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4-09 07:0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管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汽车档案;管理
引言
汽车档案管理,是在企业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对于汽车运输业的技术管理,从而确保汽车运输运力,能够安全有效、低耗的完成运输任务。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汽车管理技术也越发被重视。企业使用计算机对汽车运输管理,能够实现对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同时能够监督运输行业有序的发展,从而保证运输安全。企业加强汽车档案管理还有助于运输市场的稳定,对于提高全行业的运输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一、汽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从1990年交通部颁发了13号令后,省交通局便制定了很多配套文件。这些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在道路运输行业中,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有序运作,汽车技术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也在逐渐完善中。但在汽车档案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档案内容过于繁杂。汽车档案管理涉及多个方面,需要面面俱到,这就使得汽车档案由于填写不当或填写不便让地方车辆技术档案过于形式化。第二,汽车档案管理模式不统一。在我国各省各市中,地方交通管理部门一般只负责个体或者部分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档案的填写以及管理。基于此,政府很难掌握整个汽车运输行业的车辆管理情况,也就无法对企业汽车档案管理提供相关资料。第三,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企业间的竞争加剧。汽车企业在开展信息化、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企业信息化观念相对薄弱,企业资金紧张等问题,因而,对于汽车档案管理较为忽略,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
二、企业管理学视域下的汽车档案管理改进
(一)企业管理学视域下汽车档案管理的趋势
在企业管理学领域下,汽车档案管理越发科学化、有序化、有效化,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汽车档案管理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使汽车数据统计速度更快更准确,同时能够详细地反映车辆各项指标的实际情况,同时将企业管理下,运输管理部门、各汽车保修厂、输运业户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档案中的各项数据和内容进行相关的统计和分析。汽车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过程,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节省管理部门的劳动力、物力等资源的消耗,同时能够使得管理更加科学化。且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车辆的运行情况,是进行再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企业可以根据数据的统计,编制有序的车辆运行情况分析表,使得汽车运输业户能够知道自己车辆的所处情况。它也是运输管理部门进行规章制度等相关计划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依据,能够帮助企业评价车辆的保修质量。而且,能够有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管理交流,从而加强对车辆技术管理的监督。基于此,计算机技术对于汽车档案管理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管理技术。企业在进行汽车档案管理时,需要合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它不仅能够使我国的运输行业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也能够使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1、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档案管理资料获取过程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为一体的全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意义不止是将世界各地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联系,更是对某些行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是创造灵感的来源。比如说,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到汽车管理方面的相应技术资料,有目的、系统性的将网络资料进行收集,分类归档到汽车管理档案中。且互联网不仅有着许多世界著名汽车公司的各类车型资料、站点等,也有着许多汽车检测维修、咨询,售后服务等网址。这都有利于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对汽车档案进行相关的记录,使得资料更加全面和完整。
2、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档案资料管理中的应用。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发展得较为快速和成熟,在很多领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对汽车档案的保存、查询输出以及整理归类等的管理中。数据库技术不仅能够使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相应的排序和统计,同时也能够使数据进行连接、关联、存储、规则等相关集合。数据库技术在汽车档案资料管理中,能让库存数据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使得数据与档案想结合,进一步完善档案资料的获取和分类储存。
3、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档案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也是社会经济建设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客观要求。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汽车档案管理,可以及时、准确以及系统的获得汽车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汽车档案日常管理中,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满足档案管理需要的一个基本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括了各种汽车资料的目录、资料的接受目录等等。同时,企业通过局域网的建立,能够实现汽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将一些重要的资料进行相应的备份。这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档案的管理不再局限于纸质文件管理备份,在一定程度上不止有助于加快企业汽车档案管理效率,也能够使档案管理更加安全化。
参考文献:
[1]谭红杨,周利.计算机技术与汽车科技档案管理[J].北京汽车,1999,01:22-23,26.
篇2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目前国内所用教材内容大多也五花八门,但比较共性的就是包罗万象,《企业管理》教材由于过于注重学科的完整性,一般均涵盖了企业管理涉及的方方面面,不写全似乎就不是企业管理,写全的话难免就成为杂家,甚至有人戏称,企业管理就是“大杂烩”,这就造成有些章节难免编写得不够细致,读者很难从中掌握深层次的要义,学完了也只是一点皮毛。如此一来,就苦了一线教学的教师,能教多少是一大挑战,如何驾驭更是难上加难。一般学校是将该课程作为非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课时为30或40,对企业管理专业则是通过增加更多的理论学时和一部分实践学时完成。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想尽量少舍弃一些内容,每一章节都讲到,如果面面俱到,势必增加课程负担,因其课时分配的限制,一些章节只是浅尝辄止,没办法深入。再加上教学进度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其教学要求进行配合’这样也就趋向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与优化。所以,传统的企业管理课程只注意学生学习的量,而忽视学习的质。
(二)教学实践环节较少。因为学时有限,理论内容庞杂,理论课时多了,实践课时势必就少了。如果任课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没有取舍和侧重,一味重理论,轻实践,结果是得不偿失的。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中很少能和企业实际相结合,结果给学生造成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可望而不可及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的印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观察和研宄本地区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话在实践环节让学生接触本地的一些企业,到企业中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所学的理论也就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学生会认为企业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从而提髙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手段比较落后。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由于采取“填鸭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拥有无限权威,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无条件服从,所以学生只是在教学中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性。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死读书、读死书,缺乏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及知识创新的培养。
(四)教学不能与时俱进。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科领域本身发展变化也很快,过去那种依靠一本教材一教到底的做法,显然在这门学科是行不通的。教师需要在讲解企业管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随时增加一些新的有时效性的内容,以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补充新知识的目的。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初步尝试
(一)课堂讲授+案例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地听转变成了主动参与。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经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科学组织,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真实、具体的企业管理素材,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潜在的或待决策的管理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案,通过课程中设计的参与和互动来明确、强化学习动机,让学生体验实际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提升其管理思维和管理创新能力。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半自学式教学模式。对于教材和大纲中相对难度不大,比较容易理解,非教学重点难点的部分可以适当放开让学生课下自学,同时,教师要提出学习目的和要求,提供学习材料,待自学完成,教师要以课堂提问、讨论等形式对于自学效果进行检测,并且对所学内容进行答疑和总结。这种半自学式的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安排课时,做到有主有次。
(三)基于创业模拟的视频+游戏教学模式。《企业管理》是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的教学内容包括了企业开展经营管理相关的所有知识,可以说其知识体系包罗万象并且极具实践指导性。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思路在于试图让学生通过学习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了解和掌握如何管理一个企业,但实际上学生根本不知道这个企业是什么样,它在哪里。因而学生的学习就只能用一个“虛”字来形容,所接触的知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要改变目前的这种困境,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与其去教学生经营管理一个子虛鸟有的企业,还不如指导学生如何创立一个企业并投入经营,完全将创业作为主线。尤其对一部分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结合创业过程指导形成教学思路。
鉴于目前很多学校还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ERP实验室,没有办法让学生参与模拟演练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现状,笔者提出把视频教学和游戏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增加创业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模拟创业的小游戏让学生得到演练:组织学生分组,每个小组4-5人,进行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营销总监等角色分配,每个小组还可扮演生产商、供应商、中间商等不同的组织角色。小组通过游戏进行竞争,模拟真实的商战,增加了趣味性又使学生强化了所学的概念。游戏教学法将游戏与教学二者巧妙结合,是一种新颖的且收效显著的教学方法。
三、新型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专业知识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在理论讲解之后强化课堂即堂练习的力度,及时有效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动作的错误和不足实现纠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强化课余时间的练习力度,并在教学活动中开展随堂测验,以选择具有专业技能的比赛选手,这就在具有明确目标得到指引下实现了对于学生专业技能性培养的建设,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摆脱了以往负面性的学习影响,而使得教学效果有了极大的提升。
(一)加强对任课教师的组织与培养。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高校从招聘源头进行控制,在招聘教师时,尽量要根据应用型院校的特点,招聘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避免只重形式忽略内容。新型教学模式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但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学生能否在行为、情感和认知上积极投入。因此,教师须鼓励和激发学生全员参与模拟活动,保证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工作分工,注重加强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避免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烈而忽视分析研宄能力的培养,偏离真正的教学目的,从而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三)实现竞赛要求同实训教学的融合。会计技能竞赛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操作的结合,能够同当下整体环境所要求的技能型专业人才得到需求相一致,而且能够在教学活动的管理和指引下充分了解到出纳实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具体建设,并同当前具体的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现象相一致,使学生认识到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践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实心对会计行业中出纳岗位的更深了解和认知。在技能竞赛活动中所实现得到理论与实践向结合的具体操作和管理技能能够体现整体行业内对于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和相关岗位的特性描述,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对于专业技能培养的认知,以推动在教学实训中的积极性和具体的操作实践,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和素养建设。
(四)将技能竞赛引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纳实训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动手操作性,在会计技能竞赛中,翻打传票和点钞占有极重比重,但是这两项反映到出纳实训教学活动中时又体现了操作和训练活动的枯燥乏味性,而且教师应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近年来,在会计技能竞赛活动不断强化的基础上,体现了国家对于竞赛活动的支持,而且在此过程中企业也表现出了对于人才的需求,这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和极高的起点平台,对于职业生涯的发展间宿舍有着极为有利的优势,使得学生对于技能大赛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将此类状态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强化实训教学活动的技能性
(五)实现将会计技能竞赛的标准同出纳实训的技能考核相融合。一般情况下,出纳实训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实践技能考核,考核的标准参考了历届的技能竞赛的获奖成绩,为学生创建一个高标准的考核要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并且能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快速高效的同职位要求相融合,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和专业技能水平,实现自身能力的有效完善和提升。
篇3
2、牛津大学,位于英国牛津,是一所誉满世界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3、悉尼大学,始建于1850年,是坐落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
4、罗马大学,是意大利最大,欧洲第三大大学;
5、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 是西班牙历史悠久,规模最庞大,科系最齐全的大学;
6、日内瓦大学,是位于瑞士法语区日内瓦州的一所公立大学;
7、哥本哈根大学,位于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
8、多伦多大学,坐落在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
9、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联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高等学校;
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方法在医学院、法学院和军事院校的教育实践中被广泛应用。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率先倡导管理案例教学法,并推广覆盖至学院2/3的课程。直至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案例选编、出版发行等完善的管理案例体系,建立了校际案例交流中心,每年更新使用超过四百个案例,在校生要求完成500个以上的案例阅读分析。20世纪80年代经中美大连国际合作项目开始引入中国,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为了培养秘书学专业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协助领导有效地进行组织管理。学校开设了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必然会用到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在教学场景和管理情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案例答案可能是多元的,不侧重于描述“是什么”而强调“为什么”,是最优解决方案的选择。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教练、导演和仲裁员的角色。
一、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指引学生运用企管理论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团体思辨求解过程中职业能力得到训练,运筹帷幄间吸收管理经验的养分,经营管理理念入脑入心,对于今后适应错综复杂的企业管理环境大有裨益。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检索收集案例关联资料,做读书笔记的学习热情,学生从中受到教益。案例口头表述环节,透过演讲及辩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案例分析报告的书面写作练习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写成内容具有一定深广度的说理性文章。“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为了搞好案例教学,迫使教师不得不加强自我学习,开阔视野掌握大量的企管资料,无形中促进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的管理专业教学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将与日俱增,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当下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困境
所用案例多零散独立、烦冗,缺乏系统性,容易使初学者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用于教学讨论的许多企业案例来自国外教材原文翻译,譬如微软、索尼等外资大型企业。还有某些援引国内海尔、联想等企业的新闻报道案例,鲜有契合秘书学专业特色,基于秘书视角思考管理问题的素材,缺乏今后主要就业方向的中小型本土化区域型企业案例。类似于空中楼阁式的案例架构不利于学生的经验积累和能力拓展。师生实践经历欠缺,导致分析归纳深度不够或游离实际,学生停留在问题浅表的想象之中,无法提出问题解决的周全方案。秘书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待激发。习惯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学生,对于需要较多前期资料准备,现场参与投入的案例分析教学活动有畏难情绪。案例分析课前,一般要求学生阅读收集相关资料并完成分析作业。部分学生只是被动看案例,敷衍了事。草草书写五六行字便提交。有的学生甚至临阵磨枪,匆匆忙忙地在课堂上完成。阅读量小、作业水平参差不齐必然影响课堂讨论效果。每次学习小组的划分不固定,成员松散,相融性、互补性差。团队组长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等问题使得学生案例讨论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案例分析活动组织不力,往往开头热烈,结尾潦草。案例分析课仅仅是老师一个人在讲企业故事,其个人陈述往往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倾向,影响学生回答案例问题时的走向,容易造成人云亦云,不利于创意的萌发。教师难以有效引导,迫不及待地自揭分析谜底,自问自答。学生过多纠结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讨论出现跑、偏、漏题的现象。分析倾向于选择成功企业的案例,其实经营失败的企业研究价值不容小觑,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著作《大败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旨在训练和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案例教学方法运用规律和技巧的把控有一定难度,加之管理科学独特的权变特征。教学中的案例撷取往往沦为原理阐述的注解。学生无法较好地从案例分析课中汲取管理原理、要素及技巧的精华,不利于创新、批判思维养成和现实管理能力的突破。
三、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革新路径
(一)精心选编企管教材及案例
增加教学案例经费投入,购置公开出版的案例集和新近发行的案例分析教程。加强对专业教师案例撰写能力的培养,使其充分娴熟地运用案例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增添案例的趣味性、可读性,教案中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关键人物塑造,充满感染力的深刻管理哲理。确保案例时效性,淘汰陈旧案例。本着实用性、针对性、代表性的原则,扣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案例的甄选,结集成册。案例涵盖多种行业,呈现企业发展脉络,从不同成长阶段时间点上取用编选。改变过去以纯文字定性描述为主的案例教学,精选的案例应图文并茂,配以视频播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发互动、交互的多媒体案例库,内容包括国内外企业成败案例、学生创业企业案例、本地企业专项问题案例、企业流程各环节热点问题案例等资料供学生查阅自学,保持每年更新1/3的案例。
(二)细致做好课前筹备
课前准备阶段,教室课桌成U形摆放,桌上放置学生姓名标牌,便于辨识,拉近师生距离。配置多块黑板及移动白板方便展示、记录和总结。教师考虑学生当前知识储备状况,提前一两周下发难易适度的案例资料供学生阅读和深入思考,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做好案例分析的前期准备。指导学生制订完成作业的进度计划,监督跟进。利用微博、微信、慕课等互联网手段开启网上案例讨论模式,为正式的分析课做预热。任课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前提下妥善做好分组工作,一般以4—7人为宜。人数过少讨论不热烈,意见缺乏代表性。人员过多则导致众说纷纭,难以调和。每个学习小组有班干部,作为气氛调动的积极因素。每组学生学习能力相当,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建竞争团队,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小组中有人负责资料收集整理,有人负责写作报告文案,有人负责案例主陈述,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资源的统筹协调。约定案例讨论发言规则,要求组内成员必须发言,对不踊跃参与案例探讨的学生,要相应扣减团队竞赛分值。形成团队间比学赶帮的正向舆论,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增长才干。
(三)周密组织教学过程
《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重于说教,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不要有顾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当追问、反问。安排学生作为计时员进行时间的调控,教师观察并恰当指导学生的讨论、演讲技巧。首先由学生代表做10分钟—15分钟的开场白,介绍案例背景及需要讨论解决的症结,教师随后补充并明确分析方向和规则。为了防止出现冷场或争辩不休,教师可以采用提供一些案例新信息或重组新的讨论方阵,请真实案例企业人员现场答疑或播放企业人员访谈视频等形式化解僵局,使讨论沿着教学目标逐层推进。管理案例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训,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有问必答。可采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产婆术式”的辩证法,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照此观点进行推理演绎,随后引出观点中的偏颇,最终使学生意识到先前认知中的欠妥之处。充分利用好角色扮演法辅助案例分析,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扮演管理者、执行者等角色,体会站在不同立场下的抉择和考量。每每在案例讨论时会有某些新的发现和原先预设未曾料想的问题,这些案例学习中的真知灼见师生要做好心得记录惠存,避免遗漏。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集体备课时记录可作为参考。教师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点评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以权威话事者的形象出现,随意打断他人发言,批评否定。教师要多一些教练的角色成分,要待学生酣畅淋漓地充分发表意见后,再做启发式总结评价。在点评过程中,对于案例分析全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适时褒奖鼓励,肯定其成绩。对于表现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从正面引导学生自我检查,分析原因,以期改观,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念给予赞赏肯定,中肯地点出讨论中的不足,并将剖析思路甚至调研经验和盘托出分享给大家。教师可鼓励各学习小组代表来做总结收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案例分析课上的讨论收获转化成书面成果,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案例分析报告。书写报告由标题、案例概括、分析建议、教师评语、附加表格五个部分构成,避免空谈,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教师可将自己写作的案例报告或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范式供大家借鉴。对于案例分析作业完成不好和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教师要主动与其沟通,了解原因做好疏导工作。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要点面结合,主要囊括课前作业,课堂表现,书面报告和团队表现等方面内容。学生课上发言次数、质量、时间把握等课堂参与表现占成绩评定的30%-50%。加权分数采用强制分布法,每班将有5%的低分者将接受教师的问询,以适当压力唤醒学生求知欲,恪守评分标准,避免教师据学生平时印象给分不公正进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下次分析时调整策略,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有效整合案例资源
实战经验是笔宝贵的财富,学校出台政策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走进案例分析课堂举办讲座、报告。将第一手的管理前沿咨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企业对管理人才规格的真实需求。深挖校友及实习学生资源,案例分析课穿插邀请创业校友或已经在企业担任管理职务的校友,现身说法讲述企业经营真实案例。选用实习生的企业实践报告,在分析课上结合工作实际介绍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根植管理实践,教学与研究相融合,积极筹措成立企业管理案例中心,分享案例教研及最新学术成果,集思广益优化并推广案例研究方法。定期举办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校园大奖赛活动,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活力,争取企业冠名资金及赛事指导智力支持,通过现场PPT陈述,团队互辩和评委提问、点评等环节激荡思维,决出胜负。待该活动做成校园品牌后,可以举办校际联赛,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使用数码影像技术,全程摄录案例分析课堂,为教研及学习者提供借鉴。有序安排教师到国内外商学院访学和进修,学习前沿管理学科理论和领先案例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调研,参与管理咨询活动。采访企业各级人员,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自主编撰走访企业真实案例。学生的亲身感悟使案例分析课更缤纷多彩、生动鲜活。作为管理问题研究的一种手段和管理教育的方法,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并驾齐驱,加快学生管理知识向管理技能的生成。坚信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必将使秘书学专业的管理教育活力焕发、生机无限。
参考文献:
[1]刘柯.建构主义视域下的秘书学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5(23).
[2]王友云,郭征帆.秘书学本科专业管理学课程开发探析[J].秘书之友,2014(5).
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心理学;运用
1.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的必要性
1.1 心理学应用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
企业管理早在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就开始了,最初的企业管理的重心在于管理企业的事务,而并非管理企业中的员工,这是由当时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资金、资源和市场决定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的生产要素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资源垄断的解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得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从固定的、有型的物质资源方面转移到了无形的、动态的人力资源方面,当前企业经营的主要要素是 员工的能力、企业发展的动力以及企业管理的有效性。这意味着,企业管理的重心要从事务管理转移到员工精神管理方面,而心理学正是对人类心理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
1.2 心理学应用能帮助企业管理解决问题
现代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对员工进行管理,以员工管理为主要途径,达成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然而,员工管理的基础仍旧是企业制度,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管理者、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例如员工不满绩效评定的方法或者对企业抱有过高的期待,这样的矛盾再通过企业制度去协调只会激化,如果管理者能够应用心理学方式,从员工认知特征以及心理需要满足角度去进行调节,那么,管理问题和矛盾就能够迎刃而解。可以说,心理学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用来完善管理制度,使其发挥作用的辅工具。
2. 企业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的方向
2.1 员工职业再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
企业按照经营需要和岗位设置进行员工招聘,随着企业自身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岗位工作模式的不断变化,企业对员工工作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岗位需求的变化更换现有的员工,重新招聘新员工以满足企业需要,势必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而企业管理也必须从员工入职培训开始入手,管理制度推行也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员工职业再培训显得十分必要。员工职业再培训不仅包括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进行既定目标的再培训,还包括了对员工的职业心理培训。现代管理学认为,员工个人的职业愿景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与企业的发展愿景与发展规划一致,这是保证员工与企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员工一旦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职业心理足够成熟,就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职业能力培养,减少企业管理工作的难度,并有可能进行创意性的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力。进行职业心理培训,是企业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的方向之一。
2.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
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进行员工管理,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头戏,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用效果最明显的是心理归因理论以及人格类型理论。归因实际上是人们用来解释自身行为的原因以及结果的一种方式,韦纳的控制点归因理论是最常应用到的归因理论,韦纳认为,不同控制点的人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方式不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也不同。归因理论对员工激励有帮助,常被应用在员工沟通的过程中。人格指的个体的性格、气质以及品格。人格类型理论最早被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是在日本的一些大企业,企业管理者对员工进行A-B型人格划分,确定员工的工作压力、竞争能力以及胜任力。人格类型理论能够将企业中的员工进行基本的划分,为职位分配和团队建设奠定基础。因此,应用心理学理论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是企业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的方向之一。
2.3 企业领导者领导力提升中的心理学应用
在企业建立、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创立者、领导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企业领导的风格以及个人性格特征往往决定了企业管理的基本形式,对员工要求高的、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领导爱好建立严格的企业制度;而平易近人的、宽松的领导则更喜欢使用人本主义的管理形式。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对企业管理风格的研究一致表明,企业领导的个人素质和领导力,是企业管理方法应用和企业管理效力发挥的关键。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发展的职责使他们必须重视发展自身的领导力,心理学在其中则扮演了协助者的角色,通过对领导个人性格进行分析,就能够总结出领导力中的优点和缺点,以便企业领导力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开始重视自身心理学素养的提高,以便进行反思、对企业管理进行创造性的改善。因此,在寻求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提升过程中引用心理学,也成了企业管理学中运用心理学的主要方向。
3. 企业管理中心理学应用的实例
3.1 心理量表和职业心理教育方法的应用
在进行员工职业再教育时,管理者首先要使员工认识到自身的职业成熟度水平、职业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对个人职业规划的主动程度,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帮助。职业心理量表的应用,能够从客观角度使员工认识到自身职业发展的水平。普遍适用于大众职业心理成熟度测量的量表是Crites的职业成熟度量表,该量表被本土化之后,能够测量普通职业就业者对职业的认知程度以及自身的职业能力。企业管理者可以应用这一量表对员工进行大规模的测试,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报告反馈给员工,并对本企业的全体员工职业成熟度水平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必要进行再教育的关键点,例如员工对岗位的认知程度是否客观、员工的职业能力是否有待发展等。量表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将员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对其进行职业心理教育,例如,对员工进行职业成熟度的认知教育,可以请相关的心理学工作者参与到职业再教育当中,担任讲师,说明职业成熟度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使员工主动关注自身的职业成熟度发展;又如,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可以由人力资源部主导,请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对比目前职业量表评定的结果,使员工客观地认识到自己与目标职业发展之间的差距,再根据员工需要,主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相关的心理学帮助。使用心理量表和进行职业心理教育,能够使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再教育活动更精确并且节省大量的资源。
3.2 利用归因理论进行情绪激励和团队建设
内控型的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能力、努力程度以及身心状况作为工作绩效高低的决定因素,而外控型的员工则将任务难度、运气和同事以及上司对工作的影响作为工作绩效高低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在沟通过程中表达对内控型员工的肯定并进行鼓励;对外控型员工表示尊重并帮助他们保持自信。一旦对员工的肯定与其归因方式是相符合的,员工的心理负担就会有所减轻,员工会由于所受到的激励更加努力工作。如果管理者也赞同其他员工的评价,要求员工对别人的帮助感恩而不是肯定员工自身的优秀素质,员工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再那样努力,真的只依靠其他同事的帮助,反而会降低工作的绩效。在企业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团队中各个成员的基本人格特征,通过人格问卷、无领导小组等方式,确定团队中各个成员的基本角色。这个角色并非仅仅指代员工在团队中所做的工作,还包括员工在团队中所承担的责任。根据员工角色的不同分配给员工能够承担的责任,不仅能够使员工的工作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有助于团队的整体发展。
3.3 进行心理学学习提升企业领导个人能力并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提升,也需要有心理学的参与和帮助。很多大型企业的领导者都参与心理学培训班,学习心理学中与人格、气质和情绪性格等有关的内容,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个人的管理行为反思当中,从而形成了以领导者为中心的,整个企业都重视职业心理变化的学习氛围;领导者应用心理学提升个人能力的途径还包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主动应用心理学中与情绪调节有关的内容。情绪理论认为某种情绪的唤醒有三个关键因素:生理唤醒、认知唤醒和环境因素,为了使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认知当中,使员工的工作情绪保持在最佳的状态,使企业环境对员工的情绪能够产生影响,许多企业领导者在进行事务处理的过程中倾向于主动调整自身的生理唤醒节奏,在处理危急事务时,保持语言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深呼吸,以免情绪化表现造成矛盾激化;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照顾员工在工作中的细节需要,如设立单独的吸烟室和饮水机等,避免环境中一些能够刺激负面情绪的情景出现。这样一来,员工能更加认可领导的能力,也能通过情绪的共鸣,对企业文化进行更积极、更主动的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使企业管理效力提升,使现代企业管理真正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值得我们进行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洪瑞雄.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中外管理,2011(02):101-102.
篇6
摘 要 管理经济学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它利用经济分析的工具和技术去分析和解决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问题。它研究了如何把微观经济学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决策。战后的管理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系统论的、决策论的、权变论的、企业文化论的、比较管理论的管理学理论流派相继崛起,各领十余年。李宁公司作为中国优秀的运动装备生产商,正式依据科学的管理,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成为了中国本土民族品牌的典范,迈向了国际化的道路。
关键词 管理经济学 企业的管理决策 李宁
企业管理中所涉及的要决策的问题是很多的。比如人事决策、组织决策、财务决策以及销售决策等。管理经济学涉及的是与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有关的经济决策。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应用学科,产生于西方,其诞生的标志是1951年美国学者乔尔•迪安教授的著作《管理经济学》的问世。以后出版的较有代表性的著述有:美国学者海因斯的《管理经济学:分析和案例》、帕帕斯和布里格姆的《管理经济学》、特鲁特夫妇的《现代美国管理经济学》等。管理经济学的历史不长,47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可这门学科却传播迅速,影响深而远。总之,我们探索的目的在于使现代管理经济学离开传统管理经济学,贴近经济学的原有位置,而向管理实践和现代管理学理论贴近。
决策就是选择,就是在许多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经济学也就是研究如何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最能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案,即最优的方案的一门学科。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决策工作者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有顺序地进行,通常把管理决策过程分为七个步骤:确定目标,界定问题,找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手机和估计数据,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评估从中选出最优的方案,实施和监控。
“一切皆有可能”为李宁公司的标语,一年前的8月8日,在公司创始人沿着国家体育场鸟巢屋顶飞奔数十分钟后,全世界好像一下子都知道了Li-Ning 这个名字,《华尔街日报》称这或许是奥运史上最成功的一则免费广告。
这家资产高达60亿美元的中国公司的目标一直是要在中国乃至世界与耐克与阿迪达斯公司一争高下。但现实是,耐克和阿迪达斯在先后超越李宁之后,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牢牢掌控着中国市场占有率前两名的位置。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作为曾经占据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国有运动品牌,李宁现在多少有点尴尬。阿迪达斯抢走了在家门口举办地奥运会主赞助商的机会,尽管赞助央视主持人、创始人参与火炬点火吸引了一些眼球,但错过借助奥运会实现国际化跃升的机会还是让人惋惜,它还必须避免过度与民族性联系在一起――与耐克和阿迪个性化、时尚的品牌塑造相比,过于依赖李宁个人影响力的品牌形象,或者过度渲染自己是本土民族品牌的一面旗帜,只会让消费者产生品牌形象老化的联想;在篮球和足球的主流体育装备市场领域,李宁的品牌并不强势,消费者很难对李宁品牌做出消费意识的链接。
2009年4月23日,李宁在北京新国展与国家羽毛球队举行了盛大的签约仪式。在此之后,李宁明确羽毛球将作为李宁品牌未来最核心的运动项目,公司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跑步、时尚运动装备、篮球、足球等业务。这被李宁公司视为一次战略意义上的重大转型,在于耐克、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经历了多年的竞争后,李宁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李宁出乎意料没有选择篮球和足球两个主流市场,而是选择专业羽毛球领域。在4月23日李宁与国家羽毛球队合作签约仪式上,它的管理者说,羽毛球将作为李宁公司独特的DNA,作为与竞争对手的区隔,帮助李宁实现本土超越竞争对手,走向国际化。
李宁公司的选择充分地说明了管理经济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它是经过严密的分析和论证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在2002年确立“专业化+跨界运动”风格后,李宁就一直试图谋求在某个专项领域成为领导者,并先后在体操、跑步、篮球和羽毛球领域进行尝试。但体操还不具备商业化的条件,跑步缺少专业含量,而在最能体现运动品牌激情、速度和技术的篮球和足球领域,分别有强大的耐克和阿迪达斯把守。李宁在2008年底给管理层的一封信中说,他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把产品做得更好,有理由相信,有了正确的管理经济学理念指导,李宁公司一定会走得更远。
战略管理大师波特以“竞争三部曲”开拓了企业竞争战略研究的广大领域。他以“产业结构――企业行为――经营绩效”为基本理论范式,提出“价值链”、“五力竞争模型”,以及成本领先、目标集中、差异化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波特的理论适应了20世纪80年代同质化需求较高、大规模生产作业较为普及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理论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将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拓展到产业结构方面的分析。其次,应用“价值链”将企业的整体优势创造活动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价值增值阶段。最后,该理论核心内容就是对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关系的分析。21世纪,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知识和信息更加畅通,新兴产业和企业接连不断出现,消费者需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长期看,企业应当把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市场,李宁公司更应该加强内部管理与外部控制,发挥比较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创新 产品 审美价值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是对现代历史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概括,是21世纪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中国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与企业管理理念
1.科学发展观决定了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必然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当代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的必然反映,也是对过去片面发展观所付出代价反思的结果。它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仅要加速发展经济、建立物质富裕的社会,也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以促使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实现人在经济物质领域的需求,更要重视、实现人的政治、文化、精神、 社会等诸多领域中的需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价值目标。同时,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必然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基础,它突破了原有企业管理理念的局限,确立了企业管理理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目标,规范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管理必须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从而决定了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必然。
2.科学发展观决定了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基本内涵
西方管理实践的发展表明,以西方为代表的人类管理理论一直将人的问题置于重要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等人以“经济人”为理论前提创立了古典管理理论,实现了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其后,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提出了“社会人”的理论前提,注重在管理中对人的关注,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古典管理论;而“管理丛林”时代及至21世纪的各个管理学派,以“自我实现人”、“复杂人”、“观念人”为理论前提,都更多地关注了管理中人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传统的企业管理更多地是从政治范畴审视人的地位与作用。在严格意义的企业管理中,管理主要以物为中心,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于西方的管理理论,以及对人的关注一般予以排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企业管理理念开始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和变革,但这种创新和变革还未真正将人作为管理活动中首要和基本的对象。而对于西方管理理论及其人本管理的借鉴,又因为管理理论的二重性而总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也决定了西方管理理论无法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思想基础。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企业管理创新获得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成为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基本内涵。企业管理的宗旨是运用科学方法、合理配置相关资源,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生产经营产品,并获取最大盈利。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实现管理宗旨,必须突破企业自身封闭的系统,面向和依赖市场。因为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只有经由这种交换关系,使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进入消费领域,企业才可以由让渡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实现商品的价值并获得盈利。由此可以发现,这种市场的商品交换关系,涉及着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商品消费者两个方面,而且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为消费者认同和接受,完成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企业才获得盈利,达到生产经营劳动产品的目的。以科学发展观观照企业管理过程,决定了企业管理首要和基本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企业管理的过程就是满足消费的需要者,实现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企业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将颠覆 “以物为本”的传统管理观念,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劳动产品的审美价值
1.劳动产品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如何把握市场交换关系中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的特性,开发、生产、销售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能充分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产品,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其中,审美价值作为劳动产品的重要属性是必然涉及到的问题。
劳动产品是人类劳动生产实践的结果。而人类的劳动生产,从来都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单纯和绝对的物质生产从来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人是以社会属性为本质的类的存在物,不仅有物质生存的肉体需要,而且还有意识和思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从本质上讲,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是为了满足人的包括精神需要在内的需求而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展开和发挥自己肉体和精神的本质力量;而人在享用劳动产品时,就不只是享用其物质功利,还要得到精神和情感的享用,由是而得到需求的全面满足。人类面对劳动产品,不仅只有生理的、实用功利的物质需要,还会生发强烈的精神――审美价值的需求。固然,劳动产品的实用功利价值是审美价值的基础,并且往往先于审美价值为人发现,人类首先以实用功利的观点,要求产品具有一定的功能、内容和质量。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必然会在实用功利基础上,生发对于产品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并且要用这种需求苛求产品具有完备的结构、功能和形象,要求产品外在感性形式美的丰富。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生产力越发展,劳动产品越丰富,人的需求也越是丰富,人对于劳动产品的精神的、审美的需求也就会越加强烈,由此导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日趋转向对人的精神和审美需求的满足,导致企业管理日趋关注人的需求与发展。
2.人的需要与人本管理
当代社会,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市场中同类、替代和新的产品不断增多,消费者选择余地加大,事实上形成了买方市场态势,形成了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人们在选择、消费劳动产品时,不只考察是否实用、经济,还要考察和追求审美价值;不只考察其质量、功能、技术的因素,还特别要求其造型、款式、色彩、 形象、包装、装璜及节奏、韵律、视、听、触感等因素,以最大限度地追求它与人的精神、情感、审美的平衡,以此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一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一书中曾提出了人类社会的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相平衡起来”。这表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者、企业的管理活动和过程,必须注重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的审美价值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角度审视,审美价值是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必要的附加值。这种附加值是附着于劳动产品之上,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在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中转化而得到的商品的经济意义的附加值。这种附加值,可以使商品获得超出其自身原有价值之上的新价值因素,形成商品本身的价值放大和倍增。当商品将包括这种附加值在内的全部价值实现后,带给企业的将是丰厚的盈利,是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实现、是人本管理的实现。企业管理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在劳动产品实用功效基础上创造审美功效和价值,使人们在获得、使用产品时,既有实用功利的满足,又有情感和精神的欢悦,实现各种需求的最大限度的平衡。
篇8
食品产业的GDP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首位,然而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近些年政府在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效果并不显著。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饮料苯含量超标等食品安全事件,给食品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原因可分为技术因素和道德因素,从实际发生情况看,主要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多因道德因素而起,食品产业是典型的道德行业,有形的技术问题解决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无形的伦理道德障碍则会产生更多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导致食品产业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直接影响食品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食品行业的经营管理者,其职业素养和伦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高校是否进行食品经济管理伦理教育,对于学生在将来的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行为和伦理决策能力有深远的影响。在这方面,企业伦理学教学应该而且可以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商业伦理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企业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伦理学与企业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企业伦理学一方面要以促进企业管理为目的,另一方面则要以伦理考量为基本方法和手段。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管理与经营活动如何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以全面实现企业的责任。
我国对于企业伦理学教学的学科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中,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该门学科的研究与对话,形成一套适合我国企业伦理学教育的教学模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将商业伦理方面的内容融合在其他专业课程里面,用一章左右的篇幅来讲授,这表明商业伦理课程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伦理学教学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教,即企业伦理学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什么?(2)教什么,即企业伦理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有哪些?(3)怎么教,即企业伦理学教学的方法应该是什么?
目前企业伦理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认知,以知识的灌输为主。结果一个教学周期结束后,学生的商业伦理知识增加了不少,但是,伦理推理和伦理判断的能力几乎没有提高,将伦理分析的技能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下作正确的决定的能力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企业伦理学教育需要教师把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课程设置特点,让学生在知识层面、技术层面以及价值观层面进行完善。
国内的企业伦理学主要突出企业管理中的信息、知识与公平竞争,国内外的伦理学比较,以及跨国经营中的伦理问题,主要采用“理论+案例”的模式。国外的企业伦理学更注重全球环境中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所遇到的问题,用案例的形式讨论伦理决策等经济大环境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采用“案例+伦理+案例”的教学方式。对于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来说,就需要结合食品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点以及食品行业的特点,突出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与食品产业发展、食品安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设计符合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企业伦理课程。
二、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企业伦理课程设置的原则和教育目标
企业伦理学课程有三个层面的问题要考虑,一是学生要肯学,学了以后,要有实质性的提升,不管精神层面的提升、知识的提升还是技能的提升;二是老师要愿教,最好能把专业教学与学科发展结合起来;三是社会要接受,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总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上要能够充分体现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食品行业特点。
(一)教学目标
通过企业伦理教学,让商业伦理进入学生的大脑,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确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相应责任,提高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培养具有新商业文明的新一代食品经济管理人才。
培养学生食品经济管理的行业伦理意识,使他们形成从企业伦理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能够正确判断复杂情境中的应然关系,善于维护和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推理判断能力,增加学生了解伦理问题的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将伦理分析技术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对伦理两难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使他们在遭遇或面对伦理困境和道德悖论时,能够运用伦理价值和原则提出富有创见的应对方案和措施。
总之,通过企业伦理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企业伦理思维,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材料的选择,都服从于一个明确统一的目标,促进学生形成内在的责任意识、伦理意识和伦理思维判断能力。
(二)教学原则
1.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在企业决策中恰当处理伦理问题,对伦理道德水平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综合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将中外著名学者的观点进行整合,依据社会环境,给学生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发展趋势,同时布置理论和案例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让学生认识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2.协调经济与伦理的关系。企业处理各种关系,无论就其表面还是其本质来看,都是在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关注企业活动领域内各种复杂关系的同时,企业伦理学必须思考和辨析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包括企业所有者、客户、员工、供应商、媒体、消费者、政府、竞争对手、公众、社会等。分析企业应该何时、何地、在什么情况下进行何种伦理决策,为企业今后的伦理问题提供伦理判断原则。对食品行业来说,在教学中就要抓住食品行业本身的特征和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作出有针对性的分析。
3.道德情操的开发。企业领导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如果企业领导者实行德行领导,正直廉洁、关心下属成长、遵守社会规范和仁厚诚挚,那么这种领导方式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能力,如何以一种公开的伦理方式行事,对下属起模范带头作用;如何在组织内有效地设立预警机制和伦理热线;如何为员工建立切实可行的伦理准则;如何开展有效的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培训;如何设立奖惩制度使员工遵从伦理规范;如何有效地向下属灌输商业伦理价值观。总之,通过教学实践,要使学生认识到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伦理责任,和对企业及员工伦理的影响,并有意识地进行伦理领导,做“经济人”和“道德人”有机统一的德行领导者。
三、企业伦理学的教学策略
如何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达到企业伦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企业伦理教学的关键。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企业伦理课的老师要懂伦理学,还要懂经济学、管理学,能融会贯通,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进行企业伦理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通过成立企业伦理学教学与研究组织,使教学与研究的交流活动能够更加正规化,也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共享相关教学资源,使教授伦理学的老师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教伦理学的老师应该向教其他专业课如市场营销等专业老师传授伦理学知识。通过加强不同学科之间老师的交流,使从事企业伦理学的教师同时掌握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是可以并且应该做到的。
(二)加强伦理教育力度
在课程设置中,要对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经济人”假设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批判,使学生不仅注重经济指标,更要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分析我国食品产业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企业的影响是什么,对行业的影响是什么。
(三)加强商业伦理教育和现实结合的力度
我国有丰富的伦理教育资源,儒家伦理、社会主义伦理都有大量的宝贵思想可以为我国商业伦理建设实践服务。但是,这必须把商业伦理教育与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仅重视个人的职业道德教育,更要重视企业的责任教育,不能空洞说教,不然,就达不到企业伦理教育的效果。
(四)教材选择
作为选修课程的企业伦理学,并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教材往往受编写者个人兴趣、认识和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如果只选用一种教材,就难免会使教学内容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而反过来选用多种教材也不太现实。最好的策略是教师根据企业伦理学的知识模块,用讲座形式覆盖主要教学内容,将教材的有关章节纳入讲座体系作为精读材料;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则另外指定有关阅读材料。这样安排,除了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做到合理、全面外,还在于选修课的课时一般并不充裕,教学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只是给学生打开一道知识之门,好让那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探索,重在呈现知识的宽度,并不要求在知识深度上作过多挖掘。当然,这样的安排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对企业伦理学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据此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尽量全面掌握著作信息,选择其中最佳者作为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阅读。中国文化是我国企业伦理学教学的知识和理论价值来源之一,可以把传统文化引入课程,但是如何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需要慎重对待,如何与食品行业相融合需要深入探讨。
(五)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学,充分发挥其知识枢纽功能
概念是特定知识系统对研究对象的独特把握方式。企业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和运用企业伦理学知识的关键路径和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可以先运用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突出其关键特征,再呈现概念实例;也可以反过来,先举例再分析共同属性,最后揭示概念。
(六)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教师教授商业伦理时通常使用课堂讨论、教师讲述、阅读指定课本、案例分析、商业剧情讨论、专家报告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根据认知发展规律,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讲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培训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可帮助学生分析伦理困境和发现可行的解决方案;邀请企业界的经理人员与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中面对的伦理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角色扮演法可帮助学生熟悉伦理困境情况,帮助学生透过不同的立场去讨论伦理问题而作正确决策。
教师讲述知识传授是企业伦理学教学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离开具体情境和对现实问题富有说服力的思考,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于案例的实际操作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把握现实问题的主动性。此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企业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或激励他们针对现代企业中普遍遇到的伦理的热点问题采用故事讨论、道德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并就其核心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中畅所欲言,在业务中掌握企业伦理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他人对企业伦理与社会价值的见解,丰富自己的道德观。教师还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管理咨询项目,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养伦理选择能力、伦理判断力、伦理推理能力以及伦理评价能力。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将学生引入讨论的重点中来,并最终作出点评。
除了案例教学外,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工作实践或媒体报道中选择一个热点企业伦理问题,围绕问题写成一个小组报告,包括问题描述、伦理分析等内容,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其他学生可以向他们提出问题。为增强学生对现实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可以布置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描述一个现实中的伦理问题,要求必须是自身经历或观察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教学组织中,还可以让学生置身于道德冲突的情境中,进行情景模拟和命题辩论。首先可由教师展示从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所经历的真实事情,从中提取出案例或情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行动,而是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决定其伦理判断,学生每次辩论的时候,都会涉及好多企业伦理学知识,教师从中做点评引导。
四、结语
对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企业伦理学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企业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食品行业道德职业规范,从而培养自身的伦理意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使他们形成从食品企业伦理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能够运用伦理价值和原则提出富有创见的应对方案和措施,体现企业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邬勇.美国商学院的商业伦理教育及启示[J].江苏商论,2005,(4).
[2]周祖城.面向现实问题的MBA企业伦理学教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
[3]欧平、周祖城.全国MBA企业伦理学教学研讨会综述[J].伦理学研究,2008,(1).
[4]张增田.工业企业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教学策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8,(9).
[5]刘雪梅、宋玲、蒋春艳.对我国MBA《企业伦理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展望[J].当代经济,2009,(11).
[6]柯丽敏.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和课程设计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11).
Thinking of the Business Ethics Cours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n the Food 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ity
JIANG Qi-jun
(Economy management college,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篇9
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则是高职高专院校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现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精神,以及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针对《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从课程设置的背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模式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1.课程设置的行业背景
汽车工业具有产业链长、就业面宽、拉动消费能力强的特性,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汽车维修检测服务行业在汽车工业销售利润构成占比近60%,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有一、二类企业30多万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且每年都在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但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和装置在汽车上的应用和普及,汽车产品及其维修技术高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汽车维修工作的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汽车维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正从注重数量向注重高素质、高技能转变。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能在汽车维修生产过程中独当一面,解决技术、质量、业务等问题的人才是当前最为紧缺的人才。汽车维修业高技能人才不足的现象近年来日益严重,极大地制约了汽车维修行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汽车维修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从管理学角度来看,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就越需要企业管理,毕竟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为此,针对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具有服务性工业企业的特征,有必要在汽车维修专业中开设《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相关课程,目的在于不仅培养更多“懂管理的技术维修人员”,同时也培养更多“懂维修技术的管理人员”。
2.教学内容的确定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的内容涉及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内容繁多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如何能让学生调动学习的欲望,对课程产生兴趣,是首当其冲的问题。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因此,我们首先需对《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地挑选。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大三上学期,正处于学生就业的转型期。学生最关心的事是毕业出去后能找到什么岗位,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于是,我们抓住学生关注的焦点,结合课程大胆地把教材中一些可有可无的理论删去,把一些不必讲很深的理论简化,取而代之的是与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知识和技能,突出内容的实用性、新颖性。譬如我们在开始汽车维修企业概述的内容学习时,首先对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假设自主创业就其所要成立的汽车维修企业的类型,规模以及需要具备的设备、设施、人员素质等条件进行相应讨论,最后通过一两个典型案例把当前汽车维修企业实际成立中的管理规定和管理方法进行总结。通过此类“任务驱动,案例导引(贯穿)”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地重组、优化,从而形成一套具有综合、全面、专业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讲授,教师的任务仅仅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这不仅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难以体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角色。教师从“传道、授业”的讲解员转变成创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加工信息知识的“解惑”者。充分利用江苏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到汽修企业实地考察观摩、进行维修企业典型案例的剖析并邀请知名企业家来学校开设讲座,为学生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就业率。采取“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的课堂设计,凡是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作总结的,尽量让学生作总结。无形中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主体,知识意义主体。经过以上整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格局被彻底打破,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认同性”向“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的现代学习方式转变,学生不再死记硬背、接受机械训练,取而代之的则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总结。
篇10
《企业管理概论》是一门很不错的课程,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企业以及有关企业方面的相关知识。
经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使我在有关企业与企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管理心理学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良多,深有心得。
我们通常所说企业,一般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企业管理是指,由企业经营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的总称。
企业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引导着整个企业的发展道路,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管理概论》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也只是了解一点点而已。但是,即便是一点点也使我认识到很多问题。
不得不说,通过了解,中国的企业,甚至整个企业界都有一种从众性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四、领导素质比较低;
五、企业缺乏新机制。
这种现象是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出现而出现的,短期内是不可能消除的,甚至永远都不可能消除,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又不全是坏事,至少起到鞭笞企业的作用。
还有,近几年来,“人性化管理的思想”越来越多地被国内企业家所重视,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实施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管理模式之一。但是,人性化管理也是一把两面刃,稍有不慎,便会走向极端,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有些企业推行人性化管理后收到了可喜的效果:比如创造了一个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加强了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团队合作,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些企业则不然,它们恰恰在人性化管理思想的误导之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然而,不论怎么说,企业的发展都是靠企业的员工打拼出来的,“以人为本”这个道理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我们要相信,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真正实现管理人性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的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