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金范文

时间:2023-03-23 0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本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本金

篇1

关键词:资金;资本;资本金;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17-03

引言

在我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总有一些基本概念,看起来很相似,经常被人们相互混淆,但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资金、资本、资本金、资产就是如此,本文拟对这些概念进行厘定,切实辨清这些理论上的概念,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一、资金

(一)资金概念的述评

资金在中文语义学中是[1]:1)国家用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资或货币。2)指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关于资金概念的研究有多种观点,分述如下:

(1)资金就是“钱”。这一定义作为对资金的通俗理解且长时间被广大社众所接受,但是资金就是“钱”吗?显然这把资金和货币的概念混淆起来了,因为“钱”就是货币,作为资金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其职能是不同的,货币如不垫支于生产经营等,则不能形成资金,不能产生增值。所以,资金不一定就是钱,甚至钱都不一定是资金(若不垫支出去)。

(2)资金是财产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这一定义是中国会计界长期使用的关于资金的定义,散见于各类会计书籍[2~3]。一些人认为资金是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还有一些人认为资金是财产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因为能用货币表现的是财产物资的价值方面,后者的表述则比前者略好些,但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似乎财产物资的价格就是资金,这将价格与资金的概念混淆起来了。笔者认为,不是所有能用货币表现的财产物资都是资金,例如,对船舶制造企业来说,水面(河面、江面或湖面)等自然资源是船舶下水必不可少的财产物资,但这些自然资源在中国属于国家所有,不属于企业所有,不是它的资金。但是,对外商投资船舶企业来说,其处理不一样,不能够无偿使用。再如,个体工商户作为一个企业,其业主自己身上的衣服不是资金,但是,是他(她)的财产物资。

(3)资金是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不断运动并带来增加价值的价值,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4]。它是劳动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生活水平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运动,其生命力寓于生产经营的运动过程之中,经过运动不仅要求如数流回,而且能够带来增加的价值。

(二)资金概念再思考

上述第(1)、(2)种关于资金的定义均属对资金进行描述性的定义,第(3)种关于资金的定义则是对资金进行抽象性的定义,将资金的定义推上了一个新水平,但与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经典定义类似,且只强调了增值性。这三种定义的经济思想先进性也不一样,(1)、(2)代表的是资金“占用”的经济思想,只要是企业的财产物资,不管能否使用,使用与否,都是企业的资金,比如积压的产品、应收而无法收回的陈年老账,也都是企业的资金,造成企业账上有资金,但实际资金周转不灵,虚盈实亏,第(3)种则代表的是资金“运用”的经济思想。资金首先要垫支出去,然后不断地周转,并在周转的过程中保存和增加自己的价值。而这种经济思想的先进与否将直接影响我们实际的经济工作,进而影响到我们的会计核算。

我们认为[5],资金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垫支的价值,周转的价值,它会不停地运动,并在运动中保持和增加自己的价值。这一关于资金的定义,恰如其分地表述了资金的特征(也是确定资金与否的判断标准):1)资金的垫支性,这是基础,是资金运动的起点。2)资金的周转性,这是其本质特征,据此把资金划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3)资金的补偿性,这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要求。4)资金的增值性,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

二、资本

(一)资本概念的述评

资本在中文语义学中是[6]:1)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即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的生产资料和用来雇佣工人的货币。2)经营工商业的本钱。3)比喻借以牟取利益的东西(含贬义)。关于资本概念的研究有多种观点,分述如下:

1.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定义最著名、最经典,简单明了。他认为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货币,而货币正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作为货币本身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着本质区别。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这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只有用货币购买了劳动力,并在生产过程中使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发生价值增值,从而使他的货币转化为资本。

2.格林沃尔德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从生产的角度对资本进行了界定,认为[7],资本是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包括厂房和机器在内的所有商品的名称。它是生产的三要素之一,另外两个要素是土地和劳动。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资本是一家公司的总财富或总资产,因而不仅包括资本货物(有形资产),同时也包括商标、商誉和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作为会计学术语,它代表从股东那里得到的全部货币,加上留归企业用的全部利润。中国其他关于资本的定义大多沿用马克思的观点。

(二)资本概念再思考

1.资本与资金并无二质。长期以来,中国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会计学界都认为资本主义称为“资本”,社会主义将它称为“资金”,其实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别。若说二者有本质差别,就是看是否存在剥削关系。过去往往把这种“资本一般”混淆为“资本具体”,认为“资本”与剥削相联系,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社会主义只承认“资金”,不承认“资本”。其实,“资本一般”只有与所有制关系联系在一起时,才呈现出不同的“资本具体”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剥削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决定了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并通过资本积累不断扩大支配劳动的权力。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资本采取公有制形式为主,虽然资本仍然具有支配劳动的权力,劳动剩余的索取权和控制权仍归资本所有,但最终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生产要素共同创造财富已成共识使资本与劳动不再对立。过去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只使用“资金”概念,不使用“资本”概念,强调“资金”不存在剥削关系,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淡化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强调了“发展是硬道理”和“合作共赢”,又重新开始使用“资本”的概念。比如“十六大”报告早就提出、“十七大”和“十”报告又重申“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它体现了只有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共享企业剩余索取权,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但是,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企业收益分配的现实是:非人力资本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工资没有集体协商,人力资本没有或较少地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部分技术人员以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参与了一定的剩余价值的分配,少量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年薪、股票期权等形式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但广大的普通员工没有或较少地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且这些要素参与分配无论是在机制、制度乃至国家的法规上,还是在其数额的确定上,其话语权和决定权均显得非常苍白。若真正实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按贡献参与企业收益分配,资本形式就会在传统的货币资本、实物资本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本。①

三、资本金

(一)资本金概念的述评

资本金在中文语义学中是[8]:资本金是企业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发展经济需要办企业,办企业要有本钱。这项办企业的本钱就是资本金或资本。关于资本金概念的研究有多种观点,分述如下:

1.政府文件中的表述。过去中国并没有资本金一词,政府文件中最早出现的是1993年颁布实施《企业财务通则》中,为了资本保全才提出的。根据中国《企业财务通则》规定:设立企业必须有法定的资本金。资本金是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中国有关法规遵循实收资本与注册资金相一致的原则。资本金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金被称为股本,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一般企业的资本金被称为实收资本。企业的资本金按投资主体分为四种类型: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其中,国家资本金为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本投入企业而形成的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为其他法人单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资产投入企业而形成的资本金;个人资本金为社会个人或企业职工以个人合法资产投入企业而形成的资本金;外商资本金为外国投资者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投资者投入企业而形成的资本金。

2.专家学者的观点。彭伟楠认为[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与“资本金”这两个概念既有共同点也有一定的区别。马明明认为[10],资本金概念源于西方的“资本”概念,又与西方的“资本”概念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是有所区别的。朱锴认为[11],建立资本金制度可奠定企业经济基础、保护投资人利益、保护债权人利益、是实现两权分离的基本条件。干胜道认为[12],资本金不等于资本或资金,资本金概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资本金概念再思考

1.国外并没有资本金的概念。资本金的概念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定条件下产物,实际上是在淡化(回避)资金与资本的本质区别。也可以说,资金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产物,资本金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物,可以看作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存在一定的剥削相适应的产物。

2.笔者认为,资本金可以看作为资金与资本的集合(集成)。过去计划经济年代认为社会主义使用资金概念,资本主义使用资本概念,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淡化了计划与市场、公有与私有等的对立,出现资金与资本相统一的资本金的概念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

四、资产

(一)资产概念的述评

资产在中文语义学中是[6]:(1)财产。(2)企业所有的物资、货币。关于资产概念的研究有多种观点,分述如下:

1.资产的成本观。1940年Peton和Littleton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认为“获取交易的价格积数就是‘资产’”,其核心就是认为“资产是(历史)成本”,是资产成本观的典型代表。

2.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观。1980年FASB在SFAC No.13《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后于1985年被SFAC No.16《财务报表的要素》替代,但资产定义未改变)中认为“资产是特定主体由于过去交易和事项而取得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3.资产的经济资源观。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1991年的《财务会计概念》中认为“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发生的结果而被一个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从这些经济资源,主体将可能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2001年的《IASB概念框架》中认为“一项资产是企业控制的一项资源,它是过去事项的结果,从所控制的资源中预期有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4.IASB/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暂定的资产定义。认为“资产是会计主体对其拥有排他的权利或其他权益的现时经济资源”。

5.中国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资产概念再思考

1.笔者认为,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一切经济资源。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定义相比仅将“资源”改为“经济资源”。资产的主要特征是:(1)对所有者的有用性。具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作贡献的能力。(2)只能为某一企业获得其利益并限制其他人取得这项利益。(3)导致企业对这项利益的权利和控制的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符合IASB/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暂定的资产定义所要求的“现时经济资源”。

2.资产是资金的实物形态,是资金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从其“运用(存在、分布与使用)”的角度观察的结果,资产不限于所有权属于企业的财产权利,它还包括实际归企业控制的财产(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尚未转移)。它的实质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必须导致取得或控制的交易、事项已经完成。资产的内涵是经济资源,具有服务能力,但不是企业所有的必不可少的资源均是资产,例如,铸铁件时所需的空气,内资造船企业的水域资源等就不是企业的资产,只有经济资源才是资产。经济资源具有稀缺性、垫支性。由于空气不具有稀缺性,中国江湖河海属于公有,不具有垫支性,就不属于资产。

结束语

历史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理论概念的不断向前发展,就是要向现实无限的“逼近”,只有切实辨清文中所述资金、资本、资本金、资产这些理论概念,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莫衡,等.当代汉语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 杨纪琬,娄尔行,葛家澍,赵玉珉.会计原理(修订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3] 黄运武.新编财政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895.

[4] 何盛明.财经大辞典・上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35.

[5] 吴君民,狄为,张学军.基础会计教程(第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 张清源.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K].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533.

[7] D.格林沃尔德.现代经济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62.

[8] 王美涵,李儒训,耿汉斌.财务百科全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361.

[9] 彭伟楠.资金与资本辩晰[J].财务与会计,1994,(3):59.

[10] 马明明.简论资本金制度的理论基础[J].财务与会计,1994,(5):51.

篇2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新巴塞尔协议

1、引入银行资本充足率及简述新巴塞尔协议

1.1引入银行资本充足率概念

银行资本可以简单的从公认会计原则上定义为: 累计计算的银行总资产与银行总负债的账面价值之差,即银行的净值。根据《巴塞尔协议》所提出的概念,银行总资本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股本,公开储备;附属资本包括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一般储备金、一般呆帐储备金、混合资本工具、次级长期债务等。

银行资本的用途直接影响银行资本的数量及其充足度。一般认为银行资本有以下四方面的基本用途:

(1)当银行破产时,银行资本首先被用于赔偿费保险性存款。因此,银行资本金起到了增强公众信心、防治银行倒闭的作用。

(2)当银行出现非预期性或意外损失时,银行资本可用于消化这些亏损,从而恢复公众信心,使银行得以继续正常经营。

(3)银行资本还用于购置日常金融服务所需的各种装备与设施。

(4)在当局关于最低资本限额规定下,银行资本构成对银行资产无节制膨胀的内在限制。

银行与公众之间长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对银行而言则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掩盖银行储备不足和资产质量低下的窘迫,也可能因公信力的丧失而破产倒闭。银行困境的解脱取决于清偿能力尤其是流动性的大小。解决这一问题的传统做法一是资产变现,二是市场介入,但是这两种做法的劣势非常明显。除了要损失大量的交易费用之外,还要受到市场资金可供量的严格制约,从而产生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各国中央银行一方面充当最终贷款人,在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时对其施以援手,另一方面则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对受损公众进行补偿。这类亡羊补牢式的举措都是立足于银行的,没有对银行的经营过程提出根本性要求,因而不仅未能有效地遏止银行的倒闭,反而可能增大了银行破产的风险,故而遭到经济学家的批评。由于最终贷款人的存在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商业银行一方面有通过增加高风险投资转嫁保险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有扩大债务依存度的冲动和便利,破产风险因此不断累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以及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巴塞尔委员会逐步将银行的监管从修补转到内部调控,即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的设定呼之欲出。

由于银行资本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必要确定银行进本金充足率的警戒线。

1.2简述新巴塞尔协议

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以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为主要特点的新资本监管框架草案第一稿,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新巴塞尔协议》希望资本充足率标准维持在8% 的水平上,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但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做了重大调整,尤其是给出了两种计量信用风险的方法,即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计算方法的改变无疑将在事实上调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并很可能相对提高发展中国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

2、资本充足率管理重点

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和我国银监会颁发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核心指标,对其的管理应注重三个重要的方面。

2.1风险覆盖面管理

1988 年的巴塞尔协议涵盖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此基础上将操作风险涵盖其中,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为抵御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安排资本,并要求银行从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中选择一种方法计量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将操作风险纳入第一支柱有助于确保银行有足够的积极性开发计量操作风险的各类手段,体现资本必须覆盖风险的基本原理。所以资本充足率管理的一个趋势就是风险覆盖面会随着风险衡量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广。

2.2指标的重要性和综合性

国际银行界已经将资本充足率作为一个核心指标来看待,比如,香港金融监管局将最低资本充足率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准。新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获得国际银行界的认可,到2006 年底十国集团成员国、25 个欧盟成员国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采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为监管标准,资本充足率指标的重要性得到加强。新资本协议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做了详细规定,使得新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可以综合衡量商业银行可以识别的总体风险水平、资产规模和资本的关系更加具有综合性。

2.3弹性化的指标管理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一个特色是对于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更加弹性化。这主要体现在对于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上。除了标准法以外,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内部评级法来计算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以商业银行内部的评级为基础,利用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来计算风险加权资产。内部评级法的采用说明了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弹性化和灵活性趋势,使得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各自情况更加准确地衡量其面临的风险,以及要覆盖这些风险所需要的资本,使得资产配置好、风险管理水平高的商业银行可以以同样的资本推动更大规模的资产,获取更多的收益,以此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3、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核心问题

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在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进行权衡。这个矛盾在现实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监管要求安全稳定与股东要求高回报之间的矛盾;规模扩张与资本金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两个主要矛盾。

3.1监管要求安全稳定与股东要求高回报之间的矛盾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非常重视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的作用,监督检查可以大大提高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风险评估能力,信息披露可以强化市场纪律,帮助银行和监管当局管理风险,提高稳定性。我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于资本不足或资本严重不足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将会对商业银行采取限制资产增长速度、限制开办新业务和设立新机构、要求调整高级管理人员乃至重组等措施进行纠正。

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政府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国有股权占绝大部分,为了改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我国正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并利用外汇储备为两家具备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创造条件。这个矛盾在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张,这个矛盾会逐步显现。这个矛盾在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体现的较为明显。一方面,作为大股东的地方政府或其控股的国有企业没有足够的动机来补充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另一方面,非国有股东出于发展主业的需要或其他需要,没有足够的财力来补充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同时为了避免其权益的稀释和投资回报的下降,对于资本金的补充并不积极。所以监管与市场的要求和股东对回报的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3.2规模扩张与资本金不足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5%左右。高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资产结构的巨大变化,储蓄主体由政府变为居民,居民储蓄成为金融资产来源的主要成分。在企业融资方面,尽管建立了资本市场,但是由于制度和体制的原因,发展一直比较滞后,在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同时在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货币化程度会日益提高,若以M2 /GDP 表示货币化程度,我国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一方面,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货币化程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而投资渠道狭窄,储蓄存款成为居民保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方式依然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资金供给和需求都向银行集中,就造成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资产和负债的急剧扩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存款等各方面均具有绝对的优势,比例高达60%以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市场份额在上升,但是依然不占主导地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因为体制原因,曾经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机制逐步转变,以及不良资产的剥离和数次的注资,不良资产的比例和总额是在不断下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资产质量较好,但出于竞争的原因和机制优势,资产和负债规模扩张较快,资产和负债的快速增长导致资本金不足问题很突出。

按照我国经济每年8%的增长速度,每年的GDP净增大约7000 亿元左右,按照2007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与GDP的比例175%计算,我国商业银行每年资产大约增加1.2 万亿元左右。按照8%的最低要求,假设资产风险度为60%,则要求有576 亿元的资本金补充。按照10%的稳健水平,每年需要720 亿元的资本金补充。所以,除去以上计算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为了达到监管要求而需要补充的2 万亿元存量资本金外,由于资产规模的扩大,每年还必须补充720 亿元的流量资本金。

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体系的资产规模膨胀较快,一方面商业银行提高了收益,投资者提高了回报率,另一方面也必然造成资本充足率下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提高,所以,商业银行经营者必须在资产规模扩张和资本充足率下降之间进行权衡。资本金的补充在未来将是我国商业银行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任务。

4、资本金补充的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在2009 年前面临2 万亿元的存量资本金的补充,此外每年还要面临大量流量资本金补充,结合资本充足率管理的三大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补充资本金。

4.1资本金内部补充渠道

根据Bernon的银行持续增长模型有:

SG1=ROA(1-DR)/[(EC1/TA)-ROA(1-DR)]

其中,ROA=资产收益率,DR=以百分比表示的银行纳税后净收入中的红利部分,SG=银行资产的增长率,TA=银行总资产,EC=银行总股本。

将EC1/TA放到等式左边,有:

EC1/TA= ROA(1-DR)/SG1+ROA(1-DR)=ROA(1-DR)*(1+1/SG1)

如果将风险权重都假设为100%,则左边为资本充足率,可见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和留存收益率成正比,和资产增长率成反比。提高资产收益率和留存收益率是内源资本金补充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都不强。例如,2007 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平均为0.2%,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平均为0.49%,而国际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一般在1%~1.5%之间。所以提高收益率是内源资本金补充的根本,只有收益率提高了,资本积累才会增加,会相应提高资本金。同时,为了长期、稳健的发展,在资产扩张阶段,商业银行可以降低股利支付率,提高留存收益率,在2009 年之前,应说服股东放弃或降低分红要求,用短期的股利损失来换取长期的资本收益,以此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比例,使得银行可以长期稳健发展。同时应建立动态的内源资本金补充制度,如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当资本充足率低于9%时,停止发放股利。并建立将对管理层的激励与资本充足率指标挂钩的制度,这使得管理层一方面受经营和盈利指标的激励,另一方面也会受到资本充足率的约束,避免管理层单纯通过扩张规模来提高银行当期利润,从而获得更高的个人薪酬。

4.2资本金外部补充渠道

内源融资对资本金是长期的动态补充,而外源融资是短期内迅速提高资本金的主要途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可转债、优先股、次级债等证券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来提高资本金。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由于体制原因,未能有效发挥其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并且由于市场容量有限,使得我国股票市场融资的可能性较小。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到海外市场上市是直接而又迅速的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既补充了资本金,又增加了外部约束,改善了公司治理,这会在长期内提高收益率

4.3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调整资产结构

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调整资产结构来降低资产的风险度,也是降低风险资产的重要措施。商业银行应该降低对一般企业的贷款和担保贷款等高风险资产比例,提高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公用企业贷款等低风险资产比例,积极发展中间业务。确保在资产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降低风险资产水平,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起到资本金补充的作用。

4.4发展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工具,降低资产规模

压缩资产规模,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起到补充资本金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直接压缩资产规模可能性不大,而利用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可以将大量资产转出资产负债表,提高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资产规模的下降将会提高资本充足率。在日常的资本金管理中,商业银行应做好资本规划,在资产扩张、风险控制和资本金补充之间进行权衡,避免资产的过快扩张。并利用压力测试来评估经济或行业衰退、市场风险事件和流动性变化对银行风险暴露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稳健水平。同时建立监控和预警机制,设立预警点和触发点指标,当资本充足率低于预警点时就采取停止发放股利、降低资产规模扩张速度等温和手段来补充资本金,当低于触发点指标时,采取其他严厉措施来补充资本金。

参考文献:

[1]俞乔.商业银行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熊继洲.论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再造[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3

一、实施《通知》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

1、《通知》第四条规定了外商投资企业向银行申请资本金结汇,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a、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IC卡。

b、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的支付命令函。支付命令函是指由企业或个人签发,银行据以将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进行对外支付的书面指令。

c、资本金结汇后的人民币资金用途证明文件。包括商业合同或收款人出具的支付通知,支付通知应含商业合同主要条款内容、金额、收款人名称及银行账户号码、资金用途等。企业以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偿还人民币贷款,须提交该笔贷款资金已按合同约定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的说明。

d、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最近一期验资报告(须附外方出资情况询证函的回函)。

e、前一笔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按照支付命令函对外支付的相关凭证及其使用情况明细清单(格式见附件2)和加盖企业公章或财务印章的发票等有关凭证的复印件。若该笔结汇为一次性或分次结汇中的最后一笔,企业应当于结汇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银行提交前述材料。

f、银行认为需要补充的其他材料。等值5万美元(含)以下企业备用金结汇的,企业无需提交第(三)、(五)项文件,其资本金账户利息可凭银行出具的利息清单直接办理结汇。银行应当根据上述材料认真审核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用途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如发现各项材料之间不能互相印证或者存在矛盾的,不得为该企业办理相关业务。

2、银行在执行文件规定、为客户办理资本金结汇业务时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a、资本金结汇提供的凭证不够明确。

关于支付命令函。支付命令函是指由企业或个人签发,银行据以将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进行对外支付的书面指令,但企业在实际支付人民币时,银行都有严格的格定,使用银行统一的指定的凭证,比如,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做一笔电汇,企业必须填写一份《结算申请书》并且加盖企业预留的印签章。特别是在大部分银行,外汇业务和人民币结算业务是相互独立的,所以企业在相关外汇部门结汇之后,资金会划转到该企业人民币帐户的开户网点,再由企业到该网点填写结算单据进行支付。综上,在实际操作当中,支付命令函只是成了企业资金用途的说明,作为资本金结汇留存资料的一部分,留存在经办外汇结汇部门,而非如《通知》所指的“对外支付的书面指令”。

关于资本金结汇后的人民币资金用途证明文件。《通知》中提到的证明文件包括商业合同或收款人出具的支付通知,支付通知应含商业合同主要条款内容、金额、收款人名称及银行账户号码、资金用途等。该项规定明确了凭以结汇的支付通知必须包含的要素,即合同主要条款内容、金额、收款人名称及银行账户号码、资金用途等,但是通过对近年来资本金结汇业务的观察发现,有些合同当中内容过于简单,难以确定真伪,甚至部分客户结汇时提供不出相关的合同或支付通知,或者支付通知当中,要素缺少,特别是收款人名称及银行帐户号码、资金用途等。这类现象并不是个别现象,而几乎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目前工作人员在受理业务时,仅能对客户所提供的单据进行表面真伪判断,无法真正追究交易背景。

关于前一笔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按照支付命令函对外支付的相关凭证及其使用情况明细清单和加盖企业公章或财务印章的发票等有关凭证的复印件。前一笔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对外支付的相关凭证通常有进帐单、结算业务申请书、银行扣帐回单等。但是证明其使用后取得的发票,经常碰到以下问题:一是《通知》中没有明确是哪一类发票;二是分次结算的货款,需在企业支付最后一笔货款后才能取得发票,但是银行很难了解到企业真正何时取得发票;三是部分付款根本无法取得相关的发票,比如结付给个人的货款,个人是很难提供发票的。一般情况下,企业能提供相关的增值税发票,但是对于第二及第三类现象,只能要求企业提供收款人收到款项的收据。

b、资本金结汇之后的用途难以判断。

碰到这样一个案例:A公司和B公司是关联公司,A公司前往银行进行资本金结汇,提供的用途证明是《土地出让协议》,但是该笔土地款已经由B公司垫付,现资本金结汇资金用于归还B公司的垫款,A公司提供了与B公司签订的委托付款协议,以及由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对该份委托付款协议的真实性证明。该笔资本金结汇看似合情合理,但是难逃该笔资金用于归还民间借贷的嫌疑。银行要求企业提供A公司为抬头的发票,来证明该笔资金的用途的真实性。对于此类结汇,没有相关文件作明确规定,目前操作当中,银行只能跟据企业提供的单据来判断业务的合规性及真实性。

c、人民币支付后没有监管。

当前的文件对资本金结汇后人民币资金流向的监管没有作进一步要求,这使得企业结汇资金的回流成为可能,如企业资本金结汇之后,按照合同约定划转到收款单位,收款单位实则为该公司的关联公司,收到款项后又划回到结汇的公司。对于这一过程,银行能够监控到的只是资本金结汇后,以看似正常的方式支付了,而对于支付用途的真实性及回流人民币的监管处于“真空”的状态。

二、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1、对外商投资企业应加强前期辅导

鉴于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在资本金结汇过程当中会遇到政策不熟,资料准备不全等问题。建议对外商投资企业在资本金结汇前作一些相关的指导,这个工作可以前移,即从资本金帐户申请开立开始,监管部门及银行就应着手就相关的规定对企业进行宣传,可以采用发放操作指南的方式,即将办理资本金登记、结汇等一系列相关的要求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南,明确告诉企业办理相关业务时的注意事项。对于资本金结汇,就可以告知企业结汇时该准备哪些材料,结汇后资金又该如何划转,违规结汇又会受到哪些处罚。如此一来,应该能大大省去客户在结汇时因资料不全而被银行退回的尴尬,也大大方便银行的工作。

2、对需提供的文件应进行必要的说明,提出一些细化意见

《通知》第四条第(五)款“前一笔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按照支付命令函对外支付的相关凭证及其使用情况明细清单和加盖企业公章或财务印章的发票等有关凭证的复印件。”该条款中所指的“发票等有关凭证”没有明确是增值税发票,还是收款凭证,收据是可否作为有效的凭证。因为有些合同金额较大,资本金结汇所支付的款项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时难以取得发票,企业只能提供收据或是收款凭证。银行经办人员针对以上问题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一方面是服务客户的需要,企业提供了相应的凭证即应视为正常结汇,另一方面是代位监管的职责,正确解读并认真执行外管政策,是外汇业务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要加强与外汇监管部门的协商和合作,使外管政策能够针对资本金结汇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作细化说明,为我行操作提供更加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

3、人民币支付需增强监管力度

篇4

一、基本情况

(一)资本补充情况

截至xx年x月底xx行核心一级资本xx万元,其中:实收资本xx万元,占比xx%;资本公积xx万元,占比xx%;盈余公积xx万元,占比xx%;一般风险准备xx万元,占比xx%;未分配利润xx万元,占比xx%。核心一级资本监管扣除项目xx万元,二级资本xx。核心一级资本净额xx万元、一级资本净额xx万元、总资本净额xx万元。

(二)资本金情况

xx年x月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相同,为xx%;xx年xx月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相同,为xx%;xx年x月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xx%、一级资本充足率xx%、资本充足率为xx%。

(三)资本消耗情况

xx年年初至xx年xx月底,我行核销不良贷款xx万元,未发生股东退股的情况,股本金xx万元未发生变动,风险加权资产较年初增加xx万元,较年初增幅xx%,较去年同期增加xx万元,较同期增幅xx%。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内源性资本补充渠道方面

在当前疫情负面冲击、利差收窄、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的背景下,xxx银行盈利能力不容乐观,xx年xx月末,xx行净息差xx%,较同期下降xx个百分点,净利差xx%,较同期下降xx个百分点,净利润xx万元,较同期增幅xx%,盈利能力下降,以利润留存补充内源性资本的能力不足,xx年x月末农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xx万元,贷款损失准备余额xx万元,存在xx万元超额损失准备。

(二)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方面

xx年x月末,xx行资本充足率xx%,低于监管标准xx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xx%,低于xx%的监管标准xx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xx%,高于xx的监管标准xx个百分点。

1.IPO。目前xx尚未上市,各项监管指标低于监管要求,也不具备上市资格。

2.增资扩股。在当前xx银行经营及分红利率情况下,难以吸引相关优质企业入股xx银行,在当前疫情情况下,政府财政无能力对xx进行注资。

3.可转债。由于目前xx各项监管指标低于监管要求,也不具备发行可转债资格。

4.优先股。目前xx银行不具备优先股发行资格。

5.永续债。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规定及xx银行的各项指标情况,目前xx银行不具备发行永续债的资格。

6.二级资本债。根据《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等文件文件规定及xx银行的各项指标情况目前xx银行不具备发行二级资本债的资格。

(三)补充资本意愿

鉴于当前盈利能力情况下,目前xx银行、董事会对xx年补充资本无意向。

(四)其他方面

目前无其他方面。

三、政策建议

(一)增强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方面

1.不断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增加贷款利息收入。目前贷款利息收入仍然是xx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没有收入企业就无法生存。xx行将继续加大贷款的投放力度,加强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支持力度,提高xx行贷款利息收入和盈利能力。

2.降低存款产品成本。目前xx银行揽存成本逐年增加,利差进一步收窄。xx银行将加强存款产品的创新力度,以较小的成本吸收最多的存款。

3.加大资本补充力度。增加未分配利润留存和一般风险准备的计提力度,增加内源性资本。

(二)积极拓宽外援性资本补充渠道方面

1.为发行二级资本债创造条件。不断提高经营水平,提高各项经营指标,增加对相关优质投资者的吸引力,为可发行二级资本债创造条件。

2.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会议决定,在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xx银行将抓住机会,尽力争取政府支持对xx银行进行注资。

篇5

资本金约束愈发趋紧

为支持经济复苏,2009年银行业的天量信贷投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企稳回升,但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也对银行资本金“侵蚀”甚多,国内各大银行普遍出现了资本充足率下降的现象,据2009年银行三季报显示,14家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较2008年末平均下滑达2.43个百分点,距离警戒线仅有一步之遥。而在银行“早投放、早收益”的业务规律支配下,以及经济复苏本身催生的贷款需求和4万亿元刺激计划项目的后续配套贷款,使得进入2010年初,银行信贷再度井喷,据报道一月份首周即放贷6000亿元,这无疑使得银行的资本金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鉴于信贷规模快速扩张,资产质量存在隐忧,为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资本充足率新规,更加剧了银行所面临的资本金压力。在根据建立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的要求将对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提高到10%和11%之后,为降低银行间债务关联性和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2009年10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要全部从附属资本中扣除,这一举措降低了银行对次级债的需求,使得其市场的需求方仅限于保险资金和农信社,促使次级债的发行利率不断走高,增加银行发债成本,也更加剧了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

此外,2010年是中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第一年,这将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银监会要求银行制定与业务发展战略和监管要求相符的资本补充机制,强化资本补充的可持续性,并于1月13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在指导中国银行业逐步实施新资本协议后,银监会进一步细化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内容也进一步升级。

由此看来,资本充足率已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严重制约因素,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改变银行资本金“差钱”的状况。

多渠道补充资本金

资本金压力过大将导致银行信贷被迫紧缩,在银行信贷业务是银行盈利主力的情况下,将严重影响银行的业绩和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建立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补充资本金,具体包括通过利用利润留存、发行股票、配股、定向增发、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发行次级债的方式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扩大分子,以及通过贷款转让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资产的方式调险资产规模和结构减小分母。

一是从扩大分子的角度来看,主要通过外源性融资和内源性融资实现资本的积累和补充。

首先,银行拥有多种外源性融资渠道。从国外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来看,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基本途径之一。在我国,上市融资亦是可取之道,因为发行股票可以直接增加银行的核心资本,而且股权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有诸多优势,如筹资风险小、筹资限制少、能够增加银行信誉等。但是由于银行融资数额巨大,发行股票对资本市场的资金面和心理面均有负面影响,此外,发行股票的资本成本较高,且会分散公司控制权。虽然配股和定向增发不会稀释股权,但会摊薄每股收益,而商业银行发行无担保长期次级金融债务工具,尤其是次级资本性债券和资产评估储备,不仅不会分散股权;而且从筹资成本的角度来看,还可以合理安排融资结构、降低银行融资成本,因此,只要次级债还有发行空间,银行依然会选择通过发债补充资本金。但是,发行次级债并没有增加银行核心资本,由于银监会要求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补充的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因此,在核心资本不足的情况下,补充再多的附属资本都没有实际意义;而且受次级债“新老划断”新规的影响,发行次级债的成本上升,补充资本金的作用大不如前。此时,银行可以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补充资本金。由于战略投资者具有一定的股份锁定期,从而能够达到长期融资的作用,并且不会对目前的资本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能够克服股权融资带来的不利影响;加之引进战投能够增加核心资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产权关系,提高资本运作使用效率,并且筹资风险较小,能够克服债权融资带来的不利;且引进战投能够给银行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加之现在50%的大银行国有股权在70%左右,距离绝对控股要求的51%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引进战投是银行比较好的补充资本金的途径。至于银行具体采取何种方式融资,取决于银行自身情况和当时市场状况。此外,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不断进行创新,寻找除传统资本金补充渠道之外的创新型资本工具和资本补充方式,建立起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机制。

其次,内源性融资是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根本。银行可以利用银行税后净利,通过内部积累补充资本金,虽然此途径取决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形成的盈利能力,而且从数量上说,由于银行的信贷扩张高于盈利增速,其难以完全解决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资本金缺口,即其亦可能不是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主要方面,但从长期看,却是建立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机制的基础与根本。因为利用银行税后净利不仅可以补充核心资本金,而且能够促使银行增强自身盈利能力,从而有利于形成高资本回报,也更有利于进行外部资本的补充和持续性资本金补充机制的建立。

二是从减小分母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治理与控制降低风险以及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相对地使资本金得到补充。随着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发展与壮大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此种状态下,通过资产管理调险资产的规模和结构就成为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通过资产管理,可以提高资产质量,降低风险资产,在不增加资本的情况下,直接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

具体来看,信贷转让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补充银行资本金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各种风险资产控制方法与技巧,如出售或避免增加风险权重高的资产,尽量扩大风险权重低的资产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降低风险加权总资产。在银行大举放贷

的情况下,通过贷款转让,不仅可以满足银行调节信贷规模的需要,更可以增强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产风险,从而使银行能够摆脱资本充足率约束。但由于目前中国贷款转让业务一般仅在银行同业间进行,其交易对手偏重于商业银行,自然存在交易价格等信息不透明的弊端,信贷资产中潜在的风险也仅能在银行间转移,所以其降低银行体系信贷资产风险的作用不如资产证券化大。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一直以来都被诸多银行视为改善自身资产负债比率、提高金融资产流动性、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的利器。因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一旦大范围推广,且评级及监管到位,银行则可以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由“资金出借者”转变成“资产出售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和银行资产质量,还可以解决其资本充足率不足和急需补充资本金的问题,增强金融体系的内在稳定性,创造银行业健康发展的环境。

转变盈利模式是解决资本金压力的根本途径

实际上,银行之所以会面临愈发趋紧的资本金约束,其根本原因在于银行依靠信贷收入的盈利模式,而监管的增强只不过是资本金压力的“加速器”。因为在这种盈利模式下,银行盈利的多寡取决于银行的信贷投放量,多数银行热衷于积极投放信贷,但是信贷的巨额投放会迅速消耗资本金,而资本金补充的速度永远滞后于信贷扩张的速度,因此,即使利差收入增长的前景很令人振奋,但受越来越紧的资本金监管约束,商业银行“吃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另外,虽然银行利差收入高,但亦存在管理粗放、成本高的问题,且由于传统的以利差为基础的利润来源不断受到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商业银行必须调整其业务格局以适应这一变化。

一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开拓传统信贷业务之外的利润增长点。由于中间业务占用资本金较少,银行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可以摆脱资本金的约束;而且经济向好后,随着居民收入、消费的增加,居民的投融资需求有可能会有增长,中间业务将会是未来盈利的主要挖掘点,如投资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银行类理财、企业年金、银行卡以及电子银行等新兴中间业务迅速发展,成为各大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加之为应对越来越普遍的金融脱媒现象,银行需要努力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行金融创新。同时从银行收入总额来看,国内银行间业务占比一般在15%-20%之间,而国外银行则在40%以上,与之相比,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然偏低,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篇6

关键词:注册资本金 担保机构 意义

一、背景简介

根据原国家经贸委《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担保机构的担保放大倍数“是指担保资金与担保贷款的放大比例,一般在10倍以内”。财政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一般不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5倍,最高不得超过10倍。”这些政策都通过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金对其业务总量进行了限制。

二、选择增加注册资本金的客观原因

(一)监管要求

监管要求是担保机构选择增资的客观原因之一。2010年颁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限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注册资金不得低于500万元。该文件出台后,各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细则中,大多将这一门槛提高。为避免资本不足而可能导致的被整合、淘汰出局的政策性风险,增资成为担保机构的必然选择。

(二)银行合作要求

2006年5月,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升展合作风险提示的通知》(银发办[2006] 145号),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严格审查担保机构的资质,明确规定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应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且必须是实缴资本。”新规出台后,大部分银行迅速暂停了与资本金不足1亿元的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近年来,很多银行还在逐步提高合作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准入门槛,对担保机构资本金的要求不断加大,且更加严格。银担合作中,银行一直处于强势地位,担保机构选择增资亦是提高话语权的应对举措之一。

(三)业务发展要求

选择增资的最重要原因是担保机构业务发展的现实需要。增资以后,可以大幅度提升担保能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各银行对担保机构的授信额度,更大限度地开展业务,为做大做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对国有担保机构的融资比例放得较宽,上限是10倍,可以做到8倍左右。而对民营担保机构上限通常掌握在3倍-5倍,如果要想做到更大规模就必须增资扩股。

(四)提升实力要求

增资扩股,不断整合资源优化股权结构,能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和具有影响力的股东,以及行业内的优秀人才加盟,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担保机构口碑与品牌的树立,有赖于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资本金实力越强,担保机构可持续经营的基础越好,可持续经营的能力也越强。

三、增加注册资本金应注意的事项

(一)选择时机

担保机构应在担保业务量稳定,担保风险可控,担保收益良好,担保政策扶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规模和实际发展需要来增资。增资就是要发挥担保资金的担保效应以及风险承担作用。如果在不合适的时机增资,不仅会在增资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会为以后的发展带来隐患。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对整个担保行业有冲击,甚至会出现“绑架”银行及政府的可能性。

(二)循序渐进

首先要注重增资幅度。资本不足会制约业务发展扩张,注册资本过多则会造成大量资金闲置,影响每股收益率。其次是要根据发展需要,逐年连续稳健增资,使注册资本与业务规模相适应,尽可能保持每年分红收益的稳定、合理。三是要注重股权设置。通过增资扩股不断优化公司治理。四是业务规模要有人才匹配,人才队伍跟不上,风险控制就难以跟上。

四、增资的意义

(一)增强了担保实力

资本实力增强,对内担保规模得到有序地扩大,引进优秀精英人才,有效地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公司收益。对外调整业务结构,更好搭建服务平台,与银行开展深度合作,破解融资瓶颈,支持中小微企业稳步发展。

(二)增加了信心与影响力

增资扩股成功,使担保机构的规范性、稳健性、成长性、盈利模式等特色进一步提升。是对讲诚信、规范运营的担保机构的一种支持和肯定,对整个担保业也起到鼓舞的作用,增强了担保从业人员的信心。

(三)促使股权结构的优化

增资扩股,加大政银企合作力度,进一步发挥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增资后的担保机构,在股权结构上得到优化。通过对新的意向投资者进行筛选,优化资本占比,扩展股东区域,“多元、分散”的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提出了挑战

增资以后,担保机构在担保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股东投资都讲求回报,这就需要其不断提高盈利能力。管理模式、人才配置、专业化程度等都要跟上增资的步伐,为担保机构提出全新的挑战和要求。此外,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担保业正处于风险集中释放的阶段,风险控制难度上升,风险预警项目上升,风险控制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增资后,担保机构扩大业务规模、加快发展,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这对担保机构的人才团队、业务拓展、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创新能力等方方面面都形成考验和挑战。

篇7

【论文摘要】国债作为资本金仍需付息还本,与股东出资相比,这将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增高、经营成本加大、现金净流量减少,从而给经营企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众所周知,国债利率低于同期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作为债务资金使用,国债能节省企业的财务费用。而国债由地方财政转贷给公路经营企业,并作为国家投入的项目资本金,代替国家应投入的无息不还本资本金,使公路经营企业的财务结构、资金成本和现金流量发生了变化。

下面以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为例,浅析国债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对公路经营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

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工程可行陛研究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总投资估算86亿元 (交通部批复的初步设计总投资概算为91.34亿元),其中:国家安排专项资金为 9.1亿元,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借给地方 1亿元,省专项资金安排21.6亿元,利用中国建设银行贷款30.7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0.7亿元,其余由沿线市县投资3.9亿元。

由于交通部批复的初步设计总投资概算调整为91.34亿元,省的专项资金没能足额到位,沿线市县投资3.9亿元没落实,为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并能按计划完成工期目标,省里便安排了5.7亿元的国债资金给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项目的国有股东作为该项目的资本金,并由高速公路项 目经营企业负责还本付息。至 2005年底止项 目建设资金的落实情况为:国家专项资金安排了9.1亿元,省专项资金安排了15.2184亿元,而国债资金则安排了5.7亿元,与原批复的概算相差较大。为此,国债作为资本金将对公路经营企业的财务结构、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 国债资本金对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假设企业的总资产为项 目总投资 91.3亿元其他资金来源不变,而国债作为资本金安排了5.亿元,则省的专项资金减少 5.7亿元。这样,原资本金占总投资比例为 (3O.7亿元+3.8亿元)÷91.34亿元 ×100%=37.77%;资产负债率为 100%一37.77%=62.23%。现资本金占总投资比例降低了37.77%-31.53%=6.24%,资产负债率为 100%一31.53%=68.47%,资本金占总投资比例降低了37.77%一31.53%,资产负债率为 1 00%-3 1.53%=68.47%;资本金占总投资比例降低了37.77%一31.53%=6.24%,资产负债率上升了68.47-62.26%=6.24%。

二 国债资本金对公路经营企业成本费用的影响。

(一)建设期国债利息对项目建设成本的影响

表 1显示,项目建设期 (项目于 2003年 12月31日全线建成通车,并同时转入营运期)需要支付的国债利息费用为56,737,916元,即因国债作为资本金,项目的建设成本增加了56,737,916元。

(二)营运期国债利息对经营成果的影响

表 2显示,项 目营运期 (从 2004年 1月 1日开始全面转入营运期)每年需要支付国债利息费用为17,485,000元,即每年增加财务费用 17,485,000元。即在国债未还本之前,企业因使用国债资本金每年利润总额将减少 17,485,000元。

三、国债资金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

同样以营运期为例,假设企业从第11年开始还本利息,每年100,000,000元,第16年还本70,000,000元。

(一)从第 1年至 10年,企业还本之前,每年因支付国债利息而减少现金净流量 17,485,000元。

篇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

部委、各直属机构: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既是宏观调控手段,也是风险约束机制。该制度自1996年建立以来,对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结构调整、控制企业投资风险、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有保有压,促进结构调整,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务院决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进行适当调整。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按以下规定执行:

钢铁、电解铝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40%。

水泥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5%。

煤炭、电石、铁合金、烧碱、焦炭、黄磷、玉米深加工、机场、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化肥(钾肥除外)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5%。

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其他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

二、经国务院批准,对个别情况特殊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可以适当降低最低资本金比例要求。属于国家支持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可以适当降低。外商投资项目按现行有关法规执行。

三、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支持和服务时,要坚持独立审贷,切实防范金融风险。要根据借款主体和项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规定的资本金比例要求,对资本金的真实性、投资收益和贷款风险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估,自主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具体的贷款数量和比例。

四、自本通知之日起,凡尚未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项目申请报告、办理备案手续的投资项目,以及金融机构尚未贷款的投资项目,均按照本通知执行。已经办理相关手续但尚未开工建设的投资项目,参照本通知执行。

五、国家将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和宏观调控需要,适时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

篇9

就上述问题,《投资者报》记者第一时间致函致电江苏银行董秘朱其龙,令人遗憾的是,电话无人接听。截至本文发稿,江苏银行方面也未就上述问题给出合理解释。我们只能就现有公开资料和媒体报道进行分析。

此外,员工持股问题这一城商行上市的痼疾在江苏银行也同样突出。据江苏银行最新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非自然人股东970户持股95.8%,自然人股东共23522户持股4.2%。而据《证券法》规定,面向超过200人发行股票就构成公开发行的行为。而公开发行必须经证监会批准,所以在没上市之前就已经有200个以上股东的公司属于未经批准的违法的公开发行行为。

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充实资本金

据江苏银行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充实本行资本金,以提高本行资本充足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

招股说明书还显示,“本行作为非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目前适用资本充足率达标要求分别为: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5%。截至2014年12月31日,本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24%、8.81%、8.81%。截至2013年12月31日,本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67%、9.53%和9.53%。2012年本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20%和8.48%。报告期内均符合监管要求。”

报告期内符合监管要求,并不代表这样的资本金就能满足江苏银行未来的发展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的同时,江苏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14年出现了大幅降低。据江苏银行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江苏银行2011年净资产收益率为22.77%,2012年净资产收益率为22.72%,2013年净资产收益率为21.69%,2014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6.76%。从上述数据看,前三年还较为平稳,可2014年较2013年却大幅下降了22.73%。

净资产收益率大幅下降,与近两年宏观经济的下行不无关系。经济下行不但导致不良率上升,还引发资产荒,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融资扩充资本金后的江苏银行如何进一步发展业务考验管理层智慧,也值得投资者好好思量。

利息净收入占比过高

在现如今利率不断走低的大趋势下,靠吃息差的银行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受到质疑。而对江苏银行来说,利息净收入仍然是其主要的盈利手段。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2年~2014年,江苏银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8.42亿元、223.26亿元、253.26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分别为176.45亿元、198.18亿元、223.39亿元。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88.92%、88.77%、88.20%。显然,利息净收入在2012年至2014年的3年间占比变化不大,一直保持在88%以上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江苏银行公司贷款平均收益率为6.55%,与2013年的7.15%相比下降较多。对此,招股说明书解释称,“主要是由于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并于2014年11月降息,优质贷款竞争加剧导致定价水平下移。”显然,随着中国近年逐步放宽对利率的管制,存贷款业务及定价水平的竞争有所加剧,银行业整体面临的利率竞争会有所增加,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难度加大。这对于目前仍然主要依靠利息净收入来盈利的江苏银行来说并不是一个有利的局面。

贷款集中于产能过剩行业

除了利息净收入占比一直降不下来,江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在逐年升高。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2年江苏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1%,2013年不良贷款率为1.15%,2014年不良贷款率为1.30%。基本上每年要递增15个基点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银行有大量的贷款投向了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等行业。据其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江苏银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54.9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1.13%,不良贷款额1.03亿元,不良贷款率1.87%。其中:钢铁行业贷款余额49.29亿元,不良贷款额1亿元,不良贷款率2.03%;水泥行业贷款余额2.70亿元,不良贷款额0.03亿元,不良贷款率1.11%;平板玻璃行业贷款余额1.24亿元,不良贷款额为零;造船行业贷款余额1.74亿元,不良贷款额为零;电解铝行业贷款余额为零。

篇10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 资本构成

资本是商业银行开业、防范经营风险、树立良好形象和信誉的基础与必要条件,对银行的业务经营与拓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保证商业银行有充足的资本是各国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银行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按照银监会的界定,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五家银行又被称为“大型银行”。 截至200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52.6万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28万亿元,占比53%;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为49.6万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总负债达到26.4万亿元,占比53%;2007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4467.3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税后利润达到2466亿元,占比55%。可见,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资本金充足与否是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重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度包括“数量充足”与“结构合理”两个方面的内容。数量充足是指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最低限度,这通过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反映出来。同时,资本数量充足也包含了资本适度的涵义,即保持过多的资本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过高的资本量会带来高资本成本,降低银行的盈利性。资本构成的合理性是指核心资本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以及附属资本中的一般准备、长期次级债务、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在资本总额中占有合理的比重。合理的资本构成可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本文则从以上两方面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对策。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Basel I)仅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1996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测定市场风险的巴塞尔补充协议》,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围;2004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II)则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角度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

根据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现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集中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两大风险,但是忽略了操作风险。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其中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1998-2008年的十年里,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以下措施和改革,资本规模迅速扩张,资本充足情况有了极大改善。

首先,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发行特别国债、剥离不良资产、降低税率等一系列措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明显充实和提高。这些措施包括:1998年,国家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1999年,将1.4万亿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长城、东方);2001年,降低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税,由原来的8%调到5%,增加其资本金的自我积累能力;2004年,向东方、信达剥离中行、建行1993亿元损失类贷款;2005年,向华融剥离工商银行2460亿元损失类贷款;2007年3月通过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3%降至25%。

其次,自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政府按照“财务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这三个步骤大力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在第一步的财务重组中,通过政府注资充实了资本金。2004年1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6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向交通银行注资30亿元人民币;2005年4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动用1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工商银行。

在第二个步骤中,国有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加了资本规模。2004年8月,交通银行引入汇丰银行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后者以1.86元人民币的价格购入19.9%的交行股权。2005年6月至7月,中国建设银行先后与美洲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签订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他们分别出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分别获得建行9.1%和5.1%的股权。2005年8月至10月,中国银行先后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BS、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瑞士银行UBS、亚洲开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他们分别出资31亿美元、31亿美元、10亿美元和7500万美元,分别获得中行10%、10%、1.55%和0.24%的股权。2006年1月,工行选定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三公司出资37.8亿美元购买约10%的股份。

在第三步的公开上市中,国有银行的资本规模又大幅增加。2005年6月23日,交通银行率先在香港上市,全球IPO融资21.59亿美元;2005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全球IPO融资92.28亿美元;2006年6月,中国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先后上市,全球筹资112亿美元;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步上市,全球筹资约191亿美元;2007年5月交通银行回归A股市场,融资252亿元人民币;2007年9月,建设银行回归A股市场,融资579.19亿元人民币。

从表1的数据来看,2005年以来,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我国银监会的标准要求。但是要注意到这些比率的计算并没有将操作风险考虑进去,所以还不能确定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了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要求。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现状

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做了如下规定:第一,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少数股权。第二,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务。2007年7月,银监会对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其中关于资本构成方面,附属资本中增加了“混合资本债券”这一项。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规模的快速膨胀,其资本结构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格局(见表2)。 转贴于

由表2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有以下特点及问题: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主要由核心资本构成,而核心资本中又以实收资本为主,资本构成较为单一。其次,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和经营效益的改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的份额在逐步上升,但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比重仍然较小,说明国有银行的内部融资能力较差。第三,自2003年银监会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定期债务以来,工、中、建、交四行累计发行次级长期债务1720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水平。但总体来看,附属资本比重仍然较小且结构不完整。

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状况的建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应落实银监会关于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与技术规范

如前所述,我国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并没有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围,这与2004年的新巴塞尔协议有一定差距,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实施新资本协议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007年2月银监会公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实施新资本协议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由于我国作为新兴市场,许多条件不够完善,如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信用数据、信息技术亟待提高等,所以短期内中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只能坚持分类实施的原则。银监会将商业银行分为两大类,实施不同的资本监管制度。一是新资本协议银行,即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实施新资本协议。二是其他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可自愿申请实施新资本协议,若不愿意将继续执行现行资本监管规定。显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大型银行属于“新资本协议银行”之列。

为推动新资本协议的实施,银监会于2008年9月制定了第一批新资本协议实施监管指引(共5个),其中就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该指引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将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主要风险管理职能纳入全行风险管理体系,在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时银行可选择下列方法之一:标准法、替代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所以今后,国有商业银行要逐步落实银监会关于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与技术规范,使其资本充足性的测定符合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以便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二)加快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并增强核心资本规模扩张的内生能力

补充核心资本金的方式一般有:政府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和利润留存等。在以上方式中,政府注资是充实银行资本金最直接、最迅速的一种方式,但政府注资只能解一时之困,难以成为资本金“持续”补充的主要途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融资补充资本金的效果较好,但这两个方式会显著地稀释股权,摊薄每股收益,且准备时间较长,至少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而用留存收益补充资本金不仅可以增加股东权益,而且成本是最低廉的。在所有补充资本金的方案中,依靠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增加利润转增资本,是提高核心资本最根本、最持久的途径。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一般都注重资本的自我积累能力,留存收益通常在资本来源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政府注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核心资本规模,但通过利润留存、转增资本金的数量较少。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提高自身资本积累的数量。

通过利润留存转增资本金必须以商业银行较强的盈利能力为前提。近几年,除农业银行以外,工、中、建、交四家银行的经营绩效持续改善,盈利能力在逐年增强。到2007年末,这四家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已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见表3)。

但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长期以来以净利息收入为主,盈利水平的提重依赖利息收入。如:工商银行2007年的净利息收入为2244.6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7.7%,非利息收入只占营业收入的13.3%。中国银行2007年实现净利息收入 1527.45 亿元,利息收入占比为84.54%,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15.46%。中国建设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非利息收入在收入中只占14.86%;交通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非利息收入在收入中只占12.31%。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内银行间的竞争会加剧,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这势必导致利差缩小,降低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调整收入结构,积极推进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实现从利息收入占绝对优势转向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并重的盈利模式,以便顺利通过内生的资本积累计划,实现银行核心资本的战略扩张。

(三)积极运用债务资本工具并增加附属资本规模

如前所述,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规模在总资本中的比重较低,因此通过增加附属资本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操作空间应该较大。

2003年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主要来源于一般准备,缺乏相应的可操作的债务工具。2003年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2003年12月,银监会了《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申请发行次级定期债务;2005年12月,银监会又了《关于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有关问题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这一系列债务工具的推出为商业银行开辟了补充附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新渠道。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已发行了一定数量的长期次级债务,但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还没有进行。

今后国有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发行可转换债。与长期次级债务相比,虽然可转债发行要求比较严格,转股后会稀释原有股东权益,但对可转债占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对可转债计入资本也不像次级债按照剩余期限进行打折,所以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增加附属资本规模的空间应该较大。

(四)提高资产质量并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使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增大,而且作为资本扣减项的呆账贷款更是侵蚀了银行资本的基础,使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变得很困难。所以国有商业银行要保持目前良好的资本状况,必须狠抓不良贷款的控制和加快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74% 、3.12%、2.60%、2.05%。这些数据低于2007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平均6.2%的水平,但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2.1%的水平和外资银行平均0.5%的水平。另外,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2006年为23.43%,2007年为23.50%。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仍需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观念,控制资产规模的增长,实现资产多元化,努力发掘风险权重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