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验范文

时间:2023-03-30 23:5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学检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免疫学检验

篇1

学生初到陌生的学习环境,会有一个新环境适应的过程。作为带教老师,在学习上及生活上应该多关心及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学生就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绪。

2临床案例与最新的免疫学理论有机地结合

现时临床医学免疫学教材中自身抗体内容与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与现时的最新免疫学技术有些“脱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免疫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解决的一些实例详解给学生,结合荧光显微镜结果,做到实践与理论一起讲解。同时,把临床意义与检查项目也作详细分析,例如: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时,可以出现多个抗体,如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Sm抗体等,它们都可以出现在SLE患者血清中,但是前者的滴度高低与SLE的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而后者抗Sm抗体则与疾病的活动度无相关性,其出现只能作为一种记忆性抗体,可以较长时间出现在疾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作为诊断SLE的金标准。

3参与检验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意识

室内质量控制对于检验医学来说十分重要,是由实验室技术人员利用统计学去评价实验室的可靠程度,是保证实验室所做结果的可靠性,检验报告是否可以发出的主要依靠。在每天日常的工作中,要培养学生做每一个项目都要有室内质量控制的意识,具体如下:首先科学设定靶值,在设定时,各实验室必需对每一个测定项目要自行确定靶值;不能说试剂盒给出定值就算了,设定时先连续测定同一批质量控制品20d,每天测定一次计算出的平均值作为暂定靶值。而常用靶值的设立是要依据前面20个及后面3~5个月的累计平均值作为常用靶值。其次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控情况及原因分析,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检验质量意识,立足培养下一代检验人才的成长十分有必要。

4原始记录、标本的保存及预防职业暴露

在带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把当天的实验原始记录及已经检测的标本保存好,以备临床及患者对结果有异议时查看原始记录,必要时把标本调出来再重做实验。根据我科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标准,已经检测的标本要保存1周;在工作过程中还得要教育学生做好预防职业暴露意识,如果发生职业暴露,通常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及时处理、报告原则、保密原则及知情同意原则。

5培养学生危急值及时处理的意识

篇2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 实验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07

《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中实验教学占有一半的比例,可见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一直以来《免疫学检验》在实验内容上基本停留在验证理论、演示现象的水平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仅按实验教材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1];而在知识的应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却相对薄弱。为此,我们教研室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近几年来,随着免疫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已经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个学科中,目前,医院检验科约2/3的项目由免疫学新技术完成,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免疫学技术不断出现,是医学检验发展最活跃的一项技术和研究领域。但目前《免疫学检验》的教学实验内容多数还停留在经典免疫学技术,内容陈旧,有些项目临床上早就淘汰或被更先进的检测方法所代替,面对应对新世纪医学检验技术的挑战,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新增了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标本制备等新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检验系学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因此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还要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另外,由于免疫学检验项目和仪器设备更新快,我们定期带学生去附属医院见习,让他们了解一些先进仪器的性能及应用,便于他们将基础学习和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同时在见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有关免疫学新技术、新应用的信息传播给学生。另外,我们还把目前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至于使他们到临床后对此一无所知。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临床免疫检验动态及最新检测方法,从而避免了实验教学和临床脱节,为今后免疫检验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一般根据安排的实验内容,将实验目的、原理、主要仪器及试剂、方法、操作步骤等内容向学生讲述清楚,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地位,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导致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明显不足[2],因此我们在实验课上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即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3],此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运用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观念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在业余时间, 实验室向学生全开放,学生自己选择时间进入实验室,训练基本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自己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包括实验材料的准备,试剂配制,实验条件选择,实验结果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等。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其思维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4]。

3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以往,免疫学检验的实验考核主要由实验课表现和实验报告组成,整个实验教学没有一个独立的考核体系,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通过施行实验考试改革,能较好地改善此现状[5]。目前,我们通过笔试、技能操作考试、实验报告和实验课表现,形成比较完整的实验考核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平时就注重实验操作训练,认真撰写实验报告,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实验考核办法,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普遍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对实验进行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能较好地将教学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能培养一批融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为一体的高素质、高质量检验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伟红,赵卫平.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45-46.

[2]王芳,潘世扬,王彤等.医学检验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08,133(1):46-47.

[3]王胜军,仝佳,苏兆亮等.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实验课程改革[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004-1005.

[4]韩峻.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3):53-55.

篇3

1专业发展趋势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一门研究免疫学检测理论、技术及其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重要学科,其发展经历了早期的完全依赖目测自然发生的免疫反应(如凝集反应)、目测加速的免疫反应(如免疫电泳)、借助仪器检测标记性免疫反应、半自动和全自动化检测几个阶段。随着相关学科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临床免疫科室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经典的免疫学检测理论和技术依然是现代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对基本知识、理论和技术的掌握依然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

2新时期大学生特点

当前我国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一代已经步入大学殿堂,作为在社会急速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世纪大学生,其认知特点有较为明显的自身特点和时代烙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反应敏捷,思维大胆,但是由于身处一个信息获取十分便捷和内容极其丰富的社会,造成他们往往只能选择简单接受和快速处理,缺乏一种对具体问题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耐心;

(2)当代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相对以往更加强烈和突出,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就是不愿意只是简单地接受传统的说教为主的学习方法,在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时总爱问诸如“是这样的吗?”的类似问题,其可贵之处在于敢于向传统提出质疑和挑战;

(3)受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目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从以兴趣为导向转向了以实用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其功利性明显增强。由此可见,根据现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是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3实验课程改革规划和实践

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已有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以往由于教学经费、实验场地及师资力量等因素,免疫学检验实验课主要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内容在编排上相互之间衔接松散,比较单一分散,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缺乏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课程,不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校在保证必要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和强化综合性实验,有选择性地开展研究性实验的原则,按照进阶式教学规律,将3个层次的实验内容

(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分别按不同的模块类型,如免疫血清的制备和鉴定、不同疾病的免疫学检测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3种方式进行重新编排并实施。前者包含了可溶性抗原和颗粒性抗原的制备、免疫动物、沉淀反应、凝集反应和盐析法纯化抗体,全部实验完成以后大部分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方法的整体轮廓和基本流程有了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针对标记免疫技术部分,本校按照不同的疾病类型,开设了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肿瘤免疫检测、超敏反应的免疫检测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检测模块,将不同检测指标和检测技术按照疾病类型进行分类和归纳,比如在做乙肝感染指标检测时,本校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胶体金法对同一份标本进行检测,由于灵敏度不同有可能同一份标本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进而归纳出各种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于那些目前无法开设的内容,比如电化学发光技术,本校将临床上电化学发光仪的工作流程拍成教学录像供学生学习。在实验课程后期将教研室教师承担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和学生自己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研究性实验内容引入,让大家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课堂上以PPT的方式和大家分享,部分同学还可以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此同时,本校在实验课程的考核上进行了相应调整,建立和实施以创新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体系包括2个部分:(1)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平时实验操作和期终实验操作考试;(2)科学思维及综合运用所学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的能力考核,包括对给定的科研课题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对参加的研究性实验和实验报告总结,不仅要考查学生是否真实地记录了实验结果,更要考查其是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4效果评价与不足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处于活动期或非活动期分为研究A组与研究B组,各30例。研究A组为非活动期,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38.4±3.2)岁;研究B组为活动期,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3~73岁,平均年龄为(38.5±3.4)岁;同时期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38.7±3.5)岁。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应用蛋白自动分析仪及专用的试剂对三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补体C4进行检测,血清IgG、IgA、IgM、补体C3、补体C4的检测方法为散射速率的免疫比浊法;使用荧光显微镜进行各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其中,可溶性抗原(ENA)多肽抗体Sm、抗ds-DNA抗体检测方法为免疫印迹法,抗核抗体谱(ANAS)、抗SS-A、抗SS-B、抗SS-A和抗SS-B的检测方法为间接免疫荧光法,所有的检测步骤及方法应严格的按照相关操作规程及说明书。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的免疫学检测指标比较研究B组的IgG、IgA、IgM、补体C3、补体C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的IgG、IgA、IgM与对照组比较,(P<0.05),研究B组的补体C3、补体C4与研究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研究B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检验阳性比较研究B组和对照组的ENA多肽抗体Sm阳性、ANAS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抗SS-A阳性、抗SS-B阳性、抗SS-A和抗SS-B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5

    伴随着世界经济与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医疗技术的发展在现当代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而言,已成为现代医院诊疗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进行控制已直接影响到临床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间接影响到最终地临床治疗效果。由于在整个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免疫检验标本从采集到结果的检验需经历的环节较多,这就对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以及争端方法的熟悉程度及综合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建立与发展

    临床医学免疫检验自建立至今已经历了一百个春秋。自从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很多学者专家开始从免疫动物或者携带有传染病病毒的患者血清中发现有能够治愈患者疾病的特异性结合病原体或其一系列的衍生产物的物质,而这些物质及为我们现在所熟识的抗体。就现代医学理念来讲,将能够引起人体体内产生抗体的物质统称为抗原。正是由于抗原以及抗体的发现,才促使现代医学专家学者开始对人类或动物体外抗原刺激体内反应产生抗体这一现象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以及分子生物学还有其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临床免疫学检验继能够有日新月异的发展。

    3 提高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方法

    3.1标本采集与设备管理的优化

    作为检验分析前对质量控制的要求来说,检验人员首先需要做到对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工作;密切注意整个样本采集过程中的样本采集的时间、止血带的使用时间和方法、采血的姿势、抗凝剂和稳定剂的选用情况。免疫检验工作,首先要求检验人员注意对整个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工作。不同的采样试验对所采集的标本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大多数以病人血清为标本的免疫检验而言,采集血清的时间应在清晨被采集者未进食前为宜,保持针筒的干燥性,抽血完成后需要马上除去针头并将所采集到的血液注入到干燥的试管内,注意在整个注血过程中采样人员的注血速度不宜过快,不能对所采样本进行振摇等一系列不允许的动作,以防溶血。在将整个血清分离完成后,应及时送往检测,如需要求对所采试样进行保存的话,可将试样置于冰箱内冷藏,不宜速冻,以防止因为反复冻融而对整个检验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对测定的血清标本的收集过程来说,激素类和治疗药物的使用要特别注意收集时间的变化以及检验人员的变化对整个测定结果的影响;其次,在采购人员对于相关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选择方面也同样对整个测量结果有着十分大的影响;作为整个检验的执行者来说仪器设备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对检验结果的精确度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整个检测结束后要注意地成套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工作人员要经常对温度计、水浴箱、酶标仪、稀释棒、恒温箱、吸量管、分光光度计等临床免疫检验的仪器设备进行核定、校正以及检查等工作,从而确保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减少实验过程中因为仪器所引起的误差,继而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目的,最终为意识的治疗及患者的康复提供最有用的保障。对于当今品鱼龙混杂,质量不一的试剂市场来说,慎重选择且经常对试剂性能进行有关试剂的检定工作是保证检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3.2 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

    人是整个免疫检验过程中的主体,是整个免疫检验过程中最积极、表现最为活跃的因素。在免疫检验过程工作的所有环节,都需要靠人来对整个试验进行操作和把握,最终实现对整个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目标。因此,在整个临床免疫检测过程中检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会对整个免疫检验的质量和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就要求临床免疫检验的工作人员要每天按时对相关检测设备进行消毒、搞好实验室的卫生;做好相关实验仪器的定期检查工作:如冰箱、恒温箱、水浴箱、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做好对整个实验仪器的记录使用情况,并如实填写实验报告,按规定进行免疫检验的质控工作,并分析情况做好记录,签字等工作。

    4 临床免疫学检验与生物技术

    以现代新型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临床医学免疫检验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现代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飞,其结果又在更深的层次以及更为广范的领域内促进了现代高新生物医疗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使诸如细胞工程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近年来伴随着疫苗、基因工程抗体治疗以及重组细胞因子研制为主的生物工程制品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免疫学防治的开展,对许多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起到了强有力的遏制作用,从而为挽救更多的生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篇6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南商丘 476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疑似乙肝患者150例,分离血清后分别应用ELISA和ECLIA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效果。结果 ELISA和ECLIA检测出HBsAg阳性分别63例和82例,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ECLIA法检测的批内CV和批间CV的重复性均明显高于ELISA法(P<0.05)。结论 与ELISA检验法比较,ECLIA法具有更高的HBsAg阳性检出率,且能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检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ELISA;ECLIA

[中图分类号] R37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032-02

[作者简介] 张怡莎(1982-),女,汉族,河南省太康县,本科,技师,研究方向:免疫类,从事的工作:医学检验。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较高的国家,且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效疗法,因此对于该病进行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目前采用标记免疫学方法检查HBV血清学指标是诊断HBV感染的主要手段,目前常用的免疫学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本文就这两种方法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进行比较,以为临床选择有效的诊断手段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乙肝患者150例,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均参照《WS299-2008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其中男性86例,女性64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41.3±5.7)岁。

1.2 检验方法

1.2.1 仪器和试剂对所有患者均分别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验 。

1.2.2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检验当天清晨空腹抽取肘部静脉血10 mL,以3000r离心率离心10 min后分离出血清待检。将所有患者的血清均分为两份,先后采用ELISA和ECLIA进行检验,每次以定值参比血清作为质控,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3 ELISA检验方法和判定标准采用双抗原夹心法进行测定,用去离子水稀释将50 mL的浓缩洗涤液至1000 mL置于专门的洗液瓶中,并将酶标试剂置于试剂预定位置读取吸光度值,以阴性对照平均吸光度(A)值×2.1为临界值,以标本OD值与临界OD值的比值(S/OD)≥1.00判定为阳性,否则判定为阴性。

1.2.4 ECLIA检验方法和判定标准同样也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检验,将配套反应杯、吸头和洗液等放置在预定位置,采用75%酒精棉球擦洗试剂,将HBsAg和生物素标记的HBsAb与待测样品共同培育,再和亲和素标记的磁微粒孵育,经过反复洗涤使游离的抗原和抗体与复合物分离,并加入三丙胺,启动ECL反应,用其激光强度判定HBsAb浓度,若HBsAb>10 mlU/mL则判定为阳性,否则判定为阴性。

1.2.5重复性比较选取HBsAg含量低、中、高浓度的阳性血清共分成20份进行冷冻保存,每天测量1次,其中10份计算批间重复性,其余10份用来计算批内重复性。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处理所有数据,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BsAg阳性率比较

对ELISA和ECLIA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比较,ECLIA测定的HBsAg阳性率明显大于ELISA,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 重复性比较

对ELISA和ECLIA两种检测方法的重复性比较,除高浓度HBsAg含量比较外,其余指标结果的比较均显示ECLIA的重复性明显优于ELISA,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全球性传染性疾病,我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高达10%[1],其中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是人体感染HBV后针对HBsA生的特异性抗体,由于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所有早期诊断HBsAb尤为重要[2]。在本研究中我们对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分别应用ELISA和ECLIA进行检验比较,结果显示ECLIA法HBsAg阳性检出率为54.7%,明显高于ELISA法的42.0%(P<0.05),这主要与两种不同检验的具体方法有关,其中ELISA法是临床中传统的诊断乙肝方法,因其具有简便、快速、价格低廉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HBsAg的检测中,但该方法仅能进行定性分析,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当待测标准中物质浓度过高时可能会出现假阴性,且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抗原和抗体试剂具有较大的差异,加之反复洗板带来的误差,更易出现较高的假阴性[3-4]。ECLIA技术是一种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技术,其在电极表面可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是目前最为先进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系统之一[5]。

ECLIA技术使用的载体是受电磁铁控制的顺磁性微粒,其全面的实现了检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减少了因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并可精确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大幅度减少了批内、批间的误差[6-7]。同时电磁铁的电磁快速消失性有利于游离抗体和复合抗体的分离,从而降低了由游离抗体所导致的假阴性结果,提高了ECLIA检测的特异性[8-9]从本研究批内、批间重复性的研究结果中发现,两种方法检出率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低浓度,而高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ELISA可对高浓度的HBsAb进行检测,而对低浓度的HBsAb检测率较低,而ECLIA具有更加广泛的检测方法,同时在我们的检验结果中,其检出率差异主要集中在低浓度区,而高浓度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ELISA更适用于高浓度HBsAb,而ECLIA的检测范围更广,而加大对低浓度HBsAg的检出率可更加有效的控制传染源[10-11]。

总之,与ELISA法比较,ECLIA法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具有更高的优越性,可明显提高HBsAg的阳性检出率,并能准确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可早期发现病情,从而更好的为临床及时可控制传染源提供依据,为改善患者病情赢得时间,意义重大,因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朱火星.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应用于乙肝病毒血清学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0,16(16):89-90.

[2]何宗忠.三种检测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比较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3]严伟玲,严春玲,赖在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性标志物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14(12):1748-1749.

[4]梁秀云.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人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浓度的差异性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3,24(8):4946-4947.

[5]Higgs DR,Engel JD,Stamatoyannopoulos G.Thalassaemia[J].Lancet,2012,379(13):373-383.

[6]Harteveld CL,Higgs DR.Alpha-thalassaemia[J].Orphanet JR are Dis,2010,5(13):20-21.

[7]成军,孙长贵,陈瑜,等.低浓度HBsAg人群HBV-DNA与HBV-M定量结果的关系及评价[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25(7):631-636.

[8]朱雪娟,张欣欣.乙型肝炎病毒HBsAg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8):637-640.

[9]王秀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临床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4(12):522-523.

[10]Mendy ME,Fortuin M,Jack AD,et a1.Hepatitis B virus DNA in relation toduration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carriage[J].Br J Biomed sci,2009,56(1):34.

篇7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中医证型;类风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相关性;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与中医文献中“顽痹”“鹤膝风”等相似,但由于中医学的固有辨证模式,使中医对RA的认识停留在辨证施治阶段。辨证施治具有其优势和特色,由于受到主观条件影响较大,如患者自身表现、医疗环境、医者主观判断和医术水平,以及学术流派观念不同等,往往会造成分型和治疗的差异,给临床医生准确判断、交流病情和为患者提供精确、规范化的治疗带来阻碍。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不断发展,西医对RA的认识和治疗更加注重参考实验室指标,各类临床观察指标也逐渐被纳入诊断和治疗标准当中。为了能更好的发挥中医学的辨证优势,中医学者应当借鉴西医的成果,不断推进中医辨证的客观化。

通过对近10年来的文献检索,笔者现对RF、AKA、APF、抗CCP抗体等几个与诊断相关的免疫学指标进行讨论分析,其他实验室指标如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等不予讨论。

1 类风湿因子(RF)

血清学RF是临床观测和诊断RA最常用也是最基础的指标,RF分IgM、IgG、IgA 3型。临床常检测IgM-RF,在RA患者阳性率为60%~80%,但特异性不高,除RA外还可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干燥综合征等)、细菌或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丙型肝炎、肺结核、牙周炎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和3%~5%的健康人以及10%以上的老年人。IgM-RF与骨侵蚀有关,IgM-RF、IgA-RF阳性患者预后差,受累关节数多,3型RF同时升高较单独1型升高的患者病情重。IgM-RF、IgA-RF、IgG-RF联合用ELISA法检测可明显提高RA诊断的准确性。隐性RF(HRF)是指与自身IgG结合而活性被遮盖的那部分RF。由Allen将RF阴性患者的血清经酸化吸附后制备含IgM洗脱液显示出RF活性,又可被IgG抑制而证实。HRF的检测提高了RF阴性及幼年RA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和准确性[1]。

我国学者多将RA按中医证型分为寒湿阻络、湿热阻络、寒热错杂、痰瘀互结、肝肾阴虚5大证型,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RF在这些中医证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姜泉等[2]对475例RA患者进行6种证型分类,RF均数均高于正常参考值,但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按其均值大小依次排序为:气阴两虚型>湿热痹阻型>肝肾两虚型>瘀血阻络型>痰瘀痹阻型>寒湿痹阻型。谢丽萍等[3]对106例RA患者按中医证型进行RF滴度测定,发现肝肾阴虚型RF指标在寒湿阻络、湿热阻络、寒热错杂、痰瘀互结、肝肾阴虚5大常见证候类型中均数最高。胡晓蕙等[4]对122例活动期RA患者中医证型与RF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湿热阻络型、寒热错杂型RF阳性率最高,阴性率为12%,寒湿阻络型、痰瘀阻络型、肝肾两虚兼外感型阴性率为33%。鲁丽等[5]对201例RA患者RF指标进行研究发现,RA患者RF指标与病情活动程度相关。RF在寒湿痹阻与湿热痹阻、肾气虚寒证候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中医各证型的RF进行分析,得出RF-IgG按其均值大小排序为:湿热痹阻>肾气虚寒>肝肾阴虚>寒湿痹阻>痰瘀痹阻。RF-IgM各证型间比较,按其均值大小排序为:湿热痹阻>肾气虚寒>肝肾阴虚>寒湿痹阻>痰瘀痹阻。RF-IgA各证型间比较,按其均值大小排序为:湿热痹阻>肝肾阴虚>肾气虚寒>寒湿痹阻>痰瘀痹阻。 日本有学者[6]将RA分为气滞血瘀、阴虚内热、气血两虚、阳虚寒湿4型,对证型与临床检查、合并症进行研究,报道A/G值阴虚内热最低,阳虚寒湿最高;阴虚内热、气血两虚、气滞血瘀型RF阳性率为70%以上,阳虚寒湿为40%;阴虚内热型合并症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气血两虚,阳虚寒湿最低。于秀明等[7]将210例RA患者分为湿热痹阻、肾气虚寒、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肝肾阴虚5型,研究显示瘀血痹阻型和肝肾阴虚型RF阳性率显著高于寒湿痹阻型,瘀血痹阻型RF阳性率高于肾气虚寒型。乐惠荣等[8]将143例活动期RA患者分为寒湿阻络型、肝肾不足型、湿热阻络型和痰瘀阻络型4组,发现湿热阻络型RF阳性率最高。黄李平等[9]将80例RA患者分为湿热型、寒湿型、肝肾两虚型、痰瘀互结型4组,发现不同证型间IgA、IgM、IgG、IgE存在差异,其趋势表现为寒湿型>湿热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两虚型。胡祖光等[10]对RA 4种证型指标关系的研究发现,湿热阻络型治疗前的IgG水平显著低于气阴两虚型和寒湿阻络型,IgM又显著低于肝肾两虚型和寒湿阻络型(P < 0.05)。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RF各指标因子在中医证候分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方路等[11]在研究中发现RA不同证候间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何羿婷等[12]发现RA患者RF、IgA、IgG、IgM、ESR、CRP相关实验室指标在证候分布上变化不明显。

2 抗角蛋白抗体(AKA)和抗核周因子(APF)

AKA是RA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在RA早期,临床表现出现前即可出现。其对RA患者的诊断特异性为94%,敏感性为47%,也是一种鉴别RA和与多发性关节炎相关的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检验标记物[13]。APF在RA患者中的敏感性为52%,特异性为79%,可以出现在RA的早期阶段,大约30%的RF阴性RA患者可以检出,是早期诊断RA的有效指标之一。APF分IgG-APF、IgM-APF、IgA-APF 3种类型,IgG-APF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1 %~91%,特异性为73%~99%,是3种APF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指标。但IgM、IgA同样对RA有诊断意义,其特异性与IgM-RF相近。对于IgM-RF阴性的RA,两种抗体仍可有部分阳性。说明两种APF均与IgM-RF无相关性,3种抗体不能相互替代,同时检测可相互补充[13]。

一些学者发现,AKA和APF指标在中医各证候间存在差异。李静等[14]研究发现,AKA在寒证中阳性率为52.63%、热证中为11.11%、寒热错杂证中为43.02%、虚证中为30.00%、虚热证中为35.48%、虚寒证中为17.24%。寒证和热证阳性率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尹虹等[15]对149例RA患者做APF检测并对比后发现,寒湿痹阻型和湿热痹阻型的APF阳性率比肝肾阴虚型、肾气虚寒型和瘀血痹阻型的APF阳性率高。湿热痹阻型和瘀血痹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于秀明等[7]对149例RA患者作APF检测,然后对各证型组间进行比较,湿热痹阻型阳性率高于瘀血痹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梁一琳等[16]研究发现,RA的6种证型中湿热痹阻型AKA、APF阳性分布率最高,认为此两项指标与疾病活动及严重程度相关,说明了湿热痹阻型多见于RA活动期,来势急、病情重。姜泉等[2]对475例RA患者分析研究发现,湿热痹阻型AKA、APF阳性分布率最高。

3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

抗CCP抗体是一种对RA诊断价值较高的实验室标记物,诊断的敏感度为71.40%,特异度为95.20%,可用于RA和与多发性关节炎相关的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17],也可用于RA和SLE的鉴别诊断[18]。抗CCP抗体在复发性风湿病中有很高的检出率[19]。

乐惠荣等[8]选择RA患者143例,其中湿热阻络型42例、寒湿阻络型40例、痰瘀阻络型33例、肝肾不足型28例,分别检测抗CCP抗体。结果发现,RA患者抗CCP抗体明显高于正常组,不同证型RA患者中,以湿热阻络型抗CCP抗体最高。于秀明等[7]研究210例RA患者发现,湿热痹阻型抗CCP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肝肾阴虚型和寒湿痹阻型。CP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环化肽,是CCP的二代产品,同时对100例RA患者作CPA检测,对各证型组间进行比较,证实湿热痹阻型阳性率显著高于寒湿痹阻型和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余各证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4 讨 论

国内外部分学者研究RA中医证型与一些免疫学诊断检测指标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就RF而言,不同学者得出的RF与RA中医证型的对应关系多不同,可能因为RF作为临床检查的一项基础指标,多提示患者自身免疫应答存在,指标偏高不仅存在于RA,也可存在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肺结核等疾病当中,特异性较低,所以对RA中医证型的提示影响就更小。大多数学者研究证实AKA、APF和抗CCP抗体在湿热痹阻证中阳性率较高,原因可能是由于这3项指标在RA的诊断异性和敏感性较高,能准确提示RA的临床活动期症状;而中医证型辨证中湿热痹阻属“实”证范畴,而“热”属“阳”,中医基础理论中“阳”具有向外、向上的升发趋势,可能导致机体临床反应活动相对加剧,属RA活动期范畴,所以3项指标具有高度的提示作用。同时,有些学者研究发现,各项指标在不同的中医证候当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能找出RA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对应关系。找出相应关系的学者,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可能是由于不同学者在研究上缺乏统一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条件,样本量、统计方法、中医证型的划分、地区自然环境差异等各项因素都可以导致最后研究结果的不同。这也提示研究人员,找出RA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对应关系,实现RA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是一项极其巨大的工程,需要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多学科、多地域的联合协作,制订出统一的分型和实验标准,来推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潘丽恩,马骥良,李新民,等.隐性类风湿因子的测定和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 8(8):485-487.

[2] 姜泉,蒋红,曹炜,等.47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析[J].中医杂志,2007,48(3):253-255.

[3] 谢丽萍,肖敬,史伟,等.广西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380-381.

[4] 胡晓蕙,蒋连泓.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天然免疫与中医辨证的关系[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3):20-22.

[5] 鲁丽,吴洋,刘维超,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指标及中医证候分析[J].光明中医,2012,27(2):297-299.

[6] 刘雪芬,刘菊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汉方治疗[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5):4-5.

[7] 于秀明,刘明学,侯云峰,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1462-1464.

[8] 乐惠荣,梁昀,袁惠,等.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相关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0):18-19.

[9] 黄李平,吕军影,何源浩,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变化关系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2,2(3):3-4.

[10] 胡祖光,洪介民,高敏,等.类风湿性关节炎四种证型与sIL-2R及其他指标关系的探讨及消风痛的疗效[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5):41-44.

[11] 方路,许东云,阎霞,等.昆明地区1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规律初探[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1):31-32.

[12] 何羿婷,付丽媛,阎小萍,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

证候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26-28.

[13] Saraux A,Berthelot JM,Devauchelle V,et a1.Value of antibodies to citrulline-containing peptides for diagnosing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J]. Rheumatol,2003,30(12):2535-2539.

[14] 李静,柏干苹,王勇,等.40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21):2103-2105.

[15] 尹虹,于秀明.APF与TNF-α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差异[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8):717,727.

[16] 梁一琳,刘小玲.抗角蛋白抗体对RA的诊断意义[J].河南医学,2005,1(16):49.

[17] Girelli F,Foschi FG,Bedeschi E,et a1.Is Anti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 useful laboratory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J].Allerg Immunol(Paris),2004,36(4):127-130.

篇8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抗体检测; 诊断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一种,主要以自身免疫的各种异常反应为基础[1-2]。本研究中,笔者即对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在临床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意义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择5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19~78岁,平均(47.83±16.14)岁。从同期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其他类型肝炎患者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择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分别利用普通生化检测和自身抗体检测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测。(1)自身抗体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和抗平滑肌抗体(SMA)、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PANCA)。如果ANA:SMA≥1:100,则为阳性,如果PANCA:SMA≥1:10,则为阳性;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LA),如果得出LKM:SLA>1:100,则视为阳性。(2)常规生化检测:血清胆红素TBIL和DBIL,转氨酶ALT与AST,白/球比,IgG和IgA、IgM,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常规生化检测结果 两组血清胆红素TBIL与DBIL,转氨酶ALT与AST,白/球比,IgG,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两组ANA和SMA检出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例(%)

组别 ANA SMA PANCA LKM SLA

观察组(n=50) 30(60) 29(58) 27(54) 18(36) 21(42)

对照组(n=50) 14(28) 15(30) 28(56) 13(26) 18(36)

P值 0.05 >0.05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大多数起病比较隐匿,在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很相似,常有轻微黄疸,并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因此,临床积极地寻找有效的诊断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3-4]。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会产生自身抗体,患者的血清中便会出现浓度较高的循环自身抗体,这也就为临床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提供了良好的依据[5-6]。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常规生化检测,可得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TBIL与DBIL,转氨酶ALT与AST,白/球比,IgG,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说明,利用常规生化检测方式,无法有效地检测出自身免疫性肝炎。选择采用自身抗体检测的相关检测指标,都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病情的不断发展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4]。研究结果显示,经自身抗体检测可得,两组ANA和SMA检出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经统计,本研究观察组中,60岁以上35例,占总人数的70%,其中女27例,男8例。60岁以下15例,占总人数的30%,其中女13例,男2例。且60岁以上发病例数为35例,占观察组总人数的70%(35/50)。分析可能是因为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病程较长,肝脏受到了较长时间的损害。同时,也与一些患者没有及时就诊,延误了确诊时间有一定的关系[7-8]。即提示对于老年性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临床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及时督促其接受诊断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导致各种恶劣的后果[9-10]。同时,临床中,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如果经常规检查发现患者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转氨酶、胆红素等增高的情况,则应该进食的检测患者的自身抗体情况,以便尽早对患者进行确诊,尽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研究中,两组的ANA、SMA阳性检出率差异较显著,但PANC、ALKM以及SLA检出率差异不显著。即说明在AST和ALT、ALP、TBA以及GGT这些常规的生化指标中,如果经过检测发现ALT、AST等出现上升的情况,则可较为倾向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如果经检测单纯的出现ALP或者(和)GGT上升高情况,则要积极地进行进一步检测[11-13]。

总之,自身抗体检测可以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进行较为准确的临床诊断,具有较强的诊断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侯瑞鸿,袁曙光,赵新湘.自身免疫性肝炎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3(4):23-24.

[2]张向群,刘畅,黄源.自身免疫性肝炎59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1,13(26):57-58.

[3]宋燕,史云菊,徐红.自身免疫性肝炎的CT表现与临床特点[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7(8):34-35.

[4]李艳丽,刘宁,赵丹彤.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水平与生物化学指标的相关性[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11(4):59-60.

[5]赵友林.自身免疫性肝病血清生化指标及各种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3(25):79-80.

[6]张真真,韩真.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现状[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2,21(6):69-70.

[7]林金爱.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及治疗[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2,13(5):65-66.

[8]谭立明,王外梅,熊金旺.等,抗髓过氧化物酶及乳铁蛋白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检测的临床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3,11(8):45-46.

[9]张海燕,马雄.急性起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15(5):79-80.

[10]苗琪,马雄.自身免疫性肝炎与药物性肝损伤:鉴别诊断和处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14(5):60-61.

[11]刘燕敏,闫惠平,张立洁,等.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2(1):93-94.

[12]翁厚光,张迎梅,吴尚农,等.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对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2,13(11):103-104.

篇9

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留学教育成为各国扩大教育市场和全球影响力的推助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际影响力及对外交流的日益发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深造,其中包括很多医学留学生,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教学模式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医学生教育,尚处于初级探索与实践阶段。医学高等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包括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和临床实习阶段,两者相辅相成。基础医学学习阶段以教师讲解为主,留学生只要能够熟悉课本上的知识,并与授课教师交流无障碍就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而临床实习阶段不仅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增加,而且要求医学留学生直接和患者交流,采集病史,检查病人,是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步骤。由于留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与国内学生有很大不同,而且应用汉语进行交流有困难,尽管在中国经过了四年的学习才进入到临床实习阶段,但大部分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差,不能直接进行沟通。而临床实习阶段又是塑造临床医生的基本过程,是一个临床医生的道德品格、工作作风、思维模式的初步建立的阶段,因此临床实习的教学过程非常重要。为了使留学生学到更多的临床知识,认真分析和总结了眼科临床实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眼科学的特点,希冀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留学生的教学模式,现总结如下。

1眼科临床实习中医学留学生面临的问题

1.1言语沟通不畅目前在我院实习的留学生多来自非英语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家,虽然英语是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并且这些学生从小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但大部分学生的发音带有地方口音,语音相对不够规范,而且这些学生汉语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大多比较差;另一方面,我院现阶段无法要求临床上所有医务工作者无障碍听、说英语,并和留学生顺畅沟通;我院的患者大部分不能用英语和留学生进行交流,加之患者对留学生的种种顾虑,使得留学生无法对患者进行检查和独立采集病史,这些因素构成了留学生临床实习中最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学生的实习质量。

1.2个体素质差异由于地域的不同,留学生在社会背景、教育模式等方面与中国学生有很多差异,大多学生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深受该文化背景影响。而且留学生本身素质也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态度散漫、工作积极性差、不能严格约束自己。临床实习阶段迟到早退,甚至无故缺席,不穿白服等,这些对留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1.3操作机会受限临床实习阶段主要提供学生和患者直接交流的机会和实际操作的训练,由于留学生语音交流困难,而且患者本身对留学生有抵触,也不愿接受留学生的检查,使他们无法融入到真正的临床工作中,让留学生感觉自己像一个局外人,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临床实习缺乏热情,临床实习质量大打折扣。1.4临床实习体制不完善因为我国医学留学生的培养起步比较晚,临床实习又是培养医学留学生成为一名医生的起步阶段,而现今缺乏完善的培养计划,都是按照中国医学生的标准执行,而留学生的自身特点又使得其临床实习工作无法和中国学生采用同一模式。如何建立一套适合留学生自身特点的临床实习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2提高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方法

2.1加强教师和中国医学生的语言培训英语是目前国际交流的平台和工具,每位医务工作者都应学好英语,主动用英语交流。为了提高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的质量,医院必须高度重视,树立全院参与,全院育人的意识。说好医学英语不仅仅是个别教师自身的事情,也是衡量学校医学留学生教育师资力量的标准。带教教师目前在口语表达和专业英语上还存在很大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不够口语化,很难精确、深入地讲解问题,师生交流不畅通。因此,带教教师要自觉主动地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英语学习,提高听、说、读、写水平,平时注重与外教和留学生的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医院方面,要加强针对各级医生和护士的英语培训,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建立起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留学生教学梯队的同时,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针对留学生教学的教学法研究及讨论,精心备课,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集体讨论[1]。我国的医学生,本身已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只是缺少口语交流和练习,应该鼓励他们多和留学生交流,这样既可以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口语技巧,又能够化解留学生对临床工作环境的陌生感,有助于他们尽快融入所在的临床工作团队。

2.2引导并激发医学留学生学习中国语言的重要性和热情对于留学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特别是那些非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尽管英语普及率很高,但是外国的医学留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前,必须能够流利地用该国母语与当地人交流,这是临床工作的必要条件。在中国,为了给留学生更快适应环境的条件,积极提高英语水平,但是交流是双向的,医学留学生来到中国,他们不仅是学习医学知识,他们也需要了解中国文化、风土人情,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对于汉语教学应该提高重视程度。首先,让留学生认识到学习当地母语(汉语)的重要性,不管愿意或不愿意,在临床实习中他们面对的患者大部分是讲汉语的,不能掌握基本的汉语口语交流能力,面对患者时将会非常尴尬,不能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临床实习将无从开始,而医学是实践科学,必需和患者面对面。目前,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以英语教学为主,留学生单独上课,他们是独立的小团体,学习汉语的机会很少。因此,改变单一的英语教学模式,开展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教学方式,即学习了专业知识,又逐步提高了汉语水平。例如,在多媒体教学中,幻灯片的制作可以采用中英文双语注解,中文尽可能用易懂的、口语话的短句来解释。外国留学生自我表现欲比中国学生强,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主动和学生沟通,鼓励他们用汉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来自于生活,要创造机会,鼓励外国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交流,让他们体会到融入中国社会的乐趣。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的留学生群体仍是一群孤立的团体,身在中国,却很少能够了解中国。学校应该有计划的为留学生开设多种形式的、活泼轻松的中国文化课程、讲座等,不止是医学专业知识,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营造校园文化,增加中外学生的协作和交流机会。开设专门针对临床实习的汉语课程,而且应该是必修课,达标后才能参加实习。只有采取诱导加强行要求的措施,才能真正提高留学生的平均汉语水平,进入临床实习后才能较快熟悉和适应临床工作,真正学到临床知识,掌握临床技能。

2.3独特性与规范化眼科临床实习特色眼科属于微创外科,眼球虽小,但解剖复杂,且与大脑通过视神经直接相连。眼科医生需要熟练使用裂隙灯、眼底镜,这是眼科医生进行诊疗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讲,不仅要熟练掌握眼球的内部结构及功能,还要熟练操作这些设备。带教教师要亲自带教操作,指导练习,科室里也有提供足够的设备供学生练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机会练习,这样他们在检查患者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减少由于操作不熟练,患者不满意而发生冲突。

篇10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分析

乙肝属于肝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发生损伤而导致的肝部疾病,临床上有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之分,其中慢性乙肝容易复发,治疗难度大,受到临床上的广泛重视【1】。免疫球蛋白属于人体抗体物质,当人体受到感染时就会出现免疫球蛋白的升高,因此对于乙肝的临床诊治,免疫球蛋白的检验具有有力的参考意义【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乙肝病患150例进行检验分析观察。随机分为观察A组和B组各75例,同时以我院75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对照组分析。150例患者均被确诊为慢性乙肝病患【3】,其中有观察A组75例为慢性重度乙肝病患,观察B组75例为慢性乙肝病患。观察A组中男性39例,女性36例,年龄范围为23-65岁,平均年龄为(43.8±4.9)岁,体重范围为50-88kg,平均体重为(63.6±6.9)kg。观察B组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龄范围为22-66岁,平均年龄为(44.6±4.5)岁,体重范围为48-86kg,平均体重为(61.3±6.5)kg。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37例,年龄范围为21-64岁,平均年龄为(42.4±4.7)岁,。纳入的案例排除了患有心肺、肾脏等组织功能障碍者。三组案例对象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检验标本在清晨空腹情况下采集静脉血4ml,通过10min的频率为3000r/min离心机处理,放置在抗凝试管中保存在零下20℃的冰箱中。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血清免疫比浊法对IgG、IgM、IgA的水平进行检测,此外运用重氮比色法对总胆红素水平做检测。运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凝血酶原活动度做检测。对患者治疗效果做分组,划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其中有效为痊愈和好转的总和,无效为无效和恶化的总和。

1.3 统计学方式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同时组间差异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表1:三组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比[g/L]

分组

IgG

IgA

IgM

观察A组(n=75)

17.71±3.12

2.65±0.58

2.75±0.69

观察B组(n=75)

14.17±2.89

2.21±0.51

2.11±0.36

对照组(n=75)

11.41±2.07

1.75±0.31

1.47±0.23

注:组间比较,p<0.05.

表2:不同疗效的免疫水平对比分析

检验指标

有效组(n=94)

无效组(n=56)

IgG(g/L)

14.24±4.1

16.41±3.4

IgA(g/L)

2.42±0.33

3.19±0.18

IgM(g/L)

2.61±0.16

3.81±0.39

总胆红素(μmol/L)

170.58±100.75

381.39±163.38

凝血酶原活动度(%)

52.75±16.07

26.38±14.33

注:组间比较,p<0.05.

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 讨论

乙肝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的病毒,在机体受到感染后,病毒并不会直接造成肝组织损坏,主要时让机体的免疫能力紊乱。肝组织遭到乙肝病毒感染后,肝组织会有病毒抗原存在,可以激活机体克隆B细胞,并将该细胞转化成浆细胞,同时还会在血浆中生成具有抗体活性,同时可以结合抗体的血浆球蛋白。血浆球蛋白可以分为IgG、IgM、IgA、IgE、IgD五种。在临床中发现慢性肝病体内的免疫球蛋白会比正常健康人群更高,其原因主要时由于肝脏的Kupffer细胞功能出现障碍,抗原增多导致免疫球蛋白升高。本研究中慢性乙肝病患的IgG、IgM、IgA水平高于健康人群,与临床相关资料相符合,者说明了免疫球蛋白对于乙肝病患的检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对肝实质因病毒感染受损程度分析,当肝实质受损情况越重,免疫球蛋白会相应的更高。在,重度乙肝病患的免疫球蛋白比慢性乙肝病患的水平更高,同时在对于不同治疗情况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病情治疗有效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要低于无效者,者更加说明了免疫球蛋白对乙肝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胆红素由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构成,胆红素作为胆汁的重要组成成分,肝细胞对其代谢哟这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乙肝病毒感染,则肝组织受损后会出现总胆红素的代谢障碍,其水平会与并且的发展呈现正向相关性,当并且严重时,总胆红素的比例水平会更高。

当受到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患免疫功能紊乱,同时其凝血功能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因此肝部是凝血因子的合成区域,对凝血系统有平衡调节作用,会对肝细胞受损情况产生反应。当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越低的情况下,肝功能受损情况越严重。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对于乙肝病患的临床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总胆红素与凝血酶原活动度也是重要的乙肝诊断指标。

【参考文献】

【1】工建俊,工金鹏,沈超.免疫球蛋白在肝病患者血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2,34(1) ;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