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金比例范文
时间:2023-04-04 01:1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本金比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开发商投资意愿降到冰点
2008年可以说是开发商最困难的一年,因为在前期宏观调控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火热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寒冬,很多开发商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
事实上,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对于房地产的调控已越来越严厉,自有资金比例更成为房企最难忍受的紧箍咒之一。
2004年9月,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第16条规定,商业银行对申请贷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要求其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不低于35%。
2006年8月,银监会再次公开《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严禁向项目资本金比例达不到35%、“四证”不齐等不符合贷款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贷款,并强调房地产资金信托要合规。
事实上,在2007―2008年这段时间,商业银行给房企放贷所要求的自有资金比例已高达40%,许多不错的项目都因为资本金比例不合格,只能放弃贷款。
根据规定,所有项目资本金不到位,便不能获得贷款,不能开工建设。这是套在开发商头上的一个紧箍咒。开发商资金本来就已经十分紧张,加上这个限制,很多房企只能放弃拿地、开发和复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880亿元,同比增长4.1%,但比去年同期回落28.2%。其中,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超过七成的商品住宅,完成投资3422亿元,比去年同期回落31.5%。诸多条件的限制,使得开发商拿地建房的意愿空前低迷。虽然近期随着市场的反弹,个别开发商计划抄底,但总体来说,持观望态度的开发商还是占大多数。在一些城市,土地价格已经是去年的一个零头了,但是很多开发商还是不愿意拿地。其原因很简单,如果房地产市场盘整时间延长,拿地后不能及时开发,各种成本将使企业不堪重负。更重要的是,资本比例35%的限制,使很多开发企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难以开工。整个市场循环陷入了僵局。
即使是土地价格降到了原来的一大半,根据我所了解的开发商的情况,他们依然选择观望。
套在房企头上的项目资本金比例35%的紧箍咒,在土地市场低迷,很多房企的项目陷于停顿的背景下,政府只得松绑。笔者认为,这次资本比例金下调的幅度应当在10%左右。因为如果调得太少,不能改变现有市场的状况,但如果一下子调得太多,又恐风险加大。在权衡放活与风险之后,10%的下调还是比较均衡的一个点位。
下调项目资本金比例可以有效加强资金的杠杆效应,以更少量的资金撬动更多的项目。以前需要35%的资金才能撬动100%的资本,现在只需要25%的自有资金就能撬动100%的资本,这大大促进了资金的利用率,提升了房企可支配资金的能力,对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效用明显。
地产股放量大涨
对于国务院下调商品住房资本金比例的消息,股市中的地产板块已经有了强悍的反应。在4.28到目前为止的反攻过程中,房地产板块作为领涨板块,激活了银行板块、煤炭石油板块以及钢铁板块等大盘蓝筹的启动,而且,股指的反弹十分强劲,主力连续几个交易日在逼空,上证指数也反弹至2600点上方,而且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事实上,楼市的小阳春和股市的大反弹是同步的。随着楼市小阳春得到确认,股市的反弹更为强劲。更重要的是,房地产是经济的龙头,上下关联一大片,楼市的复苏可以被认定为经济复苏的标志。
房地产板块与经济的正相关关系,也使得更多的机构将房市看成股市的风向标。今年春节以来,主力敢于毫无顾忌地发动春季攻势的一种重要支撑是,房地产市场在刚性需求强烈和政策的支持之下,出现了小阳春。在这种情况下,A股市场也发动了一场从1664点到2600点的大行情,股指几乎上涨1000点,市场信心大增。
下调资本金比例传递强劲信号
如果从更深的层次看待这次资本金比例下调,我们很明显感觉到,这是一项刺激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房地产贷款持续萎缩不利于宏观经济回暖。要想提振房地产,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说,只有加速城市化进程,从而释放被压抑很久的需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升级。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多从供给的角度来提振经济,但现在很多产业的产能过剩十分严重,贸然增加生产会加剧过剩。现在关键是扩大内需。根据我国的现实,扩大内需和增加投资,只能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道路。最近,管理层明显地加大了这一方面的力度。比如,上海市的双中心建设、南汇并入大浦东、深圳综合化改革、海西区域的开发等等,无一不是在传递这方面的信息:城市化进程需要加速。
我国的内需总是搞不上去,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受阻,导致了我国的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现在必须要消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障碍,迎接启动内需、扩大消费时代的到来。
就城市化进程来说,欧洲城市化用了近300年的时间,而中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的稀缺,经济的集聚效应也使得土地价格升值。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来看,城市化会推动房地产市场出现巨大的飞跃,这也是释放巨大经济能量的过程。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资本金比例下调,有利于企业利用资金扩大生产,使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循环得以继续。不过现在的开工量虽然在上升,但升幅并不稳固,就像经济的复苏还不巩固一样,因此,需要对房企适度松绑。
有人或许担心资本金比例下调会导致银行风险加大,有人甚至可能认为,这是把祸水引向银行。其实,我国金融系统现在的风险并不是很大,银行的存贷差还是很高,即使调整到25%,仍高于国际水平,与最初20%相比也不低,不会显著放大银行风险。再说,现在需要刺激投资,因为什么都不干的风险更大。一旦房企资金链断裂,对于银行的损失更大。
篇2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现状
(一)机构重置,职能重复阻碍了精简机构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已先后转制,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其核心应是精简高效。即机构应简,人员要精。然而,由于受模式化的误导,或者受政企不分痕迹的十扰,企业不从实际出发,照葫芦画瓢,似乎不加以扬弃的框架构筑就是改革的象征、成果。长此以往,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及管理思想的一成不变导致穿新鞋走老路,如此重复,劳民伤财。精简高效又待何日可指,冗员始终成为企业的疾患。
(二)不分层次的用工导致人浮于事
在计划体制的年代提倡“人人有工作,个个有饭吃”的说法,它忽视了如何寻找使全部职工吃得更好的效益增长点,温饱似乎成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代名词,仅此而己。它导致企业没有竞争,职工没有追求,职工的积极性和潜能受到压抑。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抹杀了人的创造性。企业和职工同受其害。企业用工也由国家统一分配,各类人员按比例指令性由企业统揽,用工没有自,来什么人安置什么人。长此以往,用工不讲层次。大学生多了当工人,工人多了学搞管理,搞项目缺专业人刁.,采取“饥不择食”方式凑合干等等,致使企业用工层次模糊,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阻碍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策略。人员配置的混乱导致了一种错误的理念,似乎什么岗位任何人都可以跃跃欲试,孰不知,其理念土的偏差严F}.-阴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不按层次的分配致使人心涣散,人力资源成本流失
现在的工资制度相对原来的八级工资制和易岗不易薪来说,可谓是一大变革。但就
现行的!二资制度相对市场经济和蓬勃发展则不难发现其弊端所在。就其激励功能的发挥又令人生疑。由于用人上的层次模糊导致了分配上的不合理性,它忽视了岗位对人的要
求和人胜任岗位的能力要求。现在似乎上了某个岗位就可以获取划一或基本划一的报酬,它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上来认识能力的差异所导致结果卜的悬殊,它疏忽了不同人力资本的价值含量和潜在的能量。对不同人力资木实行划一或相差无几的价格实际上是对价值的背离,久而久之,人财两空。山此而言,划一的分配必然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流失和各层次员工凝聚力减弱,劳动积极性降低。
(四)定额、定员、定编的不严密也是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
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理念惯性影响,在忽视企业个性的前提下一味参照历史上的国家有关标准,置生产工艺、技术条件、劳动环境及人力资源素质的变化而不顾,死抱、固守原来的管理方法,究其原因,既有经济核算不到位的因素,更有观念陈旧的惯性,企业之大,靠的是二级管理,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难免有“充分留有余地”的思想,于是,该自我加压、自成机制的责任变成了自我放水留一手的折腾。周而复始,企业非但没有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相反人力资源成本在反复折腾中流失无遗。
可见,人力资源成本已到必管要控的时候了,它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的竞争能力,我们再不能等闲视之。严格管理和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己成燃眉之急,势在必行。
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迫切性
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另一角度看,人力资源成本直接反映了企业对劳动者的全部投入,是经济利益之所在,其数额的增减对职工的积极性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深化改的过程中,它涉及至每一个岗位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一)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的新课题
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劳动工资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企业在用人自、工资分配自和资金运用自方面长期受到影响。企业改制后,劳动工资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在逐步进行改革,工资奖金制度正朝着绩效挂钩(即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经营者年薪制、职工持股等力向进行改羊,社会保障制度让逐步建立,使得企业人力资洲成本的形成机制中,开始引入了市场机制,这是对过去人事成本管理体制过死的一种改苹,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企业劳动分配自的加大,企业如何科学地用好自、工资分配自和理财自,如何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成本的科学管理,并把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在最佳状态,以开发最大的人力资源效益,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将成为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股份制企业管理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是企业从经验管理、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现代管理转变的重要时期。实现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科学化、合理化,就要走学习、借鉴、总结、创新之路。学习,就是要学习中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总结,就是对已有的企业管理经验进行总结,进行必要的扬弃、继承和提高;创新,就是在学习、借鉴、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和管理实践的创新,赋予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以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经济责任机制进行强化,使责任者在企业目标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以达到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目的。
现代管理科学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科学地配置劳动力,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并注重劳动力的合理结构,避免人浮于事等劳动力资源的浪费现象;二是要求按照先进合理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标准,对人力资源成本实行标准化管理;三是要求实行全员效率管理,包括全员作业标准化管理、全员劳动量化管理、全员劳动量化考核、全员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等;四是进行全方位立体考核的合理化控制。
参考文献:
篇3
一、关于中国当前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理论研究的总体思考
在FSI提交的主题报告中,吴晓求教授首先指出,在金融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金融领域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在他看来,以下几个理论问题在中国目前尤为重要:
(1)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
吴晓求教授认为,由于客观的、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要比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但从总体上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没有相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因而在现阶段,研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对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及特点是什么?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二者只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层面上,应该深入研究一下市场运行状态的改变、资产形态的改变以及资产流动性的提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影响是否存在?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使得两个市场的界限不是很清楚。虽然我们可以从期限上来划分两个市场的界限,但是从资金本身的性质来看,有时是很难划分的,所以还应研究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实践中应如何区分的问题。
(2) 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
吴晓求教授认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关系理论研究的背后含义就是银行的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或者更明确的说,就是研究信贷资金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的问题,以及如何设计这种有益的、必要的管道。他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做出清理:首先要理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理论关系;其次,国外在历史上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上的管道有哪些,这些管道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来规避这些消极作用?第三,我国目前在打通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关系时有哪些通道和规则,哪些通道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有些管道无论是对货币市场还是对资本市场都是有害的,有些管道则对资本市场有利,对银行自身的业务有所提升。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正确的评价,需要作详细研究。 吴晓求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潜在的信用危机问题。实际上,“中科系”事件已经给我国提出了这个警示。虽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原则上不能进入资本市场,但股票质押贷款政策在银行资金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了一个管道。在股票质押贷款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个信用创造问题,因此我们要关注这种信用创造可能引发的资本市场的潜在风险和危机。
(3)金融业的发展与监管模式问题。
吴晓求教授谈到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的分业发展要求资金界面分得非常清楚。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方式进入资本市场都是不允许的。但实际上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突破了《商业银行法》的某种界限,所以分业发展的模式实际上已经慢慢地受到挑战,银行资产已潜在地包括了股票这种股权性资产。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如果不寻找新的业务平台、不创造新的投资工具、不改变资产结构,将难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竞争。所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分业发展和分业监管的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4) 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的关系问题。
吴晓求教授认为这个问题的政策含义就是货币政策制定应在什么范围内、什么程度上来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这涉及到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货币供应量是否充足以及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的变化是否真的反映经济增长的实际状态等问题。 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协作的伙伴,两者截然分离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如何建立一个包括发达的货币市场和健康的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提高我国的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步骤,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二、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FSI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
FSI研究组认为,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使得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国家资本市场发展日益深化与广化,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与操作体系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过去20年来,各国中央银行虽然在控制商品与劳务的通货膨胀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对于资产价格的膨胀,却难有对策。80年代末,日本、北欧资产价格膨胀引发的“泡沫经济”对其经济造成了长期不利影响; 90年代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资产价格明显地偏离实体经济上涨的趋势更是引起了决策部门普遍担忧。例如,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多次呼吁有关方面加强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
FSI研究组认为,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各种可交易金融资产总量急剧增加,因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对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制度性变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的货币政策,立足于保持币值稳定,多将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作为目标;但是一般价格水平的反映的是当期消费成本的变化,如果居民财富总量中金融资产比重较大,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看,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当期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成本,因此,至少从理论上看,将一般物价水平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不完全的。实践中,人们还发现,资产价格的过度上升往往出现在一般价格水平比较稳定的时期。
(2)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传统的、教课书式论述的是凯恩斯的理论,即央行的政策调整先影响市场短期利率,再传导到长期利率,影响投资水平,进而影响实际经济。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资产存量较大,短期利率的变化,会引起各种资产价格相对水平的广泛调整,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通过企业净价值变化影响企业的借贷成本和借贷能力,从而影响社会信用规模和实际经济活动。
FSI研究组认为,虽然从理论上不能说明资产价格的变化对货币政策的意义,但是在实践上,目前各国中央对货币政策操作是否要考虑资产价格因素普遍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资产价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变动不拘的心理预期左右,定价基础很难把握,中央银行缺乏影响、控制资产价格的有效手段。如果货币政策将资产价格纳入调控范围,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道德风险”,导致资产价格更大的波动。
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国际视角
为了动态地把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FSI报告系统研究了成熟市场国家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以及这些国家银行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监管及其演变,样本为美国、德国和日本。FSI研究组希望从这些样本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1)国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演变
FSI研究组分别对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金融创新浪潮以来美国、日本以及德国三个国家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关系的演变作了历史的回顾。
1、美国。美国自60年代掀起的金融创新浪潮,极大的推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货币市场涌现出许多新的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存单(CD),出现了新的子市场,如商业票据市场、可转让存单(CD)市场等。80年代后,美国货币市场与国际货币市场的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欧洲美元市场的迅速膨胀使得两者的关系更加复杂。美国国内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强大的国际货币市场为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资本市场共同构建起美国以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模式。 2、日本。70年代末,日本启动了以金融自由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进而相继建立和发展了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回购市场、大额定期存单转让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等货币市场,并先后向证券公司开放,极大的解决了证券公司的短期流动性需求,同时也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随着1998年的“大爆炸”,日本银行、证券和保险开始实行混业经营。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融合打破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传统界限,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各自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综合性业务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密切的联系起来,实现了资金在两个市场的无障碍自由流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逐步走上了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 3、德国。德国金融体系的典型特征是占统治地位的“全能银行”。全能银行不仅提供银行服务,还从事有价证券业务,很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工具都是由商业银行创造出来并由其来操作的。德国金融体系的这一特点导致了德国的资本市场对其货币市场较强的依赖性。
(2)国际信贷资金与资本市场关系的演变
在历史的考察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基础上,FSI研究组深入地考察了美、日、德三国信贷资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联系。
美国的金融业非常之发达,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灵活度很大,这不仅得益于中央银行得力的监管,也与美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构架密不可分。在美国,金融体系从微观到宏观是一个统一的网络体系,金融机构对资金如何运作完全是金融机构自身微观层面上的选择,监管部门只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出一个框架加以督促和约束。因此,在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方面,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并没有明文限制,更多的是靠金融机构自身进行的微观层面的管理。美国的这种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就在于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健全和发展整个金融体系上,其中重中之重是加强各经济、金融主体在微观层面上的管理。 德国的金融市场比较落后,证券业发展远远滞后于银行业务的发展,这与其强大的全能银行体制有关。商业银行不仅提供信用,还包揽了很多证券业务。这种银行业和证券业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间接式金融体系为信贷资金有序进入证券市场创造了条件。 日本的模式存在两极化的趋势,1998年以前一方面它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制,另一方面其金融制度又是以银行间接金融为核心的。这样就造成了对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严格管制。但是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进和金融大爆炸计划的实施,日本也在逐步放松对银行业务的限制,银行资金流入证券市场也逐渐获得了一些合法的渠道。
四、关于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政策研究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以及银行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管理政策的中国部分,是报告的重要内容。在报告中,FSI研究组集中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
(1) 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历史回顾。
FSI研究组指出,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问题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可以说,中国股票市场这10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一问题总是以或明或暗的不同表现形态出现。199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的通知》,这在当时来说是必要的。199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一百三十三条明确规定:“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1999年的下半年开始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信贷资金入市在监管态度上出现了变化,先是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继而又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借款,从而为银行信贷资金间接进入股票市场提供了两条合法通道。在我国股票市场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改革风险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之后,允许银行信贷资金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间接入市,应该说时机是比较成熟的。
(2) 2000年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规模测算与路径分析。
FSI研究组认为2000年中国股市具有典型的资金推动型牛市特征,其中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是推动股价上扬的重要因素。我们估计,到2000年底,我国进入股市的银行信贷资金存量在4500—6000亿元左右,占流通股市值的28%-37%。其中有相当部分是违规进入的。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具体路径有以下几条:(1)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融入资金,用于自营。这条路径进入股市的资金余额在800-1000亿元。2000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一个月以内(含一个月)交易量占全部交易量的88.4%,其中7天的交易量占63.7%,这与2000年一级市场新股申购冻结资金量屡创新高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2)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并将获得的资金投入股市,估计为400-500亿元左右。(3)企业挪用银行贷款进入股票市场,规模应在3000—4000亿元左右。2000年1-12月累计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13300多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870亿元。我们通过图表分析发现,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的月份,往往也是股票成交金额较大的月份。(4)其他途径,如个人贷款炒股,来自境内外的银行外汇信贷资金,国家股配股资金有一部分来自银行贷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购买股票等,约在300—500亿元左右。
(3) 关于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若干政策建议。
FSI研究组认为我国应允许银行信贷资金合理有序进入股市,但同时也必须加强对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监管。具体建议如下:
1)继续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继续允许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但必须规范运作。现阶段我们的政策是制止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禁止银行信贷资金直接入市,但绝不是要禁止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2)开明流,堵暗渠。在开明流方面,主要是要积极准备并在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在开明流的同时,要切实堵暗渠,企业和个人除了股票质押贷款可以用于购买股票之外,不得用其他任何贷款炒股;
3)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最大的问题是金融风险问题,监管部门要完善银行信贷资金入市规则,努力防范金融风险;
4)完善统计监测制度,适时调控银行信贷资金入市行为;
5)及时调整对银行信贷资金入市的管理政策,必要时修改有关法规;
6)各金融监管部门要统一政策,加强协调与配合。
前 言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到今天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由于客观的、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要比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总体来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因为,没有相适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现阶段,研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大概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研究: 1、金融发展到今天,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否与以前一样?是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特点是什么?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研究二者只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层面上,应该深入研究一下市场运行状态的改变、资产形态的改变、资产的流动性的提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影响是否存在?研究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实践中应如何区分,因为资本流动性的改善和提高是一种趋势。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使得两个市场的界限不是很清楚。虽然,我们可以从期限上来划分两个市场的界限,但是从资金本身的性质来看,有时是很难划分的,所以这个问题需要加以研究。 2、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关系研究的背后含义是银行的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更明确地说,研究的是信贷资金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的问题,以及如何设计这种有益的、必要的渠道。这要对国内外的发展历史作出清理。首先要理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理论关系;其次,国外在历史上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上的管道有哪些,这些管道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来规避这些消极作用,以及我国目前在打通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关系时有哪些通道和规则?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正确的评价,需要作详细研究。 3、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潜在的信用危机问题。实际上,“中科系”事件已经给我们提出了这个警示。虽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原则上不能进入资本市场,但股票质押贷款政策在银行资金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了一个管道。在股票质押贷款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个信用创造问题,这要引起我们注意,要关注这种信用创造的可能引发的资本市场的潜在风险和危机。
4、金融业的发展和监管模式问题。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的分业发展,要求资金界面分得非常清楚,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方式进入资本市场都是不允许的。但实际上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突破了《商业银行法》的某些界限,所以分业发展的模式实际上已经慢慢地在受到挑战,银行资产已经潜在地包含了股票这类股权性资产。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如果不寻找新的业务平台、不创造新的投资工具、不改变资产结构,将难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竞争。所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分业发展和分业监管的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5、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问题。商业银行业务中,如果还是传统的业务占主导地位,从国际趋势看,这肯定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需要研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及其管理政策问题,即要研究商业银行在不扩大风险基础上来扩大其业务平台以提高其竞争力,尤其是商业银行如何扩大其边缘性业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6、我们应认真的梳理一下,目前有多少种管道使得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有些管道无论是对货币市场还是对资本市场都是有害的;有的管道则对资本市场有利,对银行自身的业务有所提升。
篇4
央行要有资本金的初始理由在于获得央行的开业资格,并保障纸币的及时兑现。随着金本位的解体,央行发行的纸币就是法定最终支付手段,资本金保障兑现的功能相应淡化,而其他规范和保障央行运行基本规范和机制等功能随之凸显出来。大多数央行是从金本位制时期的股份制银行转变过来,资本金是股份制银行登记注册开业最基本的前提和最根本的保障。作为银行的银行,央行的运作也不能超越这样的规则,因为没有资本金,央行开门就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对黄金的要求,更不用说后续的运作了。尽管,央行可以用自己的纸币代替黄金流通,但纸币所以能为公众接受,就因为纸币可以随时兑现为黄金,黄金是央行发行纸币的担保。当然,央行也可以吸收公众的黄金发行纸币,但必须要以自己的资本金为基础。否则,央行就不足以取信于公众,兑现的要求就会增加,央行的资金链就可能绷紧甚至断裂,纸币就不能随时足值兑现,公众就会拒绝接受,或者到手立即兑现,纸币就会发行不出,流通不了。鉴于公众不会同时去央行兑取黄金,所以央行发行的纸币会大大超过其所拥有的资本金,又因为资本金的兑现只是纸币的一个稳定的,并日趋缩小的比例,这就决定了央行需要控制纸币发行,以免纸币的兑现需求超过它的资本金太多,于是资本金成了央行纸币发行的基础与制约。没有资本金,央行不能发纸币,有了资本金,央行也不能滥发纸币。因为资本金的总量有限,纸币发行量占资本金的倍数又受到兑现压力的约束,所以,央行的纸币发行到资本金量乘上稳定的倍数,就只能停顿下来,而不能无限持续下去,除非央行能不断地得到资本金的补充,否则,它也会承受不能及时兑付的压力。这就决定了央行发行的纸币可以大大超过资本金,但却不能与资本金脱钩。随着布累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纸币与黄金脱钩,纸币就是最终支付手段,而不能再兑现黄金。因为公众只能要求纸币,央行不用担心兑付,且央行又能印制纸币,这就无需持有资本金以保证兑付。与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商业银行要满足公众将所持有商业银行凭证,兑现为央行的纸币。而商业银行不能印发纸币,所以必须留有的资本金要高达8%,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央行则没有这样的后顾之忧。所以按照资本金保障兑付的逻辑,央行甚至没有必要继续持有资本金,这不能不是资本金占资产比例明显下降的重要原因。
央行资本金的其他功能
作为银行的银行,央行也像股份制银行一样,没有资本金不能开业。因为央行的货币发行以发放贷款的方式来进行,资本金是央行发放贷款的依据。为了保障央行贷款的安全可靠,央行要求借款机构以国债和商业票据作为贷款的抵押,以保障公众在贷款到期时偿还贷款,否则,央行就要卖掉有价证券。在这个过程中,央行是债权人,公众为债务人。也就是说,尽管资本金不能保障兑付,但是,央行作为债权人的基本前提不变,而正是这个前提,决定了货币发行是公众欠央行的钱,而不是央行欠公众的钱。所有其他经济金融变量的含义和关系正顺着这个债权债务关系的前提展开,如果这个债权债务的前提发生了颠倒,则所有经济金融变量的含义和关系也相应与理论的阐述有根本的不同。历史上的资本金是黄金,纸币只是代替黄金流通,现在的资本金主要为财政的税收和公众的储蓄,因为央行资本金的补充来自财政的注资与公众购买股票,而税收和储蓄都是企业销售收入扣除各类开支后的余额,它们与黄金一样代表着社会的真实财富,所以纸币依据央行资产发行,就是纸币发行与真实财富挂钩,尽管纸币的数量会大于资本金,但是,大于的部分将随着公众抵押的有价证券的到期偿还而消失,所以纸币代表属于央行的真实资产,而不是代表央行对公众负债。以税收和储蓄为资本金也与黄金一样,使得央行以资本金的稳定倍数多发纸币,尽管公众不能以要求兑现的方式约束央行的纸币发行,但是,央行还是很明白资本金与资产的比例关系自己的实力和声誉,所以它们会将纸币发行控制在资本金的适当倍数上,加上国会等机构也在监督央行的纸币发行。所以纸币代表资本金,多于资本金,却又不能脱离资本金,否则,纸币就会与真实财富彻底无关,货币供给就会趋于无穷大。这不仅会异化央行的运行方式,而且会扰乱整个经济运行。可以肯定,无论以后央行资本金比例下降到什么程度,都不会不要资本金。资本金的有限性决定纸币发行的上限,而要避免纸币发行脱离资本金过多,需要有合格票据作为抵押,合格票据的有限性保障资本金对纸币发行制约的充分有效。如美联储只能买公众的国债,公众的二手国债有限,愿意卖出的更少。央行要想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还要另外得到国会的批准。英格兰银行可以再贴现的也是经过商业银行初次贴现的短期票据,其数量相对较少,占初次贴现的比例稳定,而且可以预期。如果要增加纸币供给,国会也可以批准央行购买期限更长的有价证券。在这些票据到期之日,无论是财政用税款偿还央行发行纸币买入的国债,还是商业银行收回给企业的贴现款项偿还央行的再贴现资金,增加的纸币发行与增加的债券票据一起消失,纸币供给退回到初始位置,可见,合格票据是保障资本金对纸币发行制约功能的关键。央行资本金要求的合格票据不仅要能实现纸币的到期偿还,而且要保障纸币发行只是短期资金融通,所以央行买国债和再贴现商业票据大多为3-6个月到期。这就决定了央行在买国债、再贴现票据时,纸币供给增加;公众偿还资金时,纸币供给回到初始状态。尽管,每张票据到期的短期性决定纸币供给增加的短期性,但是,央行可以在旧票据到期日买入或贴现新的短期票据,从而续短为长,使得纸币供给变为长期,但这与纸币供给一次性长期增加仍有根本的不同。因为续短为长的纸币供给有贷款与偿还机制,所以流动性强,安全性高,易于变现。而一次性增加的纸币供给则缺乏流动性,它将长期停留在流通性,其安全性很容易发生问题。现代银行运作都建立在公众的信心与预期上,即只要相信银行能兑付,公众就不要求兑付,有问题的银行也会正常运行;反之,则会提前兑付,没有问题的银行也会有风险。央行的运行也如此,资本金占比越高,央行的真实财富越多,纸币发行相对越少,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币发行绝对量都有增加。公众对未来通胀的担忧就会下降,菲利普斯曲线就会向左下方移动,宏观调控难度下降。反之,所有变量都会向反方向移动,宏观调控的难度就会增强。调节和增强公众的信心,这也是各国央行都保持稳定资本金占比,并不断有资本金追加的重要原因。随着公众理性预期的提升,这个原因的重要性还将不断地凸显提升。
央行没有明确资本金的弊端
篇5
关键词:资本金制会计 基金制会计 异同
我国的专业会计按照其核算对象、适用范围、资金的性质及来源、使用的目的及用途等不同,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本金制会计,另一类是基金制会计,两类会计执行着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两类会计的核算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在某些具体会计核算制度中,由于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需要,两类会计的核算有时又相互交融或包含,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在此对上述两类会计及其核算的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1 资本金制会计与基金制会计的差异
1.1 会计的对象不同
会计的对象一般是指会计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概括地说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及其资金的运动。但不同类别的会计其核算对象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
资本金制会计是以资本金为主要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按照法律规定,设立企业等经济类组织,必须要有法定资本金,所谓资本金,就是经济类组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不同经济组织对资本金的叫法不同,股份制经济组织称为股本或股金,股份制以外的经济组织称为实收资本。
基金制会计是以基金为主要核算对象。基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基金是机构投资者的总称,如信托基金、公积金、退休基金、医疗基金等;狭义基金是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资金,如政府预算资金、非营利组织的各种基金等。
1.2 会计的适用范围不同
在我国各类组织机构庞大,单位繁多,按其会计核算的对象不同,国家在制定财务会计制度时,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经济组织,另一类是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代表非营利组织。
资本金制会计适用于各类经济组织,包括各类企业、公司,如工业、商品流通、房地产、金融保险等企业或公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类组织。
基金制会计适用于各类非营利组织,包括国家总预算,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基金组织,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房公积金、民间非营利组织等。
1.3 资金性质及来源不同
资本金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资金,主要是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通过依法筹集、长期拥有并自行支配的资金。《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自有资金来源进行归类,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实收资本是企业等经济组织法定的注册资本,这部分资金主要包括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资本公积是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投资者投入资金超出注册资本部分,以及其他非经营收益形成的积累,是资本的另一种储备方式,也称准资本,主要包括资本溢价、财政补拨款、接授捐赠、外币折算差额等。盈余公积是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税后利润按一定的比例提取的留存收益,如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农民专业合作社会的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及各类经济组织保留以后进行分配的结存利润或盈余。上述资金除了投资者投入外,其余都属于资本增值,同样作为投资者所有,是没有记到个人名下的资本,都属于单位的自有资金性质。
基金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资金,其性质为国家预算资金或基金。主要包括各级政府财政拨款或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依据国家行政法规组织的事业收入,以及附属单位缴款等。财政拨款是指单位按照当年部门预算,从各级财政部门取得的,按规定用途使用的款项,包括经费拨款和专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是单位从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或单位取得的专项拨款。事业收入是单位将组织收取的非税收入上缴财政后,各级财政按部门预算返还的收入,以及开展业务活动或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是指下级单位按规定标准或比例上缴的各项收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全民所有制的性质,上述资金都是国家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
1.4 资金的使用目的不同
资本金制会计主体是以经济效益为主,以盈利为目的。资本金制会计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筹集和使用资金,资金使用的目的,除向社会提品或服务外,更主要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对注册资本的管理及核算实现资本增值,增值部分除用于弥补亏损,留足用于持续经营和扩大再生产积累外,按投资人投资比例进行利益的分配,使投资人得到更多的实惠,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基金制会计主体是以社会效益为主,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基金制会计是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按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要求,合理使用及核算财政拨入资金和依法组织的各项收入,以保证国家机制正常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1.5 资金用途及受限制程度不同
资本金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资金,属于单位的自有资金,主要用于开展经营活动和发展生产,在资金的使用上,一般不受限制,属于无限定用途的资金。资金的使用与投资者没有直接关系,投资者只在被投资单位享有利益回报的要求权,个别的有参与决策权,一般对资金的具体使用并不干予。即使是国有企业也是如此,国家只作为投资人,行使投资人权力,企业管理由管理层具体实施。
基金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资金,其用途要严格按照国家行政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批准的部门预算执行,按预算收支项目和进度要求开展收支活动,要求各项资金专款专用。会计单位无权改变资金用途,单位私自挪用资金属于违法行为,如果确需改变用途,也必须经政府部门批准,重大事项尚需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预算后才能执行。
1.6 投资人的出资方式不同
资本金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资金,其来源主要是投资者的出资,投资人出资或增资的形式包括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为了保证会计单位及投资人、债权人的权益,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对出资的方式做出具体要求。
一是货币资产出资。一般以人民币计量和表示,但也允许外国投资者可以用自由兑换的外币向外商企业出资,出资主要按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折算成人民币计算。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30%。
二是非货币资产出资。非货币资产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等。以非货币资产出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能够以货币估价或能够依法转让。不能以货币计量和不能依法转让的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担保财产等不能出资。以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必须达到资本的70%以上。外资企业的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的出资应与国际通常原则一样,且金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0%。 转贴于
基金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资金,其出资人主要是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出资方式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各预算单位编制和批准的部门预算,按照预算级次和支出进度,通过国库下拨到预算单位或收款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要在单位预算指标范围内实行政府采购,以实物形式拨放到各预算单位。
1.7 会计基础不同
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依据不同的会计基础。
资本金制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单位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应用权责发生制是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基金制会计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是两种对立会计记账基础。它是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应用收付实现制是为了真实反映本会计期间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的真实情况和结果。
1.8 对剩余权益的称谓不同
权益是指出资人对会计单位全部资产的要求权,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和投资者权益。债权人权益是指债权人在借出款项的同时,有权要求借款单位按约定的日期归还本金并获取利息的权力。投资者权益是指投资者向被投资单位出资,并取得对剩余资产的要求权。剩余资产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部分,有人将剩余资产称为剩余权益。由于会计核算制度不同,对剩余权益的称谓也不同。
资本金制会计称剩余权益为所有者权益,这主要是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以及投资的目的在于取得回报,获取现金股利或利润,所以资本金会计要以所有者为基础并分别反映所有者权益的状况。单位的资金是自行支配的自有资金,至于具体用途并不显得重要。
基金制会计称剩余权益为净资产,这是因为会计主体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各级政府预算资金、基金或捐赠出资,出资目的不要求回报,但多数资金要限定其用途,所以基金制会计从另一个角度,分别反映各种特定用途的基金(净资产)结存情况。
2 资本金会计与基金制会计核算的内容相互包容及联系
资本金制会计与基金制会计在会计对象、适用范围、资金的性质、来源用途、投资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就具体的行业或组织,有的由于财务管理需要,在执行主体会计核算制度的同时,还部分地执行另一类核算制度,形成两类制度交融或并存的情况。
2.1 执行资本金核算制度的同时部分地执行基金核算制度
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从合作社的性质看,以其成员为服务对象,属于互的合作组织,成员投资入股,实现的盈余依据成员的交易量和投资额、公积金平均量化份额进行分配,归属于经济类组织,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将合作社会计整体框架确定为资本金会计核算制度。从合作社资金性质、来源及用途看,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成员投入的股金和实现的公积金,这部分资金来源于合作社内部,属于自行支配的非限定用途的自有资金。但还有一部分来自国家直补和外部捐赠,这部分资金按国家法律规定,只允许合作社使用,创造的盈余可以分配,但本金不允许分配,只能作为长期积累,所以财务会计制度把这部分资金确认为专项基金,专项基金属于基金制会计核算范畴,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就出现了两种核算制度并存,以资本金核算制度为主的状况。
2.2 预算资金或基金特有支出项目可执行资本金类核算制度
为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益,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1996〕35号)规定,从1996年开始,对各种经营性投资项目,包括国有单位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集体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
国家投资项目从理论上讲,应该属于基金制会计核算范畴,因为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内资金,国家批准的专项建设基金以各种规费或预算外资金等,用途为国家批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和用途符合基金制会计的核算特点,过去多年一直执行基金会计的核算制度。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具有经营性特点,出资虽然不需要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但必须依法评估作价,投资人可按出资比例享有所有者权益,出资额可以转让但不可抽回。出资方式可采用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出资,但无形资产不得超过总投资20%,文件还规定了各类企业资本金所占总投资总额的比例:交通运输、煤炭项目为35%以上;钢铁、邮电、化肥项目25%以上;电力、机电、化工等20%以上。2004年钢铁上调至40%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上调至35%以上。这些特征又符合资本金制度核算范畴,因此,按文件要求,以投资项目为会计主体,本着资金效益的原则,实行资本金会计核算制度。
2.3 基金制会计执行收付实现制的同时部分地执行权责发生制
篇6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股份制 资本金管理 机制
一、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现状
1、西方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国际银行业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不断暴露,银行破产倒闭事件频繁发生。在这一背景下,欧美银行逐渐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范围,巴塞尔协议也进入了不断修改和完善的阶段。2004年6月巴塞尔新协议的颁布,标志着国际银行业的资本监管进入了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新阶段。新资本协议在扩大资本监管范围的同时,推广了国际大银行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将资本金管理与银行风险控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站在国际的角度上,监管角度的资本金管理经历了从各国政府监管分散向国际监管统一的发展历程。其中以美国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最为典型,也最为严格。美国在1988年巴塞尔协议前,就已经使用杠杆比率。这一时期的资本金管理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资产风险的计量方法的研究,资本监管指标从早期的资本金与存款的比率向资本金与风险资产比率过渡,资本金监管指标也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率定量指标发展到与银行经营状况的定性指标相结合。
2、中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现状
目前外资银行已大量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也在逐步向国际市场挺进,但与国际间的大型银行相比,我们的监督管理、风险配置都还处在比较劣势的位置。为了弥补风险损失,需要有足够的资本储备。实际上极少数商业银行分支行的负责人能认识到资本金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而分支行本身对资本金问题基本抱无所谓态度。这主要原因是体制问题,即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统一核算、分级管理、授权经营”的体制。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是对总行而言的,而自主经营对分支机构而言是在总行的分级授权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分支机构不具备意志自由这一实质要件,不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民事责任由总行承担,所以对上级行是否拨足营运资金不重视;现实中,大多数行为存差行,资本金的问题被负债所掩盖;我国商业银行总行和分支机构严格地说都是一种委托授权关系。分支机构在总行授权范围内依法开展业务,只需要完成上级行要求的经营计划。所以,分支机构只需考虑即时的头寸支付、资产质量、人员管理、经营收益和安全保卫等计划性指标,不需考虑资本金是否充足的问题。诸多的不重视,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这也是我国现阶段银行业需要整改、弥补的不足之处。
二、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面临的问题
(1)利率和汇率风险提高对资本金的要求。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我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利率和汇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加大,给经济主体带来的风险也随之加大。能否有效规避利率和汇率风险,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稳健经营的重要因素。然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管理滞后,规避风险的手段较少,资产风险的加大,为此保留的资本要求也会相应增加。
(2)资本金补充机制不完善。当商业银行在急需资本不完全满足增发条件时,往往会出现扎堆发行次级债的现象,整体缺乏完善的资本金补充机制。为了改变信贷扩张造成的资本充足率下降局面,扩大业务拓展空间,商业银行采用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途径补充资本金。由于包括增发和定向增发在内的股权融资方案在制度上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并且受资本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具有发行简便、快捷、低成本等诸多优势,次级债便成为补充附属资本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手段。
(3)资本监管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在资产结构方面,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不同形式的资产风险权重不同,其中本外币债券风险权重最低,信贷资产风险权重最高,但在信贷资产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较低。因此调整资产结构时可以适当提高本外币债券所占比例;在一般信贷资产中,加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比重,逐步降低一般对公信贷产品的比重。此外,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也能够调整资产负债表,增强资产流动性,降低风险权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探索引进符合规定的创新型金融工具,并在协议中列示了多种能用于补充资本的金融工具,对应了银行不同程度的风险。引进这类创新金融工具既有利于拓展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又能优化资本结构,提升资本效率。
(4)同国际接轨问题。现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陈旧观念的影响犹存,尽管我国银行业已经实施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离,但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还难以合理处理,影响着他们的盈利能力,制约着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现阶段,我国金融业正处于深化改革时期,但金融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如利率、汇率管制严,资本市场没有放开等。
2、制约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原因
(1)资本金来源单一及数量不足。传统的经营观念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忽视对资本金的研究和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主要靠国家财政或是变相拨付,结构单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独资的性质,资本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受国家财政财力和支出方向的限制,同时考虑国有银行庞大的资产规模,完全依靠国家财政补充其所需的资本金,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均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大大低于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的8%的最低标准。
(2)缺乏资本金使用管理机制。银行自身对于资本金的使用,对资本性支出缺乏严格管理和控制。历史遗留的风险资产很大程度也制约着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同时,我国中央银行的监管偏重于传统业务的做法,使风险界定范围明显缩小。例如,前些年各家银行的办公楼均存在数量多、标准高的问题,造成固定资产占资本金比重过高。有的银行固定资产已经占到资本金总额的90%以上,大大超过了财政部不得超过30%的规定。固定资产属于非生息性资产,这部分资产过大,显然使银行的赢利水平下降,同时资本金的固化占用。也严重影响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3)资本金的补充机制缺位。国有银行不仅资产巨大,所有者单一,不能利用资本市场筹资,而且由于财务管理权由国家财政控制,自身没有资本金的补充机制。经营者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者与上级商量决定自己的利润分配,决定拿出多少收益用以补充资本需要,也不能决定提取多少呆坏账准备。我国则由国家财政代表国家这一唯一股东,制订银行的财务政策。但由于国家财政还同时担负着更重要的国家宏观调控以及组织财政收入、保证财政支出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财务目标往往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财政目标,它本身少有真正独立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决策权。
(4)贷款规模与资本状况不相匹配。银行贷款规模的确定方式,近几年来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总体上还是由国家计划控制。制定信贷计划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货币政策、货币需求和存款总量,基本上不考虑各家银行的资本状况。没有结合资本实际的状况而建立的贷款框架,严重影响银行的资金管理,增加了不良贷款的比率,减弱了银行业的竞争力。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调研,合理分析规划,将贷款规模与资本状况相结合的考虑。
三、强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总体框架
1、提高银行资产质量
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着银行监管更加严格的考验。为了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最低资本要求,必须在扩充总资本的同时,努力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资产风险,从而减少加权风险资产总量。相比而言,后者任务更艰巨。我国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是不容乐观的。我们只有痛下决心,扭转信贷规模盲目扩张,把功夫用在提高资产质量上,才能实现资本充足和资本收益水平的良性循环。
2、增加资本内部积累
无论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银行自身的留存利润来增加资本都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通过内部增加资本,还可减少筹资成本。但以多大比例留存则取决于财政税收政策的许可程度以及利润在股东和银行内部的分配。商业银行能否从内部增加资本首先要看银行的创利能力,即银行有没有利润。商业银行要想增加利润,一是要提高资产质量,二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并以此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平均不足10%。
3、完善资本金管理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资本金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除了银行内部积累外,监管与考核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银监局应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与国际惯例,提出商业银行整体资本金运营与管理思路,对各商业银行分别制订不同的资本金保值增值管理考核办法,以法规形式要求商业银行资本金保值增值。办法中要对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指示明确,责任清晰,加大对国有商业银行行长的任期中资本、资产质量、市场敏感度等与资本管理关系密切的目标考核力度,还要协调短期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同时加大《商业银行法》的执法力度,保证法律的严肃性,以法律形式来保证资本金的保值增值。
4、健全监管体制
在法律监管方面,应借鉴西方投资银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投资银行法》等多项法律和条例,使投资银行业的建立和发展有法可依;抓紧制定资本市场的有关法规;尽早制定银行法、外汇法、涉外税法、会计法等相关配套法规和措施;鉴于投资银行的策略性业务和引申性业务尚无法律规范,有关部门需借鉴西方经验,联系我国实际,尽早填补这片空白。在自律监管方面,一方面,我国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按照证券法规的要求对投资银行进行监控和管理。
5、建立顺畅的外源资本金补充渠道
尽快谋求公开上市,建立持续融资渠道,满足业务发展对资本金的需求。通过改制和公开上市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募集资本金。我国商业银行国有独资的所有权特征使其资本来源单一化,只能依靠国家注资。研究发现,上市前后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确实有所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上市后的资本充足率明显高于上市前,可见上市确实有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内源融资对资本金是长期的动态补充,而外源融资是短期内迅速提高资本金的主要途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可转债、优先股、次级债等证券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来提高资本金。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由于体制原因,未能有效发挥其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并且由于市场容量有限,使得我国股票市场融资的可能性较小。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到海外市场上市是直接而又迅速的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既补充了资本金,又增加了外部约束,改善了公司治理,这会在长期内提高收益率。
【参考文献】
[1] 崔明峰:国外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机制[J].中国金融,2007(21).
[2] 王光宇:全球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改进策略[J].商业银行,2010(5).
[3] 詹细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研究[J].财政与金融,2010(6).
篇7
为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矛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关于加强地方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务管理和政策支持若干问题的通知》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财政扶持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业扶持
引导和鼓励企业法人、社会团体、自然人等民间资金,依法创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新组建或增资扩股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以上,连续3年正常营业,每年为市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日均余额达到注册资本金的3倍,并且每年担保非关联企业30户以上,政府按其注册资本金的1%拨给予创业扶持资金。
具体拨付办法是在担保机构正常经营1年后拨付50%,3年后经考核符合政策规定的再拨付50%。一家担保机构只能享受一次。
二、损帐补贴
担保机构注册资金达到1000万元,正常经营1年以上,当年为*市区非关联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30户以上,担保日均余额达到注册资本金的3倍,担保责任余额不超过注册资本金的8倍,发生代偿损失时,政府按下列标准给予补贴:
损帐比例2%以下2%-3%3%以上
补贴比例40%30%20%
损帐比例=当年损帐金额鱹当年累计担保金额譴och100%。
三、业绩奖励
1、担保机构,连续2年业绩优良无损帐,当年为*市区非关联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30户以上,担保日均余额达到注册资本金的3倍,按当年贷款担保日均余额的3墋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奖励资金50%充入担保资本金。
2、金融机构,通过*市区的担保机构担保,为*市区中小企业贷款,每年按贷款日均余额的0.3墋计奖;全年贷款日均余额比上年日均余额的增量部分,按0.5墋计奖。奖金累计不超过30万元。
3、列入浙江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的金融机构,按照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有关试点规定,享受相应的贷款风险补偿政策。
四、审批程序
1、创业扶助资金、损帐补贴和奖励资金实行申请制。凡申请上述资金的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必须在市区依法设立,管理规范,风险控制与财务制度完善,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担保机构与银行建立协作关系并签订书面合同;所申请的事项符合条件。
2、凡符合条件申请上述资金的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向市经贸委、市财政局提交书面申请及相关资料。其中,担保机构在申请损帐补贴时必须提交按比例补充损帐金额的承诺书。
3、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受理后,会同人行*市中心支行对申请对象及申请事项进行审核,提出意见,报市政府审批。
4、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局及时向申请对象发出通知书。
5、申请对象接到通知书后,两个月内向市财政局领取相关的资金,过期按自动放弃论。
五、监督管理
市经贸委、市财政局、人行*市中心支行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切实搞好服务,并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1、担保机构创业扶助资金、损帐补贴和奖励资金,根据绍市委发[]85号文件精神,在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
2、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备案制度。信用担保机构要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向市经贸委、市财政局、人行*市中心支行分别报送:营业执照、公司章程、信用担保管理制度等复印件;与协作银行的合同复印件;每月的担保业务统计报表;每季度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说明书。
3、建立追索制度。
(1)信用担保机构创立后3年内,年平均担保余额未达到注册资本金的3倍,或改行,或无故解散,或有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记录,政府将收回已拨付的创业扶助资金。
(2)获得损帐补贴的信用担保机构,应积极追索债权,对追索后实现的债权要按比例及时向市财政交还损帐补贴。
篇8
【1】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XX省发展改革委:
你委报来《关于报送XXXX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黔发改交通〔20XX〕504号)及有关文件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为适应XX地区航空运输快速发展需要,提高机场综合保障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意建设XXXX机场三期扩建工程。
二、本期工程按20xx年旅客吞吐量3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5万吨、飞机起降量24.3万架次的目标设计。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机场工程:飞行区等级指标4E,新建1条长4000米、宽45米的近距跑道,双向均设置I类精密进近系统;将现有跑道由3200米向北延长300米达到3500米,主降方向设置III类精密进近系统。新建XX.5万平方米的航站楼,64个机位的站坪,以及货运、机务维修、航空食品、消防救援及其他辅助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供电、给排水、供热、供冷、供气等设施。
(二)空管工程:新建1座塔台和0.9万平方米的业务用房;建设1套场面监视雷达、1套多点定位系统,配套建设航管、通信、气象等设施。
(三)供油工程:新建4个1万立方米的航油储罐,以及1座航空加油站、1座汽车加油站和机坪加油管线。
三、XX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民航西南地区空管局、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分别作为机场工程、空管工程、供油工程的项目法人,负责各自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四、项目总投资195.85亿元。其中:
(一)机场工程投资188.46亿元,资本金占总投资的50%,其中,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5亿元、民航发展基金33.59亿元;其余资金由你省和XX市安排财政性资金分别承担40.5%、XX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安排企业自有资金承担19%。资本金以外投资由XX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利用银行贷款解决。
(二)空管工程投资6亿元,由民航局安排民航发展基金解决。
(三)供油工程投资1.39亿元,资本金占总投资的35%,由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安排自有资金投入,资本金以外投资由该公司利用银行贷款解决。
五、本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等均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为委托招标。
六、在后续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机场集疏运系统规划,强化机场与轨道等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优化运营组织,便捷换乘体现人性化服务和安全保障要求,充分发挥机场综合交通枢纽作用。
(二)进一步优化航站楼方案,加强新老航站楼衔接,完善机场交通系统设计,提高机场运行效率。完善不停航施工保障方案,确保工程实施阶段机场安全运行。
(三)进一步优化完善飞行程序,抓紧实施场外导航台站工程,以满足两条跑道仪表飞行程序和区域导航程序运行需要,实现进离场航线完全分离。
(四)督促落实各项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妥善处理征地拆迁、噪声影响等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五)加强XX机场周边地区的规划控制,保护好净空、电磁环境,同步建设场外公用配套设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XX年7月29日
【2】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XX省发展改革委:
XX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报送XX新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川发改[20XX]197号)、《关于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XX新机场建设工程建设用地预审意见的复函有关要求情况的报告》(川发改[20XX]204号)、《关于XX新机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结论意见的报告》(川发改[20XX]129号),XX省人民政府《关于承诺XX新机场项目机场工程资本金的函》(川府函[20XX]65号)及有关材料均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为满足XX及周边地区航空运输增长需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意建设XX新机场。
二、本期工程按照20xx年机场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飞机起降量32万架次的目标设计。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机场工程:建设“两纵一横”三条跑道,东、西跑道间距2400米,其中,西跑道按4F标准设计,跑道长4000米、宽60米;东跑道按4E标准设计,跑道长3200米、宽45米;北跑道按4E标准设计,跑道长3800米、宽45米,相应建设滑行道和联络道系统。东、西跑道主降方向设置Ⅲ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次降方向设置Ⅰ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建设6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202个机位的站坪、8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换乘中心、17万平方米的停车楼以及货运、机务维修、消防救援、辅助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供电、给排水、供热、供气等设施。
(二)空管工程:建设2座空管塔台、2.8万平方米的机场配套空管业务用房和2.75万平方米的终端管制中心用房,配套建设航管、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等设施。
(三)供油工程:建设1座机场油库、设置4座2万立方米的航油罐,建设1座航空加油站、5座汽车加油站、33.2公里的机坪加油管线,建设铁路专用线、卸油站和输油管线等。
(四)航空公司基地工程:建设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XX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祥鹏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等基地工程,包括货运、机务维修、航空配餐以及其他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
三、XX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民航西南地区空管局、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XX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祥鹏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作为机场工程、空管工程、供油工程、国航基地工程、川航基地工程、东航基地工程、祥鹏航空基地工程的项目法人,负责各自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四、项目总投资718.64亿元。其中:
(一)机场工程投资511.8亿元,资本金占总投资的60%,其中,我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5亿元,民航局安排民航发展基金80亿元,其余资本金由你省安排财政性资金承担20%、XX市人民政府安排财政性资金承担60%、XX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安排企业自有资金承担20%;资本金以外投资由XX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利用银行贷款解决。
(二)空管工程投资26.67亿元,由民航局安排民航发展基金解决。
(三)供油工程投资18.95亿元,资本金按35%的比例安排,由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安排自有资金投入,资本金以外投资由该公司利用银行贷款解决。
(四)国航基地工程投资57.4亿元,资本金按30%的比例安排,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安排自有资金投入,资本金以外投资由该公司利用银行贷款解决。
(五)川航基地工程投资65.49亿元,资本金按30%的比例安排,由XX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安排自有资金投入,资本金以外投资由该公司利用银行贷款解决。
(六)东航基地工程投资23.45亿元,资本金按30%的比例安排,由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安排自有资金投入,资本金以外投资由该公司利用银行贷款解决。
(七)祥鹏航基地工程投资14.88亿元,资本金按30%的比例安排,由云南祥鹏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安排自有资金投入,资本金以外投资由该公司利用银行贷款解决。
五、本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等均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为委托招标。
六、在后续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军民航沟通协调,优化飞行程序设计方案,提高XX新机场空管保障能力。
(二)做好新机场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航站区布局和建设方案,提高机场运行效率。航站楼建设要以人为本、简朴实用、运营安全。严格控制航站楼建设高度,满足空管通视要求。
(三)完善机场集疏运系统规划和建设方案,强化机场与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方式的衔接,充分发挥机场综合交通枢纽作用。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修改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补划等工作,尽快履行建设用地报批手续,为机场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五)进一步研究制定噪声影响治理措施方案,妥善处理征地拆迁、噪声影响等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六)加强机场周边地区的规划控制,保护好净空、电磁环境,同步建设场外公用配套设施。
篇9
【关键词】高速公路;融资风险;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一、引言
1931年,德国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随后西方一些国家也纷纷开始修建。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高速公路发展迅速,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因其高速行车、通行能力大、运输效率高等特点,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交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成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我国在1988年建成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此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2000年通车里程达到1.63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三;2001年通车里程达到1.94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到201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5万公里,具体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模式成为了我国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同时,融资过程中的高比例银行负债带来的巨大财务风险,也成为了我国高速公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如何提高高速公路公司融资能力、降低财务风险,成为了我国高速公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
二、我国高速公路的财务困境现状
项目融资风险是指项目融资过程给项目融资参与各方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或不确定性。[1]本文所指的财务视高速公路角融资风险是指由于高速公路融资方式不当以及政策环境变化,导致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使其出现流动性风险,甚至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具有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其融资具有长期性、数额巨大且回收期长的特点。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主要融资方式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企业自筹资金、国内外银行贷款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BOT融资及公路特许经营权转让等[2],其中银行贷款占了很大比重,长期以来,由于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资本金不到位等问题,也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高速公路的银行贷款比例,很多高速公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70%以上。
根据国家审计署报告显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中用于高速公路建设的债务余额达1.12万亿元,一些建设期和运营初期的高速公路的通行费收入根本不足以偿还贷款,只能依靠举借新债偿还。②然而,从2010年到目前,我国为抑制通货膨胀连续5次加息,在信贷紧缩压力之下,也加大了高速公路再融资的难度,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模式的我国高速公路开始逐渐暴露出短期流动性风险。截止2011年10月,贵州省收费公路依旧拖欠银行等各类贷款、债券等约364亿元;安徽省近六成的通行费收入用于还贷;截至2010年底,江苏省收费公路债务余额达1338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余额为1212.65亿元。③云南公路开发公司也于2011年4月向债权银行发出“风险提示函”,表示只付息不还本。可见,财务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因此,如何正确识别和合理化解高速公路融资经营中的财务风险,将成为我国高速公路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基于财务视角的高速公路融资风险影响因素
1.主观因素
(1)债务结构
债务结构是由于公司采用不同负债融资方式形成的,是负债融资的结果,主要包括各种债务在全部债务中的组成情况以及长、短期债务分配情况,[3]如果融资渠道选择不当或长短期融资期限安排不合理就会带来的财务风险。高速公路融资方式很多,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银行贷款、债券融资以及股权融资之外,还有BOT融资、ABS融资以及公路特许经营权转让等,每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各不相同。融资渠道单一或融资方式选择不合理都会使融资风险高度集中、还款难度大、一旦出现财务风险也不利于后续融资。其次,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较大,因此对现金流的需求也较高。长短期贷款的利率和还款期限各不相同,因此,长短期贷款安排不合理不仅会增加公司财务费用,还可能对流动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2)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公司负债融资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一般负债规模越大,利息支出就越多,融资风险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偿债能力也就越弱,公司存在破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4]高速公路建设成本较大、一条高速公路一般需要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建设资金。在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德国、以及英国等,高速公路企业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的比重均超过50%。相较而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内源融资存在较大不足,长期以来,“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模式是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主要途径,很多高速公路公司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贷款达60%—70%左右,中央财政投入和省级地方投入仅占约6%—7%。[5]高额的银行负债,给高速公路公司尤其是刚运营不久的高速公路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务成本,很多高速公路甚至入不敷出,在中新网对全国12省市收费公路公司的梳理中发现,2010年全国12省市收费公路公司总收费额达1025.7亿元,但其累计债务余额却超过7500亿元。
2.客观因素
篇10
1.1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滞后
电力企业存在严重的政企不分现象。电力行政职能、行业职能和企业职能“三权分立”,国家电力公司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实际上依然具有相当强的行政职能,许多地方电力企业仍然依赖于政府。
政企不分使电力企业既无法行使投资主体的权利,也无须对投资的效果和风险负责。企业只关心是否能争取到项目的立项,获得更多的投资,对如何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如何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缺乏足够的认识。
许多电力企业产权不清晰。在集资办电政策下形成的项目,投贷不分、产权界定、收益的划分至今仍有纠纷。一些地方投资者对其出资项目,既要拥有产权分电分利,又要拥有债权收本收息。在一些电厂中,不同机组的投资者不同或投资比例不同,以至出现了“一厂多制”、“一期多制”的核算方式,存量资产与增量资产相互分割。
1.2融资渠道过于单一,资本金来源不足
我国电力行业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资金,而财政资金是有限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民间资本和外资都无法介入电力行业建设中,这就造成电力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了电力行业的发展。
进入“九五”期间,国家对新建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度要求项目出资者必须用规定的资本金来源对电力项目注入资本金,资本金达不到20%比例的,就不能进行相关筹资和融资活动。电力项目投资大、建设期长、投资回收慢,一般投资者受投资能力和收益的限制,不愿进入这一领域。目前,网、省级电力公司资本金来源主要是企业提取的折旧、利润及部分利税返还、卖用电权资金、电建基金及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软贷款等。主要依靠现有电力企业的自有资金,无法对新建项目注入足够的资本金。
1.3融资渠道不够畅通,投融资行为不规范
当前的新建项目大都采取股东融资方式,因此投资者在资本金不足的压力下,必须筹措巨额建设资金。
现阶段投融资主体的融资渠道为:一是中央投资者的融资主渠道,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1994-1995年开行已向中央电力企业提供2000亿元贷款,另外,也通过政府贷款,世行、亚行贷款等;二是地方投资者的融资渠道,一部分采用电建基金,另一部分通过地方商业银行,还有一部分通过政府贷款、世行、亚行贷款等;三是外资,其中大多采用海外银团联合贷款。
虽然各类投资者自有融资渠道,但就国内投资者说,融资渠道不够畅通,融资手段单一,融资缺口压力大。对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设备出口信贷、银团贷款、海外债券、股票、共同基金等,我国电力行业利用的规模还很小。
对国内商业银行、证券市场及闲散资金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集中。同时,由于与投融资机制改革有关的配套改革措施还没有到位,以项目公司进行的融资迟迟不能推行。
1.4企业投资效益低下
企业投资未达合理回报率。根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目前电力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为4.22%,资本金利润率为6.22%,对外投资收益率为4.17%,收益率偏低。
新建项目还贷能力差。据统计,我国“八五”期间国有电力企业实际还贷能力只有应还贷款数的50%左右;1996年需还贷款为365亿元,实际还贷220亿元,还贷缺口为40%左右。
基建费用超过概算。由于投资计划、工程进度、承包合同及相关费用的控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基建费用的控制一直不是很理想,一般的电建项目完工后,超出计划20%~30%的现象时有发生。
1.5电力资本市场不完善
电力企业本身的积累远不能满足新建项目的资本金需求,必须依靠外部筹措外部资金,这就需要存在一个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通过建立电力资本市场,将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众多金融中介机构积累起来的资金转化为电力建设的长期投资;同时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并组建电力产业投资基金,可以为电力工业筹措大量建设资金。我国的电力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电力工业在资本市场上筹措的资金还很有限。
1.6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电力工业的投资来源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但政府投资主体不明确,政企不分使得政府投资责任虚化,从属于政府的投资电力项目的国有企业无法行使投资主体的职责,也无须对投资的效果和风险负责。而目前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更多的是从属于项目决策体制的政府和部门投资“审批制”和审批权限的“分权化”,它不能从内在机制上形成投资风险约束。在这种条件下,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现行的上网电价模式,虽然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提高了集资办电的积极性,但使投资者考虑较多的是如何筹到钱,而对投资方式、资金来源、资金结构、投资项目成本等方面考虑很少,只要能筹到资金,项目能上就行。不管项目投资成本多高,最后都能从上网电价中走出去,造成有的电厂还款期短,尤其是利用外资项目,难以促使境外投资者降低借贷资本的筹措成本。这种上网电价缺乏投资成本约束,难以形成投资风险约束机制。
2原因分析
2.1我国政府在改革中的定位不够准确
由于目前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改革不够彻底,我国现阶段实际处于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政府的定位还不准,主要表现为:
(1)由于路径依赖,政府在很多投资领域还在充当唯一的投资者,导致这些领域缺乏市场经济因素,不按市场规律办事,资金利用率比较低,浪费比较严重。
(2)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政府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另一方面又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势必会影响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效果,在竞争中难以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影响了市场机制的运行。
一般来说,国家具有双重目标,即一方面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以增加全体人员的福利;另一方面确保统治集团垄断租金最大化。因此,政府行为受国家双重目标的约束,一是通过法律建设、制度建设、机构建设和设施建设等方式积极建立和保护有效率、低成本的市场秩序;二是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又有可能牺牲经济效率,难以保证社会利益最大化。
(3)我国现行的多级分权决策机制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权导致中央决策无法得到彻底贯彻,中央对投融资的调控能力下降,对投融资的引导不力;二是地方政府为了自身政绩的需要,盲目上项目,导致大量重复建设,资源严重浪费;三是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发展,采用行政手段和为企业提供担保等形式要求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严重扰乱了市场和金融秩序;四是投融资管理机构重叠,政出多门,政策之间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
2.2企业主体缺位现象比较严重
所有者缺位问题是一直困扰我国电力企业改革的主要问题。由于改革不彻底和国有资产的特殊性,我国电力企业的产权一直不明晰,所有者一直不明确,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责任制和相应的监督评估机制。由于企业的经营者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此往往只关注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自身利益,而忽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导致大量资产闲置和浪费。同时,由于电力企业有国家担保,往往更容易从银行取得贷款,常常出现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
3创新我国电力行业投融资体制的构想
3.1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理顺行业管理关系
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促进电力企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和有效的政府监管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电力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政企分开,省为实体”的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政企合一、垂直垄断经营管理的电力工业部改组为公司;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电力交易市场,推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加快电力联网步伐,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健全电力行业内部管理机制,增强企业面向市场的竞争能力。
3.2完善项目资本金制度,建立投资主体的风险约束机制
在投资领域实行资本金制度,主要目的是增进出资人的责任,是投资活动中建立责任约束机制的重要措施。通过落实项目责任人和自有资金,项目的规划、融资、还贷、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招标定标、建设实施、生产经营等行为才有了基本的依托和保障。
这个问题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资本金制度的建立。项目资本金制度是指项目出资者必须用规定的资本金来源,对所投资的项目注入资本金。目前,国电公司对电力行业的资本金比例要求是:除核电外其他至少要达到20%,新建项目要严格按此比例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的具体要求就是实行资金自筹,风险自担;二是落实项目资本金制度,努力开辟融资渠道。
3.3组建一批龙头性的电力上市公司,使之成为电力项目融资的主体
通过组建一批龙头性的电力上市企业,可以在国内或国际股票市场融得所需的建设资金,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打下基础。企业上市还有助于促使企业建立全新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透明度,使公司运作规范。
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为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投资资金创造了条件。
3.4广开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电力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要实现多源化,应主要由依靠中央财政拨款,扩展到国内银行贷款、企业自有资金、民间资本、利用外资、风险资本、证券融资等等。
民间投资进入电力行业虽然已有些年头,但在电力行业全部投资中所占比重仍然不足,行业内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为电力行业的高度垄断性。要进一步开放电力市场,采取各项措施鼓励和吸引民间投资积极参与电力建设与生产。
要不断改善国外投资者在发电领域的投资环境,促进外资项目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外资不仅拓展了融资渠道,分散了项目融资风险,还可以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如采用国际通行的项目管理和国际采购方法,将有利于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和加快建设进程。
利用电力行业显著的专业优势,凭借电力企业良好的市场信誉和明确的投资目标,有资信吸引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和闲散资金,从而丰富投资主体的构成,优化电力行业的资本结构。
3.5组建电力项目公司,实行项目法人制管理
组建电力项目公司,使之成为电力项目融资的载体。项目公司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就是使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投资的责任主体,法人不仅享有投资决策权,而且必须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责任。通过明确项目法人,规定自有资金的来源和最低比例,达到控制投资风险,促进企业降低成本规范经营的目的。
3.6发挥各种项目融资方式的优势,促进电力行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