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9 22:3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工程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工程专业

篇1

1、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据现在的情况看,未来几年内,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规划设计院所、市政工程、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以及政府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具体从事规划设计、科研教学、检验分析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2、环境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到与环保、环卫行业有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各类设计院所和环保工程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规划、设计、研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大力支持学生考研,使其由应用型人才向研究型人才转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实践教学是环境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对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1)实验技能型课程:对现有实验课程内容调整与融合,将各实验室涉及实验技能方面的项目重新整合,形成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课程。从标准操作和技能训练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除实验技能课程建设外,还要打破环境工程与地质工程中课程与课程、专业与专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按照认知规律,对现有实验课程和项目进行论证、调整和整合,继续加大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比例(结合教师的科研),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求真求实的探索意识;同时开展技能培训(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使在校学生获得相关资格认证。

(2)野外教学和生产实习:对课程教学,针对不同的课程,适当减少了课堂授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增加了实习课时,个别重要的主干课程,增加了野外现场教学实习,使学生建立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增加了学习兴趣和实际观察分析能力;如:环境认识与教学重点单元的实习,教学实习改革的重点是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①环境认识教学内容没有减少,但时间安排压缩,仍突出兴趣教育;②课程增加了环境地质学基本工作方法和环境地质思维讲课两部分内容,使该实习由认识实习性质向环境地质教学实习性质转变,教学内容向环境地质与煤田倾斜,以利于与后续的选修课程接轨;③评估指标多元化。原来仅依据实报告考核学生的水平,现增加能力和素质等评估指标,而且将实报告改为小专题报告;④环境地质思维课程教学有利于正确认识地球科学,正确把握地球环境科学的特定思维方法;⑤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3S)网络课程选修,培养学生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运用新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于技术方法和技能学习的课程则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接触实际环境科学、环境地质工程问题、环境与地质工程、煤田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如何发现工程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确定研究问题的思路,设计研究的技术方法、路线、实验流程方案和工作计划及采用的新技术方法,并实施研究计划或工程设计,对研究结果和工程结果进行检验评估等。这种综合性的实习活动或工程实践活动,是整个教学计划的重点内容之一。

(3)毕业实习与设计:为了真正把实践教学同生产实际或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我们要求所有的毕业实习或工程设计实践在“产学研”相结合实习基地和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结合教师地质与煤田的科研项目有针对性地完成毕业实习任务,提高毕业论文的水平。同时建立多元化考核模式,完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激发了实践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践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与院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结合,在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开展科研,使科研转化为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借助院级煤矿清洁开发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质量的仪器与设备,教师积极进行行业的科研工作,并将科技成果转化,极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在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形成了行业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教师的科研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1)开展科研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作为应用技术研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在亲身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因此,选择部分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和工程项目,可以使他们较早地了解社会、参与竞争环节、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及把握机遇等一系列的实践过程。大学生在二年级末开始进入教师的研究项目,组成科研小组,边学习课程,边进行课题研究,一直延续到毕业论文答辩。让学生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道路,在教师指导下,选修一些与工程、技术和方法有关的专业选修课,毕业时做毕业设计。

(2)“产学研”相结合在特色培养中能起到独特的作用为了有效地培养地质、煤田与环境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我们积极探索地走“产学研”之路,使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获取基本能力的训练,学会合作、学会选题和立项论证等一系列与社会、企业合作,参与竞争的过程。通过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工程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十分有益。

学校和企业联合在资源与环境类学生培养中显示了巨大的优势。一方面发挥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的优势;而另一方面对地质部门、工矿煤炭企业而言,发挥其专业人才经验丰富、资金相对充裕的优势,采取校企联合,集中培养的办学模式。学校和企业联合,不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更结合企业特点,与企业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并要求论文能反映当代环境学科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此外,与国内10余个地质、煤炭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固“产学研”联系,不仅成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最为广阔的训练实习基地,而且成为了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市场,畅通了就业渠道,使企业和毕业生之间得到了相互了解,使双向选择的基础更牢固,为毕业生的就业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环境类专业一次就业率(签订合同)95%以上,有较大的一部分是行业就业。正是基于上述的研究与实践,使科研及时、恰当地转化教学,使学生理论基础牢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一定的创新能力,于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学生的考研率在同类院校名列前茅,且研究生在其他院校学习时,反映较好。

应用学院的先进电子资源,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资源环境信息处理实验室,将新技术与新知识融入课程和实践教学之中。环境领域近十余年发展最快的是高新技术的大量使用,如:地质、环境工程在对地球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进行调查、监测、评价,开展开发、治理、保护工程项目时,在技术和手段上有了重大变化,如航天航空探测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与现在新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库、三维模拟技术和绘图技术等)结合,开发出了诸如地空多元信息数字测控系统,资源(土地、矿产、水等)预测、评价、管理系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系统,区域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等一系列的大型信息工程系统,使整个环境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环境信息实验室、网上和课堂讲授让学生掌握这些新的工程技术手段,能在进入社会后,尽快成为驾驭现代地质与环境工程领域先进技术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篇3

西南科技大学利用地处西部核科技单位密集区域的优势,采用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充分利用联合办学单位的人才资源,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主讲专业课程和指导学生实践,为本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专业氛围.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西部核工业(科研院所)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实行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在中核集团821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电离辐射计量站(国家二级站)、核应急监测中心、非放环境监测站、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核工业地质局等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接受“真枪实弹”的训练.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提前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探索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辐射防护与核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内科学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强,能扎根西部吃苦耐劳,献身国防事业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近年来,该学科领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和973预研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核废物固化与处理、核技术与辐射生物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凝练出“核废物处理与处置”与“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两个研究方向,在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方面形成了学科特色.

在核废物处理与处置研究方向已形成一支“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研究团队.团队近年在国家863计划“高放废液分离、处理工艺及关键设备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d2Zr2O7烧绿石的高温高压合成及模拟锕系核素的研究”、“放射性石墨高温自蔓延固化机理研究”、国防基础科研计划“******处理处置和环境修复新技术”等项目支持下,对处置高放废物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解决了高放废物固化基材制备工艺复杂、耗时长等技术难题,为高放废物的固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方法.同时,团队成员长期从事军工及核电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中、低放废物固化处理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了中、低放废物先进水泥固化、废树脂固化、沥青固化、低放有机废液处理等工程应用技术,目前承担“山东海阳核电项目SRTF废水处理试验”、“高性能材料RE2Zr2O7的强韧化机制研究”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百万元.在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研究方向,以李华副研究员、陈敏副研究员为代表的科研团队长期从事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了“防辐射钡玻璃研制”、“水体及污泥中重金属元素现场高灵敏度检测方法的研究”、“He-3位置灵敏中子探测器研制”等地市级、校级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近30万元.

2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全国开设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一共有7所,分别是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南华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其中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主要培养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方面的高级研究型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侧重于核工程辐射防护人才的培养,东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南华大学主要培养核资源勘探、铀矿开采及铀矿地质方面的应用型辐射防护人才.西南科技大学利用局省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四川核军工与核工业的优势资源,建成了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本科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核废物处理处置、核环境安全、核电子学实验室、核工4个实验室),并依托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自控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理学院的极端条件物质特性实验室(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共建)、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分中心以及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水处理及污染控制实验中心等多个平台,开展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时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本专业申报的二级学科硕士点“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已获得批准,已于2013年开始招生.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立足四川、面向西部,为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辐射防护、核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较强的辐射监测和辐射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就业做到“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

3继续利用多方资源,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学校在专业建设初期就将学校原有相关学科专业人员进行整合.建设初期通过从董事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聘请傅依备院士、罗顺忠研究员等一批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充实专业教学和科研队伍.不断引进博士、高级职称人员、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设置产业教授,聘请核研究院、核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2013年新聘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夏佳文研究员为国防科技学院名誉院长、兼职教授,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胡晓丹受聘为兼职教授等.该专业教师通过到兄弟高校核专业进行课程进修、读取博士学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做博士后研究、进入企业锻炼(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核集团821厂、中核四四有限公司、中核五四有限公司等同意作为锻炼单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培训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明显得以改善.目前,本专业教研室共有13名专职教师,4名副教授;45岁以下教师11名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6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为在读博士,教师数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中级以上职称教师至少能担任两门课程主讲.每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至少有两位教师能担任主讲.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队伍配备整齐.

4坚持质量办学,全面推进专业发展

4.1加强实验室建设学校高度重视“核科学与技术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加大政策与经费扶持.中心总体建设规划始于2006年,先后利用2007年的中央与地方共建(375万元)、2009年国防紧缺专业(约400万元)、2010年灾后重建(300万元)和2011年中央与地方共建(80万元)等建设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涉核类本科专业教学,注重与学校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相结合,优化中心建设,在强化本科教学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建设层次,与研究生科研教学衔接,减少重复建设,突出学校在核废物处理与处置方面的特色.“核科学与技术本科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核技术及应用实验室、辐射探测与防护实验室、辐射环境实验室、核电子学实验室、放射性废物处理实验室、反应堆工程与仿真实验室、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实验室9个分实验室,拥有用于本科教学的高新仪器设备价值1000余万元,设备200余台套.

4.2狠抓教学管理在开办专业之初,学院就制定了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十一五”专业建设方案、“十一五”课程建设规划、“十一五”本科实验室规划等,并成立了学科发展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通过专业管理,对专业特色进行凝练,把辐射监测、核废物处理、核环境评价作为主要专业方向.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和已毕业两届学生的反馈信息,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对专业主干课程初步实行国际接轨,用英语对主干课程进行介绍,增开了《核废物安全技术》双语课程.专业教师按专业成立课程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重点研讨教学方法、课程知识点、如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学生考研、就业等.在新学期开学,就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课件等进行全面检查,对于上新课、新上课的教师在上课前进行试讲.学院鼓励年轻教师申报教改项目,提高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吸收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培养学生科研兴趣.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加大人才引进,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外聘高水平教师,使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2008和2011年先后2次获得了“西南科技大学优秀教学管理单位”荣誉称号.

4.3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教研室积极组建“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校级教学团队”,“核辐射探测学-核电子学教学团队”,建设《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核技术应用》和《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校级精品课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国防紧缺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项目获学校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为四川省教育厅2009~2012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积极组织教师编写教材,2010年,罗顺忠研究员主编的《核技术应用》获西南科技大学第二届优秀教材奖,李华副教授的《核设施退役技术》教材得到学校立项资助,2011年,唐敬友教授主编的教材《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正式出版.本专业2007、2008级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共招收学生122人,两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6%,攻读硕士学位人数共32人,上研率为26.2%.

篇4

目前多媒体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日常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在课程中增添一些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对于一些仪器的安装操作原理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性的互动教学关系,适当的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采用随堂讲随堂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也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活跃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是整个专业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使之后的实践探索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枯燥的授课方式,单单的知识灌输往往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应在讲解枯燥的专业知识时增添一些专业相关的时事、趣事。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只依靠课本,要以课本为主其他资料为辅,通过辅助资料给学生丰富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将以后的实验、实习的内容加入其中,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为实验、实习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

在经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后,每个专业课都要附加实验教学,实验能够很好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对实验原理、过程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专业课的实验课题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使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并能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探究中来,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讲解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为以后的厂房实训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校曾多次建立创新小组团队,由责任老师负责管理,以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实验探索。

3厂房参观、厂房实习

外出参观往往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离开熟悉的学习环境,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探究的双重教学后,本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接受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在污染物处理厂的参观,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厂房的实际操控技术相联系,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结束厂房参观后,可组织学生做参观演讲,让学生总结在参观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和交流达到强化专业知识的目的。厂房参观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强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通过厂房参观,学生将对厂房的一些仪器操作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厂房实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厂房参观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对本专业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厂房实习可以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厂房实践、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以及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学生的厂房实习需要通过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由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好实习计划,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确保学生在厂房实训过程中学到了真本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归纳、总结、应用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即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情况选择毕业设计导师,导师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采用一人一题,毕业课题要来源于科研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毕业课题确定后,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内,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实验等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探究,最终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由负责课题的老师之外的教师参加论文的评定,从学生的选题、查询资料、开题、实验设计、开展试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要求,严令禁止论文抄袭的现象,最后综合各个老师的意见,给出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5考核方式

专业课传统的考察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形式,为了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适当的增加期末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评定,避免学生因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无法掌握专业相关知识的问题,将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转化为以注重学生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育理念。

6结语

篇5

我校于2010年和2013年启动了两次课程体系修订,针对专业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调整后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素质”作为办学指导方针。依托我校化学、化工、生物等学科及本专业省优秀实习基地,定位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设置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方向课程,面向有志于环境保护的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环境工程学科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注册环保工程师和注册环评工程师的预备力量服务社会各行业。

(一)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课程调整

增加了实验学分比例厚基础,包括高数、物理、化学、电子电工、制图等基础课程超过50分,涵盖了认证标准所要求的所有课程,还在化学课程方面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增加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比例,四大化学与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比例由13:5修订到12:7,极大地增加了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

(二)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及相关实验课设置必修与限选

确保满足标准要求根据标准要求,设置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化学、环境监测为必修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化学实验和环境监测实验也相应改为必修,加强了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之前,基础课程实验与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不断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夯实专业基础。

(三)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四大污染控制方向

我校开设环境工程专业以来一直开设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四门核心课程,设置了水和大气的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及课程设计。调整后增加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与课程设计,增加了水和大气实验课程的学分数。

(四)实践教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加强

我校的实践环节改革较早,课程设计及各项实习均达到甚至超过了标准要求。但由于实验设备投入有限,在实验方面稍有欠缺。本次调整加大了实践教学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如前所述),目前专业实践课程学分达36学分,加上基础课程实践环节一共有50学分,接近总学分数的30%,全部为必修。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五)特色课程的设置

除满足专业认证标准中要求设置的必修和选修课外,保留了一些原有的特色课程:包括环保设备原理与应用及其课设,环境影响评价及其课设;新设置了一些特色课程: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与案例分析、污染预防学、公路环境保护、电厂环境保护、纯水制备技术、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基础、环境工程前沿及创新方法等。

二、总结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环境工程;安全隐患;预防措施

1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的安全现状

1.1实验教学基础设施未及时更新

随着环境工程实验室的逐步建设,实验室结构更加复杂、室内仪器设备更多,导致实验室原有的线路设计不合理,原先的防火措施不能满足最新需求。原来的插座数量与负荷不达标,可能造成电线短路甚至引发火灾等事故[3]。原有的水斗台位置与数量不能满足目前需求,部分用水设备距水斗台较远,容易发生积水甚至触电事故。原先的实验台面积较小,教学过程中反应器与试剂瓶易发生碰撞,原来的换气扇与通风橱数量较少且部分老化,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容易在室内积聚,可能损害师生的人身安全。

1.2高压高温设备的防护措施不足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需要的压力气瓶有氮气、氧气、乙炔、氢气等,部分气瓶未及时固定或未按规范固定;部分气瓶未将瓶帽等附件配置完整,部分易燃气瓶与有毒气瓶未按规范存放[4]。气体使用过程中如果未加装漏气警报器,各种不同类别的气瓶混合放置,部分气瓶未及时进行定期年检,容易导致气体泄漏、身体中毒甚至气体爆炸等严重安全事故。马弗炉等部分高温设备的放置位置未及时调整,可能增加其周围实验的隐患。高压反应釜、高压蒸汽灭菌器等部分高压设备的定期维护不及时,可能影响其感应器的运行状态,增加其发生爆炸事故、烫伤事故的可能性。

1.3化学试剂的部分管理使用环节不规范

实验教学多数为生物类与化学类实验,所需的药品大部分是化学危险品,具有毒性,容易燃烧与爆炸,试管、烧杯、容量瓶等玻璃器件容易破损。部分学生上课时不按照规范操作,任意使用与放置实验药品,例如调配硫酸时若不按规范操作,就可能导致硫酸溅出,极易造成安全事故。部分学生使用完药品后未及时入库存放,未能将危险药品柜按规范上锁,未能将易燃物与危险药品分开存放,药品使用记录不规范。这些安全隐患都增加了发生实验事故的可能性。

1.4危险废物的部分处理环节不规范

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形成的废弃物,有一般药品废液、一般药品废水、危险药品废液如废碱与废酸等、固体药品废物、有毒害气等。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任意丢弃危险废物,未按规范存放危险废物,部分实验室没有设立单独的危险废物放置区,不具备放置危险废物的条件。部分实验环节会产生有害挥发气体如四氯化碳等,能刺激并伤害学生的呼吸系统、眼睛等部位,如果学生吸入大量有害气体,则可能对其肝肾造成严重损害。部分实验废物可能带有各类传染病菌,如果任意丢弃可能引发较严重后果。

1.5管理规章制度未能及时更新

近些年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环境工程仪器设备的技术更新较快,然而部分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仍维持在多年前的水平。同时,随着环境工程实验教学项目的更新,教学所需的有毒化学药品也逐渐增多,这些药品所含的各种成分都可能是影响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安全隐患。目前环境工程实验室的结构功能越来越复杂,需要提前预防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但是部分管理制度却未能及时更新与改进,这为实验教学带来了一定安全隐患。

2增强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安全性的措施

2.1完善实验室的相关硬件配置

实验室在进行环境工程教学时,输电线路应达到仪器同时用电的总功率,且应留有余量。对于精密的大型仪器、用电功率较大的设备,统一使用独立的控制开关。必须给每个实验室配备充足的灭火器,并及时更换灭火器以确保其在有效的使用期内。为提高易燃药品加热时的安全性,应充足配备水浴装置或者封闭的电炉。为药品试剂室配备高性能的抽风系统,并基于信息化系统动态管理各类试剂药品。为了动态掌握各个实验分室的运行情况,加装视频监控系统与综合门禁系统,其中需要重点预防的分室应加装冲淋系统。

2.2加强高压高温设备的安全管理

使用者在经过专业培训且考核合格后,才能操作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平时应严格按规范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对于特种设备如高压气瓶,应按规范定期检验其技术性能。须将气瓶置于阴凉且远离电热源的环境中,严禁将不同种类的气瓶混杂放置;开阀门时须站立于气瓶的出气口侧面,应缓慢开启以防静电的产生。严禁将钢瓶内的气体用尽,须维持大于0.5kg表压的剩余压力,须用专业气瓶柜固定气瓶以防摔倒。严禁将易燃药品放入高温炉中加热。

2.3规范药品试剂的使用管理

购置危险化学品须严格经高校主管部门审批,将化学试剂用于实验教学时,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范使用,必须用专业性危险药品仓库储存危险化学品,且由专业实验人员负责管理,严禁将化学品混合存储,在储存危险药品的范围内禁止使用明火。须用专门的有毒药品柜储存有毒试剂,在有毒试剂的管理过程中须严格执行使用申请、领导审批、两人签字等制度。应采取对策,使易燃品和助燃物两类物品的接触机会减少,以预防燃烧甚至爆炸。根据每次实验对药品的实际要求,需多少领多少,达到每次用药量的最小化目标。

2.4加强对危险废弃物的安全管理

进行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时,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实现实验的小型化。加强对实验教学“三废”的处理力度,废弃药剂须经过规范处理后才能倒掉,例如应收集废酸与废碱,让其发生化学中和反应,最后再排放;对于有毒药品如氯化汞等,须对其集中规范处理,以防止严重污染环境;有毒的固体废物必须首先对其化学处理,最终在距生活区较远的特定地点进行安全填埋,同时记录好填埋地点。对于产生有害气体的实验环节,须在大风量通风橱内进行。

2.5完善并认真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详细设立操作性较强的专门性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如实验室准入规范、实验室日志规章、实验室耗材管理制度、大型精密仪器使用规范、定期安全核查规范、实验人员防护规范、实验室处分制度、实验室假期管理细则、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等,通过这些制度提高安全意识,规范实验行为。运行过程中应适时签订责任书,进一步增强相应人员的责任感,日常的节假日之前须对各实验分室进行统一的安全检查。努力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将实验室安全标志、仪器设备安全标志等张贴齐全,强化实验安全氛围。

2.6强化学生实验中的安全意识

学生是参与实验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强化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有助于从根本上确保实验安全。应时常提醒学生按照规范使用器具,不能将药品随意使用,对于废弃物应首先考虑回收,确实不能回收的试剂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排出。如果操作挥发性溶剂,须戴上防毒面具;严禁在实验室中饮食或抽烟;做完实验后须及时按照规范的方法洗手。实验时须穿好实验服,使用硫酸等腐蚀性试剂时须佩戴护目镜与橡胶手套,操作时应谨慎操作,以防止其溅出伤人。实验教学中对可能出现隐患的环节要早预防,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须及时纠正,并制定相应的安全应急预案,以便在紧急时刻可以有序救助。

篇7

关键词: 环境工程 专业英语教学 教改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今天,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将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必备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使既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又具备精深专业知识的人才成为市场争夺的焦点。据统计,说英语、学英语的人多达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二,世界上有85%的科技资料用英语出版,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一般是英语[1]。因此,培养一大批既有丰富的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又有很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高水平环境工程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探索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新路,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讲授经验,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2.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词汇、语法特点及其具有的时代特征,按照原有的基础英语语言教学的模式,在实际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

多年来,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一直没有规范统一的教材,这也是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早期教学所用教材一般是自选原版英文科技书刊或由任课老师自行选编。采用原版英文书刊,多数与专业课内容重复或变成科普形式,无益于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由教师将英文书刊的一些文章汇编而成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文章的难易程度和知识结构难以合理设计。这不仅会妨碍教学由浅入深地进行,而且会影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2.2学生学习兴趣低,对本课缺乏重视。

首先,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本身是一种正规的书面体,是以表达科学概念、工程过程理论和事实为主要目的的,与基础英语相比,其内容论理多,涉及环境工程专业性很强的词汇多,此外,课程内容的阅读对象是相关环境工程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缺少文学作品中的韵律、节奏感,读起来抽象、枯燥,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其次,学生对本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学过两年的大学英语之后,学生接触到专业英语的感觉是句子长、词汇多,对于词汇的词义选择茫然。一些工科类院校为了压缩学时学分,削减这一课程的学时,将课程性质定为选修课,缺少像CET一样的考核办法和硬性指标,这些从另一个角度也削弱了专业英语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2]。

3.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

3.1着重提高学生基础英语水平。

大学生目前的基础英语水平是制约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到专业英语教学。学校可利用课余时间为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开设相应辅导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以尽快提高英语水平。

3.2改进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教与学。

根据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教与学的情况分析,提高和改进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是改进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最后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提高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的适用性。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编写是完成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基础。教材编写要考虑语言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应将一般科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选录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最新文献,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收集各种不同文体的期刊[3]。

4.结语

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与其专业知识是息息相关的。由于现有专业英语教材缺乏现场特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旦解决则对于培养专业型实用性人才至关重要。对此,专业英语教学建议如下:(1)加强与具有英语语言环境测控类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使用专业英语的能力;(2)专业英语教材应随环境工程专业发展适时更新,随着国外先进生产现场设备引进编写新的教材,内容涉及现场设备英文说明书、使用手册、商业广告、国际学术会议等;(3)设置专业英语写作课程,传授科技论文写作方法、技巧,促进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4]。

参考文献:

[1]张秀清.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改实践与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11,21:157.

[2]栾国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教学探讨与改革.化工高等教育,2007,1:4-6.

篇8

环境工程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 也是工程领域正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它要求本专业的学

生能够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工程措施和手段来控制环境污染, 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在环境工程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地位显得非常突出,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环节的必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所必需的途径,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和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现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关于我国环境教育的设想。此后20多年,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我国环境工程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各校的历史沿革和专业设置的特点不同,使得各校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尽相同,现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例进行分析。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成立于1993年,是四川省内较早开设环境专业的学校之一。1995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本科学生,2003年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权,2007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并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水平评估。 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结合学校地处西部地区和绵阳科技城的特点,其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具有自己的特色,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思政课实践教学、外语强化训练、设计/综合性化学实验、创新实践等为代表的通识教育集中实践训练环节。该环节体现了学校对新形势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反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总体要求, 是加强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的重要一环。

表1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实践训练课程

(2)工程训练、化学类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等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训练环节。主要由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大模块构成。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测量等工程技术训练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化学类课程实验以及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主要根据本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具体情况开设了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实验。课程设置见表1。

(3)以了解企业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的实习和设计环节,包括环境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3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设想

以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思政课实践教学、外语强化训练、设计/综合性化学实验、创新实践等为代表的通识教育集中实践训练环节,夯实了学生的学科基础,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有宽广的知识面, 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的多样化的实际环境问题,充分反映了注重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对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可以从专业教育训练环节和实习、设计环节着手。

3.1专业教育训练环节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类实验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以及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实验等专业方向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很有帮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改变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局面,从传授实验知识变为指导实验方法,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觉汲取,控制实验小组的人数,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实验,提倡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培养独立实验工作能力;同时采用灵活的学习机制,对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开展科研实验工作的学生也予以承认一定的学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较快的适应实际工作,得到全面锻炼。

3.2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开始专业学习之前进行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参观水污染、气污染、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污染治理实际工程的基础上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一定的简单了解。由于学生没有一点专业基础,所以只能是一些感性的认识。建议可将认识实习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将其学时分配到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边学习专业知识边进行参观的方法,可以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实际工艺流程的了解和认识。国外某些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在进行环境工程本科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在生物和化学处理工程、水资源管理、环境规划等多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理论学习之外,均安排一定学时的参观学习,并记入学分。

3.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条件限制,这一重要环节往往只能在校内进行,无法及时了解最新工程技术进展,因此常常造成学习的专业知识老化、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要注意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为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工程实践创造条件。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染治理工程作为固定的实习和设计基地,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学习,也可以邀请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进行指导,依托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或者让学生在设计时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完成实际工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4结语

篇9

一、构建完整可行的集中性实践教学体系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两者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互为补充,要想培养出好的毕业生,被社会认可度高的技能型人才在整个的培养体系中,就应该有一套可行性高、教学效果好的集中性教学环节。我专业学生普遍对实践部分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实验技能好,喜欢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应用能力指标,为确保培养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人才方案的实施,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链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等环节单独计分。第一部分:主要以实习为主,包含了军训、认知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实习中熟悉专业,在实习中慢慢认知社会,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基础实验课为主,主要内容为各主干课程的专业实验,要做到理论基础实验与工程设计实验并重,为理论课提供辅助理解,为综合设计实验打好前期基础。实验课程由主讲教师与实验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及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指标;增加实验方案设计与实验技能的考核指标,单独设课、单独计学分,实验操作与技能的考核应占实验成绩的50%~60%。

二、综合设计类实验比重增加,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打破了以往的课程内容,不再以验证性和重复性实验为主,采用综合设计类实验,每门实验课除了基础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与操作点外,多给学生布置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不重样、不单一,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形成各实验小组,查找资料、选购药品,在与指导老师商量确定后独立进行实验,老师在一旁指导,效果良好,具体做法如下:

1.将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几门专业实验合并为一门大的综合实验,分几学期完成,实验内容为将以前的实验室配制废液测定项目变为现场取样,回实验室测定项目,把大的综合实验命名为学校环境质量调查表,学生去下水道取水,去操场测噪声和空气中污染指标,回来后分析结果,给出结论,最后完成后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学校。

2.将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化学、仪器分析等几门实验合并为一门综合实验,在学生毕业前开设,实验课开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以组为单位查找资料,找一些操作性强又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污染案例,大家热情空前高涨,各组将找到的资料与指导老师反复协商,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出去采购实验耗材,已完成的题目比如江鱼体内重金属残留等。

三、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习是大学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好的实习保证,专业要求的能力指标都不能落到实处,没有好的实习基地,实习也不能有针对性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没有好的实习和实习基地,就业率也很难有高水平的保证。实习基地建设担负建设特色专业与培养特色人才的重任,因此不断拓展好的实习基地和不断完善现有实习基地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已经把“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注册环保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书”“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纳入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教学计划中。针对本专业特点,根据本专业的应用能力指标体系,已分别与黑龙江省省环境监测站等监测单位,哈尔滨供排水集团、九三油脂集团哈尔滨惠康食品有限公司、江苏新琦环保有限公司、江苏蓝天沛儿膜科技有限公司等监测检测、研发设计、工程施工等有特色的单位签订实践基地协议,进行生产实习,实施开门办学。

四、现有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措施

目前,很多高校实践类教学环节都普遍存在一种共性问题,就是缺乏自己的特色,一般高校特别是比较注重实践能力的高校和专业培养模式与科研型院校混同,导致了学生导向不明,就业方向不明的问题。本专业非常注重学生专业特色的培养,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另外制约学生实践水平高低的因素是指导教师的指导实践水平,目前的问题是实习基地教师有实践经验,但理论指导方面有欠缺,而学校专业教师理论能指导上去,但实践能力不足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多多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主动地去“下场充电”,去增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 综合性实验 环境工程专业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人才,尤其强调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实验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是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开展了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改革和探索,以期为完善专业实验教学环节、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提供一些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借鉴和帮助。

一、开设综合性专业实验课程的思路

1.目前专业实验的主要问题

专业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增强感性认识,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近年来对本专业毕业生升学和就业情况的调研,及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反馈都表明,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水平并不理想,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掌握薄弱、动手能力差、实验水平低下等问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均较为欠缺。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专业实验教学中尚存在以下不足。

(1)课程地位不高,学时数不足。实验教学普遍被当成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降低了实验教学应有的地位;近年来的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又对专业教学学时数进行了压缩,专业实验课时也被相应减少,使得实验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尚不合理。专业实验均依托于专业理论课而分别设置,使得各专业实验课程间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割断了本专业各单项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概念。

(3)实验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陈旧。专业实验教学中多为验证型、演示型实验,内容简单,与工程实践相距甚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需照搬指导书中规定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去机械的完成实验内容;实验完成后,也只需填写实验报告,而无需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渴望。

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均导致了学生缺乏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缺少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训练,因而在碰到实际问题时也缺乏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进行本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2.综合性专业实验课程的开设思路

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是以现有专业教学体系和实验平台为基础,在本科第7学期增设综合性专业实验课程。综合性专业实验是将本学科中各门类理论知识和各种实验技能、方法联系起来,相互交融、相互利用、相互渗透的一种有效的实验形式。它具有3个显著的特点。

(1)实验技能的综合性,即应用多种实验技能、方法,才能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2)实验操作的独立性,即教师提供实验题目和相关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制定方案、自行开展实验,并完成实验研究报告。

(3)实验过程的可思考性,包括不同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比较,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实验结果的总结。

通过综合性专业实验课程的设置,可提高学生对各专业知识点的关联、衔接、组合和实践应用能力;而在人才培养时间段上,综合性专业实验开设于第7学期,处于各专业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之间,对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复习实验技能、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并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体来看,高年级综合性专业实验的设置可使工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得到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使专业实验教学从单一、平面内容向多点、立体交叉内容转变。

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实践

1.实验内容的确定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并切合学生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我们确定了:校园水环境质量监测与综合评价、校园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成分与来源分析、生活污水生化处理工艺运行与优化等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在内容上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涉及专业面较宽,涵盖了本专业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也与社会生活热点和学生自身环境密切相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2.实验教学过程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加以引导,并采取科技课题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即学生首先根据自身兴趣与专业方向在实验项目中选择1项作为实验内容,并形成研究小组;指导教师下达实验目的和阶段要求,并为学生提供实验资料;学生通过资料查阅、整理和相互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经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可行方案;学生根据方案开展实验,教师解答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整理实验数据,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写出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文献资料查阅与综述、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结论等内容。

3.实验成绩评定

综合性专业实验与传统专业相比较,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标准的步骤与实验结果,因此其成绩的评定不是简单地看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而应把学生资料查询、实验方案设计、实际操作、实验报告写作等各个环节纳入考核中进行综合评定。即在实验前期准备阶段,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验安全意识,通过师生交流互动掌握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的理解,通过审核实验方案考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实验操作阶段,通过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现场提问了解每个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报告书撰写阶段,通过实验数据及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和在实验中的收获。此外,对新颖的实验设计和方法应给予高分,以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结束语

通过在环境工程专业高年级中增设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方式,进行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实践表明,综合性实验极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实验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使各项专业技能得到全面的训练。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促进学生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趋势,是对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陶勇芳,商存慧,崔华华.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5,(1):54-58.

[2]朱向群.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 (1) :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