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环境范文
时间:2023-03-29 20:1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破坏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乐清市乐成镇第二小学 六年级一班 罗通
自从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有的人面临着这么严重的环境污染,却还没有意识到危害的征兆已经降临。
在人类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白色环境污染”相当多。例如:人们上商场、菜市场等购物,都用白色的塑料袋装着。说是因为白色的塑料袋卫生。但是人们用了以后就扔在地上,哪里顾及这会带来多大的污染。
还有大气污染,许多有钱的大老板开着小汽车东奔西跑。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富有的表现。但是,在懂得这种污染危害之大的人看来,却是不文明的表现。这些人把整个城市搞的乌烟瘴气,却不以为然自己在破坏环境。
在农村里,有花草树木,空气当然好,环境污染也就会相应减少。但是人们不懂得去保护,反而去破坏。例如:人们滥砍滥伐,把一个充满空气和活力的山砍的伤痕累累,毫无生机。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还有河水里沼泽遍地。
人类面临着这么多的环境问题,怎么能无动于衷呢?为了人类不再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我们应该发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关爱一草一木,就是关爱人类的生存”的号召。让我们共同为“保护环境”努力吧!
篇2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
水污染日趋严重并成为人们健康的重要“杀手”的情况,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相当普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造成的;全世界50%儿童的死亡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造成的;全世界12亿人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患上多种疾病;全世界每年有2500万儿童死于饮用被污染的水引发的疾病;全世界因水污染引发的霍乱、痢疾和疟疾等传染病的人数超过500万。
空气污染除了破坏地球的自然平衡,更会导致人类病变。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 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水资源的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与此同时,我们不但为满足自身的需求而生产,而且为全球生产。作为世界工厂,我们承受了一个巨大的环境代价,承受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我们有限的水资源进一步受到了压力,加之环境管理机制还存在缺陷,实际上水资源所面临的几个重大矛盾今天依然严峻,比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包括河流生态破坏。在公众环保意识日益提升的今天,企业的超标排放,除了污染环境,更多的是容易导致社会冲突,企业与所在地社区的紧张关系,也绝对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政府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问题,也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我国50年内失去了1000个湖泊,平均每年20个。目前有70%以上的河流湖泊及9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3的城市供水不足,32个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这是我曾经在一个座谈会上提到的,当时人们觉得触目惊心,但现实就是这么严峻。之所以让人震惊是因为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饮用水的清洁实际上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健康。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就是为了提升公众对水问题的认知,以及期望能加强公众监督力度而设立的。我们建设的水污染地图、空气污染地图,形成了一个数据库,这里面有一部分叫做“企业环境监管信息”,主要是政府部门披露的企业超标违规记录,我们把它整合起来。
篇3
1.引言
硫酸盐侵蚀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钙矾石(3CaO·Al2O3·3CaSO4·32H2O)被认为是混凝土受到硫酸盐侵蚀后造成混凝土结构破坏的主要产物。本文以自制的水泥砂浆试件为研究对象,从环境因素和材料组成两方面研究了低温环境下水泥基材料TSA侵蚀破坏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研制抗TSA侵蚀的混凝土材料及解决、防治建筑物的TSA侵蚀危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2.试验研究
本试验原材料来源于沈阳本地,通过试验来研究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并通过其在硫酸盐侵蚀条件下外观、强度及矿物成分的变化,提供混凝土抗TSA型硫酸盐腐蚀性能定性鉴定方法的理论数据。
2.1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材料为:祁连山牌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粉末为磨细后的石灰岩,其比表面积为400m/kg,砂为本地河砂,细度模数为Mx=2.6,属中砂,表观密度为2650kg/m;侵蚀溶液为采用化学纯的无水硫酸钠配制硫酸钠侵蚀溶液。
2.2试验方案
试验所用试件尺寸为40mm×40mm×160mm,将制备好的砂浆试件1d后脱模,置于水中养护28d后,将水泥砂浆试件A-0,A-1,A-2,A-3,A-4置于5℃、5%的硫酸钠溶液中浸泡,试件B-1,B-2,B-3置于温度为5℃,浓度分别1%,3%,5%的硫酸钠溶液中浸泡,每天对溶液予以补充以保证恒定的溶液浓度,每周更换一次溶液以避免发生碳化反应,定期测定硫酸盐侵蚀后的砂浆试件的抗压、抗折强度,利用XRD等微观手段分析腐蚀矿物成分。试验配合比详见表2-2。
3试验结果与讨论
3.1水灰比的影响
水灰比分别为0.4,0.5,0.6的水泥砂浆试件A-1,A-2,A-3经于5℃、5%的硫酸钠溶液中浸泡后,从表观上看,在开始的120d内,各试件外观均无明显的腐蚀破坏痕迹,表面光滑、致密。到240d时,各试件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迹象,到360d时,水灰比0.4的试件的棱角处没有明显的开裂、剥落,只有部分表面出现小的腐蚀斑点;水灰比0.5的试件部分棱角脱落、开裂,表面出现了较多的腐蚀坑、起皮现象,但没有大面积的表面浆化现象;水灰比0.6的试件整个表面出现开裂、脱落、软化现象,表现出典型的TSA破坏特征。对A-1,A-3试件取样做XRD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试样A-3中的衍射峰表现出了与石膏和碳硫硅钙石极为相似的特征峰(石膏的特征峰为:7.56,4.27,3.06)非常接近,进而可初步判断出试件A-3在经硫酸盐侵蚀后生成了大量的碳硫硅钙石致使试件内部水化硅酸钙解体而出现软化、掉皮等现象,而从XRD图谱物相组成来看,试样A-1则主要为钙矾石和石膏晶体,还有少量的碳硫硅钙石。
从试验的的强度变化曲线可知在开始浸泡的120d之前,3种砂浆强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所增长,说明短期的硫酸盐侵蚀对试件的强度没有产生破坏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砂浆强度开始降低且很明显,到360d时,水灰比为0.4,0.5,0.6砂浆的抗折强度分别损失了3.1%,7.8%和48.2%;抗压强度分别损失了14.5%,22%和77.1%。由此可见,水灰比越高,在低温的硫酸盐侵蚀环境下砂浆越有利于发生和发展TSA,且强度变化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这一趋势。
3.2石灰石掺量的影响
砂浆的强度变化曲线中显示,在浸泡到120d以前,各砂浆试件的抗折强度不但没有降低都有所提高,到了240d时掺有石灰石粉的砂浆A-3与A-4的抗折强度损失率都明显低于A-0,这主要是由于早期硫酸盐侵入内部生成的钙矾石和石膏晶体填充了砂浆件表面孔隙,提高了结构的密实度,并侵蚀破坏没有对试件中间没有产生明显的破坏,因此抗折强度没有降低,这与外观破坏程度相吻合,由此可见石灰石粉的加入在短期内可提高砂浆的抗侵蚀性,这也与目前的许多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强度损失率差距明显,到了360d时A-0,A-4,A-3砂浆试件的抗折强度损失分别为23.2%,26.1%,49%;抗压强度损失分别为58.6%,59.1%,72.9%。由此可见掺入少量的石灰石粉是有可能对抵抗长期硫酸盐侵蚀起到有利作用的,但是掺入的量较多时则会加速TSA的侵蚀破坏,强度损失加剧。
4.结论
(1)降低水灰比可使砂浆的空隙结构细化,提高密实度,强度损失减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TSA侵蚀破坏的过程,使砂浆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提高。
(2)石灰石粉的掺入可改善水泥砂浆的水化产物,优化其空隙结构,因此少量石灰石粉的掺入有利于提高水泥砂浆初始强度与短期抗TSA侵蚀性能,但掺入的量较多时则会加速其TSA侵蚀破坏的过程。
(3)在同等温湿环境下,随着侵蚀溶液浓度的提高对水泥砂浆的侵蚀作用增强,致使砂浆强度损失加大,加速了TSA侵蚀破坏的发生与发展。
(4)根据材料宏观性能演变过程,将TSA侵蚀分为三个阶段:诱导期,衰减退化期,软化解体期。而在TSA侵蚀环境下水泥基材料的宏观性能通常表现为先增强、后降低的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篇4
1、人类对破坏环境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单纯追求自身发展,经济利益增长,以破坏环境的方式获取社会发展,对自然的警告视而不见;
2、教育观念的缺失,使得个人缺少社会责任感,认为环境的恶化与个人无关,缺乏环境保护的观念意识;
3、环境破坏后大自然的报应不及时,自然对人类行为的报应表现出来的后滞性,使得人类不能及时看到破坏环境所酿成的恶果,不能及时受到自然所给予的惩罚,导致一再的破坏环境;
篇5
关键词:畜牧养殖业;生态环境;治理
作为我国第一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前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其发展水平仍不高,产业整体情形及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因而,为了使我国的畜牧养殖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其发展与生态环境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根本上提升该产业的生态经济效益。
1畜牧养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
1.1环保意识差
当前,绝大多数已实现规模化养殖的养殖场管理者缺乏基本的环保意识,将养殖场的粪便、污水等污染物随意排放,导致养殖场周围几公里内臭气熏天,随意丢弃的粪便甚至导致正常的交通被阻碍,大量饮用水被污染,这些废弃物因为没有进行无污染处理,使得养殖场周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1.2养殖管理方式不健全
有些规模化养殖户由于缺乏先进、科学的养殖管理技术,使得养殖场的后序发展疲软无力,因而更无法兼顾生态环境问题[1]。养殖场需定期排放的污物、污水等,甚至因传染病而死的大量牲畜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些已然成为有些养殖户所面临的难题,而这其中所产生的种种生态问题,更是无法预估的。
1.3养殖基地的转移及化学制品的使用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有些养殖户为了节省运输成本,就将养殖场转移到城市郊区,这就使得该城市的环境问题面临极大考验。另外,有些养殖户为了节省成本,非法使用一些化学制剂来喂养牲畜,同时一些饲料加工厂为了迎合养殖户的这种需求,也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东西,大量化学制剂在畜牧养殖业中的使用也必将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2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破坏防治的相应对策
2.1提高畜牧养殖工作人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
当前,要想从根本上降低畜牧养殖业给养殖场周围的环境所带来的污染,首先需增强畜牧养殖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加深其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并采取切实措施使其建立生态化养殖的新模式[2]。另外,政府有关各部门应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使养殖场管理人员按照相关规定发展畜牧养殖业。同时,环保部门应联合政府其他各部门做好正面宣传,创造出一个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舆论氛围,从而在无形中对养殖业从业人员形成监督和督促作用。
2.2加强畜牧养殖工作管理的科学性
对已实现规模化的养殖场来说,管理模式的科学化是其获得不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规模化养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占地面积大、养殖数量大,随之而来的就是污染排放物的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旦此类养殖场出现管理不科学现象,那么势必会为养殖场周边环境带来极大影响。同时,养殖户在建立养殖场之前,应对国家相关法规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聘请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对养殖场予以科学规划,进而形成一个合理布局,然后请一些专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公司进行评估,确保养殖场污染排放物的排放符合国家法定标准。在做好上述几个环节之后,养殖户可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交建厂申请,并按照要求建立科学化养殖场。同时,养殖户如需扩大养殖规模,或者另行改建,也需尽快做好污染物排放处理工作,从而降低对养殖场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2.3做好畜牧养殖监测工作
当前一些不法养殖户非法使用一些化学制剂,在饲料中添加大量激素,或者过量使用药品来确保牲畜不得病,这种种非法做法的后果非常严重,必将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破坏。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监测工作的实时、到位是非常重要的:政府有关畜牧养殖监管部门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养殖场的饲料、药品等予以严格检查,如有需要也可进行不定期抽查,一旦发现违规使用化学制剂现象,需进行严肃处理,以儆效尤。另外,养殖场当地的畜牧养殖主管单位需督促养殖场管理人员做好牲畜的疾病防疫工作,并对其实施情况予以实时监督,从而在源头上切断牲畜传染病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3结语
当前,我国畜牧养殖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降低畜牧养殖场给周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然是一个需要各部门注意的重要问题。对此,政府各相关部门、养殖户以及专业环境影响评价公司都应积极进行探索,寻求畜牧养殖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科学、高效之路。
作者:陡秀芳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参考文献
篇6
暑假的一天,爸爸和妈妈要到楼顶去晒被子,我也跟着去玩。刚出电梯口,便看到一堆卫生纸堆在过道,下面好像还盖着什么东西。由于天气炎热,从纸下面发出阵阵恶臭来,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坨人屎。我和爸爸妈妈赶紧捂着鼻子,飞快的逃到了楼顶。
本以为安全了,可是原本美丽的楼顶却变成了垃圾站!以前漂亮的花坛和美丽的花草、乘凉坐的凳子、桌子、凉亭全都被人给砸烂了,而且到处都是粪便,无处下脚。看到这里,我想到了物管阿姨说:“从电梯的监控录像中曾看到有人喝醉了酒,居然在电梯里撒尿”。保安叔叔说:“有人甚至带着小孩在楼道里上厕所……”唉,太不文明了!
想到这里,我想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说:“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环境也越来越美,但是你们的精神面貌怎么却越来越差呢?你们能有一些公德心吗?请你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把精神生活也提高一下,好吗?
三年级:黄雨桐
篇7
【关键词】煤矿废水;破坏影响;治理和控制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化石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占了70%以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煤炭行业也经历了十年黄金发展期。但是,在煤炭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大量的煤矿废水超标排放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我国煤矿废水主要包括选煤厂废水、矿井废水和生活废水,煤矿废水若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仅会威胁到地表水还会涉及到地下水系,对当地动植物的的生存影响极大[2-3]。因此,有必要对煤矿废水的特点、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根据实际采取必要的控制方法,这样才能促进煤企朝着绿色、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煤矿废水来源及环境影响分析
1.1选煤厂废水
煤炭洗选行业是我国当前煤炭行业的重点发展方面,通过煤炭洗选,不仅可以提高煤炭的发热量和结焦性,同时也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硫份和灰分,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选煤厂在扮演提高煤质的角色同时,也往往扮演者环境污染的角色,洗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是矿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有关资料显示,洗煤厂废水的污染主要表现在悬浮物超标、金属离子超标、煤的染色性质、药剂的副作用等几个方面:①选煤厂废水中的悬浮物主要指微细的煤粒和矿物固体颗粒,这些微细颗粒可以悬浮在水体中促使水体恶化,影响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还会一定程度的淤塞河道。②选煤厂外排废水中往往含有多种金属离子,除了正常存在的钾、钠、钙、镁等离子,还有铜、铁、锰、锌等离子,这种废水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即外排,会造成矿区土地金属离子失衡,会引起矿物生物非正常生长。③煤最基本的特性便是具有染色性,选煤厂流出的废水一旦流入河湖、土地,便会对其进行着色,影响水质,破坏自然环境。④煤炭洗选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药剂,如松油、杂醇、煤油、酸、碱、轻柴油、氰化物、酚、甲醛等,若含有这些药剂的废水不加以处理,便会影响水体充氧,严重时会造成水体缺氧,直接造成大量的水体生物死亡。
1.2矿井废水
矿井废水主要是指因煤炭开采而产生水体,主要包孔隙水、疏放水、渗透水、矿坑水、降尘水等,这些废水根据煤体含硫量的不同分别呈现出弱碱性或者酸性。矿井废水中除了呈现酸碱性外,其中还含有大量的煤尘、岩尘、金属颗粒、各种盐类矿物质,甚至有些矿井废水中还含有氟和放射性物质等,矿井废水若得不到有效处理便予以外排,便会腐蚀管道、水泵等排水时设备,同时也会对污水坝等蓄污、拦污设施造成威胁。含有金属离子的废水进入农田,则会导致植物枯萎和死亡,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则会危害人体健康。
1.3生活废水
煤矿生活废水主要是指在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来源为家庭、医院、餐厅、澡堂等单位。从本质上说,煤矿生活废水与城市废水基本相同,只是涉及到地理位置不同,废水所含的污染物主要有洗涤剂、药剂、病菌微生物等。由于煤矿偏离市区,在治理生活废水时往往缺乏统一有效的治理手段,废水在经过初级净化之后,便进行外排,造成矿区废水净化和回收程度较低。尤其是对于从矿区医院流出的废水,往往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容易对人畜饮用水造成威胁。
2、煤矿废水的综合处理
根据煤矿废水的来源及危害分析可知,煤矿废水来源复杂,含有的污染物种类也复杂多样,若不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净化,往往会对周围的水体、环境造成危害,更甚者还会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威胁。同时,考虑到我国是一个相对缺水的国家,且水量分布极不均匀,而我国主要产煤区位于西部和中部,这些区域又是水量贫乏地区。因此,有必要对含污率较低的煤矿废水进行净化回收,对含污率较高的废水进行净化排放,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的水的利用程度,同时又可以降低煤矿废水对环境的破坏。
为了减轻洗煤厂废水对环境的破坏,在洗煤用水量和用水循环方面应加强管理,积极发展煤泥水闭路循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同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洗煤厂废水治理。在某些现代化洗煤厂,用水量和水路闭路循环已经成为了煤企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样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废水的产生和外排。在处理洗煤厂生产用水时可根据水体的性质进行处理,首先可利用压滤机、挤压机、筛网、浓缩机等机械设备进行固液分离;然后利用化学药剂将固液分离所得液体中的悬浮物等有害物质除去,如通过添加凝聚剂使水澄清;同时还可以采取电化学法进行煤泥脱水,所得洗水可进行循环使用。
对于矿井水的排放也需满足一定的标准,对于危害较大的酸性矿井水处理来说,国内外采用最常用的方法是中和法。中和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石灰石和酸性水发生化学反应,最终生成碳酸盐类、氢氧化铁悬浮物和中性水,将经过中和法处理的矿井水进一步沉淀和过滤,经检验合格后便可将其排放。根据多家矿业集团的酸性矿井水治理成果可知,采用该中和法处理酸性矿井水效果较好,可将矿井水的PH值从3.5提高至7.2~7.4,且处理费用较低。此外,还可以利用铁细菌将酸性矿井水中的铁离子氧化,然后再利用石灰石进行中和,最后将中和所得混合液体进行沉淀、过滤和分离,所得沉淀物进行收集,所得中性液体经检验合格后进行外排。
煤矿生活废水处理和排放可按照城市生活废水处理和排放标准进行,同时还可以考虑将生活废水处理后回用加入洗煤用水中。检测可知,生活废水中除了含有悬浮物、生物和化学需氧量,还含有大量的各类油类、细菌和化学试剂,这类废水若不加以处理即排放则会对当地环境造成较大的损害,直接进入洗煤水中,则会因细菌、异味和杂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和影响洗煤过程。有资料显示[4],洗煤用水指标与国标CJ.1-89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中的洗车和扫除用水指标近似,可借鉴该国标同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指标确定进行生活废水回收和净化,而后将所得净化水加入洗煤水中,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废水的排放,同时也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结语
煤矿废水对环境的破坏多方面的,其来源也是多种途径的。就目前而看,矿井废水的治理工作还很艰巨,当前的废水综合治理方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离理想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从今后看,煤矿废水对矿区环境的破坏还在加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来应对,只有掌握煤矿废水的治理和控制方法,才能保证营造绿色矿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闫新房,田军仓.煤矿污水处理及污水资源化综述[J]煤炭技术, 2010,29(5):4-6.
[2]宫月华.煤矿矿井水及废水的性质和处理[J]煤矿环境保护, 2000,14(1):26-27.
[3]张佳维,梁麟.煤矿废水综合治理与利用[J]山西建筑, 2013,39(16):128-129.
[4]王勉煊.煤矿废水资源化与选煤[J]煤矿设计,1994,(6):44-46.
篇8
论文摘要:环境破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引起了众多学科的重视。心理学认为环境破坏行为的产生与行为者的态度、动机、消极社会心理和非理性决策等密切相关。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态度理论、社会影响技术和责任归因等有助于改变人们的环境破坏行为。
人类的环境破坏行为主要指个体或组织在生产、生活中影响环境的消极行为,例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等。当人类的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时,许多研究者开始反思人类的环境破坏行为,积极寻找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和措施。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破坏环境的动机滋生于“在环境中缺乏产权”和“很多环境服务都是由我们所有人共享的”,污染者通过污染把他们的一部分成本转嫁到别人的头上。社会学目前用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和建构主义等三种互有区别的理论模式来于阐释环境破坏问题。本研究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环境破坏行为的动因,并探索相关的疏导教育。
一、环境破坏行为的心理动因
心理学认为环境破坏行为的心理根源是人类生态潜意识的抑制与生态自我的缺失。人类环境保护行为的背后最深层的情感根源是生态潜意识,它是人类的本性。那么人类为什么会做出种种破坏行为呢?主要在于生态潜意识一直被目前的政治模式、文化行为方式和消费方式等掩盖着、抑制着,使人与环境之间难以形成情感联结。而生态自我的缺失使人成为与自然分离、对立的个体,扩大了人与自然的疏离感。本研究主要就行为者的态度、动机、社会心理与非理性决策等几个方面阐释环境破坏行为的动因。
(一)消极环境态度
环境破坏行为的背后总会涉及有关的环境态度。Co-hen (1973)认为环境态度是个人对环境关怀的程度;国内学者石明卿(1989)认为,环境态度是对各项环境问题所持的观念与信念。由此可见,环境态度可以被看作是人对周遭所接触到对所有生态的一种内化过程的自我意识、看法、信念或反应程度性。研究认为一般环境态度预测一般环境行为,特定环境态度预测特定环境行为。
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影响,目前有两种比较重要的理论:一是阿杰恩(I. Ajzen,1991)提出了经典的“计划行为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其认为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们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指向行为的态度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二是对这些信念的评价。如果个人对某行为的态度愈积极、所感受到周遭的规范压力愈大、对该行为所感知到的控制越多,则个人采取该行为的意图便愈强。二是Guagnano , Stern和Dietz的ABC理论。该理论认为环境行为(B)是个人的环境态度变量(A)和情境因素(C)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情境因素是比较中立的或者趋近于零的时候,环境行为和环境态度的关系最强;当情景因素极为有利或者不利的时候,可能会大大促进或者阻止环境行为的发生。而且一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态度是预测环境行为的重要前因,与环境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
如果一个人对环境问题知之甚少,或对周边自然环境不喜欢,或从无保护环境的行为准备,我们就不可能指望他们能做出更多的积极环境行为,而且一些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率可能会更高。
(二)行为动机
动机是推动并维持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因素,是促使人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去从事一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和直接的动力。动机具有唤起行为、选择行为指向以及保持、发展或削弱、终止行为等功能。其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内驱力),二是行为目标(诱因)。有研究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作出环境保护行为,是因为其具有环保动机,并“将环保动机分为实用动机、末日动机、唯美动机和博爱动机四种”
行为者可能是环境保护者,也可能是环境破坏者,那么人们会基于什么样的动机作出环境破坏行为呢?这个问题较为复杂,关键要看当事人处于什么样的角色与环境下,例如,有些农民在贫穷的地方,采取极端的环境行为,多数是因为生存动机的影响;有些民众在解决生存的条件下,过度地攫取环境资源,则是追求发展的需要;有些地方官员不惜以牺牲百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GDP的增长,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危机,则多是追求职务升迁等的驱动……。这些行为背后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即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心理学对动机与环境破坏行为关系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尤其是要重点考察在同一环境下,不同行为主体、不同环境行为的真正动机。
(三)消极社会心理
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心理会对其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民众的消极社会心理是其消极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消极社会心理之一是消极从众,即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原有正确的环保认识和积极的环保态度,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这些行为多数体现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上。许多人不愿意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压力,尤其面对攫取自然资源,保证自己利益或取得更大的利益时,他们是不甘示弱的。因此,有人滥采矿产、滥伐树木、滥杀动物、过度放牧,其他人会纷纷效仿。消极社会心理之二是责任扩散机制下的旁观者心理,在社会心理学中指应急状态下旁观者介人的社会抑制现象。在环境行为中,个体其实也存在这种心态,集中体现在对公共领域的行为上。由于公共领域属于大家,每个人都有在公共领域中活动的自由,并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环境行为,然而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是分散的,责任扩散导致了人自身环境破坏行为的产生与强化,并对其他人的破坏行为熟视无睹。所以,公共领域往往是破坏、污染最为严重的地方。
(四)非理性决策
行为者的行为产生都会经历一个行为决策过程,按照理性决策的理论,任何决策会按照一定的决策程序,选择恰当的决策方法,建立相应的决策模型,进行客观公正的科学决策。但是,在实际的环境行为决策中,行为者会出现许多非理性行为。例如,为了蝇头小利而破坏环境;有些自然资源,自己得不到,宁可毁掉也不让他人染指,等等。
人们为什么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决策呢?其主要原因是人们认识自然环境能力的局限、决策时环境信息的缺乏、决策方式的错误等,也就是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环境知识的贫乏与环境技能的缺失。有调查显示,普通民众对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危害程度知之甚少。环境保护信息的缺失,加之人们认识能力有限,容易在不能确定的情境下产生环境破坏行为。另外,在片面追求效益和刺激消费的鼓动下,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实惠”原则的作用下,有些个体和组织以损害环境与生态为代价获得利益的行为非常明显,而且成了“习惯性行为”,这些破坏行为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容易被大家忽略或被其他事物所掩盖。
二、环境破坏消极心理的疏导教育
如何促进人们的环境保护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呢?许多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遵行“环境保护,教育为本”,针对环境破坏行为产生的心理动因,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环境破坏者的消极心理进行积极地疏导教育。
(一)改变消极环境态度,遏制环境破坏行为
既然环境破坏行为的背后总会涉及有关的态度,那么,改变人们消极的环境态度,对遏制环境破坏行为就会产生积极作用。怎样改变人们消极环境态度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1.提高说服效果。研究者们在态度改变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劝导在态度改变中的作用,发现其效果受沟通的来源、沟通的信息、沟通的目标和沟通的情境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在环境教育与环境宣传中,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研究结论开展工作,例如:在沟通来源上,需要请有公信力(如环境保护专业人士、环保行政部门负责人等)和有吸引力(如影视明星等)的人来宣传环境保护,倡导积极环境行为。在沟通的信息上,已有研究证实,对文化程度低者,单方面论据的信息传播较能改变他们的态度,但对文化程度高者,则双方面论据的信息传播更为有效;对那些原先的态度与传播的信息不一致的,双方面论据更能说服他们改变态度,反之对那些原先的态度和传播的信息一致的,单方面论论据更能坚定他们已有的看法。因此,在环境教育与宣传中,应注重对受众文化水平及其当前态度的考察,不能“一视同仁”。
2.通过情绪改变态度。态度理论认为,通过引发受众适度的恐惧,并使他们相信聆听信息会教会他们如何降低这种恐惧,可以改变他们的态度。在民众消极环境态度改变的行动中,大众传媒应该制造足够的恐惧(例如吃果子狸可能会染SARS病毒,破坏臭氧会使人得皮肤病等),吸引人们的注意,但是不能过分,免得人们忽略或扭曲宣传的信息;与此同时,还要提供如何减少环境破坏的具体措施(包括国家宏观的和居民微观的),让大家相信通过组织和自身执行这些措施,可以遏制环境破坏,进而消除恐惧。
3.引发认知的不协调促进行为的改变。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这意味着,认知失调将会造成特定的心理压力,并使人产生一种求得协调的动机。其中一种具体的方法就是使大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自己所宣传的事情不相符,产生不协调,例如在社会的影响下,坚定地认为保护环境很重要,自己却总是破坏环境,进而促进破坏行为的改变。
(二)强化社会影响,促进环境保护行为
个体环境行为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亦有客观原因,其中社会影响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学认为社会影响主要包括从众、服从等。如何利用社会影响促进人们有益行为?恰尔迪尼(R. Cialdini)、雷诺(R. Reno)和卡尔格伦(C. Kall-gren)已经建立了一个规范性行为模型:用社会规范微妙地引导人们顺从于正确的、社会倡导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在激发有益社会的行为过程中,命令性规范的社会影响比描述性规范的社会影响更加有效叫。命令性规范是人们知觉到的社会大众认同或反对的有关规范,例如乱砍伐森林是违法的、乱丢垃圾是不对的等;描述性规范是对特定情景中人们真实行为的知觉,不论他人是否认同这一行为,即指人们真正做了什么,例如有人在砍伐森林、在乱丢垃圾等。
基于此,在改变人们环境破坏行为,促进其环境保护行为中,要先建立相关的命令性规范;其次让人们意识到命令性规范的存在,有必要在相关的场景中设立醒目的命令性规范条令,同时让环境保护志愿者、媒介在各个层面,向人们传递这些命令性规范(破坏环境是不对的或违法的)。
(三)行为责任归因指导,改变环境破坏行为
篇9
关键词:煤炭资源开发;生态破坏;法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061-04
湖南省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产量在全国排名第18位,但开发利用程度很低,缺乏对违反规划开发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导致现有的煤炭规划形同虚设,同时缺乏有效煤炭规划的约束指导,导致矿业权设置和交易不规范,资源的勘查开发秩序较乱,争抢资源问题较为严重。并且湖南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资源回收率低,浪费和破坏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根据上述情况,结合湖南省实际,现通过对湖南省煤炭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及存在的问题,阐述煤炭资源开发对该省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情况,并从法理的维度进行分析,为解决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也为湖南省解决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提出了几点法治对策。
一、湖南省煤炭资源开发现状
(一)煤炭在湖南省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地位
煤炭是湖南省能源消费在主要的能源消费中占70.2%,“十二五”期间煤炭产量每年产量达6600-8500万t,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煤炭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为人们提供能源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资源和环境容量的重要举措。目前,湖南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总量超过85亿t,累计探明的煤炭量38.69亿t。长期以来,湖南省资源产业一直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单向直线开发模式,与之相对应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则是“快速建矿、强力开采、废物排放、缺乏治理”,这种传统的开发模式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严重,利用率低,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当前煤炭资源开发的状况仍然与现实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地区和企业缺乏长远眼光和社会责任,只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导致我国煤炭工业仍处于盲目扩大规模、资源开发无序、大量浪费和粗放开发、低效率利用、环境污染等状况下,资源优势不能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湖南省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保障程度偏低、有效供给能力不足
湖南省虽然是产量并不多的煤炭生产省份,却是煤炭消费大省,长期需要从外省调运,湖南省煤炭资源勘查程度低,特别是可供建井的详查和精查程度低,可采储量与煤炭储量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保障程度偏低,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经济可采储量少,人均占有量低,资源禀赋差。目前95%的煤矿属于井工矿,开采条件居世界中下等,煤炭92%集中分布在湘中和湘东南的娄底:邵阳、衡阳、郴州地区,湖南地质构造复杂,煤层变化较大,矿点多,规模小,开采技术条件复杂,这些因素影响了资源的充分开发。
2.对煤炭资源的生产开发缺乏统一规划
顾名思义,煤炭开发规划是优化煤炭生产_局的基础,而现行煤炭立法对煤炭规划的相关要求都过于简单且可操作性差,同时也缺乏对违反规划法律责任的规定,导致现有的煤炭规划形同虚设,也由于缺乏有效煤炭规划的约束指导,造成了矿业权设置和交易乱,资源的勘查开发秩序乱,争抢资源问题比较严重。
3.煤炭资源生产开发过程中的浪费十分严重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其作为湖南省的主要能源,则必须对其高度重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目前,湖南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资源回收率低,浪费和破坏严重,全省煤矿开采回采率平均只有35%左右,远低于全国56%的要求。有的煤矿开采回采率甚至低至10%-15%,特别是厚煤层以及小煤矿回采率偏低,大量资源被浪费和遗弃。另外,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特殊和稀缺煤类也缺乏有效保护。煤炭开采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发展方式不科学,以数量型和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以质量效益型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煤炭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一)煤矿开采破坏植被和水土资源
1.井工开采导致土地塌陷严重,植被遭到较大破坏
土地耕作和植被生长也受到影响,土地利用率减少,地貌的改变引发土地沙漠化,而塌陷还会引起山地、丘陵发生泥石流,山体塌陷滑移,严重破坏矿区的植被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2.露天开采直接挖损土地,破坏地表植被
这种采掘挖损多是毁灭性的,对植被和土地的破坏程度更大。
3.固体废弃物压占土地
煤矿开采产生的煤矸石是煤炭工业排放量最大的固体废物,而诸如此类的固体废弃物压占了大部分的土地,植被也遭到严重破坏。
4.露天煤矿和井工煤矿抽排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
供水紧张,水土流失严峻,从而导致区域内的作物大面积减产,抗御灾害能力下降,土地贫瘠,植被退化,严重危害农业生产,而未经完善净化的矿井水、洗煤水和矸石淋污水等也被直接排放。
(二)煤炭资源开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湖南省煤炭开采给矿区周边农户及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首先,开采引发的水均衡破坏及污染。煤炭开采伴生的地面沉降、塌陷,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当地农民人畜饮水困难,农田减少,农作物干枯,粮食减产;大量地下水资源因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同时,污水的任意排放,对地下水、当地河流、水沟、农田造成一定的污染。其次,煤矿的扩能改造,煤矸石堆放场地不断扩大,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矿区长期侵占土地并暴露于外的矸石山堆积,经风化和瓦解,在雨水淋滤作用下将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到土壤和水环境系统中,导致地表和地下水系严重污染、土壤贫瘠化、植被破坏,且复耕较为困难。加之对与煤炭资源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生产和对煤矿矿井废物的回收及循环利用水平比较低,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破坏的严重程度。再次,随着煤矿开采量的逐渐加大,采空区不断增多,造成了地表裂缝下陷、山体滑坡、危岩增多,导致了农民房屋拉裂,耕地受损。矿山遇浅层开采,井下放炮时带来地面震动及噪声,使地面房屋及房屋内人、畜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最后,井下抽风排放废气对周边农户和大气环境的造成的污染及矸石山流动、煤矸石放热、尾矿堆积、滑坡等造成的其他矿山地质灾害,都给矿区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法治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采取防治结合的方针,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研究工作,通过科学管理和工程技术手段开展积极有效的治理。目前,湖南省的矿山环境管理处于被动局面,在环境调查、治理手段等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发达省份,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对地质环境保护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勘查技术标准,矿山环境评价、恢复治理标准以及地面沉降检测技术标准,使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
2.研究运用新的矿山开采技术和尾矿资源化利用途径
湖南省矿产资源的开发技术相对落后,应推广无公害的开发技术手段,禁止有害的生产工艺。对于矿山产生的大量尾矿和废弃物,可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如某些企业的废料又是其他企业的原料,这就需要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为了便于企业之间的废料交换,提高废矿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建立废矿和尾矿数据库。同时发展新型金属、新型非金属及常规矿物原料的替代品,降低经济社会对常规矿物原料的依赖程度。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扩大利用洁净煤和煤层气,减少直接燃煤比重。特别是我国进入重工业快速发展以后,能源消耗总量规模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曾经达到的水平都要大,由于能源的巨大消耗,必将带来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所以在提高煤炭资源供应能力的同时,要加强煤炭资源所在地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使资源、环境和发展的比例协调,这样不仅能促进矿业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加保证了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稳步进行。
(二)完善立法
1.完善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是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首要特色,各地区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节约资源,积极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全面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水资源费,建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严格实行排污收费制度。对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所造成的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泥石流、森林草地及耕地破坏等纳入补偿范围。同时在已有法律基础上,紧密结合煤炭矿区环境特点,建立起符合湖南省的煤炭矿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对新矿山项目的环境影评价、在采矿山的环境保护和报废矿山的环境重建以及如何推进环境补偿机制等方面,省有关部门应该通过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专家和公众意见,尽快研究、制订出煤炭矿山环境破坏补偿的新办法,使之法律规定明确化。
对环境保护而言,湖南省贯彻的是“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制度,这一制度不仅没有得到很好贯彻,而且在制度设计上存在明显缺陷,就是缺乏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规定。
生态补偿之要求补偿的主体应有三类,一是对生态保护做出贡献者给以补偿,二是对生态破坏中的受损者给以补偿,三是对减少生态破坏者给以补偿。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维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者给以补偿,如对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生态信息等公共物品,通过补贴那些提供生态保护这种公共物品的单个的经济主体,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对因煤炭开采而遭受损失者给以补偿,如因煤炭开采导致农民农田减少、农作物干枯、耕地受损、农民房屋拉裂等,对这些遭受损失的农民应予以补偿。目前,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作用已不容置疑,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已迫在眉睫。因此,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也应该对减少生态破坏者给以补偿。如上种种,都应该给以明确的法律规定。
2.加快煤炭立法步伐
(1)必须大力加强煤炭法治建设,实现“依法治煤”
遵守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以下简称《煤炭法》),在必要时制定相应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如制定《煤炭生产开发条例》。完善煤炭立法,有效促进煤炭生产开发法治建设,促进煤炭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同时要做好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煤炭法治意识,严格加强日常监管执法,保证法律实施的稳定性,减少运动式的突击性整治活动。在此过程中,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对各种违反煤炭生产开发立法规定和政策要求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即必须对违反煤炭生产开发有关规定和要求的行为设定责任,对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煤炭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进行进一步明确,加大对各有关责任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和打击力度,切实保障相关立法规定和政策要求的贯彻实施。
(2)严格实行煤炭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
要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设高产高效集约化矿井,逐步取代小煤矿,减少煤炭资源浪费。这就要求建立煤炭勘探、开发准入制度,提高煤炭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开办煤炭企业条件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对于已有企业而言,要严格煤炭生产许可证的发放条件,根据煤炭资源赋予情况和开发要求,增加对企业年生产能力、回采率的要求,将不符合条件的组织、个人拒之门外。要借鉴相关省份立法经验,有些地方立法已做出规定,山西省是我国第一大煤炭大省,该省非常重视立法工作,如《山西省煤炭资源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开办煤炭企业年生产能力不得少于30万吨,开采零星资源、极薄煤层及残采、复采的矿井,年生产能力不得少于3万吨;煤炭资源的采区回采率,开采薄煤层不得低于85%,开采中厚煤层不得低于80%,开采煤层不得低于75%,这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实施办法的通知[内政字[20051210(1)]指出:“到2007年底,通过依法淘汰关闭和整合重组措施,使全区煤矿总数由现在的1100余处减少到700余处,年产10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依法关闭退出市场,资源回采率达到60%以上,采煤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到2010年,全区煤矿总数降至600处之内,单井生产能力达到年产30万吨以上,采煤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坚持新上煤矿单井产量最低达到年产120万吨标准”。经过7年的实践后,该区进一步加强了立法工作,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2014]54号规定“四个严格.准人”即“严格煤矿安全准入”“严格煤矿建设项目核准和生产能力准人”“严格煤矿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准人”“严格煤矿企业和管理人员准人”。其中“严格煤矿建设项目核准和生产能力准人”也规定了“完善自治区煤矿建设项目准人制度,严格依规依标组织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新建井工煤矿生产能力不得低于120万吨/年、露天煤矿不得低于300万吨,年,其中新建褐煤井工煤矿生产能力不低于300万吨/年、露天煤矿不低于500万吨/年”。这些也值得湖南省学习和借鉴。
3.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在对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于煤炭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以预防为主。对煤炭建设项目实施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将其作为煤炭企业设立和发放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的前置程序。我国已于201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9月1日生效),在原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煤炭法》中也应对其做出相应规定。湖南省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应通过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以加强立法工作。2013年5月,湖南省修订了《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但有关规定依然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且效果不好,还需进一步修订。201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实施意见》,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都做了比较明确的保护性规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加强执法和建立监督机制
1.完善煤炭执法监督机制
煤炭执法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但是当前煤炭执法存在较多的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地方和部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因此,必须改善和加强对煤炭行政执法的管理与监督,依法打击执法过程中的行政违法现象,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力求达到依法行政。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廉洁执法、熟悉法律的监察队伍,严格执法,加强监督,杜绝执法中的腐败行为。
严格煤炭执法还应实行保证金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加快推广煤矿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并完善配套措施,建立煤矿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并加快推广,认真执行与落实。各地区环保、国土资源部门应对煤矿区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并提出煤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目标及要求,合理提出资金标准;各煤炭生产企业应根据上述要求,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并提出达到矿山环境治理及生态恢复目标的具体措施;并应加强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以保障煤矿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的合理使用;建议构建煤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恢复评价体系,以评价各矿区是否达到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目标及要求。为提高煤炭回采率,减少浪费,可以让煤炭开发企业交保证金,如果达到核定回采率,则退还。为了保护土地资源,《煤炭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因开采煤炭压占土地或者造成地表土地塌陷、挖损,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为促使采矿者履行其义务,可以令其交纳土地复垦保证金。如“美国的《露天开采控制与复田法》规定:煤矿主在开采前须交纳复田保证金,保证金额必须足以支付预计的全部复田费用,具体由州环保局确定。复田由州环保局确定。复田保证金待复田后按一定程序归还矿业主。对不按计划复田者给予罚款或刑事处罚。”
2.健全和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目前,湖南省的行政问责制还存在很大缺陷,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之间有些职责不够清楚、权限不够明确,在追究责任时,相关部门相互推诿,出现谁都有责任,谁又都没有责任的情况;以至于在问责中,问责客体具体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模糊不清,导致相关责任人逃脱了其应付的责任。湖南省大大小小的煤矿很多,尤其是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小煤矿,一旦投入开发生产就会o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产出的固体废物随意堆放,污水任意排放等。因此,不仅要使行政问责制真正制度化、法律化,还一定要把好煤炭行业市场准入这个关,明确各自的责任,对不符合条件的组织和个人拒之门外,对不依法行政、徇私枉法、者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对相关负责人从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层层查下去。
,
3.关闭生产能力在法定吨位以下的小煤矿
篇10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环境监督管理,及时依法妥善地处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根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区(县)环境保护局查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以及因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生态遭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第四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根据类型分为水污染事故、海洋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与振动危害事故、固体废物污染事故、农药与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故等。
第五条根据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程度分为四级: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者为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伍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含两万元)且对环境造成影响的。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两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含五万元)的;
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
3、因环境污染引起厂群冲突;
4、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
(三)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含十万元)的;
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
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
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二类、三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四)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十万元以上;
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
3、人员中毒死亡;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第六条市、区(县)环境保护局成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与处理实施统一领导。针对具体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市、区(县)环境保护局组成由相应的业务处(科)牵头的临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调查处理小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处理小组”)负责调查处理的具体工作。市环境保护局还成立由监理处牵头、监测中心和相关处室组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调查小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小组”)负责对事故的初步调查并初步确定事故等级。
第二章管辖
第七条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调查处理以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一)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二)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三)跨区(县)或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交办的跨省市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四)对本市有重大影响的一般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第八条区(县)环境保护局负责调查处理以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三)市环境保护局交办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第九条市环境保护局在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时,应当通知有关区(县)环境保护局参与调查。
第十条区(县)环境保护局发现查处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立即移送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局,后者不得拒绝或再自行移送。
第十一条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市环境保护局指定管辖。
第十二条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应由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的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依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事故报告的受理与上报
第十三条区(县)环境保护局发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或接到关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的报告后,应立即组成调查小组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等级作出认定,如属于市环境保护局管辖的应立即以电话或传真方式上报市环境保护局值班室(办)。
第十四条属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调查处理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由市环境保护局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其中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还须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报告。
属区(县)环境保护局负责调查处理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由区(县)环境保护局向区(县)人民政府和市环境保护局报告。
第十五条市环境保护局关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报告的受理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上报的程序:
(一)市环境保护局值班室(办)负责受理关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
其他处(室)工作人员接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后,必须认真做好记录并立即通知局值班室(办)。
(二)局值班室(办)对受理的关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应认真登记,登记的内容为:
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报告时间,报告人及联络方式;
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地点;
3、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原因及情况;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类型及波及的范围(初步);
5、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危害;
6、应急处理情况。
(三)接到关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后,局值班室(办)应及时向办公室负责人报告,办公室负责人应立即向事故处理领导小组组长报告,同时报值班局长和主管局长。
(四)凡属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局办公室应根据局领导的批(指)示,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并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6小时内上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值班室(速报)。报告内容为:
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时间;
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地点;
3、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原因;
4、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5、波及的范围;
6、处理措施;
7、联系人,联络方式。
(五)在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过程中,局办公室应随时向市人民政府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上报调查处理的进展情况(确报)。
(六)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完毕后,局办公室应及时向市人民政府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报告(结果报),报告内容为:
1、处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
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及社会影响;
3、处理后的遗留问题;
4、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
5、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
(七)局办公室在每月25日前将本市辖区内发生的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汇总后,上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值班室。
第(四)项、第(五)项可采用电话、电传、传真等方式报告;第(六)项应采用书面方式报告;
第(七)项可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报告。
第四章事故调查与处理
第十六条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调查处理应当做到调查及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文书齐全。
第十七条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应客观、科学、全面地收集调取与案件有关的各种证据和材料。调查人员询问当事人、证人,应当作好详细笔录,并由调查人员、被询问人员签名。被询问人员拒绝签名的,应当在笔录中说明情况,由调查人员和见证人签名或盖章。监测人员进行现场监测时,应按照有关要求和监测规范进行监测;并及时提供监测报告。调查人员进行现场勘验,应绘制有关示意图,勘验情况和结果应制作勘验笔录、现场笔录,并由调查人员及有关人员签名。
第十八条市环境保护局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程序。
(一)接到区(县)环境保护局关于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局办公室根据事故处理领导小组的批示迅速组成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接到其他单位(个人)关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局办公室应根据事故领导小组的批示迅速通知事故调查小组立即赴事故现场取样监测,调查取证,初步确定事故等级,并同时通知有关区(县)环境保护局协助调查。事故调查小组调查完毕后,应立即将调查结果报局办公室。如属于市环境保护局管辖的按本条第(一)项的程序办理;如属于区(县)环境保护局管辖的由局办公室转有关区(县)环境保护局。
(二)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应在事故现场完成以下工作:
1、进行现场取样监测;
2、组织有关人员迅速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与破坏事态发展,减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影响和危害;
3、查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重要原因;
4、查清污染与破坏事故的主要类型及程度;
5、查清人员伤亡及其抢救情况;
6、进一步确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等级;
7、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的办法。
(三)调查结束后,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应及时写出调查报告,根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经法制处审核后,报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审议,作出处理决定。
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对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单位(个人)给予行政处罚的,按照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程序办理。
(四)如果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属于由其他事故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调查处理小组除执行本款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外,还应向负责主事故处理的主管部门提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处理意见,并对其处理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九条区(县)环境保护局关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报告的受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上报及调查处理的程序应参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八条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并于本办法后30日内报市环境保护局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