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经费范文

时间:2023-03-15 23:0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经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经费

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中小学是指农村(含县镇、市辖区所属农村、农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包括初级中学、职业初中、普通小学、完全中学初中部、九年一贯制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

第三条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是指保证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

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第四条各县(市、区)财政、教育部门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应主要依据在校学生人数,同时又要兼顾不同规模学校运转的实际情况,适当向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倾斜,保证较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

第五条农村中小学要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

第六条农村中小学校应当按照规定,制定本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农村中小学校要建立物品采购登记台账,建立健全物品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第七条农村中小学校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应实行政府采购,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统一纳入农村中小学预算。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由县级有关部门组织政府采购。

县级有关部门要将批准的公用经费物品采购计划书面通知到各有关学校;向学校提供物品时,须同时向学校提供物品清单,包括物品的种类、数量、型号、单价、供货单位等内容。

第八条农村中小学要将公用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在校内外公布,接受师生和群众的监督。

篇2

关键词: 高等学校院系 教学经费 绩效拨款

教学经费是高校教学的基本资源保证,教学经费的科学合理配置对教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教学经费的配置均是一种平均化的、缺少激励机制的模式,即,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获得教学经费总额以后按照各院系的学生人头数下拨各院系的教学经费。这种平均配置模式能够保证各院系教学经费的基本需求,保证教学秩序的基本稳定,但是对于促进各院系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缺乏激励作用。通常情况下,各院系为了获得更多的人头经费拨款,倾向于在扩展学生数量方面做文章而忽视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做努力。这种状况不利于教学经费利用效率的提高,更不利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对现存的教学经费拨款模式进行改革,构建教学经费的绩效拨款模式,在教学经费拨款模式中增加绩效因子,把教学经费的分配和教学产出指标联系起来,通过教学经费的配置激励各院系等基层教学单位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经费的拨款现状及利弊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经费的拨款模式基本参照的是高等教育拨款模式,实行“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方式。它的核心要素是综合定额和学生数量。综合定额的制定以教育投入的成本估计为基础,同时,在学校现有财力可能的基础上,考虑了学院对经费的增长要求。[2]这种拨款方式使学校对各院系的财政拨款有了初步的客观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学经费与其事业的发展计划和招生规模紧密结合确定教学经费的投向和投量,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拨款模式存在弊端:一是不能有效激励各院系竞争与提高教学质量。在综合定额确定后,拨款规模取决于在册学生的数量,在册学生越多,各学院从学校获得的经费就越多。有的学校对各院系的拨款依据则是按照各院系学生学费的百分比给以拨付,基本上属于拨款与各院系的教学绩效相脱钩的拨款方式,在拨款公式中并没有引入绩效指标,拨款只与各学院需要投入的成本估计和注册学生数相联系,而没有考虑各院系的教学绩效,不能反映各个学院的实际办学水平和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率,不利于激励各学院之间的竞争与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拨款不能成为学校宏观引导和监督教学质量的有效杠杆。拨款方式仅仅以学生数作为单一的政策参数,忽略了拨款机制的多目标要求,也不能体现多政策参数对院系办学行为的多重激励作用,不能实现学校利用拨款对院系办学进行引导和监督的多重政策目标,不利于学校的宏观调控。

二、美国田纳西州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经验探析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各州政府向高等学校的拨款(主要是教学经费),取决于以学生数量为基准的公式。到了80年代,这种拨款方式受到了严厉批评,因为它既不能保障学生在获得财政资源上的公平性,又不能刺激对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该拨款方式普遍的修正是减少拨款公式中学生数量因素所占的比重,加入绩效因素。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高教中加入绩效因素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使得很多州开始引入绩效合同。现在美国各州会经常审查学校的运作,尤其是产出。下面以田纳西州的高等教育拨款方式为例,说明美国的绩效拨款机制是如何运作的。[3]

1978年,田纳西州政府把绩效拨款机制引入高等教育拨款方式中。这里的“绩效”是拨款公式中的一个因子,其他因子包括: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的教学基本经费、办公经费、学生资助部分、科研经费、专项经费,等等。具体的做法是,由田纳西州高教委员会根据一些指标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估,得满分的学校可得到当年拨款总额5.45%的增加额。该方案一般以5年为周期,每隔5年都会调整一次,其评估标准、评分原则是在田纳西州大学理事会、教职工委员会和全州高校的积极参与下制定的,因而具有公开、公正和透明性。[4]此外,院校间在绩效奖励拨款上并没有竞争,因为一个学校的获得并不影响另一个学校,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总的来说,美国田纳西州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具有以下特征:

(一)绩效拨款的实施主要依赖高等教育协调机构。

美国的高等教育协调机构一般具有双重的角色特征,在政府与高校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一方面它代表政府,帮助政策贯彻实施,将政府的政策施加给学校。另一方面,它又代表学校,帮助学校向政府争取学校的利益与权力,是学校的代言人。美国的许多州都会设立一个拨款中介机构,例如田纳西高等教育委员会作为协调机构负责制订目标计划、财政和新的政策的提案,等等。[5]

(二)绩效拨款的实施以比较完善的评估为基础。

美国的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是以高校在某些指标上的绩效得分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主要以对高校的评估为基础,所以美国的各个州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涵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条件等的高校评估指标体系,对高校的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6]例如田纳西州绩效拨款项目的评估体系,不仅包括普通的项目和机构标准评估,还包括对特殊测验得分和学生及毕业生的满意度的评估,在这两个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决定绩效拨款的水平。

(三)绩效拨款的实施尽可能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实施考虑了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绩效拨款的实施反映了政府的政策导向,例如田纳西州的高等教育绩效项目在指标的选择中就包含政府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别是2005―2010年度的绩效拨款指标更多地体现了高校的发展与州政府战略目标之间的一致性。[7]同时绩效拨款从发起到实施的过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这当中需要给高等教育机构足够的时间适应拨款的实施,包括数据的收集、学校指标的选择等都需要有很长的时间布置和准备。绩效拨款实施前预留的时间越合理,后面的准备越充分,政策实施的过程才能越顺利,越容易被高校接受和认同。绩效拨款的实施不是政府的单方面行为,它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支持,需要多方利益群体的协作和沟通,才能保证拨款反映各方利益,促进拨款的顺利实施。田纳西州的绩效拨款实施得到了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持,它的项目设计不仅考虑到了高校内部质量提高的需要,而且兼顾了响应问责制及适应州政府的发展需要等因素,所以容易获得政府、高校和公众的支持与共同协作。

三、构建高等学校院系教学经费的绩效拨款模式的设想

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需求压力巨大、规模迅速扩张、教学经费使用效率低、教学质量问题凸显等诸多矛盾,我国高等学校院系教学经费的拨款模式改革的目标定位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提高高校内部教学经费使用与管理的科学性、公开性、公平性,强调通过教学经费的配置激励各院系等基层教学单位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成立学校绩效经费拨款委员会,改变现行拨款体制。

目前我国各高校内部教学经费的拨款机制是全部教学经费通过学校向校财务处下达对各院系的经费拨款数额,具体发放由财务处落实。这种拨款机制是纯粹的官方行为,其人员都是校行政人员,拨款的整个操作程序都要受到校领导的直接干预,其主观因素影响很大且没有透明度。因此,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运作机制上引入拨款机构。在学校和各院系之间引入拨款机构的目的是:增加拨款的透明度,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设立拨款机构之后与绩效有关的教学经费不直接拨给学校,而由拨款机构进行相对独立的运作,将对各院系的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拨款挂钩。在此笔者对学校绩效经费拨款委员会的基本设想如下:它是一个准官方性的组织,隶属于学校行政部门,但应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成员组成包括学校行政领导、专家、教师等,其主要职能是对各院系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将拨款与评估结果挂钩,确保经费使用的效益和效率等。同时,它本身应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二)改革拨款方法。

建立绩效拨款的公式,即不再单一地以学生数为拨款因子。建立绩效拨款公式就是要设定一种囊括了各院系的尽可能多的成本因素,甚至可以包括一些未来发展的因素,这样确定拨款额度的公式就会更加复杂,或者也可以建立新的公式作为主要拨款公式的补充。新的拨款公式演变成了多项政策参数的拨款公式,这样就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各院系的成本行为。多政策参数拨款公式要达到尽善尽美程度,还需要做到拨款公式的设计必须使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效益三方面指标成为缺一不可的要素,为此就应赋予各种要素以乘积结构,而不是加和结构,在公式中应以相乘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相加的形式出现。若以相加的形式出现,则即使某一方面甚至某两方面的指标值为零,只要有一方面的指标特别高就能以偏概全,照样获得较多的拨款。绩效水平拨款主要通过竞争获得,为了保证各院系的普通需要和特殊需要就必须将保证教学的普通拨款与绩效拨款分开对待。[8]

首先以公平为主,主要按照不同科类生均成本、成本分担办法和学生数量进行拨付,保证基本经常费的起点公平,而后辅之以评价为基础的质量拨款。另外,还可以有一部分是用于学生奖助学金和某些特殊专项的拨款。教学直接面对的是每个学生,教学拨款主要满足研究生、本、专科生教学需要,因此,公平问题很重要。经常性拨款的基础就是为教学提供正常的运行经费,并至少保证为每个学生提供合格的教学条件。但经常性教学拨款对教育质量的激励没有什么作用,为了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还需引入评估手段,对各院系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质量高的院系追加拨款。为避免与科研拨款的交叉,应鼓励各院系真正在教学上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三)绩效拨款公式的具体设计。

某院系财政拨款总额=离退休人员数×人均拨款定额+∑各专业在校生标准数×该专业生均标准定额+绩效拨款数。[9]对比原来的拨款公式,仍然保留离退休人员拨款和直接按在校生人数的拨款,体现对高等教育特性的认同,只要有学生,学校就要运转,也就有基础消耗。应当看到,学生的毕业与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现实中往往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耗费更多的学校资源,如补修、补考等。因此按毕业生数确定拨款额,并不一定符合实际。所以,“∑各专业在校生标准数×该专业生均标准定额”仍然应当是核定高等教育拨款的主体部分,但其在整个拨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应当适度调低,体现绩效因素。绩效拨款部分涵盖原来的发展项目拨款和原来按在校生人数拨款的削减数。这部分拨款的依据,则完全依据学校有关部门对院系开展绩效评估的结果。每年可以测算出全校可以用于绩效拨款的份额,然后依据有关高校在绩效评估中的分值,分配这部分财政资金。这样,既可以保证高校维持基本运转的教学经费需要,又可以依靠绩效评价与拨款增量挂钩,利用绩效评价引导各院系向学校所期待的目标努力。

我国在引入绩效拨款时可借鉴美国的一些成功经验,但是也需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稳步前进,与市场发展的程度相适应。深入考虑我国的现状,包括国家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等。尤其需要严密地、科学地设计绩效拨款模式,循序渐进地实施绩效拨款。绩效拨款模式保持要比简单的发起困难得多,所以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成昌,许寒梅.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04(12).

[2]付雪,朱为英.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研究[J].当代财经,2004(9).

[3]王春.9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经费发展趋势分析[J].外国教育资料,2000(5).

[4]官风华,魏新.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1995(2).

[5]崔玉平.美国教育财政理论与实践仁[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6]范文耀,马陆亭.国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财政拨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

[7]侯瑞山.对改革高校拨款制度的思考[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0(2).

篇3

关键词 Eclipse RCP平台 经费测算系统 设计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经费管理工作,实质上是一种“报销”型管理。这种管理方法既无法调动各教学单位、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市场观念和成本意识,也不利于确定劳动成果同劳动者消耗和劳动占用之间的合理比例,以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活力和效益。

因此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Eclipse RCP平台的学校经费测算系统,该系统功能方面主要实现了用户登陆验证、教学单位视图、教学单位经费管理、系统帮助等模块。

本系统使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Eclipse作为开发IDE。利用 Eclipse内置的Derby数据库系统设计了经费测算系统所需的数据库;在教学单位经费管理模块中使用了GC绘图技术和JFreeChart插件,画出各项经费的比例饼图、柱形图和各个教学单位的测算经费堆栈图,允许用户浏览不同年度的堆栈图,形象直观;并利用POI插件,实现测算结果输出到Excel表格的功能;在持久层,使用Hibernate框架,以面向对象的方式操作数据库,方便快捷。在教学单位视图模块,通过属性监听模式实现数据的同步刷新。

用户希望通过调整模型参数、确定分配技术确定经费分配,结果以Excel报表方式查看。调整模型参数时,需要从教学数据库服务器获得基础数据。教务处、财务处、学校领导、教学单位具有不同的处理权限。调整模型参数只能在本地数据库进行。

本系统有三大功能:基础数据、测算数据和系统管理。内容包括为用户表、教学单位课程表、教学单位表、教学单位年度基本数据表、年度测算结果表、公共参数表。它们的结构都是字段名、数据类型、长度、主键否、以及描述。

登录界面, 用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之后,点击“登录”按钮。系统把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提交到数据库进行匹配验证。本模块使用用户表,

用户成功登录之后,系统就会显示教学单位情况,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有:默认显示数据库最近年份教学单位的基本数据,包括教学单位名称、专业课和公共课状态;如果教学单位当年度有专业课,则显示一个小图标代表;在标题栏提供年份组合框,可选择不同年份数据的显示;选中不同教学单位名称时,则会显示其课程明细数据和经费概览饼图。并且当教学单位视图的数据发生变化时,其他相关视图也能做出相应的响应,即实现数据同步刷新。

课程明细数据显示与教学单位视图年份组合框对应教学单位的课程明细数据;视图标题栏自动显示当前选中的教学单位名称;视图标题栏提供保存数据、测算经费、展开树状数据、关闭树状数据等5个图标按钮;数据归类显示。

经费概览饼图默认显示与教学单位视图年富组合框对应的第一个教学单位的经费测算饼图,主要显示五种数据:学生经费、专业培养费、公共课经费、人员经费和综合业务费等

教学单位基本情况视图的主要功能有:显示全部教学单位的教学业务费比率、教学研究费比率、师生比、应收学费金额、各职称人数等信息;视图标题栏显示:教学单位名称+年份;各种费率数据格式化显示为“X%”的形式。

设置教学单位公共参数显示全校性参数;输入修改全局性,例如本年应收金额、实收金额、年度拟付款总额、学生经费分割比等。提供上一年、下一年、保存数据等功能。最后利用测算模型进行计算,把计算结果输出到Excel报表。用堆栈图直观显示各教学单位学生经费、展业培养费、公共课经费的总体概况。

教学单位情况的同步模式采用监听方式。某一个视图作为被监听方,其他相关视图作为监听方。当被监听方的视图状态发生变化时,监听方会觉察到这些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映。这种方法使得视图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

在监听方式中,存在两种模式:

(1)属性改变模式:存在一个属性提供方,它暴露自己的某一个属性,并接受相关监听方的注册。当这个属性改变时,这些变化会通知监听方。

(2)提供器―选择监听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存在提供器方和选择监听器方。提供器方就是被监听方,把视图界面的改变通知监听方;而选择监听器就是监听方,监听变化做出响应。这种模式可以方便的实现视图界面状态改变产生的数据同步问题。

本系统具体实现如下:

首先,创建年份管理类YearManager。功能有两个:一是将数据库中的最小、最大年份取出并保存,所谓的最小年份就是经费测算数据库中开始测算的年份,而最大年份则是经费测算的当前年份。另一个是保存当前年份。使用到的类有YearManager.java。

其次,创建属性提供类CuryearPropertyChange。它担当属性改变监听模式里的属性提供方,负责属性监听的管理工作:激发属性改变监听事件,注册属性改变监听器,注销属性改变监听器。使用到的类有CuryearPropertyChange.java。

篇4

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

广西大新县位于桂西南边陲,与越南毗邻,总面积2742平方公里,总人口35.98万人,境内聚居着壮、瑶、苗、水等11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截止到2011年秋季学期,该县义务教育学校220所,在校学生28076人,寄宿生13162人,教师2475人,工勤人员69人。学校食堂63个,总面积15616平方米。近些年来,该县的农村中小学不断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严重阻碍了农村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公用经费问题是其中之一。因此,对该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关对策,旨在解决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问题,进而促进该县农村中小学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大新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使用现状

从总体上看,大新县农村中小学只有小部分学校公用经费收入略有剩余或收入和支出基本持平,但绝大部分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大于收入。此外在公用经费使用上有两个突出的现象:其一,教师培训费只占公用经费的5%。其二,寄宿制学校的水电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较大,比如桃城第一中学的水电费约占公用经费的23%。

二、大新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用经费标准偏低

目前,大新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是每个学生每年300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虽然比以前的每个学生每年240元的标准有所提高,但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现行公用经费的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正常运转的需要。由于可用的公用经费有限,大新县农村中小学都普遍缺少电脑、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这对学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发展极为不利。比如学校一些教师经过各种培训,学会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目前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落后,先进的教学方法不能用于课堂教学,这大大打击了教师们教学的积极性。

2.公用经费支出范围规定不合理

首先是各种费用界定不清晰。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涉及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等各种费用,而且每项费用又可划分为各种具体的支出项目。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支出范围规定笼统,不清晰。既没有分类,也没有详细划分,对学校公用经费的支出和核算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次,个别支出比例不合理。比例,教师培训费只占公用经费的5%,而且这一支出范围早在1993年就已经规定了。但是随着物价上涨,交通费、伙食和住宿费等不断增加,教师如果按原来的补助标准来报销的话,多出的部分得自己支付,这一方面减少了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打击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公用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大新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来源比较单一,除了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拨款以外,大部分学校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收入来源。近年来,虽然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继续增加,但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近年来却出现下降趋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一直存在,而且有限的教育经费要在各级各类教育间进行分配,有时还存在城乡分配不均等问题。所以,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已经不能满足农村中小学对公用经费的需求。

三、大新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俗话说得好“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由于缺少公用经费,大新县农村中小学目前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缺少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电脑和多媒体教室等),教师办公和住宿条件急待改善,教学楼(解决大班额)、校舍(寄宿制学校)、学校食堂(营养改善计划需要)和学生运动场建设的经费短缺等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办学条件,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建议国家和政府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得以解决以上问题。

2.合理调整公用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比例

由于受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使用范围的限制,学校在平时的运转中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学校为了维持正常的后勤工作,必须聘请保安和食堂工人等,而这些人员却没有编制;学校的校道、围墙、宿舍和食堂(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需要添置)需要维修或建设,由于受到公用经费使用范围严格限制,而没有专款下来,这使学校处于两难的境地;等等。还有各种支出项目所占公用经费的比例不够合理,比如:教师培训费只占公用经费的5%,而且这是1993年的标准,但是随着物价上涨,交通费、伙食和住宿费不断增加,教师如果按原来的补助标准来报销的话,大部分得自己支付,这一方面减少了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打击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建议教育部门科学合理地调整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比例。

3.多渠道筹集学校办学经费

大新县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来源相对单一,除了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拨款以外,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收入来源。由于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资有限,学校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已经不能满足自身未来的发展需要。因此,针对大新县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的现状,建议学校要善于从各种渠道来筹集教育资金。比如:开辟税收来源、社会集资捐资、学校自身投资、工矿企业单位投资教育等。

参考文献:

[1]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Z].财教[2006]5号,2005.

[2]邬志辉,马青.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困境与破解[J]教育科学,2007,23 (6):42-46.

篇5

【关键词】个人支出部分;教育经费支出部分;支出分析;解决方案

一、数据分析

这一数据反应了我国某些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是有些许问题却让我们值得思考。首先,从总体进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教育结构的特征,个人经费的支出,与市场关系不是特别大。工资通常是平稳上涨的情况。事业性教育经费的支出用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于整个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用于个人支出。其中有两组数据值得我们引起重视。一组数据是2011年个人支出比去年增长了16.7%,在整个年度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由2000年的39%上升到45%。究其原因可能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2011年我国北京已经成功获得奥运会的申办权,国家加大了公用部分的投入,在教育经费支出没有大的改变的同时,增加了部分的个人支出部分。这个方面或许有些许影响,但是可能影响并不明显。因为在奥运场馆的建设上,并不是大多数的场馆在大学校内。而且个人部分的支出并不是随着市场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第二,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王善迈的论文《2008北京市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预测》

中看出,教职工工资在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后逐年上涨。此外,一些政策性因素,如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变化,也会对生均事业费的变动产生影响。我们分析这可能与大量学生报考北京的大学有关。2001年北京申奥之后,北京的大学迎来了报考热,这很可能造成了整个学生的人数的增加,杜绝了部分考上而不去读的人员,可能使得整个北京地区的个人部分支出在增加。其次,在2005年当中,个人支出部分较去年相比有所增加,教育经费支出缺依然下降。这就是与2005年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中国2005年通货膨胀率为8%,2004年为3.9%。在2005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峰值,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这样就间接造成了上述情况的发生。再次,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产生的影响。北京作为我国首都,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在全国前列。湖南和广西在经济层面上来说都处于中级。那么我们从数据中不难看出经济发展对于各地区的教育经费还是有很大的影响。最后,中国政府的政策也基本反应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中,从2004年1月6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及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报告中也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做了部署。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在教育经费当中的投入一直基本维持在4%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是教育经费头人员必不可少的一个数据。伴随着我国GDP的不断变化,我国教育经费的变化也基本上没有脱离4%这个圈子。

二、解决方案

第一,个人经费的支出与人口,规模以及地方财政的补贴有直接的关系。首先应该控制经济的稳定,如果经济像2005年通货膨胀如此严重的时候,那教育经费的支出必然受到相关联的影响。第二,当地政策的导向应该逐渐倾向于教育方面,高等教育带来的人才效应是不容忽视的。第三,如果想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很明显的一点是要发展当地的经济情况。因为经济的基础将影响教育的规模,这就可以看出经济所带来的作用。第四,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如今,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一般都维持在4%的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动辄8%、9%比较起来,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还相距甚远。伴随着我国制度的规范,我国的教育经费的政策也会做出调整。第五,地方政策的拨款及专项的经费投入应该加大。地方的发展依靠经济,但是更离不开教育。如果社会与学校加强科研,人力等方面的合作,不但可以增加我国的科研实力和个人的福利情况,而且,对于地方经济方面的增长也会提供相应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国家统计局编辑.《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国家统计局编辑.《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中小学;预算管理;对策

当前我国中小学发生在教学活动以及其他的开支费用等安排就是中小学进行预算管理的表现,取得经费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财政部门拨款。虽然目前我国中小学预算管理正在逐渐完善,但是经费预算还没有真正到位,而且缺少一些相应的理论与管理标准。因此造成一些违反预算管理规定的问题发生,一些经费预算管理逐渐流于形式。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不利于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经费预算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国中小学经费预算管理现状

(一)经费预算管理时忽视了成效预算

在中小学实际进行经费预算管理的工作环境中,往往只是重视收入与投资的预算,大多数学校忽视了成效预算。这样就导致了学校的需要与支出不成正比,甚至是差距很大。不仅是阻碍经费预算的进行,而且还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经费预算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

在我国大多中小学的预算编制过程都是流于形式,首先是一些工作人员的认识不足,认为编制预算仅仅只是为了让财政部门拨款,对于编制预算的工作不认真。而且我国大多中小学都是事业单位,其特性决定了其日常管理的支出都需要上报经费预算,一些单位在编制预算为了收支平衡,甚至是只考虑着自己的利益,虚报支出预算,这样不切实际的预算编制,使得其报告失真,可能造成学校的损失。

(三)经费预算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自从科教兴国政策的实施,我国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尤其是针对九年义务教育,这大大的促进了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总小学获得的教育经费也增长,这就使得学校的财务工作量越来越多,但是尽管在国家的重视下学校的员工对经费预算管理的认识还是不足,没有认识到其对学校的重要性。在大多数学校中还没有完善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系统,因此,在学校的预算管理工作中,没有相关理论与规定的指导,导致学校在使用经费的时候没有科学有效的部署以及盲目的开支,没有合理的全面的分析学校的经费支出导致学校出现经费紧张的现象。

(四)经费处理不够严谨

在我国中小学的经费预算管理时,没有对学校的预期发展进行规划,也不能估算学校下半年的经费预算。而且在招生时,由于预算时间与招生时间不同导致大多中小学有虚报招生人数的现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学校通常会对经费款项进行加工,这是由于学校的预算编制不透明,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不仅导致预算编制报告失真而且导致预算编制时不能很好的进行信息沟通,使得学校封闭了起来。

二、改善经费预算管理的措施

从《会计法》规定要对单位的会计工作以及资料保证真实性和完整性中看出,学校的负责人应该要对学校的会计工作的资料负责,首先加强负责人的预算管理意识才能真正落实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同时《会计法》还规定了会计机构以及会计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会计核算,所以应该由学校的财务工作人员对学校的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并保持责任心,积极履行其监督职责,对学校的预算管理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拒绝出现违法违纪现象。至于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要自觉遵守学校的相关预算管理规定,不能利用职位的便利来谋取私利,确保预算编制的每一项都是为学校的发展着想,同时加强对员工的职业素质以及个人素养的培训,建立一支为完善中小学预算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经费预算管理系统,将学校的经费预算管理落实到各个部门。对于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来审计,排除干扰做出公平公正的审计,这样对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能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二)科学的编制预算

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很大,但是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在学校进行编制预算报告时,要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加强对预算报告编制的认识,不能只是流于形式,拒绝出现虚报招生人数来索取预算费用的行为。在编制过程中应该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不能只是重视眼前利益,编制不切实际的预算,应该从实际出发,实现中小学的持续发展。

(三)推进现代化经费预算管理

随着我国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当然中小学的经费预算管理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充分运用信息化,科学的管理每一笔费用。推进现代化经费预算管理,实事求是,合理安排管理每一笔费用,避免出现赤字,严格按照相关预算管理体制的规定,保证中小学教育经费能够科学有效的使用。

(四)充分利用审计监督来保证预算管理的执行

为了保障经费预算管理的执行必须充分利用审计监督,只有做好审计监督工作才能实现中小学的持续发展。因此,在严格管理教育经费的同时要做好对审计工作的监督,保证学校的经费预算顺利的进行。同时能够及时发现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切切实实的落实学校的发展目标,把关学校的经费管理。

三、结束语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中小学的经费预算管理,从编制、执行以及后期全面的完善预算管理系统,有效的解决学校出现的问题,让中小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羊海燕.现今中小学经费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其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4,21:86

[2]黄荣光.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中小学经费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05,01:58-61

篇7

【关键词】 四项经费;科学发展观;弄虚作假

全面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是政府依法行政和转变职能,加强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需要,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到新阶段时的必然产物,是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有力举措,在促进高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创新教学思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实践操作中,由于“四项经费”指标源于废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又给被评高校带来压力,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极大浪费,导致被评高校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

“四项经费”指标是200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一个重要的二级指标。该指标将“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和“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情况”作为主要的观测点,把“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作为主要内容,试图通过对“教学经费”的投入比例来评估高校的教学条件与利用情况,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目的。评估的初衷无可厚非,可由于评估指标的落后性和不确定性引发了许多问题。

一、用废弃制度中的四项经费指标作为现行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中的评价指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四项经费是依据原国家教委1988年制定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确定和分类的,且该制度于1998年废止,取而代之的是1998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且该新制度中并没有四项经费的提法,亦找不到相应的会计科目。而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是2002年教育部将始于1994年的合格评估,始于1996年的优秀评估,始于1999年的随机性水平评估方案合三为一形成的,并在该方案中明确了四项经费,严格要求被评高校按方案中的四项经费范围统计教学经费。规定A级标准:学费收入用于四项教学经费的比例要大于等于25%;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情况要保持持续增长,即便是C级标准也要求学费收入用于四项教学经费的比例在20%-23%之间;生均四项教学经费分别增长的情况要保持持平。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从时间上看,是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在先,大规模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在后,那么我们的评估方案为什么不以新的会计制度制定教学经费考评标准,而依然沿用20年前制定的已经废止执行的会计制度,来制定评估标准并衡量和评价今天已经发展变化了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呢?这严重违背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亦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二、用废弃制度中的四项经费指标作为现行高校评估方案中的评价指标,导致统计困难和弄虚作假

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中的四项经费与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相背离,导致各被评高校在准备近三年的教学经费投入情况时不得不挖空心思地弄虚作假。究其原因,一是直接从账务中无法取到评估所要求的数据,且对于四项经费的理解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二是多数高校的教学投入达不到评估方案要求的标准,因此各高校的财务人员就必须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将本校账务拿来,根据学校拟达标等级与评估标准进行逐一对照,确定标准数据,然后再逐一倒挤出每项指标应达到的具体数值,并据此对近三年的全部账务进行重做,将与教学有关的各项支出硬往四项经费中添凑,实在凑不齐就压缩学费收入和学生人数,再不行就将暂付款也往上加,千方百计地“东挪西借”,导致被评高校的账务造假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而且为了这“明正言顺”的造假,财务人员不得不多方面到处取经学习,几乎到了身心疲惫的境地。当财务人员向专家请教时,专家的答复让人目瞪口呆:建议将已发生的经费,按照“四项经费”的内涵进行组装,组装时可写明每笔经费的目的,但原始的内容,包括单据和“摘要”不能修改。正是这一组装给被评高校的财务人员造假指明了方向,于是乎大家必须从评估前一年就放弃节假日休息,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既不能耽误正常业务,又不能在评估中出现差错,只好昧着良心,违背会计人员“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冠冕堂皇地把假账做了一遍又一遍。如此反复,谁又能保证经过2~3年假账准备工作的会计人员,能在日常的会计业务中始终保持职业操守?难怪有人感叹“高校应该是中国社会的良心所在,但是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这些人却不得不进行一场有组织、有纪律的造假运动,感觉太伤人了,伤的是学校内在的精神,这个损失可能暂时看不到,但需多久才能恢复过来呢?”

三、四项教学经费指标与教学质量的好坏没有正相关关系

四项教学经费的投入比例与提高教学质量并非正相关,但为达标准被评高校不得不搞形式主义。考察一个学校教学经费的目的是为了督促高校增加教学投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诚然,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作为物质支撑,但这两方面并不是正比例关系。首先,我们看看四项经费的内容(见表1)。

很难说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修理费高了,教学质量就会提高,比如教学差旅费多少与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远近距离以及该校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如果该高校在北京,又是部属院校,或者说在省会城市的省属院校,其花在教学方面的差旅费肯定较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学差旅费相对少些,当然如果处在中心城市的部属或省属院校出国考察或对外交流活动频繁的话也不一定;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与该校的历史长短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近新建的本科院校,设备大部分是新采购的,其维修费自然少些,相反老牌的高校可能花在这方面的费用要大些,加之,大多数电子品更新换代太快,可能新购比维修还划算,那么,在这种评估标准要求下作为被评高校,究竟该如何取舍呢?尤其是最与教学有关的本专科业务费,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作为学生讲义差价支出,类似的支出大了又与提高教学质量有何关系?凡此种种,似乎在给被评高校暗示,要会花钱,多花钱,似乎只有花钱了,你的学校才办得更有特色,更有知名度,更优秀。因此,各高校都把有限的经费尽量地往教学上投入,管它该不该,管它值不值,投入比例达到要求了,评估结果也就离合格不远了,而真正的质量是不是上去了,肯定不是教学基本设施和教学条件所能代替的。难怪有人重申: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质量上,而毕业生的质量则主要表现在社会对毕业生的接收和认同度上,并不完全由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和生均四项经费的增长情况而决定。

总之现行的评估指标体系高度统一,所有的高校共用一套指标体系,这不切合实际也显失公平,而且由于评估指标缺乏多样性,评估标准缺乏灵活性,助长并加速了很多系统性造假行为的发生;其次由于评估方案中的教学经费指标与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试行)》严重脱节,导致了弄虚作假和铺张浪费。因此,要解决此类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改进。

一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学校特征,分别制订出不同的评估标准去评估高校在四项经费方面的投入比例,同时将四项经费的核算范围尽可能的与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相一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过分着眼于“标准”而淡化或不注重“卓越与特色”,同时也可以减少由于原本不是同一层次上的高校,为了评估达标而千方百计地弄虚作假。

二是尽量简化评估资料,以避免被评学校为准备评估资料调整3~5年的财务数据,并动员一切力量修改或补做学生试卷、毕业论文(设计),进而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学校有限资源和资金的极大浪费。

三是现行的评估方案主要在于规范高等院校教学的外在条件,而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却相对薄弱,这也反映了评估工作注重教学条件保障,忽视教学活动的不足。因此,评估方案的改进,需要更多地关注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因素,更加注重教师素养,学生素质和学校学风方面的指标;需要进一步贯彻“学生是最大受益者”的原则,紧紧抓住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围绕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来进行评估设计。学生是教学质量的最终载体,他们的发展是教学质量及对其评估的核心所在,更何况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学;教育经费;配置效率中学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对于教育经费的合理配置是教育财政研究的重点,因此,加快中学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助于确保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有效运转,提升中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影响中学教育经费配置的因素

(一)宏观上来看,首先中学教育经费的配置受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影响。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那么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着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进而影响着对中学教育经费的配置。其次,受国家对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影响,例如国家为规范和加强中小学教育公用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制订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5号),办法中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公用经费的开支范围做了详细的规定。中学教育经费主要是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因此宏观上来看,中学教育经费的配置效率必然受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有关制度的影响。(二)从微观上来看,中学教育经费配置受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效率影响。中学对于教育经费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对于教育经费的配置,例如中学的预算编制工作,预算的执行力度;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内部控制方面的执行力度,授权审批制度的执行力度,对学校内部资产安全与完整的保障等一系列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具体实施情况都影响着中学对教育经费的配置效率。

二、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经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宏观上来看,对中学教育经费的投入量相对不足,不同地区对于教育经费的分配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在投入总量上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对于教育经费的总投入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形势,但对于各阶段教育经费的分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次,从地区分配来看,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教育经费的分配也存在着差距,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越往西部走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因此对于教育经费的分配也存在着地区上的差距,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阶梯状。(二)从微观上来看,中学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管理存在着缺陷,没有认真学习国家规定的教育经费收支管理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执行意识淡薄,因此有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产生违规行为,导致教育经费配置效率不高。例如对于教学设备、办公用品、教学图书资料等物资的购入,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项目需要采用政府采购办法,而实际工作当中,一些中学并没有很好的响应这项规定,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上报采购物资所需的金额。对于教育经费支出有明确的支出范围,如设备购置费占公用经费支出总额的20%(以下均采用简略的表达),图书资料及公用音像资料购置费支出占5%,业务费占35%,公务费占15%,其他支出占10%,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这个支出范围和标准对教育经费进行配置。以上不合理的教育经费支出行为,会降低教育经费的配置效率,并且容易产生行为。(三)从具体的现象来看,例如有以下一些现象体现出我国一些中学的教育经费得不到有效的配置:一是一些中学在改建校园的浪潮之下,没有根据自身情况,盲目跟风进行校园的重新建设,并盲目引进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如此一来,使大量教育经费用在学校的改建和新的仪器设备的引入之上,使得原有的还有使用价值的设备利用率极低,甚至遭到闲置或报废,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二是一些教职员工结构不合理,机构臃肿,导致人员经费比例过高,教育经费得不到有效的配置。

三、提高中学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建议和办法

(一)根本上还是要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国家经济稳步发展,才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尽管目前我国财政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总体上投入量仍然偏低,对不同地区的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存在着很大差距,尤其是西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偏远山区、农村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教育经费明显偏低。因此宏观上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合理配置教育经费,逐步实现教育公平,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其次,国家要完善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明确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范围及使用办法,使我国各学校对于教育经费的使用得到制度化的规范,从而提高学校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好国家资源,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二)微观上来看,中学自身要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和加强内部控制。首先在财务管理方面,中学内部各级领导要重视学校的财务管理,增强对财务管理的意识。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的会计人员,利用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例如在预算编制上面,他们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即教学物资、办公物资、基础设备等物资实际所需量,市场价格等信息的采集),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在保证能提供高质量物资的前提下,节约成本,对教育经费进行合理的配置。对于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应增强其透明度,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报告都应全部公开,杜绝“暗箱操作”行为。如此一来,使中学在教育经费的收支上面得到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也使中学的预算得到有效的执行。其次,学校应重视内部控制的作用,建立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内部控制小组,加强对各项教育经费支出的监督。要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要经过各项合法的程序进行审批,避免中学的教育经费遭到贪污,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总的来说,加大对教育经费支出的监督,能够使教育经费得到有效的利用,使中学教育经费的配置得到有力的保障。因此,在高效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之下,对教育经费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执行,能切实的保障教育经费的配置达到它真正的效用。(三)针对目前我国一些中学对教育经费使用存在不合理支出的现象,建议中学应认真分析中学改建项目的可行性与效益性,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之下,要确保教育经费的使用达到最佳的效益,千万不能盲目跟风进行校园的改造,否则就可能导致教育经费的浪费,使教育经费配置效率低下,甚至还会影响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应加强中学对自身各项资产的管理,如加强对各项固定资产安全与完整的管理,否则如果资产遭到损坏、遗失、盗窃,学校又要重新购置该资产,增加学校的经费支出,这十分不利于提高中学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影响着中学教育经费的合理配置。中学还应合理精简机构,优化人员结构,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是教育经费得到有效的配置。

四、总结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国家应大力发展经济,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因此我们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的支持,合理配置教育经费,提高教育经费的配置效率,将各项经费充分落到实处,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完成我们教书育人的使命,同时也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教育部《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文件颁布,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工作,通过经费支持和学分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申报科创项目获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后,教育主管部门会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高校也会根据文件要求按比例给予配套研究经费支持。由于涉及经费量大、参与报销学生人数多、学生财务知识缺乏、对学校经费报销流程不熟悉,再加上项目结题和毕业产生的流动,导致出现学生科创经费报销不顺利、科创经费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给高校日常财务报销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大学生科创经费管理问题及现状

(一)学生对科创经费性质认识不到位

学生负责科创项目的申报、实施、结题、经费使用等具体事务,往往将科创经费管理简单等同于国家和学校向学生发放的奖、助学金,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学生在日常经费报销中出现报销内容与财务规定不符的现象。

(二)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财务关系变得复杂

科创经费的使用主体是学生,这就使得学生同学校之间的财务活动从简单的学费缴纳、奖助学金领取、医疗费报销延伸到日常科创研究经费报账,学生和学校的财务关系由被动变为主动。加之学生财务知识缺乏,取得原始凭据最基本的要素要求、票据粘贴、报账流程也不熟悉,在日常报账中出现了学生多次往返财务部门报账不成功的现象,学生对财务报账产生了畏惧心理。

(三)缺乏配套的经费管理制度

虽然目前高校大学生科创项目范围开展比较广,但由于高校科创项目活动起步较晚,相关配套的经费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科创经费管理制度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科创经费使用与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目前高校科创经费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在这种状况下,财务部门无法按照制度统一管理科创经费,只能按照学校财务制度核对票据真伪,在科创经费总预算范围内随意开支,无法根据科创经费专用标准来判断经费开支是否合理,难以起到管理作用。

(四)科创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缺乏可执行性

大学生科创项目经费预算的申报编制人为学生,由于缺乏对财务知识的了解,学生在申报时往往根据项目文本的要求来编制预算,而没有考虑科创项目的实际情况与财务预算合理性。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学生只重视项目文本的编制,忽视项目预算的实证考察与编制,导致科创项目预算编制不切合实际、不合理,在项目运行中难以执行,学校无法根据预算来管理科创项目经费。

(五)科创经费购置资产管理不善

随着高校大学生科创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利用科创经费购置的资产也越来越多。根据规定,高校事业经费购置的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应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但由于大学生科创项目主体的特殊性,科创经费购置的资产并没有及时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在资产管理方面比较混乱。学生在没有向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申报的情况下根据科创项目需要自行购买资产,所购置的资产也没有按照学校规定登记入账,形成账外资产。有些办理登记手续的资产也是由学生保管使用,科创项目结束或者学生毕业后没有办理资产移交手续而仍由学生本人私用,造成学校资产流失。

(六)学生科创经费报账信息掌握不全

学生科创经费报账信息主要包括财经法规、学校财务规章制度、财务内部管理办法及细则、学生科创经费管理办法等,这些信息的掌握程度、传递范围、透明程度成为学生办理科创经费报账业务时单据是否能够通过的重要因素。从各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仅通过向项目导师初步了解一些经费使用基础信息,缺乏对高校财务管理办法等方面信息的认识,所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这导致学生在办理科创经费报账业务时多次往返财务部门,增加了学生报账业务的时间成本,甚至从心理上认为财务部门故意“卡”学生,认为到财务部门报账难,产生畏难心理。

二、完善大学生科创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科创经费管理制度建设

高校应立足于学校实际,逐步完善大学生科创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根据相关财务制度制定适合大学生科创项目的经费管理具体实施细则,通过合理化、操作性强的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科创项目经费支出范围、标准和审批权限,并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科创经费管理制度和细则,让学生和项目导师认识到科创经费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及时了解科创经费支出范围,减少科创项目经费开支的盲目性。

(二)实行科创经费导师预审制报账

实行科创经费导师预审制报账是解决学生科创经费报账难的重要措施。科创项目导师负责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的宣传和解释,对科创项目的原始票据进行归集、整理规范,检查单据手续是否完备、项目经费是否允许列支。学生正确填写报账凭证后,交予项目导师预先审核,项目导师针对报账单据的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真实性以及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预审,对不完整、不符合要求的单据退回改正,预审通过后送达财务部门报账。

(三)强化科创经费预算管理

强化学生科创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体系是解决目前高校大学生科创经费管理问题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健全科创项目预算管理办法,将科创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要求科创项目负责人立足项目实际,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指导老师和科创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根据科创经费管理办法审核,按照审核通过后的科创项目预算进行管理和执行,在科创项目运行过程中,专款专用,严格按预算执行,进一步规范科创经费开支,真正发挥预算在科创项目经费管理中的作用。

(四)实行科创项目导师责任制,加强科创经费资产管理

为防止科创经费购置的资产私有化,解决科创经费资产私有化流失问题,高校应实行项目导师责任制,强化科创经费资产管理。学生科创项目需购置的资产由导师审批后向资产管理部门申报,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学校资产情况进行调剂或者购置,购置后的资产由导师办理登记手续,并由导师负责跟踪管理,实时了解项目固定资产状况。科创项目结束后及时清理该项目购置的资产,并由导师负责移交给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防止科创项目结束后资产私有化流失。

(五)实施过程管理,引入绩效考核制

实施过程管理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大学生科创经费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有助于提高科创经费使用效率,也有助于端正学生科创经费使用态度,培养学生统筹经费使用的能力。科创项目申报阶段做好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审核工作,做到合理规划、切合实际;项目实施和控制阶段实行中期答辩、绩效考核制,通过中期绩效考核来明确下阶段经费是否投入;科创项目结束后,开展验收答辩和结题工作,注重项目成果的同时,把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把项目经费结题决算报告作为考核科创项目是否通过预期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以达到科创项目绩效管理与经费管理有效结合的目的。

(六)推进科创项目信息化管理

高校应以数字化网络为依托,构建以科创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为主,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资产管理部门参与的科创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创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科创项目的数据共享。一方面可以构建项目交流机制,为学生提供经验交流、成果展示、资源共享平台;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强化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促进科创项目经费协同化管理。

篇10

关键词: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短缺;筹措

一、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短缺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投入的经费需求增大

地方高等院校作为扩招的主力军,在经过了几年的扩招以后,学校规模和在校生人数都有了显著的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教育经费缺口逐渐加大,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学校的日常运行难以得到保障。以湖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为例,2002年到2006年这5年中,湖南省地方高等院校在校生年均增长速度是18.8%。2006年,湖南省地方高等院校的在校生人数是83.02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41.07万人(见表1)。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的设置标准计算,每增加一个学生需要新增基本建设投资38130元计算,我省高等教育因规模扩大仅仅一项,最少就需要投入156亿元。再加上历史欠账和日常事业性支出等其他因素之外,湖南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需求就要更大了。

(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地方高等院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所产生的办学成本大多转嫁到了地方政府的身上。受到地方财政水平的限制,地方政府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缺乏,已经成为困扰地方高等院校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仍以湖南省为例,表2显示,2000-2005年,湖南财政用于教育经费支出占总财政支州的比重是14.63%,15.08%,15 57%.15.70%.14.5%。14.08%。其中,剔除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等基础教育的投入以外,用于高等教育的经费比例将会更低。

此外,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所得到的政府投入相对不足。虽然从我国高等学校的构成来看,地方高校的数量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与部属高校相比,其获取经费数额和受政府重视的程度都处于弱势地位。从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来看,国家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对“211工程”和“985工程”学校的投入就远远大于对地方高等院校的投入。表3显示,湖南省地方高校和部属高校相比,湖南省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投入有所不足。2007年,湖南省地方高校总经费达到了32.64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22.28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72.54%和116.47%。但是,2007年湖南省地方高校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比2003年增加了116.47%,比部属高校增长比例低43.93%。与此同时,湖南省地方高校教育总经费增加了102.09%,比部属高校增长比例高24.28%。这一低一高充分说明了湖南省地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于部属高校而言,政府的投入所占的比例较少,其他非财政投入的比例较高。

(三)学杂费提高的空间有限

我国从1985年起,允许高校招收少量自费生以后,学校自筹经费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可是由于价格机制对供需矛盾的乏力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导致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分担比例不合理,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并没有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及市场物价水平上涨而增加。根据湖南2001-2006年普通本科高校新生学费标准来看,文、史、哲、理类3100元,工科、体育类3400元,医药类5000元,艺术表演类8000元,艺术其他类6000元,六年来一直执行同一标准,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缓慢,市场因素和价格机制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与此同时,盲目提高学杂费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于地方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本省,本省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制约了地方高校学杂费的提高。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4元,二者的比例为2.79:1。到了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这一比例扩大到了3.33:1。因此,在政府财政以及银行等相关机构缺乏完善配套资助措施支持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高校收费标准,势必会造成许多贫困学生上不起大学。这些因素也决定了近期地方高等院校依靠学费上涨来增加经费收入的可能性不大。

(四)销售与社会服务的比例过低

国外的大学,其经费的来源除了传统的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以外,还有销售与社会服务等其他渠道来获得教育经费。而我国地方高校由于历史发展短,知名度欠缺,筹资观念落后,销售与社会服务机制不存在或者不健全等原因,利用这一渠道来获取办学经费还有很多的欠缺。全美公立高校经费在1995年就有23.9%来自于销售与社会服务的收入,而我国的比例仅仅是8%左右。

大学作为一种具有众多教育资源的场所,企业一般会把培训任务有偿委托给高校来进行。我国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密集型企业数量较少,这都导致了高校向企业出售专利技术及提供咨询和培训的渠道大打折扣。此外,由于地方高校多属于教学型和教研型大学,主要以教学为主,科研开发为辅,其技术的研发能力相对有所欠缺,这样就造成了企业在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需求上,更多的是考虑与“211工程”和“985工程”等中央部属院校来开展合作,从而导致了地方高校很难与部属院校展开竞争,也就很难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支持等方式来获取办学经费。

二、筹措地方高校经费的对策

(一)政府加大投入是解决教育经费的根本出路

从办学地点,学科内涵,研究方向和培养的人才来看,地方高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这就迫使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投入。地方财政的投入是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一扣最安全,成本最低,最具保障性和根本性的来源。地方高校只有积极争取地方各级财政对学校办学经费的投入,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我国当前实行的“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此引入“绩效拨款”模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的新展望。“绩效拨款”模式是当前在全球运转比较成功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例,该省引入的主要绩效指标包括:(1)学生的毕业率;(2)学生毕业后六个月的就业率;(3)学生贷款的拖欠率。省政府支付的教育事业经费就是按照大学在上述三个方面取得的成绩来进行合理分配的。绩效拨款注重效率,将结果和顾客中心的理念植入高等院校;把资金分配与教育效果联系起来,以使那些培养更多学生和教学质量更高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资源;促使高等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机制更加简单,公平和透明,促进了大学之间的质量竞争。

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投资除了财政拨款以外,还可以采取土地划拨,政策优惠等多种形式来体现。如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赠地运动”,英国政府对设立教育基金的企业实行减税政策等。对地方高校经过充分论证的重大投资项目应该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征地,拆迁,校舍建设等工程项目予以补助。地方高校的某些建设项目,地方政府应该将其纳入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逐步安排专项资金来解决。

(二)吸引教育捐赠是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渠道

教育捐赠收入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企业,个人,团体的捐款和赠款已经成为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地方高校如何能更加有效的获得捐赠资金,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地方高校应该转变过去那种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收取学杂费来过日子的思维模式,应该树立主动筹款的意识。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捐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募集教育资金纳入到学校的战略规划之中,设立相关工作机构和配备相关工作人员,从而确保教育捐赠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第二,地方高校要重视校友会的作用。在对社会捐赠的宣传活动中,地方院校应该充分重视校友会的投入和建设,发挥出校友会的筹资作用。

第三,地方高校不能把捐资者的范围局限在本省,而应该扩大到全国,甚至全世界。捐赠者除了著名人士,名优企业以外,还应该注意捐资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多面向中小捐赠人,因为其中绝大多数校友并不是特别富有。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基金会报告,2002年,该校97%的捐赠人捐款额在10美元到1万美元之间。

第四,高校要对教育捐资经费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审计。学校一是要加强预算的约束,促进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二是要规范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三是要建立起有效的经费财务审计机制,仿制捐赠资金不被盗用和滥用。四是对捐赠经费做到合理的投资与使用,实现捐赠经费的金融增值。

(三)销售与社会服务是扩大收入的重要来源

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主要体现在它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和为地方经济提供了科研的力量。由于地方高校多属于“教学型”和“教研型”的普通本科院校,科研能力与部属高校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各种销售和社会服务的时候。应该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丰富,科研水平较高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大胆地走商业化道路,为企业提供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以及考试辅导服务。如开设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各种社会培训课程等等。

此外,地方高校还应该把服务的对象定位于广大中小企业上,一是因为国有大型企业的科研项目通常会选择科研能力较强的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受制于科研水平不高等多方面的限制,很难从这里面分得一杯羹。二是因为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相对缺乏,没有经济实力与部属院校进行有效的合作,但是内部又有技术革新的需求,这就给了地方高校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因此,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自己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场地等,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的使用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为中小企业技术升级,管理优化,实验成果转化等付出自己的力量。

(四)深化改革,开源节流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