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支出范文

时间:2023-04-09 12:0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本支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本支出

篇1

云铝股份1998年4月上市时拥有铝冶炼4万吨、铝加工2.5万吨的生产能力,至2014年末,当年完成铝商品产量约110.73万吨,扩大27.68倍;同期,销售收入从5.56亿元增加到191亿元,扩大34.35倍。销售规模扩大的背后是庞大的投资规模,其现金流量表显示,从1998年至2014年,其“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这一指标分别是6.2亿元、2.8亿元、2.1亿元、1.1亿元、2.7亿元、5.5亿元、4.4亿元、1.7亿元、2.2亿元、4.1亿元、8.8亿元、18.9亿元、21亿元、28.8亿元、31.8亿元、18.8亿元和12.3亿元,合计173.2亿元。

以公司合并报表角度看,1998年末净资产7.31亿元,净利润400万元;2014年末净资产47亿元,净利润-7.21亿元;此期间17年累计净利润13.81亿元,累计自由现金流-142.59亿元(见图)。

作为一个完整经营主体而非一个单纯会计主体的云铝股份及其控制的子公司,1998年至2007年净利润之和19.31亿元,自由现金之和-18.27亿元,如果说此期间该公司完美诠释了会计利润和真实利润的差别;那么2008年至2014年净利润之和-5.5亿元,自由现金之和-124.32亿元,则让人惊讶,以如此绝对之方式毁灭价值的公司为何还能吸引无数市场参与者?

准确择时再融资

观察云铝股份从1998年以来的6次股权融资募集资金的情况,见表1。

即使不去看每一次的发行说明,也可以知道每一次都会有市场参与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相信项目将具有不错的前景和良好的回报,但在下图反映的公司会计盈利和真实盈利之间的差额来看,正常而言,它的每一次再融资对于投资人都将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如果恰逢牛市,那么这个陷阱的深度将被翻倍放大。不幸的是,该公司正是精于此道的高手,从其最近三次选择的发行时间看,对应的公司市场价格在2008年1月发行时是11.64倍PB左右,2009年8月是5.82倍PB左右,2015年5月对应的是4.3倍PB左右。

以云铝股份最新完成的2015年5月的非公开发行为例,我们来分析为何它的发行是毁灭价值的。

方案称,拟定向增发不超过23.9亿元,用于购买浩鑫铝箔86.92%股权5.85亿元、源鑫碳素100%股权5.85亿元、投资源鑫碳素二期工程5.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6.9亿元;发行定价拟为4.51元/股。在购买浩鑫铝箔86.92%股权中,云铝股份大股东冶金集团持有68.96%、阿鲁国际(美国铝业孙公司)持有17.96%;购买源鑫碳素100%股权,原为冶金集团另一子公司100%持有。此次交易,浩鑫铝箔定价为1.02倍PB,源鑫碳素定价为1.16倍PB。至于大股东冶金集团,拟认购本次非公开发行股份数量不低于公司本次发行股份总数的40%。

这一方案于2014年9月26日披露,10月29日修订。而截至2014年三季度,云铝股份合并报表资产236.7亿元,负债186.9亿元,权益49.8亿元,有息负债139.75亿元,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8.47亿元,财务费用6.53亿元;资产负债率78.96%,流动比0.54,速动比0.24,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负债合计0.01,已获利息倍数0.16;从这一组财务指标可以看出,公司已经到了不注资就破产的局面。

4.51元/股的定价在当时大概相当于1.93倍PB。收购的资产是大股东占有绝对控制权的资产,购买的资产以PB计,定价不高。从披露的资产状况来看,截至2014年8月,浩鑫铝箔资产7.95亿元,负债1.36亿元,权益6.59亿元,收入3.85亿元,营业利润-0.27亿元,净利润-0.26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836万元,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852万元;源鑫碳素资产23.23亿元,负债18.18亿元,权益5.05亿元,收入1.31亿元,营业利润-659万元,净利润-650万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1703万元,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8077万元。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收购浩鑫铝箔和源鑫碳素能够为云铝股份贡献什么?只能是在当前脆弱的天平上继续贡献高额的负债和净现金流出量,甚至连会计利润都没有。

大股东的认购没有实质意义,本次发行购买的资产主要来自大股东,以修正后方案计,交易完成后大股东收到的对应金额约10.49亿元,其认购金额约为9.56亿元,大股东在此次交易完成后还将净流入0.9亿元。

所以,这个发行方案看似合理,实质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毒丸”。云铝股份当前情况已经陷入自身难保的境地,非公开发行的定价基础却是以市价为基础,这本身没错,但以本例而言,它和内在价值毫无关系,以近2倍PB买入快要陷入破产境地的公司,在正常情况下,参与交易的其中一方只会被认为是不明智和不理性的,但在A股市场,这种非理性繁荣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演,用一本经典的书名可以形容,“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大股东在此次交易中资金左右手互倒,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作为经营主体(合并云铝股份在内)反而从外部投资者手中募集到14.3亿元,并将浩鑫铝箔和源鑫碳素这两块不良资产甩给了上市公司。本次交易的受益者,最大的是大股东冶金集团,其次是收费的一众中介结构,再次是美国铝业脱手不良资产。而上市公司则背上了更大的包袱,参与增发的众多投资者承担了12个月时间段可能发生损失的风险,因为上市公司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所以他们利益的实现需要靠以后以更高的价格将手中筹码出清,后来接受筹码的交易者,其交易成本将是上述所有既得利益者的收益。

从方案最终实施结果看,配售金额23.9亿元,冶金集团在内的5名法人和1名自然人参与此次非公开发行;冶金集团配售金额11.74亿元,从整个交易结构上看,其资金流出1.25亿元。

持续犯错

为什么说上市公司毁灭价值?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见表2。

在仅有会计利润而无真实利润的情况下,云铝股份进行了长达15年的分红,这是一项非常不明智的决策。因为公司并没有赚到钱,那么用于分红的钱必然是,要么经营占用,要么借入有息负债维持分红,要么以后续募集的资金用于支付分红给原来股东。第一种方法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受损而使公司供应链声誉受损;第二种则导致“利滚利”而使经营成果受损。不过,大股东冶金集团自然是这个决策的最大受益者,其次还缴纳了没有必要的红利税。

从财报中可以看出,云铝股份有息负债的增长从2008年开始加速,最终从2007年的24.4亿元增加到2014年161亿元,与此同时,销售收入从2007年的7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91亿元,营业利润从2007年6.8亿元到2014年-9.7亿元,2008年至2014年,累计营业利润-8.61亿元。负债的增加不但没有驱动盈利,反而是导致亏损的原因之一。

公司曾试图聚焦“低成本战略”,打造上游一体化产业链获得低成本优势,但资产结构的构建错误和不可能拥有定价权导致毛利率超低,居高不下的财务费用吞噬可能的一点点营业利润,公司只能沦为底层的基础材料供应商;之后虽然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但目前为止,产品无显著竞争力可以帮助改善盈利。

显然,公司依旧在错误的道路上持续犯错。17年这么长的时间段,足以对一个公司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A股现有的强周期行业公司,比如一些有色金属公司、化工原料和基础设备制造行业公司,都是毁灭价值的;它们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市场资源、银行信贷资源,但本身并未创造价值,反而将这些资源拖入泥潭。从这个角度看银行贷款,就可以理解银行股为什么在市场的定价机制中不能像2007年以前的那个周期获得高PB的定价。就以云铝股份为例,不在牛市中进行增发的话,资不抵债是可能出现的,就以其2014年末的资产状况而言,如果在那个时点贷款人对其进行清算,161亿元有息负债能够全部收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不能从资本市场上持续发行新股,那么此后的资产状况只会越来越糟糕。

如果市场制度不断完善,这种类型的公司要么变为仙股,要么退市。

篇2

关键词:出资;净资产;净资产折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股东出资的本质

股东出资是指股东(包括发起人和认股人)在公司设立或者增加注册资本时,为取得股份或股权,根据协议的约定以及法律和章程的规定向公司交付财产或履行其他给付义务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7条第1款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作为股东的出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股东出资的本质是财产所有权或处分权的转移,即财产所有权或处分权要从股东转移到公司。股东的出资,在出资之前,其所有权或处分权属于股东;出资后,资产所有权或处分权属于公司。第二,股东的出资,必须具有法定的形态。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这些财产形态包括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其他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财产。股东出资可以分为公司设立时的出资和公司增资时的出资。公司设立时的出资是指股东为设立公司而向公司出资,使公司成立并获得法律上的人格的行为;公司增资时的出资是指公司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股东根据股东会决议或公司章程规定向公司出资的行为。因此,股东出资的本质是,股东将具有法定形态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或处分权从股东转移到公司。

二、净资产出资的本质是净资产折股

实务中所谓的净资产出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公司的合并与分立。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合并区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吸收合并,也就是兼并,被吸收公司主体资格消灭,被吸收公司全部资产进入新的公司;新设合并,两个公司的主体资格均消灭,资产进入新的公司。公司合并后,需要对原公司股东在新公司中占有的股份进行确认。在进行股权确认时,是以评估的净资产为根据,折合成相应的股份数进行确认。人们往往将确认为股份的净资产理解为原公司股东以净资产对合并后的公司出资。其实这里并不存在出资行为。首先,原公司股东不需要注入新的资本;其次,公司合并时,一方或双方虽然解散,但并不需要经过清算程序。换言之,原公司股东不需要将原企业的资产转换为公司法规定的法定形态,再投入到合并后的公司。因此,公司合并时并不存在出资问题,所谓的净资产出资不过就是净资产折股。公司的分立与合并相同,不再论述。

(二)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折合的实收股本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可见,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一个净资产折股的问题。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与企业整体改制情况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中,净资产出资的验资实际上也是按照净资折股问题来处理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指南第3号—验资(试行)》3.24对净资产出资的审验做了详细的规定。虽然该规范使用的是净资产出资这一概念,但从其表述的内容看,该条第8项规定:“检查新设合并的合并各方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通知债权人,公告,进行债务清偿或提供债务担保”,说明净资产出资是在企业合并过程中的问题;该条第9项规定:“检查国有企业净资产折股数额是否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以及协议、合同、章程的规定一致,未折股部分的处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说明净资产出资是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净资产折股问题。4.223(2)规定,在企业合并过程中,要:“检查净资产折合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是否符合合并协议及国家有关规定。”4.234(2)规定,在企业派生分立过程中,要:“检查财产分割及净资产折合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是否符合分立协议及国家有关规定。”4.236规定:“企业整体改组、改制须进行变更登记的,除实施3.24、4.22、4.233规定的有关程序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检查用于折合实收资本(股本)的净资产额的确认依据及净资产折股比例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对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应当检查其是否以变更日经审计的净资产额为依据折合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602号—验资》第十四条第四项规定:以净资产折合实收资本的,或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应当在审计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验其价值。

综上,净资产出资,虽然这一概念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在官方文件中也存在,但净资产并不能作为股东的出资。所谓净资产出资,实质上是指在企业形式变更(企业改制、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或公司合并、分立过程中的净资产的折股问题。换言之,净资产出资的本质就是净资产折股。

参考文献:

[1]王文兵.关于公司合并注册资本确定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12):174.

篇3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但我今天想要大胆地在后面加上一个问号.人一出生的时候,真的就是善良的吗?你有没有想过你小时候究竟真的只有天真吗?

童年的天真,是一半的无知,一半的人性.事实上,现在社会上所谓的好人,谁不是在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法律的神圣约束下成长的呢?小孩子每每犯事,我们有意见时,大人永远只有那一句话:“他还小,什么都不懂,你们要多想一想,你们小时候不也是这样的吗?”虽然乍一想确实很有道理,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许多家长并不会对小孩的行为做出明确的指导.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无异于纵容.因为孩子刚出生时本身就什么都不懂,遇到困难会第一时间保全自己的利益,家长如果不纠正过来,很可能导致这种原始的人性更加放肆.这是小孩子最真实的一面,他们要强,要争第一,不为什么,就是为了虚荣.所以说人一出生时并不全是善良的,更多的是人性原始的一面.

但这种邪恶的一面如果懂得指导,就很容易能够化恶为善.现在社会上这么安定一方面归功与法律,一方面归功于自身的努力.你想要拿第一,有何不可呢?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加倍努力,付出超越于别人的努力,拿第一并不夸张.我们要利用我们的野心,把自己想要谋求利益的观念转化为奋斗的力量,积极进取,成功就在眼前.当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的时候,我们也就成为了所谓的对他人有所贡献的人.能利用自己原始的一面的人,才是成功的人.过于纵容自己的人,终将会成为失败者.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在这句话后面打问号的原因.因为人本身并不善良,是因为我们的努力,才使我们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善人.

篇4

姚明作为加盟美国NBA职业篮球赛最成功的中国运动员刚过30岁,正值运动生涯的黄金年龄,尽管退役但其市场号召力依旧不凡。在不少人眼里,姚明的名字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极具商业价值。不过,这位具有商业头脑的巨星即便成为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也没有用所谓的人力资本出资。这是为什么呢?

世纪难题

据说从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诺奖得主舒尔茨发表“论人力资本投资”的著名演讲以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关注人力资本的热情始终未减。舒尔茨有关人力资本的定义即“凝结在人体中的能够使价值迅速增值的知识、体力和价值的总和”,也已成经典。

鉴于人力资本相较于传统的物质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人力资本仅限于通过劳动或者雇佣关系获取收益,已经无法充分挖掘其潜在的价值,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公司这种企业形态又在世界各国居于主导地位,故现有文献大多主张应当允许人力资本作为股东向公司的出资。对此表示忧虑甚至反对的人属于凤毛麟角,且主要考虑人力资本具有人身依附性,不能脱离人身;人力资本不易评估价值无法确定;人力资本的价值易变无法对债权人提供偿债担保等因素。这样的理由也无法解释为何公司以外的合伙、独资企业和合作社均允许劳务出资。另一方面,新《公司法》以列举式和概括式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了股东出资范围后,只要满足价值可评估性和可转让性两个条件的所有有形无形资产,均可作为股东出资,似乎为股东人力资本出资赞成论者提供了新的依据,上海市、宁波市在新《公司法》实施前后,分别出台了股东人力资本出资的专门规定,更为上述争论的正方加重了砝码。

但是,人们也绝对不能否认这样几个事实:其一,作为新《公司法》最重要的配套法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14条明确规定:“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实际上对股东人力资本出资下了禁令;其二,上海市政府批准的《浦东新区人力资本出资试行办法》实施后,上海市高级法院却从公司纠纷审判实务的角度,对人力资本出资表达了否定态度,亦即不承认公司注册资本中所包含的人力资本出资部分。

姚明确实具有其他人无与伦比的特殊禀赋,他不仅篮球打得棒,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积极,而且商业头脑也不差,撇开其他不谈,仅作为原始股东投资国内GPS龙头企业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该公司2010年4月3日挂牌交易首日收盘价计算,就取得上百倍的账面溢价(尽管该公司股票在发起人股的限售期内已经缩水2/3,姚明所持股份仍然增值数十倍)。不过,姚明似乎并未用其所谓的人力资本出资。理论和实践的反差充分彰显出人力资本出资的悖论或者困境。

现行法规待突破

为进一步讨论方便,我们先澄清一下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劳动力、劳动、劳务这几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人力资本如前所述,不予重复;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务是指以体力劳动或智力劳动的形式为他人提供某种效用的活动。可见,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均指人所具有的价值创造的能力,只是前者为集合、总体的概念,后者可指称个体的特异禀赋,两者与劳动力并无本质差别。

在统计学上,人力资源指标就是以劳动力的数量和构成作为基础计算的。劳务则通常作为一个动词来使用,而当我们说“提供某种劳务”时,它又成为动名词,实际上与“劳动”一词几乎同义。它当然与行为人特定的人力资本或者劳动能力密不可分。可能正因为人力资本、劳动力只是反映特定人的劳动能力而非其实际提供的劳动或者劳务,加上人力资本的概念出现的时间较晚,其含义远没有劳动力或者劳务、劳动那样清楚明了,故世界各国现行商事主体法律中,均未使用“人力资本”一词,而劳务出资的规定则比比皆是。但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即绝大部分国家或者地区公司法均明文禁止有限公司股东或者有限合伙人以劳务出资,有的国家如美国示范商事公司法有关允许已经履行的劳务以及劳务合同出资的规定,常常被国内学者理解为允许股东向公司劳务出资的范例,实际上已经履行的劳务为劳动债权、劳务合同也是合同之债,两者均为债权出资而非以劳务本身出资。而人力资本或者劳动力作为股东出资在理论和实务方面还有难以解决的其他问题。

另外,现行人力资本出资赞成论者或者从其演绎出来的股东劳务出资赞成论者均忽视了公司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无论实行何种资本制度的国家,凡是公司必然会有股本或者资本,而其他企业如独资、合伙或者合作社企业均不实行资本制度。正是由于公司的资本制度以及股东有限责任,势必要求股东对于公司的出资,要与出资者本身相互分离,变为公司所有或者其他归属意义上的公司财产。假如允许人力资本或者劳务出资,由于两者的人身依附性,势必导致其出资无法如其他出资那样,与其所依附的人身分离开来独立转化为归属意义上的公司所有或者支配的财产。这才是人力资本或者劳务不能作为公司出资的本质原因。

当然,有人会说,无限公司以及两合公司的无限责任股东,作为股东是依法可以劳务出资的,这两类公司在有的国家或者地区也是作为法人对待的。不过,这两类公司要么不实行资本制度,要么内部准用合伙关系,劳务出资股东对内实际按约分享盈余,对外承担无限责任,故劳务出资只是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内部约定,别无其他意义。独资、合伙企业出资人与企业之间财产、责任、人格均不独立,是否涉及出资对内对外也无重大意义。合作社也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加上其对内服务以及互助主旨的限制,劳务出资当然可以。

篇5

战后,国际资本输出呈现出与战前不同的特点。一是除了传统发达国家外,新兴工业化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走上了资本输出的道路,按照比较优势及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成为资本输出的主要动因。二是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借贷、政府外汇资产投资的规模都迅速增长。三是资本的双向流动特征明显,许多国家都在接受大量外资的同时,也对外大量投资。以美国为例,2005年,美国累计在国外资产总规模达到11.1万亿美元,而外国在美国资产总计也达到13.6万亿美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经济交往规模迅速扩大。上世纪80年代,基本呈现对外贸易逆差、资本项目顺差的局面。进入90年代以后,除1993年外贸逆差、1992年和1998年的资本项目小额逆差外,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格局,且顺差规模越来越大。2005年,贸易和资本项目顺差分别达到1248亿美元和619亿美元。

与此相对应,我国开始积累外汇储备。198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为负13亿美元,1990年为111亿美元。1994年汇率并轨之后,外汇储备规模逐年扩大。1997年至2000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外汇储备增速放缓。“十五”期间,外汇储备规模急速膨胀,到去年底达到10663亿美元。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从减少出口、增加进口、限制流入、鼓励流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之后,我们认为恢复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目标任重道远。

限制出口不应成为恢复经常项目收支平衡的主要手段。无论是从拉动经济增长,还是从加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角度看,我国经济目前都离不开出口的拉动。可逐步调整出口鼓励政策,比如,调整出口加工政策、降低出口退税率、减少出口退税商品范围。但是,除了对少数高污染、高能耗、资源类产品设置出口关税外,不宜集中出台其他出口限制政策。汇率政策的着眼点也不应是抑制出口。从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情况看,人民币大幅升值,可能导致我国经济陷入多恩布什资产泡Ä化陷阱,提前结束经济高增长的繁荣期。国家已经明确不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一次性调整,随着汇改深入,汇率变动应越来越多地由市场主导。

增加进口的空间有限。通过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增加进口的空间不大。入世以来,我国整体关税水平逐年下降,预计今年底,总体关税水平将降至9.8%,已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他一些措施,比如集中采购,不仅效率低下,且规模也必然十分有限。汇率变动在促进进口方面,很难取得明显效果。一是因为我国进口的大宗能源资源类商品具有价格刚性,对汇率变动不敏感;二是加工贸易进口因汇率变动而做出的调整规模有限。

篇6

摘 要 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成本控制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需要我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不断加大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因为内控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而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对成本的科学管理也是至关重要。许多企业片面地强调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然而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虽然提高了短期利润,但不利于长期利润目标的实现。只有从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基本活动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辅助活动等等全方位分析,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关键词 物资 企业采购成本 控制

物资采购工作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企业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分析了物资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控制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各项措施。

控制好采购成本并使之不断下降,是一个企业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利润直接手段之一,有效的控制好了采购成本不仅能够使企业现金流出减少,而且使产品成本的下降利润增加,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因此,企业的物资采购工作,不仅是一项生产前的准备工作,而且是增加利润提升企业实力的重要工作。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 采购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耗用资金最多,最容易出现失控的环节,所以控制采购成本对企业经营绩效至关重要。降低采购成本既是企业“第二利润源泉”,也是实现赢利的基础。

一、影响物资采购成本的因素

影响采购成本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价格:价格是采购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产成品成本高低的主要决定因素。(2)数量:采购物资的数量直接影响着采购物资的价格,因此如何经济的确定采购方式和数量也是影响采购成本的重要因素。(3)物流:要有效的控制采购成本还应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分析物流信息,对采购方式进行确定。(4)物资储备方式:只有很好的控制了人力和运费才能尽可能的少占用资金。(5)采购人员的素质:只有在良好的采购工作前提下,才能给企业产品开发,产品质量,产品成本的控制带来有利的保证。

二、企业物质采购现状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状况,现代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包括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作为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采购的位置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企业当中,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要占企业销售成本的70%。但是企业在采购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1)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低。(2)采购绩效评估制度不健全。(3)供应商不稳定。(4)企业采购只注重价格(5)价格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反馈不及时。(6)采购质量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的采购成本控制效果。

三、降低企业采购成本的对策

采购工作涉及面广,并且主要是和外界打交道,因此,如果企业不制定严格的采购制度和程式,不仅采购工作无章可依,还会给采购人员提供暗箱操作的温床。因此,要有效的控制采购成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采购过程中的各项制度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提高效率、杜绝部门之间扯皮,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采购制度应规定物料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批准许可权、物料采购的流程、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关系、各种材料采购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价格审批等。企业的物资采购必须在已建档的供应商中进行选择(供应商档案应有专业人员管理,并且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新,同时要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并且建立采购绩效评价体系。企业采购部门要对所有采购材料建立档案,对各批次采购的物资成本信息与归档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成本差异的原因。且由公司的绩效考核部门定期分析评价,并对归档的价格档案进行更新。且对于采购资金的使用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对采购资金的领取、审批、使用都应做出明确的规定,防范出现采购风险。

(2)编制物资采购的预算与计划。在具体实施物资采购行为之前应该对物资采购成本进行估计和预测,对整个采购资金进行理性的规划。并对资金的使用建立标准,以便对采购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能够进行有效的检测与控制,不至于出现采购浪费及资金的滥用。

(3)加强市场调查,控制采购时机。物资价格通常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季节、市场供求情况等诸多因素而变动。所以,在采购环节中,一定要找寻价格变动的规律,并把这种规律应用在采购的过程中。这样才能把握好采购时机,将采购成本降到最低。因此,加强市场调查,弱化采购人员与领导的个人行为,控制好采购时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是物资采购控制的重中之重。

(4)充分利用多远化的市场环境。一个企业的采购管理要达到一定水平,应充分注意对采购市场的调查和资讯的收集、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状况和价格的走势,使自己处於有利地位。只有充分利用了多元的市场环境,把握好了市场脉搏,实现采购信息共享,才能使采购的各个环节紧密的联系起来,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5)与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但同时也保持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争取低价。 结成战略联盟,可以是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不再是简单的采购关系, 而是一种长期的互惠互利的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双方通过长期的交易来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保持战略联盟并维持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如果能达成, 那么即使在的小批量采购中,供应商也不会因此要求很高的价格,反而会想办法节约成本,为长期的合作尽到自己的义务,从而,降低小批采购的成本。

(6)物流.要有效的控制采购成本还应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分析物流信息,以便对采购方式和数量进行确定。因为,物料的存贮需要成本,只有合理的配比,才能让企业减少储存成本。过多的储备会增加仓储费用、保险费、装卸搬运费及不合理开支,使得采购成本增加。因此,准确的控制物流信息,可以在保证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储备成本。

(7)加强和提升采购人员的素质。采购人员大多从事管理出身,对技术不是很了解,因而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所以每个公司都应该加强对采购人员的技术知识的培训,加强采购部门与技术、生产部门的联系。如果所采购的商品有很强的专业要求,还可以尝试让生产技术人员参与采购的方法。如果让技术人员直接与供应商沟通,可以让供应商确切的知道你采购的用途和质量上的要求,从而提高采购质量降低,达到节约采购成本的目的。并且加强对采购人员的职业操守管理,加强内部监督,并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通过激励机制的方式调动采购人员的积极性,谋求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一致最终实现企业的期望目标。

四、结束语

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是一个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通过管理过程的大量管理制度及经营活动实现的。因此,在努力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还要确保对成本的控制能够随时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采购成本控制中的隐忠和漏洞,进而针对控制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正,真正实现对采购成本的科学合理的控制。

要做好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规范采购行为的基石。同时通过定期对物资商情进行分析把握有利采购时机、大额物资采购相关部门集体评审、合理控制采购数量、设计选型标准化和早期供应商参与等具体方式的执行,可有效控制采购成本,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爱景.采购成本的控制要从完善采购制度入手.经营管理者.2009(16).

[2]赵启聪,李卫国.构建采购成本控制体系完善采购管理.山东煤炭科技.2008(02).

[3]张丽霞.控制采购成本 提高企业效益.商业文化.2010(04).

篇7

投资与理财 王飞

尽管房价居高不下,茅于轼仍对中国楼市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房地产业的前景还是光明的,因为城镇化还没完成。下一步,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都应更加关注迁徙进城的农民们,他们是楼市的后继支持力量。”

问:2014年上半年已经过去,房地产市场的表现较去年乏力许多。而房地产恰是整个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您觉得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总体状况会如何?

茅于轼:我觉得中国经济还是有可为的,但前提是要调结构,现在的结构是不合理的,而结构不合理的根源是价格不合理。

价格不合理的表现是“两高两低”――“两高”是土地价格和资本价格高,这两项高,房价没法不高;“两低”是环境价格和资源价格低,破坏环境和滥用资源需要承担的成本和付出的代价太低廉,让人肆无忌惮。这样继续畸形地发展下去,中国经济迟早会有危险。但如果矫正了这“两高两低”,10~20年内,中国还是会有比较显著的经济增长机会。

问: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它应如何平稳健康地继续发展?

茅于轼: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前景还是光明的。在三四线城市人口置业需求饱和,一二线城市刚需人群受经济能力限制,无法释放的现在,开发企业应该关注想进城的农民们。在开发设计和价格制定上,考虑他们的需求,贴近他们的实际,让他们真正能买得起、住得长,这很重要。

问:我知道您是楼市泡沫论的支持者。在您看来,有哪些因素在不断吹大泡沫?

茅于轼:中国楼市的泡沫之所以越吹越大,我认为主要应归咎于国民经济不自由。直白地说,就是人民的投资渠道太窄、赚钱机会太少。电力、石油等资源产业由国企垄断,银行等金融机构又不允许民间资本参与,那百姓手里的钱怎么用?只能买房!所以我认为,要戳破泡沫,不让它继续无休止地膨胀,就应该适当拓宽一些投资渠道,放低一些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不能让房地产市场成为热钱的唯一流入口。

问:对于中国住宅空置率太高问题,您曾说要救市,只能寄希望于农民工进城。但也有业内人士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未必有那么多农民工愿意进城,因为一是负担不了城里的房价,二是骤然提高的生活成本会让他们无以为继。对此,您怎么看?

茅于轼:我不认为那些观点和我的是相反的,因为我也承认他们提出的问题――城市的房租和房价的确太高,连城镇人口去负担都很吃力,更不用说是农民工了。但这也正是我要说的因为房子租售价贵,才让它们租不出去,也卖不出去。房子空置着就是死物,这是极大的浪费。但很多空置房的业主不以为意,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那一点租金,甚至把售价抬得很高,觉得自己的房子要越炒,才越升值。于是就造成了“房租/售价高―不好出手―空置―不愿降价―继续空置”的恶性循环。

所以我建议,国家应学习发达国家的成熟经济体系,引入空置税。这不仅能有效地抑制房租房价,而且对炒房者也具有一定威慑作用。

篇8

1.音序查字法。如:鼎dǐn,先在“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出音序(D),再查找音节(dǐn)及所对应的页码。

2.部首查字法。如查“挥”字,先在“部首目录”中找到(扌),再找到部首所对应的“检字表”页码,在“检字表”相应部首下及剩余笔画数(6画)下找到要查的字及正文页码。

3.数笔画查字法。在阅读中遇到不知读音,又很难确定部首的字,就只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来查了。首先,在“难检字索引”中的相应笔画数下找到该字,再打开所对应的正文页码就可查到这个字。如查“乙”,在“难检字索引”中查(1)画。

篇9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 单向溢出 农村经济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增长,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具有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是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一部分,是由于知识溢出即知识的特性所带来的那部分外部效应。卢卡斯曾这样描述:思考人力资本外部性或知识外溢的一种方式是立足于搞科学文化。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研究,即知识溢出带来的外部效应,推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卢卡斯提出:“个体人力资本除对其自身生产率的效应外――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还应考虑外部效应。”

随着户籍等就业制度的松动,中国农业中长期存在的隐蔽失业释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涌向大城市,以致出现了所谓的“民工潮”。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早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经济现象。而人力资本是以劳动者为载体、不能独立存在的一种生产投入要素,人力资本投资及流动与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及流动迁移是不可分的。农村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溢出效益,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作用的。

根据古典经济理论、二元经济模型和人力资本理论,随着劳动力在城乡间的重新配置,要素报酬会趋向均等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解决失业、增加微观经济主体收入的同时,城市利益向乡村渗透,从而城乡经济最终将走向平衡发展,城乡差距将逐步缩小。我们具体来看一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溢状况。

一、农村人力资本外溢现状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表现为单向溢出,即外溢效应表现明显,内溢效应表现不明显。改革以来,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外溢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外溢规模逐年稳步扩大

2006年农村户籍外出从业人员已经达到13181万人,占农村户籍总人口的14.3%。根据张凤兵(2006)测算,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外溢规模在25年内,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58亿元猛增到3501.90亿元人民币,其变化是非常巨大的。90年代以前,农村人力资本外溢量的增长速度较快,但规模相对较小,而进入90年代,出现了劳动力转移的,农村人力资本外溢的增长速度最快时高达207%,外溢规模巨大,5年内从1000多亿猛增到2000多亿,而从2000亿到突破3000亿大关仅用了3年时间。

2、外出劳动力以自发择业为主的态势向有组织的群体性流动转变

改革初期农民进城寻找就业机会多是自发的,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实现就业;自发、盲目和不均衡流动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譬如部分交通线路和一些城市基础设施供给压力过大,社会治理成本高、难度大等。

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完善,特别是最近两年,人们对流动就业和农民工问题认识的提高,各级政府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输出地政府对组织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就业越来越重视。农民培训和信息网络的逐步建立等,使农民外出组织化程度逐步有所提高。我们以河南省为例,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自发为主的态势正在加以改变:

从转移的绝对数来看,河南省有组织的转移从2004年的5,105,035人增加到2007年的8,326,580人,增加人数为3,221,545人,增加幅度为63.11%。同期,自发转移的增加人数仅为2,464,171人,增加幅度为26.81%;从两者所占转移劳动力人数比例来看,2004年,河南省的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仅占当年转移人数的36.18%,2007年,这一比例急剧上升为42.17%,这说明农村劳动力从无序、自发转移,正在形成较为合理、良性的转移。

3、流动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逐步提升

从劳动力流动的趋势上看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在逐步提高。我们还以河南省为例,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主要以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为主,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呈下降趋势,初中以上的呈持续上升态势。从新增的转移人数来看,河南省转移的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大幅度增加,从2004年的近83%增加到2007年的89%,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增加更为迅速,尤其是2007年,这一人数为5,461,121人,较之2006年增加1,191,388人,增加幅度为27.9%;同期,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有缩减的趋势,从2004年的17%下降为2007年的11%,这说明,河南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正在突破劳动技能偏低的障碍,实现转移劳动力的高素质化、高技能化。

4、外出劳动力出现了回流现象

全国不同区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劳动力回流的现象,但回流的原因是多重的,依次为就业困难、照料家人、生育和抚养、结婚、年龄原因及伤病,以回乡投资为目的者寥寥无几。

据河南调查总队调查,至2008年6月底,全省4200个农户中有在外劳动力2389人,比上年同期的2484人减少95人,同比减少3.8%。外出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土地增收吸引农民工回流。近年来,国家扶持农业的政策不断出台,粮食补贴、粮种补贴、畜禽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农民又从农业生产中看到了希望。

第二,产业转移引起农民工回流。据调查,至2008年6月底,从事第二产业尤其第二产业中建筑业的农民外出务工者减少都在10%以上。原因一是受国内材料涨价、员工工资上涨,以及诸多限制政策的出台等因素影响,相关劳动密集型行业纷纷退出中国,转投东南亚其他国家,而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的行业,农民工又干不了,这也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一个因素。二是从事建筑业的外出农民工,受工期影响缺乏稳定性。今年以来,受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各大城市房地产市场萧条,项目工程相对减少。当一项工程结束,又没有新的工程可以承接,外出农民工只有返乡赋闲或务农。据对150个回流农民工的调查,因打工地工厂倒闭或转产致使民工回流,占调查回流人员的23%,居第二位。

第三,待遇低下引起的农民工回流。回流农民工大多数都是在外从事建筑等低端产业或岗位的,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收入也偏低,一般月工资都在1200元左右。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50个回流农民工中,只有9人交纳有社会保险,占调查人数6%。说明农民工合法权益还没有完全得到保障。据调查,因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致使农民工回流的有25人,占150名调查返乡人数的17%,居第三位。

可以看出,由于政府扶持农业的政策不断出台,农业经营政策得到不断的优化 ,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和粮食产量的增加,也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许多外出务工者开始回流到本地就业。这一现象说明,并非没有可能减少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损失,只要保证农村一定的基础条件和就业环境,就有可能减少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溢和降低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

二、农村人力资本溢出的实质――单向溢出

1、城市人力资本的内溢

我国城市人力资本投资及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溢出效应,更多地表现在城市区域的内溢性上。城市中存在较好的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条件,人力资本在城市中能得到较高的收益,城市中形成的人力资本往往会在城市发挥作用,即内化于城市自身;而农村由于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具备,加上“歧视农村”观念的影响,城市资源很难向农村流动,制约了城市人力资本向农村的溢出。

进一步讲,政府和城市市民在城市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及由此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只能在城市内溢并发挥效用,而对农村发展则难以形成有效支持。

2、农村人力资本较难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向城市外溢

农村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表现为强烈的对城市的外溢效应。具体表现为,就个体而言,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向城市流动。我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城市潜在的个人发展机会和良好的公共设施和环境,这些都是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诱因,即城市中存在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

在改革开放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及由此决定的就业制度有所放松的情况下,农村青年除了通过考学跳农门外,还可以到城里打工。就是说,农村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往往形不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城市,支持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首先从农村流出去的劳动力必定是那些有相对较强竞争力、受过一定教育并掌握相应技能的青壮年,即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农业劳动力。而许多地区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只是老、少、妇女、多病者。这些人留在农村,不可能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支持。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更多地表现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上。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外溢效应,使得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很难具有农村区域内的内溢性特征。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必然会造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激励不足,城市发展受益而农村发展受损。

在中国的二元结构下,劳动力流动没有带来古典理论所预期的收入均等化,反而导致了城乡发展差距的拉大,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城乡不同的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带来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恶性循环,从农村走出去的是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青壮年,留下的是老弱病残,使得农田荒芜,农村“空心化”,农业生产受损,城乡差距扩大加速。

三、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内溢效应

1、优化农村经济发展软环境

我国农村由于缺乏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出现了农村人力资本外溢,造成农村人力资本的损失,这要求我们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为农村人力资本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以增加人力资本的内溢。

(1)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首先要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其次,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再次,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2)完善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建立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种急需的科技咨询与市场信息、政府信息、气象信息服务。二是建立农业专家下农村服务制度。三是发挥农村各种专业协会的作用,开展农业科技研究。

(3)实行农业扶持政策。一是要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流通补贴机制。对战略物资如粮棉生产制定补贴措施,对农产品流通要在交通、税收等方面给予暗补。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对农业基础研究、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推广要加大投入力度,不能一刀切推向市场。三是加大农业信贷支持力度。首先要扭转农业资金工业用的问题,对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加工、流通信贷要给予优先放贷和政策贴息。

2、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农村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仅仅加强农村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是不够的,在搞好软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辅之以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

(1)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户分散经营行为的短期性和实际存在的土地承包期的不稳定性,使得农户投资农田基础设施的风险过大,并且资金的限制也使得单个农户也难以独立承受。要加快农业发展,就必须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国家和农村集体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为农村劳动者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2)加大对农村的公共设施投资。中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农民就业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产业结构中传统农业比重的降低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上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表现。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道路、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投资作保障。否则,非农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基础条件的制约,难以吸引投资,农村劳动者难以在农村找到就业机会,必然造成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流,增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带来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城乡差距的恶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参考文献】

[1] 霍丽、惠宁:城乡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研究[J]. 福建论坛,2008(6).

[2] 张凤兵: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3] 侯风云、 徐慧:城乡发展差距的人力资本解释[J].理论学刊,2004(2).

篇10

Landry,S(.2003)通过对加拿大437家研发密集型公司1997—1999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公司拥有费用化与资本化的选择权时,为达到满足债务条款或平衡利润的目的,公司确实会将其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宗文龙等(2009)发现,企业的研发支出资本化行为主要受到债务契约的影响,财务杠杆越高,企业的资本化强度越高;企业存在利用资本化政策实现扭亏的行为。王艳等(2011)指出当公司负债率较高以及当期处于盈亏边缘时,更倾向于增加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比率进行盈余管理。许罡等(2010)认为公司为了避免亏损和再融资等需要,会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陈晓红等(2011)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受债务契约和资本市场动机的影响,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管理者越趋于把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在经营状态不好时,上市公司为保持上市资格、扭亏为盈而趋于把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刘瑞(2012)发现:在亏损的上市公司中,企业选择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主要动因是债务契约动因;在微利上市公司中,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动因主要是扭亏为盈动因;在盈利良好的上市公司中,研发费用资本化动因主要有利润平滑动因和配股动因;在高盈利上市公司中,利润平滑动因、配股动因和债务契约动因是高盈利上市公司选择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主导动因。总体来看,学者关于研发支出资本化动因的研究中大多数认为是债务契约动因、资本市场动机(即扭亏为盈动因),还有观点认为收益平滑动因也是驱使企业加大研发支出资本化程度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

二、研发支出处理的市场反应

刘斌等(2011)认为长期市场反应下,股价对R&D支出的信息披露存在选择性吸收,投资者能区分其会计处理、披露的规范程度以及是否是高科技公司的公司性质。短期市场反应中也存在股价对R&D信息的选择性吸收,并且投资者能区分高科技公司的会计处理和披露的规范程度,但对于非高科技公司则无明显反应。王宇峰(2011)对研发支出及其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检验,通过研究发现,资本化研发支出和费用化研发支出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不一致,而且研发支出信息披露质量对股票价格有显著的影响,提高研发信息披露质量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许里(2001)以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影响因素、研发支出与盈余管理及企业价值的关系,检验了研发支出资本化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资本化选择对公司价值有一定影响,可能成为公司从事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R&D投资的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司的价值,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选择,成为大多数公司的第一个选择。辛云峰(2012)以2007—2010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当期研发投入总额、资本化支出、费用化支出与下一年度4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正相关。由于中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将研发支出分成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并允许将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予以资本化,国内学术界对于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讨论焦点开始转变,由资本化是否能够更好地表现无形资产的经济实质,转移到资本化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上。但从什么地方可以观察到上市公司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其对信息用有用性有何种影响,这些尚不能运用大样本予以验证。本文以天源迪科近年来研发支出资本化的状况为例,分析可以观察到的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方式,并且了解这种选择资本化程度的行为对财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以此丰富学术界关于研发支出资本化作为盈余管理工具的研究,并据此提出完善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一些建议。

三、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了在创业板上市的天源迪科(300047)为样本进行分析。天源迪科是为中国电信行业提供信息系统产品及后续服务的行业领先者,每年在研发支出上的投入较大(最近4年年平均研发支出占收入的24%,占净利润的121%),具有高科技企业的一般性,同时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对当年净利润的影响十分显著,适合作为盈余管理的研究对象。

(一)公司简介深圳天源迪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深圳天源迪科计算机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1月18日,2007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月20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天源迪科,股票代码:300047。公司经营范围为: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及售后服务;计算机网络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系统咨询和相关技术服务;经营进出口业务;通信产品及其配套设备的销售、售后服务,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核心竞争力占据公司资产的重要地位,而公司每年也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的多少对当年的盈利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天源迪科是否存在运用研发支出进行盈余管理根据年报披露的资料,天源迪科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支出的核算方法是:(1)研究阶段的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研究计划书时,结束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项目可行性验证报告时。(2)开发阶段的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项目立项报告”时,结束时点为取得经批的“项目结项报告”时。(3)结转无形资产的具体条件和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项目结项报告”时。天源迪科研发投入资本化的确认政策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表1、图1、表2、表3分析,一是天源迪科研发支出2010年猛增,尤其是研发支出资本化率高,对利润影响大。如果按较为保守的50%资本化比例(2009—2012年平均资本化率)对2010年研发支出费用化进行调整,会导致当期管理费用增加1824.36万元,依据当年的平均所得税率计算当年净利润将减少1660.19万元,那么当期净利润将降至原财务报表所列净利润的75%,相应的2010年的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也会有大幅度的减少。二是2010年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率异常。2009年和2012年在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总计支出水平相当的情况下,2009年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远远高于2012年。但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由于2010年研发项目的特殊性(例如某些研发项目成功几率较高,而2010年研发支出中适用资本化程度高的研发项目较多)导致该年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较高。于是本文进一步对比2010年和2012年天源迪科研发支出中构成项目的具体情况,发现2010年各个研发项目中的资本化比例都高于2012年(表2)。三是2010年研发支出资本化率提高了利润水平,利润水平与与销售增长、销售净利率不匹配。分析表2、表3,2010年反常的销售净利率、平滑的利润,以及远高于常年水平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表明2010年天源迪科存在利用研发支出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三)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根据前人研究,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有: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和收益平滑动机,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呢?

1.具有债务契约动机吗?从表3看,天源迪科2010年上市即获得了大量的权益资本,同时获得了大量的现金资产,几乎不需要通过负债来获得资金。所以天源迪科负债率远低于行业平均值,资本甚至流动资产充足,无论是短期偿债能力还是长期偿债能力都非常良好,据此可以合理排除债务契约对于天源迪科盈余管理的影响。2.具有扭亏为盈动机吗?从表4和图2看,天源迪科多年来利润稳定增长,并不存在濒临亏损边缘的情况,据此可以合理排除扭亏为盈动机对天源迪科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3.具有收益平滑动机吗?从表1和表4分析,2010年营业收入与2009年持平,收入增长缓慢,仅为0.38%。与此相对应的是其2010年的利润却实现了平稳增长,比2009年净利润增长了13.67%,2010年收入和净利润的不匹配情况让人难免怀疑可能存在平滑利润的盈余管理。天源迪科在2010年的年报披露,由于2010年系统集成业务收入锐减,导致收入增长缓慢,同时由于业务结构的变化,应用软件等利润率高的业务比例增大,所以当期营业成本下降,导致了净利率的上升,年报的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否真的是这一种解释呢?2010年天源迪科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比率较其他年份显著提高,这让人怀疑天源迪科可能存在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

(四)盈余管理后的市场反应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后,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对财务信息有用性产生影响。经过盈余管理的损益状况是否能够为企业股价带来利好作用,还是投资者能够察觉财务信息的水分,盈余管理反而会抑制股价的上扬?天源迪科于2011年3月25日披露了2010年财务报告及审计报告,从天源迪科财报公布前后的股价表现可以直观地看出(图3),自3月25日披露年报后,当日股票价格出现显著的跌势,出现投资者大量卖出股票的情况。而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股票也紧接着下跌的趋势。股价从3月25日开盘的29.38元跌至4月29日收盘价的24.15元,下跌了约17%。总市值从3月25日的298215万元跌至252609万元,下跌了15%。然而股价下降也存在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譬如整体股市环境的恶化等。为了进一步验证市场是否存在负面反应,本文截取了2011年3月25日前后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数据(见表5),在这段时间里,天源迪科的流通股数(10460万股)没有发生变化。表5中超额回报率是以同日个股回报率减去创业板(以流通股市值为权数)加权平均回报率所得;前20日市盈率以披露日前20日股票均价除以2009年每股净利润所得,后20日均价以披露日后20日股票均价除以2010年净利润所得。从表5中对比两个观察区间可以看出在披露日前后20个交易日,平均股价、流通股市值、总市值以及回报率都出现了显著的减少。尤其是披露日后累计超额回报率出现了显著的减少,表明天源迪科在披露日后20个交易日的股价表现持续落后于股市整体表现。这有力地验证了在2010年财报披露日后,投资者倾向于减持天源迪科股票,从而使其价格下降。另一方面,披露日后市盈率也出现了显著的降低,下降程度达18.76%。如果按照50%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程度对净利润进行调整,则披露日后20日市盈率将达到57.09,与前20日的市盈率水平大致相等。可以合理推断,天源迪科在财报披露日后市盈率的下降并非由于投资者对公司成长性产生怀疑,而是由于天源迪科通过盈余管理增加的那部分利润并不能被投资者所信任,在这种预期下相应减持股票使天源迪科真实的市盈率回归到正常水平。低迷的市场反应表明,即使财务报告中显示出稳定增长的利润情况,盈余管理后的财务信息仍然无法弥补收入停滞带来的负面影响。投资者对2010年经过盈余管理的财务信息能够较为合理地判断公司真实的业绩表现,作出负面的市场反应,且这种反应不是过度反应,它使得企业真实的市盈率回归到正常水平。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科技企业的特殊性导致投资者重点关注其研发支出的处理,也可能是投资者除了会计利润之外,也关注到了公司的收入下降等其他不利因素。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部分学者的结论:投资者对于研发支出信息选择性吸收,并可以判断高科技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存在盈余管理。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试图回答在高科技企业研发支出方面的三个问题。一是研发支出条件资本化是否会导致高科技企业借此实施盈余管理?针对这个问题,天源迪科在2010年的会计处理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痕迹。实际上,在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处理规定上,中国会计准则给予了较大的自由度,尤其在每年研发支出数额较大的高科技行业,不同的资本化程度将大幅度影响其利润水平,甚至会影响盈亏。如果高科技企业滥用研发支出资本化准则,必将导致其信息披露质量的严重失真。二是高科技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分析的案例发现除了债务契约和扭亏为盈动机之外,高科技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还有可能是出于利润平滑的动机。即尽管一些企业表面上业绩良好,不存在微利经营的情况,仍然可能为了平滑利润而进行盈余管理操作。在本案例中,天源迪科2010年收入下降,却实现利润上升,这是明显存在平滑利润的迹象。三是高科技企业盈余管理后市场是否对其作出有效的反应?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案例公司披露后的市场反应进行分析,发现天源迪科盈余管理后的经营成果并不能为股票投资者所信任,年报披露后出现股票价格和市盈率的下降。同时投资者并没有做出过度反应,显示出投资者能够较好地分辨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的盈余管理。由此可见,研发支出条件资本化留下盈余管理的空间,但研发支出条件资本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研发支出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无形资产,并通过对研发成果的使用或出售获得未来的经济流入,其经济本质是资产,应该予以资本化。其次,研发支出的投入并非全部能够最终形成资产,全盘资本化很可能导致无形资产的高估,所以应该有条件资本化。最后,由于企业之间研发项目的性质、研发水平差异,使得不可能对资本化的比率采取统一的规定,所以应该给予企业对资本化的程度一定的自。理论上条件资本化是符合研发活动的经济实质的,有利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