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性支出范文
时间:2023-04-05 20:2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本性支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形成非流动资产的,应作为资本性支出。
例题:下列各项支出中,属于收益性支出的是()。
A.购买固定资产发生的运杂费支出
B.购买专利权支出
C.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支出
D.购买工程物资支出
答案:C
解析:购买固定资产发生的运杂费支出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属于资本性支出;购买专利权的支出应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属于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支出应计入当期费用,原因是日常修理都属于中、小修理,发生的比较频繁,间隔期一般都在一年以内,所以属于收益性支出;购买工程物资的支出应计入在建工程,属于资本性支出。
关于成本法下宣告现金股利时投资收益的确认和应冲减或应恢复的长期股权投资问题,职称考试用教材和注会考试用教材上的公式不好记忆,且不好应用。老师能否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归纳总结?
关于成本法下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时的处理:
现金股利的处理涉及到三个账户,即“应收股利”、“投资收益”和“长期股权投资”。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可先确定应记入“应收股利”和“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金额,然后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倒挤出应记入“投资收益”账户的金额。
当被投资单位宣告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应得部分借记“应收股利”账户。“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的确定比较复杂,具体做法是: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计数大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计数时,其差额即为累计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然后再根据前期已累计冲减的投资成本调整本期应冲减或恢复的投资成本;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计数小于或等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计数时,若前期存有尚未恢复的投资成本,则按尚未恢复数额先恢复投资成本,然后再确认投资收益。但恢复数额不能大于原冲减数。
处理原则:
将累计净利和累计应收股利进行比较:
(1)如果应得净利累计数大干应收股利累计数,那么累计应该冲减的成本为0,以前如有冲减的成本数,应该全额转回。
(2)如果应收股利累计数大干应得净利累计数,那么其差额应该和已经冲减的成本进行比较,差额大于已经冲减成本的,将大于部分继续冲减成本,差额小于已经冲减的成本的,小于部分转回冲减的成本。
举例讲解如下:
篇2
‘‘人之初,性本善······’’在生活中,人都是善良的······
比如----那天,在孟买这个小小的城市,那天,下着倾盆大雨。雨水比豆子还要大。‘‘哗啦啦,哗啦啦······’’稍不注意,雨就可能淋湿你的头发、脸颊,甚至全身都是雨水。所以,在那天,在街上也没有多少路人。‘‘哗啦啦,哗啦啦······’’正巧,一个小女孩打着伞在路上。‘‘汪汪,汪汪······’’突然一只流浪狗出现在小女孩的面前,它全身都湿漉漉的······后面你绝对想不到,小女孩居然流浪狗撑伞! ‘‘人之初,性本善······’’在生活中,人都是善良的······
比如----在美国,一个小男孩用一年时间省下了120美元零花钱。他并没有拿去买零食,而是买了许许多多的午餐,全都送给了街头流浪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在生活中,人都是善良的······
还比如----在孟加拉国,一场洪水突发齐来,无数位当地的村民都因此丢了性命。‘‘啊,啊······呼。’’一个小男孩用尽全部力气爬上了岸,当他回头看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只在洪水里拼命挣扎的小鹿。它全身布满棕色的花纹,可爱极了······最终,小鹿被救上来了。 ‘‘人之初,性本善······’’在生活中,人都是善良的······
还有我----我在一次去公园的路上,在垃圾箱外面发现一个易拉罐······我把那个易拉罐扔进了垃圾桶。 ‘‘人之初,性本善······’’在生活中,人都是善良的······
篇3
1、“人之初,性本恶 出自:荀子《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股指期货 必要性 影响 风险管理 政策建议
一、股指期货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对于海外股指期货及其现货市场的比较研究表明,股指期货的开设有利于促进市场运行效率和信息效率的提高,从而在总体上提高现货市场的效率,完善证券市场结构,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培育市场交易主体,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1.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虽然并不阻隔散户的投资和参与,然而无论从投机买卖还是套期保值的角度来说,机构投资者都具备小散户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股指期货推出后,也将提高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层次。
(2)满足投资者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由于我国股市还不够成熟,股价和大盘走势上下震荡剧烈,信息披露仍不够规范,各类信息对市场的冲击与影响颇大。
(3)有利于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股市规范发展。我国目前正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创新,投资基金、保险基金、三类 企业 相继进入股票市场,开设股指期货将为其提供低成本的避险渠道和资产组合调整手段,便于其进行多元化的长期投资,从而真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4)将会促使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两个市场活跃度的同时提高。这是因为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利用股指和股票两个市场进行套利是一种低风险的操作,因此将会吸引大量套利资金进入;同时,由于有了股指对股票的避险作用,使众多的大机构更加大胆地建立股票头寸。
(5)股指期货的推出给投资者提供了在牛市、熊市两种状况下均能盈利的机会。
2.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消极影响
(1)导致资金的挤出效应。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品种,其推出必然会引起市场资金分流。
(2)机构投资者规模小,股指期货可能引发过度的投机行为。由于股指期货存在着杠杆效应,交易者只需支付期货合约价值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5%~10%)即可进行交易,极容易引发众多投机者利用股指期货作为工具进行投资操作。
(3)对股指期货的风险监管缺乏经验。由于股指期货在我国是一个新的品种,同时它又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在运作中由于管理法规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交割风险等。在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初期,这种不健全的机制会产生相应风险,导致股指期货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三、我国 发展 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措施
1.选择合适的标的指数。股指期货合约设计必须选择适当的指数。股票指数要成为股指期货的标,必须注意要有一定的市值覆盖率,而且个别成分股所占比重不能过大。
2.防范信息操纵。信息操纵是操纵者操纵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何杜绝虚假的市场信息干扰投资者,也是监管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完善证券民事赔偿制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3.交易所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交易所应采取各类风险控制措施以实现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包括:分级结算制度,涨跌停板制度,限仓制度,大户报告制度等等。
4.联合监管。对于股指期货而言,加强与现货市场的协调监管也很有必要。因为要操纵指数必须通过现货市场来进行。
5.完善机构内控机制。从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我国中航油石油期权的亏损,到法国兴业银行的欺诈案,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机构应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四、一些政策建议
1.交易所对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实行会员资格审批制度。所有机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批,获得证监会颁布的股指期货经营许可证才能成为股指期货的会员。
(2)建立保证金制度、强行平仓制度、限仓制度、涨跌停版制度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等。
(3)建立稽查制度。风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需要交易所实行严格的稽查制度,稽查的对象主要是会员。
2.投资者的风险监管。
(1)选择经营规范的经纪公司。投资者在进入市场之前,应选择一个具有合法资格、信誉好、资金安全、运作规范和收费比较合理的经纪公司。
篇5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业务收支按权责发生制处理。”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在医院实际工作中,收付实现制并没有准确反映医院的收支情况,导致账面的资产和负债与实际不符。以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结算方式种类繁多,名种应收未收、应付未付、预提和待摊的交易与经济事项和现金流转的背离程度相当大。要准确反映和核算医疗成本,采用权责发生制成为必然,而且是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它有助于进行正确核算医疗成本。医疗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是投入在先,使用在后,对这些固定资产通过“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来核算,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对银行贷款利息的偿还和待发工资等这类负债,在收付实现制下只在偿还时才计入账簿,低估了财务风险,而在权责发性制下每月都要计入账簿,可以全面反映医院的债务状况和医疗成本。
二、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反映资产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了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区分收效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会计期间成本;凡是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均衡地摊销,分别计入几个会计期间的成本。依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标准,可以确定医疗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单位支出根据配比原则不能讲入医疗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使会计报表反映的数据真实可靠。
三、收支配比原则
收支配比原则要求费用与其相关收益相匹配,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相关的收入或产出相匹配。收支配比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要求,用于利润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带来一定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利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所费的结果。收支配比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须按照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收支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合,将收入或产出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合,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合。
在核算医疗成本时采用这一核算原则,能够准确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准确计算出一个时期或某一病例成本。医疗成本的计量必须在确定成本对象之后合理、准确地应用收支配比原则,将医疗费用与收益相配合、将科研费用与新知识产出或技术改进相配合。
四、专款专用原则
篇6
【关键词】 会计原则;教育成本;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比较注重社会效益。然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各高校要积极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但是,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只有遵循特定的会计原则才能控制教育成本、改善内部管理,才能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为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应按照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进行。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主体非经营性活动基本不核算成本基础之上的,所以有些会计原则与核算成本的要求产生了冲突。为了保证教育成本核算的质量,高等学校在遵循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大部分会计原则基础上,还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对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处理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经营活动收入和支出的处理按权责发生制进行。那么什么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呢?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的《会计》(2005)一书中对权责发生制的界定:“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前提来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归属,并运用一些诸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企业经营活动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而其损益的记录又要分期进行,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高等学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假设:高等学校会计核算要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里国家预算资金的运动,以本期实际收到和实际支出的资金作为核算的数据,准确地反映报告期的预算经费收支情况,以检查国家预算中有关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收付实现制并没有准确反映学校的收支情况,导致账面的资产和负债与实际不符。例如高等学校学生欠缴的学费不在账面反映。目前学生欠费额相当大,少计了学校资产。另外,固定资产一次性全部计入支出,导致当期支出数额庞大,并且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同时通过固定基金核算的固定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的价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维持固定资产的再生产,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脱节。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经济交易与流转发生背离的情况非常普遍,以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结算方式种类繁多,各种应收未收、应付未付、预提和待摊的交易与经济事项和现金流转的背离程度相当大。要准确反映和核算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采用企业成本核算中普遍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成为一种必然。采用权责发生制是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它不仅有助于进行正确核算教育成本,而且能如实反映高等学校在教育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和责任。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是投入在先,使用在后。对这些固定资产通过“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来核算。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对银行贷款利息的偿还和欠发工资等这类负债,在收付实现制下只在偿还时才计入账簿,低估了财务风险,而在权责发生制下每月都要计入账簿,可以全面反映高等学校的债务状况和各期教育成本水平。
二、收益成本配合原则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又称配比原则,它要求费用与其相关收益相匹配,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匹配、相比较。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或产出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是根据收入或产出和费用的内在联系,要求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为取得收入或产出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要求,用于利润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带来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利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较所费的结果。收益成本配合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并非所有费用与收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须按照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费用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费用。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首先在各个产品和各期收入之间进行分摊,然后用收入成本配合来确定损益。
在实际工作中收益成本配合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合,将收入或产出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合,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合。例如为培养教育学专业学生所发生的支出不能计入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中去,把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在计算成本时剔除。本学期购买的教学用品支出不能计入下学期中去。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规定:“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配比”,并没有对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收益成本配合原则进行规定。但是在核算教育成本时采用这一核算原则,能够准确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准确计算出一个时期或某一项教育产品成本。高等学校各项成本的计量必须在确定成本对象之后合理、准确地应用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将教育的费用与教育的收益相配合、将科研的费用与新知识的产出或技术改进相配合。
三、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又称“收益支出”,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发生时,都应记入当年有关成本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指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支出,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与收益性支出相对称的。它是指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凡是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均衡地摊销,分别计入几个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但是目前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没有对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进行区分。依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标准,可以确定事业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基本建设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单位支出根据配比原则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要准确核算教育成本,就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支出中,也存在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也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四、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这条原则是事业单位会计特有的一条准则,它只存在于事业单位会计。这是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区别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应当根据指定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专款专用原则对于高等学校的资金使用权限固然有所削弱,但却是出资者对其资金使用的一种约束和控制,是对高等学校不要求投资回报的资金使用的一种要求,是出资者权利的体现。
在资金投入主体较多,投入项目较多的高等学校,必须按资金取得时规定的不同用途使用资金,专款专用并专设账户;会计报表应单独反映其取得、使用情况,从而保证专用资金的使用效果。“专款专用”原则是预算会计特有的会计原则,充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按出资人意愿使用资金的思想。高等学校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此项原则,保证国家利益的顺利实现。
权责发生制原则、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会计主体,正确地核算收入和成本,是高等学校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郭睿.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04).
篇7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回顾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人们不难发现,1992年版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老准则》)后,我国于2000年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1997年开始陆续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条例》的突出特征是重新界定了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而上述16项具体会计准则中部分准则所规范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也逾越了《老准则》的约束,这样就使得在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中位于承上启下环节的属于部门规章的《老准则》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为了从根本上理顺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层次关系,在我国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对《老准则》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并形成了2006年版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现行准则》)。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现行准则》的行文当中不再存在《老准则》中“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取而代之的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是否仅仅是称谓上的简单变化呢?认真研读《现行准则》后人们会发现,《现行准则》中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仅仅有8项,而《老准则》中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12项(不含“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那么两者之间的4项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由此可见,准确理解《现行准则》中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老准则》中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更加充分地发挥《现行准则》对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规范的新问题的指导作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准确理解《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加以具体辨析。
一、为什么在《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指出:“在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权责发生制是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加以规范的。经过修订后,基本准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列入总则中而不是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规定,其原因是权责发生制是相对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贯穿于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总过程,属于财务会计的基本问题,层次较高,统驭作用较强。”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解释可供读者参考、研读外,似乎还有如下的原因。在《老准则》中“权责发生制”被作为牢不可破的“一般原则”加以不折不扣地贯彻。在此原则的统驭之下,《老准则》下的收入确认通常规定了两条标准,其一是“产品已经发出或劳务已经提供”,其二是“已经收到了货款或者取得了收到货款的权利。简言之,只要产品已经发出或者劳务已经提供并签署了协议,企业就有权确认收入,此时根本不用考虑货款回收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显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而“量身定做”的收入确认标准着实极富“冒进”之嫌,我国资本市场上曾出现个别上市公司一次性计提超过30亿元坏账准备的惊人之举,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老准则》中“过于冒进”的收入确认标准实在难辞其咎。而纵观《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对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所规定的确认条件,其实质上“崇尚”的是“权责发生制”与“实质重于形式”同等重要,甚至是“实质重于形式”更趋主导作用。由此似乎不难得出结论,如果继续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那么收入的确认条件仍需维持原来的两条标准,否则就会引起概念框架上的混乱,或者被个别上市公司加以恶意滥用。
二、为什么在《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历史成本”
在《现行准则》中,“历史成本”是在“会计计量属性”中加以阐述的,而不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范畴,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之所以不再将“历史成本”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构成要素,追根溯源则在于资产要素的重新定义,新资产定义的要义在于资产要素的计量是面向未来看问题,既不强调回顾历史也不强调着眼现在。事实上,在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变革进程中,伴随资产减值计提范围的逐步扩大,历史成本原则在资产的后续计量中也在不断地遭到否定。反言之,如果在《现行准则》中继续将“历史成本”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构成要素,那么在与资产要素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中就不应(不能)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资产、负债的初始计量过程中仍然要按照“历史成本”来加以确定。换句话来说,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历史成本”的理念仍需在资产、负债的初始计量中加以应用。
三、为什么在《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配比原则”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不再有“配比原则”的踪影,人们难免要问“配比原则”真的过时了吗?实务中人们是否可以不再按照“配比原则”来处理收入与费用的关系了?企业如果在会计实务中违背配比原则来处理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关系,受托注册会计师是否可以发表“干净意见”?
笔者认为,在“配比原则”的统驭之下,会计实务中,首先是确认“营业收入”的金额,其次按照直接配比原则来确认“营业成本”的金额,再次是按照期间配比原则来确认三项期间费用的金额。换句话来说,在“配比原则”的统驭下,利润是收入和费用配比后“水到渠成”的最终结果。基于“资产负债观”,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将“公允价值”纳入了“会计计量属性”之中,与之相关联,新的利润表中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纳入“营业利润”的构成要素,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体现的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持有利得或损失,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依据的并非是“配比原则”。由此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基于“资产负债观”,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营业利润”并非全部源于“配比原则”,如果继续将“配比原则”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之中,就不能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换言之,为了避免发生概念框架层面的混乱现象,就不宜继续将“配比原则”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只是为了避免发生概念框架层面的混乱现象,而将“配比原则”剔除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之外,但这绝对不意味着“配比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不再适用,“配比原则”灵魂依旧在,而是体现在了相关具体会计准则的确认与计量过程中。企业在具体运用新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不按“配比原则”的要求来确认“营业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做法,显然是不被准许的。实际上,不按期间配比原则来处理各项期间费用,在技术层面也是行不通的,受托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出现的违背“配比原则”的行为仍然要“说不”。
四、为什么在《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与“配比原则”相类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也“难寻踪迹”,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资本性支出”的要义在于:资本性支出被资产化后,在其后续计量过程中应以“系统而合理”的方式加以费用化。需要指出的是,基于“资产负债观”和资产要素的新定义,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准许后续计量过程中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样就使得被资本化的各项长期资产在其费用化过程中难以维系其系统性及合理性。换言之,准许对资本化的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就打破了资本性支出在费用化过程中的系统化、合理化。因此,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剔除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外,实际上就顺应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对资本化的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同时在客观上也实现了有效规避概念框架层面发生混乱的效果。
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剔除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外,并非意味着在企业初始确认过程中可以不再遵循该原则。实际上,对各项长期资产的初始确认就是在贯彻“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也就是说,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老准则》中的“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在资产要素的初始计量中被实质性加以贯彻与应用。
五、如何理解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与“实质重于形式”
在《老准则》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可比性”和“一致性”是平行存在的两项原则,其中前者强调的是不同企业发生相同交易或事项时所采用会计政策的横向可比性;后者强调的是同一企业所发生的相同交易或事项在不同时期所采用会计政策的纵向可比性。而在《现行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中既包括横向可比性也包括纵向可比性,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由此不难看出,《现行准则》中的“可比性”实质上是将《老准则》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进行了有机合并,此举更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理解与把握,更有助于报表使用者获取有用的决策信息。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我国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新引入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通常被业内称为“第十三项原则”,《现行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过是“填平补齐”而已。但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被广泛加以强调和运用,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确认、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关联方关系的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主体的确定、售后租回及售后回购业务的处理等。
总之,尽可能准确理解《老准则》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与《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衔接关系,弄清楚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配比原则”及“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具体存在方式及发挥作用的形式,对于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现行准则》,进而加深对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解以及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对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规范的新问题的指导作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一、营销费用的概念及内容
营销费用是企业为实施营销管理与实践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市场营销研究、渠道建设、销售促进等方面开支,具体有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
二、现行营销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在常见的几项营销费用中,直接推销费用、仓储费用、运输费用等往往在每一会计期间都会发生且很大程度上只与当期收益有关,现行会计制度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营业费用”,从当期营业收入补偿,这一做法是符合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但营销费用却因营销工具、规模的不同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广告费支出,自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纷纷用广告来为企业打开市场,而广告作为企业一定的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把有关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的一种非人员推销手段,其目的是为消费者认识、偏爱、直至接纳企业的产品,广告的作用不可忽视,也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广告费开支。如可口可乐公司为了在国际饮料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不惜巨大代价用于品牌推广,不时地变换广告主题,使人耳目一新,巨额的广告费开支为后来的产品销售、公司快速成长铺下金光大道、开创美好的未来。这表明,该企业当期的广告费支出不仅与当期收入有关,而且波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收入,因此,将所有营销费用都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
三、现行营销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弊端
我国现行制度是将广告费予以费用化,这种做法虽然符合稳健性原则,处理简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盈余操纵的机会,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1、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拥有资产的状况。
企业支付广告费的直接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消费者在短期内了解并购买产品;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确保产品畅销不衰。提高知名度的结果,从企业资产的角度来看,是形成了企业的商誉,使企业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牢固的形象,能推动企业其他会计期间营业收入的增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广告费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处理,而不应直接一次性计入当期“营业费用”科目。为全面如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须如实核算广告费对企业近期和长期的影响,将其中一部分作为当期的营业费用支出,另一部分作为递延资产,待以后各期分摊。
2、不符合有关会计原则的要求。
第一、不符合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确认支出时,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如果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没有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将原本应计入收益性支出的计入资本性支出,就会高估资产和当期收益。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地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营销费用究竟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还是作为收益性支出,应取决于该费用的发生是否仅与本期收益有关。《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为了未来时期效益而耗用的资金,应列为资本性支出,并分摊于未来各期,按此项规定,企业所付巨额广告费中为了未来效益的那一部分,应计入“递延资产”科目。
第二、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配比原则要求费用必须与相关收入相联系,并在同一会计期间内予以确认,企业支付的广告费,支出是当期完成的,而对企业的影响却是逐渐在以后各期见效的,为了正确计算当期损益,必须将本期广告费中一部分分摊到以后各期,否则将会加大本期期间费用,导致前后各期收益计算的不正确,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
第三,不符合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不仅要求会计的日常核算应真实可靠,而且要求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也必须真实可靠,有些企业的广告费支出相当大,如将之作为当期费用,则不符合客观性原则的要求。
第四,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成功的广告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期间就已经承担了这些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就应将属于本期的广告费支出计入本期,属于以后各期的广告费支出则应计入以后各期。
3、将广告费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各期损益不均衡,各期损益的不均衡将影响企业形象,诱使企业管理当局采取一定方法进行会计粉饰,反而成为盈余操纵的诱因。
四、营销费用会计处理的改进
实际工作中,促销可以帮助顾客认识企业产品,引起兴趣,进而促使其购买并增强其购买后的心理满足感。促销能扩大企业知名度,帮助企业建立知名品牌乃至国际名牌,为企业获取超额利润创造条件。
在营销费用中,广告费往往发生时数量较大,对企业的影响时间长,不仅能够提升当期收益,而且在其他营销组合要素配合下,能使企业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牢固的形象,在后续的广告提醒下很可能使顾客成为企业的老顾客。因此能推动其他会计期间营业收入的上升。所以笔者认为,广告费支出不能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每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广告的企业所支付的高达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广告费和一些企业为某些全球性体育比赛支付的巨额广告费,如前几年秦池酒厂在中央台黄金时段的广告费,和麦当劳在体育比赛中的广告费等。当然,并非企业的所有广告支出都视为资本性支出,具体地说:
(一)、当企业的广告费支出数量很小或基本上只与当期收益有关时,依重要性原则或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可以将之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笔者深入的公司所发生的促销费用主要有展览会费、产品说明书印刷费、网页制作费等,其金额较小,基本上只与当期收益有关,因此都将之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直接计入“营业费用”科目。
篇9
1、增值税:销售商品的个体户需缴纳3%增值税,提供服务的个体户需要缴纳5%营业税;2、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与此同时,按缴纳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之和的数额缴纳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3、个人所得税:缴纳2%左右的个人所得税;4、免征:如果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个体户,享受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待遇;
法律依据:根据《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规定:第七条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其他支出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第十四条个体工商户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资本性支出应当分期扣除或者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政府补助 会计 账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48-03
医疗机构作为一个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其会计核算有别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目前医疗机构会计执行的是《医院会计制度》,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医疗改革不断加深的当今,医疗机构会计核算也需要和企业会计接轨。政府补助作为政府对医疗机构的一种补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医疗机构的正常、有效运转。本文主要探讨医疗机构政府补助的财务处理及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一、政府补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政府补助的概念。要探讨医疗机构政府补助的财务处理及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一政府补助。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主要有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和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形式,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2.政府补助对于医疗机构日常运营及发展的重要性。医疗机构是知识密集型、高投入的事业单位,其医疗设备购置、医疗耗材、药品储备、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支出都很大就拿一个拥有1500张病床、4000人在职职工的三级甲等医院来说,一个月的运营成本在一亿元左右。目前,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政府补助还只限于基本经费补助和专项经费补助两大方面,其中,基本经费补助还只涉及人员经费中的基本工资及离退休费用部分,政府补助金额占该类支出总额10%左右;专项经费补助也多用于重点学科建设方面。近两年来,财政补助开始涉及重点学科的人才建设、政策性亏损方面,为医疗机构的日常运营、人才梯队建设、大型医疗设备购置提供了资金保障。财政补助的持续性投入。为医疗机构重点科室的学科建设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而近两年的政策性补亏方面的财政补助也为医疗机构减轻了一定的资金压力。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的要求,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自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并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政府补助在医疗机构的运营及发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焱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石。
二、政府补助会计账务处理的通常做法
政府补助会计处理包括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时于接受的政府补助究竟是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还是作为企业的收益加以确认;第:。在确认为收益的情况下,是将补助单独全额确认为收益,还是用收益抵减费用。目前,业内对于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套计核算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资本法。另一种是收益法。
(一)政府补助采用资本法核算
主张采用资本法的认为,政府补助不需归还且非经营所得,因此应记入所有者权益。理由有三:
1.政府补助是一种融资手段。应在资产自债表内处理,不应通过利润表处理,由于预计不必归还,政府补助应当直接贷记所有者权益。
2.因政府补助不是经营收益。而是政府给予企业的无相关代价的奖励,因此在利润表中确认政府补助是不恰当的。
3.政府补助可视为股东投资以外的额外资本来源,因此,这些资本应保持不变,将这种企业白得的资本列入利润表,计入应税所得和利润分配是不合适的。
(二)政府补助采用收益法核算
主张采用收益法的认为,政府补助应在某一时期或某几期内确认为收益,理由有三:
1.政府补助不是来自股东的收入,不应直接贷记所有者权益,而应在适当的期间确认为收益。
2.政府补助很少是无偿的,企业争取到政府补助通常要履行附加条件,因此,它们应该确认为收益,并于将来要由补助来补偿的相关成本配比。
3.如同所得税和其他税费要从收益中开支一样,政府补助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种延伸,在利润表中处理是符合逻辑的。
在政府补助采用收益核算的前提下,存在两种不同的计价方法:总额法和净额法。
总额法,是指将政府补助全额作为补贴收入,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理由是,将收益项目与费用项目相冲抵是不恰当的,将费用和补助分开,便于同不受补助影响的其他费用进行比较。
净额法,指将政府补助与其相关费用相冲抵的方法,理由是,如果没有补助,企业可能不会发生这些费用,因此,在列报费用时如不抵销补助,会引起误解。
三、目前医疗机构政府补助账务处理现状
对于担负着基本医疗保障业务的医疗机构而言,政府补助会计处理主要采取的是收益法下的总额法核算。
(一)目前医疗机构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
医疗机构政府补助目前主要有财政拨款、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两种形式,财政拨款又具体可分为基本经费补助、政策性补助、专项补助三种情形。
(二)目前医疗机构政府补助账务处理现状
自2005年开始,财政的政务公开已越来越完善,对医疗机构的政府补助均通过财政综合信息平台进行网上申报、立项、批复、拨付资金厦支付款项。就政府补助的账务处理、收入确认方面,属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目前是在收到资金时一次性记入“财政补助收入”:属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则是在相关支出时,同时确认收入,并在拨款所属年末,将来支出部分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也就是说,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收入均在当年体现,而支出却有可能在下一年度,不符合权则发生制、收入支出配比原则。
四:政府补助在医疗机构的不同账务处理及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一)财政拨款
目前财政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拨款主要有基本经费补助、政策性补助、专项补助三种情形。
1.基本经费补助。对于差额拨款的医疗机构,财政对其的基本经费补助只限于对编制内正式职工的基本工资的补助,属货币性不涉及资本性支出的补助。目前,该类经费补助是以财政授权支付的方式下达的,医疗机构在收到银行盖章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时,根据通知书所列金额,借记“零余额用款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因是差额补助。支出时
可直接从零余额账户划到工资户中,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零余额用款额度”。
本类经费补助目前账务处理的特点:
(1)收入在收到时一次性记入当期“财政拨款收入”,支出时不通过“财政补助支出”核算,收入、支出不配比。
(2)本类财政补助的结余转至“医疗收支结余”,财政补助基本经费结余在“收支总表”中未单独列示,对收到拨款当期“医疗收出结余”影响较大,会出现收入确认期医疗收支结余虚增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按新会计准则从政府补助计入损益的会计期间方面的规定入手,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1.现有填报基本经费计划可采取一次性填报一次性批复,也可分次填报分次批复,应统一要求改为逐月填报基本经费用款计划,按月下达的方式,减少目前某些医疗机构在某会计月度内一次性记“财政补助收入”分月支出时对“医疗收出结余”的影响。
方式2在不改变经费计划下达的前提下。改变会计核算方法。在净资产类项下增设“待转财政拨款”一级科目。核算医疗机构取得的尚未结转入收入的财政拨款,并在“待转财政拨款”科目下增设“待转基本经费拨款”二级明细。医疗机构在收到银行盖章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时,根据通知书所列金额,借记“零余额用款额度”,贷记“待转财政拨款一待转基本经费拨款”:在收支科目类下增设“财政补助支出”一级明细,并在“财政补助支出”科目下增设“基本经费支出”,现有的一级明细科目“财政专项支出”降为与新增的“基本经费支出”平行的二级明细科目。
医疗机构用零余额支付工资时,借记“待转财政拨款一待转基本经费拨款”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一基本经费补助”。同时,借记“财政补助支出一基本经费支出”科目,贷记“零余额用款额度”,期末“待转基本经费拨款”的贷方余额反映医疗机构已收到但尚未支付的经常性经费补助。
2.政策性补助。这类财政拨款一般设有指定用途而且与资产无关。其实质是对医疗机构运营中因政府调控干预或其他非市场因素导致的“亏损”或“微利”等运营结果,从收支结余总额的角度进行“纠aX"。比如2008年拨付的药品补偿款、食用含三氯氢胺婴幼儿奶粉事件免费治疗费用、2009年拨付的医疗机构欠费补偿款,都属于本类补助。根据政府补助会计准则,医疗机构应在收到补助时,凭借零余额到账通知书,借记“零余额用款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一”。支付时,根据归垫批文,借记“财政补助支出一财政专项支出一。贷记“零余额用款额度”。
本类经费补助目前账务处理的特点:与之相对应的支出已在发生时作为当期费用列支,在归垫时冲减相关费用,对当期“医疗收出结余”有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在当期财务报告中
3.专项补助。这类财政拨款是指核算医院按照批复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收到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拨入的财政专项补助经费,多为货币性资本支出补助,按是否履行政府招投标程序又分为“财政授权支付”、“财政直接支付”两种方式。对于归属“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财政专项,其收入、支出的确认等同于基本经费补助所采取的账务处理模式,在此不再复述;归属“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财政专项。是在支出的同时确认收入。
“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本类经费补助目前账务处理的特点:对于医疗机构而言,本类经费多用于购买医疗设备、工程项目,收入在支出时同时确认,符合收入支出的配比原则,但时于涉及资本性支出的项目,收入、支出一次性确认,不符合权则发生制原则。
按现在的《医院会计制度》,购入医疗设备。
①借:财政补助支出(设备金额)
贷:财政补助收入(设备金额)
同时:
②借:固定资产(设备金额)
贷:固定基金(设备金额)
而工程项目,则借:财政补助支出(支付金额,)
贷:财政补助收入(支付金额)
并做备查账登记,待I程完工,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设备金额)
贷:固定基金(设备金额)
“固定基金”属净资产范畴,与“固定资产”相对应,以固定资产存续期间的原值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中,从而造成医疗机构资产虚增,且当同一批次的固定资产同时报废时,又会使报废期的总资产一下减值过多,从而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
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按新会计准则对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要求按规定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增强可操作性和配比性的要求,改变当前的一次性确认收入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涉及资本性支出的财政项目。按折旧分期确认收入。具体做法如下:
在净资产类项下增设“待转财政拨款”总账科目,核算医疗机构取得的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相关的尚未结转入收入的财政拔款,以及医院取得的尚不能确定是否用于资本性支出的财政拨款。并设“待转资本性拨款”和“其他待转拨款”一级明细科目。在“待转资本性拨款”一级明细科目下按具体使用项目设置二级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停用“固定基金”科目。支出时,区分财政授权支付业务、财政直接支付业务两大类。
(1)财政授权支付业务:本类业务分为资本性支出、非资本性支出两类。涉及资本性支出的。采取总额法接折旧分期确认收入的方法核算、涉及非资本性支出的,采取总额法核算。
医疗机构在收到银行盖章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时,
借:零余额用款额度到账金额
贷:待转财政拨款--待转资本性拨款一某项目名称
用于资本性支出的到账金额
待转财政拨款一其他待特拨款一某项目名称
无法确认是否是资本性支出的到账金额
财政补助收入一财政授权支付一项目名称
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到账金额
①资本性支出的货物采购:
i.支付设备款时
借:固定资产
贷:零余额用款额度
ii.次月计提设备折旧时借:财政补助支出一财政专项支出一财政授权支付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贷:专用基金―提取修购基金(累计折旧)直线法月折旧额
iii.按折旧分期确收入时
借:待持财政拨款一待转资本性拨款―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贷:财政补助收八―授权支付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②非资本性支出:
支出时,如发放人员工资:
借:财政补助支出一基本经费支出
贷:零余额用款额度
(2)财政直接支付业务:本类业务分为资本性支出的货物采购和工程采购两类,采取总额法按折旧分期确认收入的方法核算。
①货物采购:医疗机构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
i.支付设备款时
借:固定资产设备原值
贷:待转财政拨款一待转资本性拨款一某项目名称设备原值
ii.次月计提设备折旧时
借:财政补助支出一财政专项支出一财政
直接支付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贷:专用基金一提取修购基金(累计折旧)直线法月折旧额
iii.按折旧分期确认收入时
借:待转财政拨款一待转资本性拨款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贷:财政补助收入一直接支付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②工程采购:医疗机构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
i.按工程合同分期支付工程款时
借:在建工程一某项目名称 支付金额
贷:待转财政拨款一待转资本性拨款一某项目名称支付金额
ii.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 累计支付金额
贷:在建工程一某项目名称累计支付金额
iii.次月计固定资产折旧时
借:财政补助支出一财政专项支出一财政直接支付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贷:专用基金一提取修购基金(累计折旧)直线法月折旧额
iv.按折旧分期确认收入时
借:待转财政拨款一待转资本性拨款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贷:财政补助收入一直接支付一某项目名称直线法月折旧额
(3)结转下年的账务处理。
年度终了,依据银行提供的对账单中的注销额度,将当年未支付完毕的财政补助结转下年。
①财政直接支付业务结转下年: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一财政直接支付结转下年使用金额
贷:待转财政拨款一待转资本性拨款~某项目名称结转下年使用金额
②财政授权支付业务结转下年: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一财政授权支付结转下年使用金额
贷:零余额用款额度结转下年使用金额
(二)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
这类财政拨款是指医疗机构取得的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收到时,按捐赠方提供的资产发票、单据注明的价值,没有注明价值的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
本类财政拨款目前账务处理的特点:在取得时直接记入净资产类性质的科目“固定基金”中,来作为收入确认。
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按捐赠方提供的资产发票、单据注明的价值,没有注明价值的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该资产的公允价。
1.不需安装的设备。
借:固定资产公允价
贷:银行存款 支付的相关税费
其他收入一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差额
2.需安装的设备。
(1)设备到货时。
借:在建I程一设备安装设备安装支付金额
贷:银行存款设备安装支付金额
(2)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设备安装累计支付金额+公允价
贷:在建工程一设备安装设备安装累计支付金额
其他收入一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 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