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治理范文

时间:2023-03-28 07:2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污染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污染治理

篇1

第一条为了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水平,规范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秩序,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是指专门从事污染物处理、处置的社会化有偿服务或者以营利为目的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承担他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的活动。

第三条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实行运营资质许可制度。

第四条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单位,必须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获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以下简称资质证书),并按照资质证书的规定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

未获得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得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

第五条资质证书按照运营业务范围和污染物处理处置规模分为《甲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以下简称甲级资质证书)、《乙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以下简称乙级资质证书),甲、乙级资质证书各分为正式证书和临时证书两种。

甲级资质证书和乙级资质证书有效期为3年,临时甲级资质证书和临时乙级资质证书有效期为1年。

各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除尘脱硫、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除外)、生活垃圾、自动连续监测等专业类别。

资质证书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按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分级分类标准统一编号、印制。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分级分类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

第六条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法人名称、法定代表人、住所;

(二)运营类别与级别;

(三)有效期限;

(四)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第七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资质证书实施管理。

第二章申请

第八条申请甲级资质证书或者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或者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二)具有维护设施正常运转的专职运营人员;申请甲级资质的单位应具备不少于10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不少于5名;申请乙级资质的单位应具备不少于6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不少于3名。设施运营现场管理和操作人员应取得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培训证书;

(三)具有一年以上连续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实践,且运营的污染处理设施排放污染物稳定达到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标准;

(四)具备与其运营活动相适应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分级分类标准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具备本办法第八条所列条件,但无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践或者连续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践少于一年的,可以申请临时资质证书。

第十条申请资质证书的单位,应当依据本办法规定,向本单位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报资质证书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

(二)上一年度财务状况报告或者其他资信证明;

(三)技术人员专业资格证书、操作人员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培训证书和聘用合同复印件;

(四)实验或者检验场所证明;

(五)预防和处理污染事故的方案;

(六)规范化运营质量保证体系有关管理制度;

(七)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例,包括运营项目简介、运营合同、用户意见、环境保护监测机构出具的设施运行监测报告,但申请临时资质证书的除外;

(八)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分级分类标准要求的其他条件的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处理、处置本单位产生的污染物或者运行本单位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不需要领取资质证书,但应当具备下列维护设施正常运转的技术条件:

(一)专职运营人员(环境保护工艺、环境保护机械、管理、化验等)配置合理,辅助工种齐全,设施运营现场管理和操作人员应取得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培训证书;

(二)有固定的化验室,配备能满足日常监测需要的监测化验设备;

(三)建立规范化运营质量保证体系,有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和预防、处理污染事故的方案。

第三章审批

第十二条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自受理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提出预审意见,对符合条件的,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在预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专家或者委托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申请单位及其运营设施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三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收到预审意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并颁发资质证书,并予以公告;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并说明理由。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同时将审批决定通知省级环境保护部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审查过程中根据需要可对申请单位和运营设施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持证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重新申请领取资质证书:

(一)需要增加新的运营专业类别的;

(二)临时资质证书需要转为正式资质证书;

(三)乙级资质证书需要升级为甲级资质证书;

(四)甲级资质证书或者乙级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的。

申请前款第(二)项所列事项的,持证单位只需提供其300日以上连续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实践、且污染治理设施排放污染物达标情况良好的证明材料。

临时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不得重新申请临时资质证书。

第十五条持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30日内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一)单位发生分立、合并的;

(二)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住所变更的。

第十六条持证单位办理变更手续,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持证单位变更申请;

(二)技术人员专业资格证书、操作人员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培训证书和聘用合同复印件;

(三)单位变更后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资质证书原件;

(五)持证单位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的审核意见。

第十七条持证单位撤消或不再从事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的,应当在一个月内向原发证机关办理注销手续。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持证单位可以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类别和级别,在全国范围内承接运营业务。

持证单位的运营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排放的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要求。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通过书面核查和实地检查等方式,加强对持证单位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存档。

公众有权查阅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检查记录。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发现持证单位在经营活动中有不符合原发证条件情形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二十条持证单位在其单位所在地省级行政区域以外承接项目的,其运营活动应当接受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检查。

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不得要求持证单位重复申领资质证书或者其他类似的运营许可资质。

第二十一条持证单位应当在与委托单位签署委托运营合同后30日内,向项目设施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部门填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委托运营项目备案表》。

第二十二条持证单位应当在每年1月底前,向本单位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上一年度《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情况年度报告表》。负责运营的项目不在本单位所在省的持证单位,应同时将该项目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情况年度报告表》抄报项目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根据《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情况年度报告表》和日常检查情况对持证单位提出考核意见,应于每年3月底前将本行政区域持证单位上一年度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情况和考核情况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三条禁止伪造、变造、转让资质证书。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单位颁发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的;

(二)发现未依法取得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擅自从事运营活动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三)对依法取得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不予查处的;

(四)在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获得资质证书的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申请资质证书的单位在申请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责令改正,并可吊销已获得的资质证书。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不按照资质证书的规定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吊销资质证书。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持证单位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超标排放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在一年内发现两次以上超标排放的,可以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吊销资质证书,予以公告。

篇2

1我市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二是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没有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财政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三是缺乏对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四是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仍占主体,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

五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不大。

六是农业面源污染表现出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投入不足,目前尚缺少适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术。农业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使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

2加强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对策

2.1广泛宣传教育,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

一是要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是要把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等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是要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界的科普读物。特别要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的教育作为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四是要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设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

2.2加强法规建设,依法控制和消除农业面源污染

一是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要做好宣传贯彻和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可依、有人执法和违法必究。

二是加快制定出台我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三是加快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促进土地使用权的集中,有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推行集中治污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四是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环境管理。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奖励扶持政策。

五是大胆吸收和充分借鉴发达国家防止化肥、农药过量投入的成功经验,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安全追溯制度,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

2.3建立完善体系,强化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监测

一是尽快组建宁波市统一、高效、公正、权威的宁波市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县(市)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监测检测能力。

二是建立起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切实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督监测工作力度,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报告制度。

三是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的强制性质量标准体系。切实有效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

四是加快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测体系。深入开展“绿剑保农业”集中执法行动,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管理,建立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

2.4加大投入力度,实施防治的科研攻关

2.4.1要切实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力度。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借鉴国外利用WTO绿箱政策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援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增加农业生态财政扶持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步伐。

二是要尽快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基金,按照政府投一点、乡镇拿一点、社会筹一点、群众集一点的方法解决投入问题。

三是要尽快制定有关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四是要利用国际社会关注环境保护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建立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2.4.2要积极组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重点开展:化肥、农药在土壤、地下水和作物中的迁移规律转化及控制技术研究;调查农业面源污染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污染农田的治理和修复技术研究;化肥、农药等农化物质最小化投入的技术研究;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与指标体系的研究;农业生产中投入、排放物限制性标准研究;以施肥技术为核心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2.5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

2.5.1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防治化肥、农药污染。

一是要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时采取深耕深施,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肥料流失,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BB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

二是要切实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同时,要加强病虫草害抗性监测,通过科学、合理用药,延缓病虫草害抗性的产生,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选用抗病虫的农作物良种是防治病虫害的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在接近农作物收获期,一定要严格控制用药量、施药浓度、施药方法、施药次数和禁用时间等。调整优化农药产品结构,使杀虫、杀菌、除草剂之间的比例更趋合理。加快普及推广嫁接、轮作、防虫网、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2.5.2加强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一是要深入贯彻《宁波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通过签订责任状、划定禁烧区和强化宣传教育、监督检查等措施,做到禁烧区全面停止秸秆露天焚烧。

二是要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秸秆肥料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尤其要加大秸秆还田力度,要因地制宜采取与现行耕作制度相配套的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三是要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鼓励多渠道、多途径积极回收农膜,切实提高塑料农膜的回收率。

2.5.3树立精品农业观念,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着力围绕“三精(精致的种植养殖业、精深的加工保鲜业、精美的休闲观光业)、三品(品种优异、品质优良、品牌优秀)、三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调结构,优布局,扩大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

二是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组建高水平的生态农业专家队伍,充分发挥我市1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深入发展和面源污染快速防治提供支撑。

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标准化、布局区域化、农艺科学化。要运用项目扶持、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采用农户参与式培训和推广人员积极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民素质。要充分发挥农经网、农技110和科技集市、科技下乡等作用,加强对农业生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环境保护“三赢”。

2.6切实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力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课题。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牢固树立“发展生态农业,防治面源污染”的观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将它真正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与此同时,要加快创新工作机制,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一是要建立绿色GDP绩效考核机制。将这项工作纳入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政府的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要建立农业环保组织机制。每个乡镇(街道)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街道)可以设立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

篇3

关键词:水资源水污染技术策略可持续利用

0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范围的淡水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不断增多,相应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多。由于污水处理设施的滞后和非点源污染控制不够得力,使全球淡水资源正面临两大问题: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愈益严重并有加剧的趋势[1~3].。

在本世纪60、70年代曾发生过石油和能源危机,这种危机愈演愈烈,并最终引发了一些局部战争。通过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和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危机。同样地,淡水资源危机的日益加剧,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威胁了人们的生存,这也同样孕育着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冲突和战争的威胁[2~3].。

在1998年8月份召开的"水与可持续发展"的会议上法国总统希拉克对代表们警告说"如果不尽快行动起来,下个世纪可能因水而引起战争[4]."。在他的重点发言中说"水是生命的源泉,但也常常是冲突的起源"。联合国确定了70处与水有关的冲突地区,从近东到西非,从拉丁美洲的干旱地带到印度次大陆;主要的闪燃点包括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争执;埃塞俄比亚与埃及对尼罗河的争执;印度与孟加拉国对恒河的争执;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对幼发拉底斯河的争执等。

篇4

近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发展而来的还有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区域性显著,这种区域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经济区域和环境污染区域具有相关性,其次是城市污染和乡村污染具有同质性。由于目前的环境污染区域性差异比较大,所以无法采用统一的治污措施来进行污染防治,只能以区域为单位进行针对性地治理。本文就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路径进行分析,旨在指导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实践。

关键词:

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选择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来看,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中部次之,西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下,环境污染也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征。东部环境污染最重、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较好。区域环境的污染出现这样的特征,一方面与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城市车辆密度也有着关系。为此,各个区域都应采取不同的环境污染治理路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对环境进行大力的整治,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1东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1.1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东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都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尤其是大气污染,严重程度领跑全国。面对着严重的污染现状,东部区域各个地方积极采取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其主要的治污路径。目前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积极地进行高污染产业的调整,有些企业被下令关闭,而传统的工业生产,一方面在进行区域搬迁,另一方面有了严格的污染排放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部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等可持续发展性比较强的产业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求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走出一条治污道路。

1.2市场机制的引入

为了促进治污工作的进行,东部区域利用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地引入了环境市场的机制,即在东部区域内进行发展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产业,必须要符合环境标准才能在区域内进行发展,这样的准入门槛使得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也促进了企业治污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市场的机制作用下,城市汽车的尾气排放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这也为治污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某方面的促进作用。市场机制在污染治理中的引入,一方面使得环境污染的排放标准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淘汰一批污染大的小企业,这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对于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2中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2.1区域品牌的打造

中部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从总体而言具有自己的优势,目前,中部各个省份都在通过区域品牌的打造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而在区域品牌的打造上,污染治理被纳入其中。郑州目前在中部城市中发展迅猛,郑州发展的优势主要是发达的交通网,郑州利用自身的位置优势,将铁路发展打造为自身品牌,在发展铁路交通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进行统一化处理。合肥也是中部城市中区域品牌打造比较突出的一个城市。合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起来的高铁线路成为了现在城市品牌中一道抢眼的风景线,在大力进行高铁建设的同时,合肥统筹规划,将污染治理与品牌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处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2科学城市规划

中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治理,除去区域品牌的打造外,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构建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城市的科学规划方面,中部有几个城市做的非常不错,武汉首屈一指。武汉的城市规划体现着“大武汉”的原则,即武汉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武汉一个市的规划,还包括了孝感、咸宁等周边城市的规划,在这样统一的规划下,城市的发展和污染的治理得到了统一化的对待,这对于城市污染的治理具有积极作用。除去武汉,南昌的污染治理采取的也是城区科学规划的理念。南昌的城区规划仿照上海的模式,采取“一江带两岸,两岸齐行”的模式,在这样的规划体系中,南昌市的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西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3.1强化工业生产污染排放的标准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在目前的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还是以控制污染排放为主。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导致西部地区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所以西部城市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理念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污染排放物的控制。为此西部地区加强了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标准设置,通过提高排放标准来实现污染的减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恶化方面,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2大力进行环境建设

大力进行环境建设是西部地区进行污染治理的又一项比较重要的治污路径。西部地区的污染主要就是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另外就是农业生产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废水和废气的治理一方面要利用专业的技术,另一方面就需要环境的自净能力来完成,所以在西部,目前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都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强化环境的自净能力。

4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导致区域内污染情况存在着差异,面对区域性的污染差异,必须要进行针对性的治污工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面对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要走不同的污染治理路径,这样才能抓住地区污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解决。区域治污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走适合自身的治污路径,并且长期坚持,才会取得良好的治污效果。

作者:郎文博 师明 单位:保定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孙晓伟.论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225-229.

[2]刘超.管制、互动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2):96-104.

篇5

因为水资源污染严重,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出现,不得不紧急采取措施来避免出现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解决这些问题大多都是由各级政府出面,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治理水资源。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治理就是在中央机关的帮助下,通过经济招标给地方政府来实施,但效果不明显。对水资源的管理包括治理和治污两方面,治理完成,污染现象再次发生,治标不治本。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水资源产权和监控体系存在问题。水资源作为一种具有公共属性的自然资源,也是拥有一些相互依存、使用分散、联合作用的公共属性。为避免因水资源引起争端,应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解决我国水资源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设立对应的管理机构,发挥市场主导资源的根本作用,最终达到对水资源管理的目标。

2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2002年编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已明确规定,我国的水资源隶属国家所有。虽然法律这样规定,但水资源却只归属国家政府机关,致使水资源所有者利益缺失。使每一份水系资源拥有真正的产权所有人,进行分级处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水资源的国有资产公司负有相当大的责任,其中如何治理江河水污染、控制水资源环境的2次污染和保护水资源至关重要。这种职责就是要实时监控水环境的变化,也要对已发生污染的水资源及时治理。公司可将这些治理情况实时到网上,让群众监督,也可以向市场拍卖税务污染治理项目。治理污染的资金来源一方面是国家政府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由包揽水资源进行管理从而获取利益的水公司拨付。我国水资源的治理到现在都没有取得实质性成绩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调动群众积极性,如果有群众参与,一切事情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治理水资源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全民有参与的必要性。可加大治理水资源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

3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市场化运营的意义

进行水资源污染治水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措施计划十分必要。一方面,中国国情造成独有的水资源特性,这种特性会模糊承担河流湖泊治理环境保护项目的责任,因为如今社会主义市场化的发展要求,会对水资源治理产生消极影响。所以,采用合适的治水模式,达到对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提高水资源用水率,让水资源真正循环利用,这便是水资源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市场化运营的意义所在。我国各地水资源分布不均,有的地方水资源丰富,存在水资源浪费现象,而有些地方严重缺水,以至于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这种水资源现状的差异让人们对水资源产生误解。因为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保护欠缺,节约水的潜力非常大,却很少有人有这种意识。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市场化运营的有效作用是:

1)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避免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促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水资源污染环境保护和水资源治理,促进的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环境污染应用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但是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的持续恶化。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课题,严重制约着全球经济发展新局面的到来,在我国环境问题则表现的更为严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对污染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总体来看,目前的污染问题还十分严重,需要加大对其治理的力度。生物技术是指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生物体以及其组成器官和组织,去研发新工艺或者新产品的一种技术应用体系,而环境生物技术就是指可以应用到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工艺或者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理的过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和革新速度也非常快,酶工程和基因工程等都是生物技术发展革新的结果。

1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是造成当前各种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环境生物技术对生态系统的构建有非常好的作用。从微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构成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体,生态系统需要通过内物质的循环去保持平衡,而当前的生态系统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进而就造成了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固体垃圾污染等各种我们能够看到的污染现象出现。当前的环境生物技术主要就是利用微生物自身的代谢功能去进行各种污染的治理,近年来随着微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诸如酶工程、基因工程以及环境修复工程等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出现,并且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境生物技术不仅仅只被用在污染治理之中,在健康产业、环境监测以及医药产业等等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非常看好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也非常重视生物环境技术产业的构建和发展,以此可见在不久的将来环境生物技术必定会有更好的发展。环境生物技术之所以在世界上受到如此青睐,主要是因为其本身有诸多的优点,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效果也明显优于其他技术。传统的物理或者化学技术处理污染的过程比较繁琐,且一次性的处理量非常有限,投资相对来说也显得更高,最重要的是还会造成二次污染,而环境生物技术与之相比则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许多的优点。此外,环境生物技术可以利用修复技术去净化环境,使得受到污染的资源能够再次有被使用的价值,这是其他传统技术和方法无法比拟的一项巨大优势。

2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1污水的生物净化

水为生命之源,水污染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此,水污染的治理在我国一直被重点强调。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造成水污染的污染因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有机磷、重金属、氰化物以及各种酚类物质等等都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污染因子,传统的治污技术很难处理污水中这些有害的物质,而利用生物技术则比较容易实现。当前,通常采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技术进行污水的处理,这两种技术都是通过微生物自身的生命活动,利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去祛除或者转化污水中的有毒物质。无论是固定化酶还是固定化细胞的技术都属于微生物技术的范畴之内,都是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处理中应用的直接体现。

2.2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土壤的污染是近几年来被重点关注的一种污染形式,因为我们所食用的粮食和蔬菜都来源于土壤,我们的生活更是片刻都不能离开土壤,因此必须要解决土壤污染的问题。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重金属是造成土壤污染最重要的污染因子,对于土壤中重金属的处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当前主要采用微生物的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生物本身吸收和代谢的生命体活动去改变重金属的化学形态,使其化学特性固定,从而降低其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最终达到对受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净化和消减。通过上述生物技术处理过的土壤,不仅能够大大降低或者清除重金属的污染,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通过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生态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2.3白色污染的消除

白色污染是当前表现非常突出的一种污染现象,其污染源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废弃塑料袋,还有就是很难被化解的农用地膜,据统计我国每年所产生的塑料垃圾有数百万吨之巨,广泛分布于河沟和土壤之中。许多人可能认为塑料垃圾只会有碍观瞻,却不是什么有毒有害的物质,实则不然,塑料垃圾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生物可降解塑料袋的研发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关注的一个课题,当前也已经有许多环保袋产品问世,这些生物可降解塑料袋的制作就需要用到环境生物技术。当前利用环境生物技术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还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中,从而使得两者同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加速塑料袋垃圾的降解。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时在环境修复工程中的应用也很广泛,从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环境生物技术非常有效。然而,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长期以来对环境问题有所忽略,所以尽管现在的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实际的污染治理过程中,许多环境生物技术的虽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其成本和适用性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被全面推广应用,这就要求环境生物技术要不断的进行革新与进步,使其能够在环境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洁,冯裕,解玉红等.PCR-DGGE技术及其在环境微生物领域中的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06):227-234.

[2]林杰喜.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2(07):129.

篇7

    一、农村环境现状

    1.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工业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加之农民环境意识淡薄,垃圾沿河、路等随处乱堆乱放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畜禽养殖户普遍规模小,没有相关配套污染处理设施,禽畜粪便的堆放也成为农村重要污染源之一。还有部分企业由于受利益驱动,擅自倾倒短期内难以降解的固体废物,也是造成农村垃圾增多的重要因素。

    2.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乡镇政府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招商引资等作为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的良策。而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往往是靠山吃山,有煤挖煤、有石采石,兴办小高炉等,这些企业往往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不惜以牺牲环境代价获取经济利益。更有甚者个别乡镇领导不经考察,盲目引进一些淘汰落伍、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甚至对一些企业实行重点保护。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见到了经济效益,但由此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忽视,甚至酿成重大事故。2008年8月河南民权县磷肥厂利用高砷硫铁矿制酸严重污染大沙河水的特大污染事故就是一个例子。不仅污染沿河土地,对下游居民饮用水也是一个威胁。

    3.农民盲目滥用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农民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而且导致环境污染。据最新统计,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

    二、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1.环保意识淡薄农民环保意识淡薄是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思想根源。长期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环保知识的缺乏,造成广大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认为环境污染与己无关。只顾眼前效益,不顾长远利益,更不考虑生态环境,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重而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恶化。

    2.农村环境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在农村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工业化向农村转移的过程中,一些乡镇政府一味讲发展,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企业布局分散、生产和排污混乱无序,即使采取了治理措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化工、电镀等污染企业分散在乡镇、村庄、居民集中区,尽管近年来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三废”污染有所减缓,但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治理,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加之农村生活废水无序排放,各种垃圾随意丢弃等都形成较大的环境安全隐患。

    3.农村环保法律缺失

    目前,国家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河南省尚没有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或规章,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分散在其他多部法律文件之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原则性规定,概括性强,实践中难以操作。如针对有关畜禽养殖污染和面源污染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现行法律中的一些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1.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重在全民参与,而在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环境保护法知之甚少。各级政府要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和活动,广泛宣传环保法律知识,让农民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乡镇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教育,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乡镇企业负责人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明确责任,自觉减少、控制污染。

    2.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农村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或环境要素,划分生产和生活区,对不同区域实行相应的环境标准并严格监管。合理布局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工业园区进行集中生产、集中治理。统筹建设工业废水、生活废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保护农村饮用水质卫生安全和农村环境卫生。

篇8

2014年环保部将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三项重点工作。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深入落实“大气十条”各项政策措施,尤其是突出抓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这一重中之重。组织开展2013年度评估考核。发挥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的作用,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协作机制建设,推进珠三角区域协作。

同时加快大气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力度。推动地方政府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应急管理措施。

翟青表示,我国水环境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今年环保部将编制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对于媒体提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问题,翟青表示,环保部在编制《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时会予以考虑。

从2005年到2012年,环保部会同相关部门,对土壤进行了调查,目前调查已经基本结束。不过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调查网格很大,点位很松,比如当时以8公里乘以8公里(64平方公里)一个点位测量,这个点位对于了解污染情况确实有帮助,但是无法了解一些准确的情况。根据专家的建议,对于一些问题进行核实。此外,对于重点区域,正在组织人员进行详细的调查,以把情况搞清楚。

2013年,环保部联合发改委等五个部门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与31个省市区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出台落实“大气十条”实施方案,提出12项任务、56条措施。

去年提出22项拟出台的配套政策措施,环保电价、专项资金、新能源汽车补贴、油品升级价格等6项政策措施已经出台,其他的正在征求意见或修改完善。需要出台的25项污染物排放标准已18项,9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19项保护技术规范已经全部。到2013年底,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161个,共884个国控监测点,实时PM2.5等6项指标的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这些站点将从今年起向社会公布监测数据。

同时,推进区域协作机制。组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强化各种保障措施,中央财政新增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首批安排50亿元支持北京、天津、河北等5省市区大气污染治理,安排6.4亿元支持12个重点城市燃煤锅炉烟尘治理,启动实施“清洁空气研究计划”。

从2013年10月开始,环保部每月对重点地区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市区的19个市开展两次督查,以暗访为主,还动用了无人机。检查企业403家,对199家现场提出整改要求。

同时,环保部对未通过减排年度考核或目标责任书重点项目未落实的贵州、河南、内蒙古3个省(区),中石油、中石化和华电3个企业集团,对6个城市进行了区域环评限批。对43家企业挂牌督办,责令限期整改。2013年环保部批复环评文件241件,涉及总投资1.9万亿元。其中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项目106个,约占总投资的64%。对不符合要求的32个项目退回报告书,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涉及总投资1184亿元。

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仍然是巨大的,地下水包括地下水的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些河流,特别是农村,或者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河沟、河汊的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正在编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个文件的核心就是要改善水环境质量,重点是抓两头,一头是污染重的地方坚决进行治理,另一头是水质较好的河湖,要坚决保护起来,不能先污染再治理。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生产与生态兼顾,实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资源化的原则,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和规范管理,控制和削减畜禽养殖排污总量,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养殖,确保境内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二、目标任务

进一步提高我县现有畜禽养殖场或养殖小区(指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蛋鸡存栏20000羽以上,肉鸡年出栏50000羽以上,特种动物存栏2000只以上的养殖场)、中小型养殖场(户)(指奶牛存栏10—100头,生猪年出栏30—500头,蛋鸡存栏2000—20000羽,肉鸡年出栏2000—50000羽,特种动物存栏500只以上的养殖场户)、一般养殖户(指奶牛存栏10头以下,生猪年出栏30头以下,蛋鸡存栏2000羽以下,肉鸡年出栏2000羽以下,特种动物存栏500以下的养殖户)业主的环保责任意识,按照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要求,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突出沿河畜禽养殖场(户)的污染治理,全面提升养殖场(户)污染治理水平,从源头防止和减少畜禽养殖污染。

三、整治要求

(一)划定禁养区、限养区

1、下列区域划定为禁止养殖区:

(1)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和调水工程干线及其设施的保护区域;

(2)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3)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

(4)环境质量达不到功能区标准的区域;

(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区域。在禁止养殖区内,不得新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已经建成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限期关闭或者搬迁。

2、下列区域划定为限制养殖区:

(1)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和重要的河流、湖泊周边地区;

(2)高密度饲养区;

(3)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区域。

在限制养殖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数量和规模,不得新建小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选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符合城乡规划,地势、水源、土壤、空气符合相关标准,距村庄、居民区、公共场所、交通干线1000米以上;

(2)建在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居民聚集区的下风向,未被污染、无疫病的区域;

(3)距离其他畜禽养殖场或者养殖小区1000米以上;

(4)距离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等区域1500米以上;

(5)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符合当地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并具备下列条件:

(1)有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和生产设施;

(2)有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3)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防疫条件;

(4)有对废水、异味、畜禽粪便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治理和综合利用的设施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5)场(区)建设布局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污物处理区明显分开。

(二)搬迁关闭沿河区域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户)。对位于浚河、金线河、银线河、蓝河等河道岸堤500米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户),凡不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向沿河直排污染物的,限期前必须搬迁或关闭。

(三)专项治理全县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户)。在全县范围内,对畜禽规模养殖场(户)或养殖小区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开展专项整治,对未按要求建设畜禽粪便、废水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设施,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以及污水不能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户),限期完善治理设施,全面实现污染“零排放”,对整治不达标的要在年底前全部予以关闭。

(四)切实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严格执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肃查处私搭乱建畜禽养殖棚舍行为,对未经审批违规建设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予以关闭。加强对畜禽养殖场(户)的环境日常监管,严禁畜禽养殖场(户)私自向场外的河流、水体排放污染物,对现有直排口要立即全面予以封堵。对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畜禽废弃物或废水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以及向水体超标排放、倾倒畜禽废弃物等违法行为,要严格依法查处。

(五)发展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鼓励中小型养殖场(户)及一般养殖户配套建设与规模相符的沼气池,将产生的污水全部导入沼气池,通过厌氧发酵、沉淀等工艺进行预处理,产生的沼气作燃料使用,沼渣、沼液还田利用,努力提高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六)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畜禽养殖场(户)要积极采用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广雨污、粪尿、净污“三分离”技术和工艺,采用干洁清粪工艺,实现粪尿干湿分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厌氧、好氧及生化塘等处理技术,彻底解决畜禽养殖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阶段。对全县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户)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各镇要详实填写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治理情况调查表,报县畜牧、环保部门备案。由县畜牧部门会同环保部门,结合全县实际,制定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方案,并做好宣传发动。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由县畜牧、环保部门会同各镇政府对全县沿河区域范围内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户)进行全面清理取缔,对向沿河直排污染物的,必须完成搬迁或关闭;严肃查处畜禽养殖场(户)私自向场外河流、水体排放污染物,全面封堵现有直排口。

第三阶段:治理提高阶段。严格督促全县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户)制定整改方案,建设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落实各项污染治理措施,推广集中饲养、集中治污、统一管理的标准化生态化养殖方式,全部建成环保养殖场(厂)。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由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整治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通报检查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污染减排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县大局出发,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层层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整治工作责任,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对全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要按照“关、堵、治”分类整治的原则,突出沿河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治理的重点,明确任务进度,细化工作措施,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各镇政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是整治的责任主体;以创建生态乡镇为契机,合理规划养殖区域。要求新建养殖场必须远离饮水水源地、居民区、旅游风景区,逐步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治污。县畜牧、环保部门共同做好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整治综合协调和日常监管工作,畜牧部门要指导养殖场(户)建立标准化、环保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环保部门要严格畜禽养殖场(户)的环保审批。加大对畜禽养殖业的监督执法力度。对严重污染环境、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依法实行限期治理;严查向水体倾倒畜禽废渣和不采取有效措施致使畜禽废渣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行为。加强对畜禽污染的环境监测工作,严格控制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其他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强化指导,做好服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各类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符合生态化养殖要求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畜牧业生态化、标准化建设。

篇10

1合成氨工业的水污染治理技术现状

经过了数十年的合成氨工业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水污染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合成氨的产量不断提高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加大使得治理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中小型合成氨企业的水污染治理设备投入较少导致水污染的治理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影响了水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目前对于合成氨工业的水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有生化法和物化法。生化法主要有氧化沟法、A/O法和CASS工艺法,其发展较快,是水污染治理的主要研究内容;物化法主要包括化学中和法、蒸汽汽提法等,此方法节省资金投入,但净化效果不佳。

2合成氨工业的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合成氨企业的污水主要来自造气、脱硫、压缩、变化、脱碳、合成以及甲醇车间的污水等,笔者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发现,CASS工艺法是现今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其水污染治理效果较理想。下面我们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2.1CASS工艺法CASS(CyclicActivatedSludgeSystem)工艺法,即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它是由Goronszy教授开发出来的,是SBR工艺的一种新的形式,此方法从1970年就开始在国外研究并利用。CASS工艺法一般分成三个反应区,分别为生物选择器、缺氧区和好氧区,区域的容积之比为1:5:30。它将主反应区中的部分剩余污泥回流到生物选择器中,然后在运作方式上的沉淀阶段不进水,使排水的稳定性得到保障。生物选择器可以加速可溶解性底物的去除,有机物的水解速度也提高了。并且扩大了兼氧区,使得在厌氧的条件下污泥中的磷能充分的释放出来,防止污泥膨胀。

2.2合成氨工业的水污染治理工艺路线由于合成氨工业中的污水悬浮物和氨氮的含量较高,并且在甲醛车间还包含甲醛废水,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好,所以我们采用“自然沉淀+CASS生物反应池”结合的工艺技术路线,在去除悬浮物和有机物的同时,脱氮功能也有所加强。工艺流程首先,合成氨企业工厂车间中排放的不达标污水通过加压泵和污水管道分别送入污水处理站,经过沉淀池去除较大的悬浮颗粒等杂质,然后进入调节池,这里主要进行水量和水质的调节,通过污水泵将污水代入CASS池中进行生物化学处理,这道工艺主要去除氨氮、硫化物等污染物。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排出CASS池进入监控池,这时检验污水是否合格,一旦污水达标便可以直接和排放的清洁水混合到一起后排出工厂外;若不合格则需要继续循环,利用提升泵抽回调节池重新处理污水,直至达标。在CASS池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利用污泥泵打入污泥浓缩池,然后经过板框压滤机把污泥进行脱水形成泥饼,最后污泥外运用作农业肥料。综上所述,笔者相信在政府的扶持和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合成氨企业能够处理好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的水污染治理问题,寻找合适的排污方式,确保合成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