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裁决范文
时间:2023-03-22 15:4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裁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不对题。乡、镇行政文书主要有两种:一是行政处理决定书,二是行政处罚决定书。前者是行政机关因当事人的某项权属争议或权益被他人侵犯而作出的处理决定,后者是因被处罚对象违犯有关行政法规而对其进行行政处罚的文书。在现实中,乡、镇政府往往混淆了两种决定书的性质和区别,导致张冠李戴。有的甚至袭用人民法院专用的“行政裁定书”等来代替行政裁决。
内容不全、表述不清。乡镇作出的行政裁决书往往多数只有名称、当事人、查明的事、处理结果几部分。就是这样简单的裁决书,有的事实部分只寥寥数语。如乡制作的征收计划外生育费决定书,在查明事实部分仅用“超生一孩”一笔带过。何时何地出身,是男是女等都未予说明。
错盖、滥盖印章。以乡、镇政府名义制作的行政裁决书,应加盖乡、镇政府的印章,但有的乡、镇政府一些具体承办的站、所都只盖了承办职能部门的印章,从而导致行政处理、处罚决定不具备法律效力。
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一是法律法规混淆。如XX镇政府在处理责任山权属争议时本应适用森林法,却适用国土法。二是引用具体条文错误。三是未引用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而是引用领导的讲话材料。如乡政府制作的一份计划生育处罚决定,其依据是X×县领导的会议讲话材料。
问题产生的原因
乡、镇干部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乡镇干部中有较大一批是直接从农村村组干部中聘用的,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未经过专业培训。而制作一份形式规范、质量较高的行政裁决文书,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公文的写作要求,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夫,当前,多数乡、镇干部未达到这一要求。
法律知识欠缺。许多乡、镇干部往往忙于政务,疏于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加上行政法律法规多,新法又不断颁布。相当一部分乡镇干部对其行政管理涉及的法律、法规不熟悉。有些人仍习惯用行政命令管理,有些人甚至仍然按照过去早已废止的法律来处理行政违法行为。
“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仍然严重。部分乡镇干部认为只要实体处理正确,文书制作法规不规范无关大局;还有的认为被处罚的对象是边远山区的农民,文化低,对文书制作的要求不清楚。如果当事人不申请复议、不,也就万事大吉,即使当事人申请复议或向法院,文书被撤销还可以重新再改。
缺乏必要的培训。对一些专业人员未进行专业培训,也很少组织对干部的全面执法培训,乡、镇政府干部中很少有人系统学习过文秘、法律等专业知识。同时乡镇也很少组织干部进行全面的行政执法培训。
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认识。文书制作看似事小,实则事大,这就要求干部特别是乡、镇的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把文书制作当成政府的一项形象工程常抓不懈。
2、加强培训,切实掌握文书制作的要求。乡、镇干部应加强学习培训,正确掌握文书的制作。一份规范的行政裁决书应做到:(1)各项内容齐全,包括文书名称、当事人基本情况、争议事项或者违法事实、查明的事实和证据、对事实的分析认定、处理结果、诉权告知等;(2)表述清楚,说理充分;(3)适用法律正确;(4)尽量避免格式文书。
3、加强法律学习。乡、镇政府应组织其工作人员对行政执法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特别是新出台的法律规范的学习。要力戒那种应付上级检查,而采取对照答案填写试卷搞“人人过关”的形式主义。
4、切买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乡、镇政府必须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改进工作态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处理行政事务。对需作出裁决的事项,在决定前要进行充分调查取证,使处理结果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
篇2
1.组织领导。各乡镇政府及承担行政裁决职责的行政机关,是否将健全行政裁决工作机制作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抓手,进行安排部署;是否将其纳入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是否完善奖惩机制,细化目标任务;县财政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是否考虑行政裁决工作任务需求,合理安排经费。
2.队伍建设。各承担行政裁决职责的行政机关是否组织开展行政裁决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是否加强行政裁决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员;是否明确本部门内部承担行政裁决机构职责,安排专人承担具体工作。
3.督察指导。是否对《实施意见》贯彻落实情况、行政裁决工作情况进行督察指导。
二、制度建设
4.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合本年度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各承担行政裁决职责的行政机关是否组织清理有关行政裁决规范性文件,明确清理责任主体、清理内容和完成时限。
5.调解制度。是否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完善行政裁决应当先行调解程序,保证调解工作有章可循。
6.告知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时,是否告知行政裁决渠道供当事人选择。
7.救济制度。依法承担行政裁决职责的行政机关,是否主动与人民法院联系,建立健全行政裁决的救济衔接制度。
三、工作落实
8.履行职责。是否依法履行了行政裁决职责,建立行政裁决工作流程图,并提供2018年以来办理的行政裁决案件目录清单。
9.编制清单。是否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定,编制行政裁决事项清单,明确行政裁决的依据、事项、条件等内容,并向社会公布。
10.普法宣传。是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将行政裁决工作纳入本地本部门普法规划、年度普法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是否加强对行政裁决工作的宣传力度,全方位宣传行政裁决的优势特点、工作成效和典型案例,不断提高其在人民群众中的认知度。
11.数字化建设。是否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数字政府”和“数字”建设,推动纳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积极推进行政裁决在线立案、在线办理,努力适应人民群众便捷、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需要。
篇3
(81)×裁字第××号
申诉方:××电缆厂
人:王××,男40岁,供销科长
被诉方:××五金公司
代表人:宋××,男,43岁,副经理
马 ×,女,39岁,××市法律顾问处律师
申诉方与被诉方于一九八一年一月三日签订电缆线合同一份,计120平方毫米橡皮铝线
一千米,4×2.5平方毫米橡套电缆五百米,裸铜线五百米,合计价款三万五千七百五十元
整。
合同订立后,五金公司发现价格偏高,曾两次派人去电缆厂要求解除合同,遭到拒
绝。一九八一年四月五日电缆厂按照合同约定将全部电缆线发送到五金公司,五金公司
以质次价高为由拒收货物,拒付货款,发生争议,双方协商不成,经主管机关调解未达
成协议,电缆厂于一九八一年四月三十日向我局申请仲裁。
本局依法由首席仲裁员刘晋生,仲裁员王志和、李晓民组成仲裁庭进行审理。现查明:
双方争执的焦点是质量问题。经本局委托上海电缆研究所对电缆厂交付的三种电缆线进行了检验、测试,其结果为:120平方毫米橡皮铝线导体直流电阻为0.271欧姆,一机部颁发的此项标准是“不得大于0.255欧姆”。4×2.5平方毫米橡套电缆,导体氧化严重,无法
进行试验。裸铜线质量经测试合格。
据此认为,120平方毫米橡皮铝线导体直流电阻超过部颁标准,不能视为合格产品;4×2.5平方毫米橡套电缆,属于报废产品,根本不能使用;仅裸铜线质量合格。
根据上述事实,争议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产品质量不合格,责任在电缆厂。经调解,双方协商达成协议,事后五金公司翻悔,故本局特裁决如下:
一、裸铜线五百米经测试质量合格,由五金公司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货,计价款五千五百元,自裁决书生效之日起十天内一次付清。
二、120平方毫米橡皮铝线和4×2.5平方毫米橡套电缆因不符合质量标准,全部退货,由电缆厂于一九八一年六月三十日前提走。逾期不提按国务院1984年1月23日颁发的《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第三十五条第6款规定支付保管、保养费和第三十六条第3款规定承担逾
期提货的责任。
三、案件受理费按争议金额千分之五征收,计178.75元。案件外理费50元,两项共计228.75元。电缆厂承担151.25元。五金公司承担77.50元。
如不服本裁决,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天内,向原仲裁机关申请复议或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并将起诉书副本交送本会。
&nbs
p;
首席仲裁员 刘晋生
仲裁员 王志和
李晓民
篇4
“中性财政政策”,是财政部长金人庆于去年5月27日在上海世界扶贫大会上提出的。他表示,今后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有保有控,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这一论断的提出是一个重大转折点,意味着中国的财政政策将由“积极”转向“中性”。
中性财政政策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总量与结构。从总量上看,中性财政政策意味着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既不扩张,也不紧缩,即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不产生刺激性或抑制性的影响。这表现在预算收支上就是基本平衡,不搞赤字。从结构上看,财政上实行“有保有控”,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一方面促进瓶颈、短缺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控制那些偏热行业的发展,以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扭曲。
二、实行中性财政政策的背景
(一)积极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回顾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6年来的情况,应该说,积极财政政策对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势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第一,政府参与投资过多,影响了民间的投资环境;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大量发行国债,加大了财政的财务风险。目前整个国债占GDP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7.93%提高到20%多,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在提高;第三,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各方面效应,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显现。
鉴于此,当民间投资的增长达到能够支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亦或通货膨胀将成为经济健康运行的主要威胁时,也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完成其历史使命、必须转向的时候。
(二)实行中性财政政策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客观需要。从2004年年初的突出问题来看,随着民间的投资明显趋于活跃和旺盛,我国投资总量的增幅过大,并且在房地产、钢铁等行业中的投资有一哄而起的迹象,人们对于投资过旺、经济偏热的关注也迅速上升。而这种对投资需求的过热是政府和市场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要么控制市场投资,但市场投资的复苏恰恰是我们多年来所希望的,因此,在投资总量增长过快的情况下,我们自然偏向通过控制政府投资的增长来达到抑制社会投资总量的过快扩张。在这种情势下,如果继续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不断地扩张政府投资,就可能抵消当前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因此,减弱政府投资扩张的力度在当前十分必要。
然而,在局部地区局部行业投资过大、经济过热的同时,也存在着农业、科技、教育等投资不足的现象。这就要求在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采取“有保有控”的财政政策,即中性财政政策。
三、实行中性财政政策的基本思路
(一)从总量上控制,增收节支,减少赤字。在预算收支平衡上,严格依法征税,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下功夫;在国债方面,控制国债的发行规模,减少国债资金安排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大量浪费和低效率的现象。
(二)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做到有收有放。首先,调整支出结构,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越位”投入,政府资金应退出。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经费支出要相应减少;同时,优化国债支出方向,应积极致力于长期建设国债资金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以及国债使用中的负面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有控”。
其次,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了我们要实行的中性财政政策还不是对经济完全不影响、不干预,而是在控制相关投资的同时,还要做好重点投资的工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以及财政“缺位”的范畴仍需财政的大力支持。例如:环保、西部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农业、公共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的配套设施建设;对于这些范畴,财政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以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篇5
[关键词]税收征管;财政收入;误差修正模型
[DOI]10.13939/ki.zgsc.2015.23.023
1 我国财政收入与税收的关系
1.1 我国财政收入现状
2014年以来,我国多数省份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前一年,近十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从2007年开始回调。构成这种形势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的下行使得与之密切相关的财政收入也会下行;其二,与我国宏观经济下行相对应的作为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方面的调整是适度降低税率以支持我国经济增长。预计201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大幅放缓,地方及国家性的财政收入将出现同比负增长。
1.2 我国税收征管现状
在2015年的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修订草案中将给自然人终身不变的“纳税识别号”,这将为税收改革铺路。该修订使买房买车缴社保都要登记纳税人识别号、“灰色收入”无法逃税、依据消费监管收入将成为可能、个人网店收税将不再有障碍。
1.3 我国财政决算收入与税收的理论关系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得到1978年到2013年国家财政决算收入和与之对应的各项税收这两组时间序列。国家财政收入和各项税收总额随着年份的变化折线图见图1。
为使这两组时间序列更平稳且消除异方差,故先对其取自然对数。对处理后的这两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两组数据都非平稳,对其进行一阶差分,数据平稳,故这两组数据都是一阶单整。接下来进行协整性分析,首先作两变量之间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结果表明该序列平稳,这说明两者具有协整性关系,即两者之间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现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将我国财政收入的短期变化与长期变化联系起来。最终得到的长期均衡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为:
InY1=-0.035773+0.9244191nYt-1+0.3310341nXt-0.2401191nXt-1
其中:x-国家财政决算收入中各项税收
Y-国家财政决算收入
其修正的可决系数达到0.999295,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非常好,模型的F检验以及各系数的t检验均通过,DW检验表明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
该模型说明,不仅税收的当期波动对我国财政收入有显著性影响,前一期税收收入与前一期财政收入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影响同样显著。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前一期的税收收入、财政收入以及当期的税收收入来预测当期我国财政收入。
2 税收征管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影响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可以说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力军,我国只有认真落实税收征收管理法才能使财政收入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的目标。税收征管制度是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一个税制设置合理、税种构造科学、税负适度的税收征管机制是实现我国财政收入目标的必要条件。没有好的税收征管制度支撑,再好的财政政策也难以有效地实施。西方经济学认为,实施机制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有效,除了具有完善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外,更主要的是这个国家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离开了有效的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因此,税收征管是实现我国财政收入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在上述的误差修正模型中,我国当期的财政收入取决于当期的税收收入、上一期的财政收入以及上一期的税收,并且上一期的税收收入与我国当期财政收入呈现负相关。这说明我国当期的税收收入并不能完全决定我国当期的财政收入,上一期我国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对其也有显著影响,并且从系数上看,上一期我国的财政收入对当期我国的财政收入影响最大。综上所述,认真落实税收征管制度是实现我国财政收入目标的前提。
3 当前我国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3.1 纳税人不了解缴税的意义
征收制度在当代这个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不断修改和完善,是为了更好地调节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促进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合理的税制,统一的税法,公平的税负,对于理顺和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对于理顺和规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在制定和完善的过程中所召开的听证会波及范围小,并没有广泛地征求纳税人的意见,这样一来,自觉缴税没能在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中落下烙印,人民群众对于为什么要缴税,缴税对国家及自己有什么重要意义等一系列问题都不太了解,因此人民群众对缴税的积极性普遍偏低,这严重地影响了税款征收的效率。
篇6
(一)裁决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范围,或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二)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三)仲裁员仲裁该案时,有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四)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
人民法院在不予执行的裁定书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收到裁定书之次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起诉。
对已经生效的仲裁裁决在执行程序中进行审查是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职权,是司法最终审查解决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最高院的《劳动争议解释》颁布施行前,关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民诉法第217条、仲裁法第63条及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8条。
人民法院不予执行的裁定,是执行结案的方式之一,它所解决的不仅是执行的程序问题,对双方当事人实体民事权利亦具有重要影响,对照民诉法第217条、仲裁法第58条关于撤销仲裁裁决的规定、仲裁法第63条中直接援引了民诉法第217条关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条件规定,我们可以发现,仲裁法所设定的撤销仲裁裁决的情形源于民诉法第217条的规定。而仲裁法的规定对于劳动仲裁并不能套用,仲裁法在第77条明文规定“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另行规定。”
尽管从逻辑上讲,劳动争议仲裁是仲裁的一种,似乎可以适用仲裁法的一般规定,民诉法第217条也并未排斥对劳动仲裁裁决的适用,但在民诉法第217条的第5款,我们可以发现,民诉法规定对于人民法院不予执行的仲裁裁决,当事人可以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所谓重新达成仲裁协议也指的是合同纠纷和其它财产权益纠纷的仲裁,而非劳动争议仲裁,因为劳动争议仲裁并非以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前达成仲裁协议为前提条件。这一点,在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1条中也能得到佐证,该条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仲裁裁决的,应提供仲裁协议书或仲裁合同书”。
上述规定的矛盾之处在于,一方面,按照法律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与合同纠纷的仲裁,在适用范围、受理条件和经人民法院的处理程序上有诸多的区别,另一方面在执行程序中又将这两类仲裁裁决混为一谈,很容易造成执行程序的混乱。
关于最高院《劳动争议解释》第二十一条局限性的分析(1)有违司法解释的原则。所谓司法解释,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规范的有关问题所进行的解释”[1],它是“对法律规定的内容和涵义所作的理解和说明”[2],而不应对法律规定的内容作出修改,最高院的这一规定,有违仲裁前置的法律规定。因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后,仲裁裁决即无法律效力且属自始无效,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劳动争议仍然存在,人民法院的裁定并未能改变双方当事人争议的性质,如越过仲裁程序迳行诉讼,是违背法律规定的原则的。劳动法学理论界对此也有不同的见解[3].笔者并不否认人民法院对于劳动争议案件具有受理权,但在现行的法律体制下,该受理权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过去的司法解释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仲裁前置的原则规定不可逾越。从民事审判的实践来看,在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阶段,法院只对仲裁的事实及裁决的内容如实表述,并不对仲裁是否正确发表意见,更不能直接撤销仲裁裁决(尽管事实上有些案件的审理结果与仲裁裁决大相径庭),而在执行程序中人民法院却不经审理,通过合议庭的审查就可以对仲裁裁决作出裁定不予执行,在法理上是很值得商榷的。
(2)限制了当事人民事权利的行使。在双方当事人发生了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后,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选择救济的途径。仲裁法对于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后,在第九条的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可以重新达成协议后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对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而言,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后,当事人仍然有权利重新申请仲裁,由仲裁机关再次对争议进行仲裁,从诉讼经济的角度出发,仲裁机关对于双方争议的事实更清楚,更有利于仲裁机关针对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及人民法院在不予执行裁定书中说明的不予执行理由及时进行裁决。
(3)助长当事人不及时履行诉权从而达到拖延履行民事义务的目的。劳动法第82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如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应在收到裁决书次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逾期不起诉,则仲裁裁决发生法律效力。依据该条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应及时行使诉权,在仲裁裁决书中也会告知当事人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但《劳动争议解释》第21条,无疑为当事人不行使诉权提供了可乘之机,尤其是被仲裁裁决承担民事义务的一方当事人(通常情况下多为用人单位),其明知仲裁裁决有法律规定的可以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情形,即使在法定期间内向法院起诉,法院仍然要判决其承担一定的民事义务,为逃避民事义务的及时履行,该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往往故意不行使诉权,而在执行程序中再向法院举证,使申请人白白交纳了执行费用,一旦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再由法院通过诉讼程序进行审理,一审判决作出后还可以再行使上诉权,这样的几个回合,足以使急需实现民事权利的申请人身心俱疲。
(4)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的裁定行为事实上使人民法院代为行使了本该由仲裁机关行使的再行裁决权,除非当事人起诉后审理这一案件的合议庭仍是执行审查的合议庭,否则很难保证在当事人依据法院的裁定向同一法院起诉后,对于仲裁裁决的效力能够获得与在执行程序中相同的结论。要求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对当事人的举证进行审查核实,在当前执行人员已经满负荷工作的情况下,也是不现实的。从民诉法及最高院的司法解释的规定来看,民诉法只规定了人民法院对此类仲裁裁决的审查组成合议庭,但具体如何审查,是通过听证的形式还是通过庭审的形式,在实践中很难操作,在该程序中经该合议庭认定的证据能否在当事人起诉后直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庭的定案依据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明确和规范。劳动争议案件在适用法律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地域性的差异,通过简单的审查是很难判断其正确与否的。
关于启动仲裁裁决审查程序的分析首先,审查仲裁裁决程序的启动以被申请人提供证据提出请求为原则规定是否科学?
按照最高院的《劳动争议解释》第21条,已经生效的仲裁裁决在执行过程中,依被申请人提供的证据对仲裁裁决是否具有第21条所规定的四种情形进行审查核实,换言之如被申请人不提供这类证据,而是申请人提供这类证据时,人民法院应如何处理呢?如严格按照《劳动争议解释》则对此类情况的出现未作规定,从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考虑,将此项权利只赋予被申请人一方是有失公平的。申请人提出的有关证明仲裁裁决确有错误的证据,如果人民法院不加以理睬也是不符合“有错必究”的司法原则的。
其次,被申请人举证证明的四种情形应经人民法院审查核实是否可行?人民法院对于仲裁裁决适用法律问题可以进行审查,但对仲裁员在仲裁过程中的徇私舞弊、枉法裁决的行为人民法院是否有权进行调查和核实?如果仲裁机关及具体仲裁人员拒不配合法院的调查,人民法院是否可以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呢?对于不适合从事仲裁工作的仲裁员,法院的个案审查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仲裁委根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第26条的规定,对不适合从事仲裁工作的仲裁员予以解聘,取消其仲裁员资格。
第三、关于执行审查程序的启动不应一律拘泥于劳动争议当事人的举证,而应由人民法院主动行使审查权。该主动审查权对于经劳动仲裁机关调解结案的仲裁调解书具有更特别的意义。因为在仲裁调解过程中,劳动争议当事人双方极有可能恶意串通,以调解书这一合法形式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如在工伤赔偿案件中,双方经协议,用人单位支付给职工的赔偿款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赔偿数额,在执行过程中被申请人也不提出对己有利的证据,对于这类案件如不加审查,直接按仲裁机关制作的调解书执行,正中双方当事人的下怀,直接损害了国家、集体的利益,一旦有人对双方的行为提出异议,则将全部责任推往法院审查不严。
关于完善最高院司法解释的设想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是区别几种不同的情形分别予以处理:
1、对于裁决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范围或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可由当事人在不予执行裁定书送达后三十日内向法院起诉;对于既不属劳动争议又不属人民法院受理范围的纠纷应在不予执行裁定书中告知当事人向有权机关申请处理。
2、对于《劳动争议解释》第21条规定的第二至四项三种情形,可在向当事人送达不予执行裁定书时告知当事人就该争议事项重新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机构应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进行开庭裁决,对此裁决不服的一方当事人仍可在法定期间内行使诉权。
如果要兼顾民诉法第217条的规定的话,也应将仲裁作为可供当事人选择的途径之一。对于《劳动争议解释》第21条所规定的第二至四项情形,可在不予执行裁定书中告知当事人可以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在一方当事人选择仲裁,一方当事人选择诉讼时,则应按递交申诉状(起诉状)的先后确定由仲裁机关还是人民法院行使管辖权。
注:
[1]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第48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吕世伦、公丕祥主编《现论法学原理》第358页,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篇7
关键词:政治关联;财务决策;公司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10802
1引言
政治关联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学者所关注,但都没有对政治关联的概念有统一的界定。国外学者Faccio(2006)认为政治关联是指企业通过政治关联高管影响政府部门从而获取其他企业所不具有的优势。国内学者刘晓薇(2008)利用公开的可观察的信息给出了两种定义方法,把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曾经或当前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者担任人大代表界定为高管具有政府背景。在法律层面上,政治关联被认为是合法的。在各国政治关联都被认为是很普遍的现象,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法制水平也较为低下,政治关联被当作是一种非正式的机制来帮助公司提升公司的价值。而国有企业因为本身就为政府所控制,故其具有“天然”的政治关联。而民营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设法建立政治关联。例如:聘请有政府背景的人作为公司高管、聘请政府负责人作为公司的顾问。研究表明,政治关联有助于民营企业业绩的提升。
2政治关联对公司价值及财务决策行为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经济转型与关系主导型社会结构下,公司越来越重视政治战略,一般公司为了减少外部环境(尤其是政府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公司的不利影响会努力建立一定的政治关联,通过建立政治关联来影响政府决策的过程从而获得更多的政府资源,对公司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
2.1政治关联对公司融资的影响
各个公司的自身条件不一样,向银行融资的难度也不同。由于民营公司资产规模较小,生产经营的不确定大、风险大等原因,民营公司往往很难在银行融资。这也导致近几年江浙一带许多民营公司破产的一个原因。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公司销售不畅,融资也遇到困难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破产。在民营公司建立政治关联以后,民营公司将会因为政治关联而形成一定的声誉,从而使其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也可能会增加该公司在银行的信用评级从而增加贷款额度和延长贷款期限。这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2政治关联对公司获取政府补贴的影响
民营公司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经常无法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公司建立了政治关联,方便了公司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从而能获取更多的政府优惠政策的信息,从而能使公司获取更多的政府资源和更优越的资源配置。例如税率的优惠,曹书军、刘星等(2008)年研究发现建立了政治关联的公司要比没有政治联系的公司税负更低一些。陈冬华(2003)发现如果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具有政府官员的背景,则该公司更容易获取政府补贴收入。政治关联使公司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弥补了民营公司信息不对称的缺陷,使其更具竞争优势。
2.3政治关联对政府干预的影响
潘红波、夏新平和余明桂(2008)发现政府干预对业绩较好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并购活动进行负面干预。但政治关联有助于降低公司的经营决策受到政府的干预。由于地方政府会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对一些公司进行经济干预,一般民营公司在经营较好时,会遇到一些政府干预,政府会要求该公司去并购一些濒临破产的公司,但这种政府干预会影响公司的发展,负面的政治干预可能会导致公司经营决策的失败。在公司建立政治关联后,可以有效减少这种负面的干预,从而使公司可以按照正常的节奏经营发展。政治关联可以作为一种法律保护的替代机制,减少政府的干预,保护公司的产权免受政府的损害。
2.4政治关联的危机救助
Faccio等对政治关联与公司救助之间的关系做了系统的测试,研究测试了在1997年到2002年6年间35个国家的450家有政治关联的公司和与其相应的配对的同等的无政治关联公司,研究结果表明450家有政治关联的公司比没有政治关联的公司借到更多的钱,在他们遇到经济困难时,有政治关联的公司更能得到本国政府的救助。故政治关联能帮助公司在陷入经济危机时给予其经济救助,帮助其度过难关,从而降低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3政治关联对公司价值及财务决策行为消极的影响
3.1政治关联容易导致过度投资
由于对政治关联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公司为了建立政治关联可能会通过权钱交易来贿赂政府官员,在缺乏司法制衡、舆论和群众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严重的和权钱交易机制。与政府形成了良好政治关系,公司将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获得更多银行贷款,贷款期限也更长,其投资时受到的融资约束更少,导致公司不注重自身的经营管理,不注重经济效益,而更多地注重与政府官员建立关系,热衷于盲目的投资和增加资本。盲目地投资可能将资金投向盈利前景并不乐观甚至净现值为负的项目,造成政治关联公司经营业绩降低,从而损害了公司的价值。
3.2政治关联会导致政府的负面干预
梁莱歆和冯延超(2010)以中国的民营企业为样本,发现政治关联民营企业雇员的规模、薪资成本均显著比非政治关联企业高,表明政治关联企业受到政府为扩大就业、提高人均收入而进行的政治干预,这些负面的干预使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决策偏离了股东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了公司的价值。
3.3政治关联会降低公司财务决策的谨慎性
雷光勇等(2009)研究政治关联对审计师的选择的影响,结论表明政治关联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外部制度环境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外部审计的公司治理功能相对于制度环境更要受制于政治关联的影响。面对与政府关联的公司,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承受较强的政治压力,从而更容易丧失独立性。因而政治关联公司在作出财务决策时将会更大胆,缺乏谨慎性。
3.4政治关联会导致寻租行为
余明桂等(2010)研究发现基于政治关联的财政补助是没有效率的,有政治关联的公司在获得财政补助后并没有提高公司的业绩,反而导致社会稀缺资源的分配不公,降低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有政治关联的公司通过影响掌握着财政补贴支配权的官员来获取财政补贴,这是建立政治关联的寻租假设。并且在制度约束越弱的地区这种寻租行为就越盛行。
4结语
政治关联在国内外都是很普遍的现象,并且对公司价值及财务决策都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所以民营公司建立政治关联的动机更强。的确,政治关联会给公司的公司价值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能使公司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从而更快更好的发展,但同时政治关联也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公司无法正确的认识政治关联就有可能导致公司价值受损。因此,正确对待政治关联是公司建立政治关联的前提,一些政治关联公司过度依赖政府,认为即使出现财务困境,政府也会对其进行救助,因而就盲目投资,导致业绩下滑,企业价值受损。积极建立政治关联没有问题,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公司治理,好的公司治理能够放大政治关联对公司价值及财务决策积极的影响,才能保证公司健康、稳定并且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莱歆,冯延超.民营企业政治关联、雇员规模与薪酬成本[J].中国工业经济,2010,(10).
篇8
关键词:行政部门 财务 管理机制 措施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财政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不断改革和加强。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时间尚短,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疏忽,引发了一系列财务问题,造成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混乱,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严重阻碍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所以,加速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明确
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固有的观念占主要因素,大多管理制度不能适应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使得财务核算缺乏统一有效的标准,各部门间相互比对不实,财务控制能力较弱。单位岗位设定不规范,没有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存在违背会计准则的情况,使得财务管理核算和预算存在严重背离实际情况的问题。部分单位对财务管理制度不够重视,执行力大打折扣,使得财务管理只流于形式。
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不够规范,财务处理不及时清算造成呆坏账。将资金划拨给其他单位或者以赊销方式出售,造成空账,很有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在内部财务管理中,由于单位内部票据的管理和使用不够明确,私自使用票据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许多坐收坐支、白条抵库等法律明文禁止的行为。
(二)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血液不能补充,使得财务管理僵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经济发展。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许多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健全,不能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财观念。而新加入的人员接受新的财务管理体系,缺乏基本经验,管理意识模糊,很难进行正确的财务管理。使得新老财务人员在思想上产生分歧,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效率。
(三)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由于大多数都是在内部进行,许多制度不够透明化,这给监督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岗位设置不够明确,使得许多人身兼数职,遇到问题相互推卸,阻碍了监督管理的开展。内部财务计划和预算审批程序不够明确,不能有效达到先审批后审核的执行标准。尽管单位设立监督审核机构,但是内部人员相互利益裙带关系使得审核名存实亡。乱支滥用现象滋生,缺乏约束和管理,造成,损害国家利益。
二、如何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让财务管理及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组织认真学习《会计法》、《预算法》以及财政部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准则和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坚决纠正和彻底堵绝。要在领导层普及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重视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增强财务管理的能力。其次,可以进行绩效考核制度,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在思想上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观念,邀请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对理论基础不足人员进行培训。再次,组织进行新财务管理方法的学习和财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全面实行信息化、规范化、统一化管理模式。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制定适合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部门所存在的问题。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从业水平,要尽量通俗易懂,细节明确。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应从内部入手,保证职能充分履行,并且各职位职责权限分离,建立相互制约,相互依托的竞争机制。制度的建立不仅在综合管理方面,更应该细化到每个岗位,比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管理程序制度,资产清查制度等。要做到财务管理的每个步骤都记录保存,按规章办事,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管理
制度的制定不仅是在单位内部进行,同时也要有外部监管。建立健全的内部财务审计监督管理制度,是对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也是对规范内部财务审计的推动力。财政部门通过考核、检查、监督等形式严格贯彻执行既定制度,对各职位进行定期总结汇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合法、透明。对预算编制单位执行的全过程要进行监管,保证预算编制科学合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国家经济的有效增长。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遏制事业单位腐败和强化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管理制度和管理责任,让财务管理人员能够真正用自己的心和热情去参与到工作中去,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有效利用,提高事业单位处理问题的能力,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姬慧玲.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务分析,2011
篇9
摘 要 财政体制改革逐渐深入,推进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从实际工作状况来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对此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及时解决,推动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竞争力。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改革也在逐渐发挥作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已经推出历史舞台,但是人们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认识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财务管理是需要依赖专业的管理人员运用现代的管理体制进行管理的一项计划性工作,下面就对当前形势下,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会计人员的基础工作不到位
我国的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着专业素质不够,很多会计人员属于半路出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同时在管理意识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认为会计核算中心完成计算工作,本单位人员素质影响小,很多单位在人员的变更上不够重视,导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差,一旦需要这些人员报告单位的财务状况的时候,乱作一团,财务管理职能无从谈起。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工作中存在疏忽大意的现象,不合规、不合法的票据常年存在,从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调研中我们可以发现,原始票据的账目混乱,部分单位竟然存在假发票报账的情况,值得深思。
(二)财政支出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这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专项资金的用途被任意更改,财务人员缺乏法治观念,对财务支出的各项款项管理不严,支出项目的变更必然导致资金被挪用,严重影响本单位的发展,同时也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私设小金库现象极为普遍
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着一种私设小金库的现象,主要目的是为了隐瞒其不合理利用资金的状况,一些单位的 部门也存在着坐收坐支的现象,没有依照规定上缴款项,严重违背的了票款分离制度与收支两条线的规定,非常容易滋生腐败现象,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四)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
很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概念,没有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导致流失现象十分普遍,过于依赖核算中心,很多固定资产成为个人产品,随意使用。
(五)对预算编制与评价机制缺乏客观的认识
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用中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无法发挥作用,主要就是由于预算编制与评价机制的缺失,导致单位财务管理十分混乱,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文中所提到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发挥财务管理职能的作用,保证国有资金的完整与安全,使其得到高效的利用,防止现象滋生。
(一)提高相关人员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及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相关部门对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增强其法律意识,完善财务管理,对会计从业人员要坚持持证上岗,增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与工作能力,运用现代的管理技术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
另外,各单位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经费的收支要不断地完善,加强会计监督的功能,推动各项业务的规范性。在工作中遵循收支两条线,票款分离制度,将各项收支纳入到预算管理的范围内,从实践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岗位的制约与牵制,进而提高各项资金的利用率,发挥其社会效益。
(二)注重内部控制制度与监督机制的实施
内部控制制度与监督机制都是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对策,根据相关规定,要不断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的登记制度,保证账面清晰,账物相符;其次是要加强财产清查制度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一旦发现问题,确定引发的原因,根据情况进行处理,提高财产的安全性;再次是增强对固定资产程序的控制。固定资产的验收、使用、保管及交接都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不得随意的变更或者销售;最后是增强固定资产的损赔制度,对造成固有资产损失的单位及个人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提高管理效益。
(三)增强预算的管理,强化约束的力度
在管理中要坚持编制、执行与评价同等的低位,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对部门预算的编制效率,推广零基、绩效编制的有效方法,综合管理,提高质量。同时要提高执行的力度,合理安排支出,杜绝随意的变更预算,增强约束力度。
(四)提高审计职能的发挥
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行政事业审计与专业审计是互相分离的,要逐渐将二者结合,发挥整体效用,增强审计的效率,利用审计监督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针对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中人员素质不过关的现象,除了要采取培训的措施来提高其专业素质外,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培养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可以从外引进,促进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提高,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促进财务管理人员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环境中,切实的提高我国财务管理的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要想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就要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其根本在于提高人员的管理,增强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碧琴.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财经界(学术版).2011(06).
篇10
【关键词】 腮腺良性肿瘤;口腔修复膜;味觉出汗综合征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055
为了观察和分析腮腺良性肿瘤术中采用口腔修复膜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效果, 本文特选择2009年3月~2014年2月在本院进行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的91例患者, 观察组患者术中给予口腔修复膜, 对照组患者术中未给予口腔修复膜, 术后随访, 并对患者是否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 比较评价结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91例2009年3月~2014年2月在本院进行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术后均经病理确诊。36例患者术中给予口腔修复膜, 作为观察组, 其中27例, 女9例;年龄34~74岁, 平均年龄(47.8±8.8)岁;肿瘤直径均>3 cm;按照病理分类, 21例多形性腺瘤, 13例腺淋巴瘤, 2例基底细胞腺瘤;按照术式分类, 行全叶切除4例, 行腺体部分切除12例, 行腺体浅叶切除20例。55例术中未给予口腔修复膜, 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2例, 女13例;年龄35~76岁, 平均年龄(48.4±9.3)岁;肿瘤直径均>3 cm;按照病理分类, 33例多形性腺瘤, 19例腺淋巴瘤, 3例基底细胞腺瘤;按照术式分类, 其中行全叶切除10例, 行腺体部分切除15例, 行腺体浅叶切除30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 并已与院方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腮腺良性肿瘤术中未给予口腔修复膜, 观察组患者腮腺良性肿瘤术中给予海奥口腔修复膜(烟台正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规格有3 cm×4 cm, 5 cm×5 cm, 4 cm×6 cm, 6 cm×8 cm, 规格的选择根据手术区域面积大小选择。手术方法为:逐层将患者的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切开, 腮腺筋膜下翻瓣, 在手术解剖过程中注意保护面部神经, 按照相应的术式来进行切除手术。观察组在切除后选择合适的海奥口腔修复膜充分覆盖手术创面区, 修复膜规格的选择以手术创面区域大小为依据, 将边缘修剪整齐, 然后在手术创面上, 在边缘缝合固定, 并常规放置1根橡皮引流管, 接负压引流, 缝合并包扎。
1. 3 观察指标 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 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可从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方面来比较, 其中主观评价是询问患者是否有出现进食时术区皮肤出汗或者潮红等症状;客观评价主要是通过碘-淀粉实验进行检测, 方法为[1, 2]:取3 g碘, 20 g蓖麻油, 将其加入200 ml无水酒精中制成涂布碘溶液, 将其涂于患者手术区域以及对侧相应皮肤, 等待3 min左右, 待其干燥后, 在上面撒少许干淀粉, 取0.3 g维生素C片, 使患者口服并咀嚼, 这主要是为了使患者产生催唾反应, 3 min后, 对患者局部皮肤反应进行密切观察, 如果皮肤表面的淀粉呈蓝紫色, 则表明患者出汗使淀粉溶解并与碘发生化学反应, 可确定有味觉出汗综合征, 如果皮肤表面的淀粉没有变色则表明患者没有出汗, 那么可确定无味觉出汗综合征。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涎瘘、复发、术后暂时性面瘫等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2例出现涎瘘, 1例出现复发, 6例出现术后暂时性面瘫, 发生率为25.0%(9/36), 对照组患者中3例出现涎瘘, 2例出现复发, 9例出现术后暂时性面瘫, 发生率为25.5%(14/5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2, P>0.05)。
2. 2 两组患者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比较 观察组患者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主观评价发生率为0, 客观评价发生率为2.8%, 对照组患者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主观评价发生率为10.9%, 客观评价发生率为16.4%, 观察组的主观评价结果和客观评价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手术对腮腺筋膜及其副交感神经纤维造成了损伤而引起的, 主要表现为手术区域皮肤在受到刺激时出现出汗、潮红等不适症状[3]。现在阻断支配皮肤汗腺的交感神经纤维与术后暴露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之间的错联是临床上公认的能够有效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最佳方法[4]。腮腺多形性腺瘤属于腮腺良性上皮肿瘤, 大部分患者发生在腮腺后下极和腮腺浅叶这两个部位, 手术切除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有效防范[5]。味觉出汗综合征多发于腮腺肿瘤切除术后, 尤其是直径>3 cm者, 因直径>3 cm的腮腺良性肿瘤其手术创面更大, 更容易发生交感、副交感神经的错联, 其发生时间一般在术后3~6个月。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涎瘘、复发以及术后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观察组患者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口腔修复膜应用于腮腺良性肿瘤术中可有效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杜传亮, 王淑琴, 万淑红, 等.腮腺多形性腺瘤178例临床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0, 20(4):276-278.
[2] 路国, 林慧玉.区域切除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中的临床体会.中外健康文摘, 2012, 11(39):7-8.
[3] 谭小尧, 张兴安, 李果, 等.腮腺多形性腺瘤改良术式与传统术式的对比研究.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1, 21(5):338-340.
[4] 金鑫, 徐文华, 陈新, 等. 海奥口腔修复膜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安徽医药, 2013(7):1128-1129.
[5] 邵秀梅. 腮腺多形性腺瘤83例手术治疗疗效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22):72-73.
[6] 陈立强, 吕武德, 姚智芳, 等.腮腺多形性腺瘤85例临床治疗体会.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1(17):2251-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