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范文
时间:2023-04-03 08:2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三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为依托, 突破“信息助农”技术瓶颈
科技厅组织区内外专家根据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特点完成了“西部电子农务平台”开发并投入应用服务。平台通过“数据资源共享、农业生产管理决策、示范区建设”三大模块构建起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利用搜索引擎整合全自治区52个农业网站资源,建立了自治区级中心数据库,共完成了10大类42个库240多万条信息,开发了39个农业信息系统和45个属地化信息决策系统,完成农村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等26套多媒体课件,推广应用农村科技等各类服务系统和数据库98套(个)。
以星火科技12396省域试点工作为基础,创新了“信息助农”服务模式
结合科技部12396星火科技省域试点工作,在提升已建的500个星火科技12396科技信息服务示范点的基础上,在全区形成了671个科技信息服务示范点。全区各地紧贴实际,面向“三农”,把提供科技服务与开展网上查询、电子商务、党员远程教育、文化大片放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务培训等服务相结合,广泛开展信息服务。一是将站点建在合作组织里,面向社员(会员)提供服务。彭阳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网上信息平台,为社员向广西、河北、陕西等地销售各种中药材150余吨,创造利润13.6万余元。二是将站点建在龙头企业里,面向周边农户提供服务。宁夏金福来羊产业公司信息站充分利用企业人才、技术、信息和市场等资源,引导农户发展养殖业,降低风险、增加收入。三是将站点建在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上,面向与其共同创业的农户提供服务。灵武市科技特派员王桂花,借助农业科技服务110,与农资店经营相结合,将信息服务寓于经营当中,探索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科技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四是将站点建在农贸市场里,实现农产品网上营销,平罗县“石嘴山市宁农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联结各个信息站,年交易额达8000万元。五是将站点建在集镇上,面向周边农民集中提供服务。永宁县6个乡镇建设“农民网吧”,可容纳15人同时上网,并利用县闭路电视系统开设的“空中课堂”传播科技知识。
篇2
一、强化“三农”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客户经理素质
一是针对农村乡镇面广、 营业网点多,服务“三农”客户经理不足的实际,该社通过对机构和人员的重新整合配置,不断充实“三农”客户经理队伍。目前全社“三农”客户经理已基本能够满足服务“三农”的需要。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对客户经理业务技能、营销技巧的培训,自2009年以来,先后组织学习和培训10余次,有效提高了客户经理的业务操作和营销技能。
二、深入调查,抓住重点,提高放贷积极性
结合县域经济的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联社科学制定了信贷服务方案,努力做到提前介入、及早安排,把涉农作为营销重点,多管齐下,支农贷款和个人贷款一起抓,要求各社主任带头抓营销,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深入企业和乡村农户家中掌握实情,了解资金需求,极大地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2010年,联社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发展战略部署,适当增加信贷投放,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了解武川县招商引资项目进展情况和企业资金需求,在政府牵头的情况下搞好项目对接。联社在支农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重点抓了中棚马铃薯种植和棚圈养殖业建设,共计投放优质贷款1.2亿元,并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优势,与种植、养殖专业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产购销一条龙,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适时投放贷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2011年入春以来,联社围绕县委、县政府年初关于春备耕生产工作的部署,结合自身经营情况,了解春备耕生产所需资金状况,及时制定信贷投放计划,掌握春备耕生产的资金需求,以阳光放贷模式,现场办公,提高了办贷效率,也保证了资金直接到达农民手中,满足了农民春耕生产的资金需求。为支持武川经济发展采取的具体措施:一是以“惠农卡”为载体,积极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农业生产。对农户主要是以支持化肥、地膜、农机具配套等为主,抓住发放农户贷款的有利契机,加强支付业务和征信系统的宣传,让农户全面了解惠农卡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累计发放农户贷款4.6亿元,发放“惠农卡” 9.2万张,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二是在满足春备耕生产贷款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其他涉农的贷款。三是在资金有余的情况下,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巩固和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营效益好的客户。为企业正常经营提供了资金保障。四是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链条,采取灵活多样的审批方式,有效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五是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城乡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热情周到的服务。
篇3
一、服务地方有实力。该县农信社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坚持"面向县域、面向中小企业、面向社区"的市场定位,立足县域,支持"三农",巩固普通农户,做大产业经营户,做实优质大客户。重点支持工商信用户、产业经营户、农业产业化笼统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既做大做强了信贷规模,又调整优化了信贷结构。支农贷款和个体工商户、农村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占比90.42%,既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又促进了经营效益的提高,信贷业务开展在全市位居前列。
二、支持产业集聚区。在保证"三农"资金供应的基础上,该县农信社集中资金帮扶了一大批县域龙头企业的发展,并开发了企业法人联保体、小微企业贷款绿色通道等新的信贷产品以服务县产业集聚区经济。重点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各种新型贷款模式。截至目前支持太康企业131家,发放企业贷款余额26.3亿元,其中重点支持的项目有锅炉产业4.8亿元、农业合作社4.7亿元、纺织行业5.9亿元、其他企业10.9亿元。
三、城乡结算主渠道。该社的银行卡--金燕卡,全国通存通兑,ATM等自助设备达到52台,平均每个乡镇近2台,与近300台的助农取款、移动POS机相辅相成,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奠定了信用社服务农村金融的坚实基础。
四、改制商行见成效。目前全县农信社股权改造工作全面完成,溢价发行股金,与省内优质企业达成股金购买意向并获得上级部门批准,各项监管指标已达标,并将申报改制工作,实现农信社发展历史性跨越。
五、重点扶贫显担当。太康县农信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在稳健经营科学发展的同时,坚持扶贫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先后投放980万元信贷资金和90万元扶持款项帮助贫困村改善基础环境建设和教育条件,提升村民知识水平和脱贫内动力,带动了行政村的经济发展,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得到县委、县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
篇4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回顾过去5年,可以肯定地说,“十一五”时期是农行“三农”金融发展的“黄金期”。
2007年以来,农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明确服务“三农”发展战略,创新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放,努力为“三农”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金融支持。
“十一五”期间,农行按照中央面向“三农”的基本要求,确立了“县域蓝海”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新时期农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明确了未来三年、五年、十年要达到的目标,到2011年“三农”贷款比2008年翻一番,到2013年“三农”和县域信贷投放超过两万亿元。
围绕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中心任务,农行不断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的信贷投放。截至2010年11月末,农户贷款余额达到2905亿元,是2008年的2.9倍。农行全面落实与产粮大省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支持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458个产粮大县提供贷款,贷款余额达到5500多亿元。在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农行为全国89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中的592家提供金融服务,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737亿元。支持县域中小企业近3.3万家,贷款余额7338多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近3000亿元。2008年以来,农行县域新增存贷比一直保持在65%以上,基本实现县域组织的资金用于县域。
过去5年,农行不断拓宽“三农”服务渠道。通过改扩建和迁建现有网点优化网点布局,扩大辐射范围。目前农行县域网点总数达1.27万个,相当于工、中、建、交四行县域网点的总和。还积极与农信社、邮储银行、供销社、“万村千乡”农家店等合作,提供更便捷、更全面、更有效的金融服务。在流动渠道建设上,创新流动客户经理组、流动服务车、马背银行等方便快捷的服务模式。在电子渠道建设上,加大“离行式”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渠道的建设力度,累计向农村和县域投放24小时自助设备17529台,自助服务终端4971台,POS机11万部,转账电话81万多台。
针对普通农户、种养大户、多种经营户和广大个体工商户,农行分别开发了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惠农信用卡和个人商铺经营权质押贷款等产品。研发了具有支付结算、补贴等多种功能的惠农卡,截至2010年11月底,农行惠农卡发放已达5739万张,授信总额1583亿元,通过惠农卡为560多万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贷款余额超过980亿元,惠及2亿多农民。目前,汇集在农行“三农”金融产品统一品牌“金益农”下的通用和特色产品达223种。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如何紧贴新时期“三农”金融需求,支持农民生产经营和消费升级,落实中央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是有志于面向“三农”的金融机构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农行董事长项俊波表示,农行将跳出传统服务“三农”模式,进入服务“三农”转型新时代,以转型带动创新,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项俊波提出,农行不能停留在网点众多的优势上,而应利用科技创新,尝试以电子服务渠道逐步替代传统的人工服务模式。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农行在重庆、贵州、湖北、陕西等10多个省份已开办转账电话、POS机小额取款等业务。
提供小额信贷是银行支持农户发展生产的传统业务,但随着城乡金融壁垒的打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刷卡消费、小额取现、理财等日常金融需求不断增加。在继续加强“三农”信贷服务的同时,农行将适时推进服务转型,为农民提供更实惠便捷的服务。
篇5
产权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12月16日,湖北丹江口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揭牌开业。成立于1952年,走过58年风雨历程的丹江口市农信社完美谢幕,实现华丽转身,变身为“湖北丹江口农村合作银行”,它是丹江口市农信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是今年十堰市首家、全省第6家获准开业的农村合作银行,它标志着该市农信社产权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同时也揭开了丹江口市农信社的改革和发展的新篇章。
各项存款实现历史性跨越式增长
农合行始终坚持存款是立行之本、兴行之源、发展之魂的经营理念,把大力组织资金作为支持市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促进农合行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阀。一年来,丹江口农合行通过抢抓旺季抓存款、移民抓存款、项目抓存款等措施实现了存款跨越式增长。截至12月底,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39亿元,比年初增加4.04亿元,增幅32.7%。存款规模创历年最好水平,实现超计划、超同期、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信贷支农业务得到全面巩固
2010年,丹江口农合行以开展“进农户、入社区、走百企、访千店”活动为契机,坚持把支农工作作为做大信贷规模、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树立“小贷款大市场”的理念,围绕支农链条,细化支农举措,推广支农服务“五个一”模式,有效提升了信贷服务效能,扭转了农户贷款投放不足的被动局面。截止12月底,各项贷款余额达到8.8亿元,比年初增加2.57亿元,增幅41%,其中,涉农贷款余额达到近8.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95%,涉农贷款增幅、增量、占比均实现了省联社要求的“三个高于”的目标。
现金款项押运顺利实现社会化
2010年,丹江口农合行经过精心组织、协调运作,与十堰市保安押运护卫有限公司正式签定押运服务合同,从9月1日开始,辖内15个营业网点的现金款项全部交由保安押运护卫有限公司押运,标志着农合行现金款项押运顺利实现社会化。农合行现金款项全面实行社会化押运,是该行在现金押运工作上的一次重大举措,降低了现金款项押运途中风险,提升了安全保卫水平,为农合行安全稳定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合规建设年”活动取得显著实效
2010年是湖北省“合规建设年”。自活动开展以来,丹江口农合行高度重视,始终将其作为保障农合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抓好落实,坚持从“教育、制度、监督”三个方面入手,建立“思想、约束、惩处”三道防线,从严防范“信贷、操作、案件”三大风险,逐步了形成主动合规作风,完善了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构筑了案件治理长效机制,使“合规创造价值”和“合规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了各项业务稳健快速发展。
贷款新规得到全面落实
一年来,丹江口农合行深入贯彻落实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坚持从提高认识、完善机制、跟踪检查入手,通过配备支付岗位人员,落实账户监管、合同管理、受托支付、贷后管理等制度,转变了传统的贷款观念,有效防止了客户挪用信贷资金的现象,全面提升了信贷精细化管理水平,初步构建起了依法合规、职责明确、有效制衡、风险可控、信贷资金流向可追踪的全新信贷管理体系,营造了风险防控有效、信贷投放有力、信贷结构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多赢局面。
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取得成效
根据2010年度根据湖北省联社合丹江口市纠风办行风评议工作的部署,丹江口农合行以转变工作作风为目标,以提高行业形象为根本,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主线,抓住热点,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扎实开展行风评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丹江口农合行加强行风建设、深化优质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最高评价和回馈。在全市15个公用服务类行业中取得了第3名的较好成绩,位居全市各家金融机构之首,同时也完成了省联社“保三争一”的目标。
会计事后监督中心正式运行
2010年3月7日,丹江口农合行会计事后监督中心正式成立并运行。事后监督中心隶属于农合行财会统计部,对辖内所有营业网点的会计业务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事后监督。它的成立和运行,对加强农合行内部控制,规范会计业务操作流程,减少业务差错,防范操作风险,保障资金安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促进了该行各项业务健康稳定发展。
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
一年来,丹江口农合行牢固树立贷款质量生命线意识,始终把加强信贷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优化资产质量作为增加经营收益的助推器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阀,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12月底,清收不良贷款831万元,置换不良贷款2.08万元,核销呆帐贷款309万元,不良贷款率为2.32 %,比上年末下降1.8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70 %,比上年末提高89个百分点。
篇6
“三对接”是把学校专业教师直接派到县(市、区)、驻在村,实现学校与地方对接,科技与产业对接,教师与示范户对接。实施“三对接”是农职院校发挥传统专业的办学优势,集中人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培养和锻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专业教师可借此机会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贡献体现在农民增收上,实现自身价值;也是学校实现科学发展,增强在当地经济中的辐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的重要途径。教师服务“三农”的能力在实战中得到长足发展。
一、对接县市,规划产业发展
学校和有关县(市、区)“一对一”的校地挂钩,帮助解决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为对接县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服务,每个产业建立1个科技示范基地,通过零距离科技服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进“一县一业”发展,使本区域内的八所农职院校对接县市的主导产业规模扩大了15%左右。教师在开展调研论证,结合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与地方农业部门共同制定高效农业规模化等产业发展规划,为农业产业升级描绘蓝图。在帮助县(市、区)制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教师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二、对接产业,培育“一村一品”
驻村教师充分利用“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平台,开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技术攻关,切实加强种子种苗引种繁育,着力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如在丰县建造国内首家苹果避雨栽培棚,在高邮市围绕全面提升有机稻米、扬州鹅及罗氏沼虾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的目标,着力构建“公司+产业协会+农户”等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制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的科技推广方案,大力开展“订单种养”或“合同生产”。在滨海县推进“良种工程”,实施以苏牧1号白鹅、苏姜黑猪为主的种源引进推广工程,促进两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一村一品”建设。“一村一品”培育,也加速了院校和教师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对接农户,引领农民增收
即教师与村“一对一”对接。农职院校教师作为对接乡镇的科技特派员,驻村担任科技村长,全面开展驻村入户科技服务,为所在村、示范基地和农户排忧解难,从田头到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成了当地农民心中科技入户的“活名片”,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深受当地政府和群众欢迎。
驻村教师通过现场指导、集中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技术指导到位。采用“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方法,指导示范户采用高产高效新品种和高效生态安全新技术。把主推技术与常规技术集成优化,新技术与实用技术配套组装,在示范户中全面推广,提高了技术应用的综合效应,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二是技术培训到位。建立“驻村教师――核心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广大农户”的多级式科技推广网络,根据不同特色村、不同农时季节、不同种植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户培训相结合,通过举办培训班、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信息、发放品种简介和技术讲座资料、农林信息资料等形式,使种植户了解、掌握、应用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三是培育新品牌、开拓市场到位。根据当地实际,帮助成立相关产品生产营销合作组织,辅导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篇7
“滑县农行在农业生产、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上,在发展农业、资金助农上,不仅是主渠道,更是主力军。”安阳市一位领导这样向记者介绍滑县农行在支持三农发展中的作用。
截至今年6月末,滑县农行向县域各类经济实体净投放贷款51550万元,发放惠农卡119854张,全行惠农卡授信总户数23912户,农户小额贷款余额达46794万元……一串串耀眼的数据就是滑县农行支持当地三农发展最好的例证。
“2008年以来,我们积极围绕县域重点产业,大力支持广大农户开展生产经营,积极服务滑县优质企业和新区重点建设项目,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次受到市、县政府的表彰。”谈起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滑县农行行长苏海耀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7月31日,记者来到了这个连年被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授予“服务‘三农’先进县支行”的滑县农行,探寻该行多年来默默无闻支持三农发展所走过的足迹。
小额贷款助农富
“是滑县农行圆了我承包土地的梦想。”滑县四间房乡潘寨村粮食种植大户赵善富激动地向记者说。赵善富承包的800亩农田在购买农资时资金缺口很大,滑县农行给他送来了“及时雨”——发放贷款9万元,让他及时购买了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由于管理到位,他种植的玉米由往年的亩产55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玉米销售收入当年增加近10万元。
赵善富仅是滑县农行重点支持粮食种植农户的受益者之一。为支持高平镇蔬菜基地建设,该行向高平镇农户发放惠农卡15420张,办理农户小额贷款授信1383户,金额2975万元,累计发放贷款3875.4万元,使高平镇的蔬菜种植面积和影响力日益扩大。此外,该行还对专业养殖户和特色产品加工户给予支持。他们围绕道口烧鸡生产、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根据其生产周期和加工需求,及时发放贷款,有效解决了农户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
滑县农行在信贷投放工作中,按照滑县县委、县政府全民创业、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六大产业链,突出支持重点乡镇、重点区域、重点村和规模型农户,进行整村推进。对整村推进的村,该行积极实施批量发卡,批量激活的方式。对农户小额贷款,则实施集中申请、集中调查、集中授信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放贷款效率。
与此同时,滑县农行在全县投放24小时自助设备30台,自助服务终端2台,POS机85部,转账电话658台,大大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用卡环境。对于没有农行网点的乡镇,该行通过组建流动客户经理小组开展服务,客户经理顶风霜、冒酷暑、踏泥泞,深入田间地头,讲解金融知识,调查农户经营情况,不仅使滑县农民享受到了现代金融服务,也让惠农卡真正成为惠及全县农户的金融产品。
支持“农”字号企业做大做强
滑县农行对县域优质企业建立营销工作台账,对目标客户认真分析研究,有效运用中小企业贷款、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项目贷款等信贷产品,支持企业发展。
滑丰种业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中国种业骨干企业,滑县发展三农工作的重点企业,其在三农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明显。滑县农行在其种子收购期间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扶持和帮助它做大做强。同时,滑县农行还对诚润食品、九代张文献烧鸡等粮食深加工和食品企业在贷款发放上给予帮助,使这些企业经营效益和市场占有率都有了显著提升。
在积极支持优秀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滑县农行先后向33家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2460万元。目前,该行建立了营销项目库,把一大批符合行业政策,技术先进、管理严格、信用观念较强的中小企业纳入本行项目库,作为下一步信贷工作的重点投放对象,部分贷款正在实施之中。
围绕新农村社区建设做文章
滑县新区“锦和苑社区”是报经安阳市委、市政府批准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共涉及改造18个行政村。该社区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有力地支持经济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面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资金需求,滑县农行在上级主管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介入锦和苑社区建设项目。目前,已在新区设立了自助银行、流动服务工作站,并决定将滑县永信支行搬迁至新区,为新区广大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截至目前,滑县农行共调查示范区14个村庄,发放惠农卡1400余张,已受理农户1241户6000多万元,发放贷款675笔3372万元,正在办理566户2800多万元。同时,对社区农户,滑县农行还将分别提供小额自然人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信贷产品。
合规经营谋跨越
合规经营是金融机构稳步前行的重要抓手。滑县农行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以阳光办贷为重点,以规范操作为保障,严格按照业务操作流程办理贷款手续,确保把信贷业务好事做实、实事做好。
该行通过媒体、现场办公和咨询电话等多种途径向广大农民公开农户小额贷款有关政策、产品信息和运作过程,让农户小额贷款被大多数人熟知、认知。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定期向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办汇报拟营销项目和贷款业务办理情况,向畜牧、农业等职能部门沟通贷款投向,借助乡级政府了解评选信用村情况,借助村两委及“五老”人员选择农户贷款支持对象。在信贷办理过程中,对外公布授信客户、贷款客户的名称、用途、金额等信息,对不予办理授信、贷款的客户作出说明。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朋友们:
大家好!
我叫方强,来自于作物林果所。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加强科技创新,更好服务’三农’”。
今年是实施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市“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市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起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下,这些规划无疑为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近一二十年来,作物林果所的科技工作者很好地实践了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的历史任务。他们成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沪油”系列双低油菜、“申优”系列杂交粳稻、“沪玉糯”系列糯玉米等作物新品种和桃、梨、葡萄等果树新品种,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在实践“十一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党员,面对远景目标和学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我们是不是更需要多一份关注和思考呢?我们的研究成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生产力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呢?我们的技术研究体系究竟能够支撑多大企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呢 而在这关键发展阶段,作为各学科各岗位的有生力量,我们年轻党员又该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呢?我想,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争做技术的转化者和传播者,让科研成果惠及“三农”事业。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我们年轻党员发扬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目前我国在果蔬加工转化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仍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例如计算机视觉识别与分级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波加热与杀菌技术、超高压加工技术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从事农产品加工的科技人员积极发扬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而面对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更多的问题和挑战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想,我们年轻党员应不畏艰辛,紧紧抓住本学科发展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努力把握企业的生产创新动向,深刻了解农业生产应用中的具体需求,唯此我们才能更快的站在科研的制高点,作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我们年轻党员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可见,我们的技术创新必须要与企业、生产、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是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协作。例如,我们农产品加工课题组就积极联合园艺所青花菜育种课题组及青花菜种植企业进行农委“萝卜硫素提取加工工艺研究及中试产品开发”项目的联合攻关,以期在芸苔属蔬菜综合利用、品种选育和功能产品开发上做出贡献。这种多主体、多学科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我们不能忽视的需求!所以我们年轻党员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紧紧团结在学科带头人的周围,努力构建面向企业、生产、市场的科技服务合作体系和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合作体系,唯此我们才能发挥出团体创新的力量,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我们年轻党员争做技术的传播者和转化者。我想科研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技术推广正是农业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我所在的农产品加工课题组日前与一个蒜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交流,由于受到产品老化和贸易壁垒等问题,他们迫切需要进行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而我们的技术创新优势和建议的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形式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我们很快就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由此看来,科技创新成果和新技术需要各种渠道才能得以应用和转化为生产力!所以我们年轻党员应积极利用与农业合作社、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技术推广活动、科技下乡活动、科技人员蹲点、农业技术孵化器和新技术新成果交易所等多种形式、渠道和平台去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提高农民的素质。唯此才能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更快的应用,并经受更多实际考验而得以改进。
同事们,各位年轻的朋友们,“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十一五”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积极发扬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为“三农”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努力奋斗!
篇9
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吴秀媛认为,想要弄清楚“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影响,首先要认清“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所谓“互联网+”,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通过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组织优化,产生化学反应和放大效应,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她进一步解释:“‘互联网+’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思维;不仅是一个行动,更是一种精神;不仅是一个新经济形态,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对于三农信息服务人来说,要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准确定位,找准支点,遵循规律,勇于变革,做一个“互联网+三农综合服务”的积极开拓者和推动者。
预知未来,先看历程
那么,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与“互联网+”是什么关系?如何促进“互联网+三农综合服务”?吴秀媛认为,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需要先回顾一下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的发展历程。
12316三农综合服务(以下简称12316服务),是指依托12316专用号码或品牌,综合利用政府平台及社会化平台,发挥农业组织体系、资源体系和专家体系等优势,以专业系统、社交网络及新闻媒体等为载体,以数据集中、资源共享和应用协同为要义,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制度、机制创新为保障,面向三农开展综合服务的总称。
12316三农综合服务是从信息服务开始起步的,在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开始逐渐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从本世纪初开始,12316服务大体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探索时期(从本世纪初到“十五”期末)。主要特征是多平台、多载体相互支撑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各级各类农网门户很快建立起来;语音平台在部分市、县开始示范应用,他们与地方网站、媒体相互配合,实现了与农民的高度互动;一些地方的传统媒体也纷纷开办农业专题节目(栏目),与农业部门的信息平台开展资源合作;电信运营商也与农业部门合作,利用多种方式尝试开拓农村市场。
第二时期,模式初建时期(“十一五”期间)。其主要特征是多种载体开始围绕农业部门的主导平台发挥作用。在这一时期,农业部门建成了一批省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了语音、短彩信、视频等多个应用系统,实现了以平台为中心,多种载体汇聚服务。在平台方面,实现了省、市、县纵向服务的一体化;在渠道方面,实现了多种终端(电脑、电话、手机)、多种媒体(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等),以平台为枢纽发挥作用;在应用方面,实现了政府承载公共服务,市场承载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这一时期农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农业部提出了“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思路,并规划实施了“三电合一”工程,12316服务专用号码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正式启用,并很快成为知名服务品牌。
第三时期,模式基本成熟时期(“十一五”期末至2014年)。这一时期以农业部立项建设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标志,其主要特征是12316中央平台的统领性地位凸显。中央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是“一门户、五系统”,即:“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包括12316实名用户服务系统)、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监管平台、12316语音平台、12316短彩信平台、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系统、双向视频诊断系统”。此后,12316中央平台还根据农民需求,建设全国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移动门户系统――三农信息通,这是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在移动客户端上的延伸。是为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一个“三农”领域的集“资讯+互动服务+APPStore+APP定制”为一体的农业新媒体和移动应用集群,覆盖资讯、数据、工具、社交、平台等领域的应用。12316中央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各省(区、市)服务资源的整合及应用、推广,目前,已有12个省数据接入中央资源池,全国12316服务“一盘棋”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综合服务应体现行业本质
吴秀媛认为,经过三个时期的建设,农业部门初步形成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三农综合服务模式和平台体系。而回顾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的十余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出12316服务有许多共性特征,概要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特征之一,政府主导、社会协作。平台多是由政府部门搭建的(或合作共建的),服务是政府部门组织社会力量提供的,因此,12316总体上是公益型服务。
特征之二,以面向分散农户、小规模经营户、兼业户的服务为主。由于需求比较分散,就需要组织专家团队,12316总体上是体系型服务。
特征之三,适应农户的使用习惯。由于农民最常用的是通讯工具,因此,12316多是语音、短彩信、视频等较为常见的应用,后来引入了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应用,但总体上看是简约型服务。
吴秀媛认为,12316是应运而生的,它的诞生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要求。十余年前,“三农”面对的问题是农业不强、农村不活、农民不富,人民期盼政府提供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信息服务。12316以其简单、方便、及时以及专家服务的专业性等优势,较好地满足了“三农”的需求,于是,它很快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
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如今“三农”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问题是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组织化等需求接踵而至,要求信息化应与之相结合、相同步。也就是说,12316服务要与时俱进,要体现“互联网+”的新要求。具体囊括了四个方面:在公益型服务基础上“+市场机制”,找准市场化服务的切入点,引入市场主体参与12316建设、服务与运营;在搞好体系型服务基础上“+高端精细”,向深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发展;在强调简约型服务基础上“+用户体验”,更加注重用户参与,提升用户体验、粘性,增强服务的扩展性;探索打造综合型服务,实现“+利益杠杆”,面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开展“杠杆化”的生产要素和各类商务服务,把新型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出来,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一图五通”实现转型升级
在新的背景下,“互联网+三农综合服务”需要12316全面转型升级。这包括:由主要面向农民(散户)的一端服务模式,向生产者、消费者“两端”服务模式转型;由“专家――农民”的信息服务模式,向“数据服务+生产要素服务+各类商务服务”的综合服务模式转型;由以部、省平台和专家团队为重点的体系型服务模式,向云服务模式转型;由主要以政府资金支持模式,向以市场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模式转型。
其中,吴秀媛重点强调了“一图五通”新应用的探索与试验。她介绍,一图即“一张图”,是农业资源智能采集与分析应用的简称,主要在河南、河北试点。从2014年6月份开始,协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及市场化运营公司,以区划所遥感数据、区划和地籍数据以及河南省农机GPS智能调度系统为依托,开展了农业资源“一张图”的试点示范。“一张图”首先解决数据采集的问题,数据采集上来后,系统进行深度分析,分析成果按照政府(管理者)、合作社(生产者)、渠道商(农资、农产品经营者)和市民(消费者)四个层面服务。今年将在吉林扩大试点范围。
“五通”,首先是“一卡通”,是农村金融服务智能应用的简称,与“一张图”系统在同步试点。当前,制约农企、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是资金短缺。为此,信息中心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以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组织为对象,以“一张图”中的信用系统为入口,基于企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过程数据、财务数据等,为农企、合作社授信,开展“政、银、保、社”协作的、集基础信贷服务、保险服务和其他生产要素打包服务于一身的“一卡通”服务。目前,这一试点已在河南舞阳、河北定州两个市、县展开。
第二是“一网通”,是智慧农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协同应用的简称,并在吉林省开展了试点。吉林省12316服务运营公司,去年以来连续承建了淘宝“特色中国”吉林馆、京东商城吉林服务中心,这为深入研究将12316信息服务应用、智慧农业应用与电子商务应用联为一体、整体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信息中心指导该公司开展了协同应用试点。该公司目前对已经建设智慧农业应用的供应商,进行数据对接;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处理,推送至电商平台,给农产品制作“身份档案”;与此同时,平台再将电商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反向推送至供应企业,为其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这一试点应用受到了供应企业、电商平台和网购消费者的欢迎,该模式运行不到半年,线上农产品交易额就达到了1.3亿元,参与企业(合作社)达到800多家,产品达到3000多个。
第三个“一证通”是农产品诚信评级应用的简称,由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在批发市场开展试点。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作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的社团组织,具有链接生产与市场的作用,开展农产品诚信评级体系建设有着明显的优势。为此,信息中心与市场协会一道研究实施了“红手印计划”(农产品诚信评级体系建设的别称)。这个计划主要利用批发市场建立的台帐追溯制度为切入点,为农产品建立一套规范的“五档一报”数据,五档就是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物流过程、交易过程等五个方面档案,一报就是产品检验报告。红手印平台对“五档一报”数据进行智能评级,并生成电子标识码,供管理者、消费者等查询和监管。“红手印计划”改变了原来“自证式”的农产品追溯,将数据统一汇集到公共诚信平台上,形成“公证”的局面,并实现了全程农产品生产、流通“透明化”。这个计划目前正在几个批发市场示范,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的“端到端”交易。
四是“一站通”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应用的简称,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包含完整的服务、孵化、推介、联盟、监管等功能,将其概括为一个系统、五个中心。一个系统,即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系统;服务中心,主要承担汇聚资源、筛选产品、培训指导、远程服务等任务;孵化中心,主要承担数据接入、信息服务、模拟运营、全程质控、在线溯源、店铺优化、产品提升、活动推广等任务;推介中心,主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社交网络平台等,开展品牌推广、产品推广等方面服务;联盟中心,由部省两级组织、打造“农产品供应商联盟”,使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在产品标准、质量、价格等方面相互协调,抱团取暖。监管中心,主要由部省两级对“一站通”系统产品质控、诚信情况、市场运营等进行实时监管。
最后一个是“一号通”是12316集成应用的简称,目前正在12316中央平台试点。经过部、省两级的共同努力,目前12316服务系统已经成为集语音、短彩信、视频、实名用户、合作社经营管理、门户网站等于一身的综合服务平台,并形成了统一的中央“资源池”,实现了各省数据共享。目前,正在深入开展移动客户端(APP)以及社交网络平台的建设。目标是要拓展更多的通道,开发更多的应用,集中更多的数据资源,为打造12316服务云平台、实现12316服务的“一号贯通”服务奠定基础。这一应用现在正与前五个试点、示范项目捆绑推进。
篇10
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省农村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难度较大,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意见》“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服务业务”的要求,健全农业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把加强邮政系统服务“三农”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
我省邮政系统拥有遍及城乡的服务网点,有贴近农村、方便农民的行业特点和优势,是一条直接为“三农”工作服务的重要渠道。邮政部门要加大网点建设,积极开展农资配送和针对农村的便民服务,拓宽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流通渠道,切实提高服务效率,确保服务质量,方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二、协作配合,切实推进邮政系统服务“三农”工作。
(一)加快农村邮政“三农”服务网点建设。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乡人民政府要将邮政局(所)建设纳入城镇建设和改造整体规划,支持郝政部门在中心城镇和乡村开办服务机构,并在选址;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各乡镇人民政府应指导、帮助行政村设立和完善信报接转点,有条件的村镇、社区应结合建设村民书报阅览室,一并设置信报箱和阅报栏;维护好、保障好农民群众的通信用邮权利,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二)支持邮政部门开展农资配送和农业科普服务工作。邮政系统要发挥行业优势,积极推进有助于农业发展的农资连锁配送业务,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技术物资配套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贴近农村、方便农民、适应农时的农业科普宣传推介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各级农资管理、农技推广等部门要积极支持邮政部门开展农资配送服务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要依法给予从事农资配送服务的经营资质。有关部门要给予税费减免等方面的支持。
(三)统筹利用邮政金融工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多年来,邮政储蓄和汇兑业务为农民群众理财致富和劳务资金回流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农村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一要发挥邮政汇兑点多面广的优势,从提高农村地区网点联网率、规范邮政汇兑业务处理、保证及时全额兑付,以及做好售后服务等方面提升农村汇兑业务的服务质量,并通过参与农村代收。市场的开发,确保农村资金回流渠道畅通,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二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邮政储蓄机构的各项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机构的服务功能,提高工作水平,不断探索支持“三农;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服务方式。要积极争取更多的邮政储蓄资金返还我省,支持农村经济建设。三要积极拓展农村业务市场、发展“三农”保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与各类保险公司的保险兼业,利用县及乡镇邮政保险网点,大力发展养老险、健康险、家财险、农业种养险等险种,为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