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支出范文
时间:2023-04-11 05:4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费支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育经费支出审计问题建议
审计产生的动因主要为受托管理责任,对委托人或者授权者所交付的经营使用的公共资源,受托责任者应该注意承担安全、完整以及高效的责任,这就是审计存在的根本之所在。教育经费支出审计是教育系统审计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主要是对各中小学校的各项财务收支状况、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等进行合理地监督与评价。在教育管理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各个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审计对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本文主要对全市各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审计,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提出具体的审计建议或意见,其目的在于为各学校开展科学的教育经费支出审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当前时期下教育经费支出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育经费挪用情况突出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经费主要是财政全额进行拨付,而且对经费的使用途径、方式以及教育项目等均存在非常严格的规定。这种严格的规定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为学校科学制定经费支出计划提供保障;
(2)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经费的不合理、不合法、不合规使用。然而,实际上各个学校的开支非常复杂,现行的教育经费使用办法中并未涉及全面,所以有一部分学校为了可以使得各种教育项目得到充分地运行,常常会不合规甚至不合法地对教育经费加以挪用。首先,教育经费的不合理挪用会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相关规定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作用,各种规定的确定及实施需要经过十分严格地论证,对确保教育经费的实施具有非常大的保障性作用,教育经费一旦出现挪用的情况,那么原有的教育经费使用制度的权威性则受到了非常大的损害;其次,教育经费被挪用会对教育经费本来的运行项目产生不良影响,国家根据教育项目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每一项教育经费的使用均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标准,教育经费一旦发生挪用,必然会使得原有的教育项目资金被挤占,无法确保教育项目的有效实施;再次,教育经费挪用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破坏性,教育经费无法根据相应的秩序,按照正常的渠道进行使用,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极具下降,那么也就使得教育经费的使用无任何价值可言。这就是学校教育经费审计中存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
1.2某些部门还存在向中小学摊派情况
对于某些教育部门而言,还存在诸如向学校摊派报刊杂志费用、收取学校以及教师的招商引资押金等。按照国民教育的实际需求,国家应该积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尤其应该注重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全部由中央财政拨付使用尚无法实现,根据我国财政体制,对中小学教育事业的投入主要是由地方财政拨付,然而目前地方财政“吃紧”,财力非常有限,地方财政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投入量非常少,对学校的财政预算存在较大的缺口,从而致使中小学校教职工的待遇较差,教师流动性较大,往往存在缺员的情况。据调查发现,某些学校班级学生超过了60人,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此外,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迫切需要,导致中小学校债务累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校向银行或者个人均进行了一定数额的贷款,有些学校贷款数额非常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校自身的偿还能力,使得很多中小学校举步维艰。由于目前很多学校存在如上问题及缺陷,导致学校财力变得雪上加霜。此外,目前国家已经对私立学校完全放开,在政策上、制度上以及财力上,私立学校都要优于公立学校,从而直接导致公立学校生源低下的问题,那么对公立学校的长期生存与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及各个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1.3其他方面的问题
当前时期下,教育经费支出过程中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滥发津补贴,如值周津贴以及教研组组长津贴等;
(2)学校课桌以及办公用品的购置均未完全纳入至政府采购之中;
(3)某些学校没有仔细地对支出明细进行记录,还有的甚至未设置银行存款科目,现金与银行存款完全混在了一起进行核算,从而导致账证不符以及账表不符等方面的问题。
2、当前时期下强化教育经费支出审计的具体建议
基于上述教育经费支出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下面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审计建议:
2.1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部门应该对教育经费支出审计工作给予高度地关注与重视,根据“领导有方,保障有力”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切实注重对教育经费支出审计工作的领导。具体而言,应该从如下几个着手:
(1)应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宣传,积极营造理解审计、尊重审计以及支持审计的良好氛围与环节,逐渐形成领导关心、社会关注以及被审学校理解的良好环境,使得教育经费支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
(2)将教育经费支出审计工作列入至重要的工作计划之中,并对审计工作进行定期研究、探讨、落实等,积极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及时对黏度审计工作计划以及审计报告进行审批,并敦促审计意见以及审计决定的实施。
(3)应该积极完善教育经费支出审计工作制度,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具备审计的权限与职责,积极支持审计工作人员依法履行审计职责,使他们能够独立执行客观、公正的审计职能,以最大程度地维护审计权威性,对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协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与对策。
2.2规范常规审计
审计工作人员应该注重加强对教育经费支出的常规审计,每年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各个学校的财务支出情况以及经济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严密地审计。应该注重做好教育基础经费投入审计调查,摸清家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预防教育经费出现“跑冒滴漏”的现象,注意充分地发挥审计监督以及服务职能,以有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具体而言,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应该按照年度部门预算计划,对预算编制及调整的符合性进行合理地审查,对政府采购流程的规范性进行仔细检查,从源头上遏制教育经费支出的随意性,进一步将预算编制进行细化,注重加强政府采购的规范性建设以及提升教育经费财务管理水准。
(2)对各个学校各项收入的来源以及实际内容加以审计,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是否符合审计规定,对学校的各项收入是否按照全额上缴财政,是否纳入学校的财务核算,是否存在截留以及挪用等方面的情况存在;重点对各个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的真实度以及合法性进行重点审计,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等行为、是否将人员经费列入至学校公用经费开支之中。学校各项专款的使用情况,是否完全符合专款专用的相关规定,使用是否及时以及是否存在赤字等现象。
(3)对学校教育经费管理情况进行审计,货币资金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收付手续,是否按照一定的流程办理材料物资与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领取以及变卖等方面的手续,固定资产是否能够做到账户与账户之间相符合、账户与物体之间知否保持一致。此外,还应该注意对应收款项的清理情况。
(4)其他方面的审计工作。对学校是否设立“小金库”以及是否存在公款私用的情况进行彻查;学校的各项收费是否合理、合法,收费总额与支出总额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对二者进行仔细核算;学校场地出租情况;学校食堂以及小卖部等的承包与经营状况等。
2.3增强纪律观念、严控费用支出
除了上述两条建议外,还应该增强纪律观念、严控费用的支出,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客观地对教育经费的收支情况的真实性进行反映,将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作为根本参考依据,如实地反映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2)增强财政纪律观念,加强纳税意识,保证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
(3)严格控制费用支出,节约教育成本,以有效规避开支标准无形被提高;
(4)政府应该注意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基础设施,迫切需要解决学校教师以及寝室紧张等方面的问题,以最大程度地缓解资金筹措方面存在的问题。
3、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时期下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之中存在了诸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经费支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对此应该采取强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注重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为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提供合法依据。
参考文献:
[1]赖娟,谢英亮.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改进[J].改革与开放,2011(10).
[2]李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3]王洪成.关于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法律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10).
篇2
一、提高认识,确保自查工作取得实效
根据有关规定,县残联成立了以残联理事长王永正为组长的“三公”经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认真分析研究自查中发现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从制度上对“三公”经费支出进行了规范。
二、狠抓落实,严控“三公”经费支出
经自查,县2015年“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如下:
1、公务接待费用
2015年公务接待费4.1万元,不存在公款大吃大喝、超标准接待、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等情况。
2、公款出国(境)费用
县残联没有出国(境)事项发生,此项费用不存在。
3、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
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5.2万万元。在公车管理及专项治理中,县残联如实登记上报公务车辆情况;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封存备案制度;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私用行为;不存在借用、租用汽车行为。
三、主动公开,加强“三公”经费管理
县残联“三公”经费支出不存在挪用、挤占其他财政专项资金行为。严格落实公开制度,在残联网站、政务外网上主动“公开”支出,接受群众监督,全年未接到举报、投诉。建立了公务卡管理制度,县残联全体职工均办理了公务卡。建立并严格执行内部审批制度,及时发现支出的存在问题。
四、完善监管,防控共建长效机制
根据自查结果,县残联对严格“三公”支出管理,提出了七项强化措施。
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努力提高执行力,超前谋划,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会议经费管理。控制会议时间、会议规模,能够简化会形式的一定要简化。
三是加强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控制出市、县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
四是加强公务车辆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
五是控制公务接待费用。加强公务接待管理,防止公务接待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篇3
[关键词]经费支出;量出制入;划块核算; 筹资结构
“十五”期间,地处西部的贵州高等教育抓住机遇,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实现了“规模、211大学、院士、博士点”零的突破,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复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高等教育经费预算、支出管理工作,确保有效使用公共经费,使高等教育事业稳步、有序发展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结合贵州省高校近几年经费支出情况,从政策、制度、方法等层面加以分析,以“量出制入”拓展预算思路,以“制度”约束支出,以“划块”突破核算局限性,以期研究结果可以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分析的前提条件
经国务院批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于2007年全面实施,由于本次改革是以收入分类体系、支出功能分类体系和支出经济分类体系来构建的,因此2007年贵州省高等教育支出数据是按新的分类体系进行统计的。为使2003年至2006年的数据与2007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故以原支出分类作为分析的前提条件。
二、贵州省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分析
(一)经费支出总体情况分析
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由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组成。2003年支出14.19亿元;2004年支出17.84亿元,较2003年增长25.72%;2005年支出19.21亿元,较2004年增长7.68%;2006年支出24.83亿元,较2005年增长5.62%;2007年支出27.62亿元,较2006年增长11.24%;五年累计支出103.69亿元。总体来看,每年年均增加3.36亿元,平均增长率达12.57%,超过这五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基本满足了办学规模扩大的要求(见表1)。
(二)经费支出结构分析
1 事业性经费支出结构分析
人员性经费支出2003年为59126.30万元,2004年为83072.5万元,2005年为104001.10万元,2006年为124797.80万元,2007年为145448.00万元。2004年较2003年增长40.50%,2005年较2004年增长25.19%,2006年较2005年增长20%,2007年较2006年增长16.55%,反映了高等教育人工成本增长较快。但从人员性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来看,各年度维持在47.08%至58.47%之间。也就是说,尽管财政性投入比例呈下降趋势,但高等教育人员性支出是在一定的结构比基础上。逐年增加支出额,以确保教职工队伍的稳定,切实做好学生的奖、贷、勤、免、补工作(如表2所示)。
公用支出2003年为66453.40万元,2004年为79856.90万元,2005年为73882.40万元,2006年为107324.70万元,2007年为115727.50万元。从增长率看,除2005年为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增长,但增长幅度只有2006年较大,达45.26%。所占事业支出比重除2003年超过50%外,其余年份均在50%以下,与人员支出比例相差10%左右。而财政性拨款投入比例除2005年达27.45%外,其余年份均在20%至23.60%之间,反映了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使两项支出比例交替变化,但始终保持在6:4的范围,在省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事业性支出结构稳定性好,有效地保证了贵州省高等教育事业正常运转(见表2)。
2 基建支出分析
基建支出2003年为16253.20万元,2004年为15518.90万元,2005年为12366.50万元。2006年为16228.80万元,2007年为14954.30万元。除2006年正增长为31.23%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增长,2005年负增长达20.31%。尽管财政性投入比例在2003年达到28.27%,但2004年、2005年下降幅度较大,2006年快速回升,2007年快速下滑,不稳定。而该项支出占总支出比例逐年呈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11.45%下降至2007年的5.41%。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出贵州省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因各级各类高校规模、发展速度、占地面积、发展规划、办学层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化,导致各年份基建投入的资金总量也不相同,造成各年增长率、财政性投入所占比例波动性较大,与自筹资金相比,仍显不足。从投入总量看,基本处于1.3亿元至1.6亿元之间,是比较稳定的。基建支出所占总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到一定规模后,事业性支出需逐年上升,有利于解决不断扩大规模带来的一系列教学、科研、后勤问题,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通过这五年的投入,贵州高校现有校舍面积达550.20万平方米(未含正在施工的建设面积),生均校舍面积基本达到教育部不同类别评估标准,顺利完成扩招任务,保证了贵州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见表3)。
三、经费支出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提速发展,使赤字支出反映了原有预算、制度、核算的不适应性
五年来,贵州省高等教育总收入达99.74亿元,总支出103.69亿元,收支相抵,赤字3.95亿元,反映出如下问题:1 对高等教育原有的预算平衡观念形式形成冲击。“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是预算工作长期坚持的原则,从近几年支出看,“量入为出”已转换成“量出制入”。主要原因是银行贷款渠道的开通成为预算平衡的杠杆,从而造成部门预算在省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一上”预算编制没有实际作用,与学校实际使用的预算差距较大。2 现行高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各相关利益关系人的要求,如贷款建设项目账务的处理、对学校政府采购批准经费的列支,财务报裘未包含非独立法人资格的校内单位收支信息、无高等教育会计信息对社会公众的披露制度等。3 大量“在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转入“固定资产”有一定难度。贵州省高等教育贷款规模已达30亿元,2003年至2007年累计赤字3.95亿元,仅占贷款规模的13.17%,还存在大量未结转自筹基建支出。一旦结转,会造成收支结余红字,从而使事业基金出现红字。这是因为高校教学科研经费核算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而基建经费核算执行《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两制度核算要求、范围不同。所以,为规避红字,“固定资产”账外游离了大量在建工程,只能挂在“在建工程”科目上。
(二)重视资金总量筹集,轻筹资结构安排,加大财务风险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根据自身发展规划,通过财政拨款、事业
收入、银行贷款进行所需资金总量策划,以此来实现发展目标。但在解决过去欠账问题上,过度依赖于贷款,必然使高校贷款规模膨胀,从而轻视筹资结构合理安排,出现了在各商业银行互贷互还和续借续贷的现象。实际偿债能力很弱。从长远看,负债办学的财务风险日益加大,将极大地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员性支出反映了教职工结构不合理
人员性支出占事业支出比例持续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均控制在60%以下。而在教职工结构中。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有所改善,仍存在一线教师严重缺编,行政人员及其他人员超编的问题。以2007年为例,贵州省高校在职人员为28224人,其中专任教师18101人,行政及其他人员10123人,这种结构要进一步改善。
(四)贵州省财力的有限性,使人员性支出与公用支出比例较稳定,导致对贷款难以还本付息
近几年,随着贵州省高等教育事业的提速发展,财政投入和事业收入的增长比例也随之加大,使“十五”毛入学率达11.5%,在校生规模达24万人,但硬件设施的建设因历史欠账,基本依赖于银行贷款完成。因此,财政投入、事业收入主要维持较稳定的人员性支出和公用支出,而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在贵州省财力投入总量有限和收费标准较低的情况下,依托事业结余或在学校预算中安排资金偿还债务,无疑困难重重。
四、几点思考
(一)正确认识“量入为出”与“量出制八”的关系
“量入为出”是指按稳定的收八来确定学校年度的支出,即“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而“量出制人”则是根据学校全年业务活动所需的资金来确定收入,即“要办多少事,就筹多少钱”。这两者之间形成了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资金平衡表向资产负债表转换,允许高校适度举债,使“量入为出”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必须建立“量出制入”的现念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决不意味着全盘否定“量入为出”。因为根据高校发展规模确定资金需求量,按需求量去筹措资金,并将筹措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的同时,仍然要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并以“量入为出”和“量出制入”共同构成学校财力平衡系统,通过资金收支计划与动态现金流量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校预算工作思路。
(二)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和实施办法,有效使用公共经费,满足高等教育提速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是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以营利为目的而设立的,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投入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来加以保证的。因此,高等教育事业经费支出必须用制度加以准确反映和约束,一方面,应在现有相关法规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依法建立、健全和修订财务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如收支预算管理办法、支出审批制度、专项资金追踪问效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政府采购办法等;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扩大,使其经济活动更加频繁而复杂,导致其核算范围扩大,会计事务成倍增长。现有方法难以将其全面反映。如核算制度的全局性、新增业务与会计科目的符合性、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与绩效考核的互补性、会计信息的披露、合并报表编制、资产的评估、计价和摊销、债务还本等。《高校会计制度》、《高校财务制度》、《事业单位基本建设会计制度》急需改进和完善,以便真正规范财务行为和内部经济秩序,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地使用经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进一步落实经济责任制,以财务网络化系统为平台,以高标准、精细化为要求,实行“划块核算”,提高经费管理水平
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校是高等教育会计核算的对象,以高校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可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的整体情况。但高校是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来培养人才的,而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所耗费的资源是不同的,如果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的会计核算对象,要反映上述要求并不能直接达到目的。因为通过预算形式可以控制校内各部门的经费分配情况,而各单位在具体使用和报账的时候,校财务人员代表学校直接将其进入学校会计核算体系。尽管可采取统计的方法获取各单位的核算数据,但因会计事项业务量大,有些数据可直接归纳整理,有些数据难以归纳整理,只好粗算估计,这样在总数上是对的,但具体组成结构就不准确。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教财[2007]1号“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须以“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管理严格、监督到位、运行有效、服务优质”为目标,结合高校近几年的发展情况,进一步落实经济责任制。因此,应把会计核算对象按照行政、教学、教辅、后勤等组织结构进行“划块”,运用现有的财务网络平台,按照统一的制度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核算和管理,准确反映各块经济活动内容,在“高标准、精细化”的要求下,形成自下而上的管理核算模式,并加大各块绩效考核力度,为如实核算人才培养成本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改善教职工结构,对后勤服务体系实行专业化托管,降低人员性支出比例 近几年来,贵州省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有所改蔷,2007年达到64.13%。但从“十一五”毛入学率达15%的指标来看,教职工结构仍需进一步改善。为此,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一方面,要根据需要设岗定员,按照“按劳分配”、“效率优先”、“业绩挂钩”、“公平合理”的原则,拉开收入档次;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引进良性机制,尤其是“侯鸟型”人才的引进机制。切实提高专任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优化专任教师与行政管理人才的结构。同时。将高校师生员工生活及教学、科研服务的所有后勤项目向社会招标,引入专业管理公司托管,规避新《劳动法》带来的高人工成本风险,从而减轻后勤保障所需资金对学校的压力。另外,离退休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其工资待遇由财政拨款给社会保险部门统一管理和发放。通过上述改革,才能降低高校人员性支出,真实核算学生培养成本,使高校尽快消化老的包袱,集中财力、物力,增加资本积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篇4
[关键词] 公共财政; 高等教育经费; 准公共产品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内涵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或运行模式。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公共财政有其特定的基本内涵,即“公共财政一般”,这主要体现在:(1)预算的公共性。公共财政从出发点和归宿点来看,是应市场主体的公共需要而产生的,为满足公共需要而存在。因而通过预算收支提供的公共产品必然也必须是由公众的偏好和意愿决定的,要受公众的制约和监督,政府作为社会公众的人不能侵犯公众的利益。(2)收入的公共性。指的是课征税收依据的是公共权力,税收普遍课及每个社会成员,“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符合受益原则。(3)支出的公共性。财政的供给范围限制在公共性领域,如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经济稳定、环境保护等方面。市场有效竞争领域的资源配置,是经济主体的事,财政一般不插手。
二、我国公共财政的特殊性
我国和西方的公共财政都是建立或基本建立在现代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财政行为。
尽管我国的公共财政在弥补市场失灵、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运行法治化等方面与西方公共财政有着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差异,不同的“市场——政府观”下的公共财政,又有特殊性的一面,即“公共财政特殊”。就中西比较而言,姑且不论财税制度和政府收支结构上的细微差异,就公共财政模式本身看,我国公共财政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特殊性。
1.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的财政运行模式将是双元财政,即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本)财政的结合,而西方的财政运行模式只是较单一的公共财政模式。因此,我国的公共财政并不是单纯的公共财政,它还要处理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本)财政之间的关系,远非西方的那么简单。
2.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决定了我国将要建立起来的公共财政有着诸多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点和内容,形成了我国发展型公共财政与西方发达型公共财政的差异。在税收收入结构上,我国将长期以流转税为主,西方大体上以所得税为主。根据理查。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型”公共支出增长模型分析,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公共投资在整个国家经济总投资中占较高比重,为社会提供通讯、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使经济起飞。而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多进入成熟期,公共支出主要目标由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转向提供教育、卫生、福利等服务,此时,用于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3.由于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因此,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责不单是要弥补市场不足和保护市场,同时还要影响市场和培育市场。不仅“市场不能千的,政府要干”,这是公共财政最基本的供应范围,就是“市场能干,但现在干不好或干得很慢的”,政府还要介入,产业结构调整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可见,我国的公共财政的内涵和外延除了其一般性,还保留自身的特殊性。在公共产品供应范围上,不仅要加强物质性的公共产品供应,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还要加强政策、制度、法令性的公共产品供应,以健全、完善、稳定市场经济。
三、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的高教事业经费支出状况
尽管从公共财政的原则出发,我国财政支出的主要范围是行政管理开支和国防开支、科教文卫支出的一部分、社会保障支出、其他经济主体不愿或无能力支出而社会又需要的建设项目开支等几个方面,但是,我国的财政支出至今尚未走出传统的“大而宽”的支出格局,“越位”与“缺位”并存,直接影响公共财政职能的实现。目前,突出的问题有:(1)巨额的国有企业亏损补贴。除政策性亏损补贴外,国家财政实际上承担了大量的经营性亏损补贴,成为国家财政沉重的负担。(2)过长的事业单位供给线。一些不属于公共物品范围,可以由企业及个人举办,完全能够商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仍然由国家掌握,财政供给经费。(3)行政经费膨胀。这与政府机构的臃肿、人浮于事及效率低下相一致。(4)科技、教育投入不足。从绝对数量看,改革开放后,科教投入确有较大增加,但从占财政支出的相对比例分析,近两年还出现下降的趋势,而且财政科教支出占GDP的比重在世界上也是居于后列。就高等教育事业而言,财政性教育经费更是严重不足。
高等教育的经费需求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在校生规模,二是生均教育经费。按照国际通行标准,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岁)约为11600万人①,按国家《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规定的15%的入学率测算,在校生规模要达到1740万人。
我国高等教育生均全口径教育经费支出,1993年为6442元,1997年上升到10666元,年增长率为13.4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增长为2.6%②。由于高等教育成本具有不断递增趋势,所以,生均教育经费还会以不低于2.6%的速度递增。假定实际增长率为3%,则到2010年生均教育经费为15663元,所需高等教育经费总额为2725亿元。
那么,财政能否满足如此庞大的经费需求?这取决于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状况以及高等教育的经费分担结构。
财政收入增长状况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前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有关方面的测算,我国未来10年间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7.9%之间③。以我国1999年的GDP82054亿元为基数④,按7%或7.9%的年增长率分别测算,至2010年我国的GDP将达172712亿元或189381亿元。
财政收入增长状况其次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自1980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80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高达25.7%,1990年为15.8%,1995年下降至最低点10.7%,从1996年起止跌回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开始高于GDP的增长速度,1999年上升到13.87%。从1990年至1999年,财政收入占GDP的平均比重为12.28%⑤。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日渐完善、税收征管的加强,堵漏、清欠工作的深入,以及“费改税”的推进、部分预算外收入向预算内的转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可望上升到14%左右,我们权且假设为14%。按此比例,到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可达到24180亿元或26513亿元(前者按GDP增长7%测算,后者按7.9%测算,下同)。
那么,在这样的财政收入规模条件下,财政又能维持多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呢?这一方面取决于财政分配于高等教育的经费额度,另一方面取决于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中的财政分担比例。
财政分配于高等教育的经费额度,关键在于预算内高等教育拨款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长期以来,我国预算内高等教育拨款占财政收入比重一直较低,1990年为3.23%,1997年下降到3.19%,较高的1994年也才3.50%,平均比重为3.29%⑥。考虑到财政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可能,高等教育拨款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可望提高到4%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预算内经费可达967亿元或1061亿元,仅能提供所需高等教育经费总额2725亿元的35%或39%。
自从1994年招生“并轨”改革以来,高等教育逐步实行了收费制度,学生个人需要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但是,预算内经费仍占高等教育经费的大部分。1994年我国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6302元,占生均全口径教育经费的84%,1997年为8365元,占78%,1999年约为8400元,约占60%⑦。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分担结构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1999年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个人分担的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如果保持1999年的这种办学模式和经费分担结构,按2010年生均教育经费15663元(已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计算,财政需要分担9398元,预算内教育经费能够维持1029万或1129万的在校生规模,仅完成了目标1740万的59%或65%。
因此,为了缓解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实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15%的目标,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选择似乎就是进一步降低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占生均教育费用的比重。
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经费支出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及其初、中、高等教育的性质。一般来说,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兼有公共性和私人性,而且不同等级的教育其公共性和私人性强度是不同的。初、中等教育传授的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较弱的私人性,是一种“纯度”较高的准公共产品。而高等教育传授的是专业知识,训练的是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私人性和较弱的公共性,是一种“纯度”较低的准公共产品。
其次,应当合理调整预算内初、中、高等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从理论上讲,依据投入与收益相对称的公平原则,不同“纯度”的教育,应由财政和个人分担的教育经费比例是不同的,对初等教育财政应分担更多的份额,对高等教育则个人应多分担一些份额。所以,就公平而言,财政的扶持重点首先应该是初等教育。同时,不同等级的教育其收益率不仅不同,而且还随着教育等级的提高而依次降低,即在三级教育中,初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最高,其次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现象尤为明显。这是因为在发展中国家,三级教育的相对成本较大,而相对收益则较小。所以,就效率而言,将教育投资的重点放在初、中等教育上也是十分有道理的。从比较的角度讲,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人均GNP处于600—2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三级教育经费的比例为40.5:29:17.9,生均经费比应在1:2.5:9.2的水平⑧。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1999年人均GNP还不足800美元。但是,1997年我国财政性三级教育经费比例为32.41:37.15:20.32⑨,与国际通行标准相比,初等教育经费比例仍朋显偏低,高等教育的经费比例仍明显偏高,与我国初等教育的绝对大规模和高等教育的绝对小规模形成了明显的反差,造成了我国三级教育生均经费比的严重失调。1993年我国生均教育经费比为1:2.29:23.40,1997年为1:2.16:18.03,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比虽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与国际通行标准相比仍然偏高。特别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比,1993年为1:2.82:31.88;1997年为1:2.11:24.49⑩,高等教育经费比仍高于国际标准数倍。所以,为了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宏观效率,必须对我国财政性三级教育经费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经费结构进行调整,适当降低高等教育经费占三级教育经费的比例,提高初等教育经费占三级教育经费的比例。
再次,适当调整高等教育经费的分担结构。一方面,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也即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分担比重,相应降低生均教育经费中由财政分担的比例,从而在等量财政投入下有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入学率。但是,受教育者个人分担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的提高必须与个人及其家庭实际分担能力的提高相适应,并且与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特殊性质相适应。另一方面,要改变单一的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这不仅有助于缓解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而且能够有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注释]
[1]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有关数据整理。
[2]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摘要》教育发展研究,1999,(5)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有关数据整理。
[3]参见上海证券报(网络版),2000-03—28;中国经济时报,2000-01-17.
[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2000-02-28.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
[6]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摘要》教育发展研究,1999,(5),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整理。
[7]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摘要[J]教育发展研究,1999,(5),1999年为估计数。
[8]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1999中国财政发展报告[R].沪: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
篇5
为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管委会于*年3月29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的若干规定》(大开管发[*]8号),根据实际执行过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我们制定了以下补充规定,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差旅费补充规定
(一)工作人员因公在国内出差乘坐车、船、飞机等,经单位领导同意可按下列标准执行:
注:其他交通工具不含出租汽车和市内公交汽车。
(二)为了鼓励出差人员乘坐车船节约开支,在途期间连续乘车船超过十二小时,可凭车船票据按实际乘坐天数,每天给予100元包干补助,不再享受伙食补助和市内交通费补助。
(三)工作人员出差期间,由接待单位负责免费接待或住在亲友家中,没有发生宿费开支的,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可按规定发给个人,包干使用。
(四)经组织批准到各种训练班、学习班、学校参加学习,食宿费由个人自理的,不补助市内交通费,学习期间的食宿费按以下包干标准执行:(1)参加短期培训学习(时间在一个月以上,半年以下)的人员,学习期间按实际天数每人每天补助住宿费20元,伙食费10元;(2)参加长期培训学习(时间在半年以上)的人员,学习期间按实际天数每人每天补助住宿费20元,伙食费8元;(3)参加培训学习时间在一个月以下的人员,按正常差旅费管理规定执行。上述(1)、(2)项开支如由办会、办班单位统一开据支报的,据实报销,不予补助费用。
二、电话费补充规定:
(一)经区人事部门批准列入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住宅电话费定额补贴,按照机关标准执行。
(二)车管中心工作人员通讯费补助标准可比照机关人员通讯费补助的最低标准执行,其他通讯费一律不得报销。
三、临时出国经费补充规定:
(一)因公出国人员的国际旅费:党工委委员可以乘坐飞机公务舱、轮船二等舱、火车软席;其他人员均乘坐飞机经济舱、轮船三等舱、火车硬卧。
(二)对超出规定范围的用汇一律不予核销。因特殊情况,出国团组在国外增加停留天数或增加途径的国家和地区及城市等,必须经管委会主任批准后方可核销。
(三)参加大型国际会议或活动的出国人员,原则上应按住宿费、伙食费、预算标准执行,如遇对方组织单位要求统一安排,亦应严格把关,通过询价方式从紧安排,超出预算标准的,经管委会同意,可据实报销。
自行组织的会议或活动,发生的住宿费、伙食费,原则上按规定标准执行,确因超标准发生的费用和与会议或活动相关的其他费用,经管委会批准可据实核销。
上述参加会议或活动期间,超规定费用标准的,个人不再享受住宿费、伙食费公杂费补助。
四、职工取暖费
职工拥有两处以上住宅的,单位原则上只承担一处住宅的取暖费。因特殊原因,原由管委会分配两套住房,且住房面积合计不超过规定标准的,可以在限额内报销取暖费。
五、会议费
承办各类会议的单位向党工委、管委会申请会议费时,应填报详细的《会议经费审批表》。因特殊工作需要,如超预算标准安排住宿费、邀请专家的往返差旅费、专家劳务费支出等,应列明专家的级别,给付劳务费的标准等,报管委会批准。
六、专项经费
篇6
【关键词】个人支出部分;教育经费支出部分;支出分析;解决方案
一、数据分析
这一数据反应了我国某些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是有些许问题却让我们值得思考。首先,从总体进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教育结构的特征,个人经费的支出,与市场关系不是特别大。工资通常是平稳上涨的情况。事业性教育经费的支出用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于整个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用于个人支出。其中有两组数据值得我们引起重视。一组数据是2011年个人支出比去年增长了16.7%,在整个年度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由2000年的39%上升到45%。究其原因可能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2011年我国北京已经成功获得奥运会的申办权,国家加大了公用部分的投入,在教育经费支出没有大的改变的同时,增加了部分的个人支出部分。这个方面或许有些许影响,但是可能影响并不明显。因为在奥运场馆的建设上,并不是大多数的场馆在大学校内。而且个人部分的支出并不是随着市场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第二,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王善迈的论文《2008北京市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预测》
中看出,教职工工资在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后逐年上涨。此外,一些政策性因素,如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变化,也会对生均事业费的变动产生影响。我们分析这可能与大量学生报考北京的大学有关。2001年北京申奥之后,北京的大学迎来了报考热,这很可能造成了整个学生的人数的增加,杜绝了部分考上而不去读的人员,可能使得整个北京地区的个人部分支出在增加。其次,在2005年当中,个人支出部分较去年相比有所增加,教育经费支出缺依然下降。这就是与2005年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中国2005年通货膨胀率为8%,2004年为3.9%。在2005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峰值,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这样就间接造成了上述情况的发生。再次,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产生的影响。北京作为我国首都,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在全国前列。湖南和广西在经济层面上来说都处于中级。那么我们从数据中不难看出经济发展对于各地区的教育经费还是有很大的影响。最后,中国政府的政策也基本反应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中,从2004年1月6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及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报告中也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做了部署。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在教育经费当中的投入一直基本维持在4%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是教育经费头人员必不可少的一个数据。伴随着我国GDP的不断变化,我国教育经费的变化也基本上没有脱离4%这个圈子。
二、解决方案
第一,个人经费的支出与人口,规模以及地方财政的补贴有直接的关系。首先应该控制经济的稳定,如果经济像2005年通货膨胀如此严重的时候,那教育经费的支出必然受到相关联的影响。第二,当地政策的导向应该逐渐倾向于教育方面,高等教育带来的人才效应是不容忽视的。第三,如果想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很明显的一点是要发展当地的经济情况。因为经济的基础将影响教育的规模,这就可以看出经济所带来的作用。第四,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如今,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一般都维持在4%的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动辄8%、9%比较起来,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还相距甚远。伴随着我国制度的规范,我国的教育经费的政策也会做出调整。第五,地方政策的拨款及专项的经费投入应该加大。地方的发展依靠经济,但是更离不开教育。如果社会与学校加强科研,人力等方面的合作,不但可以增加我国的科研实力和个人的福利情况,而且,对于地方经济方面的增长也会提供相应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国家统计局编辑.《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国家统计局编辑.《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篇7
论文关键词:职工教育经费,开支范围,会计核算
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职工教育事业的一项费用,是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单位职工不但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集体福利的权利,还有接受岗位培训、后续教育的权利,为此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企业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与使用,这是国家提高企业职工业务素质的激励措施。
一、职工教育经费开支范围
根据财政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必须专款专用,面向全体职工开展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各类高校技能人才的培养。
举办职工教育的企业、基本建设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按下列范围开支职工教育经费:(1)公务费。包括教职员工的办公费、差旅费、教学器具的维修费等。(2)业务费。包括教师教学实验和购置讲义、资料等费用。(3)兼课酬金。是指聘请兼职教师的兼课酬金。(4)实习研究费。学员在本单位生产实习和经批准到外单位实习研究,以及毕业设计所发生的费用,如有生产实习产品收入的,应以收抵支。(5)设备购置费。主要是指购置一般器具、仪器、图书等费用。(6)委托外单位代培经费。是指本单位职工选送到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单位代为培训,按国家规定应支付的进修培训费。(7)其他经费开支,指其他零星开支。
下列各项不包括在职工教育经费以内,应按有关规定开支。(1)专职教职员工的工资和各项劳保、福利、奖金等,以及按规定发给脱产学习的学员工资,不包括在职工教育经费以内,由本人所在单位按规定开支。(2)学员学习用的教科书,参考资料、计算尺(器)、小件绘图仪器和笔墨、纸张等其他学习用品,应由学员个人自理,不得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开支。(3)举办职工教育所必需购置的设备,凡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按规定分别由基建投资或企业更新改造资金、行政、事业费中开支,不列入职工教育经费。(4)举办职工教育所需的教室、校舍、教育基地,应按因陋就简的原则,尽量在现有房屋中调剂解决。必须新建的,老企业可在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安排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开支;新建单位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职工教育必要的设施,所需资金在新建项目的总投资之内解决。
职工教育经费具体列支范围包括:上岗和转岗培训;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应注意:(1)公司零星购买的书刊应分清不同的用途分别计人“管理费用——办公费”以及“职工教育经费”。(2)设备购置费。主要是指购置一般器具、图书等费用,学员用书应由其自理,不应计入职工教育经费。
二、职工教育经费的会计核算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在“应付职工薪酬”账户进行核算。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来源在统一单位和统一核算的公司(包括施工企业),可在工资总额2.5%的范围内掌握开支,直接列入生产成本(流通费)。如有不足,其不足部分,属于企业开发新技术、研究新产品的技术培训费用的,可直接在成本中列支;属于其他的职工培训费用,则仍在企业税后留利中开支。工会经费中的职工业余教育费,仍然用于职工业余教育方面。基层工会一般可在其留成经费(行政拨交工会经费的60%部分)的25%范围内列人工会预算掌握使用。原规定由企业成本或营业外开支的有关职工教育的经费,都改在工资总额2.5%范围内开支,营业外不再列支。基本建设单位举办职工教育的经费,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开支。关停企业和基本建设停缓建单位举办职工教育的经费,在关停企业清理维护费和停缓建单位的维护费中开支。
三、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职工教育经费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严禁挪作他用。其中,对费用列支的限制包括以下几项:(1)经单位批准或按国家和省、市规定必须到本单位之外接受培训的职工,与培训有关的费用由职工所在单位按规定承担。(2)经单位批准参加继续教育以及政府有关部门集中举办的专业技术、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经费,可从职工所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3)为保障企业职工的学习权利和提高其基本技能,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4)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5)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其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费用应从其他管理费用中支出,避免挤占日常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支。避免将政策中规定的一些不应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的项目也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挤占企业正常进行职工教育的经费开支,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涉税风险。
二是对于可以由其他项目列支的培训经费,应在项目预算中充分考虑。做好费用的正确归集,合理加大所得税前的列支金额,增强企业后劲。如:根据财建[2006]317号文件规定,企业除通过提取并使用职工教育经费进行职工的教育培训外,以下方面也可以作为职工的教育培训费用列支:(1)企业新建项目,应充分考虑岗位技术技能要求、设备操作难度等因素,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在项目投资中列支技术技能培训费用。(2)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研究开发新技术、试制新产品,应按相关规定从项目投入中提取职工技术技能培训经费,重点保证专业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3)企业工会年度内按规定留成的工会经费中,应有一部分用于职工教育与培训,列入工会预算掌握使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非小细胞肺癌;对比分析
近年来,电视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逐渐被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本文回顾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采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情况,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照,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8例,根据治疗适应证和家属意见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53~79岁,平均(64.2±6.4)岁,腺癌14例,鳞癌8例,腺鳞癌6例。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3~80岁,平均(65.3±6.0)岁,腺癌11例,鳞癌6例,腺鳞癌3例。所有患者肿瘤分期均在T1~2N0M0之间,术前经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排除转移患者,术前检查为肺癌,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最终诊断依据。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依据《内科学》中对肺癌的诊断依据诊断[1]。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均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单肺通气,侧卧位,在患者肩下垫枕。胸腔镜套管的切口位于第8肋间腋后线,长度约为1.5 cm,肩胛下角线第8肋间做1.5 cm的切口作为辅助操作口,在患者第5肋间腋前线做一个长度为4 cm的切口作为操作孔,便于仪器的进出和标本的使用,本操作不需要放置开胸器,不牵开肋骨,所有操作过程均在胸腔镜下完成,不借助前侧的小切口观察,如果在手术过程中遇到患者的叶间裂分化不全的情况应先处理患者的肺静脉,再切断支气管,最后将患者的各级肺动脉分支和肺叶放回到适当的位置,沿分裂不全的肺叶裂处用内径直线缝合切开器切除肺叶,放入标本袋中,从侧操作孔中取出。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肺叶切除术治疗,取常规侧卧位,并给予全麻,于其患侧作一约20 cm的切口,将前锯肌保留,自第5肋间进胸,将切口撑开后进行肺叶切除术,并按照常规方法对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2]。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治疗组,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
3 讨论
传统开胸手术一般切开较长,损失较多肺功能,出血量大,还可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等遗留症,给患者心理带来极大负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微创手术的一种重要方式,可有效减少胸腔内器官组织的损伤。此外,淋巴结清扫已成为标准肺癌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证实,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可以达到开胸手术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效果[3]。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满足治疗要求的同时,具有安全、微创、住院时间短、疼痛轻及生存率高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胡品津.内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94104.
篇9
河南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应用于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的68例肺癌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观察组给予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参照组给予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切口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1.2±27.2)mL、(754.2±59.5)mL、(4.1±1.2)分、5.9%,参照组的分别为(188.1±30.4)mL、(932.1±63.2)mL、(8.7±1.8)分、29.4%,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参照组的半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肺癌患者行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肺癌;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7.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a)-0059-02
[作者简介] 张勃(1970-),女,河南平顶山人,本科,主治医生,研究方向:胸心外科。
目前,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是肿瘤治疗的新型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势。有研究发现,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加纵膈淋巴结摘除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能取得良好疗效[1]。为了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68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部分肺癌患者给予了单向式全胸腔镜切除术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入住该院进行治疗的68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术前均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34例。参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范围55~80岁,平均年龄(65.3±2.1)岁;15例腺癌,9例鳞癌,7例转移性腺癌,3例肺泡细胞癌;16例周围型肺癌;3例合并高血压,2例合并糖尿病。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范围54~79岁,平均年龄(65.2±2.0)岁;13例腺癌,10例鳞癌,6例转移性腺癌,5例肺泡细胞癌;14例周围型肺癌;4例合并高血压,3例合并糖尿病。排除胸膜肥厚者、肺门及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者。
1.2 入选标准
全部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单发直径不超过5 cm;②单一肺叶的肺转移瘤;③心肺功能无异常,可耐受肺叶切除术;④病人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
1.3 治疗方法
1.3.1 参照组 参照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取患者侧卧位,然后经胸部底肋间取侧切口,约长10~20 cm,分离组织、将背阔肌、前锯肌、斜方肌等切断。取撑开器撑开并显露,于直视下行肺叶切除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
1.3.2 观察组 该组给予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治疗。给予双腔气管内插管,并保留健侧单肺换气功能,对其行静脉与全身麻醉。取患者健侧90b卧位,操作者位于患者腹侧取切口。手术切口共3个:①进镜切口是第1个切口,一般位于第7或8肋间隙,经过腋中线。切口长度一般取115 cm左右。②取第2个切口作为主操作孔,一般位于第3或3肋间隙,经过锁骨与腋前线中线,长度一般取3~5 cm,呈水平方向。③取第3个切口作为副操作孔,一般位于第8或8肋间隙,即肩胛下线与腋后线交汇处,一般长115 cm左右。操作者位于病人前侧。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结合胸腔镜(型号为M150/XX)实施操作,使操作完全在监视器下完成。所有患者均行单向推进切除,操作次序为静脉、支气管、动脉,切除顺序为上叶由前至后,中叶由前至后,下叶自下而上。切断肺裂不全,应在最后才解剖切除。值得提醒的是,将下叶支气管分离后,先把隆突下淋巴结清扫干净,然后用内镜切割缝合器(型号为MULTIFIRE ENDO GIA)处理支气管,接着对上纵膈淋巴结进行清扫,取内镜直线切割缝合器将血管、支气管及分化不全的叶间裂处理干净,严格按照要求实行无菌操作。最后,将切除的病变组织放到标本袋内,从主操作小切口取出标本袋。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电话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的无瘤生存率,比较两组疗效。
1.5 疼痛评分标准
采用VAS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10分为剧烈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5~6分为中度疼痛;1~4分为轻度疼痛;0分为无疼痛。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3]。
2 结果
2.1 两组的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对比
全部患者均顺利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切口疼痛评分(VAS)、住院时间情况均显著优于参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对比
观察组3例发生并发症,约占5.9%;参照组10例发生并发症,约占29.4%;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0,P=0.031<0.05);观察组6个月无瘤生存率为97.1%,参照组的为94.1%,6个月无瘤生存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9,P=0.555>0.05)。
3 讨论
虽然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在治疗肺癌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议,但该手段的确给术后早期带来很多优势。因此,得到越来越多患者和医师的欢迎,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已成为国际肺癌指引列为外科治疗非小细胞癌的主要方法之一[4]。
3.1 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手术路径
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与早期胸腔镜下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有所不同,一般“小切口”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皮肤深部各层肌肉所切开的长度远大于皮肤切口的长度,而且只有利用胸腔撑开器将肋间隙牵开后才能够直视操作。但胸腔撑开器易造成患者术后胸部疼痛,因此,在手术中避免使用肋骨撑开器显得更为重要。而全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不同于切口肺叶切除术或其他妇产科、泌屎外科、普外科的腔镜手术(这些腔镜手术均会使用到腔镜手术器械),全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大多只需加长常规手术器械即可。随着腔镜器械的不断发展和改进,穿刺孔逐渐变小,且不需要缝合。
3.2 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手术程序
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最主要的争议在于处理支气管、肺动脉、肺裂顺序的选择方面,这也是该手术方式的难点所在[5]。该研究认为,可进行手术探查时,可将肺裂、肺动脉表浅比较完全的归为一类,可按常规手术顺序进行处理(先从上叶肺静脉开始处理,再依此到肺动脉尖前支、后升支,再游离肺动脉干,将上叶支气管周围淋巴结剔除,最后处理上叶支气管;而对于下叶的处理顺便则按照先从肺静脉开始,再到肺动脉,最后到支气管的顺序进行处理)。
3.3 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适应证
考虑到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风险和难点,再结合相关的治疗标准,该研究认为,应严格选择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适应征。当前受到普遍认可的手术适应征如下:①术前进行常规气管镜检查,叶支气管开口与支气管内病变距离超过1 cm;②属于周围型肺癌,肿块与叶肺的动静脉的距离超过2 cm,实质性肿块的直径不超过4 cm;③检查未见纵隔淋巴结有明显肿大的情况;④对可能患有或确诊有肺癌的患者进行全身骨ECT和头部MRI检查,未见有病灶转移。
3.4 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优势
早期的小切口下胸腔镜治疗需要经过较多计划与研究,且小切口始终是皮肤切口小,深层组织切口却很大,使得小切口类似于漏斗形,且术中需对血管进行谨慎处理,操作繁琐在。全胸腔镜与以往胸腔镜手术不同,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在该次研究中,该院对观察组给予了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参照组则给予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从表1中可看出,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121.2±27.2)mL、胸腔引流量(754.2±59.5)mL及VAS评分(4.1±1.2)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住院时间(7.1±2.2)d也远远少于参照组,说明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患者的创伤小,有利于术后康复。至于手术时间要比开胸手术长,主要是因为涉及多项操作,这有待进一步改善。从结果2.2中可看出,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9%)显著低于参照组(29.4%),说明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误伤率低,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至于近期疗效,两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能取得与开胸肺叶切除术相当的疗效,但长期疗效还需经过今后随访才能作出较准确的结论。曾有文献[6]指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并发症发生率可低至7.8%,术后6个月无瘤生存率可高达95.2%。该次结果与文献观点基本一致,甚至略优于文献结果,这可能与该次选取例数较少有关,也可能与操作者熟练的技术、护理人员的配合等相关,还需在今后进行深入研究才可得出更明确的结论。随着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不断改善,更多精密手术器械将被引入临床实践,手术时间会更短,并发症发生率也会降低,适应证日渐扩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患者,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剑.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治疗肺癌32例体会[J].山东医药,2010, 50(27):56-57.
[2] 魏云炜,罗清泉.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肺癌[J].肿瘤,2009,29(5):497-501.
[3] 吴琳,石文君.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早期肺癌的治疗[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4):762-763.
[4] 胡定中,林凌,沈宇舟,等.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临床早期肺癌的应用价值[J].上海医学,2010,33(9):841-844.
[5] 孟龙,姜远瞩,杜贾军,等.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11,32(18):14-15,36.
篇10
1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8例,其中观察组36例(行全胸腔镜下手术)和对照组32例(行开胸手术)。观察和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5 d引流量、术后疼痛评分、肺部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量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评分、肺部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量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手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优势明显,经过严格培训基层医院也可安全、有效的开展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
【关键词】 全胸腔镜; 手术; 非小细胞肺癌;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7-0019-03
doi:10.14033/ki.cfmr.2016.27.009
卓宜盟① 李忠① 张敏辉① 王瑞华①
【摘要】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
1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8例,其中观察组36例(行全胸腔镜下手术)和对照组32例(行开胸手术)。观察和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5 d引流量、术后疼痛评分、肺部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量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评分、肺部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量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手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优势明显,经过严格培训基层医院也可安全、有效的开展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
【关键词】 全胸腔镜; 手术; 非小细胞肺癌;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7-0019-03
doi:10.14033/ki.cfmr.2016.27.009
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成为一种重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疾病。在肺癌患者中,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1-2]。临床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手段为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传统的开胸手术和胸腔镜微创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手术在肺癌的治疗当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价值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3]。但基层医院开展这类手术并不多,为了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笔者所在科将2013年
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8例,病灶均位于单个肺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47~73岁,平均(60.2±7.8)岁,其中右上肺10例,右中肺2例,右下肺7例,左上肺10例,左下肺7例。对照组32例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41~71岁,平均(59.5±8.4)岁,其中右上肺8例,右中肺2例,右下肺8例,左上肺8例,左下肺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术前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没有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手术之前没有进行放化疗治疗的患者,不存在明显转移灶的患者,胸膜无明显粘连的患者。
1.2.2 排除标准 排除了肿瘤直径大于5 cm的患者,排除了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肺结核以及其他各种严重脏器疾病患者,排除了不适合单肺通气患者以及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排除了存在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以及转移瘤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开胸手术方式,具体操作如下:对患者实施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在患者第5或第6肋间行侧胸壁切口,切口的长度控制在15~20 cm,通过此切口进入胸腔,分离粘连的组织,游离病灶和肺动静脉血管,采用常规的方法将病变肺叶切除,将支气管断端闭合,然后清扫纵隔以及肺门淋巴结,并在确定没有明显漏气以及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留置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完成。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无气泡溢出,且液体引流量少于100 ml/d后拔除。
1.3.2 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全胸腔镜手术,具体操作如下:实施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健侧单肺通气,取健侧卧位,在患者胸下部放置软垫,为了增宽患者的肋间隙,将手术床摆放成折刀位。确定手术部位之后常规消毒铺巾,然后在患者第7或8肋间腋中线位置做切口,长度约为1.5 cm,此切口为观察孔,在患者腋前线第4或5肋间做长度为4 cm的切口作为主操作孔,在患者肩胛下角线第7或8肋间做长度为2 cm的切口作为辅助操作孔,将胸腔镜以及手术器械置入到胸腔当中操作,术前未明确病灶性质的先楔形切除病灶肺组织送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定病灶性质之后,游离肺门、肺裂,逐一显露肺血管、支气管,使用胸腔镜切割缝合器进行离断,通过操作孔取出病肺组织,最后对纵隔、肺门淋巴结进行清扫,并在确定没有明显漏气以及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留置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完成。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条件同上。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5 d引流量、术后疼痛评分、肺部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及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没有围术期死亡。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5 d引流量、术后疼痛评分、淋巴结清扫数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后病理结果及术后分期比较
观察组33例为周围型肺癌,3例为中央型肺癌,3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均为鳞癌;24例为腺癌,2例为腺鳞癌,1例是未分化癌,9例是鳞癌;观察组术后病理分期Ⅰa期8例,Ⅰb期15例,Ⅱa期8例,Ⅱb期3例,Ⅲa期2例。对照组29例为周围型肺癌,3例为中央型肺癌,3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中2例为鳞癌,1例是腺癌;对照组23例为腺癌,1例为腺鳞癌,8例是鳞癌;对照组术后病理分期Ⅰa期7例,Ⅰb期13例,Ⅱa期9例,Ⅱb期2例,Ⅲa期1例。两组术后病理类型及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肺漏气2例,肺不张伴肺部感染1例,皮下气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中肺漏气2例,肺不张伴肺部感染6例,皮下气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疾病,对于中早期患者,手术治疗是目前效果最好的治疗手段,传统的开胸手术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非常大,术后切口疼痛是一个顽疾,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延长患者住院的时间,也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后续治疗[4]。近年来,随着胸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全胸腔镜手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被广泛的应用在胸腔各种疾病的治疗当中,其治疗的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5]。与传统的开胸手术方式相比,全胸腔镜手术具有治疗效果好、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有效的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伤害,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性,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对于基层医院初学者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笔者经验是:首先要有一个3~4个人的较为固定的团队,具备较为丰富的开胸肺癌根治术的经验,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配合和信任。然后要对腔镜的器械和操作技巧持续的训练和强化,可以通过模拟训练、外出学习、请知名专家手术指导、反复观看名家手术视频以及积极开展简单的胸腔镜手术入手,如肺大疱切除、气胸、脓胸、肺病灶活检、纵隔肿物等操作简单的手术做起。开展全腔镜肺癌根治手术时,刚开始可选择操作相对较为简单的下肺叶开始,建立信心后再开展操作相对复杂的上肺叶。此外要有耐心,一项新技术的开展不会也不可能一片坦途,早期出现中转开胸、手术时间长总是难免的,在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要有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手术的信心,只有做多了才能熟悉的掌握手术技巧。
在选用超声刀还是电勾上,主要是强调用的顺手,笔者在游离血管时多选用电勾,显得更灵巧些,切除大块组织和清扫淋巴结时多选用超声刀,止血效果会更确切。在处理动脉、静脉及气管次序上,不勉强强调单向推进,而是怎么做更方便、安全就怎么做。肺静脉的处理要有意识的注意到上下肺共干以及确切的分辨出中叶静脉,以免误断中叶静脉。肺动脉的处理是一项风险较高的操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大出血,是中转开胸的主要原因[6]。对于肺动脉的处理,笔者的经验是,充分打开血管鞘膜,碰到淋巴结时,先处理淋巴结再处理血管会容易的多,血管的游离长度要足够,以免缝合切开器置入困难甚至撕裂血管。如遇到难以处理的出血,为保障手术安全,应果断中转开胸。
对于淋巴结的清扫,最早的时候是一个争议点,但随着胸腔镜诊疗技术的日臻成熟,大家认为胸腔镜下清扫淋巴结更具优势[7]。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更多,对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腔镜手术省去了开胸和关胸的时间,但总的手术时间还是略长,主要原因是腔镜术式对术者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术者在处理肺血管时要更细心,所用的时间也会多些;对全胸腔镜操作的方法技巧掌握的不够熟练也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一些大的医疗中心已有腔镜手术更省时的报道[7]。在术后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对比,观察组优势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优势明显,治疗的安全性也比较高,不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促使患者快速出院;基层医院医生通过严格的培训,也可以安全有效的推广和应用此类手术,以造福更多的患者。
参考文献
[1]肖功武,张志虎.全胸腔镜下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8):29-30.
[2]蒋伟,奚俊杰,汪灏,等.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2,19(2):120-124.
[3]罗国军,张利,蚨,等.全胸腔镜肺叶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6):1096-1097.
[4]王彪,唐震,刘学刚,等.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3):235-238.
[5]殷勇,张小康.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7):1137-1139.
[6]周海榆,叶雄,陈刚,等.全胸腔镜全肺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2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