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档案范文
时间:2023-03-26 23:0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档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档案服务;用户需求心理;发展趋势;服务职能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321-01
1当前档案服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繁荣,档案管理工作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利用者的要求高了,不仅要求多编制一些参考资料和史料汇编,而且还要求全面、系统地提供档案材料;二是服务内容由以服务于政治为主,转变到以服务经济建设、科学研究为主;三是查阅方式上由原先的零星查阅为主,转变为按专题和按专业大量系统的查阅为主。四是利用者查阅的档案范围广、时间长,不仅查建国后档案,还要查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五是档案室查阅档案人数多,随着人数的逐年增长,调卷量也必然迅猛增长。
2档案用户需求心理产生的必然性
档案用户对档案的需求,往往是用户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能力的有限及客观环境所迫而产生的一种对档案需求的紧张心理状态,它是通过内心的心理状态不断反射而来的外界作用的反映。
显然,档案用户需求心理的产生有其内在必然性,这是由用档行为的主体——档案用户及客观环境所决定的。
档案用户作为人或人的组合体,就必然存在着心理、生理和机能上的某些不足或缺憾,在能力和认识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使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然遇到许多要求助于外界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档案用户作为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必然存在于一个广阔的社会系统中,这个系统从宏观上讲包括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等,它包罗万象,深奥无穷。作为生活于其中的档案用户是不可能通晓一切的。
3档案服务职能的创新
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形式的层出不穷,信息量的不断加大,已经逐渐到达一个趋于饱和的阶段,档案在其社会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新的特点:
3.1 内容及形式多样化数字档案的出现为利用者提供直观的服务,它可以更真实的还原历史,更真实、原始的记录历史的状态。在数字环境下,档案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档案一般只能提供文字类信息。而新型档案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各种多媒体档案信息。
3.2 载体类型多样化在数字环境下,多种载体形式将大量运用。包括磁盘、光盘、缩微品、远程网络提供等载体。传统的档案保管方式是以单一的纸稿形式提供利用的。这样,利用者只需对档案信息进行简单处理即可直接使用,使用档案信息时更加方便和快捷,从而加快了档案信息的传播速度。
3.3 服务多样化在数字环境下,利用者面对的是一种档案信息资源环境,各档案馆将档案信息输送到网络上,所有的档案形成一个大的虚拟档案馆,计算机可以随身携带,档案利用者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上网工具通过网络方便快捷的得到各种档案信息。
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素养问题探究
4.1 明确服务的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档案工作是服务性的工作,它的服务性集中表现开展利用工作上。要想把利用工作做好,首先取决于服务方向的正确。这就要求各档案馆在加强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利用工作方面,将服务的重点放在为生产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上来。只有明确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思想,坚持为现阶段最在政治服务,才能保证档案工作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明确服务方向以后,还必须有坚定的服务思想和良好的服务态度。由于档案利用工作代表整个档案工作的成果,为利用者直接服务,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发挥主观能动精神,解放思想,开动机器,研究利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解决利用工作中的新问题,千方百计为各项工作服务,时时处处为利用者着想,给他们以最大的方便。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要加强岗位责任制,有明确分工,还要建立定期的考核和奖惩制度,把权、责、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4.2 熟悉档案的内容,了解客观需求在知已知彼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做好这项工作,开展利用工作就要求档案人员熟悉所保存的档案和客观利用的需要。
熟悉馆藏的步骤和方法是:①只有在熟悉家底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要熟悉档案的内容与成分及其存放地点,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编制检索工具和参考资料等工作,做好资料收集、整理、鉴定、统计、提供利用等工作,这样可以及时、准确地为利用者查找档案材料。②熟悉档案的具体内容的工作,要放在熟悉立档单位的历史和全宗档案的概况工作之前;③全面熟悉,重点研究。先熟悉重要全宗和全宗中的重要部分,后熟悉一般全宗和全宗中的一般部分;先熟悉年代近的档案,后熟悉年代远的;先熟悉经常利用的档案,然后熟悉利用较少的。
在实际工作对档案利用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任务对档案的需求也不同。因此,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对档案的需要,是正确制定档案利用工作计划和开展工作的依据,是更好地为各项工作服务,发挥档案作用的重要方法。要了解客观需要,档案室应当学习党和国家与本机关主要职能有关的方针、政策,了解本机关的主要工作任务和长远规划,征求机关领导与业务部门的意见,研究和分析本机关对利用档案的需要。档案馆应当学习研究党和国有提出的总任务和规划,以及当前中心任务和工作方针,研究了解党政领导机关和各行各业在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等到工作,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否则,被动地坐等利用者上门,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晖.论新形势下档案部门服务机制创新[J].兰台世界,2007,(22).
[2]肖静华.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信息服务新体系[J].机电兵船档案,2005,(03).
篇2
1.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档案管理的特点。数据是当今信息社会的宝贵资源,对数据进行合理利用和挖掘是获得新知和创作价值的重要途径。预测为大数据的本质,档案管理活动的开展、大学生档案价值的提升和大学生事务的决策是以数据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这就要求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因势而动,积极运用大学生数据信息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准确反映,进而促进大学生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依据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分析与整合,从而使其可为大学生、高校和社会更好而有效的服务。我们以大学生心理档案为例,利用大数据精准测量分析大学生的动态心理指标,将大学生心理变化的趋势准确反映出来,这不仅对防范大学生心理突发危机有利,而且也有利于科学预判和决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这恰好为当前大学生档案管理的空白。这就需要大学生档案工作必须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更新传统档案管理的理念与模式,确立以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服务意识。2.大数据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要求尽快构建起三大信息平台。具体为:一是信息整合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来源广泛,且内容繁多,周期也长。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可以在搭建信息整合平台过程中,整合起不同学生的各类心理档案,从中深度挖掘数据源,可将各类不同档案资料之间的关联寻找出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逐渐将一个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的数据网络形成,从而奠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开展的坚实基础。二是信息管理平台。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好的目的就在于有效使用,面对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必须搭建起具有大数据要求特点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三是科研平台。这就是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努力归纳和寻找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总体规律,并提出针对性强的预控和处理策略。大数据时代可以将现代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把大学生心理档案研究平台建立好,以数据化来处理分析各类学生的心理档案,将蕴含其中的规律挖掘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服务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务工作。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就我校具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心理档案的动态性。因为学校相关部门仅仅将新入学大学生的普查和建档作为工作重点,忽视了持续追踪和调查学生在读期间心理状态,也就无法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全貌与变化过程呈现出来。二是心理档案管理缺乏系统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学校学生工作部负责,而学生档案则归学院等部门管理,两者分属不同系统,若彼此割裂,相互之间就无法产生一个能互为支撑、彼此依托的数据系统。三是未健全心理档案管理制度。从我校实际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仅仅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可以参照执行,而且比较笼统和宏观,未涉及谁来管、怎么管、用什么管等一些具体内容,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缺乏专业性、规范性,这就导致档案的管理效率与其应用价值大打折扣。四是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利用效能比较低。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依旧是因袭传统的档案保管与查询模式,对档案具体信息缺乏发掘,这肯定无法产生比较高的利用效能。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过程之中,而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是人手不够。例如,我校在校生达到两万多人的规模,但只有五名专职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此外就是有几个学生干部参与其中,兼职承担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并非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仅仅能做些新生的普查和建档工作,想追踪调查全部学生比较难,仅仅可以开展搜集整理局部信息方面,要系统去建设和管理就不可能了。二是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搜集标准,不同部门和环节都不统一,因没有过硬的数据处理技术所以无法进行整合,甚至仅仅处于纸质心理测评资料、简单的excel表格汇总等基础层面上,很难深度挖掘和分析数据,也无法有效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其档案的使用效果就打了折扣。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利用效率
1.优化数据收集。出于分析、整理和挖掘大学生心理档案的需要,就自然应对数据收集提出新的高标准要求,而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其基础数据采集的规范与标准。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同质性比较强,也不乏在全国开展数据挖掘与分析所必需的条件,依据一样的标准与规范采集数据,就可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利用的效率。从一个方面来看,借助于对本校数据与全国范围内其他学校数据的比较过程,进行大学生心理状况规律特点的有效归纳,必须将那些取得比较好成效的高校经验与做法作为学习借鉴的重点,对本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另一方面,在对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本校还没发现的问题及时找出来,并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超前进行预防,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断提高。2.实施动态化、系统化管理。一是将档案信息进行准确齐全的搜集。主要从不同层面和领域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反映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相关信息资料及时进行搜集。二是做好信息数据的深入分析。必须站在心理学原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高度,分析现有数据,并对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主次轻重、相互影响等进行深入挖掘和总结,将一个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网络搭建起来,并以心理数据分析框架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反映。三是档案信息要及时更新。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基础上,继续与学生年级、年龄、情感、生活等多方面变化有机结合起来,所涉及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信息必须及时更新,依据时间序列而形成大学生心理档案资料数据库,再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挖掘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情况。3.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对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常规制度做好完善,采取建立大学生心理普查制度与跟踪调查制度等措施,对搜集的心理健康档案数据明确各种要求,将岗位工作制度完善好,并结合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实际做好分工、职责、流程的明确,从而构建起事有专管、人有专责、协调合作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新体系;在优化数据管理手段和完善保密制度的基础上,做好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保密技能的强化工作。通过档案反馈查阅制度的建立,使大学生本人的档案知情权有保证,并在确保隐私不泄露的基础上,以档案对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及危机干预工作进行研究和指导。另一方面,要将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不断完善。通过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规范与标准、电子化数据保管、备份与安全制度、数据处理规范、数据共享制度等的制定,实现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发利用的规范化。
四、未来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利用的趋向及设想、建议
实现有效利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目的。具体来说,未来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利用的趋向主要有:一是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辅导。在学生心理档案中,我们可寻找出其不同于其他同学的个性化心理健康特点和人格特征,可以结合其存在的个性化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辅导策略。二是开展团体辅导教育。开展团体教育辅导的着眼点就应聚焦在学生心理档案中体现的共性问题上,采取学生小组的形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开展科学研究与预测。要以统一的标准化测评量表对学生心理测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科学预测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进行指导,并预防出现心理危机情况。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为今后科学利用大学生心理档案提供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学好用好数据处理技术,达到数据整理与分析的高水平,同时深入而充分地发掘出档案之中蕴含的内在关联和基本规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为学生心理辅导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据深入研究分析。由此,可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以更有效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总之,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针对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不断提高其管理和利用水平,以便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高校新生 心理档案 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
当前,心理健康已日益被人们重视,各高校在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开始为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建立心理档案,以求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有效解决。通过这几年的尝试实施,这项工作在高校中普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排查出了很多问题,能够给部分同学及时而有效的帮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人数众多,这种排查式的测试和筛选必定造成一定数量的“误杀误判”和“落网之鱼”。如何更好地发挥心理档案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后的反思。
一、心理档案的延续性
首先是科学建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心理测试形式不断更新,建立较为完善的心理测试系统已逐渐成为可能。建立档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心理档案应该反映出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众多高校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的同时,我们认为,应该更注重建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生心理档案,这不仅包括新生入学时的心理测试,而且包括在读期间的,直至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因为按照比例来看,大二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比率更高一些。而对毕业生心理的关注,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生活。而这,对于学校还是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测评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面前后要一致,这样才有可比性,才有意义。让学生对心理测试感兴趣,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关注,对自己的成长更加有信心。学校应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同时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一些感兴趣的心理测试,了解心理知识,通过网络系统的记录,分析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二、心理档案的隐私性
当前大学生以“90”后为主,“90”后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他们中有很多并不很信任学校、信任老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就要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心理咨询师很重要的职业操守。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有的是学生的隐私,有的带有暗示效应,有的涉及到人际关系,也有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记录等。因此,只要学生不愿意公开、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违反心理咨询工作原则的心理档案内容,就必须严格保密。这一点应该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反复强调。在与辅导员研究学生工作时也应该谨慎处理。学生毕业时可以带走或销毁心理档案,建立档案的目的是保证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可以有针对性地介入、帮助其解决问题。毕业时,只要学生前去索要,都会当场销毁或交给学生自行处理。学生的充分信任,是有效地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三、心理档案的真实性
我们所建立起来的学生心理档案有的情况下并不真实。影响因素有很多。
1.学生是否配合。一般情况下,新生刚入学时都会有自我防范意识,测评很容易失真。这也是为什么要求北京各高校在新生入学三个月内完成心理档案的原因所在。在进行心理测量之前,应对建立心理档案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宣传。如进行集体上机测试,应在现场测试前进行相关的有准备的解释和说明。如采取网上测试,则应在网页上利用各种先进技术进行生动的说明,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防御心理。
2.测评数据是否可信。总体的测评数据会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测评时间的长度、选取样本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选取样本的方式和范围。而具体的针对某个学生的测评结果,跟时间和地点有很大关系。评测时间过长,学生便不再认真作答,而是采取应付的心理胡乱作答。对于具体测评结果的科学性,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心理测试的科学性远远大于个案的推断。测评结果应请专家分析,尽管不能保证到精确的程度,但其科学性会增加许多。
四、心理档案的促进作用
我们在建立心理档案中,很重要的一个不足是没有足够的反馈。特别是在集体进行机试的时候,学生做完就可以离开。但对测试的结果想知道却并不清楚。对于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我们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对于暂时没出现异常数据的同学,我们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反馈。这才能够充分发挥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中普遍使用的量表有三种:第一种包括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系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世界通用。第二种是教育部组织心理学界知名专家共同研制完成“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目前已被数百所高校采用。第三种采用日本的UPI人格问卷调查,这种方法非常简便易行。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建立相应反馈信息的模板。当然,在反馈的信息中,决不能只是出现一些生硬的数据,更多的是对于问题的分析,以及对学生必要的提醒、恰当的关心和鼓励。测试结束应即时生成测评报告,测评报告中应包含生动直观的测试结果数据和统计图、详细的心理特点分析、实用的测验背景知识及根据该心理特点所做的心理训练教育对策指导。
只有在实践中考虑到以上几个因素,并在工作中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心理档案的制定与实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心理档案的延续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才能够更好地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服务。当然,如何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与理论思考的反复轮回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崔吉芳.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04).
[2]肖燕福.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新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探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3]李晓波,谢钢,沈雪妹,张世兵.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02).
[4]王.高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必要性[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5]杨彩云.试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效力载体档案[J].人力资源管理,2011,(02).
篇4
笔者通过两年来对安徽省内部分高校档案部门的走访调研,对造成高校档案工作者的心理“亚健康”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究,对解决这些成因有了几点思考。
一、高校档案工作者心理“亚健康”成因探究
1.档案工作量激增与人手不够之间的矛盾。从1999年开始,国家调整了高招模式,大规模扩招,提高高校的入学率,提升人口的学历素质,“万人”规模高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随之而来,高校管理迎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管理功能和模式上的逐步细化也让高校档案部门和档案专兼职人员的工作量激增,无论是档案收集、鉴定和整理,还是编目和编研;无论是档案用户群体的增多,还是档案利用目的和频度的增加都给高校档案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时,高校档案部门人手不足的情况日渐凸显,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明确“2500名在校生配备一名专职档案员”的条款在许多高校是一纸空文,有令不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某15000人在校生规模的高校只配有一名专职档案员。档案工作量激增与人手不够的矛盾突出,高校档案工作者在工作日里疲于应对工作,假日加班有“常态化”趋势,高校档案工作者自感工作压力巨大,职业倦怠心理出现。
2.档案管理手段日益现代化与高校领导档案意识不强之间的矛盾。现代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变革,档案管理也同样如此,随着办公现代化,特别是“无纸化”办公逐步成为现实,传统的纸质文档的管理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档案管理的模式趋向集中于现代、科技、信息、网络等热门新兴词汇。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共同作用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整理、检索、利用变得更加精准。然而,部分高校领导者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频显,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设备配备不到位,高校档案部门的工作者结构安排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女性年长者居多,“无为”理念,“盼退休、养老”思想往往让她们在掌握现代信息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手段的意识不强,得过且过的心理也制约着高校档案工作水平的提升。
3.档案管理门类众多与待遇偏低之间的矛盾。高校档案归档范围广泛、门类众多,收集难度大,分类整理要求细致,利用目的复杂,高校档案工作的总体难度大。“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强化了人们的经济观念,物质需求成为左右人们行为的强大驱动力。当今社会,高校档案工作者与高校教师以及高校从事科研工作人员相比,得到的报酬和他们所付出的劳动不能构成正比,薪资待遇都低人一等,收入分配明显吃亏,陷入“辛苦、贫苦、艰苦、清苦”的境遇,比如教师可以获得代课费,科研人员可以获得课题津贴,党政部门管理人员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实惠等等。而高校档案工作者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劳动得不到尊重,从而使这个群体存在着只要“不出岔子”、“不捅娄子”、“不出乱子”的心理状态。
4.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与难以升迁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高校档案部门都处于从属地位,档案部门的位置都在校园偏僻的所在,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工作保密性强,个人才华难有显露的机会,外界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档案材料的分类、整理、保管、查调阅,档案学科的设置可有可无,学科地位低下的偏见中。作为高校档案工作者,在高校整体架构模式下,特别是在高校的教学、党政管理的内部体系中经常能感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学科偏见,本能的建立起保护本学科尊严的心理防御机制,与外界沟通狭窄、交流不畅。高校档案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不轻易频繁调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过于“稳定”,资历重于学历、资历高于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沉闷压抑、周而复始的工作环境使高校档案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干部的发展前景不明朗,很多人不知道路在何方,职业目标不明确,工作也渐渐没有了“盼头”,工作中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创造力,循规蹈矩,甚至固步自封,心理失衡直接导致了部分同志焦虑、抑郁。
二、疏导高校档案工作者心理“亚健康”的几点思考
1.塑造高校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知。心理学科的“ABC理论”认为,事情A的作用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反应C的产生,而对事情的评价B才是导致反应C产生的更为直接的原因。因而,高校各级领导和校内各部门要增强档案意识,重视档案工作,认清档案作为信息资源对高校各项工作的巨大的潜在价值,给予档案工作者认同和尊重。高校档案工作者要改变不良的认知方式,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从内心接纳和认可档案工作,善于调整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化这些压力为前行的动力,不断加强学习,锐意进取,找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看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将工作中的困难当成是对自己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挑战,把档案工作做好,让高校的历史得以保护和传承,这是功在当代、利于后世的光荣职业。
2.提高高校档案工作者的职业定位。心理学科的“剥夺感”理论认为,相对的剥夺感是人们精神压力产生的重要因素,心理上摆脱“亚健康”的状态,首先要减少心理上的相对剥夺感。因而,高校各级领导和校内各部门要加大对档案工作的经费投入,完善工作环境,适当在职别待遇、生活福利等实际问题上对档案工作者倾斜。高校档案工作者从待遇,地位、生活的角度,都应该选择比自己低的同志来对比,这样的比较结果才能让自己在心理上更容易获得平衡,至少可以获得相对满足感,增强责任感,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高校档案工作者之间,无论是同校的专兼职人员,还是兄弟院校的同仁们都应该互相关心和帮助,形成合力,遇到矛盾、困难和问题时互谅互让,共同营造温馨、祥和、舒适的工作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工作,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心理焦虑、心理抑郁的纾解。
篇5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应当完善、全面
2004年,教育部要求在部属高校所有秋季入学的大学新生中建立心理档案,这一要求推动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的进程。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2009年,笔者对北京、上海、山东、河北、江苏、四川、重庆等地的121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95%的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于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采用的工具,25.25%的高校采用的是大学生人格问卷(UPI),45.52%的高校采用的是教育部制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5.25%的高校采用的是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他高校采用的是本校自创的方法。在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上,50.23%的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之后,除了保存一些学生的基本信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跟踪记录,心理健康档案成了一个摆设;30.27%的高校进行了适时的维护,但仅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了相关记录;只有19.5%的高校对全部新生按年度进行后续测评。这表明,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名无实,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是采用什么工具。工具的选择要有科学性,应该选择由相关方面专家编制或修订的量表,那些效度和信度较低的量表是不能用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全面系统地确定好档案的内容,测评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要保持前后一致,以便长期系统地追踪、研究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现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很多,如教育部主导开发的“中国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惠诚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北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等,其中“中国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相对来说信度和效度较高,值得推广。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除了需要在线形成的以及直接生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还要注意对其他载体(如纸质载体)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建设,这样建立起来的档案管理系统才是完整的、科学的。
其次是如何设计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以下三项:一是学生的背景材料,包括学生本人、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学生心理产生过影响的重大事件等;二是学生在校的表现,包括身体状况、学习和生活情况等;三是心理素质及教育和辅导措施、过程,包括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过程、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等。心理健康档案是大学生心理成长轨迹的反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档案中记录的学生情况会随着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特别是人格、智力、心理健康等方面,要定期施测并进行分析,及时提出相应的教育和辅导建议。对学生本人来说,借助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他们能够更好地分析自我,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进行合理的归因,有意识地调节自我行为。对学校管理部门而言,借助于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计划,确立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以便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检测心理教育效果的手段,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原来记录的学生心理状况已不能准确地反映现时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档案资料的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心理的变化。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分析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实施教育,进而根据心理健康档案中的记录分析教育效果,合理地修订教育方案。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
对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有效管理是使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大小。首先,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如果心理健康档案残缺不全,那么使它发挥作用就无从谈起。心理健康档案建立之后不能束之高阁,而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补充新资料,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记录,及时更新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管理状态,从而确保该系统的活力,为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每学年应当至少开展一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并且要采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所使用的工具,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连续性和科学性。要将每次测评的数据与上次测评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绘制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走势图,分析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档案不是只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的,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完善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实施心理问题排查,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当找出促进他们更加健康发展的因素,帮助他们实现优化发展。
其次,在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心理健康档案涉及学生的隐私,因而在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工作中要做好保密工作。为此,高校要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档案管理人员既要熟悉档案学科的原则、制度、要求,又要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原则与要求。在心理健康档案使用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开放的权限,实施分级管理,避免信息外泄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学生只能查询本人的档案,辅导员只能查询所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只能根据工作需要查看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凡是查看心理健康档案的人员,都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该保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资料室,学生、辅导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需要查询时要事先提出申请,并做好查询登记。
最后,要充分发挥信息科学技术在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中的作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档案多是纸质的,管理起来费时费力,而引进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技术,由心理教育工作者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研发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对于数据分析和管理既便捷又高效,还能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一方面,用先进的计算机作业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也确保了及时更新心理档案。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信息传输快、交互性强且保密性高等特点,将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的应用范围扩大,丰富心理健康档案应用的主体及对象。通过相关系统和网站,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还方便了学生。同时,也方便了家长通过网站对孩子进行了解,并就相关问题与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交流,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力。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站对学生作出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并结合专业心理教育人员的建议开展工作;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本人也可以根据同学、辅导员或专业课老师的评语,对自己的状态作出自我调整。
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预警作用
在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要对收集的学生心理方面的资料进行认真整理、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提出教育的建议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预警作用。一方面,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界定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评估心理问题的等级,预测心理问题的发展走势,并根据心理问题的等级采取相应的辅导措施。对于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沙龙等形式进行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自我危机干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个别心理问题程度处于中度以上的学生,要给予积极关注。一是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主动邀请他们参与由专家提供的专业化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对于不愿意参加个别辅导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骨干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参加,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供解决策略,提高他们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最后由心理专家在团体辅导中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听取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使他们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如回避、转视、补偿、升华、宣泄、转移等心理调节方法。三是要做好预防和转介工作。任何极端心理问题行为的发生都会在学生宿舍中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充分发挥宿舍学生心理护航员的作用,使其随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变化情况,并及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于经过专业心理辅导后成效仍不明显的学生,应当通知其家长并将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同时,整个心理辅导的过程要详细登记在心理健康档案中,以便为后续的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形成、管理、使用和发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每个阶段均需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只有各项机制有效运行并不断创新,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档案质量和使用价值的提升,从而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和大学生自我发展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
篇6
关键词:档案利用者;心理特点;档案服务
一、档案信息真实可靠,最具权威性,而档案利用者出于不同的动机,在利用档案过程,往往产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其表现必须予以重视,才能做好服务工作。
第一,是急迫心理。提供原件用作凭证,这是档案利用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它最精彩之处。利用者到档案馆来一般都是来寻找凭证或带着明确的目的的,而有些目的都是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尤其是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如工、学历、科研方面原始材料等,有的还有较强的时间要求,服务的延搁甚至会影响到问题的解决。所以,利用者都希望尽快查到自己所需的档案材料,在档案利用心理上表现得比较迫切,存这种心理者,不分阶层,不分职业,比较普遍。
第二,是求助心理。初次涉足档案馆或对档案不熟悉的利用者,不一定能将自己的需求转变为正确的查问,也不知如何才能查找到自己所需的档案资料,其渴求帮助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这时,他们一般是将希望寄托在档案管理人员身上,渴求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一是馆内检索咨询服务,即经过何种途径和方法能够查到自己所需的档案、资料,二是馆外指引服务,即到什么地方才能找到自己所需的档案、资料。满足利用者的求助心理,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第三,是求全心理。存这种心理者,主要是研究人员和编史修志人员,这是由他们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他们认为要搞好研究课题和编史修志任务,必须占有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要求系统利用,既要求利用直接有关的档案,也要求利用间接有关的档案、资料,甚至有时看来毫无关系的材料。在他们看来,档案馆应该提供,也能够提供全面系统的档案信息。这种求全心理,给档案服务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第四,是不信任心理。存这种心理的人,对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诚意、态度和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熟人好办事”,因此,不通过正常的途径利用档案,而是找关系、托人情到档案馆查档案,以期得到较好的服务。
当有些利用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又会加大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不信任感,他们根据主观意愿,要求提供大于实际需求几倍乃至十几倍的档案、资料有的利用者还坚持要查完所有的检索目录;有的利用者甚至三番五次的托领导和熟人到档案馆说情,要求查询所需档案等等。这种心理状态和作法,加大了档案工作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打破了利用者和档案工作人员之间的和谐气氛。
第五,是不轨心理。存有这种心理的利用者为数极少,但危害较大。他们到档案馆不是为了查阅档案,而是另有所图。如有些人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置档案法和利用制度于不顾,企图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如疏通关系,希望通过档案馆人员为其出具假档案材料证明等),达到解决个人问题之目的;有些人则查档时利用可乘之机,私自篡改、盗窃有关档案、资料(如篡改出生日期等)。对这些另有所图者,不仅应正确引导,还应严加防范,以免给档案馆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上面所述利用者的心理活动与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息息相关,分析和掌握利用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搞好档案馆的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档案人员针对档案利用者的心理表现,自觉地做好档案利用的服务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认识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利用者一般都是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到档案馆利用档案的,在多数情况下,都无法准确的提出利用某一份档案的要求,只能提供一些粗略的线索或一个大致的方向。而档案馆内的档案数量浩瀚,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检索工具不一,使得利用者很难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入、充分的了解。尽管他们的利用目的和对档案工作的熟悉程度不一,但在获取档案资料上都需要档案部门的协助。这就使得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①可以满足利用者缩短查找档案、资料时间的需要,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增强利用者对档案馆的信任感:②可以主动为社会提供所需的情报服务,充分发挥档案利用价值,扩大档案馆的社会影响;③可以发现档案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基础工作上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提高档案馆的科学管理水平;4可以促进档案服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使档案馆能拥有一批自己的专家;5可以加强档案馆与外界的联系,不断获得各种利用需求的信息,在促进人们产生利用档案动机的同时,取得社会各界人士对档案馆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要讲究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艺术性。
篇7
(一)档案管理工作繁琐、枯燥
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的繁琐和枯燥等特性,管理人员需要细心以及耐心的工作,所以很容易导致管理人员产生厌烦的心理。档案管理工作项目多,工作任务繁琐,需要对档案资料进行系统的管理,并进行定期的鉴定,对档案资料保密等,所以这项工作需要管理人员特别的细心、耐心等进行,在日复一日充分单调的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就会工作的乏味、枯燥。
(二)档案管理越来越重要,档案管理
人员工作量加大,使其产生焦虑、挫败感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从内容上、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档案管理的领域、种类在不断的扩大,档案管理方法不断的更新变化,从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变成计算机管理,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新的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只有这样才会适应新的档案管理环境,进而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加大。
(三)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得到重视,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成就感
很多人认为档案管理是一项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档案管理人人可以进行,他们认为档案管理就是不要让档案丢失、不泄露就行了,也因此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不被人们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也不被重视。一些基层单位的工作具有复杂性,许多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都是身兼数职,所以对有很强专业性的档案管理没有办法进行钻研和学习,或者档案管理人员经常变动,没有固定性,造成档案管理人员的在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缺乏,档案管理技术相对偏低,在这种情况下,档案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就会产生不重视,也没有成就感,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枯燥无味,得不到领导的认可,没有发展前途。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的进行。
(四)档案管理人员出现职业倦怠感
职业倦怠感是工作人员在长时间的工作以及工作量繁重的、过大的压力下,产生的一种疲倦状态。档案管理是一项繁琐,精准化要求高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长时间的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默默的埋头苦干,这将很容易引发管理人员产生消极的情绪,以及倦怠感,工作兴趣不高、不积极、投入不够、抱怨等,对自己从事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认同,这样不仅影响档案管理工作,还会对自身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②。
二、档案管理人员的自我心理调适
面对繁琐、工作量大、枯燥的档案管理工作,管理人员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消极情绪,以及不良的心理问题,为了保证自己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而且自己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受到影响,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显得非常重要,通过自我心理调适,克服不良的心理问题,正视自己的工作态度,有利于进行档案管理。当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时,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有:1.从业人员对档案管理人员个体进行干预,帮助档案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遇到问题时,学会寻找原因,正是自己的工作态度,进行自我评价③;2.适当的进行组织干预;3.进行自我暗示;4.将消极的工作情绪进行转移;5.积极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建设,在当前档案管理内容、形式、方法都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档案管理人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可以帮助其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在掌握相关的档案管理知识的同时,积极的进行自我建设,将自己的技能提升,熟悉档案管理业务,掌握信息知识和理论,将档案管理工作推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小结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心理教育机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运用心理测评手段,从个人简介、家庭背景、学习表现、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动机和态度、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等方面入手,记录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适应校园生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用以评定、预测和监控大学生心理行为的管理系统。通过填表、心理测试、动态观察、个体咨询等手段收集与整理有关受辅学生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的系列资料进行归档和保存。
1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的意义
1.1 有利于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大学生了解自我、改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时期培养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及承受挫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所提出的要求。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也从多个角度和侧面证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1.2 有利于高校制定科学管理政策,提高管理效益。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指导思想上注重和强调“管住”学生,忽视建设和导向;在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存在方法陈旧、途径单一、管理无效的现象;它强调对纪律的要求,注重共性培养。而学生因管束太多,导致独立意识差,内在的创造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和激活,忽视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尤其是以激励促发展的教育管理机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和发展,挫伤了学生积极性,扼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有利于改革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密切师生关系。坚持管理创新,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2]
2 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心理档案内容更新缓慢,缺乏动态性。由于大学生心理档案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特点,其建立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基于数次心理调查结果所形成的一种历史记录。然而,就目前已经建立心理档案的多数高校来看,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建立起来的心理档案内容陈旧且更新速度缓慢。虽然学校方面已意识到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的记录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现时的心理实际,对未来更没有太大的参考或指导价值,但在具体操作中,学校并没有定期更新心理档案的内容与形式,做到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材料定期记录和收集,以致看似“完整”的心理档案早已落后于学生心理变化。事实上,如果心理档案不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其记录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
2.2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管理制度不完备。心理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健全的人格、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心理辅导实践经验。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和训练,不利于心理档案的管理和作用发挥。同时也缺乏完善的管理使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理档案功能的发挥。
目前,多数学校除在每学期开学期间对新同学进行例行的心理健康普查归档之外,并没有做到每半年或一年再进行一次补充或完善。而在平时的工作中,更没有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做进一步追踪,把持续充实心理档案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日常性内容,及时替换掉档案中的旧有材料,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因而,其管理的结果也就无法满足客观实际的要求,大大降低了心理档案的使用效率,影响其价值的发挥。
2.3 大学生心理档案服务性不强,造成资源的浪费。大学生心理档案是为学生、教师以及高校决策部门服务的。它能帮助教师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需求等,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档案不能束之高阁,要充分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挖掘心理档案的多角度育人功能,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4]
与其他类别的高校档案的成熟管理机制相比,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起步较晚,管理机制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克服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成为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趋势,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必然要求。
篇9
2004年,教育部要求直属高校为所有新生建立心理档案。①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档案多方面的记录着大学生个体心理历程、心理特点、心理健康咨询等信息,是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学生个性特征和现有心理面貌的第一手材料,是了解学生个性发展水平, 心理发展动态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确保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建设和谐校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高校重视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是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②因此,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学校和有关部门一致的认识和选择。
1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应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众所周知,大学生在入高校前就有一系列的档案,记载了学生过去的各项基本信息,比如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以及各种奖惩等,学校以这些为第一印象去了解学生的过往。而高校学生心理档案指的是专门人员使用一些心理计量表,通过组织学生填写问卷、和学生谈话以及谈话咨询等方式来客观、综合地记录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③它是对大学生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记录,就像一面镜子,能反应出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档案的建立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1 保密性原则
学生的心理档案不同于学籍档案,具有隐秘性的特点。我们在建档时和建档后,都应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不得随意外借和泄露学生的心理档案信息。只有出于科学研究和需要帮助学生时,并得到相关人员同意后,在保证当事人的心理和利益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才可以将档案让有关人员了解。
1.2 发展性原则
个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于刚进校的大一新生,我们需要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的全面普查。同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并且及时对大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补充、修改;对于平时的个案辅导,专业心理咨询师也应做具体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并及时填入心理档案中。
1.3 系统性原则
心理档案是对大学生个体心理活动历程、心理特点、心理健康咨询、心理测验等情况所做的较全面的记录。④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学生的档案材料系统的收集、整理并加以科学的分析。对于一些有心理疾患的学生,专业人员可以查找该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寻找致病的原因,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2 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涉及的主要内容
所谓心理档案的内容,又称心理档案的项目,是指针对学生情况专门设定,尽可能能揭示或从中了解到大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的并为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的材料。⑤
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即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等。⑥
(1)学生自然情况。涉及学生基本情况的信息,比如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学号、学院系别、专业、年级、生源地、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交友原则等。
(2)主要社会关系信息。涉及家庭成员信息的材料,比如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是否独生子女等。
(3)身体状况。涉及学生的身体状况的材料,比如健康状况、有无生理缺陷、个人既往病史等。
(4)心理健康状况信息。涉及学生心理方面的信息,比如以往的心理创伤史、当前的心理状况如抑郁、焦虑等(主要通过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评估)等。全面掌握学生心理成长状况
(5)学校学习生活情况。涉及学生能否适应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学习方法、班级人际关系等。
(6)个性心理特征信息。涉及个人个新特征的信息,比如性格特征、情绪情感特征、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等。
(7)职业兴趣和规划信息。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预测等。旨在为学生作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提供客观依据。
(8)动态更新管理信息。学生阶段性自评、同学或老师评价、心理咨询记录、阶段性测评等。
(9)统计及预警信息。上述信息的分析报告、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报告(校、院系、班)、心理偏常态的个体预警等。
(10)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信息。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营造的一些平台,比如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图片的展示、心理影片的播放、心理援助的渠道建设等。同时,专业人员在每一次的咨询之后,必须做好咨询记录,包括:咨询时间、主诉及症状、诊断结果分析、处理意见及措施、辅导效果等。
以上内容, 除学生基本信息外, 其余的都需要随着心理动态的变化不断地进行更新。
3 以建立心理档案的原则和信息为基础,结合瓯江学院实际多样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1 每个学期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
根据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特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兴趣和喜爱, 我们学院在课堂教学中邀请资深的心理专家开设如《创业与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及障碍诊断与治疗》、《普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普及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以我们学院每年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月和5.25心理健康节为契机,针对新生刚入学存在适应问题,大二学生存在恋爱与情感问题,大三学生面临学业问题,大四学生面临就业等突出问题邀请校内外心理专家开设心理健康系列讲座, 如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人际交往、情感与恋爱、学业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等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如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手语大赛、心理形象大使选拔、心理主题班会评比等,将我们学院“心路护航”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品牌做大做强;宣传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通过宣传栏、宣传手册的发放、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的公开等,使得全院师生了解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自愿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3.3 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
我院一直以来采取个别咨询、热线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在新生入学初,安排千余学生参加《大学生健康调查表》( UPI) 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90)的测评工作,并及时将结果汇总,约谈测评结果不理想的学生,最后整理约谈的结果,并记录在档。将约谈学生分为一般关注、重点关注和特殊关注三类,特殊关注学生一周由分院向中心反馈该部分学生情况一次,重点关注学生两周反馈学生情况一次,及时掌握特殊和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针对学生开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营”、“大学生自信心训练营”、“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团体辅导和训练。对经筛查发现的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及时介入,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同时,由于学生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没有在筛查范围内的学生,分院辅导员和心理负责老师也及时予以关注,将分院学生心理列为重点工作来做。
3.4 逐步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
逐步建立和完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机制。第一级为院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院有2位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咨询师,都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第二级为受过专业培训的各分院系具体负责本分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他们也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他们通过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鉴别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第三级为受过专业培训的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等一批学生骨干,他们生活在学生当中,能及时发现身边同学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反映给相关部门。我们学院在各个分院设立了心理辅导站,由分院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担任站长,具体指导本分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篇10
[论文摘要]档案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合作,多环节配套的系统工程。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新时期,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已进入文化创意历史时期,档案信息管理创新对于文化创意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助推作用。
档案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实现文化创意实现深层次开发,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给档案行业所提出的新课题。因此,加快档案信息系统化建设和管理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档案信息化是文化创意的基础
信息化包括六大要素,即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及信息政策法规。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信息化就是指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信息化就是指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即在档案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和利用等各方面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承担着人类“记忆”功能的各类档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知识的积淀、智慧的结晶的阶梯。它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于政府行政、军事指挥、经济筹划、生产建设、社会治理、科技文教等各项活动。无论文化创意多么富有含金量和创新性,没有这些学习资源的积累,再有能力创意与策划者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就是如此。
档案信息内容的广泛、多样、丰富和本源性、回溯性和连续性等特征,在文化创意的思维活动中有着独到的作用。档案翔实地记录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事实或数据、经验或教训、科技发明或理论构想,构成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教等活动赖以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知识背景。它,与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情报所、图书馆等各种信息生产、贮存、传播的单位一样,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信息源单位,具有特殊的战略价值。
我国即将迎来文化创意产业的期,加快档案信息系统化建设和管理,对于文化创意不仅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同时,还具有创新意义。
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需要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课题,意义重大,令全国人民振奋,令世界华人鼓舞。十七大政治报告用了相当的篇幅论述文化发展问题。“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活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等新名词频频闪现。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世界已经进入文化产业时代。以十七大为标志,我国已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为了使文化创意产业更好的发展,迫切需要相应的理论跟进和指导,文化创意的特征和规律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了更好地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我们有必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理论建设,也就是说,作为文化创意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信息创新,也将有提到议事日程。
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发展经济为理念的,依靠的是文化资源优势,使人文资源和文化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离开文化,创意产业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文化创意是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力、影响力的挖掘和拓展。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科学的中心,既是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也是新文化的诞生地。图书馆、档案馆等均为创意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
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历史时期,历史地把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在内的与信息业相关的行业、部门置于基础的战略地位,为带动行业素质的提高和行业整体水平的全面进步,必然赋予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创新的任务和职责,档案工作由于在文化创意历史时期的新的使命,档案信息工作的创新任务就凸现出来了。
三、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的对策
现代社会在信息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时间与空间上带来规模化效益。因此,文化创意,无疑给传统的信息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档案、图书及其他文献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导致信息行业必须为文化创意提供准确、新颖的优质信息资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网上信息是档案行政部门管理、指导、监督工作的“盲区”和“真空地带”。从档案信息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要求出发,档案行政部门应尽快行使对网上档案信息管理的职能,加快建立档案信息资源网,实施对网上信息资源的创新,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要加快实现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目前,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并且一定要创新。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的创新,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创意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迎合了一个重要的全球趋势,即经济与科技、文化的一体化。进一步说,经济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在创意产业发展中越来越具有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它需要文化创意的碰撞、科学方法的推动、高新技术的支撑和数字文化的融会。所以,档案信息工作必须为之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