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策划范文
时间:2023-03-27 05:1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已成为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然而,市场经济更是一种法治经济,依法纳税是企业或公民应尽的义务,税收的无偿性决定了税款的支付是企业现金的净流出,为了减轻税负,企业便会思考如何少缴税、免缴税或延缓缴税,这样,税收筹划便应运而生。
一、税收筹划的基本概念
税收策划又称节税,是指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当存在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纳税人选择税负最轻或税后利润最大的方案来安排投资、经营、财务等系列活动,是以法律条文为依据合理又合法的行为。通过有效的税收策划,在税法既定的范围内合理地减轻税负,可增加企业的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由于企业投资决策、经营过程、结算方式等因素均对企业纳税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正确选择投资项目和方式、经营结算方式等,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完成纳税额最小化,对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企业不容回避的重要抉择。
二、如何进行税收筹划
(一)税收策划时机的选择
1.企业设立时。由于我国在税制设计时,制定了很多差异性的税收政策,企业的性质不同,税收政策也不相同。例如,公司制企业和合伙企业在征收的税种上也有很大差异,合伙制企业只缴个人所得税而不缴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的行业不同,税收政策也不大相同,如软件企业就有很多的税收优惠;企业使用人员身份不同,也有税收上的差异,如安置残疾人、下岗职工、随军家属等等,就可能获得相关的税收优惠。因此,企业设立时,应充分了解相关的税收政策,并进行充分的政策调研,对比税收负担,制订出最优纳税方案,避免错失税收筹划时机。
2.企业合并、分立时。企业合并、分立时,是比较复杂涉税业务,不同合并分立方式,对企业纳税影响也不相同,因此,纳税人在进行合并、分立时,必须充分进行税收政策调研,并制订相应的最优纳税方案,从而达到规避风险,降低税负的目的。例如,根据我国税法的规定,兼并亏损企业,其盈利可以弥补亏损。因而对于一个盈利企业来说,兼并一个亏损企业,可以为其减轻所得税税负,获得净现金流量。
3.重大税收政策变化时。通常一项重大税收政策的调整,对企业影响非常大,纳税人如果不及时了解这些税收政策变化,就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当重大税收政策变化时,纳税人就要对这类政策变化进行评估,进行相应纳税方案调整,甚至是经营方案调整。例如,从2005年4月1日起,根据财税[2005]57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钢坯等钢铁初级产品停止执行出口退税的通知》,这样,对经营钢坯商品出口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影响就很大,其结果加大了企业的营业成本,最终将导致企业作出经营方案的调整。
4.企业对外签订重大合同时。企业对外签订重大合同时,合同中的很多条款是直接与税收发生关系的,如付款方式,是采取预收货款,还是分期付款,还是代销合同,而这些条款签订不同,企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就不一样,再比如这一合同是否属于应税合同,是否贴花,如何贴花等等,甚至合同不同签法,直接关系到是否征税,征什么税种,甚至税率都不一样,因此企业对外签订合同也是企业税收筹划的关键期,建议企业应建立涉税合同报批制度,以适应税收筹划的目的。
5.非常规业务发生时。企业在正常涉税处理中,由于企业财务人员天天接触,往往不易出现差错,而相反,企业非常规业务发生时,财务人员没有相应税收概念,极易出现税收问题,如企业注册资金变化,很多企业财务人员就忘了贴印花税等等,这些业务与企业正常业务相比,不经常发生,如果不进行税收筹划,或纳税方案设计,就可能导致纳税风险,甚至错失税收筹划时机。
(二)税收策划的几种方法
1.税收优惠筹划法。税收优惠是税制设计的基本要素,国家为了实现税收调节功能,一般在税种设计时,都设有税收优惠条款,例如减、免税优惠、退税优惠等等,企业如果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条款,就可享受节税效益,因此,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本身就是税收筹划的过程。例如,财税[2002]2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旧货和旧机动车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售价超过原值的,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售价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根据此条款,纳税人就应该结合拟定售价,测算不同售价企业实际利益,寻求最优纳税方案。
但是,在选择税收优惠筹划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不得曲解税收优惠条款,滥用税收优惠,以欺骗手段骗取税收优惠;二是企业应充分了解税收优惠条款,并按法定程序进行申请,避免因程序不当而放弃应有权益。
篇2
关键词:营改增税收 服务业中小企业 税收策划
引言
合理的税收政策有利于促进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创造更多价值,营改增税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服务业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为服务业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有利于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多价值。
1、营改增政策在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意义与影响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以往相比已经变得非常完善,世界经济逐渐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原有的税收政策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且以往的税收政策让服务业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加重,给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很大阻碍,因此,税收政策急需进行改革。
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具备两大特点,第一,实施这一政策,可以避免出现重复收税的现象,使服务业中小企业成本大大降低,同时还能够为服务业中小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第二,增值税的主要计税基础以增值额为依据,增值额与服务业中小企业所缴纳的税款成正比,如果增值额数量很大,则服务业中小企业所缴纳的税款也就越多。这表明若服务业中小企业性质之间存在差异,那么实施营改增政策对服务业中小企业所带来的影响也不相同。营改增政策对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1、营改增政策对服务业的影响
在以往税收政策中规定,服务业中小企业的营业税必须全额缴纳,不存在相关抵扣,营改增对服务业而言,理论上避免了出现重复收税的现象,服务行业的税收负担减轻,其发展朝着更加细分化、专业化方向进步,同时,也有利于使其盈利能力得到提升。服务行业在日常经营时,需要承担外购劳务等相关的营业税,若经过核算发现,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增加成本超过了服务业中小企业实际收入,但目前由于没有全面实行营改增,服务业取得的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发票有限,所以要实现将税负降成本,还有待于营改增的全面实施。
1.2、资产运输行业的税收负担加重
增值税的计税基础主要以增值额为依据,在实施营增改政策时,它对某些行业具有促进作用,不过同时,如果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增值税抵扣太少,那么这一政策的实施便会阻碍该类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从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上看,在税收政策尚未改革之前,交通运输业以小企业为主,且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漏洞,由于中小型企业资金受到很大限制,无法及时对运输工具进行更新,致使其运输工具至今还非常单调。目前,在中小型运输公司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
1.3、营改增政策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营业税转变为增值税后,对我国的建筑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首先,对建筑企业收入、利润带来的变化: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由于受到一些流通环节部分购置货物很难取得增值税税票和外协劳务成本及假发票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抵扣这部分增值税进项税额,出现企业多缴增值税的现象,企业的实现利润总额将有所下降。
税收政策改革后,建筑公司现金流量有很大影响:由于我国建筑行业不规范,工程款支付比例低,建设单位在每期验工计价时,往往扣除10-20%质量保证金、暂留金、垫资款等,有的项目更低,这些暂扣款往往要到工程竣工决算后才能支付,但增值税当期必须要缴,这样必将导致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支出增加,加大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2、关于服务业中小企业对营改增政策的税收策划
2.1、建立合理有效的财政管理制度
财政管理制度是否合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首先是岗位设置的科学性,岗位的设置必须要以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为依据。其次是财政制度,财政制度建设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来制定。最后是会计核算政策,实施营增改政策后,服务业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内容得到扩展。
2.2、实现增值税纳税规范化
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两者是相对的,下游进项税额实际上所指的就是上游销项税额,增值税以抵扣制为依据,征收增加值税费。进项税额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不允许抵扣与允许抵扣。增值税的发票由开票系统发出,纳税单位的必须要通过税务机关承认后才可开始进行相关工作。增值税纳税额人拥有相关资格后,便可开始进行增值税开票系统的安装。
2.3、善于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
国家经常会推出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服务业中小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情况,并对相关的优惠政策进行申请,便于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其申请流程比较繁琐,首先需要服务业中小企业提出申请,申请于网上填写即可,并将申请发送至主管税务机关。然后是资金划拨,最后要对后续内容进行跟进,财政部门要以具体的情况为依据,分析后续跟进的具体情况。
3、结束语
由于服务业中小企业的性质存在差异,营改增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对服务业中小企业所造成的影响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既有有利因素,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其中,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这表明,税收政策的改革非常有必要进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税收;策划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发展速度有明显的提升,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考验与挑战。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必然陷入这场白热化的竞争。新会计准则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会计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企业会计工作也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作出一定的改善,对应的创新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税收对于社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企业角度来看,税收是非常大的一笔开支,也就是企业要将一部分经济收入缴给国家,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发展的压力。企业在缴税的过程中,资产与负债将会一起减少。资金若是充足的情况下,企业不会感受到明显的压力,但是资金若是在周转上有困难,税收必然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负担。无论什么情况下,企业缴税越多,其利润便会越少,如何在新会计准则下,做好企业税收策划工作,是当前必须研究的问题。
1.新会计准则对所得税的调整
新会计准则变化趋势中,对《所得税》调整是关键环节。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运营模式对核查资产的周期进行规定,提出此项做法的主要作用是对新会计准则合理使用的体现,进一步适应税收计量。基于税收法的原则,不管对哪方面的确认都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杜绝“估计”模式,这样做能对纳税企业滥用纳税文件进行有效的防止,降低税收款流失的几率。新会计准则的实用性非常强,从原则性方面加强的程度来看,也进一步明确了税会之间的差异,增加了税收调整的相关内容,对于维护企业依法纳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税收筹划策略
2.1税收筹划动机
当代企业其经营权与所有权其实是相互独立存在的。所有权自然归业主所有,但是业主通常不会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环节,业主利用契约将经营权委托给对应的法人进行承担,并成功获取一定利润。这样的方式也就有了第一层委托关系。企业一旦拥有整体资产占有权,也就有了处置与支配资产的权利。企业具备了财产权,也就能实施自主经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若要获得发展优势,企业必须从各种途径来降低企业成本,这种形势下驱使很多企业以不同方式在缴纳税金上下功夫,通过少缴纳税金,来降低企业资金的流失。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法人“意志”在企业的体现。法人内部依然会有较多层次上的关系,例如:法人与经理人之间的关系,经理人与其他职员的委托关系等等。关于业主问责方面,其前提需要通过划分组织机构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头上,保障法人利益最大化下,进而让所有人都能受益。契约没有违反,也不会损害到各个人的利益,企业便能有效发展,这也是企业税收筹划的主要动力。
企业财会工作人员需要对新会计准则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并切实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税收方案,最大限度避免因为不了解新会计准则而触犯一些法律底线,要坚持没有违法的情况,尽力寻求如何降低企业税务负担的方法。新会计准则从无形中提倡企业不偷税、漏税,也不是给予其合理的避税手段,可以说这是一种对税法的合理利用的一种方式,在企业资金流动上进行控制,进一步让企业资金流入生产经营环节当中去。因此,企业财会人员的纳税筹划方案必须得到企业领导层的认可,也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在整个经济发展中,也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2.2企业会计税收筹划的形式
企业财会人员在进行会计税收筹划时,要以减少企业资金为基本原则,选择最佳的资本核算方式,以某种交易手段降低纳税的基数,进一步控制纳税的总额。
首先,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核算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核算方法与原则就是会计政策。不同的核算方式,最终所获得的利润与产生的费用也会不同。税款征收的过程中,纳税额度通常是税收机关根据税法来制定的,而企业方面可以在“模糊”的地方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对企业的纳税额度进行控制。
其次,交易的选择。企业需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分析,对某些交易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纳税额度,这种方式可能会触犯法律,关键在于对限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这样便能达到降低纳税额度的目标。通常会引起征税对象在关联企业之间移动,主要有:关联企业之间资产使用费、合作投资、资产置换、委托投资等等方式,而这些环节也是企业会计人员做好纳税方案的主要考虑范畴。企业之间就像一张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例如:交易双方纳税率方面存在差异性,就肯定以较低的一方为标准,在交易中对纳税基数进行合理更改,这种利益转移的方式是当前大部分企业使用的纳税方式,其实用性也比较高。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财会人员必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范畴内策划相关交易,坚持对税收进行合理降低的同时,绝对不能触碰法律。
总之,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会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推动企业发展,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政策性税收、筹划、逻辑、技术路径
政策性税收筹划起点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税收制度的非均衡可理解为税收博弈的参与人对现行税制不满意状态,从供求关系看,是指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不一致的一种状态。政策性税收筹划实际上就是对税收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
从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实践看,我国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主要表现为税收制度的需求缺口,即对新的税收制度需求的产生先于该制度实际供给的形成,从而造成税收制度有效供给的不足。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源于税收政策实施中的统一性与行业执行特殊性的矛盾。因为现有的国家层面上的税法与各种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强调全局性、统一性、整体性。但从现实的情况看,由于国民经济中各行各业存在巨大差异,使形式上公平的税收法律和政策在实施中出现结果上的不平等,压抑了行业生产的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到该经济主体的利益,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同其他同类企业竞争的公平性,从而导致效率损失。税收制度的非均衡必然意味着现行税制安排的净收益小于可供选择税制安排的净收益,而基于行业特殊性的对原有税法与税收政策的修正和部分的改进,正体现了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由于这种改进符合公平与合理的税收原则,国家的利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为行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将大幅度增加,形成税收制度创新的潜在收益,导致新的潜在制度需求,从而构成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起点。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过程是税收制度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税收制度的非均衡表明了潜在收益的存在,而这种潜在收益在现存制度中是无法获取的。只有通过改变原有的税收制度安排,选择和建立一种新的均衡基础上的制度安排才能获得潜在收益。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轨迹就是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
这一逻辑路径的主要思想是,现行税收制度的非均衡是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出发点,政府和税务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纳税人对税制的接受程度,不断地调整税收制度供给以满足税收制度需求,从而实现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税收制度创新过程中,参与税收制度创新的主体地位不同。政府作为税收制度的供给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税制设计和政策选择。同时,特大型企业集团作为税收制度的需求者,有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税收制度的动机。反映双方利益最大化税收制度的均衡既不单方面取决于税收制度的供给,也不单方面取决于税收制度的需求,而是由该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然而,由于国家追求税收政策全局性、统一性、整体性的目标导向和信息的不完备性,国家追求潜在收益的积极性相对微弱,相比之下,处于市场竞争的企业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对这种潜在收益的追求要强烈和持久。因此,税收制度主体是企业,而国家只不过是名义的税收制度的供给者而已。
政策性税收筹划反映了特大型企业集团对更合理的税收制度的需求,承认了上述特大型企业集团在税收制度形成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即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不是被动地接受国家既有的税收制度,作为市场竞争和国民经济建设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它还是我国税收制度创新的主体。从近年来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实践看,我国的石油、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税收制度创新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技术路线
由于政策性税收筹划是对国家税法制度的筹划,它要改变不合理的、与行业特征不适应的税收政策,与一般性税收筹划相比,政策性税收筹划要艰难得多。根据上述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技术路线如下:
深入研究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进行政策性税收筹划的企业首先要深入研究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准确把握税收理论的前沿和税收制度演进的规律。国家税收政策代表着国家的利益取向,税收制度的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只有准确把握税制完善的方向,才能为政策性税收筹划营建成功平台。深入研究国家现有税收制度的非均衡性。国家税收制度的设计均是从全局和宏观角度出发,而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却是具体的、特殊的。只有善于敏锐地发现并深入研究国家现有的税收政策对行业生产的非均衡性,才能提出合理的税收制度改革的建议。
提出政策性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作为一种特殊的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筹划,不能将政策性税收筹划片面地理解为向国家“要政策”,政策性税收筹划要遵循“有理”的原则。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石油增值税筹划时就提出石油全生产过程理论作为其筹划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与国家税务机关的交流与沟通,形成税制改革的基本意见。企业要向国家税务机关如实地反映情况,强调现有的税收制度由于对行业生产的不适应性,最终会损害国家利益,从而提出兼顾企业和国家双方利益格局的税收制度改革方向。
形成具体的国家税收修正政策的实施细则。作为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既体现国家利益,又反映行业特殊性的具体的国家税收修正政策的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完成。
与一般性的技术层面上的税收筹划不同,政策性税收筹划是高层次的筹划,它是在对自身生产特点和产业特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改变不合理的、与行业特征不适应的税收政策,其实质是国家税制的改革与创新。显然,这一特征决定了政策性税收筹划的使用范围。一般而言,政策性税收筹划只适应于我国特大型企业集团,这类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税收制度博弈的实力。企业进行政策性税收筹划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而且可以丰富我国税收筹划的理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税收策化
税收具有强制性,由国家公权力保障其实施,可以按照税种、行政区域、企业层次进行划分。税种划分根据国地税税种划分进行分别列支,一般来讲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税收策划,作为企业理财的一部分,迫切需要进行完善,积极寻找良好的应用对策。
一、财务管理在税收策化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1.税收策划方案不够严谨具有片面性
企业税收策划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应该确定企业涉税的具体经营业务,再者了解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最后确定税收策划的具体目标。而在实际发展中,许多企业的税收策划方案往往具有片面性,不能将企业组织形式和结构、企业的经营状况、具体税收政策信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盲目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种不合理的税收策划会导致税收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一系列问题。企业税收策划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企业在制定税收策划时不够严谨,只考虑自身税收目标而忽略外部相关行业和部门的税收政策,不能对税收策划做出合理的预期,导致税收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减少。
2.缺乏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在财务管理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主要是面对社会进行私人资产的募集,以企业营利为目标,追求企业通过各种经济交换和市场行为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很大,需要通过改善税收策划增强企业的资产信用,最大程度满足投资主体的需求。但是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分注重于企业的持续经营和稳定性,降低税收策划的目标要求,不能通过多种资产利用方式调节税收负担,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少企业税收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忽略税收调节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对资产的分摊和盈余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只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将重心放于企业的日常业务经营,缺乏通过税收调节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财务管理在税收策化中的应用对策
1.遵循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基本原则
企业管理者应该遵守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基本原则,对于节税和增税进行一个综合的衡量比较,在多个策划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兼顾风险与收益均衡。企业的借款利息和企业的股息支出有重大区别,借款利息可以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在税前支出,而股息支出只能在税后未分配利润中支出。针对这一税法政策,企业在多种筹资方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申请银行贷款、企业间拆借等方式筹集资金,缓解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同时可以增加企业负债,从而增加应付利息,在税前进行支付,冲减企业部分收益,达到减少企业税收负担的目的。税收策划的一个目标是在企业正常的日常活动中,通过对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收入、费用等资产要素进行会计核算,从而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谨慎处理税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够促使企业的利润实现最大化。税收策划也是一项整体性、综合性活动,需要考虑到纳税的各个环节。应该将企业各种进项税额、销项税额都考虑进去,不能只注重于少部分税种税率的高低,要用发展的、整体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对整体税负的轻重进行一个综合考量。良好的税收策划,是在法律的范围内规避纳税风险、减少任何法定纳税程序之外的其他纳税成本的产生,降低企业的纳税承办,努力做到依法纳税,实现涉税零风险的高水平纳税目标。企业在制定税收策划时,应该充分考虑风险和收益,并且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在日常业务中进行资产和负债的处理,通过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长期待摊费用的分摊等方式将企业资产进行转化处理,将处理所得并入企业所得税从而冲减企业利得,进行纳税调整,减少企业税收负担,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利益。
2.用税前利润和投资收回利润弥补亏损的税收策划
通过出资方式的转变注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转换,可以对资产进行分摊计价,扩大费用成本等支出的标准和范围,在不违背税法规定的前提下,用税前利润弥补亏损的三年期限届满之前,持续性地造成企业亏损,从而延长税前利润弥补亏损的时间和期限,减少期间内企业的亏损。这一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从业时间较长的企业有极大的影响,而且降低了企业经营期间的风险性,鼓励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弥补亏损,缓解了企业税负压力大的困境。可以利用投资方的利润分配进行税收弥补,增强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保障投资者和企业所有者的权益,从企业内部自身结构调整降低税收成本。企业在进行资本扩充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增加企业利润。在市场竞争中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提高应变能力,最大地发展自己,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促进企业资本资金流动和运转,减少税收负担。同时,企业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税收计算方式,先用低税率的利润分配弥补亏损,再用高税率的利润分配补缴税款,降低企业前期的税收负担,利用时间成本减少期间内的企业资金短缺带来的问题,这样可以从整体上降低税收的压力。
3.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注重成本效益和关联性
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要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注重成本效益和关联性。税收策划的调整涉及经济管理人的利益,这要求企业通过改革提高自身条件,从而在集资、资金投入和管理以及资金分配各个环节进行调整。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税收起征点和免税额中的优惠政策,考虑企业自身税收目标进行税收分析和合理预测,制定短期税收目标和长期发展战略。企业税收策划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金融市场环境中金融市场是企业投资和筹资,以及长短期资金相互转化的场所,可以为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转化提供重要信息,是企业进行管理经营和资金投资的重要依据。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和适应市场经济利率变动,把握经济变动的规律和基础,提高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范意识,从整体的角度看待生产、投入和支出的各个环节,这同时也要求企业内部管理者和执行者都熟知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降低除了法定税收之外的其他税收成本支出,转变资产投资方式,减少资金的使用,提高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的使用率,增加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和转化,减少企业日常活动中的流动资产。注重税收策划的关联性,结合税收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量,预测风险,注重效益的同时兼顾低风险,降低税收成本负担,将企业、税收者、投资者各方面的利益进行协调。将税收策划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进行量化,从而进一步筛选出最优方案。
三、结语
财务管理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本文提出的应用对策注重财务管理与税收策划的综合运用,希望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转变理财模式,提高税收策划水平能力和目标,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加强企业自身管理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妙成.温晓英等.财务管理在税收策划问题研究[J].中国农学学报,2014,08:39-41.
篇6
一、会计政策选择与税收筹划的内涵
(一)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和编制报表时所遵循的原则,以及企业所采取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根据企业的具体环境,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在国家既定会计规范的指导下,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能恰当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并加以执行的过程。由此可见,对于企业来说,会计政策选择首先是一种决策。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一定的方式(形式上或实质上)影响会计系统产生的信息,实现向外界提供真实、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和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目标;其次,它不是个别原则、方法的简单汇集,而是一种基于企业内在统一目标的会计处理方法的整体优化;最后,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最初选择确立政策以及变更已有的政策选择。
(二)税收筹划。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收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当存在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以税收政策为导向,通过对投资、理财、组织、经营等事项的事先安排和策划,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纳税支出,以达到税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由此可见,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企业为了通过缴纳较低税负(纳税的绝对额)或递延纳税时间(以获得货币时间价值)而追求企业税后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内在动力。而由于国家对不同纳税人和不同的行为规定了具有差别的税收待遇,为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外在的操作空间。企业的税收筹划行为基于这两个前提条件和符合税收立法意图的基础上,对投资、理财、经营活动做出事先的规划、设计、安排。最后,税收筹划的目标必须服从纳税人整个财务计划、企业计划等整体目标。
二、会计政策选择与税收筹划关系分析
(一)社会契约理论:二者的共同理论基础。社会契约理论将企业视为由股东、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当局等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订立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契约各方均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政府是会计政策和税法的制定者,具有通过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税务契约直接和间接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双重性质。因此,无论作为宏观管理者还是征税者,政府都是订立契约的一方当事人,都表现出对会计信息的依赖。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将导致企业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因此,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税收筹划本质上都是一项社会经济、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契约安排。
(二)税收筹划: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之一。市场经济中,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之一的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利益集团,它通过拥有的对企业的管制权来制定规章制度,以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政府通过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来规范企业会计方面的行为。税收制度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之一,也成为政府对企业加强经济管制的一种手段而常常被利用。政府通过强制性的征税,使企业的财富转移到自己手中。虽然依法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但是,对于作为商品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而言,税收最终会因为增加其成本而导致现金流出,并且增加企业纳税申报的信息披露成本。因此,企业总希望尽可能地减少税收支出,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合理合法地满足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
由于企业的纳税与会计报告盈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纳税被企业视为其计算会计盈利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这个过程中,会计政策的选择也就成为企业调整利润以得到所需的会计盈利时的必然手段。因而,为了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减少企业的税负成本,税收筹划成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之一。
(三)会计政策选择:税收筹划的实现手段之一。会计政策对税收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对资产计价的选择上;二是表现在对损益确定的期间以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对损益的调整上,在这两方面企业都会选择税赋最小化的会计政策。
篇7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税收筹划
中图分类号:F230;F810.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2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3-48-03
会计政策定义为: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办法。它具有选择性、强制性和多层次的特点。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收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当存在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以税收政策为导向,通过对投资、理财、组织、经营等事项事先安排好策划,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纳税支出,以达到税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税收筹划的特点有合法性、事先性、目的性、择优性、实效性和综合性。
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的具体要求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合理地选择会计制度,使企业既能依法纳税,又能充分享受税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优惠政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财务决策活动。
我国的会计政策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会计政策。如会计期间的划分、会计年度的起止日、记账方法、记账本位币、会计要素划分以及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会计核算的基本核算原则、会计报告的构成、格式、编报期限等。这些都是企业必须遵循的,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不属于税收筹划的范围。另一类是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企业根据有关制度要求,选定执行某类会计制度后,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具体会计政策的选择。具体包括:
1.坏账准备的计提办法、计提比例等由企业自行确定。
2.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的提取数额由企业自行确定。
3.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方法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时,既可以采用投资总体计提准备的方法,也可以按单项投资计提准备的方法。
4.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供企业自行选择。
5.股权投资的核算可以采用根据持股比例及控制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
6.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可以选择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除上述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外,还有外币折算方法、债券的溢折价摊销方法、费用的摊销方法等都属于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范围。这些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为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
下面我们来看看企业中代表性的几个会计政策选择中税收筹划的运用:
一、存货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税收筹划
存货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消耗的材料、物料等。由于存货计价的方法决定哪些存货成本是计入本期成本费用,哪些存货成本是计入期末存货资产,而这种决定又直接影响期末企业的利润和资产,最终进一步影响到期末企业的税负。
企业的存货是不断流动的,实际流转过程中,它的实物流转顺序和成本流转顺序是不一定一致的。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四项:
1.先进先出法。指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2.加权平均法。是以期初存货数量和本期收入的存货数量为权数计算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并据以对发出的存货进行计价。
3.移动加权平均法。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
4.后进后出法。假定后进入的存货先发出,并根据这种假定的存货流转顺序对发出的存货进行计价。
此外,常见的存货数量盘存方法主要有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实地盘存制指在会计期末才对全部存货数量进行实地盘点的制度,即会计期末先确定存货数量,然后分别乘以各项存货的盘存单价,计算出期末存货的总金额,最后倒算出本期的销货成本,移动平均法不适合实地盘存制。永续盘存制是指对存货项目设置经常性的库存记录,完整地反映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情况,随时计算发出存货成本。这两种方式为企业进行存货计价的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
我们采用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下,计算出的企业期末存货、本期销货成本和本期应纳税额是不同的。同时它只能相对地节减税收,而不能绝对的节减税收。实地盘存制下先进先出法和永续盘存制下先进先出法计算的结果完全相同,但不同盘存制下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则是不同的。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两种盘存制下的后进先出法都会减少纳税人的本期应纳税额;在物价持续下跌时期,两种盘存制下的先进先出法都会减少纳税人的本期应纳税额。
二、坏账损失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税收筹划
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
坏账损失的主要筹划思路是掌握坏账损失的主要处理办法,坏账处理方法主要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
直接转销法是指纳税人平时并不对可能发生的坏账进行预计,而只是到坏账实际发生时直接冲销应收账款,将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即在发生的坏账损失按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
备抵法是指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在坏账损失实际发生前,就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估计损失,并同时形成坏账准备,待坏账损失实际发生时再冲减坏账准备。
从表面上看,这两种办法计算出来的累计应缴纳所得税是相等的,但他们的区别就在于费用计入损益的年度不一样,备抵法可以先于直接转销法计入当期的费用中,增加当期税前扣除金额,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即备抵法将应纳税款滞后,等于是享受了国家一笔无息贷款,增加了企业当期现金流出。
此外,在选择坏账处理方法时,企业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是否属于免税期。如果属于免税期,那么采用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核算坏账准备对当期的纳税情况都不产生实质性影响。此时,企业应更注重免税期以后的坏账核算方法对所得税产生的影响。
2.企业当期盈亏状况。如果企业亏损,计提坏账准备并未达到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目的,实际意义不大。但若企业盈利且不属于免税期,备抵法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坏账准备金可以将应纳税款滞后。
3.客户的信用额度。企业坏账大部分来源于应收账款,归根到底是产品赊销而产生的。企业应综合考虑其所处的经营年限、赊销比例及客户的信用额度,选择更适合自身业务的坏账处理方法,制定更优的节税方案。
企业会计人员从企业利益出发,在税法准许的条件下,选择坏账损失备抵法,可以少交企业所得税,从而减轻企业税负,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因此进行坏账损失的筹划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的税收筹划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它的特点是可以连续多次参加生产过程,仍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但由于长期使用,必然发生损耗,并逐渐减少它的价值。固定资产由于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的价值,影响每期的损益,由于折旧的计提数额一般比较大,因此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的税收筹划就显得特别重要。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主要包括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1.平均年限法。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扣除预计残值,按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提折旧的一种方法,将折旧均衡分配与使用期内的各个期间。
2.工作量法。假定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会随使用程度而减退。因此将平均年限法中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改为使用这项资产所能生产的劳务时数。它可以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折旧和费用的配比情况。
3.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和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4.年数总和法。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它和第三种方法都属于加速折旧法。特点是固定资产每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在使用早期提得多,在后期提得少,从而相对加快了折旧的速度。
企业在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进行税收筹划时,需注意下列因素:
1.法律规定。企业要充分了解现行法律规定,不做超出法律规定选择的折旧方法。
2.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果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方法,既可以使企业缩短回收期,又可以使企业的折旧速度加快,有利于前期的折旧成本取得更多的税收抵税额,从而取得延缓纳税的好处,相对增加企业的投资收益。
3.资金时间价值。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折旧方法,计提折旧总额都是一致的,但不同时间点上的同一单位资金的价值含量是不等的,资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值。企业应该采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税收筹划,将企业在折旧年限内计算的折旧按当时资本市场的利率进行贴现,计算出的各种折旧方法在规定折旧年限内提取的折旧费用的现值总和及税收抵税额现值综合,再进行比较,选择最大折旧抵税的折旧方法。
4.折旧年限。在一般情况下,在企业创办初期且享受减免税优惠待遇时,企业可以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将计提的折旧递延到减免税期满后计入成本。而对处于政策生产经营期且未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企业来说,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往往可以加速固定资产成本的回收,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
四、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选择的税收筹划
具体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
成本法是指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以成本计量后,除了投资企业追加投资、收回投资等情形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保持不变。投资企业确认投资利益,仅限于所获得被投资单位在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权益法是指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要求投资的账面价值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
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选择的税收筹划时,需考虑以下因素:
1.被投资企业的盈余状况。在被投资企业亏损的情况下,选用权益法可利用盈亏抵补的税收优惠,以被投资企业的亏损冲减投资企业的利润,从而递延所得税,获得这部分资金的时间价值。
2.被投资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采用成本法,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已实现但未收回投资之前,不作账务处理,也就不需要计入所得税的计税基数。采用权益法,无论投资收益是否收回,都要作账务处理,计算缴纳所得税。因此被投资企业是否每年度都分配股利,也影响着投资企业的会计选择。
五、企业收入确认政策选择的税收筹划
收入税收筹划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收入结算方式和确认时间加以选择和控制,以达到节税的目的。
销售收入确认方式政策选择的税收筹划总的指导思想就是根据具体销售业务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让法定收入时间与实际收入时间一致或晚于实际收入时间,这样企业就能有较为充足的现金纳税并享受到一笔相当于无息贷款的资金。
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中,进行税收筹划还表现在很多其他方面。如记账汇率、分开核算和合并核算、债券折价溢价的摊销方法的选择等等,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因为每一个理性的纳税实体都会寻求节约税收成本,追求经济实体财富最大化。这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具备的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爱国.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税收筹划[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0.
[2] 梁丽珍.谈税务筹划会计政策的运用[J].财会月刊,2001,(14).
[3] 阎连杰、贾英.试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7,(10).
[4] 张志康.会计政策选择在纳税筹划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03).
[5] 陈春洁、王伟民.纳税筹划——中国企业理财新工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总承包项目;甲供材料;混合销售
一、税收改革对建筑行业的整体影响
(一)对建筑合同的具体影响
对建筑行业的相关企业而言,税收改革对工程合同条款中涉及的设备值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定位。营改增背景下,允许企业对新会计时期内购买的设备进行增值税抵扣,建设单位可以结合设备值的具体需求开增值税的相关发票。与此同时,由于固定资产的新增部分可以进行税收抵扣,因此新增部分的资产相对降低,折旧费用也有所减少,提升了工程的营业利润,导致部分建设单位通过增加工程造价的设备值来提升整体经营利润,出现建安产值削减的情况。
(二)对混合销售的改革影响
新税收细则对混合销售进行了特别规定,即纳税人提供建筑产业相应劳务的同时,出售自己生产的货物或者做出税务相关部门另行规定的行为时,需要对应税劳务与货物销售额进行分类核算,应税劳务部分缴纳11%的增值税,货物部分缴纳17%的增值税。如果没有进行分类核算,按主管单位的核定结果进行缴纳。细则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建筑单位混合销售的税收管理上。原政策规定,如果混合销售没有进行分别核算或者出现核算结果不准确的情况,混合销售中的应税劳务、货物以及非应税劳务都需要缴纳增值税,不用缴纳营业税。现行的新准则将混合经营的增值税核定工作转移到税务机关上。如果建筑工程属于钢结构的制作项目,同时涉及两种增值税的劳务管理范畴,建筑企业应该分别进行核算,通过合同进行筹划管理,提升整体建筑效益。
(三)对建筑合同收入确认的影响
建筑工程的合同可以分为固定造价与成本加成两种类型。固定造价建筑合同主要是对建筑工程收入与毛利的确认。在没有实行营改增政策之前,营业税是一种价内税,合同收入应缴纳营业税。在营改增政策实行后,增值税的性质属于价外税,因此合同收入没有包含增值税的内容。与此同时,合同造价的总成本中,原材料、租赁费用以及燃料等属于增值税的税额不归于实际成本,合同预计的成本相较于改征前有所下降,增强了建筑成本的实际配置效率,促进建筑产业的良性发展。成本加成类的建筑合同属于对建筑工程整体收入的确认,主要是以合同条款或具有法律效益的其他协定为基础,对成本及成本一定比例或定额费用进行价款确认,最终形成的建造合同。营业税缴纳改为增值税缴纳后,将合同的总价,即营业总收入作为基本参数,扣除实际成本中可以抵扣增值税的数额,因此实际成本不包含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部分,降低了建筑企业的税收压力。与此同时,建设成本的定比或定额也会相应改变,使得营业总收入相较于过去有所提升,缓解了建筑工程的税收负担。
二、建筑工程保证合同税收管理合理性的有效途径
通过分析新税收机制对建筑领域财税管理的具体影响,可以发现建筑项目的合同税收管理对项目财务资源的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施工单位承包了整体工程时,需要对建安产值、设备值进行明确划分;如果项目包括自产产品、加工产品时,应该更准确地区分建安产值与自产产品值。
(一)总工程建筑承包合同的税收管理
新税收规范对整体建安工程(包含设备)的筹划重点表现为提升建设单位整体效益,保证增值税缴纳合规、合理,在满足发票开办标准的同时,科学降低设备使用、收入税负。(1)合同协商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建筑合同的准备与协商过程中,应及时与业主进行沟通,将总承包合同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如设计、设备采购等,将设计与设备进行单独拆分,以经营性质的不同为标准,分立合同,避免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重复缴税问题。与此同时,施工单位应该尽量避免法人同时与建设单位订立设备采购、建安工程两个合同。根据施工单位的组织构架,选择是否单独进行协商。(2)明确外购设备值。为合理降低建筑单位的税负,在建筑合同订立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外购的设备值:首先,施工阶段的设备价值先不进行封口,当最终计算价值时应以单位的采购数据为依据;其次,由于外购设备的相关合同值不能确定,因此,建安合同的价值也不应该进行封口,将总包干价与外购设备价值的差额作为最终结算;第三,施工单位在投标准备过程中,应该对设备市场进行调查,确定设备合同值与实际的采购值基本一致。
(二)建安项目合同中的混合销售税收筹划
建筑合同中涉及混合销售项目的税收需要进行分类筹划:如建安项目包括自产产品、加工产品的经营收入,自产、加工产品的销售额应该缴纳增值税,土木建设以及安装工程需要缴纳。筹划这一类工程项目税收需要区分营业部分,明确辨别增值税应税项目及应缴税率的不同,合理降低税收成本。具体来讲,混合销售应该最先测算自产及加工产品的整体销售额,取得相应的税金抵扣包含的物资成本,依照成本明确应税项目的实际合同值。在合同中分别注明不同的应税项目与合同值。如果遇到混合销售项目难以区分的内容,可以在后续协商阶段签署补充合同,或者在甲方所属的签量单上单独注明。
(三)工程合同中甲供材料相关内容的税收筹划
由于新税收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因此建筑企业承建的包含甲供材料的工程,即使工程结算值中不包含甲供材料,甲供材料值也必须依照当期收益缴纳相应增值税。工程合同造价中包含甲供材料值,但是甲方不出具甲供材料的发票,仅凭甲方提供的材料清单入账,该部分甲供材料成本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是否允许扣除,在税务机关是有一定的争议的。如果甲方提供的材料价格高于甲方采购价格,施工单位将会间接帮助甲方逃避了材料增值税,同时,税务机关会以未按照税法规定取得发票对公司进行处罚。(1)预算取费包括甲供材料的税款。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在工程中,无论材料由谁提供,工程总造价包括全部的材料价款,且在工程总造价的核算中,所有的材料都是税后计入工程总造价,即工程造价是含税价。因此,为避免公司造成损失,无论合同值是否包含甲供材料值,预算取费时均应计算甲供材料的增值税及附加费用。(2)甲供材料税收成本的不同计算。合同签订时,应与甲方沟通协商甲供材料发票事宜。第一,如果甲方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可以在购买材料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申报抵扣,随后按原价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给本公司,这样甲供材料没有差额也不用缴纳增值税;第二,甲供材料也可以改为“甲定非甲供”材料的方式,即材料由甲方指定供货商,材料不直接进入甲方的工程成本,而通过对施工单位的工程计价转入甲方的工程成本,材料供应商直接对本公司出具增值税发票。
篇9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我国的会计政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会计政策:如会计期间的划分、记账货币、会计报告的构成和格式等。具体业务所遵循的会计政策,如应收账款等各种资产的入账价值的规定,收入确认的原则,计提各种准备的范围和标准,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的处理原则。这些是企业必须遵循的,不受税收筹划的影响。另一类是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如具体会计政策的选择,具体包括:①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比例等由企业自行确定;②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由企业自行确定;③短期投资的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即可以采用投资总体、类别和单项投资计提准备;④存货计价方法可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确定;⑤股权投资可以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⑥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可以选择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⑦所得税的核算可以选择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又可以选择递延法和债务法。
由于这些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以及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为税收筹划提供了可执行的空间。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初次发生时的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企业应当在国家会计法规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能恰当反映本企业财务关况和经营成果的某种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这就是会计政策选择。在各种税收筹划中,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税收筹划与会计制度最密切。且不受外部的经济、技术条件的约束。筹划成本低,易于操作,一般不改变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方式。所以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税收筹划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同时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在不断完善中,向统一性,国际性方向靠拢,扩展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加入WTO等各种因素的变化,我国税收筹划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必将不断扩大。
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中进行税收筹划,不能单纯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须兼顾方方面面。总的来说,在会计政策选择中进行税收筹划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不仅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也要顾及企业外部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②以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政策为导向,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发展目标,都有其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政策。可以说,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税收筹划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企业政策的一种手段。③企业应当根据自己怕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进行税收筹划。会计政策一经确定,除特殊情况外,不得随意变更。企业税收筹划的目的是在法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的纳税支出并获得最大的节税收益。为此,企业一般是通过选择低税负的纳税方法和递延纳税期这两种方法来获得节税利益。下面,就选择几个方面的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税收筹划方法来分析,来增加对这种税收筹划方法知识的认识。
1、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摊销中的税收筹划
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是缴纳所得税前准予扣除的项目。因此,折旧或摊销额越大,应纳税所得额就越少。我国会计制度允许使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方法中的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由于折旧方法不同,各年的折旧额也不同,使各年的所得税在数额和时间上产生了变化。企业在选择折旧方法时,应考虑不同的折旧方法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即所取得的税收筹划收益如何。加速折旧方法由于前期折旧额大,后期折旧额小,就递延了一部分的所得税款,相当于从国家那里得到了一笔无息贷款。因此,相比较而言,采用加速折旧法提折旧是一种有效的节税方法。另外,企业财务制度虽然对固定资产折旧或摊销年限作了分类规定,但仍有一定的弹性。对没有明确规定折旧或摊销年限的资产可尽量选择较短的年限,以尽快将固定资产折旧提完,将无形资产价值摊销完,这样也递延了税款。
2、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计提八项资产的减值准备项目。企业不得刻意多提或少提减值准备。目前税法对各项减值准备允许扣除的限额并无具体的规定。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及时,灵活地计提各项减值准备。从而增加计税时的可扣除金额,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节税利益。对于那些由于经营情况变化如原材料价格上涨、投资的股票债券升值、子公司业绩的提升等原因引起相应准备的冲回,仍将按有关会计准则处理,并将冲回的准备计入当年的利润。
3、存货计价方法的税收筹划
存货的发出计价,税法允许按实际成本或按计划成本计价。同为实际成本计价又有加权平均、移动平均、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和个别计价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通常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选择后进先出法计价,可以使期末存货成本降低,本期销货成本提高,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相对减少,从而达到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的目的;反之,在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则应选择先进先出法计价,才能减轻企业的所得税负担。而在物价上下波动的情况下则应采用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以避免企业各期应纳所得税额上下波动,增加安排资金的难度。
4、职工工资的税收筹划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职工工资的办法有两种:一是计税工资办法,发放工资总额在计税标准以内的,据实扣除;超过标准的部分不得扣除。另一种是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以内的,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在两种办法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位于内地或效益不佳的企业可采用第一种方法,位于沿海或效益较好的企业可采用第二种方法,尽可能把职工工资控制在应纳税所得额可扣除的范围内。
5、长期投资核算方法选择中的税收筹划
篇10
关键词:政策性;税收筹划;政策性税收
Abstract:Thepolicy-typetaxrevenuepreparationisinourcountry''''seconomiclifenewlyemergingthings,isdifferentwiththegeneraltechnicalstratificationplane''''staxrevenuepreparation,thisarticlesaidpolicy-typetaxrevenuepreparationreferringinparticulartoviewinOurcountryExtralargetypeenterprisegroup''''sonekindofnationaltaxpolicystratificationplanetaxrevenuepreparation.Lookingfromthedomesticresearch,becausethepresentourcountrymainlypausesaboutthetaxrevenuepreparation''''sresearchinthetechnicalstratificationplane,tothiskindofspecialpolicy-typetaxrevenuepreparation''''stheoreticalanalysis,generallyspeaking,hasnotarousedtheinterest.Butlookedfromthepractice,sincethemid-1990s,ourcountrycertainlargeenterprisegroupgainedincertainexperienceinthepolicy-typetaxrevenuepreparationpracticeaspect,andhasobtainedthegoodeconomicalachievements.Basedonthis,thisarticlewillutilizethenewsystemeconomicintheelaborationtheanalysistool,keyconductsthepreliminarystudytothepolicy-typepreparation''''sconnotation,basedonthisandproposesthepolicy-typetaxrevenuepreparationlogicandthetechnicalway.
keyword:Policy-type;Taxrevenuepreparation;Policy-typetaxrevenue
前言
政策性税收筹划是指特大型企业集团在不违背税收立法精神的前提下,与国家政府中的税务、财政等部门进行协商,试图改变现有对企业或行业不适用的税收制度,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财方法。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这种筹划实质上是一种税收制度筹划的创新活动。特大型企业集团发现现行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从而产生的税收制度创新需求,政府根据这一制度需求对税收制度的供给进行调整,以实现税收制度均衡。政策性税收筹划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税收制度来改进、替代另一种税收制度的过程。这一基本论断是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透视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基本依据。
政策性税收筹划起点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税收制度的非均衡可理解为税收博弈的参与人对现行税制不满意状态,从供求关系看,是指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不一致的一种状态。政策性税收筹划实际上就是对税收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
从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实践看,我国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主要表现为税收制度的需求缺口,即对新的税收制度需求的产生先于该制度实际供给的形成,从而造成税收制度有效供给的不足。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源于税收政策实施中的统一性与行业执行特殊性的矛盾。因为现有的国家层面上的税法与各种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强调全局性、统一性、整体性。但从现实的情况看,由于国民经济中各行各业存在巨大差异,使形式上公平的税收法律和政策在实施中出现结果上的不平等,压抑了行业生产的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到该经济主体的利益,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同其他同类企业竞争的公平性,从而导致效率损失。税收制度的非均衡必然意味着现行税制安排的净收益小于可供选择税制安排的净收益,而基于行业特殊性的对原有税法与税收政策的修正和部分的改进,正体现了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由于这种改进符合公平与合理的税收原则,国家的利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为行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将大幅度增加,形成税收制度创新的潜在收益,导致新的潜在制度需求,从而构成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起点。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过程是税收制度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税收制度的非均衡表明了潜在收益的存在,而这种潜在收益在现存制度中是无法获取的。只有通过改变原有的税收制度安排,选择和建立一种新的均衡基础上的制度安排才能获得潜在收益。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轨迹就是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
这一逻辑路径的主要思想是,现行税收制度的非均衡是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出发点,政府和税务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纳税人对税制的接受程度,不断地调整税收制度供给以满足税收制度需求,从而实现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税收制度创新过程中,参与税收制度创新的主体地位不同。政府作为税收制度的供给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税制设计和政策选择。同时,特大型企业集团作为税收制度的需求者,有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税收制度的动机。反映双方利益最大化税收制度的均衡既不单方面取决于税收制度的供给,也不单方面取决于税收制度的需求,而是由该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然而,由于国家追求税收政策全局性、统一性、整体性的目标导向和信息的不完备性,国家追求潜在收益的积极性相对微弱,相比之下,处于市场竞争的企业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对这种潜在收益的追求要强烈和持久。因此,税收制度主体是企业,而国家只不过是名义的税收制度的供给者而已。
政策性税收筹划反映了特大型企业集团对更合理的税收制度的需求,承认了上述特大型企业集团在税收制度形成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即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不是被动地接受国家既有的税收制度,作为市场竞争和国民经济建设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它还是我国税收制度创新的主体。从近年来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实践看,我国的石油、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税收制度创新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技术路线
由于政策性税收筹划是对国家税法制度的筹划,它要改变不合理的、与行业特征不适应的税收政策,与一般性税收筹划相比,政策性税收筹划要艰难得多。根据上述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技术路线如下:
深入研究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进行政策性税收筹划的企业首先要深入研究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准确把握税收理论的前沿和税收制度演进的规律。国家税收政策代表着国家的利益取向,税收制度的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只有准确把握税制完善的方向,才能为政策性税收筹划营建成功平台。深入研究国家现有税收制度的非均衡性。国家税收制度的设计均是从全局和宏观角度出发,而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却是具体的、特殊的。只有善于敏锐地发现并深入研究国家现有的税收政策对行业生产的非均衡性,才能提出合理的税收制度改革的建议。
提出政策性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作为一种特殊的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筹划,不能将政策性税收筹划片面地理解为向国家“要政策”,政策性税收筹划要遵循“有理”的原则。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石油增值税筹划时就提出石油全生产过程理论作为其筹划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与国家税务机关的交流与沟通,形成税制改革的基本意见。企业要向国家税务机关如实地反映情况,强调现有的税收制度由于对行业生产的不适应性,最终会损害国家利益,从而提出兼顾企业和国家双方利益格局的税收制度改革方向。
形成具体的国家税收修正政策的实施细则。作为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既体现国家利益,又反映行业特殊性的具体的国家税收修正政策的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完成。
与一般性的技术层面上的税收筹划不同,政策性税收筹划是高层次的筹划,它是在对自身生产特点和产业特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改变不合理的、与行业特征不适应的税收政策,其实质是国家税制的改革与创新。显然,这一特征决定了政策性税收筹划的使用范围。一般而言,政策性税收筹划只适应于我国特大型企业集团,这类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税收制度博弈的实力。企业进行政策性税收筹划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而且可以丰富我国税收筹划的理论。
参考文献:
1.李庚寅,胡音。我国税制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4.3
2.王兆高主编。税收筹划[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蔡昌,王维祝。企业税务筹划策略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1.2
4.诺斯。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