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
时间:2023-04-11 04:3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资本充足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有关资本充足率的标准
资本充足率指银行自身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自由资本是银行稳健经营、抵御风险的保障,当银行发生风险时,首先用自由资本冲销。因此,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是否充足、抗风险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是银行信誉的基本保证。在各国的银行监管实践中,资本充足率也是一个重要的监管指标。关于资本充足率,各国主要遵循《巴塞尔协议》规定的主要原则。
《巴塞尔协议》最初制定于1988年,首次提出商业银行应当具备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总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即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4%),为银行稳健经营、减少风险提出了标准。
我国银行的资本监管借鉴了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框架,同时也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2006年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2007年实施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加强了资本监管的约束力度。(表1)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其中,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分析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因此要分析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因素,就要从自有资本和风险资产分别着手。自有资本是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因此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而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项的风险资产则起到负向作用。
(一)分子项的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是银行的自有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分子项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作用。银行能有效获得资本,就可提高资本充足率。
获得自有资本最好的方法无疑是上市筹资,这在发达国家也是普遍现象。通过上市筹资,上市银行可以获得大量资本,改善资产质量,提高资本充足率。当然,上市筹资并非是获得资金的唯一渠道。上市银行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金,像发行可转债、次级债券等。招商银行2005年通过IPO融资110亿元,资本充足率由2004年的10.26%上升至2005年的12.57%;2007年招商银行通过发行可转债和次级债分别融资65亿元、35亿元,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增长0.06个百分点。浦发银行2006年通过增发融资25亿元,同年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民生银行2006年发行可转债40亿元,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华夏银行2006年通过IPO融资56亿元,2006年的资本充足率由2005年的8.5%增长到10.32%。
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不仅仅是资本,因此不能仅凭资本增加与否来判断资本充足率的增长。如,浦发银行2007年发行次级债融资58亿元,但2007年的资本充足率为8.03%,较2006年的8.64%有所下降;同样,华夏银行2007年发行次级债获得资金42.5亿元,资本充足率却由2006年的10.32%降至8.61%。
深发展近年来的经营状况一直不好,各项指标均为五家上市银行中的倒数第一。2007年深发展通过配股融资,至年底配股计划仍未完成,2007年的资本充足率也仅为2.3%。
(二)分母项的影响。要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要提高自有资本外,还要减少加权风险资产,即减少分母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方法,即根据相应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加总计算。因此,要提高资本充足率,要多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业务、加快处理不良资产。这里对风险权重低的银行业务不多论述,主要考虑银行的不良资产。
五家上市银行从2003~2006年不良贷款比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但2007年与2006年相比,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有小幅下降,其他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都有所上升,尤以深发展最为明显。比较五家上市银行各年的资本充足率可知,2007年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上升了0.06个百分点,同年招商银行还通过发行次级债和可转债共获得资金100亿元。除招商银行外,其他四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有所下降,深发展更是降到了2.3%。这与商业银行近年来的贷款高速扩张不无关系,高速扩张的贷款规模在宏观调控下呈现出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结果。2007年末,五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总计437亿元,比上年增加70亿元,同比增长19.20%;各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都明显上升,其中,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上涨速度最快,达45.19%,净增11亿元;深发展的不良贷款净增额最大,达到30亿元。2007年的逾期贷款余额较2006年也有明显上升。
可见,不良贷款的增加导致各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篇2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银行绩效;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102-04
1 引 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让金融监管和创新的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的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科技泡沫后,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的过度放松和落后演化为巨大的金融风险。一旦这种风险释放,可能导致更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损失。从中国的情况看,情况比较特殊。《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巴伦周刊》等主流媒体均指出,中国金融部门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不足是中国躲过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危机过后,资本充足监管的战略意义再次凸显,对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2 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目前,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只有最近30年,许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未达标,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层次相对较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监管很大程度上是资本充足水平的管理,对许多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达标仅仅是因为监管的压力,而不是资本市场的压力,更不是银行绩效提升的前提。
按照银监会2004年2月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条例》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所需资本)
根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应当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个方面。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但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当剔除扣减项。在核心资本中,除了增加了少数股权外,还将上年的未分配利润计入核心资本。在附属资本中,除了保留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一般准备外,用于弥补风险分类后每笔贷款损失程度的专项准备和其他准备则被剔除。
从1998年开始,为了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国家通过财政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留存利润转增资本、税收返还和准许发行次级债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了一定提高。2004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2007年1月1日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后达标期限(资本充足率达到8%),在过渡期内,未达标的商业银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截至2008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只有175家,比年初增加14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4.2%(见表1)。
相对而言,上市银行由于上市融资以及战略投资者,资本充足率水平相对较高。由表1可知,对2005―2009年上市银行年报数据研究发现,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CAR)变化幅度较大,深发展资本充足率最低,2005年和2006年分别仅3.7%和3.71%,而中信银行则由于2007年上市的原因,资本充足率大幅增长,从8.11%增长到15.27%,远高于上市银行12.2%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巴塞尔协议》中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从13家银行这几年的数据对比发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3家上市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从10.4%上升到14.1%,已超过世界十大银行的平均水平。同时也发现,由于2008年年底次贷危机影响,2009年上半年,随着我国银行信贷规模的激增,各银行都出现了因大量放贷造成的资本充足率大幅下滑的情况。
3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的实证研究
3.1 模型设计
3.1.1 样本选取
本文的研究样本数据采用2005―2009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横截面数据(此数据为合成数据,即时序与截面混合数据),包括我国13家上市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恒丰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广东发展银行的数据可获得性较差,故未纳入本文的研究样本中。数据均来源于各银行公布的年报。数据处理及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
3.1.2 变量定义
本文用资本充足率(CAR)作为被解释变量,该指标综合反映银行风险水平和资本结构。另外选取以下指标: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收益(EPS)作为解释变量,这三个指标均一定程度上代表银行的赢利能力。这三个指标的提高则商业银行的利润增加,从而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故它们与资本充足率之间应该存在正相关关系。另外引入代表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存贷比和代表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良贷款率(PBL)。存贷比反映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也能体现银行的扩张速度,银行的存贷比越高,风险加权资产越多,与资本充足率应是负相关关系;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贷款在总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它与资本充足率之间应该呈负相关关系。变量定义具体见表2。
3.1.3 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用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存贷比率和不良贷款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的关系。模型如下:
CARi=β1ROAi+β2ROEi+β3EPSi+β4LDRi+β5PBLi+μi
3.2 实证分析结果
3.2.1 检验分析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度高,多重相关系数(R)=0.823,多重测定系数(R Square)=0.678,调整系数(Adjusted R Square)=0.648。说明模型对资本充足率变化的描述效果较好,资本充足率的真实值距离拟合值较近。
3.2.3 回归结果与分析
从表5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每提高1%,总资产收益率提高5.782%,而净资产收益率下降0.186%,每股收益下降0.355%,其中总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充足率表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与资本充足率则表现了较弱的负相关性。这意味着,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看似矛盾的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高低和银行收益并不存在明确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和国际著名的银行不同,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并不显著,这是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特有的“悖论”。
在银行资产质量与流动性方面,选取的两个财务指标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比率都和资本充足率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资本充足率要求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仅仅起到了一个监管的作用,而没有起到重要的抵御风险的作用。在理论上,资本充足率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会对社会公众起到一个信号传递的作用,但我国政府对商业银行进行的隐性担保使这个信号失去了作用,在有了政府作为担保人的前提下,居民的存款对商业银行来说一样可以当做资本来使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及监管的日趋规范和严格,资本充足率已成为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一项硬性指标,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作用将会日益显著。
4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不足的可能原因
4.1 银行的垄断竞争的行业特征可能降低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绝对垄断的地位已经被打破,市场份额有所降低,但银行业的准入门槛仍然十分高,民营银行数量和规模均不尽如人意,银行业的可竞争性特征并不明显。竞争性不足使得我国银行的绩效可能更多的来自垄断竞争的行业性特征而不是资本充足监管水平的提高。
4.2 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监管的重要性下降
根据“最终控制人”(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ownership)理论。我国上市银行均是政府控股的,这些银行的资本中必然包含国家信用的非账面无形资本,因此没有必要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而是更多地肩负着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责。因此,当政府的政策倾向于扶持银行业且政府将会为银行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损失“背书”时,即银行经营可能出现“利润银行化,风险社会化”,这可能带来商业银行本身的机会主义行为。
4.3 不完善的制度环境
Shleifer(2005)指出,监管的效果与制度环境有关,发达国家的制度更好,故监管的效果也更好;而发展中国家的监管往往伴随着低效、腐败。从现实看,我国的银行业发展也的确面临监管的尴尬困境:全球化下我国孱弱的银行业需要资本充足监管,但经验不足和制度环境的不成熟可能导致资本充足监管形同虚设。所以,作为一个转轨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得以发挥的前提可能是完善政府的质量,以及健全的市场环境。
4.4 资本充足监管体系被肤浅地理解为资本充足率达标
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往往流于形式:2005年银行大规模上市前,国内银行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却呈现出明显的偏低状况;近年来,银行通过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充足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银行的绩效和资本充足监管仍然没有太强烈的关系。我国许多银行普遍将资本充足监管仅仅理解为资本充足率数量上的达标,并未以此为核心建立一套完整的能促进银行经营绩效和稳定性的资本充足监管体系。
5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关键措施
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失效反映出我国银行业的尴尬困境:正如我国银行业能够抵御次贷危机的侵袭的原因是非市场化的因素一样,资本充足率监管失效也反映了我国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弊端。
我国是《巴塞尔协议》的签约国,如不积极健全我国资本充足监管,势必直接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评估以及我国银行经营的国际化。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资本充足监管在《巴塞尔协议》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被包括欧洲、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体所接受,作为一个正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且正在成为全球经济重要力量的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的正常化以及制度化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加强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的关键措施如下:
5.1 积极完善市场约束功能
资本充足监管为“舶来品”,是发达市场国家为解决快速发展银行业制定的,其前提是有着完善的市场约束功能。完善资本市场约束功能:一是加强银行的信用评级。二是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目前,银行交易主体对利率的定价权很大程度上依然掌握在政府手中。三是尽快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在标志政府对银行运营出现破产所进行的担保将会消失的同时,也说明银行运营主体相关责任逐渐增强。
5.2 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是银行与政府的复杂关系导致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我国银行业应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机制以及决策制衡机制;积极推动有实力的银行在境内外上市,克服国有商业银行委托链条中的缺陷,完善市场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内的公司治理架构;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银行风险经营中的决策和管理的透明度,增强股东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对银行控股股东的监督,有效控制关联交易,抑制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银行提高资本的内在激励和降低风险的约束机制,促使商业银行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业务增长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协调统一,促进银行体系稳定发展。
5.3 健全银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
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必须依赖一个健康有效的市场环境,如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宏观制度环境。为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大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力度,完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规范政府的职能范围,打造规范、清晰的政府银行关系,谨防资本充足监管的“制度性陷阱”;同时,应放松银行业的进入管制及壁垒,强化银行的市场竞争,使得广大金融机构能在同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打造一个“可竞争性”的银行市场,确保银行处于一个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参考文献:
[1]钱先航,吴凤霞.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济南金融,2007(9):47-50.
[2]张强,武次冰.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88-92.
[3]刘世荣.对商业银行财务预警指标和资本充足率的相关性分析 [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31-36.
[4]赵瑞,杨有振.资本结构对商业银行赢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6):85-92.
[5]钱海刚,王常雄,孔貌.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分析――以上市银行为例 [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4):52-56.
[6]周光宇,杨博.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实证研究 [J].上海金融,2010(1):51-54.
[7] Alan J.Marcus “The Bank Capital Decision:A Time Series-Cross Sec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e [J].1983 (9):1217-1232.
篇3
银行的竞争力首先表现在资信上,而国际权威资信评级机构总是把资本充足率作为评级的重要尺度。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本充足率低,资信评级也相应较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就相对较高,融资渠道受限;同时也不利于其海外业务的拓展,以及同其他经济、金融实体之间开展合作。同时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资本严重不足且受不良资产困扰的商业银行将可能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倾向增加而导致利率轮番上涨,进而危及金融体系及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使其达到监管要求,对银行自身的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资本充足率相关标准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的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应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损失准备的基础之上。办法对满足资本、核心资本及扣除项的标准都有详细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商业银行的资本应抵御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三国内商业银行资本水平分析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截止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情况,按照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列表说明。
表一: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 单位:%
报告年度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
不良贷款比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2005
11.28
9.01
8.34
62.93
2006
12.65
10.53
7.31
73.71
2007
13.36
10.58
6.82
101.03
2008
12.31
9.86
2.68
112.76
2009
11.45
8.83
1.77
149.55
数据来源:wind咨询数据库
注: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
表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 单位:%
报告年度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
不良贷款比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2005
6.52
4.07
4.28
91.3
2006
7.31
4.77
3.44
106.58
2007
9.85
7.46
2.4
125.02
2008
10.53
7.27
1.28
168.75
2009
10.25
7.34
0.92
203.28
数据来源:wind咨询数据库
注: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减值准备金余额/不良贷款余额×100%
资本充足率=净资本余额/风险加权资本余额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余额/风险加权资本余额
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后,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都满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基本满足要求。通过表一表二的比较,可见,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不良贷款比率相对较高,然而从07年开始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已经大于100%,可以覆盖不良贷款损失的风险。
综上,我国的商业银行(不包括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巴塞尔协议对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
我国银监会一直高度重视资本监管,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最近几年来要求商业银行在最低资本充足率8%基础上,还要计提逆周期附加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同时,要求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50%以上,还准备引进动态拨备和杠杆率,作为资本监管的重要补充。可见,我国银监会对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实施更加严格的标准,就目前的状况,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接近该门槛值,而09年略显不足;股份制商业银行从08年开始满足该门槛值;在拨备覆盖率方面,大型商业银行还有待加强;可喜的是,资本和拨备作为抵补不可预期风险和可预期风险的核心工具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商业银行的广泛认同。
四《巴塞尔协议III》的新要求
2010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管理层会议通过了加强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即《巴塞尔协议Ⅲ》,核心内容在于提高了全球银行业的最低资本监管标准,主要的变化有:
(1)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核心”一级资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到4.5%。新的一级资本规定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执行。总资本充足率要求在2016年以前仍为8
%。 (2)增设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的“资本防护缓冲资金”,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分阶段执行。此后,“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总资本充足率分别提升至7.0%、8.5%和10.5%。
(3)提出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区间,由各国根据情况自行安排,未明确具体实施安排。
篇4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顺周期;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196-02
一、引言
1991年颁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创立了银行资本监管的统一的国际标准,目的是加强银行业的监管,防范银行风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率先实行了该协议,但却遭遇了经济的衰退。2004年《巴塞尔协议II》公布,其中在《巴塞尔协议I》的基础上,增加了外部监管和资本约束,因此在这三个方面的监管下,更加促进了资本与风险之间的敏感度,同时更多的学者认为,《巴塞尔协议II》的框架性使得其增加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因此,在巴塞尔协议2013年的最终出台的文件中,设定了逆经济周期的比例。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高国华,潘英丽(2010)的文章《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效应研究》,该文使用了110家商业银行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不仅研究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效应,同时对其是否具有对称性做了实证检验,得出在经济上行的时候,资本充足率的增加小于经济下行的时候资本充足率减小的幅度,同时得出大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动幅度大于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动幅度。该文还对风险加权资产的顺周期性做了实证分析,得出风险加权资产的顺周期性并不明显,因此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主要来源于资本的监管。
蒋海,罗贵君,朱滔(2012),发表的《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的逆周期性研究》中,作者以1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1998~2011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做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资本缓冲与宏观经济具有负相关关系,即逆周期的经济关系。
俞晓龙(2013)发表的《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实证研究》,在该文中,作者用29家不同类型的银行的2005~2012年数据,对不同类型的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分析,得出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效应非常显著,而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效应不显著,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具有逆周期的特征。
姜华东(2014),发表的《金融周期、“大而不倒”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改革》,一文中用2000~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心,以2004年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为界限,前后分别进行实证检验。而且为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宏观经济的变动部分,分别用GDP增长率、HP滤波法和BP滤波法进行验证。
三、理论框架与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了与Ayuso类似的分析模型。该模型通过持有资本成本的各期折现期望的最小值来确定各期持有成本的大小。而银行资本的成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持有资本的成本,第二部分为资本调整的成本,第三部分为资本不足可能产生的监管惩罚。因此可以得到的资本最优持有水平的公式为:
其中,Kt为第t期的资本量,It为t期调整资本量,α代表持有资本的成本,γ代表资本不足可能产生的惩罚成本,δ为资本调整成本,Costt为第t期银行持有一定量资本的总成本。
求最优解,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其中,(Kt-Kt-1)为实际资本水平与监管要求的最低资本水平的差,也称之为资本缓冲或者超额资本。
根据该模型的结果,将模型初步设定为:
其中,Bufi,t表示第i个银行在t期的超额资本充足率,Bufi,t-1表示第i个银行在t-1期的超额资本充足率,Xit,表示其他与资本充足率相关的控制变量。
被解释变量指标的选取。被解释变量的指标选为超额资本充足率,超额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不仅是上述理论的被解释变量,同时也表示银行在不受监管约束下持有的超额资本,用以增加投资者信心、应对监管压力以及在未来面临有利机会时扩大投资。因此,超额资本可以反应资本充足率的周期性效应。超额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的使用还要考虑到监管要求的最低水平。
2012年《巴塞尔协议III》。协议中规定一级资本充足率由原来的4%调整为6%,“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金比率,即资本结构中吸收损失的最高要素)由2%调整为4.5%。总资本充足率要求在2016年以前仍为8%。同时增设2.5%的“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提出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区间,将根据各国情况进行具体执行。在我国,银监会也出台相应的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为10.5%。最终,2012年和2013年的超额资本充足率选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减去10.5%,即超额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0.5%。
但是考虑到2004年3月1日开始实行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故本文将2012年前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减去8%作为超额资本充足率。即:
解释变量的指标选取。经济周期。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分别选取GDP产出缺口、GDP增长率来代表经济周期指标。其中GDP产出缺口是应用HP滤波方法将2006-2013年的GDP总量分解为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其中的趋势成分为潜在GDP产出,而周期成分即为GDP产出缺口。经济周期变量cycle是我们主要考察的变量。
控制变量的指标选取。控制变量的选取主要考虑到超额资本的影响。因为资产规模――Asset,一般来说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比较高。银行盈利能力――Roa,同样,银行的盈利能力应该与资本充足率成正比的。不良贷款率――Npl。不良贷款率如果比较高的话,就会影响银行的贷款收回,因此,资本充足率会降低。核心资本充足率――Tlrat,在提到资本充足率,人们往往以核心资本充足率来表示,由于核心资本充足率高,资本充足率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本文选取核心资本充足率作为控制变量之一。附属资本净额――NSCPT,这个指标并不常被用做研究,但是该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核心或一级资本数量。
四、实证研究
本文以我国164家全国性及地区性商业银行为样本,其中包括5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其余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样本区间为2006~2013年,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本文使用的计量工具为eviews6.0,检验方法采用的是面板数据回归。
建立模型:
其中, Gdpcycle表示GDP产出缺口,Gdprate表示经济增长率,Roa表示资产收益率, Asset表示资产总额,Tlrat 代表核心资本充足率,Nscpt代表附属资本净额,Npl代表不良资产贷款率,Bufi,t-1 表示上一期的资本充足率。
序列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可见各指标均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数列是平稳的。
用H(Redundant Fixed Effects Tests)检验和F检验来验证是选择混合回归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或者是个体随进效应模型。H检验的结果表明,拒绝原假设(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即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优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F检验――混合回归模型or个体固定效应模型。F检验的结果表明,接受原假设(混合回归模型),即混合回归模型优于个体固定效应。因此,本模型采用混合回归模型。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效应结果如下:
该表显示无论经济周期指标选取GDP产出缺口还是GDP增长率,其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且方向显著。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资本充足率与GDP缺口、GDP增长率具有正向相关关系,表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宏观经济具有同周期性。并且,资产规模Asset、资产收益率ROA、核心资本充足率Tlrat、附属资本净额Nscpt等与超额资本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大银行和盈利能力强的银行资本充足率率水平较高。不良贷款率Npl与被解释变量成负相关。那么银行可以据此调整资本充足率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的顺周期性。也就是说当经济上行的时候,商业银行的超额资本率高,银行的资本充足,放贷规模扩大,此时,资金不论是投资在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中,都进一步扩大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经济下行的时候,商业银行的超额资本充足率降低,银行的资本相对减少,银行基于谨慎性和流动性的考虑,减少放贷规模,此时,企业贷不到款,无法进行产品的持续生产,因此,对实体经济和整个市场来说,都进一步压缩,使得经济进一步下行。这种特征,归根到底是银行信贷的周期性作用,同时该行为也被称之为“金融加速器”作用。
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效应做了实证研究,证实我国商业银行确实存在与宏观经济同周期的状况。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在制定资本监管的相关政策时,应该制定相应的逆周期指标动态指标,即在经济上行的时候,当资本充足率达到一定水平则提高资本充足率指标,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资本充足率降低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自动调低监管部门所要求的最低充足率,这样使得金融机构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不至于收缩贷款,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不再锦上添花,而起到一定雪中送碳的作用。同时,由于不同性质的银行的顺周期效应不明显,监管当局应该根据不同性质的银行建立差别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区间。
参考文献:
[1] 李文泓,罗 猛.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2):147-157.
[2] 高国华,潘英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82-89.
[3] 俞晓龙.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13(11):44-49.
[4] 王晓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29-34.
[5] 吉余峰,缪龙娇.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分析[J].经济研究,2013(1).
[6] 蒋 海,罗贵君,朱 滔.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的逆周期性研究:1998-2011[J].金融研究,2012(9).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制度变迁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变迁的历程
我国最早以资本充足率指标监管商业银行机构的制度可以追溯到1992年《深圳市银行业资产风险监管暂行规定》,该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并于1993年1月起实施。该规定主要是参照1988年巴塞尔协议Ⅰ的要求制定的。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结合我国的实际和深圳银行业的实践情况,参照国际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标准,颁布了《资产资本成分和资产风险权重的暂行规定》,明确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定义和资产的风险权重,并规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和标准。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从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同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保险和信托业的监管地位,中国人民银行强调要把对银行业的监管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银行风险监管为核心的系统性监管和依法管制上来,并首次提出降低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贷款的要求。1996年,中国正式加入巴塞尔协议成员国,同年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检测指标和考核方法》中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具体要求。
2002年1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成立,承担起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责,中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由以人民银行为单一核心的分业监管体系过渡至以人民银行为货币政策制定为核心、以中国银行监会为监管主体的多元化分业监管体系,标志着货币政策职能和银监管职能的分离与完善。
2003年12月颁发《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中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需要说明的是,这三部法都充分吸收和借鉴了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等框架,其中《中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增加了商业银行违反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惩罚条例,标志着监管当局对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实质性进展。
随着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逐步实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逐步显现,贷款损失准备严重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资本保护银行免受外部冲击的功能退化。2004年2月银监会正式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该《办法》是在借鉴1988年巴塞尔协议和2004年巴塞尔协议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完整的资本监管制度,是将中国资本监管由制度建设层面推向了逐步实施阶段的重要法规。《办法》考虑到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要求商业银行最迟于2007年1月1日达到8%的最低资本要求,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安排了三年的过渡期。
2004年6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公布以来,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明确表示将实施新资本协议。结合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已经结束,外资银行将全面参与国内竞争,在中长期内,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也将走出国门谋求国际化发展,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将有助于引导这些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2007年2月,银监会公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银监会将商业银行分为新协议银行(相当于新协议中的国际活跃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两大类,实施不同的资本监管制度。新资本协议银行从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制度特点
回顾的我国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发展,我们以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颁布为分界线,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即2004年《办法》颁布之前和颁布之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主要特征是监管理念的推广和制度的初步建设;第二阶段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主要特征是制度的完善和实质性实施。
(一)2004年《办法》颁布前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的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是伴随着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推进而建立并不断向前发展的。考察1992年到2003年间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历程,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在借鉴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基础上规定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标准并对其计算方法进行细化;而对于资本监管标准的实施以及对未达到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的商业银行应采取的处罚或纠正措施,监管当局未作规定。这一时期资本监管制度可以概括为,只是引入了资本充足性管制框架,而缺乏事实上的惩罚机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管制一直处于软约束状态,商业银行资本水平普遍不足。2002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报告平均资本充足率为4.3%,按照8%的最低资本要求计算缺口为3392亿元;如按照审慎监管标准,扣除全部资产损失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0.2%,资本缺口为1.65万亿元。
另外,与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相比,这一时期的监管制度对商业银行风险资产权重给予了优惠,如商业银行对我国特大型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国内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权分别给予50%、70%、10%和50%的优惠风险权重,按照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除了商业银行同业债权给予20%的风险权重,其他三类都为100%。同时,这一时期监管制度未能吸收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计提市场风险的要求。
2004年之前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宽松要求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特殊身份等原因,使得资本充足性监管未能真正实施,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长期达不到监管要求的重要原因。
(二)2004年《办法》颁布后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的特点
2004年以后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主要是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为核心的资本监管制度,它是我国监管当局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进入实质阶段的重要标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资本监管制度。《办法》是以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础,充分借鉴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整体框架,将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内容纳入资本监管制度。明确了计算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方法,尤其是制定了类似于美国《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案》中的“迅速纠正措施”的相关规定,将商业银行按照资本充足水平分为三类:资本充足银行(指资本充足率达到8%,且核心资本充足率超过4%)、资本不足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于4%但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4%)、资本严重不足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4%,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2%)。对三类银行实行分类监管,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和纠正措施。《办法》还进一步细化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信息披露要求,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并表范围、资本、资本充足率、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五个方面,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经营信息的透明度,强化对银行经营行为的市场约束。
2.对商业银行风险资产权重的确定更加审慎。《办法》取消了以前的资本监管制度给予商业银行对我国特大型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国内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权的优惠风险权重,严格按照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
3.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框架。《办法》根据1996年《市场风险资本监管补充规定》将市场风险引入资本监管。这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商业银行交易性业务多样化相适应,提高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
4.《办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计算资本充足率必须以贷款损失准备充分计提为基础。出于审慎监管的原则,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从资本中扣除贷款损失准备缺口,这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很大。根据银监会2006年年报显示,截止至2003年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1045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7.86%,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为10355亿元。
2004年2月《办法》的出台,初步建立了审慎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确立了资本监管在审慎银行监管中的核心地位,标志着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监管制度的深化和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进入实质性阶段。
参考文献:
[1] 王胜邦.资本约束与信贷扩张-兼论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宏观经济效应[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 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R].北京: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
[3]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央行行长及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宣布提高全球银行业最低资本要求.国际清算银行,2010.9.12.
[4] 王胜邦.资本约束与信贷扩张-兼论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宏观经济效应[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III;资本充足率;银行监管;上市银行
自2010年12月《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后,我国作为巴塞尔委员会的签约国,开始致力于新资本监管细则的制定当中。以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想要参与国际竞争,各国均需以遵守巴塞尔协议为前提条件,然而在我国资本充足率管理实践中,监管者只是注重强调防止系统性风险,没有将业绩作为管理的主要目标,《巴塞尔协议III》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对银行绩效影响的研究作为银行业未来竞争的重点。
1.《巴塞尔协议III》的简介与评价
1.1《巴塞尔协议III》的产生背景
2007年美国爆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这场经济危机不仅使美国的地产行业引发的经济危机也严重影响到了世界金融市场。也正是因为这场金融危机,人们开始对《巴塞尔协议II》的监管效果产生了质疑,开始想要建立更完善的银行监管体系,《巴塞尔协议III》应运而生。
在《巴塞尔协议II》颁布后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了协议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巴塞尔协议II》忽视了对整个银行体系的监管而只注重了对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并且在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中,没有考虑到风险的转移,也没有制定对风险发生的解决方案。其次,《巴塞尔协议II》对资本充足率的认识不够全面,协定中制定的对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充足率的最低监管标准对那时的银行来说太低了,基本上所有银行都能够达到这一标准,因此并没有好的监管效果。《巴塞尔协议II》给资本监管造成了周期效应,导致在经济低迷的时候,银行将会紧缩资本和信贷规模和数量,从而造成资金的流动性不足,最终导致实体经济被冲垮,而经济还在继续萎缩。由于投资伴随而来的对银行及基金等非传统金融机构的冲击也会导致与其相关的传统银行的危机,因此协定中只对银行系统的监管并不能够充分解决其冲击在金融体系中产生的风险。
1.2 《巴塞尔协议III》的主要内容
1.2.1 提高资本充足率分析
《巴塞尔协议III》再一次的对资本进行了分类,在其原有的三级资本划分的基础上又把资本划分为一级资本及二级资本,其中一级资本还包括核心一级资本以及其他资本。普通股主要是由核心一级股与留存收益组成;但是存在一些其他一级股吸收优先股和其他无限损失的情况。所以取消了以前曾出现过的三级资本,而一级资本的作用是用来吸收银行在持续经营之中所产生的亏损,但是在清算时银行损失主要是由二级资本来吸收的,因为这样既可以减少存款人的利益损失,而且可以减少了会在银行系统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1.2.2严格资本扣除限制
在《巴塞尔协议III》中明确的说明了对银行资本的扣除,并在全球实行统一的标准,要求从核心资本中扣除商誉、抵押服务权和财产额度的金额、超出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金融机构之间交叉持有的资本工具等。
1.2.3 引入杠杆率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渐扩大和丰富,银行在获取高收入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风险。银行采取将大量表外业务表内化的方式以达到快速获取资本金的目的。银行通过高杠杆率的经营模式使得其经营规模迅速达到了《巴塞尔协议》下的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但它也因此累计了大量的风险,容易引发系统性的问题。
杠杆率是指资本和风险暴露的比例,巴塞尔委员会要求杠杆率应当保持在3%以内:
杠杆率=总资产/(表内总资产+特定表外资产)
《巴塞尔协议III》中的一级资产被称为总资产,一般的资产负债项目、证券融资交易和衍生品被称为表内资产,其中衍生品的测算将继续采用《巴塞尔协议II》中扣除标准和监管净额的方法,而表内项目则应该保证与会计核算结果相同,对此应该除去估值调整与专项准备。对于表外项目的无条件可撤销承诺则应该将10%的转换因子变为表内资产,而其余的则应该将全部的转换因子转换为表内。
1.2.4 加强流动性管理
各国的金融机构通过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意识到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重要性,巴塞尔协议也深入地对流动性问题做出了讨论和研究,对此巴塞尔委员会根据流动性监管制定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这两个指标。
2.对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
2.1 关于资本充足率
我国对于《商业银行法》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制定是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经济的转型阶段,实施巴塞尔协定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法里关于资本充足率的内容则是从我国银行的实际状况出发,进而能够有选择的去吸收,并根据资本充足率制定了相应的规章与制度。《商业银行法》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足本充足率不应低于8%,核心充足资本不应低于4%.
我国在制定资本充足率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1)没有重视资本充足率的管理。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的支柱,而国家信用的支柱却使人们忽视了对资本金的监管的重视。使得对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并不显著。(2)由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因此难以将具体产业和行业的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权重的划分。(3)对风险的界定范围较小。由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银行的资本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2 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分析
从不同角度对资本充足率和与银行绩效关联的认识会有不同的分析,随着资本充足率的逐渐升高,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更好的保证,即通过对银行准备金比率的加大从而减少了国内现金的流动性进而抑制和减缓了通货膨胀,然而资本充足率的增加则为银行盈利的提高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巴塞尔协议III》在增强了对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是对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得到了保障。
由于各国是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各国根据自己国家是实际情况纷纷对其实施《巴塞尔协定III》的细则进行了修改。《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制定我国对新监管标准的基本框架规定普通股最低为4.5%,最低一级资本为6%而最低一级总资本为8%。我国的监管当局控制银行风险多是通过对资本充足率的控制,然而不同的是我国依照当前监管的8%的标准,并不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便间接说明了我国现阶段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还有一定的问题。首先我国银行的垄断竞争情况明显是当前我国当前资本充足管理存在问题原因之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垄断并无助于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并且政府对国有银行的内在支持使得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性不断减弱,逐渐使得资本充足率监管置于一种无关紧要地位并无法发挥其作用。其次,我国的市场制度并不完善,以至于配套的相关保障制度在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下受影响很大不能够很好的起到效果。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提高 资本充足率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只有一家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也办理商业银行业务,且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关系界定不明确,没有所谓的资本充足率一说。随着改革开放对银行的改革,中国逐步形成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并存的银行体系,但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很严峻。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8.2% 外,其余三家银行均低于巴塞尔8% 的监管标准。国家为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2003年底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向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入450亿美元的资本金,2005年4月为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这一举措大幅提升了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达到12%、8.6% 和9.1%。
但是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快速扩张,资本充足率却逐年下降,同时随着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像《巴塞尔协议ⅲ》草案这样提高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率标准的进程也逐步加快。因此,分析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寻找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对我国商业银行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自有资本是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而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项的风险资产则起到负向作用。
(一)分子项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是银行的自有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增加自有资本就可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加附属资本可以发行金融债券或可转换债券,但作用比较有限,核心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发行普通股和提高留存利润。上市募股筹资是在既可以筹集大量资本又可以改善资产质量,成为提高资本充足率最有效的方式,我国自2004年以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助推上市就大幅提升了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此外,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积累留存利润,增强内部融资额度也是增加核心资本的途径。
(二)分母项的影响
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要提高自有资本外,还要减少加权风险资产,即减少分母项。风险加权资产根据相应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进行加总得到。减少风险加权资产则要多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业务优化业务结构、加快处理和剥离不良资产。针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我国银行业中间风险业务开展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现阶段处理不良资产是重中之重。
三、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一)内部融资
上面提及的增加分子项的正向影响,提高留存利润进行内部融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之一。相比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存在着融资规模小,注重银行的逐年积累等特点,但内部融资是增加资本金最廉价的方法,因为节省了上市融资所花费的各项成本费用,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防止股东权益被稀释,影响股东控制权。
(二)外部融资
1.国家注资。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控股的,应首先考虑代表国家所有权的国家财政注资。随着近些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国家财政潜力很大,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缺口比较大,不可能一次性补足,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资金。
2.公开上市。银行上市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没有偿还期限,不需要偿还本金,这部分资本可以相对稳定地留在银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 特别是筹集长期、稳定资本的基本途径之一。从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到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上市,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几年内初见成效。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获得大量充足的自有资本,2010年我国银行业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从而使资本金得到有效补充。中国银监会2011年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大幅提升,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
3.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此种方法从增加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入手,目前我国居民和企业的资金充裕,潜在购买力较大,债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可转换债券利息成本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可转换债券占附属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银行可利用可转换债券的灵活性调整资本金。但是债券是需要到期偿付本金,定期给付利息的,因此商业银行须要合理安排债券的期限和利息。
(三)处理不良资产
由于历史制度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不良贷款余额大,造成风险资产过高,资本充足率低下。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几轮的剥离,成功将不良资产率降到一定范围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我国银行业制度不完善,加之银行本身内部制度上的缺陷,不良资产余额也不低,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 加快对之前坏账、呆账的核销,同时有必要进行深层次改革,在银行资产管理时切实建立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力求从根上改变不良贷款形成机制,从而减少风险资产数额。
参考文献:
[1]夏华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1
[2]韩吉茂.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3]赵雨洁.试析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时代金融》,2008;6
[4]洪菲.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现实途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7
[5]郭琼琼.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提高途径.《时代金融》,2008;5
篇8
【关键词】银行绩效 资本充足率 巴塞尔协议 风险控制与监管
一、实行资本充足性监管制度意义及研究现状
银监会于2012年6月8日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此办法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及风险管理要求做了系统而详细的叙述。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统一配套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体系、严格明确了资本定义、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范围以及强调科学分类,差异监管和合理安排资本充足率达标过渡期。此办法的推出,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方式,另一方面更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宋琴(2011)通过CAPM模型,建立了理论的数学模型得出,在资本充足率要求监管下的破产概率的均衡解要小于无资本充足率要求监管下对应的均衡解,即表明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利于降低银行的破产概率。对于我国,由于我国银行上市时间比较短,较多的数据不容易获得,所以绝大多数学者均是采取混合数据的做法,既考虑不同的时间段,又考虑不同的银行来进行实证研究。但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银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变化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以此从宏观层面分析银行业的整体情况。
二、模型变量的计算及数据的选取
(1)绩效的衡量。银行绩效的衡量目前已经发展成熟,主要包括Credit Risk+、KMV、Credit Metrics等风险绩效模型,但是由于其所涉及到的数据不易取得,本文并未使用。而是使用传统的资产收益率ROA指标作为对银行绩效的衡量。
(2)解释变量的选取。由于本文主要讨论资本充足率(CAR)对于银行绩效的影响,本文并未包括全部影响因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基本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还加入了以下的变量:净利息收入(NIM);不良贷款率(ULOAN);资产增长率(ASSET);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GDP)。这些数据的获取主要来自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网站;中国统计局网站;CSMAR数据库以及各年度各银行的年度报告。为了使其中的部分数据差距不太大,对于其中的部分数据采取了数据单位的处理。同时,由于2008年之前并未公布资本充足率的数据,本文2008年之前的资本充足率数据采用CSMAR数据库中的数据以及历年的银行公布的数据对其进行估计而得。
三、模型建立、估计及结果
首先,经过ADF单位更检验发现各变量均是一阶单整,从而继续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1 Johansen协整检验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文中存在1个协整关系。我们对绩效ROA回归,具体的模型为:
ROA=C+α1CAR+α2NIM+α3GDP+α4ASSET+α5ULOAN
具体的结果如表1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资本充足率要求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仅仅起到了一个监管的作用,而没有起到重要的通过抵御风险而带来收益的作用。在理论上,资本充足率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会对社会公众起到一个信号传递的作用,但我国政府对商业银行进行隐性担保使这个信号失去了作用,在有了政府作为担保人的前提下,居民的存款对商业银行来说一样可以当做资本来使用。随着我国监管的日趋规范和严格,资本充足率已成为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一项硬性指标,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作用将会日益显著。同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银行资本充足水平达标并不是来自外部资本市场和银行绩效的提升,而是监管上级的压力。
表1 实证检验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075104 0.393046 0.191082 0.8499
CAR -0.012925 0.021683 -0.596106 0.5563
NIM 0.00745 0.003060 2.434893 0.0221
ASSET 0.00664 0.005339 1.243745 0.2247
ULOAN -0.00124 0.009281 -0.133564 0.8948
GDP 0.001603 0.011806 0.135757 0.8931
四、总结
本文认为,从历史数据分析来看,“新标准”实施资本调整的过程中,银行短期盈利能力基本不会受到影响。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业务,高风险的创新产品并不多,因此利润受新标准实施的影响不大。实际上,李志辉(2012)分析认为长期来说会产生影响。其次,资本充足率要求对商业银行业绩的影响取决于两者的博弈,若经营效率提高带来的正面影响超过风险增大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资本压力有助于商业银行业绩的提升,反之则然;若两者相当,则对商业银行业绩影响不大。最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推进,将来银行将会有更多定价权,会出现更多的差异化产品,这些产品在一定的程度上将会带来不同的风险,银行绩效对资本充足率的反应也将会逐渐显现。
参考文献:
[1]熊娟.资本充足率要求对商业银行业绩影响研究[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
篇9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使其达到监管要求,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和银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研究资本充足率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是当前银行转型的具体要求,也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具体目标。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经营绩效;资本管理;巴塞尔协议
一、研究背景
从1988年至今,资本监管经历了三次大的洗礼。三次《巴塞尔协议》的出台都有其特定的经济环境与时代特色,可以说资本标准一次比一次审慎,一次比一次覆盖的范围更广。这些都凸显了资本对于抵抗银行风险,增强经营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远远落后于国际社会,这与我国的特殊国情是分不开的。我国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监管大致可以分为软约束时期与硬约束时期。在2003年以前,银行监管当局没有采取硬性的措施对没有达到资本要求的银行实施处罚。在2003年之后,随着《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正式进入硬约束时期。
二、相关文献
1.国内相关文献
国内研究资本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文献并不多,大多数是通过实证的方法探求两者之间的关系。
张筱峰、胡珊珊(2012)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个方面来衡量银行的效率,通过实证方法探求资本充足率与银行效率的关系。其结果显示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也提高了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不良贷款率的提高使商业银行选择了低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以覆盖风险。而商业银行为了长期的稳定发展,会通过提高资本水平来冲销不良贷款率,从而会降低自身的资产充足率水平。虞群娥、吴俊(2012)根据上市商业银行近几年公开披露的信息对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指标与综合绩效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其研究表明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与经营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而附属资本充足率不显著。同时第一股东持股比例、股东性质、资产规模对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对结论的分析发现,通过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优化资本充足率能提升经营绩效水平。
也有些学者认为资本充足率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负效应。邵胜楠、方萍(2012)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认为资本约束的积极影响主要是加强了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与安全性,而负面影响是资本约束促使商业银行陷入了融资怪圈,其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限制了银行使用资产的途径,从而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刘宇迪用EVA方法评价资本充足率水平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由于EVA的评价指标考虑了资本成本对银行绩效和股东价值的影响,融资成本的增加必将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从而影响到了绩效水平。
同时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胡德胜、孙亚丽(2012)以我国七家中型上市商业银行2006-2010的年报数据作为样本,选取资本充足率、资产收益率、净息差、每股收益等经济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从营运效率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来分析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实证结果表明资产规模扩大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过度的扩大只能给其盈利能力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较高的不良贷款率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2.国外文献综述
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研究资本充足率监管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由于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有差异。有些学者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正向的关系。Furlong and Keeley(1987)认为银行在投机心理的驱动下,由于存投保机构不分风险大小地对银行收取保费,这将促使资本充足率低下的银行提高经营绩效。Avery and Berger(1991)通过研究发现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经营绩效呈负相关的关系。Harker and Zenios(2000)运用前沿的分析方法测算金融管制放松前后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对挪威、土耳其等银行的研究发现,资本监管放松后,银行的经营绩效都有所提升。Maria Coneetta Chiuri(2002)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监管会给整个宏观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因而会使银行收入降低。Morrison and White(2005)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发现在外界对监管部门有良好评价的基础上,资本监管能够维持银行稳定,使发生银行倒闭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也有些学者认为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如Burdisso and Amato(1999)通过对阿根廷90年代商业银行赢利性与资本充足率关系的研究发现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
有些学者通过对商业银行股票价格涨跌的的研究来发现其与资本监管的关系。Cornett在研究了1980-1989年的179多家银行发现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的股价没有显著的关系,即资本充足率的降低或者提高对银行股价并不产生很大的影响。Ladderman也认为银行股价与资本充足率在短期内并不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在长期内严厉的资本监管削弱了银行的股票价值。
三、研究意义
纵观整个金融监管理论与银行实践的过程,基本上每次大的金融危机后就会伴随着金融体系的较大改革,从总体来说,金融监管理论与金融的实践都在不断地进步。巴塞尔协议的推出,使作为三大支柱之首资本监管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资本监管理论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监管理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因而完善资本监管理论,构建符合我国具体国情银行资本监管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开放金融市场的现实选择和重要前提。研究资本监管也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分析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本监管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水平,实现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者之间的平衡,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对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Furlong,Frederick T.,“Capital regulation and bank lending,”Economic Review,1992, 23-33Gennotte,Gerard and David Pyle,“Capital Controls and Bank Risk,”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15(4,5),1991,805-824
[2]Avery,Robert B. and Allen N. Berger,“Risk-Based Capital and Deposit Insurance Reform,”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1,15(4,5),847-875
篇10
“新协议”的实施目标是强化资本约束和提高风险资本框架的敏感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高的借款人采用更高的资本,低风险则低资本,而且对操作风险提出了明确的资本要求。对于能够提供全面准确的计量指标并能有效地控制各类风险的银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通过降低资本要求的形式给予明确的鼓励。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内部各类风险的有效监督检查十分重要。同时监管当局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监管纠正措施,间接地鼓励银行建立完善的控制框架,改善内部程序。“办法”实施的目标是在实施1998年协议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资本监管的水平,在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动态进展过程中缩小与“新协议”的差距,逐步完成资本监管向国际统一规则的趋同和过渡。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也旨在建立激励相容的资本监管制度,充分体现激励和约束相平衡的原则。在“办法”中,商业银行承担维持资本充足率的最终责任,对商业银行实行分类管理,奖优限劣,促使商业银行完善约束机制,稳健发展;为商业银行多渠道筹集资本奠定了法规基础。办法还为商业银行多种渠道补充资本提供了法律依据。今后商业银行将主要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等补充资本金。
二、“新协议”和“办法”的具体内容比较
1、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创新
“办法”采纳了“新协议”有关风险资产的规定,与1998年协议相比有几大突破,总体上符合我国目前的监管实际。一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首次规定对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1998年协议没有规定对资本充足率进行定期检查,这次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具体明确了监管职责,核心内容是按资本充足率的高低,把商业银行分为三类,即资本充足、资本不足和资本严重不足的银行,并分别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二是要求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基础上计算资本充足率。过去对各银行风险特别是对投资损失的风险难以防范,现在对风险资产和一般资产计提损失准备都提高了标准。贷款损失准备应计入成本,这样会使各银行的可分配利润减少,致使目前各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三是合理确定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1998年资本协议不合理的规定进行了调整。四是对信用风险做出更严格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在计算风险资产中要求对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计提资本成本,并规定表外业务信用转换系数和交易对手的风险权重。
2、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与巴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