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3-22 09:0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管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学术水平呈现的辅助手段,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即使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主要是依靠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1.2教学主体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组织、协调、控制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4]一般来说,教师教学效果好坏取决于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两个基本要素,教学方法的改进对教学效果能够起到乘数作用。[5]调查结果显示,电大系统的学生认为教师最能吸引学生的是“广博的学识”,并且64.58%的学生认为现阶段促进成绩提升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的帮助”,远高于“同学间讨论”(18.75%)和“独立思考”(16.67%)。学术水平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基础,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学术水平才能保证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学术水平必须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来呈现,只有通过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师能够将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精彩地呈现给学生,更容易为学生掌握。
1.3教学客体
学生是教学客体,结合问卷调查,总结出学习“城市管理学”的电大学生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根据调查问卷显示62.5%的学生每天工作时长在6-8小时,29.17%的学生每天工作时长8-10小时,每天工作时长在10小时以上的占比8.33%,而每天工作6小时以内的学生比例为0,因此相比全日制学生,电大学生都要工作,较为辛苦;第二,虽然电大学生结束工作后来学校学习,但是个人精神状态并不是最主要影响听课效率的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授课方式”才是影响学生听课效率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第三,电大系统的学生在学习“城市管理学”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学习时间的匮乏,其次是背书吃力、记忆力较差;第四,学生年龄分布范围较广,基本为成年学生,年龄在18-28岁的学生最多,占56.25%,28-38岁学生占35.42%,还有8.33%为38岁以上的学生,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必须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第五,47.92%的学生会“看情况”进行预习,10.42%的学生课前不预习,41.67%的学生会主动预习,这就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中随意性比较大,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1.4教学环境
宏观上,城市管理学发展受到公共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因此城市管理学的教学环境直接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微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课堂节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意识地吸引学生到课程中来,使学生体会到城市管理学的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提升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学过程注意事项
2.1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影响我国大学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导致大学教育质量不高,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创新大学教学方法。[6]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大系统具备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多媒体技术越来越丰富,当然教学手段、媒介的创新并不等同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传统面授课堂上,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表达,因此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影响。[7]教师应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同时还应注重传统面授课堂与网络课堂的有机结合。电大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拥有师生互动网络平台,借助安徽电大在线平台,更有利于教师及时回应学生的诉求,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平台的资源建设和利用。
2.2注重对学生的激励
激励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效率。[8]对学生的有效激励,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亲其师而信其道,尊其师而奉其教”,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增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注意教学方法的优化。其次,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56.25%学生选择了“看情况”,选择“否”的学生只有18.75%,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排斥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因此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尤为重要。最后,激励应结合电大学生特征,符合电大学生诉求,以奖励为主,尤其是以精神奖励为主。
3教学方法的优化的对策
3.1把握提纲,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教师是教学方法实施的主体,也就是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关键。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其综合素质是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应用性、实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首要任务。[9]一是要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电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授课方式,因此教师只有对城市管理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非常扎实,才能为学生做好答疑解惑。二是要丰富教师实践经历。鉴于电大学生均具有工作阅历,如果教师没有城市管理相关实践经验,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有条件的教师应多到城市管理相关的单位、部门实地调研。三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相当的实践阅历,还应具备将这些知识、经验表达出来,并为学生理解、接受的能力。
3.2问题导向,找准学生兴趣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兴趣指向,引导学生做好预习,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查找,搜集相关信息。鉴于电大学生大部分为在职学生,学习城市管理学的学生大部分在企业或基层政府部门工作,因此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更多与学生工作经历相结合,还可以邀请城市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课,尤其是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有趣的或者棘手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城市管理学的直观认知。
3.3创新形式,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信息化教学是电大系统的优势,可以让生涩、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易于理解。比如在城市管理学中有一个章节讲解城市规划,如果单纯用语言文字描述,学生会感觉乏味、抽象,难以理解,但是如果将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制作成教学视频,就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为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为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面授教学可以借鉴电大在线平台上的视频课程等资源,从而使课程更有吸引力。
3.4即时评价,注重教学效果反馈
教学效果反馈是教学方法改进的重要环节。正如学生的学习成果需要通过考试检测一样,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应该有测评机制。应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打分,通过问卷、访谈、课堂即时交流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学习“城市管理学”的效果、困难和期望,从而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胡 畔 吴小建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波,刘江涛.城市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
[2]杨宏山.城市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
[3]张媛,蔡明.教学方法研究[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4]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95.
[5]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5):57.
[6]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96.
[7]于晓红,张慧,景志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36.
篇2
关键词:系统科学 城市管理与规划 系统分析 系统规划 功能模拟
1 引言
步入20世纪,中国的经济转型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全面发展,预计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0%。一方面,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意味着中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城市的物质空间与社会经济空间都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系统的复杂化程度以及内部的矛盾也逐渐增强。因此,传统的城市管理与规划的理念、办法和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市场机制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从事城市管理与规划的政府管理人员与学者们要更新观念、改良方法,用系统科学去发现、思考、研究和解决城市管理与规划中出现的新问题。
2 城市管理的系统性研究
2.1 系统和系统科学
目前,国内外对系统的定义很多,其中相对简洁且认可度高的定义是,“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的主要特点有:(1)由若干要素组成;(2)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3)其结构决定了整体的特定功能;(4)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系统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从分析综合的统一性出发,研究影响和改变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的一般途径。
2.2 城市的系统性研究与其特征
城市的系统性是研究城市管理与规划的系统性的基础。从浩瀚无际的宇宙,到分子、原子,均可称之为系统。城市当然也是一个由复杂交错的各种成分组成的系统,其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基本特征。
通过对城市定义的理解,可以发现城市作为一个系统,有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城市是一个灰色系统,具有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复合,硬系统与软系统相复合的特点;其次,城市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既系统本身与系统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再次,城市是极为复杂的,包括众多元素的社会复杂巨系统。最后,城市是动态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至大,从简入繁,从单一到综合。这些特点,显示出城市系统既存在空间层面的转移,有包含时间轴的演化,贯穿于城市系统的始终。
3 系统科学在城市管理与规划中的应用
对城市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将系统科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城市系统的管理与规划中。主要的城市系统分析的方法有三种: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规划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3.1 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为确定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效用,而对系统各种要素过程和关系进行考察的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系统分析方法是作为城市总体研究方法出现的,它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始终把城市看作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把城市整体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2)为城市在“协调、合理”的原则下,寻求最优的发展道路提供研究方法上的可能性。唯有从城市整体出发的系统分析方法有可能把握那些最能反映城市问题特征的变量或参数,从而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前提下找出一条最佳发展道路。
在目前条件下,系统方法在城市研究中还主要用来进行一些宏观领域的分析和宏观政策的评价,定量化的水平还有待大力提高。系统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有效使用程度,仍然是摆在城市问题专家和系统方法专家面前的一大问题。
3.2 系统规划方法
系统规划方法主要有PER方法、PDCA方法。PER方法是指科学研究计划的选择修定方法。PER是计划(Plan)、选择(Elect)、修定(Revise)三个英文的简称。运用PER方法时,按以下步骤进行:(1)按照系统方法的原则,通过系统分析,了解全部工程要素和关系的逻辑顺序,制定初步方案和计划,计划可有几套以供选择;(2)根据工程顺序列出明细表,通过计算分析。画出工作计划的网络图,找出“关键线路”;(3)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根据网络图的“关键线路”筛选方案,确定最佳方案;(4)执行计划或方案。在使用PER方法的执行方案过程中,为不断完善和提高,通常用“PDCA计划循环法”(PDCA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ek)、总结处理(Action))。
3.3 功能模拟方法
所谓功能模拟法,是指在暂不考虑系统内部组成要素及结构的条件下,运用模型来再现原型功能的方法。城市系统模拟的基本特征是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把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加以模仿、简化与抽象。
常用的模拟分析方法是“列昂节夫”的投人―产出模型,及其扩充模型-SAM(社会核算矩阵)。在系统动力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德国科学家维斯特(Vester))和赫斯勒(Hester))博士70年代末提出了“灵敏度模型”,它适用于城市生态系统关系的模拟与调控。
4 结语
从我国规划理论的建设来看,目前正处于理性规划的阶段,也与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相符合。并以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城市规划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管理者与研究学者由来以久的使命感,从而才能使规划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综如.系统科学方法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5(1):15-16.
[2]张帆,朱嵘.基于 Mcloughlin 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管理研究[ J] .上海城市规划,2005(4): 13-17.
[3]王磊,董磊,吴伟.基于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 41-42.
[4]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篇3
关键词:市政工程,项目实施,运营维护,质量控制,科学化管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strengthen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perspective, based on current municipal engineering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mote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Keywords: municipal engineering, project implementation, operation maintenance, quality control,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在有序加快,作为城市经济社会运行载体的市政设施,其投资主体已从单一由政府包揽逐渐转变为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或其他社会渠道筹资共同参与建设的新格局;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也由以施工单位自控为主发展为政府监督、社会监理和企业自控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行业体制与市场机制的不同步,致使现代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与管理缺乏科学性。
1、市政工程管理业内存在问题
1、1市政工程设计粗放不利于项目管理科学化。 由于市政工程专业类型多、结构物多,地下各专业管线纵横交错,设计时需考虑因素多,此种情况下须设计人员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多方案比对,最后拿出满足城市综合性规划且工程设计科学合理的市政工程施工图。但是,在市场竞争机制的驱使下,设计者会受到急功近利思想左右,实地调查不足,形而上学,闭门造车,所做设计成果粗放,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造成诸多负面效应,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1、2市政工程项目实施管理中存在问题:1)市场规范化管理存在缺陷。市政工程的建设单位多为当地建设主管部门或者授权(委托)的单位(部门),有些单位出于 自身职权影响,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四制”执行不到位,有的工程开工多日尚未签订正式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有的工程不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证,时常出现“三边工程”;有的政府投资工程为追求所谓“政绩”,一味压缩工期,甚至缩短设计周期,这极易导致工程项目设计不经济或设计施工质量缺陷,造成市政工程内在质量的降低,增加运营维护成本。2)工程施工单位质量和安全管理存在隐患。 当下施工企业在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不能做到有效及时到位。有的施工企业搞内部项目承包制,实际上只是项目部向施工企业交纳管理费,这种类似转包挂靠的行为削弱了企业对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控制,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到位,造成质量失控,极易导致工程质量的低劣;有的单位不具备相应资格,只好挂靠施工;有的以包代管,质保体系不健全,施工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的技术指导和工序交底,造成一线工人返工、窝工现象。还有由原来分包队伍成长起来的新兴总包企业往往在承包工程的质量控制和现场施工质量把关上不尽人意,增加监督与监理人员的质量管控难度,另外使得正常的隐蔽工程变为不正常的隐患工程。3)监理机构人员综合能力不强,监理效果差。 市政工程项目中监理机构一线监理人员有的是经临时招聘而来,监理经验不足,存有临时观念,应付思想,加之监理器械不配套,针对施工单位的个别不规范行为缺乏综合监管能力,达不到预期监理效果。4)工程项目实施与运营维护管理脱节。 现有管理体制是部门分置、职能分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缺乏互动,缺乏监督,前后机械分割,难免效能不佳,推诿扯皮。具体到我们市政工程管理领域就是市政工程项目实施执行单位就不了解运营管理部门关注的质量隐患增大运营成本问题,同样,运营管理部门也不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参与监督。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有时为了献礼或向媒体交代或应付检查,往往重视工期而忽视质量。各责任主体不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或对强制性标准不熟悉,质量管控不力,人为降低了内在工程质量,增大运营维护费用。另外,由于管理不规范,技术资料与实体工程不同步 ,后补材料有时虚假与实际不符,严重影响市政工程设施的有效管理。
2、强化市政工程管理的措施建议
2、1切实提高市政工程设计水平。 首先,设计责任者要熟练掌握和准确运用科学的设计理论,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环境伦理观,自觉深入工程实地调查研究,结合城市多层面规划,以最大限度地防范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其次,从工程设计层面精细化操作,尽量避免因设计缺陷导致的工程环境破坏,运营维护成本增加,确保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2加强市政工程项目实施管理:1)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制。 要求各责任主体参与市政工程项目实施管理的人员都必须牢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不断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质量管理水平,做到质量安全警钟长鸣。积极落实质量责任制,对工程涉及的每个环节,各责任主体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针对具体质量问题,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有关责任。2)加强诚信建设,促进社会监督。 加大市场信誉度对质量责任主体的约束力,建立市政工程设施运营单位对在建市政工程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督与信息反馈机制,严格执地建设部《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记录管理办法(试行)》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监理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质量责任和义务的行为,以及勘察、设计文件和工程实体不符合强制性技术标准的情况记录在案,并提请有关部门将不合格的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清除出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从而确保工程质量。3)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①完善质保体系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②倡导市政工程及附属物工程精细化施工,打造市政精品工程。③强化市政工程检测手段,施工企业要重视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检验,现场监理机构要按有关法规要求进行巡检和平行检验。4)强化监理机构的监理职能。首先,作为监理机构须有稳定的实力雄厚的市政工程监理团队,并对他们进行特殊培训,使其一人多能,胜任本职工作,积极做到对所监理工程的有效监控。其次,监理机构要配备适应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的先进检测仪器和设备,使优秀的监理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组合后,实现检测手段的现代化,从而增强监理机构的监理职能。
2、3依托体制创新改进市政工程管理机制。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城市地下设施科学管理,将地下设施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其次,建立施工企业诚信评价信息交流平台,让市政工程施工单位质量行为信息置于公众的透明监督之下;第三,借鉴成功经验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在决策、执行、监督三分体制下,拓展市政工程监督渠道,增设市政设施运营管理单位为市政工程项目建设期间监督单位,让其组建综合素质较高的精干专业团队实施关口前移、技术把关,对可能产生运营风险的工程节点严格实施质量控制,不让“隐蔽”变“隐患”。第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的市政设施养护体系。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正确评价各项市政工程设施(道路、桥梁、地下排水设施等)质量状况。如推广和应有路面桥梁评价系统、地下排水设施的节点渗漏监测机制,实行病害科学处治,提高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使用功能。
3、结束语
市政工程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量大面广,而且每个部分的建设及运营总时间跨度也很长,要做到科学地管理好每座城市的市政工程须依靠现代化管理技术,不断创新机制,提高效能,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科学化管理新路。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管理经济;成本;成本管理
一、企业成本与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就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其实质是以货币表现的,为生产产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和活劳动的转移价值之和。企业的成本管理是指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通过预测、决策、核算、分析、控制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以使其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今的企业成本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1)成本管理范畴过窄,只注重对产品的制造成本进行管理,忽视对企业整体经营成本的管理;(2)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3)成本管理方法陈旧,目标成本法实施的效果仍停留在初始阶段,目标成本管理的进一步改进和推广任重道远;(4)成本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能否随形势发展而提高,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对成本的管理手段。(5)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体确立失误,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成本意识淡漠。
三、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进行成本管理的变革,变传统的被动式成本核算管理为主动的战略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1)成本管理范围应由生产领域向企业整体价值链扩展。通过将成本管理范围外延供应商层面和顾客层面进行价值链分析,可以有助于企业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提高供应商供货的及时性,为企业实现零存货和及时有效的进行生产(JIT)提供担保,同时不定期的进行顾客调查,以发掘市场的潜在需求和顾客对企业产品的满意程度,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的。(2)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3)现有成本管理方法的改进及先进管理方法的引入。标准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其在成本差异分析上的优点是其他成本核算方法无法比拟的,同时用标准成本法进行业绩评估和成本定价仍有一定效果的。只是企业必须根据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精心设计标准成本制度。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企业“学习曲线”应用的实务经验,来提高我们制定标准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发挥标准成本制度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市场经济下,企业只有采取措施是利润最大化,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良好的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良好的成本管理制度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获取高额利润的前提条件。只有持续地改进自己成本管理工作,以先进的成本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成本管理工作,建立战略成本制度,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优势,获取高额收益。
参 考 文 献
[1]杨继良.国外作业成本法推行情况的调查综述[J].会计研究.2005(7):81~85
[2]姚维玲.作业成本模式与成本企画的共性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7(12):30~31
[3]田冠军.网络经济下的成本范畴拓展和成本管理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2007(1):80~81
[4]孟凡生.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美国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比较[J].学习与探索.2005(5):166~168
[5]Robert S.Kaplan,Robin Cooper.成本与效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邓亦文.产品的开发成本分析方法――基于战略性作业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8):83~88
[7]任平.基于战略环境企业成本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1)
篇5
物流管理是一门以管理学,生产运营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为手段的课程。它以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帮助企业按最低的总成本创造客户价值为目的,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计划、组织和控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是靠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而目前的物流教育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课本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呈现出纸上谈兵的物流教育状况。要提高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当地各种的教学资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本文即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探讨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
2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模拟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方式是通过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求解、总结。它是一种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
受政策环境、技术环境与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物流管理的方法、规则和技术在实际工作当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教材由于客观原因常有脱离现实、过时陈旧的问题,通过案例教学中的即时案例诠释,这些不足都可以得到补充纠正,尽可能的消除课堂与现实的脱节。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物流管理教材都有大量的案例分析,问题是:大部分案例都比较呆板,平铺直叙,学生当作看报纸一般一瞟而过,很少认真思考。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2.1.1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理应首先明确教学的目的,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的选择既要与教学目的相吻合,又要符合教学对象的情况,选择要难易得当、简繁相宜。一方面案例不能太简单、明了,而应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含量,使学生既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又感到余味无穷。另一方面案例又不能太复杂,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理解不得要领。任何超越学生知识范围和随意性地选择的案例,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应有的启发,而且背离了教学的目标,从而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
2.1.2案例的表达形式要尽量丰富和生动。要能够吸引学生并易于接受和理解。如果文字案例能够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或图片等,将物流作业现场、物流设备设施、业务流程等展示给学生,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2.1.3案例应当尽可能采用真实资料,比如企业都是真的,资料尽可能反应实际企业的真正状况,方便学生理解,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能和当前的社会经济现象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结合所学进行思考和分析。
2.2模拟实验法
模拟(仿真)实验室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能在一个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中,练习他们所学习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并且从多角度和多方面去理解和熟悉所完成的工作流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条件。实践证明,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丰富了过去那种单一死板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更多、更有益的实务体验,也使学生们对于参与这样的模拟实验抱有极大的兴趣和主动性,他们会主动地去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学到的各种理论、操作技巧,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做出决策。这种真实的挑战是其他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给予的。
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话,应建立物流实验室,吸收物流发展的最新成果,增加物流工艺性和物流技术操作的实验。模拟物流企业的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组织学生实习电子订货管理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财务结算系统和叉车、旋转货架、吊装设备、自动化分拣设备等的操作。通过模拟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突出的作用。
2.3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它是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有助于其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里的社会调查,不是作为一门实践课,而是作为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时间和规模上都必须合理控制。比如,学生就物流的某一环节如何运作首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内,通过学校附近的一个大中型超市的配合,对该企业物流的现状进行调查,包括:采购物流、供应链管理、仓储实务、运输实务、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设备管理等,组织学生对调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撰写调查报告。一方面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另一方面通过调查,也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2.4校外实习法
校外实习是指把学生安排到校外实习单位进行参观实习或顶岗实习,这种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学生们不仅可以就此对实习单位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等做比较具体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通过实结相互取长补短、发现不足,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努力方向。
目前,受资金限制不少高校都缺乏实验室教学条件,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因此选择一些技术水平高,管理规范的物流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对物流企业几个典型的作业流程进行参观,以增强感性认识,或组织学生到实际的物流工作岗位实习,使学生有机会验证所学知识,这也是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契机。比如可以安排他们参观学习一些当地物流企业,事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方案设计,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教师首先应该制定严格规范的实践教学活动的规章制度,明确每次实习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合理设计实习方式,提出可操作的考核标准,这样才能约束学生珍惜每次来之不易的实践机会,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教师自己也要有参与企业物流运作现场管理的经历,积累实践知识,才能更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
篇6
第一,坚持既讲效率,又讲公平。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实现公平和效率统一,是一切管理的主题。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是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统筹兼顾好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全体市民的利益,防止在考虑和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时,影响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建立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具包容性、更加和谐的城市。比如,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我们需要规划建设机动车道、立交桥,拓宽旧街道,同时我们又要充分考虑行人的方便、自行车的方便、居民生活的方便,不能一味迎合小轿车的交通需求,大量挤占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而要在确保公共交通畅通的前提下,兼顾各方面交通需求,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现代交通体系。再比如,为整治市容,我们需要规范经营行为,合理布局经营场所,解决乱摆摊、乱设点问题,但是,我们又要充分考虑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解决他们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使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又比如,城市建设既要重视主街道的建设和美化,又要重视小街小巷的改造;既要重视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又要重视提升老城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使全体市民都能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全体市民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条件。离开了这一目的,城市管理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要以精细化管理求效率,以人性化管理求公平,防止简单化、片面化,努力走出一条城市管理的新路子。
第二,坚持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城市管理法治化,也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在城市管理中必须强化现代法治理念,走制度化、法制化的路子,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强化法治管理,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管理,也要强化法治管理。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逐步健全和完善地方性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保证有法可依;要加强普法工作,提高全体市民的法制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要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提高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水平。在城市管理中,执法不公正、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已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的因素,有的甚至激化了社会矛盾。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和执法者,首先要增强法制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坚决防止和克服城市管理中的执法不公、执法不文明、以言代法、重罚轻管等现象。同时.要进一步健全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统一执法与分级执法、日常执法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执法体制,大力提高执法管理理队伍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把城市管理真正纳入法治轨道。
第三,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要全面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必须改革创新。比如,目前城市管理涉及的部门和层次很多,由于多头管理、责权不明、职能交叉,造成重复管理、无人管理、交叉管理,既影响管理的效率,也引发不少矛盾。要按照规划、建设、管理分离,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原则,继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适应城市综合管理、系统管理的要求。如何筹措城市建设资金也要有新思路、新机制。这些年来,全省各地普遍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出让制度,运用城市经营的办法,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推进了城市建设。在继续完善城市土地管理、出让经营制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拓宽城市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积极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资和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营,加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要大力创新城市管理的手段,逐步建立科学、系统、完整的城市管理评价指标,运用信息化等现代管理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尤其要看到,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科技的发展,现代城市危机的种类不断增加,城市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城市灾害波及和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要建立健全规范化、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体系,快速、全面、正确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消极影响,创建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程管理;合同管理;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U7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09904
随着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工程项目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招投标已成为中国建筑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合同管理也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1]。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各类标准合同文本的应用普及,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已成为工程管理人员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更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对其进行案例教学改革探索,对于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该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一直是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重点,并成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子课程。“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将经过处理、提炼后的实践案例展示给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的教学模式[2]。将案例式教学应用于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既是课程内容特点的客观要求和专业能力建设的需要,又可弥补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帮助学生体验在工程管理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经验的积累,内化为对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工具的切身体会和实际把握[3]。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的案例准备、教学实施、考核测评工作进行探讨。
一、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概述
关于案例式教学法,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但通常的概念描述包含以下要点:一是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二是重视情景建设、环境模拟;三是借助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式;四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一般而言,教师首先针对课程教学目标选取具有典型性、实效性的案例进行案例背景和问题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结合理论知识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或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与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式、演示式等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一方面活跃了以往略显呆板沉闷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气氛、增加授课吸引力;另一方面,可改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强知识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其它专业学生辅修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之一。目前,该课程在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共40个学时,采用中英双语教学,授课班级学生数一般为50~65人。通过学习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学生应对建设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基本内容有系统掌握,同时获得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把握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的各方责任、各项工作流程、风险分析,清楚如何研读、分析合同,如何以合同指导实际工作。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对工程施工合同、委托监理合同等的系统学习,具备分析其它如委托设计、物资采购合同的能力。学生还应熟练阅读并理解英文工程建设招投标文件和合同范本。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旨在帮助本专业学生将大学前三年所学主要专业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建设法规、工程质量管理、施工组织、施工技术等课程联系起来,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维度的知识架构,达到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融会贯通。
二、案例教学准备工作
案例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与学生分享实践经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思辨能力。案例的编写和案例库的构建是顺利组织实施案例式教学并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此项工作也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教学基础材料的丰富性、适用性和针对性。教师通常需要针对所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内容,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感悟,进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实际事例和事件的搜集,编写案例教案,形成实用性和质量性并重的案例库。
近年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调研相关企业的实际操作和经验,精选加工公开发表的典型案例,编制了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库。案例库注重体现四个特点:(1)专题性,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知识体系的不同设置不同专题,选取的案例涵盖合同管理各个理论模块和方法体系,有较强的针对性。(2)实用性,案例选取来自工程实际,多选取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并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和先进性。(3)简洁性,在充分、清楚的前提下力求案情描述文字精炼、简明扼要,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花尽少的时间了解案例内容。(4)趣味性,案例力求内容生动、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通过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对该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涉及的案例大致可分为操作型案例、描述型案例和分析判断型案例三种类型。
操作型案例是指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案例基本背景内容、文本或图表信息和相关材料,并且提出具体的分析操作要求,包括案例分析的内容、结果呈现形式等。例如,在工程招投标管理教学模块中,根据招标和投标流程知识点所使用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对某实际工程施工招标文件的研读和交流,根据招标文件分组编制投标文件,通过投标书制作和投标模拟,掌握如何响应招标文件,如何进行投标书的文件准备、内容组织、文本编写和签署封装等。
描述型案例通常是将实际工程项目运作中关于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管理部分的典型做法(如要约和承诺的期限、项目承发包模式选择、不平衡报价等案例)抽取出来,编制成文字论述的PPT课件,供学生学习和讨论,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运行和合同管理的要领。
分析判断型案例是在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和具体问题描述的基础上,针对有关案例(如招投标违规操作、合同条款争议、国际工程索赔等案例)明确提出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各自的判断见解和建设性意见,实现理论知识的巩固。
在编制案例库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形式上的完善,即形成案例教案,以帮助教师把握好案例内容及课堂教学的过程控制。案例教案需要围绕一个预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明确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案例教案通常可包括:教学目标、相关理论知识点、案例标题(便于案例分类和识别)、案例正文(包括案例的时间、地点、事件起因、具体内容和争端问题等背景,帮助学生对案例内容及案情有概括性了解)、对案例思维角度的提示(鼓励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开放式思考和不同视角的分析)、教学实施计划、附加的阅读材料、参考分析及评述等。对于较为简单的案例,教师只需向学生展示基本案情和主要数据资料,将大量的问题探索、综合分析工作留给学生;而对较为综合复杂的案例,教师则应提供较为详细的信息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重点问题的判断和分析[4]。
三、案例教学过程设计
案例教学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一项考验。考虑到本科生大都缺乏工程实务和管理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的案例教学组织中,明确教学各阶段的重点和难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基于案例库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模块整合,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案例教学计划和组织工作。首先,需要教师根据课时计划和目标,选取案例库中相关案例,熟悉案例教案。其次,在人员组织方面,受班级学生数量的限制,结合案例教学的可行性,一般可采用小组演示法,这样既有利于个人观点的表达又方便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规定6~10人为一组,学生自由分组、搭配并选出联系人,课程中小组成员不允许变动。
(2)课堂案例展示。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案例,考虑到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需要阐释案例深层内涵,补充可能用到的相关信息。然后,教师需要提出案例分析讨论的问题和具体要求,包含涉及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案例分析的形式、内容、准备时间等,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通常学生会在课后进行有关案例参考资料的查询和分析讨论。
(3)案例分析展示。学生经过课后充分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成果展示。对不同的案例类型,教师可采用不同的讨论方式。如对于操作型案例,学生课后需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按教师要求形成文本或实物,再在课堂上呈现,宜采用小组演示法。小组演示法可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头脑风暴、思维碰撞以消减他们实践经验缺乏的影响,但缺点是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而对于描述型和分析判断型的案例,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在课堂上则可以采用单独回答的形式进行问题的阐述和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把控好课堂讨论的进度、深度和范围,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并及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4)案例分析总结和评价。教师针对学生们的案例分析情况进行问题及结论的归纳和总结,评价学生表现,提出改进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侧重与理论知识的联系,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点的回顾以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和效果。教师可采用分类图、流程图、归纳图等形式理清知识脉络,将内容系统化,使学生既见树木亦见森林[5]。
(5)案例教学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综合性强或可进一步深化的案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之后,上交书面总结。教师还应注意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总结,以及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改进,并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
四、案例教学课程考核测评
根据案例教学课程特点,笔者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考核和评价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将案例分析考核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主要从理论学习状况、案例分析质量和课堂展示表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如表1。
例如,在招投标管理案例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某水电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文件编制
投标文件。首先考察各小组学生对招投标范围、文件、程序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后具体考察案例讨论分析的成果,如编制的投标文件是否齐全,是否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文件袋封条和签章是否合格等;在课堂上模拟实际开标过程,教师担当主持人,学生担当投标人和评标委员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模拟投标和评标时的表现。又如,在FIDIC合同国际工程索赔的案例中,重点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发现、分析、解决和对知识点的反向捕捉能力,以及清晰表达自我想法的能力。
状况考察学生对于案例涉及知识点的学习是否到位,如能否运用正确适合的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和应用,能否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40
分析
质量考察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分析效果,如能否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并提出有建设性的结论或对策建议,能否就案例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40
课堂
展示考察学生的现场表现水平及口头表达能力,如能否将问题和分析论述清晰并重点突出,能否借助多种表现形式(PPT,视频,现场模拟等)进行充分展示并吸引听众。20
五、结语
将案例式教学法引入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是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案例库的建立、案例教学的过程设计以及对学生的考核测评是做好案例教学的三个重要方面。案例编写和案例库建设重在适用性和针对性,并通过教案为教师提供辅助支持。对于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应科学合理地设计案例过程,充分挖掘授课技巧,使教师更好掌控课堂,保证案例教学启发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改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将学生案例分析的理论学习状况、案例分析质量和课堂展示表现情况计入成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考文献:
[1]李启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方光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315-318.
[3]赵振宇.项目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水利工程管理优势
水利工程管理是水利水电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水工建筑物和水利工程施工的后续课程,实践性较强。主要目的是培养从事已建水利水电工程运行、调度、维护和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对教师来讲,要教好水利工程管理更是有难度。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动画和影片。可以激发学生对水利工程管理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化静为动,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一直担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利用多媒体是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必要的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培养学生专业精神。
从2001年至2005年的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本科生就业情况来看:考研人数逐年上升最高达47.61%,而从事本专业的最低达到21.00%。水利水电工程大都建在偏远地区,条件艰苦。许多学生特别是高考扩招后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十分模糊,原因是报考这个专业一般是参考父母的意愿,甚至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分数而被迫选择。老师若想成功培养学生坚定的专业探索精神,必须使他们对祖国水利事业的朴实感情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例如1975年,河南省遭受特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失事,使下游地区遭受毁灭性的灾难。受灾人口1100万人,淹没耕地1700万亩,倒塌房屋560万间,京广铁路被毁102km,中断行车18天。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原因,固然是由于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但是,如果水利工作能够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工程修好,加强管理,是能够大大减少洪灾损失的。由于河南省是人口和水利大省,80%以上的学生又都来自河南,从情感和理智上他们的都被深深触动,进而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使水利工程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有效应对教学难点。
利用多媒体作教学用途,除了可以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更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直观而形象。例如土石坝裂缝是最常见的病害现象,巡查主要凭肉眼观察。为了大坝的安全,必须对大坝实施安全监测。由于大坝的观测项目较多,并且随着观测年限的增加,将积累大量的观测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工作量巨大,一般要委托有关单位用1-2年的时间来完成,从而不能将分析成果及时用于监控大坝的安全运行,也就不能及时发现隐患,以致延误时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应依靠现代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对大坝的观测资料进行科学管理,并加以定性、定量分析,以实现对大坝性态的实时监测。
(三)增大教学容量。
水利工程管理课是专业基础课及其它课程如认识实习的综合应用,所以要想学好基础必须扎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不再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支持大学办学的传统义务,由于单位转制等种种原因,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普遍面临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的问题。一般来说,认识实习要深入电站厂房、枢纽控制等生产和管理的重要部位,出于安全生产及管理方面的考虑,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因此,水利工程管理课中许多相当重要的,如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教学内容不能在课堂上详细讲解,这时可运用多媒体,以讲座形式展示给学生,可以增加知识密度和容量,力求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已初现成效。一方面,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保护得越好,水利工程功能正常发挥,市场经济就越有活力,就越能加快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市场繁荣,经济收入快速增长,使得水管单位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功能的安全运行之中,使水资源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这种成效让更多的地区和单位看到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多重效益,积极的投身于水利风景区的建设。
二、个性设计与精心掌控课件
传统的教学主要有几种形式:讲授时教师的即兴提问;批改习题作业;习题讨论课;专门设置的个别答疑;学生间对疑难问题的相互切磋。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教学,教师是主要知识和重要信息源的传授者,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建立和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进了教育,网络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作用于教育过程,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教育思想,由此引发了迅猛发展的世界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网上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本校专业教师编写的电子课件,而且有各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当然可以把各种资源引进来。但是,水利工程管理中很多教学内容,如公式、难点、关键概念,还是需要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慢慢展现,才能达到效果。要看一看、学一学,通过比较借鉴,博采众家之长,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自己风格的课件。对于设计好的课件可以反复进行使用,发现不足,从而修改完善。有每一节课的特点。每一堂课有1个中心,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重点难点不一,有些内容只需1张图片就可表达,有些则需3-5min的短片才可达到教学目的。
三、结语
水利管理单位普遍存在技术人员偏少,学历层次偏低,技术力量薄弱,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难以适应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要。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管理队伍结构跟管理问题更为突出。迫切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适应工程管理现代化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队伍。水利工程管理课件使用中应力求发挥其优势,一定要结合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灵活应用。另外,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互相取长补短,紧密结合当今水利工程实际,讲究实效,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国家现代化与水利现代化[j].中国水利,2004
篇9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一、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分析可以得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所设置的内容与运用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轻视了学生课外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课程教材种类多,未能形成统一的教材体系,许多的教材往往为了追求丰富内容,而未能体现出侧重点。这样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同时这些教学内容多以概念及陈述为主,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大部分的学校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时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未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3.教学与实际脱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应当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实际教学却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针对以上所出现的教学问题,必须要深入进行改革工作,进而可以让课程通过实践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不能局限于教材
因为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未能具有权威性且逻辑清晰的教材,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因个人教学逻辑差异以及各院校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的依赖教材内容。教师应当积极改进教材内容,要将课堂上所教的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需结合工程项目管理所涉及到的领域,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与补充,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以确保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而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重视工程项目管理实际背景的拓展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所以教师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体现工程项目管理实际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入相关案例,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解“风险管理”时,学生可能通过理论知识未能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可以引入几个具体的实例,如美国钢铁事件,这些实例可以让学生意识到风险管理的意义,并且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兴趣。
3.结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
因为工程管理所涉及到的职业资格考试非常多,而各项考试中大多都含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知识。工程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其内容也与最近的工程实际是相结合的。所以,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实践动态。
(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应当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具备足够的能力去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例如: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前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案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毕业是能够更好的让知识与实践进行联系。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构建工程项目管理题库,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更多的训练,进而掌握更为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
(三)对教学实践进行改革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大课程案例,另外一方面学校需要配套与相关的社会,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的重要场所,同时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积极开发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走到岗位中,去体会工程项目管理的意义与价值。同时,高校还可以聘请实践能力丰富的专业指导人员,来为学生的实习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指导。除此之外,还可以安排工程项目管理教师深入到企业内部去进行调研工作,让教师能够在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进而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对各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重视实践对于学生发展成长的作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宇航.项目育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课岗对接”教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市场,2014(02).
[2]郭瑞.基于PMST系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6(03).
篇10
【关键词】良好心理状态;小学生;健康成长
Prinmrymentalhealthisthekeytogrowth,lg 一(XitmForeignLanguageSchoolPirmarySchool Xihn Shaanxi 710000)【Abstract】Studentsgrowupwithagoodmemalstateiskeytoitshealthygrowth.Ministiy\'ofEducation,“onthestrengtheningofprimaryandsec-ondaryeducationinanumberofviewsofmentalhealht,”pointedout:goodpsychological qulaityofpeople~overallqulaityoftheimoprtantpart.Mentalhealhteducationistoimprovethespycholoigcalqualityofeducationinprimaryandsecondayr,isanimoprtantpartofqualityeducation.Student~spycho-Iogicalstateofgoodnadbad,candirectlyafectthelearningabilityandlearning,self—evidentimpactonfuturegrowth.【Keywords】Goodstateofmind;Students;Healthygrowth1.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及状况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懵懂的接受事物时期,这一阶段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可是随着各类现代化信息的介入和家庭环境的变化,部分小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及障碍,造成上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教育、教师素质、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教师往往对学生的认知、学习,个性缺乏深刻的了解,不能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种种不良倾向,大多数和 自我意识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I 怯懦。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多数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
I.2 厌学。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 ,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
1.3 自私。我们经常会发现 ,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多数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不关心的态度,认为与自己无关。高年级的学生坐座位上 ,旁边站着爷爷奶奶。部分低年级的学生上学来是家长帮忙背书包,一放学马上把书包扔给家长。
1.4 敌对。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很多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 ,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笔者曾经碰到过很多类似的事情,学生吵架打架,寻其原因都说是人家先动手,然后 自己才反击。在学习、活动方面,多数小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 ,甚至有些学生会因别人的学业、比赛成绩超过自己而妒忌或产生故意找碴行为。遇到批评不能正确对待,消极放弃或抵触的情绪大有人在。
1.5 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 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特别是潜能生,自卑感特别重。在他们的心理,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 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心理失衡 ,产生消极情趣,自我感觉变得越来越差。
2.造成当前小学生心里健康问题的原因2.1 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 ,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攀升 ;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游离 ,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导致教师无心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
2.2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当今的小学生都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伟大”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 ,照顾过度,期望过高。
转贴于 一 味地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男一方面 ,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法码 ,星期六令其上辅导班,星期天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开始在孩子之间流行起来,攀比讲排场有求必应,以往的艰苦朴素作风早抛到脑后,也是造成不良心理的原因。
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健康成长3.1 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心理状态有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与其自觉能动的心理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处于优势心理状态的学生,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强 ;而处于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学习能力受到影响。作为老师,大家都很清楚这一点。学生心理状态的良与差,可直接影响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学习积极性表现的“指标”。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都处于优势心理状态的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就越强,那些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厌恶,缺乏自信心,他(她)往往将兴趣投向了其他方面,如看武侠小说、玩电脑游戏、或读言情小说 结果上课不听讲、不思考 ,作业不认真完成,预习不充分,复习效果差,对学习反感、厌恶。这时教师应该找合适的一个切入点,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孩子更多的心理切入点。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感悟,就没有情感。也无法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状态 。
将不能使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生活。因此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等能力。
3.2 重视学生的心理导向。当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心理状态不佳时,就要重视、更要引导使其向良好心态方面转化。如“甲1”喜欢玩电脑游戏;“丙 2”比较贪玩;“丁3”爱读言情小说 。他(她)们在课堂上经常表现为 :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兴趣不浓厚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作为教师要承担经常与他们坦诚交流、敞开心扉地聊天,想方设法与他们缩短心理距离。经常观察和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有意地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在课堂上发现他们处在不 良心理状态时,就努力地去读懂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回到优势心理状态中。
3.3 尽力做到与学生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倘若不相容,则表现为相互排斥、相互歧视、相互猜疑、相互埋怨等。教师应该主动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看看他们在想些什么?常玩些什么?做些什么?为什么会那样去做?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应该想想他们为什么会 出现这样的错误,他们在做这样的事时 ,心里想些什么?然后,再来处理他们的错误问题,在处理时尽快和他们沟通 ,让他们 自己认识到错误,让他们从小做到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尽量体谅学生还不成熟的心理表现。因为师生问的心理相容,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是在相信他,关心他,热爱他。这样使他们增强了自信,激发了他们 的 良好心态 。
3.4 正确引导学生面对来 自社会的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 ,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坦然面社会现象,让学生明白每个人成长都经历过许多的苍桑和磨难,只有坦然面对,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容地去克服困难。
4.总之
现在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同时现在教育也迫切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多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讲究教育的艺术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把学生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更要 了解当代教育的重心,善于把握孩子的多种心理活动,观察孩子的生活背景,重视孩子的各种变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