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充足率范文
时间:2023-03-28 03:3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本充足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周一,有消息说,银监会拟时商业银行实行信贷控制,提高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至13%,而目前大银行的该指标约在11%至12%,其中尤以中国银行为最低。尽管周一晚间银监会对这一消息作了澄清,但周二的《华尔街日报》和彭博等外国媒体,依旧援引中国工行和中行等多家银行内部人士的消息,承认正在研究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案,以满足有关资本监管的要求,由此导致相关银行个股周二下午大幅下跌,并被认为是进一步紧缩信贷的信号。周三,工、建、中三行分别就此接受《华夏时报》采访,工行、建行称“暂无再融资计划”,但中行坦陈“会综合考虑”,市场猜测其可能通过发H股的途径解决,因为一段时间以来,银行的H股价格就比A股要高,民生银行H股就因此获得了160倍的超额认购。本来,有关资本充足率的疑虑已暂时平息,股市也现强劲反弹,谁知,周四民生H股一上市就破发,收盘报跌3.08%,并导致当天恒指大跌400多点。
虽然民生H股一天走势并不说明实质,却给本已脆弱的市场浇了一盆冷水,民生银行出师未捷,其他想仿照民生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大银行还能如愿吗?如果遇阻,那又要在A股市场筹资,那可是一家银行就得上千亿啊。
众所周知,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总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又称一般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而在今年7月,银监会已经提高了一次资本充足率,规定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其他商业银行不得低于5%;并明确,银行之间互相持有长期次级债券,将从其资本中全额扣除。正是这一新规定,和商业银行必须在年内将拔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一起,被认为是8月股市暴跌的主因。
篇2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有关资本充足率的标准
资本充足率指银行自身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自由资本是银行稳健经营、抵御风险的保障,当银行发生风险时,首先用自由资本冲销。因此,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是否充足、抗风险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是银行信誉的基本保证。在各国的银行监管实践中,资本充足率也是一个重要的监管指标。关于资本充足率,各国主要遵循《巴塞尔协议》规定的主要原则。
《巴塞尔协议》最初制定于1988年,首次提出商业银行应当具备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总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即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4%),为银行稳健经营、减少风险提出了标准。
我国银行的资本监管借鉴了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框架,同时也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2006年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2007年实施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加强了资本监管的约束力度。(表1)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其中,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分析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因此要分析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因素,就要从自有资本和风险资产分别着手。自有资本是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因此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而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项的风险资产则起到负向作用。
(一)分子项的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是银行的自有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分子项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作用。银行能有效获得资本,就可提高资本充足率。
获得自有资本最好的方法无疑是上市筹资,这在发达国家也是普遍现象。通过上市筹资,上市银行可以获得大量资本,改善资产质量,提高资本充足率。当然,上市筹资并非是获得资金的唯一渠道。上市银行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金,像发行可转债、次级债券等。招商银行2005年通过IPO融资110亿元,资本充足率由2004年的10.26%上升至2005年的12.57%;2007年招商银行通过发行可转债和次级债分别融资65亿元、35亿元,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增长0.06个百分点。浦发银行2006年通过增发融资25亿元,同年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民生银行2006年发行可转债40亿元,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华夏银行2006年通过IPO融资56亿元,2006年的资本充足率由2005年的8.5%增长到10.32%。
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不仅仅是资本,因此不能仅凭资本增加与否来判断资本充足率的增长。如,浦发银行2007年发行次级债融资58亿元,但2007年的资本充足率为8.03%,较2006年的8.64%有所下降;同样,华夏银行2007年发行次级债获得资金42.5亿元,资本充足率却由2006年的10.32%降至8.61%。
深发展近年来的经营状况一直不好,各项指标均为五家上市银行中的倒数第一。2007年深发展通过配股融资,至年底配股计划仍未完成,2007年的资本充足率也仅为2.3%。
(二)分母项的影响。要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要提高自有资本外,还要减少加权风险资产,即减少分母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方法,即根据相应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加总计算。因此,要提高资本充足率,要多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业务、加快处理不良资产。这里对风险权重低的银行业务不多论述,主要考虑银行的不良资产。
五家上市银行从2003~2006年不良贷款比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但2007年与2006年相比,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有小幅下降,其他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都有所上升,尤以深发展最为明显。比较五家上市银行各年的资本充足率可知,2007年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上升了0.06个百分点,同年招商银行还通过发行次级债和可转债共获得资金100亿元。除招商银行外,其他四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有所下降,深发展更是降到了2.3%。这与商业银行近年来的贷款高速扩张不无关系,高速扩张的贷款规模在宏观调控下呈现出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结果。2007年末,五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总计437亿元,比上年增加70亿元,同比增长19.20%;各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都明显上升,其中,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上涨速度最快,达45.19%,净增11亿元;深发展的不良贷款净增额最大,达到30亿元。2007年的逾期贷款余额较2006年也有明显上升。
可见,不良贷款的增加导致各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篇3
将银行结构特征引入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的研究,是近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一个新视角。Modigliani和Miller(1958)认为,在资本市场完美的条件下,银行资本水平对信贷完全没有影响。但现实中的资本市场往往是不完美的,银行的资本水平会影响信贷水平。Kashyap、Stein(1997)和Cecchett(i1999)指出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和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由于有些银行有能力通过非存款资金缓冲流动资产,所以不同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随着巴塞尔协议的推广,围绕着银行资本充足率与货币政策影响的文献大量涌现。Kishan和Opiela(2000)检验了1980到1995年间,不同资产结构和杠杆率的美国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反应。他们发现资产充足率低的银行和资产规模小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更显著。特别是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下,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更容易削减它们的信贷供给,原因在于资本不充足的银行由于资金限制而没有能力获得更多的非存款性融资。VandenHenvel(2002,2006)对美国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约束对贷款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资本约束强化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Altunbas,Fazylov和Molyneux(2002)根据Kishan和Opiela方法检验了欧洲银行资本充足率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在一些经济规模小,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国家,信贷渠道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更明显。在东欧国家中,同样的结论也被证实(MatousekandSarantis,2008)。国内的学者也对银行资本结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做了一些研究。杜文杰(2007)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得出当整个银行体系都由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组成,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较好。特别是在货币扩张期,银行对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有积极的反应。而当整个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下降时,对货币扩张政策反应不敏感,对紧缩政策敏感,容易造成大幅经济衰退。胡莹,仲伟周(2010)通过构造贷款市场总体均衡模型,得出以下结论:当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要求时,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导渠道表现出有效性;而当贷款市场中的银行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或存款准备金率要求时,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导渠道则表现出无效性。张旭涛,胡莹(2011)对我国57家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不充足的银行对当期货币政策反应更灵敏;而在一期之后资本充足的银行开始对货币政策有更积极的反应。此外,郭友,莫倩(2008)的研究也指出在提高银行资产充足率的过程中银行被迫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而这种调整在短期会阻塞信贷渠道。
二、实证分析
(一)协整检验
为了证实信贷渠道的存在性需要对国内生产总值(GDP)与贷款总量(LOAN)的相关性进行检验。GDP与LOAN均采用季度数据,时间跨度为1998年~2013年,其中贷款总量选取的是该季度以人民币计价的各项贷款总量。所用数据均进行过季节调整。本文选取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先对GDP与LOAN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模型包含了截距项与趋势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时间序列数据均存在单位根,经过一阶差分后在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成为平稳数据,说明GDP与LOAN都是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二)模型构建
本文在Kashyap和Stein的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如下模型来检验货币传导信贷渠道的效果:LOANt=α+β1GDPt+β2CPIt+β3rt+εt回归模型选用季度数据,其中t表示各时期。LOAN表示人民币计价的各项贷款总量,GDP表示国民生产总值。CPI表示各期的累积消费价格指数。在计算CPI时以1998年一季度为基期,再乘以各季度环比数据,得出累积的消费价格指数。各季度环比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r表示短期利率,选取6个月到一年期的短期贷款利率短期贷款利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在计算r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将每个季度的利率变动按时间加权平均得到季度利率。CPI可以代表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和GDP一起可以解释信贷变化的效果。r的系数可以解释货币政策对信贷的影响。
(三)回归分析
为了揭示货币政策在不同资产充足率的环境中产生的不同效果,本文以2006年底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时间点为分割点,将样本分为1998年~2006年和2007年~2013年两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回归并进行对比。GDP和LOAN均取对数后进行回归。为了克服变量内生性以及误差项异方差的问题,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实证检验。GDP与LOAN在两个模型中都显示出很强的正相关性。说明了信贷的增长对经济发展能起到显著而又积极的作用。CPI与LOAN也呈现正相关性,但结果不显著,只在模型二中通过了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虽然信贷量的上升会带来通货膨胀,但效果并不明显。短期利率r与LOAN呈现的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短期利率的提高会造成信贷紧缩。对比06年之前和06年之后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模型二中r的系数0.0672要比模型一中的0.0375要大。说明当银行业整体的资本充足率提高之后,信贷量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提高了,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的效率也提金融inanceNO.1,2015(CumulativetyNO.577)升了,这符合之前理论模型的预测。1998年至2013年短期贷款利率和贷款增长率的波动。98年之后利率出现了明显下降,并且长期处于低位。但在这一段时期内,信贷增长却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甚至在最初的几年里增长率出现了下跌的情况。说明在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不够畅通,这很可能与当时银行体系中较低的资产充足率有关。当银行的资产充足率较低时,由于受到资本约束,面对货币扩张政策反应不积极。而在银行体系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之后,虽然经历了06年到08年底的加息政策,这时贷款增长率却没有像00年之前那样连续下跌。这反映了高资本充足率的银行体系在面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时还有能力维持原来的信贷水平,体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与此相对应的是,09年初,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的降息政策,将信贷增长率推到了一个高峰,这说明在高资本充足率的银行体系中,积极的货币政策能更有效地刺激信贷增长。
三、结论与启示
篇4
一、资本是银行对抗金融风险的缓冲器
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组成;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以及长期次级债务等构成。资本的作用一是界定产权和方便所有权的让渡,二是为公司提供资金。
与一般公司不同,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中介功能,使其可以极大地运用金融杠杆来获得负债(存款),其成本要比发行股票低得多,且银行具有吸收、转移和管理风险的职能。商业银行的资本是银行已经持有或必须持有的金额,资本配置不是银行经营的附属,而是银行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资本的目的在于防范头寸价值减少或者商业损失等风险,从而保护存款者和一般债权人不受损失。基于此,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及其充足程度提出了要求,体现为两个目标:一是资本充足以“加强国际银行系统的稳健性”;二是资本充足以“减少……目前各国银行间存在的不平等竞争因素”。前者将迫使银行持有的资本高于最低标准,从而减少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增加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后者将有助于银行系统全球范围的统一协调,从而避免不同银行间因遵循不同的标准而出现竞争失衡,促进金融市场公平竞争,切实保护银行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当银行治理目标从股东至上转向兼顾利益相关者利益时,由于银行的各利益主体对银行风险的不同理解,进而对资本的关注点也各有侧重。克里斯·马滕区分了其中些微差别,即银行财务管理关心的是实缴资本和筹资的总成本———不论是以股东权益、次级债务、混合型工具还是其他形式;风险管理者关注的是损失的风险,而不论是谁将承受损失的成本;而监管者对资本的定义较为狭窄,只包括所有合格的实缴资本。例如,即将到期的次级债务只有一部分能被当做资本,而混合型工具可能根本不能被包含在资本的范围之内;银行股东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投资,即银行的股东权益、未分配利润以及股本溢价等。
二、《办法》的特点及影响
《办法》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首先,未来三年国内银行业将面临着巨大的资本缺口。根据中银国际预测,实施《办法》将使各类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2~3个百分点,资本金缺口近5000亿元。为此,各商业银行将采用国内外上市、发行可转债、增发及配股、发行次级债务和私募等方式来解决。其次,《办法》将抑制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张冲动。为在2006年底前资本充足率达标,各银行必须“开源节流”,除增加资本外,调整信贷结构和适当控制资产增长速度势在必行。特别是对一些缺乏融资渠道的非上市银行而言,资产的增长速度更将为资本金的补充所拖累。再次,银行业净资产收益率会受到一定影响。以往在资本不足情况下,银行股东过度利用杠杆获取较高收益。而《办法》的实施将限制银行业的融资杠杆效应。若不能改善资产收益率,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将会下降。因此,银行势必调整其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增加国债投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以及票据贴现等资金运用项目,并相应调整股利分配政策,较多采用较低股利支付率和股票股利分配方式。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
1、以资本充足率为准绳,全面评价商业银行治理水平,强化风险管理能力。资本充足率管理贯穿于商业银行设立、持续经营、市场退出的全过程,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并且随着银行业务范围逐步扩大,风险成因和表现复杂化,资本充足率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提升。银行应在完善公司治理和强化内部权力制衡监督的基础上,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优化风险评价机制,要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把银行整体目标分解为各产品线和各业务系统的目标,根据各业务系统和产品线风险来分配资本,并对所有风险实行组合管理,把风险管理落实到业务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2、制定稳健的经营策略,追求可控风险下的持续发展。稳健经营的实质是在实施审慎会计原则的基础上,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客观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并及时予以预警和控制,防止金融风险的聚集和蔓延。商业银行保持稳健性,一个主要标志就是银行自身持有的资本水平、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以及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为维持平衡的资本结构,银行应该实行稳健经营方针,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银行股东应支持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时不分红,并提足坏账准备,保持适当的利润分配率,以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支撑未来持续增长。
3、主动引资,寻找合适的投资者,将发展目标与完善治理有机结合。从近几年国内银行引资案例看,不论是花旗银行受让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汇丰银行投资上海银行,还是兴业银行引进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组合,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境外战略投资者既有资金实力和银行管理经验,又能着眼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既有盈利方面的要求,又能理解、认同并支持银行经营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注重风险控制与银行、员工、社会及股东间的利益平衡;另外,战略投资者在银行可持续发展中还能相应提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因此,主动引资,调整股东结构,有助于促使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完善治理的有机结合。对此,应从法规和政策上予以鼓励支持。
篇5
关键词: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和信用的特殊企业,主要依靠负债经营,自有资本比率低。银行资本充足状况不仅影响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和市场竞争力,而且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于2004年6月正式出台、对全球银行业监管起到重要作用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资本充足性要求作为新框架三大支柱中的第一支柱,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即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必须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至少应达到4%。
据我国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行业资本充足率达标状况较好。但面对开放条件下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国际监管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瓶颈问题仍然存在,必须寻求维持资本水平长期充足的有效机制。
一、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的现状
(一)资本充足率比较
就表1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1、国家注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使得三家国有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资本实力大大增强,近年来资本充足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2、由于新设商业银行的资本起点较高,加之上市对资本实力的要求,以及上市后扩资渠道的增加,以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为代表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化程度整体上比较好。但2007年中期深圳发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仅为3.88%,远远低于8%的要求;浦发、华夏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只是在稍高于8%的水平徘徊。
3、相对于2006年之前资本充足率持续上升的状况,部分上市银行在2007年中期资本充足率出现了下降趋势。这表明在金融业逐步开放的形势下,如何翻越资本约束这道坎,加快与国际接轨,仍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二)资本结构分析
通过对表2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1、2007年6月底14家上市银行中,除深圳发展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仅为3.86%外,其他13家银行均达到4%的最低要求。浦发和华夏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03%和4.54%,稍高于达标水平。
2、上市银行的资本构成中,核心资本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浦发银行和华夏银行的核心资本占总资本比例略低于60%,其他12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占比都在60%以上。按照规定,附属资本最高可达资本总额的50%。国际大银行的附属资本一般占资本总额的30%-40%左右。所以,我国上市银行的附属资本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资本充足率要求下我国上市银行面临的难题
(一)资产扩张过快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为“做大做强”,扩大市场占有率,资产扩张比较快。上市银行由于有资本市场作融资后盾,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然而资本金的增长难以与资产的增长相匹配,造成资本充足率的下降。
(二)风险资产结构不合理
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资产结构单一、过于集中在信贷资产上。我国的金融体制是一种高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体制,全社会对资金的需求旺盛,使得银行信贷资产非常容易扩张。商业银行长期忽视资本约束,过度扩张信贷资产规模,缺乏自身造血功能和风险控制机制,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资本不足贷款规模受限增加资本扩大贷款规模资本再次不足,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始终处于资本短缺的窘境。
(三)不良贷款侵蚀银行资本
在风险资产中,不良贷款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一项,不良资产严重侵蚀银行资本,直接形成对银行资本的消耗,因此各银行均努力降低不良贷款率。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而且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低于非上市银行。世界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般保持在3%以下。2007年6月底,除深圳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外,其他上市银行的这一指标都在3%以下。但在看到不良贷款出现“双降”的同时,应看到不良贷款的规模还比较大,一些银行某些季度还出现不良贷款反弹现象。各行应当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总额,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四)盈利能力偏弱
一方面,盈利能力不强,总资产收益率较低,致使资本自身积累不足。面对规模的快速扩张,上市银行近几年不断再融资,力图增加资本。但在这种外延式增长方式下,盈利能力却没能相应增强,利润留存跟不上经营规模的扩张速度,资产收益率反而降低,从而使得通过利润留存来增加资本积累的内涵式融资渠道难以奏效。
另一方面,从盈利来源看,我国银行业的主要盈利来自于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很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非信贷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的40%以上,中间业务是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单一收入结构,使得银行利润来源单调,经营风险无法分散,造成风险资产急速增加、资本充足率降低的后果。现阶段,这种盈利模式已经面临很大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业存贷款利差的缩小是必然趋势,因此中间业务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模式。目前,上市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产品依然未摆脱种类少、收入占比低、盈利能力较差的状况。招商银行近年来由于中间业务的市场定位明确,产品创新能力强,在中间业务规模与效益上领先于同行。
(五)资本补充困难
商业银行有两种途径增加资本量:内源资本策略和外源资本策略。
内源资本策略,即通过累积利润转增资本,税后利润补充资本公积金和盈余公积金以提高核心资本,提取一般拨备提高附属资本。但是现在上市银行的利润率普遍不高,通过累积利润转增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资本金的迅速补充,而且要协调股东的利益,不能满足上市银行快速发展的要求。
外源资本策略,即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募集银行资本。对于上市银行而言,外部融资渠道较多,可以增股、配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和次级债券,还可以在海外上市。从实际情况来看,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持续融资并不太成功,融资渠道在具体运用中也受到诸多限制。发行次级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同样受发行条件及比例限制;增股和配股在短期内对股东权益和每股收益有摊薄影响,容易遭到股东特别是流通股东的反对;海外上市由于国内市场很多方面不能和国际市场接轨,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如定价问题。因此,上市银行仍存在着较大的资本缺口和融资需求。
三、我国上市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对策
(一)寻求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现实途径
1、提高资本水平。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提高核心资本,同时通过与这些战略投资者在更深更广领域的合作,改善自身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水平。进一步发行可转换债券、次级长期债券、混合资本债券,扩大银行融资渠道,提高附属资本比重,改善资本结构。
2、降低风险资产。改变以高成本的信贷资产为主的外延式资产扩张模式,向外延扩张与内涵增长并重的发展模式转变,达到控制资产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调整资产组合,优化资产结构。在坚持发展的同时,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向收益率高、风险权重低的资产倾斜,降低高风险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减少资产对资本的耗用,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低风险业务将成为各银行抢夺的重点。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一方面加大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力度,使自身的资产质量好转;另一方面对新增资产严格把关,控制不良率和不良额的增长。
(二)建立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长效机制
1、转变经营理念。首先,树立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发展理念,控制不计资本占用、盲目追求规模增长的行为,谋求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其次,从以信贷规模和财务费用为核心的传统方式向以资本分配为核心的方式转变。在后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下,资本必须覆盖风险,因而要求提高银行风险控制水平和管理能力。
2、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内部信用评级的功能已不仅仅是用来识别恶化贷款和问题贷款以确保正确地进行贷款控制,还要用来进行资本配置,这就要求建立比较完善的评级模型。商业银行应努力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评级模型,积极引进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员,真正建立起量化的内部评级模型,制定出符合自身业务特征的、有效的内部评级方法。
3、提高盈利能力。积极拓展业务渠道、实现业务转型,是我国商业银行稳步提高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长效机制之一。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网络银行、零售银行、基金托管、银证合作、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的兴起,银行间的差距将逐渐拉大。上市银行可将中间业务创新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私人业务,做强理财业务,促进战略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和增长模式,并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4、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在当今银行业逐渐走向混业经营、集团化经营的趋势下,我国上市银行有必要通过多种方式组建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银行可以获得所属金融控股公司的注资,从而提高其资本充足率水平,这是一种比较稳定和长效的资本来源方式。从目前金融控股公司的实践来看,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金融控股集团,它包括中信控股、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投资、信诚人寿保险等众多知名金融机构。随着中信公司业务重心的不断调整,中信公司向中信银行注资的力度越来越大,中信银行的竞争实力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课题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研究[J].金融会计,2006(7).
篇6
【关键词】上市银行 资本充足率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监管部门要求各银行在一定资产规模下所必须持有的资本数量,即银行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风险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资本充足率都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均加大了对银行监管的力度,以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此背景下,研究已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因素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也为即将上市的商业银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按照2010年最新修改的《巴塞尔协议Ⅲ》,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4%上调至6%,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目前的2%提高至4.5%。另外,各家银行应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该协议将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分阶段执行。同时,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在2013年1月1日实施。该《办法》参考巴塞尔III的规定,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要达到5%、6%和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储备资本要求为2.5%,逆周期资本要求为0~2.5%;第三层次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第四层次为第二支柱资本要求。该《办法》实施后,正常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11.5%和10.5%。
从上文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无论是国际上通用标准《巴塞尔协议Ⅲ》还是国内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监管当局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在本文中,将对已经上市的8家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实证分析,逐一对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并根据实证检验的结果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文献回顾
国外很多学者较早的研究了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素。其中,Marcus(1983)通过研究发现世界各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并得结论:银行资本充足率与名义利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资产收益率、资本资产结构显著正相关。而Flannery和Rangan(1983)则认为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和资本资产结构显著正相关,与银行规模和权益比率正相关。
在国内研究中,王晓枫(2003)建立了资本充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三部分:资本结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他认为在资本结构中的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与资本充足率呈正相关关系;资产质量中的不良资产比率和风险资产数量与资本充足率呈负相关关系;盈利能力中的资产利润率和税率分别与资本充足率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而邹平、王鹏、许培(2005)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固定资产比率和固定资产增长率指标也是影响资本充足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关于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的文章比较少,通过具体实证分析进行解释的文章更是少数。鉴于此,本文采用最新的数据,通过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研究影响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以求验证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样本
本文的研究样本来自于国内8家上市银行,其中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利用2008年至2012年的财务数据,研究样本为40个。数据的搜集来源于上述8家上市银行的年报,数据处理及分析采用Eviews 6.0软件。
(二)变量的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1.被解释变量CAR:资本充足率。
2.解释变量。
Size:资产总额,在本文中,是指银行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单位:亿元RMB)
ROA:资产收益率(%),即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它是衡量银行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代表着银行的盈利能力。
Growth: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当年总资产-去年总资产)/去年总资产
NL:不良贷款率(%),银行当年不良贷款与总贷款的比率
FAR:固定资产比率(%),银行当年固定资产/总资产
3.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下表所示:
(三)模型的选择与估计
我们设定本文的具体分析模型:
CARit=c+αSizeit+βROAit+γGrowthit+δNLit+θFARit+ ui+εit
其中i代表银行,t代表时间,ui代表随机变量,εi为误差项
本文仅分析已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因素,所以采取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因为面板数据同时包含了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上的信息,容易产生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问题,因此,本文采用了横截面加权cross-sectionweights计量方法,进行检验。在回归分析的过程中采用逐步引用剔除的方法,最终计量结果如下(固定资产比率已被剔除):
最终得到回归分析的表达式为:
Y=-15.95338+2.34559Sizeit+2.473101ROAit-0.035231Growthit +0.98615NLit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是资产规模分析。由上表可以看出,总资产规模的P值较小,通过了检验。这个结果与钱先航、吴凤霞(2007)的研究结果不同,并与“对于规模巨大、声誉良好的银行,监管当局可以考虑降低对其的监管力度”这一一般结果相吻合。两者呈现正相关性,说明银行总资产越大,资本充足率越高。
二是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在在模型分析中有显著的正向数量关系。资产收益率反映了银行盈利水平的高低,所以银行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视资产收益率,提高资产收益率,高盈利率可以转化为较高的资本充足率。
三是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通过了检验,且为负值。这说明银行资产增长越快,其资本充足率越低。近年来,上市银行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开始大力发展资产业务,这使得银行总资产迅速增长。但是,银行资本增长速度比不上风险资产增长速度,从而使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
四是不良贷款率。从理论上说,不良贷款率与资本充足率呈负相关关系。但从回归模型的结论中可以看出,两者呈现正向关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上市银行已经十分重视不良贷款的清理工作,但是,在处理不良贷款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呆账消核,即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用于核销坏账,这必然会导致资本充足率的降低。
五是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并未通过检验,这说明固定资产比率与资本充足率不存在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比率代表了银行资产的担保价值。在国内的银行的担保体系中,国家可能存在隐性担保,故两者关系并不显著。
五、对策与建议
(一)增强盈利能力,提高资产收益率
上市银行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增强盈利能力,提高资产收益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提高收益率:
1.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降低不良资产,提高银行本息回收率。众所周知,在我国存贷利差收入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所以提高收入水平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降低不良资产,提高银行本息回收率。银行应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制,不仅仅对信用风险的管理进行加强,而且对市场、操作、流动性等各类风险也应该加强管理和控制。由过去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不仅仅把资产、负债等传统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围,还要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和各种产品,贯穿于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处置等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进一步效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实现比较高的本息回收率。
2.关注客户金融需求变化,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供高技术的金融产品和全方位金融服务。金融创新是银行与客户双赢的选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信号不断的加强,银行存贷款利差的逐步缩小,银行传统业务进入微利时代,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必须要大胆进行金融创新。要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大力发展高技术的金融产品。例如,可以通过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来弥补上市商业银行自身网点不足的弱点,扩大银行服务的覆盖范围,以便争取更多客户。银行可以开发高附加值的金融品种,如内部资产管理、融资安排、银团贷款、财务顾问等,实现新业务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3.对银行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务中,中间业务十分重要,它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而且通过中间业务,银行可以服务客户和稳定客户。并且,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高的特点,从而给银行带来了高额的利润。而我国上市银行在这方面发展较为缓慢,与发达国家的银行有较大的差距,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所以我国的上市银行应该加大对中间业务的投入,进一步缩减与发达国家银行的距离。
4.提高银行内部组织管理效率,削减业务成本。上市银行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再造上,要建立完善的银行治理结构,科学整合业务流程,力求达到效率、精简、效益三者相结合的目的。同时,为了削减业务成本,应该集中统一管理各类信息,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推动信息系统和办公的计算机网络化,进一步提高银行内部管理决策效率和水平。
(二)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率,并改进处理不良贷款的方法
尽管目前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比大幅度的下降,但仍然应该严格控制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并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压缩风险资产规模,提高风险较低资产的比重,以改善总体资产质量,减少风险资产对资本的占用。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率:
1.建立专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建立专门处理不良贷款的资产管理公司,是化解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可以考虑成立由商业银行、地方财政、社会投资共同出资的股份制形式的资产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处置不良贷款,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公司的优势,使商业银行放下负担,轻装上阵。促使商业银行尽快地把不良贷款剥离出去,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核心业务发展上,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2.将银行债权转化企业股权。上市银行可以与负债企业进行沟通,将其暂时无力偿还的贷款转化为银行对其的股权,同时银行可以将持有股份全部或部分转给优势企业或其他收购机构,让购买人投人少部分资金就可以对劣势企业控股,同时负债企业亦可获得生机,等待企业经营状况好转后可以将股份转让。
3.将不良贷款出售。不良贷款出售是指银行通过市场把不良贷款直接转让给其他投资者。出售的具体方式包括招投标、协议、竞价和拍卖等。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银行能够一次性剥离不良贷款,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收回现金流量。而且,这种方式的透明度很高,信息成本比较低。
4.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是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动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基本做法是:上市银行先将不良贷款集中,然后将不良贷款重新分割组合,再将其转卖给市场投资者,从而使此不良贷款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对上市银行来讲,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好处是可以引入新的资金来处置不良贷款,同时也可以加快处置不良贷款的速度。
同时上市银行也应该改进处理不良贷款的方法,尽量减少使用呆账消核这种方法,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比如以物抵债、现金清收等。
参考文献
[1]ALAN J.MARCUS 1983.“The Bank Capital Decision:A Time Series—Cross Section Analysis”.The Journal Of Finance(9).
[2]王晓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29-34.
[3]邹平,王鹏,许培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比较研究》[J].新金融,2005,(8):10-14.
[4]宁喆敏.《“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2,(2):52-55.
[5]陆静.《巴塞尔Ⅲ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2(3):2-7.
[6]杜金岷,胡卓钊.《论“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局限与改进》[J].学术研究,2003,(12):16-20.
篇7
关键词:《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征求意见稿》;国有五大行;实证分析
Abstract:In May 2011,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draft new“Supervision of Bank Capital Adequacy”and has handed out to all banks. The new“Supervision of Bank Capital Adequacy”contains capital management and measurement of BaselⅡand Basel Ⅲ,which implies that our country begin to implement new supervision standard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Our research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new standard will reduce capital adequacy of five biggest state-owned banks. Commercial banks can deal with the new situation by increasing capital,reducing risk weighted assets and improving risk management.
Key Words:Supervision of Bank Capital Adequacy (draft),five biggest state-owned banks,empirica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8-0073-04
2011年5月,银监会出台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这将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经营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主要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为分析对象,研究资本充足率监管新规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背景和基本内容
(一)出台背景
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部门开始反思现有监管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改进、完善监管框架,促使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保持金融系统稳定。国际清算银行吸取金融危机教训,在《巴塞尔协议Ⅱ》的基础上推出全球金融监管新框架――《巴塞尔协议Ⅲ》。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2007版《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已不能满足监管需要,不能对银行经营管理形成有效监管,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有必要进行全面的改革。我国为适应全球金融监管新趋势,根据《巴塞尔协议Ⅲ》,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出台了《征求意见稿》,以期逐步形成我国新监管标准体系。《征求意见稿》充分吸纳了《巴塞尔协议Ⅲ》的精神以及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顺应全球金融监管新趋势,对于我国银行规范经营以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形成正面激励。
(二)基本内容
《征求意见稿》完善了资本充足率监管体系,明确了银行管理层的资本管理职能;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为实现宏观审慎监管需求,增加了超额资本要求;在风险覆盖方面,增加了操作风险,逐步推进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进程;在资本定义方面,将银行资本进一步划分为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二级资本等,增加了资本扣除项和调整项,提升了资本质量和标准;风险计量方面,新监管办法为银行可供选择的风险计量方法更加多样,使得银行能够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风险计量方法,以更好地反映银行的风险状况。总而言之,《征求意见稿》较2007版《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呈现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之际,就已经有关于修订我国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的预测和猜想,因而现今出台的《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基本在市场预料之中,只是银监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微调,主要是提高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征求意见稿》作为我国银行业监管新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一定适应时间。为此,银监会为监管新规预留了实施过渡期,以减少对银行业经营发展的冲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征求意见稿》比《巴塞尔协议Ⅲ》还略显严格,加之还将实施其他方面的新监管标准,这种全新的监管体系正负面效应到底有多大还无法准确计量,需接受实践检验。
二、《征求意见稿》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征求意见稿》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要求,调整了资本组成和加权风险资产的计量方法,尤其是权重法下部分信用风险敞口的权重进行了较大调整,增加了操作风险的计量,这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产生较大影响。
(一)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现状
根据银监会统计,2011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8%,较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8%,较上年末下降0.3%。2010年,我国银行业经历了大规模融资后,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一定提升,但是随着信贷规模增长以及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拨备的增加,2011年一季度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水平又出现了下降。
2011年一季度,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交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77%、11.40%、12.38%、12.45%、12.05%,较上年末有一定下滑,但仍符合现行监管要求。相比较而言,中行、建行、交行资本充足率水平高于同业平均水平,而工行、农行则低于同业平均水平。
(二)《征求意见稿》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主要是以2011年一季度各银行财务数据为基础,根据《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要求,重新调整了资本充足率公式中资本项和加权风险资产项,增加操作风险计量,以反映监管新规可能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所产生的影响。
1. 静态分析的提前假设。
假设1:五大行使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敞口①。根据《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征求意见稿》对于权重法的调整主要体现在降低了非个人零售信贷权重,提高了同业资产、贷款承诺、公共事业实体贷款的权重。本文将上述四项信用风险敞口作为信用风险资产的主要调整项目。
假设2:五大行采用标准替代法计量操作风险。《征求意见稿》规定银行资本所需覆盖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根据对实施《巴塞尔协议Ⅱ》的国际大型银行跟踪测算,操作风险所占用资本仅次于信用风险,其分配的资本约占总资本的6%―13%,均值为9%。我国银行可以采用标准法、替代标准法以及高级法,本文采用替代标准法计算银行操作风险。
2. 测算结果表明,《征求意见稿》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产生较大影响。权重法下信用风险系数调整可降低五大行的资本充足率0.5个百分点。操作风险占有资本与国际银行相似,占比约为9%―10%,从而使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下降0.65个百分点。
综合看,五大行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将在2011年一季度水平上下降100BP―130BP,五大行都无法满足监管新规标准。如果要达标,预计五大行的资本缺口约为2000亿元。《征求意见稿》极大提高了系统性重要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上调至9.5%②。由于信用风险系数的调整以及操作风险资产的加入,致使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大幅提升,进而降低核心资本充足率。测算结果显示,五大行调整后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均无法达标,其资本缺口约为1600亿元。
总体看,《征求意见稿》如果真正实施,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形成较大冲击,尤其是核心资本将出现较大缺口,这就需要监管部门给足银行过渡期限,通过内外部融资和业务调整,逐步实现新监管标准条件下的合规。
(三)国有五大行资本充足率前景展望
在此,我们假设我国系统性重要银行将在2012年底按照《征求意见稿》达标。在此基础上,测算结果显示,因2011年的次级债融资以及银行留存收益的贡献,2011年国有五大行资本充足率将会上升到12.35%左右。但是由于2012年实施《征求意见稿》,国有五大行仍无法满足监管新规的标准,届时会形成约1500亿元的资本缺口。2013年,国有五大行资本充足率将有进一步提升,平均约为9.82%,实现合规。另外也可看出,五大行中农行、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状况稍逊一些,而建设银行是五家银行中资本充足率状况最好的。
三、银行对于监管新规的应对措施
监管新规虽尚未落实,但是各家银行应积极评估新规的影响、提前制定应对方案和措施,主要是通过补充资本、降低风险权重等举措。
(一)通过内外部融资补充资本
1. 股权融资。目前,国有五大行都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上市,这为其拓展了股票市场融资途径。2010年,我国上市银行刚刚完成一轮股市融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16家银行通过股票市场共融资约3590亿元,其中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分别融资450亿元、1503亿元、600亿元、617亿元以及450亿元。五大行在进行股票融资时,基本都采用了A+H两市场融资的策略,降低对内地市场所形成的资金压力。从2011年各银行的融资计划看,股权融资上没有明确规划,有可能会在2012年进行。
2. 债务融资。债务融资主要包括可转换债券和次级债,2010年工行和中行分别发行250亿元和400亿元可转债。2011年各银行继续加大次级债发行力度。根据已披露的计划,次级债务融资量为2200亿元,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将分别发行380亿元、500亿、320亿、800亿和200亿元。银行发行的债务工具占银行间债券发行量10%以下,银行债务融资规划应尽量安排合理,以减少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2011年持续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基准利率,使得发行利率有了明显上涨,增幅约为100BP。
3. 提高留存收益。2010年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实现净利5390亿元,占整个银行业利润的60%,但五大行的派息率明显下滑,均降至40%以下,这表明银行留存更多利润以解决资金需求。预计未来2―3年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可能进一步降低派息率。各银行积极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更多依赖内源渠道解决融资问题,有利于降低市场资金压力。
(二)降低加权风险资产
1. 优化业务结构。新监管标准要求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在此条件下传统粗放经营模式将给银行带来极大的资本需求负担,这就要求银行转变利润增长方式,实施更加精细化的资本管理,准确科学地计量各类风险,提高风险定价水平,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加快各种资源的整合,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目前,股份制银行已开始二次转型,而以工行为代表的国有大型银行也公开强调要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
中间业务具有收入稳定、资本消耗小等优势,银行需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近年,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较快,非利息收入占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11年一季度五大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为25.77%,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该比例分别为24.7%、21.09%、35.9%、25.64%、21.51%,但是与发达国家银行的50%还有一定距离。
2. 发展表外业务。在更严格的资本约束下,表内资产规模扩张难度加大,为此银行将不断通过金融创新发展表外业务,实现部分表内资产表外化。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银行理财产品、衍生工具的发展和应用,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国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规模约为8万亿元。表外业务将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相应的风险管理也值得关注,过高的杠杆率将影响银行业经营稳定性。
3.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征求意见稿》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都有一般标准方法以及基于模型计量的高级方法。风险高级方法能够更精细地计量风险,更准确地反映银行整体风险承担情况。以信用风险为例,相关研究表明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的加权风险资产要低于权重法,进而有利于降低资本充足率。因而,银行需要提高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进而降低监管新规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强化资本管理水平
优化资本管理程序和流程,提高资本管理水平,根据业务需要和监管规则,合理配置资本,提高资本需求预测能力,及早制定资本补充计划。国有五大行在《征求意见稿》出台之前已进行了部分股权和债务融资,有利于避免与其他银行同时融资,从而对市场产生过度负面影响。
注:
①银行可以采用权重法及内部评级法计算信用风险资产,由于数据有限,本文仅假设银行使用权重法。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研究表明,采用内部评级法不仅不会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反而能够提高资本充足率,此研究结果有待验证。目前,我国五大银行已基本具备采用内部评级法的条件。
②《征求意见稿》指出,系统性重要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5%,由于我国尚未有一级资本融资工具,此处将一级资本充足率视同为核心资本充足率。
参考文献:
[1]由曦.资本充足率新规“剑悬”银行再融资承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6-14(3).
[2]马光远.史上最严巴塞尔协议促银行业转型[J].中国外资,2010,(10):13-15.
篇8
我国已表示接受巴塞尔协议,并且基于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的国际竟争压力,我国的商业银行逐步地、必然地要遵循国际银行经营管理的统一规则,接受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促进我国银行业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并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为此,我国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04年3月1日起实施。《办法》修改了现行的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有利于提高各项规章制度之间的一致性,并逐步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银行审慎监管规章体系。
资本充足率
资本一扣除项
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并规定这一比率不得低于8%。从计算公式不难看出,要达到8%的要求,商业银行就必须一方面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另一方面降低现有资产的风险水平。
一、目前我国资本充足率的情况
据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一季度,已上市股份制银行中,有2家达到8%的水平,低于8%的有9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普遍不足,城市商业银行水平更是参差不齐。
近年来,政府多次注资银行,一是1998年通过发行特种长期国债筹资2700亿元向四大行注资;二是1999年至2000年,允许四大行将14000亿元左右坏账转移至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三是按照国家确立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目标,国务院决定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为两家银行补充资本金。四是批准这两家发行100亿元和400亿元规模的次级债。中国银行近日已成功发行140.7亿元次级债,建设银行也积极在准备发行工作。五是2004年6月允许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再次剥离不良资产2787亿元。通过以上措施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达到8%的要求。工行、农行也在内部进行各项改革,准备早日上市。
如果说,上述措施是一个增量的补充,那么,另一项有利措施则应是存量的改善。远到20世纪90年代,巴林银行倒闭、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的金融风险事件,近到“铁本事件”的出现,人们对其中存在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何防止各类风险的产生和化解,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贯穿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始终,已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首要战略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再加上外部环境与制度上的原因,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理念、技术、机制上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缺陷。主要表现为:
1.认识误区
风险管理的意识在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全行职员中认识得不够充分,银行的员工产生了风险管理只是风险控制部门职责的认识误区,而且在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上也认识不足,过分地、片面地追求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但不注重资产的质量与盈利水平,忽视信用风险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去年一些银行片面地扩大贷款规模,通过扩大“分母”来稀释不良资产率,这种疏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贷款规模的扩大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包袱。
2.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大多数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各个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分头管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还是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使工作重心往往集中在“转化、清收、核销”等风险事后的管理上,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
3.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上仍是一片空白,尤其对可能产生的欺诈行为更是无能为力。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造成信息之间冗余,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准确性不足严重阻滞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客户的监测仅仅停留在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上。很、难将“贷前审查、贷中检查、贷后复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而在国内目前的信用环境下,若是以虚假的财务报表来决定贷款发放,一但风险暴露,这种单一的监测方法便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已为不少事实所证明。
4.金融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缺乏独立的风险信用评估机构和一个健康的信用社会体系
由于社会上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以及信用道德规范,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还很不完善,它直接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机构,这使得公司债券的发行无法依据其信用等级确定其发行利率水平,最终是公司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不能合理反映其具体的信用风险状况。第二,现有的会计、审计以及法律事务所的运作也不太规范,独立反映企业财务和风险信息的能力较差,有时甚至出现提供虚假信息,企业不合理包装上市,欺骗投资者的现象。第三,信用环境差,银行信息的不对称,使企业“多头”贷款现象严重,潜在风险加大。
5.尚未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的科学度量和管理的先进技术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非常丰富,越来越注重定量分析。而且分类科学、量化准确,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凤险管理模型中其代表性的模型就是1994年J.P.摩根提出的市场风险管理中在险价值VAR模型,目前VAR模型受到金融界的广泛认可,被许多金融机构所采用。近年来,在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化的推动下,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化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度,如Creditmetrics , Creditmet-rics+, KMV以及RAPM度量指标量化方法RORAC等模型都代表着最新的技术水平。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应用和管理技术上还巫待进一步的发展。
三、对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考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商业银行发展的历程之中。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加强,尤其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股份制改造加快上市步伐的要求,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环境瞬息万变,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1.更新风险管理理念
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更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要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员工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另一方面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作深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2.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通过风险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各主要业务部门贯彻实施的新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以真正实现风险管理重点的三个转变:即从现实的风险向潜在的风险转变;从风险的事后处置向风险的前期控制转变;从风险资产的管理向资产风险的管理转变。同时在抓好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将风险管理职能集中于风险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
3.加快风险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当前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资产风险测量统计工作始终未能制度化。要达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不仅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在工作量过大、成本过高、外部评级资料缺乏等现实挑战,对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测量方面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1)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2)风险报险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3)风险决策系统。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职能;(4)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5)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理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
在我国,短期内构建符合新协议规定的风险评估系统是不现实的,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要立足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使信息系统能够涵盖银行所有的业务活动,并具有准确性和一致性,充分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探索建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并在规范风险管理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完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风险计量系统的集成,真正发挥风险监测的预警功能,全面提升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4.针对目前国内信用环境差,企业欺诈行为严重的问题,要充分依托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法人和自然人的资信信息库,及时掌握企业、个人的资信状况和各种信息,根据其历史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给它贷款或开展其它业务,从源头扼制住风险的发生,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5.强化金融监管,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约束。第一,要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强化对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及资本金的要求;第二,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第三,要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问题制定综合配套政策,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尽快达标;必要时,要强化监管当局对银行安全性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自主决定对风险管理不合格银行的处罚,提高监管水平,确保金融安全。
篇9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 巴塞尔协议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资本的充足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层银行的经营状况和业务发展。根据《巴塞尔协议》,我国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是: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低于4%。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达标的还只是小部分,而且即使是能够达标的城市商业银行,其资本充足状况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现状
1.我国城商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第三梯队”,自建立的十多年以来就普遍存在着资本充足率低下的问题。在银监会成立以前,资本充足率最高的不到5%,低的为负数,普遍的为2%左右,远低于8%的基本要求。
随着中国银监会的成立和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城商行的资本充实状况有了一些改观。根据中国银监会2007年1月披露的数据,截至2006年12月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由银监会组建前的-2%左右上升到目前的8.5%,这一数据也比2006年三季度末时高了两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更是远超银监会8%的最低要求,为12.87%;宁波市商业银行达到了11.01%。但在全国116家城商行中未达标的仍有66家,有17家资本充足率为负数,极少数在-10%以下。
2.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现状存在的问题
尽管城商行目前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已达到了银监会规定的最低标准,但是仍然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资本充足率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基本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我国大部分城商行没有制定“资本金、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管理办法,没有指定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操作规程或者操作实施细则,以规定资本的投入、转让、转让管理、分配,以及转增资本等方面内容具体办理过程的手续。而且资本的投入与转让的手续不合规范,存在法律风险隐患。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与股东签定入股协议书,股份转让协议的内容不完善,缺少城市商业银行是否同意该股权转让的内容,并且转让的手续不合规范,转让协议书不是转让双方的签字签章,而是商业银行支行的盖章,存在法律风险隐患。
(2)授权授信制度不尽落实
城市商业银行总部对分支机构经营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约束与管理,对内控机制和风险的管理以及执行中央银行金融方针政策的检查较少。内部授权授信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仅有总部对支部的授权,没有对各职能部门的授权和支行对业务科室的授权,多数城商行对客户没有统一的授信制度。
(3)稽核体制尚须完善
从总体上看,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仍然相当薄弱,更谈不上强有力的内部稽核体制。一些城商行的内部稽核部门没有起到查错防漏,纠正违规,控制风险的作用。内部稽核部门在本行行张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地位不超脱,处罚权有限,对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不严格要求执行内控制度的行为,还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
(4)没有形成良好的资本补充机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资本金补充方面缺乏大量资金支持,主要的补充渠道包括发行次级债券,可转让债券,以及上市等,但这些方式都不能长期解决补充资本金的问题。对于次级债券来说,其发行要受到核心资本充足率的限制,而且它的纯债务性质决定了它最终还是要被偿还,因此始终不能成为资本金补充的长效方法。对于可转换债券来说,同样要受到发行条件和比例的制约,每一次发行可转换债券大约只能满足一年左右的发展需求。上市的确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但上市融资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一方面受限于城商行的资本结构,另一方面限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容量,上市并不能解决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问题。
二、城商行资本充足率现状的成因分析
1.历史原因
我国的城商行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继成立,大多数城商行脱胎于原来的城市信用社,在建行初期忙于处理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确立经营管理体制与机制等而顾不上及时增资扩股,有的因全行业资本金大面积不足,淡化了及时补足资本金的紧迫感,也有的因募股受挫颇多,在增资规模和时效上不尽人意,致使多数城商行资本金配比未能跟上资产扩张步伐。
2.风险控管不力使资本充足率受到影响
在城商行建行初期,有的行因市场趋势判断失误,对行业风险分析不够透彻,或者对借款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掌握不准,造成了不良资产的增多。有的因在筹建期间接盘的资产中有部分隐性不良资产滞后暴露,也给城商行造成了一定的资产损失,这些已经形成或潜在的资产损失,减少了银行经营利润,削弱了企业积累能力,直接或间接的压低了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
3.资产结构不合理
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占的比例过大,另一方面是信贷资产的集中度过高,这两方面问题均会增大银行的风险权重,从而消耗更多的资本,尤其是信贷资产过于集中,由于城商行的资本金规模本身就小,信贷过于集中将直接大幅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我国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客户贷款额占净资产的比重和前10位客户贷款额占净资产的比重都远远超过风险集中度管理的要求(警戒线分别为10%和50%)。
三、资本充足程度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
资本金的充足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管理状况,它对城商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是城商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前,城商行资本的充足是法人银行机构继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业务管理之后,保护存款人利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可用以最后破产清算、清偿债务,是银行最后的流动性。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对维护公众对城商行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其大小及变化不仅能够反映单个银行的风险情况,而且可以度量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是判断一国金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
2.提供了风险度量工具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上讲,银行本质是通过管理风险而获益的金融中介,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城商行的资产经营必然产生风险,最低资本充足率标准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从事任何一项资产业务都应根据其风险权重,保证有相应的资本来覆盖风险。因此通过科学的风险权重设置计算出的资本充足率指标能够反映城商行经营风险的大小,它不仅能体现单项业务风险,而且还可体现整体资产业务组合风险,从而克服风险的长期性、滞后性和隐蔽性问题。
3.资本充足是推进城商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动力
现代企业理论表明,资本所有者――股东是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拥有和行使主体。在城市商业银行经营中,股东行使自身权益以及获取投资回报,必须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设置和运作来实现,即通过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安排来实现。如果没有来自资本所有者方面实现自身权益的内在要求,就谈不上城商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
四、提高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对策措施
既然城商行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我认为需要从经营理念、内控调节等多方面综合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1.牢固树立银行资本金的经营理念
我国银监部门规定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不得低于8%,并将这一要求贯穿于商业银行的设立、持续经营,直至市场退出的全过程。资本充足率已成为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和监管重点,为实现业务发展,机构增设与跨区经营,避免在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运用等方面受到制约,城商行必须根据业务经营状况及时补足资本充足率,依据经营业务发展规则建立资本金持续补充机制。
2.积极调整业务发展结构
资本充足率的分母――风险加权资产是各种资产按风险大小的加权之和。当前城商行应该在规章制度允许下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理财等低风险权数的零售业务;进一步扩大银行卡、业务、支付结算、保险、代客理财业务等资本占用低的中间业务的比重,高度重视信用卡和国际结算等发展潜力大、收益丰厚的中间业务领域,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国债代销、基金托管等高附加值品种发展;努力创新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业务等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积极拓展以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信托资产托管等高附加值的资产托管业务,并为发展基金管理、投资银行、参与设立货币市场基金等新兴业务创作条件,从而实现基本盈利模式从存贷差占绝对优势转向存贷利差和中间业务并重的轨道上来。
3.争取上市和增资扩股补充股本金
仅靠内部利润留成进行资本积累还不能满足资产快速增长对资本的需要,为此城商行还应通过上市和上市和增资扩股积极进行股本金筹集。
2004年10月,西安市商业银行引入加拿大丰业银行的外资;同年末;澳洲联邦银行成功收购济南商业银行11%的股权;2006年12月21日,重庆商行与国际凯雷投资集团,香港大新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出售24.9%的股份;2007年7月19日,南京市商业银行和宁波市商业银行在上海A股;同年9月,北京市商业银行也成功上市;上海、杭州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准备上市。
通过上市和增资扩股,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筹集到充足的资本金,降低风险资产数量,同时还能缓解资本金不足的问题。2003年12月,银监会颁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将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最高比例由以前的15%提高到20%,为城商行吸引外资提供了更大空间,也使城商行有更多的机会扩充资本,改善资本数量,提高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问题贯穿于城市商业银行设立、持续经营、市场退出的全过程,它对城商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并且随着城商行业务范围的逐步扩大,风险成因和表现复杂化,资本充足率在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商业银行保持稳定性,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自身持有的资本水平、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以及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保持城商行合理的资本充足率,对减少不良资产,提升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纪建 张学英: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比较.海南金融,2006年第3期
[2]林晓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对策研究.银行管理,2006年第5期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 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资本具有多种功能,其关键作用是吸收意外损失和消除银行的不稳定因素。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金与风险资产的比率,是衡量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稳健性的重要指标。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谋求自身发展的自我约束机制,是金融监管机构使用的统一的监管尺度。
《巴塞尔协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并且对资本充足性的测定作了说明。2004年6月修订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银行面临的不再是相互独立的单一风险,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互联系渗透的风险体系,需要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为此,在现实银行经营活动中,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新协议提出的三类风险,通过控制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来提高资本充足率。
信用风险控制策略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存在于一切信用活动中,而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面临的信用风险最大。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最后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且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究其根源,就商业银行而言,作为贷款人放松了审慎经营原则,扩大了次级信贷市场的信用风险。
由此可见,严重的信用风险不仅威胁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安全,还有可能冲击整个银行信用体系的稳健,引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商业银行应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处理和评估,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在一定收益水平下使信用风险最小化。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内部评级系统的管理,建立全面的、高质量的信用数据库,提供更多有关损失发生时的资料,以形成有效的量化分析。在执行层面上,要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管理结构应兼顾风险控制的任务目标和以客户为中心、市场盈利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在决策层面上,商业银行要建立以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监控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风险决策体系,坚持公正和透明的原则。在评价层面上,商业银行通过内部和外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程序进行检查,了解确认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此外,在加强商业银行现有评估系统的同时发展独立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运用外部力量加强对借款人进行监督与评估,以增强市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有效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商业银行要完善信用分析制度,即确定贷款质量和贷款人还本付息的能力,可以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提出的6C原则,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或抵押(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连续性(Continuity)。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特殊情况拟订一套完整的评级方案,并设立专门部门对企业进行评级。其次,商业银行要注意企业的贷前量化分析,即对贷款的企业进行各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再次,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的分析预警体制,合理的分析预警体制可以帮助其有效地避免呆账、坏账的发生,减小银行潜在的风险。同时,银行也应避免贷款的过度集中,尽可能分散化地选择客户,从而将信用风险进行分散,确保稳健经营。最后,商业银行要严格依法放贷,保证贷款资金的保值。
(三)调整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
商业银行要通过调整资产结构来减少风险加权资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规定要对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计提资本,将表外项目通过信用系数转换为对等数量的银行贷款。一些信用转换系数较低的业务如投标保函、履约保函等往往是能为银行带来较高收益的优良业务,并且获得的利润能转增资本金,这样商业银行能通过大力开展这些业务提高资本充足率。此外,实施资产证券化或资产出售则可以把风险加权较高的贷款和其他资产转化为现金,降低资产方的风险水平和加权风险资产的总额,相应地提高资本充足率。 转贴于
市场风险控制策略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风险因子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将会带来市场的广化和深化,这两种情况会造成商业银行资产组合日趋复杂,组合市值的波动将更加明显。同时,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将越来越明显化、复杂化。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合理的策略来控制市场风险。
(一)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规避策略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回避策略即指商业银行根据一定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风险。例如在无法准确预测利率变动趋势以及不可能完全自主地控制资产负债结构进而改变资金缺口时,商业银行应采取缩小资金缺口甚至零缺口资金配置策略来规避利率风险。
同样,也可以通过轧平外汇头寸以避免外汇风险敞口,或利用货币、汇率互换来避免汇率风险。
(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分散策略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分散策略是指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要通过确定组合管理目标、制定组合管理政策、构建证券组合、修订证券组合资产结构以及对其进行业绩评估来分散风险。例如,在债券市场中,银行应分散地投资多种债券,可使银行盈亏相抵,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总体上将缩小。对于外汇风险分散,银行可以通过采取持有多币种外汇头寸(或黄金头寸)来实现,这样就可以用其中某些外汇汇率上升的收益来弥补某些外汇汇率下跌的损失。
(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转移策略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转移策略是指银行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将其承受的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也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和利率期权。这些金融衍生工具能帮助银行消化系统风险,为现货市场提供了一条转移价格风险的渠道,从而将市场价格变动导致的风险从正常的实际经营活动中分离出来。
操作风险控制策略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存在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和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包括法律风险。随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其列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三大风险,操作风险日益成为银行业监管的重要领域。与其他风险不同,操作风险内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并且几乎涉及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确保操作风险管理活动被有效地理解和执行。采用集权、分权相结合的职能型组织架构,在操作风险战略决策的制定和管理上实行最大限度的集权,在风险控制的具体实施上设立多个部门联合操作,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组织形式。同时,商业银行应注重基层机构的管理,以其执行效果作为评价、验证管理绩效的标准,全面提升整个系统的管理水平。
(二)开发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
商业银行应由粗放的检查控制手段转化为细致的管理风格,即深入了解分析风险要素,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并对关键环节实行日常监督机制和预警机制,制定重大风险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流程。此外,商业银行要致力于进一步开发包括操作风险管理在内的综合管理系统,全面实现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和管理的信息化,用计算机代替大量简单重复的、低效率的手工操作,实现计算机系统的硬控制。
(三)加强内部监控和外部监督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不仅要求对风险管理制度、风险控制流程以及制约机制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更要求对这些制度、流程、机制本身的科学性进行审核。外部监管部门应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的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操作风险控制体系、防范机制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上。同时,监管部门应制定统一的操作风险监管标准或业务指引,帮助商业银行在管理操作风险时明确方向。监管部门还应改进监管方式,定期组织各商业银行交流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对潜在的操作风险迹象及时预警。
综上所述,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保持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要保持良好的经营理念、超前的风险意识,创建先进的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的考评机制,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处理控制提高资本充足率,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许多,蒋正军.多渠道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中国金融,2004(4)
3.苏春余.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A].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