,社会支出能够优化投资环境,反过来对FDI的流入产生重要影响。税收和FDI之间具有一定的双向因果关系,且这种关系还与社会支出相关,而以往的实证分析只注重了税收对FDI单方面的影响,采用的是单方程模型,忽略了FDI与税收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所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其估计可能是有偏的。第三,以往文献认为税收与FDI的流入呈线性关系。但过度的税收优惠,可能会削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不利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反而会影响FDI的流入。因此,税收与FDI很可能并不是呈简单的线性关系。鉴于此,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第一,尝试构建联立方程模型以反映税收与FDI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第二,考察税收与FDI的非线性关系;第三,考察税收、社会性支出与FDI流入的关系,探讨税收与社会性支出两者的交互作用对FDI流入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

(一)税收对FDI的影响是单向的吗?

出于获得政治晋升、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等的需要,我国地方政府通常会通过优惠政策和改善投资环境来促进企业投资的增加。与国内投资相比,外资通常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更高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并因此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中的重点。为吸引FDI落户本地区,各地方政府纷纷推出包括低价甚至无偿出让土地、税收减免、税收奖励等各种税费优惠政策,来降低外商投资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水平。税收政策无疑对区域FDI的流入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税收政策对FDI的影响是单向的吗?FDI的流入会不会对地方税收收入产生重要影响呢?Slemrod(2004)、Ghinamo等(2010)认为资本的流动性促进了税收竞争,从而降低了名义税率和有效税率。政府间税收竞争理论认为,为了争夺稀缺的流动性资本,地方政府会“逐底竞争”,地方政府的税率设置会低于最优水平,并导致政府收入损失。由此可见,税收影响FDI,FDI反过来又会影响税收,税收和FDI彼此间具有很强的内生性。

(二)取消税收优惠政策一定会导致FDI流入的减少吗?

毫无疑问,税收优惠会增加跨国公司的利润,但税收优惠政策的减少并不意味着FDI流入的必然减少。一方面,“逐底竞争”式的税收竞争策略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策略,可能会使各政府陷入“囚徒困境”——各地方政府都希望通过引进更多的FDI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但实际可能会降低各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吸引FDI的层次逐步上升,高层次FDI的竞争主要并不依靠其成本优势,而是更加注重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更加关注良好的公共产品与社会环境,税收优惠对这类FDI的吸引力弱化。这里的公共产品不仅指与投资直接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而且还包括与企业生产间接相关的公共产品,如: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这些间接公共产品支出的增加,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提高居民素质,减少居民生活的不确定性,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从长期来讲,有利于企业的投资。因此,出于招商引资的压力,地方政府有内在的动力把大量的税收收入有效地转化为良好的软件基础和完善的公共服务,此时,税收优惠的减少不一定会带来FDI流入的减少,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会引致FDI流入的增加。

(三)税收对FDI的影响是线性吗?

现有文献认为,税收与FDI流入呈线性关系。实际上,税收与FDI并不一定呈简单的线性关系。第一,税收优惠政策可能会吸引更多的FDI,导致税基增加,财政收入增加,但税收优惠却可能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如果地方政府吸引FDI最主要的目标不仅包括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还包括增加财政收入,则FDI的流入与税收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一个最优的税收标准。第二,尽管税收优惠能够促进FDI的流入,但税费优惠政策容易被复制,各地方政府展开税收优惠竞争,最终会陷入“囚徒困境”——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的能力下降,投资环境无法得到有效改善,高层次FDI流入减少。第三,根据税收优惠信号理论,税收优惠政策可视为东道国政府发出的一种欢迎FDI流入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吸引外资。改革开放初期,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的市场潜力、投资环境以及劳动力素质等信息了解不充分,税收优惠能够在引进FDI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的投资环境等信息了解逐步深入,税收优惠作为一种信号工具,其重要性逐步弱化。

(四)社会性支出对FDI的影响可以被忽略吗?

现有文献在研究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对FDI产生的影响时,往往认为生产性支出对FDI有重要影响,或者是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对FDI会产生重要影响(李汉君,2011)。但上述论述可能并不全面。第一,随着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各地基础设施水平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趋同,从而降低了基础设施对FDI流入影响的区域差异。第二,我国生产性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控股企业倾斜,对民营企业投入较少,对外资企业投入更少,因此,并不会对FDI流入产生实质性影响。第三,生产性支出增加对FDI流入影响具有两重性:如果生产性支出与FDI的生产结构与技术结构呈互补性质,则有利于吸引FDI流入;如果呈竞争性质,则对FDI产生挤出效应。我国生产性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持国产化率与自主创新能力,在更大程度上与外资是竞争关系,生产性支出的增加很可能并不会吸引更多的FDI流入。相反,科技、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非生产性支出增加不仅能够保障低收入水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减少外资企业的解雇员工的成本,提高科技水平及人力资本水平,而且能够稳定居民预期,刺激消费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社会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性支出从总量上有很大的增长,因此,社会性支出对FDI流入的影响不应被忽略。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有待于检验的假说:第一,外资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可能并不将税收优惠视为主导性因素,而是更重视当地的社会性支出水平。第二,税收与FDI不是呈简单的线性关系,可能有最优关系。第三,税收对FDI的影响受社会性支出结构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性支出结构对FDI流入具有不同的影响。

三、计量模型、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fdi为各地区实际利用投资额中的外商直接投资,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换算成以1999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tc为各省区fdi的实际税率,用各省区外资企业所得税与外资企业当年毛利润之比来表示。sei为社会性支出占GDP的比重。

控制变量Z: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各地区实际生产总值来衡量,并进行平减换算成以1999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市场化程度用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

总产值与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衡量。贸易开放度用进出口总额占GDP之比来衡量。基础设施密度用各省公路、铁路、内河里程数之和与各省面积之比来衡量。控制变量X: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方法同上。人口密度用各地区的年末人口数与各地区土地面积之比来衡量。年龄结构:young:0-14岁人口比重;old: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失业率um:用各地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衡量。外资企业所得税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中国税务年鉴》,其他数据均取自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四、计量结果和分析

鉴于本文的联立方程模型中需要估计的方程中的外生变量个数远大于内生变量的个数,使用阶条件和秩条件判定,每个方程都属于过渡识别,此时由于存在内生性问题,需要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一般而言,2SLS只适用于单方程估计,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程组估计需要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因为3SLS将所有的方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估计更有效率。因此,本文采用3SLS估计模型,采用Stata12.0软件,回归结果见表1。

从模型一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税收的系数显著正相关,表明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并非特别重视税收的高低,这与Grg等(200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实际上,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可能更加关注的是低廉的要素价格及市场规模等。社会性支出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社会性支出对于FDI流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跨国公司在进行区位选择时重视所在区域的社会性支出政策。因为社会性支出增加能够给跨国公司提供更为优良的社会环境。税收与社会性支出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社会性支出水平越高,税收对FDI的总体影响越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系数符号都显著为正,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对FDI的吸引力越大。对外开放的回归结果不显著,可能原因在于FDI与贸易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又存在替代关系,从而最终导致对外开放对FDI的流入作用不明显。基础设施的回归结果不显著,可能原因在于中国的财政分权以及基于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使得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均偏向基本建设,从而各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不断趋同,导致对FDI的吸引力逐渐淡化。

从模型二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各个变量的回归结果与模型一大致保持一致。除此之外,税收平方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税收与FDI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在税负较低时,税收的增加本身并不抑制FDI的流入;相反,由于税收增加,政府有更多的财力来改善投资环境,FDI流入反而增加,只有当税负超过一定的水平,税收的增加才会抑制FDI的流入,因此税收与FDI并不呈简单的线性关系。根据回归的结果可以计算出税收对于FDI影响的转折点为40.86%,也就是说,现阶段对于FDI来说,税收不是其进行区位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

从模型三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税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贸易开放度和基础设施等变量的系数都与上述模型结果保持一致。此外,科学技术支出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科学技术支出的增加会吸引FDI的流入,原因可能是科学技术支出与FDI的生产结构与技术结构呈互补性质,从而有利于吸引FDI流入。人力资本支出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人力资本支出的增加会吸引FDI的流入,原因可能是人力资本决定了跨国公司投资规模和输入技术的先进程度,拥有更高人力资本的地区会更能吸引FDI。FDI流入对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支出敏感也表明了进入中国的FDI质量在不断地提高,由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表明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FDI流入的作用不明显。可能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与就业投入相关的法规不健全,社会保障与就业制度还不完善,相应的支出还比较低,其对投资环境的优化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科技支出与税收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性水平较高,表明科技支出水平越高,税收对FDI的总体影响越低。人力资本支出与税收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也显著为负,表明人力资本支出水平越高,税收对FDI的总体影响越低。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与税收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了税收、社会性支出与FDI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社会性支出与FDI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且社会性支出水平越高,税收对FDI流入的总体影响越低。二是FDI与税收之间存在倒U型的最优关系。三是社会性支出的结构会影响FDI的流入。科技支出和人力资本支出对FDI的流入具有正向作用,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FDI流入的作用不明显。

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高层次的FDI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并不特别关注税收优惠政策,而是更重视当地的社会性支出水平及社会支出结构。因此,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不应通过优惠政策的竞争来吸引FDI,而应更多通过改变财政的支出结构,增加社会性支出,优化社会支出结构,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产品来吸引高层次的FDI流入。

参考文献:

李汉君. 2011.我国FDI流入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2-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J]. 国际贸易问题(3):124-130.

李永友. 2007.所得课税对FDI影响的时间动态效应和弹性估计——基于跨省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 [J]. 管理世界(2):17-26.

李永友,沈坤荣. 2008.辖区间竞争、策略性财政政策与FDI增长绩效的区域特征 [J].经济研究 (5):58-69.

沈小燕,王跃堂,杨志进.2011.企业所得税改革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来自地级城市的经验数据 [J].当代财经(12):81-93.

王德祥,张权.2011.FDI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29个省市区面板数据 [J].财贸研究(1):66-72.

王文剑,仉建涛,覃成林. 2007.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FDI的增长效应 [J].管理世界(3):13-22.

BNASSY-QUR A, GOBALRAJA N,TRANNOY A. 2007. Tax and public input competition [J]. Economic Policy,22(50):385-430.

BUETTNER T, RUF M. 2007.Tax incentives and the location of FDI: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German multinationals[J].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14(2): 151-164.

GHINAMO M, PANTEGHINI P M, REVELLI F. 2010. FDI determination and corporate tax competition in a volatile world [J].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17(5):532-555.

GOODSPEED T, MARTINEZ-VAZQUEZ J, ZHANG L.2011. Public policies and FDI loc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J]. FinanzArchiv: Public Finance Analysis, 2011, 67(2): 171-191.

GRG H,MOLANA H,MONTAGNA C. 2009.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ax competition and social expenditur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8(1):31-37.

篇7

关键词:增值税;消费税;视同销售;实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7月31日

企业的有些交易和事项从会计角度看不属于销售行为,不能确认销售收入,但是按照税法规定,应视同对外销售处理,计算应交增值税;如果是应税消费品,还要考虑交纳消费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税务处理和会计处理有相同点,也存在显著区别。

一、税法对视同销售行为的规定

(一)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八种行为,视同销售货物。一是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二是销售代销货物;三是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四是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不动产在建工程等);五是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六是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七是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八是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二)消费税视同销售行为。《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不缴纳消费税;用于生产非应税消费品、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机构、提供劳务、馈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于移送使用时缴纳消费税。此外,纳税人用于换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投资入股和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应税消费品,也应该缴纳消费税。

(三)差异分析。从税法的规定来看,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视同销售范围和表述不尽相同。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范围比消费税的要大。增值税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货物指的是所有的应税货物,而消费税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货物指的是14种应税消费品。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的环节比消费税的要多,增值税是自产、委托加工和购买三个环节,而消费税仅指自产自用一个环节。凡将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视同销售行为方面的,除了计算缴纳消费税,还需计算缴纳增值税。

二、视同销售行为的税务处理

(一)增值税的税务处理

1、应纳增值税=计税销售额×增值税率

2、计税销售额的确定。视同销售货物行为没有销售额的,按下列顺序确定计税销售额:(1)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2)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3)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

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成本规定为:销售自产货物的实际生产成本,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一般为10%。但同时属于从价定率计算征消费税的货物,其成本利润率应按照消费税规定的成本利润率计算。

(二)消费税的税务处理

1、应纳消费税的计算

(1)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应纳税额=同类消费品单位销售价格(加权平均单价)×自用数量×适用税率+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数量×定额税率

(2)无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适用税率+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数量×定额税率

2、计税销售额的确定。纳税人将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其他方面视同销售行为的,其计税销售额的核算顺序如下:(1)纳税人生产的当月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2)如果当月同类消费品各期销售价格高低不同的,应按销售数量加权平均计算。但销售的应税消费品如果销售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或无销售价格的,不得列入加权平均计算;(3)如果当月无销售或当月未完结,则应按同类消费品上月或最近月份的销售价格计算;(4)没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按组成计税价格为计税依据。其计算公式为:

①实行从价计征消费税的,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

②实行从量计征消费税的,不用计算消费税的组价,但是需计算增值税的组价,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消费税额(自产自用的数量×定额税率);

③实行复合计征消费税的,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自产自用的数量×定额税率]÷(1-消费税税率)。

公式中的“成本”,是指自产应税消费品的产品生产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为《消费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中规定的成本利润率。属于从量计征消费税的应税消费品,在计算缴纳增值税的组价时,取增值税中的成本利润率10%。

(三)差异分析。对于只属于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计税销售额首先考虑的是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对于既属于增值税视同销售,又属于消费税视同销售的,无论计算增值税还是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均按照消费税的规定处理。

例1 某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3年5月将自产的一批化妆品作为福利发给职工个人,这批化妆品的成本为12,000元,假设该类化妆品没有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计算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解析:化妆品属于应税消费品,自产的消费品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既属于增值税视同销售,又属于消费税视同销售。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12000×(1+5%)÷(1-30%)=18000(元)

应交增值税=18000×17%=3060(元)

应交消费税=18000×30%=5400(元)

三、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

对于视同销售行为,通常情况下,按照确认会计收入和不确认会计收入进行处理。但在会计实务界的处理也存在一些区别。本文仅就其中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中的前三种情况准则中规定得比较清晰,所以本文只讨论第四至第八种情况的处理。

(一)确认会计收入的处理

1、如果是非应税消费品。在实务处理中,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以及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以上情况确认会计收入。

借:应付职工薪酬(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

长期股权投资(用于对外投资)

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计税销售额)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如果是应税消费品。在实务处理中,将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对外投资、抵偿债务、分配给股东等视同销售情况,除了对增值税进行会计处理,还要对消费税进行会计处理(各科目所对应的项目同上)。综合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

长期股权投资(用于对外投资)

利润分配—应付股利(用于发放股利)

应付账款(抵偿债务)

贷:主营业务收入(计税销售额)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例2 承例1的会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 2646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8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060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5400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12000

贷:库存商品 12000

考虑到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而且消费税属于价内税,在实务处理中对消费税还可以采用直接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但这两种方法对企业的损益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二)不确认会计收入的处理

1、如果是非应税消费品。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这些视同销售只缴纳增值税,不确认会计收入。

借:在建工程(用于不动产工程)

营业外支出(用于无偿赠送)

贷:库存商品(产品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如果是应税消费品。将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非应税消费品,属于消费税视同销售,不属于增值税视同销售,不征增值税。会计处理如下:

借:生产成本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将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机构、提供劳务、馈赠、赞助、广告、样品等方面,既要缴纳增值税,又要缴纳消费税。在会计处理上不确认收入。

借:在建工程(用于工程建造)

营业外支出(用于馈赠、赞助等)

管理费用(用于管理部门使用)

销售费用(用于广告、样品等)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例3 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自产的10吨啤酒赞助给汽车拉力赛。该啤酒出厂价为每吨3,500元(不含增值税),成本为每吨2,700元。

解析:该行为属于将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赞助,均属于两税的视同销售,不确认收入。

应交增值税=3500×10×17%=5950(元)

应交消费税=10×250=2500(元)

借:营业外支出 35450

贷:库存商品 27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950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2500

四、总结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视同销售在范围上来看,增值税的范围大于消费税;在税务处理和会计处理上,如果是非应税消费品,则为单一的增值税视同销售;如果是应税消费品,同时属于两税的视同销售,则就要按不同的方法计算税额,在会计处理时,考虑是否确认收入,然后再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增值税;视同销售;会计;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中规定了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8种行为为视同销售业务。从增值税角度上看,它们与销售行为类似,需要缴纳增值税。从会计角度上来说,企业相关业务行为满足会计准则确认收入的条件,才确认收入。从所得税角度上看,满足相关计量条件,应确认相关收益,计量及缴纳所得税。这给企业财会人员此类业务的处理带来不便,且极易出错,从而给企业带来多交税或偷税漏税的风险。

一、会计及税法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一)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二)销售代销货物;(三)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四)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五)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六)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七)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条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同时《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第四条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第一条规定: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二、业务处理分析

根据相关规定、制度分析,基本可以总结出如下表格。

三、8种视同销售业务的财务处理

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可以发现,8种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基本可以分为三类。1.若所得税法上确认收入,则会计上也确认为收入;2.若所得税法上不确认收入,则会计上也不确认收入;3.会计上不能确认收入,但所得税上需要确认收入,即无偿赠送业务。

第一类,销售业务在发生时会计、增值税和所得税均按照销售处理,所以在业务发生时会计一方面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另一方面结转成本。由于该收入已经在本期的销售货物的收入中反映出来,所以既不需要调整增值税纳税申报的销售额,也不需要调整所得税纳税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

【案例1】某企业一般纳税人,将自己生产的电热炉作为福利发放给单位所有职工。该批产品的成本为70000元,对外销售价格为10000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 117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70000.00

贷:库存商品 70000.00

第二类,销售业务在发生时会计和所得税均不做销售处理,只有增值税做销售处理。在业务发生时,会计不确认收入,按账面价值结转,使得会计账面上没有反映销售货物的公允价值,所以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只需调整增值税纳税申报的销售额,不用调整所得税纳税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

【案例2】某企业将自己生产的建筑材料,用于本企业的厂房建筑建设使用,该批产品的成本为100000元,对外销售价格为120000元。

借:在建工程 120400.00

贷:库存商品 10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0400.00 (210000*17%)

第三类,销售业务在发生时会计上不做销售处理,而增值税和所得税做销售处理。在业务发生时,会计上按账面价值结转,使得会计账面上没有反映销售货物的公允价值,所以进行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纳税申报时既要调整增值税纳税申报的销售额,也要调整所得税纳税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

【案例3】某企业将自产货物对外捐赠,该产品的成本为150万元,市场价格200万。(假设当年该企业的会计利润为1000万)

增值税:200×17%=34万元。

会计处理:不确认收入,捐赠成本=150+200×17%=184万,计入营业外支出的数额184万元。

借:营业外支出 184

贷:库存商品 15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

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收入200万,此处需要增加计提广告费和招待费的扣除计算基数;视同销售成本150元万。同时,税法允许扣除的捐赠支出=1000×12%=120(万元),纳税调整增加64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S].[2008]50号.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S].[2008]875号.

篇9

***区共辖**个街道,涉农的有**个街道,共计***个规划村,北部主要集中在***沿线,南部分散在山区街道。其中,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有**个行政村,占***;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的有**个行政村,占***村;搬迁撤并村**个,占***;美丽乡村示范村**个,占***;乡村振兴示范村**个,占***;其他村庄**个,占***。这些村的村内道路多数为混凝土路面或沥青路面,修建时没有设计完善的排水系统,农户院落内产生的污水散排到道路上,致使污水漫流,影响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身体健康;排到道路上的污水径流后,或积淤在坑塘渗透蒸发或直排到临近河道和水库内,对小清河、水库和水源地水质安全构成威胁。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工作部署及目标要求,**结合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美丽乡村及***水库水源保护区建设,先期启动了***个村的污水处理规划设计,计划自****年起至****年,分四期完成***个村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项目。根据分期分批、先急后缓、逐步推进的原则,一期、二期**个村的管网部分于****年实施,主体已竣工,目前进入收尾阶段;一期、二期入户部分已完成四个村;一期、二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安装工作正在进行,现已完成**处;三期实施**个村,正在实施的有******三个村,其余村管网将于****年完成;****年底前完成四期剩余**个村的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目前,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竣工已开展污水收集治理的有**个村。按照规划,经过2至3年的治理,**将实现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为全区域水生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自身实施难度大。一是农村污水排放量不稳定。从目前**农村污水排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污水水量随季节变化、特定时间激增等排放特点。二是污水管网铺设难度大。绝大多数村庄没有整体规划,院落建设参差不齐,管网铺设时,开挖水泥路面多,涉及农户也多,管路走向复杂,施工难度大,群众工作难做,要按要求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受益农户覆盖面达到村总户数的80%以上有一定难度。三是庭院内污水收集管网情况不统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主要实施庭院外收集管网建设,已经实施庭院内收集管网建设的村庄污水收集效果较好。没有实施庭院内收集管网建设的村庄,污水收集效果较差。目前**正在开展的农村改厕项目,厕所污水以街道为责任主体外运处理,没有接庭院外污水管网,对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效果造成影响。四是施工进展缓慢。该项目主要污水收集管线施工现场多为背街小巷,施工工作面狭窄,施工准备、劳力计划、机械设备调换等均受到极大影响。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施工规划。目前,**农村正在实施的项目有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燃气入户、厕所改造、供水提升和污水收集等。区域内多项目交叉,政策要求又各有不同,彼此之间相互扯皮、相互影响,重复施工,协调难度很大。施工中,项目需迁移的地下管线的拆除与恢复,临河一侧各主管线的横穿对接,挖掘已建成的道路与交通部门的协调配合,村庄内因巷道狭窄需进行的人工挖掘与恢复,特殊情况导致管线及管位位移需要的申请与变更等这些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项目施工进度。前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涉及到的污水部分已经实施的管网多为合流管网,管径小,淤堵严重,建有合流管网的背街小巷因道路狭窄已没有空间再新建污水管道,再加上该项目至今未能验收,致使涉及这些项目的户内污水无法收集到村庄主管道内。

(三)施工环境具有一定制约性。根据现场情况及设计方案,部分村庄设计采用村内化粪池,小型一体化设备和庭院式人工湿地等区域污水收集处理方式。因其建设位置距住户较近,村民以污水治理池里的污水会散发臭气易滋生蚊蝇为由,不让施工。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村民老旧房屋村舍墙体会造成下沉裂缝等影响,涉及村民夸大损失,漫天要价,影响施工。部分施工设计不符合村民的主观愿望,农户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限制施工。一些群众因对该项目认识不足,理解上存在偏差,阻挠施工。个别村村“两委”不团结,意见不统一,对项目不支持,导致工程队迟迟不能进场。这些因素的存在,挫伤了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增加了项目落地的难度,影响了项目的施工进度。

(四)财政资金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属于公益性项目,需要大量公共财政资金投入。随着物价、务工人员工资的飞涨,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难度较大,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保障。因前期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按合同要求及时支付施工单位工程款,再加上具体的项目施工单位不具备应有的垫资施工能力,“等米下锅”,致使工程时干时停,影响了施工进度。第三期户外项目资金虽得到解决,但户内污水改造工程项目资金还没有着落,至今无法动工。只解决户外管网建设,不解决户内管网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就不能彻底完工,农村污水就不能全部收集,国家、省、市部署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标任务就不能圆满完成。

三、意见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针对**农村多个项目存在施工内容重叠,重复施工现象,不但造成资源资金浪费,相互影响工期,还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的问题,建议***统筹管理各个项目实施单位,科学优化施工设计方案,协调推进,同频共振,形成合力,在优化财政资金配置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个民生项目。

(二)加强宣传引导,转变群众观念。该项目虽为公益性惠民项目,但由于施工场地均为村内道路,施工过程中管网铺设对群众出行造成一定影响,需要群众的支持和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及职能部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齐力推进治污的态势;要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印发宣传资料,进村入户宣传和示范村带动等形式,让村民感受到治污的好处,并从节水的角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让群众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从源头上减少污水源头排放。

(三)加大财政支持,保障资金投入。农村污水处理项目涉及村庄较多,范围较广,资金缺口大,如不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将会影响工程施工进度。***要统筹协调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资金足额到位。项目实施中相关职能部门作为项目建设责任单位,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加强项目专项资金管理,保证项目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确保不截留、不挤占、不挪用。

(四)优化设计方案,规范项目建设。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国家、省、市要求严格项目管理,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分期实施、先急后缓、因地制宜的方针,依据“技术合理、经济合算、运行可靠、管理简单”的设计理念,合理优化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严格项目施工质量及进度管理,合理建设、避免浪费,做好项目督导检查,保证项目保质保量顺利竣工,力求获得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篇10

现实生活中,税收负担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微观税负的轻重,影响着纳税人可支配收入的规模,以及消费、投资和储蓄的能力;宏观税负的高低,则关系着社会资源和财富收入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分配的格局,乃至经济运行和社会福利的状况。税收负担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要务。在收入分配已成为中国现阶段矛盾焦点之一的情况下,对宏观税负水平的认识和把握,是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必须审慎对待的问题。

如今税收话题已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就就“税收·发展·民生”等问题采访了税务总局局长。

说,“今年是我们连续第五年围绕“税收·发展·民生”这一主题开展宣传月活动。自1992年以来,全国税务系统连续21年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通过税收宣传月集中宣传和坚持不懈地日常宣传,进一步普及了税法知识,增进了征纳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的不断提高。”

绝不能在提高起征点后随意调整税收定额

有个体企业担心税收优惠之后税收定额也会相应提高,对此表示,应该说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发展一直高度重视,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实施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将个体工商户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提高到月销售额或营业额5000到20000元和每次(日)销售额或营业额300到500元。

说,“据我了解,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基本都将起征点提高到了月销售额或营业额最高标准,也就是20000元;从今年起,小微企业3年内免征包括税务发票工本费在内的22项行政收费。

另外,为缓解小微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困难,鼓励金融企业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税务总局在税收政策上也提供了一些支持。比如说,对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金融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损失准备金,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保险收入减按3%征收营业税等。

表示,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之后与税收定额之间的调整没有必然的联系。税务总局已要求各级税务机关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提高起征点的政策,使广大个体工商户切实享受到国家税收优惠,绝不能在提高起征点后随意调整定额。同时,也希望广大个体工商户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如实申报,依法纳税。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积极效应明显

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问题,指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部分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通过增值税具有的抵扣机制避免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北京市确实已经提出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但是具体的方案目前还没有定,现在正在做前期的准备。如果按照上海市试点的范围,文化创意类的企业是包含在内的。从今年以来上海市试点开展的情况看,参加试点的文化创意服务业一般纳税人当中,约有70%的纳税人税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仅如此,试点的纳税人来自外省市的订单也已经开始增加,这也表明试点相应扩大了这些企业的市场空间。可以说,试点的积极效应还是比较明显的。

对中低收入群体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

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表示,作为税务部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好税收的调节作用。中央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历来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这方面,税收是可以发挥调节作用的。按照中央的部署,近些年来,有关方面陆续出台了一些力度较大的措施,主要是对中低收入群体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降低税收负担,同时也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归纳一下,大体上有这么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税制改革调节收入分配。近些年来,我国先后几次进行了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2008年3月1日起,将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由1600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从2008年10月起,对储蓄存款的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从2011年9月1日起,将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减除标准进一步提高到3500元/月,降低了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同时适当扩大最高税率45%的覆盖范围,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

二是通过完善税收政策扶持生活困难群体。2008年以来,国家相继延长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期限,出台鼓励就业创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并且将大学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群体作为扶持的重点,同时,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为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供了税收政策上的支持。

三是通过加强税收征管调节高收入。近些年来,税务部门不断完善征管手段,积极做好对高收入者和非劳动所得的税收征管工作。据统计,2011年,针对财产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451亿元,同比增长79.2%;针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600多亿元,同比增长近30%。

表示,这些政策措施已经产生了积极作用,如去年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工薪所得纳税人有6000万人不用再纳税,月收入38600元以下的税负均有所下降,有的每月减税多达480元;由于相应调整了个体工商业户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全国有900多万个体户税负下降,平均降幅在40%。

化解境外投资的税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