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范文
时间:2023-04-12 07:2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本主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不新鲜,每次危机都会有反思。但这次危机有一个最大的不同,这是一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欧洲、日本、印度等等,没有一个大的经济体可以独善其身。
作为一种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最根本的逻辑是资本的无限累积,这意味着,资本追求增殖的冲动是盲目的、无止境的、以增长为导向的,而增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需求,而是进一步的增长。这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持续扩张,如果对经济危机无所作为,则市场不但有可能无法克服危机,而且可能走入危机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如果采取干预措施,则在一个时间段内,市场能够走出危机、恢复平衡,然而,如果把各个时间段连成一部历史看,那么任何干预措施都不过是转换了危机形式或者转变了危机的空间或者推迟了危机的爆发时间。
之前的数次经济危机,通过向其它领域或者国家转移剩余资本,就可以得到缓解,或者通过金融手段,创造更多的期货市场,用未来的时间换取容纳资本的空间,也可以消除危机。而这次,似乎空间和时间的手段都已经不再有施展余地。所有推迟的问题,都会有集中爆发的一天。
篇2
一、清朝时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状况描述
(一)之前的资本主义萌芽状况从宋朝开始,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南方转移,宋朝时的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已经呈现出了比较繁荣的程度。这之后,江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明清时期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在第一次后,江南地区较早的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新的生产方式不断地出现,新的经济模式也在不断地酝酿之中。众所周知,江南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水稻的种植成为了江南地区巨大财富的来源,而从宋朝之后,更为频繁的商品交流使得丝织业在江南的地位逐渐提高。由于经济中心南移,逐渐与北方的政治中心相偏离,南方的社会控制逐渐减弱,也从客观条件上促进了新的经济形式出现。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逐渐出现了类似于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的资本主义萌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在江南的苏州、杭州和松江、温州等地,丝织业和棉纺织业非常发达,后期才由江南向广东、陕西、云南等地区扩张。这些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出现了与西方相类似的管理制度,出现了类似资本主义的雇佣制度。虽然确实出现了属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在规模上仍然较小,主要体现在分布地区十分有限,仅仅在松江、苏州、无锡等地出现分布较密集的手工业工场。同时体现在数量上也严重的不足,例如之前松江地区在第一次之前仅有14个手工业工场。这一规模甚至远无法与14世纪的佛罗伦萨相比较。
(二)之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状况同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能忽略西方势力的影响。正如之前提到的,松江在之前,手工工场数量十分有限,但是在两次后,逐渐出现了上百个新的手工业工场,这一变化明显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相关的。而如果遵循英国模式来看的话,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重工业与不断扩大的工业经济也与西方资本有直接关系,无论是还是西方列强的直接投资,都是在叩开国门后发生的事情。仔细观察中国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的分布也可以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明显作用。随着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沿海城市以及长江沿岸的城市逐渐开放,各种新的生产方式也在这些地区不断出现。比如,沿海的上海,沿江武汉、南京等城市都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带有资本主义特点的轻重工业。这些企业可以粗略的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产生的本土工业;而另一类则是西方企业在中国的直接建设的工业,是比较简单的资本输出。同时,从交通运输的角度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使得西方的交通方式迅速的融入中国的工业发展之中,在之前,东北的煤炭、木材、金属等原材料主要通过海运来实现,但是铁路的建设以及海运装载量的提升,使得本身资源缺乏,不利于建设重工业的江南地区逐渐出现了一系列重工业,如:江南造船厂,江南总局等。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了“”较直接的推动,本身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结果。正如之前在批驳“日本例外论”时提到的,当时东亚的精英阶级在受到西方猛烈的冲击之后,一部分人寄希望于全搬西方的模式,从而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洋务派作为有资产阶级特点的官僚阶层,在东西方交流以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起了比较积极地作用。可见,中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不完全归功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但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则离不开西方直接的影响。所以中国向资本主义的发展某种意义上并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西方观念输出的结果。
(三)个案分析:苏州的资本主义萌芽状况宫崎市定曾这样描述苏州:“(苏州)不仅是一个政治城市,而且还是一个商业城市,并逐渐变化为一个轻工业城市”。苏州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苏州在清朝中期人口已经达到了100万左右,成为特大型的城市。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来人口,据记载,“苏城内外踹匠不下万余,均非土著,悉系外来”,“皆系膂力凶悍之辈,俱非有家土著之民”同时周围的城镇星罗密布,而且苏州城乡相互开放的社会中,城乡工业联系紧密,特别是市镇工业与农村工业之间没有绝对的阈限,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不太一致。而当时苏州的工商业十分鼎盛,主要有:纺织业与纺织加工业、丝织业与丝织加工业、成衣业、碾米业、酿酒业、印刷业、榨油业、纸张加工业、砖瓦石灰业、铁器制作业、玉器制作业等。显示出基于发达的有机农业而显现出的扎实的轻工业基础,同时,由于东北、山东等地的煤铁工业原材料的不断输入,炼铁和冶金也成为了后来苏州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总的来说,苏州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与西方发展路径一致的地方,同时,也不乏与西方发展路径不同,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苏州遵循了由单纯的有机经济,向以纺织业为基础的手工业工厂转变,再扩展出更加丰富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再然后逐渐在技术条件改良的情况下出现以煤铁工业为基础的重工业体系。但是苏州最具特色的三个特点却与欧洲城市工业发展的路径相悖:其一,市镇工业与乡村工业存在差异,但是并没有完全的割裂开来,没有像西方形成明显的阈限;其二,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差异不大,而且严格意义上并没有形成职业的工人群体;其三,城市发展与周围市镇的关系相对开放,中心多而散乱。
二、浅谈对于“韦伯命题”的质疑
总的来说,“社会生产可以分为生产资料生产(主要即重工业)和生活资料生产(主要即农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而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在比较传统的简单再生产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而且生产资料生产与生活资料生产所占比例相对稳定,维持在一定的数值上。但是,逐渐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特点的话,生产资料生产所占的比重较之前会有明显的提高,同时也表现在生产资料扩大的速度大于生活资料扩大的速度。正是因为如此,英国产生了以纺织业为先导,以重工业迅猛发展为核心推动力的工业革命.不是所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都走了“英国模式”的发展道路。如荷兰的资本主义不是由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来促进的,也并非是由技术条件的改革来带动的,作为一个本身资源有限,依赖农业经济但是在海上一直享有霸权的国家,荷兰的资本主义发展是通过产品出口和原材料进口的利润逐步带来的,这与“英国模式”有着巨大的区别。
那么“英国模式”为何有一定的特殊性呢?这与英国所占有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其气候造成农业形式单一有着紧密联系,而这些条件是由英国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反观中国,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江南地区具有比较密集的人口,相对活跃的市场,非常便利的交通(主要得益于江河众多)等易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但是江南地区本身缺乏矿物能源,使得虽然江南产生了类似于工业革命前欧洲式的手工业工场,但是却无法大量存在“以矿物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当时“华北与东北的重要煤矿——河北开滦煤矿和辽宁本溪煤矿,不仅储量充足,易于开采,同时靠近海边,易于运输。”可以说江南地区在运输条件充足的前提下,也有能力开发重工业。更好的是,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经济基础较雄厚,可以因地制宜,直接发展重工业,以长江中游的汉阳为例,坐拥大冶铁矿与萍乡煤矿的原材料,在时期建成了大型煤铁工业企业。而“辽宁的抚顺、鞍山,两大煤、铁矿藏相距很近,是理想的煤铁工业发展地。”但是由于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匀,资本主义萌芽仍局限于江南地区以及长江两岸人口密集的地区(这也是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比较深的地区),矿物能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很多未能开发出有效的重工业,而经济先进的地区,矿物能源又相对匮乏。再加上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性,国家管理分裂,各资本主义国家辖区发展模式又存在差异,且互相之间利益冲突,缺乏商业合作,使得中国遵循“英国模式”发展最终失败。可见,“英国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韦伯命题”的根本问题在于:中国没有能够产生像欧洲一样的资本主义,很有可能是中国就并不适宜产生资本主义,或者至少无法原版复制西方资本主义的套路。虽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像英国一样,出现了从农业经济向手工业经济转变的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走和英国完全一样的发展道路。更何况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还极大地受到西方入侵的直接影响,资本主义在中国有可能并不具备自发生长的土壤,反倒是西方的偃苗助长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方向。
篇3
关键词: 当代资本主义 发展阶段 新变化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从产生到现在已有360多年的历史。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繁荣发展,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进入一个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黄金时期”。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产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它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期,这个时期经历的时间较长,或者称工场手工业时期。第二个阶段是自由竞争时期,这个时期,商品生产者的自由竞争、资本的竞争已经非常普遍,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信息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从20世纪初开始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完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内容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是指自二战结束以来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方方面面的变化。
(一)生产力方面的变化
从战后到7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了以原子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原子和电子时代。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发生了深刻变化,集中表现为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在经济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新技术革命,不仅大大提高了原有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而且催生了高分子合成工业等许多新的生产部门。
首先,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出现了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转变的趋势。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国民财富迅猛增长,虽有短期的动荡和危机出现,但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出现了新的质的飞跃。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一产业即农业比重不断缩小,就业人数不断减少。从第二产业中崛起了新兴的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群,并逐步成为主导性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其次,在就业结构中,体力劳动人数锐减,工业劳动人数增长缓慢,甚至有所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大增,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素质显著提高,蓝领工人不断减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工人增加。劳动工具由于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蒸汽机由内燃机、电动机替代。劳动手段自动化程度提高。工业社会,劳动的一般手段是机器,机器是人体力的延伸和扩大,信息社会,在原有的机器体系即动力机、传动机和工具机之外增加了一个新的控制机,不仅代替了人的体力,而且成为人的脑力的充分延伸的扩展,人类劳动的能力和范围得到大大提高。劳动对象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于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能源和新材料不断的开发利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
(二)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首先,在所有制关系上,“有形之手”即政府调剂和干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企业股权分散化,鼓励职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或把股票直接以奖金的形式发给职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其次,劳资关系有所缓和,采取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比如: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劳动者的某些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劳资双方的对立,推动了劳资双方的合作。
最后,在分配关系上,在按资分配的前提下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救济、老年退休金、医疗补助、劳动保护、残废津贴、儿童福利等多项内容,加大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比例。
(三)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
第一,在社会管理领域,国家法制比较完备,管理机制比较成熟。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政治权力集中化的趋势加强,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使国家权力的构成、权力结构中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和活动,官员的任免、提升、奖励和监督等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第二,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需求,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矛盾的调节作用也越发突出,普遍建立了宏观经济调节机制,建立社会性保障体系。采用财政调节、税收调节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节。第三,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通过个人的政治行为对国家政治产生影响。
(四)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力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
1.当代资产阶级的变化。资产阶级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和统治阶级。工业时期的资本家,以个人或家族资本家为代表,拥有巨大的生产性或非生产性资产,形成的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这样传统的家族资本家也还有,但已日趋缩小。经理资本家及以巨额股息、利息为生的食利者阶层等几个新的阶层人数增加、作用上升。家族资本家对企业控制方式的变化,逐渐由直接控制过渡到间接控制。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股份制公司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势在必行且日趋扩大,大部分资本家通过雇用经理和专家来管理企业,促进了经理阶层出现。
2.当代无产阶级的变化。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人阶级构成日趋复杂化、多层次化。战后工人阶级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工人绝对数量增加迅速。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劳动者队伍出现了知识化、脑力化、白领化、多层次化的新趋势。第三产业工人已占主体地位;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工资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劳动时间缩短;不少人成为股票的拥有者;劳动者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途径获得帮助。
3.中间阶级的变化。中间阶级是指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社会集团,他们不拥有传统意义上的资本、财产,却以股票等形式占有少量生产资料,以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付出自己劳动而获取较丰富的收入。二战以后,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兴起,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庞大的中间阶级,如中小经理、科学研究人员、高级工程师、投资银行家等,他们虽然与经理阶层不同,没有大量的股票和丰厚收入,但是他们有少量的股票、财产,收入较丰厚,所得远远高出工人阶级。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二战以后特别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后,以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更加现代化和高级化。他们认为,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来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第二种观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就是采用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机制两者并用的阶段,国家调整生产关系,调节宏观经济,在这种机制运行过程中,国家对生产和经济的干预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而且这种结合扩大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另外在经济领域,国家的干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在分配领域,通过税收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收入分配不公,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在政治领域,通过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制,使社会不满在平时有所发泄,不至于积攒到矛盾总爆发的程度,实际上起到了政治“减压阀”的作用。第三种观点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这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的时候仍然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这才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在资本主义的统治下,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的缓和,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虽然可以从不同方面提示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种种原因,但是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科学地分析当前我们容易迷惑的新问题。
1.当代资本主主义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二战之后,资本主义进行了新的调节,作为资本主义自行扬弃的过程,它为社会结构的产生准备了更加成熟的物质条件,但只是在其制度范围内的调整,它没有也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也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存在的固有矛盾,因此也就不能改变资本主义最终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命运。
2.要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也就是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转化,即股份资本、国有资本和国际资本。鼓励职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或把股票直接以奖金的形式发给职工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事实上,普遍的职工持股数量比较少,所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也绝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家。它只是成为资本主义约束、麻痹工人阶级的一种手段。所以,股权的分散化不但没有改变私有制的性质,反而强化了私有制。可见,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占有,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更隐蔽、更巧妙的剥削和统治方法。
3.社会福利制度没有改变工人受剥削的地位。二战结束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福利制度与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措施,是为防止阶级矛盾的激化而做出的妥协和让步,它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对立,也没有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和奴役的雇佣地位。福利制度是防止社会低收者因社会分配不公而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的破坏提出的,并不是把富人的收入转移给穷人,只是劳动者剩余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也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会分配不均的情况,特别是使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但它同样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当然谈不上剥削制度的改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8.1.
篇4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所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则是超过一定点而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改良;实质
中图分类号:D0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18-02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1]。资本主义从1825年首次爆发经济危机以来,虽然周而复始地经历着经济危机的肆虐,然而资本主义不但没有趋于灭亡,反而在不断地发展与改良中表现出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优越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曾提到:“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 [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正是其不断进行自我改良的结果。资本主义的改良主要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三大方面进行的。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改良,当前学术界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资本主义在改良的过程中孕育了社会主义的因素;二是认为资本主义通过改良可以达到历史的终结;三是认为资本主义改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本文将按第三种观点进行详细论述,深入探究当代资本主义改良的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改良的类型与方法
当代资本主义改良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针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出的新问题而采取的相应措施。自“一战”以来,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周期性爆发,第一次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这次危机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了“二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受了沉重的灾难;第二次是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使得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亚洲四小龙遭受重创;第四次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造成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许多国家至今尚未从这次金融危机中摆脱出来!
(一)资本主义改良的类型
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改良的方式和方法较多,可谓是五花八门,然而却各有侧重与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英国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发展模式
主要包括两方面:经济方面是建立一种新型的混合经济形式,既重视经济安全和效率,又要注重财富的创造,尽量平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政治方面是重视社会的包容性,提出用“保留社会正义问题仍然是核心的关注点”来重新塑造社会的凝聚力,并提出“民主制度的民主化”,要求政府要做到透明、法制、高效、负责。
2.以德国为代表的“德国模式”
德国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注重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它侧重于对市场制度的干预,主张对运行的制度、规则以及相应的机构进行调整,并在国家的主导下建立完善的防垄断、促竞争机制,同时也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在此基础上,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来调节市场竞争带来的不公,以实现市场的稳健运行[3]。
3.以瑞典为代表的“瑞典模式”
瑞典模式侧重于对市场分配的结果进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 [3]。通过征收高额的税收,由政府主导建立覆盖儿童、妇女、老人等各个社会群体,涉及生育、抚养、就学、就业、养老等人生各个阶段的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国民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二)资本主义改良的方法
当代资本主义改良主要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三大方面进行的 [4]。
1.首先从社会生产领域进行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当中,最根本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故而当代资本主义改良首先是从社会生产领域进行的,主要表现为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
2.对生产关系方面的改良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二战”后,资本主义对于生产资料的改良由原来的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转变成了国家资本所有制,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企业股权进行进一步分散化的调整,使之出现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之后又出现了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崛起并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这使得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了分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无产阶级也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强大,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5]。这迫使资本家采取了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方法,主要有职工参与制和职工持股等。
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改良
调整收入分配方面主要表现在:工人的工资由原来的资本家决定转变为由资本家、工会组织和政府三方面来共同决定,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定最低和最高工资标准,并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争端,极力将工人阶级的斗争纳入资本主义改良的轨道;福利改革方面主要体现在:削减政府福利开支,实行部分福利私有化;提高退休年龄,减少福利的日常开支;引入“工作福利”制度和严格福利资金发放资格条件等。
二、当代资本主义改良的实质
客观地讲,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改良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但没有使国家、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应该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改良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但是,这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甚至连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无法改变,更何况是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改良所呈现的一些新变化,要在看到其变化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看到其不变的一面,不变的一面才是当代资本主义改良的实质。主要是因为: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没有发生改变
实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资本主义的根本所在[6]。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共同所有,却被少数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进行管理,却由追求最大利润的少数资本家掌控;社会化了的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又被少数的资本家占有,变成他们的私有财产。资本主义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也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会越来越尖锐。虽然资本主义可以通过一定的改良来缓和矛盾,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根深蒂固,并非通过简单的局部改良就可以改观。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始终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
“二战”后,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体制、税收政策以及财政政策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良,然而这些改良措施都是在为了缓和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无奈之举。资本主义国家一向宣扬自由与民主,然而这种所谓的自由民主不过是少数人的自由民主,统治国家的仍然是资产阶级,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不过是他们的利益代言人而已。
(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始终未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新殖民主义、新干涉主义等为内容的新霸权主义,正在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凭借其资金和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掠夺和占有全球性的资源,在第三世界推行“生态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源实行疯狂的掠夺[7]。与此同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世界资本家已由原来的金融寡头开始转变为国际性的金融大鳄,资本主义开始在全球进行新的殖民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安插经济间谍、买办、进行人权报告、民主输出、使发展中国家逐步开始成为它们的经济附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改良的类型和方法,可以发现当代资本主义的改良不过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的局部质变,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始终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性质,也不能改变国家奉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终究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宿命。
参考文献:
[1] 李江,马静波,等.试析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改良[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求是杂志课题组.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及其局限性——三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J].求是杂志,2001,(5).
[4] 徐崇温.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J].求是杂志,2001,(10).
[5] 徐佩华.探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篇6
最早将异化引入哲学领域的是费希特,他提出:异化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对象化。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异化被描述为“绝对理念”的自我外化。在这里,异化是自我丧失同时也是自我实现的过程,“精神的“外化”最终会克服主观的“分离”“对立”,在“理念”的自我复归过程中重新统一。”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他的异化思想增加了主体“统制”性的意义,他将考察重点放在了“宗教异化”上面。他认为宗教和上帝本就是人类幻想和创造出来的,后来人类却成了自己的创造物的奴隶。因此他认为宗教是一个让人类背弃自己本性的异己的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将异化的概念真正的推至人前,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异化”研究在马克思那里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马克思对异化的探究不仅仅局限于异化现象的形式,他还更进一步的探究了异化发生的根源。马克思将异化的内涵分成四个层次加以阐述。第一,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人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第三,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在分析了异化现象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关系后指出,私有制是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既然如此,要将工人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就要消灭私有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提出,异化的消除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同时消除产生异化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第二,让异化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当异化发展成为一种无法忍受的力量,人们消除异化的要求才会迫切,才会义无反顾的掀起反对异化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是消除异化真正的力量来源,是它的掘墓人。“要让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第四,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交往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西方学者卢卡奇同样对异化进行了研究,在他看来,所谓的“异化”是由物化形成的,任何异化现象都是对象化,但又不能反过来说任何对象化都是异化。同时他提出应该在日常生活本体论的层面对异化进行讨论,日常生活才是异化作用于人的真正环节。卢卡奇的异化理论抛弃了早期理论中认为通过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改变社会所有制度便能根本的消除异化的观点,在他看来,异化不仅具有多样性,消除异化的革命也是极其艰巨复杂。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表现出了许多新的形式和特征,异化的危及范围已经从工人扩大到各个阶级和领域。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在政治经济领域,是自由资本主义的产物。西方学者的异化理论则侧重于社会文化领域,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在西马学者那里,异化被看成的理论精髓,但他们却过多的局限在了人本主义的框架中。
二、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
列斐伏尔作为法国著名学者,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做了全新的阐释,在他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了全面异化的时期。此时的异化与马克思时期的资本主义异化相比,范围更大,主体更多,形式更多样化。
1.列斐伏尔异化的“根源”和“形式”。
关于异化根源的探索,列斐伏尔的结论是:异化并不具有唯一最终的根源,主要产生于人类的自然性,人类活动和人的本质等多个方面。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列斐伏尔表示,这种将异化根源归结为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的倾向。列斐伏尔认为,异化来源于人类的本性,这其中包括自然本性和存在本性。人类将自己与自然界相分离,这种分离同时意味着人同人类自己的自然相分离,正是这种分离造成了人类的异化痛苦。人类通过创造性劳动生产出的“物”在被生产的同时也具有了客观物质性,成为了不由人的存在,而人类则要反过来受“物”的控制和制约,这同样也造成了异化。人的自然性和创造性劳动都是人的本质,因而这些异化矛盾就是生来就有的,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根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列斐伏尔运用了新的视角将马克思的异化根源理论发展扩大,做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针对马克思关于异化的四种规定,列斐伏尔进行了梳理。这包括:人与自身劳动产品相异化,与自身劳动过程相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和人与人相异化。在此基础上,列斐伏尔又进行了自己的发展。首先他认为人的异化源自于人的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是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必然需要使用或者创造劳动工具。而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一种人造自然,就是异化,因此他推理出异化是伴随着人的本性永恒存在的。其次,人类的精神产品成为一种支配人类的异化习惯。精神产品作为人类在探索和认识自身的过程中创造出的高于自身实在的“物”却反过来控制人类,肢解着人类社会。人类不自觉的按照它的支配行事,理论就这样变成了一种异化的习惯。第三,金钱使整个社会的商品交换出现一种混乱的异化状态。社会交换关系本来是基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交换关系,现在这种关系已经扩大到了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伦理、爱情、科学都受到了金钱的影响,人们把对金钱的追逐当作唯一的目标。金钱本为人造,却彻底的支配着人类。在这个观点上,列斐伏尔和马克思的金钱拜物教观点是很相似的。第四,列斐伏尔认为国家的存在将政治的权利扩大化,政治生活影响到经济、文化甚至是生物生活。使得这一切的社会生活都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不断的被国家这一存在所强化。列斐伏尔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面临着多种形式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人类思想的异化。人类的创造力越来越大,创造出物质产品、社会产品和精神产品这三种外在的基本产品。在这之中,精神产品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却脱离了人类的控制,成为一种反对人类自身的异己的存在。偶像崇拜和本来就是人类自己的臆想,然而却成为约束人类生活,指导人类思想的行为规则,形成一股人类自己反对自己的力量。第二,人类需求的异化。主要是指人类忘记了自己人生的真正目的和追求,将金钱这种人类的创造物当作了人生的唯一追求。第三,个人脱离了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的关系异化。人存在于社会之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然而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个人越来越脱离集体,认为个人的独处才是真正认识自身的方式。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更是强化着这种状态,将社会集体越来越割裂。针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列斐伏尔强调最多的是人的异化和政治异化。首先是人的异化,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工具,是获得更多物质财富的因素。人类完全听命于机器,社会生活被改造成单一、标准的规范化程序。资本主义的发展确实提高了人们的物质享受,但是它也带来了可怕的异化。压抑了人类的本能。其次是政治异化。列斐伏尔主要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异化和政治迷信。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中的资产阶级一方面对社会进行着精神和思想上的灌输,一方面又高调的用增长福利和更加现代优越的生活条件分散着工人阶级的注意力,掩盖了真正的剥削和压迫。在列斐伏尔的眼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时代,人类的创造力和革命力被消耗殆尽,日常生活被国家变成了一体化。
2.列斐伏尔异化的“特点”和扬弃的“途径”。
基于对异化的研究,列斐伏尔提出了现代资本主义异化所具有的新特点:第一,异化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主要是精神和心灵上的。第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将异化当成了一种新的控制手段。第三,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具有总体特征。按照列斐伏尔的说法,马克思低估了异化的力量,异化不是一种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自然消失的现象。它的存在将会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是现代社会中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自然界因为人类的改造而变得有意义,但在人类支配自然的同时自然仍然保持着支配人类的能力。异化的形式可能是具体的,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被改变被超越的。但是异化本身是一个永恒的存在。对异化,人类有无法超越的命运。虽然列斐伏尔对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痛深恶绝,但是他也指出:异化是创造之源,是发展的环节,人类不可能通过发展一劳永逸的摆脱异化,但是却可以在对抗异化的过程中解放自身的创造力,使自己更加自由。因此异化并不等于退化。针对克服异化的途径,列斐伏尔提出了”总体的人“的理论。人类历史开始的前提是人的类本质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文明的演变,人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而经过现代社会的扬弃,人类又恢复到了最初的存在。这个异化——扬弃——复归之路最终的指向便是“总体的人”。这个“总体的人”就是消除人类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类之间的对立,全面发展的,成功的扬弃了异化的人。
三、结语
篇7
所有制形式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等,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根本矛盾,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条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高效、快速、健康有序地运行,也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一方面,私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根本对立的,并与社会发展趋势相悖的,是严重阻碍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一种经济制度;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只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不可能把人民的福利作为目的来追求,自然也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小商品生产;本质特征;价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004-02
《资本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马克思的这句话,点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即,该生产过程也就是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一、政治经济学在价值增值问题上的逻辑错误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出现在《资本论》的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此处,马克思并未解释为什么这一特征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独有。事实上,在整个《资本论》著作中,对这一点的论述也是稀薄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论段的内在逻辑及其错误所在。在这里,马克思从两个思路来解释为什么该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价值的增值。不过,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下面本文将对这两种解释及其错误所在进行详细分析。
1.由商品的价值不会大于商品的价值本身,得出生产过程中没有产生价值增值。马克思指出,“在流通之外”,“商品占有者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是不能创造自行增值的价值。”自身的价值不能大于自身的价值,这一点当然是没错的,但它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藉此能够推导出这个生产过程或小商品生产就不会有价值增值吗?不能。如果这样来推导,那就等于是转移话题,违反了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同一律。
2.由原材料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增值,得出生产过程中没有产生价值增值。自身的价值不能大于自身的价值,这一点不仅在这个生产过程中成立,在小商品生产中成立,而且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也是成立的,怎么能说价值增值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特有的呢?不能。因此,这两种思路的解释是错误的。
方法的错误自然容易导致结论的错误。一种事物的数量是否增加,不能看它在某一时点的数值是否大于该数值本身,而要看它在某一时点的数值是否大于它在前一时点的数值。不能看原材料的价值是否发生了增值,而应看该产品的价值是否大于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耗费,用马克思的概念来讲就是所消耗的产品形成要素的价值,即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和。
二、小商品生产中也可以存在价值增值
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增值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其他方式下的生产过程所不具备的。为行文方便,本文就将以马克思所的上述举例来说明在小商品生产中也存在价值增值。
1.马克思的举例同小商品生产的关系。自己进行劳动生产,使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产出的东西是商品,该商品价值量衡量的内在依据是包含在该商品中的该生产者所付出的劳动量,而且该劳动量在计量时也要按“一定的社会规律”来计量。
2.劳动力价值的因素对价值增值的影响。如果劳动力有价值,则对价值增值的分析就等同于资本主义生产,只要产品的价值大于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和,就存在价值增值。而如果劳动力没有有价值,则只要产品的价值大于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就存在价值增值,而且,这个价值增值会更大。
3.小商品生产增值的可能性。(1)理论的分析。为方便分析,现在我们假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力价值在数量上就等于该行业一个普通雇佣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这样,在马克思的举例或普通小商品生产中所消耗的产品形成要素及其价值就等同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故,小商品生产中,完全可能存在价值增值。(2)实践的比照。就现实生活的事例来看,确实有很多小商品生产者其利润不断增加,其财富不断膨胀,其规模不断扩大。例如,一家经营得当的夫妻小餐馆,它的规模在扩大,它的产品价值也就自然大于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产品形成要素的价值,也就自然存在价值增值。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在于资本家对价值增值的无偿占有。既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不是价值增值,那它是什么呢?一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特有的,能够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其他生产过程区别开来,因而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
2.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的修正,并不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否定。由于劳动价值论的确立,生产过程中所产生而被资本家拿走的价值增值就成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东西,就成为剩余价值,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的修正,并不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发展。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工作者大都集中于对《资本论》闪光点的挖掘与赞美,而较少触及它的缺点与错误,从而使《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的说服力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显得渐趋苍白。殊不知,对政治经济学最有力的坚持,恰恰是对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9-300.
[2] 魏埙.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78-89.
篇9
〔关键词〕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特征;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F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4)01-0037-05
随着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持续深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面临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探究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根源以及发展走向,离不开对资本主义本质、发展阶段和特征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特征作准确判断和剖析,我们就可以对资本主义危机根源及其走向有清醒的认识。当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给帝国主义概括了五个基本特征,在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些特征有了新的发展和表现形式。
一、 跨国公司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生产的社会化、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加速,资本主义的生产和集中冲破了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使资本的国际运动从流通领域加速扩展到生产领域,使以产业资本的国际运动为核心的资本国际化最终形成。资本的全面国际化,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在当今世界上,除了极少数新兴的行业外,几乎没有哪个行业没有寡头、没有垄断,而且是全球寡头、全球垄断。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学校的专家在对逾4.3万家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全球近半数的财富掌控于147家彼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跨国公司手中。参与该课题研究的瑞士学者詹姆斯・格拉特费尔德指出,这相当于不到1%的公司控制着整个网络四成的财富。这其中大多数为金融机构,进入前20名榜单的就有巴克莱银行、摩根大通银行、高盛公司、美林公司、摩根士丹利、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载体是巨型的跨国公司,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几乎所有大的公司都是跨国性的,都以在全球的发展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它们都不仅寻求在国内的垄断地位,而且寻求在国际上的垄断地位。这些巨型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成为全球垄断寡头。这些巨型国际垄断跨国公司,是当前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以及其他服务为一体的最主要的经济实体。跨国公司通过投资社会化、生产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控制着全球的技术、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决定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导向和秩序。这些跨国公司一般具有实行全球战略,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结构复杂、实行一体化管理,以一个行业为主、多元化经营等特征。由于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使现代垄断组织对市场的垄断是全方位的、全领域的。它由流通领域的垄断,发展为生产和流通的一体化垄断;由单一产品或部门的联合,发展为许多产品或部门的联合;由“横向”的联合或独占,发展为“纵向”的联合或独占。
对于资本主义的大企业,列宁曾经指出,既然大企业变得十分庞大,并且根据对大量材料的精确估计,有计划地组织原料的供应……那就看得很清楚,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生产的社会化,而决不是单纯的“交织”。〔2〕当代的跨国公司社会化、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成为有着高度组织计划性的全球垄断组织,与往日更不可同日而语。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的跨国公司就几乎控制了全球多数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如果它们被社会占有,就可以组织起全球性的生产,为人类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资本的利益服务。
篇10
0 引言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从直观的问题回答上国内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社会结构大有变化,国家政府的社会职能和全球各国的竞争与协作大为增强,社会主义因素逐步增长,当代资本主义处于社会资本主义阶段①。第二种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了国际投资、国际市场的主导权,当代资本主义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②。第三种是当代资本主义与列宁当年的阐述没有实质变化,仍然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③。对于这主要三种观点都没有深入分析所讨论的问题是资本主义是“处于”什么阶段还是“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处于什么阶段回答的是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而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回答的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水平或者程度到了什么阶段。本文中笔者从这两个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作简单分析。
1 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阶段
一个事物“处于”什么阶段的“处于”从词语意义的解读上看是整个事物的整体状态出于什么阶段,而不是事物的最高阶段或者最新状态。那么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阶段的问题应该考虑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而不是单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最先进水平。
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然后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无论资本主义的形式如何变化,只要其生产关系不变,它就永远都是资本主义。但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不仅包括其制度层面,还包括体制层面。两个层面相比之下,体制层面的变动性更大,很容易受到生产力变化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大体可以被分成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现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其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即显现出社会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那么从资本主义“处于”什么阶段来分析,笔者认为资本主义目前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繁荣有目共睹,但其危机也不可忽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外矛盾日益明显。尤其是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以来,接连出现美元贬值、国际货币体系瓦解(以美元为中心)等不利现象,导致西方各国的经济市场受到重创。此外同时期还滋生了贸易保护主义,这对西方国家来说无疑雪上加霜。而导致1973-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导火索是1973年10月的中东战争,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的提高了油价,而资本主义国家对石油进口非常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其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了,进而导致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危机。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未能幸免与这次危机,它使得很多国家遭到了重创,更重要的是这次危机还暴漏了很多资本主义及凯恩斯主义的弊端。此后凯恩斯主义被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抛弃了,纷纷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与政策。正是这一发展战略的改变,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了困扰已久的经济危机,不仅如此,实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与政策,还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以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这次科技革命,与美国的新经济革命密切相关,均始于石油危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后的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石油危机在客观上要求一场既可以节省能源,又可以节省原材料的产业革命;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引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这两者的结合导致了新的科技革命和美国新经济的崛起。新科技革命,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全球互联网的出现,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以及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资本的社会化由国内扩展到全球,世界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包括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都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参与竞争,参与资本的全球流动④。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已不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是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
目前资本主义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特征主要是:
①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指在至少两个国家拥有资产,包括工厂、矿山、销售和其它营业机构的所有企业,“典型的跨国公司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厂商,以寡头垄断为主,拥有成亿美元的销售额,其子公司分散在几个国家”[5],跨国公司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从事国际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业务,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的国际化垄断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和市场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更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有资料显示,2000年跨国公司总数为 63312家,国外分支机构数量为821818家,国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为156800亿美元。当前跨国公司的产出已占发到国家总产值的一半,占世界总产值的40%,且全世界贸易总额的80%都是跨国公司创造的,不仅如此,跨国公司还控制着90%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转让等,由此可知,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深厚影响力,尤其是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一百个经济实体中,跨国公司有51个。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工业和第三产业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凭借其优势比其它企业更加游刃有余。可以说跨国公司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②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国家直接投资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之后在英、德、法、美等国的推动下,于上世纪初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当然国家直接投资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等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再加上新科技革命的作用,给国际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完善和发展条件,在这个时期,国际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了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其增长速度甚至已经远超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在1973年是2069 亿美元,但到2000年该数值已经达到了10463亿美元,增长速度惊人。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流出量也在逐年的增加,甚至屡创新高,199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累计额为16900.8亿美元,1998年达到40657.9亿美元;同期,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累计额由 17363.3亿美元增至40152.6亿美元。面对这种形势,世界各国的经济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⑤
③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更加高级化。当前社会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这种形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于是越来越多跨国公司选择建立跨国战略联盟,实行全球战略,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全球竞争能力,确保自身能够在竞争激励的全球市场取得一席之地。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跨国公司之间战略联盟的逐渐壮大,在世界范围内科技成果的集中与垄断将更加明显,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际垄断同盟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的经济活动,还可能会影响到其它国家的经济活动,因此,很多的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会想方设法的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行为。但在越来越多的经济交往中,各国之间难免会出现利益纠葛,若此时将矛盾激化就会两败俱伤,需各国之间加强磋商和协调,尽量避免将矛盾发展到对抗的地步。当前社会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随之增加的还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这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更加的相互依存。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控制了国际生产、国际投资、国际市场的主导权,为了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逐步走向国际结盟,企图建立国际霸权,各个国家都被情愿不情愿地卷入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状态来看,全球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处于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事务中仍起着主导作用,它自身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对于一个事物“发展到了”什么阶段的问题回答的是一个事物的最高发展水平最新状态,而不是整体处于什么阶段。那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什么阶段的问题应该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情况。
通过分析列宁所阐明的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发现,有的特征已经完全消失了,而存在的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可知,虽然资本主义曾经一度转向野蛮的法西斯主义,导致民主在当时遭到很大的打压和破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主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甚至成为了世界的主流。过去世界的两大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当前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所以,尽管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在当时意义非凡,但是任何理论都应该与时俱进,不可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现出社会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即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社会资本主义,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更高了,范围更广了,层次更多了。蒸汽化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主要标志,电气化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主要标志,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是当代社会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主要标志。同时,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范围也更广了,越来越国际化和洲际化,现在更是越来越全球化和世界化,未来甚至将越来越太空化和宇宙化。因此,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增高,不仅使其范围更广了,还使其层次更多了。
②适应社会生产力新革命的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化的程度也更高了,范围也更广了,层次也更多了。在当前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开始发展成为社会资本,并且社会资本也开始大量股份化,同时股份资本又表现出职工化、大众化、分散化、全球化。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进入资本市场,再加上服务型行业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关系越来越社会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化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在分配方面也变化明显,其中收入提高最多的是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而且很多企业开始推行利润分享制度,如此一来企业的发展与职工的收入产生了直接的联系,职工将更加自觉、更加负责任的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普通职工过去是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但在这种形势下,普通职工会变成维护、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动力,推动生产关系社会化。
③国家政府的社会职能大为增强。资本主义国家实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其对外职能是侵略扩张,对内职能是压迫人民。但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要想确保本国的社会稳定,最大程度的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大力的发展经济文化,客观上减少了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政治工具的职能,国家政府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发展和加强本国经济文化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发展。不仅如此,国家政府还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照顾社会各部分人士的权益,甚至可以说,国家政府在某些方面已经变成为全民利益的重要的协调器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关键的磨合器。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社会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社会职能大为增强。
④国际关系社会化。随着生产的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西方世界迅速兴起。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扮演了世界生产组织者的角色,也伴随全球化进程迅速壮大,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约有6.5万家,共拥有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2001年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约为19万亿美元,是同期全球出口额的两倍多。全球500家大企业的产值己占世界总产值的45%,其内部和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投资已占全球累计直接投资的90%。⑥跨国公司作为跨国投资的最重要载体,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也是国际关系社会化、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⑤社会主义因素在逐步增长。马克思早就说过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主义因素,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比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积累,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气候,在某些发达国家表现的更为突出。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各种社会福利政策,如医疗保健、社会保险、失业救济、带薪休假、教育免费等等,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在某些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的增长并非资产阶级本质的改变而是在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革命成果日益丰富的前提下经过广大人民的努力得来的,这些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资本主义的标志⑦。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力不断释放,社会主义的因素就会越累越多,最终不可避免走向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呈现出社会资本主义的特征,显现出社会资本主义的大趋势,代表着当今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水平和最新趋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社会资本主义。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分析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同必须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即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什么阶段和资本主义最新、最高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当代学术界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有很多的而理解和观点,笔者从研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出发对此进行了浅显分析,得出结论:资本主义整体上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的最高发展水平已经发展到了未普遍化社会资本主义阶段。新的历史进程也带给我们新的启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建设中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①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建设。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趋向下,无论国家道路如何,在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前提下,各国均基于国情尽力在国际贸易链、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之中。无论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其市场经济机制、体系,这就为我国提供大量的参照和试验样本。积极吸取别国的经验教训,搞好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②抓住信息革命和产业调整的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无论政治道路和文化背景有何区别,科学技术都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多次调整,始终在不断的更新之中,且规模越来越大。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较好的互联网创业环境,鼓励万众创新,争抢机遇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③注意大国关系的调整和国际形势中的的不稳定因素。全球化的进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必然伴生着交流、合作、冲突、矛盾和漫长的演进。目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我国周边环境的现实与潜在的压力都是客观存在。我国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有大量可以赢得发展的空间,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相互碰撞之中,运用理论指导发展,积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中合理的社会化成分,绝不是简单的趋同合流,而是根据国情和形势,在机制中选择机遇,争取更大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