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产化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04:5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产化工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产化工论文

篇1

本科生科研最初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1969年推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这是针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被世界各地广为效仿,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由于本科处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基层,因而在本科阶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使其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和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借鉴MIT的成功经验,清华大学提出“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SRT)”,并于1996年正式实施。2007年,教育部推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本科生科研项目[1]。2008年,东北林业大学开始推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其中林产化工专业把本科生参与科研作为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组织本科生组建创新实验团队进行创新实验以及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科研项目两种方式对本科生进行拔尖人才培养,两种参与科研的方式在林产化工专业得到了全面的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科研成果。多数本科生期间发出若干篇SCI、EI以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显著提高。

二、参与科研对林产化工专业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参与科研有利于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对所学专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本科拔尖人才应具有的素质之一。传统的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兴趣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参与科研的过程使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得以实践,学以致用,并且在科研的过程中会发现自身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不足之处,促使其更加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和促进作用。

林产化工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参与科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使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科研项目的实践中得以验证、补充和拓展,真正地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参加科学研究过程中检验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提倡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林产化工专业本科拔尖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2.参与科研有利于提升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以培养具有深厚化学基础知识的本科生为林产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本科拔尖人才创造性思维是实现拔尖的人才培养的前提。对于林产化工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林产化学专业针对本科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选择让本科生参与科研作为有效途径。在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围绕本学科已发现未解决的问题、未发现的问题而展开研究和思考,选择新的视角确定科研方向,通过科学实验把理论知识变成现实。整个科研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思考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也逐步得以形成。为林产化工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同时,参与科研项目使学生掌握了与科研相关的多种技能,培养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需要很多前期工作的准备,为了确定科研项目的选题必须查阅大量参考资料,并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数据。在选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查阅学术文献的技能、资料整理总结的方法以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科研中论文的撰写以及大量相关数据的处理,可以有效地锻炼本科生对科研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2]。

3.参与科研有利于促进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科研环境建设

高校科研团队的组成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也是科研队伍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力量。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群体中积极的潜在力量发挥其潜在的科研能力,同时也为本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由于本科生的思维方式通常不会被常规的固化的思想束缚,因此具有突破常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参与科研活动,一定会取得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成为高校科研发展的有生力量。

东北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一直以来坚持让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教学模式。大学一年级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大学二年级对感兴趣的方向追随相关的专业老师走进实验室开始参与科研项目,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在实践科研中得以验证。并且学校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的硬件环境。根据兴趣的不同,把学生分配在相应的实验室,确定指导教师,同时创立科研创新小组进行创新实验。

对学生而言,把科研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打破了“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固定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学’。大学生必须独立地自己去从事‘研究’,大学教授的工作是引导大学生‘研究’的兴趣,再进一步指导并帮助大学生去作‘研究’的工作”[3]。林产化工专业的专业特性也要求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新的领域,独立地从事专业方向的研究也是本科生拔尖人才必备的素质。对高校教师而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专业理论知识中实际应用部分,从事科学研究应该具备的能力。可见,本科生参与科研是高校科研环境构建不可缺少的部分。

4.参与科研有利于增强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就业能力

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日趋提高。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工作经验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的复合人才正是现在企业所需求的,而高校的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却与之相差甚远,就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林产化工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也是生物质以及化工等相关企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都是企业所要求的必备素质,所以参与科研的教学模式在培养本科拔尖人才就业能力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本科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来,锻炼其实际的科研实践能力,加深其知识的实践水平,增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4]。高校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毕业生,更是培养出合格的职业师。首先,本科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科学实验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通过和申请专利的形式得以呈现,不仅仅增加了学分,同时也为未来的考研和就业增加了新的竞争砝码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其次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并深入到经济建设中形成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而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形成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5, 6]。因此,参与科研对于增强本科拔尖人才的就业能力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

林产化工的产品具有资源可再生的天然性和应用中的不可替代性。在当今化石资源、能源危机不断显现、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林产化工,尤其是生物质能源,已列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因此,林产化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拔尖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捷、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工作人员、对未来林业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DGY2013-05)。

参考文献

[1] 梅中磊, 刘敏, 杨帆. 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体会与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 2014, (3): 98-101.

[2] 王有基, 吕为群. 依托科研项目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以生物类专业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 2013, (9): 58-59.

[3] 卞军, 魏晓伟.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 2011, (6): 85-91.

[4] 冯团辉, 范丽波. 关于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思考[J]. 科教文汇, 2010, (2): 64-64.

[5] 何剑, 梁铿浩. 论加强对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 (4): 26-27.

篇2

    【论文关键词】 森林 低碳经济 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是对传统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挑战。森林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产加工等可通过新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开发生物质能源来达到低排放,减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坏、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森林面积,利用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建立造林与更新长效机制,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经营主体保持积极性,使森林经营与林农致富紧密结合,实现持续碳汇。本文就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 发展森林低碳经济的作用

    1.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体内和森林土壤中。同时,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稳定。同样,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固碳的时间可达几十年、上百年。统计分析表明,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核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各种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1.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多一半,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宝库。树苗长成大树,不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和储藏了太阳能。因此,选用那些易繁殖、萌发力强、能固氮、生长快、热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强的树种,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阳光,就可以达到固碳储能的目的。

    1.3消除各种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结构复杂,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大量飘尘。杜鹃、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氧化锌等有害气体。松属、圆柏属、云杉属、桦木等许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杀菌素,可杀死各种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喷洒各种杀虫剂或杀菌药来消除环境污染,不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

    1.4减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们投资、投劳耗用水泥、钢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种拦水、蓄水工程,不仅耗费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产生了污染。当使用寿命结束时,清理报废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成本远低于修建水库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林业发展对化工产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

    1.5降低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与能源消耗

    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调水、防洪、减灾,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质与能量投入。森林能够调节气候,降低或减缓洪涝、干旱灾害,保持和维护有利的生产环境,减少了化石养分或能耗投入,使农作物和畜牧业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并获得高收益,从而降低了灾害控制和恢复成本,减少了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1.6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有着良好的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精神放松,增进人体健康。同时,森林也是人们旅游、爬山、远足,甚至探险的场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意味着用于调温、调湿、滞尘的各种人工设备使用数量和时间的减少及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的降低。

    1.7林产品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占地少、一次种植持续利用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为生物类的材料,以及各种非木质林产品,不论作为能源,还是作为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一种低碳经济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2. 促进森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商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制定和实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油茶等木本粮油等林业重点工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木材加工产品“下乡”补贴试点,推动低碳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2.2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2.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

    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

    2.4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2.5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篇3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 科研定位 科研管理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办学的三大功能,新建本科高校也不例外。对于新建本科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是办学的中心任务,这是无可置疑的共识。但是,对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功能定位,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新建本科高校大多数是由专科学校组建而成,这类学校带有专科学校办学观念和办学模式的深刻烙印。要实现从专科向本科的实质性转型,必须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才能消去专科办学的烙印。新建本科高校大多是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是其办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开展科学研究,能够提升新建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开展好科学研究工作,对于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发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定位好新建本科高校的科研工作,形成自身科研的特色,这是值得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科学研究“有顶天立地”之说,“顶天”是知识和技术的原始创新,“立地”是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社会的集成创新。新建本科高校科研工作的眼光要向下,在“立地”中有所为,在“顶天”中有所不为。在“立地”中有所为,就是要面向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因此,新建本科高校科学研究功能定位要眼光向下,脚踏实地,要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具体来说,科研要发挥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发挥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龙头工程,是培养合格本科人才的关键。新建本科高校要通过科研,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通过科研的积累,把新理论、新思想,新知识充实到基础学科的建设中,使基础学科上水平。通过科研的积累,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应用学科的建设中,使应用学科上档次。通过科研的积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学科,使传统学科的建设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培养的人才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科研的积累,发展高新技术的学科。通过科研的积累,培植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增长点,同时为以后将要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和申办硕士点打好基础。

三明学院自从2004年6月成立以来,就一直重视发挥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2005年初,学校成立了学科建设办公室并挂靠科研处,由科研处来履行全校的学科建设管理职能。2006年6月启动了三明学院学科建设项目,分为“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笔者认为,目前没有研究生层次教育的新建本科高校,其学科建设的内涵应该不同于重点大学和老本科高校。根据新建本科高校的本科层次和教学型以及地方性三个特征,三明学院的学科建设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学科专业、学科研究和学科梯队三个方面。

1.1 学科专业方面

要通过学科专业调整与创建,使学科专业布局设置更趋合理,使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加符合地方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矛盾是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工作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适应并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要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成地方人民满意的大学,就要为地方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各类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所以,学科专业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第一个基本要素。

1.2 学科研究方面

学科研究包括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在教学研究工作上,要做好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要通过教学改革与研究,取得一批水平较高的教学研究成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在科学研究工作上,要在制度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要以科研项目为重点,以学科基地为依托,以集成技术创新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为突破,形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科研工作上的特色。

1.3 学科梯队方面

要通过内培外引,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且水平较强的师资队伍,包括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包括教学名师和科研骨干。通过学科平台的建设,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汇聚若干学科团队。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出一批学术带头人,冒出若干个拔尖的学科领军人物和教学名师,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为了搞好学科建设项目,三明学院每年投入300万元对学科建设项目给予专项建设经费资助。为了保证学科建设项目的质量,学校制定了学科建设项目实施办法和学科建设项目经费管理条例,实行学科建设项目年度检查、滚动淘汰的制度,加强学科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2007年1月,学校的植物学、生物化工、结构工程三个学科通过专家评审被福建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建设学科。

2 发挥科研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

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这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当然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但是引得进,还存在是否留得住的问题。对于高层次人才,单有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还是不够,还要有事业留人。要让高层次人才能干事业,干成事业,必须要有科研的平台。除了外引,更重要还有内培。教师通过科研,获取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学位层次。教师通过科研,晋升副教授、教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职称档次。教师通过科研,能置身学科发展的前沿,主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通过科研活动,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催生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科研活动,带动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以此形成学术梯队,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明学院成立以来,就一直重视发挥科研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学校设立了三明学院科学研究发展基金,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评审和立项一批校基金项目,支持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校基金项目的研究,青年教师能够得到更快的成长,骨干教师能够得到更快的成熟。通过校基金研究的积累,许多教师的研究课题升级省市以上的科研项目。对于获得省市以上立项的科研项目,学校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给予配套资助,对立项的科研项目按照到校经费的10%~1 5%给予奖励。对于教师发表的论文、出版的学术著作、授权的专利等科研成果,学校设置科研成果奖励基金每年给予奖励。在学校教职工岗位聘任及岗位津贴分配政策

上加大对教学和科研的倾斜。通过这些激励措施和政策导向,形成教师积极从事科研的氛围。2004年三明学院成立之初,全校只有10位教授和70多位副教授。五年来,很多教师通过科研晋升了教授或副教授,现在学校教授已达到35人,副教授达到1 85人。通过科研,教师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荣誉,同时也确确实实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和水平,达到了科研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

3 发挥科研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对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最恰当的解读,不仅可以兼顾教学与科研的地位,正确处理学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各种矛盾,而且可以有效地体现高等教育的本质。培养合格本科人才,是新建本科高校办学的中心任务。如果教学工作没有搞好,学校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对新建本科高校,要下大力气适应本科教育,建立健全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尽早达到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要求。在抓好教学工作同时,新建本科高校也应重视和抓好科研工作。教学和科研二者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通过科研,教师能把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传导给学生,把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充实到课堂的教学中,使学生对学科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带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又能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应重视科研工作,不仅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需要。

三明学院成立以来,就一直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加强本科教学管理和建设,与此同时,重视发挥科研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五年来,学校在校学生共获得省部级各类学科竞赛奖项477人次,72篇,2007、2008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31名,2009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37名,显示了科研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4 发挥科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新建本科高校开展科研工作要眼光向下,面向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开展产学研工作,科研在“立地”中寻求作为。科研服务和服从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立地”站位,是新建本科高校自身的层次和性质决定的。新建本科高校是教学型的本科层次教育的地方高校,不具备从事“顶天”的科研条件,也没有进行原始创新的科研优势和能力,不能跟研究型的重点大学或教学研究型的老本科大学简单地攀比。但是,新建本科高校的地方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要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决定了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完全具备从事“立地”的科研条件,也有进行集成技术创新的科研能力。

三明学院成立以来,就一直重视发挥科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学校设立了三明学院科技应用开发基金,每年拨出专项经费,支持教师为当地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服务等活动。围绕三明市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学校与复旦大学共建了三明复旦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与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共建闽台林业研究所,与永安市合作共建三明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所,积极为三明市的机械与载重汽车产业、林产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学校与三明市明溪县、沙县建立了校县合作关系,与三明化工厂,三明移动通讯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三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三明市人民检察院建立了校局合作关系,通过与地方的广泛的合作,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功能。

篇4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 中草药栽培技术 药材深加工单

元教学模块 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46-02

课程群是培养某个专业的学生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而这一逻辑联系多以专业或学科为中心。药材深加工单元教学模块是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下的两大单元教学模块之一。该单元模块的教学活动涉及提取工、粉碎工、切制工、净制工、干燥工、炮制工等多个该专业就业目标岗位群中具体工作岗位要求掌握的内容;经过该单元教学模块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药材识别与鉴定、饮片生产、植物提取物生产等职业能力。本文从药材深加工单元教学模块课程群的建设、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调研确定目标就业岗位群,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药材深加工课程群

依据原料药材深加工过程中涉及的原药材鉴定、净制、干燥、炮制、提取等实际工作内容构建课程群和进行课程序化;以调研为基础,根据岗位工作内容的典型任务分析确定药材深加工课程群。具体的课程群构建见表1。

课程群共包括4门课程,前期开设在专业基础教学模块中开设中药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为前导课程。前导课程与课程群开课顺序为第一学期开设中药学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开设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第四学期开设药材与饮片鉴定技术课程,第五学期开设饮片炮制与规格、植物提取物生产技术课程。课程群设置及序化以岗位工作内容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带来了以下好处:一是老师带着任务教,带来了促进老师自我学习提高的动力。二是学生带着任务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构建的课程群,实践性强,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课程群中各门课程循序渐进的展开,最终形成学生从事原药材深加工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是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原药材深加工课程群建设为契机,进行了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工作如下:一是在原有生物技术专业林果产品加工实训室的基础上,通过仪器设备的添加,建立了饮片炮制实训室。二是以相关专业中央财政、区财政支持的资金够置的仪器设备,进行了共用平台的建设,如在食品检测实训室基础上,建立了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共用的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控制功能的实训室,可以为相关专业的药材鉴定、成分测定、品质检测实训内容开展实训项目教学工作。三是在原有化学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购置一批新的提取物生产方面的仪器设备,建立了植物提取物生产技术实训室。

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实训内容、教学方法等改革。如在植物提取物生产课程中,“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中挥发油的提取方法”与“松针挥发油及莽草酸提取分离与鉴定”项目中均涉及挥发油提取方法,“薄层层析与柱层析检测演示”内容在“B一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的提取分离与测定”及“松针挥发油及莽草酸提取分离与鉴定”两个实训项目中均有,改革后均二选一,实验内容科学精选与合理安排后降低了实验项目重复性,增强了系统性与连贯性。

在植物提取物生产课程中同时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实验教学改革前以单一验证性实验居多,改革后按照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将实验内容组合成项目,如在甘草中甘草甜素的提取和鉴定实验项目中,按照药厂甘草片有效成分提取方法进行热回流提取,浓缩得到浸膏,经分离过滤,用分光光度法,在248 nm波长测定吸光度,计算含量;改革后学生在做实验时就能以工艺流程为依据建立做项目的思想,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训条件的建设、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实效,适应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的推广,有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与课程群建设有密切联系。

三、围绕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个人发展的同时服务专业发展

在课程群的建设前期工作中,面临部分课程在教研室内部无法找到适宜教师担任教学任务的情况。而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如生物技术专业、食品加工专业等专业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均以教研室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为划分的师资共用壁垒。在教学团队的组织与建设过程中,既要以教研室为基础组建新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同时也要争取各方支持,打破教研室和系部界限,根据学院教师专业背景调研材料,广泛沟通,深入交流,从课程群改革对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意义出发,进行有效联系,最终消除“行政”壁垒,打破有限教育教学资源条块分割的局面,建立对应新课程群的教学团队,盘活师资资源,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如在植物提取物生产课程的担纲教师选择上,多方寻求,找到一位其他系部的以前从事过林产化工课程教学,专业背景为天然药物化学硕士的教师,随着林产化工课程的停开,该教师一直从事企业管理等非专业的教学工作,由于企业管理课程多个专业均开,该教师年课时量较大,在多次沟通,从上植物提取物生产课程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及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中草药栽培技术中专业课程群建设质量的意义出发,成功动员该教师接受植物提取物生产课程的教学工作。该教师也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其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结合教学发表多篇植物提取物生产的科研论文,并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教改成果公开发表;2012年以“工学结合进行植物提取物生产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为题获得广西教育厅教改立项资助。

课程群是教学活动内容的实体,也是联结教与学活动的结合点。加强课程群建设,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学改革深入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在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中,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原药材深加工单元模块课程群建设这个抓手,以教学为纽带,以开展教科研工作为合作方式,以个人发展与共同的事业发展为激励措施,培养了教学团队,提升了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教学贴近行业企业实际生产状况,提升了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

[2]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6(4)

[3]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

[4]陈新.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合理化设置探究[J].广西教育,2012(10C)

[5]李芳良,麻昌爱.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专业课程重组[J].广西教育,2012(9C)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58)

篇5

历史悠久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普遍采用板书的方式,近年来,这种教学模式常常与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辩能力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能使上课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便于课堂的复习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中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一种教学模式中,由于在板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特别是一些图形、图表等复杂结构的板书,导致上课讲授内容太少,跟不上上课内容增加的步伐,同时,由于板书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从而导致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减少,导致上课效率降低,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以及相对应的各种教学软件相继研发出来并在高校中广泛使用,这些设备和相对应软件结合,能够将图画、文字、语言、可视电影、动画等有效结合,从而导致上课内容生动、有趣,而且导致上课的知识容量增加;同时,能节省大量由于板书浪费的时间,进而导致上课时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和学生交流和沟通,从而导致上课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在高校中大量应用,大有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模式的趋势。诚然,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确实可以大大大学物理的教学效率。研究表明,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使学生学到比目前多三倍的知识。但是,现在的高校教学中,很多老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忽略传统教学以及板书的作用,板书随意书写,有的老师甚至一节课没有一个字符板书在黑板上,仅仅照PPT过一遍。

经过一段时间实践表明,完全利用多媒体教学,忽略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表现在教学速度过快,前面的还没听懂,后面的新知识就来了;从而导致虽然上课的内容丰富了,但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扎实;或者前面的只是刚刚掌握好,过一会儿后就忘记了。在本期的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我们的探索表明,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要把每节课的重点,特别是公式、定理、定律等详细地列举在黑板上,特别是一些重要公式的推理过程能在黑板上详细地带领学生一起推一遍,这对公式的理解特别有用。同时,每节课的重点知识板书到黑板上之后,在本节课中一定要保持不被抹掉,以便学生在后面新知识的学习时忘记前面学的知识点时能及时回过头来随时复习。而对于一些具体的例题、模型、物理实验、历史物理典故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以丰富上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传统上课模式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时间后,学生的反馈很好,包括对大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对大学物理的学习热情等有了显著提高。

二、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前沿科学研究探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的教育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特别注重于知识的传递与记忆,注重于知识的理解。在大学物理教育方面也传承了许多历史积累下来的惯性思维,例如基本公式、基本定义的讲解,然后大量题型的训练。诚然,这些训练对于大学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大学物理功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代社会,除了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需要特别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的途径有很多,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把大学物理与科技前沿相结合,把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引入大学物理课堂,同时,老师在自身的科研经历和研究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这对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带动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2010年秋季开始,我们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物流工程、生物工程、高分子、林产化工等各理工科专业的教学中将最新的科研动态渗透到相关的大学物理知识教学中,例如,在讲到《大学物理》第16章量子力学基础时,我们把最新的前沿科学低维结构中量子热导、量子电导知识渗透到其中,并将我们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包括目前低维量子体系中热、电输运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我们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正在主持的课题介绍给大家,同时,把正在研究的问题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问题介绍给大家,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开展撰写“小论文”的教学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学生课后查资料,自主参与调研,主导思索,把自己的想法和构建的解决方案在一段时间后集中在课堂讨论。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特别是通过这种与前沿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物理化学;教学模式;专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33-02

物理化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在应用化学、资源环境科学、环境科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制药工程、林产化工、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物理学与化学最早相互渗透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被称为“化学的灵魂”。该课程不仅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掌握科学方法论。然而众所周知,物理化学是化学课程中基础的基础,较抽象,教学有一定难度。农林院校的学生对这门课更是望而生畏,因此,我们应让基本原理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实例中展现其活力,以此提高创新能力。因此,近年来,我们结合农林院校开设物理化学课程的各个专业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始终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提出了物理化学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与专业特色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教学内容比制作PPT课件更重要,不应让“死”的公式和概念充斥课堂,而应让原理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实例中展现其活力,培育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做到“传统物理化学”与“应用物理化学”的有机统一。在对各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将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专业实际、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查阅大量物理化学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实例,如将热化学、多组分体系热力学、相平衡、电化学、表面与胶体化学等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增加反映学科前沿与研究热点的专题内容,并根据专业方向进行专题辅导。如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物理化学是一门专业主干课,教学时数较多,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应该是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但其专业特色又偏重于“应用”二字,所以在做好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重点介绍传统物理化学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结合所派生出的一些交叉学科及其应用,如生物物理化学、地球物理化学、土壤物理化学等;同时举一些“闪光点”说明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在现代技术中

发挥的巨大作用,如物理化学在合成化学和新材料的制备、现代分离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现代技术中的作用;同样,在我们周围生活中,物理化学原理也无处不在,如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遭受的大面积冻雨灾害的冻雨形成的原理,人体肾功能即反渗透功能,人工降雨、洗涤、矿物浮选、纺织品印染的渗透、油田的二次采油等原理,结合这些“小问题”可以使书本上的理论变得生动而容易理解,培养学生的物理化学视角。对于生物类和制药学等专业,在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胶体与表面化学的应用为教学重点,如现代生物科学与物理化学学科交叉与融合而发展起来的,在21世纪已经成为热门研究内容的生物热力学、生物电化学,药物及材料分子设计方法简论、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微乳液的应用等。对农业资源环境专业,以电化学、动力学、表面与胶体化学为教学侧重点,着眼于让学生了解如何解决环境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如讲授相平衡知识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超临界流体在废弃物的合理利用问题、土壤和水体污染的治理问题等的应用及进展;吸附剂和絮凝剂的研究进展;电化学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电有机合成、纳米电化学、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技术等。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专业,介绍食品科学中的物理化学方法,如热分析在测定食品热值中的应用,化学动力学在食品保鲜保质期测定方面的应用,胶体化学原理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等。

二、与专业结合的绿色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课程三段式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具体验证与应用。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又分三个教学层次来进行,即实验技术讲座、基础理论验证性实验和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实验三部分。在实验技术讲座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时不同,安排8个或10个涉及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等各方面理论知识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验证性实验,同时注重实验过程的绿色化,如凝固点降低实验中的苯和萘更换为水和尿素,双液系中的苯更换为环己烷,溶胶性质中的三硫化二砷负胶更换为粘土。在验证性实验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室条件、不同专业、不同实验学时数,选取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研究性、应用性实验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化学课程学习及查阅文献资料获得的知识,自行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如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结合每位教师的科研工作,提出了与生产相关的4个综合性实验项目:果醋总酸度的测定、果胶酶对果汁黏度的影响、维生素C氧化速率的测定和大孔树脂对色素吸附速率测定;对于资源环境科学及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主要结合环境问题,提出了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测定和活性炭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测定实验项目。另外对于同一实验,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不同实验材料,如电导滴定实验,对葡萄酒专业,让学生测定葡萄酒的总酸度;而对食品类专业,测定食醋的总酸度;对于资源环境专业,测定土壤的阳离子代换量及不同水体的电导率,这些实验内容同样体现了绿色化的内涵,而且实验内容也趣味化。

三、教学方法中突显物理化学在各专业中的地位

教学方法改革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也是影响教学质量“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在本质上理解化学变化,从理论上解释化学现象,在实践中利用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三段式”教学方法为基础,围绕创新教育的战略,研究“问题教学+参与式教学”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创新教育。

(一)课堂教学

以问题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和推理策略,并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物理化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涉及领域广,很多学生在课后感慨物理化学非常重要,但不知道怎么用。为此,我们采用“问题教学法”,围绕物理化学的知识模块,在引导学生发现各种问题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尝试使物理化学知识围绕实际问题而展开,使问题不仅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成为学生期盼、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造性思维。为了打破物理化学枯燥、沉闷的传统教学方法,实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尝试开放式教学内容,对一些易懂的章节让学生自己提前预习写教案,学生从“台下观众”转变为“场上主力”;同时开展论文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教学、项目训练和指导性设计等多种参与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生讨论

胡英院士指出“物理化学教学方法要做大改革。要以自学为主,讲课首先介绍框架结构,重点讲授难点和进展,并开展课堂讨论”。因此,在农林院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应增加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机会,加强习题课和讨论课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具体实施中,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对于不同专业,在教学进程表中提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提出“吸附作用原理及表面活性剂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等专题讨论题目;对于生物类专业,提出“熵与生命”等专题讨论题目,让学生学完一部分内容后,对该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比较与分析,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把问题加以筛选,从中发现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把理论搞清楚。最后再给学生作出总结,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学生讨论,这对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践效果

通过近几年对物理化学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不同专业的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2010申请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SDS淋洗溶液前处理方法研究”,2012年申请到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微电极阵列表面的羧基功能化及其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2013年申请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不锈钢微电极阵列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及“利用废弃木料制备大孔容活性炭”。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模式实施过程中,始终以实际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去学习,然后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并能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农林科学的研究中;有利于学生认识、阐明和解决某些物理化学相关的专业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这一新模式在高等农林院校的物理化学教学中具有较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综合设计性实验;食品添加剂;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TS202.3-4;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36-0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and Designed Experiments of the Food Additive Course

XIE Ai-ying LIU An-rong WANG Fei

(Southwest University Rongchang Campus,Chongqing 402460)

Abstract Comprehensive designed experiment is the important link to improve students′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Topic selection requirements in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designed experiments in food additives were elaborated,which was carried out from easy to difficulty.Precautions in the experiments were discussed.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comprehensive designed experiments in food additive curriculum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and designed experiments;food additives course;reform;practice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添加量极少,但其对丰富食品的种类、改进食品的感官质量、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或功能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科学的发展,要求食品添加剂应安全、营养并富有功能性,这就要求食品添加剂学科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迎合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新需求,为此对食品添加剂学科相关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1]。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的感官及营养品质,改善食品加工条件,延长食品保存期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物质,食品添加剂课程是食品化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前置课程是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是食品化学,后置课程为食品工艺学类课程。可以说,食品添加剂是这些基础学科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因此,它主要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规范性的学科,该课程实验在培养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实验主要以验证性为主,如防腐剂抑菌圈测量法、肉制品中亚硝盐残留量测定、酸变性淀粉的制备与性能变化等,这些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一种测定或制备方法,实施过程通常是教师准备好试剂及原料,课堂上讲授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方抓药”得到实验结果。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限制[2],这种实验模式的实验报告内容多为课件内容,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且实验课程考核成绩仅有实验报告和实验课程中的表现2个部分。这种验证性实验方法适应于在基础课上部分应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而在食品添加剂这一衔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过渡课程中应适当运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食品专业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

综合性实验是指综合多个知识点的实验内容,即实验内容设计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的知识的实验[3]。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任务书,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最后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的实验。实验成绩有预习方案、实验过程表现和实验报告3个部分构成。该实验的主题是学生,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设计和操作,教师起辅助指导作用[4]。

食品添加剂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的第3~4学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仅了解部分食品工艺专业知识,在实施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论证选题,正确确定实验中的变与不变,在实验课堂上及时辅导,课后进行讨论与总结,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提实践操作能力。

1 实验选题应具有前沿性、趣味性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选题应能够体现研究前沿性、方法实用性、过程趣味性的要求,实验内容能让学生感兴趣。结合教师的科研来选择实验项目是最佳的方法,因为教师的科研项目往往与本学科的优势、特色相关,而在研究或刚完成的课题常常是学科前沿或应用热点,具有先进性或实用性,对学生帮助较大[2]。也可以采用科技创新项目,或者市场上畅销的产品及产品的半成品,或者是简单的功能性食品工艺作为实验设计内容,经过适当的调整修改,使其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选题,以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内驱力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设置首先要求符合本课程特点,侧重点放在添加剂的应用方面,如牛奶山药果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增稠剂制作牛奶山药果冻,学生可设计的内容为增稠剂的种类和浓度、山药的添加量等。该产品加工过程中涉及添加剂的种类多,没有复杂加工工艺,内容涵盖食品化学内容,如褐变控制等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增强学生对不同专业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的能力。

2 实验的开展应循序渐进

食品添加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应遵循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教育规律循序渐进的有序开展。首先,在实施综合性或者设计性实验时先让学生查阅资料即对拟定的课题或实验内容进行资料收集作为实验预习内容。这一内容要求具体、明确,如不同增稠剂在果冻中添加量的范围、防腐剂的使用方法及在果冻中的用量等。教师针对学生提交的资料进行评阅及修改,并讲解在应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其次,分步骤进行课堂实验。以简单的增稠剂的应用作为实验的开端,如牛奶果冻加工实验,前期简单的实验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避免因实验内容复杂而出现太多问题。在初步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设计完整的产品或者半成品的加工,如山药果冻加工工艺。最后,合理安排实验学时。预习问题及讨论在理论课程中进行,实验课前强调添加剂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实验,让学生完成自己设计的方案并选出最佳方案。如牛奶山药果冻加工实验需要12~14学时。

3 实验完成后进行实验总结,并形成实验报告

由每个小组的学生总结本组实验中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讨论,这样可使全班同学互相学习。由于不同组实验设计不同,所用添加剂种类和操作方法不同,所得实验结果不同,实验报告内容的结果也不同。因此,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实验报告中除了常规实验报告所包括的内容外,还要求有实验过程及结果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食品添加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在实验课程中教师不仅在修改学生预习报告时要认真,在实验课堂上也要多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导,如有的学生在增稠剂没有彻底溶解的时候就匆忙与配料进行混合,有的同学在刚灭菌过的热牛奶中加入柠檬酸时出现沉淀。对小组中分工不合理或部分偷懒的同学加以监督和引导,如有一组同学理解错误,实验设计量不符合要求,并且把多余的原料分给个人,经提醒后,该组同学主动改正错误,迅速齐心协力的完成剩余实验,在实验总结中也做出深刻的反省。

5 实验应用效果

在食品添加剂课程中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效果显著,明显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如进行过牛奶山药果冻实验的学生在后期的乳与乳制品工艺学实验中能够灵活的应用设置对比实验,在实验乳酸饮料调制过程中采用3种不同稳定剂设置几种组合对比研究乳酸饮料的配方,并对出现的沉淀现象认真查阅资料并做出几种解释,最后还能够提出最优的配方。

6 结语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在大众化教育的课堂中进行因材施教,实验设计过程,可使学生学习设计实验方法利于毕业论文的完成。如前面提到的有潜力的、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设计较为复杂的方案,一般的学生完成预订的实验目的即可。将食品添加剂课程涉及的多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5]。食品添加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同时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专业知识,通过实施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得到的产品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通过实验及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小组全体成员的设计与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加强了学生与学生及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后续食品专业课程的兴趣。总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食品添加剂课程中能够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及创新能力,符合现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满足了现代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求。

7 参考文献

[1] 张京芳,樊金栓,尉芹,等.林产化工专业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设备,2011(23):96-98.

[2] 沈为民,黄杰,杨凯.提高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教学效果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2(8):21-24.

[3] 魏明,熊双丽,陈红春,等.《食品分析》课程综合性设计性试验教学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5):152-153.

篇8

一、大学新生的特点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从中学步入大学,表现出独有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对环境的不适应、心理不适应及学习不适应3个方面。

(一)环境不适应大学新生面临的第一个巨大变化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新生们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域差异明显,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及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同时,入学后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考大学,部分新生在入校前从未离开过父母,生活方面的事物全靠父母打理。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都要自理,面对全新的集体生活,大部分新生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二)心理不适应面对全新的环境,大学新生的心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那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也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学生为备战高考,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在高考胜出后,学习目标和压力一下消失,没有了新的方向。此时,如果没有及时确立新的人生目标,则会对学习失去热情和积极性,懈怠感悄然滋生。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进行过美好的想象,当心中憧憬的理想环境与现实环境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失落感;还有一部分学生因在高考中发挥欠佳,或在填报志愿时出现了偏差,与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失之交臂,心理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还有部分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出于对热门专业的追逐而盲目地选择了学校及专业,当进入大学后,发现得非所愿,也会出现不良的抵触情绪,并深受其扰。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多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榜样。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的同学个个都很优秀,除了成绩以外,自己和他人在知识面、才艺、人际交往及家庭条件等各方面均有差距,使一直以来的良好感觉荡然无存,自尊心受到打击。尤其一小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他们有的通过助学贷款步入校园,有的靠东拼西凑才能凑齐学杂费,经济压力大,思想有包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表现得较为自闭。

(三)学习不适应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的学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高中阶段学习的主要科目都是初中学习知识的延伸,学生对这些课程体系和学习方法都比较熟悉。而进入大学后,学生面对的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课程知识,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内容趋于精深和抽象。要想学好专业知识,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不能及时转变学习方法,出现了课上听不懂、课后无所适从,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二、多种方式引导大学新生健康成长针对新生的特点,作为一名青年专业教师,笔者在担任大学新生班主任工作期间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青年专业教师的角度,对引导大学新生健康成长的方式进行了总结。

(一)引导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目标对每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青年专业教师作为新生班主任,应根据自身经历,把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等各方面条件相差不多的年轻人。通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有清晰和长期目标的人,最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而目标模糊者,大多数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他一生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密不可分。早年的爱因斯坦有志进军科学领域,他通过分析后发现虽然自己的成绩平平,但对物理和数学有兴趣。于是,在大学选择专业时,他果断地选择了物理专业,使个人的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终在光电效应理论、布朗运动和狭义相对论3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他取得卓越成就之后,以色列政府曾邀请他担任以色列总统,然而他对自己的目标矢志不移,毅然谢绝。由此可见,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对个人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笔者在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上,给新生们提出了几个思考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你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你想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你希望与什么样的人为伍?你觉得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笔者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分解落实。首先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就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立足社会的真本领。通过这一举措,笔者惊喜地发现,存在于新生中的学习动力缺乏、自主性差等普遍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增强。很多新生表示,要充分利用大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虽然树立了人生目标,有了主动学习的意愿,但是部分新生却为该如何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而苦恼。笔者作为青年专业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新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告诫学生要克服学习上对老师的过分依赖,培养学习的独立性。首先从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入手,做到合理支配课余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堂上紧跟授课教师的思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勤于思考、及时归纳总结,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教师应提醒新生在第一学期要以学会学习为主,学好必修课,对选修课做到不盲目、不负重。在后期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利用好图书馆、资料室、校内精品课程、各类讲座等资源,广泛涉猎,拓宽知识结构。通过教师的引导,班里的同学大都能做到课前预习、上课有针对性地听讲、课后复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并不断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此外,学生们还以寝室为单位建立了学习小组,团结互助、比学赶帮,班内学习风气浓厚。

(二)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引导笔者针对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入学教育中进行了积极的引导。首先,针对新生在卧虎藏龙的大学校园因地位不保导致的失落,笔者引导新生要正确面对。一方面接受自己是大学校园普通一员的事实;另一方面要逐步接受客观存在的差异性,积极地接纳自我、认识自我。教师应引导新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不能因为与别的同学存在差距而全盘否定自我。通过这一引导,大多数新生能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不再盲目焦躁和悲观。其次,对于家庭条件较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所面对的现实,坚信物质上的匮乏只是暂时的,鼓励他们通过刻苦学习获得奖学金,通过勤工助学改善生活条件。班里有一些同学通过奖学金及校院两级的勤工助学补助,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用,增强了自信心。此外,结识新朋友、建立新友谊也是新生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是大学生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笔者特别重视引导新生的人际交往,教育新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主动与老师及同学交流,积极参加文体社团活动。笔者教育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应以真诚为前提,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信任为基本原则,注重交往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互通有无、乐于分享。在班级讨论QQ群里,笔者鼓励新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价值的信息。新生积极与大家分享自己获取的各种信息,包括名人演讲、高雅艺术进校园、公益培训等活动的通知。值得一提的是班里有几位新生及时了解到北京大学组织暑期调研活动的信息,并参加了此次活动,开阔了眼界。通过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引导,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增进了新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

(三)强化大学新生对专业的认知专业认同感指个体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或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观感受。专业认同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及个人发展,甚至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发展。梅莉等人开展了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调查,发现林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较低:超过70%的学生表示,如果重新选择专业,不会选择林学专业。该专业新生对专业的喜欢程度分化明显,喜欢和不喜欢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年级。笔者所在的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学科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也较低,表现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大一新生申请转专业现象明显,先后有多名新生向笔者咨询转专业的相关事宜,其中不乏有学生打听学校最好的专业是什么,某些专业课程设置的难易程度如何、就业前景如何。这些学生转专业的出发点不是基于对专业及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而是盲目从众。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作为新生班主任,向新生介绍了本专业的专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要求、课程设置及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联系;分析了学好本专业所能具备的知识结构、学科的发展前景、学生毕业后所能从事的工作及继续深造的方向,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本专业的重要地位及学科设置的意义。通过这些工作,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部分原本盲目想转专业的同学,也在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思考,最终选择留在本专业继续发展。

(四)引导大学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为个人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力,是行为自动化的结果。古今中外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习惯。著名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及习惯时说:有时事务太忙,我也可能感到吃不消,但生活的秘诀实际上在于把90%的生活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了。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作为新生班主任,要引导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引导新生做时间的主人、做晨型人。从大一开始就有效利用时间,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成为一个学业优秀、体型健美、精力十足的人。其次引导学生注重阅读。要多读书、读好书。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笔者在新生班级的生日会上,结合过生日同学的自身情况,先后将《古文观止》《肖生克救赎》《把信送给加西亚》《做最好的自己》《目送》等优秀读物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新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班里的同学视这些书籍为班级的共同财产,相互传阅,并由此养成了上图书馆的好习惯。新生在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启迪了智慧,陶冶了情操,从而变得更丰富、更理性、更有力。