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资本成本范文

时间:2023-03-23 11:1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权益资本成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权益资本成本

篇1

关键词:资本结构波动;权益资本成本;筹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8日

一、引言

20世纪末以来,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地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在全球经济环境不够稳定的情况下,这种状态从宏观经济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企业经营风险较大,与此同时,许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出现较大波动,有些甚至波动明显。资本结构波动较大,说明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健,财务风险加大,在各国经济增长动力普遍不足、全球发展环境异常复杂的情况下,这些现象更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研究资本结构的波动对增加企业价值有现实的意义。

目前,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已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已有文献主要从资本结构调整方向、速度来加以剖析,反映了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主观努力程度,而以实际资本结构偏离目标资本结构幅度为研究视角的并不多,资本结构波动则显示出资本结构的客观变化,因此资本结构波动与已有文献研究的静态和动态资本结构有着很大区别。从逻辑上说,资本结构波动能够影响融资成本,因为资本结构波动能够影响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到股权融资成本,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无疑会进一步加大融资成本。本文选取2004~2013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考察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波动这一微观经济行为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经济影响,为指导企业融资和增加企业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资本结构波动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分析及研究假设。资本结构波动过大,一方面说明企业筹资的比例构成上不稳定,对内而言,财务状况不稳健,财务风险较大,依据风险与收益均衡原则,因此提高了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要求。作为一种信号传递,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会导致其股价下降,也会提高权益资本成本;另一方面说明企业难以按目标资本结构选择合理的融资渠道,对外而言,存在较大的融资约束,而融资约束可能与权益资本成本正相关。因为,在融资约束较大的情况下,企业的现金流流转可能受阻,不利于应对竞争对手降价等竞争策略,并可能导致投入产出减少,导致其产品竞争力减弱,使得经营风险上升。

其次,影响资本结构波动的原因大都是多方面的,企业在满足强制性披露后,基于种种考虑,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可能不会过多披露,例如信息披露存在“规模经济性”的临界点(Verrecchia,2001;杜煊君,2001)。所以投资者掌握的信息要比经营者少得多,因此要充分了解资本结构波动原因不可能也不实际,资本结构波动过大可能会严重影响到他们对不确定性的预期,投资者为规避这一潜在风险,便要求更高的预期回报率。资本结构波动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正是通过“风险”和“信息不对称”这些中间桥梁发挥作用的,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1:

H1:资本结构波动与权益资本成本正相关

(二)不同融资渠道可能对资本结构波动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分析及研究假设

1、负债融资对资本结构波动与权益资本成本影响分析。激励理论认为负债融资提升了破产风险,但股东和经营者不愿破产,则会努力工作,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投资决策,债权人也会加大监督力度,进而会提高企业业绩。Frank和Goyal(2003)以美国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表明公司绩效与以账面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性。增加负债能优化股权结构,减缓股东与经理人间的利益冲突,降低股东与经理人间的成本,从而使权益资本成本下降。Masulis(1980)研究表明,企业提高资产负债率会提高普通股的价格。Harris和Raviv(1991)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如果有发行新债、股票回购或股权换取债权的行为时,普通股的价格会提高,这表明债务融资具有信号传递功能。陈晓和单鑫(1999)发现企业长期负债水平与权益资本成本和总资本成本均呈负相关。刘坤(2006)研究得出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同时,他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该增加负债融资,特别是长期负债。

2、股票融资对资本结构波动与权益资本成本影响分析。Myers和Majluf(1984)研究表明当管理层认为企业市场价值被高估时,会采用股票方式来筹措资金,所以企业发行股票时,投资者会认为股票的市场价值已被高估,作出负面反应。但晏艳阳、李学政和徐大朋(2006)的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对企业采用配股方式来筹措资金行为的反应和股权融资信号理论以及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反应截然相反,即我国股票市场对企业的配股行为是欢迎的。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并没有向外部市场传递出负面的信息,反而会带给投资者利润想象空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因此并不会导致企业股价的下降。自2002年开始,我国股票市场针对熊市开始大力度调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不断地严格上市公司再融资条件。此时,唯有那些绩效优良的企业才能拥有再融资的机会,且我国过高的二级市场股价使得投资者也偏好以股本扩张进行分配的企业,致使股票市场求大于供。此外,企业增发股票时募集大量权益资本,企业财务杠杆会大幅降低,财务风险会相应大幅降低,投资者承担的风险降低。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a和假设H2a:

H2a:企业增加债务能够缓解资本结构波动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不利影响

H2b:企业增发股票能够缓解资本结构波动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不利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本文以2004~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剔除下列样本:(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剔除缺失数据的公司;(3)剔除*ST、ST和S类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库。为避免极端值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对模型中所有连续变量做1%的Winsorize处理。在对数据处理和分析时,借助了Excel、Stata11计量软件。

(二)变量定义及模型构建

1、主要变量定义

(1)权益资本成本。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极不稳定、很多公司甚至根本不派发股利的情况,本文采用PEG模型来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0为当年年末股价,eps1和eps2分别为预测未来t1和t2每股收益,r为计算出的权益资本成本。

(2)资本结构波动。资本结构波动(levd)通过计算上一年年末和当年四个季度共五个季度的资本结构的标准差得到。对资本结构的衡量主要有两种方式:总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资产负债率。本文首先沿用大多数学者在相关研究中采用的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的做法。在稳健性检验时采用长期资本结构来计量企业资本结构波动。具体变量定义表见表1。(表1)

上述模型中,由于主变量资本结构波动(levd)的计算涉及到年初和当年四个季度的资本结构,投资者若对资本结构波动进行考察,便会利用上一期数据,所以在模型中滞后一期。同时,这样处理也有利于缓解内生性问题。考虑到投资者往往根据上期报表进行评估、考察企业的风险状况。所以,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基本也都滞后一期。

四、实证分析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2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企业所承担的权益资本成本(re)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分别为0.1215和0.0726,表明我国上市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总体上差别较大;资本结构波动(levd)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分别为0.0367和0.1049,表明我国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差距较大;负债筹资(debt)的平均值为0.7415,权益筹资(seo)的平均值为0.0661,表明我国权益融资门槛较高,许多公司只能采用债务筹资,可能造成股票市场求大于供。(表2)

(二)模型回归结果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方程(1)、(2a)和(2b)整体回归结果,F值分别为20.74、19.59和21.69,显著性水平均达到1%,表明方程回归效果较好。(表3)

从方程(1)回归结果可看出,levd的系数是0.140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资本结构波动与权益资本成本正相关,假设H1得到验证。

方程(2a)的回归结果显示,levd系数为正,且在5%水平下显著,表明资本结构波动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确有不利影响,但系数为正,且不显著,表明企业增加债务未能缓解这种不利影响。实证结果与研究假设H2a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1)激励理论认为负债融资提高了破产风险,经营者不愿看到企业破产,就会尽力工作,进而会提升企业价值。可是,负债融资要想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关键在于资本市场要有完善的退市和破产机制。但在中国资本市场中,退市和破产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险和保障的法律不完善,上市公司大都是大型企业,各地政府出于保护当地经济发展、百姓就业及社会稳定的需要,不支持公司破产,对于偿还不了债务的企业,当地政府将其列为优先扶持对象,为其“输血”,导致应该破产的公司无法破产,维持上市公司的地位,经营不善的经营者继续能够享受控制权收益,也就不能激励其努力工作来改善公司业绩,限制了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的发挥,表现出治理无效性。于东智(2003)认为,我国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有着很多不合理的特征,债权治理表现出无效性;(2)债券的严格契约关系和公开透明市场使其具有了对公司“硬约束”的条件,但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债券融资的门槛较高,债券市场不发达,使得绩效差的公司只能借助银行借款来进行再融资,债务的继续增加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面对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一旦在某个投资项目上经营不善,产生亏损时,这可能导致其资金链条出现问题甚至危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降低。所以,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负债融资并未发挥出公司治理作用,未能够向投资者传递出积极的信号,投资者反而对该类企业的投资会更加谨慎,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造成实证结果与假设不符。

方程(2b)的回归结果显示,levd系数为正,seo*levd系数为负,且分别在在1%和5%水平下显著,表明资本结构波动对权益资本成本有不利影响,而企业增发股票能够显著缓解这种不利影响,假设H2b得到验证。

(三)稳健性分析。本文以长期资本结构(长期资产负债率=非流动性资产/(非流动性资产+所有者权益)代替总资本结构为基础来计量资本结构波动,对原模型重新回归做稳健性检验,检验资本结构波动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回归结果与本文原来的实证结果相符,表明结果比较稳健。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2004~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资本结构波动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并考察企业筹资活动对资本结构波动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资本结构波动与权益资本成本正相关;(2)我国企业负债融资未能降低资本结构波动对其权益资本成本的不利影响;(3)我国企业权益融资能够有效缓解资本结构波动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不利影响。

针对前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对资本结构管理的主动,控制企业资本结构波动,以应对宏观经济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2)我国应该快速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并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公司改革,以加强债权治理作用;(3)加强信息披露,降低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资本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Verrecchia,R.E..Essays on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2.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

权益资本成本

自我评价报告

一、引言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基本规范由于比较全面地规范了内部控制制度,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该规范原定从2009年7月1日起执行,但由于企业培训工作尚未完成且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等原因,推迟到2010年1月1日执行。为与之配套,财政部等五部委又于2010年4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就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声明,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程序等作详细规定。规范和配套指引构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这一体系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继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至此,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进入强制性披露阶段。

那么在我国这样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研究内部信息披露对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是否存在影响,如何影响以及存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无疑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2010年深交所105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这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式的披露质量能正向影响内部控制水平进而降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来分析检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篇3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资本成本;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 F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6X(2015)09008005

一、问题的提出

财务报告质量是否影响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是会计领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Botosan和Plumlee[1]以及Lambert等[2]通过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质量能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然而,经典资产定价理论表明,可分散风险并不是金融资产定价的因素,而关于会计信息风险是否可以分散的经验证据仍存在很大分歧。一方面,Venkataraman[3]认为由于公司与外部股东和潜在的交易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具有高披露水平的公司能够降低资本成本。Verrecchia[4]指出公司通过提供更多的披露能降低与支付分布有关的估计风险,如果投资者为估计风险定价,提供更多的信息将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Easley和OHara[5]探讨了信息结构(私人信息与公开信息)与资本成本的关系,认为私人信息增加了信息劣势者的投资风险,因为信息优势投资者能够根据私有信息调整其投资组合,因此,这两类投资者对风险和回报具有不同的认知。私人信息导致了一种新形式的系统性风险,而且在均衡中,投资者要求对该风险进行补偿。Dechow和Dichev[6]的证据支持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价格效应,他们发现,盈余质量是一个系统性的风险定价因素。另一方面,Hughes等[7]指出,关于非系统性风险的私人信息的变动改变了投资者对资产未来回报的预期,但并不会影响资本成本。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多样化被分散,从而不会决定资产的定价。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背景下,财务报告质量应作为资产定价的非系统性因素还是系统性的不可分散因素仍然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假设

Venkataraman[3]通过研究公司财务理论认为,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能够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降低资本成本。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决策,从而降低市场参与者之间以及信息优势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Verrecchia[4]通过经验证据研究发现,公司披露质量和水平与资本市场估值收益正相关,而Botosan和Plumlee[1]却认为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然而,上述关于财务报告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结论忽视了财务报告质量信息风险的性质,关于财务报告质量信息究竟是系统性的不可分散风险还是非系统性的可分散风险,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争议。Aboody等[8]和刘莎莎等[9]认为,投资者如同对待其他风险因素,如β值、公司规模以及账面市值比率一样,对财务报告质量风险进行定价。然而,Hughes等[7]指出,源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非系统性风险被完全分散了,因而并不会体现在资产定价中。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对立的假设:

H1a: 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是非系统性风险。

H1b: 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是系统性风险。

关于财务报告质量与公司资本成本之间联系的理论研究表明二者之间负相关。信息经济学指出,由于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提高财务报告质量能够降低资本成本。但是以往的经验研究关于会计信息披露降低资本成本的证据并不一致。徐晟[10]通过构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流动性风险的面板回归模型,发现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之间显著负相关。张军华[11]以信息精确度作为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发现公开信息质量越高,权益资本成本越低,私有信息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则没有显著影响。然而,Botosan和Plumlee[1]却发现季报披露水平与资本成本正相关。Fields等[12]指出,这些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的局限性,他们没有考虑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的成本。如果成本高于市场估值收益,公司就会选择提供低质量财务报告。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 财务报告质量越高,权益资本成本越低。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股市2007―2013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并按照如下标准剔除样本:(1)剔除在样本期内ST和PT的样本;(2)剔除金融行业样本;(3)剔除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4)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小于1%分位数和大于99%分位数的连续变量进行Winsorize处理,最终得到14 639个样本观测值。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RESSET数据库。

2变量说明

关于财务报告质量(FQ),根据Barth等[13]的方法,将未来期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对当期的盈利组成部分进行回归,以回归残差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计量。

3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使用Dechow 和 Dichev[6]的方法度量财务报告质量:

ΔWCi,t=ρ0+ρ1CFWi,t-1+ρ2CFOi,t+ρ3CFOi,t+1+ρ4ΔREVi,t+ρ5PPEi,t+εi,t (8)

估计模型(8)得到的残差的绝对值即为财务报告质量的经验计量,绝对值越小,财务报告质量越高。利用该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度量重新对模型(3)、(4)和(6)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与本文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表明本文构建的模型是稳健的,据此得出的实证结果是可靠的。

五、结 论

本文以沪深股市2007―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公司总体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并不是系统性风险因素,而是一种非系统性风险。尽管财务报告质量反映了信息风险的不确定性,但这种公司特定的信息风险并没有被投资者定价,它并不会提高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若考虑财务报告质量的信息风险的内生性,该信息风险就不会影响权益资本成本。

参考文献:

[1] Botosan, C A, Plumlee, M A A Re-Examination of 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Expected Cost of Equity Capital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 40(1): 21-40

[2] Lambert, R, Leuz, C, Verrecchia, R 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7, 45(2): 385-420

[3] Venkataraman, K Automated Versus Floor Trading: An Analysis of Execution Costs on the Paris and New York Exchanges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1, 56(4): 1445-1485

[4] Verrecchia, R E Essays on Disclosur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2(1): 97-180

[5] Easley, D, Ohara, M Information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4, 59(4): 1553-1583

[6] Dechow, P M, Dichev, I D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 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 77(1): 35-59

[7] Hughes, J S, Liu, J, Liu, J Information Asymmetry, Diversification, and Cost of Capital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7, 82(3): 705-729

[8] Aboody, D, Hughes, J, Liu, J Earnings Quality, Insider Trading, and Cost of Capital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5, 43(5): 651-673

[9] 刘莎莎, 孔东民, 邢精平 私有信息风险被市场定价了吗――来自中国股市的证据[J] 金融评论, 2011,(1): 61-74

[10] 徐晟 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实证分析[J] 经济管理, 2013,(10): 100-108

[11] 张军华 行业竞争, 信息质量与股权资本成本[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 (8): 47-54

[12] Fields, T D, Lys, T Z, Vincent, L Empirical Research on Accounting Choic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1(1): 255-307

[13] Barth, M E, Cram, D P, Nelson, K K Accruals and the Prediction of Future Cash Flow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1, 76(1): 27-58

[14] Ohlson, J A, Juettner-Nauroth, B E Expected EPS and EPS Growth as Determinants of Value [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5, 10(2-3): 349-365

[15] Francis, J, LaFond, R, Olsson, P, Schipper, P Cost of Capital and Earnings Attribute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79 (4): 967-1010

[16] Barton, J, Waymire, G Investor Protection under Unregulated Financial Reporting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4, 38 (2): 65-116

Financial Report Informaiton Quality, Risk and Equity Capital Cos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Market in China

FENG Yang

(School of Business,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36,China)

Abstract:

篇4

(辽宁大学 商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本文以我国沪深股市2007—2013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了财务报告质量、公司信息风险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务报告质量并不是投资者需要定价的系统风险因素,而是一种非系统性风险。尽管财务报告质量反映了信息风险的不确定性,但这种公司特定的信息风险并没有被投资者定价,它并不会提高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资本成本;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9-0080-05

收稿日期:2015-06-16

作者简介:冯阳(1973-),女,辽宁沈阳人,高级会计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等方面的研究。E-mail:1259112503@qq.com

一、问题的提出

财务报告质量是否影响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是会计领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Botosan和Plumlee[1]以及Lambert等[2]通过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质量能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然而,经典资产定价理论表明,可分散风险并不是金融资产定价的因素,而关于会计信息风险是否可以分散的经验证据仍存在很大分歧。一方面,Venkataraman[3]认为由于公司与外部股东和潜在的交易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具有高披露水平的公司能够降低资本成本。Verrecchia[4]指出公司通过提供更多的披露能降低与支付分布有关的估计风险,如果投资者为估计风险定价,提供更多的信息将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Easley和O?Hara[5]探讨了信息结构(私人信息与公开信息)与资本成本的关系,认为私人信息增加了信息劣势者的投资风险,因为信息优势投资者能够根据私有信息调整其投资组合,因此,这两类投资者对风险和回报具有不同的认知。私人信息导致了一种新形式的系统性风险,而且在均衡中,投资者要求对该风险进行补偿。Dechow和Dichev[6]的证据支持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价格效应,他们发现,盈余质量是一个系统性的风险定价因素。另一方面,Hughes等[7]指出,关于非系统性风险的私人信息的变动改变了投资者对资产未来回报的预期,但并不会影响资本成本。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多样化被分散,从而不会决定资产的定价。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背景下,财务报告质量应作为资产定价的非系统性因素还是系统性的不可分散因素仍然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假设

Venkataraman[3]通过研究公司财务理论认为,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能够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降低资本成本。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决策,从而降低市场参与者之间以及信息优势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Verrecchia[4]通过经验证据研究发现,公司披露质量和水平与资本市场估值收益正相关,而Botosan和Plumlee[1]却认为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然而,上述关于财务报告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结论忽视了财务报告质量信息风险的性质,关于财务报告质量信息究竟是系统性的不可分散风险还是非系统性的可分散风险,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争议。Aboody等[8]和刘莎莎等[9]认为,投资者如同对待其他风险因素,如β值、公司规模以及账面市值比率一样,对财务报告质量风险进行定价。然而,Hughes等[7]指出,源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非系统性风险被完全分散了,因而并不会体现在资产定价中。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对立的假设:

H1a: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是非系统性风险。

H1b: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是系统性风险。

关于财务报告质量与公司资本成本之间联系的理论研究表明二者之间负相关。信息经济学指出,由于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提高财务报告质量能够降低资本成本。但是以往的经验研究关于会计信息披露降低资本成本的证据并不一致。徐晟[10]通过构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流动性风险的面板回归模型,发现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之间显著负相关。张军华[11]以信息精确度作为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发现公开信息质量越高,权益资本成本越低,私有信息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则没有显著影响。然而,Botosan和Plumlee[1]却发现季报披露水平与资本成本正相关。Fields等[12]指出,这些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的局限性,他们没有考虑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的成本。如果成本高于市场估值收益,公司就会选择提供低质量财务报告。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财务报告质量越高,权益资本成本越低。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股市2007—2013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并按照如下标准剔除样本:(1)剔除在样本期内ST和PT的样本;(2)剔除金融行业样本;(3)剔除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4)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小于1%分位数和大于99%分位数的连续变量进行Winsorize处理,最终得到14 639个样本观测值。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RESSET数据库。

2.变量说明

关于财务报告质量(FQ),根据Barth等[13]的方法,将未来期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对当期的盈利组成部分进行回归,以回归残差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计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财务报告质量与风险的回归结果

表1报告了股票回报标准差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4种财务报告质量计量的系数均为正,且在1%水平上高度显著,表明财务报告质量越高,股票回报的波动性越低。由于股票回报的标准差是公司总体风险的变量,因此,财务报告质量越高,公司总体风险越低。

表2结果显示,4种财务报告质量计量的系数均为正,且在1%水平上高度显著,表明财务报告质量越高,公司的非系统性风险越低。

2.财务报告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回归结果

表3结果表明,财务报告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相关,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公司将享受低权益资本成本。然而,当我们考虑到公司特征能够影响财务报告质量时,上面的结论可能就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模型(6)的设定遗漏了相关变量,那么系数的估计值就是有偏的、不一致的。从表3中工具变量的t值可以看出,一旦控制了影响因素,财务报告质量在解释权益资本成本变异时的系数就是不显著的。

3.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使用Dechow 和 Dichev[6]的方法度量财务报告质量:

估计模型(8)得到的残差的绝对值即为财务报告质量的经验计量,绝对值越小,财务报告质量越高。利用该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度量重新对模型(3)、(4)和(6)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与本文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表明本文构建的模型是稳健的,据此得出的实证结果是可靠的。

五、结论

本文以沪深股市2007—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公司总体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并不是系统性风险因素,而是一种非系统性风险。尽管财务报告质量反映了信息风险的不确定性,但这种公司特定的信息风险并没有被投资者定价,它并不会提高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若考虑财务报告质量的信息风险的内生性,该信息风险就不会影响权益资本成本。

参考文献:

[1]Botosan, C. A., Plumlee, M. A. A Re-Examination of 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Expected Cost of Equity Capital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 40(1): 21-40.

[2]Lambert, R., Leuz, C., Verrecchia, R. 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7, 45(2): 385-420.

[3]Venkataraman, K. Automated Versus Floor Trading: An Analysis of Execution Costs on the Paris and New York Exchanges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1, 56(4): 1445-1485.

[4]Verrecchia, R. E. Essays on Disclosur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2(1): 97-180.

[5]Easley, D., O?hara, M. Information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4, 59(4): 1553-1583.

[6]Dechow, P. M., Dichev, I. D.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 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 77(1): 35-59.

[7]Hughes, J. S., Liu, J., Liu, J. Information Asymmetry, Diversification, and Cost of Capital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7, 82(3): 705-729.

[8]Aboody, D., Hughes, J., Liu, J. Earnings Quality, Insider Trading, and Cost of Capital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5, 43(5): 651-673.

[9]刘莎莎, 孔东民, 邢精平. 私有信息风险被市场定价了吗——来自中国股市的证据[J]. 金融评论, 2011,(1): 61-74.

[10]徐晟. 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实证分析[J]. 经济管理, 2013,(10): 100-108.

[11]张军华. 行业竞争, 信息质量与股权资本成本[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 (8): 47-54.

[12]Fields, T. D., Lys, T. Z., Vincent, L. Empirical Research on Accounting Choic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1(1): 255-307.

[13]Barth, M. E., Cram, D. P., Nelson, K. K. Accruals and the Prediction of Future Cash Flow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1, 76(1): 27-58.

[14]Ohlson, J. A., Juettner-Nauroth, B. E. Expected EPS and EPS Growth as Determinants of Value [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5, 10(2-3): 349-365.

[15]Francis, J., LaFond, R., Olsson, P., Schipper, P. Cost of Capital and Earnings Attribute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79 (4): 967-1010.

篇5

关键词 成本法 收益法 长期股权投资 应用

一、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确认

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确认初始投资成本时,除了合并形成以外都按以下几种方式确认。

(1)长期股权投资通过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初始投资成本为证券的公允价值。

(2)支付现金取得的,初始投资成本为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包括直接费用、税金和其他支出。

(3)投资者投入的,除约定价格不公允的情况外,初始投资成本都为合约约定的价值。

(4)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和债务重组取得的,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的规定来确定。

二、长期股权投资中成本法的应用

1.定义及适用范围。长期股权投资以初始成本计量后,在收到利润或现金股利后确认收益的方法即为成本法。

按照有关规定,长期股权投资中发生以下情况时可以使用成本法:(1)企业合并中,投资企业可以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控制。通常表现为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在50%以上或通过协议等对其经营决策拥有控制权。(2)非企业合并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在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没有报价。共同控制即拥有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在20%以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合作经营,拥有一票否决权。而当两个企业之间联合经营,投资企业在技术、经营决策等方面对被投资企业有影响时即为重大影响。

2.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及核算程序。(1)核算方法。当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时应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算,追加或收回成本时要调整成本,被投资企业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企业累计净利润分配的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这种方法下投资被动获取投资收益,不能对被投资单位产生主动影响。(2)核算程序。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一般要遵循以下程序:初始或追加投资时,一般以其初始投资成本作为账面价值;投资企业应按享有的被投资企业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投资收益。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若到本年末累积利润大于等于被投资单位至上年末的累积净损益,则可以依据会计制度按公式计算并进行会计处理,反之则应先计算应收股利,并将以前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冲减初始成本的金额转回。

3.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和改进。 (1)理论依据。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长期股权投资以取得时的成本入账,不随所有者权益增减而调整,账面价值保持不变,除追加、收回或减少投资外,都以入账成本反映长期股权投资。因此无论企业盈亏,都只在收到现金股利和利润时才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相对较为简单。在利润分派前投资企业没有分派利润的权利,两个企业相对独立。因此成本法适用于投资企业不控制被投资企业且对其没有重大影响时。(2)成本法的改进。在运用成本法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通过投资成本冲减及转回台账的方式来改进成本法,在计算时不在重新累计计算以前的净损益和分配股利,直接根据当年分派的利润和上年净损益,结合投资成本冲减及转回台账中金额计算投资收益和成本变动,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精力,也降低了差错率,达到了简化的效果。

三、长期股权投资中权益法的应用

1.权益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权益份额变动情况调整投资账面价值的方法即为权益法。

按照有关规定,发生长期股权投资时,若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可以采用权益法,即对合营或联营企业投资。

2.权益法的核算方法和优点。(1)核算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反之则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2)优点。采用权益法的长期股权投资符合权责发生制的理论要求,是可行和有意义的。它不考虑股利是否收到,而是根据被投资其实是否有损益发生来确定投资企业的权益。权益法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经济实质关系的强调也减少了利用分配调整利润的行为。

3.存在的问题。分析权益法的核算方法会发现,权益法在初始计量时会出现以下问题:(1)若上市公司以市价评估净资产公允价值,享受的差额不应被重复确认为商誉或不符合条件的资产价值,而应作为营业外支出。(2)如果对被投资方资产逐项评估确认公允价值,差额不一定是转让收益,也可能时负商誉或未入账的负债。在后续计量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与现金流入不符或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问题。

四、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比较

1.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联系。(1)股票股利处理方法相同。被投资企业分配股票股利后,投资企业无论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都不做账务处理,只是在除权日注明股数变化。(2)资产减值计提方式相同。如果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现象,在核算确定账面价值后要按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对子公司、合营公司以及被投资单位无控制及重大影响、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投资都要按相应的会计准则规定确定可回收资金,计提减值准备。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减值准备确定后都不能再转回。(3)两者之间可以转化。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决定了使用成本法还是收益法进行核算,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当持股比例发生变化时,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也可能发生转换。

2.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区别。(1)定义和核算范围不通。由前文分析可知,成本法以取得股权时的成本计价,权益法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将被投资企业与投资企业的经济活动视为一体,二者的定义有着根本区别,在进行核算时的适用范围也显著不同。(2)初始投资确定不同在运用成本法时,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支付现金时以实际支付金额作为初始成本,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税金也计入投资成本。运用权益法时,若出生成本大于应享有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部分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反之则差额部分被看做当期收益,并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做出调整。

五、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相互转换

1.权益法向成本法转变。如果在经营过程中,被投资单位增发股份时投资单位没有追加购买,或者投资单位转让投资,就会导致其在被投资单位权益资本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如果这一比例低于20%,它对被投资企业就不具有重大影响,或者因为其他一些原因使二者之间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权益法不再适用,应该转化为成本法。以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投资成本,已计入账面价值的利润和现金股利作为投资成本收回。

篇6

关键词:安全投资决策;安全成本;安全收益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175-01

1 安全投资决策的概念及作用

安全投资是指安全活动投入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从企业生产的角度,安全保护了生产人员,维护和保障了生产资料和生产的环境,是技术的生产功能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安全就成为追求生产效果,经济利益的基础。安全对企业取得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将产生有创造价值的作用,也就具有了投资的意义。而决策是人们在求生存与发展中,基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及主观条件的认识和把握,寻求并选择某种最佳(满意)准则和行动方案而进行的活动。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避免危害、减轻损失的综合效益看,要使企业能够进行合理的安全投入,就必须改变安全投资的可行性评价模式,使企业看到安全投资的全面效益,做出最佳(满意)决策。

安全投资决策主要用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看投资方案的经济效果是否可以满足某一绝对检验标准的要求,即解决方案的“筛选”问题;第二,对于多种备选方案,看哪个方案的经济效果更好,即解决方案的“排队”和“择优”问题。

2 安全投资决策的基本要求

(1)扩大企业的成本范围,使其全面包括直接和间接安全成本,并利用安全成本的分类和安全成本会计来确认和计量企业的安全成本。

(2)正确进行成本分配。要求正确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以使原来归属到费用项目的安全成本,能够采用适当的成本动因分配到特定的过程和产品上。

(3)要延长项目评价的时间范围,以便更好地反映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安全项目带来的,如产品质量、生产效益的提高,公司和产品形象的改进,减少的健康、医疗费用等只有通过考虑时间因素的财务指标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4)采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项目评价指标,以使结果更符合现时并反映投资的实际成本和效益。

3 安全投资决策的步骤

安全投资项目具有一般投资项目的共同属性,因此有关财务评价中的常用指标也适用于对安全投资项目的评价。

3.1 安全成本的确认

安全成本可以看成是安全投资的支出(即以安全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分为安全工程费用和安全预防费用。

安全工程费用A1,其经济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的安全生产水平而提供基础条件,主要项目包括:①设备购入;②安全监测费;③安全工程的设计、评审费。安全预防费用A2,其作用是防止不安全因素的产生,主要项目包括:①安全工程和设施的运营费;②安全奖;③安全培训教育费用;④安全情报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费用;⑤安全工程设施的维护维修费。其中安全工程费用A1可以看成是项目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安全预防费用A2,可以看成是每年的固定投入。

3.2 安全收益的确认

安全收益可以看成是安全投资的收入,安全收益=减损产出+增值产出。

(1)安全减损产出B1=损失减少量=前期(安全措施前)损失-后期(安全措施后)损失

而损失项目包括:

①伤亡损失减少量;②职业病损失减少量;③事故的财产损失减少量;④危害事件的经济消耗损失减少量。

(2)安全增值产出。

安全增值产出B2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提高劳动者的安全素质,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从而提升劳动力的工效作用;②安全条例或环境对生产技术或生产资料的保护作用;③安全绩效作为企业商誉体现,对市场、信贷和用户的资信都发挥良好作用。

3.3 选择合理的安全投资决策的分析、评价方法

(1)净现值法评价安全投资项目。净现值是指整个方案计算期内累计的净现金流现值,换句话说,就是安全投资项目总收入现值与总支出现值之差。计算公式为

NPV=∑∞t=0NCFt(P/F,i,t)

式中NCF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即第t年的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

如果方案的净现值大于0,则说明该方案投资能够取得满意的经济效果。在若干备选方案中,净现值最大的经济效果最佳。

但是净现值指标的缺点在用于多方案的比选时,一般要求各方案的计算期一致。

(2)年值法评价安全投资项目。年值法是指将各方案在其寿命期内的现金流按某一定的标准折现率折算成等额年值进行比较。对于寿命不等的备选方案,使用年值法比较,可以使方案之间具有可比性。

将净现值折算成等额年金就是净年值,净年值的计算公式为

NAV= NPV(A/P,i,n)

对特定项目而言,净年值与净现值的评价效果是等价的,适用净现值的一切分析,对净年值都适用;NAV>0,即认为方案具有满意的经济效果,可以通过绝对标准的检验;进行多方案比选时,NAV大的方案为优。

(3)投资收益率法评价安全投资项目。 使用现值法和年值法评价安全投资方案的经济效果,需要事先给定一个标准折现率,该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者所希望达到的单位投资年收益水平。净现值与净年值大于零,表明单位投资的平均收益水平高于标准折现率。但现值法与年值法没有直接给出单位投资的实际年均收益水平。如果希望了解投资方案单位投资的实际年均收益水平,则需要使用投资收益率法进行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因为要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所以在这里要用到动态投资收益率法。

投资收益率的计算,通常需要“逐步测试法”。首先估计一个贴现率,用它来计算方案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超过估计的贴现率,应提高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低于估计的贴现率,应降低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经过多次测试,寻找出使净现值接近于零的贴现率,即为方案本身的投资收益率。

计算出的内部收益率应与给定的标准收益率(即年值法和现值法中的标准折现率)相比较,若内部收益率大于标准收益率,说明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若进行多方案比较,以内部收益率大的方案为优。

4 结论

安全投资决策是安全生产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定量分析是决策科学的基本方法,利用“收益――成本”法进行安全投资决策,具有下列优点:

(1)“收益――成本”决策方法将安全投资项目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相挂钩,方法简洁明了,便于企业结合自身的财务情况做出安全投资决策。

(2)在考虑安全投资能力的动态指标中,净现值、净年值、投资收益率是三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在投资期内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可以确定安全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3)从理论上说,这种“收益――成本”方法做出的投资决策是一种满意解,即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使有限的安全投资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可作为企业确定安全投资项目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

[2]田水承.现代安全经济理论与实物[M].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3).

[3]曹瑞钰.环境经济学与循环经济[M].杭州: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6).

篇7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

企业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后,持续持有期间,视对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等情况的不同,应分别采取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在实践中,由于这两种方法比较复杂,不好把握,笔者结合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能对财务工作者有所帮助。

1.认知及适用范围

成本法认知及适用范围:成本法是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入账,不随被投资单位权益的增减而调整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适用范围: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为两类:一是对子公司投资;二是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追加投资外,其投资成本在持有期间基本上保持不变。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但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超过部分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权益法认知及其适用范围: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为两类:一是对合营企业的投资;二是对联营企业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投资时对于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该差额不要求调整投资成本;对于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两者之间的差额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同时应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损益。

2.核算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的比较:投资单位采用成本法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受被投资单位盈亏和其他权益变动的影响。只有在被投资单位分配现金股利的时候,才确认投资收益,相应的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受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因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需要根据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进行调整的。只要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就要相应的进行调整。所以在被投资单位实现盈利的时候,所有者权益的留存收益增加了,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要调增,确认投资收益,发生亏损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被投资单位分配现金股利的时候,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减少了,所以要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确认应收股利。

3.具体核算程序

3.1成本法核算

例:甲公司2011年1月1日以2400万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3%的股权,购入过程中另支付相关税费9万元,乙公司为一家未上市企业,其股权不存在活跃市场价格亦无法通过其他方式可靠确定其公允价值。甲公司在取得该部分投资后,未参与被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决策。取得投资后,乙公司实现净利润及利润分配情况见下表:

甲公司投资时应确认的投资成本、每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及相应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11年: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以支付的现金、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对于购买价格中包含了已宣告但尚未支付的股利,应作为应收股利处理,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2400万元+9万元=2409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 24090000

贷:银行存款 24090000

乙公司宣告分派2011年度利润时:甲公司应分得股利=2700万元×3%=81万元。因当年被投资单位乙公司分派的2700万元利润是其在2010年及其以前期间已实现利润的分配,所以81万元的股利不能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应作为应收股利处理。

调整后的初始投资成本=2409万元-81万元= 1968万元

借:应收股利 81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810000

收到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810000

贷:应收股利 810000

(2)2012年:按照成本法核算要求,以后年度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投资以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净损益的,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应冲减投资成本金额=(2700+4800-3000)3%-81=54万元,当年实际分得现金股利=4800×3%=144万元,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44-54=90万元

借:应收股利 144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5400000

投资收益 9000000

收到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14400000

贷:应收股利14400000

篇8

摘 要 在企业间相互联合进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投资活动在企业之间日渐普遍,投资成为了企业最常进行的经济活动之一,而在投资中,长期股权投资又是投资项目中比较难以进行会计处理的一个项目。本文试图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历史演变开始,引出当今最主要的会计处理形式,进而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 成本法 权益法 会计处理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市场化进程深化,资本市场逐渐健全。企业间越来越多的相互联合进行经济活动,投资活动已日益成为企业中最为常见的经济活动之一。而在投资项目中以长期股权投资最为重要和关键,其会计核算最为复杂。

一、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的演变

(一)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探索期,1997年之前

首先,1978之前改革开放尚未开始。我国是计划经济体系,以行政命令调节经济。导致企业间几乎没有联营关系,更不用说以股权方式形成关联或控制关系。因此,当时企业之间完全不用考虑投资及相关问题。

其次,1978-1990改革开放前期。随着改革开放开始,计划经济体系瓦解,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企业逐步改制为控股企业。集团形式的企业结构不断开始涌现,初期虽然以契约合作为主,但合作形式不断规范,股权投资逐渐成为主要方式。因此,此时企业需要考虑对投资及其相关问题的计量核算。这时成本法引入到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之中,但采用比较简单的核算方式,只以投资企业取得股权的实际成本为准,除非增减或转让股权,其账面金额始终保持不变。无论企业当期盈亏,只以投资企业取得被投资企业现金股利确认投资收益。由于方法简单死板,会导致投资企业的资产,权益及利润不能如实反映被投资企业在其中的经济状况。

最后,1990-1997改革开放逐渐深入。随着证券交易市场的成立,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建立形成。我国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以投资者的身份日渐活跃,投资者要求上市公司维护股东权益,要求其按现代企业制度披露会计信息的呼声越来越高涨。1991年,深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已开始接近国际准则,允许长期股权投资以重置成本进行重估并进行后续调整,重估升值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同时,会计界呼吁在我国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中应引入权益法。

(二)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初建期,1998-2005

1998年6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起,我国对投资业务的处理开始了用准则进行规范的时代。并且在2001年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进一步规范。在这些准则不断完善中,解决了以前长期股权投资在会计处理中不确定用什么方法核算的问题,并且明确规定了当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股权比例达到20%以上,或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条件下,就应该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但准则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准则中对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选择只是一种处于在职业判断下的选择,未能使用明确标准;对投资差额在不考虑合并报表的情况下,是否摊销,如何摊销都是值得商榷等问题。

(三)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完善期,2006至今

2006年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重大改革,颁布了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从各个方面方法进行了重大改革。新的会计准则,对使中国经济体制与整个国际经济体制接轨,对发展资本市场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日渐趋同。同样,在具体准则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从确认范围到披露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二、目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会计处理的主要方式

(一)应用范围

1.成本法:(1)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即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2)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2.权益法:(1)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的,即企业对其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2)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即企业对其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二)初始投资资本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1.成本法: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成本。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投资企业应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不再划分是否属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

2.权益法: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计入当期损益、调整成本等。当大于之时,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也不单独确认差额;当小于之时,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三)成本法与权益法之间的转换

1.权益法转为成本法:投资企业由于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改为成本法核算,并以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

2.成本法转为权益法:因追加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改为权益法核算,并以成本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或按相关规定确定的投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不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追溯调整。

(四)长期股权投资后续处理

1.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后,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2.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在符合股权转让条件时,根据取得的处置收入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已确认但尚未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还应将原本计入资本公积金项目的相关金额转为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

三、对成本法和权益法会计处理的思考

1.成本法不断变革改进,其成本法的会计核算变得越来越简化,符合明晰性原则。由于成本法只按当期应获取的股利和利润份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这样的会计处理单一,出现错误的可能性降低。而且,由于这种做法与税法的规定一致,可以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这些做法也使得会计结果更加准确,但由于只是简单的利润平均分配,也会使相关的会计数据失掉一定的真实性,不能更完整精确的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

2.在权益法中,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更加公允有效的反映了企业经济业务状况,增强了会计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可比性。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预测和决策。通过公允价值,也可以减少企业对利润的操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公允价值的确认复杂,并且不确定性较高。在实务中,除了证券、房地产等可以明了简单的辨明其公允价值,其他被投资单位的个别或一组资产的公允价值辨认比较困难,所以需要会计人员有更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3.在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核算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采用了未来适用法,而不再使用追溯调整法。这样不仅可以简化繁琐的追溯调整程序,而且可以更加客观的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也可以更好的保证不同会计期间账务报表数据之间的可比性。

4.在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损失确认方面,采取了一经确认就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的方式,该规定不仅简化了相关的会计核算,而且防止了一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的调整进行盈余管理,保证了利润信息的真实,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北京:财政部财会字[1998]126号.1998.

篇9

    [摘要] 成本法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实例对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归纳整理,并提出了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

    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或被投资企业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时应采用成本法核算,本文主要讨论成本法下投资企业投资收益的会计核算。

    一、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成本法投资收益的处理规定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时,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作为当期投资收益。但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若被投资企业分派的属于投资前累积未分配的利润又被投资后实现的利润弥补,则投资企业应在原累计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范围内恢复投资成本,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

    二、常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在按照上述规定具体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分别投资年度和以后年度处理:

    (1)投资年度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如来源于投资前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则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如来源于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利润,则确认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如不能分清是来源于投资前还是投资后的净利润,则按以下公式计算确认投资收益或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12)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企业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计算出的“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如为正数,则按此金额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如为负数或零,不需冲减,分得利润或股利全部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例1:A企业于04年4月2日以500万购入B企业3%的股份,B企业04年净利润50万,04年12月31日宣告分配04年股利60万。则:

    A企业04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500000×3%×(9÷12)=11250元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600000×3%-11250=6750元

    会计分录:

    借:应收股利 18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 6750

    投资收益 11250

    (2)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

    计算公式: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企业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计算出的“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如为正数,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如为负数,恢复增加初始投资成本,但恢复数不能大于原累计已冲减数。

    例2:02年1月2日A企业以60000000元投资于B公司,占B公司表决权的10%,采用成本法核算。B公司有关资料如下:(1)02年4月20日宣告01年度现金股利1500000元,02年实现净利润6000000元;(2)03年4月20日宣告02年度的现金股利7500000元,03年实现净利润7000000元;(3)04年4月20日宣告03年度的现金股利6000000元,04年实现净利润5500000元;(4)05年4月20日宣告04年度的现金股利3000000元。A企业各年有关投资收益的会计分录如下:

    (1)02年4月20日B公司宣告01年度的现金股利1500000元,因属投资以前年度的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

    借:应收股利 150000(1500000×1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150000

    (2)03年4月20日宣告02年现金股利7500000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1500000+7500000)-6000000]×10%-150000=150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7500000×10%-150000=600000元

    借:应收股利 750000(7500000×1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150000

    投资收益 600000

    (3)04年4月20日宣告03年现金股利6000000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1500000+7500000+600000)-(6000000+7000000)]×10%-(150000+150000)=-100000元

    计算结果为负数,应恢复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6000000×10%-(-100000)=700000元

    借:应收股利 60000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100000

    贷:投资收益 700000

    (4)05年4月20日宣告04年现金股利3000000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1500000+7500000+600000+3000000)-(6000000+7000000+5500000)]×10%-(150000+150000-100000)=-250000元

    计算结果为负数,应恢复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但恢复增加数不能大于原累计已冲减数200000元(150000+150000-100000)。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3000000×10%-(-200000)=500000元

    借:应收股利 30000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200000

    贷:投资收益 500000

    三、一种简化的会计处理方法

    从上述的例题中可以看出,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核算还是比较复杂的,要分“投资年度”和“以后年度”两个阶段分别计算,而且在按上述公式计算“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时,因需要“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企业各年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及“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各年实现的净损益”等数据,导致投资年度越往后,计算所花的时间会越长。实际上,由于实务中企业一般都是在当年分配上一年的利润或股利,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种简化的核算方法,可以不必计算被投资企业累计的应得利润和应收股利,只需比较股利所属年度的被投资企业的应得利润和应收股利。不管是投资年度还是以后年度,都可采用以下这种简化的方法来计算成本法下的投资收益,计算公式:

    投资企业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上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上年投资持有月份÷12)

    注:由于实务中企业一般都是在当年分配上一年的利润或股利,因此公式中的“上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实际就是被投资企业股利所属年度的净损益。

    投资企业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企业本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同样,计算出的“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如为正数,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如为负数,恢复初始投资成本,但恢复增加数不能大于原累计已冲减数。

    我们先以例2为例,看看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1)02年4月20日B公司宣告01年度的现金股利1500000元,因属投资以前年度的股利,可直接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也可按上述简化公式计算,由于A公司02年才取得投资,“上年投资持有月份”和“上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实际都为零,则: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0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1500000×10%-0=150000元

    (2)03年4月20日宣告02年现金股利7500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6000000(02年B公司的净利润)×10%×(12÷12)=600000元(注:A公司于02年1月投资,因此“上年投资持有月份”应为12)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7500000(03年B公司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10%-600000=150000元

    (3)04年4月20日宣告03年现金股利6000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7000000(03年B公司的净利润)×10%×(12÷12)=700000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6000000(04年B公司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10%-700000=-100000元

    计算结果为负数,应恢复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00元。

篇10

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医院成本核算影响着众多相关者的切身利益。本文结合我国医院成本核算现状及先进的信息应用技术,提出采用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综合核算医院成本。作业成本法中先进的管理思想和ERP系统对于信息完善的控制会对医院的经营管理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医院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ERP

一、引言

医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体系,需要科学的经营制度和管理手段来支持其正常高效的运转。为了实现更好的成本核算和监控,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成本核算系统。当前的医院成本核算远不能达到成本核算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忽略了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一致性。为了能够更全面的进行成本核算,就必须打破科室的桎梏,将全部的资金消耗计算在内。根据实际受益程度对各个核算对象进行费用分配和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解决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不一致性。同时医疗服务业务流程复杂,层次多,涉及面广,这些无疑都加大了手工统计核算的工作量和难度,医院实现自动化显得非常必要。医院可以运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以医疗为主的数字化采集和传输系统,这不仅对于医院的信息网络成本管理大有裨益,也能使其质量监控能力得到提高。在与财务系统共享数据的同时,ERP系统可以真正帮助各级核算员更好的完成数据收集和计算工作。因此,基于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研究医院成本核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一)作业成本法与医院成本核算

作业成本法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为产品或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对待,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医院没有将间接费用单独进行分析处理或是将其分到具体的科室服务项目,这就导致营业费用不能作为可用数据来进行决策分析。而营业费用占据医院成本的很大一部分,不将其考虑在内,势必会影响决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了能够对医疗服务及病种进行合理定价,就一定要考虑管理费用。只有将管理费用费配到具体的科室、医疗服务项目和病种中,才能提高对其成本管控的能力。一般情况下,直接成本占医院成本的比例很小,大部分是间接费用。因此,正确地运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医院成本核算就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发生成本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于病人享受了特定的医疗项目;另一部分是医疗活动对医院各项资源的消耗,例如医护人员的工资以及折旧费用的摊销等。这种分类能更清楚地划分医院内部各种成本的比例,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资源分配。因此,在医院核算中,作业成本法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医院作业成本核算的流程

医院成本核算的基本结构主要分为三级:医院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和医疗项目成本核算。医院成本核算的级次最高,核算方法也最简单,因为在核算的过程中一般不会涉及到分摊成本的问题。其核算对象是医院,通过归结医院所有的成本费来计算总成本。科室核算成本是级次排名第二的核算类型,其现实意义在于快速找到医院的经营问题,其研究对象是各科室,通过计算各科室的总费用对其经营状况进行直观评价。最低级次的核算类型是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其研究对象精细到单个病种,计算单一医疗服务的成本。要想计算出间接成本,就必须先得到主要作业成本和辅助作业成本,其中由成本对象直接承担的成本是主要作业成本,其他的则归属于辅助作业成本。为了更好地进行第一级次的计算,将有关科室进行合理的分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其科室的不同,将其分为直接成本中心和间接成本中心两大类,间接成本中心包括一般辅助科室和行政科室等。医院可以直接计算出各成本中心耗费的资源,然后将其中的辅助部门成本分摊给各个成本中心。在分摊成本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步骤:一是搜集直接成本的原始数据。直接成本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对于能够分清的成本费用直接计入,剩余的成本费用则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二是分摊后勤科室和辅助科室的费用。后勤科室成本费用的分配主要是根据其不同的耗用量,并采用一些特殊的分配方法来分配各后勤科室内部之间相互提供的劳务所产生的成本费用。辅助科室的成本费用可以直接在成本科室进行分配,药品辅助科室费用直接计入门诊和住院药房,并且根据门急诊人次、门诊各科收入及门诊药品收入金额、门诊工作人员数和各病区的病床数等来对各科室进行成本的分配。三是将行政管理科室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四是汇总成本费用。各直接成本科室的总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将医院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直接归集到各成本科室,另一部分是将各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不同的直接成本科室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成本分摊。五是完成第三级次,即各个医疗项目成本的计算,将直接成本中心的成本按照其属性分类分配到各个医疗项目中。

三、基于ERP的医院全成本核算实施框架

(一)基于ERP的成本核算整体构想

医院成本核算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搭建一个良好的成本信息平台,运用ERP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这一目标。ERP信息系统将系统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模块,并且搜集每一个模块有关成本对象的数据。这样不仅能保持数据和系统的一致性,还能以更低的成本收集到数据。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都可以通过ERP信息系统定期获得,甚至连一些经常变动的成本信息也可以及时更新。但ERP系统也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此时,采取多种成本核算系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二)ERP中各模块对成本核算的支持

医院ERP主要包括七个子系统,分别是设备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总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应付应收管理。这七大模块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图3展示了各模块间数据的流向。在ERP系统中每个子模块的主要负责内容和计算方法如下:设备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管理针对医疗设备的一系列工作,该系统接受从其他模块传来的关于医疗固定资产相关的设备信息以及维护和维修信息,其中小额维修支出将直接传入总帐模块,大额支出则直接参与折旧;采购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物资及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固定资产模块与库存管理模块中的采购成本信息数据都是从该模块中获得的;库存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医用和一般物资的管理工作,该模块直接记录和管理各科室物资的消耗情况,可以得到各科室物资消耗的第一手资料,记录各核算单元在供应室领用的卫生材料费用,并将其费用计入总帐模块;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其中包含固定资产自采购至报废的全部信息,该模块中的数据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固定资产成本数据、资产清查数据及折旧信息;工资管理系统记录所有职工的工资、福利等信息,并将其汇总传入总账模块;总账模块汇集所有其他模块(包括公共管理费用)的收入和支出数据;成本核算模块根据成本作业动机详细分摊由总账模块传入的所有明细成本数据,以完成医院的成本核算 。

(三)基于ERP的成本核算系统

所有必要的一手数据都可以通过ERP总账管理模块获得,并将其全部传入ERP成本核算系统。得到必要的成本数据后,就可以利用HIS成本归集系统对明细账进行归类整理。在进行成本核算中,制定出合理的分摊标准,即根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配不同的权重比例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探讨相对复杂的科室核算和医疗项目核算,图4展示了医院成本核算中二、三级成本核算的整体流程。

参考文献:

[1]李红:《医院成本核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王柳花:《基于ERP的医院成本核算研究》,同济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