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治理范文

时间:2023-03-19 04:4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边坡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边坡治理

篇1

关键词:边坡复绿;喷混植生;客土吹附;三维网植草;液力喷播

一、边坡生态治理的发展

边坡生态治理涉及到岩石工程力学、地质学、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园艺学、草业学、林学、环境生态学等。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有很长的历史,目前国内所采用的边坡复绿技术也是从国外引进,结合国内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加以改良,形成了以喷混植生、客土吹附、三维网和液力喷播为主的边坡治理技术。

二、边坡复绿施工工艺

1喷混植生施工特点

喷混植生工艺一般用于边坡坡度30°以上的岩石坡面以及坡度45°以上的土质坡面,主要采用镀锌铁丝网和锚杆锚固,抗拉强度大,可有效防止山体崩塌和碎石掉落。喷混植生工艺基层厚度为10cm,能够确保植物安全生长的极限需求,一般施工完成后,1-2年内边坡形成灌草混交林,能够有效拦截雨水对坡面的冲刷,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蒸腾作用降低土体空隙压力,根系的纵横交错能增加土体的内聚力,提高建植层土体的强度以及边坡的稳定性。

2喷混植生施工材料

镀锌铁丝网选用14#镀锌铁丝网,网孔4×4cm或5×5cm,网宽200cm,长度根据需要裁剪,

3保水剂

1)、安全环保、无毒无味,不污染植物、土壤和地下水,最终分解物为二氧化碳、水、氨态氮和钠或钾离子,无任何残留。

2)、保可有效抑制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

3)、改善土壤结构,同时促进土壤微生物发育,提高土壤有机物的周转利用效率。

4)、吸水速度快.一般自然水吸至饱和最长时间约为15-40分钟。

5)、水肥利用率高,保水剂能有效的减少因灌溉或降雨造成的微量元素减少,当再次干旱时,吸足水的保水剂使周围的土壤保持潮湿,以供给植物根系水分。

4、粘合剂

粘合剂是一种水溶性有机类土壤调理剂。属人工合成的高分子长链聚合物,无色无毒,分解物为水、二氧化碳和氮气,对环境无害。在土壤中有较强的沉降和絮凝土壤粒子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5、种植土

种植土就近选取本地山坡脚处落叶层土壤或种植土表层,土质以PH值微酸性、含水量达到40%以下富含腐殖质有机质为好,即手感松软、手握成团手松则散的土壤。土方运抵现场后用筛网进行过筛,去除土内碎石、树根等杂物,以孔眼直径2cm的筛子筛取为宜。筛好的成品土应作好防水保护。

6 喷混植生草种

边坡复绿成败的关键在于植物品种的选择,一般选择根系发达,生根性强、耐干旱、抗寒冷、耐瘠薄、抗病虫害强的品种,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工程实际情况,遵循适地适时的原则,多选用灌木、豆科植物和乡土植物品种。

7喷混植生施工工序

1)、人工清除表面松散石块、泥土、杂草以及突出的岩石,确保坡面基本平整,消除落石隐患。

2)、对坡面转角处及坡顶的棱角进行修整,使之呈弧形。

3)、对于个别反坡及凹处,可用植生袋堆填。

4)、为防止水流在坡面形成大的汇水面,从而导致坡面径流,形成崩塌的灾害,在坡顶部易被侵蚀的岩土层设置截水沟,坡面有平台的可在平台上设置截水沟,坡脚挡土墙内应设置一条排水沟。

8镀锌网铺设及固定

1)、铺网 选用14#镀锌铁丝网,坡顶须延伸100cm左右,开沟并用锚杆固定后回填,坡顶固定好后自上而下铺设,左右两张网之间搭接宽度不小于10cm,上网与下网要错位连接,不可接在同一根铁丝上。

2)、钉网锚钉形状选用L型,锚钉根据设计或实地情况,选用8钢筋打制,长度15~40 。坡顶布置一行锚钉,横向间距50cm。坡面铁网搭接处布置一行,间距100cm,在坡面其余位置每平方米不少于5个锚钉,呈梅花形布置。对于凹凸不平的坡面须增设锚钉,保证铁网贴附坡面,对于比较平顺的坡面,一般保留2cm左右空隙(可用木制垫块控制)。对于土质坡面,一般用竹钉(L=25cm-40cm),每平米不少于5根,梅花型布置。

9喷射基材及草种

将保水剂、粘合剂、植物纤维、泥炭土、种植土、缓释复合肥等混合材料,按比例搅拌均匀后,用空压机和喷射泵将干料送至喷射管口,在喷射管口将混合基材与适量的水混合后喷射在坡面和铁网上。喷射厚度6-8cm。

植物种子及营养液喷播 将草种、保水剂、粘合剂、植物纤维、泥炭土、过筛种植土、缓释复合肥等混合材料,按比例搅拌均匀后,用喷播机喷射在已经成形的基材上,喷射厚度1-2cm。

10养护措施

边坡植被养护是一项新的工程,由于它特殊的边坡地理条件,所以它的养护与平地有很大的不同,其养护工作主要包括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补种及后期苗木种植。

①浇水 浇水的原则是浇水量应大于植被地表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总和。浇水应该在植被最需要水的时候浇,以培育植被的强大根系,提高抗性。

②施肥施肥分为施底肥和追肥。 底肥一般在喷射基材时一起加入,每平方米用缓释复混肥15-20g。

篇2

关键词:公路边坡坍塌;灾害机理;边坡坍塌治理;治理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U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3-0133-03

边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是人类工程活动中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同时,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大力发展,在大量铁路、公路、矿山、水利等部门都涉及大量的边坡问题,特别是在丘陵和山区建设中,人类工程活动中开挖和堆填的边坡数量会越来越多,高度将越来越大。以公路为例,北京-福州高速公路面建段200余公里内高度大于40m的边坡达180多处;云南省元江-磨黑高速公路147km内高度大于50m的边坡160余处;宝成铁路陕西省宝鸡至四川省绵阳段,通过的地段大部分为深山峡谷区,河道蜿蜒,山坡陡立,自然斜坡一般接近其临界坡度,稳定性较差,边坡灾害发生频繁。作为公路边坡常见地质灾害之一的坍塌灾害,已经严重危及公路及公路运输的安全和畅通。因此,对公路边坡各类灾害成灾机理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是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的依据,是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一、边坡坍塌现象及特征

坍塌是土层、堆积层或风化破碎岩层斜坡,由于土壤中水和裂隙水的作用、河流冲刷或人工开挖坡陡于岩体自身强度所能保持的坡度而产生逐层塌落的变形现象。其具有“滑坡”和“崩塌”两种机制和“先滑后塌”的变形破坏过程。由于其突发性和频繁发生的特点,给公路造成严重危害。

坍塌主要产生于边坡表面松散的风化破碎层,边坡的设计坡率超过了岩土体所能保持的稳定角,在风化、干湿循环和降雨作用下,或因开挖改变了地下水的渗流条件而使坡面渗水,岩土软化,从而引起边坡上部失稳。坍塌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松散的岩土边坡,坡度较大,一般大于潮湿状态下天然休止角,平均坡度为30°~40°以上;(2)有较丰富的降水或地表水与地下水水源。

坍塌的基本特征:(1)坍塌发生后,坍塌体堆于坡脚,整体性完全破坏;(2)坍塌裂缝逐次向边坡上方发展,最外一条裂缝受边坡坡度控制,一般自坡脚以上平均坡度在1U1.5范围内;(3)每次坍塌均不按固定的面移动,而是按新的不规则的面移动,一直坍塌至潮湿土层稳定为止;(4)坍塌体下缘均在临空面以上;(5)雨水、坡面水和地下水是诱发坍塌的重要原因,其中90%以上直接由降雨引起;(6)坍塌体厚度不大,通常小于6m。

坍塌按照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岩石类坍塌、坡残积层坍塌和土质坍塌三类。

二、公路边坡坍塌灾害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公路边坡坍塌灾害发生机理

公路边坡是有人工开挖或填筑而成的斜坡,由于公路断面形式的不同而分为路堑边坡和路基边坡。公路边坡坍塌是指发生在路域边坡范围内的坍塌,将直接造成公路边坡的破坏,严重的将造成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破坏,进而将带来经济损失。

坍塌是高边坡常见的变形现象,其变形是从表层开始,逐渐向内部发展,受坡体整个松弛带内结合强度的控制,无贯通的软弱带,非坡内某一软弱带或面的破坏。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坡度大于其稳定坡率,在降雨等因素诱发下发生局部破坏,破坏面为岩土体最危险剪切面,即同生面。

(二)公路边坡坍塌灾害的影响因素

影响公路边坡坍塌灾害的因素很多,按不同因素的作用特点及作用形式,主要可以归纳为内因和外因或诱发因素两部分:

1.灾害形成的内在条件有:岩土类型,坡形、坡度、坡高,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岩石风化强度等。在各类内因之中,坡度、坡体结构、坡型和岩性是主要因素。边坡类型按不同的分类指标可有多种分类。(1)按构成边坡的物质种类可以分为土质边坡(整个边坡均由土体构成,按土体种类又可分为:1)粘性土边坡、黄土边坡、膨胀土边坡、堆积土边坡、填土边坡等);2)岩质边坡(整个边坡均由岩体构成,按岩体的强度又可分为硬岩边坡、软岩边坡和风化岩边坡等,按岩体结构分为整体状(巨块状)边坡、块状边坡、层状边坡、碎裂状边坡、散体状边坡);3)岩土混合边坡(边坡下部为岩层,上部为土层,即所谓的二元结构的边坡)。(2)按边坡的高度分为:一般边坡(岩质边坡总高度在30m以下,土质边坡总高度在15~20m以下)和高边坡(岩质边坡总高度大于30m,土质边坡总高度大于15~20m)。(3)按公路断面形式分为路堑边坡和路基边坡。(4)按坡体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均质土边坡、近水平层状边坡、顺倾层状边坡、反倾层状边坡、块状岩体边坡、碎裂状岩体边坡和散体状边坡等。

实践证明,容易发生变形破坏的边坡多为高边坡、顺倾层状边坡及节理裂隙发育强烈的边坡,因此,这些边坡将是研究与防治的重点。

2.坍塌灾害的诱发因素很多,主要有地震、降雨、地表冲刷、融雪、浸泡、地下水活动、冲刷或开挖坡脚,冻融、昼夜温度变化等。其中,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边坡开挖)是诱发灾害的主要因素。大量的调查表明,边坡坍塌灾害的发生大都与降雨有关。在降雨量较多,雨季持续时间较长的滑坡地段,大量雨水渗入坡体内,使岩(土)层潮湿软化,从而降低了抗剪强度,也导致容重增大。同时,自然灾害的产生并不完全是自然因素决定的,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譬如:乱砍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无全局计划的截流使河流下游土地沙漠化;工程开挖使边坡失稳,引起坍塌;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等。据统计,现己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约有50%与人类活动有关。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大规模修建,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自然地表物质的剥蚀、搬运、堆积以及对地形和地貌进行的局部改造,使地球表面原有的自然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剧了各类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公路建设具有线路长、规模大、类型复杂等特点,特别是山区公路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山区的地质作用一般较为强烈,地质条件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公路建设过程中的边坡开挖有可能会改变天然山体的稳定条件,岩层的软弱结构面被切断而形成各种不利组合,以及开挖面在大气与水的作用下,岩体强度的降低等,都会形成对开挖边坡稳定十分不利的因素。

三、公路边坡坍塌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1.预防坍塌灾害的首要措施是削坡,即减小边坡坡率,增加边坡稳定性。

2.对于存在软弱结构面而易引起坍塌的高边坡,可根据情况采用支挡墙或支护墙等措施,以支撑边坡并防止软弱结构面的张开或扩大。对边坡坡脚因受河水冲刷而易形成坍塌者,河岸要做防护工程。

3.在可能发生坍塌的地段,必须做好地面排水设施,其中坡顶截水沟能起到防止边坡上部坍塌的作用。

4.岩质坍塌宜采取下列措施:(1)刷坡:清除坡面危岩、严重风化破碎表层及不稳定部分,清除影响路基及边沟的坡脚坍塌堆积物、风化剥落碎屑物等;(2)设置截水沟:水是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坍塌也不例外,拦截地表水入渗坍塌体裂缝是防治坍塌的有效措施之一;(3)支护加固:对局部坡面风化破碎层较厚的地段设置护坡、挡墙。

5.土质边坡宜采取下列措施:(1)分级开挖:根据边坡的物质组成、松散程度及天然坡度等工程地质特征设置适宜的边坡坡比将边坡设计成台阶状,并分级放坡开挖,以增大边坡的稳定性;(2)护面:加强坡面植被及水土保持措施,对于植被破坏严重或放坡开挖不得不破坏植被的地段应尽力恢复坡面植被;(3)排水:在容易产生坍塌地段设排水工程,以拦截疏导地表水。

6.SNS主动柔性网。公路边坡坍塌灾害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科学合理的防治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坍塌灾害防治时往往需要将上述防治措施中的几种措施进行组合、配套,以便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四、某公路边坡坍塌灾害的防治实例

(一)工程概况

灾害点位于某公路K1721+750~K1721+910 处,处于弯道超高段与竖曲线顶部,由岩土碎屑堆积而成,结构松散,长约160m。

1.地形地貌。该路段(K1721+700~K1828+700)为沿江线,山高坡陡,山谷相对高差一般为700m左右。公路地貌为山岭重丘,自然边坡较陡,坡度一般在20°~40°,由于植被发育自然边坡多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公路多数路段沿汉江河谷山坡展布,路基平均高出汉江河床20~30m,为半填半挖路基,路基上边坡,由于人工开挖,边坡较陡,一般边坡坡度为40°~70°个别路段为直立或倒悬,边坡高度一般为5~30m,该路段为湘渝线施工便道,由民工改建修筑,支挡防护不到位,许多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路基下边坡坡度一般为30°~55°,高20~30m,由于汉江水位涨落和江水冲蚀,边坡总体稳定性较差,特别是沿江古滑体局部下边坡稳定性更差。

2.地质构造。该路段大地构造属华南板块,位于褶皱带上。具体为徽县-旬阳华力西-印支海盆,主要断裂构造有3条,均为北西向,其中公馆-白河高角度逆断层,破碎带宽数十米至百余米,对公路灾害形成有一定影响。地层节理发育,一般为3组,坚硬岩石多切割为块状结构,软弱岩石多切割为碎裂结构,在风化及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3.地层岩性。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泥盆系、志留系和寒武、奥陶系。除第四系地层外,其余为一套浅变质岩地层。地表以冲洪积砂砾石和含砾低液限粉土、、坡残积土、红色粘性土等,且具有中―弱膨胀性,工程性质较差,易造成路基沉陷变形、滑坡、滑塌等公路灾害。

4.气候条件。该地处亚热带,半温暖―温热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7℃左右,年最高气温31℃左右,年最低气温高于-10℃,年降水量800~1000mm之间,年降水季节差异大,夏季降水量多,占全年的38%~45%,特别是暴雨季节易形成公路水毁,并造成各类公路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冬季最少,仅占全年的2.6%~4.4%。

5.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该区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孔隙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广泛,地下水位与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特别是坡残积土层中地下水对边坡的稳定影响很大,常常是造成路基上下边坡滑坡和滑塌的重要因素。

(二)坍塌成因分析

通过对该区域自然环境的研究分析,造成该段上边坡坍塌的主要原因有:

1.人工开挖边坡破坏岩土体结构,形成较高较陡的临空面,易使岩体沿地层层面滑动。

2.调查时发现坡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坡面与岩层层面同向,坡面植被稀少。

3.雨季特别是暴雨冲刷,雨水下渗,使土体中含水量增加,土体重量增大,土体抗剪强度降低,这是形成该处滑塌的重要原因。

(三)边坡坍塌治理设计方案

该段上边坡岩石坍塌主要为坡面覆盖层在水作用下失稳所致,经常造成公路交通中断。因此,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1.由于坡脚不稳定,需进行支挡防护;人工开挖形成较大的临空面,采用清方削坡、修护面墙。施工时应先清方,再挖基砌筑抗滑挡墙。仰斜排水管为聚氯乙烯管,采用专用打孔设备铺设,在管的周围钻φ12mm的渗水孔,间距为50mm,整个管壁钻四排孔呈梅花状布置,排水管竖向间距为2m,横向间距为3m;PVC双壁波纹打孔管除埋于挡墙内的部分,其余均应打孔并用高强尼龙网包裹2层,搭接长度不小于10cm,并用14号锌铁丝绑扎结实,间距为52 mm,管头也包裹活用管帽封顶。

2.该处坡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采用SNS主动柔性网进行治理。治理区夏季易发生暴雨,施工最好安排在旱季进行,以保障施工进度和质量。无论清除突出危石,还是柔性网防护,均应先清除危石,清除治理坡面隐患,再进行下道工序;此外,施工前应与当地政府、居民和有关部门进行协商,确定沿线其它公用设施、居民、车辆、行人的安全。

(四)边坡坍塌治理效果评价

该治理工程竣工后,通过长期观测,边坡稳定,灾害整治效果明显。

五、结语

1.坍塌是土层、堆积层或风化破碎岩层斜坡,由于土壤中水和裂隙水的作用、河流冲刷或人工开挖坡陡于岩体自身强度所能保持的坡度而产生逐层塌落的变形现象。

2.公路边坡坍塌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坡形、坡度、坡高、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岩石风化强度等内在条件和地震、降雨、地表冲刷、融雪、浸泡、地下水活动、冲刷或开挖坡脚,冻融、昼夜温度变化等诱发因素。且容易发生变形破坏的边坡多为高边坡、顺倾层状边坡及节理裂隙发育强烈的边坡,因此,这些边坡将是研究与防治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马惠民,等.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病害防治实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李铁峰,等.灾害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何兆益,等.路基路面工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斌.公路工程地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5]谷德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6]张悼元,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7]胡厚田.崩塌与落石[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

篇3

关键词:山区公路;高边坡;防护治理方案

【分类号】:U417.1

一、工程概况

国电开都河公司察汗乌苏至柳树沟水电站工程永久进场道路(以下简称察柳路)承担着柳树沟水电站施工期外来物资的运输任务,并为电站后期的运行、管理提供交通便利。

本道路起点位于察汗乌苏水电站厂房,终止于柳树沟水电站大坝上游左岸,全线7.898km,设交通洞二段,中桥一座,涵洞12道。

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一)气象

工程区位于开都河中游段,周围高山环抱,气候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105.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10.7mm,多年平均气温8.1℃,极端最高气温38.8℃,极端最低气温-35.0℃,干燥多风,多年平均风俗1.8-2.3m/s。

(二)水文地质条件

公路位于开都河左岸,该段道路随开都河蜿蜒曲折。开都河左岸主要为基岩高陡岸坡,高度300-400m,坡度40-60°,沿河坎边断续分布Ⅱ级基座阶地,Ⅲ、Ⅳ级阶地零星分布,公路位于高陡岸边坡和Ⅱ级基座阶地之上。

三、边坡破坏形式及原因

道路边坡的滑塌是最常见的路基病害之一,边坡类别、破坏原因和规模不同且类型较多,常见的有滑坡、剥落和崩塌三种。察柳路边坡较大面积塌方多在大风或降雨后,发生于较陡的土质和类似散体的破碎岩土边坡。此外,新疆昼夜温差较大也对岩石边坡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2013年6月至7月,由于连续降雨原因,察柳路边坡多处发生落石、崩塌,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由此可见,目前察柳路边坡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保障道路的安全运行,应尽快进行防护及治理。

四、边坡防护

(一)边坡防护设计原则

1、治坡先治水原则。根据现场实际观察、监测及边坡稳定性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系统防、排水是察柳路左岸高边坡处理的首选工程措施;

2、常规支护、随机支护、新型材料支护相结合的原则;

3、高边坡、岩石强风化或倾倒变形较严重路段结合现场条件增加明洞或将路基向山体外侧平移(库区填路)。

4、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二)边坡防护方案的拟定和比选

边坡治理措施较多,但单从察柳路高边坡的特殊性及现阶段工程施工的可行性角度出发,局限性较大,因此,初步拟定了以下三类方案并进行比选:1、喷锚、挂网加支挡;2、棚洞、明洞施工;3、填库改线。

根据察柳路地质设计报告及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塌方段边坡地质构造主要分以下二种情况:

a、路堑(全开挖)边坡岩体破碎,表层坡积物松散,碎石土厚度3-5m,基岩岩性主要为板岩夹千枚岩,强风化,岩石边坡倾角为55-70°,岩体倾倒变形较严重,道路内边坡开口线大部分处于强风化层内,由于开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大风天气或降雨后常发生岩石剥落及掉块现象。

表层破坏 碎落剥落 岩石块体、碎屑脱落 嵌补、挂网、喷锚封闭或清理坡面,必要时增加浆砌石护脚或挡墙,也可根据需要增加主动或被动柔性防护,以阻止岩石表面风化发展,防治零星碎落,防止软弱结构面的张开和扩大。

高度小于10米的边坡坡比可用 l:0.5~1:1。高度大于l0米的边坡应分级设平台或放缓边坡。

工程护坡分坡面防护和支挡结构防护两类。坡面防护常用的措施有灰浆抹面、喷混凝土、浆砌片石护墙、锚喷护坡、锚喷网护坡等。此类措施主要用以防护开挖边坡坡面的岩石风化剥落、碎落以及少量落石掉块等现象。所防护的边坡,应有足够的稳定性,对于不稳定的边坡则先支挡再防护。

碎屑流 土、碎石、松散碎屑蠕动和流动 骨架或格栅结合植草稳固坡面(因地域性影响多数植被可能较难生长)

b、路基为挖方段,地形起伏,沟梁相间,沟深一般3-5m,间距30-40m左右,冲沟内被坡积碎石土覆盖,岩石边坡倾角为65-85°,基岩强风化层3-5m,弱风化层5-8m,岩体破碎,稳定性差,路基内边坡较高(200-300m),表层岩体倾倒变形破碎,大风天气或降雨后经常发生崩塌及掉块现象。

2、崩塌体前缘掉块、土体滚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3、坡面出现新的破裂变形、甚至小面积土石剥落;

4、岩质崩塌体偶尔发生撕裂摩擦错碎声 1、截排水,嵌补支撑及锚固约束或清除危岩

2、做好地表排水和防护措施,对不稳定边坡一般采用上部减载,下部压脚或支挡,可用浆砌石护坡、护脚

坍塌 坡顶边缘向上逐渐产生拉裂缝,依次坍落

土质、岩石边坡出现裂缝、错位、沉降,坍塌体四周岩(土)体出现小型掉落、崩塌和松弛现象 截排水、支挡、锚固,或放缓坡度

建议处理措施(方案2) 建议处理措施(方案3)

1、 高边坡、施工难度大、岩石强风化或倾倒变形较严重、崩塌频繁且设支护、栏截措施困难时,可采用明洞、棚洞等遮挡构造物。此方案优点是完全避免了对既有边坡的破坏且安全性较高,与隧道开挖相比较经济,道路运行期无需长期维护。但该方案相对较高的造价与较长的施工周期也是其固有的缺点。

2、 当地形条件有限或道路基础不稳定,不适宜修建明洞、棚洞时可根据现场情况将路基向山体外侧平移(库区填路),料场可沿线选取,此方案较经济,但道路需长期维护。

棚洞施工:

根据结构形式、开挖方式及功能的不同,棚洞可分为多重结构形式,以上是一种结构轻盈、简洁的立柱平板内拱式傍山棚洞,如图1所示。棚洞结构为C30钢筋混凝土,厚度70cm,环向主筋直径25cm,间距20cm,外侧支撑结构为方形立柱,(1m×1.2m),纵向中心间距6m,底部与条形基础相连,上部与顶板相接,顶板与内拱墙后均采用碎石土回填,顶板最外侧回填厚度不小于1m,回填土按1:3放坡。

部分路段路基宽度已填至18―35m,具备外移条件,如图:

k2+245-k2+350

五、结语

察柳路沿线边坡的强风化层状结构岩质、高边坡稳定和变形问题,是边坡防护工程较大的技术难题之一,山区道路大量高填深挖破坏了原始岩土的稳定性,导致了许多不稳定因素,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本次设计仅仅是结合现场实际及公路设计新理念在边坡防护设计方面的一个初步尝试,今后如何在不同条件的山区道路及高边坡处理方面做好防护工作还要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篇4

1扩孔锚索方案论证

1.1扩孔锚索的分类按照锚固段形态大致可分为:①扩大头锚索,仅对锚索端部有限范围内的孔径进行扩大;②分段扩孔锚索,将锚固段分成若干段,按一定间隔分段扩孔;③整段扩孔锚索,对整个锚固段进行扩孔;④等径扩孔锚索,锚固段扩孔直径基本同径;⑤异径扩孔锚索,分段按不同直径扩孔。按成孔原理大致可分为:①爆炸扩孔,在钻孔底端装上炸药,引爆后把孔端炸扩成扩大头;②机械扩孔,采用扩孔钻头切削土体或软岩使孔径扩大;③水力扩孔,采用高压旋喷技术扩大孔径形成扩大头或扩大径;④压浆扩孔,在软弱土层中采用二次注浆或双层管双栓塞注浆法来扩大孔径。

1.2机械扩孔锚索方案技术论证该工程边坡治理措施为采用锚索抗滑桩板墙,其中关键工序之一为锚索。锚索的设计与成功施工是边坡治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锚索设计所需锚固力较大,而稳定基岩埋藏深,且为极软岩。若采用普通锚索时,锚固段会较长,且需做成荷载分散型锚索,造价较高。故选择状态较好的黏性土作为锚固地层,可大大节约工作量,并在有限锚固段长度范围内获得较大锚固力,满足锚索设计所需锚固力较大的要求,从而大大节约工作量和造价。实际锚索设计与施工在全锚固段长度范围内为全锚固段等径扩孔锚索。施工工艺因地制宜,采用机械扩孔二次注浆锚索技术。

2扩孔锚索的力学机理

扩孔锚索主要运用于土层和有条件的软岩。扩孔锚索的承载力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锚固段浆柱体与孔壁岩土体间的摩阻力,另一部分为位移方向锚固体端部岩土体提供的端阻力。其实质是依靠锚固体周围岩土介质的抗剪强度发挥作用来提供锚索的抗力,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扩孔锚索的承载力由介质的抗剪强度决定。

2.1土体的抗剪强度土是一种弹塑性变形材料,其应力、变形、屈服与破坏关系较复杂。按照库仑定律,抗剪强度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应力成正比,其物理本质是土颗粒间相互滑动摩擦及镶嵌作用产生的阻力,大小由土颗粒的大小、表面粗糙度和密实度等决定。黏性土的抗剪强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摩擦力,与法向应力成正比;另一部分为黏聚力,由黏土矿物颗粒间通过水膜接触,相互吸引和胶结形成。库仑定律对土体的抗剪强度描述为:土体发生剪切破坏时,将沿着其内部某一曲面(滑动面)产生相对滑动,而该滑动面上的切应力就等于土的抗剪强度。无黏性土的抗剪强度为τf=σ•tgφ,黏性土的抗前强度为τf=σ•tgφ+c,式中,τf为抗剪强度;σ为剪切滑动面上的法向应力;c为黏聚力;φ为内摩擦角。摩尔-库伦强度理论,即在应力的作用下,土的破坏属于剪切破坏,并沿一定的剪切面产生剪切。当沿该剪切面上的剪应力增大到极限值时,该单元土体就沿该剪切面发生剪切破坏。在摩尔极限平衡应力圆中,土单元体剪切破坏的发生,取决于作用于剪切破坏面上法向应力与土作用所产生的剪阻力,而不决定于施加的剪应力。根据剪应力是否达到抗剪强度τ=τf作为破坏标准的理论称为摩尔-库仑破坏理论。研究摩尔-库仑破坏理论如何直接用主应力表示,这就是摩尔-库仑破坏准则,也称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2.2扩孔锚杆的力学机理锚杆的拉力最终表现为对锚固体周围介质产生的剪应力,由介质的剪阻力抵抗剪应力。扩孔锚杆的承载力是指锚杆锚固体所能够承受的极限拉拔力,它由锚固段锚固体与土体摩擦力及扩大头端部阻力两部分组成,也就是说锚杆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土体的抗剪强度。当受力超过极限平衡状态,土体发生剪切破坏时,锚杆承载力也就随之丧失。由强度理论分析可知,一般已知σ1=γh及实测内摩擦角φ、黏聚力c,依据摩尔-库仑理论,我们就可以求得锚杆所在土体剪切滑动面上的法向应力φ及抗剪强度τ。土体作为锚固体的介质,对其强度水平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2.3扩孔锚杆受力分析一般认为,其受力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弹性受力阶段。锚杆受力较小时,锚固段侧壁受摩阻力,扩大端不受力或受力较小,扩大头端阻力为弹性土压力。此时锚杆力学性能由锚固段摩阻力决定。相当于静止土压力阶段。第二阶段:过渡阶段。当锚杆受力超过摩阻力峰值,侧阻力达到极限时,锚固体开始位移,扩大端部阻力逐渐增大,扩大端前土体受压,形成局部塑性区。此时锚杆力学性能由扩大端前土体的压缩性能决定。其特征是位移曲线有一个拐点,扩大端处位移处于弹性阶段,压缩区土体强度由摩尔圆控制。第三阶段:塑性区阶段。当锚杆受力继续增大时,锚杆向前发生较大位移,塑性区的土体不断被压密,扩大端部阻力随之增加,锚杆位移趋于稳定。锚固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土体塑性范围扩大并连通,结束弹性阶段开始进入塑性阶段。当锚杆受力继续加大,在土体中产生的剪应力达到抗剪强度(τ=τf)时,土的极限平衡形成,土体可能产生剪切破坏,锚固力随之衰减乃至丧失。

2.4扩孔锚索抗拔力计算在理论研究与工程时间的基础上,现行多种计算方法如下该工程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基于边坡规范的锚杆抗拔力计算公式④进行锚固力计算,设计锚固力为600kN。

3扩孔二次注浆施工工艺

该工程锚索实施,整个全锚固段长度范围,锚索设计与施工为全锚固段等径扩孔锚索,锚固段孔径400mm,二次注浆,设计锚固力为600kN。锚固力计算采用基于边坡规范的锚杆抗拔力计算公式进行。代表性支护结构如图1、图2所示。成孔设备采用江苏金帆钻凿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扩孔锚索钻机,先以常规孔径成孔至将近设计孔深,之后采用扩孔钻头扩大锚固段直径。然后下锚、注浆,注浆工艺为二次注浆。整个施工工艺和步骤如下:①锚杆孔位测量:平整场地后,对锚杆桩中心位置进行准确放样,将所要钻孔的桩位用红油漆画圆涂匀,使钻孔时标志醒目,又不易损毁。②钻机就位:锚杆桩施工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将钻机安置在测设的桩位上,使钻头对准桩位。③钻孔:为了确保从开钻起到灌浆完成全过程保持成孔形状,不发生塌孔事故,应根据地质条件、设计要求、现场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成孔方法和相应的钻孔机具。该工程采用成孔机械为旋转式钻机。靠钻具旋转切削钻进成孔,遇到有地下水时,用加套管成孔;无地下水用螺旋钻杆直接排土成孔。④扩孔:成孔的锚固段进行局部扩孔,采用机械扩孔。提出钻杆,将钻头换成扩孔器,在扩孔器不扩张状态下,将其置于锚杆孔底部,并在钻杆或机架上标记锚杆孔深度线;启动钻机带动扩孔器旋转,同时给钻机逐渐向下加压,使扩孔器旋转并向外扩张切削岩土,锚杆孔底部扩大为设计孔径;锚杆钻机钻进时应避免钻机的剧烈振动,跳动及钻杆摆动,确保匀速钻进。注意成孔深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可适当增加孔深,但不宜超过设计深度的1%。⑤水洗:在扩孔同时,钻机供水系统给水,冲洗切削物和清洗孔壁,观察水中切削物含量,当孔中溢流出的水中切削物含量较少时,完成水洗。⑥锚杆钢筋加工:锚杆是受拉力的关键部件,采用强度高、延伸率大、疲劳强度高、稳定性好的材料。⑦安放锚杆:安放锚杆用铁丝将注浆管与钢绞线束绑扎牢固,绑扎点每2m一个。非锚固端预留20cm~40cm以方便注浆。为防止土壤对锚杆的腐蚀,锚杆应进行防腐处理,或用抗腐蚀的特殊钢制作锚杆。锚杆成孔后,应立即将加工好的钢绞线束放到钻孔内。安放钢绞线时,应保持钢绞线束平直不弯曲。⑧制备浆液及注浆:水泥浆的配比是工艺中重要的一环,该工程为一次灌注采用鱼峰牌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灰砂比为1∶0.5~1∶1的水泥砂浆,内掺0.7%的FDN-2外加剂。首先提出扩孔器,将锚杆筋体和注浆管插入锚杆孔底部,用注浆泵及与其连通的注浆管一次灌注,达到设计长度,并在浆液终凝前拔出注浆管;浆液的配制强度要求不低于30MPa。一次灌注压力不小于0.8MPa。该工程二次注浆的方法中采用高压注浆管进行注浆,浆液采用水灰比为0.5的纯水泥浆,内掺入0.7%的FDN-2外加剂,二次注浆的灌注瞬间压力不小于2.5MPa。时间间隔与一次注浆时间为6h。高压注浆,高压泵输送浆液,浆液从环状出浆口的小孔喷出,向岩土层挤压渗透,形成更大直径的锚杆扩大体。连续提升注浆管至环状出浆口处,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完成不同深度的二次注浆,其后拔出注浆管。

4效果检验

锚索效果检验分为两次,首先在全面施工前用2根锚索进行施工效果检验,结果作为进一步全面施工锚索基本参数的依据。锚索基本试验的检查和验收,经过各方的研究,最后要求为两个方面:①锚索锚固段即扩孔段浆柱体的实体外形检查。经开挖检验,扩孔段浆柱体实体外形检查为浆脉状的锯齿形接触,明显提高了锚固段的抗剪强度,也提高了锚固能力,直径数据最小为430mm、435mm,均在400mm以上,满足设计要求。②实际锚固力的试验检查。检验的实际锚固力,试验数据为900kN、920kN后不再加荷载,均满足设计锚固力600kN以上的要求。全部施工完成后的锚索效果检查验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抽取总量的5%进行验收试验。试验加荷载按照设计锚固力600kN的25%、50%、75%、100%、120%、150%依次进行。正式加荷载前按照设计锚固力600kN的10%即60kN施加一次荷载,使之各部分紧固伏贴、筋体完全平直,保证张拉数据准确。扩孔段浆柱体直径数据和锚索基本试验及验收工程锚张拉表明,实际锚固力均大于设计锚固力600kN以上,均满足设计的要求。该工程已建成使用5年,边坡运行效果良好。机械扩孔二次注浆锚索,具有缩短锚固段长度、提高锚索承载力、降低造价等优点,在该项目上是成功的。

5结语

篇5

[关键词]边坡 地质灾害 治理 技术

[中图分类号] U213.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88-2

边坡地质灾害通常包括各类型工程崩塌、滑坡、落石、以及岩土条件下的人工开挖边坡的支护、边坡环境保护以及水土保护等[1]。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经常遇见的一类地质灾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就会在整体上引起地质灾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分析了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现状、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以及对边坡治理的技术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山东地区边坡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应针对具体原因采取治理措施。

1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现状

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始终坚持“一次性根治杜绝发生”的原则,要对灾害形成和发展做到充分的认识,它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而引起,最好的方法就是综合治理[2]。随着科技不断走向进步,产生了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从而得到普遍的运用并展现出较好的效果。根据资料显示,山东地区地质灾害点总数为2451处,这其中已经发生了1149处,潜在的威胁已经达到1302处。分布差别为:崩塌占全省的地质灾害总数的46.3%,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分别占24.6%、13.7%和9.8%,地裂缝为2.2%。

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在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在容易产生地质灾害与地质条件差的地段进行工程加固,以此来防治灾害发生,一般做法是加固、开挖或开挖加固同时进行,由此以来可以有效避免灾害发生。山东地区岩性分布特点基本为:碳酸岩、侵入岩、变质岩和松散岩石等,在此岩石和地貌特点使用小锚孔注浆方法,可以对边坡滑动带进行加固,这种技术具有方便施工、工作强度低以及机械化等特点,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提倡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2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的研究

据资料统计,山东地区灾情以中型和小型为主。其中,小型占地质灾害占总数的81.6%,中型占11.7%;大型,特大型分别占4.5%和2.2%。针对此种现状并就边坡地质灾害的技术展开深入研究[3]。

2.1混凝土喷射加固技术

在边坡表面处理上可以选择混凝土喷射法,该法能有效封闭岩土体,避免岩土风化和剥落,还可以增强岩土的强度。在喷射混凝土时,可以和锚杆进行结合使用,主要使用范围主要包括:第一,容易风化、强度低、性能差的岩土边坡;第二,风化严重、小型坍塌、碎落且坚硬的岩石边坡;第三,爆破后范围破坏大量超薄的岩石边坡。

2.2锚杆加固技术

实施锚杆加固边坡,其主要目的是将不稳定的结构或者岩体稳固在岩体层中,并使它们互相链接,进而传递拉力和剪力。锚固结构主要有锚具、台座、承压板和支挡结构等组成。此种方法在山东地区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中值得提倡和使用,能起到明显效果,为山东地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3注浆加固技术

利用注浆等加固边坡技术,是在压力是作用下,通过注浆管道注入岩体的裂缝当中。进而将碎裂的岩体凝固,将岩体凝固成一个整体。此种方法降低了堵塞地下水通道、增强了岩石的强度、减小地下水的破坏力度。此种技术能够针对山东边坡地质灾害的特点起到了相应的防护和治理作用,并且此种方法设备少、工艺简单、可以有效实现封水的目标。

2.4柔性防护网技术

柔性防护网系统,是以高强度的柔性网作为主体,通过覆盖与连接两种方式防治一切地质灾害,是比较新型的防护技术。按照边坡柔性防护网的功能作用方式以及结构形式可以划分为主被动防护系统。主动柔性防护系统通过张拉绳与锚杆增加张力绳网,有效避免发生碎石的现象;被动柔性防护网则由钢丝绳网、铁丝格网、支撑绳、锚杆、工字钢以及底座等组成。其作用可以减少最短工期、劳动力进行安装与维护工作,在山东地区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中可以充分得到采纳和应用。

3对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3.1有利于提高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水平

一般而言,边坡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从而会导致一系列灾害的频发,基于边坡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必须要在治理技术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果不进行处理就会引起整体性的地质灾害,其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技术工作,要对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探析和研究,指出分析研究边坡治理技术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应针对具体原因采取治理措施,能有效提高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水平。

3.2有利于形成边坡地质灾害治理预警机制

针对边坡地质灾害形成的特点和现状可以进一步得知,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这也是导致边坡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边坡地质灾害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有效的可行的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边坡地质灾害预警机制,这将对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带来新的极大便利,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与此同时,该预警机制的形成对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均实现了充分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边坡地质灾害是在一定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防护和治理上也具备区域性特点。通过本文对边坡地质灾害的探讨和分析,明确了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现状,分析和研究了边坡地质害治理的技术,理解了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必要性,并指出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在于边坡治理技术。由此,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护和治理打下坚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琪亮.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和分析[J].山西建筑,2014,15:86-88.

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从地质特征及岩土结构等方面出发,分析了福州境内某公路路堑边坡失稳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引入动态设计思路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治理加固措施。整治加固工后运营证明加固措施是经济有效的。

1前言

某公路福州境内里程KXX + 290一KXX + 345段右侧人工路堑边坡高度在10 - 30m,原设计为一一四分级坡,各阶边坡设计坡率及原设计防护工程措施为:第一级1: 0. 5,挡墙(平台宽6m,其上设集水沟);第二级1: 0. 5,锚喷;第三级1:0. 75,锚喷;第四级1: 0. 75,锚喷。各级坡面除第一阶坡高较低约5. 5 m左右,以上各阶坡高大致控制在8m左右,局部最上一阶坡高度在10一12m。受特大暴雨影响,发生滑坡,滑坡灾害主要发生于四级高坡段,切过一一四坡,滑体范围宽近60m,厚约4 -6m,滑坍后堆积于坡面及路边集水沟内,坡脚挡墙则受挤压严重变形,局部垮坍,滑体相临两侧坡面则出现挤压松动变形迹象,导致素喷硅面层可见1一3cm宽的裂缝。如不及时整治加固,滑坡随时可能进一步发展,将极大地威胁公路的通畅及安全。

坡体及滑坡周界如图1.

2滑坡场地地质条件

2. 1地形地貌

研究区边坡属丘陵地貌,地形起伏相对较大,最高海拔138. 6m。自然坡度较陡,一般为160一310。坡顶较平缓,可见大量孤石,坡体多有破碎强风化岩出露。公路线路以SW 197“走向通过,切坡开挖后形成了高度在10 - 30m的单侧人工路堑边坡。

2. 2岩土体

边坡场地岩土体主要以坡残积土及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组成:上覆残坡积粘性土层,土黄、灰黄色,厚约2一4m,含大量碎块,较为松散,多分布于缓坡凹处;其下为强风化流纹质凝灰岩,灰白、土黄色,呈碎块状,节理裂隙极为发育,差异性风化严重,形成节理密集破碎带,岩体呈软硬不均互层。尤其是KXX + 290一KXX + 345段,坡体风化剧烈,差异风化严重,坡体以残坡积土层与砂土状强风化岩为主。

2. 3构造特征

研究区域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东缘的长乐一南澳深大断裂附近,其次级构造在区域内多表现为小型断裂带及后期侵人岩脉、压扭性的裂隙密集带或片理化带等,且常有硅化、泥岩化现象,因而岩石较破碎,且风化极不均匀。

2. 4地下水

边坡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残坡积层(渗透系数约3. 0 x10 -cm/s)中的网状孔隙裂隙水及风化基岩裂隙水。其水位及水量随季节降雨人渗变化较大,通常少有水渗出,遇雨季及暴雨后,坡面及坡体中渗出水量较大。边坡失稳前,原设计方案已考虑地下水影响,设置了如截水天沟、集(排)水沟及坡面泄水孔等排水系统。

3滑坡成因分析

3. 1边坡类型

岩土体性质及结构是边坡稳定性判断分析的地质基础,是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内因。对于风化破碎岩石边坡,其稳定性主要受坡高及软弱结构面的控制。

勘察钻孔资料、边坡开挖断面及塌方坡面均揭示:边坡以砂土状及碎块状强风化岩为主,局部为弱风化岩及土状全风化,差异风化造成软硬互层,并夹厚约1一3cm的风化高岭土软弱夹层,且产状倾向路中,对边坡稳定极为不利。综合其坡形、地层,滑坡失稳前为具软弱夹层的风化破碎岩石边坡。

3. 2岩体结构面分析

研究区坡体风化岩石微裂隙较为发育,岩石破碎,差异风化严重,未见明显断层。

根据边坡原始开挖现场地质测绘,坡体主要发育四组节理裂隙: NW3250 L350、② J2一NE840 L830、③ J3-SW2150 L730 ,.J4一NE350 L590。其中J1节理倾向路中,并夹有厚约1一3cm的风化高岭土软弱夹层,为滑动优势面。其与其它节理的组合切割共同构成了潜滑体。在暴雨作用下,水体人渗,潜滑体促滑力增大,软弱夹层强度迅速降低,且水体兼有作用,潜滑体发生变形,最终造成了滑坡的发生,并牵引相邻坡体的变形位移。滑坡失稳后笔者通过空间投影分析、稳定安全系数法等进行反分析,亦证明了此状况下滑坡发生的必然性。滑坡稳定性分析典型地质剖面见图2.

本次滑坡大致沿高岭土软弱面滑动。根据现场勘查,坡顶上部滑床仍产出高岭土软弱结构面(节理),而钻孔揭示其下及深部坡体均未发现类似软弱夹层。因此,如不及时进行防护加固,在一定条件下坡体极易发生顺该软弱面的二次滑坡。

4滑坡整治及边坡加固设计

4. 1加固设计目标与原则

考虑到研究区边坡高陡,要保证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治理设计中须遵循以下两点目标:

(1)边坡整体稳定性,即不发生依附于软弱结构面产生的大面积整体型滑坡;

(2)坡体局部稳定性,即不发生多组结构面切割形成的小范围楔形体或某级坡面的局部溜坍。

在设计中,应以上述治理目标为原则,以安全经济宗旨,按“强腰固脚,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思路进行。考虑到地质的隐蔽性、变异性,应加强施工地质工作,即时反馈及调整方案,以满足加固要求,达到信息化施工,即动态设计。

4. 2整治加固设计

4. 2. 1清坡刷方

对于已发生滑坡溜坍段:第一阶挡墙不变;KXX + 290-KXX + 305段,清除虚方后原位加固;KXX + 305一KXX + 345段,按1;1.3一1;1.4坡率清除虚方及适当削坡后顺坡加固,详见图3;其余坡段坡率按原设计原位加固,详见图4.

4. 2. 2截、排水工程

地表水尤其是暴雨对坡体塌滑的触发作用是非常大的,截、排水工程包括坡顶截水天沟、平台集(排)水沟、涵洞、急流槽等的重砌及修复,坡顶的裂缝应用粘土夯填后浇填水泥净浆。

4.2.3锚杆(索)地梁工程

边坡的主体加固工程为预应力锚杆(索)框架。锚杆(索)地梁为竖直顺坡方向的一根钢筋硷竖梁,在竖梁的节点处打人预应力锚杆(索),锚固段应穿过浅部高岭土夹层并深人到稳定的坡体中一定深度。

(1)锚杆框架单片水平长度6m,单孔锚杆长度为1624m,水平倾角20“一250,锚固段长8一lOm,锚杆的设计孔径为cp95mm,采用cp32mm锚杆,设计拉力为300kN;锚杆框架网格间距6m,框架内采用预制六棱块植草防护。

(2)锚索框架单片水平长度8m,单孔锚杆长度为2028m,水平倾角200一250,锚固段长10一12m,锚索的设计孔径为cp130mm,采用5根高强度、低松驰的钢绞线,设计张拉荷载为700kN,锚索框架交错间距8m,框架内采用预制六棱块植草或植草防护。

(3)锚喷防护

在边坡局部塌方段坡面清坡刷方后,采用锚喷防护,加系统锚杆,厚层基材上喷混植生物绿化。

4. 2. 4坡脚挡墙

边坡局部以强风化岩为主时,在坡脚设置护脚挡墙、半孔式挡墙。

4.2.5其余防护工程

其余坡面视坡率及地质条件分别采用变截面护面墙、孔窗式护面墙、拱型骨架植草、三维网植草等措施进行防护。

4. 3动态跟踪设计

由于坡体地质条件潜在变化较大,故在边坡修整开挖后应加强施工地质工作,并相应地动态调整其防护加固设计方案,主要有:

(1)因地层差异风化严重,故第一阶挡墙为暂定防护,待开挖至第二阶时,采用探槽法分段开挖(每20m开挖一Sm长的槽),超前查明地质,如为囊状强风化岩时,考虑动态调整 为(竖井)抗滑桩加固;

(2)当施工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如原设计为弱风化岩而开挖后有强风化岩脉),应针对现场地质适宜调整锚固防护工程,必要时变更防护方案;

(3)仰斜平孔排水管,一般设计位置和数量均为原则性布设,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揭示地层及含水状态等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孔位、孔数和孔深,以排水孔正常出水率达50%以上为宜,确保平孔排水工程效果,同时尚做好坡脚墙后反滤层的设置。

5结论

研究区边坡段加固施工现已完成,动态设计与实际边坡开挖地质情况基本相符。部分开挖坡面由于未及时实施锚固防护工程而发生沿坡面窝片状溜滑(已重新进行动态设计),证明动态设计及防护加固是必要的。现场施工及工后运营变形监测数据都表明,该段边坡的加固治理方案是安全、经济而有效的,充分保证了高速公路的安全通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

通过对该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滑坡加固治理设计,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边坡由于其地层结构、构造特征及地下水等的隐蔽性、复杂性、特殊性及变异性,应根据其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并加强施工地质工作及动态设计;

(2)火山岩区域岩体通常呈巨块状,但其构造、风化等往往造成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带)的发育。此类风化破碎岩质边坡中的岩体结构应高度重视。在稳定性分析中,应充分利用结构面空间分析法(如赤平投影分析),并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定;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 高边坡混凝土体系 锚固技术 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拓展,水利建设的地理环境也随之变得复杂,因此在水利工程中就会经常遇到高边坡的情况,这样的地质因素和环境在工程中往往不能避免,因此就需要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并对某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治理,以此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和交付使用后的安全性。针对高边坡的稳定性加固和治理,有多种措施可以使用,但是其复杂程度与安全性往往需要结合地质结构的特征才能体现,因此在施工中应因地制宜的对高边坡的加固措施进行选择,可以单一也可多种方式组合,主要的目标就是防止高边坡出现失稳的情况,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

水利高边坡治理的重要意义

通常在水利工程中,将大于30m的岩质的边坡称之为高边坡,如果边坡为土质则该定义适用与20m范围,这样的边坡所呈现出现的状态往往是一种临界状态,即在外部干扰下极有可能出现垮塌,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与使用中都需要长时间的对其进行监控,并采用措施对其进行治理,保证其稳定性。随着大坝高度的增加,边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中的普遍问题,并在工程安全中凸显。而一旦出现边坡失稳或者垮塌则会造成巨大危险以及经济损失,同时也对工期产生了延误,成为制约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的边坡甚至还会影响到工程的成败。所以有效的边坡治理措施与技术对于水利工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只有合理的对边坡进行治理才能保证其稳定性,从而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以至于后续使用中大坝也是安全的。

水利工程中高边坡的加固与治理

在水利工程中常用的边坡处理技术主要有三种种,一种是抗滑结构;一种是锚固结构;一种是减压排水结构,这三种技术往往综合使用以保证处理的效果。下面就此进行分析:

抗滑技术与结构

1.1混凝土沉井结构:混凝土沉井是一种以混凝土框架为主的筒形结构,其分节布置,结构的设计因地制宜,根据沉井场地的情况进行设计与施工。边坡治理中,沉井主要起到的作用与抗滑桩和挡土墙相似。沉井的施工过程是场地处理、沉井预制、沉井下沉、封底等,其中沉井的下沉与封底技术不易控制。沉井下沉的时候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影响其施工质量与进度,所以容易导致技术不达标,为此在施工中往往需要保证其混凝土强度,并对摩擦阻力进行消除,同时控制其垂直角度。最后对其进行封底是也应保证严密,防止渗漏而影响其寿命,所以在封底前应清理地基层面,并保证混凝土强度。

1.2混凝土挡土墙结构:混凝土挡土墙是利用混凝的强度对滑坡趋势进行阻挡,可以有效的支撑滑坡体的位移,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同时结合有效的排水系统即可达到防滑坡效果。其突出的作用是控制滑坡体某个部位的位移,从而防止滑坡变形的拓展,从而实现控制边坡的效果。该技术的施工方法简单,且见效快,只要在设计中细化边坡的地质情况,和发展趋势,就可利用形状和深度、排水孔等保证挡土墙的支持力,进而控制滑坡的位移。

1.3混凝土抗滑坡桩:抗滑桩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桩结构,整个桩体不是插入地下而是插入滑坡层,进而与基岩层形成一个整体,控制高边坡表面的岩层滑动的趋势,从而达到稳定边坡的作用。通常其设置在滑坡体的前缘,有较好的稳定效果。在设置时通常将整个桩体的30%置入滑坡面下与基岩相互结合,通过混凝土的凝结膨胀效果形成稳定人造岩体结构,从而达到抵抗滑坡趋势的效果。

锚固结构与技术

2.1锚固洞结构:这个技术也是治理高边坡的主要措施。在锚固洞加固的过程中利用锚固技术从内向外,自上而下的进行逐层加固,且锚固洞的开挖应在严谨的地质勘测的支持下进行,以避免锚固洞开挖对高边坡的负面影响。

2.2喷混凝土+锚固技术:喷混凝土也是对边坡治理的措施,在施工中常常和锚固技术相结合,在边坡的表面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外壳,从而控制边坡的渗水与滑动,进而保证边坡的稳定。在施工中只需要将混凝土喷射到岩层表面即可完成施工,依靠连续机械化作业,其施工的效率较高。因为是靠喷射而成,所以要比木质结构稳定且价格低于钢材。如果作为永久性支护则应与锚杆相互配合,这样就减少了锚固洞对边坡的干扰。二者配合可以降低混凝土层厚度,减少锚固数量,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性。

2.3预应力锚固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是在锚固技术上发展而来的,通过锚索的预应力对边坡施加一个人为的锁紧力,使之保证紧密的结合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预应力锚索将力传递给混凝土框架,从而使得整个系统保持稳定。对不稳定的岩层施加一个挤压的力,从而达到抗滑效果,从而保证高边坡的稳定。其优势较为明显:开挖扰动范围小,且可以在水库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完成对失稳边坡的加固,同时利用修复技术对混凝土开裂进行处理,并将集中的载荷分散开来,是目前较为成熟的边坡处理技术之一。

减轻载荷与增强排水能力的措施

3.1降低边坡载荷:这样的措施就是对边坡的整体重量进行减轻,即利用开挖或者小规模爆破技术对边坡的部分结构进行挖除,以此减轻整个边坡的重量,由此达到阻止其发展的目的。其通常与反压措施结合使用,在减轻坡体载荷的同时将开挖的土石堆放到边坡底部,以此稳固边坡的坡脚,帮助其保持稳定,对于上陡下缓的边坡效果明显。

3.2增强排水能力:边坡的失稳往往是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水对其的影响较为明显,因为降水或者地下渗水,都会导致边坡岩层之间的土质减少,进而降低了岩层之间的摩擦阻力,这样就导致了高边坡失稳,尤其是岩层松散的表皮很容易就因为降水导致其滑坡。因此在治理边坡的过程中,排水始终是伴随其他技术采用而同步开展的。通常是对地表和地下水进行治理,地面降水通常是依靠排水沟槽完成,将拦水与排水结合起来,保证地表水及时排除,避免其深入边坡;对于则根据其具体分层进行处理,有浅层和深层处理两种,如截水沟、盲沟、集水井等等。

结束语

综合起来看,高边坡的治理主要应从自然条件下的地质结构入手,对其施行阻挡、加固、排水等措施,以此保证边坡的稳定性,而多种控制技术不能仅仅依靠一种技术就达到防护与治理的效果,应因地制宜的综合使用,并在工程中注意创新,将多种方式的有点发挥出来,以此保证水利工程高边坡的长期稳定,并使之具备一定的抗震抗灾害的效果,另外还应注意工程的经济性与实用性,不能一味的最求稳定而丧失经济价值,从而提高工程效果与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晨霏,孙方成,哈东辉.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加固与治理[J].才智,2011,(19) .

[2]聂新华,张仁.浅谈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问题的解决方法[J].职业技术,2011,(04) .

[3]楚笑红,解来承.浅谈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加固治理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 .

篇8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地段类别为抗震不利地段。根据剪切波速测试结果,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为172m/s,场地类型为Ⅱ类。

2滑坡治理方案设计

2.1边坡稳定性评价

边坡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边坡东南角发育的小型滑坡仍在缓慢变形,滑坡长75m,宽35m,坡度约10°,滑坡体呈可塑-流塑状,滑坡体上发育迭瓦状裂缝,实测征地边界线处滑面埋深9~10m(高程49~48m),其后滑动面沿近水平方向发展直至坡脚。此外,边坡坡脚有成排泉水溢出且水质浑浊,表明边坡目前仍处于临界稳定状态。经选取边坡典型剖面,计算得到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s为0.98,说明该边坡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2.2边坡治理方案选取

由于边坡为Ⅱ级永久性工程,依据规范规定[]和“综合治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治理工程设计。

2.2.1排水根据边坡地形特征,在边坡上设置一截排水沟,以便及时将边坡上部的地表水导出。滑坡前缘设置孔径为110mm的深部排水孔,深25~30m,孔内下设塑笼式透水管,便于排除边坡体内地下水,提高抗滑能力。

2.2.2支挡方案对边坡治理的支挡措施提出三种对比方案,具体方案分述如下。(1)方案A:抗滑挡墙。在边坡前缘修建抗滑挡墙。挡墙高5~10m,挡墙顶宽1.5~2.0m。墙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2)方案B:抗滑挡墙+桩。在边坡右侧修建抗滑挡墙。挡墙高5~6m,挡墙顶宽1.5~2.0m。墙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在边坡左侧修建抗滑桩,抗滑桩直径1m,长18m,锚固段长10m,桩中心距2m,共设20根。(3)方案C:抗滑桩。在边坡前缘设置直径1m,长20~35m的抗滑桩,桩中心距2~3m,共设39根。

2.2.3支挡方案对比边坡治理设计方案对比详见表2。由于边坡前期开挖已经产生小规模滑坡,为了确保治理措施安全有效,经综合对比,最终采用方案C进行支护。

2.3边坡治理方案设计

2.3.1抗滑桩设计方案依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整个边坡按安全等级划分为Ⅰ、Ⅱ两个区域,Ⅰ区安全等级为一级,Ⅱ区安全等级为二级。抗滑桩采用人工挖孔桩,桩端支承于残积砂质粘性土层。(1)桩体设计。桩体强度等级为C25,护壁砼为C25。桩内径1.2mm,外径1.6mm(包括护壁0.4m)。Ⅰ区采用两排桩、呈等腰三角形布置,前后排桩的桩间距均为3.6m,前排桩与后排桩垂直间距为3.1m,前排桩桩长12m,后排桩桩长13m,本区共布置18根桩。Ⅱ区采用单排桩,桩间距3.6m,桩长18m,本区共布置21根桩。Ⅰ区、Ⅱ区临坡面抗滑桩前均设计钢筋混凝土板墙,预埋拉结钢筋,预埋筋规格4Ф10@500,板墙后两桩中间设置0.8m厚砾石滤水层。(2)泄水孔布置。泄水孔采用Ф100-PVC管,间距2~3m上下交错布置,预埋挡墙后的土体内(L=0.2m),坡度5%,孔道底面及两侧用砂浆抹平。最低泄水孔底部高出地面30cm,孔眼进口处设置Ф3~7cm粒料堆石。

2.3.2抗滑桩补强措施设计施工过程由于部分人工挖孔桩桩长(特别是Ⅱ区)挖至场地下14m左右的地方遇到较大的孤石,无法继续下挖,造成抗滑桩未达到设计桩长,达不到设计抗滑要求,再加上被挡的土坡卸土放坡后,表面局部出现裂缝。决定对Ⅱ区抗滑桩采取补强措施,即在Ⅱ区每根桩顶部加1根锚索进行补强。(1)锚头固定。锚索头固定于抗滑桩顶部圈梁(冠梁)。锚索与水平面夹角为25°。设计锚索总长30m,自由段9m长,锚固段长21m,锚索采用2Ф15预应力钢绞线,钢绞线抗拉强度设计值fpy=1860MPa,采用M30砂浆。(2)锚索灌浆。锚索一次灌浆管距孔底0.5~1.0m,采用水灰比为0.4~0.5的水泥砂浆,灌浆压力0.6~0.8MPa,二次灌浆管与锚筋一起放入钻孔,采用水灰比为0.4~0.5的水泥砂浆,注浆压力2.5~5.0MPa,要求锚固体28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于30MPa。(3)锚索张拉。当锚固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以上后,进行张拉锁定,张拉荷载应达到轴力设计值340kN,分2~3级加载,每级稳定5~10min,最后退到锁定荷载锁定,锁定荷载取轴力设计值的0.85倍。(4)锚索防锈防腐处理。自由段采取通长灌浆防锈处理。锚头锚具采用C25砼浇灌保护。

2.3.3其它临时处理措施(1)遇孤石处理方法。施工过程开挖至12m深时遇见巨大孤石,经现场勘探情况发现其石厚度达3~5m,对桩设计进行了更改,对孤石采用细石砼打孔注浆处理,细石砼直径75mm,两根并排,间距大等于150mm,砼深入孤石1.1m,纵向插入单根钢筋,钢筋进入孤石1.0m、出露孤石40d(d为桩身直径)并与桩钢筋笼纵筋搭接,细石砼强度等级C30。(2)锚锁端部砼加固措施。由于甲方工期要求紧,砼施工养护龄期比较短,在砼强度未达到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挡土桩前卸土作业,由于土压力作用,造成锚锁端部锁具局部砼受压破坏,且坡体发生了较大位移,出现险情,故对其进行了加固措施处理。即对各桩桩头进行增设桩帽,桩帽尺寸为2.6m(横向)×1.8m(纵向),桩帽周边配筋1620,临坡处放置锚具承压钢板处布置8根,其他3边各布置4根,箍筋规格120@100。

2.4边坡治理方案施工工艺

2.4.1抗滑桩施工工艺(1)场地整平;(2)放线、定桩位;(3)挖第一节桩孔土方;(4)支模浇灌第一节砼护壁;(5)在护壁上二次投测标高及桩位十字轴线;(6)安装活动井盖,设置垂直运输架,安装电动葫芦或卷扬机,吊土桶、潜水泵、鼓风机,照明设施等;(7)第二节桩身挖土;(8)清理桩孔四壁、校核桩孔垂直直径;(9)拆上节模板、支第二节模板、浇灌第二节砼护壁;(10)重复挖土、支模、浇灌砼护壁工序,循环作业直至设计深度;(11)对桩孔直径、深度、尺寸、持力层进行全面检查验收;(12)清理虚土、排除孔底积水;(13)吊放钢筋笼就位;(14)浇灌桩身砼。

2.4.2锚索施工工艺预应力锚索采用XY-100型钻机成孔,成孔直径150mm。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为:(1)定位;(2)成孔;(3)锚索制作;(4)安放锚索;(5)洗孔;(6)一次注浆;(7)二次注浆;(8)张拉、锁定。

2.5质量保证措施

2.5.1抗滑桩质量保证措施(1)对挡土桩的垂直度和直径,应每段检查,发现偏差随时纠正,保证位置和尺寸准确。(2)护壁砼要达到一定强度后(一般为1MPa)才可拆除模板,开挖下一段的土方。(3)由于设计为双排交错布孔,施工时可采用多桩孔同时成孔,但应采取间隔挖孔方法,以减少水的渗透和防止土体滑移。(4)桩孔的挖掘深度应由设计人员根据现场土层实际情况决定。(5)在开挖过程中,如遇到特别松散的土层或流砂层时,为防止土壁塌落及流砂,可采用钢板护筒或预制砼沉井等作为护壁,待穿过松软层或流砂层后,再按一般方法边挖掘、边浇筑砼护壁,流砂现象严重时,可采用井点降水。

2.5.2锚索质量保证措施(1)钻孔时采用XY-100型钻机,成孔直径150mm,钻杆的倾斜角度应用角度尺校核,角度偏差不大于1.0°,高差不超过5cm。(2)锚索成孔中在容易塌孔的地段采用泥浆护壁或跟管钻进成孔,遇孤石和中风化岩层则采用F130金刚石钻头成孔。(3)钢绞线间用隔离架隔开。隔离架绑扎间距为锚索端部0.8m,中间及顶部2.0m,锚索中间二次注浆管。二次注浆管顶部为铁管,下部为黑塑管,自由段以下每隔1.5m开2个小孔,开孔后用橡皮圈或电工胶面密封,端部距锚索端部约0.5m。在自由段,钢绞线涂上黄油,用塑料管隔开。制作好的应在注浆管上进行通水试验,中间无渗漏现象方可置入锚孔。(4)注浆。注浆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为常压注浆,钻孔完成后,每一次注浆通过一次注浆管注入,从而将孔中的护壁泥浆置换掉,孔口大量冒浆即可停止,并抽出一次注浆管。第二次注浆在第一次注浆初凝后(24小时内)进行,注浆时观察周围土体是否冒浆上拱开裂,如有应停止注浆,采用相应技术措施。注浆浆液为水泥浆液,并加入外加剂和添加剂,水灰比为0.5,水泥强度为32.5R。(5)张拉、锁定。锚索张拉锁定在注浆体强度达到15MPa后进行,锚具为QM锚具,用YC-100型穿芯式千斤顶、电动油泵加荷锁定。为确保工程安全,每个锚索张拉到设计抗拨力的100%后,放松到70%设计抗拨力进行锁定。

3处理方案效果评价

3.1锚索验收试验对其中的P2、P4、P8三根锚索进行了验收试验,试验锚索总长均为28m,锚固段21m,自由段6m,抗拨力设计值为340kN。验收试验表明,三根锚索在最大试验荷载(374kN)作用下,锚头位移相对稳定,未出现异常现象,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的总位移量大于该荷载下自由段长度变形计算值的80%,且小于自由段长度与1/2锚固段长度之和的弹性变形计算值。验收试验表明,三根锚索极限抗拨承载力值均不小于374kN,满足设计要求。

3.2边坡监测施工前,为了监控施工过程边坡变形位移,在坡体上布置了若干个监测点,包括滑坡深部位移监测点1个,抗滑桩结构变形监测点5个,地面位移监测点11个,斜坡裂缝观测点6个,土压力监测点9个,地下水位监测孔1个。从施工开挖开始对边坡移变形进行连续监测监控,并信息化指导施工和检验工程治理效果。监测结果表明,施工期间特别是桩前土体开挖时,边坡及抗滑桩桩体水平变形位移较为明显,且桩背土压力明显变小。此外,在强降雨之后,边坡体及抗滑桩桩移量也有明显增大。在开挖结束、桩前板墙及地坪浇捣完毕后,坡体及桩体水平位移明显变缓,桩背土压力逐步回升,并逐步趋于稳定。

4结论

篇9

关键词:多山地区;边坡稳定;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69%,河流纵横,沟谷广布,地势高差悬殊,在大气、地震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每年都有大量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发生。据统计每年由这类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达80~90亿元。山区常见的一类地质灾害即是由边坡坡失稳所造成的。因此首先很有必要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2边坡工程稳定性分析

2.1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①地质构造。在区域构造复杂、褶皱强烈、断层众多、岩体裂隙发育、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往往岩体破碎、沟谷深切,较大规模的崩塌、滑坡极易发生。②岩体结构。不同结构的岩体,边坡变形破坏的性质也不同。③风化作用。当边坡岩体遭受风化作用后,边坡的稳定性大大降低。④地下水。处于水下的透水边坡将承受水的浮托力的作用,使坡体的有效重力减轻;水流冲刷岩坡,可使坡脚出现临空面,上部岩体失去支撑,导致边坡失稳。

⑤边坡形态。一般来说,坡高越大,坡度越陡,对稳定性越不利。⑥人类的工程作用、气象条件、植被生长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边坡的稳定性。【1】

2.2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的目的,一是对与工程有关的天然边坡稳定性作出定性和定量评价;二是要为合理地设计人工边坡和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法,包括地质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图解法、边坡稳定专家系统;定量分析法,包括极限平衡法,数值分析方法;不确定分析法。

现阶段,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与计算机技术、岩土力学、数学模型结合上,也产生和发展了一些新方法,其中三维稳定性分析是研究热点之一,以有限元法为代表的数值分析法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发展迅速,而传统的极限平衡法主要以改进为主。【2】

3 对常见边坡失稳类型和控制方法

3.1土质崩塌

①对于边坡为小型崩塌,建议的方法是在进行降坡处理后采用浆砌挡墙护坡。②对其他中型崩塌建议采用格构、锚杆与土钉墙及加筋档土墙等护坡手段,针对边坡周围地质情况和人文环境,还应采取动迁附近居民和其他必要工事等措施。

土钉墙支护是通过土钉技术的加固使其成为一个复合挡土结构,施工流程为:挖土整理坡面初喷打孔眼插杆灌注挂网复喷。土钉墙施工能很好地解决边坡强度及稳定性问题,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其施工周期短,与挖土修坡同时进行,很少占用独立工期。土钉墙能充分利用土体的自承能力的特点,与喷锚支护相比,其造价低,大大节省投资。【3】

3.2岩质崩塌

软硬相间的不等厚岩层,其中薄层的泥、页岩易软化和风化而脱落,形成负坡,厚层砂岩质地坚硬,相对不易风化而形成正坡,产生临空危岩而崩塌。通常采用的护坡方式有:清理危岩、修葺承石太、格构锚固、喷锚网支护、预应力锚索(杆)加固等支护手段。

喷锚网支护是喷射砼、各类锚杆(索、栓、管)和钢筋网联合支护的简称。充分利用土层介质的自承能力,承担较小的变形压力,形成一种自稳结构,是一种先进的主动支护体系。【4】施工程序是:搭设脚手----整修边坡----制作安装设施排水孔----第一次喷射混凝土----锚杆钻孔、注浆----钢筋网制作:挂网----第二次喷射混凝土----养生----拆除脚手架。喷锚网是锚杆、网筋、喷层、围岩四位一体的整体承载结构,是内加固最强的支护形式之一。由于网筋的作用,使锚杆与锚杆、喷层与锚杆形成相互制约的整体,使支护层的抗拉、抗剪和抗变形能力大大增加,提高了支护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3.3滑坡

滑坡的种类较复杂。通常的滑坡中具备以下主要形态要素:滑坡体、滑坡壁、滑动面、滑动带、滑坡床、滑坡舌、滑坡台阶、滑坡周界、滑坡洼地、滑坡鼓丘和滑坡裂缝等。

①针对小型滑坡(滑坡体积小于10×104立方米),常用的护坡方式主要有:降坡率、修砌后、侧缘(截)排水沟、前缘挡土墙、砌石护坡、锚杆与土钉墙护坡、植被护坡等。②针对大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0×104-1000×104立方米)建议采用混凝土灌注抗滑桩或锚拉抗滑桩等加固措施,局部增加挡土墙、砌石护坡等。

混凝土抗滑桩与工业、民用建筑常见的承载桩和摩擦桩受力特点有本质区别,施工质量控制重点在于桩体嵌入岩层的深度、岩层风化类别鉴定、桩体本身结构质量。【5】施工方法,地下部分施工顺序为:放线人工挖孔第1模浇筑混凝土护壁护壁拆模人工挖孔第2模浇筑混凝土护壁重复上述挖至设计深度验槽、鉴定岩层风化类别放入受力钢筋孔内钢筋绑扎地下水处理浇筑桩混凝土。地上部分施工顺序为:复核地下部分桩身钢筋预留位置脚手架钢筋机械连接延伸至腰梁或冠梁顶(为在此留施工缝,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顶部做法)绑扎箍筋支桩身模板浇筑混凝土拆模支撑墙模板浇筑支撑墙混凝土(施工缝均匀埋设传力钢筋连接上下层混凝土)拆模养护。

3.4 土石方开挖边坡

对于各种土石方开挖工程中出现的山体断面,一般情况均为岩石边坡。根据开挖面的性质来确定采用的边坡治理方法,主要有格构梁、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客土喷附与植被护坡等。

客土喷播植物护坡技术是我国从日本引进的一项适合于在贫瘠土及石质边坡上进行植被建植的新型技术。它通过特定设备,将种子、客土、保水材料、团粒剂、稳定剂混合后通过泵、压缩空气而喷射到坡面,并达到一定厚度以形成植物生长基质的一种喷播强制绿化种植技术。客土喷播植被护坡技术能够实现在贫瘠、半风化及未风化石质边坡进行植被建植,其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长链高分子材料及缓释肥料的采用,能够确保为植物生长提供长期有效的养分供应,大大提高了喷播层的蓄水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草灌木等植物形成稳定混合群落。目前,在我国,客土喷播植物护坡技术大多应用在南方的一些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上,在干旱、半干旱区排土场边坡防护上运用甚少,而在干旱半干旱区,降雨量稀少,排土场土壤贫瘠,土体温度较高,客土喷播植物护坡技术有其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6】工艺流程主要有:清理边坡锚杆施工挂网施工材料混合机搅拌客土喷播植被护坡绿化施工养护处理。

4 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大,边坡高度增高,复杂性增大,对边坡处治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认真研究各类类型边坡稳定性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适用的边坡治理方法或者方法组合,并且在现有基础上,发挥创新,通过实践,将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运用的边坡治理的用途之上,最大程度的增加边坡稳定性。这一点能减少浙西多山地区边坡灾害带来的人身财产损失,增加建设用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小云,张婷,秦龙.高陡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高陡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2002,12:35-36.

[2]杨 军.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J].山西建筑,2009,34(4):144-145.

[3]裘立新.浅谈土钉墙支护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12,4:125-126.

[4]李智渊.喷锚网支护技术原理及在深基坑边坡支护中的应用.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2008,11(3)60-64.

[5]补旭东.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施工技术.施工技术, 2010,39:15-17.

[6]张志芬.客土喷播植被护坡技术的应用.内蒙古水利,2010,2:26.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公路边坡;防护;稳定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在公路建设中新型支档结构和防护形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公路边坡设计的过程中,通常设计人员只考虑边坡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很少考虑到公路边坡防护的量化冲刷能力、环保等因素,目前在国内,有关防治边坡冲刷、交通环境美化等多因素耦合设计及其少见。我国在植被防护领域,使用者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增强,而且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稳步提高,一般地,土质边坡、服务区、立交区的土壤、气候特点是适宜植物生长,适合采用种植花草树木的方法进行防护。这样,不但可以起到护坡作用,而且能够做到恢复由于公路建设而破坏的生态平衡,不但如此,植被防护不但能使环境美化,还可以处理汽车废气、缓解视力疲劳,以及起到防止暴雨对路基边坡的击溅冲刷的作用。

1 公路边坡的分类与边坡破坏类型

1.1 公路边坡的分类

自然边坡(斜坡)和人工边坡是公路边坡防护中根据成因分类常见的两种类型。由自然地质作用形成地面具有一定斜度的地段称为自然边坡,按地质作用可细分为剥蚀边坡、侵蚀边坡、堆积边坡;由人工开挖,回填形成地面具有一定斜度的地段称为人工边坡。

1.2 边坡破坏形式分类

边坡的破坏形式分类见表1。

表1 边坡破坏类型及特征

2 边坡防护与加固的方法和措施

实际工程中有坡面防护和冲刷防护两类边坡防护方法及措施。

2.1 坡面防护

2.1.1 种草。对于坡比小于1.0:1.5,土层较薄的沙质或土质边坡坡面,可采取种草护坡。当边坡类型为土质路堤或者路堑边坡时,通常比较稳定,而且边坡被冲刷的程度较轻微。种草防护的作用机理主要通过稳固边坡表面水土以达到增强路基稳定性的效果。进行种草防护施工时,应充分考虑并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于草种的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是选用容易生长,根部发达,茎杆不高,枝繁叶茂的多年生草,例如白茅草,毛鸭嘴等是较常用的。集中混合播种是最好可以采用的方法,该方法能够生成一个良好的覆盖层。种植时播种时间以气候温暖温度较大的季节为宜,同时,草籽宜掺沙或与土粒拌和以使之播种均匀。

2.1.2 植树。对于加固路基有较好效果的是合理的在路基边坡上植树。该方法可以和种草结合在一起采用,使边坡坡面具有稳固的防护层。土质边坡及风化程度严重的岩石边坡和裂隙粘土边坡较适合植树,而对于盐渍土以及经常浸水或者干旱的边坡和粉质土边坡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带状或条形是植树常见的形式,另外的形式为栽成连续式;防护林带由多行树木组成,需密植,乔,灌木间种。利用植树的方法时,在树木未成长前应防止大于3m/s流速的流侵害,流水冲击作用于植树地带时,应有设有阻止灾害的妨碍物品。采用植树方法防护路基,应使树木及早成林,才能起到防护作用。

2.1.3 铺草皮。路基坡面上的铺草皮防护的作用与种草防护的作用基本相同,在工程中,该方法的施工应具备的首要条件是工程所在地具有足够的供挖取使用的草皮地段,这种方式尤其是在防治边坡较陡、坡面冲刷较严重等的类型中效果显著。铺草皮种类主要有平铺草皮,平铺叠置草皮,方格式草皮,卵石方格草皮等方式。在铺草施工前,首先要保证将所在工程边坡的表面进行整平、翻松,其次还要确保地下水露头的排水设施运行良好。铺草皮的最佳季节为春季或者初夏,如果工程所在地属于干旱、干燥地区,尽量在雨季进行施工。该方法最不适宜的情况是在冰冻或解冻时期施工。路堑边坡铺草皮时,应铺过路堑顶部1m或铺至截水沟边。

2.1.4 抹面与捶面。石灰炉渣混合灰浆,石灰炉渣三合,四合土及水泥石灰砂浆是最常用的抹面混合料,水泥炉渣混合土,石灰炉渣三合,四合土是常用的捶面混合料。抹面与捶面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其区别主要是:混合材料抹面主要适用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岩石,且易于风化的工程项目的路堑边坡,比如页岩、泥岩、泥灰岩、千枚岩等软质岩层。对易受冲刷的边坡和易风化岩石边坡防护可用材料捶面。

2.2 冲刷防护

2.2.1 干砌片石防护。沿河路基防护受到水流冲刷或在有害影响的部位可以使用干砌片石防护,该方法要求防护的边坡坡度一般为1:1.5-1:2,且稳定性较好。单层干砌片石护坡厚度、双层铺砌护坡的上层厚度以及下层厚度一般分别为0.15-0.25m、0.25-0.35m和0.15-0.25m。铺筑层的底面应设置碎(砾)石或沙砾混合物垫层。水流流速较大的边坡不宜用干砌片石防护工程。所有石料要求是未风化的坚硬岩石。一般情况下,护坡坡脚应修筑埋置深度为1.5h(h为护坡厚度)的墁石铺砌式基础。

2.2.2 浆砌片石防护。实际工程的土质边坡坡度小于1:1的路基以及岩石边坡坡面不适合或者不能进行干砌片石防护,或者工程中采取了干砌片石防护,然而效果不理想的,可用浆砌片石防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浸水挡墙或护面墙往往与浆砌片石防护同时采取综合使用的方法,该防护方法对于不同岩层和不同位置的边坡有较好的效果。在未采取排水设施以前的土质边坡,如果受到严重潮湿或严重冻害,不宜采用浆砌护坡。浆砌片石坡最合理的厚度一般为0.2-0.5mm,用于冲刷防护时,流速大小或波浪大小是厚度确定主要因素,这种情况下的最小厚度一般不小于0.35mm,地质边坡在冻胀时,其护坡底面应设置0.10-0.15m厚的碎石或沙砾垫层。浆砌片石护坡沿长方向每10-15m的位置设置伸缩缝,一般的缝宽在2cm左右,并用沥青麻筋或沥青木板等材料进行缝内填塞。护坡的中下部应设泄水孔,以排泄护坡背面的积水及减少渗透压力。路堤边坡上采用浆砌片石护坡,应在路堤沉实或实后施工,以免因路堤的沉落而引起边坡的破坏。

2.2.3 混凝土预制块防护。当工程所在地处于石料短缺时,在选择设计冲刷防护类型时常采用混凝土预制块防护路基边坡,它比浆砌片石护坡能抵抗较大的流速和波浪的冲击,其容许流速在4-8m以上。必须设置沙砾和碎石垫层。混凝土块板,一般地区采用C15混凝土,为了提高混凝土的耐冻性和防渗性,应按不同水泥成分加入适量的增塑剂。混凝土板护坡下应按反滤层要求设置沙砾或碎石垫层,其一般厚度为:干燥边坡用10-15cm;较湿边坡采用20-30cm;湿边坡采用30-40cm。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以及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对公路边坡的防护与治理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公路边坡防护与加固方法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要对边坡的性质进行分析,采取既经济又安全的防护措施。(2)通过研究各地边坡防护类型与气候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总结出各种防护类型的适用性及构造范围。(3)边坡的防护不应仅仅起到防护路基的作用,同时还应该注意环境的美化,既保持水土又给驾驶者一个良好的视觉感受。

参考文献

[1]杨宇航,颜志平,朱赞凌,罗志聪.公路边坡防护与治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2]赵明阶,何光春,王多根.边坡工程处治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

[3]王秉纲,王选仓,祝海燕等.边坡防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研究[R].2002.

[4]罗斌.路基边坡冲刷研究[D].长安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