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时间:2023-04-01 04:5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土流失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土流失治理

篇1

关键词:浅谈;水土流失;现状;治理

1 水土流失现状

1.1 水土流失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土地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现在人类对水土流失的现状已经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因生态不平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从而使本来肥沃的土地不能生产。今世界面临严重危机之一就是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这个问题目前各国都很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1.2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中国工程院调查显示,中国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严重的国家,已有4200万公顷的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43%;每年约有五十亿吨泥沙流入江河湖海,其中62%左右来自耕地表层。耕地荒漠化现象也日趋严重,目前中国耕地荒漠化面积累计已达一千万公顷,约占中国耕地面积的10%以上。

1.3 我国水土流失治理进展

目前,国家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我国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全国实施封禁面积达到67万多平方公里,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平方公里,共批准并实施水土保持方案25万多项,开发建设项目防治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查处违法案件1万多起,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水土流失危害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水库淤积,河床抬高,加剧了防洪压力;草原“三化”,水土流失使草原沙化、碱化、退化,草原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沙漠化扩大,沙尘暴加剧;滑坡、泥石流频发;水质恶化,水土流失常携带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残余有害有毒物质进入江河湖库,污染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生态恶化,贫困加剧。

3.我国水土流失特点

分布广、面积大;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相互交错;土壤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的成因

4.1 自然因素

影响和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面坡度陡峭(地形),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地面组成物质),高强度暴雨(降雨),地面没有植被覆盖(植被)等。

4.2 人为因素

从水土流失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现状两方面,可以看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2.1 陡坡开荒、顺坡垦植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群众盲目向山地进军,大面积毁林开荒,又由于科技意识较低,广种薄收,植被遭受了空前的破坏。同时,山地开荒未成梯级地,山坡随意开垦,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4.2.2 森林植被、地表结构的无序破坏

随着各种基本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暴涨,木材、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多,致使森林不断减少。光山秃岭不断由丘陵区向山区、高原和平原转化扩展,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发展,人们生存的空间和环境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有些地区由于开矿采石、修路及城市开发等基本建设,大量开挖土地,破坏原生地面,并随意倾倒弃土弃渣,形成虚土陡坡,暴雨一来,就产生水土流失。

4.2.3 水土保持观念淡漠

随着经济建设日趋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济效益的驱使使部分人淡漠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淡漠了水土保持的意识。在生产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自己利益无视社会利益;只顾当前不管后人。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十分严重。环保意识差,水土保持观念淡漠,对水土保持只顾短期效益,重建设轻治理,没有全盘统筹考虑的思想。

5.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

5.1 推广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以科学的方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基本农田要建设好,林草种植面积也需要扩大,加强退耕还林还草;改善草场植被,草场要保护好;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做好生态恢复。

5.2 首先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战略思路

水土保持的宗旨就是为保持土地具有永续的生产力,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未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水土流失区域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水土流失才能得以控制。

5.3 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使水土不流失的根本保障是完善、建立好资金投入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集体、个人等方面齐心合力筹集资金,统筹计划,统一安排,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5.4 植树造林

篇2

[关键词]乐都北山 水土流失 治理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203-1

水土流失是世界性地力衰退与环境破损症侯。青海省乐都县北山地区,北纬36°30′-36°53′,东经102°20′-102°30′,海拔平均值为2000-2400m之间,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乐都北山为典型的山区,地貌复杂,山脉交错,峰峦叠嶂,岩层破碎,河流切割强烈。山高谷深。

1 乐都北山地区水土流失现状

乐都北山地区无霜期80-150天,年日照时数2500-2800小时,年降雨量330-580mm,年径流深120-150mm,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00-1500mm。但总体上植被稀少,森林面积3.06万hm2森林覆盖率10.0%,特别是相对高差大,气温、降水、植被、土壤等随地形海拔高度的不同有明显的差异。据记载,乐都北山地区曾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由于开荒日益增加,而又对水土保护的意识淡薄,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大、程度严重。北山残留有成片的次生林,次生林区的林界线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平均后退1km以上,虽经50年种草种树,森林覆盖率仍很低。由于自然(黄土地貌、土质疏松、山高坡陡、植被稀少,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暴雨集中)和人为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第三纪红层,沟壑纵横,浅山区最为严重。乐都北山属于中强度流失区,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最为脆弱,发生水土流失较为集中,治理难度也大。

2 乐都北山地区水土流失危害

乐都北山为县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包括面蚀、沟蚀、风蚀、水蚀等形式。长期大量的水土流失,对乐都县基础设施、农牧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危害和损失。

(1)水土流失影响该地区土地质量,造成土地严重退化。这种质与量的严重退化,使得乐都北山土质下降,耕地面积大量萎缩。受水土流失首当其冲的是农业,由于肥沃的土地流失,直接导致土壤肥力明显降低。直接对农业生产量造成经济损失进而对山区人民的经济生活构成制约。有数据提示,按照乐都县侵蚀模数平均在2800t/km2a进行计算,每年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流失约有75万t,而流失的土壤中含有的氮磷钾约有17000t,这是农业资源的严重流失。

(2)水土流失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乐都县基础设施如光缆的通信干线、电力线路、水利线路的建设,伴随北山风景区的开发,分布在周边区域。由于河谷山地地形特征与汛期雨水量的增加,易导致泥石流。这是水土流失对基础设施建设构成的极大威胁与隐患。由于事故的突发性,容易造成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并构成重大危害。而处理这些重大灾害又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对经济稳定构成潜在危害。

(3)水土流失影响水源并加剧该地区干旱。水土流失已经对北山地区的含水量造成严重的损害。含水量得到下降又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对本来水资源就相对不足的北山地区,无疑是雪上加霜。对北山植被与畜牧业构成了很大危害。有数据提示,乐都北山地区水源开发低于青海省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直接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4)水土流失影响农田与水库。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方面为大量泥沙淤积河床,危害农田;泥沙淤积对水库及塘坝等造成危害;对主要河流两岸防洪造成严峻的形势。泥沙的淤积致使河床逐渐升高,因此造成了过洪断面逐渐缩小。乐都成段防洪堤不断加高加固,但仍有大龄沙石导致泄洪不流畅和埋压农田与林地的事情发生,尤以汛期为重。乐都近年来,每年洪灾损失近千万元,水土流失严重。

3 乐都北山地区防治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资源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的且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保持乐都北山地区水土意义重大,是治理北山水土流失,保护该山区农林牧副业生命线。为改变北山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必须立足实际,积极科学全面分析,围绕可持续发展,加强监督保护,积极开展生态自我修复。

3.1 立足法律规定,强化监督。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应根据国家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地方行政部门加强控制水土流失的职责与监督工作,并结合乐都北山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通过科学论证,进行划分区域,分别设立水土流重点治理区域、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域以及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域,并制定相关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划定必须退耕还林(草)的地区,制定具体规划,解决生产出路,确定治理期限、科学制定治理步骤,确定责任单位和督查单位,确保生产出路的落实,同时还要坚持高海拔脑山陡坡耕地和浅山沟壑区峁边线以下沟谷、荒沟的坡耕地先治理的原则和峁坡上的坡耕地坚持逐步退的原则。在政策上,引导当地居民积极投入防治水土流失、加大对农村“四荒”治理开发的监督管理,引入审计监督机制,并提高防治科技含量。

3.2 结合北山实际,做好生态修复,加大植被种植

对于防治水土流失,要做好的核心工作应该是结合北山实际,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对山区科学进行植被的种植,可以提高北山植被及蓄水保土能力,同时开具有涵养水源,促进生物多样化发展,促进原生态群落的蓬勃发展,这些资源必定为开发北山的环境保护与环境旅游带来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受益。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自我修复,大程度、长持久的遏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北山水流沙石治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对山区加强植被种植的同时,要对河流河床制定科学治理方案,定期进行沙石整治,预防滑坡与埋压现象发生。同时加强监督,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治理措施上,重点搞好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建设以及小型水保工程建设为主的人工辅助治理:利用生态修复手段,对水土流失现象较轻的地区进行治理。水行政主管部门不仅要严把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关,还要加强方案全面落实的督查,严厉查处破坏水土保持案件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3.4 重视治理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对北山的水土流失治理,在制定治理方案时候,要兼顾旅游景点的设置。开展深入调查,对北山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的设定和工程设计与实施方案,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北山实际,对所治理区域进行包括对山头、坡面、边沟、裸岩等调查研究。深入一线采集各类实际数据,提供数据基础。对地形图的绘制要清晰,便于开展工程的科学规划。要做到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合理、设计可行。做到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造就美好环境。需要强化建设队伍素质,制定高标准设计方案,并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共建工作,较少资源浪费,使治理效果综合化,最大化,提高水土质量。

参考文献

[1]乐都县忘编纂委员会.乐都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2]陆英.青海省乐都县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对策[J].青海环境,2001,11(2):82―85.

[3]熊洪俭.浅谈华坪县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幕[J].价值工程,2013,3:298―299.

篇3

关键词: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1.水土流失成因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是自然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加剧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

1.1自然因素

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其中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方面是潜在因素,而降水是主要动力因素。

1.2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的潜在因素,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则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开山采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而且呈现出随着人口不断增强的趋势。长期以来,人为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合理活动是诱发和加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及人为破坏,形成了两个难以逆转的恶性循环。一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人口增长快,环境人口容量严重超载,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耕地(主要是坡耕地)比例过大,农业经营粗放,生产水平很低,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不能发挥生态防护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二是“越穷积累越少,积累越少越穷”的恶性循环。另外,滥挖、滥伐等人为破坏活动和近年来生产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资源、自然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保护,人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而严重的水土导致自然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逆向演替,土壤肥力衰退,自然灾害频发,农林牧业产量降低。水土流失不仅成为制约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且还严重威胁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妨碍社会的进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沙尘暴频繁发生,泥沙淤积,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洪涝灾害,恶化生态环境,是造成山区区域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1水土资源损失严重

作为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水土资源的严重流失,使当地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加剧干旱程度;地表活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生产力严重下降,造成沟头延伸和沟岸扩张,沟壑面积扩大。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当地群众的贫困程度。

2.2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

2.3淤塞河流、淤积水库等沟道工程

大量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水库,缩短水库使用寿命,严重影响行洪调洪、蓄水灌溉等综合效益的发挥,对工程安全构成了威胁。水库由于淤积防洪能力降低成为病险水库,保灌面积不到设计灌溉面积的1/3,有些水库已完全丧失了蓄水灌溉能力,只能采取“空库迎汛”的运行方式,造成汛期有水不敢蓄,汛后想蓄又无水的状况。

3.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3.1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分为三项措施。一是宣传措施,通过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水土保持法律意识;二是政策措施,针对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制定地方配套规范性文件;三是监管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督执法队伍,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及时治理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2管护措施

管护措施其内容包括管理措施和看护措施,管理措施是为了调动全社会治理小流域的积极性,提高治理效果和水平所采取的项目管理措施;看护措施主要是为维护和保护治理成果而采取的措施,分为自管、专管、监管措施。对属于个人所有或承包的区域内的水土保持设施,主要以自管为主,村集体所有水保设施,主要以村级管护员专管为主,对国有水保公共设施主要以职能部门监管为主。

3.3群众参与,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各县(级)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土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3.4植物措施

植物防护措施配置上要求土地整治与造林种草措施相结合,对树种选择要适地适树,并结合生活及美化要求。在具体布设上,注意乔、灌、草的合理搭配,绿化和美化的有机结合,实行近灌远乔,形成综合性保水保土的防护体系。造林树种的选择: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立地条件选择树木花草种类。

(1)“二退二还”:①退大坡度耕地为林地;②在低山丘陵的耕地基本上都是毁林开发的;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对此在短期内必须采取“二退二还”的退耕还林治理对策。

(2)“二防二治”。对已发生库淤、湖淤的水库、湖泊采取清淤、治污,并在库区、湖区周围营造水源涵养林,由此达到防淤、防污的目的。

(3)生物措施。进行农田防护林、护沟林及封禁治理,行成生态自我修复,使活立木蓄积量≥400m3/km2,提高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的能力。

3.5工程措施

3.5.1分级截流泄洪

在山丘自然林与耕地交界处,即坡岗地上部建截流沟,截住山水,防止山水冲刷耕地;在岗坡地中部和岗坡地下部,也都分别开挖截流沟,中部截流沟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坡下建截流沟,既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又防止洪水倒灌。

3.5.2小塘坝工程

在山与山之间的沟谷里,修建小塘坝蓄积地表水,既可以蓄洪调洪,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综合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农业。

4.结语

水土保持工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搞好水土保持,把预防、治理和生态自我修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减轻水、旱、风、沙灾害,保持生物群落所依赖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使整个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呈现一片蓝天、绿地和碧水,进而夯实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石笼;谷坊;沟壑;水土流失;治理;投资;设计;施工;推广价值

【中图分类号】 TU43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3-052-02

1前言

在暴雨和径流的作用下,丘陵山区,径流侵蚀山谷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谷中逐渐形成水蚀沟,并逐年加宽加深,破坏了山谷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而水蚀沟中修建谷坊,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丘陵山区修建谷坊,由于山高坡陡,沟谷比降大,每当山洪暴发,泥石俱下,一般的土谷坊,柴石谷坊,都经不住山洪的考验,往往是春建秋毁,起不到治理沟壑的作用。浆砌石谷坊虽能经受山洪的冲击,保证工程的安全,但因工程造价较高,难以推广和普及。而石笼谷坊,一是块石被铁笼包裹成整体,增强了抗冲能力,可保证谷坊的稳定性;二是不需要水泥、河沙及质量较高的石料,可比浆砌石谷坊节省大量的投资。不仅收到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而且也避免了秋毁春建重复建设现象。现将多年来积累的石笼谷坊的设计、施工经验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2石笼谷坊的设计

2.1溢流堰尺寸的确定。溢流堰尺寸的大小,必须满足渲泄山洪的要求。因此,确定溢流堰的尺寸,首先要计算出相应频率的洪峰流量。由于沟壑的流域面积很小,不可能有实测的水文资料,所以其洪峰流量可以按地区经验公式QP=CP×Fn进行计算。式中CP为经验系数,n为流域面积指数,均可以从地区水文手册中查算。QP为所求频率的洪峰流量。

洪峰流量确定后,即可进行溢流堰尺寸的计算。从谷坊的运行状态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谷坊建成开始使用阶段,山洪可从石缝中泄入下游,第二阶段是谷坊使用一段时间后,上游已被泥沙淤平,山洪全部从溢流堰泄出。因此,溢流堰尺寸的确定,应根据第二阶段的运行状态,按宽顶堰的公式计算。为使用方便,现将不同单宽流量的相应的堰上水头列入表1,供选用。

2.2两岸及上下游连接。石笼谷坊是一种横沟建筑的拦蓄工程,其两岸及下游易受山洪冲刷而破坏。因此,按防冲要求处理好两岸及下游的连接,是保证石笼谷坊安全运行的重要一环。对于两岸,应修建厚度为0.5m的石笼护岸。石笼护岸的上游边界按石笼谷坊的前缘计算,向上游的延伸长度也应比两岸复盖层的厚度大1m。石笼护岸的上部边界,应比设计洪水位高0.5m。下部边界应比石笼谷坊的底高程低0.5m。对于沟谷下游,应铺设厚度为0.5m的石笼护底。石笼护底的上游边界与石笼谷坊的前缘平齐,下游边界按石笼谷坊的后缘计算,向下游延伸长度应比沟谷复盖层厚度大1m,左右岸边界与石笼护岸相接,详见下图。

2.3断面尺寸的确定。因石笼谷坊是一种柔性较大的结构,允许有较大的变形,同时与地基的接触面积也较大,所以可不进行地基应力和坝体应力计算。由此可见,石笼谷坊断面尺寸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其所承受的荷载,进行稳定计算,求出既安全,又经济的断面尺寸。从石笼谷坊的受力情况来看,随着其运行状态的变化,它的受力状况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当谷坊建成开始投入运行时,因谷坊前没有泥沙淤积,所以只承受部分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当谷坊前淤积的泥沙逐渐增高时,它所承受的水压力逐渐减少,而土压力逐渐增加。当谷坊上游被泥沙淤平后,它所受到的水压力降到最小值,而土压力则达到最大值。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石笼谷坊淤平且行洪时的荷载组合(见上图),对建筑物的稳定最为不利,石笼谷坊的稳定计算应按此受力状况进行。为应用方便,本文已根据图的荷载组合,对石笼谷坊的截面尺寸计算整理见表2。

3石笼谷坊的施工

3.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工程设计,合理安排工期。一般为冬春备料,五月初开工,六月末完工,把工程抢在大汛到来之前完成,以免发生山洪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3.2做好备料工作。根据工程预算,备足铁线、块石。铁线为8~10号铁线,其数量可按每立方米块石需用5kg铁线的标准备料。石笼谷坊对块石的质量要求不高,除风化石外,只要直径大于铁丝石笼网眼的块石均可使用,可就近采集。

3.3施工放样。根据设计图纸,确定出石笼谷坊的轴线,以及石笼护岸,石笼护底的边界位置,并用木桩做好标记。

3.4基础清理。由于石笼护岸和石笼护底向上、下游的延伸长度均已超过其履盖层的厚度,不会因基础冲刷而造成工程失事。因此,石笼谷坊的基础清理比较简单,只需将实测的边界线以内的树木蒿草清除,整平地面即可,而不必将复盖层全部清除。

3.5砌筑石笼。砌筑石笼包括编织铁丝网、堆筑块石两项内容。编织铁丝网,一是要网眼大小均匀,基本相等;二是要把网扣扭紧,防止松动;三是每隔2~3m的距离,设置一根水平或垂直的拉筋,并将护岸、护底和谷坊本体连成一个整体。块石堆筑与铁丝网编织同步进行,待堆石全部完成后,再将铁丝网的顶口封死。块石堆筑要尽量密实,减少空隙,以增加谷坊自重,增强谷坊的稳定性。

篇5

关键词:国债资金;水土流失;成效与经验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95-02

桐城市国土总面积1 571km2,根据2005年安徽省水土流失监测公报公布,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366.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3.3%。该市近几年在有效利用国债资金的基础上对其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开发性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探索出一条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流域支柱产业和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

1 治理概况

桐城市从2008年开始至2011年陆续争取四期水土保持国债项目资金对本市的唐湾河、阴子河、投子山、长冲河共4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实施综合治理,总投资319万元,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km2,治理程度达到70%。其中完成土埂梯地150hm2,营造茶叶、油茶等经济林果150hm2,退耕还林1 000hm2,封禁治理1 150hm2,建拦砂坝(挡水堰坝)40处,护岸1 500m,建沼气池2 000口。通过综合治理,这4条小流域已初步显示出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 治理成效

2.1 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经治理后小流域内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小流域在治理前其农耕地∶林地∶园地∶未利用地=1∶2.66∶0.14∶1.26,未利用地面积过大,园地面积过小。经治理后其比例为1∶5.07∶0.95∶0.01,结构趋于合理,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治理后的土壤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大大增强,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在退耕还林农田总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量却稳步有升。4条小流域内居民人均粮食由治理前的290kg上升到现在的330kg,部分村粮食已能自给。同时流域内通过大力发展茶叶、油茶等经济林果,促进了山区农民的增产增收,尤其茶叶已成为各小流域内的水保经济支柱产业。笔者曾对唐湾河小流域茶叶产销量作过跟踪调查:该小流域4个行政村内每个村都有1~2座年产干茶800kg的小型精制茶厂,经过改造后的无性扦插茶园纯收入达22 500元/hm2,2011年小流域仅茶叶一项收入300万元。与此同时,各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带动了如交通运输、旅游观光、餐饮等其他产业的长足发展,促进各流域内农民纯收入普遍提高,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3 200元上升到现在的3 800元,增长率为15.8%。

2.2 提高了抗灾能力,降低了自然灾害 治理前,各小流域在每年汛期都曾发生过山体滑坡,河岸冲刷严重,甚至发生过水毁农田的现象。如阴子河小流域在治理前的2009年汛期洪灾中房屋倒塌3余间,河岸滑坡10处长达300m,水毁农田4hm2,治理后各小流域抗灾能力大大得到提高,自然灾害明显减轻。尽管在治理后小流域曾出现过类似大小的洪水,但没有发生一例较大的险情。在早期治理过的唐湾河小流域已出现了山上绿树成荫,山下流水潺潺的自然景象。

2.3 改善了农民生活生产条件,促进美好乡村建设 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使山头绿起来,河水清起来。而且通过将水保工程同农饮工程、沼气池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改水改厕工程相结合,使得小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农村面貌大为改观。现在小流域内每个村都通有柏油(水泥)公路,小洋楼、农家乐周末休闲已成为各流域内一大景观。数字电视、空调也都步入山村,进入农户,少数农户已拥有私家车。农村科技、文化生活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收入的增长,使得山区农民对加强水土保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投劳积极性空前提高。

3 治理经验

3.1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力度,适应现阶段水土保持国债项目建设的需要。桐城市于2002年9月成立了桐城市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管理所,负责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在此之前,水土保持工作由原设计室兼管)。同年10月,又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和水利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市发改委、财政、物价、公安、司法、农委、交通、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桐城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工作力度,确保小流域治理成果。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精神,桐城市还先后制定了《桐城市实施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办法》、《桐城市封山育林办法》等制度,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水保监督管理体系。

3.2 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 水土保持工程跟其他水利工程一样,也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所以在小流域治理伊始,我们就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主要宣传形式有利用当地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和出动宣传车辆、制作固定标语等形式扩大宣传面。同时还印发水保法律法规手册,使各流域内乡、村领导干部人手一册。各小流域治理结束后,在每个村中都聘用有责任心和能胜任工作的人为村一级管护员,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管护。

3.3 加强部门协作,探索治理新模式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面广量大,任务艰巨,需要大量治理资金。而目前仅靠国债项目资金(连同地方配套资金,国家每平方公里投入只有2万~4万元)远不能满足治理需要。在综合治理期间,我们主要将水保项目同国家近期实施的各项农村政策相结合,对各项涉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目前在我市实施的主要农村政策有油茶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均由林业部门负责)、沼气池建设(由能源办负责)等。为了便于统一组织协调,各乡镇成立了农村生态建设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实施该工作。具体措施是:发展油茶、巩固退耕还林时要与发展经济林果相结合,要以推广沼气池来促进流域内封禁治理等。笔者曾对油茶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这2项林业措施算过一笔帐:目前我市巩固退耕还林国家投资标准是:造林10 500元/hm2,现有林培育1 500元/hm2,补植补造750元/hm2;发展油茶国家投资标准是7 500元/hm2。近几年这4条小流域共造林200hm2,现有林培育100hm2,补植补造200hm2,发展油茶基地300hm2,累计投入资金465万元,这些资金与水保项目资金相配合使用,则成效相当显著。一方面,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让山区农民自觉地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在“林”上下功夫,在水保项目中可适当安排资金和提供栽培技术,帮扶他们发展油茶等经济林。我市投子山小流域按此模式治理,相当成功。

同时,我们还通过实行承包治理等措施引进大量民间资金来弥补治理资金的不足。如:长冲河小流域在治理过程中“实行公司建基地,企业与农户联营”的治理机制,将老百姓年年翻种的120hm2坡耕地全部由牯牛背农业公司承租,将企业同流域治理联系到一起:企业出资金、技术,农民转租土地,农民可以在自家的土地上打工。这样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既解决了治理资金的不足,又吸收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通过这种承包治理收到了多种效果:一是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开发治理了“坡耕地”资源,减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产环境;三是由于冶理后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非常显著,调动了当地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对周边小流域的治理起到了很好的辐射、示范作用,变“要我治”为“我要治”,加速了整体治理步伐。

3.4 提高基层水保站职工待遇,稳定基层水土保持治理队伍 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和水保工程建成后的管护工作最终都将落实到乡镇一级水保站职工的肩上。目前由于财政压力大,基层水保站职工待遇普遍偏低,水保队伍不稳定(不少乡镇水保站职工外出打工),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为了有效地制止这一现象,在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利用自身行业优势发展水保产业,壮大水保站集体经济,提高基层水保职工福利待遇。目前,各小流域所在乡镇水保站都有自己的经济实体。如:龙眠水保站有1hm2的无性茶苗园基地和一座小型精制茶场;大关镇除有无性茶苗基地外还有自己的蛋鸭基地与养殖水面(主要承包除险加固后的小水库与当家塘发展养殖),职工人均总收入每年达4万余元,极大地提高了基层水保站职工的福利待遇,稳定了基层水保队伍,促进了水保事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通过水土流失的治理与建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美好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篇6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以小赤田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不仅能有效防治坡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增强耕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结果表明,建设成集中规模化的梯田工程,配套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水利、道路等配套措施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成效显著,意义重大,为云南大规模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云南省有9632万亩耕地,其中有坡耕地6149万亩, 25°以上的陡坡耕地就有1138万亩,坡耕地水土流失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比例近30%。且坡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严重制约着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已实施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研究分析,建设集中规模化的梯田工程,配套高标准、高质量的水利、道路等工程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对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保障耕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流域概况

小赤田小流域位于云南省西北地区,属保山市昌宁县。流域所在地属亚热带季风低中山气候,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259mm,多年平均气温14.9℃,日照时数2069h,年平均太阳辐射可达262kcal/cm2。

流域土地总面积483.63hm2,坡耕地427.43hm2,占流域总面积的88.4%,基本呈一面坡分布,地面坡度集中在8~15°,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土层平均厚度1.1m。流域西北部上游有水平水库,总库容154.3万m3,距项目区约6km。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438.37hm2,占流域总面积的90.5%,坡耕地上的水土流失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7.5%,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项目区共涉及6个自然村,总人口2015人,均为农业人口,农业人均耕地3.18亩/人,粮食总产量109.7万kg,农业人均纯收入2287元/人。区内蓄水塘渗漏严重,不能正常蓄水,输水管部分老化漏水、阻塞,70%以上的管线不能使用。

项目区灌溉基础设施不完善,设施老化,年久失修,灌溉用水利用率较低,大部分区域属“靠天吃饭”。同时,区内交通条件较差,均为土路,路面狭窄,雨季难于通行。各项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水利化、机械化程度较低,使流域内耕地产出率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2 治理思路及措施设计

2.1坡耕地治理思路

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灌溉条件及交通条件,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宗旨。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生态建设与社会经发展相结合,采取“田、水、路、林”统一规划,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主要思路。

2.2措施设计

根据流域内土地利用及土层情况,坡耕地坡度小于25度,土层较厚,适宜坡改梯的地块,全部进行坡改梯;结合群众意愿,在坡度较大的地块布设经果林;对土层较薄,基岩出露地表的地块布设水保林。设计工程区面上采取坡改梯工程401.82hm2、经果林17.35hm2、水保林8.16hm2(见表1),水土流失治理率为97.5%。

表1 措施设计表

根据项目区水源情况,经需水量预测,以水平水库作为主要灌溉水源,采取渠道引水,修缮蓄水塘、新建蓄水池,由管道引自田间,布设取水桩,农户用软管连接灌溉的方式。同时,以项目区现有公路为依托,以机耕道路为主线,纵、横向布置作业便道。道路排水及引水工程相结合,统一规划设计,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

3 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分析

3.1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坡改梯是水土保持基本的工程措施,通过坡耕地修成梯地,改变微地形增加土壤入渗量,减少坡面径流对地面的冲刷,全面提高流域内蓄水保土能力,从而达到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据相关资料,坡耕地修成梯地后,可拦蓄70%~90%的径流,减少90%~100%的泥沙[1],土壤有机质增加1.5倍以上。小赤田小流域坡改梯工程建成后将年减侵蚀量0.9万t,年蓄水效益39万m3,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2759t/km2.a降到657t/km2.a[2],土壤保肥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工程实施后,流域下游河水清澈,泥沙淤积明显较少,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全面提高流域内蓄水保土能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分析表明集中规模化、高标准的坡改梯工程,不仅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治理,同时,对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起到较好的作用。3.2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小赤田小流域完成坡改梯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灌溉率达到95%以上,作业便道密度达到4m/亩以上,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和机械化程度,大大降低农民劳动强度。近年来云南省遭受百年大旱,耕地大副减产甚至绝收,各项水利设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耐旱时间成一倍以上的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云南省地处山区、半山区,坡耕地的大量存在,水利设施不完善,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能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改善水利化、机械化程度,提高耕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山区、半山区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3.3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打造当地香料烟基地和蔗糖基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坡耕地改梯地后,土壤水肥得到有效改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灌溉设施及田间道路的实施,提高耕地水利化和机械化程度,进一步促进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经调查,项目未实施前,仅能种植玉米一季,项目实施后,坡地改成梯地,各项灌溉、道路设施的修建,把种植玉米改种甘蔗或一年种植两季(冬春两季香料烟,夏秋两季种植玉米)。按照每亩坡耕地能改0.8亩(经验值)梯地计算,由表4可知,每亩坡耕地修成梯地后,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选择种植甘蔗每公顷增收21278元,选择种植玉米和香料烟每公顷增收34414元。项目区增加经济收入683.96~1106.2万元(见表2),农民经济收入明显得到提高。

表2 经济效益调查表

4 结语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生态建设与社会经发展相结合,采取“田、水、路、林”统一规划,以梯田建设为重点,以田间道路为骨架,灌溉及道路工程相配套的治理模式,建设成集中规模化的梯田工程,配套高标准、高质量的水利、道路等配套措施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能有效的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边疆经济发展、保障耕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水土流失;坡耕地整治;措施;成效;陕西留坝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53-02

1 实施坡耕地整治的必要性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简称:坡耕地整治项目)是国家为了推进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耕地较少、着力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等问题而设置的一项坡改梯综合治理项目,旨在通过坡耕地整治,改善库区范围内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保证移民区群众口粮安全。

留坝县地处陕西省大(二)型水库石门水库库区的上游,也是库区移民的重点安置区,2009年开始上级将该县确定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县之一。该县属秦巴土石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小县,也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总土地面积1 970 km2,总耕地面积37.43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1.9%,在耕地面积中坡耕地18.94 km2,占耕地面积的50.6%。坡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沟两岸缓坡和坡面台地。水土流失类型为水蚀和重力侵蚀2类,以水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水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加之,留坝县北亚热带山地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且年内分配不均,7—9月占年降水的57.1%。当遇到大雨、暴雨时,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由于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需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缩粮食种植,扩大经济作物,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对于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山区及水库移民安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危害是完全必要的。

2 项目管理的做法

在项目建设管理中,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工程项目监理、监测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协调机构,县里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水利局局长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留坝县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留坝县水保站,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等工作。项目所在乡镇领导及村组干部广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投入项目建设。在各工程建设区选择居住人口集中地段,设立醒目的工程建设公示牌,详细公示建设工程措施数量、技术标准、投资、建设期限及群众投工承诺情况,让广大干部群众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3 项目实施的措施

3.1 精心规划,确保项目布局合理可行

此项目确立后,水利水保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设计班子,深入有关村、组、农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同时采用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图按图斑对工程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坡耕地分布情况,水土流失类型,防治措施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现场勾绘,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精心组织实施了综合防治工程,做到了高起点、高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水土流失综合防御体系,创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3.2 严格管理,保证执行计划不走样

为了维护项目计划的严肃性,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和培训,还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计划执行上,坚决遵照上级批复做到“三不”,即不改、不调、不缺。对一些在实施中确需变更的项目工程,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考察并广泛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后,严格履行报批程序,确保项目计划不走样,项目资金不流失,建设标准不降低,维护了计划的严肃性。在工程实施中,坚持3项措施。一是坚持合同管理。在招投标的基础上,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明确责任,严格按合同规定实施项目。二是坚持项目监理和督查双线管理。在全面推行项目监理制的同时,建立市、县多级监督机制。市、县级派员巡查,乡级专人督查,村级跟踪检查,既保证了进度,也提高了质量。三是坚持工程竣工报验。工程完工后,先由县级自查,然后由市上会同监理方组织验收小组,对照项目计划进行现场检查,符合计划要求,质量标准合格的予以结算,交付使用。对不符合计划和标准的工程一律责令其整改,确保项目工程建设一处,成功一处。

3.3 不断探索,提高工程质量标准

试点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实行人工与机械相结合,施工队之间开展质量竞赛,倒排工期,定期质量点评等采取有效措施。施工中采用空压机凿石备料,修建高标准石坎梯地;挖掘机开挖沟渠基槽,用“U”型砼预制块衬砌排灌渠道,并采用砂浆对石坎压顶,保证了坎体稳定性和整体美观。对所有施工队统一提出新的建设要求:一是所有石坎必须由技术人员统一放线,以最大限度的使用土地。二是所用石料必须为开口石,以保证石坎的稳定性。三是所有石坎及干砌石堤防必须压顶,以提高石坎的整体性和美感。四是所有渠道的渠槽安装必须接茬美观,水流顺畅。坚持不定期质量巡查和技术员跟踪服务相结合,定期公布施工质量结果,作为竣工验收依据,施工质量好的工队,多给划分治理任务;施工质量差的,予以减少治理任务;由于激励机制到位,充分调动了各施工队的工作激情,抓晴天,抢雨天,起早贪黑,艰苦奋战,大大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坚持渠路结合,渠道沿田间道路布设,既节约了耕地,又降低了施工强度,节省了建设资金,改变了当地群众肩挑背扛的艰苦条件,方便了农业生产。

3.4 加强基础,规范项目资料与档案管理

在项目实施中,充分认识到项目资料收集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时保质的报送项目各项报表,确保上报数据真实、可靠,并及时对统计数据做出整理和分析。建立项目专项档案,按照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抓好内业资料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技术、监理和监测过程资料,并由专人保管,保证项目的连续性和可鉴性。

4 取得的成效

4.1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通过实施坡改梯及配套水利设施工程建设,改善了工程区农业生产条件,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坡改梯前的坡耕地只能种1季大春作物,改造为配套坡面水系的灌溉梯地后可种2季。坡度20°的坡耕地坡改梯后,作物产量从1 875 kg/hm2(玉米)增加到11 475 kg/hm2(玉米+小麦),大幅度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由于土地产出的增加,耕作条件的改善,特别是田间作业道路的修建,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坡耕地(坡度为20°)改造为配套有田间道路的灌溉梯地后,劳动生产率由6.1元/个工增加到30.1元/个工。

4.2 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坡改梯实施后,减少了坡面地表径流,有效控制了坡面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对改善治理区生态环境将起到重要作用[1-4]。细沟侵蚀是下游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坡改梯不仅治理了坡耕地的土壤流失,而且还促进了侵蚀细沟的衰亡。坡耕地及荒坡地全坡改造为配套有较完善坡面水系的成片梯地后,谷坡下部的细沟出现了明显的衰亡现象。侵蚀沟衰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梯地上沿的拦洪沿山沟拦截了上部坡面来水,蓄积于蓄水池、窖内,多余洪水由排洪灌溉沟排出,上部坡面来水不再进入侵蚀沟;二是中、下部陡坡耕地和荒坡改造为梯地后,土层增厚,土壤的入渗速率和土壤水容量增大,降水基本全部就地入渗,日降水量< 30 mm一般不产流,大暴雨产生的少量径流由排洪灌溉沟进入蓄水池、窖或排出坡地。

5 建议

坡地农田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低于平地农田,山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多远低于坝区,部分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坡耕地的整治对夯实区域粮食自给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山区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山区新农村,促进长江上游生态功能恢复重建,保障流域生态安全与重大水电工程长期运行,意义重大。

坡耕地整治项目是解决山区群众安居乐业、就地建设美好家园的一项好工程,不但加快了丘陵山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步伐,而且为山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国家层面应加大对尤其是长江流域片区的坡耕地改造的投资,同时笔者建议建设单位在实施该项目过程中遵照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坡改梯模式。水田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高,有水源保证、适合种水稻的坡地,尽量修建水平梯田;无条件种水稻的坡地,不一定修建水平梯地,可修建坡式梯地。梯坎应尽量就地取材,土石质坡地修建石埂,土质坡地修建植物固结的土埂;梯坎尽量不要用难以风化成土的异地材料,如混凝土等修建梯埂,以免造成“石质污染”,增加今后农田改造的难度。二是加强径流调控和田间道路配套工程。单纯的坡改梯工程增产不明显,配套坡面水系、灌溉保证的坡改梯工程增产明显,可达50%~100%。没有配套适合车辆运输的坡改梯工程劳动生产率提高不明显,有配套的提高明显,可达数倍以上。路沟工程要相互结合,山区的田间道路路面要硬化,作为集水面。

6 参考文献

[1] 谷淑湘,王建明,李运,等.阿荣旗耕地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5):64-65.

[2] 颜景波,韩志松,王慧新,等.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不同耕法水土保持效果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8):62-63.

篇8

关键词:水土流失;石津干渠;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矿山、水利水电、公路铁路、电力等工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水土保持经验。近年来由于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生产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都在迅速扩大。全国每年新上各类建设项目数万个,其中国家级大型生产建设项目就达上千项。由此引发的地表扰动、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也在急剧增长。由于不同类型开发建设项目的设计功能、场地选址、施工工艺等方面的不同,在项目建设过程和运行期间所产生的水土流失也有较大不同。生产建设项目是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的根源,针对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等情况,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石津干渠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1 项目基本情况

石津灌区地处河北平原中南部,是河北省最大的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和城市工业供水的大型灌区,工程设计灌溉面积244万亩,其中渠灌与井渠双灌面积200万亩,受益范围包括石家庄、衡水、邢台三个市的14个县(市、区),114个乡镇、968个村,灌区内农业人口108万人。

石津干渠是石津灌区的骨干输水工程,从黄壁庄水库引水,途经鹿泉市、石家庄市、正定市、藁城市、晋州市、辛集市、深州市、武强县等县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石津干渠作为向沧州、衡水送水的配套工程,将同时具有城市供水的功能。

工程区所在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石津干渠沿线在地貌类型上可分为两部分,即西部(晋州以西)属于太行山山前倾斜平原;东部(晋州以东)属于冀中平原区,地形总体比较平坦开阔。土壤侵蚀以水利侵蚀为主。

2 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

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总体布局:针对建设施工中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部位,结合主体设计中已有水土保持设施和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植物和临时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通过各项措施的有机结合,点、线、面水土流失防治相互辅佐,充分发挥工程措施和临时措施的控制性和时效性,保证在短时间内遏制或减少水土流失;利用植物措施蓄水保土,保护新生地表,形成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项目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如下:

2.1 工程措施

2.1.1表土剥离措施

进行表土剥离时首先规划表土剥离区的范围和剥离表土临时堆放区的位置,并人工清除剥离区表层的杂草,然后机械清表,剥离厚度平均为30cm,剥离的表土临时集中堆放在临时堆土区一角待施工结束后回铺,利于恢复地力。

2.1.2 土地平整措施

弃土弃渣、临时堆土场结束使用后,及时进行土地平整,由于土地复垦设计对占用的耕地已经采取了土地整理措施,并根据土地复耕要求恢复土壤肥力,因此为避免内容和投资重复,只对其他占地范围进行土地平整,

2.2临时措施

2.2.1临时排水措施

临时排水沟布设在临时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区,用于场地内的排水,以防发生水土流失。

2.2.2临时遮盖措施

位于学校、机关、村庄等环境敏感点较近的临时堆土场,采取彩条布遮盖方式防止风蚀扬尘。对临时堆土时间需经过主汛期的、以及在大型河道滩地上堆放临时堆土的,在临时堆土外侧设置编织袋装土挡坎进行临时拦挡。

2.3植物措施

2.3.1防护林带

主体工程设计在渠道两侧能设置防护林带的渠段布设了防护林带,保护渠道输水水质。两侧林带各宽6.0m。无法布置林带的城镇段、村庄段,为减少房屋拆迁量,一般不再布置防护林。

单侧防护林按3行乔木、1行灌木绿篱设置,外侧距征地红线0.3m栽植灌木,靠近渠道一侧距离堤外脚1.0m,栽植乔木,乔木株行距2.0×2.0m,灌木株距0.3m。乔木选择无须垂柳、国槐、紫叶李等,灌木选择黄杨、紫叶小檗等。乔灌木均采用苗植和穴状整地,乔木整地规格500×500mm,灌木整地规格300×300mm。乔木选择3年以上实生大苗,胸径4cm,要求树干高度合适,苗木个体相差不大;灌木选用2年实生苗,无病虫害。为防止病虫害,每2~3km更换一个树种。

2.3.2灌草护坡

对于弃土弃渣场边坡,按稳定边坡要求削坡后,采取灌草措施恢复植被。灌木树种选择紫穗槐,株行距1.0×1.0m,每穴2-3株;草种选用紫花苜蓿。紫穗槐生长迅速、分孽力和萌发里都很强,是护坡的优良树种,在应用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4施工方法与施工进度

2.4.1施工方法

土方工程:土方开挖采用人工开挖,就近堆放,表土剥离与回铺、土地平整采用74kw推土机施工。

植物工程:乔、灌木应选择根系发达完整,苗木粗壮,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植株。栽植后注意浇水,尽快使树苗恢复生长,保证苗木成活率,并在幼年期采取除草、补植等抚育措施。

2.4.2施工进度安排

根据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安排水土保持工程施工进度。施工道路路边排水沟等安排在施工准备期;其它临时措施和植物措施,随着施工进度进行安排。

3水土流失防治保证措施

3.1.1施工期水保管理

在工程招标过程中将水土保持措施纳入工程建设招标合同内容,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等项内容。施工工程指挥部建立相关管理科室,施工单位配置专职水保人员,负责本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工程指挥部门的水保管理机构,要落实水保监理和水保工程“三同时”验收检查制度,制定施工区水保管理办法,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施工人员的水保意识。

3.1.2施工期水保监理

在施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和工程监理招标文件、监理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的水土保持责任。在监理合同中应明确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范围和任务,工程竣工后,监理公司应提供有关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报告。并配备专职水土保持监理工程师。

水土保持工程竣工后,必须由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土保持工程的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内容、程序执行水利部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验收时应提交验收报告,对实施的水土保持项目的数量、质量进行汇总评价,总结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部分,对没有足额完成的部分或有缺陷的工程,责令建设单位,补充完善,直到水土保持措施能够达到水土保持验收标准的指标,才可以验收。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坡耕地综合治理秦州区大湾梁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情况

1、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位于秦州区西南部,地处东经105°35′15″― 105°39′45″,北纬34°14′25″―34°17′18″之间,涉及秦州区天水、汪川、大门3个乡镇的青年、石徐、古集、杨湾、糜川、高坪6个行政村,总人口0.62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6262万人,劳动力0.2632万个,人口密度295人/km2,人均耕地0.25hm2。农、林、荒、水域、未利用地、其它用地的面积分别为1555.52hm2、306.44hm2、34.04hm2、98.55hm2、16.77hm2、112.47hm2。长期以来,项目区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林果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化步伐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

2、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1)土地利用现状

总土地面积2123.79hm2。其中:农地1555.52hm2,占总面积的73.24%;林地面积306.44hm2,占总面积的14.43%;荒草地面积34.04hm2,占总面积的1.6%;居民及交通用地面积112.47hm2,占总面积的5.3%;水域面积98.55hm2,占总面积的4.64%;未利用地面积16.77hm2,占总面积的0.79%。

(2)土地资源评价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其适宜性结果为:

宜农地:区域内有宜农地1425.2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67.11%。

宜果地:主要指已经建成的经济林果地和分布于海拔相对较低,坡度在15º以上、25º以下的光照充足,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层较厚,交通方便的坡耕地和部分的窄梯田。

宜林地:主要以现有的部分林地和荒坡荒沟,通过调查,流域内有宜林地132.05hm2,占总土地面积的6.22%,主要适宜树种为侧柏、刺槐等。

宜草地:流域内的宜草地主要是现有牧草地和新修梯田地埂外坡。

3、坡改梯工程建设概况

由于我县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条件差,项目区古集、杨湾等村实施了长治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项目等水土保持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实地调查,现保存完好的各项治理措施累计面积646.14 hm2,其中梯田339.7hm2,人工造林98.01hm2,果园208.43 hm2,各项措施蓄水保土、经济、生态效益明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支撑的作用。

二、坡改梯工程任务需求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和土地资源情况,需要建设坡改梯的乡镇,最主要的是涉及长江流域的秦岭山脉附近的乡镇。

三、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建设成本分析

1、区域坡耕地综合治理模式及各项数量分析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是实行招投标的工程治理模式,该项目于2013年底开始实施,规划措施按照坡耕地综合治理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并合理配套坡面水系和作业道路;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梯田主要布设在坡耕地比较集中的青年、石徐、古集、杨湾、糜川、高坪6个行政村,计划项目区新修梯田833.33hm2,营造水保林34.04hm2,配套田间道路46km,排水渠20km,行道树10500株,地埂种草83 hm2,综合治理面积950.37hm2;总投资1250万元。

2、建设成本分析

坡耕地水土流失采取的招投标模式进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在实行招投标和以往的传统式治理相比,增加很多费用,这样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主要增加的成本用有费、青苗补损费、招标费、企业利润、勘测设计费、跟踪审计费等都大大增加了项目本身成本,致使成本费用增加18-25%,导致每公顷坡改梯及配套综合单价达到12000-14500元;而不通过招标的工程可以只给施工队付招标工程的直接工程费用,成本至少降低20%,把这些费用用于治理项目工程中,可以充费发挥有限资金的效益。

3、综合治理工程的效益分析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按照计划文件要求,实行了项目招投标;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实行了招投标,实行监理、工程审计对项目全过程质量检查,实行了项目四制,即项目法人制,监理制、招投标制,工程审计制。按照国家的要求的确是实行了四制,符合国家要求,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不明显,计划任务远远不能完成。

四、相关的生态项目可参与实施的坡改梯规模

1、投资需求分析

在实施小流域治理过程中,都是使用的2003年水利部颁布的《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进行项目预算,价格低。

2、筹资分析

由于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无法到位,项目实施困难;实施坡改梯项目主要是国家投资和省级配套资金,筹措其他资金根本不现实,贷款、群众投资和企业投资只是空话,不能落实,最多只是用项目配套项目,补充项目投资不足。

五、建设管理机制

1、坡改梯及相关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方式

实施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文件要求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同时我们还加大了项目资金跟踪审计和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确保了工程安全,充分发挥资金的三大效益。

2、现有项目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该项目实施必须实行招投标,这样给项目带来很多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项目属于土建工程,设计面积大,措施多,在做设计的时候达不到设计标准要求,不能按图施工;同时招标只是招标单价,为此在管理中标企业施工过程中,不能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存在一些矛盾,不便于管理;再就是项目变更相当麻烦,手续之多,使工程进度缓慢,不能保证质量。

(2)项目按照实施方案的规划造价低,数量大,不能按照设计完成,群众承诺投劳,实行招投标后,根本不可能再投劳,再加上项目实行招投标,要增加许多费用,项目资金本身就不足,导致下达计划无法完成,只有虚报项目完成,从根本上没有发挥资金应有的效益。

(3)水土保持项目本身就属于国家投资一部分,群众投劳一部分,所以国家投资抵,需要群众自己投劳建设。

六、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的策源地,坡耕地面积之大,坡度陡,农民深受其害,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受到群众的欢迎;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该工程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心稳定的一件大事,是农民最根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该工程的实施可以吸纳当地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繁荣。

2、建议

为了搞好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申请增加国家投资,提高综合治理单价,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达标和数量按计划完成;

2、《水土保持定额》于2003年制定,由于物价和人工费的上涨,定额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建议修改定额的人工单价或者在今后的规划过程中,采用水利工程定额,进行核算。

3、在工程管理模式上,采用灵活的治理模式(招标、议标和洽谈),保障工程顺利实施。

4、整体规划,与其它项目配套实施,保证项目资金投资不足,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水利厅2013年新修标准梯田153万亩实施计划》

2.《甘肃省发展改革委、水利厅关于转下达水土保持工程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甘发改投资[2013]1345号)

3.《水土保持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天水市秦州区大湾梁项目区2013年实施方案》

4. 《甘肃省水文手册》甘肃省水文局,1988年;

5. 《甘肃暴雨洪水图集》甘肃省水文局2002年;

6. 《甘肃省水土保持区划》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

篇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山东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收取标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凡在本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及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按照本办法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交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不能或不便自行治理的,要按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以补偿责任及法律规定的其它责任。

第二条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和使用。

第三条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和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活动中,毁坏了水土保持设施(包括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使其降低或者丧失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所必须补偿的费用。

水土流失防治费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和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活动过程中,根据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产生的废弃土、石、沙、矿渣、尾砂等,按规定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治理所需的费用。

第四条 收费标准

(一)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应依据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占地面积及对水土保持设施的损坏情况计收,对林草地等水土保持植被设施,按占地面积每平方米一次纳补偿费1元。对树木、试验场地、固定观测设施、塘坝、谷坊及其它治理成果,按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1992〕鲁价涉字第280号文规定的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计收。

(二)对于季节性、流动性、临时性作业造成的水土流失,不能自行治理,又不便于按照水土保持方案交纳防治费的,按下列标准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

1.采矿:按堆弃的废渣体积每立方米2.5元。

2.采砂及卵石:按堆放的体积每立方米2元。

3.烧窑:按应治理的破坏地貌、植被面积每平方米3.5元。

4.采石及加工:采石按堆放的体积每立方米2元,加工石子按应治理的破坏地貌、植被面积每平方米3元。

5.堆弃垃圾、其他废物及其他破坏地貌、植被的行为: 按应治理的破坏地貌、植被面积每平方米2元。

(三)对于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的,按《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执行。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都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治理。

水土流失责任明确,地形条件适合独立或联合治理的,由开发、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自行或联合治理,治理完成后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

开发、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不能或不便自行治理的,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的预算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费属于非税收入,应按照规定,全额缴入财政部门开设的非税收入账户,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治理进度和基建程序申请分期拨付使用。

第六条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按规定标准征收其水土流失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

(一)无固定场所,从事流动性作业的;

(二)水土流失责任不明确的(如有两个以上责任者的);

(三)地形条件不适合独立治理或联合治理的;

(四)受技术、人力等条件限制,不适合独立或联合治理的;

(五)责任单位不愿自行治理的。

第七条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治理计划用于全区水土保持典型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科学研究。

水土流失防治费80%以上用于征费项目的水土流失治理。

收取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必须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所收费用纳入非税收入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存储,纳入综合部门预算管理。

第八条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的收取、管理人员执行任务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并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

第九条 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开垦农作物的及未经批准擅自开垦二十五度以下,五度以上的坡地,每平方米处以1元罚款。

第十条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银行或其他机构代收。

第十一条 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