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网络环境范文
时间:2023-04-04 13:3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净化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而且更有很多直接就是挣钱是幌子,骗人们下载才是真的!
就自己目前经历过的一些网络APP来说,无非就是一些视频软件,不需要投资实际的资金,需要投入你的时间和精力去看,并且看了之后,最后也得不到几毛钱,好一点,得个几十块钱,不好的,直接一天几毛钱,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那上面简直是太不划算了!
还有一部分就是玩游戏,什么爱上消消消,什么养猪,养恐龙,乱七八糟的各种游戏软件,也是需要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在上面不停的玩,但是最后你得到的那点钱和你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经历永远不成正比!
再有一部分就是投资软件,买这个基金,那个基金,种树养鸡各种,一开始的时候确实也有一部分挣到了钱,就比如某人这一次投资的那个南方基金,就挣了200块钱,可是等轮到我自己投资的时候,现在本钱能否回来都是个问题。
有的时候看着这些眼花缭乱的软件,就感觉真的是,国家应该好好的进化一下网络环境,留一些真正可以让大众赚钱的,对于一些打着赚钱的幌子来骗人的,直接就pass掉!
篇2
本文旨在回顾文献中有关在线交际,文化维度,以及英语语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跨文化交际技术的进步将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文章还深入讨论了在霍尔的高低语境框架下,在线交际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语用体系与语言倾向在东西方文化范畴内存在的差异,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中,各种网络技术能够提供的教学可行性,为外语教学和学习提出了针对性及创新性的教育哲学思维和方法。
一、促进跨文化交际的网络环境
当谈到网络环境时,我们很容易推测到在交际功能等一系列活动的推动下生产的占主导地位的各类软件而构建的互联网环境,因此,互联网在各类交际功能中的作用应该被强调为是至关重要的。Uzunetal.(2012)曾提出互联网是跨文化交际技术的助推器,它不仅在广泛意义上加速了跨文化交际行为,而且使得网络交际环境变得如此受欢迎。以互联网做媒介的交际,沟通或学习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以计算机为基础或辅助手段进行学习或通信。意识到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人预言以电子网络为辅助的语言学习终将替代传统的语言课堂学习模式。现在,虽然有一些学生还没有笔记本电脑,但是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手机的学生,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的实用性以及在生活中人们使用手机频率的增多促使在网络虚拟空间交际次数的增多。很多大型公司已经在更新他们的网站以期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如今,我们在电脑上可以做到的事情几乎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因为手机的便利性我们已经开始越来越期盼可以在手机上操控一切软件,这一现象将能帮助我们紧随网络世界的发展,并且更有效地安排我们的各项课程。无论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还是各种智能手机包括各种网络技术的使用,各种软件、虚拟空间都是以网络技术环境作为基础的,交际的深度、广度和质量都将取决于网络的覆盖范围和速度以及网络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假设各种技术软件和网络服务设施只能满足最基本的跨文化交际需求,那么对网络世界的管理以及净化数字环境都必须一丝不苟地加入进来。这一平台主要是满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人文素质的人们进行最基本的“聊天”或“游戏”的需要。这一网络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同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了机会,这就类似于在现实社会中的面对面交际。Kaluza和Golik(2008)研究了网络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这些交际活动发生在大型的在线网络角色饰演游戏之中。他们发现虽然传统的面对面的交际模式正在逐步被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方式取代,但是一些特定的受传统文化影响产生的文化动机依然被保留下来,这会强烈地影响玩家的行动和行为以及他们的群体组织模式。换言之,不论个人是否有意识,他们都会将他们的文化,个人经历和偏见融入到游戏中。因此虽然在虚拟下的游戏空间有游戏规则和文化,但是现实世界中传统的文化习俗依然会占据主导位置,这将会决定在网络环境中游戏者之间的关系。考虑到这些,对于外语学习者,其交际目的是否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练习语言或是建立和加强不同类型的关系网等等,Luetal.(2004)早已指出除了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一种共同的交际理念是确保相互宽容和尊重的基础。
(一)网络平台和高低语境下的文化差异
我们可以把网络平台按照以下方式归类:1.WEB2.0环境,比如博客、网站、维基、文档分享等等,这一系列允许用户间相互合作,但是大多数人是被动的,因为只有部分成果或是对内容的修改是被允许的;2.WEB3.0平台,在这一环境中用户如Face-book以及其他灵活的社交网络媒体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嵌入到移动应用程序中;3.基于软件的各种平台,比如SecondLife和IMVU,在这里人们可以玩游戏、聊天等等。发生在这些平台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次数和质量似乎受到用户的性格和他们文化背景的影响,可以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两类。Würtz(2005)指出在高低语境下网页会产生极大的不同,交际范畴和风格也会不同。高语境和低语境框架模式是由霍尔提出的,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跨文化研究当中,但是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模式下它也受到了质疑(EssandDudweeks,2005)。根据霍尔所述在高语境下说话方式和传递的信息通常会比它们的实际含义更复杂,更深入。尽管一些信息对于特定的群体会传递更多的含义,但是对于团体外的人们似乎就不太有意义了。另一方面,在低语境中,对话者更喜欢用显式的信息,这样某些词语的特定价值就不那么重要了。
霍尔指出在低语境中的人们是善于分析的,线性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更趋向于强调明确的口头或书面的信息。换句话说,高语境交际(隐式的传播信息)是指交际者本身就存在于上下文的语境之中,有很少的编码,传输和消息的文字部分,交际中的大部分信息是由身体语言、环境语言或该人的内在素质传递的,相对地讲,明显的语言代码则负载较少的信息量。这也说明在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对微妙环境提示较为敏感;而低语境交际(显式的传播信息)是由明确编码的语言来完成,只有少量的信息蕴含在隐性的环境中,这意味着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习惯用语言的力量进行交际。研究还指出很多国家比如日本、中国,地中海国家,拉丁美洲国家是高语境国家,低语境国家包括大部分的西方国家,比如英国、瑞士、德国、美国等(GudykunstandKim,1992;McDanielandAndersen,1998;Remland,2000).Andersen(2010,p.298)评论说,虽然大部分语言是明确的低语境交际模式,但是在中国大多数语言是隐性的高语境模式。因此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这些问题产生的文化差异并且忍受由这些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分歧。
(二)网络环境中的交际类型
由于缺少足够多的数量和交际质量的保障,一些来自文献中的证据表明发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交际通常会显示沟通不足或不恰当,即使这些软件拥有促进通信技术的巨大潜力(Thorne,2003;ThorneandPayne,2005;Bretag,2006;AllwoodandSchroeder,2000)。然而,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现象是由软件的缺点引起还是由于交际者的交际能力和知识储备不足而导致。Throne(2003)在观察三个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就指出跨文化交际技能,交际动机和语境是由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自产生差异的。他还进一步观察到跨文化交际技能取决于语用和语言知识水平的提升,但是普遍的通信工具即电子邮件未能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他得出结论:个人和集体经验会影响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方式,还会影响交际过程、交际目的以及语言发展的结果。同时,Bretag(2006)查阅了一所大学国际英语语言学习者和他们老师之间的电子邮件,研究结果表明电子邮件的使用协调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但也反映了在交际过程中虽然礼貌用语没有消失,但是在共享个人信息时非正式语言的使用倾向无法在正式的面对面的交际过程中被观察到。
同样,ThorneandPayne(2005)也表明智能的网络环境可以将外语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互换,这些是应该跟上新兴时展的步伐。在另一项研究中,AllwoodandSchroeder(2000)探讨了智能网络环境希望找到交际的特点,例如“贡献的多少”、“被使用的语言”、“类型的介绍”等等。研究指出:1.英语语言在语言和文化中占主导地位;2.在自我介绍后,对拓展交际和参与只做出了少量的贡献;3.大部分内容是自我介绍,之后有突破性的交际内容是相对较短的;4.谈话内容缺少在现实世界中应有的语言秩序。在这些研究中我们会发现那些不讲英语或用英语有交际困难的人在谈话的过程中会处于劣势。出于这个原因,它可能会建议人们应该学习更多的英语语言确保交际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边的活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还要掌握它的文化背景,语用习得,这样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才能发挥这门语言的作用。事实上,KaluzaandGolik(2008)的研究结果就证实了在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不掌握双边文化背景,这种微妙的问题可能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巨大的阻碍。每一种文化,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感觉,不侮辱或损害他人的一切才是交际中的实用价值。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也要意识并理解语言的差异,文化习得的异同以及他国的传统习惯。网络平台中的交际通信软件实际上比以往更多地促进了全球一体化,使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使网络环境中的所有人得到满足。
二、网络环境对支持外语教学提供的教育可行性
尽管很难证实我们今天拥有的技术是最先进的,但是各种网络教育技术提供的解决方案的确为广大的外语学习者和外语教师带来了便捷和学习乐趣。Uzunetal.(2012)曾假设“计算机和芯片的发明极大地带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教育软件的出现也促使了教育技术的进步,是网络加速了这些技术的传播和使用,是互联网的神奇创造了各种网页并让它变得如此受欢迎”。对自主学习者和终身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讲,他们不能忽略网络援助,因为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最新的学习资料和最容易被模仿的学习模式及活动资源。(Kukulska-Hulme和shield2004)之前描述的网络平台为学习者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机会获取和练习语言,学生还会发现大量的书面的、视频的、音频的文件以及真正地与他人分享资源,彼此间加强相互学习和交流。当前的教育模式要为学习者提供解决方案以帮助他们更加自由地、自愿地学习,这需要教育评估类型的修订。
为了从网络平台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义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一类是从他的老师提供的测试中获取高分的学生;一类是从各种不同的老师提供的测试中获取高分的人,但是这种测试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换句话说,一种是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自由地用英语交流的语言学习者,一种是拥有大量的语言理论知识却不会使用的人。Ess和Dudweeks(2005)提出网络课堂和协作工作小组在提高外语学习者的数量和接受文化差异性方面是非常有益的。但是,Wang和Coleman(2009)指出教科书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权威,互联网工具被认为是信息来源而不是交流的方式和教育的平台,并且还批评指出国家政策和教育的传统性是不允许优先使用网络工具作为教育主体的。但是目前的教育方法和后现代教育哲学理念的提出是非常鼓励非传统的交际方法以促进学习者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以外语学习者个人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意识。
三、结论
篇3
关键词:最短路径;神经网络;多层前向反馈网络(MLFN);激活函数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现代通信网络广泛使用TCP/IP网络体系结构,在TCP/IP网络体系结构中,网际层是很重要的网络层次,网际层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数据包(网际层的数据信息单元)寻找路径并转发数据包,这个过程称为路由选择,路由选择是网际层最重要的功能,特别是在包交换网络中。路由选择技术对网络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最理想的路由算法就是为源节点与目标节点寻找最短路径并高速转发数据,并且能够避免数据包的丢失。不过要寻找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是众所周知的难题,目前广泛研究的最短路径算法都具有许多约束条件[1]。
在包交换网络中,两个主机之间的数据包通信一般通过如下方式:发送主机将数据组织成数据块,一般称为包,包中封装有目标主机的网络地址(一般称为IP地址),网络中的路由设备根据包中携带的目标地址为数据包寻找路径并转发,最终到达目标主机。一个路由策略的主要目标就是尽量减少IP数据包的传输延迟,尽最大可能传输数据包。影响数据包平均传输延迟时间的主要因素有网络的可靠性以及网络带宽容量和网络路由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路由对网络性能影响非常重大。因此一个理想的路由算法[2]应该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最优路径来满足网络的服务质量(QoS)。
目前的最短路径搜索算法主要有:
(1)Bellman-Ford的动态规划算法,这种算法主要用于求含负权值的单源点最短路径算法。
(2)与Bellman算法类似的Dijkstra标记算法(也称迪杰斯特拉算法),其按路径长度递增依次产生最短路径。
当前在大多数的包交换网络中,最短路径计算都应用于网际层路由算法中,特别是网络连接的链路具有权值,权值反映的是每条传输链路的传输代价,包括传输容量、网络拥塞、传输状态(如包队列头分组延迟以及网络故障等)。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归结为在源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寻找成本最小路径问题,换句话说,最短路径路由问题其实是在许多设计和规划中都需要的经典组合优化问题,神经网络技术[3]就可以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
2 多层前向反馈网络(MultiLayer forward feedback
network)
多层次网络,顾名思义由多个功能层次组成的网络,这种结构的网络,除了数据输出层和数据输入层意外,还包括隐藏层(或者隐藏单元),每个层次各司其职。多层前向反馈网络是神经网络中一种典型的分层结构,输入层神经元信息从输入层进入隐藏层神经元网络后逐层向前传递直至输出层,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的权值称为链接权值。现代网络一般都是分层次的结构网络,其中最著名的有ISO七层体系结构与Internet实际使用的TCP/IP体系结构,网络的体系结构都是分层次的,都是多层次的网络结构。通信网络中的网络节点对应神经网络的神经元,节点与节点之间有链接链路,每条链路具有相应的链路权重,对应神经元节点与输出节点之间的链接链路也具有链接权重值,两者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多层前向反馈网图
Fig.1 Multilayer forward feedback
3 反向传输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twork)
反向传输是训练多层人工神经网络的一种系统方法,它需要具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并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与生物神经元类似,人工神经元接收代表其他神经元输出的大量数据,每个输入都乘以链路链接权值,类似于生物神经中的突触强度,汇总后的输入加权值通过激活函数处理最后确定神经元的输出图,如图2所示。
图2 反向传输多层训练网图
Fig.2 Back propagation training network
其中的净值输入:
考虑到线值,相应的神经元输入由下面的公式给出:
=
相应的输出(激活值)使用非线性变换函数f给出。
4 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
最后的数据输出是通过称为激活函数的非线性过滤函数产生的(有时称为变换函数),常见的选择是S函数或逻辑函数。如图3所示,其中α是斜率参数,当函数的改变在两个渐进值之间变化时,用于调整函数突发。
图3 逻辑函数
Fig.3 Logistic function
多个激活函数称为阶跃函数,或Heaviside函数,如图4所示。
图4 Heaviside函数
Fig.4 Heaviside function
5 学习速率(Learning rate)
大多数网络结构在学习过程中都要对权值w和v进行调整。学习速率系数的选择决定了权重调整的大小,从而影响每次迭代的收敛速度,差的系数选择可能导致收敛失败。如果学习速率系数过大,搜索路径将发生振荡,导致后面的收敛速度更慢。而如果系数过小,后面的过程将以很小的步骤进行,也会导致收敛速度减慢。
6 问题陈述(Statements)
考虑一个加权有向图G=(V;E),V是有n个顶点的集合,E是一组有序的m条边。固定成本Cij与图G中顶点i到顶点j的边相关联。在运输系统或机器人系统中,物理成本可能就是两个顶点间的距离,从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也需要时间和精力。在一个通信系统中,成本可以由传输时间,节点到节点间链路容量来确定。一般来说,成本系数矩阵【Cij】不一定是对称的,比如,从顶点i到顶点j的成本不一定与从顶点j到顶点i的成本一样。此外,一些顶点间的边可能也不存在,也就是m可能小于n2(也就是m
学习算法如下:
如果输出是正确的,那就不用做权重调整了。
Wij(k+1)=Wijk
如果输出是1,但是结果本来应该为0,那么在活动输入链路中将降低权重值。
Wij(k+1)=Wijk-α.xi,其中α是学习速率(因子)。
如果输出是0,但是结果本来应该为1,那么在活动输入链路中将增加权重值。
Wij(k+1)=Wijk+α.xi
Wij(k+1)是调整后的权重值,而Wijk是调整前的权重值。
Rosenblatts算法如下:
(1)用(n+1)个输入神经元X0,X1,X2,…,Xn创建感知器,其中X=1是偏置输入,O是输出神经元。
(2)初始化随机权重W=(W0,W1…Wn)。
(3)遍历训练输入模式X集合,使用权值为每个输入模式j计算输入加权后的总和。
(4)使用阶梯函数计算输出Y。
Y=f(netj)=1 netj>0
=0 其他
(5)对每个输入模式j,用目标输出Yj与计算得到的Yj进行比较,是否对所有的输入模式都正确分类并都存在且输出了权重值。
如果计算的输出Yj是1,而结果本来为0,用下面给出的公式修改权值。
Wi=Wi-α.xi
如果计算的输出Yj是0,而结果本来应该为1,就使用如下公式修改权值。
Wi=Wi+α.xi其中,α是学习因子。
(7)回到第(3)步。
7 结论(Conclusion)
神经网络被证明是优化分组交换多层网络的一种简单方法,Rosenblatts算法的初步完成为优化神经网络完成最短路径奠定了基础,经过几次迭代网络可以得到优化后的路由。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孙俊逸,雷建锋.基于神经网络下的最短路径问题求解[J].中 国科技论文在线,1-7.
[2] 李望超.神经网络中的最短路径问题[J].电子科学学刊,1996, S1期.
[3] 朱大铭,马绍汉.神经网络求解图最短路径问题的一种新方法 [J].软件学报,1996,A00:191-198.
篇4
[关键词] 网络环境、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21-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在基本素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文化意识和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1]。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全国各类学校都存在着学生之间的城乡差别较大提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条件较好地区的中小学已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而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造成了学生间的计算机基础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情况: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课堂内容重复、枯燥无新意、进度慢、“吃不饱”,没有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又感觉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知识难以消化。
1.2教学形式多样,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
随着教师不断的探索,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利用该教学系统使教学内容表达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教学方法仍显呆板,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该模式下,学生过分地依赖教师的讲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其次,有些多媒体教学成为显示在屏幕上的教科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2]。
2.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的学习内容,学生更多地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从图书馆、资料室及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主大量知识[3]。
2.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最终要达到“两个注重、五个改变、五个利用”。
“两个注重”指: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五个改变”指:第一、改变教师的角色:既教师由“教”变为“导”;第二、改变学生的地位:既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第三、改变教学媒体的功能;第四、既媒体由教师的“教具”变为学生的“学具”;第五、改变教学进程:既教学进程由“描述”变为“流程”。
“五个利用”指:第一、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第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第三、利用计算机大容量存储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第四、利用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使学习信息更符合人类的联想思维;第五、利用网络技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2.2构建适合本学校的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
学校可以构建适合本学校教学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对每位注册的学生进行身份验证;(2)网络辅助教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通过网络了解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及要求,提供相关网络教学资源的检索等;(3)学生既可同步与教师交流,也可以选择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交流,提高了资源利用率;(4)学生能够检索到自己喜爱的课件并能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能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将理论和实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3]。
2.3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
2.3.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设备完成开放性网络教室的功能。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利用 “监视监听”、“个别指导”、“转播示范”等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更好地加强双边活动。另外由于计算机教室接入Internet,使教学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扩展。
2.3.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网络环境下,学生被赋予自主学习的权力,他们可以通过协作方式,主动去查询资料、解决疑难、探索知识。这并不是说学生的学习脱离了教师。相反,在这种高度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方法和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更需要教师的指导:由教师在课前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上传到教学资源服务器上,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内容或向教师请教。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课堂练习内容不再局限于书中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其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这样即掌握了有关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让学生将本专业的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2.3.3积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如:
1、进一步加强与改善网络和硬件环境,同时采取相应的软件技术措施,以满足音视频课件实时播放的需要。
2、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管理与监控,需形成有力的保障机制和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确保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有效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乔桂芳,卢明波.计算机文化基础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网络化环境;企业管理;管理创新;分析
在生存发展道路上,企业经营、生产质量和企业管理紧密相连。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结合网络环境变化特征,充分发挥网络化环境的优势,优化利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网络技术,创新企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以此,改变企业运营现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网络化环境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网络化环境下,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并不乐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过分重视规章制度、企业产品、社会关系,忽视内部管理、企业文化、专业人才的重要性。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走上改革的道路,需要优化创新企业管理,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创新是新时期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化程度日渐提高,相关的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管理者也需要转变已有的思想观念,打破固定思维局限,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动态化监督社会市场,全面、客观分析企业已有的实际情况,构建可行的管理创新体系。第二、企业管理创新是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时代下,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向知识经济转变,社会市场需要大量知识型的专业人才。企业必须优化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深化内部改革,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二、网络化环境下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在网络化背景下,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的优化利用为改革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扩大了企业商品信息宣传的覆盖面,为社会大众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外在形象,打造品牌效应。同时,能够不断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不断拓展销售渠道,提高运营效率与质量,具有较好的运营效益。但在网络化环境下,企业管理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新挑战,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措施优化创新内部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
1、网络环境下企业管理结构优化创新。1.1企业管理组织扁平化。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权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企业管理工作的很多方面都来源于企业内部决策层的决定,比如,产品价格的定位与研发。在发展过程中,传统企业必须构建垂直形式的管理、信息结构,确保内部管理的有序进行,数据信息的及时传递,其内部结构、信息传递呈现出金字塔的形式。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共享性、互联性已成为主体,扮演着关键性角色。1.2企业管理的网络化、柔性化。在进行扁平化管理的基础上,企业内部管理层次跨度不断扩大,信息传递机构逐渐减少,信息数据的传递具有鲜明的网络化特点。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企业需要从发展规模类似的企业中选择合作对象,成为战略伙伴,全面分析企业自身具有的特点,健全企业管理形式。企业要客观、合理分析已有的运营情况,注重内部的层次化管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2、网络化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优化创新。在企业整个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其关键性组成要素,和企业的经营效率、质量息息相关。在优化创新的过程中,借助网络媒介,获取各方面的数据信息,不断展现企业员工自身的价值。一是:以能力为基点,合理分配。在企业交易管理过程中,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意识到商品信息运作的重要性,需要以企业内部为切入点,挖掘网络销售方面的优秀人才,定期对他们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不断完善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专业化的技能,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要以员工具有的各种能力为媒介,合理分配,重组内部人员结构,使其更好地展现自身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二是:实行员工自我管理。在网络化环境下,企业管理者要与时俱进,转变已有的观念,优化利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员工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员工可以进行自我管理,利用互联网,实行远程办公、家庭办公等,打破时空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时空支配权。而企业也可以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做好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拥有更多学习岗位知识等的时间。三是: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要结合各方面条件,为内部员工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学习重要的跨领域知识,不断扩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应变能力。企业要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不断完善相关的开发、管理结构体系,为内部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总而言之,在网络化环境下,企业管理的优化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企业管理者要结合内、外部运营环境,优化内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抓住已有的发展机遇,迎接各方面的挑战,构建“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的管理格局,构建全新的管理体系,不断扩大企业运营范围。在减少企业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文娟.网络化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4)
[2]吴庆光.网络化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09)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产业化;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175-03
一、图书馆企业化概述
图书馆作为社会的一种公益事业,许多人认为是不具有产业性质的,笔者认为不然。现代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早已突破了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定论,从满足人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整体劳动上去研究价值理论,不仅物质财富生产部门的劳动能创造价值,精神财富的生产和服务性劳动也能创造价值。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活动并不像人们原先想像的那样,只消费价值,而不创造价值。它的特征是直接的投入和间接的产出,即经济投入是直接的、显性的,而经济产出、经济效益却是间接的、隐性的、无形的,它所创造的价值并不表现为馆藏文献信息本身价值的增值,文献信息本身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是在图书馆销售流通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认清图书馆产业化的性质对规范和实现图书馆产业化有着重要意义。
“图书馆产业化”作为一种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的理论主张,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随着图书馆事业的改革,特别是在图书馆有偿服务理论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图书馆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事业,宏观上来看应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微观上讲它隶属于信息产业的范畴,信息产业一般可以分为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图书馆就是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何谓图书馆产业?它是指以图书馆为主体,在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收集、整理、存储和流通各种文献信息产品,提供技术服务,以及开展与图书馆有关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非商品化和商品化兼容的产业。图书馆产业一般包括两个部分:(1)图书馆本体产业。既包括那些非商品性的无偿服务,如收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物质形态的信息产品的服务业,也包括商品性的文献信息的生产及其技术的咨询服务和经营业,如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数据库服务、技术设备的开发、维护和系统集成服务、咨询、培训、多媒体阅读等;(2)图书馆相关产业。主要包括以劳务形式出现的图书馆文化服务行业,如电子出版物、复印、印刷等,还有以图书馆文化为依托的咨询服务,如服装业、设计、装潢、旅游业等。图书馆产业化,就是在确保完成那些非商品性无偿服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商品性的服务,以满足社会对信息服务的需要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实现图书馆产业化的制约瓶颈
一方面图书馆面临着经费短缺、设施落后,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用户需求不断增加,在该种状态下,图书馆的发展举步维艰,笔者认为,制约图书馆产业化的瓶颈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不以盈利性为目的,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作为只讲服务和奉献的图书馆事业,政府投资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唯一来源。然而,随着出版、发行等各项事业的改制,各项业务及行政费用的上涨,政府对图书馆投资越多,负担越大,投资的能力相对来说越萎缩。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图书馆正向现代化图书馆悄悄发生着转变。建立现代化图书馆,需要大批量引进电子资源及相应的尖端设备,一方面高昂的费用与政府投资严重不足构成了极大的矛盾;另一方面图书馆又无法自给自足,双重压力下,图书馆陷入了困境。这就迫使图书馆寻求合理的经费来源,图书馆实行产业化管理是必然选择。
2.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多年来,图书馆事业的投入和运转被视为单纯的消费,没有建立图书馆事业自身的投入―产出机制和图书馆整体效益的经济观念,以至无法形成“以图养图”的良好循环。许多人通过图书馆取得大量的知识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成果在投入社会取得经济效益后,却没有使图书馆得到相应的价值实现和补偿,忽视了“谁投资、谁受益”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基本经济原则。人们利用图书馆,作为受益者应该支付相应的代价,然而图书馆的成果却被隐形化了,致使图书馆工作者的劳动得不到其价值的实现,社会地位得不到相应的承认,投资得不到正常的回收和价值,从而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图书馆缺乏造血功能,经常出现供血不足,而一些新兴的信息产业部门,如信息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等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收取服务费。因此,作为知识经济基础产业的图书馆事业应当产业化。
3.不以市场为导向。传统经济下,主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进行资源配置,这种经济模式直接影响到今天的图书馆依靠国家投资,忽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办馆思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以市场为导向、不以用户需要为出发点,而是盲目按照上级的指示与规定执行,不从实际出发,造成馆藏资源、服务手段大量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一方面失去了用户市场,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导致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失衡和停滞。因此只有建立图书馆产业化机制,才能提高文献信息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效率,满足人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三、实现图书馆产业化的有利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讲求看问题一分为二,图书馆产业化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仍应该看到其自身发展优势,并且其产业化条件正日趋成熟。
1.文献优势。图书馆在文献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几千年沉积的文化遗产,其知识门类齐全、文献资源丰富,并且对馆藏文献信息具有极强的整序、加工、开发能力是短时间内其他信息服务企业无法赶超的。当前我国一般的社会信息咨询机构大都不具备图书馆这样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更不具有独立开发数据库的能力。
2.服务优势。长期以来,图书馆以公益于社会,积极开展无偿的信息服务,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声誉和固定的用户群,这对于产业化的图书馆来说十分重要。图书馆员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者,而读者既是信息的媒介,又是信息的吸收者。这种交流使图书馆成为信息的集散地,产业化之后这种用户群自然发展为消费者群。
3.经济体制的优势。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图书馆产业化经营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将企业推向了市场,企业的情报信息需求大大增加,企业购买情报也有较大的经济和心理承受力;另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使情报信息生产者和需求者逐渐形成了情报商品和情报市场观念,为图书机构的产业化管理提供了相应的思想基础和体制条件。
此外,图书馆事业改革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有偿服务的逐步开展,为图书馆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国内一些相似行业,如体育、教育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为图书馆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莫大的鼓舞;图书馆事业目前面临的许多困难推动着图书馆事业的改革,从另一方面来讲,成为图书馆产业化的一种内在动力。
四、图书馆产业化管理的模式
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其公益性内容应当继承和保留;同时,为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又应该对其进行产业化调整,准确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产业化程序的不同,把其分为三种类型:
1.企业化模式。直接进入市场的图书馆不能再由国家经营,通过把所有权和产权分离,把产权和经营管理权交给图书馆,逐步使图书馆成为产权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单位,而面对企业和市场服务的图书馆可以采用这种模式。
2.“一馆两制”模式。把现有图书馆的一批人才分流出来,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及其他第三产业,建立各种经营实体。在同一个图书馆中实行企业制和事业制并存的管理体系,一般公共图书馆都可采取这种模式。
3.“有偿服务”模式。国家对公益性图书馆应予以经费保证,但由于文献资料数量和价格在不断上涨,国家对公益性图书馆的资金保证越来越难以兑现,致使图书馆在基本建设上捉襟见肘。在该种情况下,国家减少对图书馆的直接管理,赋予图书馆一定的经营权,加强经济管理,实行馆长负责制和经费拨款制等,鼓励图书馆职工面向市场推出有偿情报服务项目,提高经营效益。
五、图书馆产业化策略
目前,我国图书馆正处于传统事业型向现代产业型过渡时期,许多图书馆在文献信息的生产和流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的基础,但对于如何实现产业化,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笔者认为,图书馆产业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转变旧观念、调整运行机制。鉴于传统图书的公益性和人们的传统习惯,走产业化道路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为图书馆的产业化扫清障碍,积极推进图书馆的体制改革,建立新的管理体系,推进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观念转变。图书馆要改变阵地服务的方式,主动到信息市场去寻找机会,主动将自己的信息资源推销给用户,同时做好宣传。
产业化下的图书馆应打破旧有的图书馆生产、科研及市场分割的封闭格局,形成信息的获取、加工、使用、配置和传播产业链,积极参与知识的生产、消费和收入分配活动,使图书馆的产权得到充分的实现和适度的发展。同时,实行“馆长负责制”,加强对图书馆生产性劳动和图书馆工作价值的合理评估的研究,促进图书馆产业化机制的形成,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速信息资源建设,开发特色数据库。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网络建设是信息服务发展的基础,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网络服务跨越时空的特点使得天涯海角的人共读一本书成为了可能。由于网络资源快捷方便,内容丰富齐全,越来越多的人已通过因特网来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在信息市场下,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与潜在价值,可以结合本馆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人力和相关的文献资源,开发特色数据库。这样,一方面满足了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又为图书馆创造了经济效益。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内藏有许多古籍文献,一部分“孤本”曾被誉为“镇馆之宝”,对于学术研究及教育教学都有着极大的宝贵价值,目前该馆已经建立了“古籍馆藏数据库”,深受社会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遵循市场规律,建立高效有序的资源共享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在我国推行了很久却没有取得多少经济成效,究其原因在于:在旧有的图书馆体制下,图书馆对资源共享的态度不积极、认识不够,资源富裕的图书馆害怕在共享中吃亏,资源短缺的图书馆也缺乏从共享体系获取资源的强劲动力。产业化条件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就成为图书馆产业的一种生产资源,只有在流通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经济效益。对于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能盘活其闲置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对于资源比较匮乏的图书馆,通过付出一定的费用,获得它馆资源的使用权,再经过加工和转让也能创造经济效益。这样一来,信息资源共享就成为产业化图书馆的自发行为。
4.开展招商引资,多元化资金渠道。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一直依靠政府拨款来维持和发展,实行产业化应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参与图书馆事业的建设。由于资源稀缺性及不可替代性,图书馆凭着独特的文化积淀、知识宝藏和信息聚散能力介入市场,必将使信息资源市场充满活力,如此诱人的市场前景必将会吸引投资者。届时,图书馆定会摆脱多年靠政府财务给养不足的尴尬局面,深受困扰的资金问题定将得到极大缓解。
5.人力资源建设。人才是发展图书信息产业的决定因素。近些年来,图书馆的人才流失率有呈上升趋势,优秀专业人才因其工资低、工作重复性强总是很难被留住,留下的员工大都是“老弱病残”,缺乏工作热情,这种状况难以适应图书馆产业化的要求。因此,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开展培训进修多种形式提高馆员素质显得尤为紧迫。产业化图书馆对于馆员会有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外语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和数据库技术等等。
六、结语
在图书馆产业化的进程中必须既要抓住机遇借鉴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功能,又要严格遵循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既要解决好公益事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又要解决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发展信息产业是图书馆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图书馆利用自身条件发挥优势的前景看好的事业。我们坚信通过改革,图书馆会确立市场经济观念和市场竞争观念,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迎来图书馆界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吴慰慈,杨文祥,王秀亮.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产业属性分析[J].图书馆,1996,(5).
[2]李爽.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产业化经营策略[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8).
[3]张莉,张昭.图书馆产业化的经济学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1,(2).
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化学学习设计;超链接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这使得教与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工具等要素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教学的长处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相互融合?正是师生在化学学习设计中需要着重思考的课题。
一、试水:自力更生,初显端倪
为了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笔者以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的前半部分——化石燃料为例。新课标对这一课只要求作常识性介绍,同时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并且在教材和教参中也有关于化石燃料造成环境污染和开发新能源的教学建议及阅读材料。根据新课标和教学建议,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在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主要成分、性质、用途及储量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化石燃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意识到化石燃料储量的有限性,进而探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为达成目标,首先必须建立一个有关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网站,于是我从网上搜索下载了煤、石油、天然气、环境污染及能源的大量资料。由于网上资料只是文字和少量图片,而本课作为常识性介绍,应该让学生看到更为形象的声像资料,因此我又采集了一些影视片段供学生自学。然而在开始学习设计时,却又遇到这样的问题:精心选择的资料尽管一再压缩,但也超过以往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大容量学习内容与课堂教学45分钟时间发生了矛盾。以往课堂教学中线性的思维方式在网络环境下难以适应。苦思冥想,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就像钻进了一个怪圈。
二、借力:技术支撑,改良优化
我把制作的网页交由有关专业老师修改,同时将自己的设计叙述了一遍,并说出为难之处,和他讨论之后我豁然开朗。网页其实就是一个超文本文件,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采用了超级链接技术,利用超级链接技术可以实现跳跃式的阅读,如果在文字文本中加入图片、动画、声音或影像,就成为超媒体的链接。因而在浏览网页时,能够方便自由地在网页之间、网站之间、乃至整个互联网上随意跳转遨游。既然用网络来上课,何不用“超链接”的思维方式进行设计呢?既然是一堂常识性介绍课程,煤、石油和天然气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燃料,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几方面内容齐头并进,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而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也恰恰是网络的长处和进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的自主性原则。
于是,我将网站设计成煤、石油、天然气、环境污染和新能源五大块,把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设计为各自上网浏览、归纳要点、全班重点交流,对学生首先浏览哪一方面的网页不加限制,只是从知识链的衔接提出可先浏览煤和石油的建议。这样,学生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切入教学内容,经过有选择地浏览,整理归纳出化石燃料的特点、用途等要点,然后扩展到污染和能源问题,最后通过在线课堂练习,检查学生浏览学习后的结果,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反思:用法有“度”,合理链接
按照此思路,我完成了网页的制作和学习过程的初步设计,经过试讲,得到学科同仁的肯定。大家还提出在网站上建一个论坛,进行课堂讨论的建议。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虚心并且开心地接受了。学生对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论坛在网上,其他学生和老师都可以给予解答,这不正体现了网络的互动吗?可我不会建立BBS,只好再次求助于专业老师。哪知道,这个要求却被拒绝了。理由也很简单: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牌、网络聊天以及E-mail这些网络交流工具不适合课堂教学。首先,对于课堂教学来说,面对面的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长处,它不仅能使双方进行知识的交流,而且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同时又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极好的锻炼机会。而网络交流工具的长处在于远程交流,现在交流对象近在咫尺,又何必舍近求远、取短避长呢?其次,网络交流工具都有一个注册过程,学生的打字速度也远不能适应文字交流的需要,课堂时间不允许;再者,网络上的即时交流依然传输的是文本文件,不能如实地表现公式、方程式等。
设计后,我发现这堂课完全不需要老师讲一句话,而且可以根据学校计算机教室的数量同时几个班一起上课,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此刻,我真正领悟到“超链接”思维的跳跃之快、步伐之大。
篇8
【关键词】 情报档案 图书 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 G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11-01
图书情报档案是集信息技术、传媒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也是图书、情报、档案三颗合一的综合性信息科学。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传媒技术的迅速崛起和发展,迫使的这些技术学科在社会发展中逐步的融合,也使得情报档案工作形成成为可能。
1 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数字化、网络化、海量化和科学化的各种新技术和新理念都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与青睐,同时其在各行业的工作中都得到了应用。就目前社会发展中,人们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工作中,一体化管理模式成为了可能,并为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科学化要点。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为了图书情报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生存得以保障,我们在工作中不得不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协调与有优化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存进其适应时展潮流运作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手段。
1.1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
图书情报档案是一种知识的载体、是以文献信息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信息化工作的产物。在过去的图书工作中,其普遍都是以手稿、图纸为主的档案形式,而档案文件的管理也多数以纸张汇集成为图书的工作模式,这些问题的应用与存在都是一种情报源的结果模式。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图书情报档案是相关的信息学科,它们在工作的过程中都具备着一定的类似性和共同优势,是一种同源性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就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情报、图书资料、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流程,也是一种现代化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其在工作中是以信息传递和传输为主的工作模式,所以在工程项目中,其整个工作内容和工作环节都是以图书的角度去进行和分析的。在工作中图书档案是一个整体工作流程,其就分析而言,三者之间是一个内容交错、重复和各方面相互交融的工作模式。
1.2 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顺应时展需要
新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社会经济时代,在社会发展中,计算机作为主要的信息传递设备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重视。图书情报作为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为一体的新型技术方式,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也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动力作用。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协调各种管理关系,从而做到全国范围内的工作协调和网络优化作用,也只有我们在工作中做好相关的网络优化作用,才能够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满足时展的潮流进行工作,推动其快速稳定的发展。
1.3 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发展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中,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的应用为图书、情报以及档案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必然的基础和社会物质条件,也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和技术依据。
1.4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信息管理一元化的需要
图书、情报和档案都是整个信息资源网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应该改变孤立、封闭体系,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协调合作,组织全国和地区性的统一网络,并与互联网连接,既便于实现文献交流与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也有利于节约网络投资,统一信息管理。
1.5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用户利用信息资源整体化的需要
高科技研究与成果创新对图书、情报、档案资源的需求都是整体化的,既需要比较系统的理论依据、参考资料,又需要原始的档案资料,还需要最新的科学情报信息。这种需要不仅要求快、广、精、准、全面系统,而且还要手续简捷,利用方便,图文并茂,手段先进。只有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才能满足用户的迫切需求。
2 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措施
2.1 建立三者统一的信息领导机构
建立图书、情报、档案三者联合的文献信息系统,发挥系统整体功能作用。加强三者之间的横向联系,从整体出发,兼顾各自的特殊性,调动图书、情报、档案各机构人员的积极性,使三者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呈现出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更高程度的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
2.2 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化
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建立在它们共有信息属性基础之上的。在网络时代三者的各管理部门应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组建联合信息网络,把分散的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连成一个集成信息网,把它视为一个系统工程,该信息网由信息资源采集、信息产品库、用户服务器及用户终端等部分组成,用户可通过与网络终端相连的综合信息目录浏览器查找所需的信息,还可以实现馆际互助互利。
2.3 加强图书、情报、档案工作标准化管理
图书、情报、档案的标准化工作是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基础。没有统一的标准,综合加工、信息检索、信息一体化管理网络的建立就无从谈起,用计算机现代化设备和手段进行一体化信息服务更无法实现。
篇9
一、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网络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集多种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于一体,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交互地传递。使学生大脑各区交替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立一些适合学生解决的问题,通过Internet向学生。要求学生解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另外。还设有专职教师负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给学生的帮助并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给以适当的启发或提示,例如“请查阅某某网站上的某某内容”之类。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二、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网络教学就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功能特性和资源建立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和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情境的创设决定着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向以及意义建构的内涵和质量。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围绕探究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有力保障。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就显得尤为必要。
例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学生所享用的信息容量之大。内容之丰富,远非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材所能比拟的。
三、利用网络环境保障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
网络的出现,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学习强调让学生处于中心位置,教师围着学生转,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传统教学中教师统一讲解、统一要求的“一刀切”的现象再也不见了。
例如,在《计算器》一课中设置了“数的产生”“算盘的使用”“计算器的使用”“测试练习”等几个版块;在“数的产生”中安排了数的由来、数学符号的起源、奇妙的自然数、算筹等内容;在“算盘的使用”中安排了珠算的发明和普及、珠算的常用术语、珠算的口诀等内容;在“计算器的使用”中安排了计算器的产生、计算器使用说明、计算器使用技巧、学习使用计算器等内容;在“测试练习”中安排了过关测试、考考自己和一个计算器小程序等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完全可以自己选择有关内容来进行学习。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对新知的学习,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对于练习也有很大的选择自由度,所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利用网络环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教学各项活动中去。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同时它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协作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低年级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常常使学生囫囵吞枣,难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专门设计一份调查报告表,让学生分小组到超市去了解各组拟定的购买商品的价格和重量,顺便了解商品的其他情况。再根据学生的报告,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利用网络,让学生学习“网上购物”,学生兴奋不已,大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欲,迫不及待地想在网上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们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高涨……
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一体化教学 地方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32-02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素质又有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关于全面提高高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教育部提出的改革思路,许多高职院校深化了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由原来的单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转化为既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的二者兼顾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以现代网络资源为平台广泛开展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和研究。那么,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高职历史课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结合一体化教学来达到人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的?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及实践展开论述。
一、一体化教学理念
一体化教学法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的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问题探究、讨论、实践与反思等多种手段,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主动实践,从而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转换。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理念,它也要求高职院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架构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和强化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质,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网络的存在则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趋向多样化,多媒体课件、视频文件、网络论坛交互等资料丰富着课堂,冲击着学生的想象力,激发着他们的学习欲望。此外,通过网络可以丰富和整合课程资源,开放的课程信息强化和延伸了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的尝试
在广西地方史讲座的课程教学中,笔者结合一体化教学理念,利用网络优势,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探索。
(一)利用网络资源,设置和丰富课程体系,积极为教学一体化做铺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我国教育要以“能力为重”,注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并重的结果。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基础,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前提,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知识教育理念,让知识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并举,以网络资源为平台,构建带有实训教学项目的广西地方史网络课程。
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广西地方史讲座,更应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设置广西地方史课程体系时,笔者除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外,还考虑学生地方史知识体系的确立。课程内容尽量涉及广西古代、近代和当代的历史沿革和变迁,以及广西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根据地方史内容翔实丰富的特性,将课程分成十个模块,开展模块教学。同时,针对地方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审视与提炼,以典型工作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之时逐步掌握广西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引起学生对身边问题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二)利用网络资源,转变教师职业迁移能力,促使师生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
在一体化教学理念下,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束“一言堂”时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历史学科是最具人文性质的一门学科,关乎中国,涉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关乎世界,涉及的时间更长,涉及的地域更广,单纯依靠历史教师的口头讲述未免显得苍白。可是在网络环境下,依靠多媒体技术的声、光、影等传播媒介如课件、视频,再加上教师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学生对历史事件似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提升,这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前提基础。
在进行高职选修课广西地方史讲座的教学时,笔者根据课程开班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选取若干模块讲授。例如,有个选修班的学生基本上是机电专业的理工科学生,他们对桂系历史有着极大的兴趣。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笔者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对桂系历史进行了重点讲述。值得说明的是,笔者之前对桂系历史只是泛泛了解,但鉴于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参看了大量的视频,从而对桂系历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精彩的视频和史料片断,为课堂增加色彩和动感,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也获取了不少相关知识,往往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有益的补充。这种师生共进式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一次飞跃的提高,实现了教与学的一体化,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利用网络资源,引入行动导向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建构主义理论向来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师、学生、教材”为教学三要素,那么,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则添加了新的要素即“多媒体”。新要素的加入,则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变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等方式,促使教学方式实训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资料收集及论坛讨论、反思与评价等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操作技能及个人的人文素质。
在广西地方史讲座的课程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由组成多个学习团队,然后将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分发给各团队,让他们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进行查询和提炼,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如在讲述“秦朝时期的广西”模块时,将本节内容分成四个工作任务即“秦统一岭南前广西的情况”、“秦始皇三征岭南事件的过程”、“灵渠开凿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岭南的郡县设置及对全国历史的意义”,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将网上零碎的资料根据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归纳和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观。而教师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之后,通过有效引导和讲述,把布置的工作任务联系起来,将广西归入秦朝版图的历史呈现于学生面前。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了不少新的感受,如学生在查阅关于“灵渠的开凿”的资料,居然发现“桂林米粉的由来”和“灵渠的开凿”有着密切关系的。新知识的发现往往都是涉及身边的人和事,更容易让他们获得新奇和喜悦,产生认知共鸣,使学生的热情、潜能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团队合作的缘故,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团队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培养,这无疑是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注入强大的能量。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切忌过于学术性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素质课,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其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课程设置应以学生兴趣为基点,开设如广西地方史、广西文化史、柳州历史、汽车文化史等专题类课程,以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让学生学习更扎实有效。同时,课程强调社会性和实践性,避免过于学术,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二)切忌片面追求模式的变化而忽略教学的真实目的
一体化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为了内容和目标服务的,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学必须紧扣内容,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教学时,切忌片面追求方式的变化,而忽略了教学的实质内容,从而掉入喧宾夺主、哗众取宠的误区。
(三)对网络资源切忌“拿来主义”
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往往依赖于网络环境进行的。但网络资源的来源形式各样,不免存在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混淆视听,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篡改了原有的历史,必然导致学生对历史的错误理解。因此,教师在运用历史网络资源时,有必要辨别资源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与科学精神。
(四)教师间共享课程资源,切忌“单打独斗”
网络环境下教师间课程资源的共享十分必要。教师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时,自身也要避免仅凭个人经验单打独斗,同行间谦虚为怀、同侪互助,树立教师文化氛围。通过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相互分享资源、人力、技术及相互间的历史思想和教学理念。这不失为教师自身提高的一个捷径。教师备课时,通过精心修改课程资源,结合实际设计问题,使资源与教学相融,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它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包括教师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各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它有着很强的实用效果,值得在高职各课程中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2]王咏,庞鸿藻,李琳林.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职业迁移能力现状分析:基于教学实施能力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3]张超,刘爱云,王娜,叶婷.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
[4]王恩春.网络化历史教学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1JGZ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