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魔方范文

时间:2023-03-13 16:2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本魔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本魔方

篇1

有媒体披露,《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修改已基本完成,只待国务院审议通过。该《条例》对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挂牌成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有关金融机构参与股指期货的交易规则、风险管理、结算和清算制度、合约设计方案等都已基本成型。9月份左右,将会开始对股指期货的模拟交易,时间大概持续1~3个月。

种种迹象显示,年内推出股指期货已无任何障碍。一时间,“抢权”、“争壳”、“金融危机”等字眼频繁见诸于报端。

“忽如一夜春风来”,市场变化就是这么快。是迫于新加坡交易所“中国A股股指期货”率先推出的压力?还是2006年底金融业全面对外资开放的制度要求?

上海证券交易所早在2002年就完成了一整套引入股指期货的方案,但未通过证监会审批。然而,海外纷纷推出中国股指期货的消息无疑加快了国内股指期货的步伐,其意义绝不仅限于推出了一个新的金融衍生产品。

狭义上,作为一项对冲机制,股指期货对于稳定市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其对中国证券、期货行业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将开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全新格局。管理层推出股指期货并非是希望投资者来豪赌,其真正目的是改变中国股市十六年以来只能单向操作的局面,给长线投资者一个可对冲系统性风险的工具。

广义来看,中国正在进行中的金融改革已经跨出了重要的一步,赶在2006年底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之前推出股指期货,无疑从制度完善上对中国经济安全产生有益影响。股指期货上市后会加速中国国际化进程,也将与现货市场上的股票指数一起,成为评价中国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之一,发挥“晴雨表”的作用,对具体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作出预期。

从2004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2005年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到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市场化程度的大幅度提升也增加了对金融衍生品的需求。正如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教授所说,“这是一个倒逼机制,境外倒逼境内,场外倒逼场内。”

近几年,我们明显感觉到资本市场创新的步伐在加快。

从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上解决了资本市场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融资融券的创新为证券市场提供了现货卖空机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让上市公司提供更为真实、与时俱进的财务报表,大盘“蓝筹”股以“A+H”的模式加速回归……凡此种种,皆可认为是在为股指期货的推出扫清障碍。山雨欲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加速准备着。

风险不容忽视

有人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推出股指期货的条件。但是,经过一些列整改之后,我国的金融市场真的准备好了吗?

虽然股票市场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也存在着系统风险大、理性的机构投资者比重低等问题。有关实证分析表明,美国、英国、法国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占全部风险比例分别为26.8%、34.5%和32.7%,而我国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高达65.7%。

上市公司的股东们也同样需要通过股指期货对自身资产进行套期保值操作。但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之后,证券市场首先面临的是全流通问题。目前资本市场并未全面对外开放或者开放不足,本土机构投资者类别、数量和经验有限,人民币存款难以从银行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市场参与主体匮乏的情况下,谁来承接全流通给股指期货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谁能担保不再出现“减持10%,补充社保基金”的风险?

再从投资理念上看。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规模仍然有限,优质大盘蓝筹股数量更是屈指可数,造成以往机构投资者“抱团取暖”。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羊群效应”,对指数助涨助跌。而且,现有本土机构投资者普遍不具有股指期货的对冲交易经验,再加上监管经验缺失,难免出现类似“中航油”、“国储铜”们的低级错误。

目前,境外资本蜂拥而至,豪赌人民币升值。央行虽然一直在做对冲,但也仅限于正规资本流入,对于“旁门左道”的非法外汇交易,政府监管有些力不从心。2006年底的金融业全面开放才是外资涌入的,目前仅可视为提前量。问题就在于,一旦外资在股指期货上兴风作浪,管理层是否还有能力抵挡?届时的对冲基金已非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候的规模了。

篇2

[关键词]CAPM 调整■值 确定性等值

一、导言

Markowitz(1952)基于均值方差(Mean-Variance)理论,提出可以通过选取变化不完全同步的股票组成投资组合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进而总结出投资组合结构的基本原理,为此后风险与收益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投资组合需要不断的重新配置,而且随着证券数量不断增多构造投资组合的过程变得十分麻烦,这使均值方差理论的应用受到了限制。Sharp(1964)、Liner(1965)和Mossion(1966)分别独立提出了建立在理性预期和均值方差理论基础上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奠定了研究资本市场价格的理论框架。经过不断的修正和发展,CAPM已经成为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工具。运用CAPM的核心问题在于参数的估计,而■是CAPM模型中较为重要的参数。用于估计■值的方法主要有截面回归和时间序列回归两种。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证券市场有效性的不断提高,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公开数据采用截面回归和时间序列回归对企业的■值进行估计。而对于非上市公司和投资项目而言,它们既没有足够的横截面样本又没有长期的时间序列数据,所以不能利用横截面或时间序列方法对■值进行估计。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对上市公司■值进行调整,进而求出非上市公司和投资项目■值的方法。本文从估计■值的一般方法、基于上市公司■值调整法和基于确定性等值估计法三个角度研究如何确定非上市公司和投资项目的■值。

二、估计■值的一般方法

■系数是一种风险系数。它用于衡量单只股票收益率的变动对于市场投资组合收益率变动的敏感性。市场投资组合的贝塔值为1。若股票的■值大于1,代表股票的市场风险高于市场投资组合风险,反之,则小于市场投资组合风险。

另外,投资组合的贝塔值是组合中各只股票的贝塔值的加权平均。即

其中■代表股票j在投资组合中的权数,■为股票j的■系数。

较常见的估计■系数的实证方法主要有基于定义估计法、基于指数模型估计法和基于CAPM模型估计法。

(一)基于定义估计法

■系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定义:

■(2)

其中, ■代表股票j的收益与市场投资组合■收益的协方差,■代表市场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方差。但由于■的收益率在不断变化,在用(2)估计■时常常要假设在一小段时间内,收益率保持相对不变,得出各小段时间内的■值,再将各小段时间所得■相加得到某一时间段内的■值。即常常利用下面的式子:

■(3)

其中,■表示股票j在t时间(例如,小时,天、周)内的收益率,■表示■在t时间内的收益率,T代表某一时间段。利用公式(3)时,需要较长时间内的股票和市场投资组合收益率数据。

(二)基于指数模型估计法

指数模型也叫市场模型,它是利用单一因素对股票收益率进行分析的方法,具体可以表示为:

其中,rj代表股票j的收益率,RM为市场投资组合收益率,■为回归方程的截距,■j为回归方程的斜率,■为回归残差。Fama 和 MacBeth(1973)利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的数据对CAPM进行检验时,就利用了指数模型进行线性回归估计■j。但是他们考虑到收益率和■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构造了考虑时间因素的指数模型,即:

他们以天为单位记录每支证券的均值和方差,并将这些数据表示在均值―方差坐标图上,大致拟合成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即为■值。

(三)基于CAPM估计法

在CAPM模型中,某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就是无风险收益率加上这种证券的系统风险溢价。它的数学表达式是通过对下面的公式两边求期望而来。

Black、Jensen 和Scholes(1972)就曾运用CAPM估计■j时,在考虑时变因素后,他们将模型限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构造了时变的CAPM模型:

对比公式(5)和公式(7)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仅在于公式(5)是采用总收益率,而公式(7)是采用超额收益率估计■值。通过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可知,当rf为常数时,对这两个模型进行回归后的结果一致。而相比CAPM模型,指数模型更加简便,所以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更偏好于用指数模型估计■值。

运用以上三种方法时均需要大量的截面数据或较长时间的时间序列数据,由于上市公司获得数据的便利性,它们常常采用以上三种方法估计■值。而非上市公司或投资项目则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出一家或几家与自身性质相似的上市公司,在这些上市公司■值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得出■值。

三、基于上市公司■值调整法

基于上市公司■值调整法主要包括选择上市公司、基于财务杠杆不同调整■值和基于经营杠杆不同调整■值三个方面。

(一)选择上市公司

对于非上市公司,一般从行业出发,选出多个上市公司,再综合考虑地区差异、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确定一个上市公司的■值或几家上市公司的组合作为调整■值方法的基数(以下简称调整■值基数)。而对于投资项目,它可以同非上市公司一样,通过考虑各种因素选出调整■值基数,也可以将本企业的■值作为调整■值基数。在确定了调整■值基数后,如果选出的上市公司或构造的上市公司组合与非上市公司或投资项目的财务杠杆或经营杠杆不同,则需要对■值进行调整,进而确定非上市公司或投资项目的■值。

(二)基于财务杠杆不同调整■值

财务杠杆是对固定融资成本的运用,它是衡量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当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或投资项目的财务杠杆不同时,它们所面临的风险水平也不同,故需要对■值进行调整。当存在负债和所得税时,通常会有税盾效应,即负债的利息费用可以作为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另外,当财务杠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时,负债的增加不会使成本和破产成本增加,此时,企业或投资项目的价值可以表示为:

■ (8)

A代表资产,VA代表有财务杠杆时企业(投资项目)资产的价值,OA代表无财务杠杆时企业(投资项目)的资产价值,即经营资产价值。TXA代表节税收益的现值,为了简化,本文假设负债为永久性负债,则TXA可表示为:

■ (9)

其中,TO代表企业所得税率,D代表债务总额,rD代表债务利率。

可以把企业(投资项目)资产看成是经营资产和节税收益的投资组合,则企业(投资项目)的资产■可以表示为:

■ (10)

又根据资产负债表平衡原理,资产=资本,即■,则有■,则■。并且,假设企业不存在偿债风险而且所得税率相对不变,即节税收益的系统风险为0,即■。式(10)可变形为:

上面各式中的■A值和■C值即为利用CAPM求解企业或投资项目资本成本时所使用的■值,即最终要得到的企业或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

当选定上市公司或构造的上市公司组合有财务杠杆时,可用式(14)将其股票或股票组合的■值(■E)调整为不存在财务杠杆时的■值(■OA),再根据预期的非上市公司(投资项目)产权比率(D/E),利用式(11)求出的■A值。

当选定上市公司或构造的组合没有财务杠杆时,其股票或股票组合所体现的■E值即为其■OA值。然后,既可以将此■OA值和非上市公司(项目)预期的产权比率值代入式(15)求出项目的■E值,再将■E值代入式(13)求出■C值,也可以直接将■OA值和非上市公司(投资项目)的预期产权比率值代入式(11),求出■A值。

一般而言,高财务杠杆具有较高的■值,企业在调整■值时应根据非上市公司(投资项目)的风险承受力和资本的可获得性确定融资方式,进而对调整■值基数进行调整。

(三)基于经营杠杆不同调整■值

经营杠杆是对固定经营成本的运用,它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指标。当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投资项目)的经营杠杆不同时,就会面临不同的经营风险,因而需要对■值进行调整。企业(投资项目)生产性经营资产的现金流可以分解为收入、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即

■ (16)

其中,OA是日常生产经营资产,CEOA代表生产性经营资产所带来的现金流, CER代表收入现金流,CEFC代表固定成本现金流,CEV+C代表可变成本现金流。OA可以看作是收入R、固定成本FC和可变成本VC的投资组合。所以有:

企业首先根据基于不同财务杠杆调整■值的方法调整出不包含财务杠杆的■OA值,再根据上市公司或其组合的固定成本现金流与经营性资产现金流的比值,利用式(19)分离出上市公司或其组合的■R和■VC值。最后,根据非上市公司或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其固定成本现金流与经营性资产现金流的比值,利用式(19)求出调整后的■OA。最后,根据非上市公司(投资项目)预期产权比率和■OA,利用式(11)求出非上市公司(投资项目)■值。

一般而言,高经营杠杆的企业具有较高的■值。企业应首先评估非上市公司(投资项目)的收益和成本结构,进而对■值进行调整。

四、基于确定性等值估计法

当证券市场上不存在合适的上市公司时,常利用确定性等值法估计非上市公司和投资项目的■值。在同一时间T内,用无风险收益率贴现确定性等值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于用风险性贴现率贴现风险性现金流的现值。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 (20)

CFt代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风险性现金流,CEFt代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确定性等值,i为用CAPM或其他方法确定的风险贴现率,rf代表无风险贴现率或零■收益率。确定性等值现金流一般小于风险性现金流,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 (21)

其中,■为现金流■系数,它等于未来现金流量与切向投资组合收益率的协方差除以切向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方差。

■ (22)

在已知风险性现金流、确定性等值、切向投资组合收益率以及无风险收益率或零■收益率时,可以利用式(21)求出■值。在已知风险性现金流与市场投资组合收益率的协方差、市场投资组合收益率方差时,可以利用式(22)求出■值。

CAPM是确定企业资本成本或投资项目资本成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而CAPM中的■值代表了企业(投资项目)收益率对系统风险的敏感程度,是运用CAPM进行证券投资或项目投资时所必须要估计的参数。本文根据非上市公司和投资项目不存在足够的横截面数据和较长时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实际,提出了基于财务杠杆不同和基于经营杠杆不同对上市公司■值进行调整的方法,并且给出了当不存在合适的上市公司时估计■值的方法――基于确定性等值估计法。因此,本文对于企业或投资者确定非上市公司和投资项目的■值进而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格林布莱特,施瑞丹・蒂特曼,贺书婕等译.金融市场与公司战略(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詹姆斯・C・范霍恩,小约翰・M・瓦霍维奇,郭浩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第十一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理查德・A・布雷利,斯图尔特・C・迈克斯,弗兰克林・艾伦,方曙红等译.公司财务原理(原书第8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4]王荆杰.深市行业贝塔系数的稳定性与时变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9.4

篇3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属性模式;基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2-0093-07

一、前言

尽管开放教育资源在世界各地备受欢迎,在建设与应用方面也确实取得了不少进展,对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新事物仍存在不少的争议性和挑战性,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有许多的潜在特征没有显著地体现出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这些潜在特征必将逐渐变为显著特征,从而对人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分析开放教育资源的特征,需要了解开放教育资源的基本元素构成,并构建科学的分析框架。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非洲学者贝特曼(Peter Bate-man,2006)首先依据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提出了非洲虚拟大学矩阵(African Virtual University matrix),明确了参与创建和应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基本元素。不过,随后一些研究者也指出了该模式的缺点,认为在应用该模式处理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时,还有许多事件没有考虑在内。为此,加拿大学者斯特西(Paul Stacev,2006)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包含政治、法律、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等五个维度的开放教育资源属性模式(0ER attributes model),随后他还对这个五个维度进行更加详细地阐释,提出了作为组织机构或个人开展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属性与决策建议(OER attributes and decisionpoints)。

开放教育资源属性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经济合作组织的报告(OECD。2006)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UNESCO,2009)中陆续引用了该模式。基于开放教育资源属性模式的要素组成,可以尝试从政策要素、法律要素研究、经济要素、技术要素,以及社会文化要素等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基本要素分析。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政策要素分析

(一)国际政策要素分析

从国际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与开发教育资源相关的事件都涉及到专业研究领域的问题和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问题,需要通过一些专业性国际组织来负责统一处置和管理,而且这些事件也只有在国际层级的处理中才能真正达到效果。例如,开放课件的发起、推广、支持和国际合作等相关事项是开放课件联盟(The OCW Consortium)的主要职责:互通性协议问题、版权认证问题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0)负责处理的:标准协议问题是由国际标准组织(ISO)、万维网联盟(W3C)、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等机构负责处理的。显而易见,开放教育资源的创建和使用都需要在国际机构的协调管理下才能有效展开,因为相关的研究、网络数据的合作分类和各种形式的用户评价都必须在国际层级展开。除此以外,大量非专业性国际组织参与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并定期各种相关报告和政策意见,其中参与最为频繁和积极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组织(0ECD),以及欧盟委员会(the Euro-pean Commission),涉及的报告有“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最终报告”(UNESCO,2002),“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综述:成绩、挑战与新机遇”(UNESCO。2007),“知识与信息的开放存取”(UNESCO。2008),“开放教育资源:赛博空间的讨论”(UNESCO,2009),开放教育资源基本手册(UNESCO。2011),“让知识自由:开放教育资源的出现”(OECD。2007),开放教育实践与资源(e European Commission。2007)等。

(二)国家政策要素分析

篇4

关键词:资本监管;银行风险;联立方程模型

Abstract:Using the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and a sample of 270 panel data from 36 commercial banks,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apital regulation,bank capital and risk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commercial banks consider capital changes and risk simultaneously. In general, regulatory pressure can decrease bank risk notably,but it cannot affect risk of listed banks and influence bank capital in an obvious way.

Key Words:capital regulation,bank risk,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10-0015-06

一、 引言

自1988年《巴塞尔协议》以来,对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成为各国银行监管部门监管银行、控制银行风险的重要手段,我国也在1998年全面实施了以资本充足率为基础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而2004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更是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时间表,这必然会对长期实行信贷规模等管理、缺乏风险意识的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资本充足率管理的目标在于使银行的资本与其风险的大小保持一致,由于银行资本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覆盖银行风险,因此理论上来说,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将有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这也是监管部门实施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体系的目的所在;而当银行的风险增大时,银行同样可能会通过增加银行资本的方式来覆盖风险,因此银行的资本与其风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这自然衍生出以下几个问题:在监管标准一定的情况下,银行资本及其风险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银行如何调整其资产组合来适应监管要求?资本监管的要求会对银行的风险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于以上的问题,一些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其进行了回答。以Koehn和Santomero(1980)为代表的学者利用均值―方差方法证明了监管资本要求的提高会促使效用最大化的银行增加其资产组合风险,而Furlong和Keeley(1989)则利用期权定价模型证明当银行通过降低资本和增加风险以最大化存款保险的期权价值时,提高监管资本的要求并不会显著地增加银行的风险。实证方面,Shrieves和Dahl(1992)开创性地提出了局部调整模型,在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相互影响的前提下,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当银行面临监管部门的资本监管约束时如何改变其资产组合,并且利用美国的银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监管压力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Jacques和Nigro(1997)则发展了该模型,分析了银行资本、资产组合风险以及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要求之间的关系,其实证结果表明监管压力是能够降低银行的资产组合风险的,但Rim(2001)利用瑞士的银行数据的研究则表明尽管监管压力能够增加银行资本,但却不会对银行的风险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Christophe(2005)利用新兴市场国家、Francesco和Mario(2006)利用意大利银行数据的研究也基本支持了这一观点。在国内,朱建武(2006)采用局部调整的联立方程模型,利用我国中小银行的45组数据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监管压力并没有对我国中小银行的风险产生显著影响,但却会对资本充足率有反向作用;吴栋、周建平(2006)则利用我国14家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要求能显著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但对提高银行资本的效果并不显著。以上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研究由于样本较少,代表性不强,且未考虑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上市银行由于要承受较多的来自监管部门以及市场投资者的压力,其资本充足率以及风险之间可能会存在不同于非上市银行的特殊影响。本文拟采用我国可获得的银行样本数据,使用联立方程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且为了考察上市的影响,我们对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样本分别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的设定

在本文中我们拟采用由Shrieves和Dahl(1992)首先提出,并经Jacques和Nigro(1997)修改并发展的模型,这一模型不同于以往单独研究资本充足率对风险或是风险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提出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银行风险的变化既有内生的原因同时又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它由自主调节部分与外部因素两部分构成,而自主调节部分由当期目标值与上期实际值的差额决定。进一步研究表明,目标资本充足率(用

表示j银行第t年的目标资本充足率)主要受当期的银行规模(SIZE)、盈利能力(ROA)以及银行的风险水平的变化 等影响。银行目标风险水平也会受到当期的规模(SIZE)、盈利能力(ROA)以及资本充足率变化 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同时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水平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变量就是银行所面临的监管压力(Regulatory Pressure,简记为RP)。在本文中,这是一个虚拟变量,若样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部门所要求的水平,则RP=0,反之则RP=1。另外,总体经济形势的变动也有可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的变化产生影响,我们用当期的实际GDP增长率(简记为RGDP)来考察经济形势的可能影响。

同时,为了考察不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银行在监管压力下的反应,我们采用Francesco和Mario(2006)的方法,加入两个变量的交叉乘积所组成的虚拟变量( 和 ),如果它们在模型中显著且系数为正的话,表明资本充足率未达标即RP=1的银行,当他们的风险(资本)增加时,这些银行会比那些资本质量好即RP=0的银行增加更多的资本(风险)。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联立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二)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在设立相关模型之后,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样本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对模型中涉及的变量进行相关的定义。

1. 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对于 ,

我们用j银行t年年末的实际资本充足率(表示的目标充足率水平)与上一年资本充足率 的差值来衡量。

2. 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 。与相似,我们以j银行t年年末的实际风险水平来表示该年的目标风险水平。对风险水平的计量,我们采用通行的该年的不良贷款率水平来衡量。

3. 监管压力。Rime(2001)把监管压力分为两类:惩罚压力和预警压力,通过设立两个虚拟变量的方法来度量银行面临的监管压力,朱建武(2006)也采用了这一方法。但是考虑到我国规定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达到8%的标准,本文采用将j银行第t年的资本充足率与之相比较,若该年的资本充足率大于或等于8%,则RP=0,反之,RP=1。

三、统计与计量分析

(一)样本选择和统计分析

本文拟采用中国大陆36家商业银行年份不等的270份原始面板数据,其中包括15家上市银行和21家城市商业银行①,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银行年报和网站以及国泰安数据库。由于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数据的不连续性,本文获得数据时间跨度最长从2000年至2009年,同时由于本文模型中需要不同年份间的差分变量,因此我们选择那些最少有连续两年完整数据的样本。在经过差分之后,每一家银行都损失一个样本,因此我们最终选取197份数据,其中上市银行112份有效数据,城市商业银行85份有效数据。为了考察不同监管压力下银行各项指标的差异程度,我们以RP为分组标准,考察 、

、 、 、以及等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无监管压力的银行,即资本充足率大于或等于全体样本资本充足率平均值的银行在上一期资本充足率(11.869对4.353)和盈利能力方面(0.944对0.475)都要显著地好于有监管压力的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的变化方面,二者存在显著差异,且两者的变动均为正,这直观地反映出资本比较充足的银行更愿意增加自身的资本量;在风险变化方面,二者也存在显著差异且变动均为负,但前者变动幅度明显比后者要小(-0.825对-2.378),从直观来看,这表明有监管压力的银行比无监管压力的银行平均来说风险的减小要大,有监管压力的银行在风险的控制方面可能要优于无监管压力的银行;无监管压力的银行上一期的风险显著低于有监管压力的银行(1.973对7.419),这说明了资本充足率对银行风险具有一定的约束和控制作用;但是在资产规模(7.616对7.507)上二者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从直观上反映出资产规模大的银行并不一定具有高的资本充足率;最后要说明的是,从样本数量上来看,无监管压力的银行,即RP=0的银行样本占总体样本的68.53%左右,而且这里的标准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的8%,因此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二)计量回归分析

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对模型进行相关的估计。同时,由于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在受到的监管力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具体考察二者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风险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将所有样本银行分为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两大类,并运用相同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我们首先对所有样本银行进行总体回归,然后再进行上市和非上市银行的分组回归。

1. 样本的总体回归。将所得的所有样本数据带入模型中,用stata10.0进行联立方程模型的两阶段最小二乘(TSLS)和FGLS,并选取最优估计,其结果如表2所示。

下面分别对两个方程的结果进行分析:

(1)在方程中, 、、 、

和 五个变量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影响。对于规模变量,回归结果与上文中的分组统计结论相同,即规模并不会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于,回归结果表明银行风险的变化并不会显著影响其资本充足率,即银行并不会因风险的变化调整其资本量, 的回归结果不显著也同样说明此问题;而上一期的资本充足率 与监管压力乘积的不显著则表明在考虑监管压力下的上一期资本充足率对当期的资本充足率变化并无显著的影响。

在本模型中,RGDP变量的系数及其显著性表明银行在整体经济繁荣的时候会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尽管监管指标 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与资本充足率的变化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表明资本监管会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促使银行提高其资本充足水平。在结果中银行的盈利水平变量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显著负相关,这与一般理论和实证所得出的结论相左②。这可能与我国大多数银行的盈利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有关,当银行盈利时,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而是考虑将盈利进行再投资,以提高盈利水平。

(2)在 方程中, 、、、

以及 变量对银行风险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对于变量,虽然从总体上看,它对于风险的变化有显著影响,但是考虑到 变量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 是否会对

产生影响并不取决于银行的监管压力。而监管压力变量表现出显著性,说明从整体上来说,监管压力对风险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认为监管当局对于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会显著影响银行的风险水平。

与在 方程中不同,规模变量 对风险变化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这与Rime(2001)所得出的结果相反,但与Christophe(2005) 以及Francesco和Mario(2006)的结果相同,这表明大的银行拥有比小规模银行更多的分散风险的机会。虽然 高度通过检验,但是并没有通过检验,这与Francesco和Mario(2006)所得的结果部分一致。对于 ,其系数为负,这说明上一期风险水平与当期的目标风险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当期风险水平的变化也会越大,同时考虑到 的系数为正,因此对于同样的风险水平的差距,有监管压力的银行会比没有监管压力的银行风险调整的幅度要小。 在方程中的系数及显著性充分说明了在经济繁荣的时期,由于企业的经营效益一般都比较好,所以银行的不良贷款就会相应地减少,同时银行自身也可以通过投资获得收益,从而会减少风险水平。 在方程中的系数显著为负,尽管这一结果与Christophe(2005)所得的结果相反,但是却与Rime(2001)、Francesco和Mario(2006)所得结果一致。

总体而言,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并不会对其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而资本充足率变化对于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能够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总体监管压力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变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对其风险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

2.样本的分组回归。依据总体银行的上市与否,将样本分为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下面分别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

(1)上市银行的回归分析。将15家中国大陆上市银行共计112份数据带入模型中,运用与整体回归相同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下面分别对每个方程的变量进行分析:

在 方程中, 、、、

和都不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规模变量 与总体结果相同,表明对于上市银行来说,总体规模并不会影响其资本充足情况。同样,总体经济形势变量的显著表明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会显著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 变量的结果与总体样本银行的结果相同,这表明盈利水平会显著负向影响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的显著性及系数表明上一期资本充足率水平与当期的目标资本充足率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当期资本充足率水平的变化也会越大,同时考虑到变量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因此不同监管压力下的上市银行的这种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幅度方面并不具有显著的差异。而对于 变量来说,它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考虑到其系数为负,这表明上市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会对其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产生一定影响,当其风险水平增加时,它可能会减少其资本量。

在 方程中,监管压力指标 没有通过检验,这表明对上市银行的最低资本监管并不会对银行的风险水平产生显著影响。规模变量 对风险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总体样本结果一致,这说明规模越大的上市银行,其风险越会减少,这可能是由于规模大的银行分散投资的机会更多。

的系数与总体结果相反,这表明在经济繁荣时期,上市银行会扩大投资范围和投资总量(包括原先风险损失较大的行业),从而风险水平也会相应地增加。变量并没有通过检验,这表明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不会显著地减少其风险水平;考虑到表现出较强的显著性,且系数为负,因此在资本充足率提高相同幅度的情况下,有监管压力的上市银行会比没有监管压力的上市银行风险水平减少的幅度要小得多。 和 都对风险水平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且前者系数为负而后者为正,这表明对上市银行而言上一期风险水平与当期的目标风险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当期风险水平的变化也会越大,而对于同样的风险水平的差距,有监管压力的上市银行会比没有监管压力的上市银行风险调整的幅度要小。最后要说明的是,盈利指标

表现出了与总体样本相同的显著性和系数,表明盈利能力强的上市银行会表现出较高的风险水平。

综上所述,对于上市银行来说,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对其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并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资本充足率变化对于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也不会产生显著影响,但是不同监管压力下的银行其影响的显著程度不同;总体监管压力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水平均无显著影响。

(2)非上市银行的回归分析。从样本中除去112份上市银行的数据,将剩余的85份非上市银行数据带入模型,运用与上文相同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得结果如表4。

下面分别对每个方程的变量进行分析:

在 方程中,规模变量同样没有表现出显著性,这与上市银行相同。 和的显著性和系数也与上市银行相同,这有力地说明风险水平并不会对资本充足率产生显著影响。尽管

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但是并没有通过检验,这说明上一期的资本充足水平越高,非上市银行当期的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幅度越大,与此同时有无监管压力对非上市银行的这种变化幅度并没有显著影响。与上市银行和总体样本不同的是, 并没有通过检验。则表现出和上市银行相似的结果,即盈利水平高的银行倾向于降低其资本充足率。

在 方程中,、 、 和

等都表现出与的显著性,这表明非上市银行的规模、盈利能力以及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的风险水平都有显著的影响,银行会依据这些变量的改变而相应改变自身的风险水平。

与上市银行所得结果不同的是: 显著正向影响银行风险水平,这表明非上市银行为提高自身竞争优势会在资产规模增大时相应提高信贷比率,从而风险增加;和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显著性,这表明非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较之于上市银行能够显著影响银行风险,监管压力对于非上市银行的影响更加明显;尽管和 在上市和非上市银行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系数符号相反,即非上市银行中盈利能力的增加会使得风险水平的变化上升,表现出与总体样本银行相同的结果,这表明在经济繁荣时期,非上市银行的风险水平也会相应地减少。

总之,非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并不会受到风险水平变化的显著影响;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会显著负向影响非上市银行的风险水平;总体监管压力对非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变化没有显著作用,但是会显著负向影响银行的风险水平。

四、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36家商业银行的197份有效数据,采用Shrieves和Dahl(1992)提出,经Jacques和Nigro(1997)修改发展的联立方程模型,并使用Francesco和Mario(2006)的方法加以修正,在此基础上对样本数据分别进行总体和分类的计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是否对其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产生影响,上市银行、非上市银行以及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均表明,不论是否存在监管压力,风险水平的变化都不会对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2)对于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对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总体样本银行和非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会显著负向影响风险水平,这种影响对不同监管压力下的银行而言程度也不同,而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是否对风险变化产生影响则取决于该银行是否承受着监管压力;(3)监管压力变量在三个回归当中都表明其对于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对总体银行样本和非上市银行风险的变化具有负向作用,但对上市银行风险变化的作用并不显著。

注:

①15家上市银行中包含刚刚上市的中国光大银行,21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不包括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

②一般理论认为盈利能力强的银行可以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提高其资本充足率,从而他们的资本充足率变化会比较大。实证方面的结果参见Francesco和Mario(2006)以及Rime(2001)。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2005,Bank capital and credit risk taking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Journal of Banking Regulation,vol.6,pp.128-145.

[2]Francesco and Mario,2006,Capital and risk in Italian banks:A simultaneous equation approach,Journal of Banking Regulation,vol.7,pp.283-297.

[3]Furlong and Keeley,1989,Capital regulation and bank risk-taking:A not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13,pp.883-891.

[4]Jacques and Nigro,1997,Risk-based capital,portfolio risk,and bank capital:A simultaneous equ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vol.49,pp.533-547.

[5]Koehn and Santomero,1980,Regulation of bank capital and portfolio risk,Journal of Finance,vol.35,pp.1235-1244.

[6]Rime,2001,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bank behavior:Empirical evidence for Switzerland,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25,pp.789-805.

[7]Shrieves and Dahl,199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d capital in commercial bank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16,pp.439-457.

[8]施华强.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J].金融研究,2005,(12).

[9]李东卫.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11).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化;团队积分;开放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27-03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技能和团队协作的专业素养。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如何在学校和企业、理论与应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对接,直接关系着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山东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通过十几年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模块化-开放式-团队积分”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设置,即不同部门开展工作所应用知识、要求能力的不同,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的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模块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针对企业的需求,我们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分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管理六个模块,分别对应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职能。[1]为考查学生们对本模块讲解内容的理解程度,在每个模块讲完之后,教师将针对此模块布置作业。此部分作业仍由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提交作业时将标明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

此外,还将针对模块的内容的不同,将作业设为企业实际能应用到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制度文件设计,并且引导学生注意不同模块间的联系。比如,在讲人力资源规划这一模块时,为考查学生对工作分析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将作业设计为,根据自己熟悉的职位,完成一份职位说明书。而在讲解招聘与配置模块时,我们设计的作业是针对每个团队完成的职位说明书,来设计一份针对该职位的结构化面试方案。这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件设计,满足了学生想体会企业实际操作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学习兴趣;前后联系的课程作业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也增强了整个课程教学的连贯性。

二、开放式实践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更希望在课堂上学习到贴近于现实、贴近于实战的操作技能。为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拓展学生的专业学习空间,我们针对各个模块的特点,采用走进企业、场景模拟和案例进课堂等丰富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

1.走进企业。为了加强学生对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识,我们会安排学生走进我们的教学实习基地合作单位,让学生了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工作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等。[2]通过企业现场的认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开始课堂学习,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场景模拟。针对一些学生可以有自己理解的课程模块,我们建议相应的团队进行场景模拟。比如,在讲授面试知识点的时候,有团队就进行了课堂模拟,既增加了同学们的体验认知,又给教师课堂讲解提供了生动的素材。课程教授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讲解。

3.现实案例搬入课堂。针对有些课程模块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我们会考虑将现实中的案例搬入课堂教学。比如,在讲授劳动关系模块的时候,我们会联系当地劳动仲裁部门,让他们到我们学校来开庭审理真实的案件。真实的案例、严肃的庭审,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真实的劳动仲裁办案过程。

三、团队参与课堂教学

1.团队组建。在课堂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按照每组5~7人的方式,合理地将全班同学分为几大组。每个团队都有各自的队名、团队精神(即口号),以及各自明确的内部分工。后期的所有与课程相关的活动,都将以团队的形式呈现。主要包括两方面:团队协作任务,所有课程任务,均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分工合作完成;团队成果评分,团队成果展示后,老师及其他团队对所展示团队整体进行打分。此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调动所有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个体的学习动机和能力,培养其团队精神,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益处,并提高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也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引导。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共分为六大模块,我们将全班分为六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模块的引导案例,通过案例自然而然引出即将要讲的模块内容。团队小组内所有成员共同选定案例,在头脑风暴讨论的基础上,梳理出所选择的案例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的相关的思想。在每个模块开始授课之前,负责此模块的小组上台,通过PPT等各种形式对案例成果进行展示、讲解。

3.互动答疑环节。开始讲每一个模块之前,负责此模块的小组代表来进行PPT宣讲或其他形式的案例成果展示,小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展示完毕后,班内所有同学都可以对成果展示小组的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是不同的见解,宣讲小组内所有成员都可以对同学的疑问进行答辩。鼓励学生质疑、培育批判性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倾听尊重不同观念、准确完整表达自己观点,逐渐养成学生积极质疑、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学生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不仅开阔了思维,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授课。授课过程中,教师针对同学的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行听课,提高了授课效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听课兴趣,因为老师的授课过程就是同学脑子中疑问一个个获得解释的过程。随着课堂的推进,同学也可以随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进行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共同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5.课堂总结反馈。每个模块授课结束后,我们将留出专门的时间,将该模块各个小组的作业进行课堂展示,让同学们在比较中相互学习,不断进步。根据本模块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作业设计反映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总结反馈。

因此,在课堂上采取“案例引导―讨论、思考―授课―反馈”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又可以组织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等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式的实施,真正做到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问题驱动、探究讨论的课程推进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课堂授课效果。

四、团队积分成绩考核

过去课程成绩考核,往往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这种成绩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等现代企业真正需要的专业素养。任课老师出题阅卷,学生考试作答,老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降低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考虑这种传统课程成绩评定的缺点,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探索出了一套“团队积分”成绩考核方法,将学生的成绩分解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人,依据不同的表现给出成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教师评定。根据每个团队在引导案例时的表现,给予团队整体一个分数;根据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出勤率,给予团队小组一个整体的出勤成绩;根据各个团队在各个模块作业中的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团队小组一个整体的模块作业成绩。

2.团队互评。根据每个模块引导案例和模块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其他团队成员在协商的基础上,给出分数,进行团队互评。

3.团队出勤。每个团队都给予固定出勤分数,出勤不合格则扣除一部分。具体设计为:将团队总缺勤次数限定为每个团队3人次以内,一旦有人超出此限制,那么不但会影响该缺勤同学的出勤考核成绩,还会适当减少团队所有成员的出勤考核成绩。通过实施这种团队成员互相监督的出勤考核制度,不仅提高了课堂出勤率,也提高了团队成员的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4.组内互评。经过团队协作,所得到的所有分数加起来,作为一个总分。团队内部成员根据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贡献,进行组内互评。成员内部互相协商,将总分分配下去,团队成员将按贡献分配团队总积分,实行“多劳多得”政策,贡献大的多得分。分数分配完毕后各成员签字确认后上交互评表。

5.组员自评。小组内每个成员根据自己本学期的表现以及个人的收获,给予自己一个合理的成绩。让学生在自评中自我认知、反省自己。

最后,综合所有成绩给每一位学生一个比较合理的成绩。在团队的约束下,各成员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完成团队的任务。无形之中,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团队积分考核有效地减少了学生对传统老师给出单一成绩的不满。新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考核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企业真正需要的专业素养。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化-开放式-团队积分”教学模式在山东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施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目前,山东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荣获2010年山东省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杜恒波,崔沪.HRM专业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4).

[2]杜恒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实习“三步走”教学模式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研究,2004,(6).

篇6

《美容财智》:你如何看待行业里推广的新项目?

梁剑星:对于目前的化妆品行业来说,任何一个全新项目的出现都会引起行业的普遍关注,因为大家都希望找到一种能够突破目前经营困境并能积累财富的项目,而皮特利亚日化专柜千金魔方就是行业发展新阶段的一个财富项目。它是美容行业向日化渠道扩张最有利的项目,迎合目前市场需要,能有效解决传统美容院线渠道瓶颈问题。

《美容财智》:千金魔方作为一个全新项目有什么优势?

梁剑星:千金魔方上市不仅丰富和优化了皮特利亚的产品结构,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经营理念的颠覆,是破局、是转轨。由此衍生的是创新经营模式、全新终端服务体验以及高起点的经营层面。对皮特利亚及其事业团队而言,是从纯粹产品市场切入到多元资本市场的宝贵商机,也是一种开创性的体验和尝试,从而使皮特利亚得以全面实施产业线的集约化延伸。该项目以全新的营销组合配置、完善的品牌输出功能、全新的终端作业模式,可疏通院线经营瓶颈,打破日化线的保护壁垒,切割出新的市场空间。皮特利亚以十载垦植专业线的市场基础为依托,以美容院终端点为中心点,服务功能可有效覆盖周边社区,精细化引导消费。品牌整合区域运营商之网络资源,强化业务推广与服务连接,设计和应用系统强势的形象体系、公关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终端客户群落,并帮助美容院将销售、服务功能延展至整个社区的超市、商场、专卖店、自助服务店。同时,其营销方式组合灵活多样,通过SD促销活动及各种联谊、汇演、技术讲座、公益慈善等丰富多彩的DD(户外)沟通展示形式,可有效树立店面形象、品牌形象,提升公众传播速度,形成多向信息交流,增强销售力,实现社区消费市场的扁平化,让经营效益产生几何裂变。

《美容财智》:千金魔方项目的独特卖点是什么?

梁剑星:千金魔方项目的独特卖点来自于千金魔方调配合,它能够提供非处方式的个性化对应服务,以灵活调配为手段,旨在提高日化专柜领域专业技术与服务水平。针对各类肌肤的不同问题,利用现代科学美容技术开发出一系列可随意调配的单支产品,再结合先进的医学、皮肤学病理分析,做出非处方式智能组合、个性化标准配置,为爱美人士提供安全、便捷、专业、针对性强的美容护理,以科学指导美容,以“百样肌肤,百样搭配”的科学观,秉承“预防――保养――维护”的全新美容理念,改变一支产品通用所有肌肤的美容误区。

皮特利亚千金魔方时尚专柜系列专门针对各类肌肤的前期预防、保养及后期的维护,开设了36类处方式护理方案,共50多款精品,涵盖中性、干性、油性、衰老性、敏感性、混杂性六大类型肌肤;塑造“快乐态TM”美容新理念,通过刺激下丘脑的活跃,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促动各细胞的活跃程度,智能调控,使细胞在快乐兴奋的状态下,将色素、暗疮、皱纹、缺水等肌肤问题――改善。

《美容财智》:“快乐态TM”具体是指什么?

梁剑星:快乐态的概念源于生活。澳洲皮特利亚皮肤研究中心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导致人类衰老的罪魁祸首,不是年龄,不是环境,不是紫外线,而是人的精神状态。调查发现,大凡精神状态欠佳的人群,或疾病缠身、或失眠健忘、或无精打采、或肤色晦暗、或双目无神,其衰老的速度超出常人的5倍。而从各种肌肤问题形成的原因总结来看,几乎每个肌肤问题都跟精神状态欠佳有关。为此,皮特利亚研究中心果敢得出结论:“保持精神愉悦,才能拥有年轻肌肤”。于是,一款专门针对调理下丘脑、改善人精神状态、促进细胞活跃的天然神态调节剂应运而生。这就是快乐态TM。

《美容财智》:你们如何进行该项目的推广?

梁剑星:在推广前期,我们将美容院定位为综合型社区美容服务中心。美容院是所在社区的商业服务组织,依托于社区,服务于社区。传统美容院的服务形式及经营性格过于内敛,纯粹是店内消费,缺乏销售张力。千金魔方所引导的新型销售模式将打破这种被动消极局面,通过社区内丰富多样的SP活动,配合精心设计的营销组合,强势、全面输出美容院的形象、产品和服务,迅速扩大周边影响力。美容院一旦具备了这种周边影响力,可将本系列专柜产品自然延伸至社区内或附近超市、商场及其他连锁类零售终端,成为项目经营者。

篇7

可见,郭广昌深谙投资之道。拥有“中国首富”创造者称号的瑞银亚洲区主席蔡洪平对其的评价是:中国潜在增长行业发现者。

此言不虚,作为快速成长的中国PE,学哲学出身的复星集团董事长董事郭广昌,尽管面对媒体时态度谦逊,但是对于寻找潜在增长行业却有着非常的功力。

“控制自己”

1985年,18岁的郭广昌进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当时的环境处于学术“百花齐放”阶段,那个时候,全国都在讨论如何超越,能够肯定的是大学生思想异常活跃。郭广昌后来回忆,他当时白天穿着破烂军装,晚上沉浸在思海中,孜孜不倦地争论马克思、列宁和中国的命运,让他们兴致勃勃。

大学毕业后,郭广昌抓住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中国社会转型四次机会中的三次,这也让出生于浙中的农家少年迅速成长为中国的资本“大鳄”。即便如此,他也从不故弄玄虚,始终用最朴实的方式和话语面对外界对其的质疑和评价。

郭广昌常提到“回到基本面”,此基本面与股市中谈论的基本面有所不同,他认为重要的是在中国投资,要知道中国处在什么阶段,民众的需求是什么,而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这当中最忌好高骛远。

后来,他掌管复星集团。投资公司如同一个复杂的魔方,始终充满着色彩绚丽的诱惑,也会面对重重挫折,如果没有定力,只是好高骛远的话,很快会迷失自己。此时,寻找魔方的旋转规律,会难上加难。

郭广昌坦言,至今还没完全撑控魔方旋转“密方”,但他尽量做好,不受诱惑。哲学的背景,让他拥有随时可以调动起来的激情。而拒绝诱惑的最好方式就是“控制自己”,这也是人生的真谛。

对于郭广昌这样的迅速成长的中国PE,目前所要做的不是企图控制世界,而是要“控制自己”。尤其是疲倦和诱惑一起涌来的时候,“控制自己”往往会决定事情的走向,而在同一个基本面下,就有自己成功的机会。如果忘了基本面,以为盖房子不再需要钢铁、水泥了,只靠高科技产品,危险就不远了。

看好快递业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郭广昌与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一唱一和”,说起网络银行来“有声有色”。最近,郭广昌还有一个兴趣,就是关注快递企业。

3月16日,快递业内权威人士对《投资者报》表示,各路投资方频频与快递企业接触,最新的一位,就是郭广昌。

郭广昌在这个月对国内非直营快递企业申通放出了“示好”的信号,而这个消息得到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确认。这一次,郭广昌能否以自己的定力来规避投资快递企业的风险,还要看收购或并购的进程。因为有人担心。申通快递尽管属于全国型经营的快递企业,但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却大多属于加盟商,可控性较差。

甚至有快递界资深人士警告:收编这样的加盟商,还不如资方用几年时间,边开店边培养人更“靠谱”。

而郭广昌用支持马云成立网络银行的理由对上述疑问做了回答,他们这样做是为中小企业融资难寻求办法。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早就属于“老生常谈”,计划出了一“箩筐”,但真正取得实际成果的,却寥寥无几。保守估计,中国有4000万中小企业需要融资。

正是这样庞大的数据背景下,郭广昌嗅到了投资的机会。因此这次的多元化,郭广昌把目光投向一向以轻资产、增长快的快递业,并由此进入高速增长的物流业。

最“便宜”的PE

郭广昌似乎十分认同蔡洪平对自己的评价,他甚至会以当前资本市场最热门的PE(私人股权基金)自喻,因为如果把他们公司看作一个投资基金的话,他们团队等于是免费的。

理由是郭广昌不准备收管理费,“你们把钱投进来,我们帮你们管好,一起发展好。我们可能是最便宜的PE”。

因此,郭广昌的“下一步计划”是,以民营为背景的全球性的投资平台。为了打造这样的一个平台,郭广昌上个月“闪电”般与凯雷投资(世界上最大的PE公司之一)联姻,双方签署协议将实施全面战略合作。

显然,郭广昌对接和整合更多的全球资源,是为了借助凯雷资源的一场合作。他并不否认这一目的,他说,希望与凯雷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向标杆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和全球视野,为投资者以及被投资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郭广昌的PE投资路径,从2007年复星国际(0656.HK)在香港上市时,才开始逐渐清晰。复星国际覆盖的产业从医药、地产、钢铁、矿业、零售等核心产业,迅速延展到消费、服务业、化工、新能源等。

目前,复星旗下投资企业已超过100多家,其中有20多家已上市。2009年,复星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20亿至130亿元,其中包括PE投资在内的股权投资总额约8亿美元。

这次合作的基础是资源共享,针对凯雷在全球的私募股权投资项目,复星享有成为战略共同投资者的优先权;针对复星及复星关联公司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交易项目,凯雷享有成为战略共同投资者的优先权,参与投资某些特定行业的交易项目。

在这些行业领域内,复星认定凯雷的战略专长将能协助提升目标项目的价值。

篇8

证券市场:实体经济防护网

在开放与封闭、管制与放松之间,中国必须做出抉择以免重蹈日本失落的十年,乃至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危机。毫无疑问,中国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尽管距离最终实现的途径还很遥远。当前,中国正在竭尽全力构建一个有别于过去20年的实体经济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打造着一个虚拟经济的王国,建立一个强大的实体经济防护网,当资本的汹涌潮水退却之后,它或许能够保护几代中国人的劳动成果。

证券市场推动产业整合

大型国有银行纷纷A+H上市之后,大型中企也开始了加速证券化的过程。毫无疑问,资产证券化的过程,给实体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就是说,在市场充裕流动性的推动下,证券市场不仅仅能够在短期之内提供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套利,而且在有效制度的安排下,也能够形成一个持续的正反馈循环,从而帮助企业完成对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整合。

证券市场的巨大威力还来自于其始终扮演着一个“整台者”的角色。当所有优势资源开始迅速向优势企业集中的时候,产业整合就已经处于酝酿之中了;而当市场预期整合可以实现1+1>2时候,产业整合将难以避免地发生。从目前A股市场的进程来看,仍然主要处于资本套利阶段,当第一阶段的资本套利完成之后,资本魔方将会很快推进产业整合。

资本套利活跃A股

股市大幅飙升,资本套利活动也在不断加剧。大量上市公司开始在行业景气阶段寻求资产注入或者整体上市,从而实现更大的资本收益。不难发现,持续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正在成为不少上市公司持续上涨的驱动力。这在“资源类”、“大集团,小股份”公司之中尤为显著,如矿业类公司的资产注入能力、房地产公司的持续拿地能力等。频繁的资本套利活动也使得A股市场在未来3年将一直保持活跃。

投资A股:分享实体经济成长的途径

篇9

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中,浙商与粤商的异同对比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粤商和浙商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不但有实际的贡献,而且还有示范标本的意义。

发家之路

浙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商帮”?中国人气最旺的财富部落?草根版的MBA?台湾的商界把中国的浙商比作内地的一批狼,现在商界也评价,他们的确是第一商帮。

20世纪90年代初,以“永争天下强”而著称的浙江商人,以推销、做苦力开始,四处闯荡,占据了当地人不屑一顾的那些领域,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东部、中部、西部,浙江人的汗水洒落在神州的每一方土地;欧洲、非洲,甚至战火纷飞的国家,浙江人活跃的身影随处可见。浙商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第一商帮”,他们被欧美称为“中国的犹太人”。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这似乎是商界的一句流行语。

粤商素有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无论是在近代还是远迹粤人不计其数。广东经济被商界誉为“加工贸易发达经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得天时、地利、人和,广东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广东人言必称商,人人皆商,全民皆商。

以大吞小,强强联合,在资本市场跑马圈地,显现了粤商的资本魔方之高深莫测。粤商善于借鸡生蛋,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赚自己的钱。

在此次论坛中,港龙集团董事长蔡志远认为,浙商和粤商是两个比较聪明的商业群体,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从优势上来讲,广东比浙江有很多先天性的优势,浙江依山依水,国家对浙江的基础设施投入是非常少的,国家的几个经济特区有三个都在广东,都在大力支持。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指出,从制造业来说,广东比浙江有优势,所以出了像华为这样的大企业。但是从第三产业、服务业来说,浙江比广东有优势,特别是这几年,浙江出了马云的阿里巴巴这样有优势的企业,这和文化有关系,浙江的企业不在乎做大,在乎这个企业是否盈利。跟粤商比起来,近几年浙江发展起来之后,特别是在长三角这一带,浙江的优势相对于粤商明显一点,但是制造业这个领域,粤商比浙商有比较大的优势。

产业比较

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800个富人中间,广东是138、浙江是124。

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浙商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家庭作坊式生产,以满足膨胀的国内需求。

然而,粤商是投资于电器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房地产产业。2000年以后诞生的粤商代表是腾讯的马化腾。

夏业良表示在特点方面,浙江先天的禀赋要差一些,哪怕是低端的服务业都做得很好,别人看不上的品种他们都做得非常好,无论是钮扣还是打火机,不在于小,而在于做强。这些年浙江发展民间资本融资体系在中国来说应该是独创。

浙江的小商品是出了名的,商品交易市场4000多个,产业主要是鞋类、服装、电器等。粤商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通过外部的力量,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产值2007年已经是1.87万亿,电子信息的产值达到4000亿,还有电器机械产业集群,经济规模达到1000亿。

篇10

作为品牌人和专业咨询人,一直没有停止思考的就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小的资源投入而成就一个成功的品牌?这是一个新竞争情况下的新课题,但是现实中很多的企业和品牌确实做到了!用几乎少到接近零成本的花费,在一个对广告和传播近乎膜拜的市场环境中,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更是一个榜样!使得我们不得不怀着认真和尊敬去探究、分析。

7月初,第二届中国最佳商业模式评选在北京揭晓。分众“资本包围成就行业领先”模式、天娱传媒“超级女声客户价值和谐共振”模式以及联想集团“奥运助推国际化”模式分获前三名。引人注目的是,在入围的20家企业中,“资本运作”和“国际化”两大主题占据了很重的地位。分众传媒、联想集团、大连万达、杉杉集团、百度、中星微、中基实业、无锡尚德、博迪生、永乐电器等的商业模式均与这个两大主题息息相关。

7月29日,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商业周刊》评出了2006年度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可口可乐再次蝉联冠军宝座,而软件巨擘微软紧随其后,屈居亚军,IBM居第三。

在这个排名当中,非常有趣的是传统商业模式的品牌上升速度非常有限,甚至象福特汽车,柯达胶卷品牌虽然仍然列100强之中,然而跟05年相比却有大幅度的下降。引人注目的是google,starbucks, ebay这类非常规商业模式的快速上升!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品牌的传播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投入,但是却以惊人的速度把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品牌甩下很远!

这更加吸引着我们深入探究商业模式与品牌快速成长之间的内在关系!

商业模式决定品牌成长的路径

商业模式决定企业的成败,这一理念越来越多地得到企业家与专家的认可。在经历了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两个阶段之后,中国的企业需要向更高的境界迈进,那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通常我们谈的最多的是企业文化创新,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战略创新!在一个日益由速度和差异化决定的社会里,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任何一个企业不断寻找生存和发展另类空间的最佳手段!这也决定了品牌的成长之道!

《中国商业评论》给商业模式确定的定义就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这里的价值不仅仅是为股东创造利润,还包括为客户、员工、合作伙伴乃到整个社会提供的价值。商业模式既然是创造价值的流程,判断其优劣的标准就是创造价值的效率。具备优秀商业模式的企业占用(消耗)一定资源可以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具备优秀商业模式的企业为社会提供一定的产品和服务会占用(消耗)较少的资源。

05年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神话就是百度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百度紧跟Google之后,成为中国数以万计的互联网企业追逐的偶像和榜样!而江南春下的分众传媒之所以能够取得并不亚于李彦宏的辉煌和轰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借助资本的力量对现有、零星的传媒进行了集中、快速的整合,使得一种被非主流媒体表现出了非凡的力量和价值!因此,这种潜在的商业机会一旦与资本结合,便会爆发出一种近似原子弹爆炸的惊人能量!这样的品牌便会象运载火箭一样,脱离常规的品牌成长轨道,快速吸引众人的眼球而成为高挂太空的一颗品牌明星!

在一个信息社会中,往往路径决定了品牌成长的速度!正如一个品牌还在利用古老的飞鸽传书,而竞争对手却轻轻一敲键盘,同样的内容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以接近光速的时速到达了目的地!这就是我们研究商业模式与品牌超常规成长之道关系的驱动力所在。

领先的商业模式如何引爆了品牌能量?

无论是李彦宏也好,江南春也好,在他们的手里面有两块魔方——商业模式和风险投资!只有同时玩转了这两个魔方,正如干柴烈火,才瞬间创造了奇迹。百度和分众两个品牌诞生之后就象从娘胎里吸收了足够的营养一般,同龄的小孩子一岁才能跌跌撞撞的走路,而百度和分众却可以从呱呱落地开始就能快速跑起来,所以这样的生命跟通常的成长模式相比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洞察、寻找独特的商业模式远比在一个存在着太多竞争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行业里拼命厮杀要重要的多!选择比实干更重要,这一点再次被证明确实没错。

因此,发现或者创新一种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是创造一个快速成长品牌的关键。商业模式创新的特点是要发现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前所未有或者与众不同。在分众出现之前,中国拥有分布于各大城市CBD的写字楼,有成千上万的超市、卖场;但是因为缺少整合,零零星星的分散与各地,这样的传媒根本不可能被有实力的广告客户所看好。江南春无疑洞察到了暗藏在其中的玄机。因而能够创造出买断、整合行业媒体,并且借用风险资本的力量对整个行业进行全面整合,从而能够提供给客户一个人群集中,行为相似的品牌传播平台,这样无疑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媒体操作平台,所以广告客户只要是找到分众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全国的专业媒体拿到手里;而对于分散于各地和写字楼里的小媒体,背靠分众这棵大树好乘凉,也不必为客户来源冥思苦想了!而对于全新媒体的回报,由于是人群集聚的细分市场,传统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扔到水里去的理论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当传统的广告模式被颠覆之后,这样的风险投资的回报自然是可观到了极致!分众传媒不被风险资本吹捧是不可能的!

分众和百度的成功更加印证了典型的品牌本性——差异性,与众不同!奔驰的品牌个性是成功,而宝马的品牌个性则是享受驾驶乐趣!因为树立差异性,无疑就是把自己的势能增加!一块原先在谷底的石头被搬到了高山之巅,从被动的被万人践踏到自然而然受万种注目,品牌在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下实现了爆炸性的快速成长!

因此,简单的讲,品牌的差异性越强,商业模式越是容易成功,品牌成长的成本就会越小,品牌成长的速度就会越快!这是一个看似高深,实则简单的品牌规律!这是李氏品牌第一定律!当然其中要有风险投资的支撑。因为风险资本扮演的角色是演绎整个品牌的过程!在成就商业模式的过程中成就了品牌的飞速成长!

创新商业模式对品牌塑造的启发

《商业周刊》评选出的2006年全球100强品牌中,google居第24位,而ebay居47位,星巴克居91位,按照专业研究人员的统计结果,这三个品牌在广告投入方面几乎为零,那么究竟是他们的什么行为或者因素成就了超越传统行业动辄十几亿美元的广告费的回报呢?

按照上面的分析,由于商业模式的与众不同而引起的公众的关注,其价值传播的真实性与可信性远远大于传统广告所谓的策划或者创意,因为创新的商业模式成功的把品牌成长塑造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新闻或者让大家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的期盼,新闻媒体不断的免费报道、无偿宣传,这样的传播效果要远远大于传统广告所谓卖点的传播,因为原先的广告内容基本已经标准化了!消费者对这样的广告具备了较强的免疫力。标准化的东西对公众失去了吸引力,也失去了可信力,因此,在一个公众充满强烈猎奇的世界里,只有强烈的与众不同的品牌才能够获此殊荣!品牌的新闻效应远大于品牌的常规媒体传播,这是李氏品牌第二定律!

当然,品牌的新闻传播与策划的炒作又完全不同!炒作是无中生有,或者是典型的小题大做,是生硬的把事件与品牌强行链接的!而象星巴克这样的品牌,它的开店速度,它的成功,它的战略模式等等,它本身就是在做新闻,完全有别于刻意的炒作!因此,行为和战略的差异性去实践新闻传播,是成就品牌的最锋利的武器!换句话说,靠行为做出来的品牌要比炒作出来的品牌要高明的多!格兰仕是典型的炒作出来的品牌,到今天除了低价的微波炉这一形象,格兰仕的品牌还能代表什么?而星巴克的成功却并非刻意的炒作,星巴克正按照自己的战略在一步步演绎这品牌的新模式!这是李氏品牌第三定律!用行动去做品牌!品牌与炒作生来就是势不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